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23日讯 记者庄红韬报道:由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办的“花生营养价值与产业前景国际论坛”于2004年12月2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国际论坛是我国举办的学术水平最高、参加部门最多、代表面最广的有关花生营养与产业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特邀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国际花生研究的权威专家专程来华做主题演讲;会议也专门邀请了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山东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中国营养学界泰斗于若木教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王文哲、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国家有关部委代表、花生产学研单位的领导共100余人出席会议,共商我国花生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大计。会议深入交流了世界花生营养与人类营养保健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花生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研究和提出了中国花生产业发展的新的思路和举措。 一、花生在国民营养改善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花生在中国一直被当作一种次要的经济作物对待。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花生研究和花生加工技术的进步,国内外花生生产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花生的营养价值和经济地位。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花生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年出口量占世界出口市场的42%, 花生油占国内食用油消费的25%。欧美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新近研究证实花生具有平衡膳食,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肥胖,抑制癌症生长和抗衰老的防病保健功能。地中海健康膳食广泛使用花生,美国心脏病学会大力提倡食用花生油,哈佛大学设计出深受欢迎的花生减肥食谱,这些研究和消费引导促使美欧食用花生的消费量连年上升。我国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不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更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食用花生的消费空间有待开发。 二、花生对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花生本身是高能、高蛋白和高脂类的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花生富含微量营养素,含有13种维生素和26种矿物元素,特别是维生素E,烟酸、叶酸、维生素B1,镁、钙、铜、钾等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丰富。花生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富含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皂角甙、白藜芦醇、抗氧化剂等,藜芦醇竟是葡萄含量的908倍。对防止营养不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具有显著作用。花生集营养、保健和防病功能于一身,对平衡膳食、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花生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花生的净收益具中国七大农作物之首,单位面积收益率高,比种粮食作物等更有利可图,对农民增收作用较大。发展花生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在中国资源条件差、农民收入低的西部地区发展花生产业可以促进西部大开发。 四、发展花生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创汇 当前,国际市场的粮食作物大米、小麦、玉米及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籽等的价格都低于我国国内价格,只有花生因属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约30%,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花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大宗农作物品种之一。加入WTO后,市场准入机会增加,出口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将更加明显,是中国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产品。发展花生产业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 五、发展花生产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食物安全 花生含油率为50%左右,单位面积产油量关于其他油料作物。发展花生产业会提高中国油脂自给率和降低进口风险,并可节省出土地来发展粮食生产,对确保我国粮油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可避免大量进口美洲转基因油料产品带来的潜在生物风险。花生是大宗的优质蛋白原料,发展花生产业有助于满足中国食物和饲料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花生茎叶,外壳是优质的家畜饲料,可为中国畜牧业提供保障。 六、发展花生产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花生是国际公认的半干旱豆科固氮作物,可以在土壤贫瘠和气候较为干旱的地方种植,在沙质土壤上种植的效益远高于其他作物。种植花生不仅能减少化肥的使用,还能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以山东为龙头的黄河沿岸8省区直到新疆一线的“沿黄花生产业带”,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利于遏制荒漠化蔓延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七、中国花生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中国虽然是花生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却不是花生科技、加工和开发的大国。我国花生研究、加工技术和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适于花生生产的广大地区尚未种植花生或着生产水平非常落后,急需开拓和扶持。中国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不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不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食用花生消费市场更有待开发。在花生专用品种选育、黄曲霉毒素污染治理、抗旱育种、花生深加工高新技术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花生食品系列开发等方面非常薄弱。由此导致中国花生出口的比例徘徊在5%作用,出口价格远低于美国和国际均价,市场波动加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出口时常遭遇技术壁垒。中国花生产业急需研究、政策和技术支持,深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否则,中国花生已有的优势就会很快丧失。 八、发展花生产业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提高对花生产业重要地位、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认识,高度重视花生产业发展。政府应当像重视大豆那样重视花生。第二,加强花生的科研工作。国家和相关科研机构要加强优质专用品种开发、无公害栽培技术、产后储藏技术、深加工技术、食品卫生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攻关。第三,建议将花生生产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立相应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带,并给予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第四,加强花生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建立花生生产者协会,统一产品质量和外销价格,制定生产、加工、运输和贮藏的行业规范,大力扶持花生营销和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花生产业发展。