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与黄斌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黄斌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何素华.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与运用[J].文科教学探索,2004,2. [2]黄斌,唐晓.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黄宇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Lewis,M.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5]宁之寿.研究声阅读中的词汇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 [6]盛建元.强化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外语界,1996(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一、 1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邓红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0-01 博士 2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崔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5-01 硕士 3 论网络会计的影响和应用 周述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01 硕士 4 网络经济时代会计问题研究 常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30 硕士 5 网络技术对会计发展影响的研究 李秀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6-01 硕士 6 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雷光勇; 黄斌 会计研究 1999-01-15 期刊 7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对策 许小满; 王乐园 经济师 2008-07-05 期刊 8 浅议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影响 李丽君 商业经济 2007-01-20 期刊 9 网络时代会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陈泰锋; 何光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0-12-25 期刊 1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董战辉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4-08 期刊 11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宋世坤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1-28 期刊 12 网络会计对当前会计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 姜明 商业经济 2008-11-10 期刊 13 试论网络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吴克平 科技经济市场 2009-07-15 期刊 14 浅析网络会计的特征和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胡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5-25 期刊 15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李明华; 何生棠 财会通讯 2003-08-15 期刊 16 浅谈网络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田荣梅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6-23 期刊 17 网络会计及其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万李 煤矿机械 2003-05-25 期刊 18 谈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王利花 新疆财经 2006-10-25 期刊 19 网络会计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王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15 期刊 20 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分析 朱一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25 期刊 21 网络时代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王霞 财经界 2010-05-01 期刊 22 网络会计初探 秦冬梅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4-01 硕士 23 网络技术对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曹惠民; 柴庆孚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01-01 期刊 24 论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刘红侠 现代商业 2010-06-25 期刊 25 浅析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网络会计的产生 张锋; 董德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7-30 期刊 26 网络财务对会计领域的影响 马俊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9-30 期刊 27 我国网络会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 袁伟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5-20 期刊 28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十大影响 程翠凤 经济师 2001-11-15 期刊 2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模式影响的探讨 王允平; 杨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07-20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探析 岳茂林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7-15 期刊 31 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杜耀昌 现代商业 2010-03-25 期刊 32 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赵改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30 期刊 33 网络会计发展探析 谈来英 商场现代化 2011-03-10 期刊 34 网络新环境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 丁健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8-15 期刊 35 浅谈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孙煜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2-30 