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论文投稿参考文献无法识别

发布时间:

论文投稿参考文献无法识别

原因可能是参考文献的题名错误或者这篇文献并未被搜索的数据库收录。通过参考文献的题名可以在数据库中搜索这篇文献,如果搜索不到,那么可能是这篇文献的题名错了或者没有被该数据库收录,这时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搜索这篇文献的来源期刊等是否被数据库收录,若收录了,则是文献题名错了,若未收录,则这篇文献也就搜索不到。搜索文献的方式很多,也可以通过文献作者等换个方式搜索下。

引用的参考文献电脑检测不出来是因为格式不对。参考文献一般是不参与检测的,但是根据参考文献来判别引用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论文里的引用部分是不会查重检测的,仅需去做好标注,因为在论文中的引用部分一般是不会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检测报告使用绿色字体标记引用部分,只要引用部分的引号被识别为查重检测,检测系统的参考部分需要用专业的查重工具进行。

投稿时参考文献无法检测

原因可能是参考文献的题名错误或者这篇文献并未被搜索的数据库收录。通过参考文献的题名可以在数据库中搜索这篇文献,如果搜索不到,那么可能是这篇文献的题名错了或者没有被该数据库收录,这时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搜索这篇文献的来源期刊等是否被数据库收录,若收录了,则是文献题名错了,若未收录,则这篇文献也就搜索不到。搜索文献的方式很多,也可以通过文献作者等换个方式搜索下。

这个不影响,这是那个检测系统的问题,有的杂志它没有收录,尤其是些偏的外文期刊,还有就是专利类,图书类的,都会出现未查询到文献信息,不影响的

论文投稿文献识别码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B是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文献标识码分为以下五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文献标识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 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 [J]. Ind Eng Chem Res, 1987, 26: 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al.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 [J]. 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02, 63: 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 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M]. New York: Spring-Verlag, 1969

[3] Rees, Helen. 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历史的回声: 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问题一:期刊里的文章编号是什么意思 是每一篇文章的编号,如1000-1000(2010)01-0001-01,分别为期刊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起始页鼎-该篇文章的总页数,现在已经用DIO编码代替。 问题二:论文中的文章编号是不是doi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工程师发表评定职称论文的平台 国家级期刊,具有双刊号 发刊快 上网查询海(2-3个月龙源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 回答者是本刊编辑,欢迎投稿 问题三:国外期刊论文编号是什么意思 1、编号只是第一步,表示已经开始处理你的论文。接下来主编会初步评审你的论文,如果觉得你的工作没有意义,就会直接拒稿;如果通过初审,就会发给其他同行审稿;审稿完后,评审人员将意见发给主编,主编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决定是拒稿还是同意接收你的论文还是让你修改;正式接收后,论文转给出版社,这时候需要你签订版权协议之类;最后还要校稿,也就是最后给你一次修改一些低级错误的机会。最后你的论文才被刊出。不过具体能走到哪一步,就要看你论文的质量了。 2、原则上来说,你的行为是错误的,应该受到谴责的,叫做“一稿多投”。打个比方,你的行为好比同时跟多个姑娘谈恋爱,虽然你最后只跟一个人结婚,但这种“脚踏N只船”行为对其他姑娘是不公平的。 问题四:论文编号01-1012958表示公开发表吗 不是的,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你给的这个论文编号,可能表示已经收到论文了。我还以为是杂志号呢,一看不是 问题五:论文中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由谁填写? 一、论文中的中图分类号: 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找,也可上网ztflh/查询,格式:TG315.4 二: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分为以下五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 说明: 1)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2)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 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A3)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 规范对各类文章格式的要求有所不同。A类文章要求有中英文题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还要有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B类和C类文章要求有中文题名及作者姓名。 A类文献是期刊质量的一个标志。期刊中论著是期刊的核心部分,学术价值较高,一般都被定为A类文献;综述性文章一般篇幅较长,以江集文献资料为主,或着重评述,具有权威性,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引导作用定为A类。 论著摘要、报告、经验交流等类文章,文章标识码的统一存在一定困难,有的定为B,有的定为其它,须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述评、专题讨论等一般标识定为C;简短的报告、短篇报道一般定为D。 文献标识码一般不需要作者标注,而是由期刊专职人员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的。 目前文献标识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三、文章编号 是由期刊专职人员给的编号,自已无法填写。 问题六:投稿论文编号是什么啊,怎么确定?或者在哪里找? 论文编号,在投稿后会自动产生一个号如 MAGA-S-09-00228,编辑办公室处理后S将变为D,编号也要变,如MAGA-D-09-00198 (通常变小)。一般情况下,期刊会发信告诉你投稿论文编号并且出现在你投稿系统的状态栏里。 问题七:如何查询论文编号 那是社里安排的 每个杂志社都不一样的吧 你是在线投稿的么

