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生活中的数学 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奇妙的“黄金数” 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0.618…而0.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0.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0.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 “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我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
给你一个论文基本格式。说几句我写论文的体会。。。 首先,按照格式,拟出要写的论文的提纲,重点是正文,正文的提纲,主要反映论点,要大约知道准备作几个方面来论述,这由你掌握或可以找到的论据来决定。然后针对论文内容收集素材和资料,最后一拼一合,再加一些自己的一些“随声附和”的看法,一篇论文的主体就构成了。。。 ------------------------- 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 关于论文提纲(标题): 要围绕论点(标题,即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 例: 大标题(中国人口现状浅析) (以下为正文) 一级标题(中国人口发展过程) 二级标题(清初人口迁移) 三级标题1、(人口迁移的成因) 2、(人口迁移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二级标题(解放后人口增长高峰) 1、 2、 二级标题(现在医学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作用) ------------------------------------------------------------- 标题,是结构层次的必须。每一级的内容,层层为上一级内容服务,是上级内容的分解细化。 要准确理解论文要求和想说明的问题,收集足够的素材。在论述上,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由个性,到共性,由共性,到全面。有问题,有看法,有分析,有建议。。。
一元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元一次函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买卖特别是消费活动时,若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则可利用一元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购物、租用车辆、入住旅馆时,经营者为达到宣传、促销或其他目的,往往会为我们提供两种或多种付款方案或优惠办法。这时我们应三思而后行,深入发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我们切不可盲从,以免上了商家设下的小圈套,吃了眼前亏。 一元二次函数的应用 在企业进行诸如建筑、饲养、造林绿化、产品制造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时, 其利润随投资的变化关系一般可用二次函数表示。企业经营者经常依据这方面的知识预计企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前景。他们可通过投资和利润间的二次函数关系预测企业未来的效益,从而判断企业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企业是否有被兼并的危险、项目有无开发前景等问题。常用方法有:求函数最值、某单调区间上最值及某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角函数的应用极其广泛,这里仅讲最简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类——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山林绿化”问题。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原始人“涉猎计数”与“结绳记事” 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人们 购物后须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 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此外,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 ;运动场跑 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 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中直线图形的性质及解 Rt 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应 用。 因此我们的研究性课题是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希望通过这次小研究,提高我们的数 学能力,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 结合高中知识:函数、不等式、数列等方面,我们上网查了资料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生活 实际思考,整理归纳如下。 第一部分 函数的应用 我们所学过的函数有: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分式函数、无理函数、幂、指、 对数函数及分段函数等八种。这些函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自然界中变量与变量间的依存关 系,因此代数中的函数知识是与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一、一元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元一次函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买卖特别是 消费活动时,若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则可利用一元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购物、租用车辆、入住旅馆时,经营者为达到宣传、促销或其他目的,往 往会为我们提供两种或多种付款方案或优惠办法。 这时我们应三思而后行, 深入发掘自己头 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俗话说: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我们切不 可盲从,以免上了商家设下的小圈套,吃了眼前亏。 过年这几天和家人上街购物, 商家纷纷采取各种优惠措施, 我就运用自己的数学函数知 识精打细算了一次。 我去“好日子”超市购物,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 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 (1)卖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 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 90% 付款) ; 。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 3 只以上 (茶壶 20 元/个,茶杯 5 元/个) 。由此,我不禁想到: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 更便宜呢?我便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函数关系式, 决心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 运用解析法将此 问题解决。 我在纸上写道: 设某顾客买茶杯 x 只,付款 y 元,(x>3 且 x∈N),则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 y1=4×20+(x-4)×5=5x+60; 用第二种方法付款 y2=(20×4+5x)×90%=4.5x+72. 接着比较 y1y2 的相对大小. 设 d=y1-y2=5x+60-(4.5x+72)=0.5x-12. 然后便要进行讨论: 当 d>0 时,0.5x-12>0,即 x>24; 当 d=0 时,x=24; 当 d<0 时,x<24. 综上所述,当所购茶杯多于 24 只时,法(2)省钱;恰好购买 24 只时,两种方法价格相等; 购买只数在 4—23 之间时,法(1)便宜. 可见,利用一元一次函数来指导购物,即锻炼了数学头脑、发散了思维,又节省了钱财、杜 绝了浪费,真是一举两得啊! 二、一元二次函数的应用 在企业进行诸如建筑、饲养、造林绿化、产品制造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时, 其利润随投资的变化关系一般可用二次函数表示。 企业经营者经常依据这方面的知识预计企 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前景。他们可通过投资和利润间的二次函数关系预测企业未来的效益, 从而判断企业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企业是否有被兼并的危险、 项目有无开发前景等问题。 常用方法有:求函数最值、某单调区间上最值及某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三、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角函数的应用极其广泛,最简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类——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山林 绿化”问题。 在山林绿化中, 须在山坡上等距离植树,且山坡上两树之间的距离投影到平地上须同平地 树木间距保持一致。 (如左图)因此,林业人员在植树前,要计算出山坡上两树之间的距离。 这便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 第二部分 不等式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等式有: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平均值不等式。前两 类不等式的应用与其对应函数及方程的应用如出一辙, 而平均值不等式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 不容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们主要谈一下均值不等式和均值定理的应用。 在生产和建设中, 许多与最优化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通常可应用平均值不等式来解决。 平均 值不等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均值不等式和极值定理通常可有如下几方面的极其重要 的应用: (表后重点分析“包装罐设计”问题) 实践活动 已知条件 最优方案 解决办法 设计花坛绿地 周长或斜边 面积最大 极值定理一 经营成本 各项费用单价及销售量 成本最低 函数、极值定理二 车船票价设计 航行里程、限载人数、 票价最低 用极值定理二求出 速度、各项费用及相应 最低成本,再由此 比例关系 计算出最低票价 (票价=最低票价+ +平均利润) 包装罐设计 (见表后) (见表后) (见表后) 包装罐设计问题 1、 “白猫”洗衣粉桶 “白猫”洗衣粉桶的形状是等边圆柱(如右图所示) , 若容积一定且底面与侧面厚度一样,问高与底面半径是 什么关系时用料最省(即表面积最小)? 分析:容积一定=>лr h=V(定值) =>S=2лr +2лrh=2л(r +rh)= 2л(r +rh/2+rh/2) ≥2л3 (r h) /4 =3 2лV (当且仅当 r =rh/2=>h=2r 时取等号), ∴应设计为 h=d 的等边圆柱体. 