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日更第119天 《高纬度思考法》的核心:通过提高思考的维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知”和“无知“的关系; 2、“解决问题”的困境,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发现问题? 3、“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如何整合? 4、发现问题的“元思考法”,如何通过升维发现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第一部分:什么是“知”?什么是“无知”?它们是什么关系? 1 知 什么是“知”?知=事实+解释。 其中事实指的是:真是存在的,不因人而异的对象,比如自然界中的物体、现象或是种种发生的事情,它通常是实体,能被五官感受到,或者至少能用语言描述,是相对客观的;而解释则相对抽象和主观,作者将其定义为:解释=分(类)+连(建立关系)。 在书中,作者用“维度”对事实和解释进行了描述,事实是零维的(可以理解为集合中的“点”),而解释是从多个视角对事实看法的组合,所以可以是多个维度的,衡量一个解释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和事实的符合程度,我们现在人类知识中,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是我们人类重要的知识的原因,因为它和事实的符合程度是最好的。 作者也对“知识”进行了定义:可以再利用的“知”。转化一下,就是“知识就是可以再利用的事实和解释(分类和连接)。”而且作者对知识还有一个洞见,就是一旦知识形成,它就成为了一种静态的“快照”。 而事实总是动态出现的,这就导致知识存在一个风险——解释和事实不吻合,而这时也常常是需要进行调整的时候,所以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可证伪性,通俗的讲,科学是一种解释角度,而这种解释角度要存在能被事实证明为错误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种严谨的态度,也为科学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通道。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发现,无论是“知”还是“知识”,都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内容:分类和建立联系。而分类的本质就是"划线",比如对人群的分类:男/女、30岁以下/30岁及30岁以上,创业者/打工者……。 为什么要分类?因为人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当事实繁杂众多的时候,只有分类归组才能高效处理 但是,很多时候,现实世界的界线是模糊的,在黑和白之间有一条宽阔的“灰色地带”,如果硬性分类,通常会存在不吻合的地方,比如性格分为内向-外向,而我们很多人通常是混合的,或者说是中间地带的,而且分类的标准不同,也会影响我对事物的判断,通常分的维度越多,越接近客观事实。 比如对一人的角色进行分类,他既是公司职员、又是父亲、还可能是个专栏作家等,这也是为什么在有的公司开展360评价的原因,也是为了获得一个相对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正是这种人为的划线导致了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一个方法的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事实的出现,而变的不那么有效。 是不是要否定划线?为了形象起见,他用“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的对比来阐述他的想法,因为蚂蚁通常只会爬(不考虑带翅膀的),它们的世界多是二维的,而蝈蝈可以跳跃,比蚂蚁多了“高度”这个维度,这也是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先按下不表。 2 无知 和“知”对应的就是“无知”,当然你可能会想到未知,在本书中,作者将其看成是一类。对于无知,作者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释: 2.1 无知的无知 VS 已知的无知 你可能提着觉得有点绕,这个很像我们在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的不好?介绍的认知四个阶段: 不知道不知道 知道不知道 知道知道 知道不知道 无知的无知,对应的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而已知的无知对应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在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又称“达克效应”,通俗的讲:一个智商很低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智商低的,因为这往往需要很高的智商;你只有在真正懂了一件事情以后,才能够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而在你不懂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你不懂的。 这也是为什么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会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一方面是谦逊,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认知升级了。 2.2 事实的无知VS解释的无知 按照前面对“知”的定义(事实+解释),无知也可以分为对事实的无知和对解释的无知,所谓的事实的无知就是不知道事实本身,比如某个历史时间发生的时间,某个地理的常识等。而解释的无知,就是不知道如何分类及建立联系,没有解释事实的框架或视角。 所谓“范围的无知”指的是,知道分析的角度,但是范围不足。书中以不同的人对红酒的价格的感受的不同,比如对于1瓶4000日元的葡萄酒,在一个“葡萄酒的价格不应该超过3000日元”的人眼里,这是很贵的,而对于经常接触“1万到数万日元”葡萄酒的人而言,这个就很实惠。 在这个例子中,解释的角度都是价格,但是因为对其应该处的范围不同,而导致解释不同,或者叫范围的未知。还有一个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例子——小马过河,不同的动物(松鼠、黄牛等)告诉它河水深浅的不同,在这里,大家都是用深度解释河这个事物,但是因为感知的范围不同,造成解释的无知。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在定性地讨论一个东西,即使大家讨论的角度是相同的,比如价格,但因为理解的范围不同,容易产生误会,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定量化,用数据说话。 对于“维度的无知”,我认为吴伯凡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词“盲维”,就是压根没看到这个维度。 2.3 活用“无知” 爱因斯坦曾说过:“越是学习,就越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越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越想深入地学习”。如果将已知看成一个封闭的圆圈,而圈外是未知/无知的部分,当一个人已知的圆圈很小的时候,他感知到的未知也很小,而这个圈不断扩大的时候,圆圈的周长就变长了,能感知到的无知就也越大,所以我们会发现真正有知识的人都是谦逊的,因为他知道他不知道的远大于他已知的。 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管理,就是对已知的东西进行归类和整理,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更高境界是创造新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识别无知,从而为知识的创造提供个很好的“触发器”。 总结 1、知=事实+解释(分类+联系),而知识是“可以被再利用事实和解释”,是知的静态快照; 2、因为人类的认知局限,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分类,每种分法就是一种维度; 3、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所以,我们注定对很多东西是无知的,而承认这种无知为我们创造新知提供触发。
这里的维度相当于视角,即谈你选择这些提问问题的原因,主要考虑的因素,基于那种理论或标准,该依据理论的不足与优势等。这是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创新论文范文篇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国外学术界在创新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把创新教育发展带入正轨,走向成熟。我国创新教育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活动探索,在国内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研究热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行改革方案,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未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对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培养”,发现第1篇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论文发表于1983年,自1998年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起来,但都是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最早有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8年第1篇硕士论文发表,至此有关高职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逐渐热起来。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潜力很大。 