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姚伟钧. 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10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 《SOHO早餐文化》 2007.1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姚伟钧. 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姚伟钧. 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摘要] 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从菜单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一、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西饮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从文化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原料种类、烹饪方法、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四个方面.(一)原料种类.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原料有趋同的趋势,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珍馐美味的猫、狗、鸽子西方人是不会尝试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可能为多数内地中国人见所未见,中国人的"食谱"范围比西方人的丰富得多.(二)烹饪方式.这是中西餐饮的一大差别,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隐性因素.烹饪方法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基础就是原料的粗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 2uid)、汁(Juice)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讲究用火,三十多种加工方法许多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烹调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三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味型多,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三)进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显性因素,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四)菜式命名.中餐讲究"作",西餐注重"吃",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功能,寓情、寓意,便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的缺点是菜名与原料无明显关联,往往不知所云,如"八仙过海""、佛跳墙"等.西菜命名则直截了当,突出原料,极少使用类似中菜命名的修辞手段,虽少了艺术性,但多了实用性.当然,西菜命名也讲究高雅,但表现方法则是以法文命名."WhenwetalkofmeatonourtableweuseFrenchwords,whenwespeakoftheanimalsfromwhichthemeatcomesweuseAnglo-Saxonwords.Itisapiginitssty,itispork(porc)onthetable.Therearecattleinthefields,butwesitdowntobeef(boeuf).Chickensbecomepoultry(poulet),andacalfbecomesveal(veau).EvenifourmenuswerenotwritteninFrenchoutofsnobbery,theEnglishweusedinthemwouldstillbeNormanEnglish."《(高级英语》P28)这是由于罗曼人曾经征服英国,英国农民在牧养牲畜时,讲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英语,而这些牲畜被端到餐桌上给法国统治者享用时,就有了法语名称,相沿成习,它变成了一种高雅.另外,由于菜单源于法国以及法国饮食文化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许多西餐菜肴自然用了法语名称,如:胡萝卜蓉汤(Pureealacrecy)、罗宋汤(Bor2schalaRusse)、芝士左口鱼(Fletanalamornay)等.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中餐曾有"食单"而无菜单,它和"番茄"、"洋芋"一样来自于西方,并很快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餐饮业不可或缺的一项"硬件".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更加深入和广泛,来到中国的外宾越来越多,一张好的菜单就是一份高明的宣传单,一份本土化的菜单将使他们的中国之行更加完满.菜单最初只是厨师备忘的单子,但今非昔比,当今菜单有了更多功能:11向客人说明食品饮料的种类和价格,便于顾客挑选;21反映餐厅的经营方针,标志着餐厅商品的特色和标准;31是客人和接待者之间的沟通渠道;41是菜品研究的资料;51加强宣传,促进销售.小小菜单,作用多多.由于东西方文化和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单翻译的最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应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含义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第一,注重菜单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菜名称的修饰词而直译,以便外宾选择.如"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woman'sbeancurd"、"八仙过海"译为"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sea"",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就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第二,要发挥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尤其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第三,把握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和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烧、烧、烩、 、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 Roast、Barbecue、Broil、Bake蒸、腌、卤、酱、熏、酿、扒、烫、糟等有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有Candy、Toffee.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技艺水平,译文应予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省略.