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虽然其教育价值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的,但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健康教育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高校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虽然其教育价值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的,但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健康教育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对大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等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开展高校健康教育,达到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健康教育是21世纪卫生保健的基本策略,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国内外健康教育发展史表明,健康教育是从学校开始再推广于社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性的公益性服务,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一是增进青年学生的卫生知识,明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青年学生的自我保健、自我预防意识。二是使青年学生逐步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为终生健康奠定基础。三是在普及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至201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预计将稳步达到3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他们往往又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由于他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会表现出幼稚或片面,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对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常见的生理、心理问题有①自卑: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承受力很差,经不起刺激,经常多愁善感,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瞻前顾后。有报道,某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有57%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②社交障碍:主要是自我防御心理过强,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有报道,高校大学生中84%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其中57%学生存在社交困难。③懒惰: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的表现。④狭隘:很多大学生喜欢斤斤计较,对一点小事都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心胸狭窄。如云南大学生物系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同学打牌时被同学怀疑作弊,就对同学怀恨在心,将3名同学残忍杀害。⑤抑郁: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据调查,广州医学院学生抑郁症检出率为80.6%。每年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⑥焦虑: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⑦过分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的精神。大学生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生理知识。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有①不良的饮食习惯:大学生经常晚睡晚起,早餐不吃,早、中餐合并,造成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有些学生偏食,喜欢的食物多吃,不喜欢的食物少吃甚至不吃;还有些学生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节食。由于不规律和不平衡的饮食行为,长此以往会引起胃炎、胃溃疡、厌食症等;营养摄入过多会引起肥胖、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等;营养摄入不足会引起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身体疲劳感加重等现象。②不良的生活嗜好: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情感丰富、复杂和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为了表现成熟,模仿成人行为,吸烟、喝酒甚至吸毒,还有些学生追求虚幻的刺激,无节制的上网,不仅荒废了学业、伤害了身体,甚至还有少数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③不良的卫生习惯:我国大学采取寄宿制管理,大学生以集体生活为主,大学生群体也就成为各种疾病传播的易感人群。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表现和影响有:长时间不洗澡,不换洗衣服,不定期理发剪指甲,不定期晾晒被褥毛巾,会引发接触性传染病,如各种皮肤病、沙眼;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饭前便后不洗手,随意使用他人生活物品,会引发消化道和呼吸道及接触性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甲肝、菌痢、结膜炎、霉菌感染引起的脚气等等;不注意保护口腔卫生,不早、晚刷牙,会引发牙周炎、牙龈炎、龋齿、口腔溃疡等疾病。虽说这些都是很小的事,但不注意个人卫生,却是引发多种传染病的温床。④不良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在压抑、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各种传染性疾病,同时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大学生中常见的偏头痛、心律失常、胃溃疡等疾病与不良情绪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多与持久的消极情绪有关,如神经衰弱的病因就与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有直接联系。有些大学生还因无法调适、消除不良情绪,长期陷于苦闷、压抑、抑郁等状态中,感到悲观、痛苦,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悲剧。⑤缺乏体育锻炼:信息时代,学生学习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加大,为了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久坐不起,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许多年轻人认为,年轻就是本钱,年轻就是竞争力,锻炼是浪费时间。这一错误的观点导致如今年轻人患病率增加,身体素质下降,富贵病发病率上升。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高校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生理健康:人体解剖生理知识;营养卫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及自我防卫的知识;环境卫生知识;常用药物知识;常见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②心理健康:青春期性心理卫生保健;学习心理卫生保健;交往心理辅导及其他心理卫生辅导。③社会适应:生理迅速生长发育的适应,尤其是性成熟的适应;学习生活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升学或择业的适应;挫折的适应等。
同时,要使大学生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解决课时问题是关键。没有必要的课时保证,健康教育就无从谈起。另外,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教材、教学模式等都是做好健康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必须明确,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虽然其教育价值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的,但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健康教育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单位:235000淮北市健康教育所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健康教育的论文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生命教育全民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处于发展初期,主要在一些学校开展,但实际上,生命教育作为元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各种危害生命以及腐化堕落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更需要开展全民生命教育的推广活动。为此,进行了全民生命教育问卷调查,对全民化生命教育必要性进行了验证,同时也对大众的生命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期望能对生命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民化;生命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40-03
