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毕业论文古诗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古诗

毕业的诗句如下: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4、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7、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韦寺御黄裳二首》

8、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9、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

——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0、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翁照《与友人寻山》

11、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2、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3、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陆龟蒙《别离》

14、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15、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16、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7、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王维《送綦毋潜第还乡》

18、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王维《送綦毋潜第还乡》

19、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

20、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2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2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州任蜀州》

23、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王维《山中送别》

24、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5、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26、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7、

蜡烛有心还惜别,体认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

28、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孟郊《古怨别》

29、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30、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可否写成【柔情、豪情与逸兴——李清照的多面人生】:柔情万丈女儿心(写的很多了,择其精粹出之)爱国豪情及酒与博弈:丈夫队里的女才子时代与性格构成

古诗词毕业论文

你可以用有道翻译啊。。。

1、如果要标在文中,只能如下:

陈子昂在送友人出征时写到“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送魏大从军》)。

(如果后面有其他的文字,注释部分是不能放在下一句的开头的)

或者省事一点,这样表述:

陈子昂在《送魏大从军》时写到:“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2、如果必须这样表述:

陈子昂在送友人出征时写到:“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那么可以在引文后面加小数字标号,将出处放在论文后面注明。

3、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毕业寄语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寄语吧,借助寄语人们能把自己希望能达到的或是祝福的话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寄语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寄语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奉献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哲理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思念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荔《水调歌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甫《春望》)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 蝶恋花

昔时年少恐别早,望穿秋水,留恋离人俏,范文之赠言:临别赠言的诗句。明月寄我思忆到,每盼音讯记同笑。

天若有情天亦老,快意青春,乐尽知音少。幸君伴我度清宵,福安永随惦难了。

2. 长相思(这首有点差……)

竹青郁,芦青郁,贞观盛歌掩离情,莹莹玉壶心。

菀牵系,诗牵系,如梦年华似水去,意深情依依。

3. 武陵春

朱楼独倚望江愁,路上行者忧。珍珑局破离难休,萦柳月梢头。

万里归期能定否?事事堪白头。如梦年华逝水流,意醉思心不收。

(2、3是写给同一个人的,因为2写出来不喜欢,又写了3)

4. 鹧鸪天

园深草盛欲化仙,箫鼓追随度旧年。常忆年少尘刹遍,能叫日月换新天。

勾情思,笑忘言,扣住心扉泪满面。尝尽别离惆怅苦,开颜因君故影现!

5. 减字木兰花

望洋兴叹,张灯虽盛孤影单,红藕香残,月下怀人心欲半。

来日苦短,越山踏水寻故难。漂泊谁堪,凉风悲泣徒悯然。

6. 如梦令

朱楼歌罢黄昏,涨水不散余温。红烛映愁绪,永望远方怀人。怨深,怨深,满园春色难存。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古典诗词毕业论文

