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作“谁能获得更多的农户直接补贴”的学术报告2011年10月24日,应邀参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第66个联合国日庆典活动2011年10月17日,应邀参加国务院扶贫办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举办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8月1日晚,CCTV2《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聚焦水流困局系列节目:把水留住”,电话采访2010年11月20日,应剑桥研究学会邀请,赴剑桥大学作题为“从城乡二元走向城乡对接-制度变迁视角下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演变与重构”的学术报告2010年4月21日,牛津大学中国学联Mandarin Table 作题为“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现状与前瞻”的学术报告2009年12月17日,应邀参加财政部科研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河南省财政厅、焦作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TCC4)“焦作市公共财政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端论坛,北京京西宾馆2009年7月29日,应邀参加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举办的“改善地方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基于绩效的中央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模式试点”2009年1月16日,应邀参加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全国妇联将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扶贫模式”研讨会并宣读论文“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贷款服务的贫困瞄准状况评估:仪陇扶贫互助社案例”2009年1月7日,应邀出席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2008年1月10日,应邀出席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2008年2月27日,应邀出席世界银行中国贫困评估报告专家咨询会,递交评审意见并发言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专访“促进扶贫互助资金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8.5.4第十五版2008年6月31日-7月3日,赴夏威夷参加美国西部经济学会第83届年会,宣读论文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并担任论文评论人2007年11月20-21日,参加农业部农垦局于浙江杭州举办的农垦系统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座谈会,做“关于进一步完善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政策建议”的报告2007年11月5-6日,应邀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在云南普洱举办的东西协作扶贫培训会议,做题为“仪陇扶贫互助社试点与合作型反贫困”的学术报告2007年10月17-19日,应邀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关注贫困,行动起来”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king Action for the World’s Poor and Hungry People)2007年10月13日,组织并参加于江西农业大学举行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第四版)》统稿会2007年9月19日,应邀访问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及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做题为《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及原因》的学术报告2007年9月17日,出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学部在湖北大学举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结题会,汇报所主持项目(70641015)“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运行管理研究”的研究情况2007年7月1日-2日,应邀参加农业部于海南海口举办的农业专项项目资金管理培训班,做“农业财政专项项目的效益评价”报告2007年6月7日,出席世界银行“Workshop on Line of Credit type of lending operations in the rural sector”并作主题发言2007年1月8日,应邀出席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2006年11月29日,应邀参加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社举办的“贫困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递交大会案例报告“贫困地区通过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机制研究:仪陇案例”并作主题发言2006年10月26-27日,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担任会议论文评论人2006年8月31日-9月2日,参加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大会并宣读论文“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与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2006年3月2日,应邀参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农村贫困问题专家座谈会并发言2006年6月20日,赴成都为农业部2006年第二期全国农业财政专项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培训班做“农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效益评价”专题报告2005年,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化中的财税补贴政策:绩效评估与政策创新》的项目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成果要报》形式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中央领导参阅2005年10月19日,应邀参加中国财政部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国际研讨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提交大会主报告之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第二作者)2005年10月26-27日,参加2006年全国农垦扶贫项目评审会,项目评审专家2005年11月3日,应邀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和世界银行“中国贫困评估国际研讨会”2005年12月14日,应邀参加日本协力银行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农村发展中心举办的“扶贫资金分权管理模式研究研讨会”2004年5月,应邀参加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上海)2004年5月,应邀参加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环境》”研讨会并发言2004年6月,参加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和浙江大学举办的“中国三农问题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a’s Rural Economy: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浙江杭州),宣读论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并担任大会论文评论人2004年2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杭州),递交论文“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2004年4月,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研讨会”并发言2003,参加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论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补贴绩效研究”2003,参加第三届农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农村公共产品民间供给与私人产品化中的公共政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002,参加全国青年农经学者年会,宣读论文“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一个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其初步分析”,该论文同时入选2002年全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2001,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政策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农村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规模及供给效果研究”2001, 参加北京市经济学总会2001年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研讨会,论文“目前乡镇制度外财政的规模和作用—一个个案及其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启示”入选大会论文集
一是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自评工作。为做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自评工作,我县立即召开 脱贫攻坚 领导小组会议,针对绩效考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并要求各乡镇、行业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准备自评材料和自评报告。二是召开会议、迅速落实绩效考评内容。继县脱贫会议后,县财政局、扶贫办迅速召开全县绩效考评工作培训会,传达考评内容、办法以及自评材料的整理归档。各乡镇及行业部门负责绩效考评工作的人员全部参加,会议以会代训的办法对绩效考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布署。要求严格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年度项目计划,通过查账目,进村入户等方式,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自查和自评。三是细化工作措施,全面考评分析。在各单位进行自评的基础上,县脱贫领导小组组织考评级对全县各乡镇及行业部门自评工作进行了督导和检查,并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对全县2018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使用和成效等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完成了全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自评工作。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
2018年我县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2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50元,省级财政投入2923万元,市级财政投入2147万元和县级财政投入6756万元。
(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成效