2、 “易拉罐”问题 圆柱体上下第半径为 R,高为 h,若体积为定值 V,且上下底 厚度为侧面厚度的二倍,问高与底面半径是什么关系时用料最 省(即表面积最小)? 分析:应用均值定理,同理可得 h=2d∴应设计为 h=2d 的圆柱体. 事实上, 不等式特别是均值不等式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远不止这些,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 举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数列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 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可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 重点分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一)按揭货款中的数列问题 随着中央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购置房地产按揭货款(公积金贷款)制度的推出,极大 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扩大了内需,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 按揭货款 (公积金贷款) 中都实行按月等额还本付息。 这个等额数是如何得来的, 此外若干月后,还应归还银行多少本金,这些人们往往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就来寻求这 一问题的解决办法。 若贷款数额 a0 元,贷款月利率为 p,还款方式每月等额还本付息 a 元.设第 n 月还款后的本 金为 an,那么有: a1=a0(1+p)-a, a2=a1(1+p)-a, a3=a2(1+p)-a, ...... an+1=an(1+p)-a,.........................(*) 将(*)变形,得 (an+1-a/p)/(an-a/p)=1+p. 由此可见,{an-a/p}是一个以 a1-a/p 为首项,1+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日常生活中一切有关 按揭货款的问题,均可根据此式计算。 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这次研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发现和思考的愉快,这也正验证 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 ”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 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但这次研究性学习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寒假大家联系不便, 也较难取得辅导老师的帮助, 我们想,毕竟高中所学数学知识有限,如果能在数学老师指导下,学习一些大学深入研究的 数学应用知识,可以更好的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其次,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理财打交道较 少, 如果能结合学校的饭卡使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问题结合统计学知识, 调查出同学们的消 费水平,一些节俭消费的措施和手段,那数学知识就真的帮上大忙了。最后,希望学校能将 其他同学较为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为我们提供借鉴。 高二(22)班 刘丽华 张晶晶 洪泓 曹静 沈彤 夏叶宁 潘玥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分式离我们并不远,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分式问题,分式也是不一般的难。 一.简介 分式的基本概念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掌握分式的概念应注意: 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分式,不要看式子是否是A/B的形式,关键要满足。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2)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如果分母的值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 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带有根号的式子叫做无理式 无理式和有理式统称代数式 二.常见的分式问题在7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遇到过这样一道题目: 若 y-x/xy=3 ,求分式2x+3y-2y/x-2xy-y的值。 这道题并不是很难,可是这道题也是难住了我们班的一些同学,这是一道基本的有关于分式的问题,十分简单,只是因为有些人不动脑筋。解:因为 y-x/xy=3 ,所以 y-x=3xy 2x+3y-2y/x-2xy-y=2(y-x)-3xy 把(y-x)=3xy代入 得 6xy-3xy/3xy+2xy =3xy/5xy =3 /5还有一题,这个也是普通的,但是生活都是由普通构成的。甲乙两个工程队承包一项工程。如果是甲单独做,则刚好如期完成;如果是乙单独做,就要超过6个月才可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共同施工4个月,剩下的由乙来完成,则刚好如期完成。问:原来规定需多长时间完成这项工程。设原来规定该工程需要x个月完工,则甲队单独做则刚好需要x个月,乙队单独施工则需要x+6个月;把该工程的工程量看成1,则甲的效率为1/x,乙的效率为1/(x+6)。列方程式如下: [1/x+1/(x+6)]4 + (x-4)/(x+6)= 1 (8x+24)/x(x+6) + (x^2-4x)/x(x+6) =1 8x+24+x^2-4x=x(x+6) 4x+24+x^2=x^2+6x 24=2x x=12 即原来规定该工程需要12月完成由这两题可以知道数学知识并不像有些同学们想的那样难,其实只要肯动脑筋什么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有时数学考试时,试卷上会多出一些附加题,这更让有些同学头疼,有些提高题也如同基本题一样,掌握多了就会了。例如:已知 abc不等于0 且a+b+c=0 ,求a(1/b+1/c)+b(1/a+1/c)+c(1/a+1/b) 的值 。解 :有这分式,得 a/b+a/c+b/c+b/a+c/a+c/b =(b+c)/a+(a+c)/b+(a+b)=-3这题要靠整体思想才能做出来,整体思想是我们数学老师整天挂在嘴上的东西,听上去不怎么样,到用的时候就知道了它的好处,解决的数学题大多数都由它做出来的,每次在想不出题的时候,用这个方法做出题目,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分式的法则 1.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2.分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3.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4.通分: 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如:3/2和2/3可化为9/6和4/6.即:3*3/2*3,2*2/3*2! 5.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1).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A/B 叫做分式。 注:A/B=A×1/B (2).组成:在分式 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 (3).意义: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值为0的条件:在分母不等于0的前提下,分子等于0,则分式值为1。 注:分式的概念包括3个方面:①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②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③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这里,分母是指除式而言。而不是只就分母中某一个字母来说的。也就是说,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四.生活中的分式探究有一次,学校准备用钱买奖品,到了文具点,那里的店员跟我们说,你们的钱以一支钢笔和2本笔记本为一份奖品,可以买60份;以3支钢笔和1本笔记本为1份奖品,则可买30份奖品。她说你们是中学生,我算不过来,你们说你们的钱能分别买多少支钢笔和笔记本?我回去便算了一下:(因为有两个未知数,所以用二元一次方程去做。)解:设一支钢笔为x元,一本笔记本y元,钱为z元。 60(x+2y)=z 1 30(3x+y)=z 2 由 1,2 得60x+120y=z 1 90x+30y=z 2 得 60x+120y=90x+30y 即 90y=30x 得 x=3y 把x=3y 代入 2 得 270y+30y=z 再代入 1 得 60x+40x=z 所以 300y=z 100x=z 即 用这些钱可以分别买300 支钢笔 100 本笔记本。五.总结与感受 数学的学习对我们的思维有很多积极的影响,对我们的脑力也有许多的提高。每次的探究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生活中充满了探究,动手可以让自己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更明白了数学探究的趣味性。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推导,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和定义,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比如如何节约用水(你每天节约多少,长此以往用数学粗略地算一下);或者说如何节约时间,节约钱(做一个类似于预算表的东西)
写三角形 对实际生活的应用 我几个月前才写过哦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生活中的数学 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奇妙的“黄金数” 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0.618…而0.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0.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0.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 “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我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 数学离我们很近,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离不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上面只是两个极普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根本举不完。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能给人带来更多地发现。不过估计现在也没有用了。那么少的分要写那么多字。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数学小论文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言
在数学里有着许多解不开的秘密,在数学里也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事情!
