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西游记专题研究小论文

发布时间:

西游记专题研究小论文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作者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生动具体的体现出了他们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使读者身如其境,仿佛沉浸在这本书中。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猪八戒是贪婪好色,懒惰自私的一个人,总之许多的贬义词都在他身上了。但其实他也是有很多优点的。   卷上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   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   纠纠威风欺太岁,昂昂志气压天神。  观点:猪八戒身上有为师父和师兄关心。的优点。   依据1:在第二十一回中  讲述孙悟空与老妖怪作战。其中一段——却说猪八戒见那黄风大作,天地无光,牵着马,守着担,伏在山凹之间,也不敢睁眼,不敢抬头,口里不住的佛念许愿,又不知行者胜负何如,师父死活何如。   分析:假如猪八戒不关心师父和师兄,那他就不会口里不住的佛念许愿。假如猪八戒不关心师父和师兄,那他就不会为  “又不知行者胜负何如,师父死活何如。”而担心。从中可以体现出猪八戒对师父和师兄的关心。   依据2:在第二十一回中  讲述孙悟空与老妖怪作战。其中一段—— 正在那疑思之时,却早风定天晴,忽抬头望那洞门前看处,却也不见兵戈,不闻锣鼓。呆子又不敢上他门,又没人看守马匹,行李,果是进退两难,怆惶不已。忧虑间,只听孙大圣从西边吆喝而来,他才欠身迎着道:“哥哥,好大风啊!你从哪里走来?”   分析:为什么猪八戒要对孙悟空尊称“哥哥”?为什么猪八戒要问孙悟空:“好大风啊!你从哪里走来?”就是因为猪八戒对师兄的关心。从中可以体现出猪八戒对师兄的关心。   总结:虽然猪八戒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但是他对师父和师兄很关心。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很丰富,也很有趣。                                       张子琳  704

