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基站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基站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问题探讨工学论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移动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经常出现的问题,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的重要性,防雷接地系统的构成和基本要求,并结合多年运维经验提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

简介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设置大多安装在建筑物的房顶上,还有一部分安装在铁塔上,相对周围环境而言,形成十分突出的目标,从而导致雷击概率增多。通信设备损坏,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呢?几年来的维护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实施基站针对性防雷。

1认清移动基站雷害的主要原因

移动基站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我们按照防雷理论[1],尽量提高基站防雷系统的泄流能力,选用了80kA甚至100kA的大型防雷器,但是防雷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常出现基站防雷器没有明显动作,基站设备却已经发生损坏[2]。是防雷器不好吗?不,防雷器都是检测合格的入网产品。原因是没有按照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防雷系统。经调查统计了黑龙江省近两年来的雷击事故,得出一条重要数据;基站内设备被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破坏的概率为零。这是因为基站设备包括基站室外电力变压器的位置普遍较低[3],完全处于建筑防雷设施或铁塔以及架空线路避雷系统和建筑防雷等外围的避雷系统泄放,所以基站设备很难遭到直击雷损害。

2防止地电压反击是基站防雷接地的主要课题

当雷电流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必然引起基站工作地的电位升高,基站直流负荷如BTS电源、开关电源的监控单元、基站的动力环境监控器等设备相对远端地一般都存在寄生电容,这些设备一端接工作接地,无流的远端地与基站的工作接地间存在电位差,因而产生差模脉冲电压[5]。当超过设备绝缘耐压的容许限度时必然造成设备的损坏。基站的单相交流负荷如基站空调、照明等设备的零线接在变压器的交流地上,当雷电流沿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变压器的交流地和交流重复接地电位也会升高,因此基站的单相交流设备也同样存在地电压反击的问题。

若把基站设备与接地有关的电路简单等效为线路电阻、线路寄生电感(可忽略不计)、线路负载(如传感器、BTS、空调、灯具等)、终端对远端地寄生电容组成的串联回路。假设基站的冲击接地电r为2欧姆,防雷器对地的泄放电流为2kA,这时基站的接地排的瞬间电压为U=1×r=4kV,可见负载两端的瞬间浪涌电压可达4kV,如不采取措施,必然造成设备损坏。

3因地制宜消减反击电压

怎样才能避免地电压反击造成的`损失呢?一般很自然会想到使用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即在交流变压器的低压侧、基站交流配电箱的地零间加装交流过压保护器;在直流负载的电源输入端加装浪涌抑制器。所有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必须靠近被保护的设备安装,避免被保护设备由于接地或电源引线过长引起脉冲反射。除此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在基站地网上的引接点分开焊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基站工作接地母排的电压浪涌幅值。众所周知,雷电电流沿地网泄放时,在避雷器引下线与地网连接点附近土壤内形成一个强电位场,距离越近电压越高。将基站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分开,可以大大降低基站的反击电压。所以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基站工作地与防雷地在基站联合接地网上的引接点距离不应小于5m,条件允许时宜间距10~15m。实际上除电力线路外,基站的铁塔遭雷击次数最多,与铁塔共用接地网的基站经常受到地电压反击的损害,如果铁塔地网边缘距离基站大于5m,应在基站附近另建环形工作接地网;条件差的基站可以沿铁塔地网与基站工作接地引接线,补设接地桩;只能利用铁塔地网的基站也应把铁塔避雷接地的引接点与工作接地的引接点分别在对角塔基上安装。

对于山项基站尤其应注意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铁塔避雷接地及站基室外接地分开,因为山顶基站的接地电阻较大,接地引线较长,雷电流泄放相对缓慢,所以地电压反击比较严重。

降低基站接地电阻也有利于电压反击事故。接地电阻较大的山上基站,可利用塔基钢筋、蓄水池、无爆炸和电击危险的金属管路等自然接地体,埋设地桩有困难的山上基站也可从塔基沿山体的自然沟壑,最好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制作横向辐射接地网,辐射接地网长度应小于30m,塔基四周辐射的横向接地网越多也有利于雷电散流。

4适当地选用电源线路保护空开

防止雷电波侵入避雷的响应特性有远近软硬之分:气体放电管和火花间隙防雷器是基于斩弧技术的角形火花隙和同轴放电火花隙,当线中电压超过防雷器的击穿电压后,防雷器的绝缘电阻立刻急剧下降,放电能力较强,残压相对较高,恢复电压低于原来的击穿电压,属于硬响应特性;属于软响应特性的压敏电阻和浪涌抑制二极管,其特点是响应时间短,放电电流小,残压低,而且恢复电压基本不变。硬响应特性的防雷器工频后续电流和防雷器绝缘劣化可能造成线路短路,所以防雷器前面应该配置过流保护空气开关或熔丝。其额定电流应小于防雷器的最大短路允许强度。如果主电路保护空开关大于防雷器的最大保险丝强度,应设避雷器分路保护空开。

5实现分级防雷

防雷器的残压是保护基站设备的最重要参数,一般来讲,泄流能力强的防雷器,响应时间长,残压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防雷器能满足所有混合雷电冲击波、残压以及响应时间指标要求,所以应根据基站电源设备的绝缘等级划分防雷层次,实现多级防护,对雷电能量逐级减弱,使各级防雷器残压相互配合,最终使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另外多级防护对于某一级防雷器失效、防雷器的残压不配合设备绝缘强度等也是必须的。我们认为应该结合YD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和基站的实际情况,从交流电力网高压线路开始,根据基站主要电源配套设备的耐雷电冲击指标和防雷器残压要求,采取分级协调的防护措施,进行基站的防雷系统设备。避雷器的直流1mAA参考电压是我们选择避雷器的绝缘要求,选用时应考虑电网的电压波动上限值和操作过电压远小于直流1mA参考电压。

实现各级防雷器的能量分配与电压配合的要点在于利用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本身的感抗。电缆本身的感抗有一定的阻碍电流及分压作用,使雷电流更多地被分配到前级泄放。当保护地线与其它线缆紧贴敷设或处于同一条电缆之内时,要求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长度在15m左右,当防雷器接地线与被保护电缆有一定距离(>1m),这时要求线缆长度大于5m即可。在一些不适合采用线缆本身作退耦措施的,如两级防雷器靠近或线缆长度较短时,可利用专门的退耦器件,这是无距离要求。

参考文献

[1]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

[2]张殿富.移动通信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金山,刘吉克,陈强.YD/T 1429-2006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S].2006.

[4]曹和生,吴少丰,匡本贺.GB/T 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S].2008.

[5]张农.关于基站防雷接地的问题[J].邮电设计技术,2004(4).

铁路应急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论文

【摘要】 铁路应急系统对抢险救援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当紧急状况发生时,铁路应急系统应具备基本的无线通话能力,现阶段接入设备采用Wi-Fi和无线PBX技术,可满足应急系统最基本的要求。分析Wi-Fi和无线PBX技术的特点,比较其优缺点,总结其在应急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 铁路应急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列车速度及密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对运输安全及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要求相应也越来越严格。一旦出现行车事故或者遇到破坏程度大的自然灾害时,铁路应急通信系统必须立即做出反应,把现场信息发送到应急指挥中心,是上级部门能够切实了解现场的实际状况,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将指令及时传达给现场的抢险救援人员。

1铁路应急系统的概述

1.1铁路应急中心通信设备

应急中心通信设备是铁路应急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是对事故现场与应急中心进行有效连接,以此实现语音、视频及数据信息的实时交互,以此使应急指挥中心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设备利用外部接口和自动电话网、调度通信网之间进行通信,由此一方面完成综合视频系统的接入,另一方面完成静图系统图像信息的接入,同时为图像显示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

1.2铁路应急通信接入设备

在铁路应急系统中,应急通信接入设备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通信技术,将事故现场的语音、数据及视频等信息经由传输网络接入至各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常情况下,应急通信接入设备主要包括:现场终端设备、GSM-R基站应急接入设备以及和事故现场相邻的车站或区间的接入点。其中,应急现场终端设备又分为三大类型,即移动影音采集设备、数据终端设备及话音终端。

2铁路应急系统建设的原则

(1)先进性。在应急系统建设中,网络通过无线、光纤、数据网等方式实现传输功能。

(2)便捷性。应急系统现场部署应便捷、简单,接入方式灵活,保证在短时间内开通业务。

(3)经济实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网和光纤资源。

(4)集成性。通过光纤、AV、Z等接口搭建光纤与数据网的联通,实现图像、电话等设备的接入,系统设备应兼容。

(5)可扩展性。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语音、图像等业务拓展至区间,与既有自动电话、调度电话网、动静图互联互通。我国铁路应急系统站点与应急中心之间,可利用既有的光纤与数据网,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传输稳定性,解决传输带宽窄的问题,而且降低建设投资。应急电话、动静图等业务采用无线平台承载,可接入铁路区间通信业务,接入形式应多样。

