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英国电影杂志评价的最伟大的导演

发布时间:

英国电影杂志评价的最伟大的导演

基本信息中文片名精神病患者英文片名Psycho更多中文片名惊魂记更多外文片名Wimpy .....(USA) (fake working title)上映时间影片类型惊悚 / 恐怖片长109 min / Germany:108 min (cut)国家/地区美国对白语言英语字幕文件色彩黑白混音单声道级别Argentina:13 Australia:M Finland:K-16 Norway:15 Sweden:15 UK:15 Peru:14 Spain:13 USA:R USA:Approved Canada:PG Canada:13+ France:-12 Chile:14 Norway:16 West Germany:16 UK:X Canada:18 Chile:18 France:-16 Argentina:16 USA:M Switzerland:16 Israel:16制作成本6,947 (estimated)版权所有Copyright 1960 Shamley Productions, Inc. Renewed 1988 by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拍摄日期1959年11月30日 - 1960年2月1日制作日期1959年10月 - 1960年2月[编辑本段]演职员表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编剧罗伯特·布洛克 Robert Bloch .....(novel)Joseph Stefano .....(screenplay)演员安东尼·博金斯 Anthony Perkins .....Norman Bates珍妮特·李 Janet Leigh .....Marion Crane维拉·迈尔斯 Vera Miles .....Lila CraneJohn Gavin .....Sam Loomis马丁·鲍尔萨姆 Martin Balsam .....Detective Milton ArbogastJohn McIntire .....Sheriff Al ChambersSimon Oakland .....Dr. Fred RichmondVaughn Taylor .....George Lowery弗兰克·艾伯森 Frank Albertson .....Tom Cassidy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Man in Cowboy Hat (uncredited)制作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producer (uncredited)[编辑本段]制作发行摄制格式35 mm制作处理方法Spherical洗印格式35 mm制作公司Shamley Productions [美国]发行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 ..... (1960) (USA) (theatrical)环球影业 Universal Pictures [美国] ..... (2006) (USA) (theatrical)Action Gitanes [法国] ..... (1999) (France) (re-release)MCA环球家庭娱乐 MCA/Universal Home Video [美国] ..... (USA) (laserdisc)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USA) (DVD)Universal Pictures (Spain) S.L. [西班牙] ..... (2003) (Spain) (DVD)上映日期美国USA1960年6月16日奥地利Austria1960年10月西德West Germany1960年10月7日瑞典Sweden1960年10月31日芬兰Finland1960年12月2日波兰Poland1960年12月31日西班牙Spain1961年4月2日丹麦Denmark1961年5月1日希腊Greece1961年5月1日西班牙Spain1971年8月2日 ..... (re-release)匈牙利Hungary1972年3月9日芬兰Finland1981年2月27日 ..... (re-release)挪威Norway1990年9月28日 ..... (re-release)葡萄牙Portugal1998年5月1日 ..... (restored version)英国UK1998年7月31日 ..... (re-release)俄罗斯Russia1998年9月5日 ..... (re-release)瑞士Switzerland1999年1月15日 ..... (Zürich) (re-release)法国France1999年10月20日 ..... (re-release)[编辑本段]剧情介绍玛莉莲是个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上班女郎,她厌倦了在午休时间偷偷去和山姆陆穆斯幽会,因为他赚的钱几乎都得用来付前妻的赡养费不能和她结婚。有一天玛丽莲的老板要她带四万元现金到当地的银行存款,由于她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一时冲动之下,卷款逃离小镇,她决定和情人山姆到加州重新生活。当她开车逃离小镇后,夜色暗了下来,而且下起倾盆大雨,于是她只好开下高速公路,长途驾车的劳累加上卷款而逃的压力,让她几乎精神崩溃,于是她决定在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汽车旅馆的老板是诺曼贝兹,这个性情古怪的青年对他卧病在床的母亲是又爱又怕。就在玛丽莲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之后,她回到房间准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廉后,一个离奇恐怖的故事即将发生。这四十年来,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可说是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当年有多少观众被片中的变态杀手和那场脍炙人口的浴室杀人戏吓得不敢一个人洗澡。该片被美国电影机构选为最重要的一百部美国片之一。[编辑本段]相关评论一句话评论A new- and altogether different- screen excitement!!!* No One ... BUT NO ONE ... Will Be Admitted To The Theatre After The Start Of Each Performance Of Alfred Hitchcock's PsychoIt Is _Required_ That You See Psycho From The Very Beginning!Don't give away the ending - it's the only one we have!The screen's master of suspense moves his camera into the icy blackness of the unexplained!Electrifying shocker! (Australia Release)The master of suspense moves his cameras into the icy blackness of the unexplored! (window card)Exploring the blackness of the subconscious man!It's Back! (1965 reissue)See the version TV didn't dare show! (1968 re-release)媒体评论《精神病患者》被公认为希区柯克最好的电影,同时也是被模仿最多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BBC电影评论希区柯克的其他片子也不会比此片更具冲击力。——芝加哥太阳时报在讲述故事的机智上,《精神病患者》并不独具一格;它的独创性体现在对叙事的建构上。——观察精彩影评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PSYCHO)可说是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电影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被誉为西方第一部现代恐怖作品中悬念迭起不到最后一刻人们绝对不会想到谜底。有趣的是希区柯克在拍摄影片时自己也在创造悬念,他要全体制作人员宣誓对剧情及故事的结局严格保密,绝不泄漏任何细节;此外他还煞有介事地聘请“母亲”的扮演者,并对外宣布了几位后选者的名单实际上在剧本中根本没有“母亲”一角的场面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当年有多少观众被片中的变态杀手和那场脍炙人口的浴室杀人戏吓得不敢一个人洗澡。该片被美国电影机构选为最重要的一百部美国片之一精神病患者可说是一部空前成功的恐怖电影技巧大胆、画面惊人,即使在数十年后谋杀与血腥的场面仍吓得观众尖嘶惊跳。这是部最富技巧的经典名作,从没有一部关于谋杀与精神病患的影片,会使观众受到如此强烈的震撼。《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最具票房价值,于是是最具精神分析色彩的电影,它给观众带来的是赤裸裸的惊悚。浴室凶杀,色情乘以暴力,观影者睁大的眼睛其实正是窥视的眼睛。这赤裸裸的一幕,45秒,78个镜头,刀、人体、喷头,帘子,下水孔,快速切换,观影者眼睛都不会眨。对旅馆淋浴的渴望和恐惧,一定是很多观影者都会有的后怕,如果你投宿的是类似马丽投宿的黑店,那你就可能碰上诺曼那样的变态店主。诺曼是个特殊的人格分裂病人,常态下,他是个有些羞怯的店主,但一旦变态,他时而是被他谋杀的母亲,时而又是被母亲控制的儿子。何以分裂至此?只因了谋害母亲的罪恶感,他盗回母亲的尸体做成标本,并自己扮演母亲以使母亲复活,而复活的“母亲”嫉恨他喜欢上别的女人,便要杀之而后快。这可真是够玄乎的。一个五岁丧父的人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无法容忍母亲另有情人,便杀了母亲的情人又杀了母亲。这也真够玄乎的。难怪电影公映之初,一度受到影评界的诘难。但观众却在银幕前一次次睁大了眼睛——这才是真正的注目礼。象诺曼那样分裂成母亲和儿子的病历也许是极端的,是所谓恋母情结的变态和病态表现,可谁能保证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人格分裂的潜在危险呢?诺曼的黑店是可怕的,别的黑店也是可怕的,但任何黑店的黑,不过都是人性的黑罢了。[编辑本段]幕后制作关于电影《精神病患者》可谓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这部空前成功的恐怖电影技巧大胆、画面惊人,即使在数十年后谋杀与血腥的场面仍吓得观众心惊肉跳。这部现代恐怖片之母拍摄时成本很低,拍摄时间也很短,改编自劳勃·柏洛区(Robert Bloch)的小说,约瑟夫·史蒂法诺(Joseph Stefano)编剧,由希区柯克以纯熟的蒙太奇技巧游刃有余地操纵观众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纯电影表达。希区柯克抛弃了以前自己电影中已为人所熟知的一些套路,真正做到了完全通过视觉、而非剧情去刺激观众。片中的“浴室杀人”场面已成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共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希区柯克的对这一场景的要求是:“挥砍,用刀猛砍,刀就像要撕碎银幕,冲出电影。”这种“逼真的恐怖”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希区柯克所认为的那样:“最紧张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在人死之前酝酿的气氛。”导演“希区柯克”这一名字可谓悬疑惊悚的代名词,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正是这位举世公认的恐怖大师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连续剧,绝大多数以紧张、焦虑、窥视欲、恐惧等人性的阴暗面为叙事主题,并熟练地将性感、悬疑、幽默融合于一体。希区柯克执导影片的最终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因此与现代恐怖片不同,希区柯克的影片可称为惊悚片,所有的恐怖都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和发生着,没有扭曲变形血流成河等令人作呕的画面,完全以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演员的卓越发挥取胜。希区柯克1889年生于伦敦经营蔬菜批发的普通人家,1920年进入电影界,在经历了字幕设计、美术导演、编辑等工作后,于1926年导演了第一部悬疑影片《寄信人》,建立了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1934年的《暗杀者之家》、1936年的《三十九级台阶》让希区柯克享有了国际名声。1940年,第一部好莱坞作品《蝴蝶梦》勇夺奥斯卡最佳作品奖,接着又拍摄了间谍剧《海外特派员》、心理悬疑片《断崖》和精神分析片《爱德华大夫》。1946年,希区柯克拍摄了这一时期的总结性作品《美人计》。50年代,希区柯克在在艺术性和娱乐性上齐头并进,并在摄影技术上不断试验,拍出了《电话谋杀案》、《后窗》、《捉贼记》、《眩晕》、《西北偏北》等一系列优秀作品。1960年,希区柯克向新的恐怖挑战,以诡异的题材、意外的故事情节、低预算的黑白制作拍出了一部让全世界惊悚的《精神病患者》,从而使该片成为希区柯克电影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或多或少都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新浪潮的大师们给予了他最高的评价:他就是电影。希区柯克在生前即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曾在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其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矶去世。演员《精神病患者》培养出来一男一女两个全球级别明星,即珍妮特·李 (Janet Leigh)和安东尼·珀金斯。珍妮特·李生于1927年,1947年同米高梅公司签约,出演了一些青春洋溢的少女角色,1951年与同为演员的托尼·寇蒂斯(《热情似火》)结婚后开始演绎成熟女人的角色。后由于在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和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的出色表现而晋身一线女星,尤其是《精神病患者》更为其赢得当年的金球奖影后和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99年,珍妮特·李得到法国政府颁予艺人的最高荣誉“艺术与文学司令”。珍妮特·李曾说过,在拍摄淋浴被杀的经典场面时,希区柯克剪接了70个不同角度的镜头来表达死前的恐惧感,而当她在戏院看罢那场戏后竟感到毛骨悚然,自此之后她再也不敢淋浴了。据悉,李在该片的片酬只有2.5万美元,而此后也一直改用浴缸浸浴。此外,该片中的恐惧表情也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Film》评为历史上最经典的死亡镜头。《精神病患者》还捧红了男星安东尼·珀金斯,并使其所饰演的角色诺曼·贝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美国著名演员安东尼·珀金斯(1932—1992)生于纽约,早在大学时代即热衷于表演,一次在百老汇演出时被大导演威廉·惠勒看中,穗请他与著名影星贾利·古柏合演《友好的劝说》,此片获六项奥斯卡奖提名。此后他在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中演绎了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年轻人,奠定了其在影坛的地位,从此驰骋影坛30年之久。在大西洋两岸,他主演了《孤独的人》、《绿厦》、《审判》、《巴黎战火》等片。配乐此片的配乐也居功甚伟,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为《精神病患者》专门配器的刺锐弦乐也对烘托电影的紧张气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浴室被杀的场面中,刀刀看似都切入玛丽亚的肉体,其实一刀也没有,其出色的效果完全依靠的是凌厉快速的剪接、多角度的镜头,此外最大的功臣莫过于伯纳德·赫尔曼的配乐,极为尖锐刺耳,不断重复的小提琴尖刻的声响几乎能将人的皮肉切开。希区柯克原本在这一段打算不使用额外的音响效果,但在听了赫尔曼的演奏之后立即改变[编辑本段]精彩花絮·希区柯克用化名仅以9000美元就买下了小说的版权。·在《西北偏北》、《迷魂记》两部成本较高的彩色片之后,希区柯克率其电视制作班底用极低的成本拍摄了这部黑白恐怖片。按希区柯克本人的说法是,他是不想此片显得过于血腥暴力(众所周知的浴室一段),而且想看看一部成本低廉的黑白电影会不会卖座。·希区柯克制作的这部《精神病患者》只花费了80万美元,而首次公映之后很快就赢利了1500万美元。·有趣的是希区柯克在拍摄影片时自己也在创造悬念。他要全体制作人员宣誓对剧情及故事的结局严格保密,绝不泄漏任何细节。此外,他还煞有介事地聘请了“母亲”的扮演者,并对外宣布了几位候选者的名单,实际上在剧本中根本没有“母亲”一角的场面。·浴室杀人一场戏的高潮部分只有45秒,而希区柯克却花了差不多7天的时间来拍摄,摄影机的移位达60次之多。·珍妮特·李回忆说,在拍摄《精神病患者》时,为了实验剧中的尸体够不够吓人,希区柯克干脆拿珍妮特当起了试验品。有时李在吃完午饭后推门走进化妆室,会发现坐在她椅子上的是一具可怕的“僵尸”。珍妮特·李说:“希区柯克会根据我每次尖叫的恐惧程度来决定究竟用哪一具假人来做尸体。”·希区柯克支付给安东尼·珀金斯的片酬为4万美元,这也正是玛丽亚从公司偷去的巨款数额。·希区柯克偏爱金发美女,他曾说过:“金发美女最适合被谋杀!想像一下,鲜红的血从她雪白的肌肤上流下来,衬着闪亮的金发是多么美阿!”此片中被杀掉的珍妮特·李当然也是金发。[编辑本段]精彩对白Norman Bates' Mother: No! I tell you no! I won't have you bringing some young girl in for supper! By candlelight, I suppose, in the cheap, erotic fashion of young men with cheap, erotic minds!诺曼·贝茨的母亲:“不行!我说不行!我不允许你带一个年轻女孩来吃晚餐!在烛光下,我认为,年轻人的未成熟心理只会造成不成熟的色情心理!”Norman Bates: Mother, please...!诺曼·贝茨:“母亲,请不要这样……”Norman Bates' Mother: And then what? After supper? Music? Whispers?诺曼·贝茨的母亲:“然后呢?晚餐后有优美的音乐?情话?”Norman Bates: Mother, she's just a stranger. She's hungry, and it's raining out!诺曼·贝茨:“母亲,她只是个陌生人。她肚子饿了,外面又在下雨!”Norman Bates' Mother: "Mother, she's just a stranger"! As if men don't desire strangers! As if... ohh, I refuse to speak of disgusting things, because they disgust me! You understand, boy? Go on, go tell her she'll not be appeasing her ugly appetite with MY food... or my son! Or do I have tell her because you don't have the guts! Huh, boy? You have the guts, boy?诺曼·贝茨的母亲:“‘母亲,她只是个陌生人!’或许男人对陌生人就不会有什么欲望!或许……哦,我不想再说这令人反胃的事,我觉得作呕!你知道吗,孩子?去,去告诉她,我做的食物无法引起她的食欲……哦,孩子,或者要我亲自告诉她,因为你没这胆量!怎么样,孩子?你有没有这个胆量,孩子?”Norman Bates: Shut up! Shut up!诺曼·贝茨:“闭嘴!闭嘴!”[编辑本段]穿帮镜头·当诺曼从他住的屋子走到旅馆办公室迎接玛丽亚时,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但在下一个镜头,当他站在旅馆办公室时他的外套却是干的,一滴水没沾。·在诺曼搬运玛丽亚尸体的镜头中,玛丽亚的汽车盖一会是干的一会是湿的。·玛丽亚淋浴时撕开了一块肥皂并将包装纸扔在浴盆里,当诺曼清扫浴盆时却没看到那张包装纸。玛丽亚在公司装钱的皮包和在家里床上的不一样,虽然都是白色的。

