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已发表论文近90篇,多有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及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者,在台湾和日本均发表过论文,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关东文化特点刍议》,《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史学版;2.《历史研究层次结构探赜》,《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史学版;3.《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文史》2006年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4.《论关东历史地名内涵之演变》,《东北史地》2007年第四期;5.《论关东文化之特点》,《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群言出版社2006年10月;6.《文化新诠》,《新视野》200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7.《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8.《清代官员的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清史论丛》2007年号;9.《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10.《论满族形成时期的文化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1期,该文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评奖论文一等奖;11.《论清圣祖倡导学术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12.《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13.《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管窥》,《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7期收录;14.《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2期;15.《明代的宫廷火灾》,《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16.《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该文为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选为边疆史学科优秀论文;17.《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有论点摘编;18.《论明穆宗时期实现“俺答封贡”的历史条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该文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6期收录;19.《论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与明廷的朝贡贸易》,《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0.《论明世宗的对蒙“绝贡”政策》,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1.《论明代蒙古族之入据河套》,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22.《论明代成化年间的“搜套”之举》,《大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3.《论明代成化时期对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期;24.《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4期;25.《论明代永乐时期北边形势的变化》, 《第七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7月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6.《论明穆宗对北部边防的整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2期;27.《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5日理论版;28.《明代东宫臣僚集团与明代政治》,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1期,1994年12月出版;29.《八十年代明代宗藩研究述评》,日本明代史研究会机关刊物《明代史研究》第20号,1992年3月出版;著作已出版著作12部,近年来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探研》,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嘉靖传》,34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清史》,合作史著(撰写文化部分1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断代史系列,2002年12月出版;
1、《明清两代宦官专权与封建专制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985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分册 1986年2期全文转载,《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2期登载。获汕头大学1986年科研二等奖,汕头市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社会1986 年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从临清的兴盛看明代漕运的经济影响》,《松辽学刊》1986年增刊。3、《历代宦官名称及其演变考述》,《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2期。4、《历代宦官来源考述》,《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4期。5、《试论宦官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中国社科院)《未定稿》1986年11期。6、《从临清的衰落看清代漕运经济影响的终结》,《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2期。7、《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4期。8、《试论北魏宦官制度》,《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1、2合期。9、《略论北宋宦官》,《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4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元明清》分册1989年3期全文转载。10、《宦官生理及心理特点再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2期登载。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分册1988年12期全文转载。11、《司马迁是不是宦官》,(吉林)《史学集刊》1989年1期。12、《建国以来宦官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9期。13、《张居正与宦官关系述评》,《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2期,获汕头大学1992年科研二等奖。14、《近四十年来港台地区宦官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12期,本人为第二作者。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1991年2期。15、《三杨与宦官制度》,《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分册1992年9期全文转载。获汕头大学1994年科研论文奖三等奖。16、《略论明朝初期军事制度之转变》,《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4期。17、《也谈崇祯朝宦官》,(上海)《学术月刊》1993年3期。18、《翁万达与安南莫登庸之“招抚”》,载于1992年《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潮汕文化研究论集二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19、《无法超越的困惑━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论宦官制度》,载于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20、《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3期。21、《明代思想家与宦官关系》,(上海)《学术月刊》1994年10期。22、《明代政治家与宦官关系论略》,《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2期。23、《叶向高与宦官关系论略》,《汕头大学学报》1995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元明清史》分册1995年10期全文转载。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思潮》,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研究》分册1996年9期全文转载。25、《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分册1998年3期全文转载。26、《明清以来韩江流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潮学》创刊号,1993年12月。27、《浅论榕江流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潮学》2期。28、《榕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资料及研究目录索引》,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1994年出版。29、《十六世纪历史变化中的潮汕海上“盗商”》,1994年《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30、《东南亚海外潮人在汕头的投资及其反映》,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英文),1997年6月出版。31、 《叶向高与东林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32、《东南亚海外潮人移民形态的演变轨迹》,《广东史志》1998年3期。33、《严嵩与宦官关系论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34、《明嘉靖朝的安南之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3期35、《中国古代农业对西方的贡献》,《农业考古》1998年3期。36、《海外潮人与暹罗曼谷王朝初期的制糖业》,《汕头》1998年1期。37、《泰国曼谷王朝海外潮人制糖业的兴衰》,《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5期38、《李时岳与汕头大学的历史学科建设》,《纪念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39、论文《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分册1999年2期全文转载。40、论文《社会思潮变化中的汕头文化建设》,《社科大观》1998年3、4期41、论文《中国制糖业在日本的传播》,《学术研究》1998年12期。42、《海外潮人与马来西亚麻坡的德教会》,《汕头》1999年1期。43、《明清海禁政策对闽广地区的影响》,《人文杂志》1999年3期44、《18世纪清朝与缅甸及暹罗吞武里王朝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45、《中国瓷器在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纵横》1999年1期46、《叶向高‘东林党魁’考辨》,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47、 《东南亚海外潮人与德教的关系》,《当代宗教研究》1999年2期4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东北亚研究》1999年2期。49、《发挥历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发展研究》(原《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6期50、《明清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5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海交史研究》1999年1期52、《中国古代炼丹术在西域的传播和演变》,《化学教学》1999年10期53、《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历史教学》1999年11期54、《蓝鼎元视野下的清初潮汕社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4期55、《潮汕地区的制糖业》,《中国农史》1999年4期,页74-80。56、《郑信与暹罗吞武里王朝的灭亡》,《潮学研究》7期57、《双性同体的历史衍变及文化含蕴》,《文艺争鸣》1999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分册》1999年12期全文转载。