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茶文化博物馆研学报告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茶文化博物馆研学报告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红日出东方,生机勃发日华普照,茶韵东方东卓志出不凡之茶品

《茶经》;《中华茶史》。

中国博物馆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

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的论文范文。

摘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展示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展览中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展示设计中的共同性质,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性。通过合理的展示设计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民族性的特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也随着展示手段和技术的丰富和创新,迸发出不同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4]徐晶.中国传统元素在历史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谈南京六朝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J].艺术科技,2014(9):59-60+62.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确定整体设计理念和形式风格的前提下,对陈列的要素进行总体的布局安排,通过分配空间与设计展墙、组合编排展品顺序、处理重点展项等手段,实现博物馆视觉效果体验和信息传达,让观众接受博物馆的历史熏陶和文化教育。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原理来达到呈现效果。

一、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

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是指在博物馆展厅空间里呈现给观众的所有展品和展项。观众走进博物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展品传播的信息,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按照展品的形状和信息传播特点可以把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博物馆的各种实物藏品,这类展品是博物馆展示的基石,属于静态展示资料。在展示陈列过程中通过独立的静态展示,将原始信息直接和客观地反映给观众。实物藏品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博物馆展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展品包括文物、标本、照片、复制品、模型、沙盘、图解资料、文件档案等。

第二类是指记录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各种音频、录像资料等影音资料,属于动态资料。这类展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自然、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这类展项的展示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向观众展示。例如,位于美国纽约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休息通道中的一段历史资料,通过视频投影在碎片式的墙面去唤起大家的记忆。

二、博物馆展示要素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一)文物藏品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第一,文物藏品展示的安全性是首要问题,陈列时要注意对文物藏品的保护,不能触碰的文物藏品要做好防护工作。

第二,文物藏品展示的科学性原则,即将文物藏品按系统分门别类地排列,同时注意文物藏品之间的逻辑顺序和主次关系,切忌杂乱无章的堆砌。

第三,文物藏品展示的艺术性原则,即注意文物藏品与背景空间之间的美学关系,以形成富有艺术性的展示效果。

(二)影像资料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第一,研究影像资料的内容和科学依据,充分挖掘影像资料的历史背景,还原其内容的真实性。

第二,把握影像资料的重点展示内容和最佳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适当借用实物、沙盘、模型、高科技设备等载体进行表现,切勿滥用高科技而忽略了内容本质。

三、博物馆展示陈列的载体与方法分析

(一)展墙和展架的陈列方法

1.展墙陈列方法

这种陈列方法是通过设置固定或者移动的墙体来悬挂实物展品,既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设备之一,也是构成展厅的主要展现元素之一。展墙的尺寸和造型根据展陈空间和内容而定,其主要功能是安置悬挂展品,也可对展厅内部空间做分隔,并对观众的参观路线进行引导。陈列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第一,文物、标本、复制品类展品通过在展墙上设计壁龛进行展示;第二,图片、照片、图表、地图类展品制作成轻质的展板悬挂在展墙上;第三,影像资料通过LED显示器、灯箱等直接镶嵌在预留孔的展墙上;第四,标题文字、文本内容、装饰性线条等直接粘贴或者打印在展墙上;第五,图解资料、背景图片、底纹图案等渲染氛围的展品通过丝网印刷直接印制在专业材质上,然后再贴附语于展墙上。例如,辽源市青少年平安教育基地的图片悬挂的展墙设计,以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图解资料丝网印刷的展墙设计。

2.展架陈列方法

展架的陈列方式与展墙的陈列方式相同,也是通过悬挂展品来进行展示陈列,展架相对于展墙具有布置灵活、节省空间、方便更换的优势。展架的形式设计丰富多样,也可以同时与背景搭配一起来传播信息。展架还可以形成空间中的屏风、隔断以丰富空间视觉效果。