一是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我县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479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470万元实施10个乡镇18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使14874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投入302 万元,为 5个贫困村修建生产生活道路7.7公里,受益481户,受益1505人;投入400万元用于32个贫困村场所建设;投入170万元用于32个贫困村广播电视户户通项目;投入137万元用于贫困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贫困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是专项扶贫力度加大。2018年投入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共计6679万元,为全县的贫困人口的产业扶持及健康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产业扶贫5515万元、实施“两椒一药”产业项目,今年共发展花椒13万亩,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村3.2万亩,累计带动6405户贫困户,投入健康扶贫632万元,修建村卫生室以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兜底、大病保险,并配备健康生活“六件套”,投入532万元,为2328户贫困群众发放贷款4961万元,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加大县级投入力度。2018年县级财政共投入6756万元,较2017年投入增长142%,县财政继续为37个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第一书记专项资金30万元,对其中18个深度贫困村每村每年再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38个非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重点用于引导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摘帽等。
四是圆满完成年度任务。止2018年12月底,我县完成5个贫困村退出,1613户5042人脱贫,全县未脱贫户3986户886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4%。
一是建立了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进行流程追踪、问题预警进行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告知。二是创新资金报账模式,为扶贫资金的快速支付开辟快速通道,并建立扶贫项目资金进度日报制度。为加快扶贫资金支付进度,我局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全力推广“容缺制度”,为扶贫资金顺利拨付开辟“快速通道”,对首次报账可提供主要报账凭证(如中标通知书、项目实施合同、开工资料)即可拨款,辅助凭证在随后的报账过程中,逐步补充完善,在最后一笔报账付款时补齐所有资料,加快资金的支付进度,并建立扶贫项目资金进度日报制度,保证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一一匹配,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支付进度一一匹配。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升监管水平。今年以来,我局共组织检查三次,7月初,县扶贫办和财政局联合针对扶贫项目和资金支付进度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10月份,财政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与局内部监督局、农业财务股联合对各乡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12月10日至14日,由财政局各主管副职带队,对资金支付进度与项目实施进度情况是否一致,问题整改是否到位等问题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提升资金监管水平。
根据“河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量化指标”逐项对照,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报账程序,确保了扶贫资金专款专用。
(一)资金投入
2018年我县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位5521万元,其中:中省资金到位3373万元。县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6756万元,县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占中省资金的200%,远远超出了本级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与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到本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比重,达到60%以上。
(二)资金拨付情况
2018年,我县财政拨付专项扶贫资金12276万元。其中:中央450万元、省级扶贫资金2923万元、市级扶贫资金2148万元、县级6756万元均按时拨付。
(三)资金监管
在扶贫资金的监管上,一是我县制定了各项制度,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渑池县财政扶贫资金乡级报账制管理办法》(渑扶贫组【2017】05号)、《关于印发渑池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渑扶贫组【2018】10号),《关于印发渑池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制度的通知》(渑扶贫办【2017】77号)、《关于印发渑池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的通知》(渑扶贫办【2017】108号)。二是严格执行县、乡、村三级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制。县级所有扶贫项目的批复和资金分配由县扶贫办和财政局分别在渑池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乡、村两级公示分别在乡镇服务地点及村组公示栏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单位应于5个工作日内进行, 公示期限不少于15天。三是严格实行乡级报账制管理,项目资金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预算评审制、结算审计制等制度。并实行资金一笔一笔审核,使报账管理更加严格、规范,确保资金安全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018年,我县共组织两次检查,一次是委托三门峡振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县各乡镇2017至2018年扶贫资金账务进行了全面检查,另一次是2019年元月份又委托会盟会计师事务所和三门峡振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全县所有扶贫资金账务进行审计。
(四)项目管理
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一是精准建立项目库。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开办发【2018】10号文件精神,我县认真谋划,严格按照“项目安排精准“的要求,建立了2018-2020年项目库。并严格入库程序,入库前逐级公示,实行扶贫项目阳光化管理。二是严格实施项目。按照省、市、县管理办法严格组织实施,实行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对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确保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每个项目完工后,要求乡(镇)扶贫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工程进行验收,使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严格决算审计关。项目完工后委托评审或审计机构对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按照规定标准预留质保金。为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完工报账时,一次性预留3-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待工程完工运行一年后没有质量问题再拨付给项目承建单位。六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报账过程中,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支付和监管,扶贫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监督检查。二者互相配合,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安全。
2018年,我县所有扶贫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所有扶贫资金已全部落实到项目,资金支付比例达96.33%。
(五)资金使用成效
2018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扶贫和财政部门的配合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为纲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贫困乡村面貌得到不断改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农民收入切实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年我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2276万元,支付11826万元,支付比例96.33%,全年结余资金450万元,结转结余率达3%。
今年已完成5个贫困村退出,1613户5042人脱贫,全县未脱贫户3986户886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4%。
今年我县安排所有项目资金,使55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6 8:34:23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一)农村电子商务概述为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农村产品及服务由原来的传统交易模式转变为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交易,而这种交易过程就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模式既具有数字信息技术方便灵活的特点,又能够在密集的乡村建立连锁网点,能够有效降低农村生产运营成本、拓宽农村商业活动领域,使得农户成为农村电商平台中最大的获利者,同时各商家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可以说,农村电商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立足于农村服务并真正服务于“三农”,使“三农”服务落地扎根。(二)农村电子商务的形式农村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交易形式,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可以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进行交易,多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形式带动着农村地区各个服务领域飞速发展。1. 网上农贸市场。快速掌握信息是交易市场的关键,如今的网上农贸市场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能够将供求信息第一时间准确地传达给交易双方,市场的规模也不再受限于地理条件,农户可以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迈进国际市场的大门。由于传统市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农贸市场的实时动态和行情,农户错失了许多交易机会,而网上农贸市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2. 特色旅游与特色经济。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着大量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对当地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广,可以不断提升地区知名度,使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加。网络平台既能够清晰地规划出完整的旅游路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旅游效率,同时也能够将当地特色产品和商户信息呈现出来,通过对地区相关企业和特色产品的介绍,宣传推广当地企业的产品,无形之中为企业拓宽了销售的道路。3. 数字农家乐。农家乐作为农村地区最有特色的娱乐项目,也从传统纸质地图的形式转变为数字形式。如今,我们可以从电子地图上找到各个农家乐的地区分布情况。不仅如此,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如农家乐周边风景、特色饮食和农家娱乐项目等特色均被采集到电子地图中。