在我读过的书里我最喜欢《西游记》,因为这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吴承恩写的.我不仅仅喜欢里面精彩绝伦的神魔武打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喜欢这本书给我们做人的启示.自从我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受益匪浅,知道了人处于社会该如何做人的方法. 要想剖析这本书的内涵,就要找到一只眼睛——分析故事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危难时的不同态度. 在这部书里有四个主要人物,转世的金蝉子唐僧,美猴王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僧. 唐僧是取经队伍里的领导人物.但是在四个人中他是能力最弱的,甚至还是个累赘.在吴承恩的笔下并不是要褒奖他,而对他是大大的批评了.取经路 上,他显得十分窝囊,每次遇到妖魔鬼怪侵袭,他总是束手无策,吓得滚下马鞍来,次次遇险都需要徒弟来救.只要一离开徒弟,便寸步难行.他没有一双慧眼,即 使妖怪站在他面前他也认不出来.在徒弟正要打死妖怪的时候,他横加阻拦.便酿成了白骨精一战气走悟空的悲剧.唐僧就这样是非不分.但是作为领导人物,他也 有自己的优点——坚定不移,始终坚守信念.明知前方路途危险重重,也要走过去.勇往直前是他最严谨的态度.面对女色的诱惑,他也不动心.对于徒儿,他有时 也能十分细腻的关心.在西天取经的重任上,他是最坚定的人. 唐僧我们是要为他翘起大拇指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坚忍不拔,始终如一.对于一件事应该至始至终的做下去,不应该半途而废.即使遇到了危 险要学会勇敢,永不言退缩和放弃.唐僧的缺点是值得警醒的,应该学会自立,不能事事依赖他人的帮助,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面对坏人,要有一双亮 眼,看清他们的面目,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们.不能感化的要勇于消灭他们. 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他有“斗战胜佛”的称号,说明他十分的英勇善战.是的!取经队伍里他是斩妖除魔的主力.我喜欢他的嫉恶如仇,他的勇敢正直,顽皮与热爱自由的品格.还有他的一双火眼金睛. 孙悟空我们是一定要学习的.我们要有他那样的精神风貌,面对敌人的进攻,勇于挑战,而且是他那样的智慧挑战.斩尽一切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坏人. 做事情,要有孙悟空的果断,说做就做,不要明日复明日般的堕落.以后我们长大了,总要立足社会,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要看清人心险恶,看清自己的路该 如何走,如何选择正确的路,避免误入歧途,悔恨终身. 猪八戒缺点十分多,好色,贪吃贪睡,逃跑的时候很多.不过他也是一个心地不坏的人,取经路上一些脏活累活他都干.与妖精作战的紧要关头,他总会有责任心的留下来顽强作战.他也十分聪明,师父被抓走了,他演绎了一幕精彩的“义激美猴王”,最终救了身陷囚笼的师父. 猪八戒我也要翘起大拇指,对于自卑的人来讲是该好好学习的.在我看的西游记里猪八戒尽是缺点,但是细细看来,优点也很多嘛!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 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像猪八戒一样自信的做人,展现自信的笑容,到最后,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了个净坛使者.所以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终究会取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 沙僧我是比较喜欢的,喜欢他的正直憨厚,老实勤恳,任劳任怨,他就像老黄牛一样的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为取经立下了汗马 功劳.我还欣赏他的胸怀与集体的责任感,在取经队伍遇到内讧时他总是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尽力解除师兄弟的误会.尽管他在《西游记》里的戏份很少,但是我我 也要送给他主角一样的掌声. 沙僧的品格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我们这浮夸的一代少年.我们要学沙僧做人的低调,他的谦虚.因为在这个社会,张扬的人总是会翻船的.与此同 时做人也要像沙僧一样的厚道.因为人与人需要的是信任和坦诚,而不是勾心斗角,只有对别人有一颗真诚的心,自己才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即使像沙僧一样并不显 眼,但是却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形象. 在《西游记》里衬托正义的当然还有邪恶了.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都想吃掉唐僧,但是到最后都被消灭了,这告诉我们邪恶的力量总是胜不过正义的力量.即使再强大,也会被镇压.这同样告诉我们遇到邪恶的力量,只要一直勇敢的斗争下去,到最后,一定会取得一片光明的蓝天. 不过看透了《西游记》,细细品味这些妖怪的的内心与它们的行为,便会与鲁迅先生有同感——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感情.令 我感受最深的是铁扇公主.她为了被擒的丈夫牛魔王,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把芭蕉扇借给了孙悟空.纵看妖魔,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在亲人面对危险时甘愿舍弃一 切,这就是亲情的力量.所以在我们眼里的那些毫无人性的妖怪其实同人一样也是情感动物,只不过殊途同归,走的路不同罢了! 这是《西游记》里隐藏的最深的一点.当我读懂它时,便能知道这个世界最广阔的是人性,是人的情感,是本质最美好的亲情.亲情能够战胜一切,就像 铁石心肠的铁扇公主为了亲情能够放下妖魔的仇恨.这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纵然还有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但他们的本性并不坏,不能一味 的用强制手段来使他们变好.要用人类最美的情感去感化他们的心,才能把我们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好,更和谐. 读了《西游记》感慨颇深,有勇敢顽强的正义者,有普度众人的神佛,也有一些妖魔鬼怪.其中一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的.一本书的 灵魂就是能否给人读书的启迪.而我最喜爱的《西游记》给了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让我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生存下去,既不影响他人,也不伤害了自己.我 相信这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西游记》,经过我的不断阅读还会给我带来新的人生启示呢!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作为主角之一,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他的缺点,贪财、贪恋美色、懒惰、斤斤计较,但是却忽略了他的优点。       优点一:勇猛       从第二十回中“三藏坐不稳雕鞍,翻根头跌下白马,斜倚在路旁,真个是魂飞魄散。八戒丢了行李,掣钉!丁-钯,不让行者走上前,大喝一声道:“孽畜!那里走!”赶将去,劈头就筑。那只虎直挺挺站将起来,把那前左瓜抡起,抵住自家的胸膛,往下一抓,滑刺的一声,把个皮剥将下来,站立道旁。你看他怎生恶相!咦,那模样血津津的赤利身躯,红媸娷的弯环腿足。火焰焰的两羹逢松,使搠搠的双眉的竖。白森森的四个钢牙,光耀耀的一双金眼。气昂昂的努力大哮,雄纠纠的厉声高喊。”可以看出八戒的勇猛以及对师傅的忠心耿耿。       优点二:老实       从文中第二十回中“三藏道:“既是如此,你且起来。”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死心塌地,跟着前来。早到了路旁人家门首。三藏下马,行者接了缰绳,八戒歇了行李,都伫立绿荫之下。三藏拄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缠篾织斗篷,先奔门前,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声“施主,问讯了。”猪八戒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跟着唐三藏去化斋,可以看出猪八戒老实。       优点三:关心他人       从文中“八戒上前,一把扯住行者道:“师兄,十分风大!我们且躲一躲儿干净。”行者笑道:“兄弟不济!风大时就躲,倘或亲面撞见妖精,怎的是好?”八戒道:“哥呵,你不曾闻得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哩!我们躲一躲,也不亏人。”行者道:“旦莫言语,等我把这风抓一把来闻一闻看。〞八戒笑道“师兄又扯空头谎了,风又好抓得过来闻!就是抓得来,便也渍了去了。”可以看出他对师傅的关心。       虽然猪八戒的缺点很多,但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身上良好的品质。

