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武汉中南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八家重量级单位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新冠肺炎易感性与血型存在关联。最新新冠病毒研究显示:A型血患者更易感染,O型血相对风险较低。具体说就是,O型血不是特别受新冠病毒的青睐,相对不易感染新冠肺炎;而A型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相对高的风险感染新冠肺炎。
在论文《RelationshipbetweentheABOBloodGroupandtheCOVID-19Susceptiblity》中,该科研团队收集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775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13名,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85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ABO型血液样本。
接着,分别对比了武汉3694名和深圳23386名正常人的血型分布数据。
(武汉市正常人中O型血比例为33.84%,而金银潭医院患者中的O型血比例仅为25.80%)
最终,得出了论文的结论:A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比非A型血人群更高,O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比其他人群更低。
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团队也专门说明这组数据的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不过即便如此,这项研究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那么血型与传染病之间有何关联?血型是如何决定人体患病风险的?O型血的人在传染病面前有天然的优势吗?
先从血型是如何分类的说起
人体的血型由体内特定的抗原决定,这种抗原是一种依附在血红细胞表面的糖类,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主要有A、B两种类型。如果你体内仅有A型抗原,那么你就是A型血;如果仅有B型抗原,那么你就是B型血,如果这两者你都有,你就是AB型血,如果两者都没有,你就是O型血。
血型不同,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为何也不同?
关键在于决定血液类型的抗原在体内与病原体、病毒甚至人类的免疫系统相互影响,让人体对某类传染病的免疫力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因为此次研究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探讨ABO血型与COVID-19易感性的关系,并未从机制上说明O型血为何相对不易感染。下面我们将以疟疾(相对其他血型,O型血同样不易感)为例来揭开抗原与病原体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易感性差异的。
面对疟疾,O型血的人有天然的优势
疟疾致人死亡的原因是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会在细胞膜上表达一种粘附分子,这种粘附分子会与未感染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相结合,形成像玫瑰花一样的血液凝块,这种玫瑰花结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上,导致血管闭塞和严重的疾病,而且玫瑰花结的多少与感染的严重性成正比。
研究表明,这种粘附分子对A血型抗原有较强的亲和力,与B抗原亲和力较弱。因此感染疟疾后,A型血人相对于B型血人和O型血人能形成更多的玫瑰花结。
目前从世界上O型血和A型血的人群分布也可反推上述研究结果。在热带地区,如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区域,疟疾较为流行,现居住的土著居民绝大部分是O型血。而在寒冷的地区,如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北极圈地区,疟疾不那么流行。A型血是出现比率最高的血型。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O型血有利于对疟疾的抗性,A型血则不利于对疟疾的抗性。另外还有研究指出,欧洲较多的A型血人群较多,可能也是天花蔓延的原因。
当然O型血也不总是占尽便宜
O型血的人面对疟疾时更容易全身而退,但面对霍乱,中招的概率则要大于其他血型的人。大量研究表明,感染霍乱后,O型血的人相对于非O型血的群体,更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孟加拉国恒河三角洲地区是霍乱的高发地区,近代几乎所有的霍乱疫情都是从这个地区传播出去的,研究认为现代该地区O型血人群数量较少而B型血人数量较多,与早期霍乱的选择压力直接相关。
同样1996年在苏格兰爆发了一种由大肠杆菌O157导致的胃肠道感染,死亡人群中有87.5%都是O型血,这意味着O型血的人对这种细菌可能更敏感。
究其原因,是因为A和B抗原可以帮助人体阻止这些细菌捆绑体内的一些细胞,且这种保护机制不是在血液中发生,而是在肠道内,那正是霍乱细菌、大肠杆菌作用的地方。虽说对于体内有A、B抗原的的人,霍乱毒素仍然可以捆绑他的细胞,但是对于O型血来说,它们的捆绑力度会更大,所以O型血的人有更高的风险得霍乱
血型对SARS病毒也呈现不同敏感性
在更早之前,对于其他类型的冠状病毒,也有血型相关的研究,并得出了与新冠病毒相似的结论。例如,来自香港中文大学YufengChen等人之前的研究表明,香港SARS-CoV病毒易感性可以通过ABO血型系统来区分。研究发现,与非O型血的医护人员相比,O型血的医护人员感染的几率更低。不过与新冠病毒一样的是,血型与SARS-CoV病毒易感性之间的机制也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
诸多研究证实血型与传染病之间确实存在关联,不过血型之间并无优劣等级之分,弄清血型与传染病之间的联系,也是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做好防控工作。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出炉吧!
