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2014-07-12来源:岭南师范学院作者:连君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出生”的太阳。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让这些“小太阳”茁壮成长,成为未来的照耀者呢?那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悉心呵护我们的孩子。 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如果他们连这种权利都被剥夺了,他们又要如何成长下去呢?也许我们不喜欢调皮的孩子,我们老是教育他们要乖,要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要懂事,否则就会怎样怎样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些调皮的孩子,我们肯定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无趣、乏味。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保护孩子们独特的想法。也许在某堂课上,他们会反驳我们“权威般”的观点,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他们的调皮捣蛋,而应该是他们的勇气和对求知的渴望。 三下乡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对比以前的教学活动,它有很强趣味性,所以孩子们才愿意在暑假时选择再回到学校来上课。常规的教学活动总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种课程回圈往复地进行,孩子们自然感到乏味,难易提起兴趣。所以,在三下乡期间,我们要做的就是除了教授他们更多的课外知识外,还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们上课的兴趣。我们要保护他们的“纯真”,保护他们宝贵的思想帮助他们成为独特的自己,而非千篇一律地慢慢地把他们锻炼成考试的机器。 有时候,有些事,有些孩子会让我们感到生气与无耐,但我们一定不能气馁,不能就此放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与他们成为好朋友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某日,兴之所致,闲翻诗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姿态万千,信心然不可自胜。邻室却突然飘来动感的音乐。分辨之下,竟是邻室幼童学唱热辣情歌。惘然,怅然!不禁感慨:成长过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养,人文的关怀。 细观时下之社会,不禁更增忧虑。诗词歌赋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剧让位于日剧韩剧。歌德康德难觅其踪,言情武侠大行其道。至若淫秽暴力之魇,沆瀣一气。余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若无文化之薰陶,则无健全之人格;若无健全之人格,则胸无大志。人而无志,其为可乎?若举国皆然,国将不国。 时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业目的被大肆篡改,而不同艺术类别的鉴赏、引用和结合,必须服从于一个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广为传唱;世界名曲被作为广告歌曲,两者同样是艺术主题的再创造,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薰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 我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扰,用传统文化来滋养。有句话叫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是说意志懈怠时读史以明志: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里;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血泪中。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也是指骄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净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我国浩瀚的书海之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它们是我们成长真正的养分。 我们的成长更要呼唤人文品格的修养,古之圣贤,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一种独特的人文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着胸怀宇宙的人文关怀,而如今,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种种最为质朴的,关系人类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为典型的莫过於哲学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来的古希腊这一哲学盛世早已“一日难再晨”。古典主义哲学的 *** 在黑格尔之后也戛然而止。哲学家成了世上最孤独的人。而哲学成了被忽略的财富,“未经省察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倘若我们的生命旅途,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生存价值、人类理想的思索,我们必将淹没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为某些哲学家所担忧的一个符号。 我们生活在时下一个资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只有用美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