3接入方案

在救灾抢险现场,首先要解决无线话音的接入。一般情况下,应急现场配备的专用手机数量不得低于4部,现场基站设备可以轻松挪移,无线网络搭建要快捷。虽然通用的3G/4G系统及GSM-R手机可实现话音接入,但事故区域的移动通信网络可能并未覆盖,若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的铁路事故,通用网络往往不能发挥作用,所以有必要引进专用无线网络与专用手机。专用无线网络,若选择GSM或CDMA,涉及设备多,组网复杂。尽管一些厂家已将移动交换中心、基站控制器等重要设备集成于一体,但其重量和体积也难以满足应急通信快捷、便利的需要,而且成本费用极高。为了满足铁路应急事故现场无线话音通信需求,目前最佳的技术方案:①Wi-Fi手机;②无线PBX手机方案。这两种技术均具有着良好的优越性,不但在体积、重量因素上适应铁路应急现场的工作,便于携带,并且成本投入较少,实现起来不存在难度。

3.1Wi-Fi技术

在无线局域网络接入的Wi-Fi手机,采取直接接入和增加中继的形式,能够实现无线话音通信功能。在应急系统中,Wi-Fi手机的注册服务器一般由事故现场或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将注册服务器和AP接入点连接,Wi-Fi手机利用AP注册到服务器,实现手机之间以及手机和固定电话之间的通话。当前,在全球范围内Wi-Fi使用的2.4GHz频段属于免费频段,用户在Wi-Fi覆盖区域内可随意拨打或接听电话,不用考虑时间、地点因素。基于WLAN的宽带数据应用完全可以和Wi-Fi一并使用。Wi-Fi传输速度高,有效距离达到300m以上,如果在合适的地点加设AP装置,能够满足铁路应急系统语音通话功能。Wi-Fi使用的频率属于自由频段,AP模块能够实现话音、数据通信的兼容,而且Wi-Fi手机是通用产品,投入费用较少。然而AP和Wi-Fi手机功率不高,通常在400MW以内,如果要满足铁路应急系统规定的500m距离,需在合适地点加设中继设备;另外,Wi-Fi使用频段的波长为12.5cm,绕射能力不高,当处于隧道、山区等环境复杂境地时,通话质量很难保障。

3.2PBX技术

无线PBX设备的组成部分是主机,每个主机可配备1~90部手机,采用跳频技术,每秒在100个频道内采用伪随机方式跳变100次。此外,无线PBX技术的寻址采用码分多址方式,每一个手机与主机均被授予一个单独的编码,编码容量众多,最多达6万以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保密性。整个无线PBX系统覆盖面积比较大,在开阔地域能够超过1000m。手机能够设置群组,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手机之间仍然能够通话,同时具有单呼、组呼及群呼等功能。利用和铁路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主设备之间的有效连接,通过应急指挥台,在中心与事故现场之间实现二级调度通信功能及电话会议功能。无线PBX技术的优点:①非视距通信覆盖范围达到1000m以上;②无线PBX模式使用的频段为900MHz,波长较长绕射能力较强;③能够实现全双工双向呼叫、半双工多路通信功能;④能够实现群组呼叫功能;⑤手机具有良好的防尘及防雨功能。无线PBX技术的缺点:①无线PBX技术不属于自由频段,使用时需到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备案;②主机与手机非通用设备,购买途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投入成本较高。

4结束语

在铁路应急通信系统中,应用Wi-Fi和无线PBX技术,两者均可以满足铁道应急系统的需求,然而在具体使用Wi-Fi模式时,需要加设中继设备。根据当前的铁路应急现场的使用情况的相关调查,从专业性、便利性、无线覆盖范围及绕射能力的角度来说,无线PBX专用手机所具备的优越性比较显著,所以其在铁路应急系统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与应用。对于Wi-Fi而言,其主要的优越性表现在能够充分发挥出IP技术的作用,紧密结合基于IP技术的各种数据、视频业务,无需占用抢险救援现场接入设备的话音通道即可实现无线通信功能。从整体层面来看,Wi-Fi的实现较集中紧凑,投入费用也不高,当事故现场的环境因素不太复杂,对其绕射能力、距离要求不高时,Wi-Fi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日后我国铁路实现光通话主方案后,因为预留IP接口,因此Wi-Fi技术的应用会更加便捷。反之,因为光通话柱内所预留的模拟用户有限,不能和无线PBX设备进行直接对接,还需利用VoIP模拟网关转接,所以日后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无线PBX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参考文献

[1]李卫华.Wi-Fi和无线PBX技术在铁路应急通信中的应用[J].铁道技术监督,2014(12).

[2]张建华,刘佳伟.无线通信中Wi-F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电视技术,2013(06).

[3]高建荣.与移动协同发展之无线PBX方案探讨[C].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

[4]李斌.铁路应急通信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铁道通信信号,2014(08).

