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出版社给作家稿费有两种支付方式:一是付稿酬,自去年稿费调整以来,稿酬一般是千字40至150元。当然,一些报纸杂志为了约名作家的稿子,有时千字开到200至300元,稿酬最高的杂志可能是《知音》,千字能开到1000元;另一种方式是付版税,标准是8%至10%,即作者拿的钱是版税资榧圩印数。 所以在大陆言情界一本8万字的小说只卖两千上下的价格。
1.网络 毫无疑问,在网上赚稿费,第一选择是起点;除武侠类外,其他大部分类型都可能在起点红起来;具体操作:你登陆了起点后自然就明白了,写到5W字后,如果有前途,编辑会找你的,之后就是VIP,可以开始赚稿费了。对新人来讲,一个月只要更新上10W字,月收入1000以上应该没太大问题。要是写过50W后,单章订阅超过5000,那么可以尝试出版了。 2.直接投出版社,这里就要分繁体或简体了: A繁体: 非言情类可以投信昌、冒险者、说频、岱言,这四个出版社都比较喜欢有潜力的新人;至于鲜鲜、河图,当你在TW出过书了以后,再考虑比较好。台湾的繁体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等出版,一般采用抽版税的形式。即出了多少书,则以此为基数,给你3-9%的利润。 言情类的话……很抱歉,我对台湾言情类小说出版社不是很熟悉,所以这个帮不上忙了。 B简体:事实上要出中长篇的简体,尤其是散文,如果没有人脉和名气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不建议你直接投大陆简体出版社。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文字很有信心,那么可以尝试下。 如果是科幻类,可以投成都的《科幻世界》,一般来说,封面故事可以拿1200左右,其他短篇或中长篇也能拿个几百。这个出版社的总编是阿来(也不知现在换了没有),虽说是拿过茅盾文学奖的人,但并没有那么多文人的傲气,是位很 是有慧眼的前辈;只要你的故事好,在这个赚些稿酬是很容易的事。 如果是武侠、玄幻类,可以投《今古传奇》。今古是很有些历史的武侠出版社了,最近几年顺应市场潮流开始插足玄幻类题材。简单地说吧,这个出版社稿费很8错,而且有利于长期发展,不过要进这家的门就一定要有实力。 如果是青春故事,可以投春城。他们的编辑有不少年轻人。 以上各出版社的投稿信箱或联系方法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我就不一一写下了。这里补充下繁体出版社信箱: 小说频道出版社: 直接投稿信箱:
1.稿酬标准:原创千字800元,首译千字500元.意林小语、魔鬼定义10元/条;漫画20元/幅。2.审稿用稿周期:推荐稿一般不超过15天。原创一个月左右。3.稿费发放周期转载、推荐稿费于杂志上市1个月左右寄奉,首发稿顺延一个月。《意林》的读者的原创版是550元每千字。
要看出版社大不大了,再就是看文章长度,不同的人每个字价钱也不一样,大概一千字左右几十块钱。
自己写的书可以和出版时合作出版,得到稿费和版权费。
图书稿费常见的有版税、千字稿酬、一次性付酬三种形式,它们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1.千字稿酬制
稿费=基本稿酬+印数稿酬-个人所得税
其中
基本稿酬=Y元/每千字×千字
印数稿酬=印数(以千册为单位)×基本稿酬×M%。
2.一次性付酬
这没什么说的,谈好合同后按合同约定给钱完事,标准可参照千字稿酬中的基本稿酬计算,或者另行确定。
3.按效果付酬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稿费支付方式也丰富化,目前市场出现的小说网,按读者阅读量支付稿费给作者,还有采取共享广告费的模式支付稿费。
4.版税制
稿费=图书定价×版税率×发行数(或实际销售数)-个人所得税
版权费俗称版税。是指使用某项电视节目或有关著作应付给权利所有人的一种费用。尤其是影视剧作品,在任何公开场合(例如车站候车室,购物超市大厅,礼堂...)进行影视剧的放映之前,都应注意它此时是否处于版税保护范围内,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商业纠纷。
扩展资料:
出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版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出版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出版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出版物积累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并且加以扩大传播。人们一经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进步思想,就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稿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版权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版
投稿是不要钱滴,除非你想自己出版什么杂志之类的,如果你的稿子被他们采用了会给你稿费。