问题
为什么说数学起源于结绳记数和土地丈量?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数学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研究资料
为什么说数学起源于结绳记数和土地丈量?
这种对于土地的测量,最终产生了几何学。实际上,几何学本来就是“土地测量”的意思。
数学就是从“结绳记数”和“土地测量”开始的。距今两千多年前,在欧洲东南部生活的古希腊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数学知识,并将数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古希腊文明毁灭后,阿拉伯人将他们的文化保存下来并加以发展,后来又传回欧洲,数学重新得到繁荣,并最终导致了近代数学的创立。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数学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数学和语文、外语在中小学课程中并称为三大主课,世界各国都是一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每个年级都有数学课。为什么在世界各国,数学都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呢?
首先,和语文、英语一样,数学也是语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它由数字、符号、公式、图像、概念、命题和论证等构成,简练地表达了世界万物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不懂数学,就无法理解科学。其次,数学能够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其三,数学的用途广泛,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数学。这就是数学!
启发
原来,数学在世界上有着那么重要的关系,假如没有了数学,人们就不会记数,譬如:做了多少件衣服,买(卖)东西买(卖)了多少钱,等等。以后我一定要学好数学,长大为人们做出伟大的贡献!
妈妈说,外公家养的两只母狗“格格”和“花花”最近一前一后生了两只小狗,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去看。
星期天,我们来到了外公家,看到了这2只小狗,它们都非常有特点。一只长得胖嘟嘟的,象个小肉球,灰色的皮毛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另一只则长得比较“秀气”,浑身雪白,象穿了一件洁白的外衣,依偎在“狗”妈妈的怀里,好可爱哦!根据出生的时间和颜色,外公分别给它们取名为老大灰灰,老二白白。一到“狗屋”旁,我就被调皮可爱的小狗们吸引住了,全然不觉外公已经来到我的身边。外公说:“媛媛,你快要上四年级了,今天外公考你个问题,看你能否答出来?”“没问题!”我自信地回答。外公指着小狗说:“这2只小狗出生的日期非常有趣,老大和老二出生在相邻月份的1号,这两个1号分别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你知道是哪两个月的1号吗?”咋一听,这个问题挺难的,但不服输的我还是积极动起脑来,我不由联系起三年级时学过的年月日知识:由相邻两个月的1号是星期几,如果只差一天,说明第一个月的天数除以7余1天,哪个月的天数是这样的呢?哦,有了,29除以7余1天,一年中只有二月份有可能出现29天,由此可以断定老大、老二分别出生在二月、三月的1号。
我把想法告诉了外公,外公高兴地夸我真聪明,那2只可爱的小狗好象也为我猜出了它们的生日而欢快地跳来跳去呢!
一天,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1+2+3+4+5+6……一直加到100的得数是多少?那么,一直加到1000和10000呢?用简便方法计算。
算式:1+2+3+4+5+6+7……+100=5050 5050×10=50500 50500×10=505000
答:1一直加到100的得数是5050,一直加到1000和10000各是50500和505000.
简便算法:或许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算是太长,需要计算器!no,那就错了。只要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1和99可以凑成100,2和98可以凑成100,3和97也可以凑成100,4和96,5和95,6和94 ,7和93,8和92,9和91,10和90,11和89……一直这样凑成100,结果可以得到能凑成50个100,就是5000,但是还剩下一个50单独一个数字,就可以拿5000 + 50 =5050,得出1一直加到100的得数。但有人会问了,1一直加到1000和10000为什么不着要算呢?因为100和1000的进率是10倍,1000和10000的进率也是10倍,所以可以拿1一直加到100的得数5050乘10倍等于50500,再拿50500乘10倍等于5050000。行对应的,1一直加到100000、1000000、10000000......以此类推,都可以这样算,当然,你也可以更深的理解这道题的规律哦!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许多商场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什么满“12减6、5”全场五折起“”满500减50“,看的我眼花缭乱。
我跟着妈妈在新世纪商场里穿梭,琳琅满目的商品搭建了一座百转千回的迷宫。逛了好长时间,妈妈才看中了一双鞋子,标价996,妈妈觉得这双鞋非常精致,很是中意,而且正值商场搞活动,这款鞋”满12减4“,比平时买便宜多了。妈妈让我帮她算一下,一双鞋打折下来多少钱?我想:996÷12=83,83x4=332,996——332=664。”妈妈,这款鞋打折下来可以便宜332元,只需664元。“”664啊?还是有点小贵啊!宝贝,你再陪妈妈转转。“说着,妈妈拉着我的手离开了新世纪。
接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泰富百货商场,这里人头攒动,比起新世纪商场来,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妈妈拉着我的手在人流中正艰难地前行。”妈妈,这儿有专柜,打6。5折,一次性消费满500就可以减50,要不,你再进去看看。“”嗯,这儿也有这款鞋。宝贝,你在帮妈妈算算,这儿需要多少钱?便宜的话,我就在这买了。“996x6。5≈647,647 >500,这样的话,还可以减去50,647——50=597,妈妈这鞋只要597元,比刚才新世纪的便宜多了,你就在这买吧。”“嗯,就听你的。”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原来“打折”也有学问,生活可处处都有数学啊!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今天,我们全家去超市购物。
