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关于丁玲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丁玲的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丁玲论文题目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 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 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 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关《围城》的研究 有关白先勇的研究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 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是 追问: 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题目才好啊,帮忙哦,拜托了

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重点是结论、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另起一行,可以引用。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完整,要求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推广。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精。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排在“提要”的左下方,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十月》、《人民文学》、《星火·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文史精华》、《青年文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

论《家》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论《家》中的妇女形象 觉新论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老舍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老舍作品与京者文化

没有花个几千块没人帮你写的,晚上有专门收费帮人写论文的,找找!写好一篇论文不容易的

1、可以报考教育类的学科教学(语文)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都是培养师资,学科教学是专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硕。 2、一般都是师范大学招生,建议先选学校,然后去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当然报考文学类的专业也一样可以做高中语文老师。

题目:《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世界 ------以许钦文、沈从文、赵树理为中心》 提纲:一、乡土民间:审视现代小说的新视角 1、概念阐述 2、乡土民间的特征 3、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因素 二、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这部分拟从许、沈、赵小说中表现出的乡土民间的共性与个性来阐述。 1、同质(民风民俗、乡土语言、原始生存欲等,还需进一步扩展) 2、异质 a.以许钦文为例—批判的对象、启蒙的对象 b.以赵树理为例—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表现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忽视了民间自身的审美价值,一味以行政命令干扰作家 的创作,后导致作家创作的萎缩。 c.以沈从文为例—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虽然是记忆中的、浪漫的乡土民间,有着作家个人浓郁的情感想象的因素,与现实的自在民间文化空间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透露着民间文化形态的某种情韵。) 三、知识分子介入乡土民间的方式(或者改为作家的写作姿态)这部分主要承接第2章回答了为什么乡土民间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态不一样) 1、民间叙述(主要是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自发的去表现民间世界的审美意识)如沈从文、赵树理 2、知识分子叙述(知识分子叙事,往往是以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或外在“民间”的立场去审视民间,对民间的批判或者歌颂都与知识分子已有的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密切相关。)如许钦文 四、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价值

文学类的学得不好就可有可无,所以你在学校最重要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那所学校好,当然的越有名的越好,就这社会现实。

姐我自己的都没写好。。。真不好意思了,,,这个东东还是你自己写比较好啊!毕竟是你毕业不是别人。。。。。。用心写了,就一定会有人欣赏!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关于丁玲论文范文资料