西游记小说主题研究学位论文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满意吧,给分哦,谢谢~!

1、作者之谜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邱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末年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邱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 清代山阳人吴玉晋提出《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回应。后其同乡作家,名气很大的阮夔生在《茶舍客话》中也承认是吴承恩所著。 民国期间,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 也有少数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主要有: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相关的研究请参阅刘修业的著作及颜景常著《〈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明朝社会宗教盛行,有关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记、传说及其它宗教传说、民间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传记、传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小说《西游记》。 经由吴承恩的重新构思、组织和编写,较之此前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话,小说《西游记》不仅内容大大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注:《广弘明集》卷二十五载玄奘《请御制三藏圣序表》称贞观元年开始西行,今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定在贞观三年。)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馀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归国后,玄奘奉诏口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以后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神化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它们虽还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却启发后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有关取经的神话。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讲”。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自动来护三藏西行。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我国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说如《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都写过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他的“神变奋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相近。《取经诗话》虽然粗糙简单,某些细节如蟠桃变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较清楚地显示了取经故事的轮廓。从深沙神、鬼子母国、女人国的描写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游记》某些章回的雏形。 取经故事在元代已经定型。元时磁州窑的唐僧取经枕上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永乐大典》一三一三九卷“送”韵“梦”条,引有一千二百馀字的“梦斩泾河龙”,标题作《西游记》,内容和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基本相同。可以想见,至迟在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此外,古代朝鲜的汉、朝语对照读本《朴通事谚解》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注云:“详见《西游记》。”我们虽还不能断定《永乐大典》及《朴通事谚解》所引出自一书,但从它们时代的相近与规模的相当来看,却完全可以肯定在吴承恩著《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具备。《朴通事谚解》复述了“车迟国斗圣”的梗概,和《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十分相似。从书中有关的八条注里,还可以窥见元末明初取经故事的轮廓。一条注说:“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子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钓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可见取经故事本身已十分丰富复杂。注中还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帘洞铁板桥下“号齐天大圣”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园蟠桃、老君丹花,又窃王母仙衣“来设庆仙衣会”。李天王奉命“引领天兵十万及诸神将”,“与大圣相战失利”。终赖二郎神捕获,被观音押入石缝,“饥食铁丸,渴饮铜汁”。唐僧取经,路过此山,将他放出,“收为徒弟,赐法名悟空,改号孙行者”。写孙悟空的来历和斗争历史已和吴氏《西游记》大体相同。注中还提到另两名护法弟子:一个是从《取经诗话》中的深沙神演变而成的沙和尚;一个是《取经诗话》中不曾提到的黑猪精朱八戒。但是他们的神通都不及孙悟空。可见这时百回本《西游记》的重要情节早已定型,为吴承恩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当的基础。 和取经故事在话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时,类似的戏曲创作也产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均已失传。现存元末明初人杨讷所著《西游记》杂剧,(注:按《录鬼簿》载:吴昌龄有《西天取经》,题目正名为“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又有《鬼子母揭钵记》,相当于杨本《西游记》杂剧第三卷“鬼母皈依”。天一阁钞本《录鬼簿续集》载:“杨景贤,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名下有《西游记》剧目,当即今存《杨东莱批评西游记》。)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儿”故事开场,这同样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取经故事的最后完成者是吴承恩(1510?-1582?)。(注:刘修业《吴承恩年谱》将生年定为弘治十三年(1500)左右。今按吴承恩《石鼎联句图题词》云:“因忆少小时,侍客谈此,仆率尔对曰……回思此对,二十馀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距此“二十馀年”尚云“少小”,则吴承恩生年最早当在正德初年(1510顷)。)他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江苏淮安)人,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却“屡困场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多岁时,始补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作过短期的长兴县丞。但他长期度过的,却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这固然销磨了他“少年人谩比终军”的锐气和壮志,却也激发他“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的愤慨和狂傲,使他比较容易接受当时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变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谐剧”的风趣,酷爱野史奇闻的癖好,一旦和那种深沉的愤满情绪结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继承“志怪”传统,讽刺社会黑暗的创作动机。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鉴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说。他的诗如《瑞龙歌》、《二郎搜山图歌》等,也都表现了借神话传说,寄托扫荡邪魔、安民保国的愿望。所谓“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正是通过歌颂二郎神的搜山除妖来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可以和小说《西游记》互相印证,而且也流露了他创作《西游记》的旨趣。吴承恩虽处在前后七子“驰鹜天下”的时代,而他的诗文创作却能独出胸臆,不入藩篱。这种追求艺术独创的精神,在小说《西游记》中,则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 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1: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 《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正面: 《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 反面: 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2、古本《西游记》 在吴本之前,是否有一本与之相近的《西游记》?《永乐大典》载有残文,但内容太少,难以考证。3、吴本、朱本、杨本的先后顺序 自郑振铎以来,各家自有其理,难以说服对方。4、孙悟空由来 哈努曼?无支祁?或者是混血儿,尚无定论。5、《西游记》在韩国 《西游记》是从高丽(918—1392)末期开始传入韩国的。在明代通俗长篇小说《西游记》以前,宋元时期已有关于《西游记平话》的介绍。译官们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里已经有关于《西游记平话》的部分内容——《车迟国斗圣》。现在在韩国对《西游记》的研究虽不能算活跃,但也始终没有间断过。经调查,现有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小论文数十篇。在韩国,不但有关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人们对于《西游记》的翻译出版也怀有极大的兴趣。现在不但有几种全译本,而且精读本及童话书籍也有几十种之多。(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5期)。

