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个性化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个性化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口腔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由于口腔医学研究生未来就业方向差异较大,使得其教育具有特殊性。本文首次根据研究生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将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即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专科型,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科研型。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

牙齿的健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口腔医学教育。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最早始于1917年,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A. W. L indsay)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中设立牙科系,当时全国只有600名专业培训过的牙医[1]。目前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是不断深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口腔医学教学重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2]为了将口腔医学临床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区分开,2000年出台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口腔医学硕士和博士分为口腔基础医学学位(学术型),口腔临床医学学位(专业型)两个亚类[3]。但即使这两种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对于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对于专业型学生,未来有的渴望成为口腔全科医生,毕业后进入民营医院从事全科医生或者自主创业开牙科诊所,而另一部分则致力于成为口腔专科医生,磨砺自身的专科技艺,在专科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科、牙周或正畸等亚专业。由于口腔专业是临床操作性极强的一门专业,即使是学术型学生,未来真正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虽然愿意继续读博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4],但仍是少数学术型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或专门从事科研工作,而毕业生工作岗位即被要求具有独立接待患者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诊治疾病的能力,所以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也需要一定的临床技能。因此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锤炼其综合素质,使每个研究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从容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分型

根据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可把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1)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全科医生工作;(2)专业学位专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专科医生工作;(3)学术学位科研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深造;(4)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根据上述研究生分型的不同,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适应未来的发展。

通过加强导师之间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规范临床培训标准、完善临床能力考核制度、完善病例讨论制度、强化科研训练和教学训练、创新合作学习互助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明确学生想法,细分类型

实际上目前很多应届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前对于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别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做出选择。因此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攻读研究生学习的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而细分类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改变,因而第二学期进行的第二次调查问卷,对明确其分型更为重要。

(二)针对分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1扎实理论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是高级的专门口腔医学人才、优秀的口腔临床医师,使之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因此无论哪一类型的口腔医学研究生必须有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基础理论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生分型的不同,可提供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应较本科生课程大幅加深,形式亦应不同,主要是大量阅读、课堂讨论及考试。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再学习,让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明确自己的方向。

2针对不同分型学生,个性化培养

(1)专业学位全科型。对于这些未来想成为口腔全科医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对口腔各科的临床操作能力,目前专业型研究生以轮科的形式进行其他科室的学习,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将各科室导师的此型学生集中在一起,导师之间沟通对这些学生共同培养。一般在收集病史、体征后,学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制定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全面的治疗计划包括各科的参与。这样不但促进相互取长补短、互助合作,而且也是服务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的好方式。

(2)专业学位专科型。口腔医学是以独立的临床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临床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口腔科门诊工作的开展,专业学位专科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口腔临床医生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培养高层次口腔临床专科医师。贯通学科精要,专精所在专科的`基本功。此型研究生在本科室每周至少保证4天的临床实践时间,科室有严格的监查监督与考核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各学生从收集病史到全面检查以及制定各种治疗计划,指导研究生对每个患者的诊断处理,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打分和写评语。每周有一次病例报告,研究生需要用电脑或幻灯、模型等完整地报告自己的病例。毕业时,研究生要对患者的管理与记录的全部病例等简要资料汇编装订成册。最终目的是要求他们能针对某个疾病、某个病症,与其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自如[5]。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应以临床课题研究为主,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临床操作水平。

(3)学术学位科研型。要求学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尽早地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自己研究方向和涉及相应的研究领域。应指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技巧,并指定精选的文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做文献抄读。学生应大量阅读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交课题组开会讨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本。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每学期末由导师对学生的科研学习和工作进行鉴定和总结评价[6]。

(4)学术学位临床型。对于此型的研究生,立题需要导师的指导和指派,难度相对较低,尽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掌握研究相关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素养,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基础上进入临床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临床技能操作,专有所长。此型的研究生可能是未来三甲级医院的中坚力量,要求他们应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临床工作能力,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成为临床、科研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综合素质

