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研究喧哗与骚动的目的和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喧哗与骚动的目的和意义论文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和之前的作品更好的融合起来;小说讲述了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佣人只剩下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一家之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康普太太,无病呻吟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喧哗与骚动》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讽刺了当时在南方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之下人们自身精神以及希望梦想的种子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小说故事主要是发生在一个镇上的一个小家庭里,康普生家庭曾经是当时非常有钱的名门望族,祖上出过很多有成就的人,有将军,有州长,家中原本非常的有钱,管理的土地也特别的多,有很多的奴隶,但是现在眼下家中只有破败的宅子,什么都没有,两位奴隶也只剩下一个很老的老奶奶和她的小外孙。康普森他当时是一个律师,但是你看不见他接业务,他每天都把自己灌醉,然后把失望的情绪传给自己的儿子昆丁。

康普太太特别的自私,她总是感觉自己在这个家庭受气,但是她时时刻刻都是拖累了全家,他总记得自己的身份很高贵,但是却觉得这个家庭配不上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凯蒂,她是书中的中心,但是书中并没有单独写她,而是所有的事情都与他围观。在当时的旧社会家家庭里他出了很多不好的子女,所以凯蒂也是这样的,他与男子幽会并且有了孩子。奉子成婚,而且不赡养自己的孩子,自己跑去了其他城市。

哥哥昆汀和凯蒂,他们俩从小的感情很好,但是渐渐的遇到了很多遭遇之后,他们精神都失去了原有的平和平衡,哥哥昆汀在最后也投河自杀了。这部小说他带给人很压抑的色彩,但是福克纳说过,他只是想用这部小说写出一种不断破灭的希望,而且当时的社会上人们都丧失了个性,作者写这部书也是为了想唤起当时人们的人性。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以下则是意识流小说形成和发展的相关资料: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西方小说形式和艺术方法。 心理小说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结构作品。 心理小说产生于18世纪的感伤文学。感伤文学崇尚感情,把艺术的力量诉诸感情。它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说《感伤旅行》(1768)。《感伤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说《项狄传》(1765)以描写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与感情为主,充满颠倒时序、没有逻辑的联想,使文学开始具有新的内容,描写人物的复杂印象和情感。英国作家理查生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写人物的感情和行为动机,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欧文学。其描写心理活动的代表小说是《帕米拉》(1741)和《克莱丽莎》(1748)。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和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都受到感伤文学的影响,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描写爱情心理为主。 心理小说的开创者为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达。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他全神贯注于人的心理现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说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写是意识层的心理思维,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非常冷静和理智,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力的特点和现实态度。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在内容层次上分为社会和爱情心理两个层次,描写时代的普遍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细致分析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进程。他对人物内心紧张的表现已具有现代意识的特征。为此,他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由于他的心理意识所表现的“现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国仍拥有广泛读者。代表作是《红与黑》(1830)。 19世纪著名的心理小说有奥斯丁的《爱玛》(1816)、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说的情节通常比较单纯,心理描写的鸿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建构的。一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内心独白。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想”、“他继续想”、“他暗自说道”、“我想”、“我在心里说”等,这是传统心理描写的套语。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说家常以叙述人的身份对人物心理作剖析,这些心理现象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作家把他对人物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给读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说描写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想错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恋爱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对爱玛爱情发展结局的心理预测和它的产生缘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观的,不带主观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安娜的情爱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性格冲突在心理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情节触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情节心理化。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叙式。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于连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细节,引出于连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式是在心理叙述中插入现实描写的细节。例如对爱玛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夹叙式是一边叙述情节,一边心理叙述,叙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带出情节。例如《红与黑》第43章对于连和玛特儿爱情关系的叙述,既是叙事,又是心理描写。 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波及到欧美各国。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 意识流小说的共同特点如下: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概述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 理论主张 詹姆斯·乔伊斯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标。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作为现成的艺术品,它不仅与社会、历史无关,甚至与作者本人也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创作的素材,它们进入作品以后就被“艺术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艺术技巧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一译《追忆逝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断然否认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的自然流动。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对这一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则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 代表作家 马赛尔·普鲁斯特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出身于法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医学教授,母亲则是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后只能闭门写作。其成名作《寻找失去的时间》(传统译法《追忆逝水年华》)就以回忆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阅历加以追叙和分析。普鲁斯特在巴黎大学求学期间结识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柏格森的思想对普鲁斯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寻找失去的时间》。这部小说长达三千余页,约二百万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说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方式追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涉及自己家亲友、法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者、艺术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许多人的恋爱史。全书并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与传统的心理小说截然不同。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毕业后到巴黎、苏黎世等地过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间定居法国。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而出版于1922年的《尤利西斯》则成为英语意识流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主要写三个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点到夜间两点四十五分将近19个小时内的活动和思想。书名《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拉丁名。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全面推进和高度发展。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语言上,西方评论界认为《尤利西斯》是对20世纪英语语言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部小说之一,另一部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乔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苏醒》则将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推向极致。全书用65种语言组合写成,极其晦涩难懂。 乔伊斯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颠峰。 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文的主要情节,而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感觉。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 伍尔芙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中没有大师,只有试验者。现代派小说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1941年,伍尔芙在伦敦投河自尽。 艾略特认为伍尔芙是当时英国文学的中心,是一种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他出身于美国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在所有意识流作家中,福克纳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书名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小说描写南方庄园主康普生一家的没落,由四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组成。其中对白痴班吉的意识流的描写最为出色。此外,福克纳的著名意识流小说还包括《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嗯,简单直接的提问。福克纳是现实主义作家,因此《喧哗与骚动》所描写的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实际上只是时代缩影。福克纳穷尽一生去描写美国南方(南北战争)前后的社会变化,围绕着旧南方的衰亡讨论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以昆丁为代表的南方人对旧社会的幻想和新时代的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展现的是逐渐走向没落的旧南方社会和逐渐开始发展的新的时代。但是福克纳所提倡的继往开来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并不强烈。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实际上是势在必行的,比起他类似宣泄不满的第一和第二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前作《沙多里斯》可以说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开端,是写作《喧哗与骚动》之前的实验品。从整个世系来看,《喧哗与骚动》可以说和《去吧,摩西》以及《押沙龙,押沙龙!》一样,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喧哗与骚动》又可以说是理解后面两部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石。因此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目的也可以从世系的构建方面理解。因此很多人将《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所有作品中特殊的一部来看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也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福克纳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他对美国南方,尤其是旧南方的思念在《去吧,摩西》一书中体现得尤为鲜明。这份热爱也是驱使他去写《喧哗与骚动》的原因。但是和一事无成的昆丁·康普生不同。福克纳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时代,他希望新的时代能够继承旧的时代的优秀的地方,因此他要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写下来,展示给全世界。这是他写作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首要原因。

