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和南亚研究相比,南亚研究更好发一些比,因为云南社会科学是综合性期刊。
《云南社会科学》用系统投稿,审稿速度挺快,一个月左右给你消息。但是我被拒稿了,原因没说。这本杂志选题有自己的偏好,比如一带一路这些,区域性特色。博士生也可以独立发表。
这表示你的文章正在复核阶段,如果没有大的问题一般都是可以确定被出版收录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就不要再另外投稿到其他报社或者杂志社了。
《云南社会科学》的投稿方式:《云南社会科学》电话:,有问题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投稿采用纸质投稿和电子邮箱两种方式,电子稿的发送邮箱: 经济、企业管理 : 政治、历史 : 民族、宗教、社会: 哲学、文学: 法律 : 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邮编:650034《云南社会科学》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于1981年5月创刊。其较强的学术性、理论性以及可读性一贯为学界所目。主要栏目设政治、哲学、经济、社会、宗教、历史、文学等主要栏目。明确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的。
《云南社会科学》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于1981年5月创刊。
1 为使刊物编排规范,敬请作者来稿时提供:(1)英文题名;200字以内的中文内容摘要及3~8个关键词;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工作单位、学位、职称等);参考文献采用文尾注,务请标明著(作)者、著作(论文)题名、出版社(期刊名称)、出版年(刊期)、页码等;注释采用页脚注;作者详细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2 该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来稿一律寄送打印件。来稿以8000字左右为宜。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该刊对部分来稿可作必要的修改和删节,不同意修改者,请事先申明。请勿一稿多投。 3 凡投稿2个月后未收到该刊用稿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稿件。该刊限于财力、人力,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很难的。需要多层审核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很牛:因为它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该刊是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双月刊),2012年改为双月刊。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刊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当代我国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简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于1979年成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负责编辑、翻译出版六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直保持着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目前在职的专职编辑人员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
社会科学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社会科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社会科学主要栏目设有: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政治学、管理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科学已被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社会科学获得荣誉情况: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核心期刊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网是肖战坤级别的媒体,因为社会科学》杂志,社会科学期刊,社会科学期刊级别,社会科学期刊怎么样.《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简称《社会科学》,主管单位:西南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刊物,是中国顶级的学术期刊 ,是绝对的核心期刊 。
很难的。需要多层审核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很牛:因为它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该刊是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双月刊),2012年改为双月刊。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刊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当代我国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简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于1979年成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负责编辑、翻译出版六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直保持着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目前在职的专职编辑人员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期刊非常好,中国经济期刊是我国经济学的权威期刊,每年有很多的高知识分子会它投稿,因此这里的论文质量都是非常的高。
1981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 扬州师院学报1981.4.1983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 学术月刊1983.7.“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复旦学报1983.6.1984论自然美 学术月刊1984.6.试论阿Q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 扬州师院学报1984.2.“美感的先天倾向”浅议 美育1984.5.1986耗散结构与美的逻辑行程 当代文艺思潮1986.1.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 文艺研究1986.2.(合作)1987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1987.1,合作)“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江汉论坛1987.9.儒家美学的“和谐”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和谐” 山东大学学报1987.1.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87.3.在文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上 文学研究参考1987.11.系统论原则与美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合作)1988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1988.3.文学在生命意识的二律背反中演进 南京社联学刊1988.4.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文史哲1988.5.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88.3.明清美学主潮概观 晋阳学刊1988.6.李贽美学思想的近代倾向 学术月刊1988.11.1989严肃文学的困境和通俗文学的出路 南京社联学刊1989.1.自然美的系统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1989.1.李渔戏剧美学的古典倾向与近代因素 艺术百家1989.2.意境探源 扬州师院学报1989.2.艺术家社会属性的情感存在方式 批评家1989.3.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 江汉论坛1989.6.晚明浪漫思潮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 学术月刊1989.8.从符号学看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 天津社会科学1989.5.叶燮与写实性诗歌美学的总结 天府新论1989.6.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 学习与探索1989.6.1990致思与娱乐之间——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思考 真善美1990.1.艺术家的美学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1989.2.)文艺社会学论纲 扬州师院学报1990.1.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自然美论 人文杂志1990.2.独抒性灵,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记散文的“趣” 古典文学知识1990.2.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1990.4.艺术家社会学新论 文科教学1990.1-2.寻找文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文艺行为社会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1990.2.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学术月刊1990.7.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学习与探索1990.5.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晋阳学刊1990.5.中国戏剧美学史的逻辑发展 戏剧1990.3.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0.4.1991对于文艺中非理性的辩证分析 文论月刊1991.1.文艺的价值标准及其转换 江海学刊1991.1.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1.1.价值论美学的新视界 福建论坛1991.1.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参照 文论月刊1991.4.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求是学刊1991.3.探寻当代美学研究深化的契机 福建论坛1991.4.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江汉论坛1991.6.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学习与探索1991.5.体系建设与分析研究 学术月刊1991.10.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江汉论坛1991.11.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学术月刊1991.12.郑板桥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东岳论丛1991.6.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1.4.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1991.4.1992文艺价值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社会科学1992.1.