建立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相配套的产供销体系,确保我国花生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第五,促进花生深加工业的发展。包括花生加工设备的生产和研发与应用,花生油品和食品品种的开发,增加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第六,建立花生种植、生产、储运的良好工作规范,加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 九、中国花生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巨大 全球食用植物油需求已超过油料产量,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供应持续看紧。中国是世界缺油大国,缺口量占国内消费需求的40%以上。国内外对食用油的需求决定了花生生产举足轻重的位置。世界花生将从油用向食用方向发展,营养保健价值不断受到重视,食用花生市场孕育着极大的销售潜力。中国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不及亚洲国家和地区,更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食用花生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有待开发。科技进步将进一步提升花生产业水平,品种改良、深度加工、食品开发等使利润空间扩大。 与会的国内专家学者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国际会议的研讨,将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花生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帮助了解花生营养在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花生的生产和加工;促进国家设立花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产、学、研等行业对花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和发展中国花生产业,使花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可以炸油,有很多的用处
长期以来,我国花生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畅销产品。20世纪90年代我国花生出口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出口量30万~50万t,占国内花生总产的近5%,占花生国际市场25%左右的份额。1996—2000年全国花生平均出口量为34.6万t,平均占同期世界花生贸易量的23.9%,在上述五年中,除1997年外我国花生出口均居世界出口国之首。而2001—2002年我国花生出口有较大增长,出口量稳居出口国首位。
“九五”期间,我国食用型花生仁的国内市场平均价格比美国花生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低20%以上。如2000年我国花生仁价格为4200元/t,同期国际市场花生仁价格折合人民币为6200元/t,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32%,具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内花生市场一般不会受到国外花生的冲击,而且食用型花生出口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是我国入世后农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农产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花生收获面积与产量分别占世界的16.35%和37.80%,花生单产是世界花生单产的2.31倍。花生在中国食用油五大油料作物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花生仁和花生油出口量及世界排名不断下降花生单位面积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主要粮食和油料作物,同时,在单产和价格提高的共同作用下,花生的收益也明显高于多数大田作物
-国外品牌竞争优势明显虽然手机产业化已经多年,但在广大消费者看来,手机仍属于高技术产品的行列,只是手机从高新技术电子逐渐降低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区别而已,况且虽然中国新兴了众多手机厂商,其产量已经达到规模生产的界定范围,但多数企业仍处于替其他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的状况,核心技术还被牢牢控制在少数的国外手机厂商手中,消费者在品牌情感选择上更倾向技术所有者是在所难免的。在北京这种众多手机品牌竞争激烈到近乎残酷的核心城市,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比欧美手机市场品牌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手机市场,像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品牌,作为市场的先进入者在品牌竞争时处于相对优势也是必然的事情。国内手机品牌虽然近几年在手机出货量、手机销售增长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国内各手机品牌的总体来看,技术和品牌资产均不占优势,其更多的作为市场的跟随者。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方面都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和束缚,从而更多的变成依赖其国内熟悉的销售渠道进行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缺少了主动的变动动力,其品牌竞争处于劣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手机用户的消费心理把握不足也成为制约中国手机品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像三星、摩托罗拉等国外知名品牌,每年都将投入巨额营销费用用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以了解消费者的细分组成,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因,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而中国手机厂商目前还更多地停留在产品主导型的发展上,在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强烈的北京市场,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其品牌竞争力处于弱势。-三星在青年群体中占据先机与其他国际品牌相比,三星手机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后来者。然而,这个后来者又无疑是最近这个市场中最大的成功者。据近期由世界著名品牌调查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排名100强名单,三星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其品牌价值由2001年的52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08亿美元。其品牌价值三年间翻了一倍。三星手机的成功在于以技术研发为基础,以把握市场需求为导向。手机市场的成熟引发了成熟的消费心理,消费者对手机的参考因素更多的转向时尚、个性、新颖等方面。个性独特、追求时尚设计的三星满足了国内众多追求时尚的青年消费者,例如,在手机的颜色上,三星最早向消费者推出珍珠白;双屏手机也是三星最先推出的。不仅如此,三星还最先倡导“手机也可以作为装饰品”的新理念。今年7月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手机市场占有率前五名依次为波导、摩托罗拉、TCL、诺基亚和康佳。诺基亚由原来的第二降到了第四。另据最新报道,由于受到了诸如西门子的低价和三星推出的时尚手机使得诺基亚失去了部分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细心的消费者可能注意到了,诺基亚手机款式更新慢,缺乏国内消费者认同的时尚感,手机设计基本保持直板机,只有个别型号略有改变。而中国消费者使用手机这么多年,在款式上,越来越倾向于折叠翻盖手机,这种审美的形成与日韩手机大量进入是密不可分的。诺基亚产品外观单一,可能成为导致诺基亚与消费者渐离渐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两年强调时尚观念、突出个性的氛围中,摩托罗拉原定位的传统成熟的形象已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摩托罗拉推出了“MO-TO”、“闪客”等等,富有活力形象的表现逐渐获得年轻时尚消费群体的青睐。对手机未来更换市场调查反映,半数以上的消费者有再次购买的预期,这意味着北京手机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商机,未来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毋庸置疑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三星的购买表现最为强烈,而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是否能依然把握其强劲实力、有效扩大其市场占有,我们只有拭目以待。