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科技与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孔朝霞.陈璐.[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10年发表中国医学科研论文分析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李晶.[4].应当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3期.孔朝霞.陈璐.[7].互联网+医学教育开启“人卫开放大学”之门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6期.王运平.[8].中国医学、法医学与解剖学关系之探析.《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3期.陈琦.[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在京成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9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员部.[10].中国医学中的信息、系统和复杂性思想.《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4期.邬焜.二、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LibQUAL+®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被引次数:1作者:周琴.情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学位年度)[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魏民.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方剂学数据库建立的研究.作者:陈桂卿.中西医结合基础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4].近代日本汉洋医学之争探析——兼论日本岛国文化的特点.作者:邹小凤.世界历史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被引次数:2作者:高晞.专门史复旦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的体裁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梁少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四军医大学2005(学位年度)[7].《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观念中的人文世界》英译实践及译后总结.作者:楼佳伊.英语笔译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宋阿霞.内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0(学位年度)[9].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被引次数:2作者:罗曼.中国哲学上海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当代中国医学 精神的模式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许启彬. 学东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Globalperform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verthreedecades.Fu,J.Y.Zhang,X.Zhao,Y.H.Chen,D.Z.Huang,M.H.《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2]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NiuhuangShangqingpillasanexample.Liang,J.Wu,W.Y.Sun,G.X.Wang,D.D.Hou,J.J.Yang,W.Z.Jiang,B.H.Liu,X.Guo,D.A.《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Identificationofrawcuscutaesemenanditsprocessedproducts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iodearraydetection/massspectrometrycombinedwithprinciplecomponentanalysis.Cheng,X.L.Xu,L.Y.Wei,F.Dong,L.Li,Z.M.Du,H.Xu,X.J.Guo,Z.Y.Ma,S.C.Li,X.R.Lin,R.C.《Journalofliquidchromatographyandrelatedtechnolog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5/8[4]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Chen《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5]Advancesinanalyticaltechnologiestoevaluatethequal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Jing,J.Parekh,H.S.Wei,M.Ren,W.C.Chen,S.B.《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6]PhotoacousticSpectroscopyAnaly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uChenBinxingZhaoHongtaoXiaoRongshengTongChunmingGao《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9[7]Isothermaltitrationcalorimetryvs.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fingerprint:Predictionofadversedrugreactionsofcombinationfor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Chen,L.Qiu,L.Yan,D.Zhang,P.Xue,F.Tan,M.Yan,Y.Du,X.Xiao,X.《Journalofthermalanalysisandcalorime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8]Determinationofxanthatin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coupledwith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Applicationtopharmacokineticstudyofxanthatininratplasma.CuipingYanHuanLiYuWuDonghaoXieZebinWengBaochangCaiXiaoLiuWeidongLiZhipengChen《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9]Acombinationofpharmacophoremodeling,moleculardockingandvirtualscreeningforiNOSinhibitorsfromChineseherbs.Wang,X.Ren,Z.He,Y.Xiang,Y.Zhang,Y.Qiao,Y.《Biomedic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10]Groupedpenalizationestimationoftheosteoporosisdata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gLiYichenQinanmingXieFengTian《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4四、中国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医学大成》研究.曹丽娟,2011中国庆阳2011歧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2]《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011年度摘录基金文章统计.魏民.王梓宁.李琳.庞玉萍,2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1年学术年会[3]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医家传记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4]中文医学影像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为例.杜艳霞.史晓娟.孙超.赵娜,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5]从文献计量角度聚焦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现状——中国医学科技国际论文计量分析.王敏.张玢.李海存.刘晓婷.许培扬,2009第九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6]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7]《中图法》四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质疑.任书俊,2009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文献信息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8]中
1、中秋月圆合家欢,举杯邀月心莫烦;夫妻恩爱把心连,家庭和睦人间暖;幸福花儿一串串,细细品味心里欢;小康路上齐向前,不管刮风下雨难;葡萄美酒再斟满,快乐幸福金不换!
2、你是月饼我是馅,缠缠绵绵总见面;你是风筝我是线,追追逐逐把你牵;你是明月我是泉,圆圆满满一万年!
3、八月金秋桂送香,十五明月情溢边。丹桂香郁是千里,明月寄情是惬意。一缕香入魂,乐在此中行,为你行,为我行,快乐随行。为你行,为我行,祝福行!
4、中秋祝福各不同,幸福快意藏其中,不与他人去争锋,我的问候悄悄送:团圆温馨谱美梦,举杯同庆亲情浓,祝愿中秋好心情!
5、每逢佳节,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感相识之缘,常忆朋友之情!真正的情义,贵时不重,贫时不轻;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日不淡;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久!
6、天边月儿圆圆,水中莲叶接天。心中梦想实现,未来成功不远。生活快乐不变,真诚祝福永远。中秋情谊无限,合家幸福又团圆!
相关资料: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21.4%,发展到1995年的81.3%。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政治不稳定进入9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整个社会慢慢进入民主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产阶级形成并稳步扩大,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有线电视的开通、录像市场的扩大、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使得政府和大企业开始注意电影市场的价值。大众文化开始盛行。流行音乐乐队等开始流行,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包装要求提高,对大众偶像的消费需求增强。在现代韩国社会的变化过程中,青年群体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在社会意识方面则是历史变革的动力。截至1995年的统计,14-24岁的青少年人口略超过900万,占总人口的20.2%。韩国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战略和提倡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使得整个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的未来命运掌握在“一个背包就能周游世界,懂电脑,会利用先进通讯设备,处变不惊,有坚强毅力,主张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注:金镇旭(韩):《80年代至90年代的韩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生论文,第27页。)特别是大学生(占青少年总人口的约54.5%)(注:君冢大学(日)、吴鲁平(中)、金哲秀(韩):《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他们在80年代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机会享受1988年奥运会以后的经济富裕和政治稳定。他们将成为韩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在造成韩国电影振兴繁荣景象大的社会背景中,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指出:韩国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非理性的热爱,蜂拥而上的参与行为是分不开的。许多影片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的上映,媒体一律不能有批评声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会被认为是“不够爱国”。当政府放宽“电影进口限额制度”时,电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韩国大众媒体一律给予最大的支持,结果迫使政府对电影人和民众做出妥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从这点上来看,应该说韩国文化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而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具备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后,‘政治言论’的影响力下降,人们有了一点可以说说‘文化’的空闲和‘自信感’。国际化的迅速进行同时也成为一种压力,因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也越发显得重要。”(注:权淑仁:《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当代韩国》2000春季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1页。)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权淑仁教授在《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一文中,探讨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韩国文化论”缺失的原因。笔者借用这段话是想说明:韩国电影作为“大众性消费品”具备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出现,正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的成熟,和电影产业内部制作、发行、放映诸环节的合理营造——其中电影制作人对类型片的有意识的推进和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大资本的介入改变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电影资金传统上有两大来源,但进入90年代,制片投资发生了两次大变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产业及电影形态。1.产业背景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其中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注:全阳骏(韩):《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页。)。80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国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18.4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你一个办法,从不同的文章里节选合成一篇论文,你以为你的老师真看哪?!
