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即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一种鼓励、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言行。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oh100.com/bylw)。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但是,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从写起。近年来,赏识教育走入校园。将赏识教育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挖掘多方面的潜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实现作文教学质与量的突破。
关键词:赏识教育;作文教学;激励作用
作文是人们进行感情、信息交流与传递的重要途径。但在新课改下的今天,作文教学不仅使语文教师感到棘手,也使不少学生产生了畏惧感。拥有巨大魅力的文学,为什么会使小学生敬而远之?有什么改革措施呢?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在一次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关于习作兴趣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调查的60名学生中,有48人将写作视为一种负担,写作文的目的单单是为了应付任务。反映在内容上,提到好人好事就是“让座”;写到母亲的外貌,都是“长头发,大眼睛,高鼻梁”……文章内容空洞不具体,词句华而不实。教师的要求过高、评语不当、指导不利,是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症”的重要原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许多教师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学生,如果作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人物没有伟大的精神,结尾没有点题,字数没达到标准等,教师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批评,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并逐渐衰退。
二、让赏识走进作文教学
赏识教育即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一种鼓励、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言行。赏识教育承认个体差异,允许失败,帮助其重塑自信,最终走向成功。在赏识教育中,学生的自尊得以维护,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1.建立以赏识为基础的和谐师生关系
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潜能”被激发出来。在写作过程中,主动思考、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发现学生所长,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在彼此尊重中营造良好氛围。
2.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能力,在“动情与晓理”中唤醒学生的.自信。在集体活动中多发现学生优秀的一面,常常跷起大拇指,让学生在“我能行,我很棒”的观念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将赏识教育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
1.作文前渗透赏识教育
就写作本身来说,只有内心存储了表达的内容,产生了表达的要求,才会有表达的可能。摘抄佳句美文是丰富学生存储的方法之一,发现学生摘录了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为其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做好摘抄的动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读后感等,“我手写我心”。当学生的作文中包含着真情实感,跳跃出鲜明的个性时,教师及时的肯定会促使大量优秀之作涌出。
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
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写什么、怎么写”是两大困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努力教给学生如何“寻找米”。在审题指导方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提问、回答中充分赞赏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构思点拨中,对于学生巧妙的想法要大加肯定和鼓励。对于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要注意从兴趣入手,既要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又进行踏实的写作指导,多关注学生生成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实践。
3.作文批改、讲评、修改时更需赏识
当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的认可和肯定,将给予其无穷的动力。面对学生幼稚的习作,教师要努力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并通过符号、评价语等进行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当作文需要改动时,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尊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好的习作及时表扬,对稍差些的抱着“拭目以待”“静观其变”的态度,对学生有信心,学生也会信心倍增,兴趣盎然。讲评时,教师可以找同学朗读佳作;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主要肯定写得有特色的句、段;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哪怕一个词、一个标点用得好,或者书写工整,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要把热情的夸赞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让学生惊异于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而骄傲,保持奋斗的动力。对于写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耐心,用慎重的措辞寄予期待的话语进行点拨。修改时,重视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增”“批”“删”“改”的具体修改方法,进行自我修改。对于原文改动效果较好的实行各种小奖励,让学生尝到修改的“甜头”,久而久之养成自改的良好习惯。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学生每时每刻都想着写作,作文教学就实现了量的突破。总之,在赏识中进行作文教学,用教师真诚的语言、宽容的态度、期待的目光,激起学生求知、写作的欲望,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精彩。当然,将赏识教育适时适当地投入到作文教学中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贾志敏.小学作文怎么教[J].语文建设,2012(Z1).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支玉恒、窦桂梅、于永正、王崧舟、吴立岗、薛法根、靳家彦、吉春亚、李雪琴、孙双金等。具体了解可百度。
