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媒体智能化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媒体智能化发展研究论文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在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仍有着自身的优势。为此,传统媒体可通过媒体的构成形态、经营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重新调整,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最后,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的服务内容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手段的介入是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0-03 一、引言 从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以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光纤电缆通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吸引社会大众利用新技术去共享信息和娱乐休闲;同时,网络远程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也促使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这为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无疑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信息的快速化、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在逐年减少,并使得新兴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更为严峻地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全面扩张,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以下的连锁窘境: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缩减,导致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最后再导致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进一步缩减。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就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而言,在文字编排的严谨性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力争做到与新兴媒体有限竞争与共存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本文特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于2010年4月所开展的上海都市居民文化消费调研的部分数据,以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费现状,从而发现居民在不同媒体选择上的消费分布,并为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与支持。 本次调研以分布全市徐汇、静安等10个区的上海居民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随机访问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13份,得到有效问卷1601份。在调研的样本分布上,男女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级及收入水平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并按照各年龄阶层的真实人口分布,以中青年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从而保证了调研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新兴媒体消费的现状。 (一)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调研群体的性别比例。从此次调研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人数为766,占调研总体的47.8%;女性的比例为835,占调研总体的52.2%。这表明,女性的人数略占优势,但是从整体来看,男女双方比例接近,可保证本调研结论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内在误差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的男女比例分布结果可见表1-1: 2.调研群体的年龄层次。从此次调研的年龄层次来看,25岁-2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为人数最多的群体;45岁-4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18.2%,为人数较多的群体。这表明,在调研的总体年龄分布上,中青年群体成为本调研的主体;一方面,青年人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中年人因社会地位及购买力使得自身群体成为最有可能的实际消费者,这也从侧面保证本调研的对象在年龄层次的分布比较符合社会消费的现状,从而极具参考的价值。具体的年龄层次分布结果见图1-1: 3.调研群体的教育程度。从此次调研的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8.4%,将近调研总体的一半比例;具有大专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18.7%,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群体比例基本持平。这表明,本调研对象的整体教育素质较高,可以保证调研对象对本调研目的及意图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育程度分布结果见图1-2: 4.调研群体的职业等级。从此次调研的职业等级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或企业普通职员及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等初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53%左右;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企业或公司部门经理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左右。这表明,本调研群体在职业等级的分布上比较全面,各等级层次上的群体都有所涵盖,并比较符合社会现状中的职位等级分布情况。具体的职位等级分布结果见图1-3: 5.调研群体的收入水平。从此次调研的收入水平来看,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0%左右,基本与4000-7999元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持平。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上海保持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合理消费结构,其在较高层次的媒体文化消费上的现状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意义。具体的收入水平分布结果见图1-4: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阅读现状对比分析 在关于阅读“纸质报纸”与“数字报纸”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5.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报纸,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报纸1-10分钟,有4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报纸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7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数字报纸,有8.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数字报纸1-10分钟,有12.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数字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数字报纸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即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字编排及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比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阅读优势;同时,在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时,较多的调研者都会选择传统的报纸作为信息了解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1: 在关于阅读“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26.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杂志,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杂志1-10分钟,有40.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杂志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64.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电子杂志,有5.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电子杂志1-10分钟,有13.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电子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电子杂志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延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由于阅读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仍是社会大众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2: 在关于收看“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有线电视,有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10分钟,有1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51.8%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网络电视,有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10分钟,有13.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社会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休闲方式上,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消遣仍是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3: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费内因对比分析 在关于不购买“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0.1%,因价格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1%,因没有时间阅读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0%,因网络可以下载的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7.3%;同时还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0.2%,因价格问题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9%,因电子屏幕小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2.7%,因不了解电子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5.2%,因拥有传统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2.1%。这表明,传统图书在内容质量与易读性方面比电子图书更具优势,而电子图书在价格因素上更为占优。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1: 在关于不收看“有线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因生活忙绿而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9.2%,因个人兴趣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7.5%;同时还可发现因屏幕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6.3%,因价格因素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8.1%,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7%,因信号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2.7%。这表明,对于传统的有线电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节目的质量因素,而对于新型的手机电视,画面的可视效果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新兴媒体的收费模式,因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资源免费的影响,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收看习惯。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2: 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比较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质量、可信度以及易读性方面,明显占据着优势。另外,由于纸质媒体存在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稀缺的版面资源,其广告收入越高。因此,在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合新兴媒体互动的多元化、即时性,并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等特征,寻求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创新,以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 1.媒体的形态应该将传统平媒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平媒是由信息的发布方决定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新闻报道团队,能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这不仅是信息,是知识和智慧。因此,传统媒体应在确保传统阵地不失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力求内容及渠道的创新。 以IPAD这个数字出版平台为例,一线平媒纷纷出版IPAD版。如《时代》周刊的IPAD版,《国家地理》杂志的IPAD版。他们充分利用了IPAD的极具视觉优势的功能,对平媒内容组合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同时,平媒内容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渠道商的结合也给内容提供商带去了丰厚的利益。 2.媒体的经营应该将付费化与免费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依靠营运收入及版面收费,与网络环境下免费享受的信息咨询相比,消费者无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在媒体业务的调整上,传统媒体应大力发展版面收费的模式,并采用DM直投来进行发行,以应对新兴媒体免费模式的冲击。在版面收费模式的制定上,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来选取是以广告版面的收费为主,还是以内容版面的收费为主;DM直投的发行商,也应根据自身消费者阶层,来选择是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还是选择通过定点直邮或在目的地定点投放的方式去发放。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业务的部分免费化也不是意味着信息质量的下降,相反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自身媒体的受众,传播易于该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可的“共同生活文化形态理念”。所谓的“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不仅涉及到目标受众的性别、年龄及收入等浅层次的社会阶层信息,也应包括其相关的爱好兴趣、价值观念等信息综合形成的地理和信息轮廓;并通过此种“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的形成,来保持自身受众对媒体的兴趣及忠诚度。 3.媒体的运作应该将职业化与业余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上主要是依靠职业记者通过专业的设备来完成,而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业余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等工具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第一手的收集。在信息来源的广度及参与度上,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媒体具体的运作上,传统媒体应更多地吸引业余人士作为编外记者,以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线索,并推动自身向专业的纵深向发展。如传统媒体可设立新闻热线,或者在其网络版中设置上传区域,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还将对质量高的信息提供者提供奖励,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动机,并最终形成所谓的“肖像部落”。 在此“肖像部落”中,参与信息传播的成员,不限年龄与职业等外在的条件,仅以“有社会正义感与偏爱信息传播”作为肖像特征的最好表征;同时,也通过此种媒体信息来源方式的创新,以引导传统媒体从报道角度到新闻素材、从表达方式到话语形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特征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形成媒体文化的再次整合,以新形成的互动性“平民文化意识”去弥补传统单向性“精英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变革及新媒体的冲击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而传统媒体也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所谓的重组是指传媒的信息内容生产,读者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要更为准确与合理,并在广告投放上也要采取创新的理念,以保证媒体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所谓的整合是指,传媒的发布方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及接受方式上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再造,从而引发信息采编内容及方式的全新变化,并保证信息互动中主体的多元化,以最大程度地聚集消费者的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地是,传统媒体的变革,将会让许多既定的社会传统与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再次的重新建构,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去强制和保护传统媒体的发展,因为这很可能会抑制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带给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让传统媒体丧失了一次通过产业的重组整合而完成自我调整过程的市场机会。另外,如何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兴的服务内容整合进传统媒体的发展中,也是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新课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 上海 200042) 看了“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 2.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2) 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4.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3000字