一、生命教育简介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明确提出生命教育,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1]15。此后,世界很多国家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大。如:“日本于1989年修改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事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5。自生命教育一词诞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有不同的界定。其中,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3]。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4]。而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涵盖很广,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挫折教育、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等。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
纵观我国的生命教育,会发现“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5]。在深度访谈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项目办公室主任郑瑶指出:“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人们对生命教育的了解很有限,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呼吁阶段。”
三、生命教育全民化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属性:“元教育”
从本质上来看,生命教育是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实际上,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因为生而为人,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是:生命的实相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无论人暂时是多么成功和快乐,人生的一切都将没有正确的根基和方向,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就会不堪一击,甚至会做出危害自己和其他生命的事情。如果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关于生命的探索、思考和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中外皆有。如宋朝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胞物与”思想。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天地就像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皆是我的伙伴,应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
(二)转型期生命教育全民化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简称。社会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造就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形态”[6],社会转型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7]。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调整和分化,既得利益调整,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既有价值观的权威被颠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冲突状态,极端利己、享乐主义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状态。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触目惊心的现象,如自杀与残害他人的事件增多,腐化堕落现象增多,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
从上文我们知道,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元教育,而社会转型期种种严峻的、危害生命的社会现象让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但是,与现实需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的生命教育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展开,从全社会来看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生命教育。
(三)全民生命教育调查对生命教育全民化必要性的验证
1.调查简介
为了对生命教育全民化的必要性进行验证,笔者进行了全民生命教育调查。与以往生命教育调查不同的是,这次调查的目标群体是社会中的所有人,不仅仅是学生群体。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①对调查总体进行抽样,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277个,样本结构简要如下:
2.调查结果
(1)生存技能自评:多数处于中等水平
当被问及对自己生存技能的评价时,选择“一般”的46人,占总体42.99%;选择“较强”的21人,占总体19.63%;选择“较弱”的18人,占16.82%。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一般,不强也不弱,其次,选择自己生存能力较强和较弱的比例也较高,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处于中等水平。
(2)压力源:多元化,学业和工作压力突出
当被问及生活中的压力来源时,被调查者的回答比较分散。选择“学业”的119人,占总体的42.96%;选择“工作”的111人,占40.07%;选择“经济”的97人,占35.02%;选择“人际关系”的87人,占31.41%;选择“家庭”的69人,占24.91%;选择“情感”的58人,占20.94%;选择“健康”的43人,占15.52%;选择其他的18人,占6.5%。在选择“其他”选项的人中,有些人的压力来自于对孩子的培养。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压力源是比较分散的,选择人数比较多的是学业和工作,这是学生和上班族必须直面的压力,此外选择经济和人际关系作为压力源的人数也较多。人们压力源的多元化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生活本来就有多面性,因此压力来源也是来自方方面面的;二是具有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人所处的生活情境不同,因此所面对的压力也不同,学生的主要压力是学业,而上班族的主要压力就是工作。
(3)自杀意念:比例过高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生活中偶尔有过自杀念头的人比例过高,达到37.93%;经常有自杀念头的人的比例达到了1.38%,说明每100个人就有一个人具有自杀的风险。
(4)生命价值和意义:为自己居多,其次是亲友
当被问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选择“自我实现”的人最多,达到127人,占45.85%;其次是“为亲人和朋友”,48人,占17.33%;选择“生活舒适快乐”的45人,占16.25%。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数较少,按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9.39%,“为社会作贡献”5.05%,“没有思考过”3.61%,获得地位和财富2.53%。统计数据显示,近半数的人以“自我实现”为人生价值和意义,还有较高比例的人以“生活舒适快乐”和“为亲人和朋友”为人生价值和意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人是为自己和亲友活着。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择“其他”选项的人中,有些人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还有一些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只有5.05%的人选择“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这从一个侧面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利他行为的缺乏。
