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胃结肠肿瘤中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TM)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724(CA724)、糖类抗原CA199(CA199)在胃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106例胃结肠肿瘤、111例胃结肠良性病、92例正常对照血清中CEA, AFP,CA724和 CA199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对TM单独及不同组合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各TM在胃结肠肿瘤组的浓度显著高于胃结肠病良性病组和正常对照组. 胃结肠良性病胃结肠恶性肿瘤中,逐步 Logistic回归法模拟变量的AUC高于单一TM的AUC. CA724,CEA,CA199联合应用的敏感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最高. 结论: 基于logistic 回归的ROC分析可以改善诊断的准确性. 在胃结肠肿瘤的鉴别诊断中,CA724,CEA及CA199联合分析是较好组合.
【关键词】 胃肿瘤 结肠肿瘤 癌胚抗原 甲胎蛋白类 糖类抗原CA724 糖类抗原CA199 诊断
0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已在胃肠道肿瘤的筛查和辅助诊断方面显示了其应用价值,但如何能使多种TM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仍是目前临床诊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分析了胃结肠肿瘤中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724(CA724)和糖类抗原CA199(CA199)的分布,同时应用ROC曲线[1-4]和 Logistic回归[3-4]评价上述单个指标和不同组合对胃结肠肿瘤的诊断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住院胃结肠恶性肿瘤106(男61,女45)例,平均年龄47.3(31~88)岁. 其中胃癌47(男29,女18)例,平均年龄48.1(38~82)岁;低分化型11例;中分化型27 例;高分化型9例;结肠癌59(男32,女27)例,平均年龄45.6(31~88)岁;Dukes A,B,C,D期 分别为9,16,23,11例. 所有病例均经内窥镜检查、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 另选临床明确诊断的胃结肠良性病变组111(男82,女29)例,平均年龄44.2(21~72)岁. 其中消化性溃疡58例,溃疡性结肠炎53例. 正常对照组92(男55,女37)岁,平均45.7(16~83)岁,各项体检指标均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肺疾病,无胃肠道病变.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lecsys 2010及配套试剂(德国罗氏公司).
1.2方法
术前或放化疗前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 凝固后以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上清液,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AFP,CEA,CA724和 CA199,正常参考值分别为<13.6 mg/L,<3.40 mg/L,<6.9×103 U/L,<35×103 U/L.
统计学处理:对各组患者TM的浓度分布进行 KS正态性检验. 计算 TM中位浓度及百分位数(P25 和 P75)并进行 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 U检验;用SPSS13.0绘制ROC曲线并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TM单一和联合检测对胃结肠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2结果
2.1TM正态性检验对4个TM在各组患者中的统计学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KolmogorovSminov test),Z=1.39~4.58,P<0.05,属非正态分布,以下统计学处理均使用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ic tests).
2.2各组TM浓度除AFP(χ2=1.759,P=0.184)在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之外, 其余3个TM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63~80.564,P=0.000~0.001). CEA,AFP,CA724和 CA199在各组中依次升高(表1). 表1各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略]
2.3TM在各组阳性率按参考值,胃结肠肿瘤患者的4种TM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差异(P<0.01,表2). 表2CEA,AFP,CA724及CA199在各组中的阳性数及阳性率[n(略)]
2.4胃结肠肿瘤组、胃结肠良性病组Logistic回归和 ROC曲线
2.4.1胃结肠恶性肿瘤组与胃结肠良性病组血清CEA,AFP,CA724和 CA199单一变量的 ROC曲线TM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CEA:0.760(95%可信区间:0.695~0.826, P<0.001);CA724:0.755(0.688~0.822,P<0.001);CA199:0.670(0.597~0.743,P<0.001);afp:0.575,p>0.058,图1),统计显示无差异.
2.4.2逐步Logistic回归法和模拟变量的ROC曲线运用软件逐步回归计算出胃结肠恶性肿瘤组与胃结肠良性病组血清AFP,CEA,CA724及CA199的 Logistic回归方程,AFP被剔除(P>0.1,P 表示根据CEA,CA724和 CA199联合推测胃结肠恶性肿瘤发生的概率). P= ex / ex+1;x=-4.593 +0.393 ×ln CEA +0.171 ×ln CA724+0.054 ×ln CA199. 用逐步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通过模型中的概率值(PRE)来拟合ROC曲线(图1). 单一TM和逐步Logistic回归曲线联合三种TM预测概率的AUC如表3所示,当4种TM单独检测时,CEA的AUC最大,CA724次之,AFP最小,而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剔出AFP)联合3种TM的AUC要大于各项TM单项检测的AUC. 表3单一肿瘤标志物和逐步Logistic回归曲线联合三种肿瘤标志物预测概率的AUC(略)
2.5TM评价参数根据 ROC曲线和逐步 Logistic回归,计算出各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敏感性+特异性-1)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表4). 联合分析:以CA724为基本指标,在此基础上与AFP,CEA,CA199指标联合分析,按任一指标超过“界值”即定为胃结肠肿瘤,CA724,CEA,CA199的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最高,并兼顾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余指标的联合方式虽然特异性有所上升,但敏感性等其余参数明显下降. 表4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分析对胃结肠肿瘤的诊断效率(略)
3讨论
CEA,AFP,CA724和 CA199对胃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 CEA是传统的肿瘤相关抗原,在消化道各种肿瘤中均可升高,且结果可靠稳定,缺点是特异性不高;在非肝脏来源的胃结肠肿瘤中,AFP浓度升高不到21%;CA724属糖蛋白类癌胚胎抗原,其浓度上升与肿瘤分期(如Dukes分级)有关;CA199在多种消化道腺癌中升高[5-8].
ROC曲线以良、恶性胃结肠病为研究对象,以敏感性对假阳性率(1-特异性)作曲线,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综合反映. 本文通过绘制ROC曲线,并比较不同TM的.AUC,同时按照AUC原则提供“界值”,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区别胃结肠良性病与胃结肠恶性肿瘤[4]. 用逐步Logistic回归拟合最佳曲线时,AFP(P>0.1)预测价值相对较小而被剔除. 这样得到的ROC曲线可以从几何意义上直观地反映模型拟合情况,通过曲线下面积定量反映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以此更好地对模型优度与实际资料的符合情况进行评价[1-3]. 本文方程拟合的优度和预测效果比较理想,其预测概率ROC曲线的AUC为0.934.