58、《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2期59、《潮州学与客家学刍议》,《广东史志》1999年1期60、《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分册2000年8期全文转载。61、《90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3期62、《妇女解放运动与“双性同体”观念的衍变》,《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2期63、《海外潮人在汕头的投资》,1998年晋江《中国侨乡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卷,页306-316,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64、《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与地方社会研究述评》,《海交史研究》2000年2期65、《潮汕海外移民研究管窥》,《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66、《戚继光平定海盗吴平论析》,《戚继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67、《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分册2001年12期全文转载。68、《国家、区域社会的外延变异—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1999年湖南石门《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69、《“双性同体”在文学中应用综述》,《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分册2002年1期全文转载。70、《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71、《历史信息化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期。第二作者72、《明代潮州海盗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2期。73、《开设全校选修课的几点体会》,《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9期74、《“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5期,页149-151。第二作者。75、《“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清史研究》2003年1期,第二作者。76、《明清潮州海商研究》,《地位、权力、角色:明清时代中国商人与社会的分区域研究》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2001年2月出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77、《戚继光视野下的明代潮州社会》,《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期。12000字。78、《论明代潮州海盗》,《李询先生纪念文集》页351-36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79、《增设历史与社会新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80、《中国火药和火器在亚洲的传播和演进》,《历史教学》2005年9期。核心期刊81、《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师德观》,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12月出版。82、《郑和下西洋与岭南关系论略》,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1期。
:1 王东坡、尚浚、蔡维智、李生彩、刘招君 福建马坑式铁矿沉积形成作用的古地理及古构造特征 1982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No.3, P43-582 薛康成、刘招君等 四川渡口市荷花池丙南组沉积环境的初步讨论 1983 攀西地质,No.1(总3),P165-1743 杨顺、彭国清、刘招君等 四川渡口荷花池地区上三叠统丙南组冲积相地层剖面特征的初步认识 1983 攀西地质,No.1(总3),P175-1904 刘招君 闽西南石炭纪沉积相分析——兼论古构造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1983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总第33期),No.3,83-955 王东坡、刘招君等 闽西南地区石炭纪海相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1984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总第37期),No.3,P26-346 何起祥、刘招君等 湖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984 沉积学报,Vol.2,No.4,P33-467 刘招君 湖泊浊积岩粒度分析特征及形成机理 1984 全国第一届沉积重力流会议(咸阳)8 何起祥、王东坡、刘招君 论古裂谷沉积作用 1985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总第41期), No.3,P39-489 王东坡、刘招君等 Sedimentary characteriscs of Panxi rift zone 1985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Symposiom of Deep process and Continental Rift, Chengdu, China10 刘招君、薛康成等 攀西裂谷湖泊浊流沉积作用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985 地质出版社,(中国攀西裂谷文集),P190-30611 何起祥、王东坡、刘招君 攀西地区三叠纪丙南组沉积相及古地理 1985 地质出版社,(中国攀西裂谷文集),P258-27312 王东坡、刘万洙、刘招君 攀西裂谷带中生代沉积建造 1986 吉林省出版社13 刘招君 苏联沉积学研究现状及动态 198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17, No.3, P357-36014 刘招君 Кусловиям осадкопления в готериве на горах датиль и шелудивая(Кроым) 1987 《Геологня и Развелка》,No.12,C.105-10815 刘招君 苏联地质院校的教学科研体制 1988 世界地质,Vol.7,No.1, P151- 15416 刘招君 Panixi abandone rift zone sedimentation and lacustrine turbidites 1988 I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sits (Abstracts), Beijing, China, P16517 刘招君 松辽盆地泉头期沉积特征 1988 吉林省地质学会学术讨论会18 刘招君 松辽盆地裂谷湖盆沉积特征 1989 全国“沉积盆地分析”研讨会(论文集)19 刘招君 松辽盆地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 1990 全国第二届“岩相古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 王东坡、刘招君等 The sedimetary sequece and evolut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1991 Global Geotogical Record of Lake Basins, IGCP-21921 王璞君、刘招君等 元素地球化学—数理统计法在松南陆相盆地中的应用 1991 沉积学报,Vol.9,No.3,P31-3922 刘招君 松辽盆地沉积序列及盆地演化 1991 “七·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研讨会论文汇编(上册),中国地质学会23 刘招君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il-bearing of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1992 International Synposium on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Moscow, Russin24 刘招君等 松辽盆地中生代古地理演化 1992 吉林科技出版社(论文集),P251-25725 刘招君等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 1992 地质学报,Vol.66,No.4,P327 -33826 杨光、刘招君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油气聚集规律探讨 1992 吉林科技出版社(论文集),P191-19627 王东坡、刘招君等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序列及含油气性 1992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专辑),Vol.22, P16928 郭少斌、刘万洙、刘招君等 物化探多参数在小合隆地区找油中的应用 1992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No.4, Vol.22,P460-46429 刘立、刘招君等 试论松辽盆地的沉降与两侧山地隆升关系 1992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专辑),Vol.22,P70-7230 刘招君等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taceous in the Songliao basin 1993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6, No.2, P167-18031 王东坡、刘招君、刘立 松辽盆地演化与海平面升降 1994 地质出版社32 王东坡、刘招君等 大陆构造沉积学 1994 世界地质,No.333 郭少斌、刘招君 利用特征分析法预测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有利勘探区 1994 石油实验地质,No.2,P157-16334 刘招君等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进展与争论 1994 世界地质,Vol.13,No.3,P56-6835 程日辉、刘招君 含煤旋回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1994 世界地质,Vol.13,No.3,P92-9636 刘招君等 Continental basin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Kailu basin,China 199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ep and regional geophysics and geology,Changchun,China,P46-4737 刘立、汪筱林、刘招君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 1994 地震出版社(论文集),P1-1338 刘招君等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松辽—海拉尔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 1994 地震出版社(论文集),P14-2539 汪筱林、刘立、刘招君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结构及构造演化 1994 地震出版社(论文集),P26-3740 刘招君等 The Mesozoic-Cenozoic syntherns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within Manzhouli- Suifenhe geoscience transect 1995 International Synposium on Geoscience progresses of Northeast ASIA Changchun, China,P64-6641 程日辉、刘招君 The basin types and their geodynamic bachground of Mesozoic in the area qutside the Liaohe basins 1995 International Synposium on Geoscience progresses of Northest ASIA Changchun, China,P20-2242 刘招君、程日辉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 1995 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P191-19643 程日辉、刘招君等 松辽东缘石碑岭中生代盆地含煤旋回 1995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23,No.4,P1-644 单玄龙、刘招君 裂变径迹方法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1995 世界地质,Vol.14,No.2,P47-5145 滕殿波、刘招君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中的新方法 1995 世界地质,Vol.15,No.1,P28-3446 刘万洙、刘招君等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石组合与粒度分布特征 1996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6, No.2, P131-13747 程日辉、刘招君等 扇三角洲体系作为层序中体系域类型的识别标志 1996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4, No.4, P406-41048 程日辉、刘招君等 松辽东缘新立城盆地的充填与层序发育 1996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24, No.6, P5-849 程日辉、刘招君等 陆相含煤地层中的层序与煤的聚集 1996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6,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专辑, P18-2350 Liu Zhaojun,Cheng Rihui The Mesozoic sedimentary basin types and their Tectonic backgroun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Liaohe basin 1996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Vol.26 Special Issue,P110-11651 Liu Zhaojun,Cheng Rihui The stud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continental basing-the examples from the Mesozoic basins, northeast China. 