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校门,很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的环境,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应激。如何让自己成熟起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亲身体验⑴适当的原因和对象,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情绪反应⑵情绪反应与情境刺激相一致⑶情绪反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度二、克服不良情绪⑴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个体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⑵转移从主观上奴隶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亮的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务上取得一种自我调节方法。⑶自我安慰学会找出合乎情理的原因来为自己辩解和解脱⑷积极的自我暗示运用内部言语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⑸调整认知结构三、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⑴知足常乐把理想和需要定得切合实际,增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⑵增强自信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使快乐的⑶创造快乐善于发掘快乐,善于用微笑迎接困难,善于从身边平凡的琐事中⑷发掘乐趣,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乐趣⑸多点宽容,少点责备宽容既包括对自己也包括对他人⑹多交朋友1、制怒术。要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先想一想发怒有无道理,再想一想发怒后会有什么后果,最后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式来代替?这样想过后就会变得理智起来。 2、愉悦术。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以削弱消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快乐。二是多立些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会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会辩证思想,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 3、幽默术。幽默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经常以幽上一默,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4、宣泄术。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跑步、读小说、看电影,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5、升华术。就是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著述《史记》上,终成一代史学大师。6、放松术。心情不佳时,可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地放松全身,或通过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抛开面前不愉快之事不去想,而去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如何调节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倡心理卫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体来说,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对自然事物保持兴趣。像孩子一样,对环境中的色彩、声、光、香味、美景等自然万物保持兴趣,使人生变成一段趣味无穷的旅程。②广交朋友,积极处世。与朋友一起,积极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克服顾影自怜,郁郁寡欢的自卑心理。③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无论在学校里或家庭中,避免过多的抱怨、挑剔和指责。遇事不忘超脱,放弃一切成见。尤其在用餐时切忌苦恼、害怕、焦灼或责难。④对问题当机立断,不要左思右想,犹豫不决。问题一经决定,不要再去多想。⑤珍惜时光。不要热衷于空想未来追忆从前而使自己陷入苦思冥想的深渊,应该以最有效的方法来从事现在的工作和生活。⑥从事适度的文娱、体育活动。⑦必要时可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 不良情绪的体验会影响人们形成健康的情绪状态,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学会对不良情绪加以调适,对于警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有一些具体方法可供我们在实践中借鉴。 1. 调整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被许多事情所困扰,但并不一定由于某个特定的诱发事件直接引起,而是因为对经历事件的不合理认识或评价才形成心中的困扰。所以,合理的认识有助于产生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同样是工作失败,甲乙两人的想法不同,甲认为准备得不够充分,尽管也会感到难过,但甲很快在工作中恢复了正常心态。乙想的却是:我本来是应该成功的,工作都做不好,我真是太无能了,乙的情绪反应就会变得比较消极。 调整认识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调整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即使在某件事上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不会在任何事上都得到他人的赞赏。善于控制情绪者会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做好每件事情,不是急着去和他人比较,而是会把别人的话当作参考,学习怎样把事情办得更好,而不是试图做一个完美的人。有情绪困扰的人应该摆脱那种以某事的成败为标准,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价的不正确思维方式,不能因为一件事而否定一个人的整体价值。 2)调整对他人不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应是:人们无权对他人提出绝对的要求,一味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是不可能实现的。善于控制情绪者会尊重他人,不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受到别人指责后,他们会设法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做错,也会体谅别人的情绪性责备;若是别人犯了错误,就会尽量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并帮助其纠正错误。 3)调整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正确认识。遇到问题,善于控制情绪者往往会尝试改善周围的环境,如果无法做得到,就要学会接受这种现实。 当你产生焦虑、抑郁、愤怒、不满、不愉快、敌对、挫折感等情绪时,不妨尝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认识,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2. 积极的自我暗示 这是一种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暗示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可以有积极影响,可用来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也可以激励自己。在人际技巧缺乏等情况下,要使自己振作起来,就可以用积极的自我调整来改变自己。