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研究玛斯洛娃的论文综述

发布时间:

研究玛斯洛娃的论文综述

她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诱奸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他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故事背景: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

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关于沃尔玛研究的文献综述论文

沃尔玛北上2003年7月11日,世界第一大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连锁公司(Wal-Mart Stores Inc.)旗下的山姆会员商店在北京正式开业,这是它在中国的第5家会员商店。对沃尔玛来说,进入北京这个全国潜力最大、竞争也最激烈的市场标志着它在中国北方扩张的加速。自从1996年落户深圳,7年内沃尔玛陆续在中国开设了28家连锁店,包括了沃尔玛的全部三种业态:山姆会员商店、购物中心和社区商店,从地域上看这些沃尔玛连锁店聚集于长江以南地区,深圳、东莞、汕头、福州、厦门、昆明这些南方城市占了沃尔玛全部门店数量的75%。连锁零售业的最大客户群是普通百姓,但沃尔玛却将北京会员店的客户群定位为“有车有房”这一在中国日益壮大,但比例相对很小的人群,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山姆店副总裁 Tom McLaughlin认为,“选择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因为这里有人数众多的富裕阶层,山姆会员商店将主要面对那些高学历和高收入的消费者,其中很多人都有私家车和自有住房。”沃尔玛致力于为这些“有车有房”的会员提供价廉质优的商品和无微不至的服务,让顾客即使在超市购物也能够享受到VIP般的待遇。于是,沃尔玛刚刚开业的北京山姆会员店选址在离北京市中心约有40分钟车程的西郊石景山区,店堂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1300个车位和46条收银通道,以保证顾客快捷便利的购物。为了迎合北京消费者的喜好,沃尔玛做出了不少调整,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区域营运总监何国良指出,北京山姆会员店的4万多种商品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最畅销、最适合本地的产品,其中沃尔玛的自有品牌“MembersMark”更是山姆会员商店的一大优势,“这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是我们的会员在别处无法买到的。”在新开业的北京山姆会员店,沃尔玛特别设置了大型的生鲜食品区,供应各种活鱼,还有现场制作的比萨饼、烤鸡和各种主、副食品,这正是中国很多超市的共同之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山姆会员店不同的是,北京山姆会员店一楼店面的很大一部分被辟为电子产品销售区,这里有视听设备、个人电脑以及各种IT产品。而在美国的山姆会员店里,电子产品一般只占一到两个货架。“我们认为这些电子产品对富裕阶层会非常有吸引力”, Tom McLaughlin这样解释如此设置的原因。沃尔玛公关部方面透露,“目前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会员数已近30万人,深圳山姆会员店曾创下山姆会员店全球单日销售额最高纪录—1000万人民币。深圳能做好会员店,我们相信在北京也能做好。”布局:从南走到北 从东走到西稍微留意一下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此前沃尔玛的4家会员店都分布在“沿边”城市:深圳、福州、昆明和长春,此次进入北京是第一次在内陆中心城市开店,有业内人士认为,沃尔玛很可能将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周围其他城市。此外,考虑到沃尔玛的大部分门店目前均分布在南方,北京山姆会员店的开张也可以视为沃尔玛在中国北方扩张的前奏。据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成杰透露,2004年底或2005年初沃尔玛将在北京开设第二家店,那会是一家面向更多普通消费者的社区超市,店址则选在北京西单商业街向南1公里,紧邻生意兴旺的SOGO购物中心。除了中国北方,沃尔玛还在向东西两翼延伸势力范围,首先进入它视野的是“东方明珠”上海和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有报道称,沃尔玛将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目前业态暂定为社区商店。而就在北京山姆会员店开业前一周,沃尔玛亚洲区总裁亲临重庆,并宣布不久之后沃尔玛即将落户山城。从地图上来看,沃尔玛在中国的脚步很明显是由南向北走,而现在它已经进入了大举扩张阶段。据透露,沃尔玛还计划在2003年内在中国再开设7家新店,这样它在中国的连锁店总数将达到35家。随着规模的扩大,区域布局的成熟,沃尔玛的规模效应将更为明显,物流、配送体系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两步错棋进驻北京后,沃尔玛的扩张步伐可能就此加快,但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就在北京山姆会员店开张前不久,沃尔玛在昆明和大连连续遭遇了2次失利。2003年7月4日,沃尔玛宣布将昆明山姆会员商店改建为沃尔玛购物广场,计划在今年10月10日停止营业并开始改建工程。为什么决定改弦更张?沃尔玛方面解释说,“在过去几个月里,通过对昆明山姆会员商店的拜访以及会员的来信,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昆明会员期望能获得不同的购物体验。应昆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决定将昆明山姆会员商店改建为沃尔玛购物广场。沃尔玛购物广场以更多的商品种类、更小的包装,将更加能满足会员朋友的需求。”在大连,沃尔玛出师未捷,1.7万名山姆会员不得不接受退卡的安排。沃尔玛方面对此的解释是“由于业主违约,未能如期交付租赁场所,致使大连山姆会员店迟迟未能开业。因此,大连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已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以终止租赁合同。”据了解,大连山姆会员店在最高峰的时候,曾经发展了2.5万名会员,后因商店迟迟未能开业,约有8000名会员已经办理了退卡。2003年7月4日,沃尔玛正式宣布为了避免经济上和声誉上的巨大损失,将为余下的1.7万名会员退卡。尽管业主违约并非沃尔玛的责任,但这一事件也可以反映出在处理与中国当地合作伙伴关系上,沃尔玛似乎还需要更多的经验。沃尔玛在昆明和大连的失利似乎说明了会员店并不像沃尔玛想象中那么适合中国城市。在会员商店的每一种商品品类中,一般只有几种品牌可供选择。而这些品牌一般都是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第一或第二品牌。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店方可以通过大批量采购大大降低成本,最终让利给会员;另一方面,会员商店通过替顾客精心选择高质量的商品品牌,大大减少了会员因购物时面对众多品牌选择所需耗费的时间成本。这就是会员制商店与普通超市和大卖场的不同之处。大多数业界人士认为,会员制商店的转型即使在中国一些发达地区也有先例,这不仅与当地人的购买力水平有关,也与地理环境和消费习惯有关。比如像昆明这样的城市购物相对比较方便,一次性购很多物品的必要性不大。面对外界的质疑,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成杰解释说:“我们选择会员店的标准是有足够消费能力的大城市,我们相信这种业态在中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中国的零售市场已大有人满为患之势,仅以北京地区为例,大大小小近千家超市以相差无几的价格出售着千篇一律的商品,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沃尔玛的中国隐痛作为连锁商业王国中的巨人,沃尔玛当然知道规模的重要性,无论其今后数年在中国的扩张策略是长驱直入还是步步为营,都要面临来自政策层面的制约,即便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沃尔玛的扩张也许要付出比家乐福等国际连锁零售企业更高的代价。实际上,沃尔玛在中国的扩张正在遭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阻碍,其中既有外部政策因素,也有沃尔玛自身制度和系统建设方面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商务部批准沃尔玛可以在中国的38个城市布点开店,但布点的数量指标一共只有30个。也就是说,沃尔玛最多只能在中国开设30家控股的零售点,从第31家开始股权结构必须进行相应变动,向中方倾斜。沃尔玛在中国苦心经营7年,始终以广东、福建两省为据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忌惮政策红灯,还因为它自身的采购体系及物流体系无法跟上。沃尔玛将总部设在深圳,其他各地的分公司都属总部管辖,其财务也必须经总部统一结算导致税收不可避免的从门店所在地流向深圳,这也是不少城市对沃尔玛进驻报以淡漠态度的原因之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事实上沃尔玛曾经抢在家乐福之前商谈在上海的开店事宜,但是由于沃尔玛坚持把结算中心放在深圳,此事才一直未果,这一拖就是8年。在2003年最新的商业规划中,上海市将限制在内环线以内开设大卖场,在上海零售市场的争夺中,沃尔玛就此处于劣势,这不能不说是沃尔玛心中的一块隐痛。采购成就赢利其实,除了显而易见的门店销售模式外,沃尔玛在中国获益的另一个最大来源是采购中心,低廉的成本和日益发达的物流系统使沃尔玛从中国采购中得到了不少实惠。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成杰向外界表示,中国正在成为沃尔玛全球采购的重要基地,“沃尔玛利用与中国制造业厂家的关系为其开发或定制专供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去年我们在中国采购了120亿美元的商品,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亿。我们计划未来5年之内,在中国的采购金额扩大到每年250至300亿美元。”据统计,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额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沃尔玛全球最大的供应国之一。现在,深圳和上海作为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和分中心负责全球、华东等地区的采购工作,其中最被沃尔玛总部看重的是位于深圳的全球采购中心。沃尔玛方面透露,2002年公司采购中国产品总额已超过120亿美元,其中95%以上来自深圳,约占全球55个国家采购总值的2/3。沃尔玛全球销售额以每年2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在深圳设立全球采购中心是沃尔玛集团酝酿已久的战略计划,其总部高层多次到深圳就此事进行切磋和商谈。未来的2年内,沃尔玛中国将停止采购外包,并将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在深圳设立的全球采购中心及其所属的采购网络完成。沃尔玛总部表示,在深圳设立全球采购中心,意味着沃尔玛不仅能在这里采购到质量、包装、价格等方面均具竞争力的优质商品,而且深圳顺畅、便捷的物流系统及发达的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特别是华南地区连接世界市场的枢纽港地位将为沃尔玛集团的全球扩张赢得更多的时间,带来更多的便捷。中国制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促使外国零售商纷纷把眼光投向中国,此外,中国在服装、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等一系列产品上的价格优势也使这些零售商乐得从中国进货。据统计,外国零售商2002年一共从中国购置了近400亿美元的商品,占中国出口总量的11.3%。2003年7月29日到31日,2003年跨国采购洽谈会将在上海举办,目前已有沃尔玛、欧尚、家乐福等63家大型跨国公司报名参加,这也正显示出了零售巨头对中国采购中心地位的集体认同。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家乐福在中国已开办9个采购基地;英国的连锁超级市场Tesco也将于今年在广东深圳设立一个采购中心;全世界最大的家庭改进零售业者,也是美国排行第二的零售企业Home Depot即将在上海与深圳之间选择一个城市开办采购中心;日本零售巨头Aeon也准备于2004年在广东省开设一个分销及采购基地。跨国公司在中国对供应商的争夺,同样是沃尔玛给中国连锁零售业带来的冲击。像沃尔玛这样的跨国零售企业通常都拥有全球统一的产销链,在许多国家其自有品牌产品在其总销售额中占到了30%至60%,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抢占了当地的流通主渠道,甚至对当地制造业实现了控制。由于沃尔玛的强势地位,它给予供应商的公平待遇是别的零售企业无法比拟的。进入沃尔玛不仅意味品牌信誉度的提高、“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能够分享沃尔玛提倡的与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不收回扣,不要进场费,相反为压缩采购成本,沃尔玛会帮助供应商改进工艺、提高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控制存货……这就是供应商争相“追捧”沃尔玛的原因。但这种情况却使中国零售业越来越感到不寒而栗。中国零售企业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在他的“过度开放报告”中说,如果流通业掌握在外资手中,向下危及制造业的控制权,向上危及金融业,甚至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空洞化。众多业内人士指出,一旦国际零售企业掌握了流通主渠道,中国的工业企业将沦为外资流通企业生产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中国自己的工业品牌将销声匿迹,最终将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入世后的3年保护期即将到头,如果中国不能指望供应商自动绕开沃尔玛,那么如何应对跨国零售的采购战略确实将是中国零售业最棘手的问题。被缚的巨人信息化物流是沃尔玛最有力的一只手,但中国市场上零散的连锁店布局和不超过30家的规模让沃尔玛既感到鞭长莫及,也找不到施展的空间。它陷入了自己制造的难题:政策限制了其开店的规模,而没有数量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无法发挥规模效益,于是,沃尔玛在中国鲜有赢利。不过,这种局面终将改变,每多开一家连锁店,沃尔玛就离赢利的目标迈进了一步。沃尔玛所到之处,都会在当地引起类似投下重磅炸弹般的轰动,在中国零售业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沃尔玛发出的耀眼光芒是谁也无法阻挡。然而今年6月份,美林公司出台的一份调查报告,却似乎在这片灼亮的光芒中投下了一个黑影。美林的这份报告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7个行业的运做进行了评估,调查报告显示,除了家乐福有赢利外,几乎所有的在华外国零售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沃尔玛当然也不利外。其实,在中国,沃尔玛的店面经营没有实现赢利已经不是一个秘密,自从1996年,沃尔玛正式进入以来,其店面经营就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这似乎与沃尔玛在其本土发展的强劲势头格格不入。