我们来到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花了。突然,我看见货架上摆着我最爱吃的奥利奥小饼干。其中,一种是用塑料袋子装的,一种是用小纸桶装的。我看了看,发现每袋只要1。8元,而小桶装的一桶却要4.5元。于是,我毫不犹豫,随手拿了两袋1.8元的那种,放进了购物车。我推着小车,边走边美滋滋地想着:这两袋小饼干才3.6元,而那一桶就4.5元,这种袋装奥利奥小饼干实在太便宜了!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妈妈一听,笑了,她提醒我说:“萌萌,你再算一算,看看到底是哪种便宜?”我不解地问:“袋装的只要1.8元,桶装的要4.5元,买一桶的价格可以买两袋还多呢,难道不是袋装的便宜吗?”妈妈耐心地说:“便宜不便宜可不能光看价钱,还要看重量的呀!你们不是学过小数吗?应该会算的!你算算吧!”于是我看了看两种饼干的重量,喃喃自语了起来:“袋装的,净重20克,用1.8元除以20,那一克就是0.09元。桶装的,净含量55克,用4.5元除以55,那一克就是0.08多元。”“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兴奋得大叫起来,急忙对妈妈说:“应该是桶装的便宜!”接着我把算的过程讲给了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聪明,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在一个遥远的森林里,有许许多多友善而又可爱的小动物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是因为一个入侵者,打破了这个宁静。那是一只大灰狼,它掠夺这小动物们的食物,于是,小动物们决定在夜里离开这个地方,去到河对岸,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在渡河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因为他们有八只动物,可是只有小狗会划船,但是岸上只有一只船,而且这只船只能载三只动物。小动物们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小动物中的智多星——小猩猩,想到了方法。已知小狗的划船速度为每分钟10千米,这条河宽36千米,为了最快速地让所有动物都安全抵达对岸,先让小狗把猫妹妹和狐狸奶奶载到对岸,再回来,可因为在过去时,受到了大灰狼的帮凶——鳄鱼,的影响,速度降到每分钟6千米,而又因为船上的重量减轻了,所以速度提升原来速度的百分之二十。于是这一个来回就耗费了9分钟。这八只动物已有两只上了岸,还有一只负责划船,所以说仅剩下五只动物。五除以二等于二余一,那么1+2=3(次),小狗需要划三次来回,加一次去。那么,三成九加六等于三十三分钟。他们仅需要三十三分钟,而大灰狼追到这里需要四十分钟,小动物们可以安全到达对岸。
听完了小猩猩分析,小动物们顿时燃起了希望,他们按照小猩猩说的方法去做,果不其然,他们都安全地渡过了河。看着大灰狼在河对岸急的抓狂,小动物们既对自己能够顺利渡河而庆幸,也对小猩猩的智慧和冷静发出由衷的赞叹。所以说,学好数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呀,这个看似十分死板的学科,说不定可以在关键时刻可以就自己,或别人一命。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关于速度一向学习成绩不好的我,在无意中发现了一道题,并且给做出来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吧!在20xx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冰雪灾害,导致某地电路断电。该地供电局组织电工进行抢修供电局距离抢修工地15千米。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从供电局出发,15分钟后电工乘吉昔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抢修工地,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抢修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
解:1。设抢修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吉普车的速度为1。5x千米/时.由题意走相同路程15千米,吉普车比抢修车快15分钟(即0。25小时)得方程15/X-15/1。5X=0。25解得X=20千米/小时,则1。5X=30千米/小时
答:抢修车的的速度为20千米/时,吉普车的速度为30千米/时.
2。因为走的路程(S=15KM)一样,人用的时间是X。材料用的时间是X+15,即(15÷X)÷(15÷(X+15))=1。5,一元一次方程,得X=30分钟,即0。5小时,那么吉普车的速度就是30KM/H,抢修车20KM/H
答:抢修车的的速度为20千米/时,吉普车的速度为30千米/时.
3。设吉普车用的时间为x小时。
根据题意得:x+15=1。5x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爸爸给我买的一本数学拓展题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时,我就在数学草稿纸上这样写: 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答:东西两城相距261千米。
但我又看了看,发现有点不对劲。原来,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其中的”离“,这到底是没到中点呢?还是过了中点呢?如果是还没到中点,离中点还差18千米的话,就是我刚刚这么写。但如果是到了中点多了18千米,那就应该这么写: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那到底是怎么写呢?我便向爸爸求助,我跟爸爸讲了这件事后,又给爸爸看了看式子,结果,爸爸却说:”嗯……你写的这两个式子都对。都可以写。“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根据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
星期天,全家人在一起讨论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的事。谈着谈着,我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这里离老家有多远呢?”我问妈妈,妈妈笑了,说:你说呢?你上了这么多年学,一定会有办法知道的,对吧?”
我想了想,灵光一闪,对了,可以用我们最近学的比例尺的知识来算。我立即拿来地图,找到了泰州市,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家所在地顾高镇。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先找到离老家顾高镇最近的乡镇黄桥镇,量出地图上泰州到黄桥的距离,再减去一些,就是地图上泰州到老家的大约的距离了!说干就干,我立即量出地图上泰州到黄桥的距离,它是0。6cm。因为老家比黄桥离泰州更近些,我便把0.6cm减去了0.1cm,变成了0.5cm。因为这份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我便用0。5×6000000=3000000cm,3000000cm=30km。
我立即向妈妈报出了我的答案:大约30千米,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可谁知妈妈却疑惑地说:好像没这么近吧?”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疑惑不解:怎么会这样?”我又来到地图前,重新量起来。量着量着,我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量的是地图上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而实际的道路不是直线的,是绕来绕去的,所以实际路程一定比依据地图计算出来的远。
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恍然大悟:对!就是这样!你真聪明!”