在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问我怎么看? 我认为将领的能力决定战争的胜负那是肯定的。有句老叙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想将领就是军中的太阳,军中的魂魄和胆量,一个优秀的将领能把部队越带越大,领土越战越广士兵亲如兄弟将领爱兵如子,士兵冲锋如猛虎,伏击如龟息,这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表现,再者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要比士兵多吃很多苦,如地形的勘察,敌情的虚实天气的变化必须了如指掌,最主要的必须是打的正义之战。我想一个优秀的将领最起码具备这些条件战争的胜负基本上就有数了。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审时夺势,
因地制宜,
凝聚军心,
爱兵如子。
士气高昂,
后方稳定,
将士一致,
百战百胜。
古代交战,
千军一将,
将领高强,
大多能胜。
以少胜多,
计谋使然,
正义之战,
民则拥之。
谢谢悟空,
邀请问题。
您还别不信!真实情况就是这么回事,听我细细道来!
古代的咱就不多说了,什么白起、孙膑、岳飞啥的,离我们真的太遥远了,
就以近代的来看,讲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你就知道啦:咱们敬爱的毛主席!
讲真的,咱们敬爱的毛主席,每次遇见的情况,真的都是几乎属于绝境,
敌我实力的悬殊,我们将会详细讲一下,你就知道,将领统帅的能力多重要啦!
这里,介绍的是毛主席最得意的一场指挥:四渡赤水之战,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这时候,毛主席百忙之中亲切接见,
期间,蒙哥马利就曾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指挥艺术,是世界公认的,很多经典的战例甚至被西方的西点军校列入了教材(个人觉得,西方人还是没有吸取精华,哈哈哈)。
当然,毛主席却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着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由此可见,这场战斗,一直是毛主席很得意的一场指挥,下面,我们详细聊一下。
力量对比:国军一方,可以说是一手好牌,布置了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川滇军大部、湘桂粤军一部共17个师又13个旅150个团近40万人。毛主席仅仅只有三万七千多人,而且,因为血战湘江后,伤员众多,很多部队都缺乏作战人员。
形式对比:国军一方,已经准备好了包围圈,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员补给,毛主席等人被围困在乌江西北地区,可以说是非常贫瘠的地区,要粮食没有粮食,要兵员没有兵员。
武器对比:可以说武器存在代沟,国军用的是飞机大炮,德械装备,红军就是小米步枪大刀长矛汉阳造。
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那些战神,没有一位的处境能够如此艰难,包括赤壁之战,5万人打败曹军的20多万人,都已经把诸葛亮周瑜奉为神将,可见3万人打败40万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最终战果说明了一切: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的具体情况,你不得不说,真的是一场指挥艺术:
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战突遇川军助战,为避敌锋芒,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迫使国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主席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个回马枪,这一次很有意义: 毛主席跳出第一个小包围圈,并且主动进攻敌军,鼓舞了士气。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军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一时间方寸大乱,失去战斗力。
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士气大涨,反观黔军守将,却一直逃到乌江边,损失惨重。
遵义战役一举仟灭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俘敌三千,取得了湘江惨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使疲惫的红军得到补给,一扫湘江惨败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真正稳定了人心,也获得了不少好的装备补给。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主席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 可以说,这样的情况下,敌军已经彻底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丧失了战争中的主动权,红军突围已经是迟早的事情,胜利可期。
就这样,红军在国军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鬼不觉中于1935年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在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逼得国军大部队回援贵阳,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
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就空了,此时,毛主席已经跳出了国军的大包围圈,可以说安全了不少,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最后,致敬所有的先烈前辈!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一个将领的能力决定战争的胜负,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也是如此。一支部队的主官,可以说就是这支部队的大脑核心,也可以说是灵魂。整个指挥机关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发挥和提高,整个部队的资源和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状况,主官都必须要清楚的掌握和协调。形成一张网覆盖整个部队,从而掌握整个部队的情况,能够有效的指挥部队,发挥最高的作战效率,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己方的伤亡和有效利用资源。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通讯和交通都很不发达。将领对敌方的状况,甚至包括对己方的状况,也就是信息掌握往往很不充分。这时候就必须要求将领具有很高的个人能力,具有临机决断的能力和勇气。古代将星灿烂,很多名将的著名战例,震烁古今。比如韩信的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李靖3000兵突袭突厥大营,击败吉利可汗。到了近代,军队基层的组织架构已经比较成熟了,通讯条件也有极大改善。部队主官的负担相对减轻,比如部队的训练,后勤保障,还有一些繁琐的日常事务。都有专业化的军官处理解决。但是主官也就是将领在面临重大决断的时候,依然起主要作用。比如抗日战争期间,武汉会战失败后,日军兵势汹汹。当时的民国政府都觉得长沙不可守,决定放弃。而薛岳将军坚持死守长沙,并且向统帅部据理力争,最终争取到统帅部的支持,取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从此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此后薛岳将军两次挫败日军的大规模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更是取得了重大战果。虽然后来长沙最终失守,但是薛岳将军在此坚持了五年,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了现代,技术条件更加成熟。很多时候,军队的最高首脑,甚至可以指挥到最基层的一名士兵。对各方面的信息收集能力也大大增强。有很多人就把战争看成了一场电子 游戏 ,这是很白痴的。在真实的战争中,双方肯定在信息战也包括电子战方面高度对抗,同时战场状况千变万化,要想充分的获得战场信息,依然是非常不确定的,依然需要将领发挥关键作用,临机决断做出正确的决定。
兵者国之大事,决定着国家的兴亡。而军队的具体指挥者,也就是将领自然重要,不单单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我国从宋代开始,开始搞以文抑武的政策。抬高文官的地位,打压武将的地位。有文化的人多数都会去做文官,造成武将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结果整个武将阶层战略素养下降。而指挥武将的文官,往往就能在战场上把军队指挥得灰飞烟灭。宋代和明代皆是如此。这可以说是我国从宋代开始积弱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提问。如果一个将军决定战争胜负,他至少需要以下几项能力:
一 争取后勤的能力
后勤保障是古代战争胜利的第一要素。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前方屡克强敌,和张居正在朝廷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年羹尧在大西北打仗,负责后勤陕甘总督就必须和年羹尧是一派的。一个将军必须能够协调后勤保证,取得后勤的及时供给,才能考虑战争计划的问题。皇帝不差饿兵就是这个道理。
二 充分利用地形的能力
打仗离不开地形,因地制宜,因地形制定战术是一个将军很大的能力。井陉之战李左车的计划就充分利用了井陉狭窄、易守难攻的地形,韩信背水列阵也是利用了背水向前的地形。
三 凝聚军队人心的能力
打仗是团体活动,人心必须齐,队伍才好带。一个将军如果能够凝聚人心,爱兵如子,那这样的队伍将百战百胜。吴起为士兵吸脓,父子二代都为吴起卖命;赵括的爹把皇帝的赏赐都分给士兵,这都是凝聚人心的措施。
一个古代将军有这些能力,后方保持稳定,前方军心归一,针对不同的地形制定不同的战争策略,取得胜利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将领是领导,制定方针,对策者,胜败就看领导怎么排兵布阵,如何应对战场瞬息万变的战况,成败,就看领导的对策,他的指挥。不管在战略上,更是在战术上用兵如神,巧妙地消耗敌军的力量,壮我军威,展现自己强大攻势。做一个将领指挥者,必须做到能攻,能守,怎样 调动战场上的积极性。怎样应对突发事件,怎样灵活利用,抓住每个战机的调兵,这就得看做一个指挥者智慧的才能。他是胜利与失败,主要因素。做一个指挥将领,就是战场上的主心骨。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确实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非常有名的一战,这一战的结果是赵国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我们看一看这场大战的换将情况!首先秦国的将领是王龁,赵国的将领是廉颇。王龁向赵国的长平进攻,廉颇带着赵国的军队进行反击。王龁斩杀了赵国的一些裨将,廉颇也打败了秦国的一些侦察兵,双方各有胜负。而王龁的进攻比较猛,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办法挫伤秦军的锐气。所以王龁VS廉颇就僵持在这里了,如果时间再加长一些,王龁最终会因为粮草不济等原因被廉颇打败。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和赵国的将领换了。王龁被换成了白起,廉颇被换成了赵括。白起的军事能力远远大于王龁,赵括的军事能力远远低于廉颇,此消彼长,所以结果就非常能够遇见了。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双方换将之后,战争的局面就彻底改变了!
