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护士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护士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护理队伍的流失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系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 老年骨折心理护理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骨折病人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原发病病情稳定,无发生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结论:了解老年骨折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科治疗的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由于骨科老年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活动受限,在卧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担心肢体残废,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情绪的反应及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要针对老年骨折的特点和心理状况,加强心理护理,尽量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耐心解释长期卧床患者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116例老年骨折病人,其中男49例,女67例;年龄66~98岁,平均73岁。骨折部位: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占81%,前臂骨折占19%。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病史。
心理护理:由于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对周围环境都很陌生,所以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痛苦等心理,担心疼痛、生活上不能自理以及发生意外等,为此,我们护理人员要给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热情、关心和严肃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告诉患者各种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的意义,提醒患者必须要配合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要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机会,护士要坦然向病人作自我介绍,保持仪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导病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及相关的乐观行为,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爱抚与关心:对新人院的老年病人,护士都要以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和关怀照顾老年患者,对老人可通过微笑、交谈、按摩、康复指导及协助病人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等,使其感到幸福和满足。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住院患者,除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外,还需要家人、朋友、同事及社会的支持,要多给予正面的指导、劝解、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并真正体验到社会及亲人的关爱与温暖,使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要向老年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请同病室疗效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讲述治疗经过及配合方法,以增强信心,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耐心解释,细心观察:老人对疾病的体验,往往不能讲述得很清楚和具体,所以护士不可能等待病人的主动反应,必须仔细检查病人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详细收集有关老年患者的病情资料,便于正确估计病情,做出正确护理判断和采取正确护理措施。
加强培训,掌握护理技能:护士要积极参加各种护理专项学习交流,接受护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护理能力,在业务技术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老年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某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动作粗疏,便会被认为在拿他们做试验,从而引起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所以护士应举止稳重,操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各种治疗和检查。如有的手术后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给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总是担心新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让新护士先给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让老年患者从侧面了解新护士的过硬静脉注射技术,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结果
病人原发病病情较稳定,在护理方面无发生并发症,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临床的治疗和护理,绝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抑郁、孤独、依赖心理等都得到了相应改善,并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差,加之骨折的特点一般都会病程较长、疗效差、骨折也不易愈合、代谢功能减慢、骨质疏松以及脱钙等,所以老年骨折病人的愈合时间,一般是年青病人愈合时间的1倍或更长,而且易发生合并症。老年患者的骨折,一般多为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治疗上都需要牵引,患者需卧床2-3个月才能离床活动,这期间对大多数老年患者增加了合并症发生的机会。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多数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病症在临床上无疑给骨科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多困难,往往由于骨折后的疼痛、精神紧张、长期卧床等,从而导致这些慢性疾病的复发和加重。为此,护士要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活动上,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这对于广泛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好心理和康复护理,才能使整体化护理得到贯彻实施。
抢救室接诊的都是紧急危重患者和身心急躁的家属,而抢救室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在急救工作中,常常因护士技术水平不够、服务不到位、抢救仪器故障、缺乏交流艺术;患者法律意识增强、而部分患者自身素质差、要求高;对院内有关方面某些服务的不满情绪会发泄于护士身上,因而会引发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为使基层医院抢救护理工作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抢救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现实状况,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使本院在抢救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明显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现针对隐患与对策探讨如下。
1 护理的难点与隐患
1.1 科室分工不明,责任不到位由于基层社区医院规模较小,乃至科室不健全,临床科室门诊与急诊不分,使得许多急诊患者就诊于门诊,使真正的急诊抢救患者得不到及时迅速救治。
1.2 相当部分患者综合素质低,护患交流沟通差基层医院抢救患者大多是车祸事故、打架斗殴、农药中毒、酗酒、溺水等;年龄小、语言交流沟通障碍等。在抢救过程中,很难与护士配合,他们往往把对造成事故者的怨气,患者的痛苦,家庭矛盾,精神损失,会施加在护士身上,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护士工作压力大,护理工作开展艰难。
1.3 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安全防范意识不够护理人员中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少。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缺少对患者及家属宣传告知义务,履行应允签字少,安全防范意识不足。
1.4 护理人员缺编,不安全隐患多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行,患者增加,而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编外护士较多,护士流动性大;青年护士工作主动性不够,工作应变能力差;这些都是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因素。由于抢救患者时护理突出一个“急”字,需要抢救人员技术熟练,人员充足,才能保证抢救质量。但基层医院由于受人员限制,大多时间都是一名当班护士,既要参加危重患者抢救,又要兼顾门诊注射等常规治疗工作。有时由于正在注射而不能保证及时到位而耽误抢救危重患者,使患者家属与护士发生不必要的争吵,甚至家属出手打人;同时,门诊注射室无人照应(如皮试时间到了,静脉注射完了),忙得护士团团转;加之,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易忽略对另外患者的病情观察,对病情记录不及时、全面,这些都给医疗护理留下不安全隐患。
1.5 基础设施不全,影响抢救效率衡量一所医院的急救工作是否到位。一是要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和抢救成功率。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环境差,工作中所需仪器设备不足、人员老化是急诊科护士的一种压力源? ,有些抢救设备平时不常用,在遇到危重患者时出现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力,冼胃机进出水故障、心电监护仪不易启动等。不但延误抢救时间,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 碍于情面,丢失原则基层医院由于抢救室和输液厅距离不远,个别护士碍于情面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平时没有抢救患者时院内院外一些熟人,朋友在抢救室空床位上输液,陪客家属一大帮,使抢救床位不能随时处在应急状态,并对室内环境和设备应用造成影响,一旦输液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或突然来了抢救患者,则可能引起医患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7 受奖金分配制度的约束,医护关系不协调近几年来,由于医生的奖金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意识有所淡薄。急诊患者先到抢救室,护士再去请医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医生只管给门诊患者开处方、检查、很少立即主动协同护士参加急救处理,也很少为病员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因此,基层医院的护士常会遭受病员家属的辱骂,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护士工作、心理压力逐渐增大。
