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焦虑,前期就是这样,你没有五六版的流程,怎么能顺利毕业,不要不毕业答辩想象的太恐怖,放松心态一定能过的。十个里面也就抓一个。
我并没有,因为我现在已经是毕业的,所以我是没有为辩论答辩而焦虑的。
我也是 还要答辩麻了。加油吧!再坚持坚持临门一脚了 我们都会上岸。
没有,我觉得尽力完成就可以了,虽然在毕业季每个人都会写,但是不应该让自己太过焦虑,否则会让自己有很大压力。
试析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试析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了在体育运动竞赛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对提高竞赛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心理障碍 心理训练 竞赛
1前言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 躁 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2.1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学生和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2.2情绪障碍
分析引起学生或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学生和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等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将会上升。
2.3心理饱和障碍
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学生和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这种心理状态对竞技能力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来阻抗竞技能力的发挥,破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2.4激活障碍
在临赛前使学生和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学生和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2.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于全力拼搏和进攻性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未得达到,他们往往采取过大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假若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渲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时攻击的矛头可能指向自己、同伴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或场地器材等。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学生和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十分不利。
3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3.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3.1.1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学生和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如果吃不好、睡不着,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学生和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学生和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学生和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3.1.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和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 “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3.1.3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学生和运动员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3.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学生和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3.3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3.3.1参加竞赛
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学生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3.3.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学生和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3.3.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3.4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学生或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3.4.1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或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3.4.2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或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时,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测验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3.4.3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形象。具体做法是:学生或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提高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刘慎年,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焦虑属于心理学的范围哦,心理学进展,这本里面会有你要的参考文献的
影响排球比赛选手的个人和外界因素及调整策略论文
摘 要: 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促使其作出该行为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也不例外。所以每个人所做出的行为一定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带有自身的特色,而通过这些行为可以剖析到行为者的内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排球比赛中倘若运动员过于被环境左右,行为中所反映的心理状况过多,就会使运动员落入下风。那在进行排球比赛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调控运动员的心理,减少比赛中由于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就要分析心理因素对排球运动员比赛的影响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 排球比赛 运动员 心理因素 对策。