(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大多数持否定态度
当被问及对自杀行为的看法时,选择“理解种行为,但自己不会做”的111人,占总体40.07%;选择“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选项的106人,占总体38.27%;选择“他们失去了生命太可惜了”选项的35人,占12.64%;选择“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会做”的13人,占4.69%;选择“其他”选项的11人,占3.97;选择“我不认识他们,他们自杀与我无关”选项的1人,占0.3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自杀行为的评价以负面为主,以选择“理解种行为,但自己不会做”和“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的人最多。但是,也有4.69%的人选择了“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会做”,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比例。与前述的自杀意念调查结果相对照可以看出,具有自杀意念的人的比例为41.52%,远远高于对自杀具有正面评价的人的比例,即4.69%。这个比例的反差说明了虽然人们对自杀的认知是负面的,但是自杀的念头还是会出现。
(6)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甚微
当被问及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时,选择“没听说”选项的122人,占总体44.04%;选择“知道而已”选项的70人,占25.27%;选择“了解一点”选项的66人,占23.83%;选择“了解很多”的15人,占总体5.42%;选择“深入理解”选项的4人,占1.4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生命教育一点都没有概念的人最多,占44.04%,其次是对生命教育“知道而已”和“了解一点”的人,而对生命教育了解很多和深入理解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人对生命教育根本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7)生命教育课程或活动参与情况:未参与者占多数
当所有对生命教育有了解的人被问及是否参与过生命教育课程或活动的时,回答“否”的100人,占总体64.52%;回答“是”的人55人,占35.4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155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对生命教育有了解的人中,没有接受生命教的人也超过2/3,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这与前面统计结果显示的人们需要生命教育的状况形成强烈的对照。
(8)接受生命教育的意愿:愿意和不排斥为主
当被问及是否想接受生命教育时,回答“想”的113人,占总体40.79%;回答“无所谓”的106人,占总体38.27%;回答“不想”的31人,占总体11.19%;回答“非常想”的8.66%,占总体8.66%;回答“非常不想”的3人,占总体1.08%。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想接受生命教育的人数最多,近一半,其次为对接受生命教育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总体来看,大多数人愿意接受或不排斥生命教育,这对生命教育的推广来说是好消息。
3.结论:亟须进行全民生命教育推广
具体来看,人们在生命状态和生命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生存技能自评来看,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处于中等水平,中等水平的生存技能可以应付日常的生活情境,但是遇到突发的灾害等情况就不够了,因此人们需要生存技能方面的生命教育。其次,从压力源来看,人们的压力源呈多元化状态并以工作和学业为主要压力源,生命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而学会正确看待压力和应对压力。再次,从自杀意念情况来看,具有自杀意念的人的比例过高,危机干预以及自杀预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再次,从人们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来看,4.69%的人选择了“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会做”选项,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比例,再次说明自杀预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生命价值和意义来看,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为自己而活,说明人们需要生命价值和意义升华方面的生命教育。上述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种种问题,验证了全民化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假设,说明整个社会亟须进行全民生命教育的推广。
四、全民化生命教育的内容
那么全民生命教育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呢?为此,笔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生命教育内容需求排序:生存技能、挫折教育与生命意义
当被问及“您需要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时,选择“生存技能”选项的213人,占总体76.9%;选择“挫折教育”选项的145人,占总体52.35%;选择“生命价值和意义”选项的133人,占总体48.01%;选择“关于生命的知识”选项的78人,占总体28.16%;选择“其他”选项的14人,占总体5.05%。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了“其他”和“关于生命的知识”选项,问卷所列选项被选择的比例都比较高,最低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选项的被选择比例也达到了48.01%。具体来看,约2/3的被调查者需要“生存技能”方面的生命教育,生存下来和生存的好是生活的基础和基本需求,是满足更高需求的基础。选择比例排在第二位的是“挫折教育”选项,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该选项,说明了很多被调查者遇到挫折时自身的应对能力不足,需要外力的帮助。
(二)全民化生命教育内容的设定:以大众“显性”需求为基础,渗透生命的终极问题
在全民生命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大众的需求是成败关键。生命教育内容的设定应该以大众的“显性需求”①为基础,结合生命教育的宗旨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效。综合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很多,如,生存技能,挫折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关于生命的知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生命价值和意义升华,压力调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人们的生命教育需求。首先,从生命教育内容需求来看,被调查者对于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比例按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生存技能,挫折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生命的知识。这个排序与生命教育的逻辑顺序正好相反。从生命教育的逻辑顺序来讲,了解生命的知识甚至实相,才能确定正确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遇到挫折才容易面对,而生存技能也是建立在生命的知识上的。被调查者生命教育内容需求的排序与生命教育逻辑顺序的正好相反说明了,大多数人关注的是生命中比较表层和直接要面对的问题,如生存技能和面对挫折的方法,对生命的价值乃至生命的知识这些根本问题没有太大的关注,但是,生活表层问题的解决恰恰就在于对于生命根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可以先根据人们的主要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或活动,然后在课程和活动中,渗透生命的知识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生命教育设计既能吸引大众,又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其次,从自杀意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自杀意念的被调查者比例过高,说明亟须危机干预以及自杀预防教育。再次,从压力源来看,人们的压力呈多元化分布,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压力调适生命教育。最后,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来看,大多数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说明需要加强生命价值和意义升华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6.