期刊 36 浅谈网络会计 马瑞娟; 张书剑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2-05 期刊 37 浅谈网络会计 宋清梅 科学之友(B版) 2008-01-10 期刊 38 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李复臣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15 期刊 3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赵素存 光盘技术 2008-08-08 期刊 4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秦丹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05-28 期刊 41 网络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詹长征 巢湖学院学报 2007-05-25 期刊 42 计算机网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易美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15 期刊 43 论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徐丽波 信息技术 2011-09-25 期刊 44 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武财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06-25 期刊 45 网络经济发展视角下的财务会计 王煜 中国集体经济 2010-02-05 期刊 46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杨守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9-30 期刊 47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孟文艳; 白英华 黑龙江电力 2005-06-30 期刊 48 浅谈网络对会计的影响 李国强 山西科技 2005-05-25 期刊 二、1 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研究 李晋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2-03-01 硕士 2 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陈嘉莉 企业经济 2012-06-25 期刊 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杨晓红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2-02-15 期刊 4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 吴腾烽 商业会计 2012-02-20 期刊 5 谈网络会计的利弊及发展对策 刘东山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9-24 14:28 期刊 6 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专业期刊品牌塑造与发展研究 李笑雪 孝感学院学报 2012-12-04 14:13 期刊 7 浅议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森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8 网络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王伟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7-08 期刊 9 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高想清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6-25 期刊 10 会计专业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刘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02-28 期刊 11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时代金融 2012-02-15 期刊 12 论网络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赵婧 现代商贸工业 2012-02-15 期刊 1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李晓宏 当代经济 2012-08-08 期刊 14 网络环境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初探 李业巍 办公室业务 2012-12-05 期刊 15 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探讨 赵勇 商场现代化 2012-01-10 期刊 16 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会计考核与评价体系变革探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会计网上作业与考核系统”为例 许汉友; 杨政 会计之友 2012-01-05 期刊 1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董春华; 张光照 职教论坛 2012-11-25 期刊 18 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 牛瑞琴 商场现代化 2012-08-01 期刊 19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研究 毛远林 科技信息 2012-10-15 期刊 20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侯泊寒 企业导报 2012-08-30 期刊 21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网络会计下内部控制 吕宁 商场现代化 2012-09-20 期刊 22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框架构建探讨 孙敏 现代商业 2012-09-28 期刊 23 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陶桂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3-18 期刊 24 网络环境下会计核算流程的探讨 吕小凤; 王伟国 山东纺织经济 2012-11-20 期刊 25 浅谈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杨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7-15 期刊 26 网络会计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冯雅妮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2-05-15 期刊 2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安全及对策 李先梅 信息系统工程 2012-01-20 期刊 28 信息时代对网络会计的探讨 江华 商 2012-02-25 期刊 29 浅议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朱晖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3-08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网络会计 肖云霞 科技信息 2012-05-05 期刊 31 试论传统会计在网络会计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发展 王瑛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8-23 