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系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课题名称: 实积分与复积分的比较研究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通过对《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的学习,我了解到《复变函数论》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在《数学分析》基础上延伸、拓展的,而复积分在很大程度上说,它就是把实积分的变量范围拓宽了,即在复数域中进行积分。积分学是在古代东西方微积分思想萌发和微积分创立前夕欧洲的思想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经过多代数学家研究、探索最终形成完整的数学理论。实积分与复积分的比较研究是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积分学是函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实积分还是复积分,都是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几何、物理和工程技术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复积分是复变函数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研究复变函数,特别是解析函数时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实积分在研究实变函数时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在研究复变函数、微分、级数,还是它们的各方面应用,都用到复变函数的积分理论。复积分是实积分的推广,而实积分的计算又用到复积分,因此,比较研复积分和实积分性质和应用对于深刻理解复变函数的理论,并用利用这些理论来解决数学及其他学科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背景
国内许多数学家对积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许多大学教师也对复积分和实积分进行研究。陇东学院数学的完巧玲就对“利用复积分计算实积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而且还发表过相关的论文;陕西教育学院的王仲建也发表过“实积分与复积分的联系与区别”的相关论文。国外对积分学的研究要比国内的研究更广泛和深远。实积分和复积分是积分学的具体内容,现代的积分与以前的积分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它却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经过多代数学家的完善而形成的。积分学最初起源于微积分(微积分起源于牛顿、莱布尼兹),微积分的核心概念是----极限,这个理论的`完善得力于19世纪柯西和魏尔斯特拉斯的工作。17世纪利用积分学求面积、曲线长始于开普勒,他发表了《测量酒桶体积的新科学》。托里拆利、费马、帕斯卡等数学家对以前的积分进行了缺点修补和完善使得积分更接近现代的积分。积分不仅是研究函数的工具,而且在其他方面如几何、物理和工程技术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对实积分与复积分的比较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熟悉和掌握实积分和复积分的概念和类型,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复积分和实积分的相关应用。
(1)实积分和复积分比较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该课题目前国内外展的状况以及该课题研究的意义等。
(2)实积分和复积分的相关概念(定积分、曲线积分)及它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对实积分与复积分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应用方面进行比较;实积分与复积分的联系(应用复积分来计算实积分,结合例题进行分析、说明)。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将通过分析、对比、综合等方法对实积分与复积分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例证说明利用复积分可以解决一些实积分问题。
五、课题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确定选题范围,联系指导老师(20XX秋1--7周)
第二阶段:选定题目、填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 (20XX秋8--12周)
第三阶段:指导教师指导调研、收集资料、准备撰写初稿 (20XX秋13周--20XX春6周)
第四阶段:撰写初稿、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 (20XX春7--14周)
第五阶段:提交论文,准备答辩,论文总结 (20XX春15--16周)
六、参考文献
[1] 钟玉泉. 复变函数论[M]. 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M].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四川大学数学系. 高等数学(第4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严子谦, 等. 数学分析(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孙清华, 赵德修. 新编复变函数题解[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 王仲建. 实积分与复积分的联系与区别[N].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25:73-79
[7] 完巧玲. 利用复积分计算实积分[N].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2):1673—2103
[8] 李敏,王昭海. 巧用复变函数积分证明实积分[J]. 数学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41
[9] 金云娟. 解析函数唯一性定理在复积分上的应用[N].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
[10] 崔冬玲. 复积分的计算方法[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6-9
晕倒~全国上下只有2所建校超过100年的~其他的学校都是,嫁接的~
二本的居多,这几年已经不招专科生了,所以都是二本的,在全国二本当中也算是中等档次的二本,丽水属于浙江,不过在浙江也属于中等本科高校,学校在市区地段,校风挺不错的!大概是2010年的时候是建校104周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丽水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介绍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17年10月,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1月,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是丽水最高学府和唯一的本科院校,是浙江省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浙江理工大学牵头,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共同参与,对口帮扶丽水学院。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000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华侨学院、创业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开办47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该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2万册,期刊2000余种,电子图书64.3万册,拥有硕博论文278万余篇,已建成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教授97人,博士200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9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4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3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9月,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光源与照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音乐学、口腔医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电子商务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
丽水学院省级重点专业:
园林、化学、旅游管理
丽水学院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
丽水学院省级精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技术、遗传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旅游会计、旅游规划与开发、动物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口语、分析化学、油画风景写生、视唱练耳、C语言程序设计、植物生理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
丽水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研究与应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医学。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9月,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研究院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所1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
学术期刊
《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报文摘》固定引用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释义:创意源于丽水的青山绿水,这里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水,孕育滋养万物,象征学院博大的胸襟,宏伟的气度,体现“有容乃大”的搞莫按摩。寓意丽水学院是一所学科全面、设置合理的求学育人殿堂。水,源远流长,象征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水,奔流不止,象征学院开放,现代的办学理念和积极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风貌。
学院荣誉
2006年,根据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浙江省文明单位的复评结果,继续保留“浙江省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7日,丽水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
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二本的居多,这几年已经不招专科生了,所以都是二本的,在全国二本当中也算是中等档次的二本,丽水属于浙江,不过在浙江也属于中等本科高校,学校在市区地段,校风挺不错的!大概是2010年的时候是建校104周年。
800可以的,能安排上去已经不错了,评职称可用的。
晕倒~全国上下只有2所建校超过100年的~其他的学校都是,嫁接的~
丽水学院院校代码10352。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17年10月,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1月,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丽水学院,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由丽水市人民政府举办,是丽水最高学府和唯一的本科院校,是浙江省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浙江理工大学牵头,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共同参与,对口帮扶丽水学院。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000人。
学科体系