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口腔医学人才的重任。研究生除应具有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外,还应该具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从事社会工作、进行人际交流和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的能力。所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并定期举办人文讲座和心理讲座,确保研究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提高其竞争和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总之,口腔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作为高层次、高质量的口腔医师,其临床能力应是知识内容、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接受与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高素质的口腔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采取一系列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口腔研究生的综合水品,在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上齐头并进。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 个性化人才 创新型人才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规模化教育容易制造标准化产品。同一个专业的技术人才就如从同一道生产线上复制出来的批量产品,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雷同,缺乏个性化与创新性。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此,着眼于商科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单一化、规模化的现状,深入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高校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弹性化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专业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涉及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属于交叉综合型学科,是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是由原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管理专业等发展起来而构建的交融学科。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各大高校的经管理类学科下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我国约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此类相关专业。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该专业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信息的检索、采集、表示、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对其承载媒体和结构特征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与维护、数据平台的管理与维护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具备各类信息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估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的信息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现代管理、MIS建设与维护以及商务活动信息的分析与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强,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信息管理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国内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述评

1.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在国外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管理信息系统先是在美国部分大学寄人篱下,与管理学专业、经济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一道成立的教师研究小组开设了MIS课程,以后又为学生开设信息系统的专业方向。在信息管理人才岗位需求的推动下,80年代初MIS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时代,美国的一流大学纷纷设立MIS计划,如麻省理工斯隆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loan)、哈佛(Harvard University)、UMN、纽约大学斯特恩分校(New York University,Stern)等。从专业设置上看,美国、英国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划分很细致,专业目标很明确,突出了院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另一方面,当前国外各高校现已建立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学生在接受集群式的校园教育中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打算选择专业,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所修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个性与创新性。相对国内高校,国外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个性化,譬如以“实现自我,服务社会”为校训的哈佛大学便是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第一位。

2.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相比国外,国内信息管理专业仍实行单一化、规模化教育,教育模式千篇一律。我国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但是信息管理个性化培养还是与预期计划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的保障,故多数高校实际上还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既定的学分,还是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批量化复制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制度也使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强。 (1)重专业轻人文。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人文素质课所占比重太小,存在明显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

(2)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的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太小。开设的实践课程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运用较少,课程周期短,课时量不足;加之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导致实践课程开设成效较小。

(3)重管理轻技术应用。虽然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单个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但也有可能形成“拼盘”的可能性。一般高校都把信息管理专业划入经济管理学院,以致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开设占总课程的比重过大,反而削弱了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信息技术类课程,使得学生基本上选修了所有管理类、经济类的核心课程,以致最终迷失了信息管理的专业方向。

(4)重必修轻选修。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限制依旧较多,如必修课程占总规定课时的比例过大、课时过多。同时,与国外高校相比,其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低于国外同类大学,而且开设的课程种类较少,因此局限了学生的选课空间。这就导致了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缺乏学习的自由度。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拓展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上述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其个性发展。而其中问题的根源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教育观念无法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多年来,我国商科类院校人才培养一直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普通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相对的一致性,毕业生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相对一致性被逐渐打破,人才的需求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非由政府主导,因此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呈现,人才的流动逐年加大,人才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第二,奖励机制未落到实处。激励机制不能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个性化人才培养中主力军是教师,需要他们主动探索、具体实施和不断地归纳总结。因此,为了保证奖励机制落到实处,高校在制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奖励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第三,课程体系存在滞后性。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是和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目前该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内容的滞后性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地影响了对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实践设备落后。近年来,在世贸银行的贷款项目、“2ll工程”等项目的资助下,各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得以改善。但是,满足个性化培养所需要的开放型实验项目却不多,开放型实验项目开放率也较低。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善,即使从早到晚不停歇地使用,也只能维持现行人才培养计划所设课程,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所需要的'多设课、小班研讨式授课的需求。

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强化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地推进,社会岗位人才需求逐渐从通用型人才转变为专一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模式也要随之而改变,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可以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大专业实践课的比重,并且为大三、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争取更多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的的机会。其次,还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平时的理论课也应与实际结合,不光是讲解理论,还要谈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给学生们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好的引导。与此同时,要求教师拥有相应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一些企业或事业单位参观、培训,或与社会上信息管理专业的高管进行定期交流,还可以向一些就业专家进行咨询,以明晰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最后,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拥有自学能力的人才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应更注重启发和互动,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由之路。

2.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个性化的人才必须是专业性强的人才,对自身定位准确并全面发展。因此,对于现今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校更应注重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上机实践技能,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信息管理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完成数据库的设计与维护;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社会岗位的需求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强化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要适当地降低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占总学分中地比重。教学上,决不能脱离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一味地注重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将学生培养成纯粹的管理型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和“弹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开放的教学方法。所谓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打破传统的“一本书”,提倡拓宽专业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如最新研究热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另外,还要打破“一言堂”,给学生适当的自由,允许其独立思考,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个性化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倡导引导式的教学,给学生自学留有余地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一个较为独立的学习环境中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并使其个性化得以充分发挥。