当第一条鱼过腻了泥水中的生活,为绚丽多彩的陆地所诱惑时,它挣扎着从泥土中爬上岸,这是好奇心。当第一只古猿也过腻了在树上爬来爬去的生活,而对陆地平坦的环境感兴趣时,它试图爬下树,走出第一步,这也是好奇心。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好奇心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什么眼睛会眨、为什么星星会闪、为什么太阳发热、为什么这为什么那,一大堆的为什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但是,好奇心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对世界未知的探索,是伴随人们终身的。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说明人类因好奇而探索真理和光明的艰辛。 人的好奇心有强有弱,正所谓“浅滩捉鱼鳖,深海擒蛟龙。” 好奇心不能过分的强。正如鲁迅先生笔下——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驱使国民也兴致勃勃观看“杀人节目”的是好奇心、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这些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不存在。像这样,“好奇”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失去“好奇心”真正的意义。那么,没有,也罢! 好奇心亦不能弱到没有。又见生活之间——与机遇擦肩而过的是弱到没有好奇心;一个苹果砸到你的头上,你摸摸脑袋,抬 *** 走人,是弱到没有好奇心,若是多一点,想想除了牛顿的发现,是否还有别的?也许,你会成为第二个牛顿;……诸如此类,有颗心,却丧失了“好奇”,这样的,没 有,也罢! 好奇心还是一把双刃剑。 为了找寻过去的点点滴滴,考古学家踏上了探索之旅;为了一览广寒蟾殿的景色,人类飞上了月球;为了寻找另一个世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切的一切,来源于人们的好奇心,亦是好奇心是人类找寻另一种幸福感。而另一种好奇心,却把人们带入了黑暗的深渊。 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 *** ,好奇的人们走上了吸毒这条不归路;为了寻求自己一刻的享受,好奇的学生走进了“黑网咖”这一万丈深渊;为了……新时代的我们好奇心有时会把自己带入一条绝路。 要掌握我们心中这把“双刃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切需要我们好奇心去发现、去探索。但、要有度。
老大!给你个很好的建议,多看的散文找点句子出来,努力散发感情。绝对有效,百试百灵,而且必须很优美很优美才能打动人心。文我就不帮你找了抄多了也没有用这是我本人的一点心得你看看吧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身为孩子的我们成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了。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逐渐升温。于是家长们便把自己的视线转移到了学生们身上,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了他们,学生们写字台上的教辅资料如同小山一般,并且愈累愈高。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如路灯一般接连不断的挺立在学生们的学习道路上,不知何时才有尽头。这一系列的变化像一重重无情的枷锁束缚着我们,于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强烈的呼吁著:“我们需要自由,成长需要自由!” 记得以前还在村小读书的时候,没有过多的作业,没有过多的课程。每天写完作业后,伙伴们就三五成群得聚在一起,讨论著如何玩耍,大人们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看管我们,任由我们自己去决定。于是,小河边、田野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嬉戏的身影,听到我们洒下银铃般的欢笑,就仿佛一只只快乐的鸟儿在天空中逍遥自在的翱翔,无忧无虑。 而现在,我已步入了初中,而且转学到了城市里,作业多了,课程多了,一摞摞做不完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整天还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叮嘱使我整天在题海中煎熬,这些东西在无形之中牵扯着我,让我只能在学校与家这两点一线中穿梭。我——再也不能飞的像以前那样高了! ——所以 成长,需要自由。大人朋友们,请让我们自由翱翔吧!让我们自己在成长中磨练、探索,积累经验。这样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再能活的更自信、更精彩!
成长之路漫长、曲折,甚至布满荆棘,遭遇深渊。曾闻师辈说过:成长需要历练,只有在磨难中锻炼自己,在险境中考验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长大! 我渴望长大,但我深深地知道这岂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如意?定是少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一番番烦恼忧愁。于是,我把困难当作自己历练的机遇,警告自己坚持不懈,提高勇气,努力愉悦身心。 长大,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的遥远和飘渺,但我时时刻刻在翘首企盼。因为我知道,长大了,可以像勇于冒险的科学家在高山密林中穿梭;长大了,可以像英勇的猎人面对毒蛇猛兽,感受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危急处境;长大了,可以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去体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 甚至,我还想成为一位学者,游荡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品味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经历岁月周而复始洗礼后的长大,不再仅仅是身躯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扩张”。历练长大之路无处不在:当我面对学习难题时,不怯懦退缩,迎难而上,这就是历练;当我能为父母分担家务,能为朋友肝胆相照,解决忧患时,这就是历练;当我身处逆境时,平心静气,毅然决择,这就是历练…… 日子不知疲倦地悄然飞逝,我的身材逐渐魁梧,父母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也该是展翅翱翔的时候了。 对于长大,我的感觉始终如一,是一种火热的渴望,一种真实的体验,一种美好的等待。 [点评] 行文出自一位即将走入中学的学生手笔,表达小作者对于长大的渴望与憧憬。字里行间,再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短小精悍,论理较为精辟。