比如,在心中默念“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能做好,我有信心”、“别人不怕,我也不怕”等,努力挖掘自己的长处,此法能消除抑郁、焦虑、怯懦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恢复应有的快乐和自信。 3. 合理宣泄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给予合理的宣泄途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如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在心情苦闷时,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或者去心理咨询机构倾诉等都是宣泄情绪的方法。 4. 转移注意力 出现不良情绪时,头脑中只有一个兴奋点。这时如果另建一个新的兴奋点,就可以冲淡或抵消原来的兴奋中心,缓解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因此,当情绪不佳时可外出散步、听音乐、打球、下棋等健康的文体活动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 (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 、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考资料:呵呵 学校期刊网很多的啊
我认为大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心态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好的心态。把论文发挥的更好更出色。
912114685 引流和推广,需要可以+的.不折叠量大
写作思路: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
正文:
一、不良情绪带给我们的思考
非洲草原上的牧民们经常会毫不费力地收获到野马肉,这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小动物所赠。这种动物叫做吸血蝙蝠,它的身体非常小,依靠吸食动物的血来生存,并因此而得名。就是这种不引人注目的小动物,恰恰是野马的天敌。
它在攻击野马的时候,经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十分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开始用尖尖的嘴去吸血。受到这种外来袭击后,野马立刻就开始狂蹦乱跳跳,一路飞奔起来,可是这种吸血蝙蝠却能从容地吸附在它的身上,或者落在它的头上,让它始终无法摆脱,直到吸饱喝足献血后才满意的离开。而野马却往往在暴怒、狂奔和流血中死去。
对于这种现象,动物学家感到非常诧异。他们一致认为这种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丧命,那到底是什么造成野马死亡的呢?其实,造成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野马暴怒的情绪。
二、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
大致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情绪调控:
1、发展正确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及社会生活必需的各项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情绪,情感发生的基础,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发肯定的情绪体验,相反,那些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说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相矛盾的事物,则可能诱发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往往具有正确的倾向性,而不正确的需要则会把情绪和情感引入歧途。
例如,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令人热爱学习,追求真理,力争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理智感,不合理的物质欲望则会让人玩物丧志,只是一味的追求吃、喝、玩、乐等享受。
2、提高认知水平
人在认知外部世界各种对象和事物的时候,会先对刺激情境做出判断和评估,确定何种事物符合自身的需要,何种事物不符合自身的需要。这种判断和评估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情绪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认知过程也往往在情绪过程伴随产生。
由于过去的知识经验约束着人们对当前事务的认知和评估,因此,要想培养健康的情绪,必须使自己获得正确的认知,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提高之后,才可以用理智来控制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挫折来影响我们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境遇,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门我们一生来学习和修炼的课程。好情绪是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我们用理智的思维去面对眼前出现的种种际遇。
大学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论文如下:
1、平静的海水在夜里拼命拍打着海岸,潮水不断地冲击着沙岸的岩石......时间一分一分的走过,沿着海岸不断地延伸,浪花渐渐的隐藏在风中。
2、情绪犹如大海一样,埋得深,察觉不到任何变化;变得快,一瞬间将所有吞没。好像我们所有做的事情,都和我们当下的情感密切联系,有些事情做的没有缘由,内心却总是有个话音不断地推动着自己向某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情绪。
3、良好的情绪能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漫长,使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的自信。过度的大喜和大悲都不是良好情绪的体现,同时悲天悯人、无欲无求也不是良好情绪的好的表达。我们不要强迫自己去模仿些网上认为对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记住,“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4、最严重的认知错误就是认为没有情绪就不会被情绪左右,殊不知这时候的你正在死死的被情绪所束缚。如果一个人没有情绪,说明他正在严重的压抑着自己,要么就是他的生理出现了某些障碍。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 (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 、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考资料:呵呵 学校期刊网很多的啊
大学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论文如下:
1、平静的海水在夜里拼命拍打着海岸,潮水不断地冲击着沙岸的岩石......时间一分一分的走过,沿着海岸不断地延伸,浪花渐渐的隐藏在风中。
2、情绪犹如大海一样,埋得深,察觉不到任何变化;变得快,一瞬间将所有吞没。好像我们所有做的事情,都和我们当下的情感密切联系,有些事情做的没有缘由,内心却总是有个话音不断地推动着自己向某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情绪。