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曾在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其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矶去世。希区柯克在生前即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曾在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其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矶去世。

1960年的《Psycho》 译名:精神病患者、惊魂记

希区柯克是一位真正的世界级电影大师,非常善于拍摄悬疑电影。对于真真呢过热爱电影的人们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导演。而是一种对于惊悚悬疑电影的认知,是一种自成一派拍摄手法,更是电影背后所传达出来的精神。

英国电影杂志史上百位伟大导演

希区柯克, 生平介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一个普通的、以贩卖蔬菜为生的家庭,父亲是威廉-希区柯克,母亲是艾玛。希区柯克从小接受的是正规、严格的天主教的教育,并在由耶稣会创办的圣伊格内修斯学校读书。除了从事蔬菜贩卖方面的事务外,他于1915年在亨利电话电报公司谋到了一份评估员的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经常出入电影院,并阅读了大量的美国商贸期刊,而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对电影产生了兴趣。 1920年,希区柯克在得知拉斯基明星将在伦敦创建一家电影公司的时候,他就设法在拉斯基谋到了一份字幕设计的职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家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的字幕都是由希区柯克构思、设计的。1922年,由于希区柯克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天才表现,公司主管决定由他执导《十三号(Number 13)》这部影片。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制作因为拉斯基公司在英国经营的结束停止。1923年,由于执导《永远告诉你的妻子(Always Tell Your Wife)》的导演生病了,希区柯克这才获得了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机会。此后,希区柯克得到了迈克尔-巴尔康的赏识,并在他创办的盖恩斯波洛电影公司谋到了一份助理导演的工作。然而,希区柯克所从事的工作远不只是这些。除此之外,他还是剧作家、片名设计师和艺术指导。在盖恩斯波洛公司拍摄了数部影片之后,希区柯克于1925年再次得到了执导电影的机会,并导演了英德联合制作的影片《快乐之园(The Pleasure Garden)》,这也标志着他的导演生涯的开始。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希区柯克导演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导演。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会员,1979至1981年担任副主席。同时他也是欧洲电影研究会的成员。他的一生都是在对电影的思索与实践中度过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暂人生里,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世界各地电影节的领奖台上,频频闪现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1975,1977,和1979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汉;1975,1976,1979,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和1991年的戛纳;1989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圣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圣保罗等等。