《在医院中》初次发表于《谷雨》,题目为《在医院中时》。1942年发表于重庆《文艺阵地》时更名为《在医院中》。小说因揭示了初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小说也因此颇受争议。在1958年《文艺报》的“再批判”中它被当作“奇文”和“毒草”重新刊登出来,张光年的批评文章《莎菲女士在延安——评丁玲的〈在医院中〉》被置于该篇小说前面隆重推出。1980年代,人们为丁玲翻案,又提起了这篇小说(注:严家炎:《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旧案——重评丁玲小说〈在医院中〉》,《钟山》1981年第1期。)。 小说中的主人公陆萍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儿,但我们若细细品味却能觉察到,就对人和事的感知和洞察力而言,陆萍不太像是一个20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女。从上海的产科学校毕业后,她在伤病医院服务了一段时间,后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抗大毕业后,她本想从事政治工作,但却被分进了医院作“产婆”。她对初次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指导员黄守荣,“一副八路军里青年队队长的神气,很谨慎,很爱说话,衣服穿得整齐,表现一股很朴直很幼稚的热情,有点羞涩,却又企图装得大方”(注:《丁玲全集·在医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产科主任王梭华给了她很好的印象,可是她却看穿了他的虚伪:“这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中年男子,……时时保持住一种事务上的心满意足。虽说她看得出他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所惯有的虚伪的应付,然而却有精神,对工作热情”(同上,第241页)。陆萍知道如何对待他,如何与他相处:“她并不喜欢这种人,也不需要这种人做朋友,可是在工作上却乐意和这种人合作”(同上)。由此可以看出陆萍具有一种不被人的表象所迷惑而直取其本质的洞察力,并且能把个人的喜好和工作上的合作分开来对待。尤其是她对几个女性的犀利观察,更让读者难以相信陆萍只有“二十岁”,她喜欢用刻薄的语言来描画周围的女性。对抗大同学张芳子她批评得更加不留情面,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恶毒了:“这是一个最会糊糊涂涂地懒惰地打发去每一个日子的人。她有着很温柔的性格,不管伸来什么样的臂膀,她都不忍心拒绝,可是她却很少朋友。这并不由于她有什么孤僻的性格,只不过因为她是一个没有骨头的人,烂棉花似的没有弹性,不能把别人的兴趣绊住”(同上)。陆萍固然洞见了张芳子内心的软弱,但用语却过于狠毒了,张芳子只不过是一个温柔的没有主见的女孩子罢了。陆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她对周围的女性似乎都很难瞧得上:她觉得产科主任王梭华的太太“总用着白种人看有色人种的眼光来看一切,像一个受惩的仙子下临凡世,又显得慈悲,又显得委屈”(同上);医院里自我感觉良好的两名女看护在陆萍眼里却丑陋无比,“这两位夫人,尤其是那位已经二十六七岁的总务处长的夫人摆着十足的架子,穿着自制的中山装,在稀疏的黄发上束上一根处女带,自以为漂亮骄傲地凸出肚皮在院子中摆来摆去”(同上,第243页)。作者说“她(陆萍)有足够的热情和很少的世故”(同上),然而陆萍对周围人洞悉得如此透辟,哪能称得上是“少世故”呢!在小说的另一处,她评价陆萍“不会浪费她的时间,和没有报酬的感情”(同上,第239页)。这句话也分明体现了陆萍的理性和世故。所以一开始,丁玲便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颇为矛盾的陆萍。 陆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丁玲的生活历程有很大关系。《梦珂》发表时,丁玲还是初为人妻、不谙世事的25岁少妇,但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她相继经历了丈夫被国民党枪杀、自己被国民党囚禁等诸多磨难。到延安之后艰苦的战争环境又把她磨砺成了一个成熟的中年女性。《在医院中》假借一个初来乍到的少女的眼光来叙述整个故事,实际上则可说是丁玲本人对延安认识深化之后,提炼升华自己生活感受的作品。写作《在医院中》时,丁玲36岁,她的生活体验更为丰富了,她对人和事的洞察力也变得更加敏锐了,三年多的延安生活,又使她对延安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尽管丁玲作为一个成熟较早的女作家,在早期也塑造过诸如莎菲女士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但莎菲女士的复杂性基本上体现在年轻女子对男性所玩弄的种种技巧上,而陆萍这一形象因渗透了中年丁玲的生活体验而较莎菲显得更有深度。作为延安文化界的核心人物,她一度任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副主任,这也有助于她深入到延安生活的肌理中去深层地了解延安。知识分子敏感多思的天性也决定了她比平常人更易于发现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在医院中》丁玲借助陆萍这一青年知识分子的视角揭示了边区医院管理的不科学、技术的落后、医护人员的懒惰散漫。1941年后丁玲对延安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了,她发现了很多问题,相继写下了《什么样的问题在文艺小组中》和《三八节有感》,前者反映了延安强度甚大的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天真天性的发挥,后者反映了在进步的延安社会女性仍然生活在男性施加的种种压力之下。 同时,《在医院中》也反映出了丁玲到延安后感情的变化过程。初到延安,她的心情是异常愉快的。1937年7月1日她写下了《七月的延安》来歌颂对延安的喜爱崇敬之情:“七月的延安太好了。/青春的心燃烧着/要把全中国化成像一个延安。”(注:《丁玲全集·七月的延安》(4),第327页。)