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城市新贫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城市新贫困研究论文

城市新贫困贫困的新特征是与新背景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贫困总体上经历了从社会成员普遍贫困到贫富差距扩大,从农村贫困突出到城市贫困突显,从绝对贫困为主到相对贫困为主,从分割性贫困到转型性贫困,从暂时性贫困到持续性贫困的转变。也可以说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经历了由个体归因性贫困到社会归因性贫困的这样一个过程转变。 1. 体制转轨20世纪中国举世瞩目的两件大事是建国和改革开放。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为后面中国一系列大刀扩斧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也为中国的体制变迁埋下了伏笔。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由计划经济到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上的变革,而是牵涉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最根本的。它意味着从所有制到产业结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价值观念到法律制度的深刻变化。意味着把国有企业推向竞争,把生产和市场对接。但是对于企业和职工来说,从传统的国家荫护到完全的市场竞争,必然会有一个阵痛的转变过程和结果。那就是企业的破产,兼并,职工的下岗,分流。而九十年代以前我们施行的是对企业高补贴的政策保护,对职工统包统配的就业安排,以及对城市居民高福利的社会补助。在90年代后期,遍及中国城镇的突发性、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伴随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城市下岗职工构成了城市贫困的“主力军”。2. 经济转型90年代以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逐步确立,我国逐渐确立了与市场为取向的价格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于是整个的经济运行进入了新的转型期。这可以明显体现在价格的大幅度变化,和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导致大量的市民因为下岗失业而失去了生活来源,而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些都深刻反映了城市的贫困是一种体制性贫困。经济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极为严重。如产业结构上,第一、第二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于是9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我国的经济结构处于较大的调整时期。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些夕阳产业开始走向没落,一些属于买方市场的产品日益黯然失色,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在竞争中走向停产倒闭,一些劳动力资源也由于跟不上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就业竞争中日益丧失竞争力。这样90年代以前的隐性失业完全暴露无遗。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的失业又是一种结构性失业。城市的贫困也属于一种结构性贫困。3.制度变迁这个变迁是历史遗留弊端堆积必然导致的变革,也是体制转换必然触及的变革。建国后我们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高福利”的制度安排。只要是城市的居民就等于没有了就业的忧虑和粮油供应的担心,进了国有企业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和与之相捆绑的一系列福利补贴。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制度的形式对职工的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各方面的待遇作了详细的规定,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保障形式。但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就业、福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终身雇佣式的就业被合同就业所取代,国家和单位统包式的福利保障被社会化的保障所替代。于是当90年代出现大量的下岗和失业,并出现这部分数量不小的失业型群体因保障制度的变迁而普遍处于保障缺乏和贫困的状态,也就在所必然。这一方面是由于90年代后的职工不再能像80年代中期之前的职工那样期待从国家那里得到太多的照顾,因为国家也困难,而且国家关注的就是改变原先不合理的体制安排。另一方面,是由于变迁后的制度本身还不完善,使很多下岗职工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和重新获得就业的机会。如失业保险制度,存着在失业保险基金短缺而难以真正发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功能,在促进就业的功用上也极为弱化;养老保险制度因空账运行而出现养老金拖欠和给付偏低的现象;医疗保险制度因为设计的不合理及缺乏相配套的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而使很多老百姓“看病难,住院难,买药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1.家庭状况欠佳。家庭的规模、人口素质对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家庭人口多,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低下时,往往意味着家庭负担的加重。另外有些家庭子女多,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的消费品的情况下,这些家庭教育支出(包括大学教育)负担沉重,出现因“教致贫的现象。还有家庭的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工种对家庭经济影响也很大。2.特殊群体易陷入贫困。一些残疾人家庭、下岗女工、单亲家庭特别是女性单身家庭、老人等,往往经济条件和状况较差。由于社会救助尚不健全,针对残疾人的救助和护理缺乏往往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失业保险尚不完善,导致下岗女工的再就业还有很多困难;劳动力市场也还不完善,使女性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还存;而养老保障的不完善,又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佳。这些都会使特殊家庭和群体容易陷入贫困。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现在的青年失业人群也构成了贫困群的一个重要来源。3.个体文化素质偏低。在体制转型时期,相伴随的是社会的分层,即个体归属于各个与其自身的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等相一致的社会阶层。现在的社会分层更多是基于个人的自获性成就而形成的,传统的先赋性因素对社会分层的作用趋于弱化,而个体的文化素养、后天努力等形成性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影响很大。反观当前的下岗失业人群及其他一些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其就业竞争力下降,就业潜力较小。当然提到素质时,不能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健全与否。因为在就业受挫和经济困顿的情况下,个人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消沉和悲观,从而陷于持续的贫困。另外,根据西方社会学的理论,那些贫困人群比较集聚(事实上常常是这样,因为他们倾向于与同质的人群交往)的地方,贫困人群里可能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贫困文化,影响着贫困人群的积极改变。

