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研究综述论文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学报》1982年10月第4期2、一个特殊句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月第7期3、关于多重复句的划分,《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9月第9期4、钟祥方言的动态三格,《研究生学报》1983年10月第5-6期合刊5、试论时种概念,《研究生学报》,1984年2月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逻辑》1984年第10期复印)6、钟祥方言本字考,《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10月第5期7、同一语义指向的“动/趋来”,《研究生学报》1984年10月第4期,(又见《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8、谈“不了”,《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1月第1 期9、语法层次和语义层次,《语言学通讯》,1985年总第2期10、用“笼罩”造句要注意什么?《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更晓)11、写“到”还是写“倒”? ,《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晓丁)12、“类较”和“最……之一”,《语言学通讯》,1985年10月总第5期13、探索新路的可喜开端——读《语法研究与探索(一)(二)》,《语文导报》,1985年10月第10期14、“赤膊”“蒜苗”及其他,《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2期(署名于更)15、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析句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16、隐蔽性施事定语,《语文研究》,1986年8月第4期17、试论时种概念(B),《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逻辑》1986年第8期复印)【注:文章题目后面注“B”为同名文章的修改稿,为区别和显示内容差异,用另一篇文章的序号表示,下同】18、ü、ê的省写与识别,(香港)《普通话》,1987年(4月)第2期19、关于建立语言学学,《语言学通讯》,1987年总第9期(署名晓更)20、语法和语法学习,《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1、语法学习语法研究和语法规范,《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2、词类、词性和名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23、动词和形容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4、数词和量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5、代词和词语的活用,《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26、副词介词和连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27、助词独用词和词的兼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28、语法研究的路子与方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又见《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29、单句和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30、短语和短语的结构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31、短语的功能类和短语成句,《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32、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33、特定句式,《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4、句子的歧义现象,《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5、复句和关系词语,《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36、复句的紧缩与扩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6期37、句群的特点与组造,《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38、句末助词,《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39、句末标点,《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2期40、《现代汉语》语法部分释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1期41、现代汉语语法复习答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2期42、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一),《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43、结构助词“的”语法功能,《普通话》,1988年第4期44、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45、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46、带“吧”问句的特点,《普通话》,1988年第5期47、特指是非问,《学语文》,1988年第5期48、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三),《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49、现代汉语语法答疑(四),《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50、汉语主语的类性质和类特征,《语言学通讯》,1988年12月总第16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1、“把”字句自足的内在机制,(1988年夏威夷大学第22届国际汉藏语学术讨论会论文),载《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2、汉语法特点和汉民族心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8月第4期53、要注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1期54、偷换概念造成的理论混乱,《语言学通讯》,1989年4月总第17-18期 (署名向朗)55、一部求实开拓创新的高校教材(现代汉语),《社会科学探索》(第2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署名更晓)56、青年一代语法工作者的大会师,《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57、语言学的社会理解,《语言学通讯》,1990年9月总第21-22期58、现代汉语学习指要,《卫星电视教育》,1990年10月第5期59、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月第1期(《新华 文摘》摘目,人大复印资料复印,《高校文科文摘》《语言文字信息》摘要)60、“直中取”与“曲中求”——谈定势效应的运用,《现代交际》,1991年第3期6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B),(张志公主编)《语文论集》(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6月62、右向传递句的延展和凝缩——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语言学通讯》总第23-24期,1991年10月,(又见(邵敬敏、刘大伟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63、《标点符号用法讲话》读后,《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64、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基本类型,《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又见(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65、第7次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66、语言产业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悄悄诞生,《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67、语言学家邢福义,《统一战线》,1992年第3期68、反问句的特点和性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69、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技巧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12月第3-4期合刊(又见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0、现代汉语非特指问对简答式的类型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7月1-2期合刊71、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72、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形式,《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73、现汉语法研究的语料对象和语料提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复印资料复印)74、把语言放在人的交际中来观察和教学——开设“语言交际艺术”课的一些认识,《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复印资料复印)75、现代汉语的是非式反问,(1993年8月北京香山第4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收入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6、世纪之交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之走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77、“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理论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历史趋向,《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4期78、“八五”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8月79、武汉方言助词“左”,《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80、比拟构成要素的作用及其特点,《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3期(署名易含思)81、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开拓与进取——评《语言文字应用》五周年,《语言文字应用》 ,1996年第4期82、借代与借喻的异同与连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1期(署名易含思)83、汉语确数词的系统构成、使用特点和历时演进,《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1期复印84、中国语法学走向成熟的奠基作——邢福义著《汉语语法学》,《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85、大辩论可促进华语的学习,(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9月16日86、状位“形容词+‘点’”的入位条件和语义取值,《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又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87、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选择、词义选择和词用选择,(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3月5日、6日连载;又载(澳门理工学院)《理工学报》,1998年第2期88、脚下眼里都是“山”,《 华中师大报》,1998年5月30日89、足下眼里都是“山”,《 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17日第1版(署名易含思)90、学者眼里要有山——记琼籍学者邢福义,《海南声屏报》,1998年7月4日第4版(署名易含思)91、他山之石可以攻“语”——新加坡国策和新加坡华语,《华中师大报》,1998年9月14日92、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93、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4、文化对语法的影响,《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95、新加坡华语虚词使用说异,《双语双方言(六)》,汉学出版社,1999年8月96、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97、“形容词”+“点”的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世界汉语教学》, 1999年第4期98、“‘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99、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方言》,2000年第1期100、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定位,《汉语学报》,2000年第1期,(又见(于根元主编)《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01、从社交常用语的使用看新加坡华族的语言选择及其趋势,《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102、谈“‘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103、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104、邢福义先生评传,《汉语学报》2001年第2期105、 “动词+了+数量+了”的动态结构及“了”的意义与功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号第2期,日本朋友书店出版,2001年4月106、“除”字句的表意类型与介词“除”的语言功能,《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07、汉语信息结构与语法实体成活,《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8、语法研究的两种宏观模式——上向研究与下向研究,《长江学术》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2002)109、社会用语与社会脉象的语言文化透视,《华中理工大学报》,2002年第5期110、The Floating of Negative Factor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emantic Patterns of HUAIYI Sentences in Mandarin(否定因子漂移与“怀疑”句的语义类型识别),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Colips Publications,2003年10月,ISSHP,ISTP(本文的中文本,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挖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1、汉语合音词的语音构成类型及语义语法问题,(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12、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又见《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113、试论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20)摘目。又见《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5月)114、关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汉字·汉文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115、量词“把”的类别及其用法,(《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116、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第5届国际汉语词汇语义会议论集),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2004(又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7、“有+NP”格式的意义类型分析,《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118、汉语偏正名词短语的层次构造与语言理解,《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119、言语理解与言语的构成,《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120、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第7期复印)121、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一致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122、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规范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123、从战略上保证汉语健康发展——对三套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的调查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1日124、Document Re-ranking Using Cluster Validation and Label Propagation, ACM CIKM 2006 ,(运用聚合确认和标记传播的文本重列),EI125、信息处理的汉语语义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126、动词“打”本义的结构描写及其同义词群建构,《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7、Construcing Verb Synsets for Language Reasoning Based on Synst-Allolexeme Theory,[A]. 