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并于2004年完成了中华女子学院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还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等。我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中班在上音乐游戏“狐狸捉鸡”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狐狸的狡猾小鸡的弱小”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华小船》,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小船手动作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划小船》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自制散响玩具,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 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 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屏弃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努力钻研柯达伊教育理论思想,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出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春雨沙沙》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随机教授的。首先我引导幼儿观察春雨落下的样子并倾听春雨的声音,随之将春雨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歌曲。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可浓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引导鼓励下孩子们的创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点滴体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悦、快乐,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的选材,游戏化的情景,良好的师幼互动,培养创新的意识,能使小班孩子学习音乐得到更多体验。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谈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学实录与点评[J].幼儿教育,2007,(05):2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音乐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儿童未来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同时也与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发展迅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师音乐教育探讨》
摘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幼儿期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突出幼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已成为现代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抓起。因此,幼儿师范学校必须把音乐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音乐素质、适应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新型幼儿教师。
一、重视音乐教育,明确培养目标
“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产生意想、联想、帮助自我实现,唤起人深层意识结构中潜在的东西。音乐能激发人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发挥潜课程功能的重要手段”。幼儿I的一个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一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并不令面。忽视甚至轻视幼儿音乐教育的现复一方面,在各式各样音乐兴趣班与众: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以2盲目的心理和随众心理。对于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很多人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上述的两种错误现象。让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知识的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的重要作用,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认清新世纪形势下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旋律、倾听等音乐内容的兴趣和热情,教给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他们有能力以声音、节奏为手段去表现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并能够富有热情、表现力和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索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都成为音乐家。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素养全面的新型幼儿师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师应经常通过良好的示范演奏和深入浅出的理解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兴趣浓厚、积极舒畅的心情接受教师指导。
(二)注重伴奏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一些幼儿歌曲伴奏曲式、调式、风格、情绪进行分类,并对和声及伴奏音型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编配歌曲伴奏的的规律。其次,让学生多作编配儿歌伴奏的练习及音阶琶音练习,熟悉各种大、小调的音位,以便在以后教学伴奏时灵活运用,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习惯,做到心、手、口一致,从易到难。通过训练,达到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地弹唱。
(三)开设欣赏课
对幼师学生适当开设欣赏课,也是十分必要的。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想象、理解、鉴赏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理解作品,以提高对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能力,还要识别音乐作品的年龄适应性,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适合何种年龄的幼儿,敏锐地察觉音乐作品内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
(四)让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与实践
首先,定期举行汇报会。每学期一次大型汇报会,每月一次小型汇报会。通过一些合唱(大合唱或小合唱)、独唱、弹奏、舞蹈等节目,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以汇报会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其次,参加区、市等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密切配合,达到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加强修养教育。提升幼师整体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师德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以往的师德教育片面地把目光集中在师范学校教师身上,对幼师学生的师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把师生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师德教育。首先,幼师学校的音乐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她们不仅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精通专业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论文2000字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幼儿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的开始端,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爱好比传授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受到当前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学习声乐时表现出兴趣不高,爱好不明显等突出问题,这使得幼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兴趣激发策略。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应用“寓教于乐”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声乐教学质量提升中意义重大。
一、以境引趣、重视课堂气氛营造
在幼儿声乐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声乐课堂学习的状态不难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声乐教学课堂的1/3时间内幼儿是出于“自我世界”的学习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包括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为幼儿阶段自身的原因,该年龄阶段的幼儿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课堂容易走神。另一方面,当前幼儿声乐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心理特点。这两方面原因将造成难以营造良好的幼儿声乐教学课堂气氛,难以让幼儿感受到声乐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因而,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物理氛围、心理环境以及学习气氛等等。比如,幼儿声乐老师可通过教师合理布置为幼儿声乐实际教学提供教学活动所需的素材与场地等,幼儿便可依据自身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声乐教学内容,从而在轻松地教学环境下欢乐地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幼儿老师在开展幼儿声乐教学时还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图案锁,从而捕捉到更多的学习快乐,从而更有效地塑造自身声乐学习信心。在当前幼儿声乐教学中,游戏教学被大范围深入应用,幼儿声乐老师可积极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推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此外,在营造幼儿声乐教学气氛时应注重营造更具针对性、多边形的教学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更多的声乐知识。比如,幼儿在声乐训练时,家长们可一同训练,并积极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声乐的部分话题,以便幼儿能够感受到声乐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升声乐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注重把握最佳时间,先声夺人
据科学科研发现,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教学时间可谓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想要提升幼儿声乐教学效率与质量,深入推广“寓教于乐”教学策略,幼儿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前二十分钟,并应将幼儿声乐教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放在这段黄金时间内,以确保学生在精力最为集中的状态下掌握最为关键的知识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预留充足的缓冲时间,科学设置教学进度。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应用呢“寓教于乐”教学策略,应该充分处理好新知识教学与学生思考间的关系。特别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而言,幼儿对部分声乐新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通常需要更长的接受时间,这必然要求老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预留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在幼儿声乐教学时,应注重先声夺人,这要求老师在声乐教学开展活动中在课堂起先的五分钟安排更具趣味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后续的声乐教学活动打下夯实基础。此外,课外活动也是幼儿声乐教学的宝贵时间,在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要求老师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应用“寓教于乐”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因而,在春天或者秋天气候相对理想的季节,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三、找对方法,激发幼儿声乐学习兴趣
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应用“寓教于乐”教学策略,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幼儿声乐学习兴趣。因而,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应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并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以达到幼儿声乐教学目标。同时,幼师在选择声乐教学方法时还应该注重差异化教学,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与爱好,提升幼儿声乐教学质量。在实际幼儿声乐教学中,幼儿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摸索实际生活中不同事物间的关系,并深入应用于幼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因幼儿阶段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正确认识新事物,这更突出了老师在幼儿认知中的引导作用,以保持幼儿旺盛的好奇心。同时,在幼儿声乐学习中还应该积极解答幼儿在实际学习中所可能碰到的各种学习问题与困难,以引导学生能够更正确地认知实际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另外,在幼儿声乐教学活动中,音乐老师还应该做好声乐学习榜样作用,突出榜样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更为高效地培养幼儿的声乐学习态度与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在幼儿声乐教学活动中深入应用“寓教于乐”教学策略,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积极性。幼儿老师在声乐教学中,应抓住黄金教学时间,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境引趣,真正达到推广“寓教于乐”教学方法,从而为幼儿声乐教学质量提升营造宝贵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莹,王华伟.软件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5,(01):50-51.
[2]薛洁茹.幼儿声乐教学中的寓教于乐[J].黄河之声,2015,(24):44.
[3]潘妍伶.论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25):206.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并于2004年完成了中华女子学院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还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等。我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中班在上音乐游戏“狐狸捉鸡”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狐狸的狡猾小鸡的弱小”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华小船》,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小船手动作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划小船》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自制散响玩具,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 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 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屏弃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努力钻研柯达伊教育理论思想,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出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春雨沙沙》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随机教授的。首先我引导幼儿观察春雨落下的样子并倾听春雨的声音,随之将春雨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歌曲。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可浓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引导鼓励下孩子们的创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点滴体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