-品牌差异与品牌的广告有很大联系对手机品牌形象调查表明,北京手机用户赋予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成熟男性稳重人士的形象,赋予松下和西门子成熟男性充满活力技术人员的形象,赋予TCL和LG热情奔放年轻艺术家的形象,而三星则是前卫的商业人士形象。品牌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与品牌的广告诉求和产品形象积累有着一定的联系。三星公司在手机市场开拓上,将其目标市场锁定在22岁至35岁的年轻白领阶层。由于这部分人收入稳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勇于尝试新事物,是手机主要消费群。具有年轻活力的香港著名红星郑伊健、陈慧琳做其产品代言人,使消费者把三星产品和时尚个性前卫联系在一起。与之相反,尽管折叠机在中国很畅销,诺基亚在中国一直坚持走直板机路线。诺基亚这种风格一度被业内认为是固执。虽然近段时间以来诺基亚也是新品推出,但市场似乎反应并不是很强烈。使人们对这个手机业老大是否能把握市场产生疑问。摩托罗拉这个品牌给人一种传统的、商业人士的形象。然而,这种形象已经不足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面临品牌老化的危险。回顾今年,摩托罗拉在重新调整市场的策略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迎合市场需求和产品推广。在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电视广告中,MOTO横空出世。塑造出一个时尚、酷、个性的特征,这似乎更贴近于中国的消费者。国产手机在品牌资产积累上明显缺乏主导思想,除消费者依据近期广告对波导、TCL形成一定了解外,其他品牌多数让消费者处于模糊状态。国产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采用“美女广告战略”,例如,李玟、金喜善、赵薇、伏明霞、梁咏琪分别成为波导、TCL、夏新、首信、科健的形象代言人。然而这种品牌塑造并没有给人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理念和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品牌文化。因此,进一步的包装品牌,赋予其独特的理念和文化,将是国产手机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收入、年龄、性别影响手机消费从收入来看,消费者收入越高,未来考虑更换手机的比率就越高,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消费者达到了百分之百更换手机的预期。高收入的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国际品牌,如三星、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的用户均对国外品牌的手机有强烈的关注,用户年龄未对国内外手机品牌的关注产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相比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摩托罗拉认知度不断提升,而三星的认知度呈下降趋势,这与摩托罗拉最初定位传统成熟,而三星个性时尚的市场定位相吻合。在喜好方面,25岁至44岁用户对国内品牌的偏好略有提高。四成以上16岁至24岁用户喜好诺基亚,45岁至60岁用户对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好感最强,达三成以上。在对手机市场占有率研究中,国内品牌的手机在35岁至44岁用户中使用率较高,达到19%,而在45岁至60岁用户中使用率最低,仅为5%。45岁至60岁用户使用摩托罗拉占四成以上,使用诺基亚占三成以上。60%以上25岁至34岁用户未来六个月考虑更换手机,比率最高,而45岁至60岁用户未来更换手机的比率最低,仅为33.9%。三星和诺基亚在16岁至44岁用户中购买达到或接近二成,而在45岁至60岁用户中不足一成。国内品牌波导和夏新在45岁至60岁用户中的购买力严重不足。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的用户均对国外品牌的手机有很大的倾向性,性别未对国内外手机品牌的关注产生较大的变化。相比而言,男性用户对摩托罗拉和波导的认知度超过了女性;女性用户对TCL的偏好较高。在对市场使用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摩托罗拉在男性用户中的使用率最高,达到30%以上,而女性对诺基亚的使用较高,达到25%以上;男性用户在未来六个月内对诺基亚购买表现显著,达到25%以上,而不同性别用户对三星手机的未来购买基本接近,达到20%以上。总之,在如今日趋激烈和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研发实力、对市场的分析和把握程度、产品品牌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三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些世界手机行业的大鳄,谁将在未来竞争中引领风骚,市场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作为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内手机厂商,在生存压力日益增加的市场环境中,更多的仍然是学习。
苹果和华为,两者如今的实力差距到底多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现在的手机市场上,苹果手机和华为手机在市场上都是非常有潜力的两个品牌,我们从销售数量来分析这两款手机,似乎华为手机和苹果手机的差距减少了不少呢!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在实力上的距离到底是有多少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首先有一点九非常明显,苹果公司是一家拥有100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但是华为目前还只是一家注册公司,我们从CISCO公司目前的市场价值来看,估计华为的市场价值大概只有3000亿美元左右,但是肯定不会超过3000亿美元。做为一家跨国企业,苹果公司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对国内的手机市场有非常大的影响,另外苹果公司就仅仅在电子产品零售这方面已经获得了,10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目前在全世界第一个获得超过10000亿市场资产的企业。而且苹果公司在各个方面都要超过华为,无论是产品零售,所获的的利润以及研究开发能力,甚至广泛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苹果公司都要将华为公司抛在身后,另外苹果公司所所生产的苹果手机,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要远远的超过华为。但是要说起研发成本,华为公司的投入就连苹果公司也自愧不如。据了解,在很久以前华为公司每一年都会投入1000亿美元作为研发产品的成本,据了解,这个数量已经是华为公司一年收入里面的百分之十四了。要是单独将这个方面分开来看的话,华为公司已经超苹果公司和很远的距离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目前为止华为手机里面基本上一大部分的配件都是由华为公司自己生产的。从手机的处理器芯片,手机电池甚至是手机主板都是由华为公司内部开发出来的。虽然说苹果手机的系统也是由自主研发而来的,其他的配件大部分都是由外加工公司进行加工的。就像苹果手机的屏幕是来自三星公司的产品,手机基带在最开始时候高通公司负责,再后来就是由英特尔公司,基本上可以说,苹果公司已经苹果手机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交给了第三方公司进行制作。苹果手机是在乔布斯研发的itouch平台的基础上推出的产品,所以到现在的苹果公司依然非常注重软件和硬件之间的磨合,再加上精密的工艺技术,让苹果手机成为智能手机行业里面的佼佼者。华为的移动位置服务技术之所以这么的强大,主要是因为以前华为的核心是在腾讯公司那里,只是现在转型成为电子产品零售公司所以在软件质量方面和客户使用体验上面和苹果手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在中国知网上看看吧