反向遗传学 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疫苗开发的认识。大型的RNA病毒基因组,如冠状病毒基因组,由于基因组较大且不稳定,很难在大肠杆菌宿主中克隆和操作。 两位通讯作者均来自瑞士的University of Bern Transformation-Associated Recombination cloning TAR克隆 基因组DNA片段和过量的TAR载体在去除细胞壁的酵母细胞中进行混合。每个载体中都含有对目的基因特异的两段序列(标为蓝色和红色)以及酵母的筛选标记HIS3和CEN6(淡蓝色原点)。由于载体过量,酵母细胞便会将DNA片段全部接受。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三类:1)未分到基因组DNA的;2)分到基因组DNA但未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3)分到基因组DNA且通过自身同源重组被整合到TAR载体上的。显然我们是只需要第三种情况的阳性克隆,怎么把其它两种过滤掉呢?答案是进行电泳。 下图是对上述过程的简化示意: 2010年5月20日,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在美国 Science 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向山羊支原体 Mycoplasma capricolum 细胞中转入人工合成的蕈状支原体 Mycoplasma mycoides 的基因组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的是蕈状支原体的生命特性。利用该平台,研究人员在拿到合成DNA片段后一周内,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改造和病毒拯救。研究团队于1月14日向试剂公司下单,以化学合成方式得到上述14个DNA片段,并在2月4日拿到其中的12个含片段载体(有pUC57、pUC19、pUC57mini和PCC1-His3)。其中片段5 和7 未获得,原因不详。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对一位来自慕尼黑患者的新冠病毒样本(BetaCoV/Germany/BavPat/2020)进行RT-PCR 扩增,获得了第5和第7个片段。 利用TAR 克隆,研究人员获得了6 组正确组装的新冠病毒构建体的分子克隆。随后用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依据末端重复的序列将这些DNA 序列拼到一起。获得完整的病毒序列后,用T7 RNA 聚合酶将其通过脱落转录,得到病毒RNA,将该RNA 用电穿孔技术导入到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cell)中,使其感染。将用于培养绿猴肾细胞(~2d),含释放出的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注入到别的培养基中,发现可以感染别的细胞,说明新构建的酵母合成平台可以拯救病毒。 同理,作者团队在鼠肝炎病毒A59(MHV-A59)和MERS-CoV进行病毒拯救的测试,发现效果依旧很好,测试的克隆中正确组装了病毒基因组的YAC均可达到90%,这表明病毒在酵母中的组装效率相当之高。 TAR 克隆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先对全基因组进行设计,通过对小的具有重复序列的片段的合成,进而再依靠酵母的同源重组系统进行片段的正确组装,极大的降低了合成的难度,也大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无需得到变异毒株的临床样本,通过对病毒变异的分析,可以合成构建出该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片段,再通过酵母平台进行重建与拯救。论文中还提到对局部片段的重新设计,以测试改变前后对病毒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方法即利用酵母人工染色体在酵母体内将合成的SARS-CoV-2的DNA片段进行体外重组,获得全长cDNA克隆。再将cDNA体外转录为RNA,利用电穿孔将病毒RNA转染进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病毒拯救。 化学合成的基因组DNA所产生的SARS-CoV-2可以绕开病毒分离物的来源限制,而且还可以对单个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和功能表征。 对于这一篇论文,我起初有许多地方不明白。 首先是病毒的基因组合成,理论上讲,比病毒更高级的生物基因组,并不是没有人合成出来过,因此这篇论文的技术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那为什么还可以发表在顶级杂志 Nature 上呢? 从时间线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1月11日病毒序列正式被公布(据我所知应该是中国CDC发布的),但是国外第一个提取出病毒毒株的时间却是到了2月26日,与序列的公布整整相差1个多月。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次的Pandemic,一个多月可以新增多少感染者和死亡者,时间就是生命啊!而作者在序列公布后的第3天便下出了订单,在ICTV正式公布新冠病毒名称的第2天便得到了拯救完成的病毒。可以想象,如果以后没有可能及时得到病毒的毒株,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序列得到病毒的毒株, 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之一,即在此类形势下给人一种研究病毒的范式。 第二个亮点,可以关注到作者不仅做了SARS-CoV-2,还做了MHV和MARS-CoV。看不明白的话给个提示:这三种病毒都是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的!此外,作者在表格中还列出未实现拯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B)、寨卡病毒(ZIKA virus)和流感病毒(HCoV)。这意味着作者想 通过对一系列冠状病毒的拯救验证来说明这一平台广泛的适用性 ,将难缠的冠状病毒,乃至其他病毒的毒株获取难度降低。这或许对科学界是件好事,但是可能也是件坏事吧… Craig Ventor;冠状病毒亚基因组; 《COVID-19全景综述》,为一张大图,涉及基本信息,免疫学过程等内容, 很震撼且 非 常华丽 !在 公众号“炫亦”回复“cv”即可获得云盘链接! [1] Thao, et al. Nature , 2020. [2] Natalay Kouprina & Vladimir Larionov. Nat Protocol , 2008. [3] Daniel G. Gibson, et al. Science , 2010. [4] 孙明伟, 李寅, 高福.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持续爆发,虽然目前看起来,新冠病毒如果发现得早,是有机会康复的。不过,近日有许多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身体的多重器官,都会造成伤害,这些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刊文指出,英国重症监护医学学院专家说,透过观察数以千计幸存下来的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情况,发现新冠病毒可全方位攻击人体,患者的肺部、心脏和其他器官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损害,并需要长达15年的时间恢复,可见新冠病毒是非常严重的。
新冠肺炎感染者患病期间的感受是很痛苦的,英国《每日快报》报导了英国患者杰米·伊斯特抨击很多英国人所谓新冠肺炎只不过是个「重感冒」的说法,他说在那「可怕的一周里」,他不仅动弹不得,还没有食欲,「就像被卡车撞了似的。」
有医学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不仅可以攻击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消化系统,还能攻击人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
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道疾病,主要作用于肺部。因此新冠肺炎首先伤害的就是肺部,肺部病症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英国重症监护医学学院指出,新冠重症的患者当中,约17%的患者出现了所谓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这些患者的肺部有强烈的炎症反应,甚至出现肺部积水的状况,在没有医疗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呼吸,即便能在「人工肺」的帮助下渐渐恢复,其肺部的修复也会历时很长的时间,往往会持续数年,甚至最长可达15年。
《科学美国人》月刊4月6日一篇文章称,除肺部受损外,许多新冠患者还出现心脏问题——死于心脏骤停。每5个病人中就有一个心脏受损,甚至在没有呼吸窘迫迹象的病人中也会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