[5]王健.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华夏生命教育网.
[6]冯建军.论教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10,(9).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建议,主张在大学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原因;建议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比较强的调解和平衡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无法排解。尤其是到了大学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在个人成长过程存在的心理问题,统统表现出来。不少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健全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心理健康、心态良好的人,更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内在自信,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些人本身在中学的成长阶段就没有培育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问题就突显出来,有的人孤傲离群,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 2、情绪管理方面 一个人,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相当关键的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中。有些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抑郁、焦虑和恐惧,整日不安;有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人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这些表现已经表明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了解或缺乏控制的能力,使得这种不良情绪不断加强,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就可能成为某些极端校园事件的制造者,比如:现今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或因恋爱受挫后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多数人为自己的冲动是后悔不已。 3、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增强过程,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究竟是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学习,向高峰攀登,还是取的一个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多少人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各种心态与思潮在大学汇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佼佼者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一些学生为不挂课而学,对未来陷入迷茫;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 方法 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的紧张的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问题 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不被家人和自己所了解,导致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并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往往不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当班集体和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外,周围的同学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同学间需要重新建立熟悉关系,这也是一个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有些同学来讲,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感到压力大,造成新的心理缺失。 3、情感依赖性与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 由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大多盲目自满、自我陶醉与失望感并存。或生活单一,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比如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情感矛盾和情绪不安,这方面的恶性事件发生很多,在学业上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事件,或内心的受挫,转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错误认识,使自己陷入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中。 四、开展健康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 学院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可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使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行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帮助、优化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开设的各个科目中,其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的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在深入挖掘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自己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课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在校园文化中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动荡,地球环境的变化,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新观念,悦纳自我,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人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M].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2. [2]Jerry・M・Burge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生活、组织环境,新的 人际交往 环境等。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 2、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另外,课程负担过重, 学习方法 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失恋。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这样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家里独生子女的户数越来越多,父母 对子 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承担的压力在逐渐升高。在学校里考试的竞争, 毕业 找工作的竞争,在工作单位实习的竞争等等。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 职业规划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 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 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 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 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 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 [2]樊富珉,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11.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社会的变迁对我国的高等 教育 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巨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1 当今社会,健康是人们最为热议的话题,而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大群体,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但近年来,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成绩而不懈努力,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等,等等。而近些年,不断有年轻人过劳死的事情见诸报端,可见我们对自身健康还不够重视。我想这正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我自己,在完成了课程之后也是收获颇丰,对于健康教育课程有了自己的理解。 第一,关于急救知识方面。 关于突发事件的自救与互救常识,主要分为生命体征的观测法、常用急救知识、意外创伤急救法、意外事故灾害急救法和急性中毒解救法这几个部分。急救时,首先急救人员应认真观察,人体的六大体征,即意识、呼吸、体温、脉搏、血液、瞳孔,并作出初步判断,以采取针对性的抢救 措施 。在病人需要采取相应急救术时,按照国际的最新规定,由原来的“ABC”改为现在的“CAB”,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再开放气道,最后人工呼吸。 如果说急救初期的“CAB”是在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话,那么运送与简单处理伤员则是在为病人筑起一道防护墙,帮助他们更加远离死神。