目前TM应用尚有不足之处,如用单项指标判别,漏诊率较大,在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联合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4-9]. 本文中TM组合,与单一项目比较,灵敏度呈上升趋势,特异性呈下降趋势,而Youden指数增加,以A724+CEA+CA199组合最佳. 因此对肿瘤患者进行适当的TM联合检测是十分必要的[9]. 联合分析的价值大小可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来衡量[8]. 因AFP对诊断胃结肠肿瘤价值较小,未进入回归模型,其余三个指标则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此结果与两组间TM浓度分析结果相吻合(如表1所示). AUC和Youden指数能综合反映TM的诊断能力,因此我们通过ROC曲线,以Youden指数最大为原则,首先重新设定界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单一指标和多指标的联合分析,得出CA724是胃结肠肿瘤研究中的最佳单一指标,多项联合分析以CA724+CEA+CA199为最好,与逐步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结果一致. 然而,本文logistic回归拟合模型的效果有待在有病理学组织检查为标准的更大患者人群中验证. 至于它评价胃结肠肿瘤外科治疗、化疗、放疗的效果、判断预后[6]、肿瘤转移情况以及能否单独用作疗效评估[1,9-10],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rumback LC, Pepe MS, Alonzo TA. Using the ROC curve for gauging treatment effect in clinical trials[J]. Stat Med,2006,25(4):575-590.
[2]Molodianovitch K, Faraggi D, Reiser B. Comparing the areas under two correlated ROC curves: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J]. Biom J, 2006,48(5):745-757.
[3]Dodd LE, Pepe MS. Partial AUC estimation and regression. Biometrics.2003, 59(3):614-623.
[4]宇传华. SPSS与统计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56-408.
[5]Lothar Thomas主编,吕元,朱汉民,沈霞等主译. 临床实验诊断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79-682.
[6]Ferroni P, Palmirotta R, Spila A,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umor tissue content in colorectal cancer[J]. Oncology,2006,71(3-4):176-184.
[7]Lai IR, Lee WJ, Huang MT,et al. Comparison of serum CA724, CEA, TPA, CA199 and CA125 level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currence[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2:49(46):1157-1160.
[8]Pepe MS, Cai T, Longton G. Combining predictors for classification using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J]. Biometrics,2006,62(1):221-229.
[9]Louhimo J, Kokkola A, Alfthan H,et al. Preoperative hCG beta and CA724 are prognostic factors in gastric cancer[J]. Int J Cancer,2004,111(6):929-933.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这有什么好讲的?首先确定做那个药的药理,然后制造动物病理模型,动物分组(治疗组、对照组等),接着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动物实验,取血做生化或做其他生理指标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论。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肿瘤学论文参考文献 考文献是论著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论文内容的可信程度,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著录格式:序号。作者名。文题。刊名。年,卷:起止页码。 按照国标准规定,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著录;超过3位时,只著录前3位,后面加“等”,或相应的'外文。 举例: 1 蒋代凤,陆应麟,邱宗荫,等。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转移能力差异相关分子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3,25:531-534. 2 Obonai T, Mizuguchi M, Takashima S, et al. Developmental and aging changes of Bak expression in the human brain. Brain Res,1998,783:167-170. 引用书籍的格式:序号 作者。书名。卷(册)次。出版者,年份。起止页。或:作者。文题。见(英文用In):主编者。书名。卷(册)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 举例: 1 黄国俊,黄孝迈,黄偶鳞,等。 肺癌的治疗(外科治疗)。见:徐昌文,吴善方,孙燕主编。肺癌。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3.146-159. 2 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33-373. 著录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著录最必要的最新的文献;只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和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资料”和“待发表”文章应避免引用,因为这些文献或者可能缺乏科学性,或者难于查找。 参考文献应按在文内先后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应与文中角码相一致。 ;
摘要: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靶向肿瘤的新药与肿瘤免疫新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这些研究为攻克肿瘤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但受限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可操控性,而实验动物与人差异巨大,目前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效率极低,肿瘤类器官的兴起为转化医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从最初单个肿瘤样本类器官的成功构建,到现在建立了大规模的肿瘤类器官库,肿瘤类器官研究已经成为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尤其在结合基因修饰技术的基础上,对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快速评估肿瘤药物与免疫细胞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关键词: 肿瘤;类器官;基因修饰;新药研发;免疫疗法;临床转化 抗生素和疫苗发现以前,传染性疾病曾肆虐全球,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现今,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肿瘤更是首要致死原因。最新统计学数据预测,2018年将有超过1800万新增肿瘤病例,960万肿瘤死亡病例[1],肿瘤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负担毋庸置疑。 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历史源远流长。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就有对肿瘤的描述性研究,包括其生长形态、表面溃烂的形成与否等等,肿瘤(carcinoma/carcinos)在希腊语是螃蟹(crab)的意思,由此,罗马医生将carcinoma/carcinos翻译为cancer,成为癌症的最初定义。近年来,随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肿瘤是不可愈合的创口”、“种子与土壤学说”、“肿瘤免疫互作四部曲”、“肿瘤放射化学药物疗法”、“肿瘤免疫治疗”等,我们对肿瘤的认识日渐深入,部分肿瘤甚至已经有了完全治愈的方法。但目前对绝大多数肿瘤,我们一方面没有有效的预防和监测手段,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的治疗策略极其有限。因此,对肿瘤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热点。