美国官方卫生研究院(NIH)旗下两名学者也发表最新研究结果,指出男性人体睾丸中的精原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目标,如果遭到感染可能导致男性「生精」失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教授张铭等人进行,也在网站「MedRxiv」上传的一篇论文,指出新冠肺炎损伤男性生殖功能、攻击睾丸,以致性激素水平显著改变。
国内大约有 2 成的病人,出现嗅觉、味觉异常问题。指挥中心也特别指出,未来有机会把这个症状列为病症之一。
台湾免疫学专家、前阳明大学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张南骥教授解释:「因为新冠病毒主要针对鼻腔做攻击,而你的口鼻咽是互通的,就像你吃面的时候,一不小心呛到可能就从鼻子跑出来了,所以病毒也可能在其中流动。」 17 年前的SARS同属于冠状病毒,至今仍有病人的嗅觉味觉没有恢复。
张南骥教授在日前接受《Heho健康》专访时,就提到新冠病毒持续未来还有可能出现脑膜炎以及听力异常的问题。「因为病毒向上走的话,最令人担心可能会伤到脑膜,虽然机会较少,但如果伤到听力的话,也有可能还会影响人的平衡感。」
而日本的医疗机构更是发现了新冠病毒可以攻击人的大脑部位,发现有新冠患者髓液中有新冠病毒存在,该患者因此患上了脑膜炎之类的病症。
《纽约时报》报导,3月初,一名74岁的男子,因为咳嗽和发烧,到佛罗里达州的急诊室就医,但X光检查显示「没有肺炎」,要他回家观察。但第二天,他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义大利则有患者,因此出现了精神失常的情形。
中国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论文预印平台medRxiv上,发布尚未经过审查的论文,文中表示证实新冠病毒可直接攻击肾脏。不过,这个症状在台湾尚未出现。
另外,腹泻已经列入新冠肺炎确诊通报定义,指挥中心专家召集人张上淳说,确诊者腹泻情形从轻微到严重都有,有人甚至一天拉上7、8次。国内病例统计也发现,感染者病毒量在发病一周内最高。
所以,虽然新冠肺炎的治愈机会很高,但是它对身体的伤害和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尽量避免感染这种病毒,共同努力做好疫情防控,严防感染。
加强针可降低90%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风险
加强针可降低90%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风险,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都应该接种疫苗加强针,以增强他们对奥密克戎等新突变毒株的免疫力,加强针可降低90%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风险。
当地时间周五(1月2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援引三项研究称,新冠疫苗加强针是对抗奥密克戎毒株的关键,在预防住院方面的有效性为90%。
这些研究由CDC牵头,是美国第一批观察加强针疫苗针对奥密克戎的效果的研究,随着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该毒株感染的病例已占据该国新增确诊病例总数的99.5%。
一项研究表明,辉瑞/BioNTech和莫德纳的第三针疫苗在预防住院方面均表现出色,在德尔塔毒株占据主流的时期,加强针可将住院风险降低94%,而当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毒株后,加强针依然可将住院风险降低90%。
数据显示,约63%的美国人完整接种了新冠疫苗,但只有24%的美国人接种了加强针,相比之下,德国和英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9%和55%。
美国民众此前对于接种加强针的积极性并不高,部分原因是公共卫生信息的迅速变化以及美国国内缺乏证明加强针益处的研究。
尽管有研究称奥密克戎引发的症状要比其他毒株轻微,但由于该毒株的高传染性导致感染病例激增,许多美国医院仍然被大量的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所淹没。
美国政府正在努力遏制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CDC在最新的指南中建议民众佩戴比布口罩保护效力更好的N95或KN95口罩,拜登政府本周宣布免费向公众提供4亿个高质量的N95口罩,以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由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武 汉新冠疫情早期康复者在康复一年后的'血清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能力急剧下降,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论文作者之一,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新冠康复者的免疫逃逸十分显著。但这项研究的另一数据表明,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在完成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后,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又能显著增强。
1月11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指出,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德尔塔毒株流行率开始下降,多国已出现奥密克戎毒株的社区传播。世卫组织表示,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并正在迅速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目前,国外诸多研究都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可以使许多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降低,并削弱疫苗接种或感染康复者的免疫保护效果。
而在此前,奥密克戎毒株对新冠康复患者血清中和活性的影响还没有在大量的康复者中进行广泛的研究,尤其是早期野生型病毒感染的新冠康复者,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团队对奥密克戎突变株的感染特性以及免疫逃逸能力进行了分析。
蓝柯介绍称,得益于强有力的抗疫措施,于2019年末在武 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4月得到有效控制。随后,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收集了武 汉疫情暴发期间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康复一年后的血清二百余份,通过研究发现这批康复者血清仍有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其中180份血清仍对新冠病毒D614G变异株有较强的保护水平,但是对阿尔法, 贝塔, 伽马以及德尔塔突变株的保护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蓝柯表示,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早期康复者血清能否有效中和奥密克戎突变株,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奥密克戎、德尔塔和D614G三种不同变异株免疫逃逸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在100倍稀释的条件下,这180份康复者血清对新冠病毒D614G、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平均中和效率分别为80%、71%、13%。这表明大多数新冠康复者的血清能够对野生型新冠病毒毒株具有较高的中和效果,但是对于德尔塔以及奥密克戎的变异株的中和效果显著下降,其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免疫逃逸最为显著。
而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新冠康复者血清对变异株中和作用的降低程度,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将24位对D614G变异株中和活性最高的康复者血清,拿来测试了对D614G变异株、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三种突变株的中和效价。结果表明,与D614G变异株相比,24位康复者血清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活性降低了约10.14倍,而相对于德尔塔变异株而言,仅下降了约1.79倍。
此外,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还收集了武 汉新冠康复者接种疫苗加强针后的血清样本,并检测了血清中抗体针对奥密克戎、德尔塔和WT-D614G三种变异株的中和效果,结果表明,疫苗加强针能使康复者体内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增强2-3倍。