4.改良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对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要培养专业技能性强且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优越的教学环境,还要长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的岗位技能,在实践中创新和提高。同时,各高校可以增加在改良现代化教学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尽量使教学设备保持与科技现代化发展同步,以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学生对教学设施的满意度。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要不断地加强其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创新,因此就需要高校培养个性化、创新型、技能型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企业构建优质的专业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核心竞争优势,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陈德喜,蒋云良.探索“最适合的教育”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2):78-81.

[3]唐艳.我国高校本科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2010,(7):10-17.

[5]金美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22-31.

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积极开展自主性游戏,发展幼儿自主性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是教育总目标下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导演与演员的问题或者是仅注重游戏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而忽视了孩子们游戏时的实际效果,还有一些甚至连游戏的材料都没有让孩子得到满足,何来游戏的效果,教师对游戏缺乏切实必要的指导。 那么我们有必要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从而真正落实了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提高保教质量呢?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的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事物的信心行事,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自主性涉及行为的目的意识,需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判断力,以及对行为的自我协调控制能力。 如何激发幼儿自主性?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活动中外界环境与教育要求才能成为幼儿心理反映的对象,而转化为主体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幼儿在活动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因此,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周围环境事物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区角活动的开展既让孩子游戏的领地,又给孩子创设自主性发展的舞台。 一、幼儿的自主发展 (一)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就是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对自主性游戏进行全面的设置,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 首先,让幼儿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前提,没有了材料的游戏正如“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一样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在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考虑供给幼儿什么样的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和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老师可千万不能实行一人一份的“配给制”,而应把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得到,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材料。 其次,让幼儿有确定主题的自由性。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知识丰富,对周围事物接触面广,那么游戏的主题会层出不穷,内容则丰富充实。但如果老师要求幼儿按其意愿确立主题开展游戏,幼儿只能是进行机械的表演,如演木偶戏一样,变成是老师在游戏中的道具了。 (二)在相互交流中获得自主发展。 在同一区角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只有在与同伴自由交往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学会生存。在交往中幼儿可以模仿同伴的优良行为从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克制,每个孩子在为了能够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持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关系,必须控制与调节自己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逐步的到发展。同时,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应成为幼儿交流的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逐步学会自己制定游戏的规则 自主游戏中,游戏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能采取放任的方法。我们给幼儿提出两条总的原则:一、安全性;二、物归原处,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自己制定、执行、调整游戏的规则,使他们既能玩地开心,又能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开展“水果店”游戏时,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顾客买了一次又一次水果总是很快就卖完了,纷纷提出不满。这时服务生一个好主意:规定一段时间吃,敲响小铃后换另一批吃。就这样,新的规则从游戏的开展中产生了,由于这个规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而且比较切合游戏的实际,所以他们都能认真地执行。游戏的评价,我们也把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形成、树立规则意识上,让幼儿交流各自的经验,分享自主性游戏所带来的喜悦。 二、教师的促进和培养 (一)丰富游戏材料促进自主性发展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目的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材料,玩具物品等,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创造的心理需要。在游戏活动时提供幼儿半成品材料和废旧的材料,如:可乐罐、娃哈哈果奶瓶、纸盒子、火柴盒、木棒等等,让幼儿将这些材料结合游戏中所需的物品,制作成可爱的小动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或玩具。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各种纸盒,有的孩子把纸盒做成了漂亮的纸盒娃娃,有的做成电视机、洗衣机什么的,还有的把几个盒子连起来装上轮子就成了一列火车。孩子们的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活动区材料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发展的,那么在区角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持,是幼儿学习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活动区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适合幼儿活动的特点。如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主题,我们在区角中增添了一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铃、小鼓、玻璃瓶等,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来感受声音的来源。对“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原理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让孩子亲自参与收集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内在的操作欲望,在以往的教学就活动中,教师总是材料的提供者,而实践表明幼儿亲自收集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加喜欢操作材料,只要有机会,他们便将自己收集到收集到的材料投入区角,使区角的材料日趋丰富。 (二)积极鼓励自主探索和创新。