写作思路:把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写下来,重点阐述帮扶力量,产业帮扶。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数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

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会。

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直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面小康。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贫情况。

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况。

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城市贫困研究论文

论文提纲就是整篇文章的总体思路、逻辑图表和结构框架。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提纲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试论珠海市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摘要:

关键词:

序论:

本论;

一;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内容体系

(1) 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基本内涵

(2) 行政决策科学化的基本

(3) 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辩证关系

二;珠海市行政决策的现状分析

(1) 决策观念有了转变

(2) 决策制度逐步完善

(3) 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

(4)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

三;珠海市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决策主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决策民主化的扩展

(2)决策的程序环节不够严谨,决策缺乏可行性论证

(3)决策易受某些利益集团影响而损伤了群众的利益

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必要性

(1)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 行政决策内容上的特性,决定必须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3) 是继续推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4)行政决策所代表的利益上的特征,决定必须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五;完善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建议与对策。

(1) 健全行政决策体制

(2) 提高行政决策者的整体素质

(3) 不断创新现代化的决策方式,完善我国的行政决策程序

(4)建立健全民主,开发。有效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题目《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序论部分(开头一段)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本论部分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念及类型

关于贫困的概念(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

(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

(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的主要特征

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第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城市贫困程度有所加深,贫困差距加大,并有日趋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

(一)从宏观上分析

1. 产业结构的变迁

2. 就业体制的变迁

3. 单位体制的变迁

4. 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变迁

5. 收入分配结构的变迁

6. 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农民工流入城市

(二)微观上的原因

1.平均人口多,就业人口少的家庭容易陷入贫困。

2. 导致城市居民陷入贫困的另一个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的户口类型。

3. 城市居民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家庭文化也与其生活状况密切相关。

4. 导致贫困的其它家庭文化方面的原因

三、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的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当前的现状,我认为具体应做以下几件事情:

1.抓紧对城市离退休老人保障体制的改革。

2.尽快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

3. 要加大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教育扶助"。

(三)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 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我们的各项经济政策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

3.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实现扭亏增盈。

4. 借鉴各地在解决贫困、推进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5. 创造就业机会,需要社会全都行动起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行为。

(四)注重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社"在城市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 结束语,最后一段)

1.概述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论。

提纲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认可。如果指导教师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要认真修改后方可进行下一程序。