姓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组合成员: 性别:男 原名: 英文名:Alfred Hitchcock 出生年:1899年 生日:8月13日 星座:狮子座 国籍:英国 地域:欧美 职业:导演 身高:170cm 日前,英国电影杂志《TotalFilm》选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希区柯克排在第一生平介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一个普通的、以贩卖蔬菜为生的家庭,父亲是威廉-希区柯克,母亲是艾玛。希区柯克从小接受的是正规、严格的天主教的教育,并在由耶稣会创办的圣伊格内修斯学校读书。除了从事蔬菜贩卖方面的事务外,他于1915年在亨利电话电报公司谋到了一份评估员的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经常出入电影院,并阅读了大量的美国商贸期刊,而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对电影产生了兴趣。 1920年,希区柯克在得知拉斯基明星将在伦敦创建一家电影公司的时候,他就设法在拉斯基谋到了一份字幕设计的职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家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的字幕都是由希区柯克构思、设计的。1922年,由于希区柯克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天才表现,公司主管决定由他执导《十三号(Number 13)》这部影片。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制作因为拉斯基公司在英国经营的结束停止。1923年,由于执导《永远告诉你的妻子(Always Tell Your Wife)》的导演生病了,希区柯克这才获得了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机会。此后,希区柯克得到了迈克尔-巴尔康的赏识,并在他创办的盖恩斯波洛电影公司谋到了一份助理导演的工作。然而,希区柯克所从事的工作远不只是这些。除此之外,他还是剧作家、片名设计师和艺术指导。在盖恩斯波洛公司拍摄了数部影片之后,希区柯克于1925年再次得到了执导电影的机会,并导演了英德联合制作的影片《快乐之园(The Pleasure Garden)》,这也标志着他的导演生涯的开始。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希区柯克导演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导演。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曾经获6次提名。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奖. 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设计的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严厉的天主教家教之下饱受压抑的灵魂。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生于伦敦经营蔬菜批发的普通人家。 1920年,进入电影界。经历了字幕设计,美术导演,编辑等工作后,1926年,导演了他第一部悬疑电影《寄宿人》(这之前也导演过《快乐之园》等两部电影),受到好评,建立了他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 1934年的《暗杀者之家》,1935年的《三十九级台阶》在各国都很卖座,让希区柯克享有了国际名声。 1938年,希的《巴尔干超特急》也成功卖座,引起好莱坞的注目,适逢二战开始,希区柯克举家前往美国,开始了他在好莱坞的工作。 1940年,他的第一部好莱坞作品《蝴蝶梦》便勇夺奥斯卡最佳作品奖。紧接着又拍摄了间谍剧的《海外特派员》,心理悬疑片的《断崖》和精神分析片《爱德华大夫》。1946年,拍摄了这段时期总结性作品《美人计》,也是英格丽褒曼出演的最后一部希区柯克电影。她与罗赛里尼的“私奔”给希区柯克不小的打击。 1950年代前期,希在摄影技术上不断试验。制作了《电话谋杀案》等作品。其中代表作就是《后窗》了。从《后窗》开始,1950年代后期,希在艺术性和娱乐性上同时高要求,拍出了《捉贼记》,《知道太多的人》,《眩晕》,《西北偏北》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1960年,希区柯克向新的恐怖挑战,拍出了一部让全世界惊觫的《精神病患者》。诡异的题材,意外的故事发展,低预算的黑白制作,让这部电影成为希电影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随后,1963年的《群鸟》和1964年的《玛尔尼》都是不同的新尝试,开创了恐怖、悬疑电影的新世界。当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我们看当时的作品都会有所体会,而在特瑞夫和希区柯克的对谈录中更可以清楚看到。 1972年,在伦敦首映的《狂凶记》让观众看到希区柯克雄风依在,这部电影流畅圆润,是希后期的佳作。 1980年4月29日,希区柯克去世,为我们留下了53部电影作品。 主要作品年表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 - 1955 - Trouble with Harry, The - 哈里的烦恼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 1953 - I Confess - 我忏悔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 1948 - Rope - 绳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旅店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与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特务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暗杀者之家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富翁 - 1931 - Skin Game, The -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ary - - 1930 - Murder! - 凶手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Sound Test for Blackmail -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希区柯克电影十个关键词 一、悬念 希区柯克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或者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和正常、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在希区柯克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一种绝望的感觉。当影片《破坏》初次放映时,希区柯克还特意在海报上加上了“当心背后有人”的副标题,以表现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恐惧。这种潜在的恐惧感被希区柯克当作悬念来发挥运用。 希区柯克有个著名的例子: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这个过程提供给观众惊奇。相反,如果在他们走进屋子前,观众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接着的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那么整个过程叫做悬念。所以,希区柯克一向都预先将答案告诉观众,最著名的是《迷魂记》中,朱迪与玛德琳是同一个人的谜底在情节中间就被揭示--在当时曾引起过许多争议,因为原著中这个谜底是最后才被揭穿。然而预先告知答案后,观众自然而然将焦虑的心情对准了主人公的命运。同样,《夺命狂凶》、《西北偏北》也都是将真相预先透露,然后将焦点集中在无辜者的命运与选择上。 希区柯克最擅长的是利用时间的延展与空间的封闭来制造悬念气氛。在《惊魂记》诺曼沉车一段,故意将车在泥潭中停留片刻;《夺命狂凶》中女秘书上楼发现尸体也特地让尖叫声延缓。《鸟》、《冲出铁幕》、《西北偏北》几个场景,都是利用分镜头逐步加重暗藏杀机的悬念。有时希区柯克悬念的结果超乎常理,比如《破坏》中将男孩炸死与《海角擒凶》里破坏分子成功地将军舰炸毁--如此打碎观众的期待,在银幕上是非常罕见的。。 二、“麦格芬” 这是希区柯克作品最独特的词汇,这个字眼来自于他最爱说的一个故事:一列苏格兰火车上有个爱追根问底的人,他见隔壁的乘客带着一个形状奔奇特的包裹,就问那是什么,乘客答:“麦格芬。”“什么是麦格芬?”“是在苏格兰高地捉狮子用的。”“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啊。”“啊,这么说,也就没有麦格芬了。”--由此看出,麦格芬是个并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但它却是谈话、行动甚至整上故事的核心。 《三十九级台阶》是“麦格芬”得以流传的开端,在整部影片里都围绕着“三十九级台阶”这个间谍组织展开,但关于这个间谋组织以及他产窃取的情报却没做什么交待。在后期的力作《西北偏北》中,有一个最为典型的“麦格芬”--那个叫做凯普林的间谋根本就不存在。在所有希区柯克的影片中或多或少都用到这个概念,他总是在影片中利用一个虚化的人物做主线,比如《房客》中的复仇者、《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玛德琳。