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
1.参考文献标注: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1.1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
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1.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
2.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2.1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193.
[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0.
[3] 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1990.
[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2.2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9.
2.3标准
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例如:
[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4 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11.
2.5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
2.6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
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机械类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分享了机械的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吧!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wildfire5.0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 闫丽.水辅共注成型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7.
[2] 陈静波,申长雨,李倩, 等. 塑料注射成型新工艺[J]. 工程塑料应用, 2002, 30(2):50~53.
[3] 孙玲, 刘冬雷. 水辅注射成型技术综论[J]. 工程塑料应用, 2006, 34(9): 78~81.
[4] 李跃文. 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新进展[J]. 塑料工业, 2011, 39(4): 6~9.
[5] 韩坤.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水辅共注成型数值模拟[D].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11.
[6] 章凯, 匡唐清, 柳和生, 等. 基于粘弹本构的水辅注塑成型充填过程的仿真分析[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 30(9): 93~96.
[7] 乔淑兰. 气辅与水辅注塑技术的比较[J]. 橡塑机械时代, 2012, 24(4): 38~40.
[8] 周伟文, 黄汉雄. 水辅助注塑尼龙 6 制品的结晶行为研究[J]. 塑料科技, 2010, 24(1):66~69.
[9] 张增猛,周华,高院安. 水辅助注射成型充模流动的仿真与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46(8):140~146.
[10] 吴健文. 塑料注射成型技术的最新进展[J]. 国外塑料, 2010, 28(3): 49~50.
[11] 许磊, 黄汉雄, 周润恒. 水辅助注塑聚丙烯制品的晶体结构研究[J]. 塑料科技, 2009,37(6): 39~42.
[12] 梁育敏. 基于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新发展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2: 19.
[1] 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 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 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 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 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50-54
[6] 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 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即电子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以下列字母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周围的对象的流被分成两个部分: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形式阻力)的总电阻。的摩擦阻力:表面摩擦剪切应力的流动方向上的投影的结果的总和,流体粘度的直接影响。的形状阻力:传入的流的方向中的投影表面的压力的总和,由于引起压力不平衡之前和之后的对象的粘性,流体粘度的间接影响的结果。对象绕流流线型的,如果边界层分离仍然存在形式阻力,只是钝体绕流比同迎风面积小的电阻。 边界层,也被称为边界层的流速为0(靠近表面的分子的非滑)边界层,最外部的部分中的剪切应力,表面因为在相同的速度相的主流0() 你有一个质的认识是看大学工程流体力学。 。
鲜保安 王宪花 高颖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煤层气项目经理部 河北廊坊 065007)
作者简介:鲜保安,1966年生,男,陕西户县人,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开发系钻井工程专业,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钻井完井技术研究工作。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44信箱,邮编:065007,Email:xbalffy 。
摘要 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态储集在煤层中的天然气资源,煤层裂缝系统由众多不同类型的裂纹组成,原始裂纹与应力变化产生的新裂纹形成网状结构,煤层气多分支井增产机理在于实现了广域面的效应,可以大范围沟通煤层裂隙系统,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根据流体串联和并联管路设计原理,推导出多分支井身结构协调方程,并依此设计出2类紊流型和5类层流型的多分支井身结构。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分支井 井身结构 设计模型
Application Study of Hydrodynamics in Well Bore Structure Design of Multi-Lateral Wells of CBM
Xian Bao'an,Wang Yaohua,Gao Ying
(Langfang Branch of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Langfang 065007)
Abstract:CBMis a kind of natural gas stored in coal seams in absorption states.Facture system of coal seams consists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leats.The original and stress-induced cleats formed network of fracture system of coal seams.The reasons why multilateral well of CBM can enhance production of CBM are that it establishes bet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ion channels within a larger radius among coal cleats,expands the scope of pressure dropping of coal seams,reduces the frictional force of flow-out of coal seam water and consequently greatly enhances CBM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of single well.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ries-parallel circuit design,the author designed a coordination equation for wellbore structure of multilateral well and subsequently designed two sorts of turbulent flow and five sorts of laminar flow of wellbore structures of multilateral wells.