可以谈谈席慕容的创作风格,或者她诗歌中的意象。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2010-9-282010.05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2010.05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一、《长恨歌》之韦瀚章韦瀚章生于1906年,“1924—1929年于上海沪江大学研究教育期间,师丛王子桢,林朝翰,吴遁生等研治诗词,深得门径。”韦瀚章“自幼即爱好文学书画,并以歌词写作为一生事业,为新音乐歌词的开拓者,有“香水词人”及“野草词人”之称。” [1] 在黄自回国后进行音乐创作的八年中,韦瀚章与其共合作了13首声乐作品及一部清唱剧(据《黄自遗作集》目录统计)。《长恨歌》是韦瀚章唯一的一部清唱剧,在歌词的创作过程中,韦瀚章参照和借鉴了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后来的十段歌词系作者的百日积淀,亦是有感而发。每一乐章取用白居易的原诗句作为标题。黄自为这部清唱剧进行了音乐创作。韦瀚章对于他们之间的成功合作深感欣幸;对黄自的音乐创作水准尤其是词曲结合方面的造诣,其评价之高,殆无以复加。 二、《长恨歌》之创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1932年,当时,正值抗战前夕,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时,韦瀚章和黄自均为20多岁的热血青年。 据韦瀚章先生回忆:“1932年时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九 一八’与‘一二 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于沸点,我们当时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是想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音专教材的需要,一方面是受了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我们都希望中华民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当时,黄自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了七个乐章,第四、第七、第九乐章------没有马上完成,料不到就此成了永远未完成的作品。”[2] 三、《长恨歌》之旋律艺术1、诗画般的意境《长恨歌》总长22 19 。最长的乐章是《此恨绵绵无绝期》4 ,最短的乐章是《六军不发无奈何》2 18 。无论结构大小,无论篇幅长短,《长恨歌》每一个乐章的音乐形象都很鲜明,很立体化。黄自尤为注重词曲的结合,他将歌词作为决定作曲家创作过程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把歌词中最感人、最细腻之处通过音乐用确切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我们看到,《长恨歌》的每一个乐章,都很完整很深刻地体现了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情绪情感。并且,由于黄自对古典文学,古典诗词多有偏爱,亦颇有研究,因此,在为古诗词或具有古诗风格的歌词(《长恨歌》)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他将歌词的节律及韵味表现得非常细腻,使音乐和诗词相互渗透,完美结合。在《七月七日长生殿》中,“秋入梧桐叶有声,银汉秋光净。”“两家恰似形如影,世世生生。”等乐句的旋律进行,基本上是按字行腔,与诗词的吟诵节奏极为吻合,届时,我们除了能够感受到结合得非常贴切的音乐之外,其曲作者的文学功底也显见笔端。 在注重词曲结合的同时,黄自也非常注重歌唱部分与伴奏部分的一体化,此举尤见《山在虚无缥缈间》。这一乐章的伴奏部分(弦乐组、竖琴或钢琴)并没有运用常规的所谓“伴奏”织体,而是强调了各声部的横向运动尤其是弦乐组各声部犹如合唱队的另外几个声部,无论是 VL.I 还是 VL.II ,每一个声部单独拿出来都是一段非常优美的相对独立的旋律(见《山在虚无缥缈间》第1——20小节),钢琴和竖琴也是在一种淡雅,一种描绘性的织体中体现着音乐的内涵,在这一段中,乐队与合唱队化二为一,不见行迹。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织体的运用,使我们真正领略了黄自成熟自如的多声音乐思维以及创作技巧。然而,各声部的相对独立势必削弱音乐的和声功能,我想,这也正是曲作者的创作初衷——此时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激情,而更多的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学意境。2、娴熟的创作技法黄自在美国留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创作思想的教育和创作技法的训练。(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地传授欧洲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3]尤其是勃拉姆斯对其影响很深,他曾撰文《勃拉姆斯》“介绍这位浪漫派作曲家的生活与性格,并论述了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4]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包括《长恨歌》),我们都会感受到他所承继的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及创作技法(如:动机的贯穿,不对称而悠长的乐句,半音变化等等),同时,我们也会很清楚地看到,在“继承与创新”这条路上业已形成的黄自特有的创作轨迹。1/ 、乐句、乐段的“不方整性”及旋律进行的“自由性”为了音乐与歌词(诗句)更好地结合,为了使音乐与诗句吟诵的自然节律更加贴切,《长恨歌》中,除了《渔阳鼙鼓动起来》和《六军不发无奈何》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之外,其他几个乐章黄自都不同程度地(我认为是有意识地)表现出了乐句和乐段的“不方整性”,其主题的发展手法为:较多地使用节拍变换,每个乐句不同强弱的起与落等:《仙乐风飘处处闻》的A段为5+3+3+4+8的结构;《七月七日长生殿》的B段 S.声部的8小节的旋律,看似方整,但由于节拍的变化及弱起的乐句开头,故形成了类似“散板”的写法, T. 声部则是7小节不方整的结构;《婉转娥眉马前死》,这首两段体的女声独唱,基本属于“一气哈成”,由于音乐没有严格遵循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尤其是B段,频繁地变换节拍)而形成了一种较自由的乐段写法,削弱了节奏感,增强了叙述性,体现了“回肠欲断情难断,泪珠虽干血未干。”“两情长久终相见,天上人间。”的悲剧色彩;《山在虚无缥缈间》的A段是两大句加6小节补充的不方整乐段,B段是“一气哈成”的乐段,声部此起彼伏,直到最后一个字,才变成“同节奏”的织体写法;《此恨绵绵无绝期》的A段是四句的起承转合乐段。B段男声独唱的旋律为“一气哈成”。又是由于节拍的变换而使这两个乐段都有了不方整的感觉,旋律走向也倾向于“较自由”。另外,男声独唱的伴奏部分是一个“切分又三连音”的节奏,一直持续了8小节,表现出了音乐及情绪上的不稳定。2/ 、主题动机的贯穿、模进及半音阶的使用“主题动机的贯穿”作为从勃拉姆斯作品风格中所承继过来的创作手法,在《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鼙鼓动起来》和《六军不发无奈何》中显得尤为突出:《仙乐风飘处处闻》,“三连音”的主题动机几乎贯穿全曲;《渔阳鼙鼓动起来》,A段的主题多次出现;《六军不发无奈何》,A段主题中的“音阶下行”式动机 贯穿全曲,并且伴奏声部多次出现这个动机的扩大形式,“后十六” 的动机多次出现,并在结尾处变化成“前十六” ,并用模进的手法将其重复,然后与A段的“音阶下行” 动机以紧缩和伸展的形态结束全曲。模进和半音阶的使用也是《长恨歌》的惯用手法:《仙乐风飘处处闻》,有主题动机的模进,乐节的模进:第16—17小节与第18—19小节 ,乐句的模进:第23—26小节 与第26—29 小节 等;《七月七日长生殿》,B段:第20—21 小节与第24—25小节 ;《渔阳鼙鼓动起来》,B段基本用模进的手法写成;《六军不发无奈何》,B段开始第,5—8小节是第1—4小节的上方二度的模进;半音阶的使用(《仙乐风飘处处闻》B段开始,A.和S.声部,《渔阳鼙鼓动起来》第22小节的伴奏部分——再现前等),使旋律增加了很强的色彩性和不稳定性,当然,这时的旋律风格往往是趋于“西化”的。3/、调式调性的运用《长恨歌》全曲(未完成版)共七个乐章,除了《仙乐风飘处处闻》和《七月七日长生殿》两个乐章之外,其余五个乐章都采用了小调调式(《山在虚无缥缈间》为羽调式),包括进行曲体裁的《渔阳鼙鼓动起来》和《六军不发无奈何》。将小调调式用在进行曲体裁当中,这在近现代中国风格的声乐作品中,还是很少见的。在这两个乐章中,随着音乐的进行与展开,激愤的情绪逐渐增加,表现出了对“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好生生把锦绣山河让,乱纷纷家破人亡。”的那种怨恨。但是,由于小调调式的特点,我们更多感受到的还是一种、暗淡的色彩和悲戚的意韵。《山在虚无缥缈间》是《长恨歌》中唯一一首“纯民族化”的段落,从头至尾采用五声调式完成。旋律中(包括伴奏旋律)出现的两个偏音(第22小节的 a 、第28小节的g)恰恰是转调的地方:第22小节的a是“清角为宫”的转调(c羽调式—f羽调式),第28的g是“变宫为角”的转调(由f羽调式再回到c羽调式)。整个作品,主题构思个性鲜明,旋律走向细致、抒情,乐队与合唱队浑然一体,如临仙境。4/、复调织体的写作在《长恨歌》五个带有合唱声部的乐章中,对比复调织体和模仿复调织体是黄自所采用的主要复调写作手法。对比复调织体写作:《仙乐风飘处处闻》,“歌一曲”“舞一番”的句尾是长音的衬托,S. A .声部则用旋律的模进作呼应式填充;《七月七日长生殿》,第8—10小节S.II在S.I和A.之间作呼应式填充;《山在虚无缥缈间》,歌曲开始,在S.I、S.II的旋律下面,VL.I、VL.II作长音衬托,VL.II第一声部的 E一直持续了5小节;第29、30小节,弦乐声部作长音衬托,女声三个声部用模仿式的复调旋律作呼应式填充。以上复调手法的运用,使音乐皆产生了“静与动”的对比。模仿复调织体写作:《仙乐风飘处处闻》,第23—31小节,第38—48小节,采用的都是模仿复调织体,其中包括两个声部之间,三个声部之间及四个声部之间的自由模仿;《七月七日长生殿》,第10—12小节是S.I同S.II、A .之间的自由模仿,第30—36小节的男女声二重唱,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自由模仿,到第37小节变为“同节奏”织体。从重唱开始一直到结束,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五声性旋律,优美中略带一丝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渔阳鼙鼓动起来》,在大篇幅的主调写法中,加入了一共11小节的T.I、T.II和B.I、B.II之间的自由模仿(第31—35小节,第53—55小节,第57—59小节),主、复调的写作技法在这里结合得非常巧妙,体现出了深挚的默契,既突出了“渔阳鼓,起边关”的主题,又表露了几许悲壮;《山在虚无缥缈间》,是女声三声部之间,乐队各声部之间,合唱队与乐队之间的自由模仿。这一段的特点是,“片段式模仿”——模仿主题只模仿开始主题的一部分,而后面的旋律则呈较自由的发展状态,与开始声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比;《此恨绵绵无绝期》,开始是四个声部的自由模仿(片段模仿),声部进行依次是:S. A. T. B. (第2—8小节),然后是S .A .和T. B. 之间的自由模仿(第10—13小节),之后,又是四个声部的自由模仿,声部进行依次是:T .A. S. B. (第14—17小节,与第2—8小节形成了声部进行的对比)。从“思重重”开始到本乐章结束,是男声独唱与合唱声部的“呼应填充”式的写法。《长恨歌》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用古典叙事诗的表述方法,用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旋律来进行演绎,使我们在感受黄自的创作思想和音乐魅力的同时,也从其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体味到了黄自文学方面的修养,性格方面的儒雅以及情感方面的本真。四、略带遗憾的“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结合”黄自在美国学习音乐的时间大概为三年(1926年—1929年)。在这三年中,西方音乐的知识结构以及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对他的音乐生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致形成了他整个创作思想及创作轨迹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回国后,作为一个爱国主义音乐家,他力图将所学到的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这方面,事实证明,他的尝试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如,歌曲《玫瑰三愿》《花非花》等,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再如,《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是用近现代专业作曲技巧创作的,纯粹中国民族风格的合唱曲的典范。”[5] 另外,在《长恨歌》的有些段落中,黄自的惯用手法如:“升高半音的旋律进行,增音程的旋律进行”等都使用得恰倒好处(《渔阳鼙鼓动起来》中,e和a的使用;《六军不发无奈何》中c 的使用,《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第3小节和第7小节b和b的对比等)。但是,在同样是在《长恨歌》中,有些段落或片段还是存在“中西方”音乐风格不尽融合之处。例如,在《婉转娥眉马前死》和《此恨绵绵无绝期》两个乐章中:这两个乐章的写作风格比较相似,都是在旋律的进行当中突然出现调式外音:《婉转娥眉马前死》中第10小节的 V 级音,《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男声独唱部分(另外还有《仙乐风飘处处闻》中的第35、36小节,第52、53小节,《七月七日长生殿》中的第7、第8小节)等。突然的“调式外音出现”,势必造成“不明调性”(有些片段则似无调性)的游移,这种手法虽然增加了旋律及情绪的“不稳定感”及悲剧气氛,但是,这种旋律进行,在同已经出现或等待出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其他段落结合的时候,就会有“距离太远,很难相融”的感觉,并且,有些旋律片段“入唱”比较困难。我个人认为,如果说《长恨歌》在音乐与歌词方面的结合是属于特定时期曲作者所凝聚的“高峰性”“思维”的话,那么,音乐中的某些段落及片段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结合上则略显牵强——这大概是黄自在留下了大量的极宝贵的音乐创作财富的同时,也留给后人的一些启迪与思考吧。黄自曾说过:“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6]由此可见,黄自的音乐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的。爱国激情也好,爱情颂歌也罢,总归是一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的流泻与栖息,是真情的抒发,也是其“意志的表现”(引号内为叔本华语)。清唱剧《长恨歌》自1932年开始创作至1933年首次公演,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70年来,《长恨歌》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受了不同时间,不同时代的考验;70年来,《长恨歌》有过辉煌,也有过沧桑(黄自本人及他的其他作品也是一波三折,几起几落),然而,这并没有影响黄自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及创作技法在后辈同行中以及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中所起到的或“潜移默化”或“一发破地”的推动作用。《长恨歌》——这部集诗、画于一体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史上的佳作,将会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她的里程与贡献。注释:[1]、[2]引号内引自《音乐理论创作参考材料》——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编1979年12月。[3]《回忆黄自先生》贺绿汀,《乐坛》1983年第8期第2页。[4]《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钱仁康,《音乐研究》1958年第1期第17页。[5《黄自遗作集》序 贺绿汀 第3页。[6]《对黄自美学思想的再认识》巩小强,《人民音乐》1988年第6期第13页。