主要讲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主要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变,唐僧不辩真假,也不能怪他,毕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说出实情,并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证明,唐僧就应相信悟空。八戒一向爱和悟空对着干,在一旁挑衅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软,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师傅,莫念!莫念!"听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岭,擒妖除怪,跟随唐僧一行吃尽了千辛万苦。而唐僧心里糊涂,不明真相,竟然过河拆桥。第二:言而无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写过一纸贬书,作凭证,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还发过一段惊人的毒誓:"今后再要你,我就坠下地狱,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当黄袍怪施法将唐僧变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时,唐僧的誓言又在哪里?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谢,但内心更多的是羞愧与惊讶!迷途知返自然比执迷不悟要好得远。可是,"为人师表"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第四:固执,自作主张。以"盘丝洞七妖作法"为例。唐僧自作主张去化斋,徒弟们好言相劝,无奈唐僧十分固执,结果成了七个女妖的"上门午餐",唐僧这才含泪悔恨。可是唐僧啊!你为什么总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呢? 然后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是猪八戒: 最初的影响是好吃懒做,因为这个原因已经让孙悟空骂了又骂,同时也给师徒四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不过有的时候,它也挺聪明的。在去请孙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将法,这点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义气,虽然平时孙悟空一直骂他,但在孙悟空被赶走时,它也落下了眼泪,不是吗? 最后是沙和尚: 老实,这是谈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觉得没什么很特别的,相对于猪八戒来说,它更认真,愿意吃苦,毫无怨言。 观世音菩萨选了四个人,真是绝配,孙悟空一身本领,猪悟能敢于斗争,沙悟净憨厚沉稳,唐僧心地善良,师徒四人经历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为他们高兴!