期刊 32 浅谈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徐晓萍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8-25 期刊 33 网络时代的会计 李天海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04-18 期刊 34 网络会计安全问题及研究对策 马香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10-15 期刊 35 传统会计模式与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的比较及评价 张桂欣 商场现代化 2012-03-10 期刊 36 浅析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丽娟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0-25 期刊 37 网络会计研究 孙海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02-28 期刊 38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 李岩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1-25 期刊 39 网络会计特点的分析 李彦锐 绿色财会 2012-06-10 期刊 40 网络经济时代事项会计假设的新思考 万晓文; 赵静 新会计 2012-05-28 期刊 41 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模式探讨 宋琪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8-15 期刊 42 网络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 马英娟; 郭莲 改革与战略 2012-04-20 期刊 43 信息时代网络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陶娜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44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05-16 期刊 45 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孙铁民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0-08 期刊 46 网络会计研究 唐翼锋 经济师 2012-07-05 期刊 47 浅论网络会计是会计电算化的必然趋势 蔡范丰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48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熊菁璇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2-25 期刊 49 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王淑玲 财会通讯 2012-01-25 期刊 50 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于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与黄惠波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春秋集·春卷  黄惠波

假如我是风雨雷电,在历经劫波亿万年后,,此刻,我伫立旷野,又一个落日黄昏,又一次苍凉回眸,又一只苍鹰掠过苍穹,又一次露出自豪笑容,一切仿佛鸿蒙之中,啊,世界渺小、大地丰收,而我——风雨雷电,与汝酣然入梦。

黄惠波是一位低调而勤奋的诗人。黄惠波的抒情诗、叙事诗酣畅淋漓,激情而绚烂;他的哲理诗融诗的境界、哲学的理趣于一体,使诗获得哲理的玄妙,表达了诗人刹那间情与思的向内探索,捕捉刹那间心灵迸发出来的智慧以及对宇宙人生万物众生形而上的观照。”低调即冷静。身处大湾区核心的深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低调而勤奋”或许正是朴实简单的黄惠波所以成就“抒情哲理诗人”黄惠波的秘密所在吧!

与黄灿然自选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⑴遥念史铁生。刚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时,以为是误传,但很快就确认了。然后想多读读他的文章,因为相信理解才是最好的纪念,只有认真读作品,才能接近这位扶轮问路的思想者。对,是思想者,不仅用概念、推理和判断,更用生命、时间和空间。重新开始读的第一本是《史铁生诗选》,第一篇竟然是《今晚我想坐到天明》,人却最终选择在天明之前离开了。是已经探问到那最后的路程了吗,路的起点是不是在地坛,你的坚韧与迷惘会继续发出光芒,引领你走向所有想去的地方。生命果然是根动人的琴弦,可谁还会像你那样用心来拨动? ⑵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有这样几句:“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近来读《梁启超年谱长编》,也觉得比读一般的历史书要详实、生动,从这样的地方或许更能看清历史的真相。 ⑶顾随曾这样评价孔子:“思想复杂是从生活得来。复杂是横面的,但他的思想深刻,我们浮浅;他的眼光高,我们眼光低;他是巨人,我们是小孩……我们在横的方面没有那样经验,在纵的方面,我们又没有天才眼光之高、思想之深。即以‘君子’而论,<论语>中所论每节不同。他是巨人,我们不成,跟不上。他的话都是诸峰一脉。而我们甭说追不上,连懂都懂不了。有的事我们干不了可是懂得了,想得到;而<论语>之说君子,甭说办,连想也不成……孔子我们跟不上,但曾子老实,与我们相近,你学尚易”。儒家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只有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入得门径。 ⑷《白雨斋词话》卷五第九十一条:“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不可有才子气。人第知腐儒气、俗人气之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气亦不可有也。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若才子气,则无不望而悦之矣,故得病最深”,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陈廷焯该如何看待东坡?继续读下去,终于有了答案,卷六第五十八条写道:“和婉中见忠厚易,超旷中见忠厚难,此坡仙所以独绝千古也”。 ⑸读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不禁想起现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总感觉现在的学者做学问有点密植了,这样不利于学术空间的形成与生长。做学问也要懂得疏密得当,否则真理的阳光、知识的空气和生活的肥料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⑹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不愧是大家手笔,无论是立论还是行文,均属一流。如论述春秋前后的“士”时,这样写道:“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却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为什么同一个字其先后的意义恰恰对极地相反?懂得此中的原因,便懂得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会一大差别。在前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后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也就改变了”。所谓深入浅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⑺冯唐针对陈子善先生的那篇《你不能不读董桥》,写了《你一定不可多读董桥》,其中谈到:“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即以文字论,能够达到董桥的水平的有几个,写出来看看,自然明白;至于古意,也并不是整天偎在秦砖汉瓦里——如果是这样,古董商人都成文字高手了。