关于TD-SCDMA基站相关的详细资料 单片机系统的低功耗设计策略 作 者:清华大学 陈萌萌 邵贝贝 摘要: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设计需要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在设计之初,各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降低系统功耗的措施有时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负效应”。因此,降低系统整体功耗,需要仔细分析和计算。本文从硬件和应用软件设计两个方面,阐述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设计时所需考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低功耗设计 硬件设计 应用软件设计 低功耗模式 在嵌入式应用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点对于需要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系统尤其明显。降低系统功耗,延长电池的寿命,就是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对于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应用,系统功耗的最小化需要从软、硬件设计两方面入手。 随着越来越多的嵌入式应用使用了实时操作系统,如何在操作系统层面上降低系统功耗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硬件设计和应用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讨论。 1 硬件设计 选用具有低功耗特性的单片机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功耗。可以从供电电压、单片机内部结构设计、系统时钟设计和低功耗模式等几方面考察一款单片机的低功耗特性。 1.1 选用尽量简单的CPU内核 在选择CPU内核时切忌一味追求性能。8位机够用,就没有必要选用16位机,选择的原则应该是“够用就好”。现在单片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但性能的提升往往带来功耗的增加。一个复杂的CPU集成度高、功能强,但片内晶体管多,总漏电流大,即使进入STOP状态,漏电流也变得不可忽视;而简单的CPU内核不仅功耗低,成本也低。 1.2 选择低电压供电的系统 降低单片机的供电电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功耗。当前,单片机从与TTL兼容的5 V供电降低到3.3 V、3 V、2 V乃至1.8 V供电。供电电压降下来,要归功于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从原来的3 μm工艺到现在的0.25、0.18、0.13 μm工艺, CMOS电路的门限电平阈值不断降低。低电压供电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工作电流,但是由于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减小,管子的漏电流有增大的趋势,这也是对降低功耗不利的一个方面。 目前,单片机系统的电源电压仍以5 V为主,而过去5年中,3 V供电的单片机系统数量增加了1倍,2 V供电的系统也在不断增加。再过五年,低电压供电的单片机数量可能会超过5 V电压供电的单片机。如此看来,供电电压降低将是未来单片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3 选择带有低功耗模式的系统 低功耗模式指的是系统的等待和停止模式。处于这类模式下的单片机功耗将大大小于运行模式下的功耗。过去传统的单片机,在运行模式下有wait和stop两条指令,可以使单片机进入等待或停止状态,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等待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系统时钟并不停止,单片机的外围I/O模块也不停止工作;系统功耗一般降低有限,相当于工作模式的50%~70%。 停止模式下,系统时钟也将停止,由外部事件中断重新启动时钟系统时钟,进而唤醒CPU继续工作,CPU消耗电流可降到μA级。在停止模式下,CPU本身实际上已经不消耗什么电流,要想进一步减小系统功耗,就要尽量将单片机的各个I/O模块关掉。随着I/O模块的逐个关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小,进入停止模式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进入深度停止模式无异于关机,这时的单片机耗电可以小于20 nA。其中特别要提示的是,片内RAM停止供电后,RAM中存储的数据会丢失,也就是说,唤醒CPU后要重新对系统作初始化。因此在让系统进入深度停止状态前,要将重要系统参数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如EEPROM中。深度停止模式关掉了所有的I/O,可能的唤醒方式也很有限,一般只能是复位或IRQ中断等。 保留的I/O模块越多,系统允许的唤醒中断源也就越多。单片机的功耗将根据保留唤醒方式的不同,降至1μA至几十μA之间。例如,用户可以保留外部键盘中断,保留异步串行口(SCI)接收数据中断等来唤醒CPU。保留的唤醒方式越多,系统耗电也就会多一些。其他可能的唤醒方式还有实时钟唤醒、看门狗唤醒等。停机状态较浅的情况下,外部晶振电路还是工作的。 图1以Freescale的HCS08单片机为例,给出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功耗。HCS08是8位单片机,有多个系列,各系列I/O模块数目有所不同,但低功耗模式下的电流消耗大致相同。 图1HCS08单片机各模式下的耗电 以R系列单片机为例:在室温(25℃)下,不包括I/O口的负载,以2 V供电,将可编程锁相环时钟设为16 MHz(总线时钟8 MHz),典型电流值为2.6 mA,当温度升高到85℃时,供电电流也升高到3.6 mA;而采用3 V供电,这一组数据升高至3.8 mA和4.8 mA。用2 V供电,直接使用外部晶振2 MHz(总线时钟1 MHz)时,典型运行电流降至450 μA。在等待状态下,因时钟并没有停止,耗电情况和时钟频率有很大关系,节省的功耗有限;而进入轻度停止(stop3),以外部中断唤醒,电流消耗在0. 5 μA左右。在中度停止态(stop2),功耗可进一步降低。使用内部1 kHz的时钟,保持1个运行的时钟,周期性唤醒CPU,所增加的电流约为0.3 μA。在深度停止态(stop1),RAM的数据也不再保留,只能通过外部复位重启系统,此时的电流消耗可降到20 nA。以上数据都是在室温下测量所得。当环境温度升高到85℃时,电流消耗可能增加3~5倍。 1.4选择合适的时钟方案 时钟的选择对于系统功耗相当敏感,设计者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系统总线频率应当尽量低。单片机内部的总电流消耗可分为两部分——运行电流和漏电流。理想的CMOS开关电路,在保持输出状态不变时,是不消耗功率的。例如,典型的CMOS反相器电路,如图2所示,当输入端为零时,输出端为1,P晶体管导通,N晶体管截止,没有电流流过。而实际上,由于N晶体管存在一定漏电流,且随集成度提高,管基越薄,漏电流会加大。温度升高,CMOS翻转阈电压会降低,而漏电流则随环境温度的增高变大。在单片机运行时,开关电路不断由“1”变“0”、由“0”变“1”,消耗的功率是由单片机运行引起的,我们称之为“运行电流”。如图2所示,在两只晶体管互相变换导通、截止状态时,由于两只管子的开关延迟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一瞬间会有两只管子同时导通的情况,此时电源到地之间会有一个瞬间较大的电流,这是单片机运行电流的主要来源。可以看出,运行电流几乎是和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成正比的,因此尽量降低系统时钟的运行频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 图2典型的CMOS反相器 第二是时钟方案,也就是是否使用锁相环、使用外部晶振还是内部晶振等问题。新一代的单片机,如飞思卡尔的HCS08系列单片机,片内带有内部晶振,可以直接作为时钟源。使用片内晶振的优点是可以省掉片外晶振,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缺点是片内晶振的精度不高(误差一般在25%左右,即使校准之后也可能有2%的相对误差),而且会增加系统的功耗。 现代单片机普遍采用锁相环技术,使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锁相环允许用户在片外使用频率较低的晶振,可以很大地减小板级噪声;而且,由于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系统时钟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调整,总线频率往往能升得很高。但是,使用锁相环也会带来额外的功率消耗。 单就时钟方案来讲,使用外部晶振且不使用锁相环是功率消耗最小的一种。 2 应用软件方面的考虑 之所以使用“应用软件”的说法,是为了区分于“系统软件”或者“实时操作系统”。软件对于一个低功耗系统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软件上的缺陷并不像硬件那样容易发现,同时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判断一个软件的低功耗特性。尽管如此,设计者仍需尽量将应用的低功耗特性反映在软件中,以避免那些“看不见”的功耗损失。 2.1 用“中断”代替“查询” 一个程序使用中断方式还是查询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不那么重要,但在其低功耗特性上却相去甚远。使用中断方式,CPU可以什么都不做,甚至可以进入等待模式或停止模式;而查询方式下,CPU必须不停地访问I/O寄存器,这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功耗。 2.2 用“宏”代替“子程序” 程序员必须清楚,读RAM会比读Flash带来更大的功耗。正是因为如此,低功耗性能突出的ARM在CPU设计上仅允许一次子程序调用。因为CPU进入子程序时,会首先将当前CPU寄存器推入堆栈(RAM),在离开时又将CPU寄存器弹出堆栈,这样至少带来两次对RAM的操作。因此,程序员可以考虑用宏定义来代替子程序调用。对于程序员,调用一个子程序还是一个宏在程序写法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宏会在编译时展开,CPU只是顺序执行指令,避免了调用子程序。唯一的问题似乎是代码量的增加。目前,单片机的片内Flash越来越大,对于一些不在乎程序代码量大一些的应用,这种做法无疑会降低系统的功耗。 2.3 尽量减少CPU的运算量 减少CPU运算的工作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将一些运算的结果预先算好,放在Flash中,用查表的方法替代实时的计算,减少CPU的运算工作量,可以有效地降低CPU的功耗(很多单片机都有快速有效的查表指令和寻址方式,用以优化查表算法);不可避免的实时计算,算到精度够了就结束,避免“过度”的计算;尽量使用短的数据类型,例如,尽量使用字符型的8位数据替代16位的整型数据,尽量使用分数运算而避免浮点数运算等。 2.4 让I/O模块间歇运行 不用的I/O模块或间歇使用的I/O模块要及时关掉,以节省电能。RS232的驱动需要相当的功率,可以用单片机的一个I/O引脚来控制,在不需要通信时,将驱动关掉。不用的I/O引脚要设置成输出或设置成输入,用上拉电阻拉高。因为如果引脚没有初始化,可能会增大单片机的漏电流。特别要注意有些简单封装的单片机没有把个别I/O引脚引出来,对这些看不见的I/O引脚也不应忘记初始化。 3 结论 一个成功的低功耗设计应该是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结合。从硬件设计开始,就应该充分意识到一个低功耗应用的特性,选择一款合适的单片机,通过对其特性的了解,设计系统方案;在软件设计上,要考虑到低功耗编程的特殊性,并尽量使用单片机的低功耗模式。 限于篇幅,仅仅讨论了低功耗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更多的问题只能靠设计者去实际分析和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刘慧银,等. Motorola微控制器MC68HC08原理及其嵌入式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邵贝贝. 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的在线开发方法.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Donnie Garcia, Scott Pape. MC9S08GB/GT Low�Power Modes.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Rev2. 2004 4 MC9S08GB/GT Data Sheet.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Rev.2.2, 2004 5 HCS08 Family Reference Manual.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2003 6 Scott Pape. HC08 to HCS08 Transition.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2004 7 Bill Lucas, Scott Pape. Configuring the System and Peripheral Clocks in the MC9S08GB/GT.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2003 8 Scott Pape. S08 in Low Power Devices. Freescale Technology Forum, 2005 (收稿日期:2005-09-26) 2006.3.23 14:39作者:森 【引用:0 】【收藏】【评论:0】 LRE技术在数据通信组网中的应用 分类:技术文摘 LRE技术在数据通信组网中的应用 LRE技术简介 长距离以太网(LRE) 是Analogix自主创新的一项以太网革新技术。该技术在保证传输速率的前提下,将传统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由标准的100米提高到1000米 (10M)或者300米(100M)。ANX58xx系列芯片是Analogix推出的长距离以太网PHY或者Converter,芯片全面兼容 IEEE802.3以太网标准,可以作为常规的10Base-T,100Base-TX和100Base-FX的以太网PHY使用;同时,芯片在完全兼容 IEEE802.3标准自协商协议的基础上,扩充了长距离模式,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突破了1000米,传输介质可适用于5类线、3类线、市话音频电缆等。 