1996 The thesis Collection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P2652 Cheng Rihui,Liu Zhaojun and Yi Haiyong The surfaces characters in the lake basin sequence and their recognization. 1996 The thesis Collection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P2653 Liu Zhaojun,Zhang XingzhouDuan Jiy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odynamic background of the Mesozoic basin within Northeast of China 1996 The thesis Collection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P336,H-1-7954 Hizoto Ohira, Osamu Himeno, Liu Zhaojun,Jin Xu Zhermal history and oil maturation deduced from fission track fading in apatite,-case study for the Daqing basin in China and the Niigata basin in Japan 1996 The thesis Collection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P315,H-2-2255 Г.Л.Кириллова,Лю Чжаоцзюнъ Новые аспекты сравнитолъного анализа внутриконтинеталъных рифтовых бассейнов сунляо и амуро-зейского 1996 《Нефтегазоносные бассейны западно-тихоокеанското региона и сопределъных платформ: сравнителъная геология,ресурес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осоения》,перва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Россия.с.44-5556 Г.Л.Кириллова,В.Г.Варнавскпй,В.В.Крапивенцева, Лю Чжаоцзюнъ Палеогеография и история развития пограниных осадочных бассейнов юго -восточной России и северо -восточного Китая. 1996 《Закономерности эволюции земной Кары》,Междуна род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Россия,Ⅰ-5857 Г.Л.Кириллова,ЛюЧжаоцзюнъ, Ван Сыминъ,В.Г.Варнавский Стратиграфическая Корреляция мезозойско- кайнозойских разрезов среднеамурского/Санвцзян/осадочного бассейна 1996 《Тихоокеанская геология》,Том15,No.6,с.81-10258 刘招君等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中新生代构造层特征与动力学演化 1996 “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中国地质学会编),冶金工业出版社,P106-11259 刘招君、郭巍等 湖盆层序地层学术语体系及模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为例 199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7,增刊Ⅱ,P54-6060 郭巍、刘招君等 海坨子地区青山口晚期湖退体系域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199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7,增刊Ⅱ,P66-7361 程日辉、王东坡、刘招君等 松南及南部邻区晚中生代盆地动力学类型与深部作用 199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7,增刊Ⅱ,P27-3262 郭巍、刘招君等 松南西部斜坡层序地层控制因素 199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Vol.27, No.3,P327-33263 李群、刘招君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层序地层学研究 1997 《从地震地层学到层序地层学》,徐怀大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P73-7864 程日辉、刘招君等 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类型——以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为例 1997 沉积学报,Vol.15, No.3, P166-17065 程日辉、刘招君、王璞君 松辽盆东部火山事件的地质意义 1997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会学报,Vol.22,No.1,P57-6166 Лю Чжаоцзюнъ, Г.Л.Киириллова,Чжан Синъчжоу,Ван Сыминь. Мезозойско-кайнозойские тектоностратиграфические комплексы в зоне трансекта Маньчжурия-Суйфэнхэ и прилегающей территонии как отражение геодинамической эволюции региона 1997 Тихоокеанская геология,том.16, No.6,с.36-4567 刘招君、刘立、王璞君 大陆构造沉积学与含油气盆地研究进展 1997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7,增刊Ⅱ68 G.L.Kirillova,Liu Zhaoju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Mesozoic- Cenozoic Sequences of the Middle Amur (Sanjiang) sedimentary basin 1997 Geology of the Pacific ocean (Rusian),Vol.13,P1081-110969 程日辉、王东坡、刘招君等 松南及南部邻区晚中生代盆地动力学类型与深部作用 1997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7,增刊Ⅱ.P27-3270 王东坡、刘招君、刘立等 盆地地球动力学、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系统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71 刘招君、董清水等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特征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P54-5872 谢春来、刘招君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与发展现状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P102-10573 王建功、刘招君等 布海—小合隆地区登娄库—泉头组储层沉积学研究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P111-11474 杨志福、刘招君等 梨树地区营城组岩相古地理研究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P115-11975 刘立、赵随光、刘招君 辽河盆地宋家洼陷含油气系统分析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P138-14276 吴克平、刘招君等 铁法矿区大兴井田煤层气储气特征及开发前景 1998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P208-21177 郭巍、刘招君等 曙北地区莲花油层储层沉积学及非均质特征研究 1999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9,No.4,P340-34378 Liu Zhaojun,Wang Simin,Dong Qingshui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Lishu fault lacustrine basin, norteast China 1999 Известия секции наук о зомле РАЕН,No.3:175~17879 Liu Zhaojun, Wang Simin and Cao Lin Mesozoic sequence struti- graphic framwork features and basin evolution of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2001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1. Kyungiu Korea . P1~880 Liu Zhaojun, G.L.Kirillova,?Zhang Xingzhou?and Wang Simin Meso-Cenozoic tectono- stratigraphic Complexes in the Manzhouli-Suifenhe transect zone and the adjacent territory as a reflection of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1999 Geol. of Pac. Ocean, Vol.14, P.857~87081 Wang Simin, Liu Zhaojun and Liu Kui Base-level change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Lishu fault lacustrine Basin 2000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Vol.3, No.1, P70~7682 刘招君、郭巍、王嗣敏 陆相层序地层模型与油气勘探模型 2000 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P138~13983 刘招君、刘葵、董清水、朱建伟 松辽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与沉积充填特征 2000 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P69~7084 方石、刘招君、董清水等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2000 世界地质,Vol.20,No.2,P132~13785 王嗣敏、刘招君、董清水等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机制——以松辽盆地为例 2000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30, No.2,P139~14486 刘葵、刘招君、朱建伟、张峰 时频分析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2000 世界地质,Vol.19,No.3, P282-28587 孙连浦、刘招君、李本才、董清水 水下扇岩相特征及形成机制 2001 世界地质,Vol.20,No.3,P249-25688 和钟铧、刘招君、郭巍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剖面重矿物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2001 世界地质,Vol.20,No.3,P279-28489 朱建伟、刘招君、刘葵 地球物理处理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2001 世界地质,Vol.20,No.3,P300-30690 刘招君 陆相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地质意义 2001 全国第二届沉积学大会论文集(武汉) P62491 刘招君 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双阳组湖泊水下重力流沉积特征 2001 全国第二届沉积学大会论文集(武汉)P62592 Osamu Himeno, Hiroto Ohika, Zhaojun Liu, Xue Jin Provenance ages of cretaceous strata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inferred from fission track data 2001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Vol.43, P945-95293 陈守田、刘招君、崔风林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 