古诗文硕士毕业论文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另外,南北文风的融合与民族的创造力量也是唐诗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南北朝时,两个政权虽然相互对立,但文化与血液交流的激荡,一刻也不曾停止。到了唐代统一,南北文风,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风格,表现出民族强大的创造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兴盛的原因,然最为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与阶级斗争。书中说: 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富裕安乐,不仅使诗人们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富了生活经历,扩大了眼界,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为祖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以及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正视现实,从而孕育了他们对现实的叛逆精神,或批判现实的精神。 这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显然带着时代的政治特点,但不无道理。北京大学1955级的《中国文学史》所揭示的其它原因约略同于刘大杰先生的。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更加重视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他们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一、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使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欣欣向荣;二、唐王朝不断巩固边防,并扩张疆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四、由于实行科举制度,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这四个方面都对唐代文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所述的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学术界未提到的,即“文禁松弛”。书中说: 就整个唐代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上升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还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文禁方面也比较松弛,不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那样在文禁上一代比一代更加严密而残酷。 该书认为,这一个原因对于文学的发展相当的重要。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所揭示的原因与他人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说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他们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地向古人学习。二是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中也探讨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过去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对民间文学高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三是“诗不言法”,“他们没有被任何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所束缚,被嵌在一个模子里,而是每个诗人,都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与我们相见。”马氏因为没能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分析,还遭到了时人的批评。 1979年之后,文学批评的禁区被打破,唐诗繁荣原因的讨论又活跃了起来。《文学评论》于该年第1期刊登了梁超然的文章,对之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庸俗化倾向”,亦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经济高涨就并没有带来诗歌的高潮。再者,作者也不同意把庶族地主阶级视为唐代诗坛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唐诗繁荣的决定力量,认为那种说法夸大了世、庶斗争的意义,夸大了庶族地主的进步性。实际上,“庶族地主”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是否是一个统一的阶层以及能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怀疑。同一期的《文学评论》上,还发表了皇甫煃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该文对于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视为“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族地主可以利用它,世族地主也可以利用它。”“笼统地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因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初唐这一百年间,不用说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连律诗的最后定型也要到沈佺期、宋之问那时候,更不用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排律来考试进士了。然而初唐时期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而诗歌已相当繁荣,这说明唐诗繁荣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之后,许多专家仍坚持经济繁荣与唐诗兴盛有直接的关系。王水照《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一文,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① 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② 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③ 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范围的扩大。④ 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表和流传提供了物质手段(“发表和流传”指驿寄、投赠、“温卷”、题壁等)。 最近出版的章培恒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该书说:显然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也都要考经书。而且,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这些都证明,儒学的地位在唐代较之魏晋和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学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使得思想界较为自由活跃,文学创作也很少禁区。 仁智之见,都不无道理。但是独取哪一家之说都显得不够全面,可否将上述各点全部列上,都算作兴盛之原因呢?(朱恒夫,见《中国文学史疑案录·诗赋词曲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毕业季,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章玥用文言文写的毕业论文致谢火了!这篇让答辩导师组非常“惊喜” ,纷纷为之点赞的致谢究竟妙在何处?接下来小诗就给大家揭秘。