我们再来看一组换将之后大胜的例子,秦国灭楚国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波折的。一开始秦国主将是李信,李信的战术比较猛,追求速战速决,估计是学白起学多了。然而楚国地域辽阔,李信的战术属于瞎折腾,所以没多久就被楚国打败。秦王马上换将,将李信换成了名将王翦!王翦马上改变了李信的战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点一点蚕食楚国的领地。最后楚国被秦国吞并!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将优秀的将领换成平庸的将领,你将会失败,将平庸的将领换成优秀的将领,你将会成功。就像科学家做过的理论实验一样,一只狼带领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只羊带领一群狼。将领的重要性远远比士兵的多少更重要,并且能够影响战争的走向。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史记》
正常啊,在冷兵器时代,将领的个人能力和武力基本上可以确定一支队伍的胜负,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不过是说说而已。鸟无头不飞,将无头不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主将身亡,这支队伍也就作鸟兽散 。
古代的将领之所以在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和中国古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有关。 原因就在于古代通讯和信息落后,一切都靠将领个人决断和节制。上级给这个将领下任务是最后的结果,如几日内需攻取某地某城,至于过程上级将领未必会过问,如果没有按期完成,就是降罪或者换将。因此将领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负 。宋朝军队之所以败仗多,就在前线将领机动性差。还有就是古代交战更加依靠后勤,一旦粮食缺乏军队就会迅速崩溃。维持军队在打败仗以后,依旧能够迅速集结也是一个将领能力的体现。
古代的军事将领除了个人武力出众之外,还必须要用驭将的能力,就如刘邦,不善使兵,却善驭将,古代武将还必须具备战场应变能力、计谋攻心能力和选贤任能的能力之外,天文地理知识、地缘政治知识、行军战备知识、越高级将领越要如此。 其能力不亚于一个宰相,古时说,出将入境相更多地是对武将而言。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对个人武力影响不了战局走向,也不能成为关键因素,只能说增加个人的生存率,影响到自己的存活率。将领的指挥能力却可以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项羽武艺高强,但是政治上幼稚,可以打赢几次战斗,但却无法取得战略性胜利。常遇春号称是“常十万“不是说常遇春一个人能打败十万人,而是说常遇春有十万大军可以横扫千军。徐达未必勇冠三军,会指挥就行。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历史 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文官掌军,如谢安、周瑜,袁崇焕,洪承畴等人,他们虽是文官,但也是从沙场上拼杀出来的。 与宋朝那种纯文官不同,比如范仲淹。 再就是行伍出身,这样的将领尤其受中下层军官和士兵所推崇,他们带领的军队战斗力很高,如霍去病,卫青,岳飞都是这样的。但无论哪一种,个人指挥能力都是尤其重要 的。
古代军事将领的能力基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而以少胜多不是没有,基本上很稀少。后勤,指挥权,整体作战素质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个人武力的作用很低。
赢得整场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综合国力。但是,具体某一场战役来说,将军的领导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古代战争的运输能力和后勤保障条件比现在差的很远。所以综合国力,很难快速地体现在战场上。所以将军的领兵能力,尤其是对军队掌控能力和平时军队的训练水平就气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古代战争防守一方通常占有巨大的优势。通常来说很难一次性吃掉对方。两军对阵期间,总会有人犯错误,那么抓住对方错误,把握战场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衡量将军能力另一个的重要当年。
在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确实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自古以来,杰出的将领都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他们能够运用谋略,充分把士兵的战斗力发挥出来,他们既能把握战争全局,也能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战术,以获取最终的胜利。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优秀的将领首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官,他既能合理安排士兵的训练,增强士兵的体能,也能在训练中锻炼士兵的服从意识,使士兵令行禁止。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一方面古代战争对体力要求非常高。 毕竟是刀砍、枪刺,如果体力不支,即使敌方站着不动让你砍,你也只能干着急,所以古代的将领非常重视体力训练,例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在训练时都要求负重。 另一方面,古代战争要求士兵必须无条件服从将军的命令。 古代训练时都会教士兵一些战阵,以便在战争中能随时掌握主动,以优势兵力分割包围敌方兵力,实施精准打击,但古代没有电话等通讯设施,怎么办呢?这里就涉及到指挥的问题,古代士兵训练时,首先就会训练士兵听金鼓,看令旗,所以古代才会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也因此要求士兵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将军的命令,做到了令行禁止,将军指挥打仗就像一场艺术。岳飞的岳家军在指挥上面就非常完善,各个层级都有相应的将佐指挥统领。
一个优秀的将领在一场战争中,考虑的不仅仅是局部战争的胜负,而是要站在全局考虑问题。因此,优秀的将领不仅是在战略战术上,有着非凡的眼光,在识人用人方面也有其独到的一面,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例如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用人识人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他重用并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对抗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写下了《冰鉴》一书教后人识人。
当士兵训练完毕,各司其职后,影响战场胜负的就是领军将领的能力了,优秀的将军对战场有敏锐洞察力,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战术,一步一步积累优势,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而且,优秀的将军赏罚分明,能够充分调动将士的血性,增加战争胜利的几率。
综上所述,拥有一个优秀的将军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国力比喻为一把锋利的刀,那么优秀的将领就是挥动这把刀的人。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21.4%,发展到1995年的81.3%。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18.4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制片人的时代——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特点1.制片人制度的确立难以确切统计目前韩国有多少家电影制作公司,1997年至今,每年的五六十部电影分别是由30家左右的电影制作公司制作出来的。很多导演成名后即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并常以姓名来命名公司。可以确定的是,进入90年代后的韩国电影,制片人控制着从管理资金、策划到制作的全过程,这一制作系统已经完备。这十年可以说是制片人的时代,成功的大部分电影如果说是“制作人的电影”也毫不夸张。此处所说的制片人,主要指前述90年代后兴起的独立制片人。首先,制片人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通过向发行公司销售地方发行权,或者销售录像带版权来获得投资,90年代以后则主动向大企业或风险资金拉投资,向政府的电影振兴公司做抵押版权融资。近两三年甚至出现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情况,如后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犯规王》,在互联网上公开募集1亿元韩币,每位影迷都可以从自己的账号上投资5万元韩币,极大地活跃了制片机制,推动了参与意识和消费互动。其次,制片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注重商业类型片的生产(包括策划、制作、控制)和宣传营销,并将主体受众瞄向年轻观众。他们极为重视影片的前期策划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导市场。80年代的重要导演裴昌浩和李长镐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完全失利,使独立制片人认为必须把握观众迅速变化着的消费趣味。各独立制片公司负责策划和营销的部门日益专业化。1995年的《301,302》、《炎热的午后》、《低声》等几部女性影片把高学历的年轻女性作为目标观众,获得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间,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预算影片终归失败,因为观众并不理会什么“低成本”和“新导演”之类的说法。于是制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场趋势、把握观众趣味和严密监控制作过程中去。1998年开始兴起的伤感类型的爱情文艺片热和恐怖片热,正迎合了经济低潮期的观众,大获成功。如《信》、《女校怪谈》。为确保商业利益,制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影片,而这种“效仿”、“跟风”,实际上即是类型的重复、成规化和深入、革新的过程。“跟风”使得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类型模式生成,同时,电影受众的年龄层相对向低龄化发展,因为他们相对容易趋附和引导。除了像《西篇记》、《生死谍变》和《共同警备区》依靠媒体的成功宣传,在全国获得巨大反响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观众也能来到剧场观看的电影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韩国制片人制度的第三个标志是,大片的出现和制作费的普遍提高。