电子地图的出现帮助农家乐商户拓宽了客户渠道,提高了城乡之间的互动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 招商引资。为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将对农村部分地区进行规划与开发,而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为其建立起招商引资的桥梁,将农村开发区及其投资环境介绍给各投资者。一方面,意向投资者可以节省搜寻开发地信息的时间,更有效地掌握了投资信息;另一方面,招商信息的介绍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三)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金融业可以利用它们作为工具,实现以自身发展促民生普惠的目标,从而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上的便捷服务。有统计显示,农村电商消费主力人群较为年轻,该市场消费者的年龄主要在20~29岁之间,且该年龄段的人群占总数的32%。与城市网络使用人群相比,农村电商消费人群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状态。其次,通过对农村电商消费者的需求特征的研究,发现农户对产品的需求有别于普通网购消费者。网购消费者会在电商消费中偏向于购买日常用品,而大部分农户会选择购买日常买不到的产品,可见帮助农户买到日常无法购买到的产品是电商为农户带来的最大价值。截至2019年,我国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已达4 400余个,这些市场不仅规模大且功能较为齐全。此外,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商业部关注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发展,为拓宽市场交易渠道,积极采取多形式多方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模式。统计显示,2012—201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万亿元。2019年,中国农产品期货、期权线上交易额高达40.88万亿元,同比2018年交易规模,大幅上涨。至2025年,我国将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这一重要进程也将成为我国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使数字金融技术与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相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数字农村电商发展进入新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数字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也不断出现。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行业,存在获得收益较少且回报周期慢的缺点,与城市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如何突破农村电商发展瓶颈,加快提高其发展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二、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在信息时代中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农村地区电商的发展仍然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环境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大部分地区较偏远,其交通不便的弱点造成其运输成本过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达到组织生产经营的要求,导致其无缘与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农村地区缺少电商专业人才,已有电商专业人员的电子商务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一)农村电商融资难,普惠金融推广困难正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提供融资,而农村电商主体总体而言具有资产薄弱且规模小的特点,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农村电商主体的实际盈利能力,对其经营情况也难以做出一个有效的评估,而民间融资凭借其灵活方便、周转时间短的特点能够满足农户融资的需求。但仅仅依靠民间融资是远远无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急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因为发展环境和人文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互联网、智能电子产品等新技术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尚未形成将智能产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电商专业人员的缺乏,数字支付等普惠金融技术无法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同时农村客户对产品使用的顾虑也间接阻碍了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工作。(二)金融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产品运输需要投入冷链保鲜物流设施,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足量的冷藏设备进行运输工作,所以农产品的保鲜质量难以达到标准。企业的信誉是进行长期交易的根本保证,而农产品的质量下滑给企业造成了信誉和收益的双重损失。此外,受环境限制,各中小电商与农户之间无法建立标准化的冷链物流平台,平台的缺失也使得农产品的线上交易更为困难。(三)农村电商人才缺失,缺乏激励机制一个新产业的出现需要优良的专业人才带领,才能够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持续向前发展。农村村级站点需要寻找电商运行人才作为长期负责人与专业运营商对接工作,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而电商专业人才的缺失正是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现有电商人才在专业知识方面尚有不足,设计方案、包装以及销售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专业培训的层次浅也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其次,电商企业缺少分享行业数据的动力,针对电商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而电商扶贫的政策和社会的认可有助于激励机制的完善。三、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服务于农村电商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困难之一。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提高农村电商平台质量,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链各个环节需要及时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这就要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自身质量,为农业经营产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由于现有交易模式丰富多样,平台应支持商农两户之间运用B2B、C2C、B2C等模式进行交易,为两者搭建更坚固的桥梁。与此同时,平台应适当降低从事电子商务的门槛,放宽资金限制,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拥有商业机会。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更为薄弱,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农村各乡、镇、村地区覆盖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电子通讯设备等手段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的信息咨询队伍,使其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发展,帮助农民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同时使农民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二)积极拓宽金融供给渠道,推进农村电商市场化发展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依靠资金链提供大力支持,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信贷方面还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象。农村电商企业的贷款需求量大,而面向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运用多样化的金融模式来扩大农村资金储备量。首先,金融机构应积极为农村电商提供健全的融资平台并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使其成为农村电商有力的后备军。其次,保险机构应针对农村电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数字保险业务,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分担。最后,应加快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网络体系发展,成熟的网络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存量资金的合理配置。(三)加强普惠金融的宣传推广,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受其环境的限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户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度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的居民。大多数农户对于互联网信贷、数字支付业务等新名词的了解和认识度依然处于零基础状态,甚至对于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持以怀疑的态度。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普惠金融的相关内容,定期定点地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政策的出台能够吸引农户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渠道加以辅佐。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可以使市场资金流向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有助于发展农村电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往往根据政府的偏向寻找潜力市场,而政府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电商这一举措将会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农村电商产业。参考文献[1]王道发.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安保责任研究[J].中国法学,2019,(6):282-300.[2]曾亿武,万粒,郭红东.农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6,(3):82-93.[3]汤英汉.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5):9-14.[4]郑称德,王倩,刘涴潇,倪亮亮,吴宜真.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6):90-102.[5]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9):40-49.[6]曾亿武,郭红东.电子商务协会促进淘宝村发展的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的实践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6,(6):51-60.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做好农村精准扶贫 调研 报告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2021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1
按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赵桥村概况