200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版,Vol.32 , No.2, P151~15494 刘招君、董清水、王嗣敏、朱建伟、郭巍 陆相层序地层学导论与应用 2002 石油工业出版社(35万字)95 郭 巍、刘招君、董清水、方石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聚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为例 2002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Vol.32 , No.3, P233~23796 朱建伟,刘招君,魏志平等 吉林省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水下扇沉积特征 2002 古地理学报Vol.40,No.4, P67-7397 朱建伟,刘招君,刘葵等 地球物理处理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2002 世界地质, Vol.20, No.3, P300-30698 刘招君 湖泊水下扇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为例 2003 沉积学报,Vol.21, No.1, P150-15499 董清水、刘招君、方石、柏涛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四分方案的可行性 2003 沉积学报,Vol.21, No.2, P324-327100 董清水、赵占银、刘招君、郭巍等 半地堑式断陷盆地的油气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 2003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Vol.33, No.1, P43-47101 董清水、李本才、刘招君、朱建伟等 伊舒地堑莫里青断陷双阳组沉积相与油气相关性 2003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Vol.33, 矿床地质专辑,P84-87102 何玉平、刘招君、杜江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识别 2003 世界地质,Vol.22,No.1,P21-25103 方石、刘招君、胡显辉 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特征 2003 石油实验地质,Vol.25,No.1,P33-38
1.《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2.《“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4.《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5.《《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6.《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11.《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12.《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3.《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14.《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5.《〈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1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7.《论功能及相关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20.《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21.《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2.《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2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2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2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4期。27.《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2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31.《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34.《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3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37.《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38.《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42.《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4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49.《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0.《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5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52、《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5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andEmpiricalApproachtoAppliedChineseLanguageStudies》,CypressBookCo.UKLtd.2007。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5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又收《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6.《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57.《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8.《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035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0360.《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书评1、《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2.《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译文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日]志村良治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文章1、《汉语中的“V是不(没)V”格式》,《学汉语》1991年第11期。2.《“尽管”和“不管”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2期。3.《“动词+好+了”和“动词词组+好了”》,《学汉语》1992年第3期。4.《“也好”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5期。5.《比较“据说、听说、说是”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10期。6.《“再说”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3年第8期。7.《“有什么好+V+的”格式》,《学汉语》1993年第10期。8.《汉语交际功能项目230项》,《学汉语》1996年第1——12期连载。9.《口语中的“真有你的”》,《学汉语》1998年第3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11.《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1.《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2.《怀柔远人:国史〈明实录〉对西域“回回”记载的价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3.《明清实录对武当山记载的差异》,《南都学坛》2015年第2期。4.《〈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4日第15版。5.《〈清实录〉修纂中的汉化现象论析》,《华中国学》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311—324页。6.《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与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7.《王士祯家族历史撰述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8.《明代皇室子弟教育初论》,《长白学刊》2014年第4期。9.《中国宫廷的游戏与娱乐》,《紫禁城》2014年第2期。10.《〈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11.《〈翁心存日记〉所见〈清宣宗实录〉版本考》,《文献》2013年11月第6期。12.《论国学的学格》,《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5版“国学版”。13.《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与谢盛合作),《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14.《〈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15.《〈清实录〉的文献价值与文本解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10期转载。16.《试论〈清实录〉在整饬吏治中的指导性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17.《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18.《试论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的贯彻》,《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19.《从〈翁心存日记〉看清代实录馆的修纂与运作》,《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20.《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8期转载。21.《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22.《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皇帝实录》,《人文论丛》20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3.《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又收入《故宫·武当山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24.《王朝与天下之辨:明末清初“新民本”对君主私天下本质的揭露》,《明史研究论丛》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25.《从〈清实录〉看海南的航海与海盗问题》(与谢盛合作),《新东方》2011年第3期。26.《欲乐还忧:崇祯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6期。27.《化神奇为腐朽——明熹宗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5期。28.《追回失去的快乐——明神宗后期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4期。29.《没有快乐的童年——明神宗早期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3期。30.《压抑后的“井喷”——明穆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2期。31.《修醮宴安求长生——明世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1期。32.《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33.《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和普及》,《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34.《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与影响述论》,载《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时代解读》,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又载《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35.《论儒学与史学的关系——以儒学对实录体史书编纂的影响为例》,载《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36.《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新探》,《华中学术》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7.