蓝柯表示,尽管有研究数据显示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力显著下降,但这项研究以及此前的其它相关研究的数据都表明,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都应该接种疫苗加强针,以增强他们对奥密克戎等新突变毒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并减轻感染后症状。
“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出现症状后12个月内收集的新冠康复患者的血清,以及接受过两剂辉瑞或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人的血清(在接种疫苗后5个月内收集)几乎不能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株。但接受辉瑞疫苗加强针接种一个月后的接种者血清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中和作用。因此,综合现有研究数据来看,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变异株,应当鼓励持续更新现有疫苗及抗体药物,并加大对广谱β属冠状病毒疫苗以及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从而以应对新冠病毒的持续流行和不断进化。” 蓝柯称。
此前,奥密克戎因为传播力强,致病力相对减弱,而被国外一些媒体以及自媒体解读为“大号流感”,对于这一观点蓝柯也不完全认同。蓝柯表示,根据真实世界的统计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比目前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但重症率与致死率相对较低。考虑到奥密克戎流行区域内存在较高的疫苗接种与既往感染率,其真实致病能力仍不容小觑,有待进一步观察。“值得警惕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可能通过突变或与其它毒株重组变得更具致病性。因此,现在就断言奥密克戎变异株为‘大号流感’可能还为时尚早。”
美国食药局针对奥密克戎疫苗保护的三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苗加强针对奥密克戎变体有显著作用。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食药局最新的三项研究表明,结合此前在德国、南非和英国的研究,新冠疫苗加强针对奥密克戎变体有显著保护作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在1月21日的白宫简报会上表示:“如果你可以打到加强针的话,你应该去打一针以保持免疫力。”
三项基于美国大量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病例的调查研究显示,新冠疫苗加强针可增强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保护力。
根据对数十万新冠住院病例和就诊患者的调查,第三针莫德纳和辉瑞疫苗至少可以防止德尔塔及奥密克戎感染者90%的住院情况。美国疾控中心的另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奥密克戎疫情升温,加强针对预防新冠死亡的保护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仍然处于较强水平。
报道称,美国早期对加强针的热情一直低迷,部分原因是公共卫生信息的迅速变化以及一些专家对缺乏美国数据证明其益处的担忧。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只有8250万(39.3%)完全接种两剂疫苗的美国人接种了加强针。
加强针接种刻不容缓
新冠疫苗的作用机理就是免疫原理。新冠疫苗作为经过改造的新冠病毒或新冠病毒的部分,当人体通过注射等途径接种疫苗后会发生免疫,继而产生保护抗体和免疫记忆。大部分疫苗的完全接种都是指两针接种,因为第二针疫苗才会激发第二阶段免疫反应,产生长期免疫力,新冠疫苗也如此。
究其原因,通常来说,第一针疫苗以后再接种第二针疫苗,可以激发接种者自身免疫机能进入一种新的微调模式:身体免疫系统初次跟疫苗相遇时,会激活两种重要的白细胞:B浆细胞和T细胞。B浆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但寿命不长,如果不注射第二剂疫苗,就会导致抗体数量锐减。
T细胞又叫T淋巴细胞,成熟后分化成不同的效应亚型,能识别和杀死不同的病原。其中一种叫记忆T细胞,如果没有碰到需要消灭的对象(病毒),它们在体内可以存活几十年。但是,这种记忆T细胞只有在注射了第二针疫苗后才会大量产生。
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针新冠疫苗接种,人们就可以算是完成了全程接种,获得了抵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但事实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因人而异,不同疫苗的效力各有所长。在实际应用时,疫苗的效力也可能会受接种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本身有没有疾病等因素影响。
美国加州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aJolla Institutef or Immunology)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自身免疫力能维持至少6个月,英格兰公共卫生机构(Public Health England)的发现则是至少5个月。英国莱斯特大学病毒学家朱利安·唐(JulianTang)表示,疫苗免疫力大致可持续6-12个月,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人自身情况,以及疫苗的种类。
另一方面,潜伏期短,又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显示出越来越快的免疫逃离能力,持续冲击着人体基于疫苗而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对于奥密克戎之前的病毒来说,英格兰公共医疗保健机构此前的数据显示,阿尔法变异毒株使辉瑞疫苗减少感染风险的程度从95%降到93%,而德尔塔变异株则能使之降到88%。COVID Symptom Study 的数据与此相似:完成两剂辉瑞疫苗接种后2-4周内,感染德尔塔变异株出现病症的几率减少87%,4-5个月之后降到77%。
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学者们使用从英国卫生安全局和NHS收集来的数据,则发现了支持奥密克戎高免疫逃逸能力的强有力证据。
如今新冠病毒疫情愈发严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不少国家都已经开始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新冠病毒在武汉大规模爆发,所以不少人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新冠病毒的源头是在武汉地区。但是随着现在研究的深入,大家却发现,或许新冠病毒确实是在武汉爆发,但是源头不一定是在武汉地区。台湾一档关于追踪新冠病毒源头的节目,一下子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档节目详细的讲述了自己的追踪过程,并且得出的结论是病毒的源头或许来源于美国。而他们进行这样判断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要的依据来源是一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脑科中心发布的论文。论文中提到了,他们在美国发现了单倍型H38的病毒样品,而单倍型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组合。这篇论文收集了四大洲12个国家超过九十多种新冠病毒的基因数据,这些数据中一共找到了将近六十种单倍型。而我武汉地区的华南海鲜市场中找到的单倍型只有一份单倍型H3,并不是初代单倍型H1。所以他们萌生了武汉或许并不是疫情发源的想法。新冠病毒源头来源于美国?随后再次研究发现,初代单倍型H1在美国的病例中找到,所以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美国才是疫情的发源地。对此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也提供了自己的一个思路,不能就这样么简单的盖棺定论,我们在找发源地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顺序,并且也要找到病毒在进化树上面的位置。这次病毒的基因结构相当的复杂,所以我们并不能得出,这次疫情的爆发源头来源于美国,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大批量数据表明,新冠病毒的源头是不是华南海鲜市场还有待商榷,但是大概率是来源于武汉地区。早前我们做的调查中,没有找到初代单倍型,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进行样品采集的时候,只选择了几家定点医院,也或许是采集的时间也比较晚,基因数据已经发生了更迭。如今新冠病毒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还是一个谜,我们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回复,世界卫生组织,现在也已经加入研究的行列之中,希望可以早日破解新冠病毒的秘密,早日结束这次疫情。