出版的程序包括: 1、完成作品并录入/排版,设计封面,做到稿件齐、清、定; 2、直接向出版社编辑部门投稿或者找代理人代理出版您的作品; 3、由出版社或者代理
首先要看你是自费还是免费。如果想免费出版发行的话那是需要选题或图书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出版社才会免费跟你出版发行,这种应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或者说合作出版,就是你自己掏出书的钱,然后社里负责发行的一系列事情和费用,这个和前者一样,需要你的书有一定的市场价值。现在最为广泛的是自费出书,自费出书就简单了,只用准备书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完整的书稿内容(不涉及一些敏感东西即可)然后找一家出版公司代寻找一家价格合适,各方面自己中意的出版社即可。剩下的包括修改设计和排版一直到印刷都不用再自己操心了。当然也可以准备好东西自己去联系出版社编辑,不过可能过程就不像找出版公司那么简单了
一般的稿费是根据作品体裁的不同分别计算的。比如文学期刊、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类稿件,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按每千字计算,一般每千字从数十元到过百元不等。诗歌按行数计算,一般每行数元到数十元不等。稿费没有统一标准,由各个杂志社或报社自定。还有一种是特殊稿费,通常针对名家稿件,一般每千字不低于百元,诗歌每行不低于数十元。
现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基本要求2-3个版面起发,算下来大概是3500-6000字符,版面费会在1千-2、3千的样子。具体实际情况还是要看刊物的。
像普刊的版面费,基本是和文章的字符数相关,字符数越多,自然版面费就越高!
对于普刊来说,大部分刊物在4000-8000字符左右,算足够了。
万方、龙源、维普、超星这些数据库收录的刊物,可以1版起发,1版的字符会在2000-3000左右,版面费几百元上下。
也有那种按篇算的,不过也是根据文章字符数来看。
学报一般是1000-3000元左右。核心期刊对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需要长篇,基本费用以万为单位。
所以,由此可见,大部分期刊的费用是在200-1000元内。
期刊的价格,通常和期刊的质量成正比,不过这一点比较局限于普刊。不少核心是不要钱的,但对质量的要求很高。
像教育类跟医疗类的期刊比较抢手,价格会比其他专业方向的期刊贵一些。
现在的稿费,一般是按字数来论的,不一样的版面标准不一样。好的上千上万元,中等的6,7百元左右,次等的1,2百元左右。这些数据仅作参考。(基本代表目前文稿一般行情,若有变化以报纸规定为准) 《家庭》杂志: 重头稿8000-15000元/篇 一般稿千字600-1000元。 《知音》杂志: 特稿1000元/千字。一般稿300-500元/千字。 《爱人》杂志: 特别稿500元/千字。纪实稿300元/千字。 《深圳青年》杂志: 特别稿500元/千字。 人物稿300元/千字。 《家庭之友》杂志:纪实稿300-500元/千字
期刊的稿酬一般在100-800之间。
稿酬是指作品发表后交付给作者的稿费,它是出版机构发表作品后给付作者的报酬。
稿酬是作者的一项重要经济权利,是对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物质补偿,是著作权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经济权利,任何人不能随意剥夺。
我国目前实行的稿酬制度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制度。
历史
使用受法律保护的作品,使用者(通常是出版单位)支付给作者和其他版权所有者经济报酬的一种方式,是作者对其作品享有非人身财产权的重要内容,也称稿费。
中国古代,有些作者在应约为他人写稿或其作品由他人发表时,也能取得一些报酬,称为“润笔”。书籍成为商品后,印刷出版者也要付给作者一定数额的经济报酬。
这些可说是稿酬制度的萌芽。近现代有了版权保护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支付稿酬的办法一般采取抽版税(即按每种书的印数计算出总定价抽取一定百分比的金额作为付给该书作者的稿酬)或卖版权(即作者将作品的版权卖给出版者,出版者一次付酬后不再付酬)的方式。
但稿酬数额大多无统一标准,由作者和出版者自行签订合同,决定支付稿酬的方式和金额。
要看出版社大不大了,再就是看文章长度,不同的人每个字价钱也不一样,大概一千字左右几十块钱。
低的几千元,一般的几万,高的达几十万,甚至近百万。当然了,稿费只有几百的也有。
转眼间,2020年已过大半,或许这7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些人来说转瞬即逝,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漫长如世纪百年。我们与亲人共处一室,与朋友久违相逢,度过一段此生难忘的时间,长或短也都是珍贵记忆了。
那么,这个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回顾——这段时间,我们为自己做了什么?