章玥文言致谢全文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江城五月,春意盎然。吾于华师学习之日已近三秋矣,受业于华师,今三年之寒窗苦读即止,却觉恍如隔日,虽叹时光之易逝,惜韶华之难追,唯且行且珍惜。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品德受之于学校,才学受之于师长,技能受之于友,长者育教之恩,同门切磋之谊,弗敢忘焉!虽陨首结草不能报之万一,故纸穷搜,推文敲字,是以为情造文,借文聊表谢忱。 回首来路,历时两年,自文之选题至搜集资料,自开题至纂终稿,其间之日,颇更事,历喜、噪、苦,不可不谓之凄凄惨惨戚戚。今文成事毕,豁然开朗,自终稿已成之日起,余之杂心不见矣,以为开心。回首往昔,悲喜交加,凭栏望月,遂寄情于此文。吾虽不能日自省,然当事省,晓吾已过花信年华,不慧,吾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幸得师友亲朋之力相助,方能文成事毕。 余徽州人也,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北滨长江,南接徽杭。八百里皖江回旋激荡,数千年文脉绵延承传。吾平民世家,聿修祖德,孝悌累洽,父严母慈。自求学起,徒养吾求学之路,予吾心存归处,不思回报,父母之督察,为吾顺之成文大有助力。现双亲鬓渐发白,力渐无,然大爱不曾稍减,于我备至更加。吾恨不能为其分忧,不能为其担责,甚为内疚,此吾跪而叩谢者一也。来日,当益勉之学、工作,不负父母谓我之殷殷期!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以为然。