积极。催生数字化变革,消极。信息噪音。积极。数字技术的进步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新媒体的发展催生数字化变革。消极。新媒体的发展,容易造成信息噪音。媒体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在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社会与新时代又赋予了媒体一个新的身份,即新媒体。

美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上升

美容美发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年修订版)(GB/T4754-2017)中属于理发及美容服务类别,指专业理发、美发、美容、美甲等保健服务。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行业,包括美发、传统美容、医疗美容、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营销等不同的领域。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丽的诉求愈发强烈,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美容美发行业规模达到了3512.6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将维持4.6%的复合增速增长,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监管加强促行业规范化发展

国家对于美容美发行业一直没有放松监管,自2013-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美容美发单位化妆品日常监督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和《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对美容美发行业明确保护消费者权益之外,2020年6月,国务院出台《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指出化妆品分为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国家对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用于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的化妆品以及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为特殊化妆品。特殊化妆品以外的化妆品为普通化妆品。从整体上提升化妆品生产经营者的准入门槛,引导并规范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美容美发行业朝着互联网+的创新方向发展,美容美发行业将长期向好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较多,美容行业无序状态问题严重,监管加强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美容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因此,美容行业的前景越来越好。

美容产业所具有的集中性、广泛性、示范性、主导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据《2013-2017年中国美容机构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部分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从事医疗整形美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人员达20余万人,以开展医疗整形美容诊疗业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如医疗整形美容医院、诊所和科室超过5万余所(个),年总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不包括没有资质而从事美容行业人员,仅仅接受过医疗整形美容服务的人员就累计达到300万人次左右。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加上媒体的引导渲染,美业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有数据指出,在2006-2017年内,美业门店复合增长率达10.08%,美业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五消费热点。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在2018年一年里,美业门店新增比例为48%,闭店率竟也高达37.8%。所以说,虽然美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传统美业依然存在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模式落后的情况,急需升级转型!自主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手艺,更需要的是扎实的管理能力,以及深思熟虑后的周全计划。现在的传统美业都在向互联网+美业转型,比如水单被无纸化收银取代,比如以前的传单拉人的营销被拼团小程序代替,比如以前富丽堂皇的装修风格转向更多的简洁轻奢的风格,总之,美业门店越来越个性化,管理越来越系统化,很多门店也开始使用伊智软件来进行店铺管理和线上营销。所以,美业这行的前景肯定是客观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全面的认清美业所处的形式,顾客喜欢的东西,那你的创业会显得风险比较大。