有意思的是,每年肿瘤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量数以万计,绝大多数肿瘤在实验室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次治愈,但能真正转化到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却极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统计发现,临床前研究具有治疗作用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后,85%在早期就被证明没有效果,而那些成功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只有一半能被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2]。目前肿瘤新药研究的主要工具是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和啮齿类动物(主要是小鼠)上建立的肿瘤模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鼠与人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一定的差异[3]。此外,小鼠模型通常只能模拟人类疾病的一个阶段,无法从病因、时间和进展速度等方面再现人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肿瘤治疗方案,并不能预测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实验小鼠基因背景、生长环境、致病因素和用药处理均非常单一,自然无法应对临床多种多样肿瘤病人的复杂情况。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促使人们转向直接研究肿瘤病人标本,常用的人源肿瘤模型包括人来源肿瘤细胞系培养和免疫缺陷动物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细胞培养的确提供了研究特定患者肿瘤细胞特性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机会,但并非所有肿瘤均能成功体外扩增,另外,体外单一肿瘤细胞培养使其丧失了与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而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决定至关重要。同样,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方面移植成功率较低,另一方面免疫缺陷小鼠形成的肿瘤微环境与患者体内环境相差较大,可能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小鼠样进化[4]。 1 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发展 近年来,组织器官3D培养技术发展迅猛。2009年,Hans Clevers实验室将单个LGR5+小肠干细胞种植于含有R-spondin1、EGF、BMP抑制剂等干细胞维持因子的基质胶中,发现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了具有增殖隐窝和高分化绒毛的类小肠结构[5]。随后,该实验室在小鼠小肠干细胞成类器官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Wnt3A nicotinamide、Alk抑制剂及p38抑制剂,实现了人结直肠肿瘤类器官培养[6]。同年,Eduard Batlle实验室分离出人大肠EPHB2高表达干细胞,并在体外3D培养中使单个细胞分化成为具有维持长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大肠隐窝结构[7]。随后,包括前列腺[8, 9]、味蕾[10]、食管[11]、输卵管[12]、肝脏[13]、胰腺[14]、胃[15]、唾液腺[16]和乳腺[17]等在内的多个器官均成功在体外获得正常组织或肿瘤的类器官(图一)。由此可见,利用目前对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从肿瘤病人样本出发,通过加入多种细胞因子或小分子抑制剂,构建出患者特异性的肿瘤类器官,用于新药筛选和药物敏感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比于传统2D培养和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类器官一方面构建成功率明显增高,且可长期低成本快速培养,便于基因修饰和大规模药物筛选等;另一方面,3D培养保留了肿瘤的组织特性,在研究过程中不会丢失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作用,为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更真实的环境。目前已经成功构建出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胃癌等在内多种组织的肿瘤类器官。常用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技术有两类,一种是通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分化而来,另一种是直接来源于肿瘤组织。iPSCs来源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类型,操作更复杂,由此导致构建效率较低。此外,依靠iPSCs分化获得的肿瘤类器官也会丢失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因此,直接通过肿瘤组织培养或干细胞分化,辅以细胞因子、肿瘤基质等补充,是肿瘤类器官研究的发展趋势。 肿瘤类器官对源肿瘤组织异质性的保存是类器官研究的核心基础。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体外类器官培养可以获得大量不同特性的肿瘤类器官,单个类器官分析结果也表明同一肿瘤来源的类器官的异质性[18]。与此同时,组织化学分析发现肿瘤类器官内部即存在与源肿瘤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原位DNA分析进一步证实类器官中同样存在源肿瘤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18]。由此可见,肿瘤类器官在基因、转录、代谢、细胞和组织学上均较高水平地重现了其来源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体外培养过程对肿瘤类器官不会呈现明显均一化[19, 20]。但也有研究利用荧光标记不同突变体实验发现,大肠癌肿瘤类器官体外培养30-40天后,类器官会被某一种荧光标记的细胞主导,意味着培养过程中的确出现了特定突变体细胞优势生存的现象[21]。但这一现象并非体外类器官培养所独有,在体肿瘤中各类突变体也非均匀分布。由此说明肿瘤类器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在体肿瘤的各方面特性,是目前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相互转换跨越的桥梁。 2 类器官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的发生初始于细胞基因突变的累积,大量临床数据和实验室结果都显示正常个体内即存在大量的突变,且这些突变与年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所有的突变都会诱发肿瘤,不同组织对突变的耐受程度也不同。虽然已经有许多细胞和动物实验阐明从突变到肿瘤生成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机制,由于无法监测和干预人体内肿瘤发展最初期的过程,目前对人体内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还非常粗浅。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兴起,为研究人体正常组织向肿瘤组织转变的过程提供了可能。 统计预测发现高达五分之一的肿瘤与感染相关[22],虽然从感染到肿瘤的发展过程已有研究加以证明,但具体发生机制,尤其在人体内是如何进展的尚不明确。将病原体与健康组织类器官共培养,观察在感染情况下健康组织的突变起始和累积过程,评估感染作为肿瘤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如胃类器官可作为研究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癌发生中作用机制的载体,精细观察幽门螺旋杆菌在胃上皮细胞的定植和克隆,及其对胃上皮细胞在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注入能引起胃类器官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23],而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沙门氏杆菌与胆囊癌、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等等,均可利用相应组织的类器官,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致瘤机制。由于感染诱发肿瘤往往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且伴随炎症的发生,因此,一方面类器官的长期稳定培养是前期基础,另一方面,在上皮细胞构建的类器官基础上,引入免疫系统和组织基质也是类器官应用的重要需求。 除了感染,肿瘤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家族史、物理化学诱变因素等,而这些因素诱导的突变累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供体来源、不同组织类器官中的突变体发现,体内的确以平均每年新增40个突变位点的速度在累积,且不同组织间突变模式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组织中细胞更新增殖水平相差较大,而细胞快速增殖过程中DNA复制为基因突变创造了先决条件[24]。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组织不同个体间突变频率和范围差异均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肿瘤发生与年龄的相关性[24]。