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论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
在中国古代,通过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代正式形成,一直沿用至清末。
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今人几乎都持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之见,认为在历史上它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
如有的学者说:“八股的考试制度……残酷地愚弄了和腐化了中国的聪明和智慧的学者至五个世纪的久长。
”它“是专制君主愚民的政策”[1]。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全面论述,容俟他日,本文仅就这一制度一个不容忽视而又并非小小的作用,略陈己见,作为献给尊敬的何兹全先生九十大寿的一份薄礼。
我以为评价八股文取士之制,除着眼于立法意图、制度利弊、直接作用外,还不应忽略一个视角,即将这一制度与明清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毫无疑问,我国古代的平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文化为极少数贵族、官僚、地主及其子弟所垄断,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十分低的。
可是在明清几百年中,却出现、发展了一个突出现象,即广大平民中的一部分人拼命识字、读书,读《四书》、《五经》,逐渐摆脱了文盲、半文盲境地,转化成为士人。
关于这一可喜的进步,远的不说,将宋金元的士人数目与明清的士人数目加以比较,便可了然。
据《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四》,北宋仁宗年间行“四年一贡举”之制,全国各地经府州解试,贡举至京师者“恒六七千人”;英宗改为三年一试,贡举名额减少,“四分取三”,当为四五千人[2]。
同书载欧阳修“上言”,当时解试“东南州军……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十人取一人”。
由于东南文化发展,西北落后,如全国取人按高比例计算,平均八十取一,则可推知当时应举士人约40万[3]。
金朝占领北方,士人数量大减。
据《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金朝中期最下级的乡试等于虚设,后且罢去;其上府试、会(省)试录取比例多为5:1,而每次会试中试者五六百人。
由此可以算出:参与会试者每次2500人至3000人[4];则参与府试者仅有1.5万人。
当然,如考虑到北方经长期战乱,一些汉族士人隐居不仕,士人实际数量应多一些,但不会有很大变化,也是可以肯定的。
南宋情况则不同。
由于未经大的战乱,北人大量南下,文化又比较发达,士人数量显著增加。
据《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五》,南宋省试为17人取1人。
每一次录取名额据学者研究平均当为474人[5],则参加省试者约8000人。
府州试录取如全按北宋“东南州军”百人取一比例计算,全境应举士人当有80万[6]。
也就是说,南宋与金之士人比北宋约增加一倍多一点。
元朝士人数量回落。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四《选举考·举士二》:自元仁宗行科举至元亡50多年,开科16次,每科取士多者百人,少者35人;“旧例……会试三分内取一分”,则取士百人,参加会试者只有300人。
其乡试(等于宋之府州试)比例即使按百人取一计,全国投考士人总数也不过3万人。
再看学校。
同上书卷六○《学校考·郡国乡党学》:元世祖末年司农司上报全国学校2.13万余所。
这或可被引作元重儒学之证。
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一是所上学校绝大多数应是设于农村,属于启蒙性质的“社学”,远非宋金以来培养、提高士人以应科举的府州县学,所以才由掌农桑等包括“立社”以劝农桑的“司农司”而非礼部上报[7]。
二是即使就少数的府州县学包括书院言,实际生员人数也很少。
如据一史料记载:元成宗大德年间在文化发达的建康路,除路学达64人外,涉及的明道书院、南轩书院、上元县学、江宁县学,其生员多者14人,少者7人,4学一共仅40人[8]。
而且同一时期的郑介夫上奏更说“今内而京师,外而郡邑,非无学也,不过具虚名耳”。
学校已为虚设[9]。
其所以如此,是整个蒙古统治集团重吏轻儒政策所决定的[10]。
所以虽元仁宗一度重儒,元朝后期社会风气依然是“时人翕然尚吏”[11];“今学者仅能执笔,晓书数,其父兄已命习为吏矣”。
苏天爵以为这是“天下之通患”[12]。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无论是行科举,或是设学校、书院,都很难收到多大实效,元朝士人数量回落的大势是无法改变的。
由此推定其总数应远少于南宋与金之和——80万,当无大误。
为什么在明末清初时期会出现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产生最早的一种古典文言小说形式,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的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类小说的大部分作品或血神仙道术,或记巫鬼神怪,或夸殊方异物,或谈佛教灵异,目的在于证明幽冥世界的存在和鬼神的威灵。部分以民间故事为主的作品,虽然也染有神秘色彩,却客观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是其中的精华。在艺术上,志怪小说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志怪小说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炫耀地理博物的,如东方朔《神异经》等;一类是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的,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最后一类是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不过,当时人并不把它当做小说来写,如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说,他写书的目的是用来“发明神道之不诬”,就是说是为了证明神怪是存在的。现在我们把志怪杂传称做小说,一方面是参照了宋朝以来书目的分类法,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源流来看的。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处于小说发展初期的“志怪小说”一般还只是粗陈梗概,目的在于证明上天和幽冥境界的存在和感灵,但也有粗具短篇小说规模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就以短小的篇幅记录了一个惊险曲折的故事。清朝,《聊斋志异》将中国文言小说推至高峰,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取得巨大成就,诞生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一批经典之作。清中叶之前,英雄传奇小说占主流。陈忱的《水浒后传》写了32位幸存的梁山好汉再举义旗,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到海外创业的故事。书中的人物既继承了《水浒传》中的性格特征,又在现实斗争中有所发展。全书在继承了《水浒传》反抗官府精神的同时,又增加了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明末清初时期,我觉得出现这样的小说的首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历史背景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而这历史背景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着三个方面所形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当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通过小说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在明末清初时期出现的志怪小说主要反映的思想是批判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埋没,揭露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世道人心之浅薄 ,道德伦理之沦丧;歌颂基于爱情的自由婚姻等。