随着「悦己经济」、「颜值经济」的火爆,给美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美容、美发、美甲、美睫、医美等等,作为朝阳行业的美业行业,由于门槛较低,众多创业者、投资者都乘势而上,躬身入局期望瓜分这个大蛋糕,许多的美业品牌、美业平台应运而生。那么在新美业连锁业态下,交易数字化如何破局?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支付分账户系统对交易数字化的作用。据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4%,2021年市场规模为3863亿元,我国美容机构市场容量已突破6000亿元规模。然而在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营手段升级后,加上分销返佣、用户返佣等复杂繁琐资金结算,使得财务人员工作效率不断下降;品牌旗下的的连锁门店与经销商、代理商等配合度不够高,品牌难以实现统一管控;系统冗杂且不互通,形成交易数据孤岛等等。而支付分账户系统的出现,则成为了破局之道。一、灵活分账,提高效率在接入支付分账户系统后,美业平台方会收到登录管理控台的账号密码,只需在管理控台中配置好连锁门店、分销商、代理商以及会员用户分销返佣等多方分润比例规则,系统即可全流程自动化分润分账,同时也支持向门店、分销商、会员等定期分润结算。在支付分账户系统的助力下,财务人员能够大大提高分账核算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二、统一收银,统一管控支付分账户系统是一个以账户为核心的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平台与门店、代理商、分销商等业务关系建立层级管理,同时也支持线下扫码、线上 PC、APP、H5、公众号、小程序等不同分销场景的收付款,实现统一收银,并提高品牌集团旗下的经销商、代理商、门店等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让平台方真正了解连锁门店的经营情况,实施有效的统一管控。三、打通数据流,提高数据价值支付分账户系统可通过API接口一键接入,高效快速实现与平台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打通数据流,让平台业务链条更加顺畅。并且系统可自主形成交易数据报表,提供清晰的数据展示,平台方可实时了解门店的运营情况,共同实现收益增长。另外,基于这些真实的交易数据,能够形成品牌的数据资产,帮助平台方与合作伙伴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提高数据价值。四、多门店管理,权限细分总部与门店皆可登录支付分账户系统的管理控台,查看门店流水、营收等情况,财务、运营、开发人员等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有效保障了业务安全与资金安全。并且通过商户管理控台可以自行管理日常交易数据,可根据用户画像精准营销,提高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如今,疫情加速了传统美业的数字化进程,借助数字化之力才能提升传统美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交易数字化方面,支付分账户系统无疑是破局之道,其是美业行业冲破眼前的迷雾环绕、赢得商业未来的必由之路。

自媒体的发展研究论文

当前以长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SNS应用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市场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当前我国媒介生态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通过梳理自媒体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媒介发展脉络的角度分析,得出自媒体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新阶段的产物,是平等传播权的产物,是媒介资源转移的产物,最后从四个方面描述了自媒体未来的变化:一是正成为传播内容的最大原创来源,二是正成为优秀传媒人才聚集的平台,三是正从个体单位变化为多元的新型媒介组织,四是正成为社会关系的新型聚合渠道。作为新媒介形态的自媒体还存在生态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但任何新生事物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自媒体也不例外。自媒体在内容生产、经营等方面都正在对现有媒介生态产生变革性影响。换个角度看,自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基于社会属性的“点对面”传播模式,是扎根在现实社会关系之上的一种信息传播网络,这种网络是众多原子化网络交错构成的扁平结构,既是一种信息传播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换句话说,自媒体的这种传播模式是有生存根基的,下一步的发展值得观察。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

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

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

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

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

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使传统的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新闻的接收者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环节,让新闻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新媒体移动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思考 》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网际网路,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主体;变迁;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瞭望者”的新闻媒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它的关键作用,时刻检测社会环境,扮演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个性需求的增强也对新闻媒体的工作效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媒介传播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在这样的群体需求下,媒介传播主体和形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传播主体生产过程也实现了从小部分权威主体运用传统媒介的生产到广泛参与的、自我把关式的大众运用新媒体的生产,也直接导致了我们从传统媒体时代迈入新媒体时代。