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有关该病毒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争议话题。因为该病症的首发地在我国武汉,所以西方国家便把矛头指向了我国,甚至将该病毒的源头定位为武汉p4国家病毒研究所。我国社会大众认为此次病毒的源头来自于美国,及理由是:早前美国出现了一次造成大量死亡病例的“流感”,怀疑这次“流感”实际就是新冠病毒肺炎,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而在去年10月举行的湖北世界军运会上,有5位美国运动员染病,怀疑美国有可能是故意定点投毒,或是无意携带病毒,导致该疾病在武汉大流行。我国社会大众的这一认知心理,对国内社会来说确实起了很好的正能量作用,导致前期疫情通报信息不畅而积聚的民愤迅速转移,把对武汉高层或是更高层的愤怒情绪,立刻转移到美国头上,让全国老百姓“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对社会的稳定安定起了不小的作用。但笔者认为,此次疫情的全球大爆发,靠猜测和臆度谁是发生的源头都是不科学的,既没有理由将起源强加给中国,也没有理由将这笔账算到美国头上。至于为什么不能由中国或是武汉承担责任,已经有过大量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为什么不能算到美国头上,本人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从传播的人群来看,不会局限于武汉。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体,它必须依附于动物的体细胞才能生存繁殖,若离开这些依附体,会在短期里死亡灭绝。实验室保存的病毒都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作为美国的军人运动员不可能通过某种载体将病毒带到中国,这在入境时就有严格的检查,可能性几乎为零。至于说他们身体携带病毒,那也没有这种可能。因为若身体带毒,那么与他们同机的服务员,军运会上的800多名运动员,运动场上的工作人员,他们居住的旅社,甚至包括10万名观众都有可能是近距离接触着。那么军运会散后,病毒就有可能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不可能局限于武汉。二、从传播的时间点来看,应该更早爆发。武汉军运会于去年10月27日结束,按病毒潜伏期最长14天计算,最迟应该 在11月10日出现病例,在11月中、下旬就大面积爆发了。但我国武汉出现首例病例为12月8日,相隔时间40多天,病例的潜伏期不可能这么久。再者,若美国军人携带病毒,那么他们自身就应该配有解药,否则他们作为第一代传播者就必死无疑。假设他们真正具备这种解药,那么该病毒绝不能再次在美国大流行,从现在美国的疫情大流行情况看,那种可能几乎没有。三、美国的价值观不允许人为播毒。美国是个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会尽一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打压与他们有政治、经济、军事竞争力的国际对手,以达到长期称霸世界的目的,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不管是军事手段打击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还是用无人机定点清除伊朗最高指挥官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但他们的做法也是有原则的,就是打击对方的军事目标和清除政治人物时,尽量避免伤及平民百姓。至于战争造成人道主义灾难那又另当别论。西方国家对于希特勒式的大量屠杀平民的反人类罪行,自上而下都是切齿痛恨的,这也是他们的价值观所在。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客观上的认同,不能因为带有政治偏见而妄加指责他们。建立在这种价值观之上的美国,上至总统、政党负责人,下至普通的军人、百姓都不可能做出大量投毒,伤及无辜的灭绝人性的举动来。四、美国的政治制度也不允许这种卑劣的行径存在。美国是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老牌的民主国家。美国的政治制度,简言之就是“三权分立,多党执政”。这个“三权”就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的立法权在国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院400多个席位,将名额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各州,由各州的老百姓普选产生。参议院共100个席位,每州两个席位平均分配,也由老百姓普选产生,美国国会的职权是制定法律、通过法案、监督总统依法行政等。美国的行政权由总统行使,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还是美国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权力很大。美国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的选举人团投票产生,实际是全民普选产生。总统每届任期四年,累计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会三分之二的议员支持可以罢免总统。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联邦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的干涉。美国的多党执政实际上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竞选的总统和议员执政治理国家两党相互监督制约,以保证依法行政。上面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作为美国的行政长官和行政机构,不可能下令投毒,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冒着这个风险去做这个事,这等于为自己将来的身败名裂或是坐穿牢底埋单。他们是聪明人,决不做这种蠢事。他们不可能像独裁国家的领导人那样,终身身居大位,最多八年任期做满,就是一介平民。五、美国的舆论监督制约着政治人物的行动。美国全国所有的新闻机构,包括电视台、报社、网络都是民间的、独立的。就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也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好,都是民间的企业,只有一个面向全世界广播的《美国之音》才由国会拨款,可以算上国家的,但美国之音不准对国内广播。因为美国的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和政党不准办新闻媒体,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政府、政党能充分地接受独立新闻媒体的监督,避免政府和政党刻意宣传自己。这些独立的新闻机构可以与美国总统唱对台戏,不会受到打压,只要遵守美国法律,不违背客观真实性原则,谁的负面新闻都可以发。在这种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之下,哪一位政治人物若干出“投毒”这种灭绝人性的勾张来,其后果可想而知。综上所述,美国故意投毒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这并不是为美国洗白,而是没有客观可能。新冠病毒的源头在哪里,有待于科学家的积极努力。
新冠病毒存在动物传人,人传人的传播链条。不吃动物肉可以阻断动物传人。从这个角度看,新冠病毒的源头是吃肉恶习。
新冠的源头到底在哪儿?新冠病毒源头到底在哪?种种铁证浮出水面,胡搅蛮缠的国家闭嘴了据环球网报道,新冠的溯源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新冠的起源,各国这么多专家研究了这么久,但是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但是专家目前同样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新冠病毒源头到底在哪?种种铁证浮出水面,胡搅蛮缠的国家闭嘴了。世卫曾经警告过,现在有部分国家罔顾疫情实际,将病毒当做了一个进行整治攻击的武器。同时还散播了了有关新冠起源的谣言,这种行为应该立刻被禁止。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让新冠的起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多个国家的专家在对自己国家在去年的留存水样进行检测之后,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巴西专家在对去年11月的水样进行检测之后,发现了新冠病毒的反应。而这个时间要远早于世界上第一个新冠患者的确诊时间。估计一开始的时候巴西专家也不太相信自己的发现,所以他们在进行多次的重复检测之后,才终于确认了自己的结论。而于此同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专家,也对自己国家去年的水样进行了检测。西班牙甚至在去年3月份的水样中,检测出了新冠的反应。这些国家的检测结果,都要远早于新冠第一例患者的发现时间。