您好 浅谈下五力分析吧 1有替代品 2有潜在竞争者 3供应商溢价能力低 4消费者议价能力高 5竞争程度强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好运

关于裴斯泰洛齐的研究论文

教育观 儿童教育浅谈裴斯泰洛齐教育观对儿童教育的启示-精选文档2019-04-12 4页 用App查看 知识是精神食粮的店 关注浅谈裴斯泰洛齐教育观对儿童教育的启示裴斯泰洛齐是一位伟大的瑞士教育家,他投身于教育事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发展和未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着想。他对这方面的探索中提出了宝贵的观点,对进行和研究儿童早期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与极大的启迪。一、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1800年6月21日,裴斯泰洛齐在向布格多夫“教育之友协会”作题为《方法综述》的报告中,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论点。在其论点当中他向人们提出了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的要求,也就是教育应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这一观点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当时也被一些人充分认识到,从此儿童逐渐成为教育的中心。可见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教育就回适得其反。然而,在目前我国早期教育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的让孩子学习计算、拼音等小学课程。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学钢琴、绘画、舞蹈和体操。有的幼儿园迎合家长的需要,在幼儿园课程中过早地进行读、写、算等正规训练,把幼儿园当作小学来提前训练,这种抢先型早期教育,不仅在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也剥夺了早期经验的积累。这样的教育也无法实现父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愿望。如美国北卡罗莱细大学的实践发现,接受正规训练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后,就会逐渐失去这种优势,而接受循序渐进教育的幼儿通常都能赶上来。过早进行某方面的单项训练,有可能把另外一些活动项目挤掉;妨碍幼儿其他技能的发展,破坏幼儿各种能力之间的平衡。更为严重的是,回妨碍幼儿情绪的发展。据美国乔治城大学研究,在精神和体力方面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儿童,在智力上比无忧无虑的儿童低13%,后者的智商为104,前者只有91。因此,我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必须与幼儿的独特的学习方法相适应,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发现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成长。盲目地、人为的强行超越儿童发展的顺序,给以过度的训练,过多的刺激,非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还会引起反作用。教育既要与各年龄儿童发展的特点相适应,又要考虑儿童个人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度的教育。二、早期教育应遵守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裴斯泰洛齐早期教育全面发展的观点中,德、智、体、美几方面的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密切关联、互相促进的。认为教育只有做到“全面性”,才能挖掘孩子的天赋能力。这样的观点显然对教育很有实在意义,不但是对目前早期教育误入“唯智化”的有力抨击,而且是早期教育全面性发展意识的体现。使我们从他的这一观点当中有所觉醒,认识到早期教育不等与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它是指儿童身体、智力、个性、品质、情绪等整体性的培养。早期智力开发无疑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它的全部。因此,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人的智力,还应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起着参加和保证作用。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由于他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强烈情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等优秀的非智力品质、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强化脑细胞的活动,智力活动就会呈现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古语所谓“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早期教育要促进幼儿的发展,绝不是仅凭智力发展就能完成的,因此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早期教育应注重“情感”教育