Keywords:CBM;multi-lateral wells;wellbore structure;design models
引言
煤层气是指储集在煤层中的天然气,主要指吸附在煤岩基质内的甲烷,即煤层中以吸附状态存在的天然气[1]。多分支井可定义为提高泄油(气)面积,把主水平井或直井侧钻多次,从主水平井或直井井筒钻出多个分支井眼。煤层气多分支井技术正是针对煤层气储层的低压、低渗、低流体动能和低产特性而提出来的,集煤层气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
多分支井按曲率半径划分为四类,即长半径分支井、中半径分支井、短半径分支井、超短半径分支井,其中中曲率半径分支井应用最广泛。分支井按井眼轨迹划分为四类,即主井筒为直井的双分支井、主井筒为直井的三分支井、主井筒为水平井的三分支井、主井筒为水平井的梳齿状分支井。主井筒为直井的双分支,分别开发两个不同的产层,两个井筒分别是直井和定向井。主井筒为直井的三分支井,主井筒以下有两个分支。主井筒为水平井的三分支井,三个分支井在主井筒同侧,分别开发三个层位。主井筒为水平井的梳齿状分支井,主井筒为水平井,各分支呈梳齿状或逆斜分布[2]。
1 多分支井主要增产机理与优点
多分支井技术适合于开采低渗透储层的煤层气,主要原因在于分支井眼能够改善低渗透储层流体的流动状态。煤层裂缝系统由众多不同类型的裂纹组成,产状各异的裂纹将煤层分割成形状不同的晶体,即煤岩基质。煤层段分支或水平井眼以张性与剪切变形形成的裂纹为主,并且由于钻采过程中煤层应力状态的变化,导致原始闭合的裂纹重新开启,原始裂纹与应力变化产生的新裂纹形成网状结构,所以煤层气多分支井的增产机理在于突破了原来直井点的范围与单一水平井的线或窄面的局限,实现了广域面的效应,可以大范围沟通煤层裂隙系统,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3]。多分支水平井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加有效供给范围。水平钻进400~600m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要压裂这么长的裂缝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造就一条较长的支撑裂缝要求使用大型的压裂设备。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中呈网状分布,将煤层分割成很多连续的狭长条带,从而大大增加煤层气的供给范围。
(2)提高煤层导流能力。压裂的裂缝无论长度多长,流动的阻力都是相当大的,而水平井内流体的流动阻力相对于割理系统要小得多。分支井眼与煤层割理的相互交错,煤层割理与裂隙更畅通,就提高了裂隙的导流能力。
(3)减少对煤层的伤害。常规直井钻井完钻后要固井,完井后还要进行水力压裂改造,每个环节都会对煤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煤层伤害很难恢复。采用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方法,就避免了固井和水力压裂作业,这样只要在钻井时设法降低钻井液对煤层的伤害,就能满足工程要求。
(4)单井产量高,经济效益好。采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单井成本比直井高,但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块开发,可大大减少钻井数量,降低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及地面集输与处理费用,从而降低综合成本,而且产量是常规直井的2~10倍,采出程度比常规直井平均高出近2倍,既提高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地开发了煤层气资源。
(5)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分支水平井不仅可用于开发煤层气资源,还能应用于开发稠油或低渗渗透油藏、地下水资源和地下储油储气库工程。
2 多分支井眼摩阻计算与结构设计模型
2.1 多分支井眼管路与摩阻计算模型
这里只计算分支水平井的摩阻,可将分支水平井的水平投影简化成并联管路,钻进煤层的主井眼可简化成主管路,分支段管路为部分主管路和并联管路再串联(图1),利用并联管路的水力计算模型计算水平井眼的摩阻。
1.2.…….i.i+1.……n表示分支井眼与主井眼连接处节点序号,A、B为主井眼流体起始与终止节点。
图1 多分支井管路模型
主管路末端的总摩阻Hf应由两部分的矢量和,一是主管路与分支管路重叠的摩阻HMi的部分,二是各个分支井眼的分管路摩阻Hfi的矢量和[4]: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管路末端的总流量应该是个分支管路流量的代数和: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 多分支井眼摩阻计算
以武M1-1井为例,水平段进尺6141m,最大日产水量400m3/d(0.255m/s),单位长度水流量qw/d为0.065m3/(d·m)。设各分支平均流速为 ,m/s;各分支井眼长度Li,直径di,m,水的运动粘度γ为1×10-6m2/s,井径扩大率为10%,井径为152mm的井眼绝对粗糙度为15.2mm。即有以下各计算公式:
相对粗糙度系数:ks/d=0.01
各分支流速: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各分支雷诺数: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通过计算出分支井眼的摩阻系数入i,可得各分支井眼的摩阻: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紊流流动有利于排出井筒内的岩屑,进而提高分支井筒的水产量,达到整个多分支井眼系统的整体排水效率。
2.3 分支井眼临界长度和井眼直径计算模型
分支井眼系统设计首先要考虑充分尽快排水和煤屑为目的,可按两相流计算。但因为控制钻速,煤屑量很少,可忽略煤屑的影响。
2.3.1 紊流与近似紊流计算模型
(1)紊流条件临界长度模式
由于层流与紊流区的临界条件是雷诺数大于2300,即
Re>2300,故有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将式(3)代入(6)整理后即得,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令f(Li,di)= ,即
f(Li,di)>3.38×108即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8)就是计算各分支井眼在满足紊流排水条件的临界长度公式。这是理想的计算模式,依此计算的分支段长和井眼直径更有利于煤层排水和后期采气。
(2)近似紊流条件长度模式
对于低产水煤层,井眼直径不能无止境地减小,这时以接近紊流模式设计,适当减小分支井眼半径
井眼直径计算: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井眼直径长度: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约束条件: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其中Pi为煤层的储层压力。
采用近似层流条件模式计算分支长度和井眼直径时选择更小井眼为宜,而主井眼的直径影响不大,即整个分支井眼系统中也采用变直径井眼组合模式。
2.3.2层流计算模型
由于大部分煤层气多分支井眼的水产量较低,通过式(4)很容易判断出流态为层流,所以用层流模式设计煤层气多分支井眼的长度和井眼直径更具现实意义。
在图1b中,设Li为第i分支长度,Loi,i+1为主井眼节点i到节点i+1的长度,Hfi为第i个分支井眼的摩阻,Hfi,A为第i个节点处的总摩阻,即主井眼节点i到A点的摩阻,Hofi,(i+1)为主井眼第i个节点i至第i+1个节点的摩阻,入i为第i个分支井眼的摩阻系数,入oi,(i+1)为主井眼第i个节点到(i+1)节点的摩阻系数,vi为第i个分支井眼流体的平均流速,voi,(i+1)为流体在主井眼第i个节点到(i+1)节点段的平均流速,故各节点处的总摩阻Hfi,A有以下关系式: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由式(5)有Hfi=入i