喧哗与骚动学士毕业论文

毕业 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的题目确定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广告 翻译中的 文化 顺应处理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3.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6.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7.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8.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9.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1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12.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13.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14.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15.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6.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7.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8.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 方法 1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20. 电子词典与 英语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英语习语与 ____ 2.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4.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5.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 英语 作文 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6.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7.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8.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9.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10.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11.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12. 中西 思维方式 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13.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4.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5.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6.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7.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8.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9.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2.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3.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4.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5.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6.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7.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8.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9. 运用写长法促进 英语写作 能力的提高 10.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11.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2.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3.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4.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5.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6.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17.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8.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0.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21.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22.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23.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24.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25.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 1.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2.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3.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4.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5.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6.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 7.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8.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9.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10.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11.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2.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13.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14.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15.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6.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7.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8.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9.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20.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4.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喧哗与骚动叙述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具有艺术手法的独创性与多样性,糅合了意识流技巧、时序倒错、多角度对位、神话模式四个方面。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但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蚋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看完了近三百万字的《追忆似水年华》,我惊为天人。此后这么多年,再也没有听说身边有人看完过《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三大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和《喧哗与骚动》,每一本都很难读。它们与《百年孤独》一起,经常出现在各种"史上最难读文学名著榜单"中。 本人在读文学史的时候,经常看到意识流的介绍,可惜一直没时间看原著,疫情给了我机会。最近,花了四天时间看完了《喧哗与骚动》,以下谈谈关于意识流的读后感: 意识流小说是写给作家看的纯文学。 文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给作家看的纯文学,特点是创新和炫技,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意识流小说就是这样的作品;另一类是写给百姓看的通俗文学,如武侠,玄幻,童话等等。纯文学看起来都很枯燥和晦涩,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让读者嗨起来,而是为作家提供新的写作技巧,或者表达了新的思想。后续的作家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吸收养分,以便更好地创作包括通俗文学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 意识流在国内是冷门的写作技巧。 意识流小说,写起来累,读起来也累。 作者为了反映人类大脑思维的常规运行方式,写作不仅常常不用标点符号断句,而且经常任意切换思想场景,在讲A的过程中,想到B,再想到C...。《喧哗与骚动》前三章分别是从班吉、昆丁和杰生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来阐述事情,第四章是上帝视角,以女佣迪尔西为中心展开叙述。班吉的部分,班吉是一个智力只有三岁的白痴,他的思想和观察角度本身就异于常人,再加上100多次思想场景切换,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看不明白。昆丁是个对妹妹凯蒂又爱又恨,准备自杀的人,大脑经常浮现忍冬气味的幻觉,思想本身就存在扭曲的部分(为了纯洁,宁愿接受地狱之火的灼烧),昆丁思想场景也是在不断地跳跃和切换。为了表达这种思维跳跃和联想,作者不仅要把事件打乱和拼接,而且还要让跳跃和联想看起来自然,写起来非常累,不是天才恐怕无法完成。读者读起来也很累,简直就像在和一个精神病人对话,让人抓狂和郁闷。 此外,意识流还反映了东西方审美标准的差异。 在西方审美中,“真”在“美”的比重中很高。在西方,追求真实,也是追求美,像人体雕像,绘画等等艺术就是典型的案例。遵循这种审美思想,自然就会产生了真实展现人类思维过程的意识流小说。但是,对于东方审美,含蓄、委婉是一大特色,比如,《诗经》就通过“比”、“兴”的手法,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个事物。中国也有受意识流影响的作家,如郁达夫,莫言等,但是总体上,意识流是高冷的。 反思一下:一、意识流真是一种进步吗?消费者买一台电脑,有必要知道电脑内部的分子结构吗?文学的方向是为了让人看明白,还是让人看不明白?文学一定要追求真实吗,小说和社会科学研究并不能划等号,再真实的小说也是小说,不可能代替社会学研究。意识流的晦涩是其冷门的主要原因。 二、意识流小说有“美”感吗?文学属于艺术,艺术的判断标准是美。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夸张和通觉来传达微妙的感觉,能让读者感受到“美”。意识流小说很抽象,无法直观地传达这些感觉,但是抽象又不是诗歌的那种诗意的抽象,是逻辑错综复杂的抽象,读懂都难,哪里能感受到“美”。