蒲松龄一生的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公和黑暗了解最为深刻 。因此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深刻而广泛地批判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 。如 《贾奉 雉》、《司文部》、《王子安》、《于去恶》等都是这一主题的成功之作 。 《王子安》 写东昌名士王子安被科举弄得神魂颠倒 ,精神恍惚 ,以至醉中望报心切 “为狐奚落”充分展示了秀才落第的复杂心情 。《叶生》 中的叶生 “文章词赋 ,冠绝当时 ; 而所不偶 , 困于名场”是蒲松龄自身的写照,最后抑郁致死 ,死后托魂中举的丁公子 “借福泽为文章吐气 ,使天下人知道半生沦落 ,非战 之罪” 。他通过这类故事鞭挞了科举取士 , 考官不公和考场黑暗对知识分子的身心造成的摧残 ,发出科举灾难大于战祸的深痛叹息 。蒲松龄31岁时曾在宝应县县令孙惠手下做了一年幕僚 ,县衙门即官场的缩影 。他作为县令的左右膀 ,对官场的黑暗 、 腐败了解至深 。而且蒲长年生活在下层农民之中 ,对吏治腐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也非常了解 。以 《梦狼》 为例 ,作 者通过白翁梦中来到儿子白甲的衙门的描写 ,充分展示了官府 、 衙门吃人的虎狼本性 ,作者在其 “异史氏曰” 中进一步点题 “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 ,比比也 。即官不为虎 ,而吏且将为狼 ,况 : 也猛于虎者也” 。同类主题的作品如 《向杲》 《席方平》《 促织》《 公孙九娘》《 红玉》 石清 《虚》 《辛十四娘》等勾勒出无辜者被虎狼豺所吞噬的血淋淋的场面 ,不能不激起读者对当权者 深恶痛绝 ,对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 。蒲松龄恨“世道人心之浅薄 ,道德伦理之沦丧”,身为一名饱读经书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封建社会的知识份子 ,他目睹世风日下 ,传统伦理道德的沦丧 ,既痛恨又焦虑 。因此 ,他一方面揭露其罪恶 ,同时又塑造理想的人物来教育世人。如《胡四娘》《凤仙》等写出了金钱代替骨肉情,《局诈》写集团处心积虑的手段《黎氏》,写继母虐待前妻的孩子《韦公子》,揭露嫖娼等行为,而《翩翩》则塑造了浪子改过自新《王六郎》,歌颂了“仁人之心”等。热情歌颂基于爱情的自由婚姻,蒲松龄对婚姻的态度是严肃的 ,其妻寿终正寝时 ,他所作的 《述刘氏行实》情真意切 ,发自肺腑 ,催人泪下 。蒲松龄不满于道学先生对青年男女的种种,清规戒律的束缚 ,鄙视为财势而结合的畸形婚姻 ,向往自由恋爱的美好生活 。在《聊斋志异》中,他把人人之恋、人鬼之恋、人神之恋等编织成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自由恋爱的幸福画面。而《婴宁》中天真无邪的婴宁公开说出了夫妻之性爱为“天伦之乐,人所皆有,何讳焉?”是对宋明以来理学的“存天理 、灭人性”的虚伪礼教的公开批判。总的来说,明末清初出现志怪小说的的原因就是,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使人们对当时的状况产生了另类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响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又变成了另外的一种新的思想。而像蒲松龄这样的人把这样的思想表达出来,或者是想把自己的这样一种思想所引起的情感抒发出来,就以小说的形式描绘出来了。但是由于现实的表现手法无法透彻的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所以作者就运用了另类的表现手法,以志怪的形式去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就以这样的类型产生了!其实,明末清初出现志怪小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觉得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总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艺术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所以要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就应该从当时的各个方面去进行透彻的了解。这是每一个研究艺术的人所要做到的。
本刊创办于1985年,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明清小说研究专业期刊,季刊,旬末出版。主要发表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兼发相关的古代白话、文言小说的论文,尤其注重发表在材料、观点、方法上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你好,《聊斋志异》做为名著,研究人颇多。我不知道你研究偏重于哪方面,现在简单列举一些。1. 从《聊斋志异》的性别话语质疑传统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期刊: 《河北学刊》 -2005年4期 徐艳蕊2.传教目的下的跨文化操纵——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最早译介 期刊:《上海翻译》 -2011年2期 李海军3. 《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 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叶旦捷4. 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本的接受 期刊:《明清小说研究》 2007年2期 孙轶旻5. 试论《聊斋志异》在西方的最早译介期刊: 《明清小说研究》 2008年2期 王燕6. 追随蒲松龄的足迹——《聊斋志异》英译概述 期刊: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年5期 李海军7. 《聊斋志异》异人幻象在日本短篇小说中的变身 期刊:《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王晓平8. 《聊斋志异》日译本的随俗与导俗 期刊: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8期 王晓平9. 《聊斋志异》日本翻案的跨文化操控 期刊:《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王晓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请及时采纳,也是一份鼓励。
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历史·文化、艺术研究、图书·情报·文献、中学教学研究、学生论坛以及理科基础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和体育等。专题研究栏目: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明清小说研究、范长江研究、张大千研究专栏,自然科学版有数学建模专栏。本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已经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好评,并引起国外同行的注意。1997年被列为《全国报刊索引》来源的核心期刊。2002年被列为CNKI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并上中国期刊网。2003年4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查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在“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
知音,凤姐推荐
明代艳情小说序跋探微 王猛;赵兴勤; 祭赛·斗法·精变——古代小说所反映之宗教神异民俗文化的斑斑点点 石麟; 此“周清原”非彼“周清原”——《西湖二集》作者问题考辨 陆勇强;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曾良; 论《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的功能与意义 崔小敬; 从《三国演义》中孙策处斩于吉事看中国早期道教在江东的发展 徐永斌; 对续写《红楼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张云; 贾雨村人物形象原型考论 周巍;孙逊; 《儒林外史》中的桐城镜像考略 王思豪; 《儒林外史》中“一箸牛肉面”的内涵 姜胜; 从幽明婚恋题材看《聊斋志异》之后文言小说的走向 吴琼; 宣鼎家世及生平事迹新证 于师号; 杨宗岱小说《烈女无名氏传》和杂剧《离骚影》考论 何光涛; 丹青妙手镌图像 幽艳恢奇演“西游”——论“杨评本”在“西游”故事演进中的地位 杨森; 试论《水浒传》与《水浒记》的文体转换与文化内涵 姜维枫; 断裂的叙事:《醒世姻缘传》之长篇章回短篇化 吴延生; 论《说岳全传》传播与接受的价值取向 杨秀苗; 据假相创作的时事小说的真实性——评《镇海春秋》与《辽海丹忠录》 许军; 屠绅三运京铜行程考——兼辨其抵寻甸州任的日期 许隽超; 信息:获取成果的阶梯——介绍《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索引》龙韦