(二)展柜和展台的陈列方法

1.展柜陈列方法

展柜是陈列文物藏品的主要载体,也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设备之一,展示效果要根据不同展品特性,对展柜的形式、材质、灯光、温度、监控设施等进行特别设计。展柜要求操作简单、拆装方便,并具有良好的文物保护性能。展柜通常分为靠墙展柜、中心独立展柜、桌柜等,靠墙展柜有半高式、落地式之分,此外,靠墙展柜还可以与展墙结合为整体进行展示。例如,我国山西汾酒博物馆的半高展柜与独立展柜,以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落地展柜。

2.展台陈列方法

展台是承托大型实物、艺术品、模型、沙盘的陈列工具。展台的形式、色彩和材质要求与展品呼应与统一。展台的尺寸根据人的视线高度而定,一般是较大的展品使用较低的展台,小型的展品则用较高的展台。例如,莆田市博物馆的大型群雕艺术品展台陈列,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展台陈列。

(三)场景设计的陈列方法

为了突破实物展品在展出时对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展示陈列过程中采用场景设计的方法,还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阐述重要人物的生平。场景设计最初起源于戏剧和表演艺术,之后被运用到自然博物馆的生物进化史陈列。由于展示效果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陈列方法慢慢又被运用到历史类、军事类、民俗类博物馆。场景设计是一个融合艺术学、建筑学、舞台设计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陈列方法,场景设计包括背景画绘制、主体标本或模型制作、前景空间设计、后期维护等诸多问题。

根据博物馆题材需求不同,场景陈列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自然景观场景、历史人物事件场景、艺术造型场景。例如,美国华盛顿海军陆战队博物馆的共享大厅里设置的人物事件场景,通过人物雕塑、直升飞机以及野外景观氛围共同突出了整个博物馆的主题;莆田市博物馆为了突出地方重要历史人物,设计的“群星璀璨”人物群雕艺术造型场景。

根据陈列的规模,场景设计又可以分为橱窗封闭式展示和大型开放式场景。

1.橱窗封闭式场景

将场景装进类似橱窗的封闭式大展柜,使展品实物回归到其原来所处背景环境中,使展示更加真实和生动。这样的陈列方式适合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动物标本陈列,封闭的展示环境可以对自然标本进行保护。橱窗场景的背景设计可采用弧形背景画来消除墙体转折,在比例上可以是按照场景真实比例,也可以是缩小比例。例如,美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景观橱窗场景,以及芝加哥ScienceMuseum的微缩橱窗场景。

2.大型开放式场景

大型开放式场景的展示方法是将场景直接修建在展示空间中,由于尺寸巨大所以不需要玻璃或者隔断物去进行保护,有的场景需要设计护栏或围栏,有的场景则可以让参观者参与进去成为场景的一部分。大型开放式场景适合展示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社会民俗礼仪、传统的手工艺等内容。创作的时候既可以按照当时的本来面貌进行复原,也可以提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符号形象加以概括,同时结合声、光、电等因素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华盛顿美国历史博物馆的居民建筑复原场景,以及福建莆田市博物馆戚继光抗战复原场景。

(四)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展示陈列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都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动态展示,这种陈列方法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能让观众全方位地去理解展品。其展示陈列的形式包括等离子(液晶)播放屏、触摸屏、投影、幻影成像、电子图书、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展示方法可以是数字影片独立展示,可以是数字影像结合空间场景展示[2]。具体展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主题影片展示

主题影片展示形式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影片通过播放器或者投影设备直接呈现。主题影片展示的主题包括历史典故、人物事迹、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等,这是进行知识性的科普、宣导创作的最直观的陈列方式。

2.展品数字化展示

将展品进行数字化创新处理,之后通过一定的高科技设备进行展示的方式。立体的艺术品可以通过全息投影进行虚拟展示,平面的绘画作品可以制作成二维或者三维动画通过投影或者显示器展示出来。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数字版,在展出之际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掀起了后续传统国画的数字创作浪潮。