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惊醒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区角活动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幼儿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己操作,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体验,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了的。而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区域活动以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活动区相互作用,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发现并解决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幼儿与区域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予“是什么”,而更热衷于对“为什么”的探索,我们时常能看到幼儿变着花样地摆弄材料,所以教师不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自主发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培养人的独立能力,是现代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的独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小班幼儿的年龄都在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望。培养好小班幼儿的独立能力,对于他们将来独立走向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成了“小皇帝”,得到了大人们的万千宠爱。有些父母宁可自己历尽磨难也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总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包办一切。因此,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精神。在离开大人的时侯显得惊惶失措,没有主张,不能处理好身边的人和事。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在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那么,如何抓住小班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更好地生存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1.珍惜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三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幼儿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小班的幼儿开始会做得不够好,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到满桌满地都是。但是我们不但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成长。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我们要针对性地让幼儿玩一些游戏,加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肌肉的灵活性。比如:舀豆游戏,就是准备一个空碗及一个装半碗豆的碗和调羹,让孩子把碗里的豆舀到另一个空碗里。还可以用硬纸皮做几个挖开嘴的小动物,让幼儿喂小动物吃豆或是喝水。在游戏中孩子掌握了喂食的技能,也给自己进餐时增加了信心。对于孩子,我们要给予鼓励,提高独立进餐的兴趣,可以对孩子说:“你真棒!能够自己吃。”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2.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将宝宝送到园门口,可以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去找老师,入园是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部分幼儿都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而当幼儿熟悉了园环境,就能够独自背书包入园,这样会缓解紧张的情绪,幼儿也能尝试到独立入园的乐趣,将自己处于主动的状态,一天的情绪会更积极。举个例子,我班的静恬小朋友,她是一个较为内向文静的小女孩。平时做事情都较被动,总是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来幼儿园也是妈妈背着进班,见了老师打招呼也是“蚊子”似的声音。经过与她妈妈的一次长谈,发现她早上来园在家常闹情绪,但是来幼儿园看到了老师,却表现出很乖的样子。这是一个在意老师的看法、需要老师关注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从培养她独立进园来提高她做事的积极性。我对她说:“恬恬,明天自己背书包进园好吗?”她点头答应了。到了第二天,果然,恬恬自己背着书包进园了。我见到她,给了她热情的拥抱,兴奋地对小朋友说:“哇!恬恬真棒!可以自己背书包来园了!”在表扬声中,恬恬那一天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回答问题更主动,做事情更积极了。在恬恬的带动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班大部分幼儿都能独自背书包入园,整个气氛都变得活跃而有生气,主动的情绪带动了一天的活动。正是因为独自入园,带给了小朋友自豪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幼儿来园的乐趣。当购买孩子的衣服、鞋袜、床上用品时,我们让孩子参与挑选,让孩子挑喜欢的款式及颜色,也许在大人的眼中,幼儿挑得不够好看,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东西是买给孩子的,只要孩子喜欢那不是最终的目的吗?如果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意识,将来就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当孩子对某些小动物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让幼儿负责喂养,比如小鱼、小猫、小鸟等,让幼儿知道这是他的宠物,以后就靠他喂食、换水。这样不仅让孩子懂得独立完成一项事情,还陶冶孩子的情操及培养了责任感。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做事情中,享受“独立”所带来的乐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女儿3岁时,和她去超市,我都会让她挑一件喜欢的小商品。有时,我就在交费处等她。记得有一次,她要买雪糕,我让她自己进去找,她找到了冰柜,但是却推不开冰柜,只见她尝试了几次,仍然不行,最后她找来了服务员,拿到了想要买的雪糕。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在整件事情她能自己想办法寻求帮助,从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5岁的她能独自帮我到楼下的药店买我指定的药,也能独自拿鞋子去拉线,还能独自到楼下公园玩,主动积极地交朋友,每次玩完后,都会跟我说交了哪些朋友玩了哪些游戏,这不仅锻炼她的胆量还发展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3.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要反复强化,形成巩固联系,只有孩子在园在家的行为习惯一致,得到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促进形成独立的能力。如我班的多多小朋友,在家是三代同堂,在家人心里如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摔了,放在嘴里又怕融了,什么事情都做得无微不至,导致多多在班上的表现是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做事情很被动。当其他小朋友搬椅子找位置坐时,他常是搬着椅子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去找位置。当小朋友拿杯喝水时,他也是在那眼巴巴地等着老师把水端到嘴边。为何个别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家长包办太多,没能好好地配合老师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独立进餐、独立睡觉,可是听多多的家长反映:多多在家,爷爷还背着入睡,就连餐前的洗手也是抱着去洗,根本就没有给多多锻炼的机会。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长最好的锻炼的地方,如果我们没能放手让孩子独立,没能好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那你的孩子将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所带的幼儿是小班第二学期,他们都能自己进餐、自己穿鞋、自己叠毛巾被,自己上洗手间。回想他们刚进园时,大部分幼儿依赖性强,没能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通过强化训练、逐步诱导、以及家长的配合,终于取得了今天的进步。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完成,如果这样,只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多少例子显示:家长给大学生陪读,只要孩子读好书就行。这造就了孩子只会读死书,生活不能自理。试想,这样的大学生,出了社会,离开父母,还能生存得好吗?连自己都不能管理好的人,用人单位还会相信他能管理好工作吗?总之,独立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具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拥有较强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付时代的挑战。