LRE芯片与普通PHY相比,具有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等明显的优点,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重点描述LRE技术在数据通信领域的各种应用。 LRE技术在“最后一公里”接入中的应用 宽带用户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太网交换设备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在“局域网”,在“城域网”领域也得到规模应用。目前以太网已经成为企事业用户的主导接入方式,全球企事业用户的8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技术。在“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中,以太网技术通常应用在居民小区、高档住宅楼和商业大厦,采用FTTx+LAN的接入方式,即将光纤建设到小区或大楼,再通过快速以太网连接到用户。用户侧的接入设备(如以太网交换机,宽窄带综合接入设备等)一般位于小区或商业大楼内,向用户提供业务接口,实现宽带的接入。 在小区内或者商业区内,如何将光纤接入点与住宅和楼宇连接起来,是网络提供商非常关注的部分,因为这个区域的网络布局,布线拓扑结构,设备选型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运行的性能和成本以及项目的布线施工等。通常这个区域在网络规划时是以接入点为中心,尽量将网络连接的距离设计到100米内,以减少网络中光纤互连的数量。重要原因是:传统的铜线以太网标准传输有一个最大距离限制100米。LRE技术可以大大延长这个距离,最大程度上取代小区或者商业区内之间互连的光纤,从而在大大降低了网络系统的投资和施工周期,为网络提供商提供性价比很高的组网方案。图1主要说明了LRE在“最后一公里”接入中的应用。 据统计,95%的小区住宅楼之间或楼宇之间的网络互连距离在200米内,98%的楼道之间或楼宇单元之间的网络互连距离在100米之内。也就是说95%的小区住宅之间或楼宇之间的光纤可以由5类铜线替代。图2是某小区接入的网络拓扑图实例。图中的连线和数字表示的是小区内住宅楼之间以及楼道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距离。红线代表超过100米的5类线缆布线部分,采用4对5类双绞线,白线代表100米内的5类线缆布线部分,采用25对5类双绞线。综合节约的设备成本,布线施工成本,整个项目节省总费用的30%以上。 LRE技术在楼宇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通常在商业楼宇中,以太网接入是首选方式。对于比较高的楼宇,网络连接距离超过100米时,则必须使用Switch/Repeater等设备延长。LRE可以应用于类似布线的楼宇内,以减少多级Repeat,简化网络结构,减少故障点,降低成本,同时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图3)。 LER技术在综合接入中的应用 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在软交换体系中位于接入层,其主要功能是将各种网络终端统一接入,能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功能。网络终端与IAD接口业务中,通常支持POTS,ISDN,DDN等窄带业务和ADSL, VDSL,SHDSL,以太网等宽带业务。其中宽带业务中以太网接入虽然拥有接口通用,高宽带等众多优点,但由于铜线传输距离的约束,这种方式没有像 xDSL等接入方式那样广泛地使用。LRE技术的采用,可以大大延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简化网络结构,拓广IAD接入的范围。LRE技术可以极大地简化综合接入的布线,可以将PSTN等窄带业务与以太网宽带业务捆绑在一起,只通过一根5类线,完成范围在1000米范围内的语音和10M带宽的综合接入。图4 是LRE在综合接入应用网络示意图。 AT89C52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 分类:技术文摘 AT89C52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 摘 要: 以MCS-51系列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结合外围无线编码接收电路、DTMF发送接收电路、数字语音录放电路、通话电路,以及其他的外围辅助电路,构成了一款高性能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配合各种无线传感器,可实现防盗、防火等安防功能。它能智能地区分各种警情、自动数字语音电话报警,可接收远端的电话遥控指令,有大功率继电输出口。 关键词: 安防;报警器;AT89C52;电话报警 引言 现在安防报警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报警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T89C52的智能无线安防报警器: ·能与标准保安探头进行无线连接,实现大范围安防监控,并可随意扩展。 ·多防区功能。能够区分各种警情,并能够用语音播出警情类别。 ·自动电话报警,向远方用户提供警情语音和现场声响,并接收用户指令进行相应操作。 ·多功能自由切换,低误报率,高可靠性。 ·使用方便,有较高的性价比。 本报警器串接在外线和用户的普通电话机中间。报警号码的输入、报警语音的录制、无线传感器的录入及其他主机参数的设定都是通过电话机完成,平时不影响电话机的工作,用户用遥控器对主机进行布防或撤防。当主机接收到来自无线探头发过来的编码信号时,主机将编码与原来存入的编码进行对照,并查询系统参数,决定是否报警和采取何种方式报警。它可以自动拨出用户设置的报警电话,通过语音告知警情,用户可监听现场声响,还可通过电话指令启动警号和其他执行机构(如防煤气泄露,可启动排风扇),并决定主机进入布防还是撤防状态。用户还可以主动从异地打电话到主机,对主机布防或撤防。 参考资料:关于TD-SCDMA基站相关的详细资料 回答者:mxy6511777 - 举人 五级 4-21 17:45在嵌入式应用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点对于需要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系统尤其明显。降低系统功耗,延长电池的寿命,就是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对于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应用,系统功耗的最小化需要从软、硬件设计两方面入手。 随着越来越多的嵌入式应用使用了实时操作系统,如何在操作系统层面上降低系统功耗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硬件设计和应用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讨论。 1 硬件设计 选用具有低功耗特性的单片机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功耗。可以从供电电压、单片机内部结构设计、系统时钟设计和低功耗模式等几方面考察一款单片机的低功耗特性。 1.1 选用尽量简单的CPU内核 在选择CPU内核时切忌一味追求性能。8位机够用,就没有必要选用16位机,选择的原则应该是“够用就好”。现在单片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但性能的提升往往带来功耗的增加。一个复杂的CPU集成度高、功能强,但片内晶体管多,总漏电流大,即使进入STOP状态,漏电流也变得不可忽视;而简单的CPU内核不仅功耗低,成本也低。 1.2 选择低电压供电的系统 降低单片机的供电电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功耗。当前,单片机从与TTL兼容的5 V供电降低到3.3 V、3 V、2 V乃至1.8 V供电。供电电压降下来,要归功于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从原来的3 μm工艺到现在的0.25、0.18、0.13 μm工艺, CMOS电路的门限电平阈值不断降低。低电压供电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工作电流,但是由于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减小,管子的漏电流有增大的趋势,这也是对降低功耗不利的一个方面。 目前,单片机系统的电源电压仍以5 V为主,而过去5年中,3 V供电的单片机系统数量增加了1倍,2 V供电的系统也在不断增加。再过五年,低电压供电的单片机数量可能会超过5 V电压供电的单片机。如此看来,供电电压降低将是未来单片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3 选择带有低功耗模式的系统 低功耗模式指的是系统的等待和停止模式。处于这类模式下的单片机功耗将大大小于运行模式下的功耗。过去传统的单片机,在运行模式下有wait和stop两条指令,可以使单片机进入等待或停止状态,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等待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系统时钟并不停止,单片机的外围I/O模块也不停止工作;系统功耗一般降低有限,相当于工作模式的50%~70%。 停止模式下,系统时钟也将停止,由外部事件中断重新启动时钟系统时钟,进而唤醒CPU继续工作,CPU消耗电流可降到μA级。在停止模式下,CPU本身实际上已经不消耗什么电流,要想进一步减小系统功耗,就要尽量将单片机的各个I/O模块关掉。随着I/O模块的逐个关闭,系统的功耗越来越小,进入停止模式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进入深度停止模式无异于关机,这时的单片机耗电可以小于20 nA。其中特别要提示的是,片内RAM停止供电后,RAM中存储的数据会丢失,也就是说,唤醒CPU后要重新对系统作初始化。因此在让系统进入深度停止状态前,要将重要系统参数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如EEPROM中。深度停止模式关掉了所有的I/O,可能的唤醒方式也很有限,一般只能是复位或IRQ中断等。 保留的I/O模块越多,系统允许的唤醒中断源也就越多。单片机的功耗将根据保留唤醒方式的不同,降至1μA至几十μA之间。例如,用户可以保留外部键盘中断,保留异步串行口(SCI)接收数据中断等来唤醒CPU。保留的唤醒方式越多,系统耗电也就会多一些。其他可能的唤醒方式还有实时钟唤醒、看门狗唤醒等。停机状态较浅的情况下,外部晶振电路还是工作的。 图1以Freescale的HCS08单片机为例,给出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功耗。HCS08是8位单片机,有多个系列,各系列I/O模块数目有所不同,但低功耗模式下的电流消耗大致相同。 以R系列单片机为例:在室温(25℃)下,不包括I/O口的负载,以2 V供电,将可编程锁相环时钟设为16 MHz(总线时钟8 MHz),典型电流值为2.6 mA,当温度升高到85℃时,供电电流也升高到3.6 mA;而采用3 V供电,这一组数据升高至3.8 mA和4.8 mA。用2 V供电,直接使用外部晶振2 MHz(总线时钟1 MHz)时,典型运行电流降至450 μA。在等待状态下,因时钟并没有停止,耗电情况和时钟频率有很大关系,节省的功耗有限;而进入轻度停止(stop3),以外部中断唤醒,电流消耗在0. 5 μA左右。在中度停止态(stop2),功耗可进一步降低。使用内部1 kHz的时钟,保持1个运行的时钟,周期性唤醒CPU,所增加的电流约为0.3 μA。在深度停止态(stop1),RAM的数据也不再保留,只能通过外部复位重启系统,此时的电流消耗可降到20 nA。以上数据都是在室温下测量所得。当环境温度升高到85℃时,电流消耗可能增加3~5倍。 1.4选择合适的时钟方案 时钟的选择对于系统功耗相当敏感,设计者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系统总线频率应当尽量低。单片机内部的总电流消耗可分为两部分——运行电流和漏电流。理想的CMOS开关电路,在保持输出状态不变时,是不消耗功率的。例如,典型的CMOS反相器电路,如图2所示,当输入端为零时,输出端为1,P晶体管导通,N晶体管截止,没有电流流过。而实际上,由于N晶体管存在一定漏电流,且随集成度提高,管基越薄,漏电流会加大。温度升高,CMOS翻转阈电压会降低,而漏电流则随环境温度的增高变大。在单片机运行时,开关电路不断由“1”变“0”、由“0”变“1”,消耗的功率是由单片机运行引起的,我们称之为“运行电流”。如图2所示,在两只晶体管互相变换导通、截止状态时,由于两只管子的开关延迟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一瞬间会有两只管子同时导通的情况,此时电源到地之间会有一个瞬间较大的电流,这是单片机运行电流的主要来源。可以看出,运行电流几乎是和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成正比的,因此尽量降低系统时钟的运行频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 第二是时钟方案,也就是是否使用锁相环、使用外部晶振还是内部晶振等问题。新一代的单片机,如飞思卡尔的HCS08系列单片机,片内带有内部晶振,可以直接作为时钟源。使用片内晶振的优点是可以省掉片外晶振,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缺点是片内晶振的精度不高(误差一般在25%左右,即使校准之后也可能有2%的相对误差),而且会增加系统的功耗。 现代单片机普遍采用锁相环技术,使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锁相环允许用户在片外使用频率较低的晶振,可以很大地减小板级噪声;而且,由于时钟频率可由程序控制,系统时钟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调整,总线频率往往能升得很高。但是,使用锁相环也会带来额外的功率消耗。 单就时钟方案来讲,使用外部晶振且不使用锁相环是功率消耗最小的一种。 2 应用软件方面的考虑 之所以使用“应用软件”的说法,是为了区分于“系统软件”或者“实时操作系统”。软件对于一个低功耗系统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软件上的缺陷并不像硬件那样容易发现,同时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判断一个软件的低功耗特性。尽管如此,设计者仍需尽量将应用的低功耗特性反映在软件中,以避免那些“看不见”的功耗损失。 2.1 用“中断”代替“查询” 一个程序使用中断方式还是查询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不那么重要,但在其低功耗特性上却相去甚远。使用中断方式,CPU可以什么都不做,甚至可以进入等待模式或停止模式;而查询方式下,CPU必须不停地访问I/O寄存器,这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功耗。 2.2 用“宏”代替“子程序” 程序员必须清楚,读RAM会比读Flash带来更大的功耗。正是因为如此,低功耗性能突出的ARM在CPU设计上仅允许一次子程序调用。因为CPU进入子程序时,会首先将当前CPU寄存器推入堆栈(RAM),在离开时又将CPU寄存器弹出堆栈,这