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plis Publications, Singapore (一种人机共享的词汇语义理论:“词群-词位变体”理论),ISTP128、Word Sense Learning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MDL Principle, Journal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基于特征选择和MDL原则的词义学习),SCI129、发掘和构建民本文化价值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大学、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7湖北发展论坛:湖北和谐文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130、Semantic Composition and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Synonym Set (同义词集的语义构成与形式化表达),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esing 2008 (IALP 2008), Chiang Mai , Thailand,ISTP131、概念基元空间的下沉及与语义结构的语言对接,《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2、手持嵌入式系统应用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133、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机语义研究,《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4、“语法三个世界”研究及修辞关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35、从概念基元空间到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HNC联想脉络与词汇语义结构表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136、避免“抄袭”的正面教育与措施,《科学时报》,2011年6月10日第1版137、Ontology的类型及汉语词网的Ontology结构,《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138、Ontology类型及汉语词义的人机共享研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07(合作)139、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140、智能性新一代语义网模型: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联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05141、The Text Deduction and Model Realization of the Lexical Meanings in Dictionaries Based on “Synset-Lexeme Anamorphosis” and “Basic Semantic Elem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142、The Insights of Primitive-Primitive Structure into ELT through Task and Activity,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综述

现代汉语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 王均 商务印书馆 1981 语音学是语言学一切部分的必要基础。它是就构成语言的声音材料这一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它研究语言的声音系统(声音的成分、声音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它训练人们学会听音、辩音、发音、记音的技术,并教会人们怎样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系统和变化,发现语音变化的规律。这部著作应用语音学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语言的具体实例,由浅入深,由分析到综合地循序渐进,以便初学者研读。举例以普通话为主,普通话没有的,举汉语方言;汉语方言没有的,再举少数民族语言;为了补充中国语言所没有的声音或为描写、比较上的方便,然后举一些外国语言的例子,以资对照。最后论音位学一章,扼要地介绍了音位学的历史和应用。认真阅读这本著作,对于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调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外国语以及进一步研究语言学,都很有帮助。《语音学教程》林 焘 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这是一部介绍语音学基础知识的书。该书从传统语音学入手,又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现代语音学研究成果,因此是一部反映语音学新发展的新书。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 语音的形成;第二章 元音;第三章 辅音;第四章 音节和音节结构;第五章 声调;第六章 语流音变;第七章 轻重音和语调;第八章 音位和区别特征。每章后都附有练习。从编写内容上看,每章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从传统语音学角度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研究成果。认真阅读这部教程,对提高语音理论修养,深刻认识普通话语音系统以及从事语音研究,大有裨益。 《朗读学》张 颂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人类语言原来就是有音语言。自文字产生以后,语言又多了一种存在形式——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在语言向前发展,使它走上了精密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书面语言缺少了一个语言的重要成分,这就是语音。而朗读的作用就是把无声无息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给语言注入活力,使平面的符号立体化起来。这本朗读学在研究朗读的规律、总结朗读的经验、深化朗读的理论等方面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朗读的作用、加强朗读的修养、提高朗读的水平大有帮助 语音常识 董少文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8 普通话语音知识 徐世荣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 汉语语音史讲话 邵荣芬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汉语语音史纲要 史存直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古音手册 唐作藩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丁声树 李荣 中华书局 1981 清未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 倪海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拼音化问题 周有光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 语音 许宝华 汤珍珠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北京语音实验录 林 焘 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语音学新论 宋一平 学林出版社 1985 韵辙常识 鲁允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朗读念词的基本技巧 戒寿坤 金 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 邢公畹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 国家语委 语文出版社 1992 文字部分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 这是一部讲汉字的结构、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书。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讲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第二章讲文字的起源;第三章讲汉字的发展;第四章讲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第五章讲汉字的新陈代谢及其规律。 汉字是世界上许多种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在它的悠久历史中,反映它的发展规律的种种现象是极其纷繁的。本书作者力图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文字学理论体系。《汉字学》 蒋善国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本书继承和吸收了旧汉字遗产和前人研究汉字的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探索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并对汉字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有关规律作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书中分析了汉字的发展过程,指出了音化和简化两个系统。通过对汉字音化和简化的分析,为汉字发展的方向和汉字学的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词汇部分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 王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词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现代汉语词汇研究,需要把现时状态和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认识以旧质要素为主的古汉语词汇,它如何蕴含着新的东西,而以新质要素为主的现代汉语中也还残存着一定数量的古汉语残余。否则将陷于死静的泥潭,无法发现和解决那些生动活泼富有无限生机的词汇问题。这部《概要》注意到了词汇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问题,在论述中尽量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并提出了对词汇系统的一些看法,很有意义。 《汉语描写词汇学》 刘叔新 商务印书馆 1990 这是一部对现代汉语词汇作全面共时描写的理论著作。全书为导论、词汇的构成单位、词和固定语的形式、词和固定语的意义、各种词汇单位类集、词汇的范围、组织结构、现代汉语词汇的体系等几部分。内容、体例和观点都比较新,对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汉词词汇的全貌很有帮助。 《词汇学简论》张永言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这是一本普通词汇学的专书。 