培养幼儿实践研究论文

幼儿园要在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教学,让幼儿深刻地理解节能减排的理念和作用,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美感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美感教育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目标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与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更要注意发掘他们的艺术潜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尊重他们的想法,肯定、鼓励、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艺术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中,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40多人,其中包含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民间工艺美术家等,到会委员代表非常关注现代美术教育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花鸟画家何水法提到他在国外时常看到教师带领少儿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画展,了解他国和世界艺术历史。现在中国的教育结构中,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教育的主线多是知识教育。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入初中后更为严重。不少学校和家长更是将学生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期间,按照“精打细算”“争分夺秒”的标准来制定流程,几乎完全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国学院创办者何香久也表示,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受教育主体“人”的关注,只关注知识,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造成了美感能力的缺失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华.浅议美育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影响[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

[2]庄虹.审美感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1987(10)

[3]傅梅芳.美育与创造个性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郭建军.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0

摘要: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

一、多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细致化

为使安全教育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更细致,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幼儿活动场地设置安全标志,提示幼儿注意安全。比如在每个楼梯上都利用可爱的小脚印标识,让幼儿区分上下楼梯的方向;电源插座旁都是孩子自制的安全标志,小心有电;盥洗室的地上都有防滑标志、墙壁上有如何洗手的顺序图示,以此来规范常规以及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多方位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凸显了安全环境标致化,强化了安全教育效果。

二、多通道体验: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1.游戏体验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幼儿园中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非常大,让幼儿在玩中体会什么是安全、遵守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身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行为,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2.主题活动法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它是依据幼儿的生活,又以幼儿的快乐、健康生活为目的。同时,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只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才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理解。

3.安全讨论会

我们注重把安全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把自我防护知识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如,针对玩滑滑梯的情况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玩才能安全又开心?”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讨论和总结的基础上自主制订游戏规则,消除安全隐患。吃点心、午餐时不要急着把太烫的食物送入班级,不要催促幼儿“快吃“”比赛看谁吃得快”等;午睡前提醒他们自我检查,不带玩具杂物入寝室,加强午睡时的巡查……在每个生活细节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形式推动: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做好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及生命安全,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联合家庭及社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人

为强化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一把手(园长胡海燕)为组长;专设安全负责人尤燕飞;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突出领导班子全面管安全的理念,党政共抓,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安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每月安全排查、在重要节假日前排查安全隐患,能及时排查幼儿园周边环境异常情况和异常人物。

2.安全培训,一个也不能少

安全培训辐射全体教职工,涉及教师、保育员、食堂、门卫等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此,我园每月对教职员工开展1~2次的安全专题培训,如学习安全文件,实践活动(灭火器的使用、出现火灾、地震时怎样逃生、幼儿意外事故处理)等,以此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参考文献

1、以“做”为中心 让幼儿在操作中感悟数学——谈“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启示林华帧;生活教育2009-03-10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幼儿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劳动教育论文写法如下: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

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

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

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

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一)劳动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对学生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若想学生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品质,有强不息的性格,须尽早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思想和行为,切勿剥夺了学生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平日多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参加学校的简易劳动以及一些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有了爱劳动的习惯,就会随之热爱学习。

反之,不爱劳动的学生也难以热爱学习。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品质,而这样的品质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练意志、品质。学生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学生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学生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抑制自身的惰性。并且在做家务劳动中,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二)劳动是促使学生更具责任心的抓手