(四)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

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1. Fulong Wu, Chris Webster,Shenjing He and Yuting Liu, 2010. Urban Poverty in China.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ress. ISBN:1847209696,259 pages2. Samara, Tony, He, Shenjing, Chen, Guo (eds.) 2013 Locating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the Global South: Transnational urban governance and socio-spatial transform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63564-6, 316 pages 1. He, Shenjing, Chen, Guo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Interrogating unequal rights to the Chinese c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2. He, Shenjing, Lily Kong, George CS Lin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China’s New Urban Space, Urban Geography (forthcoming)3. He,Shenjing, George CS Lin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Producingand Consuming China's New Urban Spac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Urban Studies (forthcoming)4. 何深静, 中国新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演变,《人文地理》专栏主持,20125. 何深静,大事件与城市发展,《规划师》论坛主持, 2010(12) 1. He, Shenjing, 2013 Evolving enclave urbanism in China and its socio-spatial implications, the case of Guangzhou,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forthcoming).(SSCI)2. He, Shenjing and Chen, Guo, 2012 Interrogating unequal rights to the Chinese c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 2794–2800(SSCI)3. He, Shenjing, 2012 Two waves of gentrification and emerging rights issues in Guangzhou,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 2817–2833(SSCI)4. Qian, Junxi and He Shenj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2012 Rethinking social power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midst China’s emerging urbanis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 2801–2816 (SSCI)5. Liu, Yuting, He, Shenj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 Wu, Fulong 2012.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in Nanjing, China,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64(4)554–571(SSCI)6. He, Shenjing, Liu, Yuting, Wu, Fulong, & Webster, Chris 2010 “Social groups and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s urban villages: An i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Housing Studies 25(5), pp 671 - 691. (SSCI)7. He, Shenjing 2010 “New-build gentrification in central Shanghai: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6(5): pp 345–361. (SSCI)8. He, Shenjing, Wu, Fulong, Webster, Chris &. Liu, Yuting. 2010 “Poverty concentration and determinants in China's urban low-income neighbourhoods and social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4(2) pp 328-349.(SSCI)9. Wu, Fulong, He, Shenjing & Webster, Chris. 2010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neighbourhood effect: urban poverty in impoverished neighbourhoods in Chinese cit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2, pp 134-152 (SSCI)10. Liu, Yuting, He, Shenjing, Wu, Fulong & Webster, Chris. 2010 “Urban villages under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unregulated assets and transitional neighbourhoods”. Habitat International 34(1), pp 135-144. (SSCI)11. He, Shenjing, Liu, Yuting, Webster, Chris & Wu, Fulong. 2009 “Property rights redistribution, entitlement failure, and the impoverishment of landless farmers in China” Urban Studies 45(9), pp 1925-1949 (SSCI)12.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9 “China’s emerging neo-liberal urbanism, perspectives from urban redevelopment”. Antipode 41(2), pp 282–304(SSCI)13. Liu, Yuting, Wu, Fulong & He, Shenjing. 2008 “The making of the new urban poor in transitional China: market versus institutionally based exclusion”. Urban Geography 29 (8) pp 811-834(SSCI)14. He, Shenjing, Webster, Chris, Wu, Fulong & Liu, Yuting. 2008 “Profiling the urban poverty in a Chinese city: the case of Nanjing”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 1(3), pp193-21415. He, Shenjing, Liu, Yuting, Wu, Fulong & Webster, Chris. 2008. “Poverty incidence and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urban China, a case of Nanjing”. Cities 25 (3), pp121-132. (SSCI)16. Liu, Yuting,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8. “Urban pauperization under China's social exclusion: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30(1), pp21-36. (SSCI)17. He, Shenjing 2007. “State-sponsored gentrific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 Urban Affairs Review 43(2), pp171-198. (SSCI)18.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7. “Socio-spatial impacts of property-led redevelopment on China’s urban neighbourhoods”. Cities 24(3), pp194-208. (SSCI)19. He, Shenjing, Zhigang Li and Fulong Wu 2006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ties, Geographers’ Perspectives”. China Information 20(3), pp429-56.20.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5. “Property-led redevelopment in post-reform China: a case study of Xintiandi redevelopment project in Shanghai”.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7(1), pp 1-23. (SSCI)21. Wu, Fulong & He, Shenjing 2005. “Changes in Traditional Urban Areas and Impacts of Urban Re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ree Neighbourhoods in Nanjing, China”.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96(1), pp 75-95. (SSCI) 1. He, Shenjing 2009. “Book review: Smart Urban Growth for China. Edited by Yan Song and Chengri Ding”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 He, Shenjing 2008. “Book review: 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 By John Logan (Ed)” City and Community 7(4), p399. (SSCI)3. He, Shenjing 2007. “Book review: Unemployment,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Urban China. By S. Li and H. Sato (Eds.)” China Information 21 (3).4. He, Shenjing 2006. “Book review: Emerging Land & Housing Markets in China. By C. Ding and Y. Song (Eds.)” Urban Studies 43 (1), pp241-2. (SSCI)5. He, Shenjing 2006. “Book review: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By John Friedmann”. China Information 20 (2), pp326-9. 1. Liu Yuting & He, Shenjing 2010. “Chinese urban villages as marginalized neighbourhoods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in Fulong Wu & Chris Webster (Eds.) Marginalization in urban Chi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p177-200.2.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7. “Chapter 10: Neighbourhood changes and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Shanghai” in Fulong Wu (Ed.) China's Emerging Cities: The Making of China’s New Urbanism. London: Routledge, pp185-209. 1. 何深静、钱俊希、徐雨璇、刘斌,2012 乡村绅士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基于广州小洲村的实证研究,地理学报。(CSCD)2. 