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引证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富于学术价值的见解。本书内容充实,体例谨严,引证详细,说理透彻。在学过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上,读这本书,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词和词汇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汉语造词法》任学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这是一部系统地讲述汉语造词方法的专著。本书将汉语造词方式归结为五种;即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综合式造词法,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汉浯造词学体系,并给予了理论的说明,使人们了解汉浯造词法和汉语各要素的联系,了解汉语造词法的内在规律。 汉语词汇讲话 周祖谟 人民教育出版1962 现代汉语词汇 符准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词汇学研究 王德春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词语的知识和运用 李行健 刘叔新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词义分析模式 符淮青 语文出版社1995 辞书编纂学概论 陈炳迢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汉语成语研究 武占坤 王 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谚语 武占坤 马国凡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歇后语 马国凡 高歌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 史有为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梁晓红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语 法 部 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 商务印书馆 1961 本书选择吸收了结构主义的部分理论、搜集了大量的汉语例句,将汉语事实与国外现代语言理论结合起来。较好地揭示了汉语的结构规律,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形式分析法(也叫“结构分析法”。)它以形式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从形式到意义。按分布原则和组合情况划分词类;分析句子注重结构形式,特别是语序、层次;把语法形式归结为分布环境、位置先后、层次结构;把语法意义归结为功能位置意义,句法结构关系等。“体系新颍,方法科学,例句典型,分析精细……是一部划时代的语法著作”。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1979 《语法答问》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1985 《汉语语法研究》 张 斌 商务印书馆 1989 以上三书“提要”见后面“语法教学与研究”部分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中国语文》从1981年第2期起,就现代汉语析句方法问题开展了全国性的讨论。参加这次讨论的老中青语法工作者摆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分析了一些析句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步扩大了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同时学术界也扩大了视野,对汉语的性质和结构也认识得更为清楚,促进了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工作。讨论历时一年多,到1982年秋季告一段落。本书收录了大讨论中的26篇学术论文,其学术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了这次讨论的概貌。 《汉语语法学》 邢福义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7 本书虽定名为“汉语浯法学”,但不是一部古今并蓄纵横兼容的汉语浯法书。本书的立足点是现代汉语的现状,讨沦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事实。 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其理论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汉语语法系统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以小句为中枢;第二,“两个三角”(指“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一古''大三角)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55 汉语口语语法 赵元任著 商务印书馆 1979 汉语的构词法 陆志韦著 科学出版社 1957 汉语语法纲要 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 吕叔湘著 商务印馆 1984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80 语法讲义 朱德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82 语法论稿 方光焘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 胡 附 文炼著 商务印书馆 1991 歧义问题 文 炼 允贻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陆俭明马 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句子的分析与辨认 黄伯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3 汉语语法问题 张静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7 语法问题探讨集 邢福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构词法和构形法 张寿康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 汉语造词法 任学良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1 汉语词法论 陈光磊著 学林出版社 1994 汉语动词概述 范晓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李临定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吴竞存候学超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教学语法丛书(1—20) 胡明扬 徐 枢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秦礼君等 海洋出版 1990 语法和语法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教学语法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高更生 王红旗 语文出版社 1996 三个平面语法观 范 晓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96 词类问题考察 胡明扬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沈阳郑定欧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 沈开木 商务印书馆 1996 现代汉语复句新解 王维贤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4 中学语法体系新解 何伟渔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新语法体系详解 倪祥和裘荣棠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国语语法研究论集 汤延池著 台湾学生书局 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问题试说 高更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 语法论稿 宋玉柱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语法问题发掘集 邢福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语法问题思索集 邢福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邵敬敏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汉语语法学史 林玉山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中国语法学史稿 龚千炎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学史稿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 王松茂主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3 句型和动词 语文出版社 1987 修辞部分 《修辞学凡》陈望道 上海大江书铺 1932 本书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是汉语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书对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方向,在阐释和说明中,随处引用丰、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子作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和练习现代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全书共分12篇,第1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2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3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4篇述说消极修辞的—般情况。