《讲话》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92.1.在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地带上——文艺价值社会学导论学术论坛1992.2.对于文艺创造的心理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1992.3.文艺价值取向的辩证法 学术界1992.3.探询人类生命活动的诗化哲理 江海学刊1992.4.“当代艺术与当代人”五人谈 艺术广角1992.3.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美学 西北师大学报1992.4.文艺心理社会学导论 晋阳学刊1992.5.寻找中国当代美学在经济大潮中的位置 东方丛刊1992.3.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建设概观 山东社会科学1992.6.文化变革与美学转型 文汇报1992.11.25.定势与文艺心理效应 学习与探索1992.6.1993个性化: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核 福建论坛1993.1.当代美学研究放谈 学术月刊1993.1.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艺术百家1993.1.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1993.1.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 思想战线1993.2.观念转换和理论重建的时代——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鸟瞰宝鸡师院学报1993.1.文艺创造心理之辨析 南京社会科学1993.2.现代艺术与价值论美学 北京社会科学1993.2.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学术论丛1993.3.多角度、多层面的中国美育史研究 扬州师院学报1993.2.(署名“鲁扬”)文艺心理社会学方法论 学术月刊1993.7.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 学术界1993.4.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比较 学术论坛1993.5.重建美学和现代艺术的话语系统 学术月刊1993.9.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3.5.1994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文史哲1994.1.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4.1.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1994.1.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1994.2.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艺术百家1994.1.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文艺理论研究1994.2.理性与文艺变态心理 东岳论丛1994.2.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求是学刊1994.3.美学的功能与学者的使命 文论报1994.5.25.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1994.3.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4.4.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 社会科学1994.11.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东方丛刊1994.2.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 学术季刊1994.4.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艺术百家1994.4.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表象背后 学术月刊1994.11.1995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齐鲁学刊1995.1.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一页 中国文化报1995.2.8.文艺学改革的新思路 文艺报1995.2.25.(署名“鲁扬”)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 天津社会科学1995.2.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3.5.装饰之道,文化之道 文艺报1995.3.25.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江淮论坛1995.2.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江海学刊1995.3.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社会科学家1995.3.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 求是学刊1995.4.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1995.3.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戏剧美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引言扬州师院学报1995.3.消费者,对审美文化发话 光明日报1995.10.18.文化批判与建设 文论报1995.12.1.(合作)1996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的品格 文学研究第4辑(1996.1.)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当代学校美育的定位 社科信息1996.2.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 江苏社会科学1996.2.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学习与探索1996.2.当代审美文化的宗教意识 学术月刊1996.3.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扬州师院学报1996.2.(合作,署名“鲁扬”)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1996.3.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中、下)文艺研究1996.4,5,6.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4辑(1996.6.)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齐鲁学刊1996.5.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求是学刊1996.5.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扬州师院学报1996.3.审美文化: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中国文化报1996.8.18.大众文化:一道可口的快餐 岭南文化时报1996.12.28.文学鉴赏与接受美学 文学界1996.4.1997文学语言与审美价值 云南文艺评论1997.1.快餐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评 当代文坛报1997.1.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学术月刊1997.4.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7.2.关于文化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1997.6.审美文化与美学史 光明日报1997.7.26.什么是审美文化 人民日报1997.8.16.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科学辑刊1997.4.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3集(1997.7.)评当前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哲学动态1997.8.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江苏社会科学1997.6.当代审美文化的地域分野和跨地域传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总第4辑(1997.12.)1998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益阳师专学报1998.1.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1998.1.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北京社会科学1998.2.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观照——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浙江学刊1998.3.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史视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1998.5.)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1998.4.文化的多极化与世界的未来 中国文化报1998.10.1.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外国美学第15辑(1998.10.)作为广告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江苏社会科学1998.6.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当代转型 社会科学报1998.11.19.1999从象牙塔到市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学习与探索1999.1.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1999.1.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学术月刊1999.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 甘肃社会科学1999.1.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北京社会科学1999.1.美学与乌托邦 社会科学辑刊1999.1.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社会科学1999.2.妇女命运: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悖论 东方1999.3.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1999.2.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江海学刊1999.5.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 求是学刊1999.6.重塑新的话语外壳 青年思想家1999.2.2000对中国美学的思考 光明日报2000.1.25.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 艺术百家2000.1.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月刊2000.4.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文学评论2000.3.新的求索之路,新的学术之梦 江海学刊2000.3.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学习与探索2000.3.