什么类型的?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需要新设计。新的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反映阶段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对实际教学有指导作用;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日臻精致、完善,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对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探 讨】 一、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课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要着力培养“五种人”:即乐学语文的人(兴趣领先,快乐第一)、会学语文的人(学法指导,重中之重)、具有文化底蕴的人(积累感悟,尤为关键)、善于运用语文的人(学用结合,实践突破)、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三维目标,立体推进)。而要实现培养“五种人”的目标,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语文课堂。 (一)呼唤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快乐。”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要求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零”理念(即情感交流的零距离、师生互动的零位差、教学效益的零损失、考试评价的零功利)的前提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课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2、充满激励,让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 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多是批评的教育、挑错的教育,孩子们犯点错误就不依不饶,有毛病就批得狗血淋头,实质上那不是在对待学生,而是对待敌人。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激励的教育,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提出的“二主”(以激励为主、以训练为主),其中之一就是“以激励为主”。那么,怎样使教学充满激励、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主要采取三条策略:①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②民主平等的原则,多和学生对话、商量;③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比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些吗?” 3、充满赏识,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可能赏识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同时,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更有赏识性和期待性——善待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回答问题中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说学生不行就是学校不行、教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欣赏是一种善良,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哪怕是对学生最细微的进步! (二)呼唤一个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教育理论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目前,对话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它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等的理解或反思。以此意义来划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突出四个显著特点: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 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师生对话,丰富引领——让学生与教师对话,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 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交往中不断发展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三)呼唤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就是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 教学时空的开放——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 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①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1~3周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②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如 【案例片段】教学《落花生》一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落花生的品质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异同,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课上教师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在课外去采访当地普通劳动者、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引向更广阔的时空。 2、 教学课型的开放——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鼓励争鸣,鼓励尝试。 【案例片段】这里介绍几种开放式教学课型: ①质疑式: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大组交流→解疑存疑”。 ②讨论式: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③辩论式: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教材→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 ④茶馆式: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评点”。 ⑤小组式:操作程序为“自我尝试学习→小组交流体会→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⑥采访式:操作程序为“教师明确提出采访要求→个人(或小组)采访有关人员→写好采访记录→汇报采访情况→得出采访结论”。 ⑦主题式:操作程序为“课前明确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充分表达想法→师生共议主题”。 ⑧主持会议式:操作要领为“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二线做导演,整堂课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 教学内容的开放——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由新课程中“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决定的。以往教师的教学依据是学科教学大纲,关注的只是学科知识本身的输出与输入,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即是教学的目的;新课改中诞生的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每一节课教学什么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营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案例片段】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开放阅读,创新作文”之路——“三轨阅读”:“一轨”读好教科书,“二轨”读好学校指定的课外必读书,“三轨”读好学生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创新作文:走出命题作文封闭的圈子,低年级以创作童话为主,中年级以创作儿童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创作儿童小说为主,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畅想童真、童心、童趣)。二是关注无字之书,因为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就是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呼唤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里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提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就更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的目的有三个: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书籍,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于是有人说,读书会改变你的气质,读书会让你脱俗,读书会使你变得聪明……”教育 家朱永新 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 (五)呼唤一个探究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探究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或者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呢? 1、激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 2、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善于探究 3、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勤于探究 总而言之,语文新课改要求我们着力培养“五种人”,而有效培养“五种人”就必须从建构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语文课堂入手。 二、新课堂应该怎样进行有效设计 根据新课改对语文新课堂的新呼唤、新要求,对语文新课堂的有效设计,必须从重新认识教学设计的意义、确立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入手,着力于创新设计思路、改革设计方法,特别要注重研究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生物体内的细胞始终受到多种形式的力学刺激。例如,在心脏舒张、收缩过程中,心肌细胞受到周期性的拉应变刺激。此外,不同的组织内,细胞周围基质的刚度也有所不同(从脑组织的102Pa到骨组织的109Pa)。细胞膜上的整合素是一种力学感受蛋白,其一端黏附在细胞周围基质上,另一端黏附在细胞骨架(细胞内部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络结构系统)上,形成了力学传导网络。细胞骨架的收缩可以通过整合素,以张力形式作用于细胞周围基质,并将力学刺激信号转导为生化信号,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应答反应,影响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正常生理行为,以及癌症及组织纤维化等病理过程。然而细胞是如何通过整合素依赖的力敏感过程将细胞外力学刺激信号转导为细胞内生化信号及其分子机制是当前力学生物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不同基质刚度作用下细胞膜上整合素介导的力-化转导机制,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细胞如何通过细胞黏附响应外界力学信号,并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相应的药物靶点。西安交大生命学院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耦合整合素分子的激活/聚集动力学过程、整合素团簇分子键的断裂解离及其内部黏着斑激酶磷酸化这三个过程,建立了整合素团簇(integrin cluster)依赖的细胞力学信号转导模型,刻画了不同的细胞周围基质刚度(力学信号)与不同种类细胞黏着斑激酶(FAKY397)磷酸化水平(生化信号)的量化关系,并得到了细胞生物学实验结果的验证。研究人员发现,使细胞产生不同的FAKY397磷酸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细胞骨架牵张力作用下整合素团簇的生存时间(lifetime of cluster),而不是FAK分子微观动力学速率的改变,进而从细胞骨架牵张力作用下整合素团簇生存时间的角度揭示了基质刚度依赖的FAKY397磷酸化水平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理解“应力-生长”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整合素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诸如β3整合素的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的转移,β1整合素在心肌纤维化的过程中含量逐步升高,因此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针对以整合素为靶向分子的药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成果以“整合素团簇通过FAKY397磷酸化调控细胞力敏感行为(Nanoscale Integrin Cluster Dynamics Controls Cellular Mechanosensing via FAKY397 Phosphorylation)”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并被特别推荐在其主页上。该论文第一作者是生命学院博士生程波、口腔医院博士生万婉婷,通讯作者是林敏教授。西安交大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同时,该研究得到了卢天健教授、徐峰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Guy Genin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Mohammad R. K. Mofrad教授等的大力协助。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基金的资助。