2 抢救护理的对策
抢救室的工作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多,工作节奏快、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躁。因此,抢救室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作出初步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切实加强安全医疗,现总结多年来本科工作实践经验,针对抢救急诊护理隐患作出以下防范措施。
2.1 完善硬件设施,确保安全医疗护理部重视,争取医院领导支持,配备并完善各种抢救设施。该更换的抢救设施一定要更换,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仪器由专人负责,班班清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急救仪器完好率达100% 。急救时使护士操作能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提高抢救质量,减少医疗隐患和纠纷,赢得医院的知名度。
2.2 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的护理已不单是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应该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及情感等综合因素的护理,倡导人文关怀、开展人性化服务,做到“医患者之心,疗患者之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信任。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2.3 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高年资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护理部不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知识、应急能力的考核。如心肺复苏术,吸氧、洗胃等,以提高急诊护士应急、应变能力,做到脑子灵,反应快,遇事不慌,沉着应战,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
2.4 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要求护理人员要学法、懂法、用法、严格遵循法律规范,在进行各项护理活动时,应严格限定在法律范围内,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如酗酒、服毒自杀等有法律纠纷的急救工作,要求护士及时、准确的观察、记录病情。服毒患者的呕吐物或洗出胃内容物保存送检等。各种危险性护理操作,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患者解除顾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5 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履行护士职责 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处于备战状态,凡遇到抢救患者坚持先急后轻、先救治后交费的原则,不因未交费而延误抢救治疗,并准确、及时、完整地书写各项抢救护理记录单。不因熟人朋友而放弃原则,酿成医疗纠纷。
2.6 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要在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避免生、冷、硬。当患者或家属表现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真正体现出临床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的护理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护理规章制度,逐步解决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换位思考,增进沟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赢得患者的赞誉与信赖,护患纠纷就会减少。
2.7 处理好医护、护护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 在医院工作中,医疗、护理虽然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但服务对象一致,医生、护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应建立一种交流一协作一互补型的关系。患者的信息应相互交流,尤其在出现医患、护患矛盾甚至纠纷时,应相互沟通,查找原因,并及时研究、采取措施,将矛盾尽量化解,切不可相互指责、推诿、挑拨。
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术后疼痛的护理是我为护理专业的同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术后疼痛的护理【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63例病人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果 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结论 对术后病人施行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的疼痛,使病人得到较好的休养和康复。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疼痛的心理护理【2】
摘要:国际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时常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为地减轻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疼痛; 心理护理
临床上疼痛的种类很多,有外伤疼痛,有癌性疼痛,有炎性疼痛,有神经性疼痛等,它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里现象。
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本人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疼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医学认为 痛觉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 各不相同;还有相同的药物 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不能忍受,有的病人却感觉不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药物刺激也可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有时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
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临床上的表现夜复杂多变。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心里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促进患者日康复。
2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疼痛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 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 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10期,2008
[5]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骨科医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骨科医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骨科护理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我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在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也为我院更好的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和重要性也在改变,近年来,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护理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深深地渗入治疗和护理工作者的心中。
1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什么是人性化护理及服务,才能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正确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院特别开设了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的课程培训,让每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先进的护理发展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为在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还注重在实际工作的护理实效点品工作,加强人性化护理行为和语言培训,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推广。
2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体现
2.1 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伤专科医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有骨折,严重时伴有生命危险。初入院时,患者常承受着剧烈疼痛的折磨,加之对治疗工作的陌生,(家属)患者时常担心是否有生命危险以及后遗症等等。有些患者入院后就进行骨牵引或石膏、夹板外固定,严重时会直接进入手术室,这些治疗行为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恐惧感。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家属),视患者如亲人,做到换位思考,设身为患者利益着想,用亲切、热情的语言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工作,做好住院期间的生活安排工作,并让患者(家属)了解到主管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一定能帮助其解除病痛,减轻思想负担,产生并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安心地接受治疗。患者常主诉疼痛,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患者,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及进展,患肢肿胀、末端血运、指(趾)活动、感觉情况。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规律性。让他们心情放松、注意力转移,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