《〈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明清论丛》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38.《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39.《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转载。40.《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下)》,《紫禁城》2010年第9期。41.《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上)》,《紫禁城》2010年第8期。42.《突破围城(下)——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7期。43.《突破围城(上)——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6期。44.《滑向逸游:明宪宗与明孝宗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5期。45.《儒家伦理与皇帝私欲的冲突与折衷——明英宗与明代宗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0年第4期。46.《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47.《新年共乐逢亨运,多寿惟惭祝眇躬——明宣德年间的宫廷节庆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2期。48.《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明宣宗的效游和巡游》,《紫禁城》2010年第1期。49.《明实录所见登州的对外往来》,《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50.《明代宫廷修书仪制考述》,《故宫学刊》总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51.《朝回足清暇,抚景情更怡:明宣宗的宫廷游乐活动》,《紫禁城》2009年第12期。52.《闲暇琴书足自娱,每从周孔溯唐虞:宣宗的宫廷文艺娱乐》,《紫禁城》2009年第11期。53.《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紫禁城》2009年第10期。54.《从心所欲不逾距:明成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9期。55.《围城里的陶醉:明太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8期。56.《〈宋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57.《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7期转载。58.《皇史宬尊藏〈清实录〉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69.《论儒臣与宦官对明代皇帝娱乐的影响及较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60.《清实录宫藏版本考》,《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40期,2008年。61.《利玛窦“送礼”初探》,(澳门)《文化杂志》2008年春季刊。62.《〈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63.《明代的〈汉书〉经典化与刘邦神圣化的现象、原因与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4.《从英法德意俄美汉译国名的演变看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认知过程》,载《语义的文化变迁》第145~17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5.《五代实录修纂考》,《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6.《唐五代实录修纂机构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7.《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让中华文明的特色更鲜明》,《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5月17日。68.《实录修撰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69.《朱熹修纂〈宋高宗实录〉考论》,《朱子学刊》2006年第1辑(总第16辑),黄山书社2006年。70.《司马迁所创纪传体对实录体的影响》,《史记论丛》第三集《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1.《从边缘到中心:明清实录对东北历史观察视角的转换》,《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72.《从唐实录体裁看实录体的特征与地位》,《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73.《〈宋钦宗实录〉的修纂与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74.《明代西器东传探研》,《兰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75.《〈唐太宗实录〉的修纂及历史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期。76.《明实录职官校正》,《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7.《〈大明志书〉修纂及特点考论》,《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78.《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9期转载。79.《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期。80.《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81.《谶谣: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社会学家茶座》总第7辑,2004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2.《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家建立新型君臣关系的尝试》,《历史文献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83.《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2期。84.《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学术月刊》2003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6期转载。85.《试析章学诚妇女观及对其史学观的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86.《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史学史研究》2003年3期。87.《〈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88.《“国民性改造运动”与中国民族旅游性格的重塑》,《人文论丛》200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9.《试论直书与曲笔对明实录价值的影响》,《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0.《从唐甄对君民关系的考察看其新民本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91.《明代起居注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修纂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与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92.《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000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8期转载。93.《张舜徽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求索》2001年第6期。94.《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学术月刊》2000年5期。95.《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旅游学刊》2000年3期。96.《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1期。97.《略论中国传统旅游的人文精神》,《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98.《明实录修纂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1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9.《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100.《直书与曲笔:传统修史原则的一体二翼》,《学术月刊》1999年3期。101.《睿宗、崇祯及南明诸朝实录修纂考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102.《明实录研究述略》,《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3.《试论〈洪芳洲公文集〉的史料价值》,《洪芳洲研究论集》,台湾洪芳洲研究会1998年。104.《从宋明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8年第3期。105.《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6.《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初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1月专辑。107.《朱元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5期。108.《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109.《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船山学刊》1997年1期。110.《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文献》1997年1期。111.《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7年第3期转载。112.《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113.《试论〈殷虚书契考释〉的方法和价值》,《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六辑)1995年10月。114.《大戴礼记经文校正》,《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115.《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16.《明实录人名校勘补遗》,《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四辑),燕山出版社1993年。117.《朱元璋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118.《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119.《史记人民性悖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3年第1期转载。120.《明实录地名校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121.《明实录人名校勘》,《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二辑),燕山出版社1991年。122.《大戴礼记校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6月。123.《钱大昕史学思想钩沉》,《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又收入《钱大昕研究》论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24.《在历史学视角及体例的转折点上——张舜徽先生〈中华人民通史〉研究》,《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5期转载。125.《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26.《史记不朽之迷——史记成功原因新探》,《古籍整理》1990年2期。127.《时代中心的史学》,《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89年第10期转载。128.《苏颂与史学》(与张三夕合作),《古籍整理》1988年第3期;后收入《苏颂研究文集》,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129.《大戴礼记校正二十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张金梁教授个人简介】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以及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古朴儒雅功力浓厚,独具风貌。数十次参加美国、日本、韩国国际及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倍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被团中央《中国青年》邀请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专著】张明整理01.