截至2020年4月,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
重点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光源与照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音乐学、口腔医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电子商务。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
省级重点专业:园林、化学、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
省级精品课程:普通物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技术、遗传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旅游会计、旅游规划与开发、动物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口语、分析化学、油画风景写生、视唱练耳、C语言程序设计、植物生理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拥有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
丽水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研究与应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医学。
”十一五“浙江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础数学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生态学学科。
”十二五“浙江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学学科、生态学学科、基础数学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口腔临床医学学科。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学学科、生态学学科、数学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口腔医学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126人,其中教授91人,博士193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8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3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人。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4月,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研究院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所15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特色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市级研究院:丽水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校级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所、民族体育研究所、刘基研究所、有邦化工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畲族文化研究所、机械科学与产品设计研究所、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所、中草药技术开发研究所、高压水射流研究所、金石研究所、龙泉青瓷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4月,该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2万册,期刊2000余种,电子图书64.3万册,拥有硕博论文278万余篇,已建成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学术期刊
《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报文摘》固定引用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二本,丽水学院在各省的录取分数都在本科二批次的分数。
学校招生方式:
学校在浙江的招生方式有三种:统一高考、单考单招和“三位一体”招生,其中统一高考招生分为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均不分文理,浙江省内的“三位一体”招生、定向招生安排在普通类提前录取。浙江省之外的省(市、自治区)招生方式均为统一高考。
扩展资料: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丽水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10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6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6.79万册,电子图书64.33万册,电子期刊4.43万种,电子资源数据库37个。
学校有民族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工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商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华侨学院、创业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校有教职工 1117人,其中教授97人,博士200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各1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等。
参考资料来源:丽水学院-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丽水学院招生信息网-丽水学院近两年省外文理科录取分数统计表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丽水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介绍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17年10月,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1月,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是丽水最高学府和唯一的本科院校,是浙江省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浙江理工大学牵头,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共同参与,对口帮扶丽水学院。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000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华侨学院、创业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开办47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该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2万册,期刊2000余种,电子图书64.3万册,拥有硕博论文278万余篇,已建成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教授97人,博士200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9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4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3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9月,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光源与照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音乐学、口腔医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电子商务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
丽水学院省级重点专业:
园林、化学、旅游管理
丽水学院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
丽水学院省级精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技术、遗传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旅游会计、旅游规划与开发、动物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口语、分析化学、油画风景写生、视唱练耳、C语言程序设计、植物生理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
丽水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研究与应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医学。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9月,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研究院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所1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
学术期刊
《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报文摘》固定引用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释义:创意源于丽水的青山绿水,这里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水,孕育滋养万物,象征学院博大的胸襟,宏伟的气度,体现“有容乃大”的搞莫按摩。寓意丽水学院是一所学科全面、设置合理的求学育人殿堂。水,源远流长,象征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水,奔流不止,象征学院开放,现代的办学理念和积极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风貌。
学院荣誉
2006年,根据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浙江省文明单位的复评结果,继续保留“浙江省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7日,丽水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
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丽水学院是二本院校。
丽水学院(Lishui 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由丽水市人民政府举办,是丽水最高学府和唯一的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
截至2019年4月,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下设7个二级学院,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
截至2019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126人,其中教授91人,博士193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各1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扩展资料:
丽水学院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4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
《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丽水学院