但不同个体间肿瘤发生的类型、进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因此,突变频率和突变模式并非决定肿瘤发生发展的唯一因素,而在肿瘤已经发生之后,突变累积和筛选已经完成,无法追踪到最初始的突变特性。在类器官培养健康组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诱变因子诱导健康组织向肿瘤转化,将极大地加速对肿瘤发生过程的研究。 不管是感染、物理化学诱变剂或是年龄增长导致肿瘤发生,最终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和累加导致正常细胞癌变。因此,结合类器官培养和基因修饰技术可以快速建立肿瘤体外模型,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Drost实验室第一次在正常大肠类器官中通过CRISPR技术引入常见的大肠癌突变基因,如APC、TP53、KRAS和SMAD4,研究不同突变体在初始阶段对肿瘤发生的影响[25]。结果显示,突变后的肠类器官生长不依赖于肠干细胞生长维持因子EGF、WNT、R-spondin 1和noggin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APC和TP53的突变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形成多倍体的关键因素[25]。将基因修饰后的肿瘤类器官皮下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可以存活,但不会发生转移。而如果将上述诱导的肠癌类器官移植在小鼠盲肠,肿瘤会向肝脏和肺部转移[26, 27]。这一现象说明肿瘤转移需要特定组织微环境的支持,也提示虽然肠癌类器官的生长不依赖于肠干细胞维持因子,这些因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必不可少。 肿瘤类器官以其特性模拟人肿瘤组织、可大规模长期稳定培养、容易基因修饰、处理因素可控和表型观察便捷的特性,成为肿瘤基础研究中替代人而又超越实验动物的有力工具。此外,肿瘤类器官作为体外培养体系,非常利于结合最新技术如基因修饰、单细胞分析、高分辨率电子/光学影像等联合应用,将突破肿瘤研究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的时间、技术瓶颈。 3 类器官在肿瘤治疗策略研究的应用 肿瘤治疗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最大、最急迫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实验室研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新药临床转化效率却依然低下。类器官培养为肿瘤药物快速有效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有研究认为肿瘤类器官敏感的药物超过80%的可能性对应的肿瘤患者对该药也敏感,而在肿瘤类器官上无治疗效果的化疗药物对该肿瘤患者也无效。 随着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和医院开始有意识地采集肿瘤类器官及其对应的健康组织类器官,并运用合适的冻存传代方法进行大规模保存,形成类器官库。根据患者信息、组织来源、基因表型等多个方面对类器官进行归类,使之成为公共的肿瘤研究资源,用于评测抗肿瘤药物的肿瘤杀伤效果和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最早于2011年Masahiro Inoue实验室尝试大规模采集肿瘤组织体外成球培养保存[28],但这一培养方法无法实现正常组织的长期保存。2015年,Hans Clevers团队第一次成功构建了20个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肿瘤与对应正常组织类器官库[18]。利用这些类器官样本,他们发现只有WNT 拮抗剂泛素连接酶RNF43突变的肿瘤类器官表现出对WNT分泌抑制剂的敏感性[18]。同时,结合类器官的突变表型和药物筛选,他们一方面验证了已知的突变体与特定药物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发现了多个对肿瘤具有杀伤作用的化学药物。此外,由于正常组织类器官对照的存在,在验证药物肿瘤杀伤作用的同时,也能评估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最终选择出肿瘤杀伤强、毒副作用小的化疗药物用于临床。更重要的是,这一类器官库除了用于药物筛选,还被其他项目利用,从基因组和蛋白组学对不同个体肿瘤类器官与正常组织类器官进行对比分析[29],实现对患者肿瘤状态的精准评估,为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信息。目前已有包括结直肠癌、胰腺导管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在内的多个组织肿瘤类器官库,尤其是结直肠癌与乳腺癌,类器官库中患者数目已达到上百个,为肿瘤新药大规模筛选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基础。 借助于肿瘤类器官与对应健康组织类器官库的建立,同时基于肿瘤类器官对药物肿瘤杀伤效果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在制定肿瘤患者治疗策略前,一方面通过检测肿瘤类器官的突变体类型,确定可能起作用的候选药;另一方面利用肿瘤类器官对药物进行筛选,获得在类器官上对肿瘤有杀伤作用而对健康组织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化疗药物的选择,更有利于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评估。与化疗药物的普遍性杀伤不同,免疫疗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更需要直接来源于患者的样本进行临床前检测。利用肿瘤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特定T细胞亚群与乳腺癌肿瘤类器官共培养后,可以显著性杀伤三阴性乳腺癌细胞[30]。最近,Emile E. Voest实验室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肺癌或结直肠癌肿瘤类器官共培养诱导出一群肿瘤特异性T细胞[31]。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群肿瘤杀伤性T细胞不会攻击正常组织类器官[31],说明通过肿瘤类器官中的新抗原表位获得杀伤细胞用于临床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潜能。 4 展望 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不管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转化,均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肿瘤细胞系培养和小鼠异种移植,类器官具有培养成功率高、能快速获得大规模资源库、同时可以采集对应的正常组织对照、最接近患者真实信息等多个优势,但目前类器官培养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虽然类器官本身去除了异种移植鼠源进化的问题,但目前3D培养用的基质胶来源于小鼠,且一些类器官培养还需要加小牛血清等动物源物质,可能对细胞性质与药物筛选过程中的反应性有未知的影响。因此,无血清培养基、非动物来源基质胶等是目前类器官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外,利用成体干细胞培养获得的类器官成分依然比较单一,血管、基质和免疫系统均缺失,也有许多研究关注于类器官中肿瘤微环境的构建。最后,目前仅仅上皮细胞源肿瘤成功构建了类器官,而非上皮细胞类肿瘤如血液细胞肿瘤是否能进行类器官培养尚且未知。虽然类器官培养在肿瘤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一技术的确搭建了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的快速通道,为肿瘤新药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Bray,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 2. Ledford,H., Translational research: 4 ways to fix the clinical trial. Nature, 2011.477(7366): p. 526-8. 3. Uhl,E.W. and N.J. Warner, Mouse Models as Predictors of Human Responses:Evolutionary Medicine. Curr Pathobiol Rep, 2015. 3(3): p. 219-223. 4. Ben-David,U., et al.,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undergo mouse-specific tumor evolution.Nat Genet, 2017. 49(11): p. 1567-1575. 5. Sato,T., et al.,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2009. 459(7244): p. 262-5. 6. Sato,T., et al., Long-term expansion of epithelial organoids from human colon,adenoma, adenocarcinoma, and Barrett's epithelium. Gastroenterology, 2011.141(5): p. 1762-72. 7. Jung,P., et al., Isolation and in 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colonic stem cells. NatMed, 2011. 17(10): p. 1225-7. 8. Karthaus,W.R.,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otent luminal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prostate organoid cultures. Cell, 2014. 