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本人最钟爱的作品,[4]也是首次全面体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纯熟技巧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复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小说,是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书名出典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主人公麦克白的著名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5]的确,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痴人说梦式的喧嚣和混乱,体现了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中人生的无意义和深刻的精神危机。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年、约克纳帕塔法县杰斐逊镇一个姓康普生的南方世家。这个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祖上出过州长和将军,广有田地,黑奴成群。但是南北战争之后,家族渐趋没落,只余下一幢破败的家宅以及一户黑人佣人,连长子上大学、女儿办婚宴也要卖了最后的田地才能应付。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只知道缅怀过去,发表空论,成天借酒浇愁,致使开办的律师事务所一败涂地,最后酒精中毒而死。康普生太太念念不忘自己的南方闺秀身份,她精神抑郁、无病呻吟、自私乖僻,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长子昆丁生性懦弱、多愁善感,怀着对妹妹的病态之爱,19岁时在哈佛大学投河自尽。女儿凯蒂富于生命力,性格开放,由于未婚先孕,便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以掩人耳目,被丈夫发觉后撵回娘家,却又不为思想保守的家庭所容,只好将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父母家里,漂泊异乡以出卖色相为生。次子杰生没有享受到分毫遗产,中学毕业后便做了办事员,进银行工作的美梦也因姐姐的离婚丑闻而归于破灭,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爱钱如命,用种种手段敲诈凯蒂,虐待小昆丁,侵吞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小儿子班吉纯洁善良,可惜是个白痴,33岁却只有一个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因为试图强奸邻居女孩,被做了阉割手术。小昆丁在冷漠无望的环境中长大,17岁时偷了舅舅杰生的不义之财,跟一个劣迹斑斑的流浪艺人私奔。[6]家庭中唯一的亮色来自黑人女佣迪尔西,她是康普生太太出嫁时带过来的家奴,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不仅担负起家务重任,还一直保护着班吉、凯蒂、小昆丁等人免受杰生的伤害。整部小说由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叙述者不同,所以又被称为:“班吉部分”、“昆丁部分”、“杰生部分”和“迪尔西部分”。第一部分是“班吉部分”,正式标题为“1928年4月7日”。这一天是班吉的33岁生日,迪尔西的小外孙带他到外面去玩。这一天的见闻与回忆,构成此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班吉没有时间观念,过去与现在了无界限,所以他的意识流狂杂混乱,成为一个典型的“愚人所讲的故事”。在他回忆的15个场景和几十个断片中,能够依稀拼凑出童年的圣诞节、凯蒂的婚礼、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去世、昆丁的自杀等家族重要事件。在班吉的世界里,姐姐凯蒂处于不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因为凯蒂真正地关心他、呵护他,所以他依赖凯蒂、崇拜凯蒂,为凯蒂的失身而痛哭,为凯蒂的出走而难过。第二部分是“昆丁部分”,标题为“1910年6月2日”。这是昆丁自杀的那一天。清早,在哈佛的寝室里,他被手表的滴答声弄醒。在砸碎手表、打好行李、写好遗书之后,他乘电车横穿波士顿。这一天他遭遇很多事——购买自沉用的熨斗、被误认为诱拐犯而遭逮捕、被朋友保释、与朋友打架,不过主宰他思想的,是对妹妹凯蒂的耿耿于怀。他回忆起与凯蒂丈夫和情人的两次不愉快的会面,心绪复杂。昆丁对凯蒂充满一种不正常的爱怜,既为凯蒂的有辱门风而愤怒,又因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沮丧。到晚上,昆丁投水自尽。因为昆丁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所以他的内心独白时而紧张,时而涣散。作为大学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哲理性体悟,与精神恍惚状态的梦呓和种种潜意识活动一道,构成一股复杂的意识流。第三部分是“杰生部分”,标题为“1928年4月6日”。这是杰生暴跳如雷的一天,种种不如意接踵而至,包括小昆丁逃学并且与流浪艺人交往;凯蒂来信问及寄给小昆丁的钱;收到情妇来信;还有错过了在股票上赚钱的机会。杰生痛楚地回忆着家人是如何对不起自己,他对凯蒂母女充满着怨毒心理。在饭桌上,他冷酷地暗示母亲,应该把班吉送进疯人院、把小昆丁送进妓院。杰生虽然工于心计、富于逻辑,但同时他又是偏执狂和虐待狂,经常发作头痛病,这使他的叙述也有混乱的一面,特别是其自我表白和辩解,反而使他的扭曲心态暴露无遗。第四部分是“迪尔西部分”,标题为“1928年4月8日”,改用第三人称叙述。这天是复活节,早晨,杰生发现小昆丁偷了他的7000元存款逃跑了,于是气急败坏地报警。但因为这些钱的大部分是他克扣的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无法向警察解释钱款来源,因此只能自己四处找寻,怎奈毫无结果。女佣迪尔西忙完家务,带着家人和班吉去黑人礼拜堂做了复活节礼拜。这一部分采用传统的叙事角度,补充了前三部分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迪尔西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目睹了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同时,她的忠诚、仁爱与忍耐,与前三个叙述者的病态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一家的没落,为南方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挽歌。“南方骑士”昆丁对老南方传统恋恋不舍,不过,他虽然保留了贵族式的骄傲,却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最终以自杀的方式逃避现实。杰生顺应潮流,完全抛弃了贵族价值体系,却同时丧失了人性,那种资产者的实利主义和市侩精神,残忍、自私得令人发指。班吉的思想纯真得像一面镜子,但是没有思考的能力,只不过是一个无法自理的善良的白痴。凯蒂曾经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然而后来失足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淑女形象。一家人的手足相残,更是破坏了南方重视家庭与亲情的传统。在福克纳笔下,老南方已经彻底解体,新南方却又异化充斥,在绝望之中,唯有正直、善良、乐观的劳动者迪尔西,体现出人性复活的人道主义理想,那也正是南方的希望所在。《喧哗与骚动》颠覆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模式,其艺术风格的创新一直为人所称道。小说构思巧妙,结构奇特。福克纳曾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姑娘的故事”,凯蒂实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通过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看法与回忆,塑造出更为饱满和立体的人物形象。福克纳相信:“间接叙述能更加饱含激情;最高明的办法,莫若表现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作品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现出凯蒂的“姿态与阴影”,并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这种从不同人物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手法,也叫“对位式结构”。在小说中,福克纳纯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作品除了第四部分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他三部分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法。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各有特色,不仅能够体现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借此塑造人物性格。福克纳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堪与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媲美。从叙事角度看,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全书四部分的叙述时间分别为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班吉部分中由现在返回过去的时空切换大约有100次,昆丁部分大约有200次。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书中的人物觉得时间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他们始终在与时间搏斗,这种搏斗体现了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萨特曾经指出《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7]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回忆”特质,即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客观上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效果。福克纳经常使作品的故事、人物、结构与人们熟知的某一典故大体平行,使作品在神话原型这一参照系前得以突破具体内容的限制,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意义。在《喧哗与骚动》中,故事和结构以基督受难周为原型。1928年的三个日期,恰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和复活节;1910年昆丁自杀的那个日期,又恰是“圣体节”的第八天。作品与原型既有对应关系、也有反讽关系。比如,复活节前夕是基督下界拯救人类的日子,可怜的班吉正需要拯救;复活节那天小昆丁的出走,与基督临死留下的箴言“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鲜明对立;圣体节是供奉耶稣圣体的节日,昆丁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耶稣、设法对妹妹的堕落进行救赎,但是他所能奉献的,不过是自己凡人的生命;小说结尾黑人教堂里复活节礼拜的场景,也与主题相呼应,颇为耐人寻味。最后,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福克纳的文体风格植根于南方文学传统——演说体散文,并善于运用南方方言,尽管这种口语风格有时不符合书面语的严谨规则,但是生动形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句子也不同凡响,似乎作者要把一切都塞进一个句子中去,所以叠床架屋、宛若迷宫,无法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