3、良好的情绪能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漫长,使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的自信。过度的大喜和大悲都不是良好情绪的体现,同时悲天悯人、无欲无求也不是良好情绪的好的表达。我们不要强迫自己去模仿些网上认为对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记住,“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4、最严重的认知错误就是认为没有情绪就不会被情绪左右,殊不知这时候的你正在死死的被情绪所束缚。如果一个人没有情绪,说明他正在严重的压抑着自己,要么就是他的生理出现了某些障碍。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得到了适当的疏解,不再积压在心里,在平时工作生活的时候就不会总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了。 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使用: 1. 通过一些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唱歌也行。很多艺术类的活动都能给人发泄感情的空间,不在乎做的多好,关键是既有兴趣,又能抒发情感。 2. 身体/锻炼方面的活动,比如健身,打球,舞蹈,深层放松,做按摩。想象着坏情绪像球一样被打出去,或者随着汗水挥洒出去,会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 3. 身边一定要有三两个知心人,让你随时心情不好时都能够打电话或当面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一般在心理咨询中辅导员也会让当事人把几个名字列出来,并讨论当事人对名单中亲友的信任度)。所谓“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 4. 通过记日记来理清思绪。一个必然规律是,写在纸上的越多,积压在心里的越少。并且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人可以自己对过去发生的事总结经验,并更加客观地对待。有时候在辅导过程中,心理学家还会让当事人总结出一些警句和座右铭,在关键的时候能够自我激励。 5. 给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放音乐,熏香,还有柔和的灯光等等,或者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中,从生理上来舒缓紧张的神经。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知道什么样的生理,心理或外部因素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在预测到自己会因为某事陷入情绪低谷时,就可以用上面说的那些方式“打预防针”。能及时告知周围的人,使他们支持和理解更好。培养坚毅的性格:坚毅决定你能否耐得住挫折和艰辛,不坚毅的人较爱生病、逃避、沮丧。所以,要培养坚毅的性格,儒家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寻求社会支持:爱给人力量。汤普大学Stewart Wolf发现宾州罗塞图(Roseto Story)地方的意大利社区,民众健康特别好(60年代)、衰老及胃溃疡亦少、比较长寿。追踪其原因是:他们凝聚力量对社区无条件支持、家庭很亲密、对老人态度不冷落。许多研究发现,在美国的大城市人际疏离的地方,平均寿命短,心脏病患者多;卡特和葛理克的研究表明,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中,与情绪有相当的关联:寡居女性是已婚者的3倍,寡居男性是已婚者的8倍,单身汉是已婚者的21倍。所以,爱、合作、诚实是情绪生活的重要资粮。运动强身:运动有益于情绪及身心,研究发现: 运动者有较好的心肺功能,运动应该在工作一整天后为之,这最能减低压力。跑步,使心脏中的血流入脑部,促进人的清醒,运动10周后,实验证明记忆力较好,endophin是喜悦和止痛的天然化学物质,运动促进其做足量的分泌,运动能消除郁闷。
情绪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研究我们人类情绪的一门学科,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绪心理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色彩的科学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观者的心理情绪,从而表现出最真实的心理反馈。现阶段,对于色彩应用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稀缺,能够借鉴与学习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同时,色彩也是自然界赠与人类最盛大的礼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感官体验,为想象力插上了飞跃的翅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各种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心理、感官世界产生著不同的影响,在这种色彩的薰陶与感染下促成人们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点,作为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方式,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对观者产生情绪心理上的影响并通过其行为反映出来。
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记忆有时候会停留在对某种代表性色彩的记忆上,或者通过代表性的色彩得到启发,从而引发对该事物的思考、想象、回忆,当某些色彩冲击到人类记忆的敏感神经元时,将能够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心情或者举止行为。色彩不仅为人带来感官上的体验,更能够为人类表达与抒发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的影响力,更多更全面的在艺术设计中应用色彩,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情绪的理论概述
人们的情绪实际上是需求与客观事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了面部表情、生理反应以及情感抒发这三种因素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情绪是人类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的主观需求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情绪,与情感具有相同的性质属于同一理论概念。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情感与情绪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情绪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情绪的波动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过程。同时,情感渗透于情绪之中,缺少了情感的影响,情绪的抒发缺少真实的感官体验,而情感离开了情绪,则无法显现出来。
二、色彩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
情绪与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情绪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出来,同时不同的色彩也能够 *** 或者引发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从物理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根据色彩不同波长的理论依据来研究,不同的波长对人们视觉的传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不同色彩所形成的情绪心理也各不相同,例如,实验研究发现,在所有色彩中蓝色的波长是最短的,在其对人类的视觉 *** 下,能够使人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而在这其中红色的波长是最长的,通过红色对人们视觉上的 *** ,能够让人们感到情绪澎湃充满活力。往心里学层面分析,人们的联想受到不同颜色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最终形成情绪上的相对反应。譬如:人们看到红色时,总是能想到温暖热烈的火焰,从而产生兴奋与激动的情绪;看到黄色时,能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情绪;看到紫色时,会让人感到忧虑不安;而看到白色时,能让人产生冷静与理智的心理情绪。
在掌握了这些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之后,科学合理的将这些色彩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色彩的更多价值。曾有实验研究结构显示,将儿童医院的整体装饰颜色,从白色基调变换为以绿色为主的彩色基调时,儿童对于医院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弱,心理情绪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安抚,更有利于儿童疾病治疗的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经历,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产生想去森林或者大自然放松心情的想法,这是因为绿色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能够有效舒缓紧张的情绪让人能够放松下来,心灵得以释放和平静,在这过程中有效缓解疲劳与压力。