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菜如何命名,均须翻译出原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因素.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菜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三、中餐菜名英译的具体探讨上面提出了中餐菜单英译的六原则,下面就一些中餐菜名英译进行具体探讨.11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翻译的处理就是"原料加汤".如:双冬牛肉-Beefwithmushroomandbambooshouts口蘑菜心-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青椒肉丝-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豆腐汤-Beancurdwithmushroomsoup21以烹调方法加原料命名.因为烹调方法是饮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译出烹调方法.中菜的一些烹调方法是西餐所没有的,有些则相近,翻译时用近义词亦可.如"干煸"在西餐中没有,其操作过程是:先用油炸原料,然后以少许油翻炒,迅速将油炒干后起锅,并不是加油直接炒.英语中有两个字与之意义相近,一是sauté--friedquicklyinapanwithalittlehotbutterorotherfat.意识是"快炸、煎";一是torrefy--todryuporparchwithheat(esp.drugsandores,sothattheymaybepowered.)意识是"烘干、烤干、焙干",从制作过程看,sauté更合适些.如:炸蛋卷-Deep-friedeggrolls回锅肉-Slicedporkdoublysautéedinsoysauce干煸牛肉丝-Sautéedbeefshreds31烹调方式加原料和作料命名.作料是决定味型的最重要因素,翻译时也不能省略.如豉汁蒸带子,省略作料就成了清蒸,味道完全不同.酱爆肉去掉"soypaste",成了无任何特点的"煎肉",二者有天渊之别.其它如:豉汁蒸带子-Steamedscallopswithcuredsoybean酱爆肉-Quick-friedporkwithsoypaste茄汁石斑鱼-Deepfriedgaroupawithtomatosauce41风味菜肴.风味菜主要因其味型特点而得以广泛流传,所以除原料外,应译出风味,一些有确切起源地的菜,还应该加上地名.鱼香肉丝的确切译名应为"Stir-friedporkshredsSichuanstyle"或"Stir-friedporkshredsingarlicsauce",不能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是因为"鱼香"作为川菜的一种风味,使用了固定搭配的作料,与真正的鱼没有任何关系,译为"Fish-flavor",菜中并无"Fish",给人以误导之嫌.其他风味菜还有:湘味牛肉丝-SlicedbeefHunanstyle糖醋排骨-Friedporkchopinsweet-soursauce荷叶粉蒸肉-Steamedporkcoatedgroundriceonlotusleaf51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肴,一般全部译出,人名前最好加上头衔或职业,对那些知之甚少或译出后外宾不能理解的,则去人名加味型.东坡肉-PoetDongpo'sbraisedpork毛氏红烧肉-ChairmanMao'sstewedporkwithsoysauce北京烤鸭-Beijingroastedduck东江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porkminceDongjiangstyle61用象形手法或借用典故、传说命名.这是中菜命名的一个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具有很深的社会内涵,也是翻译的难点,处理方法是还其本原,译出主料、作料或做法,能兼顾修辞含义时则兼顾,切不可拘泥于原名而直译.翡翠鱼翅-Double-boiledshark'sfinwithve 2getable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shark'sfin",否则外宾会莫名其妙.蚂蚁上树-Sauté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sauce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引起外宾的惊诧.桔瓣鱼汆-Quick-boiledfishballsorangepet 2alshaped这道菜是指鱼汆外形似桔瓣,其实菜中无桔瓣,也无桔味,翻译时不可将之作为原料,译名中加"orangepetalshaped",是为了增加美感,增强促销功能.叫化鸡-Bakedchickenvagabondstyle或Bakedchickenwrappedwithmud此菜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时,以"vagabond"代"beg2gar",也是一种美化.后一译名比较实在,但少了前者的浪漫味道.麻婆豆腐-Beancurdwithmincedporkinhotsauce这道菜在我国广为流传",麻婆"成了一个特殊的称谓,外宾没有它的文化背景,翻译时只能取味型.如将之译为"Pockmarkswoman'sbeancurd",即使外宾理解,也失去了美感.霸王别姬-Steamedturtleandchickeninwhitesauce寿比南山-Steamedchickeninpumpkin连生贵子-Lotusnutsinsyrup这些纯为吉利的象征名称,不仅不能直译,也无法直译,所以只能还原处理.如为了促销,可对这些菜附加说明.71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译原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译出器具为佳.有加工作用的器具在西餐中是不会搬上桌子的,这也是中餐的一个特点,它表现了中餐的艺术性.器具一般有火锅、锅仔、铁板、沙锅、煲等.八珍火锅-Eightdelicacieshotpot锅仔甲鱼-Braisedturtleinminipot铁板牛柳-Vealslicesfriedonironplate汆圆粉丝煲-Stewedmeatballsandbeanver 2micelliincasserole以上探讨了中菜英译的一些基本方法.由于中国菜种系繁多,原料区别大,烹饪方法各具特色,菜名千差万别,翻译时还需具体研究,否则不能把握其特点,准确翻译也就无从谈起.四、菜单的编排除命名方面的差异外,在菜的分类和编排方式上二者也不相同,这是由于用餐方式和上菜顺序不同所引起的.中餐菜单按原料分类,呈纵向序列,西餐菜单按一次食用菜的道数编排,呈平行并列.中餐菜单菜肴的排列一般是按冷菜凉碟类、肉类、鱼类、海鲜类、禽类、蔬菜类、汤类、点心水果类、主食类的顺序进行,饮料酒类单列.西餐菜单菜肴的排列则按进食顺序安排,分为开胃菜类(APPETIZERS)、汤类(SOUPS)、色拉类(SAL2ADS)、主菜类(ENTREES)(包括肉类、鱼类、海鲜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餐桌礼仪概述 1. 餐桌礼仪在中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各国间不同的饮食文化 1. 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 2. 英、法、美、意等国家的饮食文化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 3. 用我国的典型食品北京烤鸭与西方国家的火鸡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比较两者差异. 4. 从差异中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共同点. 5. 