西游记的论文研究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是个复合原型,但是它的核心原型是王艮。依据:1、王艮落户于东台。注意在东边,和孙悟空出生地方向一致。2、王艮十多年的自学,孙悟空在遇到菩提前,也是常年自学为主。3、王艮在38岁时听到塾师黄文刚(江西吉安人)说江西巡抚王守仁的学术观点,。38岁时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孙悟空也是三百多岁听了樵夫的话跑到西牛贺洲向普提拜师、学习。王艮他好学心切、求知若渴的王艮,立即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不远千里,趋舟江西,执弟子礼拜见王守。这就对应了孙悟空不理会猴群,从老家承舟过海的跑到西牛贺洲。4、王阳明一开始觉得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字;孙悟空也是不懂礼数、好动,也被取了一个名字、希望其空。5、王艮经常与师争论,“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就和孙悟空一样,刚开始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一样。6、王艮强调身为天下国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就和孙悟空一样重身轻利,就是要学长生不老。7、王艮有一次坐“招摇车”(蒲轮)招摇过市,遭阳明指责。这就对应孙悟空有筋斗云且喜欢招摇,菩提老师批评。8、王艮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王阳明闻讯大为震怒,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他的学术思想已流传四方。这就对应着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就到处显摆,最终惹怒了菩提。9、他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后来孙悟空为了为了保密,自称是:天生圣人。10、王艮攻击当时统治者,被斥为“异端”。这就对应了孙悟空大闹天宫。11、王艮在生活道路的探索中,曾从事过学医和行医活动,想通过医道来谋求生活之路和医治社会。这对应着孙悟空很突兀的就会看病制药的本事。12、至于王艮的老师王阳明在江西,西边。王阳明也是儒释道合一的人,叫心学(注意是心)核心是儒家(喜欢搞教育),道家成分高于佛家(七十二变等)。王阳明能力出众,声望高,但是功高震主,被人嫉妒排斥和打击,只能低调讲学了。这就对应了菩提的住所(西边)、门联(心)、妙演三乘教,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三教)担心他人的:必然加害!(个人心理阴影)。

........自己去查

,问曰:“这妖猴是几年生育,何代出生,却就这般有道?”一言未已,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玉帝道:“那路神将下界收伏?”言未已,班中闪出太白长庚星,俯首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届,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玉帝闻言甚喜,道:“依卿所奏。”即着文曲星官修诏,着太白金星招安。金星领了旨,出南天门外,按下祥云,直

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变,唐僧不辩真假,也不能怪他,毕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说出实情,并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证明,唐僧就应相信悟空。八戒一向爱和悟空对着干,在一旁挑衅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软,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师傅,莫念!莫念!"听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岭,擒妖除怪,跟随唐僧一行吃尽了千辛万苦。而唐僧心里糊涂,不明真相,竟然过河拆桥。第二:言而无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写过一纸贬书,作凭证,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还发过一段惊人的毒誓:"今后再要你,我就坠下地狱,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当黄袍怪施法将唐僧变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时,唐僧的誓言又在哪里?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谢,但内心更多的是羞愧与惊讶!迷途知返自然比执迷不悟要好得远。可是,"为人师表"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第四:固执,自作主张。以"盘丝洞七妖作法"为例。唐僧自作主张去化斋,徒弟们好言相劝,无奈唐僧十分固执,结果成了七个女妖的"上门午餐",唐僧这才含泪悔恨。可是唐僧啊!你为什么总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呢? 然后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是猪八戒: 最初的影响是好吃懒做,因为这个原因已经让孙悟空骂了又骂,同时也给师徒四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不过有的时候,它也挺聪明的。在去请孙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将法,这点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义气,虽然平时孙悟空一直骂他,但在孙悟空被赶走时,它也落下了眼泪,不是吗? 最后是沙和尚: 老实,这是谈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觉得没什么很特别的,相对于猪八戒来说,它更认真,愿意吃苦,毫无怨言。 观世音菩萨选了四个人,真是绝配,孙悟空一身本领,猪悟能敢于斗争,沙悟净憨厚沉稳,唐僧心地善良,师徒四人经历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为他们高兴!