三、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追求视觉体验上升为心理情绪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色彩的审美通常受到情绪心理的影响。
一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灵活的应用色彩,能够有效提高该产品的艺术美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从而加强人们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其选用了简单质朴的黑、白两大色系作为手机的主要色彩,众所周知,黑色是庄严、稳重的代表,而白色象征著纯洁和坦率也是在宗教中最为圣洁的色彩,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于大众来说比较易于接受,因此,苹果手机在设计中运用黑、白两种色彩,一方面有别于市场上花样繁多的手机走简约商务路线;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色彩搭配成功扩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产品的消费。
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室内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对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譬如在设计儿童房的时候,多选用一些较为活跃的色彩如橙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创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能够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应用对于现代设计情绪心理的发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是表达心理情绪最直观的手法,这些特点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中表现最为突出。色彩对人们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代设计师需要对各种色彩的含义,以及对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在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的增加设计价值的方案。
一、一般临床资料
李某,女,20岁,体态正常,在入学身体和心理检查中,未发现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父亲在求助者初中时因车祸去世,之后母亲外出打工,求助者一致和奶奶生活。来访者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自尊心强,做事追求完美,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焦虑,失眠也有三个月,害怕与同学交往,特别是比自己高的同学。大学一年级来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一次后感觉效果很好。但最近由于同学又和自己开玩笑,嘲笑自己身高,给自己取外号,但不敢直接和同学冲突,内心压抑,不愿意去上课,食欲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求助者觉得自己与同学交往很功利,只愿意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交往,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很想改变现有的人际关系和自卑心理,因此前来咨询。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咨询师选用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得分显示:总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属于中度焦虑。
根据李某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其问题具有现实性的强烈 *** ----同学嘲笑自己身高引起的,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也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问题,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学习受到影响,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协调一致,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现实意义的,具体来说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心理原因可能是求助者一直以来就认为自己所有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都是由自己身高引起,对自己认识不合理和同学关系不好就是自己长得矮,不自信,只要身高没有改变,自己心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从社会原因角度分析,由于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缺乏家庭支援系统,同学间人际关系差,也使得来访者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求助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其对于自我认识存在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调整认知,消除焦虑、自卑,提高自信,乐观生活,健全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ABC理性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叙事疗法: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参加国家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相关规定。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为4次。前3次为每周1次,最后一次间隔两周。因是在校生咨询未收费。
六、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问题,并作出初步诊断。
二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帮助求助者认识心理问题的原因;②识别不合理信念;③运用具体化技术,帮助求助者澄清人际关系问题。
三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增强求助者对自我积极的认知,改善情绪困扰;②完善健全人格。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本人评估