有时又利用虚化的事件,比如《后窗》中的推销员谋杀案。 三、金发女郎情结 据说希区柯克七岁时,在他家附近曾发生过一起毒死金发女郎的案件,他对此事一直记忆犹新,但无法确定这对他的电影创作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女演员有着固定的、独特的审美趣味,使行“希区柯克女郎”成为一个传奇色彩很浓的名词,而且从任何一方面看,都要比现在名气更响的“邦德女郎”素质要高得多。“希区柯克女郎”有着统一的标准:美艳不可方物、富有幽默感,甚至一样的体型与心理形象--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难以捉摸的神秘气质,甚至垂在耳边的发式,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都是金发!而且这些金发女郎在贵妇矜持的外表下面都掩饰着隐隐约约的撩人肉欲。 在第一部真正的希区柯克作品默片《房客》中,希区柯克影片中充斥着金发女郎,首先是凶手一连杀死八个金发女郎,男主角的妹妹也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对墙壁上挂着的金发女郎的画像深感恐惧,不过对同样是金发女郎的女主角却产生了爱慕之情。此后几乎每一部影片,希区柯克都会起用金发女子作为女一号。《艳贼》中蒂比·赫德伦的出场堪称经典,影片开头始终不见她的容颜,只见她一头乌发,等她回到酒店住处洗头时,我们才惊奇地看到水正渐渐变黑,而她--蒂比·赫德伦--希区柯克最后的一位尤物露出她美丽脸蛋的同时,也露出了她金黄色的秀发。 四、罪孽转移法 在《房客》中,他首次运用了“罪孽转移法”,虽然房客最终是无辜的,但整部影片将他完全塑造成一个古怪、诡秘的杀人犯形象,尽管如此,观众仍然始终希望他逃脱,而这种情绪完全来自希区柯克对画面语言把握。像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而且希区柯克对观众阴暗心理的控制也越来越自如。在《美人计》的最后,观众大多同情起那个即将被同伙谋害的塞巴斯蒂安,尽管是他下毒想致美丽的褒曼于死地。《惊魂记》里,诺曼在将汽车沉入河底时,希区柯克故意让汽车停顿一会儿,从而令观众着实为他揪了一把心。最过分的还是在《夺命狂凶》中,变态杀人狂罗斯克在寻找遗失的罪证那段过程中,观众几乎一致希望他找到。 在“罪孽转移”的同时,希区柯克也经常故意将反角塑造得风度翩翩、幽默有趣。《海外特派员》中的费希尔起初就是一位我们同情的和平主义者,后来发现他是个恶棍,但我们仍保留着对他的同情。在《间谍末日》里,希区柯克甚至让那个德国间谍比我们的主人公更可爱些。 五、楼梯与阴影 如何运用画面来制造悬疑与紧张的气氛,是希区柯克最擅长的,而“楼梯”与“阴影”是他最常调用的元素。在拍摄《房客》时,希区柯克从德国表现主义那里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们认为的:当人物走上楼梯、逐渐进入黑暗时,观众会陷入恐惧。所以《房客》中男主人公在深夜带着白色手套从楼梯上走下时,显得阴森恐怖,但希区柯克其实只是将镜头对准了楼梯扶手上慢慢滑下的手套而已。像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较著名的如在《讹诈》中,爱丽丝随克劳上楼时,在楼梯间的墙壁上留下的不祥阴影就预示着悲剧的发生。最为著名的三个楼梯镜头出现在《迷魂记》、《鸟》与《夺命狂凶》里,《迷魂记》中教堂塔的旋转楼梯显得极高、令人目眩;《鸟》中的阁楼楼梯充满致命的吸引力;《夺命狂凶》里布兰尼在深夜到罗斯克家中寻仇时,在上楼梯时,反复切换的特写,几乎令人窒息--因为你无法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 六、窥视 有窥视倾向的人或者用窥视者的视角来拍摄,是希区柯克电影常常表现的一个方面。以前,我们可能会把窥视和窥视者当作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就好像在《后窗》中格蕾丝·凯莉讲的那样,窥视者是要被判刑的。在希区柯克的电影当中,往往运用窥视的镜头角度来反映事件,从而随着偷窥者的感觉一道进入他们的世界。 《后窗》是希区柯克电影当中运用“偷窥”主题最为极致的一部作品,他显然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有偷窥他人稳私的欲望。在影片的一开始,观众就被处于一种窥视者的角度,因为杰弗腿部的受伤,他只能每天坐在家中透过窗口来观看他家对面的每一户人家,镜头从杰弗瑞家对面的邻居家窗口一一扫过。由此看来,窥视他人的稳私并不是一些刻板、猬琐的人们才会有的娱乐,许多正常人都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观看情感。 在《惊魂记》中,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横摇过燥热午后了无生气的城市全景,然后慢慢推进一扇半掩的窗户内,我们的眼神偷偷潜入一家旅社,玛莉安戴着胸罩半裸地躺在床上,看着没穿上衣的男主角,男主角背对着观众,他们旁若无人般地谈情说爱,希区柯克毫无保留地把男女之间的情欲放给我们,也让我们不自觉的成为了窥视者的角色。后来在贝兹汽车旅馆里,诺曼·贝兹偷窥更衣的玛莉安,也是不动声色就把赤裸裸的欲望表现了出来--甚至这种欲望是观众所有的。 七、线索道具 利用情节来制造悬念时,道具必不可少。希区柯克在影片片常用道具来达到令影片中的人物“恍然大悟”或“大吃一惊”,并加重紧张的气氛。比较虚化的是《蝴蝶梦》中远我处不在的“R”字图案,以及《擒凶记》中的那个音符(希区柯克甚至将镜头对准五线谱来强化情境)。有时,希区柯克用物体的特写来提示影片的核心场景,比如《美人计》中的酒瓶,早在片头的酒会上,希区柯克就已经用画面为酒窖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戏打下了伏笔。《鸟》中也是这样,将开场安排在鸟店中。 《绳索》是运用道用最为经典的影片,影片中的绳索是杀死大卫的工具,又被杀人犯用用来捆绑书籍赠送给大卫的父母,以达到其寻求刺激的目的。绳索是重要道具,同时也包含着深刻寓意--扭曲的心理束缚着知识与道德。希区柯克用的片头字幕也呈拧成一团的绳索状。同样,《夺命狂凶》的字幕也被设计成条纹领带状--那也是影片中用来杀人的工具,变态杀人狂罗斯克利用领带杀人;而主人公布兰尼相仿的领带被利用误导观众;警官奥斯福德的领带其实也是一样的,从深层次上将他们无法满足的欲望等同在一起。当然《夺命犯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线索道具--罗斯克剔牙用的胸针。从一开始,镜头就耐心讲解了罗斯克的这个习惯,最后这个道具引发了影片的高潮。 其它比较著名的道具有:《讹诈》中爱丽丝的手套、《心声疑影》中查理舅舅送的戒指、《火车怪客》中海恩斯的打火机,以及《电话谋杀案》里的丝袜与钥匙--这些都在推动情节上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八、、婚姻危机 希区柯克本人的婚姻似乎无可争议的美满,但他的作品里的婚姻都笼罩着阴影。在他一九三二年的作品《奇怪的富翁》中,就开始对婚姻进行了全面的反讽;《破坏》里面维洛克这对夫妻甚至彼此之间既不了解也没有感情,最后妻子刺向丈夫的那一刀既为她的弟弟报仇,也是向她的婚姻进行反抗。《蝴蝶梦》里德温特与丽贝卡的夫妻关系被刻划得无比可怕,爱与恨的表现只在一线之间,而德温特与第二任妻子的婚姻因此蒙上阴影;《深闺疑云》中琼·芳登与加里·格兰特的婚姻就以欺诈为开端,以后竟然逐渐升级到妻子怀疑丈夫要毒死自己的地步;而在《帕拉亭案件》、《电话谋杀案》、《后窗》以及《迷魂记》中夫妻之间的谋杀则成为现实;《火车怪客》中海恩斯其实也是借布鲁诺的手才除去妻子。 希区柯克式的婚姻似乎不是充满了秘密就是充满不幸,《美人计》、《忏情记》、《艳贼》中的婚姻状态无不如此。在《帕拉亭案件》中希区柯克用两条线索表露出对婚姻不堪一击的看法。安东尼律师与妻子看似美满面的婚姻,在帕拉亭夫人出现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产生裂痕,而后者因为婚姻的不幸福而杀死了丈夫。《哈里的麻烦》中珍妮听说丈夫的死讯竟然有些兴高采烈。《伸冤记》中亨利·方达的婚姻是希区柯克影片中最为坚贞的,在丈夫被怀疑有罪的期间,妻子也始终支持他,呈现出最令人感动的家庭场景--但即使是如此,生活的压力最终令妻子精神崩溃,自责与埋怨起来。希区柯克以此来证明没有一对夫妻是幸福的,就像在《农夫的妻子》里说的:婚姻生活就像一个蒸汽压路机,压扁了男人的希望和女人的喜悦。 九、黑色幽默 希区柯克的幽默准确地说是一种“残酷的幽默”,其中最残酷的一次出现在《磁场命狂凶》中,罗斯克在土豆堆中与死尸搏斗的情景,起初他被死尸“踹”了一脚步,然后用来撬开死尸手指的刀被折断--这组镜头竟然能让你在毛骨悚然中,还能发出一丝笑来。 《鸟》中间也有一段让人无法发笑的可笑场面,发生在小学遇到袭击之后。可怕的逃亡后,米兰妮来到小镇酒吧,可是没有人相信。大家在灾难来临时,还在大声说笑。其实早在米兰妮来到这个海边小镇前,她带着的两只爱情鸟在车上左摇右摆的模样就十足的可笑,但谁会预料到不久之后,鸟类竟然发动了一起可怕的攻击。 十、性虐待 看希区柯克电影的表面,似乎跟“性虐待”这个词有些不沾边际,但去看看他的作品里是如何对付那些自视高贵的金发女郎,你就发现在他和谐平静的平常心下有着高度压抑的欲望。《三十九级台阶》中的女政治家与《海角擒凶》中的女模特都被“杀人犯”拖来拖去,偏偏她们都打扮得时髦体面。 文字希区柯克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几乎列一例外都有施虐与受虐倾向。《艳贼》里马克与玛尔尼是最为典型与明显的一对,玛尔尼因为误杀了水手嫖客,而终身背负受虐性罪感;而马克则对这个女贼有着强烈的征服欲与占有欲。 《房客》中年轻美貌的黛西被房客所吸引,而他是一个极度恐怖的连环杀人案的疑凶。从此以后,希区柯克的金发女郎们便对危险人物乐此不疲,《爱德华大夫》里英格丽·褒曼对格里高利·派克的爱慕远不止因为后者英俊的面貌,而是从心理深处对危险(虐待)的渴求,就好像《鸟》中蒂比·赫德伦会地缘无故走上危险的阁楼一样。 当你仔细去观看希区柯克作品时,你就会发现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控制、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屈服是非常明显的,这是施虐与受虐最基本的表现。