西游记汉学研究论文

因为它的阅读人数 影响力和流传的程度

有一本叫【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杂志(该书有网站,可投稿),你可以买一本借鉴一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的论题有如下,可参考:

1、语言与思维研究2、语言与哲学研究3、语言与宗教、神话研究4、语

言与文学艺术研究5、语言与伦理观念研究6、语言与人文意识研究7、人名、

地名与文化8、方言与文化9、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0、现代汉语语

汇研究11、现代汉语语义研究12、现代汉语语境研究1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4、各类语体(如网络语言、公文语言、广告语言等)研究15、逻辑与语言运用

研究16、现代汉语修辞(包括现代汉语、语言风格)研究17、网络语言研究18、

新词新语研究19、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0、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研究21、方言词

汇的演变研究22、传统语言学要籍(如《说文解字》、《尔雅》、《马氏文通》

等)体例新探、错舛辨正。23、汉字构造理论探讨24、汉字形体构造与正字教

学研究25、汉字发展前景探讨26、字义、词义考释27、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

注释辨误28、任一古籍异文校读29、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30、词汇与文化的

关系31、《汉语大字典》词汇义项关系梳理32、字典、词典编校错舛辨正33、

古籍注疏辨正34、古籍标点辨误35、古籍新译商榷36、古汉语语法研究37、

古汉语音韵研究38、古代汉语修辞研究39、传统历史文化研究40、《诗经》

研究(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41、《左传》研究(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42、

《诸子》研究(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43、唐诗44、唐文45、唐传奇46、唐

五代词47、唐代作家48、宋词49、宋文50、宋诗51、宋话本52、辽金文学

53、宋诗话54、宋代作家55、《战国策》56、《史记》、《汉书》57、两汉乐

府58、东汉抒情小赋59、文人五言诗60、魏晋南北朝文论61、建安诗歌62、

东晋山水诗、田园诗63、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64、中国历代画论、书论

(美学)65、《三国演义》研究66、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67、古代小说母题研

究68、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69、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70、《水浒传》

研究71、《西游记》研究72、《三言》研究73、《二拍》研究74、《聊斋志

异》研究75、《儒林外史》研究76、《红楼梦》研究77、任一明清小说作品

研究78、元杂剧研究79、明代戏曲研究80、清代戏曲研究81、当代文学走向

与流变研究82、当代小说作品思想与艺术特征研究83、当代诗歌演变史84、

文学思潮研究85、大众文学勃兴的时代哲学研究86、当代文艺理论走向研究

87、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及其存在问题88、知识分子挂帅嬗变研究89、中国

现代文学(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90、现当代女性文学(仅提供方向,题目待与

指导老师商讨后再拟)91、当代校园话剧研究92、90年代先锋戏剧研究先锋

戏剧与市场需求等等93、90年代诗歌的语言探索94、90年代诗歌思潮95、市

场化年代的当代文学96、当代文学的生存状况期刊改制、网络影视剧改编97、

当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98、影视剧研究99、后现代性研究100、文学创作低龄

化趋势70后、80后、90后作家101、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互文"102、纪录片

研究103、"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及创作实践研究104、"十七年"经

典重读105、文革文学研究"地下文学"、"手抄本"研究106、当代文学与影视

改编107、网络文学特点研究如网络电影方面的研究108、东方文学(仅提供

方向题目自拟)109、欧美文学(仅提供方向题目自拟)110、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下的文学创作变化研究如文学语言变化研究111、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

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研究112、中国象征主义文学研究113、浙江民间海洋文化研

究114、现代文学表现技巧研究如荒诞派文学中的时空表现研究115、文学接

受研究如对艺术共鸣的研究116、象征主义研究如象征主义分类研究117、

当今我国大众文学美学特点研究如我国大众文学的创作目的研究118、我国

现代审美心理差异研究如我国男女中学生审美心理差异研究119、中西文学

理论互相影响研究如我国接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规律研究120、文学的文

化研究如文化模式与叙事模式的内在关系研究121、阅读教学理论研究122、

阅读教学过程研究123、阅读教学方法研究124、阅读教学模式研究125、阅读

教学评价研究126、写作教学理论研究127、写作教学现状研究128、写作教学

过程研究129、写作教学方法研究130、写作教学模式研究131、写作教学评价

研究132、创新作文研究133、班主任工作研究134、教师素质研究135、学校

管理者素质研究 。

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相关评价】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法国大百科全书》 似庄而谐的神魔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对这样一部神魔小说,要想做出比较确切的、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为小说情节主体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这中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个本来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怎样会加入道教的内容,又怎样蜕变为富有文学魅力、情趣的小说,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社会活动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

2、比较研究法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该方法。

3、归纳综合法

归纳综合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例法,借助于给出的一组输入/输出实例逐步导出适于一类问题的程序;另一种是“轨迹”法,通过所给实例的执行轨迹,逐步导出程序。