关于爱心的名人故事例子:这是最好的消息罗伯特.德.温森多是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他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有一次温森多赢得了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走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说:“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早日康复。”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前一周是不是遇到了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官员说。温多森点了点头,说有这么一回事,又问:“到底怎么啦?”“哦,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官员说,“那个女子是个,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你让人给!”“你是说根本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官员答道。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然后说:“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希望本文关于爱心的名人故事例子16个能解决您的问题。请记住我们的网址:宋江看瓜的故事北宋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小时候就深深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这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正在自家的西瓜地里看瓜,从瓜地西头道上过来了两个逃荒要饭的。一个是白胡子老人,一个是五六岁的小孩,都穿得破破烂烂,身上带着破碗破瓢。小孩口渴,见到西瓜,哭闹着非要吃不可。老人怎么劝说怎么吓唬都不行。宋江看着怪可怜的,正打算摘个西瓜送给小孩,忽然发现父亲正朝瓜地走来呢!他怕父亲责备,伸到瓜蒂上的手又缩了回来。这一来,小孩哭得更凶了,声音嘶哑,真叫人受不了。宋江坐立不安,怎么办呢?最好有个办法,既让小孩吃了瓜,又叫父亲不生气。想呀想,怎么也想不出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急得他直跺脚。嘿,这一跺,系在腰带上那串父亲给的赏钱“当啷”直响。宋江心头一亮,有了好主意。宋江来到一老一少跟前,大声说:“这小孩要吃瓜?白给不行,你们身边有钱的话,我卖你一个。喔……有十文钱,刚才要来的……够买一个。行,我去摘……”这些话全是说给父亲听的。其实,老人哪有什么钱呀。他瞪着两眼望着宋江,越听越糊涂。宋江不管这些,摘了个又大又熟的西瓜,送到老人手里。小孩马上不哭了。老人感激地跪了下来,千谢万谢。宋江怕露馅,赶紧把老人扶起来,推他走了。“你在演什么戏,啊?”父亲走来,脸沉着问。宋江心慌,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卖…卖了个西瓜。”说完,指了指身上那串钱。父亲冷笑一下:“这不是我赏你的钱么?”宋江见自己的机关被父亲点破了,脸涨得血红,一声不吭。父亲轻轻拍拍宋江的肩,笑道:“傻孩子,这事你没错。把瓜送给这样的穷人,是应该的……”丛飞的爱心故事丛飞(1969.10.29~2006.04.20)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1994年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贫困孩子,受他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累计捐助款300万元。丛飞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已经小有名气,每场演出的出场费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费。但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当时为了及时给一百多个孩子交上学费,丛飞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他们就这样无私地奉献,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快乐,他们牺牲得太多,但他们无怨无悔。这就是高正荣和丛飞,两名普通的深圳五星级义工,他们不求回报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爱……买七份报纸的善良姑娘蔡特金是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德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她为国际妇女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还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创始人。很小的时候,蔡特金就表现出了她对弱者的同情心和爱心。有一次,小蔡特金和父亲一块儿逛街,见到了一个小报童,这位小报童穿得又脏又烂,十分可怜。这个时候,小蔡特金顿时产生了同情之心,便把平时积攒下来和零花钱拿了出来,一下子向小报童买了七份报纸。蔡特金的父亲十分好奇,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报纸,于是就问:“你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报纸?一份不就够了吗?”小蔡特金以为爸爸批评她乱花钱,难过得低下了头。爸爸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便对女儿说:“孩子,别误会,我当然知道你为什么买这样多,但是你给他七份的钱,拿一份不就可以了吗?其他的可以让他去卖嘛!”小蔡特金顿时恍然大悟,连忙取出了一份报纸,把剩下的都还给了报童。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暴动,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战乱再次降临了。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了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乐于助人的邓小平邓小平(1903-1997),四川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个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喜欢社交的人。邓文明乐于同人交往,在调解地方争端时处事公道。在家里,他严格而又谦和。他对孩子们的训诫是严厉的,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邓小平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在邓小平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到一个老式私塾接受教育。两年以后,邓小平七岁时,转到一所新式小学就读。他从早期起就学习了现代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地理,并且学的是白话文,而不是过去一直使用的文言文。邓小平儿时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喜欢和同学们玩游戏,而且学东西非常快。他读书只朗读三遍便能够记住并背诵出来。他也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即使有些事情是违反传统道德的,做了会受到惩罚,他还是无所畏惧,照样去做。邓小平8岁时,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和他很要好的同学因为妹妹生病又无钱看医生而急得哭了起来。第二天一早,邓小平一走进教室,就立刻跑到那位同学身边,悄悄塞给他5块银元。这5块银元是邓小平从父亲的钱箱里偷偷拿出来的,在当时这笔钱可以买到500斤谷子,也算是一笔巨款了。过了好几天,邓文明发现钱箱里莫名奇妙地少了5块银元,非常生气。他把全家人包括佣人都叫来打算彻查此事。父亲还没开口,邓小平很自觉地站了出来,并主动地把一根棍子递给父亲。邓文明以为儿子拿钱去乱花掉了,一生气顺手接过棍子就把邓小平打了一顿。邓小平一声没吭地挨完了打,父亲见状,也渐渐消了气,并觉得事情很蹊跷。他把邓小平找来,想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邓小平这才把事情原委详细地告诉父亲,他说:同学的妹妹生了很严重的病,他家很穷,没钱看大夫……还没等小平把话说完,父亲就把他拥在怀中,高兴地说:儿子,你做得对,父亲错怪你了。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打你一顿。但是为什么我惩罚你的时候,你不把事情的原委早点告诉我呢?小平说:我的行为还是属于偷窃,您告诉过我,小偷是应当受到惩罚的,所以我应该挨打。父亲摇摇头说:儿子,你能主动帮助别人,而且很诚实,这是对的。但是,遇到了急难的事情而不信任自己的父亲,那就不对。你要拿钱帮助同学,应该先跟父亲说。小平点点头。父子俩相视而笑。不久,邓文明为了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把他送进广安城新成立的中学。几年后,这个有远大抱负和爱国心的父亲把儿子送去法国勤工俭学,从此,邓小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关心他为什么犯错吗?你会追究原因吗?当你发现错怪了孩子时,你会向他道歉吗?一些家长可能会担心,给孩子道歉那不是会让自己威信扫地吗?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呢?实际上,向孩子道歉是在向孩子表明,你尊重他(她)的情感,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应当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邓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表扬了儿子,也指出了儿子的不足之处,同时还作了自我检讨,给儿子作出了一个表率。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异常巨大的。当然,父母弥补自己过失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拥抱一下孩子,或者与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等等。这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是很优秀,很可爱的。一个记者的纯真与良善他出生在鲁山县尧山镇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的相继离世,让他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一座低矮的茅草屋,就是他的容身之所,每逢阴雨连绵,屋内四处漏雨。然而,年仅18岁的他,却做出了让村里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掀掉茅屋盖瓦房。这在今天听来,无异于痴人说梦,却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真实故事。那年夏天,炼狱般的苦力拷打着他的身心,摔泥巴,做砖瓦坯,累得他几近虚脱。随后,他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上山砍柴凑足烧瓦的燃料,借用生产队的老窑烧制砖瓦。第二年春天,他又跑到很远的深山里,截下200余根建房用的椽子,用孱弱的肩膀将它们扛回村庄。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赶在寒潮来袭前盖起了三间新瓦房,他跪倒在父亲坟前,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因为家境贫寒,他勉强读完高中。