159(1): p. 163-175. 9. Chua,C.W., et al., Single luminal epithelial progenitors can generate prostateorganoids in culture. Nat Cell Biol, 2014. 16(10): p. 951-61, 1-4. 10. Ren,W., et al., Single Lgr5- or Lgr6-expressing taste stem/progenitor cellsgenerate taste bud cells ex viv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111(46): p.16401-6. 11. DeWard,A.D., J. Cramer, and E. Lagasse, Cellular heterogeneity in the mouse esophagusimplicates the presence of a nonquiescent epithelial stem cell population. CellRep, 2014. 9(2): p. 701-11. 12. Kessler,M., et al., The Notch and Wnt pathways regulate stemness and differentiation inhuman fallopian tube organoids. Nat Commun, 2015. 6: p. 8989. 13. Huch,M., et al., Long-term culture of genome-stable b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human liver. Cell, 2015. 160(1-2): p. 299-312. 14. Boj,S.F., et al., Organoid models of human and mouse ductal pancreatic cancer.Cell, 2015. 160(1-2): p. 324-38. 15. Bartfeld,S., et al., In 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gastr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and theirresponses to bacterial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15. 148(1): p. 126-136e6. 16. Maimets,M., et al., Long-Term In Vitro Expansion of Salivary Gland Stem Cells Driven byWnt Signals. Stem Cell Reports, 2016. 6(1): p. 150-62. 17. Sachs,N., et al., A Living Biobank of Breast Cancer Organoids Captures DiseaseHeterogeneity. Cell, 2018. 172(1-2): p. 373-386 e10. 18. vande Wetering, M., et al., Prospective derivation of a living organoid biobank of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ell, 2015. 161(4): p. 933-45. 19. Pauli,C., et al., Personalized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Models to Guide PrecisionMedicine. Cancer Discov, 2017. 7(5): p. 462-477. 20. Schutte,M., et al.,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pre-clinical modelsidentifies biomarkers predicting sensitivity to EGFR inhibitors. Nat Commun,2017. 8: p. 14262. 21. Fujii,M., et al., A Colorectal Tumor Organoid Library Demonstrates Progressive Lossof Niche Factor Requirements during Tumorigenesis. Cell Stem Cell, 2016. 18(6):p. 827-38. 22. DeFlora, S. and P. Bonanni,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n-associated cancers.Carcinogenesis, 2011. 32(6): p. 787-95. 23. McCracken,K.W., et al., Modell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in pluripotentstem-cell-derived gastric organoids. Nature, 2014. 516(7531): p. 400-4. 24. Blokzijl,F., et al., Tissue-specific mutation accumulation in human adult stem cellsduring life. Nature, 2016. 538(7624): p. 260-264. 25. Drost,J., et al., Sequential cancer mutations in cultured human intestinal stemcells. Nature, 2015. 521(7550): p. 43-7. 26. Fumagalli,A., et al., Genetic dis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by orthotopictransplantation of engineered cancer organoid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114(12): p. E2357-E2364. 27. Fumagalli,A., et al., A surgical orthotopic organoid transplantation approach in mice tovisualize and study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Nat Protoc, 2018. 13(2): p.235-247. 28. Kondo,J., et al., Retaining cell-cell contact enables preparation and culture ofspheroids composed of pure primary cancer cell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Proc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108(15): p. 6235-40. 29. Cristobal,A., et al., Personalized Proteome Profiles of Healthy and Tumor Human ColonOrganoids Reveal Both Individual Diversity and Basic Features of ColorectalCancer. Cell Rep, 2017. 18(1): p. 263-274. 30. Zumwalde,N.A., et al., Analysis of Immune Cells from Human Mammary Ductal EpithelialOrganoids Reveals Vdelta2+ T Cells That Efficiently Target Breast Carcinoma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Bisphosphonate.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16. 9(4):p. 305-16. 31. Dijkstra,K.K., et al., Generation of Tumor-Reactive T Cells by Co-culture of PeripheralBlood Lymphocytes and Tumor Organoids. Cell, 2018. 174(6): p. 1586-1598 e12.
论文题目是一篇药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药学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 文章 的被关注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药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二)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 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 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21. 唐松草研究的现状 药学论文题目(三)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热点 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4.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西伯利亚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西伯利亚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精油相信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西伯利亚冷杉具有独特的化学成分,用于护肤时,可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的伤害,以下西伯利亚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西伯利亚冷杉精油是从俄罗斯北方针叶树品种Abies Sibirica的针叶与树枝中萃取而来。拥有森林般的清新木质香气,深呼吸后身体可以得到放松,安抚情绪,心情也豁然开朗。它的主要成分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α-蒎烯(alpha-pinene),对肌肤及情绪具有强大的安抚力量。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能使肤色明亮,外部涂抹至肌肤上具有亮白功效。α-蒎烯(alpha-pinene)则能帮助身体舒缓放松。