线现在就安的话,还是华为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一篇国际贸易 毕业 论文质量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而其中选题得当与否起着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着国贸论文的成败。为此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一) 1.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2. 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 3. 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展研究 4. 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5.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6.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展望 7. 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人力资本开发 8. 中日贸易关系的变化与特征 9. 日本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策略 10. 利用外资问题 11. 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研究 12. 中小企业发展海外经营的国际 经验 探讨 13.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14. 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问题 15.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二) 1. 外资银行在华竞争策略研究 2. 外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基地 3. 出口贸易收汇方式选择研究 4.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策略 5. 论温州产业出口结构的优化 6.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温州外贸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7. 温州市旅游业利用外资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8. 欧盟对我国鞋类产品反倾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9. 浅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10.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1. 对我国出口信用 保险 的分析及发展思考 12. 汇改后我国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如何防范汇率风险 13.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14. 浅析我国发展国际保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15.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工业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三) 1. 中国外贸区域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 2. 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3.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4.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 5. 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6.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 7.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8. 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研究 9. 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10. 地方外贸发展研究 11. 外保障 措施 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12. 我国外贸应对技术壁垒问题 13. 我国外贸有效竞争体系的建设问题 14.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5.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四) 1. 浅析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发展思路 2. 绿色壁垒及我国应对措施研究 3. 纺织服装技术贸易壁垒及应对研究 4. 反倾销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对策 5. 温州企业品牌战略的发展对策分析 6. 我国彩电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 7. 浅析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 8. 浅析专业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浅谈出口信用保险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策略 10.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11. 论国际保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12. 运用出口信用保险 降低出口收汇风险 13. 浅析我国企业出口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猜你喜欢: 1.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2.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3.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 4.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5. 国际贸易相关论文题目
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国际商务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商务论文选题(一) 1. 关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整体改革思路探讨 2. 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国际商务专业的重要性 4. 引起国际商务谈判冲突的文化因素分析 5.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策略改革探索 6. 项目管理在重大项目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7.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8.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探讨 9. 普通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0.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教学法探讨 11. 国际商务文化意识的差异及对策 12.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3. 论高职《国际商务》双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设计 14. 国际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开发 15. 国际商务谈判中语用原则的作用与应用分析 16. 浅析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 17.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8. SPACE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9.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途径 国际商务论文选题(二) 1.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3. 中国广告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路径和措施研究 4.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关系研究 5.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6.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7.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入世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9. 我国中小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研究 10. 入世后中小货代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11. 网络对国际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 12.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3. 中国家族企业的国际化研究 14. 中小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15. 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16. 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17. 