对主井眼且有: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则节点i的总摩阻又有式:Hfi,A=Hf(i-1)+Hof(i-1),i(14)
上式第一项为从第(i-1)分支井眼流体在节点(i-1)的摩阻,第二项为第(i 1)节点至节点i主井眼流体的摩阻。
通过将(12)、(13)代入(14),并利用(11)关系式,经整理后有: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这就是多分支井眼结构协调方程,即分支井眼等摩阻设计模型。通过迭代就可设计主井眼和分支井的直径和长度。这里的各种流速要根据井眼的流量及式(3)、(4)计算。
如果煤层含水量很少,水产量很低,即各井眼流速极低,对摩阻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摩阻系数的影响,即(15)可简化成: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如果把主井眼和分支井眼直径设计为同一直径尺寸的井眼,上式还可进一步简化成: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如果水产量极小,换算成流速就更小,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即干煤层或极低产水煤层,上式还可简化:
Li=Li-1+Lo(i-1),i(18)
3 多分支井眼井身结构模型设计
多分支井井身结构首先取决于煤层的储层条件,包括储层深度、厚度、渗透率、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及含水性,在满足了地质条件下,含水性决定了井身结构的类型。
3.1 近似紊流流态下的多分支井身结构模型
对于相对高的渗透率和高含水区,排水井眼以满足紊流为宜,有利于快速排水,又能排出储层出砂及煤屑,为后期的采气创造条件。
3.1.1 高产水、高压、相对高渗煤区。其中主井眼的直井段还可以是垂直的,但要影响钻分支段的造斜和后期排水采气泵的安置。主井眼完钻井段采用φ215.9mm钻头,下入φ177.8mm生产套管,分支井段全部裸眼完井(图2)。
图2 高产水高渗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1.2 高产水、低压、中渗区煤区。对于低压、低渗的煤层气开发必然要采用欠平衡钻井,实施欠平衡钻井作业对井身结构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支井眼数应适当增加(图3)。
图3 高产水、低压、中渗区煤层多分支井身结构
3.2层流流态下的多分支井身结构模型
中国煤层大多属于低渗、低压储层,产水量有时区别较大,但产水量绝大多数只能在层流区,所以层流区煤层还是主要以压力、渗透率和产水量设计多分支井眼结构模式。
3.2.1 第一类:低产水、高压、中渗煤区。低产水、高压、中渗区煤层钻井可不考虑欠平衡钻井(图4)。
图4 低产水、高压、相对中渗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2.2 第二类:高产水、低压、低渗煤区。高产水、低压、低渗区煤层钻井要考虑欠平衡钻井,即在钻分支井时,从洞穴直井注入空气。完井后洞穴直井可转化为采气生产井(图5)。
图5 高产水、低压、低渗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2.3 第三类:产水较高、低压、低渗的特厚煤层区。这类煤层厚度一般要达到10m以上,有时还会有泥岩夹层,需要井眼同时穿过夹层上下的煤层,并在水平井和直井的煤层段造不同类型的洞穴,以扩大水、气供给范围。图中的D-Cavity指动力洞穴,即靠应力释放法形成的洞穴,M-Cavity指机械洞穴,即仅靠扩孔工具形成的洞穴,不进行应力释放。钻井时同样需要考虑欠平衡。同时面割理的方位或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直接决定了主水平井眼的方位,另外对主井眼的井壁稳定也有影响(图6)。
图6 低压、低渗的巨厚煤层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2.4 第四类:多层中低含水、低压、低渗煤区。多层中低含水、低压、低渗煤层一般以两个主力煤层为目的层,见图7。可在两层同时钻多分支井以增加产量,也可弥补单层厚度不足的缺陷,但对下部煤层不能实行有效地封隔,产量也不能按层位区分。
图7 多层低压、低渗煤层多分支井身结构
3.2.5 第五类:高陡构造、低压、低渗煤区。高陡构造、低压、低渗煤区,可以是单煤层,也可以多煤层,只要把第一类结构改进即可(图8)。
4 结论与建议
(1)多分支井集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适合于低渗透煤层气开发,能够更大限度地沟通煤层中的天然裂缝系统,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应用前景广阔。
(2)根据流体“管路”串联、并联原理与流态特征,推导了多分支井眼结构协调方程,即分支井眼等摩阻设计模型,从而建立了多分支井身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改变约束条件可设计出满足不同煤层条件的井身结构,即满足近似紊流流态的两种井身结构模型和层流流态的5种模型,能够满足现场生产需求。
图8 高陡构造、低压、低渗煤区多分支井身结构
(3)加强煤层井壁稳定与煤层保护技术的统一性研究。通常情况下解决井壁稳定问题是以提高钻井液密度并改善其流变性能,但出于防止煤层污染的考虑,又不能实行过平衡钻井,应将欠平衡与保持煤层井壁稳定统一起来研究。
(4)加快多分支井小井眼技术研发,配套相应的钻完井工具。煤层气多分支井技术目前发展较快,但由于配套的小井眼(主要指152mm和120mm井径)井下钻井工具与配套工具严重不足,如动力钻具、MWD、减阻器等,都限制了这项技术试验与推广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黄景城等.1990.煤层气译文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杜,P.1~64
[2]王亚伟等著.2000.分支井钻井完井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1~8
[3]鲜保安等.2005.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气开发中的控制因素及增产机理分析.中国煤层气,2(1):14~17
[4]祁德庆著.1995.工程流体力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杜,133~145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2019.15.034:39.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2018.11.059:70.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2016.15.0254:02.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2019.02.002:190.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Ewildfire5.0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50-54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即电子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以下列字母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
1.参考文献标注: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1.1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
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1.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