经济利益决定了大财团和风险投资、独立制片公司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如同好莱坞的“重磅炸弹”策略,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影片投资不得不与日俱增。为了保证票房,或者说为了拥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业片中普遍起用明星,无疑也增加了制片费用。 韩国国产电影制作费变化表(1995—2000)(注: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英文资料 ,笔者翻译、绘制。)年度 19951997199819992000平均制作费用(千美元) 769 1000115414621654 韩国电影发行网的扩大使韩国电影也可以成为“大片”——大投资的电影在数十个、上百个影院同时上映,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取高额票房收入。而原来大片的概念是只属于好莱坞电影和少数香港动作片的。然而韩国电影业的资金与人才毕竟有限,一家公司要制作10部影片,其中两三部能引起关注是正常状态,但在韩国电影制作系统内部,事实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倾力于其中一两部影片的成败,剩余的作品则干脆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产物。一两部高票房的电影可以成就一个公司(制片人)和一个导演,而一两部影片受挫则拖垮一个公司和埋没一个导演,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许多80年代重要的电影导演现在没有机会拍片,不能不说是韩国电影业的一个损失,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大片和高票房策略还助长了观众和媒体对韩国本土电影的盲目热爱,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过热”病值得警惕。此外,制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员明星制或者称明星效应,在韩国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好莱坞、香港相比,韩国明星的类型化情况不明显,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特征。朴中勋是韩国最为杰出的喜剧演员代表,创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为成功的商业片(《我的爱,我的新娘》、《两个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无情》这样的动作片。影院联合集成统一院线,并和发行公司达成更为密切的关系,使韩国放映系统趋于规范。影院的普遍改造和多厅影院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在经历了90年代初期的影院萧条后,90年代后期,韩国的银幕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韩国90年代银幕数量变化表(注: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英文资料,笔者翻译。)年份银幕数量观众人次(百万)1991 76252.21992 71247.111993 66948.231994 62948.351995 57745.131996 51142.21997 49747.521998 50750.181999 58854.722000 72064.62韩国电影振兴现象是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发达、大众文化普及的社会背景下,由资金来源变化、电影政策宽松、电影文化普及和新型电影人才出现所带来的电影繁荣现象。其主要标志是制片人制度的形成和商业类型片的繁荣。90年代后期韩国电影的成功,首先证实了电影的经济原则:电影是在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院线——而且主要是观众和制片方——之间不断交流、协调的结果。制片人作生产的主要控制者,将商业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将类型片作为主要生产品种,在成规化生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工艺水准和拓展类型品种,以满足和引导观众新的消费需求,同时不断提高生产费用并采用大片战略以获取更高利润。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梅花魂》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曾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从这些著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而我又想到了我们所学的课文《梅花魂》这一课,更加让我对梅花产生了许多敬佩之情。
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叙述了一位华侨老人身在异乡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让我们深切的领会到一位身在异乡的老人那一颗热爱祖国、盼望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
作者出生在东南亚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有一次,作者在外祖父的书房玩耍时,不小心把一副用水墨画的梅花图给弄脏了,外祖父很生气。说梅花图是不可以随便糟蹋的,因为梅花是我们祖国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却俞精神、俞秀气,也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而作者和妈妈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由于年纪大了,不能回国,却是那样的伤心、痛楚。但是在临走时,外祖父送给作者他那一幅格外珍藏的梅花图和一条绣着梅花的手绢,告诫他无论在怎么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可是在那悲凉的情绪中,外祖父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看到那幅梅花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时,便会想起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和外祖父那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篇课文语意含蓄、感情深厚,揭示了“梅花魂”的含义,也揭示了一位老华侨那一颗怀念祖国的心。是呀,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却不能回到祖国感受美丽的大好河山,不能体验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自豪,不能亲自走一走那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国土,对于一个老华侨来说将是多么的遗憾!
再读此文,思绪飞扬,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影响着我,激荡着我的更是如梅花一样清逸飘香的思乡情怀,爱国之心。
追忆他们的同时,也体现着对过往情感的重新诠释,包括赋予其新的情感。白天的工作让我更加的充实自己,晚上看着孩子们努力学习,心里暖洋洋的。我还记得那个女孩子说,他人真的不错,但是没有感觉;记得我曾经答应过你,要给你写篇关于来世的文章,今世乱七八糟,要真有来世,我真的不想在迷恋上这种感觉,痛得多了,心也跟着麻木了,如果爱情都这种感觉,那我渴求来世你还是像今世的自己,有那么多人喜欢你、在意你、让你无忧无虑的在走一回,只求来世的自己可以成为你所牵挂的那人。
作者出生在东南亚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有一次,作者在外祖父的书房玩耍时,不小心把一副用水墨画的梅花图给弄脏了,外祖父很生气。说梅花图是不可以随便糟蹋的,因为梅花是我们祖国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却俞精神、俞秀气,也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而作者和妈妈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由于年纪大了,不能回国,却是那样的伤心、痛楚。但是在临走时,外祖父送给作者他那一幅格外珍藏的梅花图和一条绣着梅花的手绢,告诫他无论在怎么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可是在那悲凉的情绪中,外祖父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看到那幅梅花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时,便会想起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和外祖父那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篇课文语意含蓄、感情深厚,揭示了“梅花魂”的含义,也揭示了一位老华侨那一颗怀念祖国的心。是呀,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却不能回到祖国感受美丽的大好河山,不能体验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自豪,不能亲自走一走那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国土,对于一个老华侨来说将是多么的遗憾!
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小时候学的许多课文我的脑海里只是模模糊糊,只有《梅花魂》让我看到了一位生在异国心再祖国的老人。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故事不仅简洁明亮,还让人难以忘怀。“我”弄脏梅花图的时候,慈祥的外公变了,很生气。虽然外公生在异国,但外公让“我”学唐诗宋词,好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个在异国颇负盛名的外公的话更是让我感动,这么一句话表达出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好!”是啊,我们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临行时,外公送给“我”他那宝贵的梅花图和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这不止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心里一定也拥有一颗似这位老人眷恋祖国的心,不管在哪里都要让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坚贞不屈的梅花,历来是我们中华的民族魂的代表。
作者的外祖父是一位远居星岛的华侨,外祖父善长唐诗宋词,还能书会画,在新加坡有绝对的人气和优越的条件。但即使如此,外祖父对祖国依然无限留恋,对祖国有一颗赤子之心。
在古代,也有不少人拥有梅花的精神:抗金名将岳飞,一心为了祖国的山河统一,杀敌永远冲在前沿,用行动验证了母亲绣给他的四个字“精忠报国”;抗元名将文天祥,在黄公滩的背水一战中失利,被元兵用金棍击伤膝盖,但依然不肯屈服……这不是梅花魂吗?