随着当代体育的不断发展,训练方式也更加科学,所以越来越多的教练开始注重对运动员心理因素在比赛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的探索,并从中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很多的教练开始在日常对运动员的训练中更侧重于心理方面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即使在日常的训练中也以比赛的心理面对,要求运动员建设强大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比赛中每一种气氛,每一刻的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练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地分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帮助运动员克服心理因素在赛场上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运动员在排球比赛中的个人因素
经过观察发现一些运动员在赛场所表现出的状态与日常训练中的状态大相径庭,通常是平时的水平很稳定但是在排球比赛中会出现很多失误。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运动员的个人内心因素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 一) 适应能力问题
对大部分人来说,安于现状好过于四处闯荡,接受生活好过改变世界,所以在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人们的排斥心理往往会占据上风,下意识导致身体产生沉滞。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也是如此。
举办排球比赛的地点对于运动员来说往往是陌生的,运动员在赛前接触到的场地,使用的器材都是不熟悉的,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适应能力强的运动员很快就会找回球感,融入到环境中,发现并把握赛场上的机会,发挥出正常水平。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就会在陌生的环境下产生焦虑、躁动、不安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比赛十分不利,很容易分散运动员场上的注意力,随即发生失误,最终输掉比赛。
( 二) 个人的心态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排球队中,每位运动员的想法会有所区别,在面对不同的对手时所产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以上这些心理因素对于比赛的影响也不一样。
当对手的实力与自己旗鼓相当时,队员们的精神就会高度紧绷,产生紧张心态。尤其是在双方的比分达到赛点时,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明显。有的时候这种压力会转变为动力,但是更多的时候会导致运动员四肢僵硬,头脑与身体不同步,所做出的动作不标准,预先设计的战术达不到目的。当对手的实力与自身相差悬殊时,运动员就会轻视对手,过于大意,产生松散懈怠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很容易就会被对手打击的措手不及,以至错失获胜的机会。
( 三) 参赛目的
不同对于一部分运动员来说,在排球比赛中团队取得胜利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部分运动员自身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比赛中只是一味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而不配合整个团队的作战计划,忽视比赛中的大局,自然很容易输掉比赛。
( 四) 自信心问题自信心这个词在生活中是会经常被人们提起的,生活中建立在崇实和自强不息之上的自信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一部分运动员在赛场上却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动员对于技术动作的生疏,对于比赛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他方队伍的不了解所导致的。
通常表现为在运动员进行发球、拦网、垫球或者击球等动作时犹豫不决,错过得分机会,或者做出的动作不够流畅、破绽百出,令对方队伍有机可乘。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某个运动员的失误令所在的队伍失分时,使得该名运动员甚至整个队伍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变得更加不自信,越发怯懦,不敢继续回应对手,最终令整体的战略战术无法发挥效果。同时在排球比赛中当比分持续在焦灼状态中,运动员感受到紧张的赛场气氛和源自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因素的影响,就会令他们发挥失常,造成更多的失误。
二、运动员在排球比赛中的外界因素
( 一) 团队导致的心理因素
古谚有言,孤军奋战,其力有限,众志成城,坚不可摧。从中可见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个体,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当个人出现在团队中时,就会成变得无比强大。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彼此的依靠,都是彼此的.后盾,只有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才会令脚下的步伐那样坚定。
但是在排球比赛中,团队之中队员之间却会由于某一个运动员的无心之失,导致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和谐融洽程度降低,队员之间相互的信任度降低。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在赛场上就会在远动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使得各环节配合运作之间脱环,从而与胜利擦肩而过。
( 二) 日常训练导致的心理因素
水滴方能石穿,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道理在排球比赛中一样适用。对于一个技术纯熟、水平高超的排球运动员来说,他所获得的成绩和荣耀与日常的训练一定分不开的。可是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一部分运动员由于自身的天赋较高,理解能力好,所以并不是很重视日常的训练。没有长期的不间断的经常性的训练,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自然不会很娴熟,在赛场上遇见实力相当的对手出现心虚的状况很正常,同样致使比赛失利也就无可厚非。
( 三) 客观环境导致的心理因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包括空间上的地理位置,还包括时间上的因素等,换句话说就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切因素。教练要承认环境对于人的心理状况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无论是时间、地点、天气还是氛围都会左右运动员的心态。