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试想,一个不爱劳动的学生又怎能积极主动地做其他事情?那些从一年级开始就自己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在参加班级及校内外活动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和家长不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承担责任的素质教育,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积极心理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范文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的品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快乐氛围;潜能;幸福感;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即如何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赛林格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H=S+C+V 。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科学证实:一部分来自遗传,大约占48%。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人的体力、智力、气质、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

其次来自于模因(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人性格、品格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第二种遗传,即父母以及环境的“模因”给你的“天赋”。家庭是个性形成的根源,“制造人格的工厂”,来源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生命初期,儿童对世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无需经过正规教育――我们称之为自然或者“本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显然是错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观念都抗拒改变。可见,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对一个人积极地心理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积极的个性。因此在后天环境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老师和家长)。我们不会忘记:台湾作家三毛,人生那么成功,为什么却最后走向不归路?是少年时代深深印在脑海中的不快乐,给她的人生奠定了灰色的基调。那时因为她的数学功课不好,老师经常言行侮辱,画黑眼圈,罚站、罚跑等,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伤害,反抗的结果是被教师赶出学校。后来是妈妈的家教,让她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感受到一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见教师的不慎,一旦给学生人生的底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人生就会至此不再亮丽。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关注积极心理学。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的能力。他们期待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等。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让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例如同一门课,我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个人和小组的智慧,教师积极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被重视、被赞许、被肯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主观幸福感、成就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一种需要不断被欣赏和认可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正面期待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不难看到,近几年高校扩招,视野开阔、思维和行为难控制的学生多了。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台上口干舌躁,而学生或者酣然入眠,或谈笑风生,或津津有味地听随身听,或者心无旁骛地看闲书……

网络使他们获取信息轻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的压力,再加上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都是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难题。讲浅,不屑一顾;讲深,不可理喻。人在课堂,心已飞出很远。教师该怎么去做才能创造使学生积极向上、愿意合作学习、能够互相鼓励和互相肯定的课堂氛围呢?

1. 教师要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积极地爱学生。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是教育的幸运。教师要在积极的的状态中,在显示出对所有学生高期望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是个好老师,而且以身为专业的教育者而自豪,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2.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如敏锐的观察力,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的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能面对现实,勇于打破舒适圈,接纳新思想!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 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营造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所处环境人的适应,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试想,你把班级空气搞成了“毒气”,你怎么去呼吸?一个过分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其实反过来学生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身心健康。教师心理支撑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是你价值的体现,学生需要你,是老师内心莫大的安慰。教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与消极态度。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让环境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4.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位尊而权威,师道尊严。知识的占有者,具有权威性、控制性、管理性和人格的优越性。课堂成了“教堂”而非“学堂”。

课改赋予的教师的新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促进者,是储存特定知识的硬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积极的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师生互动学习,形成一个共同体。我们熟知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上课时指定一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分析、措施。学生们为了能争得发言的机会,往往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教室里经常气氛热烈,教授则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发言。有时教授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以使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难怪哈佛会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34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竺可桢、杨杏佛、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等。由此我想到了蝴蝶效应:人的变化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5. 教学评价要完善。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中。例如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通过推销你自己、公关专题演讲、危机处理、我喜爱的一座建筑、参观分析企业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建设等大量的实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磨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实力;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我的创业计划”专题活动,我班同学作品在参赛中获得自治区“创业杯”二等奖。一位学生当自己的成果被肯定,感受到被关怀重视,就会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成就感、幸福感会不期而遇,即在生命的每一天,遇到最好的自己。(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 教育 理念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

[摘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并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读者心理学边缘化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心理学通过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与 方法 论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图书馆制度的剖析,得出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结论;最后,阐明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获取途径的观点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心理教育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积极心理学概述

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 热点 ,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2.1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 名言 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3.1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 报告 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7.34,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7.07,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 自我评价 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3.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4.1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4.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认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图书馆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辅导那些心理病人呢?这显然是传统病理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划上了等号。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还在于告诉大众寻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那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更应该把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馆实施心理教育与教学部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图书馆首先要加强心理知识方面书籍的宣传力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心理素质,将引导读者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其次,可以举办心理学讲座、活动日、座谈会、展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心理教育作用的效果。还应该开展图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拓心理咨询等新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甚至建立心理治疗室,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幸福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必然是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幸福感的图书馆。

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 反思 、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 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 渠道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 人际交往 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 野营 、拉练、 军训 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3]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4]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