2.2 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
2.2.1 术前护理
在手术之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术前的恐惧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稳定情绪,可以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要求护士耐心、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将要进行手术的情况,尽量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获得信心和治疗知识,同时可以根据医嘱适当运用镇静药物来帮助他们渡过术前恐惧时期。主管护士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安慰工作,解释术前做好皮肤准备的重要性,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做术前准备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术前准备工作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情绪的波动,增加治疗的难度。
2.2.2 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护士要及时到床边,跟麻醉师做好交班。主动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说明手术已做好了,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手术是成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始终保持微笑,以端庄的仪表,关怀性的语言,热情、诚恳的态度,来缓解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通过关心、尊重患者来达到减轻痛楚和增强康复的信心;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情况,配合医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加减药物,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效果。
2.3 人性化护理与功能锻炼
术后的功能锻炼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护理课程的培训,让每位护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各种骨折后的功能正确的锻炼方法。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时效性。护士要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患者克服疼痛,正确地运用功能锻炼的方法,来配合医生的指导,争取早日康复。通过具体有效的护理,加快患者康复。
2.4 护理人员的人性化语言艺术
护士的语言行为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注意到语言的双向作用。温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减轻其思想负担,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反之,粗鲁、生硬的语言则可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甚至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使用礼貌性的语言;当患者遇到疼痛或者缺乏自信时,运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之放松。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调,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2.5 人性化护理在患者家属中的运用
当患者因骨科疾病住院时,家属同样有急切的心情,此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疏导。除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主管护士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如年老的卧床患者,预防三大并发症的重要性;术后患者的营养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早、中、后期中医饮食调护;并及时将治疗的情况告诉家属,让其了解治疗的目的。达到家属支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目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 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5 护理人员承受较大的压力,日常工作繁重,患者与社会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我院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以护理工作为载体,不段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增加市场份额,增加了我院的经济效益,提升了社会效应,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
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中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股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但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情况,术后恢复较慢。本文通过对本院5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118例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41±10.56)岁,摔伤35例,车祸伤15例,重物砸伤9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9例,基底型5例;Garden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15例;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61~93岁,平均年龄(66.39±11.27)岁,摔伤31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10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7例,基底型6例;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4例,Ⅳ型17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后均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骨科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定时更换体位,注意局部血液循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包括:
①中医辨证护理。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亏虚,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听力下降,夜间小便频繁;还有些老年患者脾胃功能差,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全身无力等表现;部分老年患者心火旺盛,多出现口腔溃疡、小便短赤等。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要进行身体的各项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体质,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内服益气补血汤(本院协定方)、四君子汤等中药进行调节体质。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等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②心理护理。老年人的身体、心理方面对于意外损伤承受能力较差,对手术治疗没有积极性,也存在精神压力。临床护士要了解患者具体的情绪、心理方面,从而进行指导,多与患者交流,消除心中的顾虑,结合病情,讲解一些有关知识,使患者调整良好心态,提高手术治疗的积极性,增强康复的信心。
③疼痛护理。手术后及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合理的镇痛方法,减轻疼痛。可以用冷、热疗法减轻局部疼痛,也可以采用耳穴压豆法减轻疼痛。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进行缓解。避免刺激因素,保持病房安静与舒适,使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
④术前准备与指导。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定时行进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血糖等,完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避免手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1].像手术患者使用便盆时,便盆要从身体键侧置入,避免牵拉患病部位出现脱落假体发生;对于小便困难的患者,可以按摩中极穴位促使排尿,也可以对足三里穴进行注射。
⑤术后康复护理。患者手术完成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足踝关节、足趾关节、下肢肌肉进行活动。手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长收缩股四头肌和伸屈踝关节训练;第2天至第3天开始训练髋关节,根据术后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练习;第3天至第7天可以让患者先坐起,然后贴床边站立进行指导。7d后练习髋关节屈曲,范围由小到大。2周后可扶双拐或步行器下床行走练习。
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踝关节运动练习,尽量不使用止血药,防止发生下肢静脉栓塞;注意下肢是否出现肿胀、足背动脉是否减弱等发生;多喝水,降低血液浓度,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患者手术后应平卧于床,避免内旋、外旋、盘腿,身体坐或站立时髋关节不能超过90°的屈曲,如若发生脱位应及时让医师进行复位。手术后注意切口的干燥与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
1.3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可以分为4级,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良: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患肢有疼痛较轻;可:髋关节能力有改善,患肢处常伴有疼痛;差:髋关节功能没有恢复,患肢存在持续性疼痛。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9例患者中,优41例(69.49%),良16例(27.12%),可2例(3.39%),差0例,优良率为96.61%,并发症发生率为0.