故事梗概: 一个没落的贵族,有四个孩子(班吉、杰生、昆汀、加迪),爸爸妈妈,舅舅,以及黑人仆人黛西和她的儿孙们。班吉是一个智障,最喜欢的是火、镜子、自己那块土地和姐姐加迪。为了供老大昆汀去哈佛念书,妈妈将班吉的土地卖了,但在一番哭闹之后班吉就忘了此事,因为还有火、镜子和姐姐可以看。妈妈为了尊严(虚荣),一直没有将班吉送到疗养院,坚持在家里抚养,这给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同时,加迪的婚前失贞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大哥昆汀最终自杀,自杀原因目前我理解为他本身性格懦弱,不堪担负起一家之长的重担,尤其是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而杰生其实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人物,看似有冷漠、无情、没有爱心,吝啬等等性格特点,但恰恰是他在大哥自杀后保护了这个破败的家庭,让它得以维持。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对作者福克纳意识流手法一无所知的前提下开始的,第一页和第二页反复看了三遍,渐渐揣摩出主人公的视角与部分人物性格。第一章开篇是以一个先天性智力有障碍的人——班吉——为第一视角而写,通过班吉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别人说的话,虽然没有明显的剧情,不过能够感觉出作者想表达什么。虽然每一章都有一个主要人物,会以他的视角来写,但这个视角也不是定死的,是会经常变换,并且不加任何提示。一个段落中第一句可能是班吉看到的东西,第二句就变成了卢斯特,第三句就变成了一个加迪的内心独白。 下文斜体字均是书中的语句。 1928 年4 月7 日 第一章 班吉 分析写作手法: 1.描写“冷” 他说着把我的手放进兜里。我能听到他踩过落叶时发出的窸窣声,还可以闻到那沁凉的寒气,连门也是冷冰冷冰的。 (1)放进兜里。从动作上描写。 (2)听落叶窸窣声。从外部环境上描写。同时落叶具有一种营造凄凉氛围的作用。 (3)“闻”到寒气。寒冷不仅从皮肤的触感上感知到,甚至从鼻子吸入的凉气感知。 (4)冷冰冰的门。最后一句再次点题——冷。 我不觉得大门有多冷,却依然能闻到明晃晃的冷气。 “闻”到“明晃晃”。依旧是通过鼻子感受冷。同时加上形容词“明晃晃”,使冷气有一种逼人的强势。明晃晃也给人以干燥、透亮的感受,与阴冷区分,侧面点明了地理环境。 我们跑上台阶,从明亮的冷气,跑进阴暗的冷气里。 冷气用明亮和阴暗来形容,感染力极强,仿佛置身其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的细节,只是没有用这种方式表述。 2.对话如何推动情节 (1 )“我还是不放心。”妈妈一边说着,一边被黛西扶着上了马车,“不过,话说回来,或许出个什么事对我们大家都好。”妈妈说。 有画面感。一边说着,一边…… (2 )黛西走上台阶去:“您说她还是孩子,”她说着拉起妈妈的手,“他都有…… ” 没有指向性的词:说、说道。直接动作跟着话:“”。 (3 )“真冷啊。”加迪说,“看。”她打碎水面的冰,捡起一块贴在我的脸上。 可以直接描述出来的情景——天气真的很冷,加迪打碎了水面的冰,捡起一块贴在我的脸上——这样直接叙述出来也可以,但是不生动。没有画面感。说话这种形式让文字动了起来。 3.体现“班吉”不正常 正因为班吉的心智只有几岁,所以以他为第一视角的文字世界反而唯美、诗意。像孩子一般纯净。 火从镜子里跳了出来。 加迪和杰生在镜子里打斗。 结尾 爸爸走到门口,在此看看我们。然后房间有变黑了,他站在黑色的们那里,然后门也变黑了。加迪抱着我,我能听到我们周围的一切以及黑暗的声音,我还能闻到其他的一些东西。然后黑暗开始慢慢扩散,一如既往以光滑而明亮的姿态,直到加迪也这样说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 1910 年6 月2 日 第二章 昆汀 最混乱的一章,内心独白极多,并且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意识流色彩最重。并且这一章的意向很多,比如表、影子。 1.主题——时间。这一章会经常出现与时间有关的东西。 当窗框的影子出现在窗帘上的时候差不多到了七八点钟。 (侧面描写时间) 它的喉咙抽动的速度比任何脉冲都快。(一只麻雀) 像九月草丛中的蟋蟀。 就像十二月被抽干了水的沼泽地。 即使在这个随处都能见到新娘的好月份里。 爸爸说: 我把它送给你不是让你记得时间,而是要你有时候忘记时间,不要想着用太多力气去征服时间。 过去不存在。现在存在。过去存在过。现在即将不存在。 2.有一些句子隐晦的表现了昆汀是同性恋,这些只言片语混杂在冗长的章节中,非常不明显。 施里弗是我的丈夫。 第一人称是昆汀,而施里弗是他的大学室友。 我爱你从第一次看见你我就爱上了。 来看看 它简直就是纤纤玉指啊 看 洁净无瑕 一点褶皱也无 看啊—— 加迪的未婚夫赫伯特对昆汀说的。 3.意识逐渐不清晰 我走到桥边时,我开始感受到有水。 水是可以看到的,或是皮肤接触到,但这里直接用“感受”这个不确切的词,表明昆汀的思绪已经开始有些混乱。 逐渐的,后文开始出现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但是会句子之间有空格分隔开来。直到最后,昆汀的思绪已经开始近乎疯狂,书中的句子已经连空格都没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这些想法喷涌而出不加节制,非常混乱。 4.一段话描刻画人物形象,动作细节生动,准确到位: 他轻微地碰了下我的手臂 ,他的手是那种又老又轻的黑人的手。“听着,这不能对外面的人说,我不介意告诉你是因为,不管怎么说,你我都是自己人。” 他向我靠近了一些,快速地说,眼睛却没有看着我 ,“现在我是要放长线钓大鱼。等到明年,咱走着瞧。你就会看到我在那里游行,我不必告诉你我会怎么做;我只会说,等着看吧,我的孩子。” 这时,他的眼睛才开始盯着我,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身体利用脚后跟转了回去,还在不停地向我点头 。…… 5. 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品质的独裁者。 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品质的独裁者,但是不要让人预先设定另一个人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他拿这套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同时也拿这套标准禁锢了所有人包括自己。这些人还爱用自己的这套标准灌输给别人,别人要完全接受。在这个故事中就是妈妈认为昆汀一定要去哈佛念书,于是在做了很大的牺牲之后终于让昆汀去了哈佛,然而这并不是昆汀想要的。 6.第二章的时间线。越到后来越混乱,天马行空,过去与过去相互交织。 起床、看施里弗(是昆汀室友,昆汀可能是同性恋)上课、表碎了、吃早饭买雪茄、去修表店、买熨斗、坐公交(回忆坐火车碰见黑人和上课)、讲有钱人的儿子杰拉德、加迪的丈夫赫伯特、母亲的内心想法(爱杰生,想逃走)、坐电车(差一刻中午十二点)、碰到钓鱼的三个人、面包店碰到小女孩、甩掉小女孩、又回来找她并送她回家、被女孩哥哥打、进警局、被释放、与施里弗斯波特和布兰特太太的对话、回家处理伤口。 绝望的盛怒悔恨和痛失所爱袭来。 这是昆汀的绝望,为自杀埋下伏笔。 1928 年4 月6 日 第三章 杰生 认为只要一个人做了什么我不懂的事情,就存在猫腻的人 ——心理(像老年人)。体现他世故的性格。 这一章的主人公杰生是在康普生家族中比较普通的一个人,思想接近大众,所以这一章的语句读起来很通顺,没有那么多的呓语一样的文字。 赶快回家,让我母亲确信我没在那辆车上见过你。尽量让她相信,我真的不知道那个男的是谁。尽量让她相信,这不是真的:我只有十步之差导致没有在那个沟坑里逮到你。也尽量让她相信你一直是向上的。 通过这段话,对杰生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他是一个大男人,独断专行,身上带有戾气。他所在乎的就是让这个家维持下去,照顾他的母亲,以及母亲的自尊——即这一大家子黑奴。他了解这位虚荣的女人,知道不能让她知道小昆汀的真相,保护她的“良心”,让她继续平和的生活。杰生没有反抗命运,当昆汀死后,家庭重担落到他身上时,他无力作出改变,只能继续以一副混世的态度处理一切。他也想管教小昆汀,但是母亲极力阻拦。母亲依然单纯的认为小昆汀是好姑娘,而杰生也为顾及母亲想法而没有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不过,我怎么会有女儿,因为我怎么能有脸带任何人回家,我对每个人的尊重,是不会允许我这么做的。我是一个男子汉,我受得了,那是我的血脉亲人。 顾家。 1928 年4 月8 日 第四章 黛西 开篇,对黛西的描写。 黛西头上缠着方巾,戴着一顶硬质黑草帽,身穿一条紫色丝绸长裙,披着一个栗色天鹅绒披肩。她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仰着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看着天空,她伸出一只枯槁的手,掌心如同鱼肚般柔软,然后她将披肩放在一边,仔细审视着她那长裙的前襟。 那条长裙从她的双肩垂下,穿过她那低垂的乳房,在她的腹部收紧,然后又垂下来,后来有微微隆起,因为她穿了好几条内裤,等春天过去,天气变暖,到处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的颜色时,她会将内裤一层层地脱掉。她曾经是一个肥胖的女人,但现在骨架都凸显出来了,松弛的皮肤覆盖在上边,胀鼓鼓的腹部又开始绷紧,肌肉和组织仿若有勇气和毅力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勇气和毅力都消磨殆尽了,只剩下不屈不挠的骨架,像一片废墟或一个里程碑一样,竖立在昏昏欲睡、无动于衷的内脏之上。这副骨架上方是一张面目狰狞的脸,让人感觉骨头都露在皮肉之外了。现在,这张脸对着风和日丽的天空,脸上有种听天由命的表情,又有种小孩子失望时惊愕不已的表情。最终,她转身再次回到屋内,关上了门。 这本书的最后附录中,对所有人物进行了正面身世描写。其中对黛西的描写只有五个字——他们在煎熬。