丁玲作为一个30年代就已成名的女作家,到延安后她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这是她心情愉快的原因之一。她刚到保安,党中央就派她随总政治部到前方。她还当选为“中国文艺协会”的主任。次年2月,她出任中央警备团政治部副主任。8月15日她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出发到前线,1938年7月才返回延安。丁玲带着兴奋喜悦的心情投入到迥异于“莎菲女士”的新生活之中。1937年8月1日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我以最大的热情去迎接这新的生活。”(注:《丁玲全集·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之前》(5),第48页。)但丁玲初到延安的喜悦之情并没有完全湮没一个女作家应有的敏感。尽管1939年她在《我怎样来陕北的》说过“感情因为工作的关系,变得很粗……”(注:《丁玲全集·我怎样来到陕北的》(5),第130~131页。),但我们注意到丁玲把她对生活的细腻而独到的观察放在小说中来表现了,小说成为她表达自己微妙感情的一个最好方式。短篇小说《东村事件》写于1937年5、6月间,描写发生在宗法制控制下的农村里的一场纠纷。农民陈得禄的媳妇被地主赵老爷抢去,他因男人的尊严被侮辱而壮着胆子冲到赵老爷家,但一见赵老爷,他立刻就蔫了。丁玲充分发掘了陈得禄性格的复杂性,并将之刻画得丝丝入扣。短篇小说《秋收的一天》写于1939年丁玲在延安马列学院的短暂小憩中,它没有什么情节,像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知识女性在集体生产劳动中的种种细腻感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敏感而细腻的丁玲。这篇小说的风格很类似于她早期的一些小说,全篇几乎都是同性之间的琐屑故事与她们感情上的互通与理解。最巧合的是里面的女主人公叫“薇底”,与她早期的一篇小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28)的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同,这似乎暗含着丁玲对过去心情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游移。在《秋收的一天》中“薇底”的心情是异常矛盾的,她一面肯定地评价自己的生活状态:“自从来到这里,精神上得到解放,学习工作都能由我发展,我不必怕什么人,敢说敢为,集体的生活于我很相宜。我虽说渺小,却感到我的生存。”(注:《丁玲全集·秋收的一天》(5),第123页。)一面却又对集体生活的热闹和别人的欢愉保持着怀疑和距离,“‘为什么大家那么兴奋而愉快呢?’她一面怀疑地问着,那些动人的场景和演说词,便像银幕一般地连续映了出来”(同上,第116页)。“薇底”不像别的同伴在劳动后就能甜甜地睡去,她常在熄灯之后思考一些问题,因而“一到四五点钟就睡不着了”(同上)。由此我们隐约感觉到了“薇底”的困惑——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丁玲延续着通过小说来表达其异于“集体”的敏锐感受和独到观察这样一个思路,在1940年写出了《在医院中》。《在医院中》中丁玲从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视角看到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1938年后丁玲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她的心情也随之黯淡下来了。丁玲从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马列学院之后,遭遇到了被孤立的尴尬。1938年上半年,康生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公开在党校大会上宣布,丁玲“不是我们的同志”,党校不接受丁玲前来学习(注:吴介民主编:《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康生为什么这样说一度春风得意的丁玲?我们可以推测,负责审查干部的康生对丁玲被国民党逮捕以及和冯达同居这一段历史抱有怀疑和蔑视的态度,因此才把丁玲孤立于“同志”之外。1940年丁玲的旧伤疤又被揭开了。在这一年,新一轮“审干”已在公开状态下全面推开。中共还把“审干”与“除奸”联系起来,划定了大量的“嫌疑分子”。丁玲因为自己的那一段历史又受到了冲击。虽然这次审干不像1943年整风时那样猛烈,但可以想象,丁玲,作为一个女性,由于自己在被捕期间与冯达同居这样的私生活而受到审查时的尴尬与痛楚。这些使丁玲感受到了延安生活的另一面,它不再是喜悦的欢歌,而是革命的严酷。写于1940年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流露出了丁玲精神上的痛苦。《我在霞村的时候》中村子里的人们对失去贞操的贞贞的冷漠和嘲笑,是“我”所鄙夷不屑的:他们的麻木、自私、冷漠使“我”失望之极。可以猜想,丁玲通过贞贞这一形象在努力传达出自己的清白和对党的忠诚,而对村子里叙述者“我”的孤立(因“我”对贞贞的热情与赞赏)也暗示出了丁玲自己此时的落寞情绪。这篇小说透露出了丁玲由对环境和人事的不满而产生的失落和孤独的情绪,这种情绪成为她写作《在医院中》的背景。 为何把陆萍写成二十岁?还有一个原因值得分析。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语境里,“青年”在延安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战期间,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抗大里都是青年知识分子,青年问题,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更是延安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陕甘宁边区于1939年把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注:当时国民党迫于压力,同意了这一规定。后来国民党又改定以三月二十九日(一九一一年广州黄花岗革命烈士纪念日)为青年的节日。