1945年,中国那一个个把梅花魂融入生命的英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夺回了自己的领土。然而67年的今天,日本居然想买走我们的领土!每一块中国的土地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难道那20亿日元就能抵得上中国的血肉?难道会有一个母亲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卖掉吗?现在,我们应该拿出梅花魂的精神,保卫自己的国土!
其实,对我们小孩子来说,爱国只要做一些小事,也是从小事做起:每天充满敬意地向国旗敬礼;认真的学习,完成自己的作业;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让祖国母亲的身躯不被玷污;戴好自己的红领巾,每时每刻记住自己是中国的孩子,应该与其它同胞团结一心……我们的身体流的是华夏民族的血,理应让它更美,更洁净。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安乐的生活里,还是在艰难的困境中,都有奋斗,与困难作斗争,把梅花魂融入我们的血液,让中国这头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师觉醒,重新站在世界的屋顶俯视大地,而不是站在山脚下抬头仰视别人!
梅花是一种在寒冬盛开的鲜花,梅花是一种又香又美的花,梅花是一种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花,梅花是一种有着高尚品质的花。今天,我就读了一篇关于梅花的散文──《梅花魂》。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莺儿也就是作者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爱国情和热爱梅花的感情。文中的外祖父身在异国,却有着一颗爱国心,他最喜爱的是一幅墨梅图。有一次,外祖父的外孙女莺儿在玩的时候不小心在画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狠狠的训斥了莺儿的母亲,并用刀片小心翼翼的把污迹刮去。后来,外祖父的外孙女要回到中国去,离别前,外祖父把自己最宝贵的墨梅图和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了莺儿,嘱咐她好好保存。最后,外祖父葬身异国。
读了这篇散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外祖父想回到自己祖国的强烈欲望。其实外祖父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赞梅花,赞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节气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好比巾帼英雄赵一曼,她也是为了祖国的胜利,忍受各种酷刑也毫不屈服,他们就像梅花一样,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有着梅花的秉性。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许多这样的例子:清洁工阿姨为了环境卫生,每天很早就到大街上扫地,警察叔叔为了交通安全,冒着酷暑指挥交通……诸如此类的事例多得说也说不完,这些事例都化为动力激励着我,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有着梅花品质的人。
读了《梅花魂》这篇课文,我被华侨老人那浓浓的思乡情、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火热又真挚的爱国心打动了。
“我”从小和外祖父一起在星岛生活。“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教“我”读唐诗宋词,“我”发现每当读到思乡诗词的时候,外祖父就开始落泪。那时“我”还小,不懂,后来才明白外祖父非常思念祖国。外祖父分外爱惜一幅墨梅图,有一次“我”不小心弄脏了它,外祖父一反常态大发雷霆,“我”很害怕也很奇怪。有一天,我们能回祖国了,遗憾的是外祖父回不了。外祖父郑重地把墨梅图交给“我”。叫我好好学习梅花的精神。这时“我”才明白外祖父那么珍爱墨梅图的原因。“我”将外祖父的教诲牢记心间。回国那天,外祖父来送我们,含着泪递给“我”一块梅花手绢……
这篇课文让我沉思,外祖父他具有梅花高尚的品质,他爱惜梅花,他不许别人玷污梅花。他要把梅花不怕困难、坚贞不移、百折不挠、坚强不屈、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腰的品格传递给他的子子孙孙,让他们也像梅花一样,别人越是欺压,自己越是不屈向上,有骨气!外祖父只有这样的心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新时代的少年责任重大,要学习梅花的精神,顽强向上,做祖国的栋梁!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在寒冷的初春开放,面对风欺雪压毫不畏惧,并且缀景同时还吐露着幽香。她的品格是高尚的,是可贵的!
上个星期,我学了一 篇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文章,它的题目叫做《梅花魂》。读了这 篇文章,那傲骨的烈梅形象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了。
《梅花魂》讲述了一位漂泊他乡,身处异国的海外华侨老人思念故乡祖国的感人故事。因为当他读唐诗宋词中的思乡情句会泪如雨下,长叹一口气;因为当他外孙女弄脏他心爱的墨梅图时有生以来第一次大发脾气;因为当他得知自己不能回归他亲爱的祖国时像孩子似的“呜呜”大哭;因为当他送即将回国的我国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时又继而再次泪眼蒙眬。这一切的一切,正是海外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见证,正是海外华侨老人深深地挂念祖国的心!
满纸外祖父的思念;满纸外祖父想回祖国的痴心;满纸外祖父一把把辛酸泪。他的痛楚是说也说不尽的。我不由地想到,在寒冷的冬季,外祖父坚持送我们回国。他的心是多么难过,多么伤心呀!“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祖父站在码头目送外孙女的背影是多么凄凉呀,我仿佛看见他的心在滴血,心在隐隐作痛。小雨飞快地下着,外祖父银白色的头发根根吹起。“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可是现在,那小钩正挂在外祖父心上!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此夜曲中闻折柳,何日不起故园情。”这些作诗之人已去了,但他们的思乡之句却留了下来,带着他们美好的愿望,归家的感情留了下来。
你热爱祖国吗?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名叫《梅花魂》的文章就是写的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
作者看见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会想起她漂泊他乡、葬身异处的外祖父。
作者小时候,她的外祖父抱着她在大交椅上,每当读到思乡的句子时,常有一两颗晶莹的泪珠,落在作者的腮边。
作者的外祖父的家里有不少古玩,作者偶尔摆弄,老人不甚在意,可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有一次,作者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老人大发脾气,作者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见老人训斥她妈妈。作者不明白老人他为何那么看重那幅梅花图。后来,在作者即将回国时,老人告诉了作者,梅花是中国有名的花,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才学,可以没有健康,但不可不没有梅花一样的骨气、秉性、品格。
是啊,梅花不仅仅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华侨的精神支柱,更是异地游子对祖国的一种热爱和尊敬。梅花在风欺雪压时,才能显出它自己的骨气、品格。中国人就像梅花,风欺雪压就是中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中国人却更能显示出中国人的骨气,显出了中国人的品质,显出了中国人和梅花一样的秉性!
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如此眷念自己的祖国,我们也更应该爱自己的祖国,让祖国更强壮!《梅花魂》深深感动着我。
有一句老话: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些话都是描写梅花的诗句。昨天我们就学了一篇描写梅花的课文叫--《梅花魂》。
课文中主要写了:梅花的精神和品格以及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让我们领会到了一位身在异国的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者出身在东南亚的星岛上,有一次,作者五岁的那年,又一次在书房玩耍,一不小心就把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看到了,顿时拉下脸来说:“这清白的墨梅图,是玷污的吗?”外祖父用保险刀片轻轻地刮去污渍,又用细绸子慢慢的抹净。“我”看见外祖父大发雷霆,“我”的心里很害怕:“一枝梅花吗,有什么稀罕的。”有一天,妈妈对“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了。”“为什么要回去呀?”“应为那才是我们的祖国。”“就是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是的”我小小的心充满了好奇。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早早的起床送我他最喜欢的墨梅图,外祖父还说:梅花是我们祖国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却俞精神、俞秀气,也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莺儿你要好好的保护那张墨梅图。船要开了,妈妈狠下心,拉我上船,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一起上了船。
这篇课文激起了我对梅花的喜爱,更表现了外祖父拥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梅花魂》这篇课文,语言含蓄,感情深厚,充分地揭示了“梅花魂”的真正含义,也表达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是呀,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不能轻自走一走那蕴还真浓浓乡土风情 的国土,对他来说这将是多大都遗憾啊!