吾求学之路幸得恩师段钊先生不弃,忝列师门,成文方可计日而待也。先生导我于曲路,示我以通途。自整体至细枝,皆得先生悉心指导,,回想先生每逢休憩之日仍阅吾文,吾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先生皆悉悉告知,导我以理,吾知,此先生之所授,必不敢忘。先生之所为,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念先生恩重如山,谢无疆焉! 求学路漫漫,吾得院内各先生悉悉教导,三生有幸。院长李玉海先生授信息管理系统,晓之以系统分析与架构。王伟军教授虽未受教于课,但蒙其弟子帮扶甚多,谢间接教导之恩。桂学文教授之弟子王静吾室友也,常言先生教导之言,诸多电商概念颇受启发,遂谢之。卢新元教授授运筹及企业咨询管理,晓吾以运筹,授企业咨询流程与内容。李延晖教授授统计分析,教吾以统计知识。王学东教授授电子商务,晓吾以互联网思维;段尧清教授授决策方法,晓吾以诸多决策理论。陈菁华先生授之数据挖掘,授吾以数据分析之法。刘向先生授以网络幂律分析之技,受教数次,倍感启发,遂谢于此。刘百灵先生虽未受教于课但数次请教于其弟子惠敏,备受帮扶。陈静先生授系统工程,果敢率真,问卷之精细吾颇受指导。董庆兴先生授知识管理,先生之博学才思,记忆犹胜,于此谢先生扩展学问。易明先生授项目管理,流程控制、管理方法于吾倍受益;李霞先生创新之课程颇丰趣,颇创新,谢培吾之创新思维。院内辅导员张乾红、李静先生日常帮扶关照亦甚多,谢之。院内众先生教导之恩未能一一言谢深表歉意,言辞有尽,敬谢无穷,吾于此致谢忱。