但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继续以五月四日为青年的节日。),此后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中共中央委员会还出版了一份关于青年工作的杂志《中国青年》。在延安特殊的语境里,丁玲把陆萍写成“二十岁”,会使她更具代表性,会使得陆萍这一人物得到更多读者的共鸣。丁玲之所以塑造陆萍这一人物与青年特有的精神气质——“青年是可贵,在于他们纯洁,敏感,热情,勇敢,他们充满着生命底新锐的力。别人没有感觉的黑暗,他们先感觉;别人没有看到的肮脏,他们先看到;别人不愿说不敢说的话,他们大胆地说”(注:朱鸿召编选:《王实味文存》,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8-129页。)有很大关系。丁玲把自己中年的人生体验灌注在青年陆萍身上,使得陆萍这一人物对延安的青年更具魅力和感召力。陆萍的遭遇和经历是来到延安的许许多多知识青年的遭遇和经历,陆萍也就成为来到延安的许许多多知识青年的缩影:他们往往自视很高,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张闻天曾分析过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缺点,优点是他们有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不满意黑暗的现实社会;反对迷信、黑暗、无知、愚昧,爱好光明真理。缺点是斗争的坚定性、坚持性不够,了解问题的具体性与透彻性不够;对群众的接近了解不够(注:《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中国文化》第1期第2卷。)。因此对党来说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延安的环境和革命的需要是当时延安一个核心问题(注:谢挺宇:《第二代》,《延安文艺丛书·散文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文章标注的时间是1941年6月26日。发表比《在医院中》还要早几个月。里面的女主人公史玮,也有着与陆萍一样的艺术爱好,割舍掉音乐在她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自己会去做看护什么的,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沮丧地回到窑洞,翻了翻扭着蝌蚪般的音符的五线谱,看看一些这几年苦心画下来的速写,像有东西在心里面扎进去似的,她痛楚地感觉到今后是要跟这些心爱的东西分离了,眼泪就懊恼地流出来了……”。),1939年毛泽东曾提出了“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化”的口号(注:《毛泽东选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2),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但丁玲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从自己的体验出发看到了知识分子与延安的环境的冲突的某种合理性。所以陆萍在延安的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人是要经过千磨百炼而不消溶才能真正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注:《丁玲全集·在医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据说在延安被很多青年当作语录和座右铭广泛传抄。 陆萍对环境的不适集中体现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上。《在医院中》的环境描写一直受到批评家的特别关注,燎荧在文中说:“作者在小说里面的环境的安排,便是不正确的。作者为了表现她的人物,她是过分使这个医院黑暗起来。”(注:《丁玲全集·在医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张光年为了驳斥丁玲对医院环境的描写,讲述了自己在边区医院的亲身体验:墙壁是多么的洁白、医护人员是多么的热情等等。)这些描写可用一个“冷”字来概括。一个是自然环境之冷,另一个是人事之冷。“人们都回到他们的家,那惟一的藏身的窑洞里去。”(注:《丁玲全集·在医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用“惟一”、“藏身”来形容人们最熟悉的居住地——窑洞,包含了对艰苦环境的几多无奈!还有她初次踏进窑洞,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当她一置身在空阔的窑中时,便感觉到在身体的四周,有一种怕人的冷气袭来,薄弱的,黄昏的阳光照在那黑的土墙上,浮着一层惨凄的寂寞的光,人就像处在一个幽暗的,却是半透明的那末一个世界,与现世脱离了似的”(同上,第235页)。同为女性的陈学昭对窑洞则有迥异于陆萍的感觉:“这是一个小小的土窑洞,里面用石灰粉了的,也还洁净,面南。那些住惯了西式房子的人,他们一定不能想象住窑洞的乐趣。那天我住窑洞实在是太快乐了……”,在陈学昭看来,窑洞冬暖夏凉,而且“光线也还充足,在窗口,只觉得光线太强烈”(注:陈学昭:《延安访问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窑洞在延安是人们最普遍的居住场所,但它对陆萍来说却如此冷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陆萍的落寞沮丧心情是有关的。正是由于陆萍的这种落寞沮丧心情,在陆萍的眼中,窑洞里的旧的白木桌和凳子“也似乎是从四面搜罗来的残废者”(同上,第236页);“院子里的一个粪堆和一个草堆连接起来了,没有插足的地方”(同上)。老鼠也出来捣乱了,“被子老裹不严,灯因为没有油只剩一点点凄惨的光。老鼠出来了,先是在对面床底下,后来竟跳到她的被子上来了”(同上,第238页)。可以想见,这里物质条件的落后是出乎从上海来的知识青年的想象的。此外,作者还把故事的背景选择在冬季,自然更增加了一层萧瑟冷清的气氛。除过自然环境之冷,还有人事之冷,这是比自然环境之冷更让人难以忍受的。