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 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20__ 年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 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 文化 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 一村一品 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 农家乐 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 脏、乱、差 为主要内容的 三线三边 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 种养 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 渠道 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 教育 ,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2021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2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__ 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 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 种植 、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__ 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__ 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__ 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 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 措施 。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致贫原因分析
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 对子 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精准扶贫计划
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 饲养 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 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 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的实质性转变。
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 四精确 ,建立 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 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 五清 ,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 造血 、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 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2021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3
十堰市自实施 千企进千村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 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__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20__ 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力争在2015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20__ -2018年通过对桃花沟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计划从2015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计划20__ -20__ 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 春赏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观光园。
五是建设大型沼气发酵罐并扶持农户发展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供农户照明和养殖场供热,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供生态果园、生态茶园及农作物,沼液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实现农产品的有机化。到2020年,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农户庭院绿化和景观化,实现庭院靓化。
六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 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七是整合项目,建设桃花沟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__ 年投资5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奠定基础。
八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12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20家,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保障措施及建议
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桃花沟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桃子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 小生产 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子胥湖集团公司成立以董事长挂帅的扶贫工作专班,全面负责桃花沟村扶贫工作,同时下设多个工作部门和子公司,具体负责单项工作。其中,项目部负责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程部负责有关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财务部负责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产业扶贫的实施;润景园林公司负责观光景点建设和全村绿化工作。公司按照计划进度,逐年逐项进行检查考核。
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产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是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2021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4
__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__ 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2021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 文章 :
★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 精准扶贫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
★ 2017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
★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 精准扶贫村级调研报告3篇
★ 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 有关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5篇
★ 关于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范文五篇
★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5篇
加把油再好好找找!商标可以咨询我团队的朋友,他们会给你满意的答复。
贫困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日期:2006年01月04日 财政部农业司文秋良/林泽昌近几年来,为了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各地也相应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公示制、责任制、参与制、报账制等。但资金违规违纪问题仍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赴青海省尖扎县、大通县,甘肃省通渭县、静宁县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县进行实地调研。从调查的点上情况来看,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扶贫资金管理不力,也影响了贫困县扶贫成效:一是扶贫规划与实际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县、乡政府的“虚投”或“虚配”和信贷扶贫资金的不到位。比如甘肃省静宁县近几年每年信贷扶贫计划大约有2000万元,实际上一分钱都没有落实。二是扶贫项目计划管理主体错位。目前各地普遍实施扶贫项目县级申报省级管理(审批)制度,项目从申报到批准实施缺乏群众的主动参与,往往造成项目不符合群众实际需要而失败。三是扶贫资金到位晚,项目实施进程受到影响,而且给县乡挤占、挪用扶贫资金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扶贫资金都是在下半年才下达到县里,有的甚至到第四季度才下到县里,致使有些工程无法开工,而资金又只能结转到下一年度。扶贫项目不能开工,资金闲着不用,对向来资金紧缺的贫困县来说,很难保证扶贫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四是有些管理制度比如报账制,在贫困县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部分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监管。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分析,除了当前贫困县扶贫开发机制还不完善之外,贫困县财政困难,支出压力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1.缺乏科学、有效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我国扶贫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模式,扶贫投入更多地依靠政府。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信贷扶贫已发生了本质变化。抚贫贷款计划与实际落实贷款情况有较大差距,不少贫困县反映目前得到扶贫贷款比过去难得多。同时,不少扶贫贷款没有用在扶贫上,甚至出现了贷富不贷穷的现象。从贫困县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中央财政不断增加扶贫投入的基础上,研究建立财政、信贷、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十分必要。2.扶贫资金管理和运行的机制需要改进。一是资金分配不够科学、不够公正。在省以下基本都是采取基数加增长,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分配模式,资金分配与贫困状况、扶贫成效不挂钩,缺乏激励机制。二是资金的传递、支付也没有完全按照统一规范的资金传递渠道和模式运行,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情况较为普遍。三是缺乏绩效考评制度,对资金使用者缺少责任约束。四是项目审批层次过高(省级审批),审批缺乏透明度和责权对等的约束机制。3.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资金和项目监督检查机制与手段,对违规违纪行为查处不力。另外,扶贫资金及项目管理透明度不高,缺少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或外部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4.贫困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县乡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近年来,虽然县乡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捉襟见肘的县乡财政,使得贫困县缺乏自我摆脱贫困、自我发展的能力,只能依靠上级投入搞扶贫,对上级财政依赖性强。所调查的四个县中,大通县的情况相对较好,财政自给率能够达到40%以上,但是人员支出也占到可用财力的60%左右,人员经费加公用经费占可用财力的85%。