作者从小与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当作者和妈妈回国的那一天,由于外祖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所以不能合作者一同回国,而它又是那样的伤心、痛楚。临走时,外祖父送给“我”衣服自己格外珍藏的墨梅图和一条修者美化的手绢。并告诫我,无论在怎样的境地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在看到那副墨梅图和那条绣着梅花的手绢时,便会想起葬在异乡的外祖父,和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在《梅花魂》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一个中国人,在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梅花的秉性一样,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挫折,都会勇敢直前,绝不轻言放弃。
就拿一些家庭困难的同学来说吧,虽然他们家境不好,生活艰难,但是他们却能克服学习,乐观面对,坚持学习。遇到挫折、压力时坚持下去,这种坚强的品质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梅花魂》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碰到任何困难都要有梅花那种坚强的骨气。绝不向困难低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坚强面对,去克服。
我是中国人民得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得祖国和人民。邓读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梅花魂》里的外祖父。
文章主要讲的是我通过回忆几件事,来表现外祖父思念、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非常敬佩作者的外祖父,就像吉鸿昌以样,以前,中国还很落后,那时的美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嘲笑中国人,吉鸿昌很生气,就用笔在一块木板上写着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挂在胸前。说到这里我脸都红了,他们身在异国他乡,都如此思念、热爱祖国,而我呢?我生在祖国,长在祖国,每天吃国家的粮食、穿国家的衣服。却连唱国歌、向国旗敬礼都心不在焉,想起来可真是惭愧呀!
我特别喜欢外祖父说的这句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而我呢?却恰恰相反,我一旦遇到困难就低头折节了,比如学羽毛球,羽毛球有很多的招式,要把这些招式的步骤都记下来,还要重复练习几百次,我心想:这个羽毛球这么难学,就干脆不学了。读了这段话,我的脑袋顿时清醒了过来,我原来的做法是知难而退,我现在要知难而进!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外祖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而我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身在一国他乡都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而我却不但不而爱自己的祖国,有时反而有点恨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别的国家能那么繁华、那么强盛,而我的国家却低人一等?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现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读到这句话,我才知道我错了。我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吃的饭,都是国家所给予我的,而我却没有为国家做出以点贡献,没有国家,就不可能有我。所以我不是要怪自己的祖国,而是要感激自己的祖国才对!
毛主席曾赞扬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坚贞不屈的梅花,历来是我们中华的民族魂的代表。
作者的外祖父是一位远居星岛的华侨,外祖父善长唐诗宋词,还能书会画,在新加坡有绝对的人气和优越的条件。但即使如此,外祖父对祖国依然无限留恋,对祖国有一颗赤子之心。
在古代,也有不少人拥有梅花的精神:抗金名将岳飞,一心为了祖国的山河统一,杀敌永远冲在前沿,用行动验证了母亲绣给他的四个字“精忠报国”;抗元名将文天祥,在黄公滩的背水一战中失利,被元兵用金棍击伤膝盖,但依然不肯屈服……这不是梅花魂吗?
945年,中国那一个个把梅花魂融入生命的英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夺回了自己的领土。然而67年的今天,日本居然想买走我们的领土——钓鱼岛!每一块中国的土地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难道那20亿日元就能抵得上中国的血肉?难道会有一个母亲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卖掉吗?现在,我们应该拿出梅花魂的精神,保卫自己的国土!
其实,对我们小孩子来说,爱国只要做一些小事,也是从小事做起:每天充满敬意地向国旗敬礼;认真的学习,完成自己的作业;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让祖国母亲的身躯不被玷污;戴好自己的红领巾,每时每刻记住自己是中国的孩子,应该与其它同胞团结一心……我们的身体流的是华夏民族的'血,理应让它更美,更洁净。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安乐的生活里,还是在艰难的困境中,都有奋斗,与困难作斗争,把梅花魂融入我们的血液,让中国这头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师觉醒,重新站在世界的屋顶俯视大地,而不是站在山脚下抬头仰视别人!
在五年级的课文中,我认为,《梅花魂》最能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
“梅花魂”是从“我”的回忆开始记起自己在星岛的童年的,通过五件事,既表示了中国人的骨气,又体现了外祖父的思念祖国与爱国之心。
中国人是有骨气、有品格、有灵魂的,他们像梅花一样,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也绝不低头折节,他们也不屈不挠。在可怕、恐惧、拷打之下,只有懦夫才会投降。投靠外国人,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生活在科技、干净、文明、美丽、可爱、品德、温暖、爱心的国土之上,这是我的愿望,从每个中国人做起。
但是现在,有些人想提高科技发展等更好的事物,便崇洋媚外,使祖国正不断地失去自己保持的特色与风格。越来越多的一些必需用品也不属于我们中国人了:蛋糕——欧洲的、手机——美国的、婚纱——欧洲的。天啊!中国人的爱国之心,都去哪儿了?不过,让我们的中国妈妈欣慰的是,也有不少中国人也还保持着一颗不变的爱国之心。不过,像《梅花魂》里那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每个人都会有的吧!每个人都不会乐不思蜀吧!很多游子都在外地工作,每天都思念着自己的家人,愿他们可以抽出时间多回家看一眼自己的亲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国,祖国万岁!
今天我们学了第六课《梅花魂》,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挚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如梅花的忠贞不渝,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在刚刚看到这篇文章时,我首先默默品味了题目,再细细欣赏全文,看完文章后,我了解到:作者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他深深眷恋家乡,也十分珍爱书房的一幅墨梅图,在孙女回国之际,他把自己最心爱的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托付给孙女,并教育孙女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整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来赞扬梅花的品格和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
其实,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而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默默流过泪。就像中国伟大诗人李白,他在二十四岁时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在这其中李白写了不少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怀,如《静夜思》《郢门秋怀》《春夜洛城闻笛》《太原早秋》等。还有不少人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等。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情怀,还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
《梅花魂》不仅让我思绪飞扬,还激荡着我如老华侨一样的思乡情怀与爱国之心。
古人曾云: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这些著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
而我又想到了我们所学的课文《梅花魂》这一课,更加让我对梅花产生了许多敬佩之情。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揭示了“梅花魂”的含义,也揭示了一位老华侨那一颗怀念祖国的心。
是呀,很多被唤起的情感,也许只是出自意外,就好像窗台上那些细碎的灰尘,被掸起之后在空气里急剧飞舞,再也无法沉淀到原处。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却不能回到祖国感受美丽的大好河山,不能体验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自豪,不能亲自走一走那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国土,对于一个老华侨来说将是多么的遗憾!
有些事,即使成天在我眼前摇摆,我也会很快忘记,因为,我不想记住;有些人,只能在记忆里搜寻她的影子,却永远无法遗忘。
当一段生活真的划上句号的时候,站在句号的后面回顾,有些事原来是可以轻易记祝古人曾云: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这些著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
而我又想到了我们所学的课文《梅花魂》这一课,更加让我对梅花产生了许多敬佩之情。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揭示了“梅花魂”的含义,也揭示了一位老华侨那一颗怀念祖国的心。
是呀,很多被唤起的情感,也许只是出自意外,就好像窗台上那些细碎的灰尘,被掸起之后在空气里急剧飞舞,再也无法沉淀到原处。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却不能回到祖国感受美丽的大好河山,不能体验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自豪,不能亲自走一走那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国土,对于一个老华侨来说将是多么的遗憾!