这种冷从一开始就布下了阵脚,陆萍以为李科长“匆匆地走了”大约是找斧子帮她修理床铺去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回来,她只好在地上熬过了过一夜。她碰到两个在铡草的女人,和气地问:“老乡!吃了没有?”但却受到了她们的嘲弄:“呵!又是来养娃娃的呵!”对她这样一个未婚的二十岁的女性简直就是侮辱。因此陆萍感觉“如同吃了一个苍蝇似的心里涌起了欲吐的嫌厌”(同上,第236~237页)。化验室的林莎见到陆萍,眼睛只显出一种不屑的神气:“哼!什么地方来的这产婆,看那寒酸样子!”(同上,第241页)并没有“同志”般的亲切。医院里的病人,渐渐地对陆萍的付出也并不在乎了,她拿着扫帚把院子打扫干净,但“不一会儿,她们又把院子弄成原来的样子了。谁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抱歉”(同上,第242页)。她成了医院中“小小的怪人”(注:《丁玲全集·在医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不被人理解。1942年燎荧的批评文章已经隐隐约约地指出了陆萍与周围环境冲突的合理性,“一个热情但不知世故的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矛盾和纠纷是不可免的吧?”(注:燎荧:《“人……在艰苦中成长”——评丁玲同志的〈在医院中时〉》,《解放日报》1942年6月10日。)小说的最后,陆萍与环境得到了和解,“她所要求再去学习的事也被准许了”(注:《丁玲全集·在医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与小说前面的环境描写相比,这个结局和小说最后的那句话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但它们似乎反映了身处革命环境的丁玲为融入到集体生活、为满足党对自己的要求而作的内心的挣扎,以及她在孤独失望中愿与党和集体保持一致的复杂心理。 《在医院中》的发表与当时兴起的“暴露文学”的潮流有关,1941年在延安形成了“暴露文学”的热潮。延安的许多文人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讽刺延安黑暗面的作品,如《老马夫》《废物》《夫妇》《一个钉子》《厂长追猪去了》《鸡啼》《丽萍的烦恼》等。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延安存在的官僚主义、干部和群众的矛盾、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矛盾(注:《老马夫》(刊于《文艺日报》)描写一个在军中的老马夫,由于工作辛苦,弄得背也驼了、膝关节也硬了。而一个骑死三匹马的领导干部却比以前壮实,说起话来也很响亮。《废物》(《解放日报》1941,6,16)描写一个老士兵由于年迈体衰,被视为部队的累赘废物,部队的人怀疑他万一被俘会出卖大家,想开除他的军籍,最后他被部队拉下了,他引爆手榴弹,和要活捉他的三个日本兵同归于尽。此篇小说让人感觉甚为悲凉。《夫妇》(《解放日报》1941,7,2-4)描述一对来自山西的农民出身的红军夫妇未脱离愚昧落后的故态,丈夫粗暴愚顽,常打老婆,妻子则好贪小便宜。《一个钉子》(《解放日报》1941,7,24-26)描写两个干部争执得面红耳赤,只是为着一个钉子,一个要去,一个要留。因而小题大做,争论不休。《厂长追猪去了》(《解放日报》1941,10,15)描写一个安塞工厂的厂长终日所做的只是在马棚、厨房、员工住室、猪圈、厕所穿梭查看,十分琐碎无聊。《鸡啼》(《解放日报》1942,1,12)描写一只公鸡在夜里看见月光惨白,误认为是天亮,就喔喔地高声叫了起来,作者以此来讽刺“歌颂光明”论者。《丽萍的烦恼》(《西北文艺》)描写一个名叫丽萍的知识女性嫁给一个工农干部后,因为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冲突不断。)。“暴露文学”潮流的出现是延安读者,主要是青年读者推动的结果。丁玲刚主办《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有读者反映文艺栏的文章使人感到不活泼、太长。于是丁玲在考虑读者的需要上改正,使《文艺》减少了些持重的态度,而“稍具泼辣之风”。因此,她在1940年10月号召大家写杂文,征求批判社会、文艺的短作。此后出现了一些批评国统区的短文,不久又有人反映“子弹打得太远,不知别人读到没有!”(注: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因而他们把枪口调转对内,批评延安的文章开始一一涌现。我们也可以合理推测,青年读者的口味促使了《在医院中》这一类作品的出现,并使得它们有了活跃的读者市场,因为它们的犀利和敏锐正合了青年的胃口。 丁玲塑造了陆萍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她——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来传达出了丁玲自己在延安的生活感受。在延安特殊敏感的政治环境里,《在医院中》的小说的虚构性既可以使丁玲传递出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又可以避免读者和敏感的批评家把陆萍与丁玲本人等同起来。另一方面,丁玲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触及了延安的青年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揭示出了陆萍与环境的冲突的某种合理性(注:我们注意到延安整风时,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受到了批判。对陆萍和环境的矛盾,当时还没有把它上纲上线。看来,当时人们对此持宽容态度。)。随着整风的开展,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了,丁玲本人和陆萍这一形象所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都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革命的需要。《讲话》以后,延安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开始了“改造自己”和“改造艺术”的漫长过程。