如何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18. 中小企业的国际品牌创建的研究 19. 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20.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21. 如何提高内蒙古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22. 如何改进我国出口商品包装问题 23. 中日经济合作对策 国际商务论文选题(三) 1.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2. 内蒙古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营销策略 3. 中国羊毛产品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4. 如何加强与贸易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研究 5. 内蒙古羊毛产品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6.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7. SPACE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8.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途径 9.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单证课堂学生参与度调查及对策研究 10. 新媒体背景下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 11. 国际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12.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思维方式差异问题及对策 13. 浅谈通过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的有效办法 14. 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 15. 国际商务英语“以证代考”评价模式探讨与实践 16. 国际商务谈判中语用原则的作用与应用分析 17. 浅析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 猜你喜欢: 1. 2017年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3.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 4. 关于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5.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企业发展在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阶段之后,已经步入了“企业公民”这一全新竞争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9年美国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2001年英国的FootsieforGood,再到2003年澳大利亚推出的R即utxe,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国际社会提为重要议题并加以量化。上个世纪末,欧盟设立了一个目标,到2010年“欧洲经济应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为此,‘有65家跨国公司和19家欧洲国家组织为会员单位的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他们不仅提出了责任竞争力的概念,而且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的主流,把其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种理念的倡一导下,一些欧洲企业的责任竞争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星巴克,这个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连锁经营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咖啡市场价格降到每磅50美分的时候,星巴克仍以1.2美元的价格向它的咖啡供应者收购咖啡,其目的是保证农民的收入。星巴克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地己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跨国公司近乎强制性的向我们兜售。由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和青年华商峰会组委一百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管理者们基本上都认为企业应该有社会责任,而且这种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目标和利益是不冲突的。这一调查显示,认为应该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人是88%,认为不应该的只有%4(他们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无所谓的有%8。对于目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认为不怎么样和很差的占到了一半,认为很好的只有4.%5。至于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认为有社会责任还会有竞争力,另外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毫无关系,这也反映了现在企业家的多种心态。企业社会责任己不仅是道德问题,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己经成为大的趋势,并且逐步从道德规范走向法律和标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SO00(socialACeountability5000),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予以规范。因此,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日渐发达的今天,企业趋于国际化发展,“非官方组织”纷纷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行为准则,在保护劳工利益的名义下,制造新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以保护发达国家的自身利益。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自发追求更文明的经济行为的结果,也是被动的产物,是受到外界压力的结果。企业竞争越来越遵循一个新的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在内的竞争规则。不适应这个规则,企业可能就会被排斥在商业游戏之外。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非常深入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入世后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客观条件下,研究企何突破固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及其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候。
发布时间:2016-09-06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目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气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进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步其竞争上风、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 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治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贸易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进步,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均匀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纵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治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进、追加要素投进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进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伏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固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治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贸易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进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进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活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本钱也将随之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题目。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治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题目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靠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很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上风都丧失了。