严重的创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在意外事故中,大部分人并非死于本身的创伤,而是死于创伤造成的大出血,所以处理好伤口止好血就等于帮患者保住了生命。止血之前应先判断出究竟是静脉出血、动脉出血或是毛细血管出血,再根据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位置采取措施。止血法又分为加压包扎止血法、间接指压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按照相应 方法 的要求止血,再进行简单包扎或骨折固定,便可进行搬运。搬运时,应注意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搬运方法,减少因救助而产生的二次伤害。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突发事件,要求我们既要勇敢地去解决,又要冷静地运用相关知识,时刻做好准备与死神争分夺秒! 第二,关于传染病的预防。 开学之初,我们就在校医院接种了一些疫苗,但当时其实并不了这些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按其 报告 的病种类别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而SARS、艾 滋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狂犬病等等均属于乙类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为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确可怕,但只要做好防护工作,传染病就能远离我们。预防传染病首先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体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及时注射相应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一旦被传染,我们也不应恐慌,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现在的医疗发达程度,我们几乎已经可以治愈大部分传染病,所以不要过度恐慌,影响了治疗。 作为我们健康人,不应该歧视传染病病人,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帮他们恢复健康! 第三,关于饮食健康。 “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把豆子”是我从这一章节学到的最有用的保健方式。近年来人们兴起了一股“保健热潮”,各种保健专家的学说、各种保健书籍的观点扑面而来。其实平衡膳食才是最重要的,既要平衡摄入与消耗的能量,又要使各种营养素供给充足,比例合理。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中要求“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只有做到了这些,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才能真正保持健康。 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把好饮食关,更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后者可能更为重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让自已离成功更进一步! 第四,关于性健康教育。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一直是困扰世界的一大难题,它的可怕从人们对它的称呼便可见一斑,它被称为“史后世纪瘟疫”、“超级癌症”、“世纪杀手”。它的可怕不仅仅是对艾滋病人的健康的蚕食,还在于目前并没有完全根治的有效药物,只有一些方方暂时抑制其发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以防范,主要的三大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近年来婚前性行为变得越来越广泛,许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意,而不顾以后的生活,由此也产生许多不良的生活现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把好自己的道德观,拥有正确的性观念,作为社会风气的带头人。 对于艾滋病患者,我们大学生不应歧视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饱受病魔摧残。既然已经知道,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那么,就更应该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积极投入到关爱艾滋病患者的行列之中! 健康是一门最具深度的学科,努力丰富自己的 健康知识 ,并将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为他人、为自己建起一道道保护屏障!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而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受到大家的热切关注。大学生们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健康却是好好学习与未来生活幸福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的健康。假设一个人有1000000财富,前面的1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他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若没有前面那个代表健康的“1”字,后面一切都等于0,有了健康就会有一切。可是,就有很多人总在弥留的时候,才体会到健康和生命的宝贵,可一切都晚了。 何为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四维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把生理需求作为基础,这就是说,追求健康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知道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土壤、空气、水质、气候、居住、战争、瘟疫)意外因素等等,大量研究证实,在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内因的作用只占15%,而外因作用却占85%,其中社会因素10%,医疗因素8%,气候地理因素7%,而个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占60%。由此可见,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人们寿命和疾病的主要原因。 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间接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时间不正常,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等问题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同学时常睡到中午才起床,晚上不到断网不睡觉;早餐午餐合为一餐,简称早午餐。周末懒得出门,直接饼干、方便面凑数,零食当主食;偶尔晚上还去吃夜宵,饱餐一顿;每天坐在桌前上网,严重缺乏锻炼,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差,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归根到底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生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4.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5.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7.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8.头发光洁,无头屑 9.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10. 足趾活动性好,足弓弹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脚且没有疼痛、没有拇外翻 生理健康评判的标准: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有以下几点: 1. 睡眠不规律 由于当代大学生住集体宿舍,干扰大,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得不到保证。有人对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睡眠困难、睡眠片断化和早醒等睡眠障碍的学生约占32.5%。 2.缺少体育锻炼 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不少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欣赏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欲望,但没有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据调查统计。业余锻炼时间按每次30min计算,约有24%的男生每周锻炼2次,还有18%的男生根本就没参加体育锻炼。女生锻炼次数则更少,有31%的女生认为体育活动没有必要,每周活动2次以上的仅占10.5%。 3.饮酒、吸烟及不良嗜好 有些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有些人出现酒瘾、烟草依赖等等。结果表明,大一学生抽烟率为10%;大二学生为50%;大三学生为75%;大四学生为95%。有的 毕业 班是100%,只是抽烟量多少而已。有喝酒、打 麻将 等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嗜好者约占60%~70%。 4.不合理饮食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7%的学生不吃早餐,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按时起床。有少数误认为不迟早餐可以保持体形优美苗条,因此有很多学生一天只吃两餐或更少,从而导致体质下降。而另有相当一部分暴饮暴食,也引发了一系列急性疾病。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中风、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三分之一,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第一, 合理膳食。 健康的饮食是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中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大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注意外表。而健康均衡的饮食比任何的护肤品都来的有效。 合理膳食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一”是每天睡前喝一袋牛奶。“二”是二百五十克至三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六两至八两主食。