1 、论李纨判词之谜,《社会科学家》 1986 年第 2 期2 、论荣府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红楼梦学刊》 1986 年第 3 期3 、人物性格的数学抽象与定量分析,《当代文艺思潮》 1986 年第 4 期4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红楼梦学刊》 1987 年第 1 期5 、论长篇小说结构形态的演变,《社会科学家》 1987 年第 4 期6 、《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华东师大学报》 1988 年第 1 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8 年第 2 期摘要刊登7 、“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1 期8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4 期9 、文学、数学与电子计算机,《自然杂志》 1988 年第 12 期10 、论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1 期11 、《红楼梦》不是飞来峰,《红楼梦学刊》 1989 年第 3 期12 、《樵史演义》作者非陆应暘,《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4 期13 、汤显祖、虞淳熙序《西湖一集》考,《华东师大学报》 1989 年第 5 期14 、论贾府经济体系的崩溃,《红楼梦学刊》 1990 年第 3 期15 、明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文艺理论研究》 1990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0 年第 12 期转载16 、论小说史上的二百年空白,《华东师大学报》 1990 年第 5 期,《文汇报》( 1990 ? 12 ? 2 )发表此文论点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1年第2 期转载,《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 1991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17 、拟话本二论,《文学遗产》 1991 年第 2 期18 、漫谈小说“识语”,《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2 期19 、关于熊大木字、名的辨正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3 期20 、论通俗小说的双重品格,《上海文论》 1991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1992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1 期转载21 、论明清之际的时事小说,《华东师大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转载22 、宝珠?死珠?鱼眼睛,──论赵姨娘兼谈贾府婢女归宿 ,《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23 、唐寅与“庚黄”,《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24 、论《金瓶梅》作者考证热,《华东师大学报》 1992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9 期转载25 、也是一首《临江仙》,《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3 期26 、鲁迅关于历史遗产的理论和实践,载《扬弃与发展》,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27 、从繁荣到萧条,──论清初小说创作的发展,《学术季刊》 1993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4 年第 1 期转载28 、宋教仁与《石头记》,《红楼梦学刊》 1993 年第 3 期29 、论明清小说的宏观研究,台湾《中国文化月刊》 169 期30 、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 ,《华东师大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历史) 1994 年第 5 期转载31 、王晫与他的《今世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1 期32 、论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纷争及其意义,《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3 期33 、明代的商贾与书生,《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3 期34 、明代的商贾与官僚,《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5 期35 、关于明清小说研究格局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1 期36 、应当重视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中外作品研究》 1995 年第 1 期37 、读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书城杂志》 1995 年第 3 期38 、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合作),《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4 期39 、四部明代小说成书年代之辨正,《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6 期40 、论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1995 年第 5 期41 、刘烈女本事等六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1 期42 、《金瓶梅》传入朝鲜李朝时间考(合作),《延边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43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李朝(合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6 年第 4 期44 、《剪灯新话句解》明嘉靖刻本辨(合作),──兼谈该书在朝鲜李朝的流传与影响 ,《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45 、“文学史”的评判及其他,《文汇报》 1996 年 9 月 4 日 学林版46 、洪楩嫁女等四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4 期47 、从比较看研究体系的演进,《复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1997 年第 5 期转载48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在异国的再现(合作),《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1 期49 、明清小说研究对象窄空白多,《文汇报》 1997 年 6 月 23 日50 、异域的反响,──朝鲜李朝士人论《三国演义》摘评 ,《明清小说研究》 1997 年第 3 期51 、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8 年第 9 期转载52 、明代小说史导言,《明清小说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刊于首篇位置 , 97 ' 武夷山中国小说史国际研讨会宣读,53 、论朝鲜李朝的小说理论,载《东亚文化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54 