其他三个县的财政自给率平均不到20%,通渭县的人员经费支出甚至达到了可用财力的94%以上。其中通渭、静宁县债务负担分别累计达到1.3亿元、2.3亿元,分别相当于本县2003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24%、390%,可用财力的108%、137%。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税源不足,财政支出中人员支出增长过快等之外,也与财政体制不完善有关。突出表现为“收入上交,支出下移”,造成县乡财力的减少。虽然中央、省、市财政也都对县级实施转移支付,但多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县乡财政可支配财力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况且不少专项都有严格的配套比例要求。而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并不清晰,致使形成了职能和责任逐步下移的趋势,使贫困县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许多政府事务。以教育为例,据有关研究报告,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投入仅占整个教育投入的20%,而县乡两级投入却占到80%。另外,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的情况,加剧了县乡财政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扶贫资金使用的好坏、扶贫开发成效的高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加强贫困县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开发效率,不只是单纯的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扶贫开发机制完善的问题,还与现行政府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农村扶贫开发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机制,搞好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同时,要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培育贫困县财力,激动经济活力,进而形成贫困县稳定、良好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贫困县自身“造血”的功能。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促使贫困县良好财政收支机制的形成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注意减少对贫困县收入的分成,特别是要取消收入递增上解的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税收返还,同时逐步将形成贫困县主要收入的税种作为县级固定收入,由贫困县自主管理,增强贫困县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同时,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完善均等化转移支付办法,促进地区间公平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县财力转移支付力度,进而形成贫困县稳定、良好的收入增长机制。二是贫困县自身要逐步建立良性财政支出机制。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财政供养过多、包揽过宽的问题。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实行定员定额制度。加大综合预算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改进事业单位经费拨付方法,科学、分类确定对事业单位的拨款比例。三是认真清理有关贫困县的支出政策,杜绝“上级出政策,下级掏钱包”现象。当前重点要对中央、省、市三级专项支出进行清理,取消硬性要求贫困县安排配套资金的政策。省、市财政在安排人员经费支出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给政策的同时给足钱,避免给贫困县留下支出缺口。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困县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可能性。2.建立稳定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中央、省、市级财政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精神和中长期扶贫规划,逐年增加扶贫投入。二是利用财政贴息杠杆,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当前需要对现行信贷扶贫政策进行调整:根据贫困地区生产发展需求,适当地增加财政扶贫贴息支出规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择扶贫贷款的承贷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作用;将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结算层次下降到县一级(目前是中央级结算),确保贷款发放工作与贴息结算工作的统一;改变目前财政与金融机构结算贴息的方式,由财政对借款人发放利息补贴。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更多地投向贫困地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扶持有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投入的扶贫项目。3.健全扶贫资金全过程管理机制一是完善资金分配方法。要改变省级现行的通过审批具体项目来分配扶贫资金的模式。省对县应采取因素法分配资金,促使贫困县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准备和项目实施上,而不是在向上级争取项目上。二是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扶贫资金传递机制。一方面要确实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让专户成为财政扶贫资金的唯一传递通道。另一方面,要有统一的传递时间要求。原则上,用于下级扶贫项目的资金,应在通过审批程序之后的一个月内传递到项目所在级次的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内。三是完善扶贫资金支出拨付机制。要全面推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审核拨付资金,及时收集资金使用信息。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完善,扶贫资金的支出使用管理也要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对于扶贫项目中涉及到大宗或一定数量规模的物资设备由政府按招投标方式进行集中采购,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管理机制。要有充分的项目准备过程,杜绝扶贫项目选择的随意性,要吸收贫困群众的广泛参与;要有合理、规范的项目审批过程,重点是下放项目审批权,改省级审批制为县级审批、省级备案制,赋予县级政府一定的项目审批权,实现责权对称,有利于强化县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约束;要有科学透明的项目实施过程和扶贫项目公示制度,将项目的立项情况、实施进展情况等分阶段地进行公示;要建立财政扶贫项目监理制,逐步建立一个由专业人员、贫困人口相结合的监理队伍,建立以规范的监理办法为基础的分行业、分种类的监理标准指标体系。五是完善扶贫资金的监督机制。必须把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纳入财政监督体系中,由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审计部门直接实施监督。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督检查。要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大对违规违法事件和个人的处罚力度,提高监督检查的效力。
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的方法如下:一,要狠抓增收节支,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二,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要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基金收益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特别是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贯彻落实控制物价的有关措施,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落实好低保标准与物价挂钩机制,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3,积极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本地蔬菜市场自给率。四,要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运行机制。五,要坚持从严管理,切实规范财务行为。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需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逐年递增的大规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数亿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当前,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时间,紧迫,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仍需要集中大量资金投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总体有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扶贫攻坚的巨大资金需求,迫切需要金融发挥杠杆作用,弥补扶贫资金缺口,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政策性银行应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具有市场失灵和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回报率低,短期内需要集中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商业性金融或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特定战略或弥补市场失灵作出的制度设计和策略选择,应该在金融扶贫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优势。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贯彻政府意志,根据国家指令,为扶贫开发提供定向、长期、低息的信贷资金。同时,政策性银行依托银行的杠杆化运作,可以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放大,更好地解决政府扶贫资金不足、时间错配等问题。这既能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育。
二是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有利于经济稳增长。政策性银行是逆周期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当前国内三大需求萎缩,特别是投资需求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支持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既惠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又可拉动投资增长。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特殊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信贷投放的结构定向特点,促进经济稳增长。
三是政策性金融是国际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国际上看,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还是巴西、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贫穷弱势群体,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体系,普遍采取政府增信、贷款期限长、利率低、资金来源成本低、监管差别化、税费减免优惠的运作模式,实行特惠金融支持。