第5篇到第9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5篇到第9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5篇到第8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9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10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11篇综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体性方面的体式。第12篇结浯,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本书初版于1932年,由大江书铺在上海先后印行。以后再版重印多次,作者也不断有所修改。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版,1982年重版。 阅读本书还可参阅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一书。《现代汉语修辞学》张 弓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本书体系新颖,见解独到,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全书系统讲述现代汉浯修辞知识,并具体论述了修辞实践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问题。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概述什么是修辞和怎样修辞。指出修辞的含义、原则和要件。第2章论述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任务。第3章论述现代汉语各语言因素的修辞手段,突出地提出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第4章到第8章都是论述修辞方式,把辞式(即辞格)分为描绘式、布置式、表达式三类共24种。第9章述说现代汉语寻常词语的艺术化,由平易显神妙,朴素本色显美丽。这一章很有特色。第10章论述修辞与语体,指出语体是修辞学的—个最新最有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修辞学应该具体研究现代汉语的各因素、修辞各种手法在各类语体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大学文科进行修辞教学的重要参考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重印。《汉语修辞学》王希杰 北京出版社1983 本书运用语言学的较新理论,全面系统地对汉语修辞进行研究与探讨,体系新,可读性强,是八十年代出版的为数众多的修辞学著作中较好的一部。 全书共12章。第1章概述修辞和修辞学,指出修辞和修辞的定义,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任务、范围,功用和方法。第2章论述交际的矛盾和修辞原则,细密地分析了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对象,自我,语境、前提、视点等均制约着理解和表达。第3章论述语言的变体和同义手段的选择。第4章到第9章,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从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等美质出发,分别阐述了30多种辞格。第11章到第12章,讲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讲得很好”,“举例多而切当胜过前人”。 作者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修辞现象,科学且深刻。 《大学修辞》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修辞学”选修课教学的需要而编撰,由华东6省1市12所高校12位教学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的教授执笔,是当今最全面、最系统、理论体系新,实践性强的一部修辞学著作。 全书共10章。第1章引论,深入阐述了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修辞原则修辞研究方法。第2章选词,阐述选词的原则、要求和运用同义手段选用词语的方法。第3章炼句,阐述炼句的性质、句子的安排和同义句式选择的方法。第4章音律,阐述汉语音律特征和汉语的音乐性的原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音响组合,节奏组合,韵律组合的规律和运用音律修辞的技巧。第5章,第6章,对辞格的性质、研究概况,辞格大类的划分,辞格的运用作了系统的论述,分别阐述了59个辞格。第7章论述篇章修辞,系统阐述篇章修辞基本规律的技巧。第8章深入论述了语言风格的含义、形成风格的因素及语言的民族风格、表现风格、语言的作家风格等。第9章阐述了语体系统、语体类型、语体和修辞关系等。第10章修辞学史,全面概述了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修辞研究。每章后面都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思考与练习”。

1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论文 独立 《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2010/05 2 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 论文 独立 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3 “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 论文 独立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2009/08 4 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 专著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9/06 5 《激进构式语法》导读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01 6 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6 7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5 8 北京方言浅说 一般文章 第一作者 文史知识 2007/08 9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 论文 第一作者 修辞学习 2007/03 10 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1 关于“索取类双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2 语言的交际功能 学术普及读物 第一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 2005/05 13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科学 2005/11 14 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4/06 15 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 论文 合作者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2004/10 16 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 论文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 2004/05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句法语义学”简介 综述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3/01 18 “死”的论元结构及相关句式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2002/5 19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2/11 20 “是NP”和“是一个NP” 论文 第一作者 世界汉语教学 2002/9 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2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3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1/11 24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2000/9 25 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 2000/3 26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1999/05 27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1998/03 28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1994/ 29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1994/ 30 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1994/ 31 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994/ 32 “N的V”结构的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1993/ 33 《中国语文》四十年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1992/ 34 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1年第?