2000年全日制在校生4764人(其中本科生578人,专科生1743人,中专生2443人)。学校还设有进修部(培训部),承担中文、数学、物理、生化、英语、政史、小学教育、计算机教育与应用、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公关文秘、学前教育等高师函授教育及高师自考(本、专科)助学,第二专科学历教育,中学校长培训,实用技术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工作,特别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2000年在册函授学员1225人。全校教职员工553人(校区225 人),其中专任教师334人(校区165人)。有教授2人,副教授及相应高级职称者74人(校区31人),讲师等中级职称者201人(校区72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28.5亩(校区183亩);校舍建筑面积10.04 万平米(校区4.9万平米)。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培训中心大楼、音乐楼、美术楼、学生公寓等30多幢。拥有计算机中心、多媒体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地面卫星接收站,电化教育闭路系统、语音室、电教中心等现代化教学场所和设施,拥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13处。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和溜冰场等体育活动场地齐备。并设有1932平方米的师生生活综合服务区。图书馆现有藏书48万余册(其中校区18万册),中外期刊1千6百多种,拥有1000多个阅览座位,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学校深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突出素质教育。开展规范化课程建设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作;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拓展教学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迄今为止,承担各级科研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科技开发项目近百项,获得专利9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现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2顶,省社科联项目l项。出版专著、编写各类教材50部;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科研论文150O余篇。3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校在机电、稀有金属回收、秦汉文、陶渊明研究、刘基研究、陶行知教育研究等方面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办有《丽水学院学报》和《丽水学院报》,引进并建立“林三渔教学、科研奖”和“张其友科研基金”。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倡导“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单位和治安安全单位;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省有关部门的表彰。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和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成绩,几年来名列省高校前茅。学校被授予“浙江省治安安全单位”、“丽水地区文明单位”和“浙江省绿化、美化先进单位”。 至今,学校已向社会输送普通高校毕业生7729名,函授毕业生1816名,两校区中师毕业生9102名。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丽水市中学师资紧缺、学历偏低的状况。 年轻的丽水师专,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21世纪,为发展教育、振兴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丽水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后由处州师范学校到丽水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浙江师范学院丽水分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先后经历了几次合并。2000年8月,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并入丽水师专。2003年3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由丽水工业学校与丽水农业学校合并而成)合并,并以此为基础筹建本科层次的丽水学院。学校于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07年3月,以丽水卫校为基础组建了丽水学院医学院。学校主要承担为丽水市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浙江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校园占地919亩,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800万元,馆藏图书114万册。学校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体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开设有23个本科专业和26个高职高专专业。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800人。师资队伍 在职教职工946人,其中专任教师73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教师 24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90人,正高45人。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学校与美国肯恩大学,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大学,西班牙伊塞普大学等国外7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丽水学院形成并坚持地方性、师范性和民族性三大办学特色定位,围绕地方支柱性产业和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符合国家标准、适应社会需要、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合格本科学院。 丽水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6年的处州学堂。学校于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主要承担为丽水市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浙江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校园占地900亩,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758万元,馆藏图书97万册。学校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体育系等11个二级学院(直属系)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共有23个本科专业和47个专科专业。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800名,在职教职工962名(专任教师733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60名,其中正高39名)。学校与美国肯恩大学,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大学,西班牙伊塞普大学等国外6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办学特色 丽水学院形成并坚持地方性、师范性和民族性三大办学特色定位,围绕地方支柱性产业和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符合国家标准、适应社会需要、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合格本科学院。现任领导 书 记: 肖建中 副 书 记:周湘浙 张建平 徐德钦 纪委书记: 张建平 党委委员: 吕立汉 胡学云 郭献进 吕绍明 潘丽萍 院行政领导简介 院 长:周湘浙 副 院 长: 李江波 谢林森 吕立汉 院长助理: 钱栋霖 申世英 周湘浙介绍(1959年1月):汉族 中国共产党员 大学、教授 1976.10—1978.09 温州市电子机械厂工人 1978.09—1982.07 杭州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习 1982.07—1987.08 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温州师范学院)教师、直属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87.06讲师 1987.08—1994.01 温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其间:1992.02-1992.07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1994.01—1995.01 温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1994.11副教授 1995.01—1999.09 温州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其间:1996.04-1996.07在杭州大学管理学院全省文教卫系统领导干部研修班学习) 1999.09—2001.12 温州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党委委员(其间: 2001.05-2001.07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1.12—2002.12 温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2002.12—2003.04 温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2003.04—2006.06 温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其间2004.11-2004.12在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6.06—2010.04 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2006.12教授(其间:2006.10-2007.06在北京大学第二届现代大学治理与运行高级管理研修班学习,2009.09-2009.10在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2010.04— 丽水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是普通本科,就业率还可以,环境嘛一般,毕业后在浙江省内容易找到工作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创刊于1980年6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第二军医大学主办并主管。主要报道基础、临床、预防、军事医学以及药学和中国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医药学领域的中高级科研、医疗人员和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 本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担任主编,众多国内外医药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本刊面向全国和海外作者征稿,来稿要求深入浅出,深刻而不玄奥,均经两位以上专家审稿及编委会定稿,刊发论文多数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规划项目等重要基金资助课题。采用A4开本,按国际标准编排,附有英文文题、摘要、图(表)题、目次、版权页,铜版纸印刷,彩图随文。 主管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主办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主编: ISSN:0258-879X CN:31-1001/R 地址:上海市翔殷路800号 邮政编码: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咨询QQ:228799400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辅导发表:童老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采编网址: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采编邮箱:(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我们承诺合作的保密性,所推荐期刊的合法性; 我们承诺按时完成任务,以高效率高品质求发展; 我们承诺收取费辅导费的合理性,坚持诚心诚意服务的原则。 备注:本机构非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请作者在文章里面留下您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方式及地址,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QQ及其它特殊要求等),以便我们为发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同类型同级别期刊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本机构坚持”诚信服务,满意合作”的服务理念,打造学术服务行业第一流品牌。