“三”是蛋白。一份就是一两瘦肉或者一个大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三两鸡和鸭,或者半两黄豆。“四”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一天500克蔬菜和水果。“红”是红色的蔬菜。“黄” 红黄色的蔬菜。“绿”既指蔬菜,也包括绿茶。“白”是燕麦粉、燕麦片。“黑”是黑木耳等黑色食品。 第二,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让你精神百倍。电脑前坐多了,你会感觉眼睛酸痛,腰酸背痛。而只时哪怕你站起来抖抖手脚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走路的人,比那些久坐不运动的人患感冒病的几率低25%。空闲的晚上女生可以找几个同学去逛逛校园,聊聊天,买点水果,好不惬意。男生还可以去操场跑几圈,出一身汗,再回去冲个热水澡,全身轻松。 第三, 戒烟限酒。 吸烟不仅使人成瘾,还会促发高血压、冠心病,引起肺癌等多种癌症和气管炎、肺气肿等,因此,吸烟是健康的大敌。任何年龄的戒烟都可获得健 康上的真正收益。如戒烟一时有困难,每天吸烟应限制在5支以内,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彻底戒烟。酒可少饮,经常或过量饮酒则伤肝,容易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注意做到不要喝高度烈性酒,低度白酒也不可常喝,黄酒、葡萄酒也要有节制。一日饮酒量不宜超过 15克酒精,相当于葡萄酒60—100毫升,白酒25—30毫升,啤酒 0.5—1瓶。 第四, 心理平衡。 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主钥匙。做到“三个快乐”:第一助人为乐;第二知足常乐;第三自行其乐。常年坚持十二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瘁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任何时候,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袭击健康的杀手,而健康习惯则让生命受益。所以,健康更取决于习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1. 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2.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吃零食 3. 天天喝水八大杯 4. 每天一颗苹果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5.每晚睡眠6~8小时,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6. 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 7.感恩生活 8. 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9. 少喝奶茶,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0.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1. 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 12. 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13. 适量饮酒,不拼酒、不醉酒 14.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15. 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16. 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17.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18. 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每周做三次缓和的运动 19.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20. 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健康来自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更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每天都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用微笑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把健康带给自己,也给他人。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3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是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 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是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应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追求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高境界。这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更好的认识健康理念。 关键字: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影响 正文 在如的社会中,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他的全面发展程度、融人社会的积极性和社会价值的体现程度。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是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的时期。但其中也不免会有些人是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马克思则曾经将“真、善、美”统一的思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哲学基础。而实现真善美的基础就是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确是受益良多。对健康理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大方面,还包括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心理(抗压能力)的作用等。 首先来谈心理健康认识上的促进影响。 健康的心理,从心理方面看,就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对工作和生活积极进取、心胸坦荡、豁达开朗。我们可以从情绪和心理上来实现,首先我们要决心努力要健康,然后不断培养正常工作与承担责任的能力、结交关系的能力、实事求是的认知。 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第一次了解到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是: 1.知道你的需要; 2.阐明或澄清你的价值观; 3.追求自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在生活中逐渐对待事物、看待事物从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着眼时,会最大程度的避免一些多余的负面情绪。让幸福感、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得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更多看得到食物阳光的一面。 像我这般年纪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是走读形式,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中学时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这对部分大学生是极不习惯的,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 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感到压力大。所以曾有一段时间产生了以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作为曾经的学习尖子,老师的宠儿,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1.了解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对大学生活的茫然和无助感。2.通过各种 渠道 认识自己,充分悦纳自我;接纳别人,欣赏别人的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培养自己多方面的 兴趣 爱好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疏导积郁的情绪。4.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拥有健康的心理,从个体角度来说,心理健康促进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从社会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是精神放松。 精神性,市一中有些人称为“更高能力”的信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训练自己注意哪些好的事情,无论大小;每天为感激抽出一段时间;开发一个好的“记忆”,存放成长道路上的所遇到的仁慈之举与安慰;传递简单的友好表示; 2.宽容。写封 道歉信 ,,跳过一段不友善的时光,与“安全的人”讲话,原谅人而不是事等; 3.做好事。从本质上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到方针; 4.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保持自主自信。 再者,从《道德经》的健康之道理解和谐心态的构建。 体悟以“道”致“和谐心态”的理念:营魄抱一——身心合一 少思寡欲——身心清净 名与身孰亲——珍爱生命 以“行”致“和谐心态”的理念:平衡的物欲、权欲观 兼容并蓄 发展和谐 接着,由课程习得压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永久的压力、暂时的压力、简单自然眼里、重要事件压力、长期压力等等都是生活中压力的主要来源。而良性的压力会激励我们成长,适应环境并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相反负面影响则会耗尽甚至是毁灭生活力量。 对待压力的处理办法则有: 1.放慢生活节奏; 2.“留心”感激与感恩; 3.量力而行; 4.开怀大笑; 5.学会说“不”的艺术。 然后,谈谈运动健康的促进作用。 1.运动能增加体适能。美国对体适能的解释为:对日常身体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有充足的储备能量去对应突发危机。 2.运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疾病。