、从《热河日记》看清代通俗文学的传播(合作) ,载《中韩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55 、论明中叶文言小说创作的复苏,韩国《中国语文论译丛刊》第二卷, 1998 年 12 月56 、《樵史演义》作者考证杂谈,《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 1999 年 4 月57 、《热河日记》与中国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12 期转载58 、论明初的文言小说创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7 期转载59 、沈万三秀的命运,《解放日报》 1999 年 7 月 3 日60 、松江明清四五七进士,《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1 日61 、漫谈陆士谔,《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8 日62 、何良俊的牢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63 、“破靴阵”与“打行”,《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2 月 19 日64 、清租界查禁《红楼梦》,《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18 日65 、《说郛》与陶宗仪、郁文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25 日66 、宋懋澄与他的《九龠集》,《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4 月 8 日67 、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文学遗产》 2000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2000 年第 8 期转载获 2000 - 2001 年《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68 、屠隆与两起悬案,《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5 月 20 日69 、张文虎留下一部日记,《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7 月 29 日70 、何日得睹《云间人物志》,《解放日报》 2001 年 1 月 12 日71 、突破小说史研究的传统模式,《文学报》 2001 年 2 月 15 日72 、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2001 年第 1 期73 、《近代翻译小说编年》及提交说明载《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74 、近代小说及其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大学报》 2002 年第 4 期75 、一部“红楼”,半壁江山,《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76 、研究格局严重失衡与高密度重复,《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77 、关于《明清上海地区稀见文献五种》,《华东师大学报》 2003 年第 6 期78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文学遗产》 2004 年第 1 期79 、《金瓶梅》作者如何考证,《文汇读书周报》 2004 年 2 月 6 日《新华文摘》 2004 年第 9 期转载80 、关于《西游记》的两次争辩,《文汇报》 2004 年 2 月 29 日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转载81 、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转载82 、“小说史”的体例与重写,《解放日报》 2004 年 11 月 7 日《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1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2 期转载83 、我与小说研究的书目书,《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3 期84 、论晚清小说书价,《华东师大学报》 2005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12 期转载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2007 年第 1 期转载85 、明代通俗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6 、明代文言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7 、明代小说文献,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8 、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法则――以《瀛寰琐记》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 2006 年 5 月号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1 期转载89 、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华东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3 期90 、关于鲁迅文学活动的最早报道,《文汇报》 2006 年 7 月 16 日91 、历史上的小说盗版案,《文汇报》 2006 年 9 月 24 日92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3 - 1895 ),《明清小说研究》 2006 年第 3 期93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1 期94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6 - 1902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1 期95 、 The , price , of , novels , in , the , Qing , Dynasty《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 》 2007 年第 1 期96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3 - 1905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3 期97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6 - 1908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4 期98 、“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8 年第 2 期转载99 、《西游记》里的挑担问题,《文汇读书周报》 2008 年 1 月 18 日·
本刊创办于1985年,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明清小说研究专业期刊,季刊,旬末出版。主要发表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兼发相关的古代白话、文言小说的论文,尤其注重发表在材料、观点、方法上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文学与仕途的关系.文学与朝代的沉沦.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面对同一文体阅读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和大学里的教授在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都会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孙富。而不同在于乡间老太太没有教授更深入的从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去思考它的价值。读小说的人爱从小说中看“热闹”,这就是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而鉴赏则必须跳出“看热闹”的境界。