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Table Manner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 estern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the West,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e.g.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p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a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One thing to be aware of is that when eating with a Chinese host, you may find that the person is using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plate. This is a sign of politeness. 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is, you can just say a polite thank you and leave the food there, and maybe cover it up with a little rice when they are not looking.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leniency involved when dealing with Westerners. So you won't be chastised. Eating No-no's Traditional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taboos at Chinese tables, but these days not many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m.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things to keep in mind,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guest at a private home. 1) Don't stick your chopsticks upright in the rice bowl. Instead,lay them on your dish.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when somebody dies, the shrine to them contains a bowl of sand or rice with two sticks of incense stuck upright in it. So if you stick your chopsticks in the rice bowl, it looks like this shrine and is equivalent to wishing death upon a person at the table! 2) Make sure the spout of the teapot is not facing anyone. It is impolite to set the teapot down where the spout is facing towards somebody. The spout should always be directed to where nobody is sitting,usually just outward from the table. 3) Don't tap on your bowl with your chopsticks. Beggars tap on their bowls, so this is not polite. Also, in a restaurant, if the food is coming too slow people will tap their bowls. If you are in someone's home, it is like insulting the cook. Eat Local You can get expensive, delicious meals in any of the large hotels, but if you are looking for atmosphere, you have to go to a local joint. Not only is it cheaper, but you can get a good look at the locals and what normal people are like. And what the food lacks in presentation is made up for in the taste. Some restaurants have English menus, but don't count on it. A good way to choose dishes is to look at what othes are eating and point at it for the waitress. The other option is to play "Myatery Dinner," where players randomly point at items in the menu and wait for the surprise dishes to come. Whoever orders the braised dog heart with scallions in shark vomit sauce wins! If you bring your Guide with you, however, you can use the food guide in the back of the book to choose some safe and delicious fare. Also, be sure to sample the local brew, Yanjing Beer. Drining Gan Bei!(cheers!) Alcohol is a big part of eating in Beijing. Especially when dining with Chinese hosts, you can expect the beer to flow freely and many beis to be gan-ed.(Gan Bei literally means "dry the glass")Besides beer, the official Chinese alcoholic beverage is bai jiu, high-proof Chinese liquor made from assorted grains. There are varying degrees of bai jiu, and some are quite good. The Beijing favorite is called Er Guo Tou, which is a whopping 56% alcohol. More expensive and less formidable are Maotai and Wuliangye, which go for about 300-400 yuan per bottle. In comparison, Er Guo Tou costs a modest 4or 5 yuan per ping(bottle). If you are not a drinker, or don't feel up to the challenge, just say "wo bu hui he jiu"(I don't drink). It is generally acceptable to use Coke or tea as an alcohol substitute.