对照组59例患者中,优33例(55.93%),良11例(18.64%),可9例(15.25%),差6例(10.17%),优良率为74.58%,并发症发生率为11.86%.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骨质变得脆且比疏松,较轻的外伤都容易造成骨折,致使不能行走或长期卧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功能,解除疼痛。由于老年人年龄大,伴有其他病症,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对手术后进行护理及指导,对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中医辩证护理措施,结合心理、疼痛、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成功率,促进患肢功能康复,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晖.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中医护理.全科护理,2011,9(29):2648-2649.
术后疼痛的护理是我为护理专业的同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术后疼痛的护理【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63例病人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果 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结论 对术后病人施行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的疼痛,使病人得到较好的休养和康复。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疼痛的心理护理【2】
摘要:国际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时常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为地减轻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疼痛; 心理护理
临床上疼痛的种类很多,有外伤疼痛,有癌性疼痛,有炎性疼痛,有神经性疼痛等,它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里现象。
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本人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疼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医学认为 痛觉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 各不相同;还有相同的药物 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不能忍受,有的病人却感觉不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药物刺激也可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有时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
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临床上的表现夜复杂多变。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心里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促进患者日康复。
2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疼痛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 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 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10期,2008
[5]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 教育 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很多开设护理专业的医学类院校把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了护理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训练方面,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护理 毕业 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倪平。 舒适护理在对疝气患儿进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7,(04):177-178.
[2]张娟慧。 舒适护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17,(03):160-161.
[3]邱文丽,戴举响,胡小艳,仲小宁。 舒适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02):128-130.
[4]王满金,廖俪娣。 舒适护理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04):44-45.
[5]莫然。 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04):53-54.
[6]毛智慧,张欢,孙晓婷,刘晓亭。 舒适护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7,(05):513-517.
[7]徐建波。 硬膜外分娩镇疼孕妇中舒适护理的运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1):223.
[8]林健,杨英,何育教。 舒适护理在创伤性血气胸急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4):56-57.
[9]杨明英。 剖宫产留置尿管患者120例舒适度的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4):99-100.
[10]吴妙君,林丹凤,周利琼,张君平,文艳。 舒适护理干预对妇产科肿瘤手术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7,(04):101-103.
[1]李峰.韩杰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lC):266-267
[2]谭静.朱京慈.鲁芳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1,(4):110-111.
[3]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发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42-44
[4]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李霓,郑荣寿,张思维,等.2003~2007 年中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6]张锐,孙美榕,张正,等.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 24(1):84-90.
[7]蒋超.徐丽华.ICU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研究现状及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18-20
[8]黄世英.李连梯.朱文平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有效吸痰的时机和 方法 [J].广东医学.2013,34(8):1308-1310.
[9]何秀曼.许倩茹.非定时吸痰技术及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35-336
[10]童亚林.缪洪城.冯小艳.等.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0,26(1):6-10
[11]刘广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最佳时机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3(专科版):105-106
[12]江方正.李雪.叶向红等.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28-130
[13]蔡瑞霞.介绍一种新的气管切开换药方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29
[14]毕娜,王建荣.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1-763
[15]毕娜,吴冬梅,王建荣.我国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13-1615
[1]杨柳凤。 舒适护理对于牙周龈下刮治患者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2017,(07):146-147.
[2]窦中娜。 舒适护理在呼吸机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7,(06):928-930.
[3]余健。 舒适护理对肛肠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02):238-240.
[4]左海琴。 舒适护理对老年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7,(09):1087-1088.
[5]魏虹。 浅析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8):255-256.
[6]张玉萍。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03):467-468.
[7]何敏仪,骆燕香。 慢性咳嗽应用舒适护理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8):100-101.
[8]刘燕,隗春燕,姜永光。 冠脉支架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围术期的舒适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7,(05):447-449.
[9]齐乐。 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7):223-224.
[10]胡林爱。 协同护理对白内障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探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7,(03):230-232.
[11]陈艳。 萧式双C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对面颅骨多发骨折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3):51-53.
[12]蒋艳。 舒适护理与健康教育对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率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3):48-49.
[13]黄纪媛,侯晓燕,诸运青。 健康教育结合舒适护理对阑尾炎手术病人疼痛、负性情绪及身体恢复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7,(06):650-653.
[14]王文川。 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6):210.
[15]孟伟。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舒适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7,(06):132-134.