这是不是表明,新冠其实很早就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因为新冠病毒有着很强的变异性,只不过之前产生的一些变异,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英国专家针对这个现象,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专家表示新冠和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更大的可能是新冠其实早就在人类社会中蛰伏,只不过是在等待合适的条件而已。因为现在在全球的很多地方,在去年的时候就存在着新冠病毒。而且部分国家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很难想象一个病毒是如何段时间内传播这么远。所以很有可能新冠病毒只不过是今年才被人们发现,事实上在各地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专家表示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研究出了非典病毒,但是为什么现在世界上除了在一些病毒实验室中,根本看不见非典的身影?但是非典就是消失了,所以新冠也是同理。之前地球上的环境并不适合其传播,只不过是世界正好符合了一个契机,才正好释放出了病毒。同时意大利的专家在多个废水样本,也检测出了新冠反应。所以新冠的传播途径很可能并不止体液传播,通过水源传播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现在英国专家正在努力探索病毒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一个途径传播的,因为他们发现在食品包装行业和肉类加工行业中,经常会出现新冠病毒的踪迹。同时在一些比较污浊、潮湿的环境,也很容易检测出新冠的反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世卫的官员表示,现在他们已经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团队,对新冠的起源进行调查。因为有关新冠是否起源于动物,什么时候可以传播人、为什么在特定环境下新冠浓度非常高,都是等待各国专家共同探索的问题。既然有如此多的国家确认,新冠在去年就已经出现,那么美国在中国身上扣得大帽子,也终于被事实给洗刷了。只不过这次美国没有了甩锅的对象,又该如何解释自己现在国内的疫情呢。现在美国的确诊高达354万,之前有一天更是一天暴增7万多确诊病例。不过现在美国的领导层心思估计都在大选上,对疫情的应对态度想必会进一步下滑。这样的美国,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挽救目前的公共卫生危局。可能只有等到疫苗开发出来之后吧,不过按照目前的进度,疫苗最快还要半年才能问世,不知道特朗普政府怎么度过这段时间。
近期,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又流传着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测,诸如“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然而,国际权威机构及多数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学者均表示,这些猜测缺乏科学支持,迄今为止所有证据都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制造。首先,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征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国际团队3月17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比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认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效率之高,是人类基因工程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新冠病毒独有的分子架构也排除了它是实验室合成的可能,因为人们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已知病毒分子架构来构建这种新病毒。“通过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与(其他)已知的冠状病毒毒株相比较,我们可以确定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过程。”领衔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在一份公报中说。其次,新冠病毒某些进化特征并非独有,科研人员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相似进化事件,也进一步支持了它起源于自然的结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3月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说,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两个蛋白质亚基S1和S2之间的裂解位点有多个氨基酸插入,他们从云南蝙蝠体内所获冠状病毒毒株的S1和S2亚基之间也存在类似插入,这表明自然界完全可能出现此类插入。第三,科学家已在野生动物体内找到了与新冠病毒十分接近的冠状病毒毒株,表明这类病毒存在自然界宿主。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的冠状病毒是从云南蝙蝠体内分离的RaTG13毒株,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一致性达96%;此外有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也比较相近,尤其是在帮助病毒入侵细胞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上与新冠病毒相似度高达97.4%,表明穿山甲可能参与了新冠病毒的进化与传播。参与前述国际研究团队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日前发表声明说,冠状病毒通常存在于野生动物中,并经常“跃迁”到新的宿主身上,这是对新冠病毒起源最可能的解释。他说,野生动物中冠状病毒的数量、多样性和进化情况均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进化产物的观点,确定新冠病毒的确切来源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大规模采样检测。此外,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也很牵强。法国发展研究所热带病毒学专家埃里克·勒鲁瓦说,法国病毒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耶等人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某些片段与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的片段一样,但实际上某种病毒与其他病毒携有同样的微小基因片段很常见,因为基因组非常庞大。勒鲁瓦介绍,他们通过特定算法对比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基因组后发现,如果所关注的基因片段越微小,就越会发现新冠病毒与关系很远的病毒携有相似的片段。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说,世卫组织目前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分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多名专家也强调,要警惕“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谬论背后的政治目的。法国免疫学家、新冠疫情科学委员会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德尔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的假设是“一种不属于真正科学范畴的阴谋论观点”。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流行病学副教授哈桑·瓦利指出,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有关谣言,“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给谣言生存空间”。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帕斯捷尔”流行病与微生物学科研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认为,有些人声称新冠病毒源自人工制造“是为了掩盖其卫生系统的无能或抵御疫情方面的过错”,这类说法实际上欲盖弥彰。
蝙蝠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抗病毒免疫系统,是蝙蝠能够抵御很多病毒。其次蝙蝠的新陈代谢能力非常旺盛,它们会很快修复身体被病毒感染所带来的损伤。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非典起因是来自于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