自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宣汉农商银行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坚持精准扶贫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惠农兴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创新扶贫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笔者就县域农商银行(农信社)如何持续做好该项工作,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一、宣汉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宣汉农商银行立足于自身优势,着力于农业产业扶贫,创新信贷模式,加强银政合作,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努力作为,成效显著。(一)深化银政合作,优化信贷扶贫宣汉农商银行勇担责任,主动作为,与地方政府签订《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协议》,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由地方财政安排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一是县政府首次注入贷款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并专户存入,后期将按扶贫贷款发放进度适时补充,用于解决贷款风险问题。二是对贫困户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县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对贫困户贷款按不超过5%的利率给予贴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风险补偿,在撬动信贷资源的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二)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开发扶贫一是创新信贷产品。结合现代农业特点,利用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等方式,创新信贷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协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创新信贷模式。紧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种养殖业优化转型,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三是简化办贷流程。结合农户“小额、分散、急需”的资金需求特点,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小额农贷审批、发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三)加快产业发展,注重智力扶贫一是积极引入优势产业。利用宣汉农商银行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引入优势产业,既“输血”又“造血”,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创业脱贫。协调引入宣汉县昌林中药材合作社,为贫困户送去药材、成品种鸡,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同时,以保底价回收药材,保证贫困户收益;引入“养牛分成”模式,由养牛大户为贫困户提供小牛,待牛长大后,贫困户按照比例进行分成。二是智力输入扶贫。扶贫先扶智,我行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从源头做起,以智力输入为主,以物质帮扶为辅,引入企业定期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种养殖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商品销售信息。(四)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创业致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是积极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通过信贷资金帮扶,积极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共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825万元,支持976人创业发展。二是积极开办了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加大对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共投放贷款11,424万元支持了3234位妇女朋友就业创业。三是积极投入对口帮扶,为帮扶对象号楼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共同找思路、谋出路,引入中药材种植、蜀宣花牛等特色产业,有效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收。(五)践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为让金融空白乡镇及偏远山区群众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宣汉农商银行竭尽全力,强势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大自助银行设备布放力度,在凉风、南坪、龙泉、观山等金融空白乡镇布放自助银行,为方便群众支取财政补贴资金,加载存折模块功能。二是聘请金融联络员568名,精准联系到村到户,收集群众金融服务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三是利用流动汽车银行及移动服务终端,开展定时定点服务,抽调专门人员利用节假日赴柳池、漆树、漆碑等偏远乡镇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服务,拓宽服务空间,截至5月末,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230户,企业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6户,短信银行总量达95,334户,电话支付终端425台,POS机459台。二、深化金融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和现实责任,宣汉农商银行踊跃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去,但由于一些天然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扶贫效率的提高。(一)自然条件恶劣,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多地处偏僻,或高山峻岭,或峡谷沟壑,可耕地不足从而毁林毁草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灾年返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二)产业结构落后,金融扶贫难度增加。特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构成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等其他产业比重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底子薄、基础差,扶贫工作基本从零开始,难度较大。(三)农户认识偏差,金融扶贫持续性降低。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开发和扶贫贷款认识不足,对依靠土地脱贫失去信心,以为精准扶贫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观念,以为扶贫贷款是国家救济资金,可以借钱不还,严重伤害金融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四)政策配套单一,金融扶贫动力不足。部分地方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激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动力,但风险分担机制较为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财政奖励补贴政策配套不够,更缺乏鼓励先进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扶贫动力。(五)业态环境限制,金融扶贫有力难使。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合格的贷款主体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期限长、额度大,同时其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创新“四权”抵押贷款仍面临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的现实问题及相应风险。三、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基于前期金融扶贫的有效经验,随着扶贫攻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宣传引导,树立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一是逐村召开金融扶贫动员工作会议,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让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二)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产业基础簿弱,未形成产业“气候”。因此,发展产业是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议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群体,利用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促进贫困户想创业、敢创业,想贷款、敢贷款,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比如针对中草药种植、果木栽培、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四)精准滴灌,深化产品服务创新一是创新农村“四权”等生产要素担保方式,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及服务,如目前大力推广并广受欢迎的“税金贷”产品。三是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防范风险,确保扶贫开发健康可持续农商行作为金融扶贫主体之一,同时作为经营风险的市场主体,其对风险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属性决定了对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微利性有一定内在要求,从而决定了金融扶贫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支持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对风险的防控要求能实现扶贫项目的筛选功能,过滤低效甚至无效的信贷需求,在实现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精准扶贫工程高效可持续推进,最终达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
我们可代为写作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需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逐年递增的大规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数亿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当前,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时间,紧迫,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仍需要集中大量资金投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总体有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扶贫攻坚的巨大资金需求,迫切需要金融发挥杠杆作用,弥补扶贫资金缺口,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政策性银行应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具有市场失灵和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回报率低,短期内需要集中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商业性金融或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特定战略或弥补市场失灵作出的制度设计和策略选择,应该在金融扶贫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优势。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贯彻政府意志,根据国家指令,为扶贫开发提供定向、长期、低息的信贷资金。同时,政策性银行依托银行的杠杆化运作,可以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放大,更好地解决政府扶贫资金不足、时间错配等问题。这既能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育。