明清小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现当代小说,只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各自在柜台的行销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读者群中基于“古典名著”去读的也远大于了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学生缺乏对古典小说的热情呢?古典小说包括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不适应,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奇怪,宝、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见他们学习,也不明白宝、黛的爱情价值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这是清代作品,写于1757至1778年左右,距离不过三百年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阅读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障碍,虽然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为当时白话,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已基本上相当于阅读浅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碍来自生活情景的改变,由明清到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甚至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无法想象。学生对明清时代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真真假假戏说性的明清电视剧中,可*程度有限,有时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可能性。由此推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我们要鉴赏明清小说第一要务在于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封建的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完备,专制主义更加加强。同时也正走向没落和衰败,此时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而商品经济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种有别于农耕社会的新的群体----市民阶层正在兴起。而同时属于这个阶层的思潮也渐兴起。如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地方官员向皇帝禀告此地民风,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举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这样的离子当然就屡见不鲜了,如《白秋练》的男主人公,就是父亲不想让他走科举之路,转而经商,于闲暇读玩诗书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商轻农甚至蔑视科举这样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叛经离道”,这种思潮虽然在冲击着封建体制的大局。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在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会明白杜十娘为什么没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给李甲,直到被李甲出卖,十娘想用这些财宝去撬布政使老爷的家门,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钱财打破封建门阀制度的壁垒,这种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连》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认可,原因也是白秋练善于玩期货,能预测物价跌落,一句话,能赚钱。社会生活的改变,使作家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崇拜圣贤,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这使得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特质。于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忠义”的极力歌颂。甚至极有点个人恩怨色彩的华容道放操也被作为忠义精神极力推崇。而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而对造反作乱的农民起义的英雄极力歌颂。在《西游记》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那个自称“齐天大圣”公然叫嚷“皇帝轮流做”的孙悟空,而整个的《红楼梦》更具全身心的为那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反对包办的命运的宝、黛的讴歌。课本中选取的小说甚至片段里都包好着崭新的思想的因子,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杜十娘向封建伦理价值的抗争,也看到杜十娘面对金钱对人性尤其对美好感情的冲击所选择的最为悲壮的投水作为她的最后的反击。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101 论纳兰性德词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103 《桃花扇》人物论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7 论易安体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120 浅论范进中举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2 苏轼词浅析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29 杜甫诗浅论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133 论晴雯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152 平儿形象分析153 浅析大历诗风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7 宋玉赋试论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186 论南宋雅词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202 论苏轼诗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09 论诚斋体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226 宋江形象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243 论桐城义法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49 论清词中兴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专门的古典文学期刊没有,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wwww.zhaoshu.com