这样的芳香化合物组成使得西伯利亚冷杉精油有诸多用途:
夜晚扩香西伯利亚冷杉精油,芬芳有助深层睡眠
对着精油瓶嗅吸一口精油,芬芳能促气健康好口气
滴一滴精油至乳液或保湿产品中,每日涂抹使用能使肌肤亮白平滑
下班或下课后扩香西伯利亚冷杉精油,芬芳能达舒缓放松效果
剧烈运动后,搭配西伯利亚冷杉精油按摩可舒缓放松
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1、冷杉精油可以改善呼吸道的状况,其中含有的成分有助于保持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抵抗力,使得呼吸道得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提高呼吸道抗病能力。
2、冷杉精油有助于改善关节上的问题,健康的关节问题是很重要的,能够支持关节修复以及愈合的过程,他还可以在骨头受损的情况下增加骨头密度,预防了骨质疏松和骨组织损伤的症状。
3、冷杉精油还可以抗癌防癌,癌细胞的生长转移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冷杉精油可以阻断癌细胞的转移路径,对抑制癌细胞是非常有效的,使得癌细胞数量减少。
4、冷杉精油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它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等成分有助于改善免疫系统,刺激免疫细胞作用,激活人体免疫屏障。
5、平衡身心,冷杉精油中最独特的'特质是气味,传递到大脑的嗅觉中枢,它刺激大脑系统,刺激分泌酵素和荷尔蒙激素,促发神经化学物质的释出,从而产生镇定、放松或是兴奋的效果,气体还有选择进入肺部促进血液循环。
6、在泡脚过程中可以滴几滴精油下去,可以达到活络筋骨的目的,更好的改善脚气脚臭的症状。
7、冷杉精油可以帮助使用者缓解压力,减少疲态的状况,为了消除疲态,冷杉精油可以派上用场,它的成分可以帮助身体能量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并通过某种刺激减轻疲态,也可以改善人们的睡眠状况。
8、冷杉精油的杀菌效果非常好,防止病菌在人体上传播。
冷杉精油的9大益处
像大多数精油一样,冷杉精油的使用方法也很多。以下列出的是冷杉精油的主要用途,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种森林精油的一些最佳方法:
① 抗癌战士
冷杉精油被发现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质。法国的现代研究表明冷杉精油具有许多抗肿瘤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天然癌症调理方法。体外研究表明冷杉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蛇麻烯(α-humulene)在几种肿瘤细胞系中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并且对健康细胞的毒性低。
殷姐姐补充:体外研究仅表示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并不意味着临床具有抗癌的治疗效果,从体外到临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② 预防感染
冷杉精油含有高浓度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帮助预防危险的感染。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急救剂。含有冷杉精油的香油或药膏能很好地抵御感染。
在《植物疗法研究》(Phytotherapy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评估了冷杉针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精油的三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活性:α-蒎烯(α-pinen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和蛇麻烯(α-humulene)。这显示了冷杉精油的抗感染能力。
像三环烯、α-蒎烯、莰烯、柠檬烯和月桂烯这样的强效化合物都可以在冷杉精油中找到。特别是α-蒎烯和柠檬烯已经被发现对常见的病原菌和真菌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发表在《世界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杂志》(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冷杉精油和其他精油一样具有抗菌和抗氧化作用,这对个人卫生和护理行业的产品非常有益。
③ 熏香
通过扩香或嗅吸冷杉精油可获得其芳香疗法的益处。扩香冷杉精油时具有接地和赋能作用,既可以刺激大脑,又可以使身体放松。当你感到压力或过度疲劳时,闻一闻冷杉精油可以帮助平静下来并重新充满活力,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④ 止痛剂
传统医学和印度草药医学经常使用冷杉精油作为天然止痛剂。为了放松肌肉和缓解身体疼痛——这对肌肉恢复很重要——冷杉精油可以用1:1的比例用植物油稀释后涂抹。精油的刺激性质可以将血液带到表皮,从而提高愈合率并缩短修复时间。
冷杉精油可以添加到按摩乳液或按摩油中,为背部或足部按摩提供极佳的疗愈功效。如果是肌肉酸痛的问题,睡前涂上含冷杉精油的植物油、乳液或药膏,在早上减轻身体疼痛。
⑤ 排毒
冷杉精油含有活性化合物,可以刺激身体清除毒素。由于冷杉精油的清洁特性以及清除自由基和细菌的能力,对打算进行身体排毒的人有帮助。
⑥ 清洁
通常精油很适合添加到家庭清洁溶液中,冷杉精油也不例外。下次你想要制作通用清洁剂时,可以加几滴冷杉精油,以达到天然而有效的消毒效果。你也可以期待一个闻起来像森林一样清新的家。
⑦ 呼吸功能
咳嗽?咽喉痛?尝试在香薰机中滴几滴冷杉精油,自然缓解呼吸不畅问题。根据发表在《临床生物化学与营养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的研究,冷杉精油对伴随普通感冒或流感的呼吸道疾病非常有帮助。
当扩散或嗅吸冷杉精油时,可以缓解呼吸窘迫,作为一种天然的“流感药物”。精油有助于溶解黏液,对咽喉和支气管有抗炎作用。此外,冷杉精油还能对抗自由基的损伤,这是对呼吸系统另一个好处。
⑧ 体臭
冷杉精油清新、干净的气味并不是这种精油抵御体臭的唯一原因。它还能减少导致体味的细菌数量。如果你喜欢森林的气味,你会喜欢使用这种用途广泛的精油。
⑨ 骨折和骨质疏松
冷杉通常在辅助骨骼修复方面的最佳精油清单中名列榜首。可以每天将精油涂在问题部位三次,但记得用椰子油等基础油按1:1稀释后涂在皮肤上。
除了饮食和运动,像冷杉这样的精油对骨质疏松症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天然疗法。另外,当使用冷杉精油调理骨骼问题时,建议按1:1的比例与基础油稀释后使用。
历史与趣闻
如今,“欧洲冷杉”树是最常用的圣诞树。然而,由于其对呼吸系统问题、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症的有益药用效果,多年来一直备受追捧。
最大的冷杉精油生产公司在法国、德国和保加利亚,最有可能是因这些国家有着广阔的森林面积。
一些冷杉树的树皮上有树脂泡,很容易被刺破,释放出浓郁的芳香和粘稠物质。这种树脂滴在树干的伤口上,将伤口封住,使其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美洲原住民广泛使用冷杉针叶来垫枕头,以保证睡眠安稳,他们还将冷杉针叶用作产后妇女的发汗剂。
也有来自白冷杉树(Abies concolor,也叫科罗拉多冷杉)的白冷杉精油。但该精油还没有像欧洲冷杉(Abies alba)或胶冷杉(Abies balsamea)那样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
冷杉树的树脂可以用来制造松节油。松节油自古以来被当作局部皮肤用药膏和家庭常备药物。在局部应用时被用于擦伤和割伤以促进伤口快速愈合,也应有于处理虱子。还被用于胸部按摩的成分之一,许多现代胸部按摩膏里仍然含有松节油。
冷杉针叶可以用来制作一种富含维生素C的茶,方法是将针叶在沸水中煨10分钟。通常,定量是每杯水一茶匙针叶。据说它能生产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浓郁、爽口和美味的热饮。
冷杉精油的配方
冷杉精油主要是外用,但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内服。最重要的是,精油必须是高质量的,这意味着这个品牌必须是100%纯的、有机的、治疗等级的,且标示可用于内服的。
其次,精油只能在合格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下内服。内服时,在四盎司(约半杯)水中加1滴精油,或将1滴精油和一茶匙蜂蜜混合作为膳食补充剂。
在香薰或皮肤涂抹的用法方面,冷杉精油与功效丰富的薰衣草精油、柠檬精油、野橘精油、马郁兰精油、针松精油和迷迭香精油适宜混合搭配。要做一个空气净化和提神的房间喷雾,只需在一个喷雾瓶里混合4盎司(约120毫升)蒸馏水和25滴冷杉精油、15滴野橘精油和10滴薰衣草精油。
将冷杉精油与其他精油混合也可以产生高效且气味很好闻的家庭清洁产品。可以在自制的万能清洁剂和地板清洁剂中加入冷杉精油(见下面的配方)。
在气味方面,针松精油可以作为冷杉精油较好的替代品。如果比较冷杉和针松精油,两者肯定有重叠和不同的益处,但对于一个清洁配方,两者可以很容易相互替代。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冷杉精油配方之一:
多功能地板清洁液
【DIY时长】2分钟
【成分】
3升温水
1/8杯白醋(约50毫升)
12滴柠檬精油
8滴冷杉精油
【方法】将所有成分倒入一个水桶中,充分混合。像往常一样拖地板,即可享受自然清洁的、消毒的地板!