《〈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02.《明代书法史探微》(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03.《张金梁书法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04.《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05.《〈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张金梁教授著述之论文】张明整理01.《浅议书法的电化教学》 载《书法报》1987年8月12日第32期第2版02.《唯不能同斯大雄——王蘧常书法浅探》(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1991年9月·浙江杭州)03.《“二石”比较论》(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6月·河南洛阳) 载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等编《王铎论集——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论文》,第275—285页;亦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37—248页04.《艰难的美——黄道周书法研究》(中国书画节研讨会入选论文·1994年·天津)05.《从文化现象看明朝的书法发展》(’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95年·北京) 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03—215页06.《谈〈书史会要〉和〈续书史会要〉》 载《书法报》1996年7月31日第31期(总第629期)第3版07.《论刘墉》 载《书法研究》1996年第6期(总第74辑),第90—103页08.《朝代书法风尚辨——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它》(’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1996年9月·湖南张家界) 载《书法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75辑),第58—64页09.《六朝神韵在斯翁——浅论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康有为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1997年·广东广州) 载《书法之友》1997年第4期,第21—24页;亦载《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6—30页10.《明朝书“家”知多少》 载《书法报》1997年4月23日第17期第3版11.《博学才能发展 兼蓄才能创新——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载《书法》1997年第3期,第2—3页12.《庄㫤评书的启示》 载《书法报》1997年7月9日第28期第3版13.《高山仰止 丰碑并立——陆维钊、沙孟海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载《’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69—174页;又《书法报》1997年8月27日第35期第3版、9月3日第36期第3版连载;亦载《陆维钊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8—175页14.《明朝“状元”书法一瞥》 载《中国书画报》第70期15.《现代草书“三圣”散论》(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7年·浙江宁波) 载《近现代书法研究——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92—203页16.《从“阁体”谈到书法的评选》 载《中国书画报》1997年17.《在“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载《中国书法》1998年第3期,第6页18.《访章祖安先生》 载《书法报》1998年5月4日第18期第1版19.《从楚王好细腰谈起》 载《书法报》1998年5月18日第20期第1版20.《也论“正”、“大”》 载《书法报》1998年8月17日第33期第1版21.《书法史刍议》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9日第45期第3版22.《释“展览”》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23日第47期第1版23.《释“协会”》 载《书法报》1998年12月7日第49期第1版24.《论书法的“中和”美和“冲和”美》 载《书法》1998年第6期,第45—46页;亦载《美的沉思——美学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73—276页25.《谈“中书舍人”和“台阁体”》 载《书法报》1999年3月29日第13期第3版26.《论丰坊》 载《书法研究》1999年第2期(总第88辑),第50—66页27.《〈续书史会要〉研究》 载《中国书法》1999年第4期,第33—35页28.《非“吴门书派”》 载《书法报》1999年4月26日第17期第3版29.《时代的呼唤——雅俗共赏》 载《书法》1999年第5期,第6—8页;亦载《美的沉思——批评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69—272页30.《释“评委”》 载《书法报》1999年7月19日第29期第1版31.《从〈书学史〉谈到书法史的研究》(祝嘉书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江苏苏州)32.《涤浊呈清——新世纪书法瞻望》 载《书法报》2000年1月24日第4期第1版33.《世纪书坛点将录》 载《书法报》2000年1月10日第2期第3版、1月17日第3期第3版34.《〈孙仲隐墓志〉研究》(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 载《书法导报》2000年11月29日第48期第3版;亦载山东省高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高密文史选粹》,2002年10月,第478—488页35.《浅谈明代书法教育》 载于植元、栾传益主编《书法教育研究文集》,大连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5—120页36.《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载《青少年书法报》37.《明代书法“尚理”论——兼论书史的研究方法》(荣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5—305页38.《明朝书法分期管见》 载《书法报》2000年10月16日第17期第3版39.《论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国际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2000年·浙江杭州) 载《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57—266页;又《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第22—24页(节选);亦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5期(总第103辑),第84—98页40.《论解缙书法的两面性》 载《书法报》2000年12月11日第25期第3版41.《技道两进 挥翰写心——评徐州市青年书家十人展》 载《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42.《贵哉“东北风”》 载《书法报》2001年1月22日第4期第2版43.《丛文俊书学体系蠡探》 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1日第28期第3版、7月18日第29期第3版44.《健全书法高等教育 促进书法学科建设——丛文俊教授谈吉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相关问题》 载《书法报》2001年7月23日第30期第1版;亦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8日第29期第8版45.《论“错误”借鉴与书法的发展》 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2辑),第79—92页46.《汇集众美 蔚为大观——〈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评介》 载《书法》2002年第1期,第30—31页47.《〈唐二娘子家书〉言辞没受倭语影响》 载《书法》2002年第3期,第41页48.《广采博取 鉴古铸今——论丛文俊先生的书法艺术》 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第22—24页49.《从“作品限制出境”说起》 载《书法报》2002年3月25日第12期《兰亭》副刊第6版50.《浅议章草》 载《书法报》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51.《关于评论明初“三宋”书法的两个问题》 载《书法评论》第1期(2002年7月),第5—9页52.《〈佩文斋书画谱〉署录〈续书史会要〉正误》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9月第5期,第78—82页53.《论流行书风》 载《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69页54.《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 载《金景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9—237页;亦载《书法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3辑),第98—105页55.《说“清”》 载《书法》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56.《子昂荐雪庵》 载《书法报》2003年1月27日第4期(总第943期)第3版57.《亲近“二赋”》 载《书法报》2003年2月24日第8期《兰亭》副刊第2版58.《谈草书》 载《书法》2003年第2期《众人说草书》(下),第29—32页59.《高密历史文明之光“高密戈”》 载《高密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95期第8版60.《凿穿混沌 开辟鸿蒙——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评介》 载《书法报》2003年5月26日第21期第3版61.《逸园影印洪武本〈书史会要〉考》 载《文献》2003年7月第3期,第220—230页;亦载《陶宗仪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5—475页62.《张天骏婢善书考》 载《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第95—96页63.《明永乐初期朝廷书事考辨》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95—403页64.《白沙论》 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总第117辑),第70—84页;亦载《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46—154页65.《明代殿房书办研究》(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55—172页;亦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19辑),第94—119页66.《从浮云与树林谈起——〈明代书法史探微〉自序》 载《书法报》2004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67.《明代华亭书家》 载《书法评论》2004年第1期,第14—22页68.《永乐初朝廷书事考》 载《书法丛刊》2004年第4期,第35—41页69.《吴门长者——文征明》 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6期,第27—28页70.《“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载《书画世界》2005年第1期,第80—82页71.《“南安体”、“南路体”、“梅花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5年第2期,第43—45页;亦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8页72.《论张海》 载《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4—47页;又张海《张海书法·代序》73.《胸罗万象 健笔凌云——丛文俊先生书法艺术浅探》 载《书与画》2005年第5期,第8—11页74.《明沈度〈敬斋箴〉考》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80—85页;亦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3期,第37—38页75.《论好太王碑书法——兼与爨宝子碑比较研究》 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01—113页76.《文征明书法领袖吴门成因研究》 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9—36页77.《当代书法应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载《2005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96—400页78.《“真宰相”刘统勋之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7年第3期(总第5期),第11—14页79.《康里子山名字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4期,第3—6页80.《论明拓〈兰亭序〉》 载《兰亭雅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8页81.《异彩纷呈的东北书法》 载《吉林日报》2007年12月6日第13版《东北风周刊》82.