极光文学系列讲座第二十四讲顾月华(整理与总结) 2021年9月2日星期四晚上,由顾月华策划、由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皇后区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联合举办,由陈曦、纽约桃花、南希、应帆和顾月华为主的工作团队,在云会隆重推出:极光系列的第二十四道极光。由周仰之主讲《战争与和平》历史与小说,李大兴担任嘉宾。王婷婷主持。 王婷婷,70后,明清小说研究专业。曾为机关报记者,出版社编辑。移民加拿大十年。五年前开始写作。由她介绍出主讲人周仰之。 周仰之,著名作家周立波之孙女,祖籍中国湖南。理工出身,移居美国三十年,客居上海三年,现居美国加州圣荷西。曾供职日本和美国高科技公司,中文写作十多年,著有《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梦思故国静听箫》,《斯人已远》三本书,电影剧本《战地日记》以及“东边日出西边雨”,“高城望断”,“杰克的幸福生活”,“四月”等小说散文若干。其中《流风》一书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奖,《梦思》一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016年年度传记记实类十佳好书。 周仰之为什么要讲《战争与和平》这部历史与小说,她是这样说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是对人生有深刻认识的人,他一定知道人的生命有限,可以写作的时间更有限,而写作又需要那么多的条件,简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然好作家写什么都行,但最好的作家一定会慎重地选择他的写作对象他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他要通过这本书说明什么问题,或者说他希望通过写作这本书理清什么思路,搞清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读《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和写作背景是什么?托尔斯泰为 什么要写《战争与和平》?她第一先讲历史,然后回到小说谈一下人物写作等,最后再谈结论。 第一为什么要读或者重读《战争与和平》? 她首先指出《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是几乎公认的世界排名第一的文学作品。比方说《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2000年的排名如下:1,《战争与和平》,2,《巴黎圣母院》,3. 《童年》,4,《呼啸山庄》,5,《大卫,科波菲尓》,6,《红与黑》,7,《悲惨世界》,8,《安娜,卡乐宁哪》,9,《约翰,克里斯朵夫》,10,《飘》。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大书,但是它的年代是实的,它的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故事有的虚构有的确有其事,但是重大事件的年月日全部都是实的。这本书描写了从1805年到1820年这十五年间所发生的故事,书里面出现了500多个人物。作者从1863年到1869年花了6年的时间来写这部巨作。也就是说托尔斯泰描写的是距离他的写作时间40到60年前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他最成熟最健康的年纪创作出这部小说,据托尔斯泰说:“这部书既不像是长篇小说也不像是中篇小说,既不像史诗也不像是历史”。周仰之把它定位在长篇小说,同时它也是那个时代的史诗。 周仰之为什么会想到讲《战争与和平》这个题材呢?起因是在写一个书的后记,当时是2015年,她正好在欧洲旅行,就趁着写后记的机会把这些感想写了出来。包括《战争与和平》和俄罗斯历史的关系,托尔斯泰的思考和迷茫,以及俄罗斯历史和瑞典历史的对比等等,写出了一个比较长的后记交给出版社。后来做了演讲,最后被极光策划进了讲座。于是又将这篇文章丰富成发言稿,。第二,俄罗斯历史之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约230年) 俄罗斯历史很长,周仰之主要讲一下罗曼诺夫王朝,重点讲和《战争与和平》有关的三位沙皇。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独立的王朝延续了230年,之前则是金帐汗国的附属国。这个附属国的由来是因为他们和蒙古人打了一仗,败了也服了,于是就变成了附属国。 《战争与和平》故事发生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有过要做大帝的自觉和努力,但是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他终于没有被后世称为大帝,周仰之解释是什么原因。 彼得大帝很坚决强硬地把俄罗斯从一个边缘落后的小国带入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欧洲文明,而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的俄罗斯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走到了欧洲文明的前列。她也比法国王室更密切的关注发源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潮,当政治改革进展不够理想,而军事扩张却非常顺利的现实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比较识时务的把重心摆在了帝国版图的扩张方面,她执政的最后几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也部分的改变了她的思想。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宫廷因为她的偏好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开明专制下的自由她比较认可,但是俄罗斯的贵族阶层已经变成法国人了,至少是精神层面上的法国人。最后杀皇帝的头,进入无政府混乱,是她不愿意看见,也是有所警惕的,但是为时已晚。 女大帝去世后她的儿子保罗一世继位。保罗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传承完全是他母亲的反面,他强力推行复古,青年贵族们的思想自由甚至个人尊严都被扫到了地上,重新恢复了对军官们的鞭刑。保罗一世甚至喜欢人们在他的面前匍匐在地。所以保罗一世当政四年后就被贵族们杀掉了。他们杀掉保罗之后,找到吓得躲在他自己房子里打哆嗦的太子,拥立太子继位,这就是亚历山大一世,今天周仰之要讨论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朝代里。 亚历山大一世24岁继位,早年深受贵族和民众的爱戴。亚历山大一世在祖母的宫廷里长大,祖母非常宠爱他,同时他和父亲的关系也相当不错,能够毫不犹豫地在父亲面前表达服从和效忠,所以父亲被杀事件与他在道德层面上完全没有瓜葛,亚历山大一世继位时完全没有负资产,这么一个各方都能接受,人见人爱,有着天使般容颜和个性的少年初登大位受到爱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在位的时间是1801年到1825年一共24年。1825年他去度假,毫无预警的突然在度假地死亡,亚里山大一世没有儿子,所以是弟弟尼古拉一世继位,30年后传位给儿子亚历山大二世在,《战争与和平》是在他的时代写出来的,他在位26年,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13年。 所以最后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这位沙皇不是一个聪明人,他让俄罗斯卷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致使全家老幼都被残杀这样的结局。周仰之要说的是像这样被血腥斩断的其实是少数,比较有名的也就是法国和俄国。这样悲惨的结局是果,因果关系的因才是今天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第三,三位自觉委屈的沙皇 1.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接受过最好的帝王教养,满口法语,服饰华丽仪态,仪态典雅尊贵,是一个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的君主。当欧洲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拿破仑,把所有的欧洲王室都打得落花流水时,人们想起了他,求他帮忙,拯救欧洲。当他作为拯救者在《战争与和平》第一部里,他华丽登场,继而在奥尔特利兹大败。因为此战有法俄奥三个皇帝亲临前线,又被称为三皇会战,这一战只打了几个小时,俄奥联军就大败,而拿破仑在此战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则让他登上了人生巅峰。 《战争与和平》这部书的结构很齐整,他的第一部和第三部讲两场大的战争,而第二部和第四部则讲和平时期的故事。奥尔特利兹大败以后,在第二部里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做了朋友。 小说的第三部拿破仑挥师六十七万号称百万雄狮,直接杀到了莫斯科,拿破仑进军俄罗斯是他从巅峰往下滑落的开始,六十七万打到只剩下八万,连滚带爬最后逃出俄罗斯的只剩下一万。 1825年夏天,47岁的亚历山大一世在烦心中离开首都去度假,于当年11月17日在度假地无预警死亡,留下的遗言是:不管历史如何评说我自己认为我始终是一位共和主义者。 2, 尼古拉一世 当年被叶卡捷琳娜女大帝抱到宫里作为未来帝王培养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孙子,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这也很有道理的,当年孩子早夭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一次培养两个比较保险。