林敏,海南文昌人,日本留学归国博士,专攻佛教文化研究。198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学士).1987-1991年5月、任教于海南师范学院。1991年5月-1996年赴日本东京留学。1997年6月-2001年9月,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转至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任教。2001年10月再次赴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佛教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于2009年3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文学)。2005年~现在,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私立大学学术研究高度化推进事业)学术前沿课题-奈良平安古写经研究。2009年8月~现在,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为专职研究人员。2009年12月12日~现在,被聘为河北唐山药师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生物体内的细胞始终受到多种形式的力学刺激。例如,在心脏舒张、收缩过程中,心肌细胞受到周期性的拉应变刺激。此外,不同的组织内,细胞周围基质的刚度也有所不同(从脑组织的102Pa到骨组织的109Pa)。细胞膜上的整合素是一种力学感受蛋白,其一端黏附在细胞周围基质上,另一端黏附在细胞骨架(细胞内部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络结构系统)上,形成了力学传导网络。细胞骨架的收缩可以通过整合素,以张力形式作用于细胞周围基质,并将力学刺激信号转导为生化信号,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应答反应,影响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正常生理行为,以及癌症及组织纤维化等病理过程。然而细胞是如何通过整合素依赖的力敏感过程将细胞外力学刺激信号转导为细胞内生化信号及其分子机制是当前力学生物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不同基质刚度作用下细胞膜上整合素介导的力-化转导机制,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细胞如何通过细胞黏附响应外界力学信号,并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相应的药物靶点。西安交大生命学院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耦合整合素分子的激活/聚集动力学过程、整合素团簇分子键的断裂解离及其内部黏着斑激酶磷酸化这三个过程,建立了整合素团簇(integrin cluster)依赖的细胞力学信号转导模型,刻画了不同的细胞周围基质刚度(力学信号)与不同种类细胞黏着斑激酶(FAKY397)磷酸化水平(生化信号)的量化关系,并得到了细胞生物学实验结果的验证。研究人员发现,使细胞产生不同的FAKY397磷酸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细胞骨架牵张力作用下整合素团簇的生存时间(lifetime of cluster),而不是FAK分子微观动力学速率的改变,进而从细胞骨架牵张力作用下整合素团簇生存时间的角度揭示了基质刚度依赖的FAKY397磷酸化水平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理解“应力-生长”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整合素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诸如β3整合素的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的转移,β1整合素在心肌纤维化的过程中含量逐步升高,因此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针对以整合素为靶向分子的药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成果以“整合素团簇通过FAKY397磷酸化调控细胞力敏感行为(Nanoscale Integrin Cluster Dynamics Controls Cellular Mechanosensing via FAKY397 Phosphorylation)”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并被特别推荐在其主页上。该论文第一作者是生命学院博士生程波、口腔医院博士生万婉婷,通讯作者是林敏教授。西安交大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同时,该研究得到了卢天健教授、徐峰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Guy Genin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Mohammad R. K. Mofrad教授等的大力协助。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基金的资助。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消费心理学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消费心理学的有关论文篇一
《浅析消费心理学在电信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形成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完善理论体系后,一直在影响这众多行业的营销实践。本文立足电信行业,分析消费心理学中在电信营销中的主要有效因素,并在家庭融合套餐的营销中实践,针对性的改造整体营销场景和环节,显著提升了业绩,从而验证了电信营销中应用消费心理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运营商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形成的交叉学科。虽然1901年W・D・斯科特就提出“消费心理学”(consumerpsychology)的术语,上个世纪二十到六十年代在西方心理学实验的大潮中,消费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也颇占一定比重,但消费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形成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是1965年以后。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才逐步传入国内。因此消费心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上个世纪,国内电信行业引入竞争,近几年各大运营商陆续获得全业务牌照,对销售能力越来越重视,细分客户群、数据挖掘、顾问式销售等众多新兴营销方法纷纷被引进。在这一基础上,消费心理学也受到了关注。
二、电信营销中的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是从过程化的观点来看待消费行为,即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掏出现金或信用卡买到商品或服务那一瞬间发生的事情。电信产品一般是作为一种服务存在,即便在3G/4G时代,移动通信伴随着手机实物交易,但运营商关注的仍然是对服务的选择和购买行为。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消费心理学科的理论框架中,与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的电信营销结合紧密的部分,即产品为无形服务情况下的特点。