可能的副作用
与所有精油一样,切勿使用未经稀释的冷杉精油。当未经稀释或高浓度使用时,冷杉精油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在使用任何精油之前,强烈建议用植物油适当稀释精油后,在身体不敏感的部位进行小贴片测试。冷杉精油应始终以1:1以上的比例用基础油(如椰子油)稀释后再涂在皮肤上。
此外,使用精油时,一定要避免直接接触眼睛或其他粘膜。避免放置在儿童容易获得的地方,在未经监督的情况下儿童避免独自使用。如果你处于孕期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请在有资质的芳香疗法专业人士的正确指导下使用冷杉精油。
总 结
冷杉精油通常来自胶冷杉(Abies balsamea)或欧洲冷杉(Abies alba)树种的杉木针叶。
欧洲冷杉或胶冷杉精油的益处包括预防感染,防止情绪波动、抗菌清洁剂、天然除臭剂、骨骼系统、呼吸系统辅助调理。
冷杉精油可与薰衣草、针松、迷迭香和各种柑橘精油很好地混合使用。
制作自制清洁产品时,请不要忘记冷杉精油,它将使你的房屋清洁,闻起来有森林的味道。
冷杉精油应始终以1:1的比例用植物油(如椰子油)稀释后再涂抹于在皮肤上。
始终**100%纯净、有机和理疗等级的冷杉精油。
新春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很多会员给我们留言、询问,精油能否预防?能否治疗?该如何用? “某些精油具有抗病毒特性”,这在精油爱用者中已经是常识了,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实证支持这个结论。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该如何回复信任我们的会员?毕竟,还没有任何的证据能证明精油对它的有效性。 困惑的时候,就去读书和思考。 隔离在家期间,重读了Kurt博士的《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有关病毒的相关章节,并将读书笔记分享出来。 抛砖引玉,希望与大家一同探讨。 从“精油的三种生理活性”所想到的Kurt博士在《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国内翻译成《精油的疗愈智慧》)一书中,阐述了精油的三种生理活性。精油表现出的生理活性可以归纳为三种。 1)非选择性(Nonselective) 非选择性是最常见的活性类型,存在于几乎所有精油中,存在于低分子量、亲脂性的单萜分子中。这些成分具有提振、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它们还可以改变细胞膜。 抗病毒活性似乎很符合精油的非选择性活性。例如,疱疹几乎可以用任何一种精油来治疗。精油的非选择性活性是植物经历长久进化的结果,它有利于保护植物免受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 2)选择性(Selective) 第二种活性类型是选择性或专一性,主要归因于更大分子、结构更复杂的成分上,如倍半萜、二萜和倍半萜内酯,它们经常与特定的细胞运作过程相互作用。 3)所有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成分的共同作用 特定植物物种的所有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成分的共同作用,展现出该种精油特有的整体效应,所有成分的总和与我们的器官系统相互作用,就如同精油在植物体内按照其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样,在人体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进化产生的自然成分的这种微调的多维效应,绝对不能通过在实验室中简单地混合各种成分来复制。 经常用来证明天然精油和人工复制品成分相同的色谱分析图,仅仅是粗略的近似值。它们无法解释两者之间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差异。 用生物学的语言来说,迷迭香或薰衣草精油的典型品质体现在植物整个有机体的组织水平上。比如,薰衣草精油在治疗烫伤方面的神奇效果,目前还没有发现某个单一成分或混合成分能与薰衣草精油整体相提并论。 《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第四章P66 上面的论述对我们有几点启示: 抗病毒的活性几乎存在于所有精油当中。因为单萜类成分在精油中是极其普遍的。(只不过有能力强弱之分,要区分哪个更强需要细致的科学实验和论证) 比如,我们熟悉的强效抗菌、抗病毒成分: 丁香酚(丁香78%)、芳樟醇(芫荽70%,木兰花70%,罗勒53%,薰衣草31%)、香叶醇(玫瑰草80%)、百里酚(百里香30%,牛至8%)、香芹酚(牛至79%)肉桂醛(桂皮75%,肉桂63%)、对伞花烃(本樟24%,百里香22%)等都是小分子的单萜类化合物。 那么,我们可以推论出,“在特殊时期,不论手头上有什么精油,都可以先用起来,用比不用强,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西药的专一性单一靶向(Mono-target Specific)与植物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Multi-target Nonselective)的特性是精油与西药的典型差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特定药物只能应对特定病原体,而精油则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用途。上图《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第三章P54 为某一种病毒而研制出来的西药,是对付病毒最强的武器同时也有最大的弱点,就是病毒一旦发生变异,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精油的这种能干扰多个分子靶点的非选择性特点,无论病毒的蛋白质序列有什么微小变异,仍然能使病毒失去活性。也就是说病毒难以对精油产生耐药性。 3.精油所呈现出来的“非选择性”以及“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特性,是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被环境筛选出来的。是植物经过25亿年的试错、突变、适应...,生长出来的能力,虽然以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透彻地认知,用生物学和进化论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借鉴。 因此,试图用人工合成复制的手段很难达到天然精油的品质。当人类健康受到威胁,正统医学也面临困境的时候,借助天然精油的力量绝对值得尝试。 “如何用精油应对流感病毒”所想到的 再来看一下Kurt博士关于如果应对流感病毒的建议,应该有借鉴意义: “使用精油治疗流感有两个重点:第一、精油能有效对抗流感病毒。第二、精油很难顺利到达被病毒感染的区域。基于第二点,用精油治疗流感不像治疗疱疹甚至普通感冒那样神奇有效。一旦流感病毒感染了肺组织,典型的症状,如虚弱、关节痛、肾痛和发烧都出现了,简单地用高剂量的精油“切断”感染通常是行不通的。 正确的方法是:在流感期间使用精油来控制病情,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如果没有精油,鼻窦腔或支气管的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很常见的。主要目的是稳住病情不让它继续蔓延,并预防并发症。 这听起来有点消极,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且重要的是,它避免了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通过让身体经历这个过程,免疫系统会积聚力量,并有机会击败病毒,通常会在发病后变得更强大。”——《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第10章 P138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个说法,“既然酒精能杀灭新型冠状病毒,那么大量喝酒就可以杀死病毒了。”现在已经辟谣了,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75%的酒精,喝下去到了肠胃,很难到达肺部,即便血液中有一小部分,也很难达到杀灭病毒所需的浓度。反而大量饮酒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困难的不是如何杀灭。