锻炼能预防癌症,锻炼能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脏病。 3.通过走、跑、爬山、有氧舞蹈、 武术 、水中健身、 球类运动 、骑自行车、健身路径、有氧搏击、有氧踏板操等心血管运动能减肥塑形,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等。 4.柔韧性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活动关节能力。通过颈部伸展,肩部伸展,胸部伸展,躯干伸展,腿部伸展来减少活动损伤、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健美塑身、放松身心。 另外,重新认识了科学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与调整,科学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一整天的高效率身体机能的运作。故常有言说:缺什么不能缺觉。 常见的睡眠障碍缘由的来自于:1. 压力和焦虑; 2.身体上的疼痛; 3.咖啡因; 4.烟酒; 5.药物等。 睡眠的七要素有:减压;冥想;饮食(如睡前一袋奶,不吃刺激性的);睡前半小时 放松精神;(有氧)运动;心态;营养素。故改善睡眠可由这七处开始,加之持之以恒。 此外, 还有就是在生理健康上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个生物钟,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通过了解,许多大学生养成的有害健康的生活习惯有:1.饮食不节,饥饱无常,特别是暴饮暴食,在男生中更为多见。2.任凭喜好,饮食偏嗜,营养不均衡。3作息时间混乱,游戏玩乐,昼伏夜出,反常的生活方式,势必扰乱人体的生物钟。等等。 健康的身体是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此大学生应做到:1.饮食要定时定量,起居要规律有常,学习生活有劳有逸,这样身心才能健康。2.在学习后或闲暇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3.尽量避免性行为,大学生生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性行为会对健康不利;且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性行为会对学习造成负担。4. 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珍爱生命,终身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最后,在营养理念上也具有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之前就有人主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就是在膳食营养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健康与健康实现途径的信任是与新体验。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先吃水果后吃饭 “维持”:高纤维摄入,保证食物多样性 “控制”:控制肉、油、烟 "增加”;增加蔬菜、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食物 然后,从日常开始从小处着手开始“认真”吃,然健康从“口”中来。 上面这些就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改变,和在健康理念的认识上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拥有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表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精神性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建议,主张在大学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原因;建议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比较强的调解和平衡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无法排解。尤其是到了大学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在个人成长过程存在的心理问题,统统表现出来。不少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健全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心理健康、心态良好的人,更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内在自信,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些人本身在中学的成长阶段就没有培育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问题就突显出来,有的人孤傲离群,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 2、情绪管理方面 一个人,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相当关键的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中。有些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抑郁、焦虑和恐惧,整日不安;有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人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这些表现已经表明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了解或缺乏控制的能力,使得这种不良情绪不断加强,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就可能成为某些极端校园事件的制造者,比如:现今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或因恋爱受挫后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多数人为自己的冲动是后悔不已。 3、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增强过程,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究竟是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学习,向高峰攀登,还是取的一个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多少人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各种心态与思潮在大学汇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佼佼者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一些学生为不挂课而学,对未来陷入迷茫;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 方法 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的紧张的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问题 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不被家人和自己所了解,导致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并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往往不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当班集体和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外,周围的同学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同学间需要重新建立熟悉关系,这也是一个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有些同学来讲,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感到压力大,造成新的心理缺失。 3、情感依赖性与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 由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大多盲目自满、自我陶醉与失望感并存。或生活单一,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比如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情感矛盾和情绪不安,这方面的恶性事件发生很多,在学业上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事件,或内心的受挫,转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错误认识,使自己陷入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中。 四、开展健康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 学院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可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使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行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帮助、优化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开设的各个科目中,其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的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在深入挖掘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自己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课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在校园文化中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动荡,地球环境的变化,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新观念,悦纳自我,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人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M].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2. [2]Jerry・M・Burge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生活、组织环境,新的 人际交往 环境等。