术后疼痛的护理是我为护理专业的同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术后疼痛的护理【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63例病人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果 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结论 对术后病人施行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的疼痛,使病人得到较好的休养和康复。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疼痛的心理护理【2】
摘要:国际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时常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为地减轻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疼痛; 心理护理
临床上疼痛的种类很多,有外伤疼痛,有癌性疼痛,有炎性疼痛,有神经性疼痛等,它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里现象。
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本人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疼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医学认为 痛觉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 各不相同;还有相同的药物 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不能忍受,有的病人却感觉不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药物刺激也可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有时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
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临床上的表现夜复杂多变。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心里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促进患者日康复。
2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疼痛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 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 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10期,2008
[5]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专业人员进!!!!!!!!!!!!!!!!!!!!!!!!!!!!!!!!!!!!!!!!!!!!!!!!!!!!!!!!!!!! 必须用使用术语 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最好是文档 解析: 股骨颈骨折手术后一般要闯三关:一是术后感染关,这一关多数患者能闯过,一般是10天左右;二是愈合关,股骨颈部位血运差,大多患者为中老年人,因此愈合起来较为缓慢,一般需要3个月至1年左右,年龄越大愈合越难,不愈合率大约可以达到30%左右。前两关作为医生和患者来讲,都比较重视,而第三关是股骨头坏死关,这一关往往容易被忽视。临床常见的情况是:股骨颈骨折手术后复位、内固定、愈合都很顺利,医生患者都很满意,于是不作保护、随意活动,最终造成股骨头坏死,留下终身遗憾。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机率约为20-40%,其高危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越靠近股骨头,发生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机率越高; 2、年龄: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易发生不愈合,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3、负重:过早弃拐活动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普遍原因; 4、错位程度和复位质量:股骨颈骨折轻度错位,股骨头坏死率为15.7%,中度错位者为35.7%,重度者则为51%,复位质量越好,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越低。 为了防止股骨头坏死应该做到: 1、勤复查X线片,即使骨折愈合,也要追踪3~5年。研究表明约85%的股骨头坏死发生在骨折后3年内,98%发生在5年以内。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和疗效的评价,不能仅仅观察到骨折愈合,而应随诊至伤后5年。如发现X线片有钉痕出现,股骨头高度递减和硬化透明带等现象,表明股骨头已有坏死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2、不宜过早负重。股骨颈骨折单纯从骨折愈合的角度讲12周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负重,但因为股骨头坏死发生较晚,减少负重应一直坚持到1~1.5年; 3、如发现股骨头有早期坏死现象,应采取服用药物、适当手术等措施使病变逆转
舒适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论文
腰锥压缩性骨折是指一般是指前屈伤力造成椎体前半部(前柱)压缩,脊椎后部的椎弓(后柱)正常,少数有牵拉伤力损伤。椎体通常楔形变,该病是人体脊柱最常见的损伤。胸腰椎遭到损伤时患者的患处外伤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同时伴有损伤部位的压痛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的骨质疏松,导致患病的原因多为滑到、跌倒等低暴力的行为。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常合并神经功能损伤,且由于致伤因素基本为高能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这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12-3]。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为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7月接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的患者100例,对其维护流程进行总结、规范,分析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7月接受腰锥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这些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1.3)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在6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1±2.3)岁。经过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比后,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这些患者都进行经皮椎体后凸出成形术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①治疗前护理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采集患者的各个方面信息情况。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围治疗期护理,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出观察和记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有护理人员守时刻守在患者的`床边。对于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等情况作出记录,并且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③治疗后护理。在这里需要对患者的意识和身体等继续做出观察,如果发现患者的身体出现异常,应该立即向医师报告并申请及时的处理;④心理护理。因为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丧失其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患者往往会表现出悲观的情绪,有的患者甚至绝望和恐惧。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介绍同类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心理上给予患者鼓励。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及患者的出院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数据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是92%,优于对照组的76%,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医学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但其如若治疗或护理不当,都会导致患者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基于此种情况,据医学临床的护理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本次实验研究的分析对比,常规护理对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其还是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难以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也有一定的阻碍。而护理干预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他是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干预在临床上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能够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综上所述,对于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舒适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满意率也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社会对护士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护士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护理队伍的流失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系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 老年骨折心理护理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骨折病人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原发病病情稳定,无发生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结论:了解老年骨折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科治疗的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由于骨科老年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活动受限,在卧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担心肢体残废,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情绪的反应及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要针对老年骨折的特点和心理状况,加强心理护理,尽量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耐心解释长期卧床患者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116例老年骨折病人,其中男49例,女67例;年龄66~98岁,平均73岁。骨折部位: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占81%,前臂骨折占19%。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病史。