only found one. hope that works~American table manners[edit] Table Layout * Bread plates are to the left of the main plate, beverage glasses are to the right. * Salad fork, knife and soup spoon are further from the main plate than the main course knife, fork and spoon. Dessert utensils are either placed above the main plate or served with dessert.[edit] General Behavior * Chew with your mouth closed. * Do not talk at an excessively loud volume. * Refrain from coughing, sneezing or blowing nose at the table. * Never tilt back your chair while at the table, or at any other time. * Do not make unbecoming noises while eating. * Do not play with food or table utensils. * Do not single out or chastise someone who has shown poor table manners. * Do not put your elbows on the table or slouch. * Always ask the host or hostess to be excused before leaving the table. * Do not stare at anyone while he or she is eating. * Never talk on your phone at the table. If urgent, ask host or hostess to be excused, and go outside. Apologize when returned.[edit] Utensils * Do not eat food with your fingers unless you are eating foods customarily eaten with fingers, such as bread, french fries, chicken wings, pizza, etc. * The fork may be used either in the American (use the fork in your left hand while cutting; switch to right hand to pick up and eat a piece) or the Continental (fork remains in the left hand) fashion -- either is now acceptable. (See Fork etiquette) * The fork is used to convey any solid food to the mouth. * The knife blade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edge of your plate when not in use. The blade should always face inward. * When you have finished eating soup, the spoon should be placed to the side of the saucer, not left in the bowl. * Keep your napkin on your lap. At more formal occasions all diners will wait to place their napkins on their laps until the host or hostess places his or her napkin on his or her lap * When eating barbecue or some other messy foods such as cracked crab, a 'bib' napkin may be provided for and used by adults. Usually these foods are also eaten by hand, and wet wipes or paper napkins should be used to clean the hands. * When using paper napkins, never ball them up or allow stains to show. * Use your silverware from the outside moving inward toward the main plate. (Salad fork, knife and soup spoon are further from the main plate than the main course knife, fork and spoon. Dessert utensils are either placed above the main plate or served with dessert.)[edit] Dining * A prayer or 'blessing' may be customary in some families, and the guests should join in even if they are not religious or do not follow the same religion. Most prayers are made by the host before the meal is eaten. Instead or in addition, a 'toast' may be offered [1]. * Do not start eating until (a) every person is served or (b) those who have not been served request that you begin without waiting. At more formal occasions all diners will wait to begin until the hostess or host lifts a fork or spoon. * When a dish is presented 'family style', the food is served to one's plate and then passed on to the next person. put the food on your left, take some and pass to the person next to you. * When serving, serve from the left and pick up the dish from the right. Beverages are both served and removed from the right. * Eat soup noiselessly and with the side of the spoon. * Tea or coffee should never be poured into the saucer to cool but should be sipped from the cup. Alternatively, ice may be used to cool either. * Seasoning ones meal prior to tasting can be considered rude and may insult the chef.[edit] At the end of the meal * It is acceptable in most places to not finish all of the food on your plate. * When finished with your meal, place your knife and fork with handles at the 4 o'clock position and the tines of the fork down to signal to the server you are done. * Except in a public restaurant, do not ask to take some of your uneaten food away from the meal after it ends, especially when having a formal dinner.[edit] British table manners * The fork is held in your left hand and the knife is held in your right. * You should hold your knife with the handle in your palm and your fork i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prongs pointing downwards. * If you’re eating a dessert, your fork (if you have one) should be held in the left hand and the spoon in the right. * When eating soup, you should hold your spoon in your right hand and tip the bowl away from you, scooping the soup in movements away from yourself. * It is not acceptable to use your fingers at the table to eat or push food onto your fork. You may, however, eat some foods such as fruit, sandwiches, hamburgers, crisps, chips or pizza with your fingers. * If there are a number of knives or forks, then you should start from the outside set working your way in as each course is served. * Drinks should always be to the right of your plate with the bread roll to the left. * When eating bread rolls, break off a piece before buttering. Use your knife only to butter the bread, not to cut it. * You should not start eating before your host does or instructs you to do so. At larger meals, it is considered okay to start eating once others have been served. * When you’re finished, place your knife and fork together at five o’clock with your fork on the left (tines facing up) and knife on the right, with the knife blade facing in. This signals that you are finished. * Your napkin should never be screwed up. Nor should it be folded neatly as that would suggest that your host might plan to use it again without washing it - just leave is neatly but loosely. * Never blow your nose on your napkin. Place it on your lap and use it to dab your mouth if you make a mess. * It is considered rude to answer the telephone at the table. If you need to take an urgent call, excuse yourself and go outside. * Always ask for permission from the host and excuse yourself if you need to leave the table. You should place your napkin on your seat until you return. * If you must leave the table or are resting, your fork should be at eight o’clock and your knife at four o’clock (with the blade inwards). Once an item of cutlery has been used, it should not touch the table again. * The food should be brought to your mouth on the fork; you should sit straight and not lean towards your plate. * Dishes should be served from the right, and taken away from the right. Unless the