古意是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珍惜和向往,是从对比的角度来探究古今的不同,而不是用对立的眼神来清除那些与自己的意愿不相符的。冯唐在文章里将董桥与艺妓、与不讲卫生的糙汉相比较,真是不可思议。董桥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你是七零后,对一个同行的前辈,应有起码的尊重吧。 黄灿然在《必要的角度》里曾对董桥的过分“古雅”的汉语翻译指出缺点,但黄灿然因此就说“相对于董桥的保守或考虑不周到的汉语观,他们的大陆同行就开放多了”,这话自信得有些过了,黄灿然接着将董桥与卞之琳对比,以证明其说法之正确。而这种对比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董桥是出版家、编辑、作家于一身,而卞之琳是诗人、学者、翻译家于一体,身份的不同会导致其翻译时的着眼点不同,且两人的年龄相隔不少,风格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当卞之琳能够成熟地进行翻译时,董桥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就像写作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董桥不是就开始对“故事”感兴趣了吗?而对原先着意刻画的意趣看淡了。 黄灿然谈到,思果和董桥的观点往往与他们的宽容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我发现,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很好地领会到语言是经常处于变动中的,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另一套心思和动机……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汉译与汉语纳入汉语的现实中去加以考虑”,可董桥的写作的“变动”,你注意到了吗?接着黄灿然举了董桥的几个翻译作为例证,其中有几个是董桥对官方的译文,董桥将本来正式场合的现代英语翻译得过于“古雅”,是有些过了,但黄灿然因此评论道:“原作者用的是公共语言,译者却要倾尽个人文学才能来为其粉饰。这里也许还存在着权力崇拜”,这样的揣测,就不必了吧。 冯唐自有冯唐的不可及处,记得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其《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时,顿感前所未有的舒畅,当得知其奇特的人生经历后,更觉其人不俗。董桥也有董桥的高明手段,他对传统文化如此沉醉,是因为识得个中滋味的,是有早年戒尺和冷板凳的功底作为支撑的,而且他对文化与文化人的那种同情和理解,值得欣赏和尊重。你有你的三里屯的历经风尘的老板娘的媚眼如丝,他有他的记忆中的榕须飘潇的旧台北的缠绵秋水,何必较劲,天涯一相逢,把酒共酌都还来不及,怎么会那样讽刺?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叶灵风对林语堂的讥评。叶灵风曾在《小谈林语堂》里谈到他对林的《生活的艺术》始终不敢兴趣,“实在不敢领教”。其实叶与林在读书方面均是那种既冲得进去又打得出来的好手,叶灵凤的作品,无论是三辑《读书随笔》,还是《霜红室随笔》,均可见一位真正爱书者的痴迷与认真,殊为难得;《生活的艺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就的,其中的醇厚风趣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真羡慕傅雷和钱钟书之间的友谊,两人虽也有过矛盾,但彼此均明白对方的人品和功力,最后仍重归于好。读书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亦是人间的一片好风景! ⑻《读书》杂志何去何从?自从将《读书》杂志三十年的光盘买回来后,就没再买过纸质的了。回想以前在郑州古玩城的旧书摊上,在人声、书声鼎沸的摊子上和书老板讨价还价买以前的《读书》时,是何等的幸福!曾有一次,直接将1997和1999全年的《读书》搜罗齐全,顿觉人生清明。那典雅素朴的装帧、丰赡隽永的内容,都不忍心多读,想着要慢慢看,得像沙和尚吃人参果一样。但后来就不一样了,像催熟的桃儿,个大汁多,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味儿了。无论封面还是内容,都让人质疑。 心中的《读书》,想你时你在天边! ⑼读《西川的诗》,其中有一首《为骆一禾而作》,第四节:“我怀念你就是怀念一群人/我几乎相信他们是一个人的多重化身/往来于诸世纪的集市和码头/从白云获得授权,从钟声获得灵感/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挖掘/把风吹雨打的经验转化为崇高的预言/我几乎相信是死亡给了你众多的名字/谁怀念你谁就是怀念一群人/谁谈论他们谁就不是等闲之辈”。向高贵的诗和诗人们致敬! ⑽英国盛产书痴。我这里所说的书痴,既含有买书的痴,又含有读书的痴,当然,最好还有写书的痴。只买不看的,成了藏书阁;只看不买的,书店估计不愿意;既看又买,但不写,那就是只富了自己,还是不太仁义。查尔斯·兰姆与乔治·吉辛,都是骨灰级书痴了,又买又看又写,值得格外关注。兰姆的《读书漫谈》充满的是读书人的笑声和泪光,那种一厢情愿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无功利地阅读,兰姆他姐同样也是如此。两人的经历既心酸又甘甜,亲情之中融入了读书的成分,是如此美好。 相比兰姆,吉辛就“理性”多了,这也可能与其学习哲学的经历有关,当然,他认可的哲学肯定不是尼采那一脉的。吉辛因为搬迁频繁,不得不卖掉一些书,也因此很懊悔:“如果能够再读一读那套精装的《罗马帝王衰亡史》,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啊!唯有那种装潢才能与其神圣的主题相称。人们只要瞥它一眼,就会觉得心旷神怡”,再重置一套新的,对于后来的作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新购的书“是不能与我卖掉的那一套书同日而语的。因为那套书能使我时时想起自己当年买书时的那种蓬头垢面、劳累奔波的艰难情景”。而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吉辛说到:“我可以回顾已走完的过程,那多么渺小啊!我不禁想要大笑一番,可我控制自己,只是微笑一下”。英国书痴的矜持与洒脱,在在可见。 ⑾雪与梅,均是冬天的好景致。查熊礼汇等人选注的《明清散文集萃》,看到沈周的《记雪月之观》,“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沈周是“明四家”之一,诗写得沉郁顿挫,颇得论者好评,此段描写雪月的文字,既觉渺远又觉亲切,很厉害。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文学的先驱,同时谙熟桐城派古文的林纾,也曾写有一篇《记超山梅花》,在“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时,容伯却领着作者走到唐玉潜祠下,此地“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容伯又说,“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但“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 ⑿虽然梁实秋费时三十多年将莎士比亚全集译出,但最流行的——恐怕也是最耐读的还是朱生豪的译本吧。对这位译者,我有三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认为他是一个饱学诗书的老者,聚一生之力译出莎翁戏剧;第二阶段是看了他的照片后,原来这么年轻!那肯定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译书上了;第三阶段是在看了《朱生豪情书》后,这时才感到,他的译本能如此精彩,与他的性情和学问息息相关。 在署名堂·吉诃德的一封信里,朱生豪写道:“总之我像一头受伤的狗,今天的薪水失了望,把剩余的三十几个铜板寄出了这封信,连买糖也买不成了。因此你想你这人好不好,昨天还要寄一封欠资信来,剥削去我财产的一半!”瞧这对儿情侣多么好玩儿。 朱生豪对文艺的见地同样非同一般,在一封信里他写道“在维多利亚三大家中,艾略特最长于性格描写,狄更斯描写主角,总不及描写配角的出色,后者的好处是温情和谐趣的融和,以天真的眼睛叙述世故,把一切人都卡通化起来,但却不是冷酷的讽刺。