今天,数学老师在课上给同学们发了一张卷子,卷子上所有的算式都只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乘法,第二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中的一个乘数都是由9组成的。然后,老师平淡的说了一句同学们习以为常的话:“请同学们把这张卷子写完。”说完这句话后,老师清了清嗓子,接着说:“大家要在五分钟内完成哟!”她话音刚落,全班所有的同学们都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仿佛能装下十个鸡蛋,因为我们要在五分钟内完成三十道乘法计算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被我们公认的“计算高手”也倒抽了一口凉气。但事不宜迟,时间毕竟不等人,大家必须争分多秒,所以都拿起笔来进行计算。
五分钟后,这三十道令人望而生畏的乘法计算全班所有的同学竟没有一个同学做完。这时老师开口了:“大家先找找所有算式的规律。”大家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是都积极的开始找规律。几分钟后,同学们都只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乘数的是由九组成的。但老师却若有所思的望着我们。“难道还有别的规律吗?”我疑惑的想。就在这时,老师又说:“其实,我们可以以9999×5846=58454154这道题为例,大家可以发现积中的5845其实就是5846减去1得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积前面的几位是由不是9组成的乘数减去一而得到的。”我看了看,发现果真如此。“而后面的数是由9组成的那个数减去另一个乘数减一的差而得到的。最后再把两次得到的数放在一起就得到了最终的积。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在一个乘数比9组成的乘数小时才行的通。”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妙招——吠陀数学中的关于九的乘法算式。
今天,我们全家去超市购物。
我们来到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花了。突然,我看见货架上摆着我最爱吃的奥利奥小饼干。其中,一种是用塑料袋子装的,一种是用小纸桶装的。我看了看,发现每袋只要1。8元,而小桶装的一桶却要4。5元。于是,我毫不犹豫,随手拿了两袋1。8元的那种,放进了购物车。我推着小车,边走边美滋滋地想着:这两袋小饼干才3。6元,而那一桶就4。5元,这种袋装奥利奥小饼干实在太便宜了!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妈妈一听,笑了,她提醒我说:“萌萌,你再算一算,看看到底是哪种便宜?”我不解地问:“袋装的只要1。8元,桶装的要4。5元,买一桶的价格可以买两袋还多呢,难道不是袋装的便宜吗?”妈妈耐心地说:“便宜不便宜可不能光看价钱,还要看重量的呀!你们不是学过小数吗?应该会算的!你算算吧!”于是我看了看两种饼干的重量,喃喃自语了起来:“袋装的,净重20克,用1。8元除以20,那一克就是0。09元。桶装的,净含量55克,用4。5元除以55,那一克就是0。08多元。”“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兴奋得大叫起来,急忙对妈妈说:“应该是桶装的便宜!”接着我把算的过程讲给了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聪明,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我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素有“数学小神童”之称,我也常常引以为豪。
这天,我要去看电影,爸爸不同意,两人争执很久,最后爸爸说:?好,如果解决了我的问题,我就同意你去看电影!我想:为了看电影,花费点脑细胞,值!何况我的成绩很好,随爸爸什么问题,我解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于是,我信心十足地说:请出题!
题目是这样的,一辆货车去山里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20次,雨天每天可运12次,它一共运了112次,平均每天运14次。这几天中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我思索片刻,根据平均每天运14次,运了112次,可以列式112÷14=8(天),算出运了8天,假如这8天全是晴天,就能运20×8=160(次),比原来112次多运了160-112=48(次),晴天多一天,就多运20-12=8(次),一共多运了48次,就有48÷8=6(天)雨天被当成了晴天,实际晴天就有8-6=2(天)。我又验证了一下:20×2+12×6=112(次)。
于是,我把思路讲给爸爸听,爸爸听了直点头。
我得意地说:?假如全是雨天我也会做:[112-12×(112÷4)]÷(20-12)=2(天),这是晴天天数,雨天用112÷4-2=6(天)?。
爸爸看到我的思路如此清晰,脸上挂满了笑容,我见此情景撒腿就向电影院跑去。
在学校里,学了如何算体积的,急忙想算一下周围用品的体积。突然,我的目光集中在我的未开封清风面巾纸上,有了,就只算单张面巾纸的体积。
既然算单张的,就要先算整包的。我拿出尺子,分别量出了长,宽,高。
长:7。4厘米 体积为:7·4×5。6×2。5=103。6立方厘米
宽:5,6厘米 但是,我突然想到,面巾纸是可以压的扁一点的,这不
高:2。5厘米 就减少了体积吗?我思考了几分钟,想到既然是测量未开封的的,就应该是未压扁的。想到这,我又看到了我的数据。可能是量的是压得。最后仔仔细细量重新变动数据。
长:7。5厘米 体积为:7·5×5。5×2。5=立方厘米
宽:5,5厘米 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我猛地发现,包装塑料纸也是有体
高:2。5厘米 积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思考许久,忽然,我想到了一个很原始的办法。我抽出里面的面巾纸,把塑料包装纸对折4着,这成了一个小正方体。
长:2。1厘米 体积为:2。1×1。8×0。3=1。134立方厘米
宽:1,8厘米 虽然可能有误,但是我也想不出其他办法了。
高:0。3厘米
最后算式:(103,125—1。134)÷10(一包面巾纸里有10张)=10。1991立方厘米
经过这次,我终于享受到写数学小论文的快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小论文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天,全家人在一起讨论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的事。谈着谈着,我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这里离老家有多远呢?”我问妈妈,妈妈笑了,说:你说呢?你上了这么多年学,一定会有办法知道的,对吧?”
我想了想,灵光一闪,对了,可以用我们最近学的比例尺的知识来算。我立即拿来地图,找到了泰州市,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家所在地顾高镇。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先找到离老家顾高镇最近的乡镇黄桥镇,量出地图上泰州到黄桥的距离,再减去一些,就是地图上泰州到老家的大约的距离了!说干就干,我立即量出地图上泰州到黄桥的距离,它是0。6cm。因为老家比黄桥离泰州更近些,我便把0.6cm减去了0.1cm,变成了0.5cm。因为这份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我便用0。5×6000000=3000000cm,3000000cm=30km。
我立即向妈妈报出了我的答案:大约30千米,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可谁知妈妈却疑惑地说:好像没这么近吧?”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疑惑不解:怎么会这样?”我又来到地图前,重新量起来。量着量着,我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量的是地图上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而实际的道路不是直线的,是绕来绕去的,所以实际路程一定比依据地图计算出来的远。
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恍然大悟:对!就是这样!你真聪明!”