food is placed on your plate at the table, then it should arrive from the left. * Drinks should be served from the right. * Never lean across somebody else’s plate. If you need something to be passed, ask the person closest to it. If you have to pass something, only pass it if you are closest to it and pass it directly to them if you can. * Salt & pepper should be passed together. * Do not take food from a neighbour’s plate and don’t ask to do so. * You must not put your elbows on the table. * If pouring a drink for yourself, offer to pour a drink for your neighbours before serving yourself. * If extra food is on the table, ask others first if they would like it before taking it yourself. * When chewing food, close your mouth and only talk when you have swallowed it. * Swallow all food before eating more or having a drink. * Do not slurp your food or eat loudly. Burping or sneezing at the table should be avoided, too. * Never pick food out of your teeth with your fingernails. * Try to eat all the food you are served. * Glasses served in a wine glass or other stemmed-glass should be held at the stem. * Always remember “regular” manners. Remember to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edit] Chinese table mannersThese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use of chopsticks. Otherwise generally Chinese table manners are rather more informal, what would be considered rude in other cultures such as talking with the mouth full may be acceptable but better not to do so. * Chopsticks must always be held in the correct manner. It should be held between the thumb and fingers of the right hand, * Chopsticks are traditionally held in the right hand only, even by the left-handed. Although chopsticks may now be found in either hand, a few still consider left-handed chopstick use improper etiquette. One explan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uch usage as improper is that this can symbolise argument, as the chopsticks may collide between the left-handed and right-handed user. * When communal chopsticks are supplied with shared plates of food, it is considered impolite to use your own chopsticks to pick up the food from the shared plate or eat using the communal chopsticks. An exception to this rule is made in intimate family dinners where family members may not mind the use of one's own chopsticks to transfer food. * It is considered impolite to use the blunt end of the chopsticks to transfer food from a common dish to your own plate or bowl. Use the communal chopsticks instead. * Never wave your chopsticks around as if they were an extension of your hand gestures, bang them like drumsticks, or use them to move bowls or plates. * Decide what to pick up before reaching with chopsticks. Do not hover around or poke looking for special ingredients. After you have picked up an item, do not put it back in the dish. * When picking up a piece of food, never use the tips of your chopsticks to poke through the food as if you were using a fork. Exceptions include tearing larger items apart such as vegetables. In informal use, small, difficult to pick-up items such as cherry tomatoes or fishballs may be stabbed but this use is frowned upon by traditionalists. * Chopsticks can be rested horizontally on one's plate or bowl to keep them off the table entirely. A chopstick rest can also be used to keep the points off the table. * Never stab chopsticks into a bowl of rice, leaving them standing upwards. Any stick-like object facing upward resembles the incense sticks that some Asians use as offerings to deceased family members. This is considered the ultimate faux pas on the dining table. * Chinese traditionally eat rice from a small bowl held in the left hand. The rice bowl is raised to the mouth and the rice pushed into the mouth using the chopsticks. Some Chinese find it offensive to scoop rice from the bowl using a spoon. If rice is served on a plate, as is more common in the West, it is acceptable and more practical to eat it with a fork or spoon. The thumb must always be above the edge of the bowl. * It is acceptable to transfer food to people who have a close relation with you (e.g. parents, grandparents, children or significant others) if you notice they are having difficulty picking up the food. Also it is a sign of respect to pass food to the elderly first before the dinner starts (part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seniors). * Traditionally, it is polite for the youngest members of the table to address each and everyone of the elderly members of the table before a meal starts and literally tell them to "eat rice", which means "go ahead and start the meal", to show respect. * The host should always make sure the guests drinks are sufficiently full. One should not pour for ones self, but should (if thirsty) offer to pour for a neighbor. When your drink is being poured, you should say "thank you" and/or tap your fingers on the table to show appreciation. * When people wish to clink drinks together in the form of a cheer, it is important to observe that younger members should clink the edge of their drink below the edge of an elder to show respect. * When eating food that contains bones, it is customary that the bones be spit out onto the table to the right of the dining plate in a neat pile.
Diet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篇可以参考:)~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e.g. 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some cold dishes, like boiled peanuts and smashed cucumber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 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_╰)╭ 给分 给分采纳哦
西方人菜肴主要是让充饥,而吃肉的时候则是吃一些比较大块的肉,很多动物的内脏之类的都会丢弃,中国则会把鸡的内脏之类的创造出另外一道菜。中国人吃饭喜欢大家团聚在一起,而西方欧美国家聚餐则会比较多的礼仪。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着非常多的灿烂文明存在。中国人也非常爱吃,每个地区都会有一些当地的特色菜系。西方的欧美国家饮食则是以面粉为主,制作的工序相对会比较的简单。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3、中西饮食方式、餐具及礼仪的不同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着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4、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是一个旨在供给维持生命的营养。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从这两种饮食观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日趋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性大。
一、 摘要二、 饮食文化三、 中国与美国的饮食文化比较1. 中美饮食观念的不同2. 中美饮食习俗的差异3 日常食俗特点4 饮食礼仪比较5 中国茶文化和美国的咖啡文化四、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原因分析五、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