期 1991/ 35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1991/ 36 “别X”和“别不X”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3期 1985 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一般语法理论,侧重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出版专著《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江西教育出版社,合著)、《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2009,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汉语研究论文五十余篇。主要论著目录2011年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汉语学习》第2期,3-12页。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3-12页。2010年时势之必需,学术之大业——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学理基础(与刘丹青合作),《语言科学》第1期,14-18页。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3期,195-207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六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64-382页。2009年《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激进构式语法》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469-481页,商务印书馆。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251-2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497-507页,商务印书馆。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144-161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第2期,1-9页。北京方言浅说,《文史知识》第8期,33-37页。追忆林先生,《燕园远去的笛声——林焘先生纪念文集》299-304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关于“索取类双宾语”,《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298-312页,商务印书馆。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214-219页,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与史金生合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32-4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42-53页。语言的交际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第二十四辑,122-131页。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23-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与刘安春合作),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pp97-105.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135-142页,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主编),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画传2002年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6期,483-494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林焘主编),59-6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同上,79-80页。“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80-92页,商务印书馆。1994-1997现代汉语研究评述(三,语法方面),《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85-91页,语文出版社。“是NP”和“是(一)个NP”(与李珍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59-69页。2001年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519-524页。英文版由林忠译,Linguistics in China, No 1.,126-13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出版。2000年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与陶红印合作),《中国语文》第5期,433-446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五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78-380页。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九)》129-141页,商务印书馆。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28-40页。1999年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175-184页。1998年名词的指称性质对动词配价的影响,《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151-1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吕叔湘先生和青年一代,《中国语文》第4期,291-293页。吕叔湘先生生平,《中国语文》第3期,169-170页。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与李讷、安珊笛合作),《中国语文》第2期,93-102页。日文版由于康、山田忠司译,《语気词と语気》129-156页,[日本]好文出版。1997年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八)》50-61页,商务印书馆。汉语名词怎样表现无指成分,《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192-199页,商务印书馆。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2期,15-19页。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第2期,104-110页。1996年《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与方梅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第1期,15-18页。1995年北京口语易位现象的话语分析(与方梅合作),《语法研究和探索(七)》260-279页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四十五年,《中国语文》第6期,464-472页。1993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语法部分),《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7-12页,语文出版社。中国汉语研究(与杨平合作),《国际汉学》第一期,341-350页,商务印书馆。北京话指代词三题(与方梅合作),《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149-158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译文),《国外语言学》第4期,29-36页。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5期,339-346页。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第3期,15-20页。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68-78页。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与方梅合作),《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66-75页。1993年“N的V”结构的构成,《中国语文》第4期,252-259页。1992年《中国语文》四十年,《中国语文》第6期,468-475页。1991年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第6期,4-8页。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第3期,183-191页。1989年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汉语学习》第1期,13-15页。1985年《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节同音词统计(与刘菊黄、吕克农合作),《文字改革》第2期,55-57页。“别X”和“别不X”,《中国语文通讯》第3期,1-4页。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严谨,勤奋,努力。

现代汉语通用量词研究论文