作为视觉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报2000.6.10.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比较 文艺报2000.7.18.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北京社会科学2000.3.错综通变,参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江苏社会科学2000.5.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东方丛刊2000.3.当代话语的宿命和出路 民族艺术2000.3.西方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外国美学第18辑(2000.12.)2001金陵王气与江南士风 读书2001.1.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求是学刊2001.1.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 求是学刊2001.2.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1.话语强权与话语抵抗 中国文化报2001.2.24.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社会科学辑刊2001.2.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光明日报2001.6.12.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文学评论2001.5.文学传统与现代性 学术月刊2001.12.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200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江苏社会科学2002.1.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 文艺研究2002.1.交互性与文学传统 学习与探索2002.2.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2002.2.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蒋孔阳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6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 扬州大学学报2002.3.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9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江海学刊2002.4.否定主义美学 文艺研究2002.4.全球性与现代性 求是学刊2002.5.全球性:“现代性”的当今形式 社会科学报2002.11.28.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2002.6.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1.2003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社会科学辑刊2003.1.“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 学海2003.1.我看故我在 河北日报2003.6.6.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升华 艺术百家2003.3.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文艺争鸣2003.5.2004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社会科学辑刊2004.3.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 学术月刊2004.7.日新之谓盛德——姚文放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2004.7.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求是学刊2004.5.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社会科学2004.10.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 中国文化研究2004.4.2005文艺复兴美学对于西方传统戏剧原则的突破和修正西北师大学报2005.2.面向新世纪的美学理论体系——试论曾繁仁的存在论美学深圳大学学报2005.3.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2005.4.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05.4.2006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江西社会科学2006.5.“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江苏社会科学2006.4.“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6.5.文艺社会学的搁置与重建——读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的一点感想中国图书评论2006.9.鱼化为龙: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2006.9.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回忆《学术月刊》给我的教益 学术月刊2006.11.2007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中国文化研究2007.1.(春之卷)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社会科学辑刊2007.3.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 河北学刊2007.5.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2007.6.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学习与探索2007.6.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学术月刊2007.12.2008“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2008.1.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 文艺报2008.3.8.第三版文学教育与乌托邦理想 文艺报2008.4.17.第二版“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2008.3.中国语境与汉语系统中的“文化”概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2008.8.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2008.10.2009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 文艺争鸣2009.2.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2009.2.“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2009.1.(春之卷)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求是学刊2009.2.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8.文学理论与乌托邦之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22.第6版敬业志学,辛勤耕耘——我与名栏“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的学术交往学习与探索2009.5.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 学习与探索2009.6.2010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文学评论2010.1.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江海学刊2010.2.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B2版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0.4.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中国文学研究2010.4.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 艺术百家2010.6.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2010.6.2011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报2011.1.27.第5版唯实、求是、图新——《求是学刊》发刊200期感言 求是学刊2011.1.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1.我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5.B6版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江苏社会科学2011.2.文化政治三维度 求是学刊2011.2.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文学评论2011.3.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南京大学学报2011.4.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2011.5.2012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江海学刊2012.1.文艺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学习与探索2012.9.还原葛兰西: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文艺研究2012.9.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 探索与争鸣2012.9.文化政治的多维分析 文艺论坛2012.3.文化研究与理论话语的更新 文学评论2012.6.201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 社会科学辑刊2013.1.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社会科学战线2013.2.释“表征性解释”——乔纳森·卡勒“文学经典论”的关键性概念求是学刊2013.3.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文艺理论研究2013.3.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文学评论2013.4.“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学术月刊2013.10.2014确立自媒体的文化信码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第A08版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2014.3.沃尔夫冈·凯塞尔是瑞士人,还是德国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25.第B01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人民日报2014.9.16.第20版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文学评论2014.5.自媒体:网络话语与文化信码 湖南社会科学2014.5.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2014.5.2015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清华大学学报2015.1.“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 文艺争鸣2015.2.