等待是什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的等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的等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辛弃疾的等待。人生,交织著等待。 因为等待,智者迈入成功的殿堂。溯漫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因为等待,越王勾践屈膝三年,沦为吴国夫差的马夫,后来却一扫吴楚,一举春秋一代霸主;因为等待,南非民族英雄斗士曼德拉囚身大西洋小群岛罗本岛上27年,后来却摘取南非总统的宝座;因为等待,刘备戎马半生,寄人篱下,后来却夺荆州,占巴蜀,三分天下。等待,让一代伟人谱写出一曲曲流芳后世的乐章,奏响他们生命的音符,穿越时空,铿锵等待的真谛,编织起绚丽的彩虹,闪烁流光。 因为等待,人生被诠释得多姿多彩。人生坎坷路上,我们渴望等待:挎著沉甸的背包,拖着疲倦的步伐,家门口父母的等待,让我幸福;寒窗十载,悬梁刺股,其早摸黑,埋头无边的苦海,理想大学的等待,让我激动;刻苦钻研,榨取身上每一滴心血,挥洒毛孔每一滴热汗,腰缠万贯的等待,让我自豪。等待,其实是一种幸福,因为,有了等待就说明有希望,父母等待孩子的成长,学生等待学业的完成,人们等待理想的实现……因为等待,人生才会这样的多姿多彩,绽放光芒。 因为等待,让人看清一个人的灵魂。等待是一种平静的心境,体现灵魂的高贵:赵相蔺相如屡次避让,等待廉颇的明白,高贵的情操流芳后世;汉使苏武在匈奴19年的等待,轰动朝野,众人传唱;刘备在茅屋的一次又一次的等待,让诸葛亮明白他的远大抱负,出山相助。 当今的人许多有急燥的心理,没有耐心,急工就利,什么事都想“速成”,这样的心理,不少是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事与愿违。法国谚语“必须懂得等待”,古语云“欲速则不达”,“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人生需要等待。
有一本书曾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整整待了十年时间,书名更成为了表达积极思维力量的一句口头禅传遍了全世界。这本书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在学习面前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不重要的知识,只有不重视知识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有什么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决定不同的结果。 面对生活中的“拦路虎”,弱者只会釆取消极的态度,只会痛哭流涕,止步不前,埋怨他人之不是,慨叹生命之不公,因而也永远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三国时期的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没有对手,却步步让诸葛亮占有先机。但他在临终前,仍发出这样“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在我们身边,也有同样的事例,例如一些同学由于一次重大的考试失败了,就釆取了消极的态度,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不能自拔。这都是因为他们釆取的消极态度决定的。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脏乱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很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连一件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釆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把挫折当作通向成功的阶梯,与逆境抗争,在挫折中奋起,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积极的人生态度,伴随他走过了一段从士兵到元帅的坎坷之路,才改变了他的人生现状,成为永留史册,受人瞻仰的军事家,革命家.态度决定一个是否成功,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 同学们,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态度永远决定一切,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界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去飞翔,去接受风雨的洗礼;为了实现人生的夙愿,我们要飞翔,去迎接春风和朝阳.虽然我们并不坚强的翅膀也许会受伤,但我们一定要飞向远方。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是我们成功的秘诀。
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曾提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我校这次心育节的主题也与此相似——动以养身,静以养心。所谓“动以养身”,就是进行适当的运动,身体得到锻炼,体质越来越强,身体越来越棒;所谓“静以养心”,就是做任何事情或待人都要心平气和。不要急躁,这样方可净化心灵,调养身心。每个人,都不能偏于动,这样心情会过于急躁,处事不全面;而我们也不能偏于静,整天只是闷在家,整个人死气沉沉,没有朝气。所以,一个人必须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把想做的事做到最佳状态。我从这句话中的到不少益处。 现在每个星期六的早晨,我都会迎着处升的朝阳到楼下跑步。我绕着星湖公园跑了三圈,刚开始几次去跑觉得很累,慢慢地,进过无数次锻炼,跑三圈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跑步后,我都会流一身汗,但精神更加充沛,整个人感到更有活力了。这样无形中就增强了我的体质,增强了我的意志力。运动是精力充沛、学习也轻松愉快了。我这么做不正与“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意思应上了吗? 诸葛亮曾说过:“宁静以致远。”平静的思考问题或做事,会比其他态度对待来得更准确。以前我常和爷爷下象棋,爷爷可是个老棋手了呢!每次我和他下棋,他总是笑眯眯的,在我一不留神儿的时候,棋局就把我给困住了。这时总会非常急躁,不知所措,使劲的敲著桌子,一边还生气的说:“爷爷你也不让让我,我才是个初学者呢!”这时爷爷总会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着急,静下来来想,必能看出出逃之路。”听了爷爷的话,我坐下来仔细地观察,不一会儿,困难就被我迎刃而解了。是啊!静能明志,静能省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这句话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上的座右铭,永远地提醒着我,做人要动静结合,才能有所作为!