3.数字影像结合场景或空间展示

将数字影像应用到场景设计中,能够更好地营造氛围,提升场景的逼真程度。数字影像结合场景展示以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原理或者展示地方风俗民情,如幻影成像就是在设计好的场景中投影剪辑过的影片。

(五)互动装置展示陈列方法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为了提高观众参与性和积极性,越来越强调人机互动的展示设计。这种陈列方式适合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等科普类博物馆,主要陈列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传统机械互动

通过电动机械的原理将展示内容陈列出来,如常见的掀板问答、机械按钮、轴承翻转等都属于这类方式。在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互动装置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后期维护是否方便等问题。

2.网络人机互动

这种方式是通过将展览的资料和信息数据写入到后台软件中,通过程序编辑连接相应的显示媒介展示出来,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进行体验和获取展品信息。人机互动展示方法需要设计的要素包括UI显示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后台软件设计、显示媒介等,人机互动的常见形式包括互动答题、电子留言、交互式地面投影、实时的视频合成等。

结语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最终体现在视觉形式上,而博物馆展示陈列的本质是要通过这些视觉形式达到让参观者受教育和娱乐的目的,这两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相辅相成,达到形式和本质的高度统一。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丰富多样,每一种展示陈列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陈列设计的原则,选择适合展品的展示方法,巧妙利用展示陈列手法去建设具有特色的博物馆。随着后博物馆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陈列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进步。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参考文献:〔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Eic Readera.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4.〔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优秀博物馆学论文参考文献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6.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PauLA.Herbig.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143.8倍、1978年的8.65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4.5%,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

元宇宙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展方式吗?我认为肯定是可以的,而且已经在发生了,在很多景区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就会爆满,但是有的地方创新性地用了元宇宙的方式来改变观展的方式,把博物馆中的场景转移到虚拟世界中,然后观众可以在虚拟世界中看这些物品,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在元宇宙还可以进行互动,所以我认为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展方式,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1、把场景转移到元宇宙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观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网络越来越发达,因为有些景区总是爆满,游客进不去,景区也感觉压力很大,在这种状况之下,有的博物馆就前瞻性的把博物馆里的场景用元宇宙的方式展览了出来,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网络来浏览博物馆里的场景,甚至可以跟场景里面的物品进行简单的互动,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元宇宙正在改变我们的观展方式。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带来更多改变。现在我们的元宇宙展览还不太成熟,人们看东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可以通过360度来观看博物馆里的一些场景,但是总体来说场景不够动态,都是一些比较静态的场景,即使是互动,也是简单的文字互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进行更加真实的互动,甚至在网上进行观看的游客之间也能进行互动,那个时候元宇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改变。总而言之,元宇宙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展方式,博物馆可以把自家的产品和场景传到网络上,观众可以360度的查看,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还可以进行互动,观众和观众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那个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改变。

博物馆插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参考文献:〔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Eic Readera.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4.〔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文化主题博物馆论文题目参考

在写作旅游 文化 论文前,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旅游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 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 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 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 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 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9.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10. 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 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 措施 13. 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 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 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 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 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试述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旅游产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2. 旅游活动地理投影下城市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 3. 浅谈旅游电子商务 4.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对民居客栈的研究 5. 建设旅游强省背景下的湖南旅游演艺品牌发展对策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7. 体验经济视角下福州地区旅游消费创意开发研究 8. “全域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探析 9. 分析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1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建设 11. 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剖析 12.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13. 基于低碳视角的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14. 谈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服务 15. 电子商务环境下广西龙门水都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6. 乡村家庭旅游业经营状况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四川彭州九峰村为例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18. 探讨乐山市发展医疗旅游的障碍分析和应对策略 19. 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 电子商务背景下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2.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3.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4. 旅游文化论文题目 5. 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题目汇总

博物馆复试专业论文主要考历史题目。根据查询博物馆论文定为得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属于历史学,学位是历史学学士,所以博物馆复试专业论文主要考历史题目。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

同学,你这是需要写开题报告好写,别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