她的散文创作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反映了几个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生活,描绘了许多不同个性特点的普通 劳动者及其干部的形象;她吸收了小说、诗歌、议论等的艺术手 法,形成散文小说化、诗化、议论化等文体特点。这种融汇其它 艺术门类于散文之中的表现手法,许多散文家都曾运用过,但丁 玲表现得尤其突出、鲜明。丁玲的散文风格既有独特性,又有多 样性;或冷静思索,或酣畅抒怀,或大气磅礴,或柔婉多姿,不 一而足。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你说的应该是一些文学鉴赏吧,不过我这边也不懂这篇文章还是日记,所以这个问题帮你解答不了,希望你谅解。

丁玲毕业论文

【编者按】: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论文的写作相当重要,写好论文会给大学生活一个完美的句号。精品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论文的写作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摘要即论文的内容提要,它概括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还可以对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价值评估,字数一般应控制在300字以内。如夏传才的《国外<诗经>研究方法论得失》一文的摘要:“文章从传统阐释学、现代接受美学、文学本体论、语言学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评述国外《诗经》研究方法论,并论述其得失。”摘要中对论文内容的评述不能用“本文”这个词,要用“文章”这个词进行第三人称评价。再如敏泽的《钱钟书先生谈意象》一文的摘要:“钱钟书先生指出,诗文不必一定有‘象’,而至少需有‘意’;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达‘意’,造‘象’是加工的结果;明以前人如刘鳃等所用的‘意象’即‘意’,只是‘象’的偶词,不比image广义的多。因此,‘意象’=‘意’--‘意象’=‘意’+‘象’的发展可以明代为分界线。”写得简明扼要。关键词可以看做是一组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它比摘要更为简明,所摘出来的关键词必须能真正起到关键作用,一般是论文中反复出现的、起到点明和强调论文题旨作用的关键概念、术语等。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应控制在7个以内。关键词一般和摘要一起出现,写在摘要下。如莫砺锋的《论朱熹关于作家人品的观点》一文中的关键词为“朱熹;作家论;人品;文品”。关键词之间不能用空格,要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符号。关键词一般和摘要一起出现,写在摘要下。前言又称导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论文的开头很短,一般都是直接标举论文研究的对象、意义以及自己预期的目的,有时也概述研究的前提,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试看吴敏的‘反叛与K依—丁玲创作论》一文的前言:“人们对丁玲的研究心态是驳杂的:一面以为她在文学史上不可漠视,一面又对其作品的价值持犹疑态度;一面认为丁玲是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一面又觉得她浮躁轻急,思想缺乏体系和持续性。因此,对丁玲的研究已出现了相当大的分歧。分歧也许还将延伸。这些溢于言表或尚因种种禁锢未能明言的冲突性研究成果已不是一般文学研究见仁见智的通常现象,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着丁玲创作本身的复杂性。文章试图从丁玲对政治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世俗文化的‘弃’与‘从’论述丁玲创作的得失,并尽力梳理丁玲大波大折的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研究生毕业线上预答辩记录,发生了什么,场面一度失控,一起来看翻车现场