喧嚣与骚动毕业论文

以人物意识为主要叙述内容。

毕业 论文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但论文选题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文化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一) 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6. 汉语对 英语写作 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1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15. 广告 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16.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二) 1.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2.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3.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4.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5.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6.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7.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8.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9.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0.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1.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2.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3.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4.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 英语学习 状况调查 15.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6.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18.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19.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三) 1. 广告双关语的作用 2. 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 3. 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 4. 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5. 透过“超女现象” 反思 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 6. 浅析《飘》中女主角——斯佳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7. 从《绝望主妇》第一、二季看美国社会的平等观 8. 论《名利场》中萨克雷讽刺艺术的运用 9. 《喧哗与骚动》象征意象的分析 10. 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剧《超能英雄》中的反映 11. 中世纪西方__文化的繁荣 12.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Moment in Peking的两中文译本 13. 分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小姐悲剧的成因 14. 论英语广告语中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补救策略 15. 浅析中英茶文化差异 16.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网络聊天语言中的体现 17.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

《喧嚣与静谧》这都市是繁华的,惟其繁华,所以喧嚣,人在其中,最易迷失自己。我,亦是如此。毕业后的几年,在忙碌中充实,也在繁琐中迷失,再也找不到昔日那个常常凝神沉思、拥有宁静心灵的自己。因此,内心深处总是一片茫然。 一日,时属深秋。下班之后走出校门,望见海上的落日,陡然间更添一份惆怅,便决定步行回家,留一点空间给自己。 行进中,恍然发现:喧嚣的城市,在暮色苍茫中让人顿感温暖与安宁。 远处,点点华灯初上,鳞次栉比的高楼也仅是隐约飘渺,少了些许压抑,而成了画中的风景;眼前,白日里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沉沉的暮霭掩映中也少了些许喧嚷,静静行驶,成为温馨宁静的画面。 道旁则更是树树皆秋色。人民会堂门口的几株银杏,以满树的金黄向世人宣告着它们固守一生的美丽,即使那些因不堪秋风而凋零的片片落叶,也都带着回归的宁静与满足,把秋叶之静美诠释得淋漓尽致。路边的株株秋树,在深秋中,抛却了单调的绿色,呈现出红黄绿三原色深深浅浅的组合,树与树不同,叶与叶各异,使人在苍凉的深秋之景中品味到色彩的灿烂。还有一些老树,早已褪尽了昔日的妆容,在猎猎寒风中,在浅浅夜色中,尽情展现它那曾被浓荫所掩盖的嶙峋的本色。 凭栏而立,脚下是深深的蓝,渐远渐沉,直到与夜色融为一体。在灯火阑珊中,依稀可见海湾中停泊着几只小舟,好似完全在休憩,放松地被波涛包围,只是随海面的起伏而飘摇,如同在摇篮中安心地随那起伏而入眠。“野渡无人舟自横”大概就是这种宁静恬淡的意境吧。 喧嚣的都市一角,它们在固守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我的心情在瞬间灿烂起来,好像感觉暮色中也处处充盈着一种欢欣愉悦的声音,那是心灵在欢歌。以前一直羡慕江南古镇中人心灵的宁静,渴望像他们一样拥有对一切都安之若素的心态;一直以为都市的生活中,在繁密的建筑面前,在川流的物欲面前,人,是如此渺小,以致于我们无法找到真正属于我们内心的声音。然而,是否拥有宁静,不在客观的景,全在主观的心。安静角落中心灵的自由人人都可以拥有,而在繁华忙碌中仍能拥有心灵的自由宁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陶渊明、王维回归田园、隐居山林,在幽静恬淡的自然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的本心;而苏轼却在出世与入世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顺境锐意进取,逆境达观乐天,因为他深谙自己的本心,因为他无论何时都拥有心灵的宁静。所谓“心远地自偏”、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难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都市中的我们啊,放慢前行的脚步,留一片空间给自己,好让我们可以在喧嚣的尘世中留一份宁静在心!