1.新媒体的相关内容

1.1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承载着自我把关、自我传播以及对外传播的重任,这个过程中渗透著自由、公开、透明等广大群众的主要诉求与价值取向。在新媒体时代也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新情况,传统广播媒体和移动终端、网际网路实现了形式上、内容上等各方面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更具时代性、先进性。但在同时,媒介融合也引发了许多争论。从新旧媒体的关系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交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白巖松对新媒体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事实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媒体。不管形式怎么变,内容为王。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这似乎是对新闻内容重要性的强调,但是也不可忽视新媒体的客观存在。近来,新媒体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对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论,白巖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得好的传统媒体在网际网路时代具备更强的转型能力。” 很明显,他肯定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发展式微,这是必然后果。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新媒体的各方面优势明显,许多优秀的传媒人才也弃传统媒体而奔向新媒体,这又加重了传统媒体人才危机。从白巖松的话中,不难得出结论,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方能站得住脚。就传播的主体来谈,即从传播者接受者的角色出发,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界限越来越不明确。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播者与接受者明确位于传播的两端,基本没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互相转换,资讯的获取和利用都依赖于传播者传播的权威资讯。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单向度的“传播—接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迫切地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新媒体技术的有力推动作用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互换基本成为常态。 这种传播者、接受者一体化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一个特有现象。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来分析,新媒体模糊了新闻和观点的界限。利用新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资讯,但不能保证每个人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新闻经常杂糅著观点传播,这势必会导致新闻与观点的界限模糊,更为严重的是,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社会舆论危机。观点中的资讯有的是真实的,而有的是谣言,谣言真假混杂,这就要求大众甄别讯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依据于一定新闻事实的谣言往往也具有其隐蔽性、易传播性。

1.2新媒体技术—云端计算

云端计算是一种基于网际网路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通过网际网路来提供动态易扩充套件的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际网路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资料和资讯增长速度日新月异,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云端计算应运而生,它把计算机变成了一个崭新的设计平台。它利用网际网路高速的传输能力,把需要处理的资料传送到超级计算机丛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它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可以按需使用和按量付费。我国云端计算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在2013年已经开始高速发展。云端计算得到了使用者的高度认可,并且涌入了很多商业资源,此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变得非常火热。目前,云端计算和相关的解决方案被多个领域所使用,比如制造业、金融和电信等等,计算机技术奠定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电脑会成为一个终端,云端将会用来储存所有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以后的智慧技术摆脱硬体束缚,让即使很小的终端都具有超快的计算能力,走向智慧社会。我国在云端计算的研究上,路程还十分遥远,但是它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和实践,而不是仅仅在理论上,因此,我国云端计算的发展具有很美好的前景。

1.3NFC近场通讯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2012年走入了人们的视野,NFC是NearField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限通讯技术。NFC将RFID射频读卡器和智慧卡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利用RFID基础设施在NFC之间交换。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的技术,可以进行近距离的无心通讯,因此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通讯方式。有关资料显示,NFC装置每天的出货量有100万台,在2015年支援NFC技术的终端有9亿多台。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NFC技术将会带动新媒体终端从富媒体内容提供加速,然后转化为向媒体电子商务或者综合资讯服务方面进行升级和转型。NFC可以使用在智慧公共服务和移动商务等方面,央行在2012年释出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的标准。中国移动在2013把NFC手机钱包看作是重点任务,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NFC移动支付服务,涉及到很多消费领域。NFC技术在逐渐地发展和变得更加成熟,开始走向了规模化。NFC和蓝芽等技术在一起使用的话,在技术上会有更大的发展。

2.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变迁

过去,传播者是少数的权威者,发出了权威声音,而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威声音,很少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单向性的。最初,新闻媒介以传播第一手事实资料为主,很少有国家的介入,比如《威尼斯小报》,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商人资讯获取的需求。随着媒体的发展,媒介的作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传播媒介越来越容易受到多方利益的裹挟来发表言论,担当国家耳目喉舌,更多的是传播国家的政策资讯以期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让“把关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突出,单向度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个性化表达的诉求,传播者“把关人”的身份逐渐消解。新媒体的运用,给权威声音和个体声音提供了一个角力的“杠杆支点”,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终端等在传播中的运用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第一次站在了平等的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就逐渐变得暧昧不清,传播者可以成为接受者,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形成了传播者接受者的平衡一体化的关系。如果说,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出现了融合,那么,在传播媒介方面,传播媒介之间也出现了媒介融合,传统媒介借助新媒介的形式多样、快捷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同时利用其独具优势的形式实现了深化转型,就如资料新闻的运用。

3.对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经验和教训

感受着新媒体发展的高速高效,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网路技术对个体的传播赋权使得新闻争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能见度均较前网路时代大大增加,例如网路***诈捐、闹伴娘等事件。这些事情本身影响力并不大,但是经由大众的传播,就赋予了事件更为“丰富”乃至“深度”的内涵,并且急速在网路上引起了轩然 *** 。缺乏自律性的规范,很容易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和群体恐慌。“牛仔裤毁灭未来”一文的传播也引发了很多人的仇恨情绪。再如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因为魏则西事件,很多人对于搜寻引擎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虽然,使用搜索引擎是我们遇事采取措施之前的常态手段***。新媒体对于自身如若有更好的、更完善、更系统的监管制度,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也可以避免强烈的公众负面敌对情绪。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但是经历这样一段历程,公众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时就一事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规则和共识。当然,这是一个理想,但是未来终将能实现。这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为了防止公众在摸索过程中的脱轨,建立网路舆论规范体系很有必要。

4.结束语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发展到众声喧哗时代,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深度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今传媒发展节奏,并且从大众的传媒行为模式中分析大众心理,更加尊重大众、关注大众需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平衡。与此同时,使得科技真正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2]陈力丹.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16***01***.