二是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有利于经济稳增长。政策性银行是逆周期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当前国内三大需求萎缩,特别是投资需求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支持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既惠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又可拉动投资增长。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特殊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信贷投放的结构定向特点,促进经济稳增长。
三是政策性金融是国际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国际上看,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还是巴西、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贫穷弱势群体,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体系,普遍采取政府增信、贷款期限长、利率低、资金来源成本低、监管差别化、税费减免优惠的运作模式,实行特惠金融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的得到了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和新扶贫标准的制定,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文章 通过分析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现状,阐述当前广西反贫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十年广西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展望
一、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现状
(一)广西贫困概述
广西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分别占全区109个县(市、区)的25.7%和19.3%,此外,还有1个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的合山市。2001年全区确认了4060个贫困村,到2012年调整到6540个贫困村。根据国家最新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截至2011年底,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3.9%,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大石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民众也极易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
(二)反贫困取得的成就
1.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均增长11.38%,增幅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1.77个百分点,比全国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73元高181元。全区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均增长14.16%,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个百分点。
2.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有较大改善
在争取国家大力扶持和社会帮助的同时,广西集中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问题,以水、路、电、房、校、基本农田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3. 产业扶贫开发初具规模
近年来,广西扶贫工作一改由过去单一救济式“输血型”扶贫方式逐步向产业开发式和参与式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扶贫开发工作发展方式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产业扶贫活力显现。产业扶贫开发的大力实施和推进,使贫困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本形成并基本覆盖贫困农户,逐步成为贫困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直接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4.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开展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学历 教育 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 文化 素质、农业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培训,使大批农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培育了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并输送了一批具有专项技能的贫困村农民到区内外企业稳定就业。
5.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一是贫困地区乡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小学生入学率为99%以上,全面改造农村校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免学杂费。二是农村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并全面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参合率达90%左右,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乡建有卫生院,大部分贫困村建有卫生室,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状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三是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至2011年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已在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开展。四是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部分乡镇和贫困村建有文化站(室),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6.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
广西在反贫困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和异地安置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实现生态增效,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十年来,广西在4060个贫困村建设沼气池90万座,贫困村沼气入户率达50%,高于全区46.4%水平3.6个百分点。加大异地安置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减轻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人口资源承载力,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特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同时巩固完善历年扶贫异地安置场点建设,使安置点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贫困面广程度深
50个贫困县和4060个贫困村相对集中分布在桂西北、西南岩溶石山贫困片区、边境地区贫困片区、桂中石山旱片区、九万大山贫困片区、大瑶山贫困片区。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广西仍有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3.9%,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穷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家庭成员之间因为贫困相互影响,出现穷的仍穷,且由于贫穷而不断地再产生贫穷,由此产生的所谓“穷二代”现象日益严重,贫困代际传递的危险倾向凸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 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低
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乡村学校教学点撤并引发新一轮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乡村卫生设施简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现象十分普遍,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很突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覆盖面小,特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只是出于“零敲碎打”的小规模状态,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民得不到救济和补助,
3. 扶贫产业支撑力不强
全区大部分贫困村分布分散,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匮乏,集中连片开发难、产业项目集中难。当前全区尚未形成上规模、有实力,能够给贫困群众带来持续稳定收入的主导强优产业。全区已经认定的113家扶贫龙头企业大多数实力较弱,对扶贫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由于负责发放扶贫贷款的金融部门按商业性质贷款的要求对到户贷款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导致大多数贫困农户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进行农业生产开发。当前实施的小额信贷和村级互助金等金融扶贫方式,因发放规模小、资金不足、回收周期短,很难发挥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导致扶贫地区主导产业难以壮大,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扶贫工作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循环、低效益运作阶段,贫困农户缺乏持续增产增收的经济来源。
4. 贫困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广西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能力不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人的全面发展相对落后,无论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加之现行的扶贫培训机制还未健全,工作滞后,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成效不够明显,数量庞大的贫困群体没有经过任何的实用技术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简单、原始和重复的体力劳动,很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发展。
5. 生态增效和农民增收矛盾加剧
全区居住在大石山区的贫困人口接近200万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和人口增长过快所致的人与环境、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加剧了生存环境恶化趋势,加大了发展成本,制约进一步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的形成。受地域限制,这部分贫困农民难以享受到多个国家富民惠民政策,如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汽车、摩托车和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仅能享受到的生态公益林补贴每年每亩才9.5元,加上农村低保、医保和养老 保险 的不完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存权益难以保障,传统致贫成因没有根本改变,消除贫困的难度更大。