到数据库里面找相关文献
你好,可供参考的文献列举如下,请参考,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蓝庆新;郑学党;;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3期 2 张彬;杜晓燕;;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王菲菲;赵书华;;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07期 4 王征国;;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王云晖;;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六大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方忠;张华荣;;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张阳;;The Study of the Rewriting Identity of“Otherness” in Cartoon Figure MuLan[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8 王琳;;文化创新:提升天津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途径[J];城市;2008年05期 9 易旭明;金冠军;;数字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创新动力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11期 10 姜鑫;迟越;;中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省际均衡状态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11 赵书华;王华强;;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04期 12 张斌;;国际文化贸易中文化保护所面临的局限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3 解奥衍;张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国际文化产物贸易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3期 14 王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 郑刚,许为民等, 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浙江社会科学2002.1.[2].陆园园, 郑刚.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创新要素协同研究:66-70.[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02)[3].张芸婷, 郑刚, 陈劲. 中小企业如何依靠破坏性创新快速成长——基于共合网的案例研究:77-82.[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4]. 许庆瑞,郑刚, 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误区分析与趋势展望,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6 .[5]. 许庆瑞,郑刚,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6].郑刚,朱凌,金珺.全面协同创新:一个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8(9)(原载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0.[7].郑刚,王方瑞,陈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科研管理.2008.3.[8].郑刚,何郁冰,陈劲,陶婷婷,蒋键.“中国制造”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中集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的案例研究.科研管理。2008(4):95-102.[9].郑刚,朱凌,陈悦.中国创新地图——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国创新管理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2):442-448.[10]. 水常青,郑刚,许庆瑞. 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协同创新要素的实证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2期:44-48(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5.3全文转载)[11]. 葛朝阳,郑刚,陈劲, 基础研究的经济回报率测度与评估: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科学学研究2002.4:348-352.[12]. 李青、郑刚、陈劲.新兴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基于神舟电脑的案例分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6):P38-43.[13]. 郑刚,梁欣如.全面协同:创新致胜之道——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增刊)2006.[14]. 葛朝阳,郑刚,陈劲, 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科研管理2002.6.[15]. 郑刚,姜春林, 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01.6 .[16]. 郑刚,赵晓庆. 从组合创新到全面创新:企业创新管理范式的新发展.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cience,2005.10:68-72.[17]. 许庆瑞,郑刚,刘景江, R&D评价在中国:实践与趋势, 科研管理2002.1.[18]. 周亚庆,郑刚,沈威.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海尔集团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管理. 2004年第5期.p110-115.[19]. 许庆瑞,郑刚,陈劲.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管理学报.2006,2:135-142.[20]. 许庆瑞,郑刚,王勇, 计划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科研管理2002.2.[21]. 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管理学报.2004.1.[22]. 卢显文,郑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发展演进及启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37-41.[23].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 全面创新管理:21世纪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科研管理2003.5:1-5.[24]. 朱淼,郑刚, 影响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浙江经济2003.6.[25]. 郑刚,陈劲,刘景江, C型组织:一种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创新, 科研管理2001.5,[26]. 许庆瑞,郑刚, 组合协同创新:基于协调观的技术创新新模式,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增刊)