2.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2.1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193.
[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0.
[3] 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1990.
[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2.2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9.
2.3标准
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例如:
[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4 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11.
2.5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
2.6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工程专业参考文献
[1] 王洪江、符长青主编,《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
[2] 魏道升主编,《路桥施工组织设计范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
[3] 崔新媛、周直编著,《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
[4]《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
[5] 刘燕主编,《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
[6] 郭小宏、曹源文等主编,《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
[7] 苏建林编,《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
[8] 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公司编,《公路施工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xx。
[9] 周水兴、向中富,《桥梁工程》,重庆大学、新疆大学出版社,20xx年10月。
[10] 凌天清、杨少伟,《道理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4。
[11] 沈其明、刘燕编,《公路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
[12] 全国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4。
[13] 全国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4。
[1] 王玉杰.浅谈施工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10):56-58
[2] 李林.绩效管理在 HR 管理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J].商情,20xx(4):55
[3] 朱晨海.战略性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研究--从人力资源计分卡到胜任力模型[D].上海:同济大学,20xx
[4] 李溪.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才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xx
[5] 彭剑锋.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2-13
[6] 曹志强.基于 KPI 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xx
[7] 魏群.供电企业 KPI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xx
[8] 战冰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绩效测评体系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9] 徐中林.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10] 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xx(1):89-91
[11] 刘芳.基于胜任力视角的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评价解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xx
[12] 宫鹤.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过程的.问题研究[J].华章,20xx(36):1
[13] 崔爱珍.腾飞的中建八局天津公司[J].天津建设科技,20xx(2):23-24
[14] 赵岳.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评价与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xx
[15] 李晶晶,张玉清.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J].企业导报,20xx(11):82-83
[16] 李作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第 2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89-97
[17] 吴晓琴.基于执行力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及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xx
[1]拓勇飞,孔令伟.湛江地区结构性软土的赋存规律及其工程特性[J].岩土力学,20xx,25(12):1879-1884.
[2]张先伟,孔令伟.湛江强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相关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xx,19(4):447-454.
[3]孔令伟,吕海波,汪稔等.湛江海域结构性海洋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微观机制[J].水利学报,20xx,33(9):82-88
[4]孔令伟,吕海波.某防波堤下卧层软土的工程特性状态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xx,26(4):454-458.
[5]孙吉主,王勇.湛江海域结构性软土的边界面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xx,27(1):99-103.
[6]姚珩珩,夏远野,刘胜娥.海口地区第四系湛江组灰色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J].港工技术,20xx,(6):54-55.
[7]张丽.浅谈第四系湛江组粘土层工程特点[J].采矿技术,20xx,10(1):24-25.
[8]陈书荣.湛江灰色粘土的工程特性[J].西部探矿工程,20xx,(6):30-31.