学业中断后,想到未知的将来,他心中一片茫然。这时,邻居家的收录机里播放着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高加林的故事点燃了他的文学梦。昏黄的桐油灯下,他静下心来,从书本里摄取力量。他纸笔不离身,有空就坐下来写,稿子一篇篇投出去,却都石沉大海。这时,对写作几近痴迷的他,遇到了一位文学老师,在他的辅导下,他终于凭借不懈的努力,稿件渐渐见诸报端。随着发稿量的不断增大,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在老师的推荐与引领下,他成为了县广播局的临时工作人员。对于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他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不畏艰难风险,深入新闻现场。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因工作突出被破格录用为正式记者。随后的几年,他成为了县广播局对外发稿最多的记者,并有几十篇新闻作品相继获奖。作为一名行走在社会前沿的新闻工作者,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生活在底层的人,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目光,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因为梦过你的梦,因为痛过你的痛,他更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无奈。想到自己一路走来,曾有多少双手拉着他、推着他,引领他走上逐梦之旅。他暗下决心,要用行动回馈社会,尽量去帮助他人。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近40名学生,让那些贫寒的学子,延续着他们的求学梦。他用新闻扶贫的方式,改写了画眉谷一个村庄的命运。他跟许许多多志愿者一起,奔赴冰雪、地震的灾害现场……然而,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却是因为他与贵州水窖的情缘。2005年春天,他被徐本禹义务支教的事迹感动,第一次登上贵州这片贫脊的土地。正是这次高原的灵魂之旅,让他与贵州结下不解之缘。贵州严酷的生存条件,村民沿着崎岖山路背水的身影......无不敲击着他的心灵。他捐出自己多年积攒的稿费2.4万元,帮助村民建造了30座水窖,随后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仁爱之手,出资捐建了167座“河南水窖”。他的善举在当地引起广泛关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这项公益活动,截至目前,由他发起援建的“河南水窖”已达1080座。他的事迹传遍中原大地,受到网友的热情追捧,诗人杨志广为他写下这样的诗行:我不知道,从河南到贵州/你疲惫的双脚起落的数量/只知道,你鲜红的衣袂/明亮我的眼眸/明亮无数人的眼眸/一面旗帜,鲜艳夺目/让所有爱心的脚步/都不约而同地,与你相随......说到这里,很多人都已知道他的大名,他就是获得河南省十佳记者、河南省十大爱心人物等荣誉的张朝岑。有人说,他只是位“三无”记者,经济上并不宽裕,做这些事就是为了出名。面对类似的质疑与非议,眉宇间也有过挣扎,更何况由于长年奔波,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已是华发早生,身体每况愈下。然而,他始终听从内心的召唤,义无返顾地行走在慈善的道路上,用爱点亮自己温暖他人。他用一句话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既然上苍赋予我做人的属性,架构这一撇一捺的工程,就成了我每天必修的功课。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依然固守内心的纯真与良善,只为写好一个“人”字,让每个瞬间都焕发生命的光彩。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完成了从“农村少年”到“精神侠客”的华丽转身。倪萍做慈善的故事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历来热衷于慈善事业,只要举行大的慈善活动,就一定能看到她的身影。2008年5月,在央视为汶川大地震举办的《爱的奉献》募捐晚会上,倪萍捐款100万元;2009年2月,在上海举办的“娱乐慈善群星晚会”上,倪萍再次捐款300万元,并获得“年度最具奉献慈善之星”……2011年3月2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京举办“一路有你—————中国扶贫基金会慈善晚会”,倪萍积极响应,并拿出自己以“芭蕉”和“丹顶鹤”为素材的国画《韵》,来到现场参加拍卖。她对媒体说:“其实我从拿起画笔到现在,也只有一年时间。当时是为了给新书《姥姥语录》找插图,结果没找着,就自己画上了。画了十多天,很多人不相信是我画的。尽管自己是个初学者,不能与那些大家相比,但为了做慈善,我还是壮着胆子来了,即使这幅画只能卖几千元,我也很荣幸。”当得知《韵》的起拍价为20万元时,倪萍连连摆手道:“不值不值!我看过太多大家的画和珍品,我的画真不值这么多钱。”亚洲电视总裁王征开玩笑说:“如果最后拍卖价超过20万元怎么办?”倪萍认真地说:“我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绝对卖不到这个数,如果超过了,我就送你一幅画。”王征说:“一言为定,到时不许反悔。”但倪萍心里依然不踏实:“我真害怕这个价格流拍了弄巧成拙。”王征鼓励她:“爱心无价,你就给自己壮个胆儿。”倪萍这才勉强同意试一下。拍卖开始,倪萍的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儿,她紧张地听着拍卖师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这幅名为《韵》的作品,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女士的用心之作,起拍价为20万元,为了慈善助学,请各位女士和先生们踊跃竞拍!”他话音刚落,就见台下买家纷纷举牌,眼见价格一路飙升,很快突破30万元,50万元、60万元……当一位买家报出88万元时,倪萍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在这时,一位年轻买家喊出了100万元的价格,倪萍赶紧抢过拍卖师的话筒激动地说:“好弟弟,我的画我最清楚,它真不值这么多钱,不值!”并对一旁的助手说:“赶快再去拿两幅画来,我要无偿赠给竞拍成功者。”王征又和她开玩笑:“别忘了说过要赠我一幅画的,现在要赠给别人,到时我怎么办?”倪萍笑着回敬他:“我说过的话一定会兑现!”竞拍又继续进行。出乎倪萍意料的是,买家的竞拍热情一点也不减,当又有人喊出110万元后,几乎是同时,亚洲电视总裁王征喊出了118万元。倪萍听到这个价格时,不顾一切冲到拍卖师前夺过竞拍槌,双手紧握高高举起,又快速敲了下去,激动地失声喊道:“成交!”这一举动把竞拍师吓了一跳,更引起了全场爆笑。倪萍涨红了脸语无伦次地说:“不好意思,我破坏了会场规矩。我的画不值这么多钱,真不值!”最终,《韵》以118万元成交。拍卖结束后,倪萍仍沉浸在无比激动中难以自拔:“我非常感谢大家对自己画作的错爱,如果我自己的画真能卖这么多,我以后每天什么都不做,就专门画画了,我十分清楚,大家是为了慈善才肯出这么多钱的。其实我很怕出名,但为了做慈善,我只好豁出去了。只要是为了慈善,不管高调低调都是好调,我也会一直画下去,为慈善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更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郎朗:让音乐与慈善结合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2004年5月20日,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2005年10月9日,华盛顿举办“中国文化年”期间,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布什总统向他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音乐就像一种语言,世界的语言,它将人们彼此相连,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老舍帮助盲人谋生的故事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将近40名。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宽裕,连养家糊口都很不易,更别说有能力去接济他们了,因此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每次一经过“瞎子庙”,他的心便隐隐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瞎子庙”之间,把这些盲人都组织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目。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瞎子庙”也从此被废弃。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个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上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声脚步声名叫“善”。有爱心的小屈原“知道吗?村口的大石洞里能流出米来?那天我亲眼看见的。”村子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村民们跑来跑去,互相转告着。屈原的爸爸皱着眉头,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奇怪!米怎么会少了?”他把两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树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树后面,他要干什么呢?来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人,个子不高,怀里抱着东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叹了口气,从树的后面走了出来。“屈原!”他叫道。“啊,爸爸,你怎么在这儿呀?”屈原吓了一大跳。“回家再说,咱们先把东西放过去。”屈原的爸爸已经想到,大石洞里的米是儿子放的。“嗯,嗯,谢谢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里很多人家穷得没有饭吃,就想出了这个为大家送米的办法。他的爱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扬,但是爸爸说了另一些话,让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你这样能让所有的穷人吃饱饭吗?现在你还小,应该好好读书,长大了,真正地为大家做些事情。”“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裴斯泰洛齐论文正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生于瑞士苏黎世,早年丧父,住在农村外祖父家,深切认识了农民的悲惨境遇,终身对人民的痛苦抱有深厚同情。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力图通过教育改变农民的生活。曾在新庄、斯坦兹创办孤儿院,后又在本文通过对裴斯泰洛齐教育遗产的挖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阐述裴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关系及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裴氏“3H”思想与素质教育要义——“三全”;裴氏“直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活动教学”;裴氏“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劳结合”;裴氏“穷人的救星”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农村