人脸识别法律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法律分析:人脸识别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还有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相关主体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过同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梭状回是颞叶与枕叶一部分,在布罗德曼分区系统为37区。也被称作“枕颞内侧回”(discontinuous occipitotemporal gyrus)。[1]位于颞下回与海马旁回之间。[2] 梭状回的外侧与内侧被浅的“梭状回中间沟”分开。[3][4][5]目录 1 功能 2 参考文献 3 图片 4 外部连结 5 参考来源 功能科学界对梭状回功能有下述比较一致的认识:处理颜色信息 人脸与身体识别 (见梭状回面孔区) 文字识别 (见视觉词形区) 分类辨识 研究表明,梭状回与脸盲症,即面部辨识能力缺乏症,直接相关。[6]梭状回中负责人脸认知的部分称为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梭状回面孔区可以对不是脸的视觉形象产生像脸的认知,著名的例子如火星上的利比亚山与塞东尼亚区。如果梭状回面孔区被破坏,就会失去辨识人脸的能力,就连最亲密的家人也无法认出来。眼睛负责感知视觉信息,经过视皮层处理后,再由梭状回辨析,找出生物特征,借此来分辨不同的人。梭状回面孔区中的内梭状回在接收到人连信息时被激活,而且在害羞的人与善于社交的人的内梭状回表现不同。一项研究证实查看陌生人的图像时,害羞的成年人内梭状回活化的程度比善于社交的成年人显著地少。[7]除此之外,另一项研究指出观看到吸引人的脸孔时内梭状回活化的程度会更高,主因为美丽的容貌唤起广泛的神经网络,包括知觉、奖励、决策等回路。[8]梭状体异常与威廉氏综合症相关。[9] 梭状体也与表情的认知有关。[10]自闭症的人在看到人脸时,其梭状体很少甚至没有兴奋活动。[11]梭状回面孔区增加活动程度可产生人脸幻觉,可能是真实人脸或者卡通人脸。这见于邦纳综合症, 睡前幻觉、 大脑脚性幻觉症、药物导致的幻觉等。[12]有研究表明,汽车专家在辨识汽车图片时、鸟类专家在辨识鸟的图片时,梭状回面孔区的活动程度很高。因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梭状回面孔区在辨识人脸时被激活,是因为人类进化的结果还是该受试者具有辨识人脸的专业知识?心理学家用一类物体称为greebles来检验上述两个冲突的假设。[13] 当受试者初次看到greebles,其梭状回面孔区的兴奋程度远低于看到人脸的时候。受试者熟悉了greebles或者说变成了greeble专家,其梭状回面孔区在看到人连与greeble的兴奋程度相当。类似地,自闭症儿童在与人脸识别相同部位产生受损的对象识别。[14] 后续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梭状回面孔区具有很低的神经元密度。[15]这产生如下问题:较少的神经元导致了不良的人脸认知,还是自闭症患者很少的人脸感知导致了神经元数量的下降?[16]更简单的问题是:人脸是每个人都具有专业识别知识的对象? -Fu et al.的研究表明,汉字识别导致了梭状回面孔区的响应。 有证据表明梭状回面孔区中负责人脸识别的区域的功能是进化而得。其他研究发现了人脑中专门负责识别所处环境与身体的区域。[17][18] 对汉字识别的研究表明,对应的梭状回面孔区中具有很高兴奋的区域与响应人脸识别的区域不同。[19]这意味着梭状回面孔区中的特定区域进化成专责人脸识别功能。在具有字形→颜色联觉症的人当中,发现了梭状回的活动。[20]MIT的一项研究表明,左、右梭状回在认知中具有不同的角色,随后二者又会互联。左梭状回负责识别类似于人脸的视觉对象的特征,而右梭状回负责确定这些被识别出来的类似人脸的视觉对象是否真是人脸。[21]参考文献↑ Nature Neuroscience, vol7, 2004 ↑ Gyrus. The free dictionary [2013-06-19]. ↑ Weiner et al. The mid-fusiform sulcus: A landmark identifying both cyotarchitectonic and functional divisions of human ventral temporal cortex. NeuroImage. 2013. ↑ Weiner & Grill-Spector, Sparsely-distributed organization of face and limb activations in human ventral temporal cortex. NeuroImage. 2010 Oct 1;52(4):1559-73. Epub 2010 May 10. ↑ Nasr el al. Scene-selective cortical regions in human and nonhuman primates. J Neurosci. 2011 Sep 28;31(39):13771-85. ↑ McCarthy, G et al. Face-specific processing in the fuman fusform gyrus.J. Cognitive Neuroscicence. 9, 605-610(1997). ↑ Beaton, E. A., Schmidt, L. A., Schulkin, J., Antony, M. M., Swinson, R. P. & Hall, G. B.. Different fusiform activity to stranger and personally familiar faces in shy and social adults. Social Neuroscience. 2009, 4 (4): 308–316. doi:10.1080/17470910902801021. PMID 19322727. ↑ Chatterjee, A., Thomas, A., Smith, S. E., & Aguirre, G. K.. 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y. 2009, 23 (2): 135–143. doi:10.1037/a0014430. PMID 19254086. ↑ A. L. Reiss, et al.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Abnormal White Matter Related To The Fusiform Gyrus In Williams Syndrome: 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ractography Study.Genes, Brain & Behavior 11.1, 62-68(2012) ↑ Radua, Joaquim; Phillips, Mary L.; Russell, Tamara; Lawrence, Natalia; Marshall, Nicolette; Kalidindi, Sridevi; El-Hage, Wissam; McDonald, Colm et al.. Neural response to specific components of fearful faces in healthy and schizophrenic adults. NeuroImage. 2010, 49 (1): 939–946. doi:10.1016/j.neuroimage.2009.08.030. PMID 19699306. ↑ Carter, Rita. The Human Brain Book: pp. 241. ↑ Jan Dirk Blom. A Dictionary of Hallucinations. Springer, 2010, p. 187. ISBN 978-1-4419-1222-0 ↑ Gauthier, I; Behrmann M Tarr MJ. Can Face Recognition Really be Dissociated from Object Recogni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9, 11 (4): 349–70. doi:10.1162/089892999563472. PMID 10471845. ↑ Scherf, S; Behrmann M Minshew N Luna B. Atypical Development of Face and Greeble Recognition in Autism.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y. April 2008, 49 (8): 838–47. doi:10.1111/j.1469-7610.2008.01903.x. ↑ van Kooten, IA; Palmen SJ, von Cappeln P, Steinbusch HW, Korr H, Heinsen H, Hof PR, van Engeland H, Schmitz C.. Neurons in the Fusiform Gyrus are Fewer and Smaller in Autism. Brain. April 2008, 131 (4): 987–99. doi:10.1093/brain/awn033. ↑ Gazzaniga, Michae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New York City: W.W. Norton Company Inc.. 2014: p. 247. ISBN 978-00393913484. ↑ Epstein, Russell; Kanwisher, Nancy. A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ocal visual environment. Nature. April 1998, 392 (6676): 598–601. doi:10.1038/33402. PMID 9560155. ↑ Downing, Paul; Yuhong Jiang, Miles Shuman, Nancy Kanwisher. A Cortical Area Selective for Visual Processing of the Human Body. Science. September 2001, 293 (5539): 2470–2473. doi:10.1126/science.1063414. PMID 11577239. ↑ Fu, S; Chunliang F Shichun G Yuejia L Raja PBarton, Jason Jeremy Sinclair. . [http//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 2012, 7 (7): e411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1103. PMID 22911750. PMC 3404057. ↑ Imaging of connectivity in the synaesthetic brain « Neurophilosophy ↑ Trafton, A. "How does our brain know what is a face and what’s not?" MIT News