李某说:经过四次的咨询,我感觉好多了,原来一直以来认为我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身高问题,咨询后才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是我存在不合理认知,我过分夸大身高对我的影响,我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改善情绪了。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低落,人际关系很差,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也更正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求助者也更加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脸色笑容也更多,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举一个引例说明管理情绪的重要性。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男孩可以控制他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所以每天钉下的钉子也跟着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一些。终于,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此围墙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从前的样子了,当你生气时所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很难弥补的疤痕,有些是难以磨灭的呀!”从此,男孩终于懂得管理情绪的重要性了。你现在的心情如何!是欢乐、烦恼、生气、担心、害怕、难过、失望或者是平静无常呢?还是你根本不懂自己的心情!一早起来,也许你看到阳光普照而心情愉快,也可能因为细雨绵绵而心情低落;你也许因为逃课没被点到名而高兴,然而考试快到又让你担心;谈恋爱的你,心花怒放,失恋的你却又垂头丧气……我们拥有许多不同的情绪,而它们似乎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有情绪好不好呢?一个成功的人应不应该流露情绪?怕不怕被人说你太情绪化?所以宁愿不要有情绪……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存情绪本身,而在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度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即爱的反面是恨,喜悦、高兴的反面是难过、沮丧。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有些人却过度夸大情绪的负面影响,产生对情绪的迷失。例如,认为如果你对别人生气就表示你不喜欢他;或者认为表达生气就表示不尊重或者没有爱。所以当父母对你生气而大骂时,你可能就会全盘否定他们对你的关爱;或者父母的某些做法令你不高兴时,你可能会觉得有很深的罪恶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等等。其实爱恨是可以并存的,所有正向与负向的感受都可以同时存在,情绪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感受,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忽略其他情绪,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体验生活。种种的负面工作情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除了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我们对情绪还存在错觉,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去掉一些情绪,可以完全不生气或者完全不难过,可以永远快乐。实际上当我们压抑情绪时,就累积了一些紧张,而压制了我们感受快乐与爱的能力。情绪的能力是整体的,只有自由地体验各种情绪,才能感受更多流畅的情绪。就如纪伯伦所说:“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更多的快乐。”“当你快乐时,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发现,只有那曾使你悲伤的,正给你快乐。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的事物哭泣。”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心理问题: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如何进行情绪调节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2、注意转移。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说:“痛苦让你觉得苦恼的,只是因为你惧怕它、责怪它;痛苦会紧追你不舍,是因为你想逃离它。所以,你不可逃避,不可责怪,不可惧怕。你自己知道,在心的深处完全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魔术、一种力量和一个幸福,它就叫爱。因此,去爱痛苦吧。不要违逆痛苦,不要逃避痛苦,去品尝痛苦深处的甜美吧。”要记住,其实情绪本身并无是非、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和功能。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否定自己情绪的存在,而且会给它一个适当的空间允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只要我们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不是完全让它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善用情绪的价值和功能。在许多情境下,一个人应该泰然接受自己的情绪,把它视为正常。例如,我们不必为了想家而感到羞耻,不必因为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对触怒你的人生气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些感觉与情绪都是自然的,应该允许他们适时适地存在,并缓解出来。这远比压抑、否认有益多了,接纳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谈及有效管理情绪。
912114685 引流和推广,需要可以+的.不折叠量大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al.Commun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A.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R.H.Parall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J.Commun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D.S.Com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P.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K.The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I.Maton,Douglas D.Perkins,Susan Saegert.Community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浅谈心理学中的访谈法》
摘 要:访谈法是一种重要的收集信息方法。本文介绍了访谈法的功用、目的、种类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访谈法 结构访谈 开放式访谈 半开放式访谈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程艳艳(1980―),女,汉族,安徽潜山,现就读于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
“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访谈的功用和主要目的
1.1 访谈的功用
归纳起来,访谈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了解受访者的思想,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
(2)了解受访者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耳闻目睹的有关事件,并且了解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意义解释;
(3) 对研究的现象获得一个比较广阔、整体性的视野,从多重角度对事件,从多重角度对事件的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
(4)为研究提供指导,事先了解哪些问题可以进一步追问,哪些问题是敏感性问题,需要特别小心。
1.2 访谈的目的
访谈主要用于三种目的。第一,它是一种探寻机制,可以确定变量和关系,提出假设,引导其他阶段的研究。第二,它是研究的主要工具。这种情况下访谈程序中包含的问题,经过设计来测查研究变量。这些问题然后可以作为测量工具中的项目,而不仅仅是信息搜集的手段。如在问卷编制中确定项目时可以使用。第三,访谈可以是其他的方法的补充:异常结果的跟进,验证其他方法,深入了解受访者的动机和他们做某种反应的原因。
2、访谈的种类
就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而言,访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这三种类型也分别被称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