在学校里,学了如何算体积的,急忙想算一下周围用品的体积。突然,我的目光集中在我的未开封清风面巾纸上,有了,就只算单张面巾纸的体积。
既然算单张的,就要先算整包的。我拿出尺子,分别量出了长,宽,高。
长:7。4厘米 体积为:7·4×5。6×2。5=103。6立方厘米
宽:5,6厘米 但是,我突然想到,面巾纸是可以压的扁一点的,这不
高:2。5厘米 就减少了体积吗?我思考了几分钟,想到既然是测量未开封的的,就应该是未压扁的。想到这,我又看到了我的数据。可能是量的是压得。最后仔仔细细量重新变动数据。
长:7。5厘米 体积为:7·5×5。5×2。5=立方厘米
宽:5,5厘米 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我猛地发现,包装塑料纸也是有体
高:2。5厘米 积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思考许久,忽然,我想到了一个很原始的办法。我抽出里面的面巾纸,把塑料包装纸对折4着,这成了一个小正方体。
长:2。1厘米 体积为:2。1×1。8×0。3=1。134立方厘米
宽:1,8厘米 虽然可能有误,但是我也想不出其他办法了。
高:0。3厘米
最后算式:(103,125—1。134)÷10(一包面巾纸里有10张)=10。1991立方厘米
经过这次,我终于享受到写数学小论文的快乐。
今天,我无意间发现里一个有趣的测试,这是一个由印第安人发明的水晶球心理测试。
我打开页面,看了看规则,是这样的:随便从10—99之间选一个数字,把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再把原数减去相加的数,最后记住得出数字的图案,点一下水晶球,就会出现那个你记住的图案了(水晶球旁边有10——99的数字,数字旁有一种图案)。如:23 2+3=5 23——5=18。
我看好后,就选了78 7+8=15 78——15=63。我又看了看63旁的图案,便点了点水晶球,发现出现的图还真的是我记下的图。我又选了一些数字,算了算,水晶球都可以准确的出现我记下的图案。好神奇啊!
我心想:水晶球为什么知道我记下的图案啊?
于是,我做了一个很笨的小实验:从10——99的数字都算一遍。结果发现得出来的数都是9的倍数:9。18。27。36。45。54。63。72。我又看了看这些数字边的图案,都是一样的。我说:”哦,所以水晶球会知道我记下的图案啊!哈哈哈!“
我发现数学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数学的海洋将任我们翱翔!
西瓜是夏天中最爱欢迎的水果。今天,妈妈买回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于是,我们准备吃西瓜了!
小妹妹问我:”嘉嘉姐姐,你要吃多少呀!“我想了想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2吧。“”1/2是什么?“她问。”1/2是分数,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我说。”哦。“小妹妹似懂非懂地说。”我吃这个西瓜剩下的1/2。“妈妈插话道。小妹妹问:”剩下的1/2是不是嘉嘉姐姐留下的全部吃掉啊?那我没得吃了?“”哈哈!“我和妈妈哈哈大笑。”不是这样的。“妈妈笑着说。我接话道:”剩下的1/2就是把我吃剩的那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再把这部分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是这样啊!那我还是有西瓜吃的了!“小妹妹恍然大悟。小妹妹调皮地说:”以后我要先吃1/2,这样我的1/2比你的多,这次不划算!“”你的,我哪吃得了这么多?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我们都笑了!
你现在认识分数了吗?分数还有很多哦!等着你去发现。让我们一起踏上寻找数学的旅程吧!
一年一度的双11“剁手节”来了。
今天下午,妈妈坐在沙发上,翻看着天猫里面的商品准备在明天双十一抢购。我一直想买一个做奶茶的工具,妈妈是一个实用主意者,没有用的东西一般都不会买回来。我很担心提出需求后妈妈不给买,又说我乱花钱。忍不住内心的想要还是说了出来。
“妈妈可以给我买个玩具吗”?我轻声细语的问。妈妈说,只要我能回答她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买,我爽快的答应了。我们搜了做奶茶的工具,出现了许多的旗舰店,其中有两家销量最好的都各有各的优惠。它们一套都是68。5元,但是甲店是买两套送一套,乙店是打七折。我要买三套,妈妈问我哪一家便宜,我说甲店是68。5×2=137元(3套),乙店是68。5×3=205。5元,205。5×0。7=143。85元(3套)。143。85大于137,所以甲店划算。当我准确算出答案时,妈妈很爽快的我买了做奶茶的工具。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要找到数学的乐趣,遨游在数字的海洋里。
关于速度一向学习成绩不好的我,在无意中发现了一道题,并且给做出来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吧!在20xx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冰雪灾害,导致某地电路断电。该地供电局组织电工进行抢修供电局距离抢修工地15千米。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从供电局出发,15分钟后电工乘吉昔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抢修工地,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抢修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
解:1。设抢修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吉普车的速度为1。5x千米/时.由题意走相同路程15千米,吉普车比抢修车快15分钟(即0。25小时)得方程15/X-15/1。5X=0。25解得X=20千米/小时,则1。5X=30千米/小时
答:抢修车的的速度为20千米/时,吉普车的速度为30千米/时.
2。因为走的路程(S=15KM)一样,人用的时间是X。材料用的时间是X+15,即(15÷X)÷(15÷(X+15))=1。5,一元一次方程,得X=30分钟,即0。5小时,那么吉普车的速度就是30KM/H,抢修车20KM/H
答:抢修车的的速度为20千米/时,吉普车的速度为30千米/时.
3。设吉普车用的时间为x小时。
根据题意得:x+15=1。5x
一天,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1+2+3+4+5+6……一直加到100的得数是多少?那么,一直加到1000和10000呢?用简便方法计算。
算式:1+2+3+4+5+6+7……+100=5050 5050×10=50500 50500×10=505000
答:1一直加到100的得数是5050,一直加到1000和10000各是50500和505000.
简便算法:或许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算是太长,需要计算器!no,那就错了。只要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1和99可以凑成100,2和98可以凑成100,3和97也可以凑成100,4和96,5和95,6和94 ,7和93,8和92,9和91,10和90,11和89……一直这样凑成100,结果可以得到能凑成50个100,就是5000,但是还剩下一个50单独一个数字,就可以拿5000 + 50 =5050,得出1一直加到100的得数。但有人会问了,1一直加到1000和10000为什么不着要算呢?因为100和1000的进率是10倍,1000和10000的进率也是10倍,所以可以拿1一直加到100的得数5050乘10倍等于50500,再拿50500乘10倍等于5050000。行对应的,1一直加到100000、1000000、10000000......以此类推,都可以这样算,当然,你也可以更深的理解这道题的规律哦!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算。也可以这样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三级训练上的重点难题: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广场中间留了宽4米的人行道,把广场平均分成4块,求每块的面积是多少?