请各位帮忙回答一下的问题

基站设备安装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OFDM通信系统...创思通信毕业设计论文参考.doc

给 肯定是没有的 不过可以代劳的 如果你只是代劳的话 也就几百吧 如果是带写带发 950高定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A.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B.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C.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D.译文及原文复印件;E.图纸、软盘等。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稿纸(在教务处网上下载用,学校统一纸面格式,使用A4打印纸)。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要按顺序装订: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装订在一起,然后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译文及原文复印件(订在一起)、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三、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题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5个左右为妥。3.目录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4.正文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5.谢辞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6.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大致有设计类、理论研究类(理科)、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经济、管理及文科类、综合类等,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类(包括机械、建筑、土建工程等):学生必须独立绘制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工程图除了用计算机绘图外必须要有1~2张(2号以上含2号图)是手工绘图;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调研报告);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2.理论研究类(理科):对该类课题工科学生一般不提倡,各院系要慎重选题,除非题目确实有实际意义。该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字数要在20000字以上;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4篇以上。3.实验研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论文,其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的讨论与结论等内容;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4.计算机软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要写出10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5.经济、管理及文科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撰写一篇20000字以上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题论文(外国语专业论文篇幅为5000个词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1-2篇外文文献。6.综合类:综合类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三类内容,如有工程设计内容时,在图纸工作量上可酌情减少,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1)翻译2万外文印刷字符或译出5000汉字以上的有关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外语专业学生翻译6000~8000字符的专业外文文献或写出10000字符的外文文献的中文读书报告),内容要尽量结合课题(译文连同原文单独装订成册)。(2)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或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但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学生应参照教务处2004年3月印制的《毕业设计制图规范》进行绘图。五、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1.书写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学校规定的文稿纸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2.标点符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3.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4.量和单位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5.数字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6.标题层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7.注释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8.公式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9.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放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10.插图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粗细要合适,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园括号括起。

加油站设备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作为石 *** 业的终端,加油站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日均现金流量巨大等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完善加油站财务监督管理

摘要:作为石 *** 业的终端,加油站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日均现金流量巨大等特点,由此而容易产生内部财务管理失控和外部盗抢资金的风险。近些年来,以中石油为代表的石油销售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提高了经营能力,强化了财务管理。但经济业务资料不实、相关人员素质差异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有必要创新财务监督流程,以加强加油站财务管理。

关键词:加油站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成品油市场越来越开放,零售市场的竞争已呈现出白热化态势,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均充分认识到油品零售市场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几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加油站网路开发,以迎接来自更大范围的市场挑战。然而,与拥有雄厚资金、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国际石油公司竞争零售市场,仅仅靠拥有大量加油站还是不够,还必须具备一定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指的是先进的加油站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要实现加油站的优化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盈利目标,中石油销售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随着全面预算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和合并纳税的财务体制改革,给企业财务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但在新的财务管理架构中,同时出现了新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使得会计内部监督在防范加油站财务风险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难度也同时增加,因此,如何适应发展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加油站财务风险控制与稽核,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资讯系统整合及运用,有效解决新模式下管理幅度大,资讯容易失真的各种问题,是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模式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国内加油站财务稽查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内部会计监督一直是国内企业的薄弱环节,为了防微杜渐,中石油自实施内部控制管理以来,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内部监督方面的工作,各项基础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不规范的凭证、票据和业务处理大大减少,核算流程和业务处理标准得到了高度统一。但在加油站财务稽查方面,由于合并或削减加油站财务人员,管理上移,业务处理集中在公司本部,会计核算人员远离加油站,不能及时了解加油站的实际情况,对加油站发生经济事项的“知情度”较以前大大降低,所以,对加油站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资金资产状况的监督受到一定的限制。就目前管理情况看,所采取的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有待优化空间。一是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销售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稽查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制度作用往往被弱化,加油站于己有利严格执行,于己无利就加以变通或回避;二是财务稽查人员不固定,专业素质层次不齐,理解能力不同,对问题定性角度不同,造成检查要求一致,检查结果不一致,工作质量不理想;三是加油站持续降低用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制约,往往存在加油站应2人以上执行的流程实际由1人执行;四是会计监督方面,加油站现场不设专职财务人员后,其他有关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效率和加油站资料的及时、准确归集,上报错误资料后也往往难以及时发现。

二、完善加油站财务监督的建议

***一***制度建设及保障

要有效解决新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加油站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强会计监督,建立有效的财务内部稽查制度是一个最为可行的办法。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财务内部稽查制度能有效解决财务人员远离经营现场、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无法兼顾的困境,通过专业化队伍和运作体系,专职的稽核人员能够很好的履行原来财务人员的监督和控制职能。在具体采取措施方面,应该遵循以下步骤:一是进行全面、严谨的制度建设,作为企业保证正产生产经营、控制风险的前提条件;二是建设和完善内部稽核组织体制。形成组织领导、技术监控、稽核审计、监察处罚一体化的稽核监督机制;三是建立财务稽核人才保证机制。为实现真正、全面的集中稽查,强化加油站的管控力度,确保加油站稽查过程远端无缝监控,进一步规范现场管理,对财务管理职能和核算工作职责进行充实、调整、优化,在岗位设定上趋向精细化管理要求,设定专职的稽核稽查队伍和核算队伍,稽查队伍通过系统随时对加油站进行检查;四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内部稽核工作机制。电子资讯时代的内部稽核工作,必须依靠电脑来进行监督,为内部稽核提供预警。在非现场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标地深入下去进行现场稽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五是开展风险评估。作为一种内部管理手段,就是内部稽核机构充分调动公司内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研讨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六是完善考核机制,增强稽查人员责任心。为提高稽查人员工作质量、增强其工作责任心,针对各级稽查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对各级稽查人员的考核体系,其中加油站财务考核由财务稽查人员考核,财务稽查人员的考核则根据其岗位职责进行,考核结果定期报人事部门,及时奖惩兑现,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心。