就像晴朗明媚的天气会令运动员放松; 在主场进行的比赛会令运动员兴奋,在经常训练的时间比赛会令运动员更快地进入状态; 观众呐喊形成的热烈气氛会极大地鼓舞运动员的心理。反之如果以上的因素都是恰好相反的就会在无形之中给运动员的心理形成重压,令他们在比赛中发挥失常。
以上所说的问题就是个人主观和客观外在环境中令远动员所出现的不同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运动员在排球比赛中的表现。只有进一步克服这些问题,不断强化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才会令他们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心理因素调整对策
虽然说人们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虽然说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抵制环境中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所以需要教练采取正确的方式帮助排球运动员从心理因素上进行调整。
( 一) 调整心态对于一个排球运动员来说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告诉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心态都要平和,要求运动员既不轻视实力较差的选手,也不会在实力雄厚的对手面前感到胆怯。要尊重每一位对手,要在与每一个对手比赛的过程中提升运动员自身的实力。运动员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无论赛场上发生什么变化都能够处变不惊、从容应敌。
当运动员在任何状况下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那这种心态就会帮助运动员尽快适应和熟悉周围的环境,抓住赛场上的有利机遇,稳定地发挥出训练时的水平。当运动员能够减少表露在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就会令对手无法从所做的行为中察觉到运动员的内心想法,无法推测整个队伍的战术。同时当运动员学会利用自身强大的心理素质给对手造成压迫,摧毁对手的心理防线,就会更快地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是这需要运动员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实现心态上的改变,所以运动员也要掌握一些临场调节心态的小技巧。比如,运动员可以通过调节呼吸频率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放松心态,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稳定情绪。
( 二) 更正思想中的误区在赛场上运动员一个人的逞强,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并不会令整个团队得到质的飞跃,相反运动员这样做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致使整个团队的失败。所以要求每个运动员都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大环境中,将自己的长处融入整个队伍之中,在整体间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张扬,一时的志得意满而破坏了队伍整体上的团结。
( 三) 注重团队建设对于一支排球队来说,组成这支队伍的每个成员都是不同的,都会有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运动员包容彼此,理解彼此。对于一场排球比赛来说,防守进攻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通过运动员之间默契的配合实现连贯,这就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运动员都相信彼此,肯定彼此。其实在赛场上所有的运动员都是渴望胜利的,但是在比赛中不能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所以对于在比赛中已经发生了的失误,就要求远动员之间不要互相责备和埋怨彼此,而要相信和安慰自己的队友,给队友以鼓励。
除了运动员自身的作为以外,还需要教练在日常的训练之中及时与运动员进行沟通,处理运动员之间的矛盾,培养运动员的团队意识。同时在团队的建设中树立团队精神,以团队精神引导团队的前进,实现团队和运动员双方的长远发展。
( 四) 加强日常训练教练要保证每名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也就是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强化运动员每个动作完成的准确度,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遇敌时出现心虚的状态。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对运动员进行模拟比赛训练,要尽可能多地带领运动员参加比赛,看见更多的优秀排球队伍,积累大量的比赛经验。同时教练要在比赛之前准确分析所处环境,帮助运动员认清局势,既不会过度乐观也不会大意轻敌,充分做好迎战准备。
运动员要积极配合教练对于自身所进行的的科学的训练,同时还要正确分析每场比赛中自己积累的实际经验,从而摸索出一条具有个人特点的,最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克服心理因素在比赛中形成的不利影响。
总结: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与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可以说心理决定了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所以要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科学的办法引导运动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强大的心理素质应对每一场比赛。同时在日常的训练之中必须要重视对运动员基础技术的训练,以扎实的训练为基础,促进运动员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教练要对运动员进行从技术到心理的全方位训练,协调各个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应运动员的模式,实现运动员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刚。 影响排球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因素及调节方法[J]. 网络财富,2010,01:146 -147.
[2]于洋。 浅析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与对策[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73 -74.
[3]侯玉鹭。 排球大力跳发球的心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3:63 -65 +70.
[4]魏万婷。 高校排球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比赛的影响[J]. 搏击( 体育论坛) ,2015,04:47 -49.
[5]诺乐德威丽斯。 排球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比赛的影响及其训练[J]. 现代营销( 学苑版) ,2012,01:256.
[6]李红,苏楠。 论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发球的影响[J]. 世纪桥,2012,15:154 -156.
[7]张硕。 影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比赛中发球效果的心理因素分析[J]. 少年体育训练,2011,Z1:170 -171.
[8]袁芳。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 北京体育大学,2011.