三、论教育目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体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根据上述思想,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他认为教育应按照人的天性及其发展顺序逐步进行。他还认为遵循自然的教育,必须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得到均衡的、和谐的发展。四、要素教育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是他的要素教育论。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认为在关于事物的对象的任何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人如果能掌握它们,就能认识它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学生掌握知识也有最简单的因素。教师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根源于他承认教育的自然适应性。他认为儿童身上生来就潜藏着具有要求发展倾向的天赋能力和力量。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儿童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就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步转到更为复杂的方面。他指出了各种教育的最简单的要素,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

研究玛格丽特杜拉斯论文选题

zhongguoqikanwang.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Marguerite Duras其作品对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安妮宝贝影响深远。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 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1985年发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1986年《情人》获里茨——巴黎——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作品目录《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树上的岁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琴声如诉》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劳儿·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说 伽利玛《戏剧——卷一:水和森林——广场——音乐之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戏剧——卷二:苏珊娜·安德莱尔——树上的岁月——是的,也许——莎伽王国——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8年 伽利玛《毁灭吧,她说》 1969年 子夜《毁灭吧,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卡车》 1977年/电影《卡车》,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1977年 子夜《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 1977年/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子夜《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塞扎蕾》 1979年/电影《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80年夏》 1980年 子夜《绿眼睛》 1980年 《电影日志》《阿加莎》 1981年 子夜《阿加莎或无限的阅读》 1981年/电影《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自《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戏剧——卷三:<丛林猛兽>,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詹姆斯·洛德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合作改编;<阿斯珀恩文件>,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杜拉斯和罗伯特·安泰尔姆合作改编;<死亡的舞蹈>,根据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说改编,杜拉斯改编》1984年/戏剧 伽利玛《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写作》 1993年 伽利玛《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文/玛格丽特·杜拉斯A:“不喜欢那种让所有男人神魂颠倒的狐狸精式的女人, 那种女人只有在制造悲剧的时候才可爱,在重罪法庭上她们才会令人敬仰。”B:“夫妻之间最真实的东西是背叛;任何一对夫妻,哪怕是最美满的夫妻,都不可能在爱情中互相激励;在通奸中,女人因为害怕和偷偷摸摸而兴奋,男人则从中看到一个更能激起情欲的目标。”C:“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否则他们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D:“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但她又认为,如果活着没有爱,心中没有爱的位置,没有期待的位置,那是无法想像的。”E:“任何一个女人都比男人神秘,比男人聪明、生动、清新,从来也不想做男人。”F:“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G:“同性恋像癌症一样是一种必死无疑的疾病。”H:“喜欢只写过一部小说的作家。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圣经》、米什莱、夏多布里昂、卢梭、帕斯卡尔、勒南的《耶稣传》、《克莱芙王妃》、拉辛、波德莱尔,觉得萨特和波伏瓦都不是作家。”I:“作家是难以忍受的,他杀人、做坏事。”N:“我生活的故事不是存在的。它是不存在的。它没有中心,没有路,没有线。有大片地方,大家都以为那里有什么人,其实什么人都没有。”