4、实证研究法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5、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西游记论文研究意义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面貌。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我觉得《西游记》的现实意义就是,一个团队不同性格的人进行组合,各展所成,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达到共赢。如果只有唐僧不能取经,只有某一团队的某一个人,西天取经这个任务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论《西游记》中女妖形象的审美意义周 乔(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市 152000)摘要:《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为了衬托唐僧对取经事业的虔诚和坚定,吴承恩特意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共有41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有神与魔的对立构成故事的核心。41个故事里出现了众多的神、魔形象,吴承恩在神魔形象塑造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女妖形象的成功塑造更突出了这个特点。关键词:西游记 女妖 形象分析 审美意义《西游记》中的女妖都有“原型”出处,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与“原型”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白骨精的影子见于多种典籍,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有枯骨幻化成妓女的故事,《集异记》里也载有书生金友章之妻乃枯骨所变之事,这是较早出处;又比如狐狸的影子在多种典籍中出现,《山海经•南山经》记载:“清丘之山有售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人不蛊”;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九尾白狐造于禹”,这就是金角大王之母“九尾狐狸”,牛魔王爱妾“玉面狐狸”的较早出处;因而《西游记》中的女妖们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一、男权文化下的女妖形象女性,自古都被男性披上“蔑视”的外衣,所谓“自古红颜多祸水”。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申述为“女人是人类罪过的根源”的观点。同样国外女子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直到今天,信仰穆斯林教的妇女仍要用面纱遮脸……中国,特别是在明朝,妇女受歧视的现象更加严重,男权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女性为男性所奴役,受到男性的歪曲和歧视。“程朱理学”在明初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被定为明王朝的统治思想[1]。在该理学的专制下,男权主义者对妇女的迫害也越加严重。“贞洁烈妇”是当时男性给女性的最高荣誉,极力推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贞洁观。《西游记》中女妖形象是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性视觉塑造出的,结合时代背景特点,她们就是明代妇女被歪曲的真实写照。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或多或少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西游记》里透露出的女性观是作者的女性观,实际上这也是明朝普遍男性对女性的观点。(一)女妖的外貌。《西游记》中的男女妖怪在外貌上有着天壤之别,男妖精们生得面目狰狞,极其丑陋。第二十八回黄袍妖怪的模样“青靛脸,白獠牙,一张大口呵呵。两边乱蓬蓬的鬃毛,却都是些胭脂染色;三四紫巍巍的髭髯,恍疑是那荔枝排芽。鹦嘴般的鼻儿拱拱,曙星的眼儿巴巴,两个拳头,和尚钵盂模样,一双蓝脚,悬崖……而妖精们几乎个个是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吴承恩笔下塑造出貌美如花的女妖们主要是为了衬托唐僧取经的虔诚意志和坚定信念,从这里笔者知道吴承恩对女妖刻画得越入木三分,越表现出女性得不到男性的尊重。吴承恩在第二十七回中描述: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是白骨精幻化成“月貌花容的女儿”时的媚态,是唐僧的第一次美色考验。这里也可以看出女性是为刻画男性形象服务的,女妖们受到的歧视和歪曲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吴承恩通过女妖的美貌来考验唐僧的取经意志,女妖越美也就意味着他们更加受到男性的歧视。(二)女妖的形象。《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很少被刻画出女子与身具有的可贵品质,如温柔体贴、宽容大方、善良得体等等,女性处于被辱骂,喝斥、玩弄、歧视的地位,她们都是邪恶的象征,特别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把女妖刻画为具有残酷、恶毒、下流、卑贱、荒淫、狡猾等恶劣品质的女性;另一方面是通过男性对女妖的态度——痛恨之至,随意喝斥和谩骂女妖,可见男性对女性是多么鄙视。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中出现的对蝎子精的粗言粗语:“孽畜、泼贱”,特别是猪八戒骂道:“滥淫贱货!你倒困陷我师父。返敢硬嘴!我师父是你哄将来做老公的,快快送出饶你!敢再说半个‘不’字,老猪一顿钯,连山也筑倒你的!”即使蝎子精已经死了,可是猪八戒还上前,一只脚踏住那怪的胸背道:“孽畜!今番使不得倒马毒了!”俗话说“死者为大”,可猪八戒还不忘旧仇,仍对女妖进行肆意践踏。(三)女妖的“祸水论”。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往往把一些弱不禁风的女子推到历史的前台。中国很早就流传着“红颜多祸水”的观点,女子总是被看作罪恶的根源,她们都充当着悲剧的角色,朝代灭亡的导火线都推到貌美的女性身上。