***二***利用资讯系统整合资料强化稽查管理

目前销售公司投入使用的通用和专业资讯系统21个,大部分资料已经实现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已上线的资讯系统资料开展加油站稽查工作的有:财务管理资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IC卡管理资讯系统、加油站管理资讯系统、ERP管理系统、资产管理资讯系统及视讯监控系统。具体应用上:一是运用财务管理资讯系统生成加油站运营表,建立加油站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对资讯及经营资料的分析管理,实现财务人员使用对标工具,检查指标变化,分析经营差异,对特殊事项进行跟踪,杜绝经营指标不平衡变化,保证盈利目标平稳实现。二是运用资金管理系统,IC卡管理资讯系统每日采集加油站、充值点资金资料,自动上传到财务管理资讯系统,核算工作量减轻,财务人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资金勾对,实时实现网点资金进账单和商品销售缴存单核对,自动完成银行对账,检查分析资金回笼入行及时率和在途占用率,对限期、限额未到账资金进行核实备案登记,特殊事项落实原因和追查责任,发出预警,提升风险监控力度。三是通过加油站管理资讯系统实现加油站进、销、存、价、量资料自动采集和管理,准确区分资金结算方式、发票开具与销售业务一致性,并完成班组角色许可权使用牵制及责任落实等,加油站管理资讯系统业务执行记录每日自动上传到ERP资讯系统,实时结转成本,计算库存,会计人员只需要每日检查资金流和物流一致性,对差异进行定项、定量、定额分析,向相关部门报送风险分析报告,组织有针对性的现场稽查,一来减少大面积、长时间低效率现场检查,降低运营成本;二来实现风险管控集中,目标明确,制度执行标准统一,利于后期工作改进。四是通过资产管理资讯系统,完成加油站资产基础资料的采集,实时进行加油站自建设到执行期中发生的重大改、扩建、包装、隐患整改、大修理、调拨、资产交接等事项资料维护,每月财务人员通过财务、实物管理部门资讯系统自动核对账账相符情况,对资产购置、管理、报废及处置程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有效监督,针对性的到现场稽查。五是充分利用视讯监控系统,公司本部与加油站实现视讯监控系统联网,加油站24小时运营情况,随时在公司的监控之下,一是对在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视讯监控实现事实回放,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了解事实真相;二是通过视讯可以真实反映网点在具体执行操作中对公司制度的执行程度,了解制度要求与实际执行差异根结,从而为完善经营管理服务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六是利用电子表单,对各系统资料进行归集、储存、分析连结,减轻人工检索工作量。

三、结束语

由于石油销售企业本身的行业特点所致,经营环境十分复杂、被抢、被盗风险极大,确保销售终端资金安全成为各级管理者时刻紧绷的弦。在确保资金管理制度完善、硬体投入到位的前提下,建立一支以监管资金安全操作为核心的财务稽查队伍,通过高频率、不定期的抽查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弥补控制薄弱环节,为资金风险管理高筑一道防护墙。但公司管理层不仅要对稽查单一问题做出决策,还要针对整个加油站财务风险做出综合决策。因此,决策时既需要有针对性的某方面的稽核资讯,还需要有包含多元素的组合资讯。加油站稽核工作面对大量稽核内容和稽核资料,仅依靠电子表格和书面文件显然无法达到我们最终管理目标,下一步需要研究优化出符合目前需要的,对稽核资料的收集、储存、分析,建立开发一个既能介面目前资讯系统,网路共享基础资料,减少资讯流通节,又能进行独立分析、连续跟踪、便于决策目的的财务稽核资讯系统,以达到统一标准、提高效率、实时分析、完善内部监督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艳.浅议资讯化条件下加油站资金商品稽查管理 [J].中国总会计师.2012***6***

[2]董磊.加油站财务风险与稽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9年4月1日第一版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接转站输油设备改造效果论文分析

摘 要:伴随着我国油田的不断勘察和开采进程,原有的采油厂接转站输油设备出现原油产量不断下降而能耗不断升高的矛盾,这种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采油接转站输油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冲突现状,油田企业的接转站要以输油设备为重点,进行现有的集输系统设备的调整和改造,大力开发节能降耗技术,使输油设备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系统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

关键词:油田企业;接转站;输油设备;改造;节能降耗

油气集输是油田生产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油气集输与各钻井相连,牵涉范围较广,存在诸多难题,油田企业中油气的集输环节与整个油田的整体开发密切相连,直接影响决定了油田的整体水平。本文从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入手,在分析其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探讨接转站的输油工艺,并以节能降耗为工作目标,对接转站的输油设备进行调整和改造,以满足油田企业集输系统的高效率要求。

1 油田企业中的油气集输的功能及操作任务阐述

在整个油田系统中,油气集输有四个功能:

①收集各个油田分散的油井抽出物;

②分离提取物,并将其分离成原油、天然气和采出水;

③将采出的原油加工炼制成人们所需的成品油,如:汽油、柴油等;

④可以辅助进行地下油藏动态分析,如:油气水产量、油气比例、气液比例、油井油压等参数,它们表面上与集输系统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与后续的油田油藏储量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开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提高油藏开采效率。

油气集输的主要操作任务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该系统要将开采出的石油气、液的混合物传送到接转处理站,将油气进行脱水分离,生成合格的原油;其次,由管道分别输送原油和天然气,将合格的原油至储存库,并将天然气送至再加工车间进行脱水、脱酸、脱氢处理;最后,将再加工处理过的油气输送给各售点。

2 油气集输流程分类及原则把握

2.1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分类

通过一定的泵制设备将油井中的产物进行采集,收集而成的油气水混合物要按照顺序由管道负责输送至各种设备和装置之中,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合格的成品油气产品,最后输送至指定地点。这即为油气集输系统的工艺流程。根据油田的具体不同情况,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加以分类:

①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分为不加热集油流程、井场加热集油流程、热水伴随流程、蒸汽伴随流程等。

②根据管线的数目多少,分为单管流程、双管流程和三管流程。

③根据管网的形态分布,分为米字型、树枝型、辐射状、环状以及串联式集油流程。

④根据系统的步站级数,分为一级步站流程、二级步站流程和三级步站流程,而接转站一般为三级步站流程。

⑤根据系统的密闭性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集油流程。

2.2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原则把握

由于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地理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影响,油气集输系统设计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其一,要采用全程封闭的流程,以减少油气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其二,要将采集出的油气资源进行最大可能的再加工和处理,以生成更多的合格的原油和天然气产品。其三,要适当扩大油气输出半径,控制流程系统内部的压力,尽可能地避免油气损耗。其四,对油气集输流程的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科学利用热能并减少热耗。

3 接转站的输油工艺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接转站的输油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两种,一种工艺流程是“旁接罐”式,其原理是将上站来的油在油罐中处理后再运送进输油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由于油罐是中间的缓冲带,因而它在上下管段之间的油输送量不相等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上下各管段自成一体,可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节的相互影响。另一种工艺流程是“密闭输送”式,其原理的关键是去除了油罐这个中间缓冲环节,而是将上站进来的油全部直接进泵。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减少由于中间缓冲环节的存在而产生的挥发损耗;同时,上下各管道形成了一个连体,就可以充分利用上站的余压,减少节流的损耗。

目前,在我们的'油田企业中的接转站输送设备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和更新改造,其主要表现为:

①输送设备陈旧,大修费用较高。目前接转站使用的输油泵使用年限已久,各零件与现在厂家生产的配件都不匹配,致使在使用过程中零部件损耗严重,同时,也使这些设备的维修费用日益增高,带来较大的成本费用负担。

②老化设备耗电量较大。由于输送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在运行过程中运行缓慢而迟滞,导致耗电量加大。