离骚论文研究意义

屈原《离骚》原诗与译诗对照《离骚》译诗 《离骚》原诗译作:陈弈之 2008年 原作:屈原 公元前300年全诗共375句,合2483字。(一)屈原引路 秋来春早去,迟暮美人悲。前圣光明引,先王勇武随。党人终困步,国势日趋危。正路仍遥远,应骑骏马追!(1)出身、志向、努力001、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002、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003、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004、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005、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006、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007、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008、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009、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又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010、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衰老。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011、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012、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013、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014、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015、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016、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步。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017、那党人苟且偷安兮,专走险窄暗路。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018、不怕自身遭殃兮,怕皇车坠尘土!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二)屈原被屈继前王勇武,为善政忙奔。正盼芷兰茂,刚称冠带纯。失约于早上,分手在黄昏。美女遭人妒,灵修错退婚!(3)反思,改法失败经过、结果、原因019、我四方急奔走兮,继续前王勇武。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020、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恼怒。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021、我知道直谏会惹祸兮,但骨鲠必须吐。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022、请让苍天作证兮,我永是王的忠仆。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023、约定黄昏为期兮,您却中途改路!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024、当初定下国策兮,又后悔全不顾。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025、被流放不难过兮,伤心王的反复。 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026、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027、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028、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029、花谢根萎不伤心兮,悲哀杂草排斥。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030、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031、以己之心度人心兮,对我诸多猜忌。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032、忽然群起攻击兮,实在始料不及。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033、觉得日渐衰老兮,恐怕修名不立。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034、朝饮木兰花滴露兮,晚食秋菊落花瓣。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035、能操行优美情怀高洁兮,骨瘦如柴无憾。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4)反思,评价修法情况和表达对修法失败的看法与态度036、环树根扎香芷兮,再穿上薜荔花。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037、弯桂枝织香蕙兮,吊一束胡绳草。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038、效法先王冠带兮,绝非世俗仪容。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039、虽许多人看不惯兮,愿继承彭咸遗风。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040、长叹息擦眼泪兮,这一生多艰难。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041、我虽然自律廉洁兮,难避朝责夕贬。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042、骂我戴香芷冠兮,扯断我蕙佩带。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043、这是我心头爱兮,虽九死不悔佩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044、怨王见事不明兮,始终不察内情。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045、他们是妒忌美女兮,在造谣说她荒淫。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046、工于心计取巧兮,先违规后反告。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047、有意歪曲事实兮,合谋预设圈套。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048、忧郁烦闷失意兮,此时令我独困穷途。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049、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050、猛禽不合群兮,今天也像远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051、圆孔怎配方榫兮,不同向怎能同路?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052、我屈心抑志兮,我吞怨忍辱。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053、保清白慷慨死兮,报答先王眷顾。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三)屈原不屈困惑迷途内,徘徊正路前。失蹄唯退后,抚马再争先。花草出泥美,荷芙入世鲜。身伤心未变,香冠顶山巅。(5)首次推行美政失败后自我反思054、还没把路看清兮,再细看先停步。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055、驾车走回原路兮,趁未深入迷途。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056、一会走马兰坡兮,一会奔马椒丘上。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057、既然前进无功兮,就退后修整服装。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058、裁剪荷叶制衣兮,采集芙蓉造裳。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059、虽然不为人知兮,我迷情于花香。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060、花冠高高戴起兮,草佩束腰长长。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061、花草生于泥沼兮,不改变品质芬芳。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062、回过头来望望兮,我便游弋四方。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063、浑身花枝招展兮,弥漫阵阵幽香。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064、人生各有所乐兮,我独爱修法为常。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065、粉身碎骨不稍变兮,心挫伤志更强。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四)屈原被怨结党握朝政,行单弃羽山。不听亲姐劝,逐户解说艰。(6)对屈原被贬一事,更遇亲人埋怨066、连我的亲姐兮,也多次责怪说: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067、【鲧太刚直玩命兮,结果抛尸羽山野。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068、你也很孤高要强兮,应该引以为戒!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069、人家摆满苍耳兮,你家也要摆些。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070、逐户去说难兮,谁会了解你心情?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071、眼下好结朋党兮,劝你合群你偏不听!】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五)屈原说理历史当为鉴,民心自有公。汤禹德正立,桀纣理亏终。政善国中兴,君明世大同。任由身首碎,誓不改初衷。(7)心有不甘,借史反思,坚定信心072、学先王行美政兮,竟是这种结局!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073、渡沅湘向南走兮,找舜帝评理去: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074、滥用九辩九歌兮,夏康寻乐放纵。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075、不思危于身后兮,使五子毁家内讧。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076、后羿沉迷游猎兮,好弯弓射大狐。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077、终被寒浞谋杀兮,使妻子被玷污。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078、寒浇恃强施暴兮,荒淫太无度。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079、日夜寻欢忘形兮,脑袋丢得糊涂。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080、夏桀王违理兮,终至败落遭殃。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081、殷纣王碎人兮,终至王朝速亡。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082、汤禹严明谨慎兮,周文武求正道。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083、任用贤者能人兮,守规矩不取巧。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084、皇天无偏私兮,德高者得天助。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085、德才兼备的圣哲兮,才能长保疆土。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086、借鉴于历史兮,以民心为依归。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087、不义之人怎能用兮,除善政怎能为!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088、即使身处绝境兮,抱此初衷不改悔。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089、榫头不对榫眼兮,使前贤身首碎。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090、常叹息不得志兮,悲我生不逢时。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091、揉蕙草擦眼睛兮,泪如雨衣全湿。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六)屈原叩天 驾凤迎风上,捧兰献阙前。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开天。宫卫倚门望,哲王恋枕眠。乌云忽聚散,暴雨下涟涟。(8)再进,夜叩天门092、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093、驾凤凰骑白龙兮,我乘风飞天行。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094、朝从苍梧启程兮,夕到昆山仙境。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095、想找灵殿投宿兮,日速落夜将临。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096、我叫羲和缓鞭兮,向日落处慢进。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097、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98、放马咸池饮水兮,拴马扶桑树旁。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099、折桑枝赶日去兮,且放松躺一躺。