陈嘉平、何深静 (通讯作者),2012 广州旧城区传统绅士化现象及其机制研究——以荔湾区逢源耀华社区为例,人文地理(CSSCI)3. 何深静、钱俊希、吴敏华,2011, “学生化”的城中村社区—基于广州下渡村的实证分析,地理研究30(8),1508-1519。(CSCD)4. 何深静、钱俊希、邓尚昆,2011,转型期大城市多类绅士化现象探讨—基于广州市六个社区的案例分析,人文地理 2011 (1),44-49。(CSSCI)5.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Chris Webster,2010,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的贫困集聚度和贫困决定因素,地理学报65(12),1464-1475。(CSCD)6. 何深静、袁振杰、李洁华,2010,广州亚运会旧城改造项目对社区居民影响研究,规划师, 2010(12),21-27。7. 何深静、刘玉亭2010,市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地理科学30(4),493-502。(CSCD)8.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2010,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地理研究,29(4),703-715。(CSCD)9. 刘玉亭、何深静,2009,英国的社区规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规划师, 2009(3),85-89。10. 刘玉亭、何深静,2009,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南方建筑,2009(6),79-81。11. 何深静、刘玉亭,2008,中国城市贫困的国际研究新进展,国际城市规划, 2008(4),7-11。 (CSSCI)12. 刘玉亭、何深静,2008,中国大城市农村移民居住问题的国际研究进展, 国际城市规划, 2008(4),19-23。(CSSCI)13. 何深静、刘玉亭,2008,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更新—我国现行城市再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人文地理 2008(4),6-11。(CSSCI)14. 刘玉亭、何深静,2008,论城镇体系理论框架的新走向,城市规划2008(2),41-44。(CSSCI)15. 刘玉亭、何深静,2007,市场转型期南京市的住房分异,中国人口科学,2007 (6) (CSSCI)16. 刘玉亭、何深静,2007英国的住房体系和住房政策,城市规划 2007(8) ,54-63。(CSSCI)17.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李志刚,2006,转型期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地理研究2006 (3) (CSCD)18. 刘玉亭、何深静,2005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中国人口科学,2005(7)(CSSCI)19. 何深静、刘玉亭,2005,邻里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内涵及现实意义,国际城市规划,2005 (3) (CSSCI)20. 李志刚、吴缚龙、何深静,2004,打造城市规划的黄金时代—彼得霍尔的城市世界, 国际城市规划2004 (4) (CSSCI)21. 刘玉亭、何深静、陈果,2003,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1)22. 刘玉亭、何深静,2003,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城市问题,2002(5)23.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2002,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护与延伸,人文地理,2002(1) (CSSCI)24. 刘玉亭、何深静,2001,反思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现代城市研究,2001(5)25. 何深静、刘斌、刘玉亭,中国城市老城区公共住房升级改造探讨,中国名城,2012(10) 1. Wenner Gren symposium Crisis, Value, and Hope: Rethinking the Economy September 14-20, 2012, Sintra, Portugal (invited speaker)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Production and Mutation of China’s New Urban Spac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17-18 Dec. 2011,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3. 2011 annual conference of Urban Geography Committee,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ers, 8-9 August, 2011, Wuhu, Anhui Province, China. (Invited speaker)4.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um, 27th September 2010, Guang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hzou, China. (invited speaker)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Geography, 26th – 28th August 2010,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6.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Association (IUPEA), 3rd – 6th August 2010,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reviewer)7.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4 – 18 April 2010, Washington DC, US (session organiser)8. The fourth China-Japan-Korea Geographical Conference, 9-11 December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hzou, China.9. 2009 Symposium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Foreign Studies in Urban Planning & The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4 -6 December 2009, Chongqing, China10. DFG-SPP projects meeting – 2009 Guangzhou workshop: Urban Informality in PRD – The state, key actors, determinants and trends, 23th November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11. The Second Sino-German Symposium on Geographic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1-22 November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hzou, China. (organiser)12.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vitalising Built Environments: Requalifying Old Places For New Uses', 12-16 October, Istanbul, Turkey.13.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2 – 27 March 2009, Las Vegas, US14. The 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Research Network of Private Urban Governance and Gated Communities, 30 March- 2 April 2009, Santiago, Chile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Research, 6 – 8 January,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hzou, China16. International Sociologist Association - Research Committee 21 Tokyo Conference 2008: Landscapes of Global Urbanism, 17-20 December 2008, Tokyo, Japan17. Workshop on “Dealing with our industrial pasts, lessons from Germany and China” 29-30 November 2008,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18. Workshop on Informal Dynamics of Global Cities, 13-14 November 2008,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19.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Urban Marginalization and Poverty Studies” 12 -13 June 2008,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UK (organiser)20. Workshop on New Town Planning and Self-Organisation, focusing on China, 27-28 May 2008 International Newtown Institute, Almere, the Netherlands. (Invited speaker)2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nning, Law and Property Rights II, 13th -15th February 2008, Warsaw, Poland22. “Perspectives on Development V: A University of Wales Colloquium ‘Global and Local Agendas’” 23 – 25 January, 2008, Gregynog Hall, Newtown, Powys, Wales, UK (Invited speaker)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Land and Housing in the 21st Century, 13-15 December 2007,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24.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New-Build Gentrifications: Forms, Places and Processes’, 15 -16 November 2007,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Switzerland. (Invited speaker)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and City Planning, 28-30 June 2007, Cardiff, UK. (organiser).26. Workshop on ‘City B/lights: Narratives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Physical Regeneration’ Centre for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Bristol, 28 February 2007, Bristol, UK. (Invited speaker)27. Annual Conference of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1 August- 2 September 2005, London, UK. (Acted as coordinator for organizing conference sessions).28.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5th-9th April 2005, Denver, CO, USA.29. UCRN Conference, Cities in China, The Next Generation of Urban Research: Part 3, 12th-14th Dec. 2004,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30. Urban China studies seminar, Oct. 200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31.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16th -20th Aug. 2004, Glasgow, UK.