文章也许是萨克雷写得好。但小说在英国,无论如何赶不上法国同俄国,像福楼拜、屠格涅夫一类的天才,英国毕竟没有”,另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欣赏诗需要天才,那么看电影岂不也要天才?对于艺术的理解力的深浅,完全资于个人的素养,依浸润的程度的深浅而定,与天才无关。正如吃冰淇淋一样,发明制冰淇淋者自然是一个天才,但晓得冰淇淋好吃的人却根本无需乎天才。”在署名兴登堡将军的一封信里,朱生豪不无痛感地谈到,“中国不会产生甚么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从古以来多如此,事实上还是因为中国人太不浪漫,务实际到心理卑琐的地步的缘故,因此情感与想象,两俱缺乏。” 最奇异的大概是这封署名子路的信吧: “好人: 心烦得想死,可是不再见你一面而死,又有些不甘心。 昨夜梦见汉高祖,他要我把《史记》译为英文,费了整天工夫,我把《史记菁华录》上的《项羽本纪》译完,最后一段译不出,我便对他说可以不用译。我告诉了他两句诗句,他大为得意,连忙召集群臣,大开宴会,席上把这两句诗念了出来,说是自己做的(‘年年老我春光里,片片花飞是异乡’),大家一齐喝彩。我说:‘陛下,你忘了,这两句诗是我告诉你的。’他恼羞成怒,便把我的手指头都斫去了。他的女儿因为她父亲太残忍,和我商量把他杀死而一同逃走。未央宫前有一条黑水河,河里荡着一只不系之舟,我们预备乘黑夜坐这舟到上海租界里去…… 我希望我是个乌龟,不痛快的时候把首尾手脚一齐缩进壳里,一切都不管账。 你很可怜,因为你居然会爱我,其实我比蚂蚁还不如。让我忘记一切一切,只记得世上有一个你吧。我疼你,我爱你,我崇拜你”。 能翻译莎士比亚的人,理应如此! 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和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原意是给当时的老师当教参,或指导学生读书用的,现在读起来,其中的许多观点依然鲜明有力。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朱自清写道:“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这和王国维的观点有些不同,但也值得思量。 ⒁读孙克强编著的《唐宋人词话》。其中对柳永的评点计有132条,我觉得其中有5条比较有意思。极力称赞柳永的是曹溶,其于《古今词话序》里谈及:“上不牵累唐诗,下不滥侵元曲者,词之正位也。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陈振孙也对柳屯田宽容有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尝谓:“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徐渭就有点不客气了,《南词叙录》中谈到:“晚唐、五代,填词最高,宋人不及,何也?词须浅近,晚唐诗文最浅,邻于词调,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格高气粗,出语便自生破。其间若淮海、耆卿、叔原辈,一二语入唐者有之,通篇则无有”。王士祯更“较真”,《分甘余话》卷二:“凡为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若柳耆卿则靡矣。变调至东坡为极致,辛稼轩豪于东坡而不免稍过,若刘改之则恶道矣。学者不可以不辨”。比较起来,还是觉得李慈铭到位,《越缦堂读书记》卷八评道:“余于词非当家,所作者真诗余耳。然于此中颇有微悟。盖必若远若近,忽去忽来,如蛱蝶穿花,深深款款;又须于无情无绪中,令人十步九回,如佛言食蜜,中边皆甜。古来得此旨者,南唐二主、六一、安陆、淮海、小山及李易安《漱玉词》耳。屯田近俗,稼轩近霸,而两家佳处,均契渊微”。 ⒂读王宏源编注、吕乃岩校注的《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为之激动不已。其中有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一首《早发》:“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训练有素的行军队伍和从容自信的将军好像就在眼前。宗泽曾多次力谏宋高宗收复失地,临终时犹连呼三次“过河”,让人悲愤不已!南宋的张琰亦有一首《出塞曲》:“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这本选集对张琰的生平介绍不多,只有“曾在李庭芝部下补州牙兵。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所杀”的几句,真想了解得多一些,这也是一位铁血男儿! ⒃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认为,阎百诗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的学者,原因全在一部《古文尚书疏证》。从学术精神上讲,这部书带来的启示是,“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既如此,新学问又如何发生?须知,“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 从治学方法上来讲,阎百诗也有其不凡之处,其子曾言:“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 用心治学者,概当如此! ⒄我有时读书先读后记,在读潜明兹的《中国神话学》时,在后记中读到了作者的丈夫写的一篇短文,是《学者之夫——觉非赠妻》: “妻,学者也。每作必洗耳恭听,令评点之。初闻,坦荡荡,面春风,继而,语渐入肤肌,不安于席矣;再后,议切要处,瞠目,霜气降焉;终,骤发,势如怒虎,声如炸雷,连连斥责,如数子侄。避之,声渐息,趋窥之,纸笔瑟瑟,伏案修改矣。毕,唤曰:‘来!’请入座,琅琅诵之。首肯。复春风荡漾,情意绵绵矣。唉!难已哉——学者之夫! 但,也不尽然。每得一题,必枕边切磋之。你言我辅,尝深夜不止。同甘共苦,其乐何凡夫有之?幸福也——学者之夫! 夫!天下之夫妻者亿万,绝甘苦者无。绝甘者假,绝苦者裂。甘苦兼半者多。实苦而形甘者苦,实甘而形苦者乐。甘苦之基者志。求志同,夫妻康乐之道也!” 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感慨不已。在《中国神话学》的后记中,潜明兹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谈到“他好几次向我无限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总觉得没有摔开膀子痛痛快快地干过’,这种时候,我心里也为他难受”。潜明兹的丈夫李觉非,是一名高级编辑,整天闲不住,因为有严重的心脏病,“出去又担心发生意外,他便在口袋里装好药片,以及他和儿子的姓名、单位地址、电话等等”。 “他不只一次提醒我,写论文不要走学院派的路,不要追求曲高和寡,好似谁都看不懂就有学问。要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要让不搞同一专业的专家,都能从中获益,这样才能打入其它领域……他以记者的敏锐和编辑的细心,从思想倾向的把关、文稿的逻辑性,到遣字用句、标点符号,无所不提。”而今天人永隔,“还会有谁像他那么耐心地听我念文稿,跟我讨论问题,有谁会像他那样理解我……永远永远不会有了”。 ⒅沈祖棻的唐诗评论,真是妙绝!在评析张祜的《咏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时,作者联想到了雍陶的《和孙明府怀旧山》:“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真是好眼光!这篇文章的最后,沈祖棻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是第三十六回中的一件事:贾蔷买了一个会串戏的雀儿给龄官解闷,并问她:“好不好?”不料龄官反而生气道:“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好不好’!”沈祖棻认为“从这支极小的插曲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人,阶级的人的心理理解得多么透彻。”确实如此! 将人的心理做了透彻的了解的还有第十九回里袭人“折磨”宝玉的那些话。话里处处有文章的袭人,遇到傻得冒烟的宝玉,真是得心应手,但也总显得生分。待将着凉的袭人安顿好后,宝玉来到黛玉房里,见正睡着,就想腻在她身边。黛玉笑着令他坐在一边说话,宝玉没脸道:“我也歪着。”黛玉回道:“你就歪着。”宝玉又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 如此才称得上知己! ⒆有次看到网上有人对《读书偶识》的评价:“为作者在二十多岁时阅读书札所作的识记”,“作者是一位才子,在四十九岁时为抵御太平天国进攻卢州时被杀,惜哉。