恰同学少年者,逢风华正茂之时,得遇友人、金兰之交,幸甚至哉!刘智宇师兄,师门大师兄是也,其人责任心尤甚,凡事细细叮嘱,耐心教导,吾三年于师兄之言行受益甚多,玥诚心愿师兄仕途情场均能不误。周红师兄,师门二师兄,属吾师门容色上佳者,为人幽默。同门师姐何雅娟、钟原,师门两大美女,颇丰趣,于吾入门之际辅吾甚多,吾亦学之甚多,虽已离校,但仍时时交流,未敢忘。会敏者,吾同窗也,长近四尺八寸,体微胖,喜束青丝,天资聪慧,容色绝佳,性宽敛稳重。于校之数三载,与君时,同校共进,衣食勿分,事事相息,音也。昔日畅谈学问,历历在目,载笑载言心更欢,笃诚思虑,得卿,犹得知音。逸瞻兄,同门也,年方二十有六,心宽体胖,为人甚幽默,虽出生于中原然口音自带播音腔调,略有东北大汉之感,为人义气,不拘小节,信管人称男神是也。得益于诸同门室友,赵敏、陈玲、王静、谭艳平,李帅飞,胡颖师妹,裴越师妹,周辉师弟,陆定一师弟,罗维师妹,熊博艺等,恕难一一道谢。众人助吾之情,岂容忘哉?分离在即,不忍别离;来日方长,不尽依迟;望江湖各自珍重。男友徐晨,吾之同乡亦是同学,忧乐相随,日月可昭。只愿君心似我心,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噫嚱!切切之恩,似紫金之峰,立吾心而励吾志矣。嗟呼!绵绵之情,若玄武之水,照吾颜而昭吾天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涕零与笔墨齐下,恩情共友谊长存。言辞有尽,敬谢无穷,吾于此再致谢忱。 临书仓卒,谨申数字,用展寸诚,祈恕不恭;不足之处,望请见谅。 章玥 戊戌年乙卯月

来源:澎湃新闻网,图片源于网络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

学科语文教育硕士论文

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如果你不知道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妨看看以下文章。

一、毕业论文选题及开题

1、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合乎专业性、新颖性、适用性要求,选题应围绕本学科和专业进行,原则上不超出本专业范围。

2、选题应慎重严肃,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基础和撰写能力,题目不宜过大过小。选题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努力能完成。

3、选题应能够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全面的训练,通过毕业论文工作,使得理论认识深化,知识领域扩展,专业技能延伸,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毕业论文原则上一人一题。课题需两人或几人合作,需由指导教师提出,经系领导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并独立撰写各自的论文。