③接转站输送的原油含水率居高不下,经过分离后的效果也都不尽如人意。

④使用的离心泵与当前的输送介质不符。由于离心泵的输送介质与效率密切相连,一旦介质粘度增加,则会导致离心泵的运行效率下降。其原理是:当介质的粘度增大时,各参数指标如:流量、扬程等都会下降,离心泵的轴功率增大。同时,由于介质粘度的增大,离心泵的吸入条件变差易产生汽蚀,影响效率。

4 接转站输油设备更新改造分析

4.1 改造原有的离心泵为螺杆泵输油,提升效率。新型的螺杆泵输油具有离心泵不可比拟的优点,螺杆泵的流量呈现稳定的线性流动状态,而且自吸能力强、吸入高度也较强。同时,螺杆泵还可以输送各种混合杂质、高粘度物质以及腐蚀性物质。

4.2 改造优化输油工艺流程,降低局部水头损耗。在油气液流输送至管路进口时,由于半径截面的扩充或缩小,导致油气液流的方向和大小发生改变,产生旋涡,在粘滞力的作用下液流发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产生局部阻力,而油气液流在这一局部阻力下会出现局部水头损失。为了减少油气液流的局部水头损耗,可以进行相关设备的优化改造,将工艺流程改造放在首要位置,取消多余的弯头等局部装置,就可以极大地降低局部水头损耗,提高效率。

4.3 尽可能地减少接转站的动力费用支出。在将接转站的输油设备进行优化改造之后,输油工艺流程由原先的“旁接罐”式改为“密闭输送”式,极大地减少了原油热量的损失,也同时降低了轻质油的蒸发损耗。

综上所述,接转站的输油设备在针对其内部输油设备的问题下,进行更新改造,优化输油工艺流程,保证了平稳输油,提升了输油效率。

参考文献:

阎志.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移动基站设备维护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3G移动通信 CDMA 运行商 设备制造商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手机和其他相关移动通信设备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移动通信行业越来越彰其强大活力和规模示范效应,目前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和全球移动通信设备的制造中心。随着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蓄势待发,中国移动通信的产业格局以及相关运营与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均将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从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当前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类似通行设备厂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技术,市场以及自身管理方面为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思路。 1 国内通信设备厂商的优势与不足 1.1 自主创新,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国外移动设备商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的移动网络建设,不但促进了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国内通信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国内市场对海外设备商已经开放,每一笔订单,都是在面临众多国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取得的,使国内设备商基本适应了主要国际电信设备厂商的竞争策略,基本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寡头垄断,强调高投入、高回报的经营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刺激了中国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在电信运营商成规模的采购下,国内的设备制造商也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从传统的程控交换机、GSM系统设备过渡到CDMA、3G产品。尤其是在3G领域,国内通信厂家经过多年的大量投入和努力追赶,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华为、中兴、大唐近年来在3G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已经让世人刮目相看。 1.2 国外市场竞争力尚待提高 目前国内的通信设备厂商长期扎根于国内市场,虽然部分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在拓展国外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是可喜成绩,如华为,中兴等行业标竿企业,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中抢占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但大部分的国内通信设备厂商在国外市场的拓展和竞争力方面略显不足,有待提高。 即使是已经开拓了国外市场的设备商,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取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海外市场多半还是集中于发展中和比较落后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的市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和偶然性的因素,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另外,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何解决客户结算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1.3 优胜劣汰,行业高度集中 2005年5月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尽管电子信息产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在2005年1~5月全行业经济运行增速放缓,经济效益出现下滑。但在并非增长的通信市场环境中,通信行业的巨头企业如中兴,华为等,依然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在通信运营业中“优胜劣汰,强者恒强”的生存法则正在设备制造业得到“复制”。 2 3G给通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3G网络的建设为市场中的每个设备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国外的设备厂商也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志在必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在目前的态势下,每个通信设备商都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严峻的挑战。 在国外,中国通信设备商独具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且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对跨国巨头已形成日益增加的压力。 2.1 设备商面临3G时代的挑战 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3G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3G网络设备的生产,要远比2G复杂得多。目前在3G网络设备方面,虽然国产设备与国外设备在整体性能上差距已经微不足道,但是在某些领域,目前国产设备和国外进口设备的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源于3G主要的核心专利都被国外厂商所掌控,以及国产设备目前普遍缺乏大规模的试验网来验证设备性能、提高设备稳定性。同时,激励竞争的市场形式迫使通信设备商做研发,只有通过研发上的大量投入,设备商才能提供更高端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在3G时代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将对设备商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一再推迟颁发的中国3G牌照,已经成为对各大电信设备厂商耐心的考验,并日益接近极限。由于3G网络建设未启动,在不明朗的政策中,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被迫同时担负对WCDMA,TD—CDMA,CDMA2000三个3G标准的巨大研发成本,对设备制造商的资金,技术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2 3G时代国内通信设备商的优势 国内电信运营商逐渐改变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的运营策略,成本控制意识不断加强,开始注重降低网络建设、运营、维护等成本。而国产化的核心网设备的研发、市场、销售、维护等各方面的成本远远低于国外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相对与2G时代而言,3G时代给国内通信设备厂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通信网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通信网络中采用了不少的国外进口通信设备。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更要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通信设备来保证国家安全,而采用国产化的3G核心网设备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商的技术实力,已经完全可以承担3G网络核心设备的建设,因此3G网络的建设,从信息安全角度来说,国内设备厂商较国外厂商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 2.3 国内通信设备厂商调整思路 面临在3G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通信设备商只有迎合市场,不断调整思路,加强企业自身在技术,管理上的改革创新,才能牢牢的把握机遇,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2.4 注重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创新 电信研究院有关专家认为,国内设备商需要与产业协同发展。首先是注重核心技术上的突破。由于我国设备制造业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移动终端研发相对滞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缺乏核心技术,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我国与欧美相比,软件成本要低很多,急需提高软件业自主化程度。 国内通信设备商应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研能力,将这些研发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实现产品结构优化。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调整思路,进行研发和生产。 2.5 加强合作,分享价值链的利益 在通信产业链上,加强纵向横向合作,实现竞争双赢。纵向合作是指制造商加强与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运营商、增值服务商等上下游厂商间的合作,改变以往运营商平台上设备商的设备标准不统一、兼容性不强的局面,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制造商阵营中的横向合作,坚持战略合作,加强行业内的经验共享,进行相应的规划,形成一致的标准,努力实现竞争双赢。 2.6 实施全球化战略,打造品牌效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内的通信设备厂商在国内市场,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完成“做强、做大,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大跨度战略调整,实施全球化战略。 在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就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主动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就国内通信厂商目前的形式和市场竞争的态势来说,如何“走出去”是应该更加重点考虑的。“走出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海外投资,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产品本土化,同时也需要形成境外投资风险回避和投资安全保障机制;第二,更好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第三,加强出口,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四,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自己的世界级名牌产品。 3G时代的来临,无疑给在2G时代中错失机遇的国内通信设备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思路,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全球化战略,国内通信设备商才能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成为这个在市场的真正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简报就是简要的调查报告,简要的情况报告,简要的工作报告,简要的消息报道等。它具有简、精、快、新、实、活和连续性等特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线通信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的技术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进行综合,从而不断地涌现出一系列的通信方式,在适应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同时,自身也得到完善和发展。 从无线电通信发展全过程来看,不难看出,无线通信大致可分为3个重要发展阶段:20年代~30年代的短波通信,50年代~70年代的微波接力通信(含卫星通信),80年代~现在的移动通信。 现仅就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系统最为复杂,而又是热门话题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叙述。 截止20xx年7月,全世界的移动用户数量已经突破50亿户,预计今年该数字将突破60亿。 移动通信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其不受任何时间、地点限制地实现了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设备组网的角度看,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网的延伸,它由无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 无线部分提供移动用户终端的接入,其包括数据交换、用户管理、漫游、鉴权等大部分网络功能的实现还是通过固定网络来实现的。 1.移动通信发展史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 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也即是第一代移动电话网,采用的是蜂窝组网技术。 美国第一个蜂窝系统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因为传输技术条件的等的限制,第一代可移动电话用户不能实现长途漫游,也就是说移动电话用户只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移动通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存在着诸如系统容量不足、系统间互不兼容、通信质量不好、保密性不强、不能提供数据传送业务等致命的弱点,因此,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最终被第二代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 但在该组网技术仍在下一代系统中得以应用。 2)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克服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的各种缺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其代表技术是欧洲的GSM和美国的C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G(即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或者是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技术。 TDMA系列最有代表的是泛欧GSM、美国D-AMPS和日本PDC;窄带码分多址(N-CDMA)系列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IS-95的N-CDMA(窄带CDMA),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的应用技术标准叫做IS-95,是美国在1993年发布的N-CDMA标准,现在已成为常用的国际标准。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是基于终端用户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方式。 它具有如下有别于有线通信的特点: 1)由于用户位置的不确定性,它跟通信中的基站必须使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 由于电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受移动台不断移动、障碍物遮挡、地形和地物的影响会使电波多径传播而造成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等影响,严重干扰了移动通信的质量。 2)移动通信是在强干扰的环境下工作的,主要干扰包括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等; 3)通信容量有限。 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为缓和用户数量大和资源有限的矛盾,除开发新频段之外,还采取了有效利用频率的各种措施,加压缩频带、缩小波道间隔、多波道共享等,即采用频谱和无线频道有效利用技术; 4)通信系统比固定网复杂得多。 因为用户随时移动位置等原因,通信系统需要具备根据信号的强弱来进行通信信道的切换、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 这就使得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的设计要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 在入网和计费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要求; 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移动台长期处于不固定位置,外界的影响很难预料,这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此外,还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能耐高、低温等。 同时,要尽量使用户操作方便,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 这给移动台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通信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业务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变化也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等等,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 尽管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频率资源已经成为瓶颈,通话质量不尽人意,传输速率不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和物联网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预见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沿着以下几个大的方向改善:1)随着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程度的提高,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 2)为了解决频率枯竭的问题,移动通信将应用于更高的频段,频率利用率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为此,网络设备的智能化和小型化也将成为必然; 4)在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移动网和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必然,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将成为趋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将成必然; 5)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视频移动业务将越来越普及,高速率、高质量和低费用是下一步市场对移动业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世界上大多还在沿用着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也在逐步推广当中,但源于更多的需求,人们早已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设想。 4G标准比要比上一代具有更强的功能。 3.1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数字通信系统(3G)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移动通信技术,能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在移动通信领域适应高速数据和图像电信业务的发展,并企望在第三代系统中统一标准,国际电联(ITU)进行了多方面努力。 于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3G标准,并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电信计划》(简称IMT-2000),2007年10月19日,在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无线通信全体会议上,经过多数国家投票通过,WiMAX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个全球3G标准[2]。 与前两代移动通信相比,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是一种能够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 它具有别于上两代移动通信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1)可实现全球漫游,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个人通信号码,无论该用户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们都可以找到你,而反过来,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内用户或他国用户通信,与在国内通信时毫无分别; 2)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 也就是说,用第三代手机除了可以进行普通的寻呼和通话外,还可以上网读报纸,查信息、下载文件和图片;由于带宽的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传输图像,提供可视电话业务。 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随着终端手机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3G业务越来越多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如WAP业务,多媒体消息业务,定位服务业务,OTA下载业务等新兴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3G牌照已经花落三家,分别是:TD—SCDMA中国移动(中国技术)、WCDMA中国联通(欧洲技术)、CDMA2000中国电信(美国技术)。 随着运营商竞争压力的加剧,可以预见的是我们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好的新兴3G业务服务和更多的资费优惠。 3.2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尽管历经多年的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因此人们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到了提前出现的第四代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还只是较多地停留于概念性的设想上,人们可以称之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也可无线互联网技术或后3G技术,在4G的定义上,人们还无法就其技术参数、国际标准、网络结构、乃至业务内容给出一个标准。 但其大致的轮廓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共识。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大致看到4G通信将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传输速率更快 人们研究4G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移动终端快速访问互联网的问题,变为现实的4G在应用上应具备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ps,而3G网络只有2Mbps。 2)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4G网络中所需要带宽要比3G网络高出许多,估计达每个信道的带宽会达100MHz,是3G20倍。 3)容量更大 据估计,10年后,人们每天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今天至少高3-4个数量级,而3G的容量将远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业务量需求,所以,在4G里将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量,如SDMA(空分多址)技术等,来满足未来大信息量的需求。 4)兼容性强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4G应考虑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 因此4G将采用大区域覆盖、多种网络相互兼容、终端及网络升级过渡容易等特点。 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漫游。 5)智能性更高 4G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 在网络系统功能方面,能够做到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处理变化的业务流和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在其用户终端的设计和操作也将更具智能化,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它可以被当成手提电视,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提醒它的主人此刻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 它将能够实现许多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的功能。 6)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现有3G多媒体通信存在的品质不良,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的不足,为各种多媒体流的高速高质量传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7)通信资费更加便宜 由于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和平滑性过渡的实现,4G的通信部署相比其他技术将显得容易和迅速得多。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竞争的白日化将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便宜通信资费。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但技术的发展将使4G通信变成现实。 实现3G未能实现的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 4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 可以设想不需要多少年,我们将会迎来一个真正的综合性的、宽带域、多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人们多角度、全方位需求的通信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2]常永宏.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运输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流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李苏剑. 钢铁行业物流系统建设综述[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xx(04)