《 自媒体视域下的消防新闻传播思考 》

摘要:当今,智慧手机的出现和移动4G网路为自媒体提供了更多技术保障。这对于消防新闻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在自媒体的视域下,做好消防新闻的传播工作也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文章基于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大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了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并着重阐述了其改进措施,望能为相关人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视域;消防;新闻传播;分析

自媒体成为了如今媒介传播的重要形式和中流砥柱,自媒体平台也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的结合是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消防新闻传播更应好好利用这一新平台,助力于报道事实,打造消防部门正面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1自媒体的概述

自媒体,即WeMedia,又称为个人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也可以成为媒介,也可以成为资讯的传播者,其中自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草根化、平民化、便捷化,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也有了发声的渠道和可能。

1.2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首先,在自媒体的视域下,传播效率提高,时效性与互动性更强了。自媒体使得新闻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视角中看到无限的新闻,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要在手机上开启电子报纸,我们便知道几个小时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传播来说,自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资讯更新的频率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只需要发一段档案,几张照片或者一个小视讯,就可以成为这段新闻的传播人。同时新闻的互动性也增强了,传统模式下的新闻读者通常都是无言的接受者,自媒体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也十分容易操作,读者可能只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下面点“赞”或者评论就可以了。其次,自媒体使得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的便捷性与开放性提高了。自媒体的视域下,新闻的制作不讲究任何的专业知识,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新浪微博为例,传播者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点下几个按钮,输入想说的话或者插入几张相关的图片,点选一个简单的“传送”按键,一条新闻就诞生了。而且新闻对所有微博的使用者都是开放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素未相识,可以相聚千里,但是却有条件快速获得资讯,尽览天下新鲜事。最后,自媒体新闻主观性很强。因为自媒体视域下传播者都常为普通个体,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编制与传播的训练的,人们大多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来描述事件,接受者也会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选取或者评价新闻,不管是传者还收受者都具有很高的主观性。

2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

一方面,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的把关工作做得不够好,资讯言论缺乏管制。在资讯爆炸的当下自媒体环境中,很多资讯未加筛选就传递给不知情的群众,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舆论风向。比如,之前报道的一些火灾事件,很多受害者的家属基于自身的悲痛倾诉火灾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有甚者指责消防官兵对火灾事故处置不力,而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损害了消防官兵的形象,更是对火灾中尽心竭力拯救大家生命的消防员极大的不尊重,还会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引发社会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心理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消防部门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消防部门没有适应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自我批判的反思精神。如果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消防部门积极应对,能够第一时间释出官方资讯,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那么歪曲误解的小道讯息便不攻自破了。

3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改进措施

3.1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消防部门不能因循守旧,对于自媒体平台的言论置之不顾,要学会合理运用新兴平台,与时俱进,充分让自媒体平台为我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反思自我,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将自媒体平台列入传播机制当中。目前,许多省市的消防部门都已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创立公众微讯号,这可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消防部门可以积极检视民众的留言,深入了解民心、民情、民意,以改进自己的共组。

3.2加强把关效果,完善监管机制

传播过程注重新闻的“把关人”,对于为了经济利益或夺人眼球而刻意夸大事实或者扭曲实况的言论要及时删去或者予以更正,不能让歪曲现实的新闻蒙蔽大众的眼睛,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消防新闻传播部门可以成立监管小组,来保障资讯的清澈和准确。

3.3加强与自媒体的合作

自媒体时代更加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消防部门万万不可对自媒体嗤之以鼻,应该加强沟通,积极与自媒体合作。我们要相信,大多数人不是想刻意抹黑事实,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事情的真相。因此,消防部门要给予自媒体多一点信任,可以协同将正确的新闻传播出去,让人们看到应该看到的事情。这不但有利于消防部门 *** 形象的树立,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

4结束语

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工作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值得我们慢慢去改进,对此, *** 必须做到: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完善把关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与自媒体合作,协同传播正确新闻。只有这样,消防新闻的传播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真正为人们服务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14***1***:101-102.

[2]薛可,陈蹄.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为例[J].新闻大学,2010***4***:87-93.