心理护理:由于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对周围环境都很陌生,所以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痛苦等心理,担心疼痛、生活上不能自理以及发生意外等,为此,我们护理人员要给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热情、关心和严肃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告诉患者各种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的意义,提醒患者必须要配合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要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机会,护士要坦然向病人作自我介绍,保持仪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导病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及相关的乐观行为,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爱抚与关心:对新人院的老年病人,护士都要以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和关怀照顾老年患者,对老人可通过微笑、交谈、按摩、康复指导及协助病人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等,使其感到幸福和满足。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住院患者,除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外,还需要家人、朋友、同事及社会的支持,要多给予正面的指导、劝解、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并真正体验到社会及亲人的关爱与温暖,使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要向老年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请同病室疗效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讲述治疗经过及配合方法,以增强信心,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耐心解释,细心观察:老人对疾病的体验,往往不能讲述得很清楚和具体,所以护士不可能等待病人的主动反应,必须仔细检查病人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详细收集有关老年患者的病情资料,便于正确估计病情,做出正确护理判断和采取正确护理措施。
加强培训,掌握护理技能:护士要积极参加各种护理专项学习交流,接受护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护理能力,在业务技术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老年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某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动作粗疏,便会被认为在拿他们做试验,从而引起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所以护士应举止稳重,操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各种治疗和检查。如有的手术后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给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总是担心新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让新护士先给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让老年患者从侧面了解新护士的过硬静脉注射技术,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结果
病人原发病病情较稳定,在护理方面无发生并发症,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临床的治疗和护理,绝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抑郁、孤独、依赖心理等都得到了相应改善,并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差,加之骨折的特点一般都会病程较长、疗效差、骨折也不易愈合、代谢功能减慢、骨质疏松以及脱钙等,所以老年骨折病人的愈合时间,一般是年青病人愈合时间的1倍或更长,而且易发生合并症。老年患者的骨折,一般多为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治疗上都需要牵引,患者需卧床2-3个月才能离床活动,这期间对大多数老年患者增加了合并症发生的机会。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多数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病症在临床上无疑给骨科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多困难,往往由于骨折后的疼痛、精神紧张、长期卧床等,从而导致这些慢性疾病的复发和加重。为此,护士要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活动上,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这对于广泛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好心理和康复护理,才能使整体化护理得到贯彻实施。
抢救室接诊的都是紧急危重患者和身心急躁的家属,而抢救室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在急救工作中,常常因护士技术水平不够、服务不到位、抢救仪器故障、缺乏交流艺术;患者法律意识增强、而部分患者自身素质差、要求高;对院内有关方面某些服务的不满情绪会发泄于护士身上,因而会引发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为使基层医院抢救护理工作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抢救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现实状况,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使本院在抢救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明显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现针对隐患与对策探讨如下。
1 护理的难点与隐患
1.1 科室分工不明,责任不到位由于基层社区医院规模较小,乃至科室不健全,临床科室门诊与急诊不分,使得许多急诊患者就诊于门诊,使真正的急诊抢救患者得不到及时迅速救治。
1.2 相当部分患者综合素质低,护患交流沟通差基层医院抢救患者大多是车祸事故、打架斗殴、农药中毒、酗酒、溺水等;年龄小、语言交流沟通障碍等。在抢救过程中,很难与护士配合,他们往往把对造成事故者的怨气,患者的痛苦,家庭矛盾,精神损失,会施加在护士身上,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护士工作压力大,护理工作开展艰难。
1.3 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安全防范意识不够护理人员中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少。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缺少对患者及家属宣传告知义务,履行应允签字少,安全防范意识不足。
1.4 护理人员缺编,不安全隐患多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行,患者增加,而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编外护士较多,护士流动性大;青年护士工作主动性不够,工作应变能力差;这些都是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因素。由于抢救患者时护理突出一个“急”字,需要抢救人员技术熟练,人员充足,才能保证抢救质量。但基层医院由于受人员限制,大多时间都是一名当班护士,既要参加危重患者抢救,又要兼顾门诊注射等常规治疗工作。有时由于正在注射而不能保证及时到位而耽误抢救危重患者,使患者家属与护士发生不必要的争吵,甚至家属出手打人;同时,门诊注射室无人照应(如皮试时间到了,静脉注射完了),忙得护士团团转;加之,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易忽略对另外患者的病情观察,对病情记录不及时、全面,这些都给医疗护理留下不安全隐患。
1.5 基础设施不全,影响抢救效率衡量一所医院的急救工作是否到位。一是要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和抢救成功率。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环境差,工作中所需仪器设备不足、人员老化是急诊科护士的一种压力源? ,有些抢救设备平时不常用,在遇到危重患者时出现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力,冼胃机进出水故障、心电监护仪不易启动等。不但延误抢救时间,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 碍于情面,丢失原则基层医院由于抢救室和输液厅距离不远,个别护士碍于情面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平时没有抢救患者时院内院外一些熟人,朋友在抢救室空床位上输液,陪客家属一大帮,使抢救床位不能随时处在应急状态,并对室内环境和设备应用造成影响,一旦输液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或突然来了抢救患者,则可能引起医患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7 受奖金分配制度的约束,医护关系不协调近几年来,由于医生的奖金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意识有所淡薄。急诊患者先到抢救室,护士再去请医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医生只管给门诊患者开处方、检查、很少立即主动协同护士参加急救处理,也很少为病员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因此,基层医院的护士常会遭受病员家属的辱骂,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护士工作、心理压力逐渐增大。
2 抢救护理的对策
抢救室的工作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多,工作节奏快、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躁。因此,抢救室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作出初步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切实加强安全医疗,现总结多年来本科工作实践经验,针对抢救急诊护理隐患作出以下防范措施。