五、近几年来,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论唐代均田思想及均田制的瓦解》,6000字,《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2、《唐代抑工商国策与重商社会观念的对立》,8000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3、《先秦儒道经济思想比较论》,12000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4期;4、《儒家学说与现代日本管理思想》,9000字,《财经论坛》1995年第5期;5、《论商鞅与色诺芬农战思想的异同》,7500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6、《论唐代的和籴和雇》,6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5期;7、《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1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8、《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7200字,《史学月刊》1996年第4期;9、《论唐太宗、唐玄宗的经济思想》,6500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儒家经济思想对日本的影响》,4500字,《经济纵横》1996年第4期;11、《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法国重农学派的影响》,12000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5期;12、《东亚地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难题》,1、2万字,《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6期;13、《论国有企业垄断性的危害及消除》,12000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4、《把握发展阶段,努力发展自己》,3500字,《群言》1997年第10期;15、《论唐代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6000字,《经济评论》1998年第1期;16、《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发展的未来》,1、2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7、《“百日变法”百年祭》,4500字,《中国改革》1998年第8期;18、《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6000字,《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9期;19、《“全球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1、2万字,《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20、《论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终结》,7000字,《亚太经济》1999年第1期。21、《欧元启动与国际金融结构的重构》,6000字,《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22、《欧元启动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5000字,《经济纵横》1999年第3期;23、《“五四”前后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1、2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24、《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一体化”中的对策》,6000字,《地方财政》1999年第1期。25、《浅淡欧元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6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5期;26、《韩国外债管理的经验教训》,7000字,《当代亚太》1999年第4期;27、《由金融危机反思韩国金融业》,6000字,《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4期;28、《论生产劳动》,10000字,《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29、《论21世纪前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12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30、《论产业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4500字,《新视野》1999年地6期;31、《金融危机与韩国金融业》,6000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32、《论WTO规则的片面性及其对中国的挑战》,1、2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33、《西部振兴需要特殊措施》,3500字,《中国改革》2000年第2期;34、《论全球化规则的“扶强抑弱“性》,10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35、《论我国“中西合作”的条件与目标》,5000字,《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4期;36、《论人民币成为“支点货币”的条件及收益》,5000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37、《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5000字,《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38、《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美国化》,10000字,《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5期;39、《中国经济の现状と问题点》,5000字,〔日〕樱美林大学产业研究所年报第18号,2000年3月40、《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7200字,《求是》2000年第23期;41、《21世纪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1、2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2、《论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环境和发展战略》,7000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43、《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8000字,《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44、《经济全球化与“韩国模式”》,6500字,《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3期;45、《关于“美国世纪”的几个问题》,8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4期;46、《论世界经济的“美元化”趋势》,10000字,《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年第6期;47、《安东尼、阿特金森及其对公共经济学的贡献》,7000字,《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6期;48、《中西冲突模式差异》,7000字,《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49、《灰色决策理论与跨国公司控制协调机制》,7000字,《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50、《论“信用缺失”对中国管理的危害及其对策》,9000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51、《加入WTO,经济特区使命终结》,8000字,《改革》2002年第1期。