有关推荐:

人工智能发展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下是我整理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ICT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比较国内外ICT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现状, 总结 我国相关技术和产业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我国ICT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策引导;发展模式

0 引言

工信部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重点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产业排在首位。当前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构成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为代表的新一代ICT产业不断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产业布局如图1所示。2013年前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启动的人脑研究计划,促进人工智能、神经形态计算和机器人系统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搜索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大规模联网上的应用,已经成为IC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1-2]。面对人工智能在ICT产业上的迅猛发展,急需对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

1 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发展脉络看,人工智能研究始终位于技术创新的高地,近年来成果斐然,在智能搜索、人工交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产业界力夺的前沿领域。目前国际ICT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重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搜索引擎方向的发展

信息搜索是互联网流量的关键入口,也是实现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匹配的关键手段,人工智能的引入打开了搜索引擎发展的新空间。融合了深度学习技术的搜索引擎正大幅度提升图像搜索的准确率,同时吸纳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云操作处理技术的搜索引擎,可将语音指令转化为实时搜索结果,另外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可能添加意识情感元素,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心理学搜索引擎[3]。

从搜索引擎的发展上来看,国内企业起步稍晚,搜索领域较窄,但也有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等纷纷运用独特的技术与 商业模式 进行中国式的创新与超越,以及科大讯飞等企事业研究单位在部分方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发展态势较好。

1.2 人脑科学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通过机器来模拟人脑进行复杂、高级运算的人脑研究活动。目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研究平台,使用计算机模拟法来绘制详细的人脑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预计将引发人工智能由低级人脑模拟向高级人脑模拟的飞跃。

谷歌公司早就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收购等方式来获取人工智能的必要技术,包括使用一万六千个处理器建立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具备学习功能的谷歌大脑。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发展起步偏重于医学单位,在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中国至今处于观望和模仿阶段。直至2013年初,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提出百度大脑计划,如图2所示,拥有了超越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拥有200亿个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作为国内技术最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此次争得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硅谷布局人工智能研究,被视为与美国科技巨头直接展开了技术和人才竞争。

1.3 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引起产业变革

移动终端通过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破除了时空限制,促进了人机高频互动,穿戴式智能联网设备正在引领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芯片的研发方面,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特别是大型芯片企业未进行有力的支持。目前只有君正发布了可穿戴的芯片,制造工艺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说国内芯片现在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比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

1.4 物联网部分领域发展

全球物联网应用在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下正在加速发展,所产生的新型信息化正在与传统领域深入融合。总的来看,在公共市场方面发展较快,其中智能电网、车联网、机器与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M2M)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应用领域[4]。

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各国均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我国也在主动推进物联网共性基础能力研究和建立自主技术标准。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M2M、工业控制、标识解析等领域已经获得部分知识产权,其中中高频RFID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超高频(800/900MHz)和微波(2.45GHz)RFID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在标准方面,已建立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其中多项标准提案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作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四大主导国(美国、德国、韩国、中国)之一,我国在制定国际标准时已享有重要话语权。

2 我国ICT产业的政策引导

目前ICT产业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延伸,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跨行业的需要,加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成熟。我国ICT企业正紧跟变革、激励创新、发掘内需,再通过突破瓶颈的ICT政策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2.1 国家政策方面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ICT产业发展计划,并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急需在国家政策方面进行引导,试图抢占下一程竞争制高点。政策应呈现如下趋势,破除行业间壁垒,加快制定ICT跨行业标准和产业相关政策。

2.1.1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成立国家级ICT产业发展机构,尽快确立国家ICT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级监管机制、产业协同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ICT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2.1.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围绕其需求部署创新链,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应用。

2.1.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企业主体地位予以强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新体系要确保企业为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导地位,要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要主动与产学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要扶植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2.2 知识产权方面的引导

2.2.1 专利方面

国际专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企业的专利危机意识,但是由于在国内专利长期并未得到重视及专利技术研发周期长,企业对是否有能力实现布局认识不清[5]。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抓全球重大的专利收购机遇,快速提升整体竞争力。针对新技术涉及专利问题应加快系统研究,重视前瞻性专利布局。积极探索统一专利池的构建,增强全产业专利授权及谈判能力,探索构建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危机时的商业保护伞机制。一方面强化自身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仍需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对企业转移。

2.2.2 著作权方面

目前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与我国国家版权局的合作调研时发现,2013年我国著作权作品登记共845064件,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164349件,同比增长超过18%。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热点 领域软件均呈现出了加速增长态势,如物联网软件著作权共4388件,同比增长70.54%,云计算软件著作权共3017件,同比增长55.04%,明显高于软件登记整体增速。虽然我国软件技术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但存在着低水平重复、起点较低的问题,仍需坚持不懈的进行引导、创新和保护。

3 ICT相关企业实现方式探讨

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在人工智能究领域我国在不再仅是国外技术的跟随者,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国相关企业应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ICT产业的应用,并加快构建ICT产业生态系统。我国ICT相关企业在整个产业上应该逐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学、研、产、用全面推进