2.1 完善硬件设施,确保安全医疗护理部重视,争取医院领导支持,配备并完善各种抢救设施。该更换的抢救设施一定要更换,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仪器由专人负责,班班清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急救仪器完好率达100% 。急救时使护士操作能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提高抢救质量,减少医疗隐患和纠纷,赢得医院的知名度。
2.2 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的护理已不单是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应该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及情感等综合因素的护理,倡导人文关怀、开展人性化服务,做到“医患者之心,疗患者之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信任。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2.3 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高年资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护理部不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知识、应急能力的考核。如心肺复苏术,吸氧、洗胃等,以提高急诊护士应急、应变能力,做到脑子灵,反应快,遇事不慌,沉着应战,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
2.4 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要求护理人员要学法、懂法、用法、严格遵循法律规范,在进行各项护理活动时,应严格限定在法律范围内,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如酗酒、服毒自杀等有法律纠纷的急救工作,要求护士及时、准确的观察、记录病情。服毒患者的呕吐物或洗出胃内容物保存送检等。各种危险性护理操作,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患者解除顾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5 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履行护士职责 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处于备战状态,凡遇到抢救患者坚持先急后轻、先救治后交费的原则,不因未交费而延误抢救治疗,并准确、及时、完整地书写各项抢救护理记录单。不因熟人朋友而放弃原则,酿成医疗纠纷。
2.6 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要在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避免生、冷、硬。当患者或家属表现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真正体现出临床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的护理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护理规章制度,逐步解决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换位思考,增进沟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赢得患者的赞誉与信赖,护患纠纷就会减少。
2.7 处理好医护、护护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 在医院工作中,医疗、护理虽然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但服务对象一致,医生、护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应建立一种交流一协作一互补型的关系。患者的信息应相互交流,尤其在出现医患、护患矛盾甚至纠纷时,应相互沟通,查找原因,并及时研究、采取措施,将矛盾尽量化解,切不可相互指责、推诿、挑拨。
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骨科护理中,骨科患者的住院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身体护理需求,患者都需要得到周到、体贴的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骨科护理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医院,骨科;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原因外,还有医院感染[1]。骨科手术类型多样,护理方式亦不同。手术室为手术与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干预会影响到手术效果。骨科手术护理不到位会引发患者切口感染,增加切口感染率[2]。寻找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为强化骨科手术治疗预防切口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疾病带来的改变,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药物依从性,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满意度[3]。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手术均为无菌操作,采用全麻;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开放性骨折手术、急诊手术;传染性疾病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
1.2一般资料选取
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8±5.1)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9.0±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探视,嘱患者在术前1d用抗菌皂液洗漱,指导患者做好备皮准备。对不能沐浴的患者使用2%氯已定乙醇对手术部位消毒。积极与患者沟通,提前告知手术操作流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相关知识,多鼓励安慰患者。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0.5~2.0h使用抗生素,对留置导尿管和放置切口引流管的患者告知其意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手术室准备工作:
采用湿式清洁消毒方式对手术室各种仪器、地面、台面消毒灭菌。手术室内的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要减少走动、出入手术室的次数。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护理干预,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
(3)术中护理干预:
对患者切口皮肤消毒,做好手术器械与手术衣的准备。术前15min预热手术台,术中使用恒温毯为患者供热保暖,使用物品遮盖患者不需要手术的部位。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及药液提前加温,保持在37℃左右。
(4)术后护理干预:
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严格遵循换药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完成换药后要进行手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换药时要以切口为中心向外周10cm范围进行切口,进行皮肤消毒。如果发现患者切口出现渗液,及时对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对症处理。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的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患者被送回病房后,嘱患者翻身。
(5)出院指导、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进行回访。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3.6%(6/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3%(1/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8,P<0.05。
3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至今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0%~16.0%,预防和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骨科手术有其特殊性,骨科手术的种类很多,但一般是修复手术或者是重建手术,如脊柱的内固定手术、矫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这类手术一般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稍不注意患者在术后切口就容易感染,且骨科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易使致病菌通过切口感染。同时由于患者皮肤不洁未注意保护手术部位及切口而引发感染[6]。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需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采用合理、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 措施 ,在术前、术中、术后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7-8],有效降低了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相关研究显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相关感染因素中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是影响手术室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切口感染重在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的预防。对各环节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李小霞等[8]研究显示,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感染。本研究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三个阶段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以准备为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环境。术中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和患者切口皮肤消毒,保证切口周围敷料干燥、清洁,做好常规的手术器械、手术衣准备。在操作中采取缩短手术时间的护理干预方式,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采用保温措施,避免低体温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术后护理干预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卫生,降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19(21):77-79.