论文查重无法识别脚注怎么办

论文查重系统会自动识别不被观看的语句、目录、脚注和参考文献,这不是重复率。但由于PDF转码问题,会导致检测错误和重放结果不准确。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是使用word格式进行知网查重。也有个别同学担心别人改动论文或盗取,而使用上传pdf格式进行知网查重。如果只是作为前期自己参考修改论文使用,那么没必要上传pdf格式。因为pdf格式检测结果容易出错,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pdf格式上传到知网查重系统后,中国知网系统里要转码为文本格式,会导致系统转码不准确,到时识别不好,容易出错。

表示我在paperpass查重的时候尾注全部被查了

这个检测系统不能识别各种标注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毕业论文的查重不是只要作者在论文的相关部分添加脚注,这样该部分就会自动被识别为引用部分。论文查重如何判定脚注算引用呢?

事实上,在毕业论文的查重中存在着大数据。毕业论文的查重报告是基于论文原文与数据库中论文的对比。假如文章内容与数据库里面的文献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该部分未标记为引用部分,论文未添加脚注,则该部分将被识别为重复部分,假如这部分添加了脚注,则毕业论文查重数据库中没有相应的文件。也就是说,所谓的添加脚注,实际上是一个虚假的脚注。这显然是一位学者的论文,但却标有另一位学者名字。那么在毕业论文的查重中就无法将该部分确定为引用的部分,这也表明在论文的查重复报告中。

其次选择大部分查重系统主要是针对Word文档格式进行检测。如果上传pdf或别格式的文档,论文的查重识别率将相对较低。我们准备对论文进行查重前,就能先去了解学校最终使用的是哪款论文查重系统,以便明确你所标注的脚注,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参考部分。最后论文脚注的位置在进行查重时也是很重要的,假如在符号中加入脚注,那么被认定为引用部分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