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 2、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另外,课程负担过重, 学习方法 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失恋。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这样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家里独生子女的户数越来越多,父母 对子 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承担的压力在逐渐升高。在学校里考试的竞争, 毕业 找工作的竞争,在工作单位实习的竞争等等。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 职业规划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 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 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 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 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 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 [2]樊富珉,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11.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建议,主张在大学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原因;建议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比较强的调解和平衡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无法排解。尤其是到了大学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在个人成长过程存在的心理问题,统统表现出来。不少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健全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一个心理健康、心态良好的人,更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内在自信,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一些人本身在中学的成长阶段就没有培育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问题就突显出来,有的人孤傲离群,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 2、情绪管理方面 一个人,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相当关键的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中。有些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抑郁、焦虑和恐惧,整日不安;有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人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这些表现已经表明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如果他们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了解或缺乏控制的能力,使得这种不良情绪不断加强,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就可能成为某些极端校园事件的制造者,比如:现今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或因恋爱受挫后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多数人为自己的冲动是后悔不已。 3、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增强过程,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究竟是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学习,向高峰攀登,还是取的一个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多少人在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各种心态与思潮在大学汇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佼佼者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一些学生为不挂课而学,对未来陷入迷茫;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 方法 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的紧张的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问题 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不被家人和自己所了解,导致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并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一年级新生往往不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变化,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当班集体和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另外,周围的同学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同学间需要重新建立熟悉关系,这也是一个心理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学习参与社会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有些同学来讲,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不知如何去适应社会,感到压力大,造成新的心理缺失。 3、情感依赖性与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 由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大多盲目自满、自我陶醉与失望感并存。或生活单一,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比如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情感矛盾和情绪不安,这方面的恶性事件发生很多,在学业上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事件,或内心的受挫,转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错误认识,使自己陷入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中。 四、开展健康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 学院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可以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使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行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帮助、优化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开设的各个科目中,其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的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在深入挖掘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自己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课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5、在校园文化中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动荡,地球环境的变化,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新观念,悦纳自我,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人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M].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2. [2]Jerry・M・Burge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生活、组织环境,新的 人际交往 环境等。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 2、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另外,课程负担过重, 学习方法 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失恋。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这样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家里独生子女的户数越来越多,父母 对子 女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承担的压力在逐渐升高。在学校里考试的竞争, 毕业 找工作的竞争,在工作单位实习的竞争等等。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 职业规划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 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 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 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 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 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 [2]樊富珉,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11.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