再读此文,思绪飞扬,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影响着我,激荡着我的更是如梅花一样清逸飘香的思乡情怀,爱国之心。更能体现出外祖父拥有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批读提示读懂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3、揣摩作者思路,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4、领悟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
2、理解课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温习旧知,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课文旁批,知道了故乡的梅花让莺儿想起了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外祖父的内心世界,去读懂《梅花魂》。
二、“批”、“读”结合,多角度领悟梅花“魂”。
(一)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
要求:借助旁批,默读课文3—15自然段,用符号加词或词组来批注。
(二)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反馈:
1、层次一:直奔重点,感悟梅花魂
(1)相机引入句子“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呢!”,感悟梅花魂。
(2)借助旁批的提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愈”,读中感悟刷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特点。
(3)结合旁批,反复朗读,联系前面的句子,比较梅花与旁的花“不一样”,理解梅花魂。
(4)师生合作朗读,借助相关视频,看与思,批与读相结合,进一步领悟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2、层次二:品词析句,感悟民族魂。
(1)此时此刻,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仅仅是花吗?
(2)相机引入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感悟民族魂。
(3)指导品读重点句子,运用对比朗读、补充资料感悟等多种方法,联系梅花魂领悟民族魂。
(4)引导学习“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理解外祖父对莺儿的殷切希望,读悟民族魂。
3、层次三:巧用旁批,感悟游子魂
(1)读到这里,你明白了旁批中“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所说的意思吗?
(2)借助旁批,前后文联系,借梅花魂、民族魂,感悟身在异国他乡、常年旅居海外的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情寄梅图,“一气”中感受游子魂。
①根据旁批体会对比,整体感受外公对梅花、对祖国的热爱。
②联系外公大发脾气的表现,从神态、语言、动作及莺儿的心里活动感受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③小结:在作者巧妙的对比中,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年漂泊他乡的外公,他在梅花身上倾注了对故土所有的深情啊!
归心伤别,“三哭”中再悟游子魂。
①联系外公又一次流泪痛哭的表现,深入外公内心,感受外公对祖国的眷恋,相机指导朗读,理解游子思归不能归时的情难自已。
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自读自悟学习14—15自然段,感受临别落泪时外公复杂的心境,深入理解游子魂。
③回读第13自然段,暗示渗透梅花魂、民族魂、游子魂的深刻内涵。
三、首位呼应,回味梅花“魂”。
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文章在写法上“首尾呼应,首尾连贯”。
四、情牵三“魂”,回归升华。
师总结: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无边泪水都汇聚这颗心。让我们记住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梅花魂,顶天立地,决不低头折节的——民族魂!打动人心、荡气回肠的——游子魂!
五、课后作业。
1、依据文章表达顺序,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2、梳理批注内容,整理内心感受,选择合适的角度写读后感。
3、本课中“梅花”寄托了眷恋祖国的感情,梅花还可以寄托其他的感情,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在班级举办“赏花会”。
板书设计:
民族
梅花魂眷念祖国
游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梅花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缺乏远离故土、思念家乡和祖国的这种情感体验,有不少学生对梅花的特点也并不了解,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而在课前应重视预习,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情感。
三、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通过五件小事表现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挚爱。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课文语句含蓄,感情深沉。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3、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学会质疑,培养阅读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理解“梅花魂”。
六、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查找梅花资料,了解华侨在海外的生活经历。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欣赏姿态各异的梅花。学生交流梅花的特点,谈观后感受。说说“魂”字的意思。
【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梅花芬芳吐艳的绚烂世界,音乐与画面的感染,让学生心灵为之动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交流词意。
3、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高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了学生,体现了课堂的主体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读后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交流后归纳(课件出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五件事:
1、读诗词落泪;
2、爱惜墨梅图;
3、痛哭不能回;
4、送“我”墨梅图;
5、又赠梅花绢。
【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找出写外祖父的五件事,把握课文大意,在讨论交流中初悟情感,培养了学生的默读能力与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歌曲设境,回顾导入
欣赏歌曲《故乡的`云》,教师激情导入:飘泊异国他乡的游子,多么渴望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而对外祖父来说,这一切只能在梦中。
【以思乡的歌曲导入,渲染乡愁,创设情境,做到了未入文而先有情。】
二、精读重点段,理解“梅花魂”
1、课文所写五件事中哪件事最能体现“梅花魂”?(第四件)
2、学生自由读第12、13自然段,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3、结合问题反复读文,思考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
①从哪儿看出墨梅图是外公最宝贵的画?他为什么爱惜墨梅图?
抓住外公的动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语言“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外公对古董和墨梅图的不同态度等三方面来体会外公对墨梅图的珍爱。
②外公为什么爱梅花?
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学生找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看法,理解梅花精神。读出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③像梅花那样的人是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举例说说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联系外祖父谈谈像梅花那样的人是怎样的人。
④外祖父为什么送“我”墨梅图?(让外孙女保持梅花的秉性。)
5、你还从哪儿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有特殊的感情?(送梅花手绢。)
小结: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不仅仅是花,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祖国的象征,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魂!外祖父在爱梅、送梅、赞梅、喻梅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愿,寄托了自己的爱国情。这就是梅花魂的内涵。
6、配乐朗读第13自然段,读出对梅花的赞美,对祖国的眷念,对莺儿的希望。
【直奔中心,理解“梅花魂”,引导学生就重点段质疑探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特别是一次次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梅花的品格,体会到了外祖父的思乡爱国情,真正做到了读中悟情,以读表情!】
三、研读三次哭,品味爱国情
1、再读全文,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这种情感?学生画句子,朗读体会。
2、全班品读,交流三次落泪。
①教读诗词落泪。通过朗读指导读懂三句诗,体会思乡情。
②不能回国而哭。抓住人物言行体会外公的伤心。
③送别泪眼朦胧。抓住外公外貌、神态体会思归不得归的愁苦。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想象当时的情景,走进了文本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于读中感悟到了外祖父那浓浓的思乡情和一颗高尚的爱国心。】
四、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1、齐读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2、梅花魂到底是什么魂?(回顾全文,完成板书)
“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骨气正是我们民族日益强大的动力,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团结进取的灵魂。外公的话不仅印在莺儿心上,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上。
3、拓展
①小练笔:写一篇《xx赞》,用上本文的写作方法。
②课外积累思乡的诗词。
【学生自读首尾段,体会写法及好处,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特别是课外拓展中设计的小练笔,更将读与写有机地渗透,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得到“双赢”。】
4、作业设计
①抄写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②听歌曲《我的中国心》,写出自己的感言。
五、板书设计:
梅花魂
愈寒冷 愈风欺雪压
爱梅花 愈精神 愈秀气 爱祖国
有品格 有灵魂 有骨气
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论文中所有参考到的文献。那么,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我来教你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选择参考文献时应该注意的因素
通读备选参考文献并掌握研究范围
在最终确定你需要的参考文献之前,务必摸透每一篇文献的精髓。在信息化尚未如今天这般发达之前,论文作者一般需要亲自前往图书馆翻阅装订厚厚的过刊,并搞到副本之后方能决定最终需要的参考文献,最痛苦的莫过于还得通读全文。
不过,现在在线数据库资源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软件或者平台(比如EndNote、RefWorks或者 Mendeley)将可能需要的参考文献直接下载到自己的账户当中即可。
但不幸的是,很多论文所选择的参考文献和作者所讨论的课题相关性不大,有时甚至不存在相关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一个早期的调查(Paper Trail Reveals References Go Unread by Citing Authors. DOI: 10.1038/420594a)指出,论文作者真正通读过的参考文献数量只占所有参考文献数量的25%。
这种情况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说,读了你的论文的人会误认为那些与你所讨论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参考价值,因此这些不具备针对性和相关性的参考文献就被引用到了下一篇文章当中。
好好的文献本来与你无冤无仇,不适当的引用的话,你就会成为始作俑者。
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
确保参考文献信息的完整,要包括作者姓名、期刊名以及分页等。与文献的原始发行版本进行比对,以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数据库中原版信息条目有误且被引用之后,这些错误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
常见的引文格式有APA、CELL、Chicago、Harvard、MLA、Nature以及Science。下面我们就同一篇文章,列举出这七种引文格式。为了阅读便利,我选了一个较短的文章标题。
论文题目: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PA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ELL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and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hicago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November): 33–43. doi:10.1016/j.trac.2013.05.011.