二、广西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新时期,广西反贫困事业面临多重的、叠加的历史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关注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会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将进一步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国家支持广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 措施 ,指出要加快大石山区脱贫致富步伐、推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切实改善库区矿区生产生活条件,为广西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从自治区层面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它作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中之重”来安排,组织制定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相关28个配套文件也在陆续出台,同时召开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广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有利于广西在扶贫领域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两区一带”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江海联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西经济实力必将不断增强,将会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贫困地区看,国家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困区域作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尤其是将广西29个石漠化县列为全国连片特困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域县,为广西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一轮扶贫开发把产业化扶贫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将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位于桂西资源富集区,随着桂西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转化,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挑战
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扶贫开发的环境和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能源资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国际减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对我国扶贫事业的支持力度将会降低,广西贫困地区获得国际援助的机会也会减少。从国内看,2011年底国家把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广西贫困人口扩大到1012万人,是全国5个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省区之一,贫困村扩大至6540个,在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从自治区层面看,广西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区之一,贫困面广程度深,尤其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插花地区贫困现象凸显,给广西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压力;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广西大部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属于国家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产业选择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大挑战。
三、新阶段广西反贫困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两项制度”衔接
以加强农村养老工作为突破口,加快完善“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从2012年1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区适龄农村居民。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多 渠道 、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全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攻坚工程,通过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农村初中 毕业 后没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的“两后生”为重点,启动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双证书”同步制度,帮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充分利用各级职业学校或各类培训基地资源开展“阶地式”培训,即组织已参加短期培训又尚未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通过新一轮培训,获取初级上岗资格证书;组织已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通过进一步培训,获取中、高级资格证书,一次增强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三)健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建立因病致贫家庭卫生扶贫机制,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统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参保和报销的便捷性。强化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改善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稳定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以大会战、整村推进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尽快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大力推进边境一线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贫困地区路网、电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整理等,优先在贫困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加大对农村地区农村危房、茅草房改造力度。
(五)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
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加快培育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效增收品种,引导重点贫困村开展基地建设。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村储运大户、经纪人等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加工销售能力。扩大开展在贫困村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不断 总结 、完善和推广。
(六)实施贫困地区“异地搬迁,无土安置”
实施贫困地区“异地搬迁、无土安置”与农民工公寓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建设异地脱贫的新家园。
(七)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两个四千万亩”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全区75个县(市、区)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广西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扶贫政策
一要学好用足相关政策文件,在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要结合广西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科技教育扶贫等政策。二要进一步落实“两项制度”衔接政策,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把相关政策落实到对象上,对农村贫困地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形成“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三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记其功、集中使用的原则,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教扶贫、培训转移就业、生态扶贫移民等平台,由自治区出台整合资源资金的刚性文件,整合发改、扶贫、国土、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部门单位支农资金,捆绑集中统一调度,集中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
(二)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广西新阶段扶贫开发要科学谋划扶贫开发与低保两轮驱动推进和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布局。在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上,坚持以政府主导和统筹发展,社会和贫困群众自觉积极参与,把扶贫开发与目标任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广西各地优势资源开发和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相结合,积极探索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问题。在扶贫开发着力点和力度上,应突出“三个着重”:一是着重抓好特殊类型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综合治理、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科技扶贫、革命老区建设等专项扶贫开发工作;二是着重抓好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管理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源和生态建设等行业扶贫;三是着重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国家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警部队、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单位组团帮扶重点贫困县贫困村等社会帮扶活动。
(三)健全扶贫机制
一是完善识别机制,坚持民主评议与集中决策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确保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进入扶贫范围;坚持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两项制度标准的差异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并将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建立帮扶台账,实时记录帮扶情况。二是强化对象瞄准机制,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瞄准扶贫对象,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政策,实施“规划到户、实施到人”的“双到”扶贫工作责任制,把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任务、目标、要求等具体分解落实到帮扶单位,明确责任到人。三是完善薄弱村内生发展机制,要在薄弱村进一步宣传发动组织贫困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参与扶贫资金互助协作活动,激发群众生产互助,争取扶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