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100、月神在前开路兮,风神随后奔闯。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101、鸾鸟凤凰惊叫兮,雷神提醒带雨裳。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102、我令凤鸟飞腾兮,夜行趁天开。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103、大风呼呼旋转兮,卷乌云漫涌来。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104、云团忽聚忽散兮,翻滚变幻色彩。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105、呼守卫开天门兮,他倚门不理睬。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106、雨茫茫天尽蔽兮,抱幽兰直发呆。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107、慨叹世间混浊兮,美丽被妒掩盖。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七)屈原求女 策马登山去,昆仑觅爱娲。高丘无美女,灵殿有琼花。有美深闺躲,无媒白发加。情怀何处诉,浊世怎成家!(9)再进,寻求美女108、清晨原想渡白水兮,再登昆山驻马。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109、回头一看流泪兮,高丘没有美娲。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110、急忙改去春宫兮,折下几枝琼花。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111、趁着花朵未落兮,送给心中美娲。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112、命雷神驾云车兮,到洛水找女神。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113、送琼佩表心意兮,我请謇修做媒人。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114、总算有些了解兮,怪癖令人难忍。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115、夜去穷石吹发兮,朝到洧盘洗尘。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116、偏爱游山玩水兮,整天涂脂抹粉。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117、虽然她很美丽兮,只能放弃另寻。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118、天涯海角寻觅兮,上天下地忙奔驰。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119、遥望巍峨楼台兮,忽见美女简狄。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120、托鸩鸟做媒兮,鸩回说她不好。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121、见雄鸠飞鸣兮,想托怕它轻佻。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122、心中犹豫怀疑兮,亲又不可自提。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123、托凤凰做媒兮,高辛已先迎娶。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124、想远走不知去哪兮,只好徘徊上下。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125、即使少康未娶兮,有虞二姚未嫁。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126、口笨媒不好兮,看来也难成事。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127、世间混浊忌贤兮,扬丑恶掩美丽。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128、美人深藏闺中兮,哲王又沉睡。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129、情怀无处舒展兮,就此抑郁而终怎面对?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八)屈原问卜谁是我的爱,她人在哪方?时时无眷恋,处处有芬芳。粪臭刚弥漫,花香立隐藏。顽石充美玉,明辨盼君王。(10)苦闷徘徊,问卜并思考130、取琼茅来卜卦兮,请灵氛为我占算。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131、问:「互爱相吸引兮,我的美人是谁?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132、世界这样广大兮,她究竟在哪里?」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133、卜:「卦象显示要远求兮,而且会很顺利。 卜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134、处处都有芳草兮,何必留恋此地?」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135、到处一片漆黑兮,有谁能见真善美?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136、喜好各有不同兮,唯独党人不爱美!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137、腰间挂满臭艾兮,说插香兰不够美。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138、香花臭草未能分清兮,怎欣赏美玉美?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139、塞粪土满腰包兮,说花椒不香美。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140、想依从灵氛卦辞兮,内心疑团未解。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九)屈原求神众神如伞降,灿灿耀灵光。法具明君现,臣贤美政藏。风云失际会,花草掉芬芳。哀杜鹃啼血,远游寻四方。(11)苦闷徘徊,托巫降神,聆听指引141、找巫师降神兮,祭米花椒酬谢。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142、众神如伞降临兮,群巫纷纷去迎。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143、灵光灿灿耀扬兮,照亮我凡心。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144、教:「要远游走四方兮,按法度找明君。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145、汤禹恭敬求才兮,伊尹皋陶去寻。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146、若君王真爱贤兮,又哪用到处托媒?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147、说是傅岩泥工兮,武丁聘用不疑。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148、姜太公屠夫兮,遇文王即鹏举。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149、宁戚凭讴歌兮,齐桓倚为佐辅。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150、趁着年青未老兮,别说日子还长。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151、一旦杜鹃啼鸣兮,那百草将失掉芬芳。」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12)认真考虑神的指引 152、为何精美玉佩兮,人人急于隐藏。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153、害怕奸党眼红兮,因妒忌而毁碎。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154、世道纷乱颠倒兮,留下难以自保。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155、兰芷失去幽香兮,荃蕙化作白茅。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156、为何昨日芳草兮,会变成今日臭艾?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157、追究起原因兮,不爱美是要害!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158、我盼兰花盛开兮,不抽花叶空长。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159、失美丽变平庸兮,难再列入众芳。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160、花椒恃才傲慢兮,茱萸想混入香囊。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161、野草蔓延哄哄兮,又何芳能抵挡?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162、现在俗流滚滚兮,又有谁能自持?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163、椒兰尚且变质兮,又何况揭车江离?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164、我这佩带珍贵兮,遭扯断美不脱。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165、香幽幽难消散兮,华彩仍未稍磨。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166、随步荡佩自乐兮,这世界美女多。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167、趁我装饰灿烂兮,周游观察求索。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十)屈原他投远去时难留也难,停行美政楚天残。茫茫赤水今朝渡,赫赫西方当晚欢。缓步收鞭皇界望,低头回目旧乡看。车夫悲痛马儿恋,抱屈含冤汨水寒!(13)依卦象远去西方投西皇却因怀旧未果168、我既已得灵氛吉卦兮,按历择日把路上。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169、折些琼枝做肉兮,精磨玉粉做粮。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170、为我驾飞龙兮,美玉象牙造车。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171、异心怎能同事兮,我要远走自离去。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172、我在昆山转弯兮,绕路浏览观光。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173、手拨晨雾蔼蔼兮,车动玉铃叮当。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174、赶早渡过赤水兮,今晚到达西方。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175、凤凰展翅连旗兮,高天翼翼翱翔。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176、匆匆走过沙漠兮,倚赤水岸稍躺。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177、指派蛟龙搭桥兮,知会西皇放行。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178、路狭窄险阻多兮,众车单线缓行。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179、过不周山左转兮,直奔西海不停。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180、集合那千辆车兮,一起齐头并进。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181、驾前八龙同舞兮,车上云旗相迎。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182、压兴奋缓鞭兮,思绪神游远处。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183、偷闲暇稍娱乐兮,奏九歌跳韶舞。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184、升临显赫皇界兮,低头忽见故都。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185、车夫悲马儿恋兮,曲身回首停步。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14)无奈转而决意追随先贤彭咸186、悲号: 停下吧! 乱曰: 已矣哉!187、王朝不需要我兮,为何留恋故居!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188、既然拒绝行美政兮,我将追随彭咸归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赵逵夫)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离骚》作为《楚辞》中的重量级篇目,曾撼动了很多人,对于这个“离骚”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众说纷纭,异彩纷呈,一个文章的题目可谓是文章的题眼,对于文章题目意思的研究,应该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就来探讨一下这个“离骚”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离骚》写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屈原,关于这个《离骚》的作者,一度还引来了争议,一度有“屈原否定论”的热潮,认为是淮南王刘安写的,如果《离骚》的作者不是屈原,那么《离骚》的题目的意思也会发生改变,但随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籍的竹简残片,其中楚辞作品中的《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这一情况表明,《楚辞》应在西汉初期业已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离骚早在汉武帝让刘安作传之前已存在并广为流传。所以,《离骚》一文的作者是屈原没错,这样就可以从作者本身和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年代等更加容易的了解《离骚》的意思。