其年轻时所作读书偶识,均超越当代之任何所谓的国学大师,其著作值得一阅”,“扎实、短小,适合用作调节读书节奏来读”。读了这样的评价,怎能不动心?立刻购回了一本。说实话,看不太懂,但隐约觉得,真正的国学,应该从这样的地方着手。 ⒇茶与墨,是以前的读书人不可须臾离开的。《说郛》卷第三十九有:“东坡与司马温公论茶墨。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然亦有同者’。公曰‘谓何’,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士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公笑,以为是。”东坡之言果然高妙。 对那些和自己相伴的物什,古时的读书人总会为之倾心。《菜根谭》的闲适篇里有“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的说法,就很值得体会:好书良友,可交流学习,遇到了,说不尽的缘分;碗茗炉烟,这大概还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体会的吧,清福最好自己消受。这闲适篇里还有一句可做对应:“逸态闲情,惟期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费胭脂”,前半句真是境界不俗,后半句却显得造作了。 茶与墨,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远离了,倒不是抽不出时间,是根本就没有理解时间是怎么回事儿。不会安排时间的人,荒乱可笑地过日子,看似辛勤,其实苦了所有人。只有能把握时间的内在的律动、掌控自身的张弛节奏的人,才会有机会享用空闲,从而让生命更加充实有力,身边的世界也会更加精彩。《菜根谭》的闲适篇里亦有“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盈亏矣”的话,前半句说的对,但后面的“遇缺处知足”,不能,也不必。 还是《菜根谭》的闲适篇,其中有句“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其实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去万里山川多逛逛的,有时间的话,多写多说,更有可能接近未知的真理。从一粒沙里能看出世界的人,一定是历经世事的,否则和坐在竹子旁边格物的王阳明没什么本质区别。 看来要想真正地做到闲适,还是得有一定的实力,得狠下一番功夫的。闲适与忙碌之间的辩证,其中的相辅相成,或许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吧。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从整篇来看,你还是一个新手吧!你所掌握的词汇好像也不是很丰富,在修辞上过于注重排比句。排比句作为一种修辞,适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能够起到使诗歌更生动的作用,但用的太多了,就显得华而不实了!作为讨论,试着把你的做一修改,互相交流一下! 幸福 幸福的是永恒的像宇宙的深邃,太阳耀眼, 天空辽阔,星星的璀璨,更似夜寂静,云的寂寞,没有烦恼,忧愁和悲苦~~· 幸福的是短暂的像风悠悠飘过,如云转眼消散,像花草调零,如露珠的脆弱,转瞬就消逝,转眼就凋冷,来不及烦恼、忧愁和悲苦~ 幸福的是你们啊,在永恒寂寞的天地间,在虚空无情的大千世界相拥烦恼、忧愁、悲苦更品尝着爱的愉悦~~~~~~~个人只是从语句上作了修改,而内容保持原貌!因为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在韵脚上进行调整!抛砖引玉吧

王家新的话他的译笔很生动,更能体现出文章深意。

我觉得他们的译笔的话都挺好,能够更好的把原文带出来。

与老黄老老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司马谈是汉武帝初期的著名学者,在建元、元封年间曾任太史令。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记载,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这里所说的黄子就是黄生.《集解》徐广曰:《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也就是说,好黄老之术的黄生是司马谈的老师之一,而黄生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那个在景帝面前与辕固生辩论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还是臣弑君的著名的黄老学者。司马谈以黄生为师,对于黄老之学有深入研究。他在其著名的学术论文——《论六家之要指》中对汉初以来盛行不衰的黄老之学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总结。①《应道训》。②《泰族训》。①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第249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②刘安编成《淮南鸿烈》是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往,由于我们搞不清黄老思想的真实面目,一直以为司马谈在《要指》中所述的道家是道家老子之学。例如冯友兰先生便说:司马谈谓道家'与时迁移,应时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实即'老学'也。①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和道家黄老思想之谜的揭破,我们已经知道,在西汉前期除了老庄学之外,还有道家黄老学,而且由于《黄帝四经》兼采儒、墨、法各家之长,主张文武并重、刑德兼用、秉公执法、强本节用,具有一套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灵活实用的政治统治策略,所以在西汉前期的黄老思潮中,黄老学显而功效著,老庄学隐而作用微。与此相关,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所述道家,虽有道家老学的思想内容,但大多数却是在议论道家黄老学,实际上是对《黄帝四经》的思想所作的学术总结。在《要指》中,司马谈首先对道家之外的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作了评论,认为各家虽各有一定之长,但缺点甚多。例如,阴阳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但阴阳之术犬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但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因此用儒家治国只能是劳而少功;墨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这是人给家足之道也,但是墨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因此过于严而少恩;至于名家,其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但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因此使人俭而善失真.与以上各家相比,在司马谈看来,只有道家之术最为高明、最为完备。道家不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而且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因此用它来治国只能是事少而功多.在此基础上,司马谈还对道家之术展开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综括司马谈对道家所作的精深议论,在司马谈看来,道家黄老之学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①冯友兰二卷本《中国哲学史》第八章。1、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司马谈认为无为是黄老之学的最重要的政治伦理主张,但是在司马谈看来,道家黄老的无为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而是以有为为前提的无为,是君无为而臣有为,是一种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因此这种无为又可以被称为无不为.