希区柯克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1920年以字幕设计员的身份进入电影界[2] 。1922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第十三号》。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26年自编自导的悬疑片《房客》成为奠定其拍片风格的作品[3-4] 。1929年执导的惊悚片《讹诈》成为英国首部有声电影[5] 。1935年执导的悬疑片《三十九级台阶》为间谍惊悚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 。1938年凭借爱情悬疑片《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7] 。1939年赴美国发展电影事业。1940年执导的悬疑片《蝴蝶梦》奠定其在好莱坞的地位[8] ,并获得第1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9] 。1941年拍摄惊悚片《深闺疑云》,影片获得日本电影旬报奖最佳外语电影奖。1948年独立制作个人首部彩色片《夺魂索》[10] 。1954年拍摄惊悚片《电话谋杀案》,并首度采用立体电影技术[11] 。1955年凭借悬疑片《后窗》获得第2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2] 。1958年自导自演的悬疑剧《希区柯克剧场第一季》获得第15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剧集奖。1959年执导悬疑片《西北偏北》,该片获得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银海贝奖。1960年执导的惊悚片《惊魂记》标志着心理惊悚片成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13] 。1968年获得第40届奥斯卡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14] 。1971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9年获得奥斯卡奖终身成就奖[15] 。1980年被授予爵士封号[16] 。2007年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选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第一位”[17] 。

电影导演研究的论文

我的回答没那么多费话你在百度搜索打上四个字母IMDB``一定能照到你电影类毕业论文合适的东西``

美好论文发表网 还可以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期。《朦胧诗后诗歌的后现代转型》,《天津文学》1993年10期。《九十年代与先锋诗歌的后抒情话语转型》,《当代文坛》1996年4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转型与抒情话语》,《艺术广角》1996年6期。《论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2期。《知识分子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大家》1997年4期。《现代诗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当代文坛》1997年5期。《〈现代〉杂志的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1期。《严肃时代的自觉: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对象征主义的反思超越》,《文学评论》1998年2期。《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的诗学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5期。《现代主义四论》,《艺术广角》1998年2期。《先锋的使命与意义》,《诗探索》1998年2期。《论当代散文的文体革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中西诗学从对立走向融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5期。《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艺术广角》2000年4期。《走向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学术界》2000年6期。《现代主义: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艺术广角》2000年5期。《多元文化交汇的动人景观》,《当代电视》2000年9期。《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多元文化定位》,《中国电视》2000年11期。《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电影艺术》2001年2期。《纯诗的偏至与文艺的启蒙》,《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1期。《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文艺研究》2001年2期。《〈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浙江学刊》2001年1期。《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对策》,《当代电视》 2001年4月号。《一种现代写意电影--论王家卫电影的写意性兼及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当代电影》2001年3期《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和本体特性》,《中国电视》2001年11期。《论中国电影的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问题》,《艺术广角》2002年2期。《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民族化/现代化问题之省思》,《电影艺术》2002年1期,收入《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第一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概念界定、现状危机、特性与对策--电视综艺节目散论》,《电视艺术》,2002年2期。《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记实的“表现”和“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现代主义:名称、含义和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2期。《“中间人心态”、“纯诗”立场与“现代价值观念”——论现代派诗人群体的思想特色与文化心态》,《社会科学》2002年7期。《精神皈依、自我超越与语言的自觉 ——谢飞影片《益西卓玛》读解》,《艺术广角》,2002年4期。同时载于《沉静之河:谢飞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1月。《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纪实的“表现”与“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现代主义:名称、含义与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1期。《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和新文学的期待视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试论艺术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海南师院学报》2002年5期。《高校影视教育:挑战与使命》,《当代电视》2002年10月。《不断重临的起点——论五代后新生代导演的现实境况、精神历程与“电影策”》,收入《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同时载于《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影响的焦虑”之偏离、自我的超越及其限度》,《当代电影》2003年2期。《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三),北大出版社,2003年5月。《第六代导演:“现代性”危机与青年身份焦虑》,《艺术广角》2003年2期,转载于《犀锐》(一),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试论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6期。同时载于《今日中国美术》、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电影分级制不仅仅是电影分级制》,《现代艺术》,2003年5月号。《峰回路转 悲喜交集》,《当代电视》,2003年9月号。《永远的哈姆莱特——一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思想特色》,《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同时载于《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1期。同时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导演系列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6月。《“家”的寓言与“铁屋子”的故事》,《北大讲座》(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电影传奇>随感录,《电视研究》,2004年7期。《试论当代艺术研究方法的“文化研究转向”》,《艺术学》第1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4年。《论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3期。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一、《夏洛特烦恼》――一个时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烦恼》作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不但吸引了时下的观影主流―90后群体,还吸引了更多曾经处在影片主体年代的80后、70后。影片的故事主线从9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围绕着男主人公夏洛的梦中人生进行叙述,然而,其中贯穿时间点的方法就是运用故事发生当年的流行歌曲,从描述剧中男女浮夸爱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那些花儿》,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由港台音乐天后王菲和内地音乐天后那英演唱的《相约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经典名曲《冰雨》,以及成为80后、90初时代记忆的周杰伦早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观影者展现了每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这些歌曲勾起了各个年龄层对青春、逝去的岁月的追忆。

在观影过程中,当影片中响起《一剪梅》的前奏音乐时,不少观影的60、70后都坐直身体仔细聆听,对于部分80、90后来说,这仅仅是一首听起来有些耳熟的歌曲,看着片中人物的浮夸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对于60、70后而言,《一剪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伴随他们的青春追剧岁月的琼瑶剧时代。片中人物浮夸的表演方式,在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中,曾经感动了很多当时还是青年男女的60后、70后、80后们,伴随着这首歌,让很多人开始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本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曲让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摄后被中国引进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人在旅途》。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开放,港台以及东南亚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曾经风靡一时,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歌手极具时代特征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们对港台剧、引进剧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这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充满家族勾心斗角的家族伦理剧情以及现在依然在港台剧中常见的商战戏码。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当时中国的新兴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让观影者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厅。

当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顾到80后、90后这些主流观影人群的怀旧情怀的。周杰伦,就是编剧和导演送给他们最大的怀旧大礼。周杰伦的歌曲随便哪个80 、90后都能唱上几首,那时的人们想到周杰伦,就是略带忧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对于学生们而言,周杰伦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个纪念碑,在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他们懵懂时期对爱情、音乐的理解,嘻哈风格也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当片中前奏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伴随着影片的画面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那些曾经在自己懵懂时期经过的他、她。

“夏洛”就这样以他独特的诠释,带着观影者一点点回忆他们的青春疯狂岁月,而徐峥导演、编剧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视金曲带领大家走近那个曾经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向往的HongKong。