在封闭型的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在这种访谈中,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所提的问题、提问的顺序以及记录方式都已经标准化了,研究者对所有的受访者都按照同样的程序问同样的问题。
与此相反,开放型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他们对意义的解释,以及他们使用的概念以及其表述方式。在开放型访谈中,访谈者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访谈的形式不拘一格,访谈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
在半开放型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通常,研究者事先准备有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但是,访谈提纲主要是一种提示,访谈者在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调整。
3、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在访谈开始之前,研究者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通常包括:抽取访谈对象、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建立访谈关系、设计访谈提纲。
3.1 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一般来说,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应该尽量以受访者的方便为主。这么做一方面是对受访者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使受访者在自己选择的地点和时间里感到轻松、安全,可以比较自如地表现自己。
研究者在与受访者初次接触时,要就访谈的次数和时间长短与对方进行磋商。一般来说,一个比较充分的收集访谈资料的过程应该包括一次以上的访谈;每次访谈的时间应该在一个小时以上,但是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3.2 协商有关事宜
访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而访谈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就有关事宜达成的共识。一般来说,访谈者在访谈开始之前就应该向受访者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课题,并且就语言的使用、交谈规则、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和录音等问题与对方进行磋商。
3.3 设计访谈提纲
虽然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要求给受访者较大的表达自由,但是访谈者在开始访谈之前一般都会事先设计一个访谈提纲。这个提纲应该是粗线条的,列出访谈者认为在访谈中应该了解的主要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范围。访谈问题与研究问题不一样,后者是从研究的现象提炼出来的、研究者尚有疑问的问题,而前者是为了回答后者而设计的问题。因此,访谈问题应该明白易懂、简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访谈提纲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最好只有一页纸,可以一眼就全部看到。
3.4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访谈者还要考虑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对访谈内容进行笔录、观察并解释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选择合适的方式结束访谈。
(1)访谈记录的方式
访谈记录在访谈法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访谈法的研究的目的是捕捉受访者自己的语言,了解他们建构世界的方式,因此受访者的谈话最好能够一字不漏地被记录下来。如果可能,访谈者应该对访谈进行现场录音或录像。如果条件不允许,访谈者应该对访谈内容进行详细的笔录。
现场笔录一般有四种方式:内容型记录、观察型记录、方法型记录和内容型记录。“内容型记录”记的是受访者在访谈者在访谈中所说的内容,这种记录在无法录音的情况下尤其重要。“观察型记录”记下的是访谈者看到的,如访谈的场地和周围的环境、受访者的衣着和神情等。“方法型记录”记的是访谈者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受访者、访谈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内省型记录”记下的是访谈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职业、相貌、衣着、言谈举止、态度等。
(2)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
访谈中交谈双方除了有言语行为、还有各种非言语行为,如外貌、衣着、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人际距离、说话和沉默的时间长短、说话时的音量、音频和音质等。双方的非言语行为可以提供很多重要的、言语行为无法提供的信息。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可以比言语行为更加有力地表现双方的态度、关系以及互动的状态。
受访者的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帮助访谈者了解对方的个性、爱好、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帮助访谈者理解他们在访谈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
(3)访谈的收尾工作
访谈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这是访谈法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一般的建议是:访谈应该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因此如果访谈已经超过了事先约定的时间、受访者已经面露倦容、访谈的节奏变得有点拖沓、访谈的环境正在不利的方向转变(如受访者有客人来访)等,访谈应该立刻结束。访谈者要善于察言观色,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访谈。
访谈应该以什么方式结束?这也是访谈法的一个问题。通常的建议是:尽可能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结束。访谈者可以有意给对方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暗示,表示访谈可以结束了,促使对方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说出来。
4、对访谈法的简评
当访谈大纲构思精密,一个访谈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而且它非常灵活和适用于个案,当其他方法不可行不适用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访谈。
访谈以及伴随访其过程的程序的最主要缺点是很现实的。访谈很费时间。从一个受访者那里访谈收集信息需要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大量时间成本既耗精力又耗财力。所以,当有一个更经济的方法可以满足研究目标的时候,访谈就不要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2004).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英,赵国本(2004).定性研究方法概述.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1):4,178-181
[3]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 (1997).6-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心理学报.(29)1:51-59
[4]Bernard,H.R.(1988,).Un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