5、学生选题后必须至少查找相关着作及论文10本(篇)予以研究,写出综述报告及论文提纲交指导老师审查。

6、毕业论文实行集体开题制度,各指导老师对每个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提出指导意见,然后由指导老师推荐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二、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学生应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吉首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吉首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与《吉首大学学习指导手册》中的相关文件。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现实生活和本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写作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

2、如果具有必要的理论修养、研究兴趣、文字能力和研究条件,所选题目确有价值,毕业论文也可以写成有一定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质疑、论证等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类型。

3、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工作总结型”等主要反映实际问题但缺乏理论研究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类型。 4、论文写作必须严肃认真。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不能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

5、论文写作应做到思维严谨。立论应正确,论据充实可靠,结构层次清晰合理,推理论证讲究逻辑。

6、语言朴实。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行文简练朴实,不烦琐,不可使用过分夸张虚饰、感情色彩过分浓重的文学语言,不可使用过分直白、庸俗的市井语言或片面妄下结论。

7、毕业论文应使用学校统一规定的论文模板。无论写作提纲或正文均以次模板为准。论文模板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主要参考文献。

8、写作毕业论文必须首先拟订写作提纲,拟订提纲的步骤包括:(1)确定论文提要,加进材料,形成全文梗要。一般做法是执笔前把论文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例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形成内容提要。(2)篇幅分配。毕业论要求篇幅为3000~6000字。(其中本科生6000~8000字、文科生要求5000字)(3)编写提纲。一般采用列项式编写提纲。

9、每篇毕业论文需有关键词和200字以内的论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概括论文的中心议题、基本观点、方法、结论。论文摘要又叫内容提要,是文章核心的内容缩影。关键词一般是能概括论文核心内容的名词。

10、毕业论文的观点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探讨科学正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逻辑性强,条理清楚。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文章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参考文献需做注释,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数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2、主要参考文献合计不得少于8本(篇),且内容必须与论文内容紧密相关。注释必须有8个以上。 3、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统一放在文章最后,其规格参见版式(第11条)。 4、论文各部分版面设计要求。(1)论文题目不超过20字:黑体小2号字居中,如题目过长,可相应缩小字号或紧缩排版。(2)正文采用宋体5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小标题上空一行,单倍行距,段落间距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正文中注文标号采用上标形式。

学科语文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对话”教学设计

【摘 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转式的变化,在更加丰富的“对话”设计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被激发,学生个体学习需求与学生个性突显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新课程目标进一步“落地”,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对话;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转式的变化,在更加丰富的“对话”设计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被激发,学生个体学习需求与学生个性突显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新课程目标进一步“落地”,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对话”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表现为简单、机械、窄化理解“对话”,教师仍然设计好一连串问题,一问一答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对话”的主体还是单一的,教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科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学生仍然被动简单地应付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翻转课堂进入我们的视野,“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也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而显出更加独特的呈现方式。教师应该怎样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选取两个教学设计,设计(1)是一个在翻转课堂理念支撑下,“对话”设计教学方面的参考案例,而设计(2)相比较而言,是一个“对话”设计方面需要改进的案例。笔者将联系翻转课堂给“对话”带来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对两个设计进行讨论。

一、关于两个教学设计的案例

课例: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1)

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导学案设计如下:(一)课前。1、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标注停顿2、阅读资源链接《世说新语》3、完成课前练习检测4、提出问题(二)课中。1、反馈课前检测2、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练习检测,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教学设计(2)

以传统的媒体使用为媒介,教学设计如下:(一)课前谈话,古语今话对读练习。

对读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板书;文言文)(二)板书课题,释题。1、引申:陈氏之子(女)翁氏之子(女)2、简介作者及《世说新语》(三)检查预习,生字词过关。1、检查生字词读音2、听写“梁国”“聪慧”“禽”3校对,评析(四)引导自读,感受语言精妙 1、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节奏(相机指导“为”“应”读音)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借鉴学习古诗词的方法)3、感受语言精妙,揣摩人物内心(1)体会“未闻”的妙用(2)揣摩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内心,感受语言精妙(3)预设“”黄君平“梅君平”句式训练以加深体会(五)熟读成诵(六)拓展延伸

二、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

同一个课题,教学设计思路不同,所给予的“对话”环境不同,产生的课堂教学效益就截然不同。

(一)关注“对话”情境的创设

“对话”情境创设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设计(1)中教师创设的对话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课前教师注重运用媒体技术,引导全体学生与网络视频中的名师、优质资源、辅助工具书及家长对话,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对话空间,课堂上对话针对的是学生真正意义上所不能理解的问题。也体现了母语课中“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强调学生媒体素养的获得。”相对而言,设计(2)中的对话设计还是以教师预设的重难点问题为导向,对话不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对话”情境创设,学生仍旧在老师的指令下行事。