二、对香港影视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认为,徐峥将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献给了香港经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过、钟情于香港电视剧、电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忆的歌曲,这些歌曲让观影者伴随着香港本地的画面和粤语,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四大天王、劲歌金曲的时代。在本片题目出现之前,男女主人公徐来和杨伊青涩的爱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香港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两个人在剧中不停地换著香港影片的海报。而《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就成了两人大学爱情生活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歌词和曲调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现两个人浓烈的爱情,导演用这首歌配合著两位演员的表演,将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带回了他们的初恋时代。紧接着由于杨伊的离开,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现在徐来的视线里,蔡波的付出感动了徐来,两个人结婚过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这部分,徐峥用了谭咏麟的《谁可改变》,这首歌就像是叙述徐来和蔡波的故事一样,日久生情、顺理成章、平平淡淡、白头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恋和婚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一生爱情的写照,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不顾一切的爱情,然后在进入婚姻之后回归平淡。影片的片头部分则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导演就这样引领观影人走进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现让观影者回忆起了一个充满热血和兄弟情义的时代,这首歌就是陈小春演唱的《乱世巨星》,也许很多人对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响起,80、90后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系列影片《古惑仔》,这个系列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对很多热血青年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里面的歌曲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义。

影片很多影视金曲的应用是为了迎合影片突出节奏感,并制造环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绝再玩》《真的汉子》都是运用在长镜头或男主角的运动过程中,这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不仅仅可以让观影者回忆过去,还可以将观众通过音乐和香港老街的画面带入到剧情中,促使观众将自己融入剧情。

三、影视金曲――一个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实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过音乐来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乐,与《夏洛》和《泰?濉凡灰谎?的是,贾樟柯用观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画面和人物配合音乐向人们传递著对故乡、故人的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影片中《go west》这首迪厅音乐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伴随着这个音乐跳舞,影片结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个人在老家跳起了当年的舞蹈,就像贾樟柯本人说的一样:“他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有一些解读会过度的诠释这首歌,但是我觉得他能代表时间和漂泊。”贾樟柯用诸如此类的插曲像人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触及观影者内心深处的那些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开始通过音乐怀旧,其实原因并不难猜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注意,当人们放松思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时间和人,然而电影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追忆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观的画面和故事内容不能够叙述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和时间轨迹,然而影视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将画面和观影者融为一体,观影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可以回忆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如果说画面是在叙述故事,那么加入了这些音乐之后,观影者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将自身故事带入其中,毕竟歌曲相比较画面更加的宽泛,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在结合画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样,那些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的事情一点点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这些画面对于观影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绪的抒发,是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在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和美好。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也好,音乐也罢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影视主题音乐、插曲以及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都诉说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经历,时隔多年,也许这些画面、歌曲早已经被人们淡忘,当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一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于观影者而言,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尘封了多年的箱子,让人们带着眼泪回忆曾经的种种,珍惜现在。

<<<下页带来更多的

电影导演的论文范文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实现了运营与艺术成就方面的完美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好莱坞电影论文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

[摘 要] 纵观美国电影美术的发展,主要是以好莱坞电影的诞生作为分界点。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世界电影关注的焦点,在当代影视领域中独领 *** 。从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的变化发展来看,其具有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即兴起、黄金时期以及现代电影美术三个阶段。本文聚焦于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分别例举出不同时期的优秀好莱坞电影作品,通过对电影场景、制作技术、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出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电影美术

美国好莱坞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引领世界电影潮流的先锋军,在当代影坛中占据霸主的地位。从好莱坞电影的美术制作来分析,它的美术风格并不能完全掌握,无论是经由影片公司制作的还是独立制片的电影,都因为电影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断形成了现今电影美术的发展态势,即具有变化性、饱满的想象思维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因此,且不论好莱坞电影的投资成本,其独树一帜的电影美术创作风格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点。

一、超级场面创造的大片风格

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首先表现在具有巨集伟场面的大片风格,把人物造型、动作及其堪称完美的音画效果结合在一起,引领观众体验到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例如在1916年由大卫・格里菲斯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党同伐异》中就展现出大片级别的美术风格,影片把同一时期的构筑式布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并邀请了著名的雕塑家弗兰克・渥特曼主要负责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镜头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精彩绝伦的视觉艺术,包括恢弘的场景、别具一格的建筑、富有形态感的造型设计、望不到尽头的广场、密集的人物运动,影片中包含的这些美术元素无疑使其成为视觉艺术的一大奇观。再者,影片中刻画的“巴比伦宫”,这一建筑的规模可谓是令人惊叹,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建筑也成为空前绝后的美术场景。因此,电影《党同伐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好莱坞电影场景造型的大片风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型别的电影作品往往以视觉冲击作为主打,电影场景具有恢弘的气势,犹如排山倒海的气魄,使电影场面形成一个巨大的美术造型,可容纳多人的运动,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美术风格无疑是极尽奢华的。在此之后的好莱坞电影纷纷把《党同伐异》作为电影创作的典范,这种大片风格也逐渐得到了发扬和继承,特别是当代创作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一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无不具有大片风格和超级场面。

二、制片公司所属的风格与装饰风格

同一型别的电影作品在视觉上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主要归因于来自于不同的出处。在好莱坞电影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一度出现了以片厂公司作为辨别的系统,并通过美术设计师与导演等人一同商议,决定影片的美术场景、服装以及风格。而电影的装饰风格则在查尔斯・霍尔等人所属的影片公司得到了体现,他们往往通过不同的装饰让整个场景空间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并营造出不同的美术风格,这就直接促使影片的外在材质存在明显的区别。美国著名的美术指导汉斯・德赖尔原先从事于德国的制片厂,所以不难理解他的电影创作中存在显著的简练风格,这是欧洲人独有的风格,同时他还擅长于营造出富有浪漫、美轮美奂的美术场景,惯用较为奢华的装置场景,正是由于汉斯・德赖尔个人的审美风格,才逐渐地促使派拉蒙公司的影像风格形成。

另一个声名鹊起的制片公司当属环球电影公司,主要是由赫尔曼・罗斯以及查尔斯・霍尔共同营造出较为阴沉和抑郁的美术风格。几乎每一个制片厂制作的电影作品都可以从环境中抽取典型的装饰风格,并且他们的创作调性也能展现出具有不同审美艺术的生活质感,凸显出场景的基调,彰显出制片公司所具备的装饰风格。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中,偏向于质朴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华纳兄弟公司特有的视觉感受,这一风格有赖于安东・格格特的塑造。在20世纪享誉全球的福克斯电影公司的美术风格则是由威廉・达林等人共同确定的,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塑造富有特色并符合本公司特征的美术风格。于1928年成立的雷电华电影公司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公司之一,当时是由范内斯特等人作为主要负责人,并成功塑造了罗杰斯的音乐片,1941年的好莱坞电影《公民凯恩》就凸显出这种装饰风格。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美术结合创造的视觉风格

一般来说,传统的电影特技制作手段对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严格说它只是一种电影创作的手段,并呈现出现实无法完成的镜头画面,但因为受到创作工具、技巧等方面的制约,还无法展现出立体的、富有动感的影视画面,这一点从早期创作的电影作品《宾虚》等就能窥探一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好莱坞电影的创作也实现了质的突变,之所以当代好莱坞电影能在广大观众的心里占据一定的地位,还在于其具有质量的保证,具体表现在富有美式特征的多样性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设定以及精良的特技效果。

好莱坞电影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特技”对电影的影像语言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特性的艺术表现力的不足问题,从而实现了完美视觉效果的呈现,使电影特技的艺术手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以1977年拍摄的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为例,其首先开启了工业光影魔幻的数字技术。及至1992年,由詹姆斯・卡梅隆等人共同创办的数字公司成立,标志着数字技术与好莱坞电影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并走向了电影创作的高峰时期,成功为电影艺术开启了全新的视觉享受。随着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诞生,这一部影片被公认为现代技术的奇迹,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倾注了自己对数字技术的热情和智慧,为观众展现出一个跨越一亿四千万年的恐龙时代,让存留在广大观众心中的梦想回归到现实。

在此之后的好莱坞电影,例如1994年拍摄的电影《真实的谎言》、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无疑不是数字技术和电影美术风格完美结合的例证。尤其是在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立体电影《阿凡达》更是创造了数字技术的一大奇观,充分地展现出现代化的视觉风格;2010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科幻大片《盗梦空间》,再一次给观众带来了视觉艺术的惊喜,引领观众穿梭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可谓是完美的视觉盛宴。这些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手段几乎改变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从传统介面上升到全新材质的电影制作,在这其中最突出的成就还在于视觉层面的提升,就如同美国视效专家比尔・乔治所认同的,电影今后的发展就是数字技术。当前,影视领域已经迈向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必将完善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尽显好莱坞电影视觉风格。随着数字技术不断革新和发展,对于影视领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把莱坞电影的视觉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其今后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技术领域。