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7个月的时间,在这人生旅途上只不过是小小的阶段,但如果你沉下心,用了力,它或许会成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节点。学习积累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安静冥想,或是放空身心,也都是一种努力奔跑前的预备式。沉寂之后,我们将所积攒的力量用于人际交往,用于印证实力,都是对于预备式的检验。我们为自己努力,也因努力而变得更加了解自己。
然而依然有所迷茫的人也不该气馁,通过这次分享,让我们互相加油打气,看看那些已经找到人生轨道的他们是如何做到,不烦琐碎之事,每一点改变都是最伟大的矫正。
稿件要求:
#月度征文# 7月主题——这城,那地
获奖名单公布(文章节选):
《回不去的家》
作者:韩雪丽
柏林的冬天阴沉而漫长,如同行人的脸,不带半分柔情。让一个德国人开怀大笑是不容易的,即便在剧院,也很少听到他们开怀大笑,他们像控制自己的愤怒一样地控制着自己的快乐,不多不少,刚好“得体”。就连这里的孩子们也是如此,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自觉地排着队过马路。遇到无聊的大人聚会,居然学会了一个人在角落里玩, 和自己玩。偶然也会在周末的农民市场上看到蹲在冰激凌摊位前哭着不肯走的小孩,这时候,站在不远处的父母往往带着些许无奈的微笑耐心地等待着,没有安慰,也没有愤怒,没有言语,更不投降,等他哭累了,哭够了,就可以回家了。我还特地采访过一位德国的母亲,她的回答是:“ 不能让孩子认为哭泣可以换来他想要的东西,不然他一辈子都会扮演弱者。”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理智。德国的孩子确实招人喜欢,他们安静,懂事,成熟。然而,我仍旧更爱我们内蒙的孩子,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他们更像孩子。在柏林的第一年,我是不习惯情绪管理的,在我们遥远的科尔沁,人们放声大哭,放声大笑,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喝酒喝得勾肩搭背,唱歌唱得涕泪横流。即便天塌下来也挡不住意气风发,快意恩仇。毕竟在大草原,“节制” 是个有点扫兴的东西,它由于过于正确而不够真实,缺失了温度。然而,入了乡就得随俗,即便我不愿随俗,柏林人的习气也早已进入了我的身体,长成肌肤,每一寸都是活生生的。人们说文化的滋养有如“润物细无声”,我也是回到故乡后才验证了这一点的。
……
很久没喝草原的烈酒,只喝了几杯,醉意已经涌上心头。我的脸热的发烧,和心里上涌的那股凉意纠缠起来。然而,慢慢的,在那些家长里短的笑料里,我又觉得这里是家了,老姨夫还是那个爱吹求的老姨夫,老姨还是那个爱叹气的老姨,老舅的两鬓斑白了,可还是爱吃爱喝,一听到有好吃的就会第一个敲门,而且也还是口无遮拦,他的话就一定会有某个词让母亲不快,而习惯较真的母亲就一定还是会纠正他。老舅妈还是那个不是腰痛就是腿痛的老舅妈,坐了一会果然又说“我累了,回去了”之类的。一切是那么熟悉,仿佛什么也没变过。这里的人喜欢聊八卦更胜于喜欢谈论政治,这种不要紧的谈话让我很是享受。德国人太喜欢谈论政治了,而且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据理力争,一言不合,还挣得面红耳赤,饭也吃得不愉快了。不知什么时候,角落里的老舅已经唱起蒙古长调,他还是那么爱唱歌,只是声音更加苍老了。时而像歌唱,时而像诉说:“我听到远古的歌谣,我看到战斗的号角,我寻找善良的心灵,我诉说内心的烦恼……”, 歌声轻而悠扬,化为烟雾的懒腰在屋子里伸展着,一直伸到窗外去, 去找寻我记忆里背着小箩筐捡干牛粪生火的小女孩。
……