从研究角度看,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小青[1]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 想象力 、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六个方面的创造性入手,构建有利于实施创新个性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孔英[2]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和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入手。汤云珠[3]指出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氛围,切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吴兴富[4]强调必须从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学习和积累社会科学的宽厚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创新及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认识,陈霞[5]认为创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心与改变等,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集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活动及其获得的有益效果。温江寒[6]认为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动手能力。何勇向[7]认为创新能力应该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陈青[8]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刘滨滨[9]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适用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架构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杭国英[10]强调建立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 思维训练 系列课程、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系列课程。强伟纲[11]强调要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双维度培养的课程体系。胡清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陈涛[13]通过考察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推动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创新培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有: ①以项目驱动的三元制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由学校、校办生产基地和社会企业三方联动的专家工作室,以课题项目驱动,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将校外元素引入校内学习活动中,使产品研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施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紧跟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②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优化校园 文化 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 ③基于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创设创新工坊,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类工具、仪器、材料等,对有创新意愿、创新意识的学生开放,同时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氛围,培育创客文化; ④基于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复合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⑤“二进、三做、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进是企业项目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三做是实施项目引领、旧案新作、实案真做,实现教室和实训室结合,办公室和工作室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四结合”; ⑥“五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室、合作企业及虚拟公司,形成第一、二、三、四、五课堂的“五课堂联动”机制,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以上创新培养模式都是各学校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成,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可借鉴的 经验 ,当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3.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艳琴[20]通过调查认为缺乏对创新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瞿丹英认为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满足于常规学习;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尽管对创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有学者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尚处于开发阶段,缺少可模仿的创新案例,缺乏对学生创新激情的适当引导[22]。李文芳[23]将我国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方面:①较多专注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育体系;②缺乏实施考核和效果评价;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解决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①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②搜集整理创新素材,形成创新案例集,开展创新项目剖析、指导、创新技能训练及实践等;③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依托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校园众创空间;⑤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社团、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质;⑥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培养考核体系;⑦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24]。此外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激励学生创新,并通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纵观近年来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总体上表现为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往的多数以定性的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向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转变,越来越贴近实际,对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距离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心得体会 2. 关于写创新的议论文 3. 创新成长科技论文2000字 4. 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创新的毛概论文 5. 科技创新科技论文800字
选题立意:论文有没有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框架结构:论文框架结构合不合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合不合适?自圆其说:论文是否自圆其说?
据学术堂了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就可以称为核心论文.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这一现象,可以从许多领域中看到,例如,从对法国《信号通报》中物理学的世界文献的研究看到,90%的文摘条目仅取自占全部期刊总数的30%,《化学文摘》从9%的期刊中可摘录到全部文摘条目的75%.因此,在文献情报量激增的时代,核心期刊效应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确定核心期刊的方法有多种,我国一般根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综合测定:(一)载文量(即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多的期刊;(二)被二次文献摘录量大的期刊;(三)被读者引用次数多的期刊.
做科研必备6大文献数据库!