情人,王道乾乌发碧眼

不可模仿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要做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读者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对语言的敏感,对激情的欣赏能力,怀有深刻而复杂的心理体验,对于异类形象的理解与包容……是,又不是。即使在那本轰动全球的《情人》出版以后,即使有大多数人终于认识这位晦涩难懂的女作家原来是当之无愧的大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的那种深情与多义性仍使透彻了解与评介作家的工作成为一种不可能。 杜拉斯的文笔与独特风格使许多当代女作家为之着迷。她们拜倒在杜拉斯的脚下,把她的作品当作《圣经》,她们因为有一些令人心碎的感情经历与生活痛苦而自以为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找到了一种源于女性的姐妹般的共鸣,她们写作时把杜拉斯的作品放在工作的桌子上,她们刻意模仿杜拉斯式的优美、绝对而神秘的句子:“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线索。” 她们模仿的诸如此类的句子与腔调,事实上只是王道乾的译笔。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有足够的距离,语言的障碍更成距离。自始至终,杜拉斯是一个法语作家,一个典型的感性而又不可捉摸的法兰西女性。在阅读那些拙劣的杜拉斯文本的仿制品时,不由自主感叹:读懂她才是真正的敬佩。法国的评论家米雷尔·卡勒一格鲁贝尔称“承认或者隐而不说,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风格的魅力之所在:意指的震颤波动。”“意指的震颤波动”,它来源于灵魂的力量,而灵魂附属于一个特定的肉体,老天,它怎么可以被随意模仿呢? 198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写出了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情人》并凭此获法国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其时,她已70岁了。对于15岁半在印度支那湄公河的渡船上与中国情人相识相爱的那段经历,70岁的女作家仍写得饱含激情。因为时间的尘封、记忆的积压以及作家对历史俯瞰式的洞察力,这激情被表现得丰富深邃、充满张力。这种非线型的、把故事寓于情绪之中的如泣如诉的写法对传统的文学阅读是当头一棒,全世界的读者都惊奇于这种杜拉斯式的写法。爱情故事之中交织着在殖民地家族创业失败的背景、对母亲与兄弟的爱与恨,青春的希望与绝望……所有的这些形象这些感情都以极端而惨痛的语言来表现,悲怆而低沉。它们使人想到当作家年轻时,或者盛年时,未必能获有如此表达悲剧的力量。一个女人在她白发苍苍时回首她的青年时代,对爱的恨的可能都付之平静而温厚的一笑,时间打磨、削平了一切极端化的情绪。如果是一位女作家就不一样了。爱的更爱,恨的更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写法其实就是诗。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使这诗显出一种隧道般的幽深与霹雳般的亮度来,简直能杀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个少女时,曾经美丽动人,中年始却因酗酒而形容枯槁。是否像她在《洛尔·瓦·斯泰因的谜狂》中写的那样,“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要毁了自己?”在《情人》里,杜拉斯说:“现在,我看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在十八岁,十五岁,就已经有了以后我中年时期因饮酒过度而有的那副面孔的先兆了。”“在酗酒之前我就有了这样一副酗酒的面孔。”总是这样,总是这样认为,这样说:绝望先于存在而存在。因为绝望才存在,才感知存在。一切从绝望开始。这是杜拉斯式的句子,她的感受方法与思考方法。要么她想得到的无限的多,要么她从未得到过。 为什么要酗酒?杜拉斯说:“饮酒使孤独发出声响,最后就让人除了酗酒之外别无所好。饮酒也不一定就是想死,不是。但没有想到自杀也就不可能去喝酒。靠酗酒活下去,那就是死亡近在咫尺地活着。狂饮之时,自戕也就防止了,因为有这样一个意念,人死了也就喝不成了”。“人们缺少了一个上帝。人们在青年时期,一旦发现那是一个虚空,又对之无办法,因为那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醉酒于是用来承受世界的虚空,行星的平衡,行星在空间不可移动的运行,对你来说,还有那痛苦挣扎所在地专有的那种默无声息的冷漠。”《物质生活》极端的行文风格来源于极端的个人活法。对于激情的拥有者来说,虚无主义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虚就是不被限定、肯定的实,死亡是最大的激情。愿意以一死来求证生被毁灭的激情。杜拉斯因酗酒成疾病情严重被送入巴黎的美国医院治疗,陷入昏迷,清醒;再昏迷,再清醒。在她几次短暂的清醒中,那个名叫扬·安德烈的年轻人总是守在她的身旁。杜拉斯对他说:“这样昏迷过去,你不知道我会活下去,你还会要我。”他对她说:“是,真是这样。”她甚至一把调羹也拿不住,口液不停地流出来,弄得到处都是,走路也不行,不能走了,而这个叫Y·A·的年轻人依然爱着她。 扬·安德烈比杜拉斯年轻40岁,因为阅读杜拉斯的作品而惊喜入迷,因为惊喜入迷开始给她写信,信写得十分精彩。杜拉斯像对待别的来信者一样没有回信。可是有一天她给他写了信,对他说“生活下去是多么困难。”告诉他自己喝得太多因此住进医院。信来往写了两年,后来安德烈听杜拉斯在电话上对他说:来。然后他放弃他的工作,离开他的家,成为杜拉斯的写作帮手与生活伴侣,一直到她死。 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奇特的。湄公河上15岁半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是一次。杜拉斯说:“没有爱情,留下来不走,是不可能的。即使其中有的只是词语,事情也永远是这样。最坏的那是不存在的。”忘年恋的爱情就是对于灵魂的欣赏。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那儿对答和歌,死亡在爱意下屈服。 杜拉斯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赴巴黎读书时,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不久迷上了文学。其实还是在小姑娘时,她就对她的母亲说,她想写作,她要的就是这个。而她的母亲因贫困对此不屑一顾。1943年,杜拉斯29岁时发表处女作《无耻之徒》,步入文坛,遂成为职业作家。写小说也写电影剧本。著名的《长别离》、《广岛之恋》在搬上银幕后轰动影坛,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杜拉斯的作品是极适合拍成电影的,它们线索单纯背景清晰感情的渊源却极为深邃而对话又生动富有韵致。《长别离》、《广岛之恋》压抑深挚感人,它们是诗的银幕化。 听听这些小说与电影的名字就有一种诗意的美丽:《琴声如诉》、《蓝眼睛黑头发》、《她说毁灭》、《黄色太阳》、《恒河女人》、《印度之歌》、《死之舞蹈》、《夜船》、《痛苦》、《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有谁能按著作年表真正读懂杜拉斯作品的意蕴?欣赏是做得到的,对于不理解的,也可以欣赏。杜拉斯说“宁可让人不理解”。宁可难懂也要保持美。通俗是杜拉斯不齿也是做不到的。要么空白要么出其不意。杜拉斯是一位实验型的作家,追求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视风格与独特为至高无上。或者遇到知音,或者让人咒骂。他们法国人都是如此。杜拉斯是法国之中的法国,先锋之中的先锋,高傲得像一座自由之神。她自编自导过一部叫做《卡车》的电影,2个小时甚至没有一个人物出现过。