政府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我国已经在制定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目的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力资助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促进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项目,同时对由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项目实行重点关注。企业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通过向高校提供资金、转让科研设备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积极参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高校教师充当企业顾问、举办学术讲座或参加企业课题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高校进修并取得学位等。随着高校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入,努力消除校企之间的空间和物理层面的隔阂。探索建立学校、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尽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2 加强合作、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商用

通信设备企业可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新型试验网络,验证基于融合技术的网络架构在各场景的运行状况,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推进相关技术、设备以及解决方案的成熟与商用化。加大与科研院所、专利中介、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企业应着重关注和影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协助其加强研发的实用性,提高研发质量。可以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牵头申报课题,高校参与、企业设立课题由高校认领、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合作培育应用生态。企业在推进网络控制平台面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吸纳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网络应用创新需求,为网络应用生态体系的形成与繁荣创建良好的技术基础与商业环境。

3.3 全力抢占大数据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2014年《政府 工作 报告 》明确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ICT企业在发展大数据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首先,明确国家关于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电信、互联网、金融等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大数据融合,扩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其次,在技术方面需要提高研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近期重点发展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应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等[6];第三,集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大数据应用,避免盲目发展;最后,解决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性需求。

3.4 重点发展云计算

2014年3月,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透露我国云计算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草案已形成。在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同时,ICT企业应以企业的角度积极参与到云计算领域研究中,服务国家云产业发展战略。建议向用户充分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推进社会云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应用深度,将云计算技术着重应用于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等领域,逐渐形成社会资源利用方面高效可行的 方法 技术;广泛展开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社会各类数据资源与企业云计算技术的整合应用。云计算企业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并且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意愿强烈。应通过与政府社会资源应用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云计算资源在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源应用方面的潜力。

4 小结

发达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ICT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并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方向发展现状,借鉴他国政策与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及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提出符合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适合我国的可借鉴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猛快速,而且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超过了人脑的运算速度。目前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其中的人工智能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也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发展的结课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浅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摘要: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猛快速,而且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超过了人脑的运算速度。目前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其中的人工智能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也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本文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讲述,并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的智能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 发展 智能

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探究智能的实质,并以制造一种能以人类智能相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为目的。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一场思维科学的革命,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科学的革命,同时它也对人类的 思维方式 和 方法 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是与哲学关系最为紧密的科学话题,它集合了来自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机器人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在人类认识自身及改造世界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直以来,对人工智能研究存在两种态度: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前者认为AI可以达到具备思维理解的程度,可以具有真正的智能;后者认为研究AI只是通过它来探索人类认知,其智能只是模仿的不完全的智能。

2、人工智能的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共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冷落,这个时间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这个阶段是人工智能的起始阶段,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相继涌现出一批科技成果,例如机器定理证明、 跳棋 程序、LISP语言等。由于人工智能处于起始阶段,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缺陷,在加上对自然语言的翻译失败等诸多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同时在这一个阶段的人工智能研究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对问题求解的方法过度重视,而忽视了知识重要性。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的出现将人工智能的研究再一次推向高潮。其中比较著名的专家系统有DEND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T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Hearsay-11语言理解系统等。这些专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实际运用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伴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日本为了能够使推理的速度达到数值运算的速度那么快,于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最终结果是以失败结束,但是它却带来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又一轮热潮。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的80年代末。1987年是神经网络这一新兴科学诞生的年份。1987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并向世人宣告了这一新兴科学的诞生。此后,世界各国在神经网络上的投资也开始逐渐的增加。

第五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 网络技术 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从曾经的单个智能主体研究开始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不仅仅对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进行研究,让人工智能有更多的实际用途。

3、人工智能可否超过人的智能

那么人工智能可否超过人的智能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哲学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从最初的简单模拟功能,到现在能进行推理分析 (比如计算机战胜了 国际象棋 世界冠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量变。在一部科幻电影中,父亲把儿子生前的记忆输人芯片,装在机器人中,这个机器人就与他的儿子死去时具有相同的思维和记忆,虽然他不会长大。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科幻电影中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现实。到那个时候,真的就很难辨别是人还是机器了。

第二,有的人会说,人工智能不会超过人的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是人制造出来的,所以不可能超过人的智能。对于这个观点,我们这样想一想,起重机也是人造出来的,它的力量不是超过人类很多吗?汽车也是人制造出来的,它的速度不也远超过人类的速度吗?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智能和力气、速度一样,也是人的某个方面的特性,为什么人工智能就不能超过人类的智能呢?