此时,传统消费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文化、种族、民族、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力相对较低,而下面侧重分析消费动力、消费者知觉、决策与购买过程三个方面。
1.消费动力。消费动力,在人们想去满足自己某种需求时产生。这种需求是消费者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根据亨利・莫里(HenryMurray)的研究,需要可以大致分为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利需要和独特性需要等类别。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后,主要关注的就是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
从电信服务或产品本身看,主要是满足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现在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将人们与他人紧密联系起来,“地球村”的概念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得以满足的真实写照。但对特定的运营商而言,这种层次的满足属于解决客户的刚性需求,不能影响消费者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触动客户的自我实现或独特性需要。比如高端手机在现代社会也是身份象征,这类满足客户个性诉求、彰显客户个人价值的服务才能形成差异化。
2.消费者知觉。感觉是指我们的感知受体(如眼睛、耳朵等)对一些基础刺激(如声音、光、色彩等)的直接反应。知觉是我们对于各种感受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对电信营销而言,运营商的商标、品牌设计具有品牌意象和品牌人格,会对消费者自身的性格觉察具有暗示性,同时各类有形的广告宣传、实体门店布置也会以声、光、色等形式影响消费者知觉,从而影响其消费过程。
以颜色为例,不同的广告色调在中国是暗示不同情绪的,红色、橙色等暖色调使人有被唤醒的感觉,而蓝色等冷色更使人放松。因此有形的产品呈现在蓝色背景中的效果要好于红色背景。移动通信方面,绿色的点缀不仅吸引人注意力,也暗示着安卓手机系统。
3.决策与购买过程。消费决策大概是被研究得最多的环节,也是经营者最关注的。一般而言,决策都是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寻、方案评估、产品选择四个环节后最终产生结果。但在一些高卷入的购物中,消费者不会那么理性,例如冲动购买某些所谓“特别惊喜”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营销者必须关注影响目标市场的环境特征,比如产品摆放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冲动消费对营销方往往有利,但营销过程和后续产品处置时,营销方要慎重参与,一个冲动但后悔的消费者,会对其他潜在消费者搜寻信息、比较方案的环节产生巨大反向作用。
相反,对于理性的消费者,则需要关注上述四个环节,特别是信息搜寻和方案评估阶段,以促成对销售方有利的选择。
在个体决策之外,运营商还经常要遇到家庭决策,这时需要考虑到性别角色和决策责任。在传统家庭中,丈夫倾向于比妻子权力大,更多的独自选择汽车、电脑等符合男性社会角色的产品,而妻子可能更多的选择装饰、家居产品等。因此,搞清楚谁做决定,对市场人员来说是个重要问题。
三、以家庭融合套餐为例实践分析
融合套餐是包含电话、手机、宽带、网络电视等的综合打包业务,实际上是通过产品间的价值让渡,提升全业务的市场份额,提升客户价值。它是中国电信的主流产品之一。本文就以此为例,分析消费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和实效。
1.针对不同人群的销售卖点。根据笔者在三个中国电信自有营业厅的跟踪,在运营商采购家庭通信服务的以妻子为主,而男性角色为公司采购通信服务较为常见,但这也同样是营销其家庭通信产品的机会。因此,消费动力和家庭决策的概念在这里得以应用。
在设计营业厅销售话术时,按照销售对象进行分类。“比一比算一算、全家话费少一半”,对套餐整体价格与其中单个产品累加价格进行比较,契合传统家庭中妻子负责家庭财政管理的角色,在她们的决策过程中,这是在方案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明星手机加入套餐也能享受套餐折扣”,对三星最新款旗舰机型的介绍,一下子将商务男性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配以机场贵宾厅等特色服务的解说,商务男性虽然是来为公司跑腿,但个性诉求和个人实现的需求瞬间膨胀,并且能以惊喜的价格满足这刚被点燃的需求,冲动消费的可能性大增。
消费心理学的有关论文篇二
《消费心理学在服装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消费心理学是研究销售者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学科。其对服装的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营销人员将消费心理学应用到实际的销售活动中可以拓展服装销售渠道、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增强营销人员对营销活动的认识。消费心理学的应用在服装销售中具体表现为营造良好的服装销售环境、致力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创立和发展自身的品牌和重视广告在服装销售中的作用。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服装销售
1.研究背景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同营销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销售者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学科。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它的意义,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使其顾客忠诚度、消费阈限、顾客注意等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另外,一些一线营销人员也开始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并获得一定的收获。当前,消费心理学已经成为营销人员提高销售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能够帮助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的设计、品牌的创造以及广告的应用进行完善,从而有力拓宽自身的营销渠道和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本研究将探究消费心理学在服装销售中的意义,以增强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此情况下,本研究还将细致分析具体的应用措施,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一线的营销人员提供理论借鉴。
2.消费心理学在服装销售中意义
2.1消费心理学有助于拓展服装销售渠道
消费心理学对服装营销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其提高营销成功率,增强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2]消费心理主张营销人员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年龄特征,根据其特征来开展营销活动。例如,一些销售人员意识到老年人对健康、保健有一定的心理需求。于是,他们便根据老年人的这种心理特点,在介绍衣服的时候有意识地强调它在保健方面的作用,激发老年人的购买欲望,提高了消费的成功率。另外,消费心理学还强调消费者要关注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具有愉悦的心情。一个人的消费不可避免要受到其心情的影响。良好的心情往往能够促使消费者完成消费行为。营销人员通过消费心理学能够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并为其良好心情的形成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消费者具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营销的成功率。