Harvard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doi:10.1016/j.trac.2013.05.011
MLA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2013): 33–43.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Web.
Nature格式
1.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Science格式
1. R. Sitko, B. Zawisza, E.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自引的管理
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引用自己发表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数量。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发表的文献提供的信息包括早期发现、实验程序以及与目前工作相关的分析。自引也可以帮助期刊的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确定你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是前期工作的增量推进。
但是作者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应该占据所有参考文献的支配地位,将自引数量保持在20%至25%以下是比较理想的程度。自引使用过渡的话,你对h指数的功利心便昭然若揭。
比如一位教授的论文引用情况为,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共被引用为455次,其中他引达432次,也就是自引为23次,他引率超过95%!应该说这个他引率很高。显然,过高的自引率不好,但是,过高的他引率就一定好吗?
高他引率可表示所开展研究工作受到关注或认可度较大,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其研究工作的离散性大或系统性差。
因此,他引率可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至于多高的他引率才比较好,这可能与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研究内容有关,难以定量推算,但从感性上说,对于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几十篇以上)的作者来说,如果他引率高过95%,可能说明其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好,如果他引率低于50%,可能说明其工作被别人认可度不高。
在“新”与“旧”之间取舍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开创性论文和目前渐进性论文之间做平衡和取舍。
时代久远的文章提供了概念的起源,会给创造概念、方法和分析的作者一定的信誉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期发表的论文则体现了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兴趣。
这里要为大家提个醒:如果你选择的参考文献全部都发表于十年前,则意味着你想研究的课题已经被淘汰了。
引用课程标准2022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一)参考文献著录用的符号: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地、制作地等,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者、制作者、刊名、专利号等。
( )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等。
[ ] 用于文献类型标识以及著者自拟的著录内容。除上述各项外,其余的著录项目后用“.”号。
(二)参考文献类型与文献类型标识
按照国家标准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将纸张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划分为十种类型,并用十个单字母分别标识: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技术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如全宋词、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等。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广告
(三)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排在文末,并按下列格式著录: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篇名[文献类型标识符].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此项也可在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后边用P页码加小括号的形式标注).
2.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析出文献中的原文献为专著时,其著录格式为:[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5.专利的著录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著录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1987年,墨西哥的一位心灵学家胡力安-马尔撒斯在宣布一位病人由于抢救无效死亡时,突然在这位病人的身上看见了一缕白色雾状的物质,而心灵学家认为,这团白色物质其实就是所谓的灵魂。 而为了证实灵魂是否真实存在,马尔撒斯与其他7个灵魂学权威的医师、心理学家、科学家一起组成了研究组织,并研制出了一台“灵魂测定器”,专门用来测量死者死前的重量的变化。
关于灵魂在这个研究领域里面一个主流的学科,叫做“濒死体验研究”,英文叫做(NearDeathExperienceStudy)。这项研究主要是对一些濒死病人,就是快死的人,他们往往在医院里躺在病床上或者是手术台上,医生给他们抢救,这时候他们就昏死过去。结果当他们昏死以后,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就离开了身体,这个魂出去以后就在外面看到种种的境界,之后当他们又回到自己的肉体上来以后,就会跟医生讲刚才灵魂出体以后的所见所闻,这种体验就叫做濒死体验。实际上濒死体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根据美国一个著名的社会调查公司,叫做盖洛普公司的统计,仅仅在美国就有一千三百万的成年人曾经有过这种濒死体验,如果把儿童、未成年人也算进去,那个数目就更加可观。根据美国的康乃狄克大学一位叫做肯耐斯.瑞恩博士,这位研究员跟他的研究小组对于濒死体验进行大量的研究,结果他们总结出来,大约是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快死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濒死体验,剩下的百分之六十五,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濒死体验,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过濒死体验,但是他们因为太糊涂、太健忘,就记不起来。在濒死体验研究这个领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这里我给大家举举他们的名字,然后就他们其中的一、二位的研究成果加以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些濒死体验的著名学者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科教授麦尔文.莫尔斯博士、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雷蒙.穆迪博士、著名的死亡问题专家,心理医生伊丽莎白.居伯乐.罗斯博士和卡里斯.奥西斯博士等等。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出现了很多位著名的学者,而且还在一九七八年成立了一个“国际濒死体验研.协会”,很多的这些研究著作论文也都在国际的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包括著名的《柳叶臅》杂志、还有《濒死体验研究》等等。可以说在这个研究方向,这个科研真的是方兴未艾h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美国的著名死亡问题专家伊丽莎白.居伯乐.罗斯博士。这位罗斯医生她这一生自己亲自做过濒死体验的案例就有二万多个,包括她自己本人也曾经有过这种濒死体验,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又回来。她的著作有很多,在这方面领域的著作包括有OnLifeAfterDeath《关于死后的生命》,和OnDeathandDying《关于死亡与临终》等等。现在我想用内华达大学的教授雷蒙.穆迪博士的一项研究成果来给大家介绍濒死体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穆迪博士在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之间做的一项研究,他通过对于一百五十个这种濒死体验的病例来进行研究归纳,发表了一篇著作,叫做《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AfterLife),发表在一九七五年。在这个科研报告当中,穆迪博士是给我们这样描述,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他说当一个垂死的病人正躺在手术台上面,医生还在给他进行抢救的时候,当他感觉到自己的肉体疼痛到极点的时候,他就听到医生在旁边宣告这个人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这是医学意义上所说的死亡。完了之后他就听到一些响铃的声音,嗡嗡的一些噪音,紧接著他就看见一条黑色的隧道在他的前方,然后他很快的通过这条黑色隧道。当他到了隧道那一头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肉体,他在半空当中看到自己的肉体还躺在床上,医生还在给他抢救。这些人,有的人会看到已经过世的一些亲属、一些朋友,有的人会看到一些很美丽的色彩、很庄严的形相,像天堂一样,有的人还能看到这些宗教里神话当中的一些神灵。比如说基督教的人士,当他在濒死体验当中就可以看到耶稣基督,他们描述说这些神灵在他们面前是一种闪光的生命,非常亲切、非常热情的来迎接他们。然后神灵就像放电影一样,在他面前把他一生当中主要的事件全都给他放映出来,然后他自己看到自己这一生当中所做的,善的、恶的、人家看不见的、人家看得见的这些事情统统都摆在面前,瞬间当中就把这一生过了一遍。
古代埃及人确信灵魂的存在,而且认为灵魂是有重量。灵魂之重确切到可以用一根羽毛作为象徵,羽毛作为秤盘上的矽码用以测量灵魂。这一轻轻的羽毛叫做马特(Maat),也就是天平女神!
我觉得这样会让导师对你的印象更好一些,因为使用非常多的参考文献,显得你这个人非常的有才华,平时读的书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