1. 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 鲁川,林杏光 文献来自: 汉语学习 1989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的“格”(case)指的是“语义格”。 汉语的谓词V(verbal)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体词N(Nominal)包括名词、代名词和量词。 格关系是诸多的语义关系(semantic relahons ... 被引用次数: 5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刘勋宁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赵世开 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 ... 被引用次数: 4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 方经民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2004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经民(1982) 《关于语素、词和短语》一文读后,《中国语文》第3期。 方经民(1997) 论汉语方位参照系统中的对立平行现象,《大河内康宪教授退官记念-- ... 被引用次数: 1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金立鑫,白水振 文献来自: 汉语学习 2003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 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 .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 SVO型语言 ,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 :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 ,定语在名词的前面 ,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 ...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 范伟 文献来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范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现代汉语 ... 语法特点;;认知解释本文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 刘勋宁 文献来自: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 期。 刘勋宁1990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 期。 刘勋宁1998 《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 ... 被引用次数: 2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新进展 俞士汶,朱学锋,王惠 文献来自: 中文信息学报 2001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开发。这部电子词典的规格说明书[1]在《中文信息学报》1996年第2期全文发表之后,它在汉语信息处理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更详细地介绍这部词典的专著《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于 ... 被引用次数: 1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邵敬敏 文献来自: 世界汉语教学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过,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像现在这样的水平。我们这一代能够亲身参与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今年是汉语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萧国政 文献来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3页。关于指称和陈述,可参看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和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载《方言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 詹卫东 文献来自: 当代语言学 2000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探讨适合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副标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而不是“现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因为本文不谈语音处理方面的研究。另外,本文所指的语法研究,从宽理解也包括 ... 被引用次数: 1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具体的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挑挑吧。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个“个”是应用最广的量词.主要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了专用量词之外也能用“个”.1.用于人:一个人 两个小孩2.用于人和动物的一些器官:一个脑子 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 一个舌头 一个下巴 一个手指头 一个拳头3.用于水果:一个苹果 一个橘子 一个柿子 一个梨 一个李子4.用于星球:一个月亮 一个太阳5.用于湖海:一个湖 一个海6.用于事件、动作:一个事件 一个动作 洗个澡 敬个礼7.用于日期、时间:一个小时 两个月 四个星期8.用于食品:一个馒头 一个面包 一个南瓜 一个冬瓜 一个蛋糕9.用于用品:一个碗 一个盘子 一个瓶子 一个锅 一个镜框 一个枕头 一个盒子 一个窗户 一个信封 一个壁橱 一个灯泡 一个书包 一个箱子 一个袋子10.用于机构、组织:一个政府 一个机关 一个办公室 一个医院 一个工厂 一个幼稚园 一个组织11.用于会议:一个大会 一个讨论会 一个辩论会 一个委员会 三个议题 一个决议 一个提案12.用于理想、想法等:一个理想 一个想法 一个办法 一个主意 一个建议 一个意见 一个念头 一个梦 一个诺言 一个设想 一个假设 一个惊喜13.用于文体:一个谜语 两个故事 一个笑话 一个插曲14.用于词语:一个字 一个词 一个句子位用于人(含敬意;非敬意场合用“个”):一位同学 两位老师 三位客人只1.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和昆虫,特别是不能用匹、头、峰、条等量词的动物):一只鸡 两只小鸟 三只老虎 一只狮子 四只蝴蝶2.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两只手 两只耳朵 一只鞋 一只袜子3.用于某些器具:一只箱子 一只口袋 一只书包4.用于船只:一只小船 一只游艇匹用于马骡等:一匹马 两匹骡子头1.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 两头骡子2.用于蒜:一头蒜3.用于亲事(前面用“一”):一头亲事峰用于骆驼:一峰骆驼枚跟“个”相近,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一枚戒指 一枚五分的硬币 一枚邮票 一枚纪录章 三枚奖章具1.用于棺材、尸体:一具棺材 一具尸体2.用于某些器物:一具钟棵用于植物:一棵树 一棵草 一棵牡丹株用于植物(同“棵”):一株树 两株桃树根用于细长的东西:一根管子 两根筷子 一根火柴 一根绳子枝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枝铅笔 两枝毛笔 三枝蜡烛 四枝枪 一枝箭支1.用于杆状的东西(同“枝”):一支笔 一支箭 一支香烟2.用于歌曲或乐曲:一支曲子 一支歌3.用于队伍和舰队:一支军队 一支抢险队 一支救火队 一支舰队管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一管毛笔 一管牙膏条1.用于细、长、窄的东西:一条线 两条腿 三条鱼 四条黄瓜 一条床单2.用于江河街道:一条大河 一条大街3.用于以固定数量合成的某些长条形的东西:一条肥皂 一条香烟4.用于分项目的事物:一条妙计 两条建议 三条新闻 四条办法5.用于人:一条好汉 一条人命道1.用于江河或某些长条形的东西(同“条”):一道河 一道沟 一道擦痕 一道缝儿 万道霞光2.用于门、墙等:一道围墙 两道门 三道防线3.用于命令、题目等:一道命令 十道数学题4.用于次数:一道手续 三道漆5.用于膳食:一道汤 一道甜点心 四道菜面用于扁平的东西:一面镜子 一面锣 一面鼓 两面旗子片1.用于成片的东西:一片面包 两片药 三片饼乾2.用于地面和水面等:一片草地 一片汪洋3.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心意等(前面用“一”):一片新气象 一片欢腾 一片脚步声 一片胡言 一片真心张1.用于纸、皮子等薄平的东西:一张纸 一张地图 两张画 三张木板 十张皮子2.用于床、桌子等有平面的家具:一张床 一张桌子3.用于脸、嘴:一张脸 一张嘴4.用于弓:一张弓领用于席:一领席颗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一颗珠子 一颗黄豆 一颗子弹 一颗牙齿粒用于小圆珠形或小碎块形的东西(同“颗”):一粒米 一粒珠子 一粒子弹 一粒沙 一粒药丸 一粒盐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一块桌布 两块香皂 三块手表方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手帕 三方图章 几方石碑朵用于花、云或类似行状的东西:两朵玫瑰 一朵白云 一朵浪花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不懂可追问合适请采纳给你一份供参考

合适请采纳