传说中助纣为虐的千古罪人苏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之夏姬、文姜、西施、桃花夫人、唐朝的杨贵妃、明末清初的陈圆圆等。她们的共同点都是貌美如花但又背个祸国怏民的黑锅,因而形成了“祸水论” [2]。《西游记》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僧恨逐美猴王”中白骨精三次戏弄唐三藏,只使了点小伎俩,便让唐僧师徒四人出现了分歧。吴承恩塑造白骨精主要是为了证明女妖的狡诈和富有心机,以此贬低和歪曲女性形象,因而吴承恩认为白骨精是一股祸水。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男权社会下的男权文化,男性受到保护,而女性处于被男性控制,任其摆布的地位。通常男性作家会把男对女色的追求歪曲为女性勾引男性,并把可能产生的后果全部推到女性身上,可见男子对女子是多么的仇视。从白面狐狸的下场笔者深深体会到女妖的不幸命运[3]。二、女妖的社会属性《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女妖形象的人情性特点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女妖们主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是在追求自主婚姻,这是不同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妖们大胆挣开这个束缚女性已久的无形精神枷锁[4]。妇女们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腐朽封建思想的束缚下成长,基本上都顺从男性要求,即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们都遵守“沉默是金”的要求而不敢言语,但《西游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超偶遇”中有提及到玉兔精也就是假的天竺公主,她采用抛绣球的方式择婿,这是种新颖的择婿方式,相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已经比较开明。抛绣球打破了旧时“女子不可抛头露面”的禁锢,有点趋向现代的自由婚姻。女妖的人情人性特点还体现在亲情上,特别是铁扇公主的形象,她对丈夫的爱是包容的,难能可贵的,但也是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她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女子无夫身无主”,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依赖,因而对丈夫娶妾,导致夫妻俩分居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不满,她也只是在擎杯奉茶道:“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水”稍露不满。为救丈夫,她宁愿用宝扇换取丈夫的生命,表现出她深受“丈夫至上”伦理思想的禁锢;对儿子表现出的母爱是十足的,她对孙悟空充满愤怒和怨恨,起源于“失子之痛”。红孩儿被观世音菩萨收做善财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这对修炼之人来说是个难得的造化,也是他吃唐僧的最终目的——长生不老,此举既不影响取经大事,又是红孩儿的造化,可罗刹女却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伟大的母爱情流露无疑,使人为之动容。三、女妖的审美意义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活动,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打动人的心灵;二是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片面性中、异性状态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从上述意义来看审美本身,对于人生就是一种“培育”,美育的价值与根据深深地扎根在这一点上[5]。自古世人评价女子都带有片面性,总认为美女是为了陪衬英雄而诞生,正如吴承恩塑造女妖是为了鉴证唐三藏对取经事业的虔诚和信念的坚定。事实上女妖们具有他们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唐僧是呆板的、木讷的;徒弟三人虽然时常斗嘴,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如果没有女妖的存在,这只是一部男性与男性间吵吵嘴,乏味十足的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女性的存在,特别是女妖的生动活泼、古灵精怪等等都让作品打破这种局面,使得作品趣味性十足,富有喜剧色彩。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最本真、深刻、得以充分实现的审美关系。女妖们不全是恶的表现者,她们的美是最真实的美,流露的是最真诚的情,她们也道出了人类最感性的一面,并触及到社会的真相——男性对妇女的极力贬低和压抑的事实。女妖们大胆,毫无顾忌地随性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些当时妇女不敢做的行为和行动:追求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等等[6]。这是一种进步。女妖的审美意义还在于她们体现出来的优良美德,特别是罗刹女铁扇公主伟大的母爱和夫妻之情,蜘蛛精深厚的手足之情……这是一种无形的美,值得称颂的美。吴承恩笔下的女妖富有审美意义还在于她们为后来作家们大胆创作新型女性形象提供模范和基础,同时也有很大的进步和创新。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

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面貌。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

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

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

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作者介绍: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

“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

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