首先,司马谈认为黄老的无为是在因时、因物——根据具体的历史实际和具体的社会状况制定了各种法令制度后的无为.即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在此基础上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于是君主便可无为了。司马谈所说的这种无为就是对《黄帝经》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的概括与总结。因为在道家黄老看来,道虽然无为,但道却又生法,因此作为执道者的君主的无为也应象道那样是在制定了法令制度后的无为,是一种以有为为前提的无为.司马谈在这里便准确地指出了黄老无为的思想本质。其次,司马谈认为黄老之学的无为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在《黄帝四经》看来,君主在根据道的要求制定了法之后,君主可以无为,但各大臣还是必须左执规、右执矩,以使法令得以实施的。对于这种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淮南鸿烈》曾作过详细发挥,而以黄老学者黄生为师的司马谈又进一步从学术的角度作出了总结。司马谈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又说: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这就是说,君主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故君主也应无为.但这种无为却是以因循为用的,因者君之纲也.所谓因,就是凭借、利用的意思,就是指君主不要事事皆由自己操劳,而是要善于利用与依靠臣下去处理各种政事。在臣下奋发有为的基础上君主便可以无为——坐享其成了。这样一来,君主神不劳,形不敝,而天下便已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了。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样,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而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神形尚不能先定,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再次,司马谈认为黄老之学的无为是一种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又说:道家无为……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天下主。 司马谈的这些话,实际上是对《黄帝四经》所谓的君主驾驭臣下的王术所作的总结。因为在道家黄老看来,君主在大臣面前是不能轻易表露出自己的喜怒爱憎、说出自己的主观愿望、发表自己的政见的,如果那样做了,将会造成守职者离正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上下离心的严重后果①。所以君人者,无为而有守也,有守而无好也②。这种王术,用司马谈的话来说便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无成势、无常形、藏而不露、不为物先、不为物后、使大臣捉摸不透。这样一来,君主便能究万物之情,并能据情而进行生杀与赏罚了。其实中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如此便算是掌握了君主驾驭臣下的无为之术,故能为天下主.①出自《淮南鸿烈?主术训》。2。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谈认为道家黄老的第二个思想特征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努力吸收其他各家的长处以建构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思想体系。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因阴阳之大顺.阴阳学说是春秋战国以来非常盛行的一种学说,根据司马谈的解释,阴阳家的长处在于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黄老的确吸收了阴阳学说的精华。《黄帝四经》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这阴阳二气又可离为四时,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①对于这种四时有度的天地之理,黄老之学要求统治者必须因顺,因为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②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将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如此举事将不行③。所以,司马谈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其次,让我们看一下 采儒墨之善.司马谈认为,儒家的长处是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这些思想,在《老子》书中是批判的对象。如《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④。而《黄帝四经》却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统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认为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①。不仅把儒家的君臣、父子之义变成了自己的思想精髓,而且还从形而上的阴阳角度将这种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绝对化、凝固化了。因此,司马谈说道家采儒家之善是完全正确的。除了儒家之外,道家还兼采墨家之善.司马谈说,墨家的长处在于强调强本节用,这是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墨家的这些主张也被《黄帝四经》吸收到了其思想体系中,并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四经》说: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又说:不循天道,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还说:兼爱无私,则民亲上。②《黄帝四经》的这些说法与墨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司马谈认为道家采墨家之善是有道理的。②《淮南鸿烈?主术训》。①《黄帝四经?十六经》。②《十六经?论约》。③《十六经?观》。④《老子》第三十八章。①《黄帝四经?称》。②以上引文见《黄帝四经?经法》。再次,让我们看一下撮名法之要.名家的长处,在司马谈看来主要是其控名责实,参伍不失,不可不察也.《老子》书中便已有名学的内容,如《老子》在第一章中便说:名可名,非常名.但《老子》的名学是与其道论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政治的含义。而《黄帝四经》却将名家的循名责实的理论贯彻到了政治领域,尤其是与君主驾驭臣下的王术结合了起来。《四经》认为,君主虽然可以在制定了各种法令制度的基础上无为,而让各大臣依法处理各种具体的政事,但君主并不能因此就一劳永逸、高枕无忧、无所事事了,还必须虚静谨听、在暗中对各大臣的执法情况进行审察,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名实相符,并据此决定生杀赏罚。也就是说: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美恶有名,逆顺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执□以为天下正。①《黄帝四经》的这些说法实际上就是对名家的控名责实、参伍不失的理论的发挥。除了名家外,道家也撮法家之要.在司马谈看来,法家之精要是: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法家的这些思想也是道家黄老的重要思想内容。