四、混合式现代风格

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要恰当地评价其具体的风格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虽然当前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都是通过形象片展现出来的,然而透过这些形象所展现出来的美术风格,就如同好莱坞电影本身一样,并没有生成固定的创作模式,所以都是一种宽泛的外在介面。当前,随着新媒体一度成为决定电影美术走向的因素之一,追求创新和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促使电影的表现形式走向了边缘化的趋势。同时,视觉理论以及西方哲学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发生突变,当代好莱坞电影美术已经展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并积极打破了传统的介面,影片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事实上,从好莱坞电影诞生之初至今,极少出现单一化的电影美术风格,即使是写实主义等型别的电影美术风格也并不是以单一的风格为主,创作者时常在主体风格中融入其他的电影元素,但不会影响影片的整体美术风格,因为在大多数的美术场景中都紧密地切合主体风格,并采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2005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美国怪谈》,导演把故事背景切入到现实空间,但是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梦境的画面就是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来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其他的好莱坞电影,如2000年上映的《入侵脑细胞》、2005年的《罪恶之城》等都是沿用了相同的影像表现手法,在这一型别的电影中最为鲜明的美术风格则是混合式表现风格,例如基努・里维斯的代表作品《黑客帝国》系列就综合了多种表现形式,把东西方的功夫片、童话、漫画、科幻片等元素都交融在一起,凸显出混合式的表现风格。

另外一部好莱坞电影《闪灵侠》于2008年上映,这部影片的创作也运用了多种语言风格,包括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同时也备受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薰染,这些元素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展现出一种混合式的现代美术风格。好莱坞电影《闪灵侠》还着重凸显出具有美国式黑 *** 的美术风格,影片中采用了平面原理,雕塑、动画等电影元素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电影的创作中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表现方式都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混合式美术风格的诞生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与新媒体艺术相互作用,成为好莱坞电影创作中的主导美术风格。

五、结 语

总之,好莱坞电影美术本身就是一个繁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如果纯粹从表层含义来分析是很难把握其本质的,但通过列举出不同时期内的好莱坞电影作品及其表现形式,无疑让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概括出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这些观点或者是经由考察,或者是个人的主观看法,不可否认对问题的探析存在认知上的限制。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好莱坞电影,其电影美术必将与影视作品一样还会延伸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美国风格,要真正地把握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就应对其不断认识和探究,才能把握住好莱坞电影美术的发展取向和风格。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进行分析,也可以警醒我国的影视工作者也应注重艺术的创新,对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具有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荣哲.浅析好莱坞电影美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5.

[2] 陈同基.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J].中国艺术,201201.

[3] 赵风民.白色银幕上的美学锋芒――浅析中国当代电影部分美术造型元素的内涵特点[J].当代电影,201209.

[4] 胡佳佳.中国电影中美术设计元素探析[J].电影文学,201206.

谈好莱坞宗教电影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摘 要】电影《埃及王子》以《圣经・出埃及记》为基础,对一个耳熟能详的宗教故事进行了好莱坞式的改编。电影《出埃及记》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基调,彰显著人的精神,凸显著娱乐性。而文字的《出埃及记》则表现出宗教的基调,强调了神的威严,体现出神的不可侵犯性。这两者是各有取舍,但是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出埃及记;埃及王子;现实主义;神本主义;好莱坞影像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同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有着空前密切的联络,而电影对其他艺术种类的吸收容纳更是它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为一种成熟发达的艺术种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开始阶段就承载着记录历史的变迁、文明发展的重任。年轻的电影对古老文学的汲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以说电影以文学为根基,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但是电影并不拘泥于对原著绝对忠实的改编,而是根据视觉艺术的特点,呈现出自由选择的状态,其落脚点注重的是电影的“影像本质”的展现,也就是展现出来的画面是否好看的问题。电影《埃及王子》和文字《出埃及记》之间由于各自的特征不同,导致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取向。

一、电影的现实主义基调,文字的宗教基调

麦特白指出:“虽然好莱坞为观众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承诺,但它却始终保持了社会的惯例,在情节和主题中,仍然描述了一种我们可加以辨识的社会状况。”现实主义的基调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调。吴贻弓以“现实主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为题,认为“美国电影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学形式,根本上说是现实主义的,否则不会调动全世界的观众。”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才能在票房上大获全胜。蓝爱国认为“好莱坞电影奇观思维和梦幻逻辑的底层结构原则仍始终是大众现实的生存状态。”好莱坞电影经常探讨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事业、爱情、家庭、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生命在现实中每天要面对的诸多事情,反映出电影对人生的思索。

基本上来说,电影《埃及王子》只是借用《圣经・出埃及记》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和大致的情节,凭借著书中描写的寥寥几段话,通过电影的虚设,成就电影版的《埃及王子》。电影着重渲染的摩西的爱情和事业。电影的前半部份都定格在摩西的成长和爱情的收获上,摩西的事业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进行的。摩西作为神的代言,替神来完成拯救大众的使命,影片呈现出一幅幅现实主义的画面。从总体上来看,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间英雄的故事,我们处处看到是作为一个人的英雄事迹,其间经历很多的磨难,而不是仅仅依仗神的威力。电影只讲述了文字《出埃及记》前半部分的故事,对后半部分就没有提及。好莱坞版本《埃及王子》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奔向幸福之地中就结束了,英雄在救美与救世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情结,强调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美国精神。

《圣经》文字重在描写耶和华的威力和对民众的恩惠。文字的重点在对耶和华神威的展示上,在“神召唤摩西”和“神赐摩西行神迹的权能”中,摩西见识了神的法力无边,然后神让摩西去代替他拯救自己的子民。摩西按照神的指示,见法老请求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但是法老不肯,文字中就描写神的雷霆之怒,降下十灾,即血灾、蛙灾、蝨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击杀长子的警告,最后到埃及头生的被杀,都在着重描述神的奇迹。过红海的时候,神在海中劈出一条生路让以色列人避开埃及人的追杀,同时又把埃及人全部淹死。耶和华的力量让以色列人顶礼膜拜,这在文字的4到14章中重点描述,显示出神强大的威力。摩西作为一个人,在文字中成为神的傀儡,摩西所有的力量都来自这个无所不在的神,而且处处要显示出神的威严和神的不容怀疑。文字的长度分为40章,在15到40章中,描写了旷野的旅程、在西奈立约、有关崇拜以及会幕的指示、盟约的破坏与重定、建造会幕的事情,都在渲染宗教的气氛。

二、电影的娱乐性 文字的神圣性

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经典阐释中,道出了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他们总是能让任何电影去适合当代人的当下口味,以美国当代的文化价值去演绎一个千古的圣经传奇,既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又能和商业元素结合。基督教和大众娱乐的结合能否“使自己免于臣服于文化时尚”而保持自身的神圣性也不得而知。当今的时代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多元文化流行的时代,宗教的神圣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世俗的娱乐性与宗教的神圣性毕竟还是有所冲突的。文字充满了宗教的严肃性,在文字中,绝对禁止任何对神不敬的行为,连神的形象都是不容许被塑造出来,否则会被降以灾难。神没有形象,不容许凡人亵渎。文字处处都在加强这种神圣感,而不允许有任何的懈怠。因此,圣经中的人的自由与权利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听命于上帝的意志。这些权利来自上帝的赐予,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标准。人要爱神,因为神就是真理,不容有半点的怀疑。而且要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人类要彼此相爱,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根基。只有这样,神对人的拯救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而文字的神圣性也在救赎之中体现出来。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圣经故事与当代美国流行元素的拼贴。电影的娱乐性主要提供视听 *** ,在乎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同时在情感层次上,提供满足人 *** 望的内容,讲究的是以情动人。好莱坞电影惯于营造美国梦想和精神,对和平、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寓教于乐最好的诠释。再者动画片用科技的手段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面绘制出来,比如水变成血水,红海中出现的路,电影用自己的魔术效应,让我们的视觉感官得到强烈的冲击。摩西分开红海那一段,虽然只有7分钟,但是由16画师花上3年心血,经历318000个电脑制作小时完成。这是动画中首次出现超高真实度的水,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观众不厌其烦地选择相同的型别电影,除了满足自己期待视野不会落空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熟悉的影像空间中去寻找视觉娱乐。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娱乐下,消解了宗教带来的压迫感。

三、文字与影像传播的互动性

尽管文字和影像这两者是有矛盾的,但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电影依然要忠实于文字最核心的内容与框架,尤其是面对一些经典文字,更是慎重。如果改编太背离原著文字,会引来很多指责和批评。影象的优点是生动形象,资讯量大,但是影象浅显易懂,直白解说,理解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降低,缺乏审美上的想象力,观众只需被动接受就可以了,一些研究大众媒体的人对此是有着清楚的认识的。人面对文字是要主动思索,进行想象虚构的难度,这种阅读的乐趣就在陌生化的语言中得到延伸。历史上,影象总是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著名的“三张床”理论就把影象看做最低阶的摹本。在《圣经・出埃及记》中,人们要给神塑造形象,把神塑造成一只金牛犊的样子,结果引来了神的愤怒,给民众带来了灾难。同样,在把文字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对影像的制作也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影像抹杀了人的想象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影象的传播已经无处不在,而且还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促成了人的现实活动。

四、结语

如此看来,影像和文字之间的不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各自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特点来规定的。每一个艺术门类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每一个艺术门类想要去和别的艺术门类相关联,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特征问题。文字以语言取胜,电影以画面取胜,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一切都源自于对自身完美的追求,采取一种“拿来主义”的原则。好的影像传播不会丢弃文字的人文情怀的核心价值,而好的文字也力图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麦特白著.好莱坞电影[M].华夏出版社, 2005.