[2] 宋纪伟. 中小企业销售物流模式选择分析[D]. 昆明理工大学 20xx

[3] 韩影. 春雨公司汽车销售物流模式改进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xx

[4] 王福生. 天脊集团销售物流系统的.分析与改善研究[D]. 天津大学 20xx

[5] 李立伟. 制造业销售物流精益设计[D]. 北京工业大学 20xx

[6] 许钢. 宝钢销售物流管理及其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 东北大学 20xx

[7] 侍青发. 浅论驰骋集团销售物流[D]. 内蒙古大学 20xx

[8] 殷志宏. 钢材销售物流市场主体功能定位研究[D]. 同济大学 20xx

[9] 邴吉云. 鞍山钢铁公司钢铁销售物流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 吉林大学 20xx

[10] 许炜琳. N公司烟草销售物流流程优化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xx

[11] 潘瑶. 低碳销售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xx

[12] 赵道致,蒋宁. 中国钢铁物流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策略[J]. 未来与发展. 20xx(09)

[13] 梅书荣. 对钢铁企业物流整合的探析[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xx(01)

[14] 白思俊等,编着.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xx

[15] (美) 多纳斯 (Donath,B.) 等,着.物流与库存管理手册[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xx

[16] 邱菀华等编着.现代项目管理导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xx

[17] 陈荣,吴金南. 建立内部一体化的钢铁企业物流组织模式[J]. 经济管理. 20xx(09)

[18] 杨艳玲,张远利. 钢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方法探讨[J]. 物流技术. 20xx(07)

[19] 张炜,张玉明,邵峰,张勇,孙泽. 大型钢铁企业运输方式的探讨[J]. 河北冶金. 20xx(02)

唐代运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文献概观或通论性的著述较早的有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1936;河南人民1987再版)、陶希圣、鞠清远主编《唐代之交通》(《中国经济史料丛编·唐代编之四》,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1937;台北食货出版社影印1974)、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中华1940)等。其中陶氏等主编《唐代之交通》在交通史料的勾稽上下了一定功夫,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国立蓝田师院历史系油印本,1943;三联1959)辟专节述唐代之商业交通,分“内地交通”与“海上交通”两大层面,前者复分水路交通与驿道交通予以讨论,对唐代运河与漕运、江淮间的水路、湘赣二水之运输、大庾岭路之开凿及其意义、自鄂州入长安的水陆道路、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等并有详明的论述,其中对唐代“漕运整理”的几个时期、运河通塞情况也有较恰切的解说。海上交通部分虽借重桑原骘藏《唐宋贸易港研究》和木宫太彦《中日交通史》之说,但也多处提出自己的判断。一些断代史著作也或详或略地叙述了唐代的交通问题。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19章第6节《交通》(上海中华1957;上海古籍l959)在充分占有正史资料的基础上对隋唐五代交通诸问题条分缕析,讨论了内河水运与漕运、运河的开凿与通塞、陆路的开凿、陆路交通工具包括车乘、马驴等、交通设施、制度包括驿制、传马、驿马、程限、烽候等;于海运和海上交通、船舶之制作、桥梁问题等并有论述。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1957)亦专节讨论唐代“交通之设备及程途”(见第59节),分设备及技术、对外之重要海道两方面予以论列。前者简要述及唐代驿制驿道、水道、海运、关制、航海信风、海舶种类等;后者考南海通道、东北通路,颇多发凡。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人民1988)专节述唐代驿站制度与过所制度、唐与亚洲各国的交通路线。前者参据敦煌吐鲁番文书残卷,对馆驿、过所问题做出重要解释。这些断代史著作述交通运输事虽较简略,但都甚为扼要,且相对全面,不乏独到见解,故仍属研讨此论题所应参检的文献。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wildfire5.0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