因为在体外,有很多方法可以杀死病毒,据报道:乙醇、乙醚、含氯消毒剂、高温等都可以杀死病毒,难题是:当病毒已经进到肺里,你如何消灭它,同时又能避免继发性细菌感染。 使用精油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困难。精油有很多体外实验证明能抑制病毒、病菌的繁殖,因此把精油作为体外消毒剂大概率是有效的(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当肺部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在体内快速、大量繁殖,精油难以以足够大的剂量、浓度、直接抵达被病毒感染的肺部。 Kurt博士应对流感的建议,其实是换了一种思路,从使用药物的靶向性转变为用精油改变整体免疫状况,防止继发性感染。这与武汉现在采取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法,有相似的地方。(支持治疗:通过辅助呼吸、抗感染、补充体液等方法维持患者的生存,然后等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毒)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继发性感染? 当人体感染了一种病原体后(比如冠状病毒),免疫力会急速下降,潜伏在体内或体外的其它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会趁虚而入,从而引起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感染。对患者来说是重大挑战。 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的特点可以同时应对多种细菌、病毒,非常适合用于防止继发性感染。 还有一个事实,也值得我们深思: 针对病毒,研制靶向性的特效药似乎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距离2003年的SARS已经17年过去了,至今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研发出来,仅仅是研制出了疫苗,而且是在SARS爆发的两年后,那时候SARS已经消失了。 据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最快也要2~3个月后才能用上。 不是说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不重要,非常重要,但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扑灭SARS依靠的不是直接将SARS病毒杀死,而是通过恢复和增强人体的机能,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病毒。当然,社会化的隔离措施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避免了进一步传播。 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最好的特效药”。 综上所述: 居家隔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病毒? 三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道屏障:隔离永远是最有效的措施。严格服从国家的要求,不能因为你有精油就掉以轻心。 第二道屏障:尽一切努力把病毒拦在体外,做好防护和体外消毒。 第三道屏障:提升你的免疫力,这是万一的情况下,能否战胜它的根本。 即使隔离在家,也要想尽办法运动,早睡、睡够、通风、晒太阳,用精油疗法辅助照顾你的免疫系统。 参考配方参考配方:呼吸系统脊柱疗法参考配方:日常香薰参考配方:免疫系统脊柱疗法国内的相关研究下面两个资料是国内科学家关于精油应对病毒的研究,看到这些资料非常地开心和骄傲,对精油疗法的研究不再是国外科学家的专属领地,我们也在奋起直追。 【一篇论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联合研究,发表在《BMC补充与替代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链接:《保卫复方精油减轻流感病毒的感染:MDCK细胞的体外研究》 实验中使用的是超高比例稀释的保卫,1:4000的浓度即能使病毒减少90%。实验结论认为保卫精油在体外实验中可显著减弱流感病毒的感染力。 【一个PPT】在2019年8月,中国商务部主办,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精油科学与教育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发中心 的马莉博士后、姚蕾教授联合发表的《植物精油替代抗生素研究进展》可以看到,精油对病菌主要的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胞膜,从而使有效成分或抗体进入微生物的细胞内部并破坏它。冠状病毒虽然不是细胞形态,但也有一层包膜,用来保护自己。因此破坏细胞膜的机制对病毒应该也是有意义的。上面列举了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属性的精油。上面的数据也有力地说明了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的特点。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人体的有益菌群没有伤害作用。试问,“用精油替代抗生素”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总 结 ① 抗病毒的活性几乎存在于所有精油当中,有效成分是单萜类。 ② 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特性,决定了精油对多种病原体、多个靶向有效,具有广泛用途且难以产生耐药性。 ③ 精油的疗愈特性是植物在为应对环境中病原体而进化出来的。 ④ 精油抗病毒的难点不是在体外杀死病毒,而是在肺部大量感染病毒之后如何有效到达。 ⑤ 防止继发性感染是精油所擅长的。 ⑥ 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等待特效药可能不现实,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最好的特效药。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皮肤功效毛孔粗大柠檬香茅,薰衣草,迷迭香健胸,丰胸天竺葵,柠檬香茅疱疹 茶树,天竺葵 瘦身 改善脂肪团 迷迭香,葡萄柚粉刺面疱茶树,檀香,薰衣草 瘦身 抗桔皮组织 丝伯,天竺葵干燥,老化皮肤 乳香,檀香香港脚茶树、柠檬香茅、薰衣草皮肤活化新生 玫瑰,天竺葵,薰衣草 皮肤过敏,瘙痒 檀香、洋甘菊清洁皮肤 茶树,天竺葵 愈合伤口,结疤 松树,薰衣草,佛手柑美白 柠檬烧烫伤薰衣草,茶树延缓皮肤衰老 茉莉,玫瑰 体味尤加利消炎,杀菌 尤加利,松树,茶树神经系统-与情绪有关舒缓压力 迷迭香,佛手柑,葡萄柚,玫瑰 失眠 薰衣草,马郁兰忧郁 佛手柑,橙,葡萄柚 冷漠 橙,佛手柑焦虑不安 薰衣草,天竺葵 恐惧 檀香,乳香, 薰衣草头痛 薰衣草,迷迭香,洋甘菊 易怒,暴躁 佛手柑,洋甘菊,柠檬香茅,檀香颜面神经痛 薰衣草,洋甘菊,薄荷 沮丧 佛手柑,乳香,檀香疲倦,筋疲力竭 乳香,檀香,薰衣草,柠檬香茅 烦躁 薰衣草,葡萄柚,洋甘菊健忘 迷迭香,天竺葵 戒酒、醒酒 佛手柑,柠檬香茅,葡萄柚头晕 薰衣草,薄荷 情绪低落,失望 迷迭香,佛手柑、乳香骨骼肌肉肌肉酸痛 迷迭香、薰衣草、薄荷 疼痛 薄荷、迷迭香腰酸背痛 马郁兰 扭伤、拉伤 迷迭香、薰衣草关节酸痛 薰衣草、洋甘菊、迷迭香 静脉曲张 柠檬,佛手柑消化系统肠胃胀气 薄荷、柠檬香茅晕车,恶心 薰衣草、薄荷、葡萄柚腹泻 薄荷下腹绞痛薄荷、迷迭香、洋甘菊消化不良 橙痔疮 天竺葵、丝柏食欲不振 橙、葡萄柚、茴香呼吸系统咳嗽 茶树、尤加利、丝柏支气管炎 茶树,薰衣草,薄荷哮喘 薰衣草+佛手柑发烧,头痛 薄荷、薰衣草内分泌系统过敏 薰衣草、洋甘菊、檀香尿道炎茶树、薰衣草解毒 橙、橙花、薰衣草增强免疫系统 柠檬,茶树高血压 薰衣草、马郁兰平衡荷尔蒙 依兰,茉莉,玫瑰,天竺葵痛风 迷迭香、葡萄柚促进内分泌 檀香五官眼睛疲劳,干涩 薰衣草口腔黏膜炎 茶树,尤加利喉痛,喉咙发炎 薰衣草,茶树牙痛,牙龈炎薄荷,茶树口臭 薄荷,葡萄柚,橙鼻子过敏,鼻窦炎 迷迭香,薄荷,薰衣草女性问题经前症候群薰衣草,玫瑰更年期症候群乳香,檀香经痛,经血不顺 天竺葵,迷迭香,玫瑰妊娠纹依兰念珠菌,白带问题 佛手柑,薰衣草,茶树,依兰,松树强化子宫 依兰,茉莉情欲问题催情 茉莉,依兰,檀香,玫瑰壮阳 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