城市贫困儿童论文研究

留守 儿童 是近年来农村地区特有的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 教育 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执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担当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我都坚持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的优良传统,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只有心灵的对接,智慧的碰撞,才能创造绚丽多彩的人生。

关键词:走进心灵;关爱学生;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集体流转承包,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涌入城市,充当着新型劳动大军。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单亲家庭的孩子自暴自弃现象尤为突出,困难家庭的孩子自卑心理更是令人担忧,如何让他们消除心灵的阴影,走出逆境,是我执教期间一直坚持以真情打动真心,最终赢得了童心。

一、真情点亮留守儿童心灵的灯

去年冬天,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有一天放学时下 大雪 ,天色很快就变黑了,班上的李晓丹同学和她弟弟焦急地在学校大门口等奶奶,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见奶奶的身影,外面寒风凛冽,两个孩子急得默默掉眼泪。正在这时,我备完课正准备下班,快走到大门口时,看到了他们俩焦急的样子,于是我上前问清了来龙去脉,安慰着他们说:“别急,奶奶今天肯定是有事情耽误了,不行我打车送你们俩回去!”于是我叫来了车子,送姐弟俩回家,十五分钟后,车子开到了山区的一个村庄,左弯右转到了她家门口。经过一番了解后得知,她奶奶准备骑电瓶三轮车接他们放学,但是下雪路面湿滑,不小心在一个拐弯处翻车了,奶奶右手也骨折了。两个孩子年龄小,生活也不能自理,父母又都在外地打工,一时也不能回家,照顾两个孩子的问题急坏了奶奶。为了不因奶奶骨折而耽误他们的学习,于是我以老党员身份主动向学校请求,结对帮扶这两个孩子。我以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两个孩子,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他们没有饭吃,我就到食堂给他们打饭,送到他们手中;没有菜吃,我就在自己的房间炒好,送到他们身边;生病了没有钱买药,我就从微薄工资中挤出药费,给他们买药,并督促他们按时喝药;没有衣服穿,我就回家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过来给她们穿;平时我还经常为姐弟俩剪指甲、洗头发、洗衣服、辅导功课等。在我细致入微的关心下,姐弟俩不再生活发愁,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进步明显。我看到这个结果,心里非常欣慰,小半年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同事也开玩笑地说:“你不光是一名好老师,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爸妈!”