[2] 吴贻弓.现实主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N].社会科学报, 2006-6-1.

[3] 郝一匡等译.好莱坞大师谈艺录[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4] 麦格拉斯Alister McGrath著,董江阳译.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

3月6日,中国第一电影杂志品牌《大众电影》在京举办改版及全媒体产品品牌发布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党委书记康健民,《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翟建农、《大众电影》总经理廖敏、杂志新老封面明星史可及陈思诚、诸多产业及媒体嘉宾出席发布会。会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叶宁启动《大众电影》改版仪式,宣布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全媒体产品将于2014年陆续上线。 《大众电影》品牌改版多媒体产品“点亮生活” 《大众电影》杂志诞生于195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平面媒体,曾创造过940多万单期发行量的世界纪录,引领一时风尚。顺应蓬勃兴起的电影产业需求,迎合不断变化的大众审美和信息产业巨变,《大众电影》杂志于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这个经典品牌将以全新的定位重回大众视野。 《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建立起涵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营销、定制出版等系列产品和服务,志在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传媒品牌。全新改版的《大众电影》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以电影和明星为切入点,展现时尚的生活态度及方式。《大众电影》总经理廖敏女士介绍说,全新改版的《大众电影》杂志,独家深入的内容引发诸多媒体转载,获得读者和市场的全面认可。经过3个月的运营推广,《大众电影》已经成为发行量第一的电影杂志。杂志预计于4月开始全面进驻万达院线,发行量和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旗下iPad版电子杂志、万影网(onemovie.com)、移动互联产品也将陆续面世。创办六十四年来,《大众电影》全程见证中国电影发展,许多电影人对《大众电影》都有着特别的感情。发布会上,赵薇、黄晓明、甄子丹、梁家辉、斯琴高娃、张涵予、佟大为等众多明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大众电影》改版的祝福;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高层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乐视影业总裁张昭、等业内人士对《大众电影》品牌的改版发布也非常关注,希望《大众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媒体的品牌代表在电影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大众电影》改版前后两期经典封面嘉宾,史可与陈思诚 更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对《大众电影》的看法。史可说《大众电影》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能登上《大众电影》的封面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一种荣誉。陈思诚表示,《大众电影》这个媒体品牌在电影市场和媒体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做到了与时俱进,让许多电影人和电影观众能真正的互动、沟通。 发布会最后,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 与所有出席发布会的电影人共同启动了《大众电影》的品牌改版仪式,预示着这一专业电影媒体品牌,将继续传承经典,点亮生活。

最权威应当是《大众电影》 最好应该是《看电影》,其次是《电影世界》 伴随着中国电影共同成长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才真正做到了普及,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国人心目中最繁盛的精神图腾。 而作为电影最直接的衍生品———电影杂志,也成为热衷观影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现在专业非专业的电影杂志,怕也有几十家之多。但要说到历史悠久,受众群最为广泛的,当算有50年历史之久的《大众电影》。 在它的高峰期,大概现在所有杂志发行量绑在一起,都对之望尘莫及。“文革”前《大众电影》最大的贡献是推出了“百花奖”,这是周恩来总理提议的,由群众从这本杂志上取得选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电影和演员。最初的百花奖只办了两届,1962年的最佳影片是《红色娘子军》,1963年是《李双双》,随后便中途夭折,直到1980年,“百花奖”才再度争奇斗艳起来。《大众电影》也进入它的黄金期,不仅是电影期刊界的龙头老大,更成为刚脱掉一身蓝、一身黑的人们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时尚晴雨表。在这之后,各电影制片厂也办起了各自的电影杂志,比较有影响的有《电影世界》(长影)、《上影画报》、《北影画报》、《电影故事》等。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国电影格局的变化,《大众电影》已不复当年的风光无限。几经改版,仍无太大起色,但它仍坚持对国产电影密切关注。而由《大众电影》种植的“百花奖”,因种种原由,已是明日黄花。世纪之交,虽然中国电影仍是门庭冷落,但世界上最庞大也最具观影经验的影迷群落已经逐渐成熟,新的电影期刊热潮随之发起。发祥地在冰城哈尔滨,首家是《电影世界》,改版后叫《电影show》。 紧跟其后的是《看电影》(其前身为峨影厂创办的《电影作品》),此杂志现已成为国内销量最大的电影杂志。这两本杂志一面世,便注定是影迷色彩浓厚的风格,其编辑人员皆年轻并有着丰富的观影经验,但并非科班出身。两本杂志在视野上都力求面对世界影坛,好莱坞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了符合中国当下影迷的观影趋向。 在它们之后,《新电影》于2002年在北京创刊,其前身即是《北影画报》。随着《看电影》迁往上海,中国电影期刊在现阶段暂时呈三足鼎立之势。除此之外,各类DVD相关刊物也纷纷出笼,成为电影期刊界的又一支生力军,其能量不容小觑。 中国电影期刊现在已做到了与世界同步,并伴随着新中国电影有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征程。有人曾说就算中国电影“死”了,这些期刊还能存活下去,但愿这不是事实。大家都有着唇亡齿寒的危机感,应会更健康一些,更理直气壮一些。 后记:《大众电影》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创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即是介绍国产电影,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电影和电影市场的起伏跌宕也深深影响着《大众电影》的兴衰起落。上世纪80年代正是全民热衷于电影的火热时代,《大众电影》在黄金时期最高销量达近千万册。对于如今的电影杂志,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背后有着浓重的时代原因,但其中令人最感无奈的,恐怕仍是中国电影长期疲软所造成的。

50~80年代是电影杂志的辉煌期,《大众电影》、《电影故事》等杂志的影响力甚至达到了引导电影创作的地步。90年代后期,《看电影》、《电影SHOW》等新刊依靠对国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大量图片和资讯报道,“轰炸”读者感官成功夺走大半市场,令一批老牌期刊陷入尴尬境地;《电影世界》、《大众电影》、《环球银幕画刊》等为应对纷纷多次做出改版,惜收效甚微;而后《电影评介》、《银幕内外》等专而投做DVD影碟杂志,获得意想不到的市场响应;近业外资本开始注入,《电影故事》之前,已经有三家杂志:中影集团的《新电影》、《中国银幕》和广电总局的《电影》杂志,分别与“中信文化”、北京万豪公司和北京大天元信息公司开始了合作经营。

1、《综艺》

《综艺》源自创刊于1905年的美国领袖级娱乐商业媒体《Variety》,该刊物隶属于瑞得商讯集团(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有“好莱坞圣经”之美誉,是全球传媒娱乐业的风向标,也是全球业内人士的必读刊物!

2、《娱乐周刊》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属娱乐,1990年创刊。脱胎自《人物》,虽然同样集中于影视娱乐领域,但因为其侧重于对娱乐行业的决策的报道,把娱乐当作一门生意。

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作为通往娱乐世界的指南,正是《娱乐周刊》的安身之道。作为美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订阅型杂志,其运营成绩也惹人侧目。

3、《好莱坞报道》

《好莱坞报道》创刊于1930年9月1日,是美国娱乐界两大报刊之一,最初只报道好莱坞电影新闻,在1950年代电视普及后亦开始报道电视新闻,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报道和评价在好莱坞通常代表着终极权威之声,作为好莱坞娱乐产业的风向标,其对欧美明星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4、《人物》

《人物》杂志创刊1974年,视角专注于美国的名人和流行文化,是 Time Warner 媒体集团旗下杂志。每个星期,《人物》都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导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人物》杂志最初的创办宗旨就是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报导普通人,也报导明星,每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读者希望获得更多了解的人。

扩展资料

创刊历史:自从1974年创刊以来,《人物》杂志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星期,《人物》都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导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人物》杂志最初的创办宗旨就是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报导普通人,也报导明星,每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读者希望获得更多了解的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