现代汉语动词形态研究现状论文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10-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5-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其他回答:语法我就知道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他们的书你可以看看。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研究现状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环县一中  刘绪洲 在高三语文系统复习的字形和近义词的章节中,很多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有些词语虽然意义单纯,但却有多种写法;有些词语虽然读音相同,形体相近,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加上各种版本词典编写对这部分词语书写和注解的不统一,使人感到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混乱,如果对其中一些问题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说明。 1、什么是异形词 “异形词”的一般定义是社会上并存并用,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对此定义,学术界大都表示认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主要理由有:第一,把意义相同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会把异形词和同义词混淆起来;第二,有些异形词不同音,读音是否相同不能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根据以上提议,我认为可以为异形词给出如下定义:社会并存并用,意义相同但书写形式杂乱不一的词语。这样既与同义词有了区分,也使读音相同不再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异形词的条件。 2、异形词产生的原因 异形词自古有之,异形词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近义通用,如“人才/人材”(才、材意义相近,二者通用);二、偏旁同化,如“马蜂/蚂蜂”(马受蜂的影响,写成了蚂);三、同义通假,如“耽搁/担搁”(眈、担通假,二者通用);四、随意连绵,如“糊涂/胡涂”;五、异体干扰,如“砂浆/沙浆”;六、理据差异,如“瞳仁/瞳人”(书写者对事物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书写不同)。 3、异形词整理的意义与现状 从上文所列举的有关异形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正是造成汉语用字比较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整理,不仅会给我们的汉语研究造成困难,也使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字运用失去依据。纵观历史,从周宣王命作《史籀篇》到秦始皇采取“书同文”,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唐代的正字碑,不同时期的政府和文字工作者都曾为汉字的规范化工作做出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多种法规。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该表依据“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三大原则,对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进行了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虽然这次整理只是推荐性试行规范,但自公布以来,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异形词的整理,使大家对相关词语的运用有了依据,方便了群众的语言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部分词语运用比较混乱的现象。鉴于这种反响,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于2003年8月15日又整理发布了《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这次整理的异形词共264组,但这批异形词的推荐词形还未正式确立,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阶段。 4、教学中如何处理异形词 既然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汉语用字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号召学生尽量使用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少用非推荐词形。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对于《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由国家最高的语言文字机构发布,我们应不折不扣的执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目前还未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我们应积极地参与讨论,但不需坚决地执行。况且该表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有部分词语推荐词形的确立还存在较大争议,有些还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该表把成语“暗度陈仓”的词形按照现代汉语“度”与“渡”在意义的主要区别,推荐为“暗渡陈仓”。这种整理虽然严格地体现了异形词整理的“理据性”原则,但却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窜改。对于这类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整理,还需进一步商榷。教学中可以允许不同写法的存在。 5、同音近义词与异形词的区别 近义词是语文学习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概念,顾名思义意思相近的词语,就是近义词。近义词当中有一部分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近义词”。同音近义词和异形词大多都读音相同,词形相近。在语言学研究中,二者很容易相互混淆,但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同音近义词”音同而义不同,“异形词”的前提是意义完全相同;“同音近义词”承担着不同的语言意义和功能,相互不可取代,“异形词”则可以相互代替。如“订婚/定婚”属于异形词,而“制订/制定”则属于近义词。当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有些近义词和异形词可能存在交叉现象。如“纪念/记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属于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就这个意义对它们进行了整理,给出这个意义的推荐词形为“纪念”。但另一方面,“记念”这个词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惦念,挂念”的意义。因此,“记念”这个词在“怀念”这个意义上与“纪念”为一组异形词,而在“惦记,挂念”这个意义上则与“纪念”属于近义词。这次异形词整理虽然推荐了“怀念”这个意义上的规范词形,但并没有结束它们继续作为近义词的事实。(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17页) 6、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同音近义词 在近义词中,同音近义词的比重不是很高,但这一类近义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在高考试题中,这类词的考查频率又比较高,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足够的重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近义词,以往的高三复习时,我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近义词的区别进行梳理归纳,再让学生记忆。如我们从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出发归纳出“暴发/爆发”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 “暴发”侧重于发生的突然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发生的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社会事件等;从感情色彩出发归纳出“沟通/勾通”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沟通”为公开的交流,中性词;“勾通”为暗中勾结,含贬义。从语法功能出发归纳出“必须/必需”这组近义词的区别:“必须”为副词,“必需”为动词。这种细致的梳理我认为不仅最大限度的挖掘并放大了词义之间的不同,使各个近义词的意义特征更加突出,也体现了现代语言学日趋严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和语言的规范,这种方法的使用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继续采用。 7、是否可以对同音近义词的义项进行一些整理 在归纳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近义词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些义项却相互交叉重叠。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也是造成语言运用混乱的一个原因。对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整理异形词一样,对它们进行一些整理?对此,我不敢妄加推论,但我们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情况供大家讨论。这里我先列举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组近义词在词义上有所涵盖。如“辨证/辩证”“发愤/发奋”“荫凉/阴凉”“猥琐/萎缩”“做客/作客”几组词中,第一个词均为一个义项,第二个词均为两个义项,但两个义项均有一个义项与第一个词的义项相重。像“做客”的注释为:到亲友家拜访;而“作客”的注释为①同“做客”,②客居异地。 第二种情况是同组内的每个词均含有多个义项,但其中同时包含一个共有项。如“蔓延/漫延/曼延”这组词,“蔓延”的含义主要指蔓草一类的植物像四周延伸、扩展;“漫延”的含义主要指水满而向四周扩散;“曼延”的含义主要指山脉、河流、道理等向远处延伸。在这些意义上它们的区别是明确的,但是如果用来表示其他事物的延伸、扩展,我们却不知用哪个词更好,于是只好随个人爱好随意选用,结果造成了这三个词表示的六个意义中有三个是重复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觉得完全可以取消第二个词中与第一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义项,这样两个词就可以分别承担一个相对集中的意义,从而使两个词的表意功能更为合理,两个词的语用特征也更加明显。但是第二种情况,究竟该如何处理,我还真想不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来,各位同仁不妨提出宝贵意见。 2012/8/1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