二、阳光总在雨后晴

我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在心灵上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山区,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少。班上有一个叫王伟的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美名“王牌军”。而最近几次单元检测,成绩却直线下降,同学们嘲笑他是“王(完)蛋”。一向天真活泼的他,一下子变成另外的一个人,而且一连几天见到我,都是躲躲闪闪,上课也心不在焉,情绪反常。我想应该是有什么心事,或者解不开的疙瘩,于是我抽出时间对他家进行家访,以了解实际情况。原来小王伟的父母离异,他随着父亲生活,而父亲游手好闲、好赌贪吃,后来因赌博败光了家底而行窃,后来被公安局拘留,小小年纪的王伟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这也就解释了他前些日子闷闷不乐、没有笑容的原因,这对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回到学校,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找他促膝谈心,慢慢引导他、启迪他,后来他把我当成知心的朋友,说出了家庭的遭遇,我用“不怕老子穷,就怕儿子无智能”鼓励他,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我告诉他,经历其他孩子不曾经历的磨难,这也许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要学会坚强,学会懂事,学会长大,淡然面对生活困难,勇敢挑战生活困境,坚强战胜生活困苦,不断超越家庭影响、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同龄孩子。我还告诉他,一定要努力,学校、老师、亲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都在关注着你、支持着你、牵挂着你,我们都相信你一定可以走出阴影。经过我的一番鼓励,王伟对生活重拾了信心。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照顾他,在生活上,我尽可能关心他,让同学们喜欢他。老师和同学的爱让王伟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关心与关爱,慢慢地从痛苦中走出,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而且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王伟迎头赶上,同学们笑称“王牌军”又回来了。

三、合力撑起关爱的蓝天

近几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走亲戚和大家访活动,在活动中,我了解到更多的困难家庭和需要帮助的孩子。吕寒玉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父亲一次在外打工,不小心从屋顶摔下来,脊椎摔断,瘫痪在家,仅靠她母亲在集镇上做一点小买卖,以维持一家五口生计。这个女孩是不幸的,出生在不幸的家庭,经历了不幸的遭遇,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生活中的不幸。当我了解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后,就主动为她们排忧就难,一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她家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扶持与帮助。在我的努力下,“南京博爱e家”爱心人士、钱宝网员工与吕寒玉结成了帮扶 对子 ,政府奖补金减免了她的学费。去年冬天吕寒玉共收到一次性资助8600多元,解了特困生家庭的燃眉之急,使他们一家人在党和政府及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健康成长。特困生吕寒玉受助后,长期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乐意与老师交谈,快乐地与伙伴们玩耍; 学习态度 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听课注意力变得集中,课堂发言变得积极踊跃,作业书写工整,变得勤学好问;思想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集体,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吕寒玉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关爱贫困学生,当困难来临时,他们不会向困难低头,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又代表着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为贫困生撑起了一片蓝天。

四、结语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需要上好每一堂课,更需要走进学生心灵,关爱每一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关爱每一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病”,为特困生家庭雪中送炭,用爱心去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灵家园,成就学生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魏亚飞,郑秀云.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班主任留守儿童管理手记[J].中学教学参考,2011,(6):124-124.

[2]彭江碧.心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新课程学习:中,2014,(11).

[3]胡艳丽,汪洋.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家园[J].决策,2011,(7).