《黄帝四经》开篇就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又说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还说: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②由此可见,法家的一断于法的思想精髓已被道家黄老全面吸收到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而《四经?经法》中的所谓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主主臣臣,上下不真者,其国强。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也足以阐发法家的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的主旨。因此,司马谈说道家黄老撮法家之要是非常正确的。这样,道家黄老根据历史发展的实际,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统治经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兼收各家之长,并将各家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将其消融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使各家之善成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不可缺少的血肉。例如黄老之学力主无为,但在黄老的无为中已经吸收进了法家的一断于法的思想精要和墨家的恭俭朴素、强本节用的思想大义;黄老之学大讲阴阳尊卑,但在这种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儒家之善;黄老之学主张根据四时之度颁布相应的政治、经济政策,而这实际上就是因阴阳之大顺.如此一来,黄老之学便建构起了一个开放性的、有着多种思想内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灵活而又实用的思想体系。用这种思想体系来指导实践,当然便可以如司马谈所说无所不宜了。也正是因为这样,道家黄老之学才在汉初以来长盛不衰。虽然到西汉中期,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道家黄老开始走向衰落,但黄老之学思想却又被儒家全面吸收到了其思想体系中而继续发挥作用。①《黄帝四经?经法》。②《黄帝四经?经法》。

与黄金是谁黄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MartinaGriesser,RoswithaDenk,RenéTraum,HeinzWinter; 黄金币章铸造中棕色斑点的分析和处理(英文) [A];Proceedings of the 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oney and Banking Museums [C]; 2002年王东,王其文,张世英; 期货交叉套期保值行为研究 [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 [C]; 2000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金投资入门与技巧》《黄金投资实战指南》都是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你可以去查查。我看过这两本书,觉得还可以。再给你提供点现成的资料:目前国内的其他黄金投资种类 1. 金条和金块:是黄金投资中最普通的投资品种。我国黄金市场的个人业务放开以后,居民将可以通过商场的柜台和银行,买进条块金,使工薪阶层投资黄金成为现实。 2. 纯金币:一般均带有面值。投资纯金币的优点是纯金币的大小和重量并不统一,投资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变现性也非常好。但投资纯金币的缺点也很明显,保管难度比金条金块大。 3. 纪念金币:是钱币爱好者的重点投资对象,由于其具有相应纪念意义的铸金货币,其价格由稀有程度、铸造年代、工艺造型、金币品相所决定。投资纪念金币需要有较好的专门知识,艺术欣赏水准及相当的钱币鉴赏能力,其价格波动风险要大于纯金币。 4. 金饰品:从投资学的原理来讲,金饰品的实用价值应大于投资价值,其美学价值比较高。即使是投资,也是一种收益较差的投资行为,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或者是一种保值措施。不知道满意不满意、

黄金具有储藏、支付、结算等倾向的金融功能。黄金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的精神,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黄金期货具有满足市场参与主体对黄金保值、套利及投机等方面的需求,是黄金市场有关参与者回避、降低价格风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但又波动频繁,而国内金属期货市场品种却相对单一,缺乏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产品,无法满足黄金企业生产者套期保值、锁定生产成长和利润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黄金市场经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现货和远期交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参与主体结构也日益丰富,已具备了推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同时,中国期货市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懈的基础制度建设,也为黄金期货的上市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专家指出,中国开展黄金期货交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利用黄金期货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现货市场、远期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打击黄金变相期货交易,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与其他贵金属期货产品不同的是,黄金不同于铜、铝等贵金属产品,还具有储藏、支付、结算等倾向的金融功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黄金储备往往是各国外汇储备的重要部分。因此,此前关于黄金期货究竟在上金所还是上期所推出,市场还有不同的看法。而上金所为开展基金期货交易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目前上金所推出的黄金T+D和白银T+D交易,作为递延现货品种,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黄金期货,很多投资者也在把递延现货当做黄金期货来交易。今年6月初,央行批准了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展黄金白银期货业务,更使市场对上金所推出黄金期货抱以极大的希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表示,根据07年4月15日实施的《期货管理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应在批准设立的期货交易所或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交易场所进行。虽然上金所为黄金期货的推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从政策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期货监管部门,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货更为顺理成章。况且与上金所相比,上期所拥有丰富的期货市场运作、管理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而且拥有一批期货公司会员单位,有利于在世界黄金市场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没什么可说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