[9]雷严问.浅谈湛江市老粘性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环境地质因素的关系[J].广东水利水电,20xx,4:03-04.
[10]胥稳,侯玉宾,朱瑞田.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数值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xx,10:104-106.
[11]魏静,王建华,李永林.西安地区单桩桩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20xx,25(3):63-66.
[12]徐燕,佴磊.单桩不同加载条件下有限元模拟及侧摩阻力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xx,35(3):55-58.
[13]蔡志.钉形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的数值模拟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xx,8:147-149.
[14]赵健利,冯旭.基于薄层单元法的单桩挤土效应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20xx,19(2):208-213.
[15]吕全乐,鹿群,郭少龙.静压单桩施工对道路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xx,38(1):182-187.
[16]张瑞坤,石名磊,倪富健,王晋.黏性土中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及单桩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xx,32:4190-4198.
[17]周健,郭建军,张昭,贾敏才.砂土中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xx,31(6):1763-1768.
[18]王幼青,张克绪.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工作性能模拟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xx,34(5):667-670.
[19]吴增伟.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三维模型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xx,10(2):351-355.
[20]邢克勇,江松,姚升康,赵春晓,张华文.PHC管桩单桩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xx,32(1):33-37.
[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编著,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 《结构力学》,文国治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沈蒲生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xx),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8]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9] 编写组, 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11]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2] 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第1版.,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4] 青岛市建委,青岛市工程结算资料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
[15] 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xx,,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xx
[16] 严微.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8] 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9] 重建工,同济,哈建工,建筑施工,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1] 郑少瑛,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 郑少瑛,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3] 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4] 徐伟,陈东杰,模板与脚手架工程详细图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xx),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8]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9] 编写组, 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11]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2] 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第1版.,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4] 青岛市建委,青岛市工程结算资料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
[15] 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xx,,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xx
[16] 严微.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8] 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9] 重建工,同济,哈建工,建筑施工,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2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2] 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3] 邢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4] 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5]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LD/T 73.1-4-20xx),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国内的话力学杂志有《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给lz一些国际的期刊。国际知名的力学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创刊年 附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热应力杂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国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多相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国际热与热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Flow 1979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Ltd.《国际地震工程与土壤动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国 CML Publications《工程断裂力学》(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杂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Vessels Piping 1973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in Engineering 1969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疲劳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国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及地 质力学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Le) 1962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Gauthier-Villars《工程师文献》(联邦德国) Ingenieur-Archiv 1929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奥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1929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体力学文献》(荷兰)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兰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杂志》(荷兰)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名为Journal of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为 现名)《国际断裂杂志》(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学研究杂志》(荷兰)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兰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 (荷兰)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动》(荷兰) Wave Motion 1979 荷兰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力学译丛》(中国) 19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力学进展》(中国) 198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应用力学》(中国) 1982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固体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员《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建筑结构学报》(中国)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力学》(中国) 1980 《上海力学》编辑部 《爆炸与冲击》(中国) 1981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 《振动与冲击》(中国) 1982 《振动与冲击》编辑委员会《空气动力学学报》(中国)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报》(中国) 1981 《数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会报》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Analysis 1943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实验力学》(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结构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国Marcel Dekker Ine.《流变学杂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压与气体力学》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国Penton/IPC 《流体物理学》(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体力学年评》(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国Annual Review Inc.