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研究 硕士论文 获优秀毕业论文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精神意蕴 湖北大学学报 1997年4期现代革命的叙事与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人大复印资料 1999年8期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村文学批评的影响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4期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文艺研究 2001年2期论卞之琳早期诗歌的意蕴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2000年合作化小说中的父子冲突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2002年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研究 博士论文 2002年6月二十世纪革命文学思潮回顾 江汉论坛 2002年2期四十年代大众化论争中反启蒙叙事的声音 第一界亚洲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2年4月,新加坡丁玲早期小说对女性情欲的抒写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年1期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2期性别意识与个人化写作:期女性小说本文论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1期现代革命的叙事与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淮北煤师院学报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9年8期全文转载逃亡与孤独: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论之二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1期为革命招魂与跟过去的时代结帐---论钱杏村30年代的革命文学批评,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4期论闻一多早期的文学批评 荆州学院学报 2000年2期评龙泉明教授的《中国新诗流变论》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3期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邨30年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四十年代大众化论争中反启蒙叙事的声音,第一界亚洲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2年4月新加坡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研究,博士论文,2002年6月合作化小说中的父子冲突,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2002年薄兰兑斯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表达的焦虑与抒情形式的重建——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问题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5期摩登上海与浪漫啸声——评李欧梵《摩登上海》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3年5期留日学生春柳派与上海的脆弱情缘 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4期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集美大学学报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04年12期全文转载1920年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著作)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 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3期 人大复印资料 ,2004年12期中国现代文学中被遮掩的现代性及文化再现问题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象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4年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论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叙事策略及其局限 文艺评论 2004年4期现代革命者的成长叙事结构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4年3期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研讨会综述 文艺研究 2004年5期莎菲作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征 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4年10月12日 湖南常德“后朦胧”以来诗歌口语化探索的危机 江汉大学学报, 2004年6期二十年代大革命浪潮中涌现的一代“新兴的革命作家”,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4-9-7辑后期《新青年》与新文学潮流的关系 《新青年》杂志高峰论坛会议论文 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2005年6月10日1920年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3期,2006年《新华文摘》19期全文转载朵拉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叙事特征,第六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论文,2006年10月汶莱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的左翼身份建构,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7年10月14辑莎菲作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征与价值,南开大学学报,2007年6期中国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期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volutionary Potry of The 1920s and Its Social Context,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10月16辑新文学与现代传媒(专著),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新青年》上海时期的生产策略及文化蕴涵,江汉论坛,2009年3期,人大复印《中国近代史》2009年10期全文转载文艺路线调整与伤痕文学的产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期Narrative Genre And Logical Form In The Revolutionary Fiction of The 1920s,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e Scholar Publishing,2009年废妾运动与巴金《家》的叙事想像,吉林大学学报,2009年4期从“诚”的渴求到“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研究之一,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2期

有关丁玲作品研究的论文好写吗

丁玲是一鸣惊人的女作家。她是在精神上苦极了的时因为寂寞,为造反和革命写起小说来的,于是,她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的挣扎。丁玲是当代优秀的散文家,她的散文创作历程长达六十年, 漫长的写作道路上,她奉献给读者约一百五十万字的散文人,出版 了十几本散文集。在她散文创作的每一个时期,都对当时的创作 有较大的影响和贡献。因此,全面探讨丁玲散文创作价值,对现 当代散文创作及理论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然而,丁玲散文研究与她散文所取得成就和贡献并不相适应。 当前国内丁玲散文研究现状是:丁玲散文研究较多停留在对丁玲 某一作品的具位分析上,缺乏总体的认识和把握:通行的现代, 特别是当代文学史著作对丁玲散文创作没有作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丁玲散文在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缺乏应有的论述。 针对近几年来学术界丁玲散文研究的状况,本文就丁玲散文 创作的价值作了探索,企图还它以本来的面貌。 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着重分析丁玲散文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社会内涵, 消指出丁玲散文从侧面反映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历久变 化,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可以说它是一部反映中国 人民在半个多世纪来不懈抗争、艰苦创业、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 巨著,是一部英雄的“诗史”。 第二,指出丁玲在描绘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塑造 了自我形象,她把个人命运溶入历史进程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在不断的社会斗争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展现出一个真正的、有个性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高尚的情操,开阔 的胸襟及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第三,对丁玲散文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作了一一阐述,指出她 的作品融小说艺术于散文之中,小说化的人物描写行云流水,不 拘一格的结构;多姿多彩、引人向上的意境隽永苍劲和凝练和 谐的语言。 第四,结合丁玲散文的创作历程,分析她的散文对于中国现 当代散文发展阶的贡献。我把她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 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九年为第一个时期;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八 年为第二个时期;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六年逝世为第三个时期。 (丁玲到达延安前的散文数量不多。对当时文坛的影响不大,不 拟论述)。她的散文创作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反映了几个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生活,描绘了许多不同个性特点的普通 劳动者及其干部的形象;她吸收了小说、诗歌、议论等的艺术手 法,形成散文小说化、诗化、议论化等文体特点。这种融汇其它 艺术门类于散文之中的表现手法,许多散文家都曾运用过,但丁 玲表现得尤其突出、鲜明。丁玲的散文风格既有独特性,又有多 样性;或冷静思索,或酣畅抒怀,或大气磅礴,或柔婉多姿,不 一而足。这些将大大地丰富中国现当代散文品种,便之呈现更 加绚烂多彩的艺术境界。 第五,从丁玲作品的社会反响来论证丁玲的散文的价值,文章从众多的评论中,引出“丁玲是个散文大家”,又介绍国外对 她的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引用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丁玲荣誉院士 的证书,称赞她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作为 结束。这里所说的“诗人”据我们的理解,指的应是丁玲的散文 创作。 这篇论文在论述丁玲散文创作特点时,把她与新文学的奠基者、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鲁迅、郭沫若.茅盾的散文创作作比较,揭 示她的散文创作的特色。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丁玲是继鲁迅 郭沫若、茅盾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又一富有独创性的杰出散 文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也是二 十世纪世界散文文坛上享有盛誉的大作家之一。 本文用意在于探索丁玲在现当代散文史上的价值,以期引起 学者们进一步研讨她的散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或世界文坛的独 特贡献,从而有助于探讨她的散文在中国现当代史上的地位,促 进社会主义散文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扩大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在 世界文坛的影响。