2.2消费心理学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顾客忠诚度是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顾客一旦对某个服装品牌或者商店具有高的忠诚度,其能够将更多消费行为指向这一品牌或者商店。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对品牌进行维护和推广。[3]例如,劲霸男装通过广告宣传、品牌打造和产品设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顾客忠诚度的提高促使以往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还带动更多的顾客去购买这一品牌的服装产品。营销人员通过消费心理学能够认识到顾客忠诚度的概念以及它的重要性。这可以促使他们对顾客忠诚度的关注。对顾客忠诚度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营销人员可以获得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具体措施。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措施,提升产品在顾客中的形象,保证他们消费行为对象的稳定性。这对于提高企业营销效率,提高其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消费心理学能够增强服装营销人员对销售的认识
成功的服装营销人员不仅要对产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也应该对行销行为具有正确的意识。正确认识营销活动可以帮助营销人员更为全面系统把握服装营销行为,从而使自身的服装营销技巧能力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消费心理学则为服装营销人员这种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通过了解和学习消费心理学,服装营销人员可以认识到销售的过程不仅仅只是一个推销衣服的过程,更是一个推销服务的经过。[4]这可以促使服装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对待客户的态度。除此之外,消费心理学还促使服装营销人员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大部分服装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只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关注他们是否关注产品。但是,却很少关注他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比方说,一些营销人员比较少关注消费者购买衣服的真实心理动机。这导致他们在推销产品过程中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营销的效率。相反,营销人员可以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关注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产品注意、消费情绪等心理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营销行为的针对性性,使自身的营销行为效率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3.消费心理学在服装销售中应用措施
3.1营造良好的服装销售环境
消费心理学认为良好的销售环境可以使消费者保持比较愉悦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购买动机。[5]依据这一理论,服装营销人员在销售衣服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服装销售环境,从店面设计和服务态度两个方面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在店面设计方面,营销人员应该根据销售服装针对的具体群体,来进行服装店面的设计。这种设计应该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以便招揽更多的顾客。例如,一些营销人员便会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和好玩的心理特点,在店面的设计上设当加入趣味性的图案,来提高儿童消费者的注意。比方说,一些营销人员在店面上画上喜羊羊、灰太狼等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提高儿童到商店的兴趣。这便有效拓展了服装的营销渠道。又如,一些销售人员在销售青年人衣服的时候,便可以根据他们喜欢流行、追求时髦的心理特点对店面进行设计。他们可以在店面的装饰以及布置上加入更多的韩日元素,吸引更多青年人到该店从事消费活动。除了店面设计外,营销人员也要关注自己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有助于客户形成良好的心境,提高销售行为的成功率。例如,营销人员在介绍衣服的时候需要面对微笑,表示对客户的尊敬和欢迎。又如,营销人员在销售服装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非语言行为。很多时候,非言语行为比言语行为更能放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营销人员在介绍衣服过程中发现客户出现不愉快的非言语行为的时候,其要改变营销的策略和方式,以保证营销的方式能够与客户相互契合。
3.2致力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
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能够保证营销渠道的稳定和拓展,促进营销活动的开展。顾客忠诚度的提高需要服装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持有真诚的态度。在介绍衣服的过程中,营销人员难免有一点夸大之词。这对于营销营销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6]但是,服装营销人员要把握尺度,避免过分夸大产品而出现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欺诈消费者在短时间来看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但是却无助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其最终的效果是影响产品的声誉,导致销售产量的降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还需要保证服装产品质量。良好的服装质量方能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声誉。因此,对于产销一体的服装企业,销售人员要加强同生产部门员工的联系,对其生产的服装产品进行监督,保证销售的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而对于没有具有自身生产部门的销售人员来说,其在选择衣服供应商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声誉,严把质量关,避免买到质量低下的衣服。销售通过优质的衣服,本着诚实的营销原则,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保证产品具有比较好的销路。
3.3创立和发展自身的品牌