在中国放映时,电影院里只有几个人。在法国不知命运如何。 本世纪早期,法国,一个出生农家品学兼优的少女在大学毕业后,在受到“到殖民地去发财”的宣传影响后,婚后与丈夫一道移居印度支那殖民地。丈夫病死在那里。她生下一儿一女一个人挑起家庭重担。她教法文、教钢琴、到电影院当钢琴师,她含辛茹苦、节俭度日,然后用十年赚下的血汗钱向殖民地当局购买了一块土地进行耕种。她想留给儿女一点财产。因为她没有贿赂土地管理局的官员,也没有钱贿赂,所以他们给她的那块租借地是太平洋岸边的一块盐碱地,长不出庄稼,备受海潮的侵蚀。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一片废土。她没有丧失信心,她想凭自己的努力再次向命运抗争。她抵押房屋购买木料雇当地农民修筑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她自己也干。但是堤坝在海潮来临的一夕之间被海水冲毁,它们本来已被当地土蟹啄得千疮百孔,海水一来,溃然而倒。她衰老而疲弱,贫病交迫,终于忧郁死去。 这个女人就是杜拉斯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形象,这个母亲基于杜拉斯的母亲原型。像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情人》是自传体作品一样,杜拉斯的成名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也是一部自传体作品。文学是从抒写自我的痛苦开始的。作家若不是出于抒写痛苦而成为作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作家,或者他只是轻飘飘的文字游戏者。作家的生活只有一种,那就是他内心的生活。所以真正的作家从来不会发生资源枯竭的问题。除非他死了,除非他拿不动笔,否则他一直会写下去。内心生活是一条涌动不息的河流,水是一样的水,但是每一个浪花、这一波浪潮与那一波浪潮是不同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比起《情人》中的母亲带着更多来自生活的记忆、粗犷又清晰的真实。杜拉斯的毁灭感源于她母亲的被毁。在她毁灭之前,她生存的世界已被毁灭。她的家园亲情她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已被毁灭。这又是一个杜拉斯式的句子。 苏珊、约瑟夫、母亲以一种狂笑的方式对苏珊的爱慕者、那中国富商的儿子讲述堤坝的故事,讲述他们令人心酸的失败。可怖的就是那种狂笑。可怖的是母亲在抢了苏珊追求者送她的钻戒时双眼迸射希望的凶光: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这个钻戒值2万法郎。可是生活不能重新开始。母亲的青春与健康已经耗尽。 生活中唯一的温柔就是约瑟夫了。在母亲拿了钻戒又痛斥毒打女儿“和他睡觉”时,约瑟夫轻声对母亲说:“你再碰她一下,我就和她离开这里到朗镇去。你是个老疯婆。现在,我完全可以肯定了。”苏珊在发现了这深藏在严厉之下、克制已久的温柔的同时也发现了要迫使这种温柔流露出来所需要的耐心和打击。 母亲在看着孩子们吃饭时,流露出特别宽容好脾气。 是那种令人绝望的平原,单调而肃呆,吊脚楼孤独地立在河滩中,没钱翻新的草顶有白蚂蚁不住落在床单上、饭桌上。饭是有得吃的,只有米饭、涉禽肉,千篇一律令人作呕。平原上不断有光屁股的小孩玩泥巴,因吃青芒果害霍乱一茬茬死去,再一茬茬出生。死孩子被父亲埋在泥土里用脚踩平。母亲不停地种植,种植每一种结果甚至不结果的东西:香蕉、稻、树,什么都种。当她不再种什么以后她就死了。 约瑟夫留下了母亲要他寄给土地管理局的信,这样的信她写了几十封,这是最后一封长信,是愤怒与卑屈的奇怪的混合体。悲怆呼号得令天地为之落泪的她,要求土地管理局能把大片盐碱地中那五公顷高原上的好地长期租给她的孩子们,她的一生已经完了。约瑟夫在离开平原离开家之前给苏珊看了这封信,约瑟夫说一定要杀掉土地管理局的那三个人,哪怕死。他活着,是因为怯懦。约瑟夫要求妹妹苏珊以后无论干什么,都一定要与母亲是相反的。 关于传统的故事,关于原始的痛苦,杜拉斯在这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是写尽了。她一出手,就将这些素材处理得出奇简练,既简练又命中要害。简练是命中要害的必要手段。她是一位高手。她说“小说要么是诗,要么什么也不是。”诗,就是简练的。杜拉斯的小说是简练的复沓。悲惨的图景寥寥几幅就成咏叹,眼泪在平静的叙述之下是多余的。难过在阅读完毕之后更深更猛烈地席卷而来。 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写作14年之后,杜拉斯又写了另一本重要著作:小说《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这个叫斯泰因的18岁的年轻姑娘在一次舞会上被未婚夫抛弃了。她的未婚夫迷上了领事的妻子,变卖家产之后去异国追求别人的妻子。斯泰因在这次舞会上发了疯,她被毁了,尽管她以后结婚生女,但她的一生已被毁了。杜拉斯说她在她所有书中写的女人,不论她们年纪有多大,她们的来源无不是出自洛尔·瓦·斯泰因。她们对自己都有某种遗忘。她们没有一个不是她们自己给自己造成生活的痛苦和不幸。《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写得更加抽象而飘忽,这对杜拉斯是必然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目标已成了她的起点,她的处女作已经写得这么出色,她只能越过传统,寻求别样的表达途径。既然杜拉斯已饱受过痛苦的实质,她只能以“异化”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更深刻的一种意境。斯泰因的正常就是她的不正常。 这个苏珊 ,这个斯泰因,这个在湄公河渡船上和中国情人相爱的白人小姑娘,都是杜拉斯。结过几次婚、生过一个儿子的杜拉斯很容易令人忘记她的真实足迹。杜拉斯的读者们记住的是文学中的杜拉斯,文学塑造成的杜拉斯。杜拉斯说:“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 那个被贫困伤害出卖肉体早熟的少女(《情人》)、那个陷在太平洋堤坝之害中的苏珊、那个永不能与丈夫团聚的少妇(《长别离》)、那个因爱上德国兵被剃光头、对爱情再无信心的法国女人(《广岛之恋》)、那个被未婚夫抛弃的斯泰因(《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那个久久等待丈夫从集中营回来的妻子(《痛苦》)就是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那个永恒的女人:她是在受尽伤害之中成熟的。不管杜拉斯的文本有怎样的多义性复杂性,关于女人她是这么认识的。 还是没有钱。写了这么多书,仍然经济拮据。有人说她小气,偏执乖戾,为了钱而重复同一题材的作品,穿得怪模怪样。与有钱的萨冈一起上电视,萨冈的华丽衣衫正衬出杜拉斯男装打扮的穷酸。不仅仅因为个子小,杜拉斯穿一件黑色制服有十五年之久吧!一件黑色坎肩,一条筒裙,卷领套衫,和一双冬季短筒靴,这就是M·D(杜拉斯名姓的缩写)制服。杜拉斯说“确实没有必要把美丽的衣装罩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在写作”。曾经那么美丽的杜拉斯只能把才华当作她的衣衫。她的美丽被贫困窘迫消灭了,被酗酒杀害了。为什么仍然那么穷?为什么没有富裕过?为什么一直要体现这种生之挣扎?冷静是有的。冷静在杜拉斯从容不迫的叙述中,她在文字之中华贵。 1992年,78岁的杜拉斯在闻知她的中国情人去世之后,黯然神伤,灵感奔涌,她把她与中国情人半世纪前的恋情故事再写了一遍,把《情人》再写了一遍,这就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为了钱再写一遍吗?她已经78岁了。有人告诉我,仍然好,写得奇异,更加简练了。内心生活就是一条涌动不息的河流,它会停止但不会枯竭。像玛格丽特·杜拉斯这样的人,会写到死。一生都在回忆。在回忆之中,过去的一切都是活的,它们是河流之中的水。坟墓中的杜拉斯会如此感叹:关于回忆,关于她,关于她和他的故事,最好的东西还没有写出来。它们有更出色的形式存在着,但这次、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研究综述的论文