《应用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Mechanics 19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实验应力分析学会年度春 季会议录》(美) Proceedings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聚合物科学杂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生物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Engineering 1977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复合材料杂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国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流体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FluidsEngineering 19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力学组杂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汇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船舶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ShipResearch 1893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 (Society of Naval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苏联流体力学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国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体动力学》(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国 Plenum Publishing Co.《伦敦皇家学会会报,A辑: 数学及物理科学》(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数学与物理科学》(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两辑出版《力学研究通讯》(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生物流变学》(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生物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材料科学杂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国 Chapman and Hall Ltd.《应变》(英) Strain 1964 英国应变测量学会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Design 1965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Publications Ltd.《力学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计算机与结构》(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国 《计算机与流体》(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气体机械动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国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飞机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国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航空杂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星际航行学报》(英) ActaAstronautica 1955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1958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理性力学与分析文 献》(联邦德国)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流变学学报》(联邦德国) Rheologica Acta 1958 联邦德国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体力学实验》(联邦德国)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 《油压力学与气体力学》 (联邦德国)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联邦德国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数学生物学杂志》(联邦德国)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热力学与流体力学》 (联邦德国)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法国流变学小组手册》 《通报》(法) Cahiers et Bulletin du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国《法国科学院会议周报,A-B辑:数理科学》(法)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Physiques” 1835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应用力学纪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学》(意) Mechanica 1966 意大利 Pitagora Editrice《力学学报》(奥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弹性体杂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兰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体力学》(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兰 D.Reidel Publishing Co.《工程数学杂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学》(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兰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亚地质力学杂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亚《加拿大航空与空间杂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为现名,1955~1961年刊名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核工程与设计》(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Elsevier Sequoia S.A.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民主德国)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国 Akademic-Verlag 《理论与应用力学》(波兰)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兰 PWN 《工程汇刊》(波兰)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兰 PWN 《力学文献集》(波兰)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兰 PWN 《罗马尼亚技术科学杂志, 应用力学辑》(罗)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1956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应用力学研究》(罗)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日本应用力学全国会议 录》(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学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学会《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机械学会 《土木协会论文报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学会《日本造船协会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协会《流体工程学》(日) 流体工学 1965 日本产业开发社(原名:学, 1965~1973.7)《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196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力学研究所报告 1967 日本力学研究所《日本流变学会志》(日) 日本一学会志 1973 日本流变学会《应用数学与力学》(苏联) 1936 苏联《苏联科学院通报:固体力 学》(苏) 1966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磁流体力学》(苏) 1965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燃烧与爆炸物理学》(苏) 1965 苏联《应用力学与物理学杂志》 (苏) 1960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应用力学》(苏) 1955 苏联《复合材料力学》(苏) 1965 苏联《建筑力学与建筑物计算》 (苏) 1959 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通报》(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国 Allerton Press Inc (译自俄文) 《得克萨斯大学巴尔科研究 中心年报》(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Univ.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剑桥哲学会数学汇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国Cambridge Univ.Press,1977年改为现名,1843~1976 年名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学与应用数学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国 《流体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国 Cambridge Univ.Press《应用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报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工 学院通报:力学辑》(罗)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罗马尼亚《列宁格勒大学通报:数学, 力学和天文学类》(苏) 1946 苏联《莫斯科大学通报:数学力学类》(苏) 1946 苏联《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 数学,力学》(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文摘━流体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报 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一般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弹性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数学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Reviews 1940 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冲击与振动研究辑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国冲击与振动情报中心《流变学通报》(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应用力学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地震工程文摘杂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国 Engineering Index Inc.《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ing 1852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科学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Abstracts 1968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流变学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国 Pergamon Press《固体-液体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Abstracts 1973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Research Association《工业空气动力学文摘》(英)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流体动力学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1974 年改为现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文摘通报,第130辑:数学, 物理,光学,声学,力学, 热学》(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du C.N.R,S.,Section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机 械工学编》(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文摘杂志:力学(综合本) 》(苏) 1953 苏联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与实践》(中国) 1979 《力学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美国物理学杂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1]尤明庆.岩石的强度准则及中间主应力的影响.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6):474~478