消费心理学认为品牌产品相比于普通的产品能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导致销售行为的发生。根据一个理论,营销人员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致力于自身品牌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营销者要重视衣服的特色。衣服具有运动装、西装、夹克等多种类型。这就决定了衣服企业在打造自身品牌的过程中要专注于某个领域,而不能选择“全面出击”。否则企业将会因精力和财力过分分散而降低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服装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打造自身品牌的时候,要关注某个领域。例如,李宁公司便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运动服装上。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借用李宁在运动界的巨大声誉,为品牌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运动服装营销在建立在完整的运动用品的营销体系之上,能够借用其他运动产品来提高自身的声誉。这也使李宁公司的运动服装具有比较大的市场优势。除了专注于某个领域之外,服装企业在形成和发展自身品牌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服装的设计创新。服装的设计应该重视创新,保证其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的服装设计能够为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巨大的优势。服装营销人员可以借用设计上的优势,提高本企业服装的名声,形成巨大的品牌效应。因此,营销人员在创造品牌过程中要注意与设计人员的联系,及时反馈市场的信息,保证服装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开展设计工作。最后,品牌的形成还需要营销人员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衣服营销在一定意义来说是在买服务而不是买衣服。因为当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衣服产品在设计和质量上差异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营销人员的服务质量便成为一个服装品牌评判的重要依据。营销人员可以在消费心理学的指导下,具体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以及需求,便能够以此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来提升顾客的购买兴趣。这促使顾客在购买衣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良好优质的服务。这无疑对衣服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3.4重视广告在服装销售中的作用
消费心理学认为产品的广告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营销的效率。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服装销售中,服装营销人员要发挥广告服装销售中的作用,提升服装产品的影响力。例如,劲霸男装在广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它利用中央电视台这种影响力巨大的品牌,对自己的夹克产品进行了宣传,提高企业服装产品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又如,皮尔卡丹为了打入中国的市场,在1979年举办了服装展示会。皮尔卡丹通过这种独特的广告形式,吸引了当时的中国大众,给人们留给深刻的影响。这为皮尔卡丹以后的营销活动创造了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敏,雷蕾.转换成本及其对顾客忠诚影响分析[J].企业活力,2007(9)
[2]曾建,平代峰.生态视域下的消费文明[J].哲学动态,2009(2)
[3]张建平.世界不同国家消费模式比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
[4]张亮.电子服装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国际纺织导报,2008(6)
[5]张海波,张艾莉,郭平建.浅析我国服装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9(30)
[6]彭穗,彭勃.论危机下的服装品牌策略[J].企业家天地,2010(3)
我觉得她没有进入作协的可能,因为她的实力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还没有资格进入作协。
“贾浅浅体”诗歌受争议
当事人:这三首诗不是我写的
公开资料显示,贾浅浅出生于1979年11月,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著名作家贾平凹之女。2018年初,贾浅浅出版个人自选诗集《第一百个夜晚》。2020年3月,出版诗歌集《椰子里的内陆湖》。
据西北大学官网的师资介绍,其近年来个人的主要科研成果中有多篇论文及课题项目与其父亲的作品研究相关。另曾获陕西省青年文学奖,诗歌奖。
关于对贾浅浅的质疑,2021年初,一篇名为《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的文章爆红,作者唐小林批评贾浅浅诗歌是“回车键分行写作”。
“这种白开水似的‘浅浅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无聊当有趣,把废话分成行——仿佛是一路狂按回车键的产物”,由此引发网友对贾浅浅本人的质疑。
基本没有可能了,现在的招聘都是公开的,她都没有什么好的作品,凭什么能够进入作协,她和她爸爸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sci论文的一作是主要写论文的人,基本来说就是图都是他画,文字由他编撰,想法由他提出(这点也包含通讯作者)。一般985或211都普遍认为一作是直接文章所有者。而二作的工作量就是少很多,一般就是辅助工作。当然某些学校也承认二作,前提是一作是通讯作者(你的导师)。所以论文主要看一作,如果一作是通讯,那就是二作。即使这样,二作也不如一作
对于硕博生来说,在校内,对于发表SCI论文是有奖励的,对于奖学金的获得也有加分的作用,可以说作为SCI论文二作的硕博生还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
只不过在校外,二作的认可度大大降低,不如一作给力。而且在校内评奖学金等,考察的是综合实力,SCI论文只是锦上添花,只有SCI论文,哪怕是一作也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因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判断SCI论文二作对自己的重要性。
SCI论文作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多个人共同发表一篇SCI论文的话,肯定会变相地降低SCI论文的认可价值。但随着发表SCI论文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多人合作发表SCI论文成为常见的模式。
只要自己发表的SCI论文价值够高,二作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不是普通的SCI论文二作可比拟的。所以,SCI论文二作对硕博生有没有用,一是看本学校的要求;二是看发表SCI论文的价值。
学校以承认SCI论文的一作和通讯为主,认可二作的情况不能说没有,而是不常见。在解决SCI论文二作对于硕博生有没有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获知了不同的答案。
比如:“用处不大”、“可以加分拿奖学金”、“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可以作为硕博生成果”、“在好的SCI期刊上发布有用,一般的期刊没啥用”、“在校外,只承认一作或通讯”等等。换句话说,SCI论文以一作为首选,二作的用处看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