[2]朱静.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57(35):238.
[3]韦远华,李水莲.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1):17-19.
[4]雷新华,贺云香.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3(1):50-52.
[5]白玉秋.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5(9):184.
[6]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29(21):70-73.
[7]王春燕,石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2(92):281-282.
[8]李小霞,古秀清,陈小琼.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1-32.
《 人性化骨科护理探析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逐步变得人性化。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本院更好地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 教育
要能够很好地实行人性化护理,就要要求护士知道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是什么,详细地了解人性化护理的内涵,这样,才能在骨科较好地开展人性化服务。对此,本院针对护士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人性化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开展一些人性化护理方面的课程,让护士真正地了解人性化护理到底是什么,人性化护理的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护士实际实行的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2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1]
2.1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科病房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骨折患者,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对生命有威胁。患者在刚开始住院的时候,一般都会伴有剧烈的疼痛,还有患者突然由健康人变成了患者,对治疗环境感到陌生,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感到担心,害怕疾病治不好或是以后落下后遗症等。有的患者在住院以后就实行骨牵引或者是打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有些患者病情严重的入院就直接进手术室进行治疗,这些都会使患者(家属)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护士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家属)。要及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情况,使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患者(家属)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措施
2.2.1术前护理
在进行手术前,要尽量使患者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护士要向患者讲解 健康知识 ,使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稳定情绪,使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增强。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告诉患者为他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是有丰富手术 经验 的,让患者放心。如果患者过度紧张不能缓解,就可以给患者应用镇静剂帮助患者放松下来。
2.2.2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在患者麻醉中醒过来之后再推回病房,护士要马上到患者病房,与麻醉师做好交接工作。护士要亲切地与患者交谈,告诉患者手术已经做好了,并告诉他手术非常成功。护士要多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平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向医生及时 报告 患者的病情,遵医嘱进行各项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
2.3人性化的护理及功能锻炼
手术之后及时早期的功能锻炼对于骨科患者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护士要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要及时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及时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患者刚开始进行锻炼时都会有疼痛的感觉,因此有的患者不能坚持。护士要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不要放弃,增强患者的信心。
2.4语言要具有人性化
在人性化护理中护士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语言是具有双向功能的。和蔼亲切的语言可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与勇气,使患者能够以轻松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反之,不礼貌、冷漠的语言可以使患者受到不良的刺激,给患者带来消极的影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与患者(家属)交谈时语气要礼貌,当患者焦虑、缺乏安全感时,使用的语言积极向上并具有鼓励性,这样能够使患者精神放松,达到较好的效果。
3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以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护士长应以人为本,在科学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做到以身作则、换位思考、公平公正、少批评多鼓励,并领导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性学习,不断提高团队凝聚能力。
5 总结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月华.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手术病区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11):134-135.
[2]周芹.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47-48.
《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 》
摘要:目的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2.78±0.52)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10.52±0.58)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28.32%)相比较于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0.68±0.14)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6.78±0.38)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10.23%)都有着明显的提升,同时,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对照组的满意度仅有50%。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骨科护理;应用分析
0引言
随着护理模式不断的推进和创新,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也被提了出来。医护一体化模式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医护一起工作,而是医护双方通过合理的分工、相互的协作进而达到共同的护理和治疗的目标,它的推行与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使得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1]。而为了研究医护一体化的效果,我院也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41.24±3.4)岁;而对照组男性有33例,女性有17例,平均年龄为(40.22±3.0)岁。通过调查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建立医护一体化小组:
在我院骨科选择资历、经验较高的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医护一体化小组,该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医护一体化的制定、实施、监督。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病史进行全面的询问和了解,然后再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同时书写住院日志。
1.2.2实行医护一体化查房:
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每日早晚各一次的查房,把握理解好患者病情的变化。检查的内容具体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病情的变化、心理变化等。护理人员在检查完成后再将具体情况反映给医生,然后医生根据护理人员调查的情况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的诊断,再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治疗方案,最后再由护理人员将这些措施实施下去。
1.2.3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
在医护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保证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共同合作、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的护理工作。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可以将手术的具体流程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让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有个具体的了解以及心理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之前成功的手术案例,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包括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等,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将其分为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7.0中方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显著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通过调查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三方面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性意义。通过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实验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
3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患者也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以保证患者更好的治疗就成了大家普遍注重的问题[3]。经本研究调查发现,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相比较于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这也就说明,对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这也给医务人员的治疗带去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这就表明,对于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使得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侯晓玲,张林,任丽.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运行病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7(6):651-653.
[2]刘小銮.医护一体化查房在骨伤科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14(20):120-121.
[3]施丽丽,陈玲炫,叶春兰.医护一体化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1(2):8-9.
有关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3. 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骨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5. 骨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