回家的日子总是不够长的,转眼又要回德国去了。 汽车 站的台阶很高,父亲把我那五十八寸的大皮箱扛在肩上,一寸一寸地往上爬。他时不时地调整着姿势,像是怕那箱子掉下来,又像是怕崴了脚。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歇歇脚,却说什么也不让我帮忙。我从那喘息声里听到了父亲的年纪,他已经不是那个骑在马背上驰骋草原的蒙古汉子了。他也老了,两鬓斑白。前几年还跟人炫耀呢,说自己老的慢,年过六十头上一根白发也没有。这回是真的服老了吧。父亲让我等着,自己去排队买票,过了一会才回来把票塞给我,在我接过票的时候,他居然毫无预兆地侧过脸,哭了起来。不是像个成人那样默默地流泪,而是像孩子那样,用袖口擦着自己的眼睛,整个脸也变形了。我突然感到自己是及其残忍的,可是我能为他做什么呢? 我抱着父亲,拍着他,在我小时候她大概也是这样拍着我吧。透过模糊的 汽车 车窗,抱着父亲买给我的沉甸甸的零食,我感到自己又是个孩子了。透过车窗,我再次看到了父亲远远地注视着我。他用力地惦着脚,调整角度,好像在努力看到整个的我。我挥挥手让他回去,他却仍旧站在那,傻傻的,等着车走。片刻后,车突然开始移动了,很快地把父亲的身影扔在后面,我心里的酸楚也在这一刻从心里一点一点的爬上来,又一寸一寸地被压下去。望着我面前漫漫的,不断后退的油漆路,开始怀疑当年离开故乡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是谁又能定义“正确”呢?窗外又刮起了大风, 汽车 里开始播经典小品回放。人们的笑淹没了我的悲伤。我没有答案,也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有的只是一个个漂浮在时空里的问号。不是每次回家,都有家可回。因为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那几个人。家像生命中的背景音乐,你不会经常强烈地感受到它,它却铺垫着你的整个生命。你也知道,会有那么一天,其中某个音符会老去,抽离,消失,而留给你的,唯有更单调的音乐罢了。然而,时间并不停步,还会有一天,那音乐整个都消失了,你也得继续走,不停歇地走,在一片宇宙的寂静中。
《移步换景的人生》
作者:孙琪
2017年冬天,我陪妈妈逛了颐和园。
彼时我们来北京已经两年,还是头回一起逛景点。毕业工作之后,我视双休日如命,轻易不肯拿出时间和心思做一点出游的计划。每当妈妈说想去香山看红叶,我总是嫌远,嫌倒车麻烦。转眼间秋天过去,树叶黄了,红了,又落了,我们依然哪也没去。几番商量之后,在一个深冬的下午,我们坐地铁来到颐和园。
从北宫门入园,我们一路看松柏,看喜鹊,看亭台,不知不觉来到了知春亭码头。只见那结了冰的湖面上,许许多多的孩子坐着小冰车,被家长推着滑起来,大笑大叫。冰面上有红粉蓝紫各种颜色在移动,那是人们身上羽绒服、雪地靴、帽子、围巾的颜色,是快乐和幸福的颜色。妈妈还当我是小孩,问我要不要进去滑冰,她出钱买票。我连忙扭过脸,说“不去不去”,人却还站在原地,没有离开。眼前的热闹仍在上演,我的思绪却沿着火车长长的铁轨,飞速向东北方向驶去,回到黑龙江富锦,回到松花江畔。
没在东北沿江城市生活过的人,绝对想象不到开春时节的跑冰排有多么壮观。不同于大人孩子聚在冰面上嬉戏的北京风俗画,跑冰排,它是一幅开阔奔腾的自然风景画,以天地为方圆尺寸,出自天公造化的手笔。看过之后,好像你这一生的心胸都打开了,再没有颓丧哀怨的理由,以后无论悲喜顺逆,只应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跑冰排,我真想再看一次跑冰排。
春天开化了,江面完美冻住的冰盖被初春归来的温暖轻轻击破,变成大块大块的碎冰,在青白的江水上朝同一方向匀速游泳。如同一支规模浩大的舰队,在水流的引导下英勇前进。小时候,每逢跑冰排那两天,妈妈或姥爷之中总会有个人带我去看。等冰排跑完了,江水就又复活了,富锦人告别冬季的严寒,迎来开春新一年。