看到题目后,有的人开动脑筋,寻找方法;有的人望着天花板干瞪眼;我绞尽脑汁使劲地想,终于思考出一种方法,于是赶紧举起小手,老师便叫我起来回答,我大声地说:“100-4=96米;96÷2=48米;80-4=76米;76÷2=38米;38×48=1824平方米”。
“你能说说你的思考方法吗?”沈老师问。“先把长减去4,算出两块的长,再除以2就得出一块小广场的长;宽也用同样的方法,最后长和宽相乘便得出一块的面积了。”
沈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夏雨航站起来回答,他连说了好几个算式,可我们却不懂。
老师又让大家想其他方法,大家看起来信心十足,但又害怕不对又都低下了头。
于是沈老师就带着我们一起理解了各个算式,这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想,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
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爸爸给我买的一本数学拓展题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时,我就在数学草稿纸上这样写: 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答:东西两城相距261千米。
但我又看了看,发现有点不对劲。原来,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其中的”离“,这到底是没到中点呢?还是过了中点呢?如果是还没到中点,离中点还差18千米的话,就是我刚刚这么写。但如果是到了中点多了18千米,那就应该这么写: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那到底是怎么写呢?我便向爸爸求助,我跟爸爸讲了这件事后,又给爸爸看了看式子,结果,爸爸却说:”嗯……你写的这两个式子都对。都可以写。“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根据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
今天早上一起来,妈妈就宣布:由于家里停水,今天全家到欧尚那边去吃早餐,顺便到超市买东西。
到了那边,我们准备先去吃早餐,先来到了珅府捞面。可是,这里一碗面就要3、40块钱,好贵,而且更加“惊悚”的是,这里的一个鸡爪要5块钱。我们觉得太贵不合算,就来到了“丸来丸趣”,没想到,仅仅一墙之隔,价钱差距就这么大:这里一碗面只要9块钱。吃完早餐,我们就开始逛超市啦!我们先买了一袋我和爸爸最喜欢吃的青桔子,总共数量是11个,价钱是5.2元,差不多一个5毛钱左右。我们又去买了5个鸡爪,一共4.8元。这个鸡爪的价格简直与珅府捞面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一边是不到1元/个,一边是5元/个。来到水果区,我们买了一袋青蛇果,3个共17.7元,这么小的一个青蛇果差不多一个要6元,好贵!接下来,我们又去买了一个哈密瓜,11.3元,没想到,3个小小的青蛇果比一个大大的哈密瓜整整还贵出了6.4元。由于我在邻居桃桃家里尝过黄桃很好吃,我们又去买了3个大大的黄桃,一共9.6元,平均下来每个黄桃是3.2元。我们买完所有需要的东西去结帐,算上这里没有提到的东西,一共是500元。
这次,我从买东西里面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真是太开心了!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可高兴了。爸爸妈妈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来玩一个抓纸的游戏怎么样?”我点了点头,爸爸拿了4个形状相等,大小相同的纸,分别把2张红纸和2张蓝纸放进这个袋子里说:“这个不是透明袋子,里有2张红和2张蓝纸,如果你摸到2张都是红纸或2张都是蓝纸的话,我就给你5块钱,否则你给我5块钱,好不好?”我说:“那我可不干。
”爸爸问:“这是为什么呀?你不是也有机会挣钱吗?”我有说:“虽然我也能挣钱,可是机会并没有你多呀!你想,一共有4张纸,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红色,袋子里还剩下2张蓝色纸和一张红色纸,那么再摸到红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蓝色的机会却是2/3;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蓝色,那么再摸到蓝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过红色的机会却是2/3,所以你当然比我更容易挣钱喽。”爸爸说:“不错吗,小子,看你也挺聪明的嘛,这样也迷不到你,好吧,看你今天表现得还不错,奖励你五块钱吧!”我高兴极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爸爸是一个的十足的数学迷,平时最爱出些数学题来考我了。这不,今天闲来无事又向我出题了,我问道“:爸爸今儿要出啥题?我奉陪到底:”爸爸看我自信满满,满脸笑意说:“输了可别哭鼻子,请听题:有一师徒二人共同加工26个零件,徒弟先到车间,就先拿了一些零件放在自己的机床边。师傅”来了,一看徒弟要拿去加工的零件太多了,他除了拿了留给他的零件外,又从徒弟那里拿了一半零件。徒弟觉得自己应该多干一点,又从师傅那里拿来一半。师傅不肯,徒弟只好再给师傅5个零件,最后还是师傅比徒弟多加工2个零件。请问,徒弟最初准备加工零件是多少个?“我不禁想:可以先求出徒弟最后加工零件(26÷2)÷2=12个。徒弟没给师傅5个零件时,徒弟有零件12+5=17个,徒弟没从师傅那里拿走一半之前,师傅有9×2=18个,而这时徒弟只有零件26——18=8个,因此师傅没拿走徒弟手中零件的一半之前徒弟有零件8×2=16个。这时,爸爸拍了我的肩,说:”想出来了没。“我这才恍过神来,答道:”徒弟最初准备加工零件16个。“
爸爸故弄玄虚地问:”你确定吗,还要改吗?“我胸有成竹的摇了摇脑袋,说:”不用改了 。“”恭喜你……答对了!“
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心里乐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
我和妈妈去金鸡湖玩。途中看到很多交通指示牌。有的写着离前方1000米,有的500米,也有3公里等等。我就好奇的问妈妈:”妈妈,10公里有多少米啊?“妈妈笑着对我说就是10000米啊!”啊?我以为10米呢!“我对妈妈说。
”哦,儿子你知道一公里等于多少米么?“妈妈问
”100米?“我试着回答
”错了,一公里等于1000米!“妈妈说
”那为什么人们不说一公里是1000米,而以公里计算呢?“我问道
”那样太麻烦啦,如果是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公里,以米计算的话那得写多少个0啊,人们为了便于记录,就以公里代替,1000米,10000米,100000米等等,只要把后面的3个0去掉,就是公里数啦!“妈妈说。
”我懂了,妈妈,1000米去了3个0就是1公里,10000米去了3个0就是10公里,100000米去了3个0就是100公里!“我兴奋地告诉妈妈
”儿子,你真棒!“妈妈赞许的说道。
哈哈,原来计算公里数是有窍门的呀!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生活中的数学 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奇妙的“黄金数” 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0.618…而0.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0.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0.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 “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我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生活中的数学 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奇妙的“黄金数” 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0.618…而0.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0.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0.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 “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我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
给你一个论文基本格式。说几句我写论文的体会。。。 首先,按照格式,拟出要写的论文的提纲,重点是正文,正文的提纲,主要反映论点,要大约知道准备作几个方面来论述,这由你掌握或可以找到的论据来决定。然后针对论文内容收集素材和资料,最后一拼一合,再加一些自己的一些“随声附和”的看法,一篇论文的主体就构成了。。。 ------------------------- 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 关于论文提纲(标题): 要围绕论点(标题,即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 例: 大标题(中国人口现状浅析) (以下为正文) 一级标题(中国人口发展过程) 二级标题(清初人口迁移) 三级标题1、(人口迁移的成因) 2、(人口迁移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二级标题(解放后人口增长高峰) 1、 2、 二级标题(现在医学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作用) ------------------------------------------------------------- 标题,是结构层次的必须。每一级的内容,层层为上一级内容服务,是上级内容的分解细化。 要准确理解论文要求和想说明的问题,收集足够的素材。在论述上,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由个性,到共性,由共性,到全面。有问题,有看法,有分析,有建议。。。