综述论文(包括元分析) 通过对已发表材料的组织、综合和评价,以及对当前研究进展的考察来澄清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综述论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包括以下内容: 对问题进行定义; 总结以前的研究,使读者了解研究的现状; 辨明文献中各种关系、矛盾、差距及不一致之处; 建议解决问题的后续步骤。 综述论文的组织形式是按逻辑关系而不是按研究进程来组织的。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现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

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由于综述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综述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

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

各类毕业论文研究综述写法如下:

1、毕业论文内嵌文献综述

这一类就是写在论文正文里面的,通常开篇就是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综述,然后在最后有一个综述总结,总结国内外观点,还要说出自己的观点。

2、单独成文的文献综述

这一类的文献综述比较常见,主要是一个单独的文件,需要写一个摘要,还要有关键词,这一类与小论文很像,但是绝对不能当论文去写,切记这个是理论研究!全文都必须围绕一到两个理论展开去说,可以有延展性,但是切记千万不要脱离你要研究的理论。

3、发表用的文献综述

这种文献综述含金量取决于你发的期刊等级,越是好的期刊难度越高,同时对你所要参考的文献研究时效也有要求,比如3-5年,现在是2019年,你所能采用的文献要求在2014-2019年之间或者2019-2019年之间,并且所使用的文献需要具备一定权威性哦。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和方法

文献综述又叫文献综合评述, 指在全面收集、阅读大量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有很多种, 例如整合式、背景式、历史性、理论式综述等, 毕业论文一般以理论式综述和整合式综述居多, 而其文献综述也通常对某一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论文或者是研究报告进行整合, 分析其研究的现状, 创新点更是少之又少。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