2002年末,广东省出现多例类似肺炎的病例,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3年,SARS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感染了数千人,全球进入紧急状态。科学家鉴定出罪魁祸首为一株冠状病毒,并在广东牲禽市场上所销售的果子狸中发现了基因类似的病毒。
之后的调查显示,大量SARS相关冠状病毒在中国的菊头蝠中传播,这表明致命毒株可能源自这些蝙蝠,再通过果子狸传播到人类身上。但是,在关键基因上(允许病毒接近并感染细胞的蛋白质),人类版病毒和蝙蝠版病毒存在差异,导致上述设想令人存疑。
为了解决这桩“悬案”,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和崔杰对全国各地的大量菊头蝠进行取样。2011年起,石正丽研究团队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种群开展了为期5年的SARS样冠状病毒长期监测,共进行了10次样品采集,在64份蝙蝠粪便粒和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了SARS样冠状病毒RNA。
研究显示,流行于这一洞穴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高度多样,可分为两大簇,其中一簇在RBD区更接近SARS病毒,不存在大部分SARS样冠状病毒所出现的缺失。
重要的是,SARS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这个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中找到。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分析,研究人员推测: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这些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祖先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组事件而产生。
扩展资料:
非典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大陆多间大学的正常教学进度被打乱,北京市的中小学全面停课,不过6月举行的全国高考并没有延后举行。全国很多省市都实行了中小学全面停课,很多地区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执行顺序以适应特殊时期。
如北京采用了等分数揭晓后再填报志愿的顺序,而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从而导致了复读人数的大幅上升,但另一方面,则保证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招生。北京的北方交通大学(现名北京交通大学)是最著名的隔离大学。
2、SARS高峰时期,中国各级党政机关显示了惊人的动员力量,深入到农村基层社区。这时以村为单位的传统社会力量发挥了作用:所有外村人员不得进村,本村在外打工返乡人员也被挡在村外,直到观察期满才能回村。
3、多场体育比赛和热身赛被取消、更换主办地或者推迟,2003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甚至因严重推迟出现11月雪战的情况。
4、SARS疫情结束,中央政府宣布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经费投入,在全国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是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非典病毒源于云南?
答:不会感染新冠的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人、身体体质较好的人、生活习惯较好的人,防备意识较好的人不易感染新冠状病毒肺炎。
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参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
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扩展资料
两种抗体的作用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
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客户端—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是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
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
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扩展资料
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介绍,最新研究表明,筛选到的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并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基础。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一、侵染能力、侵染对象
S基因编码刺突蛋白,其通过与宿主受体(ACE2)相互作用感染宿主,决定了病毒的侵染对象和侵染能力。
二、其他基因突变作用
1、E基因编码囊膜蛋白,在病毒形态发生和组装中起关键作用,并在宿主细胞膜中通过自我组装,形成允许离子传输的五聚体蛋白-脂质孔,在细胞凋亡的诱导中也起作用。
2、M基因编码膜蛋白,其为病毒囊膜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与其他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病毒的形态发生和组装中起核心作用
3、N基因编码核蛋白,其在病毒装配过程中通过与病毒基因组和膜蛋白M的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并且在提高病毒基因组转录效率以及病毒复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感染能力
病毒的基因组变异是指其基因组上的碱基顺序发生改变。新型冠状病毒由于其为单链RNA病毒,更易发生突变。病毒的突变与重组对病毒的侵染能力、繁殖能力和病毒的检测、抗体有效性均密切相关,所以对病毒的突变和重组的监视是研究病毒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新冠突变相关研究
1、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发现“新冠病毒已突变”
2020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于发表了《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论文通过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103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该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其中S亚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
2、三种突变体类型(V367F,W436R和D364Y)可能具有更高的感染力
2020年3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张其威教授,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共同通讯在bioRxiv上在线发表题为
“RBD mutations from circulating SARS-CoV-2 strains enhance the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infectivity of the spike protein” 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SARS-CoV-2的RBD突变增强了刺突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在武汉、深圳、香港和法国出现的三种突变体类型(V367F,W436R和D364Y)显示出更高的人ACE2亲和力,并且可能具有更高的感染力。
二、感染力增强与D614G突变有关
2020年6月12日,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学家Hyeryun Choe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
"The D614G mutation i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reduces S1 shedding and increases infectivity"。