[2]You Mingqing.True triaxial strength criterion of rock.Submitted to Inter.J.Rock Mech.Min.Sci.,2007.
[3]郑颖人,沈珠江.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出版社,1998.22~25,60~71
[4]Nadai A.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vol.1,New York:McGraw-Hill.1950
[5]Drucker D C and Prager W.Soil mechanics and plastic analysis or limit design.Quart.Appl.Math,1952.10:157~165
[6]周维垣主编.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54~55,23~25
[7]李世平,吴振业,贺永年等.简明岩石力学教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31~32
[8]孙均.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5
[9]姚伟明,李同春,任旭华等.岩石材料包络型复合弹塑性计算模型.岩土工程学报,1999,21(1):95~99
[10]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9~228
[11]徐卫亚,韦立德.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787~791
[12]韦立德,徐卫亚.具有统计损伤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2):1971~1975
[13]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425~501
[14]李春光,郑宏,葛修润等.双参数抛物线型Mohr 强度准则及其材料破坏规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4):4428~4433
[15]Murrell S A F.A criterion for brittle fracture of rocks and concrete under triaxial and the effect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criterion.In:Proc.Fifth Rock Mech.Symp.,University of Minnesota,Also in:Fairhurst C.Rock Mechanics.Oxford:Pergamon,1963.563~567
[16]贺永年.关于Griffith 准则的 Murrell 三维推广.力学与实践,1990,12(5):22~24
[17]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译(耶格 J C,库克 N G W 著).岩石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26~129
[18]Mogi K.Fracture and flow of rocks under high triaxial compression,J.geophys.Res.,1971,76:1255~1269
[19]Haimson B.True triaxial stresses and the brittle fracture of rock.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2006,163:1101~1130
[20]Haimson B,Chang C.A new true triaxial cell for tes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and its use to determine rock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westerly granite.Inter.J.Rock Mech.Min.Sci.,2000,37:285~296
[21]Chang C,Haimson B C.True triaxial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the KTB deep hole amphibolite.J.Geophys.Res.2000,105:18999~19014
[22]Al-Ajmi A M,Zimmerman R W.Relation between the Mogi and the Coulomb failure criteria.Inter.J.Rock Mech.Min.Sci.,2005,42:431~439
[23]Von Karman T.Festigkeitsversuche unter all seitigem Druck.Z.Verein Deut.Ingr.,1911,55:1749~1759
[24]Böker,R.Die Mechanik der bleibenden Formanderung in kristallinisch aufgebauten Körpern,Verhandl.Deut.Ingr.Mitt.Forsch.,1915,175:1~51
[25]Handin J,Heard H C,Magouirk J N.Effect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on the failure of limestone,dolomite,and glas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J.Geophys.Res.1967,72:611~640
[26]Mogi K.Effect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on rock failure.J.Geopys.Res.,1967,72:5117~5131
[27]Colmenares L B,Zoback M D.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intact rock failure criteria constrained by polyaxial test data for five different rocks.Inter.J.Rock Mech.Min.Sci.,2002,39(6):695~729
[28]Emmermann R,Lauterjung J.The German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KTB:Overview and major results.J.Geophys.Res.,1997,102:18179~18201
[29]Brudy M,Zoback M D,Fuchs K,et al.Estimation of the complete stress tensor to8kmdepth in the KTB scientific drill holes: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strength,J.Geophys.Res.,1997,102:18453~18475
[30]Vernik L,Zoback M D.Estima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magnitude from stress-induced well bore breakouts in the cajon pass scientific research borehole,J.Geophys.Res.,1992,97:5109~5119
[31]Haimson B,Chang C.True triaxial strength of the KTB amphibolite under borehole wall conditions and its use to estimatethe maximum horizontal in-situ stress,J.Geophys.Res.,2002,107(B10),ETG15:1~14,doi:10.1029/2001JB000647
[32]Yoshinaka R,Yamabe T.A strength criterion of rocks and rock masses.In:Proc.of the Inter.Symp.on Weak Rock,Tokyo,1981.613~618
[33]刘宝琛,崔志莲,涂继飞.幂函数型岩石强度准则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5):437~444
[34]尤明庆.岩石的强度和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5):602~604
[35]张金铸,林天健.三轴试验中岩石的应力状态和破坏性质.力学学报,1979,(2):99~105
[36]Mogi K.Effect of the triaxial stress systems on the failure of dolomite and limestone.Tectono-physics,1971,11:111~127
[37]Mogi K.Fracture and flow of rocks.Tectono-physics,1972,13:541~568
[38]许东俊,耿乃光.中等主应力变化引起的岩石破坏与地震.地震学报,1984,6(2):159~165
[39]Brace W F.Brittle fracture of rocks.IN:Judd W R.State of 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New York:Eleviser,1964.111~174
[40]Brown E T.Fracture of rock under uniform biaxial compression.In:Proc.3rd congr.Int.Soc.Rock Mech.Denver,1974,2A,111~117
[41]Chang C,Haimson B.Two distinct modes of compressive failure in rocks.IN:Elsworth D,Tinucci J,Heasley K.Rock Mechanic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Vol II).Netherlands:A A Balkema,2001.1251~1258
[42]Kim M K,Lade P V.Modeling rock strength in three dimensions.Inter.J.Rock Mech.Min.Sci.,1984,21(1):21~33
[43]Wiebols G A,Cook N G W.An energy criterion for the strength of rock in polyaxial compression.Inter.J.Rock Mech.Min.Sci.,1968,5:529~549
[44]Zhou S.A program to model the initial shape and extent of borehole breakout.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1994,20:1143~1160
[45]尤明庆.岩石的强度准则和真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的讨论.岩土力学,2007
[46]俞茂宏.双剪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7]Mao-hong Yu.Advances in strength theories for materials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 in the 20thCentury.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2002,55(3):169~218
[48]陈秋南,张永兴,刘新荣等.考虑 σ2作用的加筋土挡墙筋材设计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2):241~245
[49]刘国华,王振宇.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动态响应与抗爆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2):204~209
[50]黄煜镔,朱礼君.三维应力状态下圆筒形巷道塑性区次生应力、半径和位移.地下空间,2004,24(1):5~6
[51]谢兴华,速宝玉,詹美礼.基于应变的脆性岩石破坏强度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7):1087~1090
[52]过镇海.混凝土的强度与变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18~119
[53]Perice F T.Tensile test for cotton yarns vs“the weakest link”.J.Textile Inst.,1926,17.355~368
[54]余寿文,冯西桥.损伤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7~40,57~58
[55]Kachonov L M.On the time to failure under creep condition.Izv.Akad.Nauk.,USSR.Otd.Tekhn.Nauk.1958,8:26~31
[56]Lemaitre J.Evaluation of dissipation and damage in metals submitted to dynamic loading.In:Proceedings of ICM-1,Kyoto,1971
[57]Hudson J A,Harrison J P.Engineering Rock Mechan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Inc,1997.100~101