以汽车产业为模型的分析,你看看吧~~迈克尔•波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机会和政府行为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钻石模型”构筑了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包含了比较优势原理,并大大超出了后者的解释范围。基于“钻石模型”构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鉴于汽车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性,其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探讨,都将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基于“钻石模型”理论构建出的评价体系,能够利用六大因素对汽车产业实际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评估,以求最客观、全面的评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①主要因素评价方法分析生产要素: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具有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优势,这可以降低加工成本。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可以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确实,发达国家正在逐渐将加工转向中国,但是就汽车生产来讲,经历了“福特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模块化生产方式”,在生产环节的成本已经压缩到“干毛巾”的程度,要想再拧出水来是极其困难的。跨国公司的利润源已经转向开发、品牌、售后服务方面,即使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也不过是加工中心,是跨国公司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初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仍然保留在跨国公司手中。另一方面,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中国汽车产业仅仅依赖一般生产要素优势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再看专业生产要素,中国现有汽车制造技术大部分来自引进国外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强。核心的汽车制造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与世界发达汽车制造国相竞争。②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在的巨大汽车需求市场,这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共识。国外认为:需求和法规是汽车工业进步的两个轮子,但是在中国这两个轮子转得都很艰难。由于中国大多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在汽车消费方面首要的要求是低价,对于性能、款式、配置的要求并不迫切,这就迫使中国汽车产业不得不大量生产技术含量低、廉价的低档产品,很难赶上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水平。另外,国内缺乏保护汽车消费权益的法规体系,这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对粗制滥造的纵容,并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③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在中国,汽车产业被列为支柱产业,是优先发展的对象。优先发展汽车产业的战略本身没有错,但是由于大量资源集中在汽车产业,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产业群没有形成,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也受到深刻的影响。比如中国有100多条汽车生产线,有几百套汽车生产需要的模具,但是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巨大的机械工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之所以不采购国内的设备,原因之一是国内的机械工业得不到必要的改造资金。另外,汽车产业所需要的一些特殊钢材如镀锌板、高强度钢板、特殊结构钢等国内依然无法供应,需要进口。这里面有一个矛盾,就是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但是反过来相关产业也需要汽车产业的带动。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了前面一句话,往往忽略了后面一句话。现在看来,由于汽车产业本身及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国内汽车生产没有形成必要的经济规模,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汽车产业仅依靠国家投资,控制过严,无法有效利用有效的市场资源,如民营资本、其他行业资本、外资等。④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国内发展汽车产业的战略是集中资源支持若干大集团的发展,这一点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的部门负责人认为,竞争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应该要竞争的结果而不要竞争的过程。而企业和学术界认为:没有竞争的过程就不会有竞争的结果,市场经济是无法绕开竞争的,竞争的过程之所以不可少,是因为它同时是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未经竞争的行政垄断实际就是保护,而保护并不能保护出竞争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其配置过程是要经过竞争的,因此“要结果不要过程”的想法实际上是非常荒谬的。缺乏竞争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⑤辅助因素评价方法分析机会:由于国际上汽车生产严重供过于求,只有中国存在市场扩张的潜力,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机遇都是中国市场,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极其难得的机遇。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应当抓住这个难能可贵的机遇,努力提升本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⑥政府:汽车是中国计划管理体制下控制最严的物资,从中国有“三类物资”的分别起,汽车就名列“一类物资”的前茅。数十年间“一类物资”的名单长了又短,短了又长,汽车的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动摇。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规定77种一类机电物资中,有70种可以敞开订货,而在不放开的7种“一类物资”中,汽车就占了3种(轿车、货车、旅行车)。到90年代初,国家发改委仍然在下达指导性计划,直到2001年,国家发改委才宣布放开轿车价格管理。目前汽车生产项目管理、产品范围、合资管理、轿车经营等仍然采用固有的管理方式。控制过严,就是排斥竞争,保护落后,无法造成一个产业健壮成长的环境。这也会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疲软;是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与提升的。中国汽车产业主要由三大资本源构成,即国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三大资本源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就主要的出口数据来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良性、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不过,根据“钻石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产业界的也有来自政府政策的。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总的来说是稳步在发展的;不过,由于内部存在着来自于诸如技术、市场、政策、机遇等因素的不足的影响,已经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埋下隐患。也许这些隐患并不会马上产生不良反应,不过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中国汽车产业只有根除了内部存在的一系列隐患,再利用上来自外部的好的环境;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够持续、长效、稳步的向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