作者:尹永平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巨兴中心学校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来养家糊口,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照料,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抚。有的父母双方都不在留守儿童身边,像这样的儿童被称作为完全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监护;还有的父母双方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像这样的儿童则被称作半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靠一方父母监护。

(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情况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子女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在农村又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所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屈指可数的,即使联系了,父母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关系,对教育、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关系是极少的。

(三)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更多的表现为负面的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于时间上和距离上的长期阻隔,父母监护、督促力度的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本身又不高,进而就会出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有较少数的留守儿童都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自我认知能力差,一般低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关爱,不敢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情感,这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孤癖性格和自卑的心理。[2]一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逐渐地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对亲情冷漠,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甚至只扮演着“提款机”角色,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消极悲观,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受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举动。

(二)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管教,不能感受父母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在价值观念形成、思想道德塑造及行为规范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性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只重视物质生活上满足而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因为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留守儿童容易放任自流,不服从管教,违反校纪校规,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刑事犯罪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20%。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的成长关键期,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极易偏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业方面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能使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进而不断取得进步,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和管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发生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逃学、打架、辍学等不良现象。根据河南省后关庄2013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5%,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成绩优良的只有9%。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成为辍学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32个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5.2%,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20.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他们正处于独立人格、良好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督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降生,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孩子来说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这一生中受教育最长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父母的视野、见识、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往往对下一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处事原则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的缺少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健全。父母很少有时间而且没有时间陪孩子,进而采用放任自由、不予管教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有害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愿望与其父母外出务工所追求的是互相矛盾的,这在客观方面无疑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因素

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轴心则是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3]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对于村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儿童自我素质提高的场所,是孩子将来脱离土地与农民身份,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梯。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乡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依然很差。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教学资源依然紧缺,一些中小学只设置了基础的文化课程,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师资欠缺,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不能全面地发展,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搞应试教育,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由隔代监护人照料,很多老人沿袭了他们年轻时照顾孩子的方法,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再者这些老人有的年迈体弱多病,有时候还要忙着做农活,所以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去更好地照顾好留守儿童,更别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了解和沟通了,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不良恶习会逐渐形成,而家长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加以监管,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上网和打游戏上,他们有的甚至会逃学逃课去网吧,而这些黑网吧明知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默许也就是纵容留守儿童在网络世界沉迷,这就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复杂的社会、经济、家庭内部原因是产生留守儿童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错综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原因而有所调整。

(一)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需要家庭从各个方面给予指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人的一言一行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家长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另外家长还应该权衡一下外出打工与教育孩子成长之间的轻重关系。对于隔代监护人而言,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地溺爱,过分地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监护人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孩子出现情感交流的空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特长

学校教育一直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是最能及时发现孩子问题的场所,学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学校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以来,即使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在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加强社会教育。规范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是有必要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联系起来,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护,保证留守儿童地健康成长。

中国消除贫困的经验研究论文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论文开头?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为近现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全国还有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3年后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1、2015年我国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2、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的6000万人左右,总共减少1亿人。3、整个十二五”期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全面完成,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基本完成。4、现在我国采用 ——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我党的使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小康,消除贫困,是我党对人民的承诺。

1、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2、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

3、从发展维度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

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

扩展资料:

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1、战略任务: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2、 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论文

基本途径不敢谈,措施的话简单,G&J统计局把贫困人口的标准重新界定一下就好了。

说的比吹的都好听

1、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2、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需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3、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不少地方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还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如西藏、四省藏区、武陵山区、滇黔桂部分贫困地区等。

4、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气力抓好。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

5、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目前,农村扶贫标准由国家统一确定,而农村低保标准则由地方确定,相当多地方两个标准有一定差距。

要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各地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低保标准低的地区要逐步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

扩展资料: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习近平谈消除贫困: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1、扶贫先要扶志。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一些地方扶贫帮困过于注重物质层面,忽略精神层面的帮扶,影响了扶贫成效。实践表明,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对于找寻致富办法、增添致富干劲至关重要。

这一科学观点是对当代中国扶贫开发一系列问题的准确号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役已经打响,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2、关键在于精准。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不仅强调扶贫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强调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与工作作风。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按照“精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对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出实招、求实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3、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政府帮扶是必要的,但脱贫解困根本上还得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才有基础。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扶贫开发能不能收获成效,成效能不能得到巩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努力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禁锢,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更加符合我国扶贫开发实际,能够及时识贫、精准帮扶、快速脱贫并有效巩固扶贫成果的一系列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扩展资料: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反贫困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近代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中国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贫困特征有所不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仅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且以绝对贫困居多,甚至部分贫困群体还存在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状况。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城市,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