(二)关注“对话”主体与学生主体

“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多元而又开放的,多重对话可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凸现着创造和生成,给学生留足对话时间是课堂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保障。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地位,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活动时间自行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其余时间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不要占用。设计(1)指向于教师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着眼于引导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媒体素养,同时也让“对话”更有效。相比较而言,设计(2)中对话主体还不够开放,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是停留在使用课件上,视野还不够开阔。

(三)关注“对话”质量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提升“对话”质量应该是建立在有效对话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有效的对话可以触动学生心房,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设计(1)中学生对话空间广阔,对话源于学生又还原于学生,对话容量大,教学效益高。相比而言,设计(2)学生对话空间狭隘,容量有限,教学效益有待提高。

“实践出真知”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如何去实践?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打开小学语文“对话”之门?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毕业论文古诗词翻译

郭沫若(1892~1978),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杰出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高渐离》;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雄鸡集》 5、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6、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7、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8、诗选《咏秦良玉四首》1944年一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 二 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 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 三平生报国屡争先,隆武新颁瞬二年。 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四 萑苻满目咎安归?涨地胡尘接紫薇。 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余白杆映斜晖。《咒麻雀》1958年4月21日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金波,原名王金波,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现冀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诗集《回声》、《我的雪人》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以及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等,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等。同时,作者也写了多部理论著作,如评论集《幼儿的启蒙文学》、《能歌善舞的文字——金波儿童诗评论集》等,还著有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其中的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金波于199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 社会职务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文学创作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北京师范学院学习期间(1958年)创作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谱曲后,向全国推广传唱,并收入音乐教材。截止到目前为止,出版诗集《回声》、《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红苹果》、《在我和你之间》、《红蜻蜓》、《林中月夜》、《带雨的花》、《风中的树》、《我们去看海》、《迷路的孩子》、《其实没有风吹过》、《其实我是一条鱼》、《阳光没有声音》等二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波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的奇遇》、《影子人》、《眼睛树》、《追踪小绿人》、《乌丢丢的奇遇》、《花瓣儿鱼》,散文集《妈妈的爱》、《等你敲门》、《感谢往事》、《心往哪里飞》、《寻找幸运花瓣儿》,歌词集《林中的鸟声》、《金波诗词歌曲集》,评论集《追寻小精灵》、《幼儿的启蒙文学》,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金波儿童文学作品选》以及幼儿文学读物等约七十余册。此外,还发表了歌词作品和歌词评论约三百余首(篇)。 获奖情况 五次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分别是第一届《春的消息》(组诗)、第二届《在我和你之间》(诗集)、第三届《林中月夜》(诗集)、第五届《我们去看海》(诗集)、第六届《乌丢丢的奇遇》(长篇童话)。 共有五件作品、连续三届荣获“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 。获奖作品分别是《苹果小人的奇遇》(童话)、《你我手拉手》(歌曲)、《我们去看海》(诗集)、《一个中国孩子的英雄喜剧 彩虹鸟》(动画创作)《童谣童画》(主编)。 三次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小树叶童话》(童话,1994)、《白城堡》(童话,2000)、《感谢往事》(散文,2002)。 两次荣获冰心图书奖。获奖作品:《红树林童话》(1994)、《金波诗词歌曲集》(1994)。 两次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分别是:《春的消息》(组诗)、《雨人》(童话)。 六次荣获北京市文联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我的家在中国——北京》(1985)、《儿童村》(1990)、《我们的七月》(1991)、《献给母亲的花环》(1999)《亲情四首》(2004)以及荣誉奖《乌丢丢的奇遇》(2004)等。 获国家级奖项的歌词有:《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1959)、《在老师身边》(1963)、《啊,樱花》(1978)、《海鸥》(1980)、《小鸟 小鸟》(1983)等 1992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1992年,荣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许渊冲。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许渊冲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1987),《中国古诗词三百首》(1999)。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1992)、《诗经》(1993)、《宋词三百首》(1993)、《楚辞》(1994)、《中国古诗词六百首》(1994)、《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1995)、《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1997)、《唐诗三百首》(2000)和《新编千家诗》(2000)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不需要。用不用斜体无关紧要,但双引号必须要用,然后加个括号,说明引用来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