《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 载《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4—50页83.《郑文焯其人其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8年第1期(总第6期),第47—50页84.《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26—37页85.《明代宫廷书法研究》 载《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5—32页86.《明代“中书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8年第11期,第43—46页87.《海上升明月——论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载《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33—339页88.《张改琴书法浅论》 载《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78—79页89.《论当代草书》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1期,第29—32页90.《〈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 载《文献》2009年1月第1期,第128—138页91.《殷商金文章法蠡探》 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1期,第42—49页92.《“桓夫人善书”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9月第5期,第72—75页93.《“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新论》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5期,第41—45页94.《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 载《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第69—77页;亦载《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38—550页95.《三论雪堂》 载《书画艺术》2010年第3期,第62—69页96.《向传统索取新意 在时尚中把握自我》 载《吉林日报》2010年4月19日第8版97.《明代以“疏”论书研究》(“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9年12月·江苏南京) 载《书法报》2010年5月19日第19期第21版98.《简论书法史研究法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载《中国书法》2010年第8期,第97页99.《〈砥柱铭〉长卷非黄庭坚真迹》 载《书法报》2010年7月14日第22版,亦载《书法》2010年第10期,第33—35页【张金梁教授著述之序跋】张明整理01.《赵生泉〈金石探幽〉序》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02.《陈国成〈吾衍〈三十五举〉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03.《梁继〈张照年谱〉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04.《赵彦辉〈寒山帚谈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05.《张明〈赵孟頫书法研究发微〉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06.《张函〈明末遗民书法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07.《徐文平〈处州历代书法〉序》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08.《〈书法史图鉴〉序》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09.《〈孙初画集〉序》10.《书中龙也——〈十七帖〉》 吉林文史出版社
关于赛典赤 · 赡思丁身世事迹的碑志谱牒 马 经 : “赛典赤赡思丁, 元史载 一名乌马儿, *** 人, 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 犹华言贵族也。 ” 太祖西征, 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 命入宿卫, 从征伐, 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 从这一段记 就可以知道更详细的情 载可知赛典赤·赡思丁的身世和入华情况。结合其他史志和谱牒的记载, 况。但由于其他史志和谱牒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悖误 , 引出了许多疑点和争议, 进而使人对史 志家谱中记载的许多事情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存在着包括正史在内 的史志记载有来源于家谱族牒的成分 , 致使人们的怀疑从谱牒扩大到了正史 。 怎么看待谱牒中的 悖误, 关乎到了正史的真实性, 不能不引起注意。 一 对于赛典赤生平事迹的基本情况 , 迄今为止学界比较通行介绍的是 : 赛典赤 · 赡思丁 ( 1211 ~ 1279 ) , 为 *** 的后裔, 祖籍中亚布哈拉( 今乌兹别克斯坦) 。1219 年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 赛典赤率领 1000 多人马, 带着礼物去迎接, 成吉思汗把他们编入自己身边的宿卫军中 , 随同蒙古 军队一道征战。
1224 年西征结束后跟随成吉思汗返回蒙古, 第二年从征西夏。1229 年太宗窝阔 台继位后, 授赛典赤丰、 靖、 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之职, 为三州总管, 并兼管三州民政。 之后因累有 才华卓著, 在定宗贵由、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三朝, 先后任过许多军政要职。 如担任太原、 政绩, 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为二路总管; 燕京路断事官, 主管财政和刑狱; 燕京路总管, 全面负责燕京军民 政务; 采访使, 负责调查地方官政绩优劣; 中书省平章政事, 参与执掌全国的军国重政, 兼掌财政; 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 总掌辖区军政事务; 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总管全省军政大 事。在任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 功绩尤为卓著, 死后备受朝野赞颂, 历代祭祀, 千秋缅怀。 悖误和疑点主要出自谱牒或与谱牒同源的志传中 , 关于二十六世祖所非尔入华至赛典赤附元 这一段。 《赛平章德政 对赛典赤生平及其生活在元代的子孙后裔事迹 , 除史籍文献的记载外, 在赵子元 , 《祭咸阳王忠惠公文》 , 《咸阳王庙铭 》 , 碑》 安南王 王臣 明太祖《御制祭咸阳王忠惠赛公文暨诗一 , 《敕赐元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祭文暨诗一首 》 , , 首》 明成祖 范承勋《新建报功祠碑记 》 孙人龙 《元咸阳王忠惠公抚滇绩序》 , 《增建咸阳王陵前亭后堂记 》 , , 蒋伊 袁文揆《咸阳王墓志铭 》 袁嘉谷 《重修咸阳王陵记 》 , 《马氏家乘 》 ( 巍山) ,《咸阳家乘 》 ( 大理)赛典赤·赡思丁简介, 《赛氏总族牒 》 ( 赛氏自序谱牒, 赛 《赛典赤家谱 》 ( 昆明) , 《郑氏家谱首 氏族谱序一, 赛氏族谱序二, 赛氏族谱说, 赛氏谱牒。
石屏) , ( 南京 ), 《沙氏宗谱》 ( 大理 ), 《郑和家谱》 ( 玉溪) , 《故马公墓志铭》 ( 昆阳 ) , 序》 李至刚 夏光南《郑 ( 昆阳 ), 《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永阶墓志铭 》 ( 河西, 《合氏 和太公墓志铭跋》 今通海, 纳家营) , 429 第二届 *** 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河西, 《赡思丁公茔碑总序 》 ( 昆明) , 宗谱》 今通海) , 马注 任士林《平章政事赛典赤荣禄公世美之 》 , 《重修清净寺碑记》 ( 西安 ), 《非幻庵香火圣象记 》 ( 南京 ) , ( 南京 ) , 碑 李昭祥《龙江船厂志 》 傅 《甸百亩合揆进士墓志》 ( 峨山 ), 《甸百亩村代香书馆碑记 》 ( 峨山) , 《大白邑 *** 寺功德碑 》 为宁 ① ( 峨山 ), 《下回村 *** 寺碑记》 ( 通海) , 《滇南 *** 总掌教马公墓志 》 马安礼 等历代碑传谱牒文献 中也有记载, 可补史志之不足, 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赛典赤·赡思丁的功绩, 从史籍及历代碑传文献记载可知其既显于生前, 更著于死后。 尤其 《重修咸阳王陵记》 是在云南的建树和声望, 至今无出其右者。
民国 6 年袁嘉谷撰书 对赛典赤功绩 : “历庄蹻开滇以后二千年迄于今日 , 的评价是 滇之声名文物与中州同彪炳者, 谁之功欤? 曰: 唯元 ” : “心滇之心, ” 咸阳王之功。 对其治滇经验的总结是 事滇之事。 这是迄今为止对赛典赤治滇事迹 最好的总结评价, 其深长意味, 恐非明白开滇两千年来之历史真谛者所能省悟 , 实可让后人品味无 穷。这应是历代缅怀追思绵绵不绝, 续续不断的情理所在。 二 关于赛典赤先世后裔的研究, 是随着后人对赛典赤族系后裔在治国安民以及民族、 宗教、 航 海、 外交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和影响的不断发现及认识而受到重视的 。虽然历史上早已有人不断关 注, 近代以来更不断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 , 但皆因史籍文献缺乏记载, 历代的研究几起几 《马哈只碑 》 , 落, 进展不大。1911 年袁嘉谷发现昆阳 经详细考证, 在所著《滇绎》 和《卧雪堂文集 》 里著文发表, 揭开了郑和家世之谜, 人们由此方知郑和原姓马名和, 云南昆阳人, *** , 曾祖父拜 祖父和父亲都曾到 *** 教圣地麦加朝觐 , 称哈只, 兄马文铭, 另有姊妹 4 人。1936 年, 李鸿 颜, 祥、 袁嘉谷、 李士厚发现郑和家谱, 经李士厚潜心研究, 写成了《郑和家谱考释 》 一书出版,使人们 进一步知道郑和以其兄文铭之子立嫡为嗣赛典赤·赡思丁简介, 取名郑赐, 其后子孙繁衍至十七代, 在云南和南京等地 家谱里抄录的明成祖的两件敕书为史传里没有的珍贵史料 。1983 年, 李士厚根据新收 都有支系, 《郑氏家谱首序》 《马氏家乘 》 《赛典赤家谱 》 《赛氏总族牒 》 集到的 抄件和 等几种谱牒材料, 作综合 《南京郑氏家藏北京民族文化宫新发现郑和家谱首序》 《三保太监郑和对我国的贡献 考证, 撰写了 》 《从新发现的赛典赤家谱中进一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 《郑氏家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一、著作《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福建宗教史》,1996年《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2004年《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二、主编《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台海研究丛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闽南文化丛书》三、论文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清代闽西商纲零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5月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林枫陈支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8月1日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链接:
张其成讲《易经》。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张其成教授,将经义中的阴阳动静、得失吉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平实有趣。三十余年精研易理,在世界各地的讲座场场爆满。帮你突破对于《易经》的“识障”,顺天知命,习得大道。张其成全解周易,穿越时空,探寻远古文明的秘密;敬畏天道,感知宇宙变化的规律;改变命运,掌握趋吉避凶的法则;回归简易,开启为人谋事的智慧。
课程目录:
《易经》中到底蕴藏了什么大智慧
《易经》与《本草纲目》——张其成对话赵中振
学习《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的文化地位
孔子作《易传》
八卦是怎么画出来的
“阴阳”蕴藏的秘密
......
房立中,祖籍:山东即墨,1949年1月出生于吉林长春。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官(已退休);1986年因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立三等功一次。任首届鬼谷子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首届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近代军事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论战争》、《鬼谷子全书》、《新编鬼谷子全书》、《兵书观止》、《姜太公全书》、《孙武子全书》、《诸葛亮全书》、《刘伯温全书》、《世界兵器博览》、《中国军事百科大辞典》等。
谁能解释智慧这词就是大师!我觉得章宇龙大师的解释蛮好的!智慧就是进入无关和局外,无关生智,局外生慧!怎么样才能进入无关和局外,核心点就要找到乐,找到乐者一切都是享受,凡是不乐者一切都是负担,唯一的同道就是必须迷上你所做的事,你进入感觉你才能成就。现在的人之所以痛苦,是受很多结论在影响,我说一句话你去体验了。这件事情大于一切的结论。不管什么样的经典也没有每天在生活中上演的故事其中的智慧和玄机多,历朝历代的经典只是总结了当时的红尘,所以任何典籍和大师他们都是参照——核心点要向谁学习——(红尘)为什么我们愿意看书愿意上课? 因为看书上课比较简单,直接听别人的总结,直接消化红尘太浩瀚,太渺茫,太难了!所以我们不愿意自我沉淀,直接去吸收别人沉淀完的东西那些叫做知识,自己从红尘中对接得到的就叫做智慧!