他们的弟弟尼古拉没有受到过帝王培训,准备作为一个富裕的地主度过一生。 因为亚历山大一世没有儿子,1825年12月14日,三弟勉强继位成为尼古拉一世的当天,受到了由青年贵族军官仓促发起的要求改革的兵谏,被包围在皇宫里。一天之内青年贵族军官们在强势进攻和等待新皇主动让步间数度摇摆,新皇也在退位或怀柔或镇压等几种方案中犹豫不决,最后竟然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调来骑兵和炮兵镇压,当天就杀死一千多人,后来更是对参加这次事件的青年贵族们判刑流放。史称十二月党人的这批年轻贵族和后来很多追随他们去流放地服刑的贵族太太女友们虽然遭遇到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却被后人视为俄罗斯的良心而被永久怀念。 于是尼古拉一世就一门心思对外扩张,是一个特别偏重军事的皇帝,几乎每一张画像都身着戎装。他打仗的能力和运气都不错,外交手腕也相当了得,他的时代俄罗斯变得更加庞大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28年扩张终于引起了欧洲的不安,招来了英法联军。一战而大败,打破了他战无不胜的神话。他禁不起这个打击,用疑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传位给儿子亚历山大二世。 3,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是除了两位大帝之外上天给俄罗斯的另外一件礼物,比起伯父亚历山大一世来他没有了犹豫摇摆反而相当果断,比起父亲尼古拉一世来,他多了些政治手腕。他上台伊始把父亲好好地赞美了一番之后就高高挂起,迅速地展开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改革。 改革包括:结束战争,签订和平条约,放弃部分前朝扩充的土地。从流放地召回十二月党人,解放农奴,改革司法,开放言禁,新建铁路电报邮政工厂,物质空前丰富,商贸和文化艺术都空前繁荣,人们欣喜若狂,认为俄罗斯即将扬帆远航。正是在这个时候,青年作家托尔斯泰开始了《战争与和平》的写作。 这么好的改革形势,让亚历山大二世受到神一样的爱戴,但是被解放了的农奴开始出现流放的麻烦,甚至有自由民要求贵族把自己再买回去重新做农奴,《战争与和平》的最后一部曾经提到过这种现象。 新政出些问题后,亚历山大二世的反应也很冲动,就直接取消回到老路,反复折腾也引起了大家更大的不满,有人把这些乱象都归结到沙皇头上。当时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他们从1870年开始发出威胁,表示要刺杀沙皇。从1870年到1881年这十一年里,亚历山大二世都生活在被刺杀的阴影里。1881年3月1日他终于被刺身亡。这个王朝也在三十八年后悲惨的落幕了。四,读《战争与和平》,你看到了什么? 周仰之第一次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大约是十二岁,看见了娜塔莎,看见了她和安德烈公爵的爱情。第二次读的时候看见了托尔斯泰的分身,看见了他的思索和犹豫。写作了十几年以后再读她看见了拿破仑,看见了俄罗斯历史,法国历史以及欧洲历史,也隐约看见了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以及他原来准备写,或者应该接下来写的那部小说。 周仰之认为《战争与和平》是小说不是历史,他写的最好的部分是人物。1,皮埃尔 托尔斯泰的笔下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物,越是爱得深越是不留情面。虽然是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却继承家业成为俄罗斯首富的皮埃尔被他损得相当厉害。皮埃尔的身体很棒但是笨拙,脑子很活跃但是并不机灵,他最大的特点是善良和多感。托尔斯泰爱他,怜惜他,让他的命运充满了幸运和惊喜。他如有神助般的继承家业爵位成为俄罗斯首富,和狠角多洛霍夫决斗都能够在打伤对方后全身而退,想要和蛇蝎一样的大美人离婚眼见得不能善了,大美人忽然自己就死了,最后如愿以偿地和娜塔莎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作家托尔斯泰偏爱他,俄罗斯人中间最招人喜欢的那些特质都在他身上闪烁。 2,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是保尔康斯基老公爵的儿子。《战争与和平》描写了四个贵族家庭的故事,除了别祖霍夫是首富之外,保尔康斯基公爵家也财富惊人,还相当有社会地位。当然老公爵是女大帝时代的元帅,现在已经过气了。这位老公爵的原型被认为是战无不胜的俄罗斯名将苏沃诺夫。 安德烈公爵虽然是皮埃尔的挚友,却和父亲一样也是一个理性多于感性的人。他思维冷静有条理,言必信行必果,在为改善农民生活方面他虽然一直对皮埃尔的宏大理想嗤之以鼻,却做得更多,效果也更好。他甚至深度参入了斯佩兰斯基的改革设计工作。但是那个时代崇尚理性的俄罗斯贵族应该很不少,安德烈父子是很有代表性的。皮埃尔有多少幸运,安德烈公爵就有多少不幸,他崇尚理性,对宗教嗤之以鼻,结果命运对他很无情。 3,娜塔莎 娜塔莎在书中从13岁长到了28岁,从一个天真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太太,几个孩子的母亲。娜塔莎的移情别恋,背叛和安德烈公爵的爱情,和美男子阿纳托利几乎成功的私奔。用道德有缺陷的女性作为书中的女主角在150年前的俄罗斯还是相当惊世骇俗的。 4,尼古拉。罗斯托夫 尼古拉是娜塔莎的哥哥,他参加过奥斯特里茨战役和卫国战争,和家中的养女索尼娅谈恋爱,最后和安德烈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结婚。尼古拉从一个什么事都不懂的新兵长成了一个成熟的军官,从一个冲动不懂事好心可以办坏事的有点二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有一大家子人要养的负责人的一家之主。这个过程状况百出又顺理成章,真可以说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写得非常精彩。当年俄罗斯的农奴制财富极大的集中,确实让贵族们比欧洲其他地方的贵族更富有,罗斯托夫家里的人都心地善良又完全没有理财的能力,终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但是作家作为书中人物的上帝,他同情也喜爱这个家族,好人有好报,让他们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5,玛丽亚公爵小姐 玛丽亚公爵小姐是保尔康斯基老公爵的女儿,安德烈公爵的妹妹。她不漂亮也不聪明,怎么努力也学不好数学,钢琴虽然天天练好像也没有多少天赋,却善良感性,充满了宗教的情怀,在一个崇尚理性的家庭里是一个异类,却得到父亲和哥哥最深厚的爱。她虽然也受到美男子阿纳托利的诱惑,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和原本有爱人的尼古拉结婚,却能够得到丈夫的爱和尊敬,是一个有强烈的宗教追求同时世俗生活也很圆满的人。 6。美人海伦 《战争与和平》中的四个贵族家庭,托尔斯泰最不喜欢的就是瓦西里公爵家了,公爵本人是个唯利是图精于计算的人之外,他的一儿一女也是蠢人。托尔斯泰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海伦的美,但是其它则不费笔墨了。 7, 美男子阿纳托利 不讨人喜欢的瓦西里公爵家出美人,连海伦的哥哥阿纳托利都是书中长得最帅的男青年。他腿长个子高,肩宽腰细,唇红面白,随时准备勾引女人或者被女人勾引。阿纳托利花钱如流水,他父亲瓦西里公爵再长袖善舞也扛不住,只好盘算着让儿子去娶有钱的小姐。他随部队到波兰时玩当地女人惹上了麻烦,终于被逼结了婚,回到俄罗斯又去勾引已经和安德烈公爵订婚的娜塔莎私奔,最后在野战医院里被锯掉了一条腿。 五,《战争与和平》里谁是最让人难忘的角色?谁是托尔斯泰? 谁是《战争与和平》里最让人难忘的角色?大家公认是娜塔莎,书中谁是托尔斯泰?大家都认定是皮埃尔,这是毫无疑问的。书中的玛丽亚公爵小姐也是作者的分身,她曾经准备跟着神亲们一起浪迹天涯,献身宗教,后来机缘巧合还是嫁了人生了孩子过上了进入了幸福的世俗生活。而作家的生活却是反过来的,他在幸福的世俗生活里写作,渐渐走入宗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决定放弃世俗生活,浪迹天涯。 六,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战争与和平》? 周仰之的观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是对人生有深刻认识的人,他一定知道人的生命有限,可以写作的时间更有限,而写作又需要那么多的条件,简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然好作家写什么都行,但最好的作家一定会慎重地选择他的写作对象和他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他要通过这本书说明什么问题,或者说他希望通过写作这本书理清什么思路,搞清什么问题。” 她总结说《战争与和平》故事发生在尼古拉一世时代,当时俄罗斯正处在历史很可能发生转折的关键时刻。而尼古拉二世时代,历史又给了俄罗斯一次机会,作家托尔斯泰也正是在这个思想活跃的年代里写下了这部书。 