*关于数据库介绍可以点击第一行《做科研必备6大文献数据库!》查看
共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双核心和统计源核心。等七种。
北大核心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意思是此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由万方数据公司于2003年建成,万方数据以中国数字化期刊为基础,集合多年建设的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中的期刊条目部分内容,形成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库”。
扩展资料: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文献种类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基本包括了我国文献计量单位中科技类核心源刊和社科类统计源期刊。它是核心期刊测评和论文统计分析的数据源基础。《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数据库:
1、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信所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得出,用于科研绩效评估。
2、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科院编制,偏重于基础科学领域的期刊
3、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指导图书馆的文献采购
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公司制作的科技期刊资源数据库
5、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清华大学制作的科技期刊资源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楼主 这些很多的 你先看看自己情况
1、《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理论双月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态环境科学、无线电通讯工程、传播学及其交叉学科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2004年,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版、2017版、2020版),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被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收录。
3、《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创刊于1980年,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心理学核心期刊。
《心理学探新》主要发表理论心理学、认知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等基础领域,及各类应用领域的探索、创新性学术论文。
4、《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据2018年5月27日中国知网显示,《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共出版文献18223篇,总被下载2981474次、总被引138949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850、(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498。
据2018年5月2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载文量为16796,被引量为118263,下载量为601316,2015年影响因子为0.62。
5、《银行家》
《银行家》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行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心理学探新
什么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近 100 万条,引文记录近 400 万条。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 CSCD期刊目录(这里主要是医药方面的期刊,如果想要全部期刊目录,我也可以给你)212 药物分析杂志213 药学学报214 仪器仪表学报215 遗传216 遗传学报217 应用生态学报218 应用数学学报219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220 应用心理学221 营养学报222 有机化学223 宇航学报224 语言研究225 园艺学报226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2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28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229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30 振动工程学报231 政法论坛232 植物保护学报233 植物病理学报234 植物分类学报235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原名:植物生理学报)236 植物生态学报237 植物学报238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39 中草药240 中共党史研究24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42 中国出版24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44 中国法学245 中国翻译246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47 中国高教研究248 中国工业经济249 中国公路学报250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25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52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253 中国环境科学254 中国机械工程255 中国激光256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57 中国经济史研究258 中国科学(A-G)辑259 中国粮油学报 260 中国农村经济261 中国农业科学262 中国人口科学263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64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现已停刊 265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66 中国生物防治267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6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69 中国食品学报270 中国史研究271 中国兽医学报272 中国水稻科学273 中国体育科技274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75 中国土地科学27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277 中国稀土学报27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79 中国畜牧杂志280 中国药理学报28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82 中国药学杂志283 中国音乐学284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85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86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87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88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89 中国中药杂志290 中华病理学杂志291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92 中华传染病杂志293 中华创伤杂志294 中华儿科杂志295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96 中华放射学杂志29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98 中华妇产科杂志299 中华骨科杂志300 中华护理杂志30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原名: 急诊医学)302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0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04 中华精神科杂志305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306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07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08 中华麻醉学杂志309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1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11 中华内科杂志312 中华皮肤科杂志3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14 中华烧伤杂志315 中华神经科杂志316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17 中华肾脏病杂志318 中华外科杂志319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20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21 中华消化杂志322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24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25 中华血液学杂志326 中华眼科杂志327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28 中华医学杂志329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330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31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332 中华肿瘤杂志333 中外法学334 自动化学报335 自然辩证法通讯336 自然辩证法研究337 自然科学进展338 自然灾害学报339 自然资源学报340 作物学报注:被IM收录的论文视同国内一级期刊论文。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核心期刊评选的单位不同称呼也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核心期刊刊发文章质量高,被引用多,因此对遴选刊发的论文要求很高很严格。
核心期刊特点
核心期刊是我国国内对一些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期刊的等级评价,通常被国内核心期刊遴选机构收录的期间都叫做核心期刊。比如北大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等。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
是高级职称评审,博士研究生毕业,保研留学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评先进评奖金的衡量条件,虽然国家没有明确对期刊进行分级,但大多单位高级职称评审都会要求发表一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核心期刊也是有分级的,通常会分为A类,B类,C类。
不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和平常我们所说的核心期刊完全是两码事,很多人误认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就是核心期刊的预备役,是错误的1.《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由万方数据公司于2003年建成的数据库。2.我们平时所说的核心期刊,一般是指“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故又名北大核心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所谓的核心期刊主要是某领域或机构针对某种特殊的目的如选购、阅读、收藏、职称评审、绩效评价、科研评估等制定的期刊表。以往的核心期刊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的期刊选订和读者阅读而制定的。但现在被曲解利用到了各项评审和评价方面了。 但是,要确定一种期刊或者说遴选核心期刊,与原来的“核心期刊”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所谓核心期刊还是目的性较强。是否是核心期刊主要还是要咨询需要这些期刊的机构,比如说,职称评审,需要咨询人事处,科研绩效评价需要咨询科研处,学位申请需要咨询研究生院等。总之,不同的单位、机构有着不同的核心期刊定义,切记不要一概而论。A机构的核心期刊到了B机构可能就不算核心期刊了。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信所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得出,用于科研绩效评估。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科院编制,偏重于基础科学领域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指导图书馆的文献采购
不是,核心期刊查询一般以北大图书馆划定的目录为准。最近的一版是2008版,可以网上搜索。
当然算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