52、《论全球化时代的两极分化及其对策》,8000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期。53、《入世与中国管理的国际化》,8000字,《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54、《莱斯特、瑟罗经济思想评介》,7000字,《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55、《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7000字,《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56、《儒家文化与华人管理范式》,12000字,《改革》2002年第3期57.《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7000字,《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58.唐任伍 赵莉:《论人才资源管理的全球化趋势》6000字,《经济管理》2002年第17期59.唐任伍 王宏新:《国际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跨国经营》,7000字,《经济管理》2002年第23期60.唐任伍 雷晓宁:《寻租、逆向选择与国有企业改革》,8000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61.唐任伍 董洁:《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2期62.唐任伍 魏成龙:《论不良资产的多样化出售》,《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63.唐任伍:《《“环境管理”与企业绩效》,《经济管理》2003年第19期64.唐任伍:《论“中国富人”》,《改革》2003年第6期65.唐任伍 聂元贞:《美国201钢铁贸易保护争端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666.唐任伍 王宏新:《宪政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的制度选择》,《管理世界》2004.167.唐任伍 唐天伟:《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二重性》,《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267.唐任伍 魏成龙:《不良资产的深度重组》,《改革》2004.168.唐任伍 陆跃祥:《标准化管理对中国管理的挑战》,《经济管理》2004.769.唐任伍 唐天伟:《政府效率的特殊性及其测度指标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70.唐任伍 唐天伟:《2002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中国行政管理》2004.671.唐任伍 唐天伟:《政府效率的症结及次优选择》,《改革》2004.5.116-12072.唐任伍 戴伟:《自然人“经济人”人格的培养对我国经济转轨模式的影响》,《新视野》2004.3.19-2173.唐任伍 周觉:《论时间的稀缺性与休闲的异化》,《中州学刊》2004.4.26-3074.王华春 唐任伍:《国外征地制度对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4.1.50-5475.王华春 唐任伍等:《引导土地流转 增加农民收入》,《南京社会科学》2004.9.1-576.唐任伍:《“十一五“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改革》2005.1.11-1277.唐任伍 赵莉:《我国人力资本安全的现状、影响及对策》,《改革》2005.2.103-11078.唐任伍 唐天伟:《论民主的经济性》,《中国行政管理》2005.3.90-9479.唐任伍 周觉:《效率的追求与休闲的异化》,《改革》2005.6.101-104 80.唐任伍 :《新农村建设贵在“新”》,《改革》2006.3.15-1681.唐任伍 卢少辉:《儒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6.6.4-1182.唐任伍:《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实现与“企业生态系统”构建》,《改革》2006.4.77-8283.唐任伍 卢少辉:《儒家文化对“儒商”管理伦理的塑造》,《经济管理》2006.11.25-2884.王华春 唐任伍等:《土地市场二元结构行为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6.10-1485.唐任伍 不能让“关系”摆平了法律? 人民论坛2006年第5期86.张 敏 唐任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87.唐任伍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88.唐任伍 全球化体系下中国农民的贸易环境及对策? 改革2006年第7期89.唐任伍 文化:为经济竞争注入竞争力? 人民论坛2006年第12期90.唐任伍等:《公共话语场与政府治理》,《改革》2007年第1期(115-119)91.唐任伍:《春晚,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人民论坛》2007年2月1日(34-35)92.唐任伍等:《股票市场政府非理性行为及其矫正》,《改革》2007年第2期(92-97)93.唐任伍等:《强外生性股票市场政府与交易主体行为博弈》,《经济管理》2007年第10期(60-68)94.唐任伍等:《中国农民话语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45-48)95.唐任伍:《用节约弥补短缺》,《人民论坛》2007年8月15日(27)96.唐任伍等:《中国股票市场政府与上市公司行为博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108-116)97.唐任伍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及其政府的对策》,《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P23-2998.唐任伍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新视野》2008年第3期P25-2799.唐任伍:《美国经济增长“停滞”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P128-132100.唐任伍:《“蓝天下的增长”迫在眉睫》,《人民论坛》2008年第18期P12-13101.Trade Environments of Chinese Farmers in the Globalization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Chinese Economy, JULY-AUGUST 2008/VOL.41,NO.4,Armonk,NY 10504102.马骥、唐任伍:《能源约束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77-80)103.唐任伍、马骥:《中国对外开放30年回顾及争论解析》,《改革》2009年第4期(19-33)104.唐任伍、赵国钦:《我国劳动与资本要素差异及其对策建议》,《改革》2009年第4期(55-60)105.唐任伍、赵国钦:《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低效率重复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121-124)106.李水金、唐任伍:《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辨及其下一步》,《改革》2009年第10期(136-141)107.唐任伍、刘泰洪:《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演进:1949—2009》,《改革》2009年第11期(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