七,托尔斯泰接下来准备写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揣测,周仰之觉得托尔斯泰本来准备写有关十二月党人的故事,他已经为此做了很多的采访准备工作,而《战争与和平》应该是十二月党人故事的前奏。有强烈理想主义倾向也富于牺牲精神的皮埃尔很可能在几年后成为十二月党人。他一旦被流放,娜塔莎的个性很像后来那些坚持要和受难者同甘共苦的妻子。他们的孩子将会由谁教养长大呢?一定是玛丽亚公爵小姐。 结语:托尔斯泰的迷茫 vs 俄罗斯的迷茫 周仰之在《梦思的》的后记里写到:“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想教育读者的作家,他是一个带着读者和他一起思考一起迷茫的作家。有结论吗?历史没有结论他就没有结论。”托尔斯泰的天问之后,俄罗斯全部试过一遍之后依然是迷茫无解的。当然也不是试过最多次的,当年俄罗斯的精神家园法国就是在几乎全部试过两遍之后才终于安定下来的。因此《战争与和平》这部书依然是周仰之心中最好的小说,让人回味无穷。本次讲座嘉宾邀请了李大兴担纲,李大兴小学初中辍学,1980年以全国文科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翌年留学日本,后赴美定居。曾参与北岛主编的《今天》,管理网络版和“今天诗歌论坛”。2015年以来发表历史文化与个人记忆散文百篇,作品见于《读书》《财新周刊》《经济观察报》等,结集出版有《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等书。 李大兴才华横溢腹有诗书,他说去年疫情开始后异军突起的极光文学系列讲座这一期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孙女、北美华裔女作家周仰之主讲《战争与和平》。仰之与我素昧平生,只是最近同在流布甚广的微信公众号“渡十娘”作者群里,偶有交流。大约是所见不无契合吧,蒙仰之征召,担任她的讲座嘉宾,只好不揣鄙陋,也写下我心中的《战争与和平》与托翁。 他说: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战争与和平》也是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经典。他与仰之同一年出生,而且都是在十二岁时第一次读的《战争与和平》。那是文革中期的1973年,西方文学名著还都是禁书,李大兴却非常幸运,在少年时就有机会沉浸其中。从1968年到1977年,他没有上小学和初中,却在父母的好友、邻居的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家里,博览藏书 “1977年之后,西方文学重新进入中国。相对于19世纪经典而言,先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后是魔幻现实主义相对于19世纪经典有着更大的影响。就俄罗斯文学而言,取代销声匿迹的前苏联文学的并不是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曾经被刻意抹去的白银时代,还有更具有现代性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得到了更多的聚焦。《战争与和平》一直在那里,依然是一种标杆,但更多像是小巷深处的陈年佳酿,经典性无需置喙,却也没有太多人品尝。” 李大兴与周仰之三读《战争与和平》,是不同的经验。周仰之第一次记住了娜塔莎和安德烈的爱情,第二次看见了文字背后的托尔斯泰,第三次读出了历史。李大兴和仰之恰好相反,先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然后多少感悟托翁的襟怀、困惑与悲哀,最后留在记忆里的是爱情与死亡。 《战争与和平》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结构繁复的作品并不少,被人记得,被公认为史诗的小说却不多。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后来的苏联,或者是中国,创作史诗的冲动一直存在,然而长篇巨制,恢弘开阔的作品未必称得上史诗。要当得起“史诗”这一桂冠的作品,李大兴指出须具有悲悯的情怀与精神的力量。《悲惨世界》如是,《战争与和平》亦如此。状写战争场景也好,叙述政治博弈也好,还有尘世间的爱恨情仇,第一遍读的是故事,第二遍就要去寻找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再论托翁的博爱思想、宗教信念与忏悔精神,李大兴以为他的起点在于对人性与命运的悲悯并由此而具有深刻的“同情之理解”。他的作品在续接前苏联理念的文学史里经常被描述为“现实主义“,甚至“批判现实主义”,其实非要有高度的同情之理解,才可能真切地写实。 李大兴认为托尔斯泰正是这份同情心为《战争与和平》带来一份叙事的温暖。托翁虽然极具道德意识,书中也不乏议论,却由此反而更进入了人物的多面性与不完美。无论是多少具有理想色彩的安德烈与娜塔莎,还是被认为相当程度夫子自道的彼埃尔,都时常呈现出人性的弱点。另一方面,即便是负面象征的海伦,她的生活与死亡也令人感慨悲情。所以在托翁笔下,虽然历史是非理性的,战争是残酷的,个人故事多半是悲剧性的,然而人性的光辉与希望也一直存在。 关于评论一部伟大的小说,终究都是关于爱与死的,《战争与和平》也不例外。然后李大兴又开始作了较深入的一声感叹。 当硝烟散尽,历史成为尘埃,他最后一次阅读《战争与和平》在三十多年前,难忘的是安德烈与娜塔莎在他临终前的爱与告别:“难道命运这样奇怪地带我到她面前,仅仅是为了让我死去?……难道人生之真理展现在我面前,仅仅由于我在虚妄中度过了一生?” 接着李大兴指出托尔斯泰关注的远不止爱与死。他的目光聚焦在历史、命运、人的困境,这样一些更广大的关怀。《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小说,甚至不仅是一部史诗,更是一部感性的思想之书。他认为:“一位伟大作家不可同时是一个大思想家,因为唯其非理性、感性、多元性、自相矛盾性才能成就作家,而十九世纪思想恰恰是理性主义和体系构建的年代。思辩是德国哲学的专利,启蒙背后多少有着法国式的激情,英国人的思考总是节制而严谨。俄罗斯还是欧洲的蛮荒之地,理性与宗教角力,沉重与狂热交错,左冲右突,历经反复后最终是沙皇被灭门的革命。”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缺少西欧意义上的思想家,于是毕竟是文学家的托尔斯泰,在思想史上,在所谓俄罗斯精神的构建上,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托翁最早的完整思想著述”托尔斯泰的田园牧歌般生活,这样的梦想在战争与革命交织的年代,也免不了幻想破灭。 李大兴归纳托尔斯泰的思想脉络不甚分明,后人多半说不清,但是由此生发的批判精神更多几分怀疑,不那么斩钉截铁,往往同情先于判定。批判性与同情心的并存,正是所谓人文关怀的要谛,在一部伟大的作品里,二者不可或缺。 四 李大兴认为《战争与和平》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是这部小说确确实实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一种对大的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沉重关注,其高度与厚度,乃至于压迫感都是在别国文学里不常见的 托翁是十九世纪中人,对他需要一种有历史感的理解。托翁一生未曾沉沦,终竟还是缺少了极端的亲身体验。在俄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里,李大兴推崇最早抵达一种令人痛苦癫狂高度的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中国现代文学史俄苏文学痕迹极深,这种影响遍及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因此他建议大家应该回到托尔斯泰。重新阅读《战争与和平》。 在自由发言时,北美著名评论家陈瑞琳高度赞扬了这次讲座,赞同李大兴所说的好品文学作品要刻划人性的弱点,和个人的困境,文学作品要表现爱与死的主题。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姚嘉为也发言表示在学生时代便深爱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旡论是海岟两岸的各种不同,但是好的文学作品大家都一样喜欢。 王威点评:周仰之女士的演讲很棒,深入浅出,宏观微观地铺叙述了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学。不虚此次聆听,谢谢。张纯瑛说:周仰之的资料丰富,却能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让我们趣味盎然中学到很多。 聊天室里也有许多美言,第一份便说:仰之女士淡淡定定讲完了惊心动魄的俄罗斯历史,让我们重温与梳理了托翁伟大作品与世界风云历史⋯⋯。 虽然今天的讲座非常极光风格,有点高冷,有点阳春白雪,但是听众非常热烈,很快就超额满员,这个对我们极光讲座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极光讲座的文学的影响正在扩大,不管疫情如何摧残着人们,但是有极光的天空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