研究表明在整个欧洲和美国流行的 SARS-CoV-2变异体中的微小基因突变,有可能增加冠状病毒上刺突蛋白的数量,这将大大提高了该病毒感染力。SARS-CoV-2分离株在病毒性刺突(S)蛋白中编码D614G突变,这种变化增强了病毒的传播。
百度百科-2019新型冠状病毒
我觉得可以,但是没那么容易,因为这种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所以需要一定时间来研究。
自新冠爆发以来,关于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感染后症状更轻,而有的人可能会发展为致命的疾病?8月4日,《Science》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人们从前得过的小感冒,可能在无形中为免疫系统提供了加持,从而更好地识别新冠病毒。
这不是第一篇讨论到过去感冒会影响新冠感染的论文,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同样曾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论文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Nature》的论文指出,过去的感染可能让新冠感染出现「交叉反应」。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因此,当时研究人员无法确定,得过的感冒到底对新冠病人是好是坏。
在这个新研究中,拉霍亚免疫研究所(LJI)的一支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此前是否遭受过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攻击有关,因为识别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记忆T细胞也能够识别SARS-CoV-2上的匹配位点,从而使免疫系统更快更好地对SARS-CoV-2作出反应。
该报告的共同作者、LJI教授Alessandro Sette说:「免疫反应可能会转化为不同程度的保护。具有较强的T细胞反应或更好的T细胞反应,可能会让COVID-19患者有机会进行更快更强的反应。」
之前,该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提出,未感染COVID-19的人群,有40%至60%的概率可能会在体内检出新冠病毒特异性免疫T细胞,并且这种现象在荷兰、德国、英国和新加坡均有报导。
包括HCoV-OC43、HCoV-HKU1、HCoV-NL63以及HCoV-229E在内的冠状病毒能够导致温和的上呼吸道疾病,造成与感冒类似的症状。研究人员猜测,这些冠状病毒是SARS-CoV-2「危险程度较低的表亲」,在健康人中发现的T细胞可能是由于他们之前感染过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同时免疫系统保留了对这些冠状病毒的记忆反应所致。
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对抗一种常见的感冒冠状病毒确实可以教会T细胞识别新冠病毒的某些部分,并为普通感冒病毒能够诱导T细胞对新冠病毒的交叉反应记忆提供了证据。
Sette说:「我们知道以前已经存在反应性,这项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直接分子证据,表明记忆T细胞可以’看到’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和SARS-CoV-2之间非常相似的序列。未来将可以利用这种交叉反应性的潜力,并可以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效力」
很难,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在新冠变成三种毒株上,很难找到病毒的根源,只是给我们指向了一个病毒,可能的出处让我们对病毒的起源有新的认识。
2020年以来,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我相信不少人也看到了。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北京时间4月11日06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68万例,共计1681964例,然而在新冠病毒蔓延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新冠病毒基因突变”。
这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病毒的控制力度可以说又更加的困难一点,并且在突变之后的新冠病毒已经非常适应在人体内生存。
新冠病毒基因突变发展到什么状态?
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报告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全球已经变异成了“3种毒株”,所以这已经算是“正在快速突变”。当然接下来是否会演变更多的毒株暂时无法确定,这3种毒株只是我们暂时的一个观察。
并且在4月10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发表了对这个突变的说法,那就是“传播力比较大,比起流感,它有高20倍以上的死亡率,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英国科学家表示,对于这变异成的3种不同的毒株,它们也是以适应不同人群中的免疫系统抵抗力,而对于这些病毒变体,还有一个问题被“挖掘”出来,那就是在一些美国人身上发现的病毒变体与蝙蝠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
所以说这个问题再次又指向了蝙蝠身上,在病毒的初期,不少的研究就将病毒指向了蝙蝠,最后还有研究说可能是穿山甲等等,但是结果都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去说明,到底是不是在这些动物身上出现的,所以具体还要等待新的研究结论才行。
3种毒株是如何被发现的?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作者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表示,通过分析“从患者身上发现的第一批160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最接近的变异主要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身上”,而不是在中国武汉患者身上。”
他们使用的是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样本数据。在研究之中,科学研究人员们将三个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变体,被称之为A、B和C。
而在A、B、C之中,A型是与在蝙蝠中发现中最接近的冠状病毒类型,即原始的人类病毒基因组。该病毒基因组存在于武汉,但不是武汉地区的主要病毒类型。反而是在国外人的身上发现可能较多。根据科学报告指出,研究人员们在居住于武汉的美国人身上发现了突变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也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所以说变异的问题可能在他们身上最为明显。
而武汉患者主要是B型,并在东亚各地的患者中存在,C型病毒是主要的欧洲类型,在本次的研究之中,我国大陆是没有这种病毒类型,但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都有发现。
所以说综合这个情况来看,研究结果认为A型病毒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疫情暴发的根源。B型病毒由A型衍生而来,被两个突变分开,然后C型反过来又是B型的“女儿”。
通过A型能否找到病毒根源?
当然,从这个研究的情况来看,A型是如今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这也是我们一直指向病毒可能的一个出处,而刚最接近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的发现最为明确,所以说这可能会再次改变我们对病毒的一个起源新认识。
根据科学研究者福斯特表示“病毒有太多的快速突变,无法完整地追踪Covid-19家谱”,所以需要找到根源,还是比较困难。
但是从如今的病毒变异群体的一个研究来看,该病毒确实可能出现一个转变,如果能够从大量具有A型的患者身上缓慢的找到根源,那么对我们未来的疫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如今这篇论文报告直接说明了A型病毒是关系最大的,其他都是分别衍生出来的。
所以赶快去看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发现大量的A型病毒的人,是如何出现这种情况的,也许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体上来说,这项研究的变异问题确实指向到了国外的某些群体,但是我们也只能作为参考,毕竟如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至于最终病毒到底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就等待权威科学结论,如今我们是要全球努力进行控制才行,不要在指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