以下是北大中文核心的目录,在北大的目录里级别其实难度,级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找合适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可以,没有容难的区别。因此优助推荐从目录里找:中华医学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医学争鸣 复旦学报(医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全科医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医学研究生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 卫生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医院管理 营养学报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环境与职业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资源 卫生经济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疫苗和免疫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药材 针刺研究 中成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国针灸 中药药理与临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中华中医药学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生理学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病毒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生殖与避孕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癌症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肺癌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眼科新进展 眼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毒理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医学与哲学(B)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属于省级刊物。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993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内蒙古教育厅主管,呼伦贝尔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分为汉文和蒙文两种版别,汉文版为双月刊,蒙文版为季刊。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活跃学术氛围,交流学科建设经验,展示科研成果,为提高本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以扶持和培养学术研究新人、繁荣学术交流、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推动内蒙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己任。主要刊登我校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有新意、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研究论文。
主要栏目:三少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社会管理研究;经济法律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理工研究等。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学院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全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的呼伦贝尔市,是一所立足呼伦贝尔,服务内蒙古,面向全国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院的前身为四所专科学校,即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四所专科学校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奠定了呼伦贝尔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1993年,原呼伦贝尔盟行署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四校合并组建专科层次的呼伦贝尔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跻身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的行列。学院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学院占地面积1700余亩,分东、西、北三个校区,主体在东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厅、科技实验大楼、体育场等,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3万多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9.73亿元。
学院现有22个院系,教职工1157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5人,博士学位人员34人,硕士学位人员486人,在读博士22人,在读硕士39人。外聘客座教授100余人,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外教1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2288人,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
学院专业设置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十大学科门类,有48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现有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7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院主办的蒙汉文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
学院努力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自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近年来,我院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2项,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奖5项。有院级重点学科7个、特色学科8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设有草原生态研究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北方少数民族艺术团、俄罗斯蒙古国情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兴校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我院实际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学院确立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一实二高三强四会"(即一实:专业基础扎实;二高:外语水平高、计算机水平高;三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强;四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校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教风、"凝思砺志、善于学习、张扬个性、勤于实践"的学风为引领,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院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教学工作重点由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全面推行以考试改革为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精英教育观念和自我中心观念,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学习和自主学习,引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充分利用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开放办学,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学院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别尔格罗德国立工艺大学,蒙古国东方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互派留学生,举行学术、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院校之一,2010年7月,学院与教育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共建赴俄留学培训基地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我院被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评为"全国出国留学工作优秀单",2012年学院在全区涉外院校及涉外培训机构信誉等级评定中被自治区评为"一级涉外院校"。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大力推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严格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坚持开展学生劳动实践周活动;建立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奖、勤、助、贷、减、缓、免、帮"助学体系。在全区高校学生工作、维护高校稳定创建平安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就业指导及资助管理四项工作评估中,我院已连续多年实现四项工作全优目标。2011年,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被评为"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
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民间广场舞、宿舍文化节、院际风采展示、体育节、书法节、摄影艺术展、大型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名家讲坛、创业大赛、职场大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舞蹈大赛等,为学生展示青春智慧和多样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呼院人秉承"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校训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团结拼搏,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学院精神,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办学,不断创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正向着建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奋斗目标迈进。
学院属于自治区教育厅下的,校报自然是省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