听力和口语写一方面就可以了,我写的口语研究的毕业论文,最开始也不懂,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有高手就是快啊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行动研究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探析——以戏剧化教学法为例情境教学与小学口语交际研究——以鄂尔多斯小学为例原版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原则——以《中级汉语口语提高篇》为例情景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编写思路及教学对策研究高中英语口语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以滁州市某中学为例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高考英语口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材内容研究中学口语交际教学与设计策略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留学生初级口语课教学设计探究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对口语焦虑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4所高中为例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浅谈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启发与建议——结合初级口语课程的观摩与实践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交际性练习考察研究——以《汉语口语》和《汉语口语速成》为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影视资源辅助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研究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和国内英语口语教材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以《汉语桥》和《世界大不同》口语语料库为中心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石门县N所小学为例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材练习设置的研究——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为例越南汉语口语教学顺序性问题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的研究语境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可能影响口语的几个方面(简短,过渡到情感因素对口语的影响这一话题上)2. 情感因素的定义。3. 情感因素可能对口语产生的直接影响(喜欢/厌烦,平和/烦躁,专心/心不在焉等等)4. 情感因素的间接影响。(心理暗示作用、不自信、害怕、负担等等)(3,4点举例佐证)5. 总结部分。如何使情感因素在口语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提纲的想法,请参考
这是我摘录的 希望能给你几个建议 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的主流。它旨在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和取得成绩方面的差异做出解释。本论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学习者个人因素中与情感有关的五种因素:深层动机,表层动机,焦虑,内向外向的性格,学习态度,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旨在发现学习者的这五种个人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成绩可能产生的影响。 作者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与学习者情感有关的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如何? 2.在与学习者情感有关的因素中,高分组与低分组是否表现出显著差异? 3.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与学习者情感有关的因素上有何差异? 4.在与学习者情感有关的因素中,哪几种因素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有预测能力?其预测方向如何? 本研究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问卷和2002年6月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题来考察以上的问题。受试者为通过随机抽样确定的70名大学非英语专业工科三年级本科学生。 所得统计数字的结果显示,对调查对象影响最大的个人情感因素是深层动机, 影响最小的是焦虑。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与学习者情感有关的五个变量中表现...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问世间,情为何物,至此得答案。 情深深,意切切, 山川万物皆我爱。 天地合一融其中, 阴阳合璧仙境生。 不绝情,不痴情, 我情遍布一切中。 待到功满自然成, 美好理想幻成真。
上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都要求我们写一篇论文,但是我们在写作论文前不能忽略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的选题,好的题目是一个好的开始。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一) 1.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2.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3.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4.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5.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7.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8.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9.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10. 创新 教育 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11.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 报告 12.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13.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4.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15.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二) 1.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2.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3.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4. 高中生自尊研究 5.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 儿童 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6.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8.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9.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10.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11.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12.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3.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14.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15.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16.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7.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18.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19.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20.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 方法 体系的研究 2017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选题(三) 1.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2.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3.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4.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5.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7.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8.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9.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10.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11.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12.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 13. 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4. 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15.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左右 3. 关于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的有哪些 4. 关于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论文15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
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有擅长的文笔,还有所选择的课题,去选择一个合适的论文主题。
1一是准确性。论文题目要能准确表达所写的内容,反映出调研的方向和角度。常见的问题就是题目笼统,也就是所谓的太大、太空,甚至选一些别人看不懂的标题,让人费解,不知道论文的主要方向。比如类似这样的题目:运煤敞车调研。这样的题目给人感觉就是方向不明,内容太大。2二是精炼性。题目既要表达清楚文章的研究对象,又要做好短小精悍,一些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词语可以精简,但是不能一味追求精炼,忽视了题目表达的准确性,二者要相互兼顾,切不可走极端。3三是逻辑性。简明的标题在表达内容方面还需符合逻辑性,在描述过程中,前后意思、事物关系要符合逻辑关系,让读者浅显易懂,不能出现逻辑混乱,导致读者从题目就感觉文章内容表达不清的问题发生。
很多的学校都要求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来一篇毕业论文。但是很多学生在论文的第1步就被难住了,那就是到底应该怎样确定论文的主题。那么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论文的主题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去选择一个主题。因为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也能够更加积极的去撰写论文。同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也能够帮助我们写出更加有特色的论文,如果选择的主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写的过程将会非常的枯燥,很多大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一直想要换一个题目,这个时候我们之前做的努力将会全部都白费,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主题去写一篇论文,那不如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
其次,我们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选择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论文主题。这样的论文主题更加能够引起老师的关注,因为从现实角度出发可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而且也可以发表自己对社会当下某种现象或者东西的想法和建议。而且可以参考的内容也非常的多,写起来也比较简单。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选择当下最流行的主题,这样的主题一般非常方便我们收集资料,一般在网上随意搜索或者是用一些专业的搜索引擎,就能够搜到很多的内容。这些我们所搜到的内容,都可以给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不知道你们在毕业的时候写论文都选择了什么样的主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底下留言。
论文的论题选定,一定要根据论文主题的范围,采用有的放矢的抓住某一个点进行论文选定,这样才可以让论述的时候,范围不会过分的广泛,而达到精准,清晰,主题突出的论证效果,这样才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