……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站在颐和园的“亲子冰上嬉戏图”前,有一堵看不见的“空气墙”把我隔绝在外?为什么妈妈提议我也下去玩时,我会那么生气和不耐烦?那是因为,我内心紧抓着自己“游客”的身份不撒手,把拥有户籍看作享受此地所有日常欢乐的资格。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我已经远离了野性开阔的富锦,却又拒绝眼前这丰厚古雅的北京。初来乍到时,作为观光者,我愿意匆匆逛一圈胡同,听听后海酒吧里的歌声,在白云观随意上柱香,毕竟探险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可当探险的热情消退,本地市民最寻常的生活展现在我眼前,我不快乐。游客身份使我对眼前的美好亲近不得,可若没了游客身份,我又无法确认自己是谁,成了无根的浮萍。就这样,一种拧巴的情绪像癌细胞一样滋生扩散,逐渐占据了我的身心,把我年轻热乎的血液渐渐变凉,我却浑然不觉,还以为是自己“没朝气,不上进”。
幸好,酿造故事的本领再一次显灵。颐和园之行后两年半过去,时光的缓慢发酵终于完成。当“亲子冰上嬉戏图”与“冰排游江图”在我眼前重合,北京和富锦这两座城市,如双峰并立于我的眼前,没有谁高谁低,而是各自完整、彼此平等的显现。原来,我和所有人一样,过着移步换景的人生,走到哪,眼睛欣赏到哪。所以,无论是在北京拼尽全力买学区房,还是选择落户富锦开始新人生,都是人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都一样会产生故事。既然我还没有走到扎根于某地的人生阶段,那不如就安心做一个故事的采摘者,带着开放的心情,融入眼前的生活图卷。
《凉茶拌上栀子花》
作者:刘颖
此刻我正在阿绿的注视下与一碗黑的不能再黑的凉茶作斗争,看着她那坚定又不容置疑的表情,我心一横,含了一口橙皮双眼一闭,一碗凉茶就此下肚。那种又苦又涩整个口腔被浓郁的药味包围的感觉,真的不太好,有点怀念家乡外婆煮的甜甜的栀子花糖水了。每次脸上多了几个痘痘,或是感冒发烧,阿绿都会带我来这里喝凉茶,和所有的广州本地人那样,凉茶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哎,都来广州三年多了,喝个凉茶还是那么不情愿。”阿绿一年无奈的看着我那拧作一团五官。“就是啊,都三年多的革命友谊了,还逼着我喝让我喉咙抖三斗的东西,你就和你们这个城市一样固执,有机会给你喝我外婆做的甜甜的栀子花糖水,功效和你们的凉茶差不多。”“好好好,都是为你好,不和你吵了,我约好中介拿钥匙了,吃完饭我们就可以搬去属于我们的新家咯!”或许是被她那兴奋感染了,又或许是怀着对新家的期待,刚刚下肚的凉茶好像又没有那么苦了。炎热的夏季本就不饶人,在广州这个风水宝地它更是如虎添翼,在宿舍收拾好行李的我们早已被汗水浸润,就这样我们两个女生拖着行李箱离开了,没有和舍友多余的寒暄,就一句道别结束了我们在大学里居住的时光。走到校门口的时候也没有多余的留恋,心里想的是赶快回到出租屋整理,明天就要正式实习了。
……
那天之后我更加努力了,倒不是认为回老家丢人,只是觉得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在我看来,老家的一切就好像那甜甜的栀子花,永远给人带来温暖舒适;在历练人生苦难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慰籍,它那淡淡的余香也一直萦绕在你的身旁,好似能给你带来力量。而广州更像一碗浓郁的凉茶,很多人会因为好奇而去尝试它,很多人对它那苦涩的滋味望而却步,只有那些坚持要弄明白它味道的人才能独享到这份美好。
我想现在的我就像那碗拌了栀子花的凉茶,熬过了实习期,顺利的拿到了这个城市的通行牌,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心里也多了一份底气。真的很想靠自己的努力在这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第二故乡,哪怕会撞南墙,哪怕最后一无所有,我都想拼尽全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年纪的我应该属于这里,我有属于这个年纪的勇气,这就是我全部的底气。
400-600/千字 是咨询了读者杂志社的相关人员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