[58]唐春安.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59]张全胜,杨更社,任建喜.岩石损伤变量及本构方程的新探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7~150
[60]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岩石损伤统计强度理论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6):820~823
[61]周维垣,吴澎,杨若琼.节理岩体的损伤模型.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编.岩石力学新进展.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9.37~54
[62]Hojem J P M,Cook N G W,Heins C.A stiff,two meganewton testing machine for measuring the“work-softening”behavior of brittle materials.S A Mech.Eng,1975,25:250~270
[63]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基于 Weibull 分布的岩石损伤软化模型及其修正方法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226~3231
[64]曹文贵,赵明华,唐学军.岩石破裂过程的统计损伤模拟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3,25(2):184~187
[65]曹文贵,方祖烈,唐学军.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6):628~633
[66]杨强.岩石损伤力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见:第七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6~50
[67]黄克智,肖纪美主编.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序言
[68]尤明庆.岩样单轴压缩的失稳破坏和试验机加载性能.岩土力学,1998,19(3):43~49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力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浅析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摘 要]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本文立足于力学,简要论述了力学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力学 弹性力学 断裂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进步,如大气物理、海洋科学等,同时力学也在机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广泛。
一、力学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
力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古希腊时代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1687年,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到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力学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二、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广泛,其典型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弹性力学也称弹性理论,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运动当中,许多机械运转速度较高、承载很大,机械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将机械系统按弹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一般情况下,弹性力学在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轴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齿轮机构在设计时运用了弹性力学的知识,渐开线作为齿廓曲线存在诸多优点,但用弹性力学知识加以分析便可得出它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即当两齿轮啮合传动时,根据弹性力学中的赫兹公式分析可得,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想降低两齿轮在接触处的最大接触力,就必须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对于渐开线齿轮传动来说,由于要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就需要增大齿轮机构的尺寸,而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增大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难以进一步达到齿轮机构尺寸小、而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目的。同时,弹性力学在轴设计中也有众多应用。为避免共振现象,对高转速的轴,如汽轮机主轴、发动机曲轴等设计时振动计算尤其重要,此时必须运用弹性力学知识。
2.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断裂力学主要可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前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而后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发展迅速,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并占据重要地位。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首先,我国在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制订结构缺陷评定标准及安全设计规范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压力容器、小型但用量大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及汽轮一发电机组等。
其次,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应用较多。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可靠性设计的快速发展。运用参量的分布及安全余度来反映常规设计中不能准确反映的客观实际和常规设计安全评定中用安全系数不能准确反映的真实安全性。由于安全余度考虑了应力和强度的二阶矩,较好地反映了结构可靠度的实质,既考虑了变异特性又考虑了平均值,因而与失效分布有较直接的关系,使安全设计更可靠。国外已较完整地应用于飞机结构,如概率损伤容限分析、飞机结构可靠性和事故分析、飞机结构的耐久性分析等方面。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典型性研究则是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焊接管节点的疲劳强度分析。
再者,可用断裂力学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失效分析。失效分析是指事故或故障发生后所进行的检侧和分析,目的在于找到失效的部位、失效原因和机理,从而掌握产品应当改进的方向及修复的方法,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以推进技术不断前进。因此,失效分析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断裂力学在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中具有着重要作用。机械产品的主要失效模式有: 断裂、蠕变、疲劳、腐蚀、磨损及热损伤等,它们都可以借助断裂力学方法及断裂分析技术予以解决,断裂力学方法是失效分析的有力工具。
最后,运用断裂力学可以指导改进工艺及合理选材,如模具、焊接工艺等方面,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量。
3.工程力学在机械修理中的应用
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处理机械工程出现的大量破坏问题,绝大多数是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例如,汽车修理中汽车零部件的破坏分析与修理也是如此,其中,判断汽车半轴套管断裂的原因与确定修复方案等,全部流程无一不体现着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三、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力学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且在机械中获得更广更深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同骥,浦群.现代力学的发展[J].力学进展,1990,(1).
[2]李彦军.工程力学在汽修中的应用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32).
[3]侯岩滨.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吴清可,刘元杰,张毓槐.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1988,(6).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29.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 刚体的概念 1.1.2 力的概念 1.1.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1.1.4 力系 1.1.5 平衡 1.2 静力学公理 1.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1.2.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1.2.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1.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3.1 约束相关概念 1.3.2 常见的约束类型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2.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1.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1.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2.2.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2.2 合力投影定理 2.2.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2.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2.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2.3.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3.2 合力矩定理 2.4 平面力偶理论 2.4.1 力偶的概念 2.4.2 力偶的性质 2.4.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2.4.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3.1 力的平移定理 3.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2.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2.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3.3.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3.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3.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3.4.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3.4.2 物体系统的平衡 3.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4.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4.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4.1.2 合力投影定理 4.2 力对轴的矩 4.2.1 力对轴之矩 4.2.2 合力矩定理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4.3.1 空间力系的简化 4.3.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4.3.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4 重心与形心 4.4.1 物体的重心 4.4.2 平面图形的形心 4.4.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25.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