第三,还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人制造的,必有其致命的弱点,所以人的智能胜于人工智能。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成立,因为人与机器人比较,也可以说有致命弱点,比如说人如果没有空气的话,就不能生存,就好比是机器人没有电一样。再比如,人体在超过一定的温度或压力的环境下,不能生存,在这一点上,机器人却可以远胜于人类。因此,在弱点比较方面,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并不比人差,在某些方面还远胜于人类。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不单需要 逻辑思维 与模仿。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和精神系统研究得越多,他们越加肯定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不是与智能相分离的,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可能不仅在于赋予它情感能力。

4、结束语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其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 教育 等带来更大的影响。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发展的结课论文

智能文化对设计发展影响研究论文

b z d!

中外设计史 第一章 造物的起源与设计的萌生设计是人类的行为虽然动物中有很多貌似设计的行为,但他们大多出自遗传或者模仿,不是出自独立的、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而依据预想的目的,从事自觉地实践活动,正是人类一切其他动物的最重要分界线。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 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是融合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作为各种文化形态综合体的设计,我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各个时期的论述: 1、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哲学思潮,政治主张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即受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影响下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 2、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即在智能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形成过程和实现过程的基本特征。 3、作为以上二者融合并互相渗透形成的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现象分析,即受物质文化影响的设计物于各个领域中的基本特征。 另外,对于设计历史的分期,我们把握“工业时代”为界定的核心,主要体现技术因素为设计带来的观念变化和风格形式,这基本上符合设计历史的发展规律, 因此,设计的历史将从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早期工业时期、成熟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五个阶段来加以分析和论述。一、设计的萌芽时期的总体特征 这是人类的设计意识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石器工具的出现便意味着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的开始。 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原始绘画的本质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早期的打制石器,虽然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粗陋得似乎与自然物并无多大差异,但从此人类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本能地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了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把本身固有(或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 这是创造的开始,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开始,马克思的“自意识”论述恰恰证明了人类设计意识产生的必然条件。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石器工具的加工制作技术也不断进步,由打制到磨制,石器光滑的外表,对称的造型以及锋利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追求和对实用功能的理解,把实用性与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基本特点。虽然审美追求较之实用的目的性追求从自觉的角度来说要晚些,而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当这种意识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为自觉的追求时,人类的设计文明便进入了新的时期。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又称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 逐渐萌发出审美观念。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在工艺领域的突出成就是发明了陶器,以“仰韶文化”为主要代表。同时,牙、骨、石雕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均有一定的成就。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工具是最早的人工制品,并贯穿于原始的始终。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打制简单的砍砸器、刮削器及三棱大尖状器等不同的器形。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十万年前,山西丁村人。打制技术进步,类型和品种多样,说明用途和打制手法有所提高。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8000年以前。山顶洞人。骨角器、骨针、细石器、细长石等复合工具。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起点。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摩尔根曾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1、仰韶文化分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2、陶器造型: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3、装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手法装饰。4、陶器工艺:泥条盘筑、手捏、轮制原始社会的各种设计,给我们以很多启示: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3、形式感的应用。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一)--古代埃及一、时间界定:从冶炼技术的出现到工业革命之前。在西方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17世纪。在中国,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初期,到19世纪中叶封闭的农业经济开始崩溃为止。二、手工业时代的特点1、手工业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宗教和阶级的观念规范着设计的功能意义和审美原则。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几大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以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规范和作用,影响着设计观念的内容。2、阶级的分化,出现了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也融入了设计观念的形成过程,使设计物常常带有一定的社会功利目的,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权利观念。这与单纯追求实用效能与形式美法则相融统一的萌芽时期的设计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手工业时期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丰富了功能的意义,即对设计物认知功能和象征功能的强调和追求,从审美原则角度,不同阶层由于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的差异,也呈现出更加深刻的面貌。具体体现在设计风格方面,便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宫廷风格和民间风格。3、另 外,世界各地不同地域和民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人文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各自风格独特的设计文化传统,使手工业时期的设计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4、虽然交通工具有所发展,但地区之间的语言隔阂和人际交往的阻隔在手工业时期仍是普遍现象,因此造成了各个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适合于本民族和本区域生活需要和功能需要的不同产品风格。比如,早期埃及的设计风格就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这与它炎热的气候,尼罗河的水利条件,独特的多神化宗教,中央集权的法老制度等等不无关系。古代印度文明在海上交通尚未繁荣之前,也保持着相当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而中华民族的手工艺设计风格在这一时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是最为突出的,绵延二千余年的儒家文化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使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设计都取得了成熟而完整的发展,构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风格特征,虽然历经不同历史阶段的改朝换代,也依然没有动摇一脉相承的风格沿袭。 5、当然,客观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不便并没有完全阻隔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体现在设计风格上,便是在可能达到的沟通范围内的不同风格的有机融合,中国唐代的金属器皿、陶瓷、染织设计中的“胡风”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中国完美而先进的设计文化,对周边的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甚至于远达地中海沿岸的国家都产生的重要的影响。这样,设计纯粹的民族化,地域化因素中由于融入了不同程度的异域特点,而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突破更新的生命力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