鬼谷子,姓王名禅,亦名王栩,战国时卫国(今河南淇县)人。
作为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体现其思想的传世名作《鬼谷子》,而且培养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卫缭等一大批出将入相的杰出人才,对推动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鬼谷子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攻守兼备,其著作《鬼谷子》一直是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之必研究的书,他阐扬的“飞钳之术”、“内楗之道”、“钓言之谋”等谋略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战争乃至经贸、公关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鬼谷子出生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城南王家庄,长大后曾游学楚、越等地,后隐居淇县云梦山,创办庠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至今,王家庄仍存王禅墓,云梦山仍保存有鬼谷洞、舍身台、鬼谷墟、鬼谷、孙膑洞、苏秦洞、张仪洞、毛遂洞、庞涓洞、鬼谷祠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大量的石刻,云梦山大量的摩崖和碑刻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鬼谷子的故事和传说,鬼谷子当年总结发明的一些关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谚语和游戏,仍被当地百姓广泛应用。
为深入研究、挖掘鬼谷文化,淇县人民 *** 于1994年10月与国防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与中国人民 *** 军事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9月与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三次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一致认定淇县是鬼谷子学说的发祥地,云梦山是鬼谷子当年隐居办学的场所、是鬼谷文化的核心区域。
明嘉靖《淇县志》载“云梦山乃鬼谷先生仙栖之处”。
明 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在介绍云梦山水帘洞时称“世传鬼谷子隐处”。
明《淇县志》云:“云梦山,原名青岩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景龙观,东南有水帘洞,洞中出泉,澄莹可鉴”。
又云:“水帘洞在县西南三十里景龙观,世传鬼谷子修道处”。
清顺治《淇县志》云:“青岩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崇山列嶂,邃壑清幽,宛如画图”。
《河南通志》载:“青岩表仙境之胜”。
明嘉靖四十六年云梦山玉帝庙香会记碑文中说这里鬼谷祠,“虽齐鲁燕赵三晋之民,慕其威灵,跻跻跄跄,俯首于祠下者,日以万计”。
云梦山水帘洞口明代万历十一年窦文的摩崖题记:“鬼谷先生隐处水帘洞”。
云梦山水帘洞口明代万历十一年窦文碑刻记载鬼谷子当年办学盛况:“天开玄窍授明贤,地涌灵泉在里边。
万古水干帘不卷,有谁读易绝韦编”。
三清殿旁清顺治六年何士琦碑刻《云梦山游记》载:“此山螭怒虬盘,幻异万状,水帘一洞尤极幽玄,乃鬼谷先生隐处”。
水帘洞口清代石刻楹联记载当年鬼谷子和孙膑在云梦山的情景:“出水帘跨扶青牛,执拐杖驾起祥云”。
孙膑洞口清代石刻楹联赞颂孙膑:“道讲刑名勋垂渤海,胸罗兵甲气镇风云”。
民国三十一年重修毛遂洞碑记中云:“云梦山鬼谷先生隐居地也。”
据河南省测绘局印刷的《淇县地图》称:“云梦山位于县城西南三十里,为太行山余脉,主峰海拔584米”。
新编《淇县志》在开篇《大事记》中记述道:“周安王年间,卫人王栩(王禅)在朝歌西南云梦山水帘洞隐居讲学,培养出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军事家、政治家。
后人称云梦山为战国军庠,即我国第一所古军校”。
《淇县地名志》载:“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云蒙山、云濛山。
在县城西南三十里。
奇峰对峙,层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涧飞,螭怒虬盘,幻异万状,素有‘云梦仙境’之称。
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在这里隐居办学…”。
新编《淇县志》记载:“淇县云梦山有以鬼谷子师徒遗迹为主的景点30余处”。
“水帘洞,在云梦盆地南山阴半山崖,系鬼谷先生隐居之所,又是聚徒讲学之地。
洞高10米,宽6米,进深80余米,是一天然洞穴。
洞顶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比比皆是,如珠似玉的水珠顺着钟乳滴落石上,如坠玉盘,叮咚有声,犹如古人抚琴开筝。
串串水珠恰似一幅珠帘悬于洞口。
故名水帘洞。
“碧水为帘山头挂,红桃似锦洞口开”,就是这里景色的写照。
洞之深处有一泉潭,水晶莹甘冽,夏秋之季,泉水溢出洞外,形成一道飞瀑、直泻映瑞池,群众为之洗洞。
水帘洞口左上方刻有“鬼谷先生隐处”;洞口右侧塑有3.5米高的鬼谷子站像一躯,右手持竹简,左手放背后,恬静安详,双目俯视,栩栩如生,好像在为弟子传术。
出山门直到五里井,这是著名的五里鬼谷,两边壁立万仞,荆棘丛生,除摩崖题记外,还有天书崖、孙膑墓等。
相传谷先生经常乘坐牛车出入水帘洞。
山门楹联写道:出水帘跨扶青牛,执拐杖驾起祥云。
现在洞中留有当年的两道车辙和牛蹄痕迹。”
“洗尘洞即孙膑洞,在水帘洞右侧,依山凿就,开凿于明代,面阔三间,洞口两侧矗立石雕旗杆两根,洞内石楹二排六柱,每根上刻有楹联和人物故事,图像清晰,造型生动,构图严谨,刻工不逊。
洞门以石雕成,虽然不大倒也古朴,内奉孙膑坐像,严肃庄重。
孙膑,战国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人),孙武子之孙,与庞涓同在云梦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曾为齐威王军师,大败魏军于马陵。
著有《孙膑兵法》。
洞门楹联道出了孙膑一生的功业和气质,‘道讲刑名勋垂勃海,胸罗兵甲气镇风云’”。
“毛遂洞,在水帘洞正下方,是一天然洞穴,约20平方米,洞顶全由钟乳构成,状如云朵,千姿百态。
洞前有抱殿三楹,卷棚歇山式建筑,小巧玲珑,雕梁画栋,外有石栏,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北山庙区。
洞内奉毛遂塑像一尊。
毛遂战国人,勇武有胆略,善言辩。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75年)秦国围邯郸,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荐同往。
平原君和楚王谈判,楚王不答应救赵,此时,毛遂挺剑而上陈说利害,说服楚王同意发兵救赵。
“毛遂自荐”成语由此而得。
毛遂洞与北山庞涓洞,遥遥相对,相传鬼谷先生派其在这里监视庞涓的行踪。”
“庞涓洞,在云梦北山半腰,高约1.5米,宽2米,进深3米。
庞涓,战国时魏国大将,与孙膑同师鬼谷学兵法。
此人嫉贤妒能,编造罪状对孙膑施以膑刑。
公元前344年齐以膑为军师,攻魏求韩,庞回师迎战,在马陵道中孙膑计,全军被歼,庞涓自杀。
因庞涓为人奸诈,诡计多端,鬼谷先生将其赶到这荒僻的山洞,并在洞前建一镇妖塔,不许乱动。”
“舍身台,在云梦盆地东侧高15米,宽约80米,悬崖绝壁,形似万切,险峻异常。
相传当年鬼谷在此讲学时,为考验弟子的勇气和虔诚,让弟子从此台跳下去,故名。
舍身台下北端,有一清澈见底的矿泉,甘洌可口,四季不竭,不管多少人食用,水位不减,呼之为仙水泉。”
“孙庞下棋处,孙膑、庞涓下棋遗址在小峰门,这里是通向云梦山的一隘口,山势陡峭,易守难攻。
站在峰口,可北览金牛岭、殷纣王鹿台,东眺古城朝歌,使人心旷神怡。
峰口有块约9平方米的青石板,上刻古棋盘一个,相传孙、庞当年常到这里砍柴,小憩时,两人常在此下棋,对垒斗智,棋盘东北侧有一石砌小庙,曰将军庙。”
“五里鬼谷,是一道绵延五里的山谷,两侧山势陡峭,峰峦峙立,春夏之季,灌木郁郁葱葱,野卉芬芳,蝉鸣蝶舞,山泉瀑布飞溅;一到秋季,山色俊俏,满山的野菊花竞相开放,一片金黄,簇簇的山榆树,红叶片片。
谷内现有孙膑墓、一线飞瀑、魔壁、天书崖、五里井等景点。
当年王禅因在此隐居,而自号鬼谷子。”
“此外,还有面积达100平方米、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写的巨型摩崖石刻《鬼谷子》,映瑞门,映瑞池,鬼谷井,云梦草原,剑绣峰等景观”。
著名学者房立中教授在其著作《鬼谷子全书》中称:“关于鬼谷子的遗迹,最多的当属河南淇县。
这些遗迹都与鬼谷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富有民间传说”。
“朝歌城南8公里,有个叫王庄的村子,传说这是鬼谷子王禅的故里。
在王庄村南1公里的黄土岗上有一大土堆,人称王禅谷堆,即王禅墓。
现墓前仍有一巨碑,上镌‘鬼谷先师王禅之墓’。”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鬼谷子》载:“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