其次,《离骚》是战国的作品,解释“离骚”为何意最早的解释就是司马迁《史记》里的《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系统的训诂书籍以及一些大家出现,有的只是文人史传者在行文里为了行文的需要不自觉的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司马迁这个解释一出,后世者就来了兴趣,分分想解释出新意,可太史公司马迁没有解释“离”的意思,只是解释了“骚”的意思。所以后世的人解释“离骚”两字的分歧重要是在“离”这个字上。

比司马迁稍晚一点的另一个史学大家班固在其著作《离骚赞许》中说道:“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这里面班固将“离”解释为“遭受”的意思,基本上与司马迁是一个意思。在后来的王逸更是在自己的著作《楚辞章句》中铿锵有力解释了两个字分别的意思:“离,别也;骚,愁也。”至此,《离骚》题解三大家我已经列举完毕,分别是司马迁、班固、王逸,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班固与司马迁的“骚”的解释一样,就是“忧”,而王逸的观点与司马迁和班固解释的两个词都不一样,也就是说王逸这个算是自己理解的新解,自王逸新解一出,之后的各家就开始别出心裁了,发前人之不敢想,清蒋骥说:“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人十四家。”而《离骚》是《楚辞》中最为重要的篇目,所以对于《离骚》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后的各家都很是感兴趣,现代的一些学者像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周建忠先生的研究文章《《离骚》题义解说类览及反思》中总结了27种解说,注意是27种,也就是说每一种的代表人不止一个,所以,《离骚》题义引来的争论有多大,由此可见一般。

那么,下面例述几个观点讨论讨论:首先是上世纪的楚辞研究大家游国恩先生在其著名著作《楚辞概论》里引书130余中,归纳为大体三种,却在最后提出自己的新解“歌曲说”,书中说:“‘劳商’与‘离骚’本双声字,古音宵、歌、阳、幽并以旁红通转,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一事而异名耳。盖《楚辞》篇名,多以古乐歌为之,如《九歌》《九辫》之类。则《离骚》或亦兑人固有乐由,如邵中之有《阳阿》《燕露》《阳春》《白雪》,后世乐府之有《齐讴》(吴趋》之类。作《大招》者去屈子之世渐远,声音渐变,王逸不知《劳商》即《离骚》,亦即廷之古曲,故以为别一曲名,其实一也。”这个观点一出便引起了轩然 *** ,各家分分提出质疑,马茂元先生在其《楚辞选》中说:“它的名称有双重涵义,从音乐方面来说,“离骚”可能是楚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歌曲名称。”他引游国恩日:“登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劳商’与‘离骚夕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

游国恩和马茂元的音乐说也不无道理,他们从声韵的角度提供了一种看法,是值得关注的。其次是国学大家钱钟书的观点,他在《管锥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扰《心经》言‘远离颠倒梦想’,或道士言太上老君高居‘离恨天’,在‘三十三天之上’(西游记》第五回) ,乃谓至清极乐、远‘离’尘世一切愁‘恨’,非谓人间伤‘离’伤别怨‘恨’之气上冲而结成此天也。”钱钟书的观点认为“离骚”的意思是:“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这个理解也是别出新意,值得关注。

上面我列的游国恩和钱钟书的观点都是大家之语,究竟对错与否,今人殷翔在其论文《“离骚”就是“劳商”吗?关于《离骚》的题解》一文引魏炯若先生的观点说“常训不加解释”,所以文章探讨了一下“离”的常训在其文里引《诗经》中的观点“离”为“遭”的意思来反驳钱钟书的观点;又从古音同转、构词方式、屈原创作命题情况、古文化发展状况四方面反驳游国恩有关“离骚”是“劳商”的观点。说了这么多,做个总结,我对于“离骚”这个词到底是何意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如果认为“离骚”在战国是楚国的那个年代是一个双音词的话,游国恩和马茂元的“歌曲说”的观点就值得重视。

其次。如果认为在那个年代离骚不是双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的话,那就应该拆开去解释,这样解释便是分歧最多的,其中就是“离”字的争论最大,后世人对于“骚”的解释也开始有很多种见解了,那这我认为司马迁依照淮南王刘安的解释最为可靠,所以司马迁对于“骚”的解释应该汲取,而“离”字,我同意班固的“遭”的解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文本的内容及意义上,我认为离骚如果是两个单音词的话,“遭忧”是最佳的解释。对于屈原的这首政治抒情长诗,对于这首诗的题目《离骚》来说,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后,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屈原以自己的死来宣告了一种精神的诞生:一个文人独立人格炽热的坚守,向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者猛烈开火。了解题目的原因只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屈原当时的心境,体会一个文人报国无门但至死不渝的坚守,当你了解了这些之后,再一次凝视“离骚”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会体会的更深,化为内在的动力,踏出人生选择重要的下一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