1.一次函数只是自变量与因变量成线性比,在平面坐标系下的图像一般是一条直线.2.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等式,即自变量或因变量等于0的情形.一般其解为(平面坐标系下的)直线与x,y轴的交点.3.一元一次不等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以不等号连接的.其解一般是一个面域(即在平面坐标系下,其解一般是图像为直线的上半部分或者是其下半部分)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即“元”,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是整式方程(即分子中含未知数的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化简都能化成的形式)是ax+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英文名: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一元一次方程所具备的条件:等号两边必须是整式,必须只有一个字母,而且字母的指数必须是1.列如:2a=4a-6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未知数常设为x、y、z)。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解方程的通常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方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算术书《九章算术》。在这本著作中,已经会列一元一次方程。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把未知数和常数通过代数运算所组成的方程称为代数方程。在19世纪以前,方程一直是代数的核心内容。合并同类项⒈依据:乘法分配律⒉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项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⒊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移项⒈依据:等式的性质一⒉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⒊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例如:移项时将+改为-,×改为÷}。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编辑本段解法步骤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般解法:⒈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依据:等式的性质2 ⒉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可根据乘法分配律(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或除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依据:乘法分配律⒊移项: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一般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右边)依据:等式的性质1⒋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依据:乘法分配律(逆用乘法分配律) ⒌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依据:等式的性质2同解方程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方程的同解原理:⒈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⒉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重要方法:⒈认真审题(审题)⒉分析已知和未知量⒊找一个合适的等量关系⒋设一个恰当的未知数 ⒌列出合理的方程 (列式)⒍解出方程(解题) ⒎检验⒏写出答案(作答)ax=b(a、b为常数)[3]解:当a≠0,b=0时,ax=0x=0(此种情况与下一种一样)当a≠0时,x=b/a。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注意:这种情况不属于一元一次方程,而属于恒等方程)当a=0,b≠0时,方程无解(此种情况也不属于一元一次方程)例:(3x+1)/2-2=(3x-2)/10-(2x+3)/5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得:5(3x+1)-10×2=(3x-2)-2(2x+3)去括号得:15x+5-20=3x-2-4x-6移项得:15x-3x+4x=-2-6-5+20合并同类项得:16x=7系数化为1得:x=7/16。字母公式(等式的性质)a=b a+c=b+c a-c=b-c (等式的性质1)a=b ac=bca=bc(c≠0)= a÷c=b÷c(等式的性质2)检验 算出后需检验的。求根公式由于一元一次方程是基本方程,故教科书上的解法只有上述的方法。但对于标准形式下的一元一次方程 aX+b=0可得出求根公式 X=-(b/a)
1、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继续和发展,从根本上讲,则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比如在几何、物理及其他学科中,许多问题都要化归到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来解决.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设未知数.一般采取直接设法,有的要间接设.(3)列出方程.要注意方程两边的数量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相同.(4)解方程.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可能不符合题意,如线段的长度不能为负数,降低率不能大于100%.因此,解出方程的根后,一定要进行检验.3、掌握常见相关问题的数量关系及其表示方法(1)三连续整数: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则另两个分别为x-1,x+1.三连续偶数(奇数):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则另两个分别为x-2,x+2.(2)三位数的表示方法:设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a、b、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3)增长率问题:设基数为a,平均增长率为x,则一次增长后的值为a(1+x),二次增长后的值为a(1+x)2.降低率问题:若基数为a,降低率为x,则一次降低后的值为a(1-x),二次降低后的值为a(1-x)2.(4)三角形、梯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是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4、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恰当灵活地设元直接影响着列方程与解方程的难易,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解题的每一步.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写下来。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一、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x+a)^2=b,当b大于或等于0时,x+a=正负根号b,x=-a加减根号b;当b小于0时。方程无实数根。
二、配方法
1、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3、配方,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化成(x=a)^2=b的形式。
4、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三、公式法
现将方程整理成:ax^2+bx+c=0的一般形式。再将abc代入公式x=(-b±√(b^2-4ac))/2a,(b^2-4ac大于或等于0)即可。
四、因式分解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容易分解,那么优先选用因式分解法。
判别式
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它,即Δ=b^2-4ac。
1、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无实数根。
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三、教学步骤(一)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2)解方程①,②。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如果把方程变形为。我们就可把它写成。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1);(2);(3);(4);(5);(6)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