丁玲吧。。。冰心那种儿童文学笔调,倒是够纯真的。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一位作家,也是中国女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丁玲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马主席曾说:“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简短的八个字赞扬了丁玲内外兼修的美好品质。从文学上来说,丁玲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丁玲的作品有《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等。

丁玲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前期的文学创作、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晚年时期的文学创作。丁玲的作品反映出了她命运多舛的经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国,可以感受到丁玲站在女性立场上,大胆犀利地抨击了性别歧视者们,他们大多穿着革命外衣,实际内心非常保守。在丁玲的作品中还可以看见她为阶级和民族利益而战的决心和恒心。读丁玲的文章,如同醍醐灌顶般发人醒思,所以丁玲的作品深受后人的亲睐。丁玲发表作品的时间较晚,大约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1930年初,丁玲发表了《韦护》和《1930年春上海之一》、《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品中流露出参加革命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之情,虽然没有摆脱早期革命文学的桎梏,但是丁玲对人物的心理、性格描写刻画的十分真实自然,文章一发表,引起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共鸣。后来,丁玲陆续发表了《莎菲女士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文学作品,所以丁玲也成为革命文学作家代表人物。

张爱玲丁玲都是现代作家代表人物,恰好俩人也是女性作家。所以,后人经常将张爱玲与丁玲进行一番比对。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张爱玲生于1920年,卒于1995年。从时间来看,张爱玲丁玲生活在同一时期,俩人虽然在时间上有交集,但是在空间上却没有交集。

或许都是女性的缘故吧,张爱玲和丁玲很多作品都是围绕女性的爱情故事而展开,或者歌颂爱情的伟大,或者道出爱情的心酸。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发展之下,也带来了文学方面的新生。张爱玲和丁玲都是典型的新文学作家代表,在张爱玲和丁玲的文学作品中,会发现女性意识在书中极为突出。虽然俩人以女性意识为意识主流,但是张爱玲、丁玲的`女性意识又不大相同。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敢于追求理想生活感情基调积极向上。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大多有着悲凉的人物命运,虽然感情基调哀伤,但是从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看到了社会的真实反映。《莎菲女士的日记》、《梦柯》、《阿毛姑娘》、《韦护》等都是丁玲的文学作品。《莎菲女士日记》是丁玲的早期作品,她以莎菲女士为主角,展现了莎菲女士敢于突破封建生活,敢于追求本性的新时代女性面貌,虽然文章具有局限性,但是作品中体现了女权主义等进步思想。如果说张爱玲、丁玲有过交集,那就是张爱玲曾经想要研究丁玲的文学作品。

很多作家都有笔名,一般在发表自己作品时,都会在作品上写出笔名示人。比如周树人的笔名为鲁迅,李尧棠的笔名为巴金。其实,《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也是作家的笔名。说到这儿,那么,丁玲的真名叫什么?根据记载,丁玲的真名为蒋伟,又名蒋玮和蒋炜。

其实,丁玲只是她的笔名之一,除此之外,彬芷、从喧都是她的笔名。只是,“丁玲”的名气要大一些,所以后人都愿意称呼她为“丁玲”。

了解丁玲的生平时,会发现她的女儿叫蒋祖慧,儿子名叫蒋祖林。很多人都不了解为何丁玲的子女姓蒋,因为丁玲的真名叫蒋伟,而她的子女跟随她的姓,自然也会姓蒋。了解中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时,往往他们都会有好几个笔名。古代文学家写著作时,都会以真名示人,为何现代文学家喜欢用笔名呢?以丁玲举例来说吧,丁玲是一位作家,她还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是先进的革命人士。丁玲善于写文章,她享用言词唤醒沉睡中的国人,拿起武器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去。当时,共产党人不断遭受到他人的迫害,如果身份暴露,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不光使自己陷入牢笼,而且可能会牵连大批的共产党员。对作家来说,更是需要谨慎保护自己的安危。所以,蒋伟一直以“丁玲”等笔名发表作品。后来,大家才解开了丁玲的真名叫什么这一疑问。

我觉的是冰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