我越来越感觉人真的需要历练!人的阅历丰富,相应的城府就会深些,有的人甚至高深莫测,这也看人的性格。每个人当初都是很自然的,经历得多了慢慢的就会成熟了。 还记得自己过去的棱角分明,心里还些许佩服自己的勇气,有的事做的感觉真的不理智,不成熟,甚至可笑。 上学时,进了学生会,很多人都和我的部长告我的状,说我除了听我们部长的谁的也不听。哈哈哈,那时候真的不会处理人事关系,部长说过我好几次,改的不彻底,让部长有些许的失望。还记得当时自己很关心班集体很关心大家,总在上早操时对大家提出对班集体发展自己认为好的建议,对大家的行为做自己认为对的要求,现在想想,真是的,有人会听吗,幸好大家当时都和我一样是热血青年!还算买我的帐。其实自己真的没多想,就是想把我认为对大家有帮助的说出来,我想大部分人还是理解的! 工作时,为了分课我曾经和我们的领导吵了起来,现在想想真的忘了当时自己的身份,就是作为一个爷们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了,极为缺乏理智,事情也没按照理想中的发展,我现在想想如果好好说没准不会那样,正因为如此,那个班影响了妻子两年成绩。我感觉我吵的没错,就是没吵出一个好的结果。而那个领导和我关系也不错,也曾经真心的帮过我,是让我感激一生的人,可就是没管住自己的嘴,发生这点不愉快,希望把它深深的封闭在彼此的心底。 时间飞快,转眼参加工作十年了,说实话自己的性格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妻子也说我比以前大度多了,以前有些事量不开,妻子都生气。现在我感觉自己能劝自己了,好像成熟了不少。 有的时候,自己不想成熟,但周围的环境逼着你成熟,慢慢的你就适应了。 每个人都有欲望,追逐向往的东西,当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当遇到一件两件事的时候,自己本能的还想争取或者做点毫无意义的抗争……当这样那样的事情多了,总与自己的愿望有所偏差,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思路与行为,慢慢的去适应周围,慢慢的与周围相容。其实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当你认为事情的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时,当你能让自己些许不同的看法与事情发展的大方向相统一时,就说明你历练的火候差不多了,像一块鹅卵石了。 鹅卵石,对!当初很自然的你就像那刚经过风化落地的石头,棱角分明,在经过风吹日晒雨淋,还有自然力量的搬运,你融入了队伍,你的周围有和你一样的,有比你圆滑些的,有比你棱角更分明的,你们互相拥挤的前进,棱角摩擦著,滚动着,前进著,一路走来,经历所有,你慢慢的发现你的棱角没了,你也圆滑了,你成熟了。 你也许不想圆滑,但周围的环境不允许你,你身不由己,便随波逐流了。 你只有圆滑了,你周围人圆滑了,你才会和大家一起走得更远,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奔向海洋。 成长的过程就是历练的过程,适应环境的过程,是奔向理想的过程,就像鹅卵石。 适当的挤压、摩擦、甚至事与愿违,不要紧!只有这样,你才能更远更滑,在奔向大海的路上走得更快,就像鹅卵石。 成长就像鹅卵石! 历练就像鹅卵石! 生活就像鹅卵石!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有所作为。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每位家长都感慨万千,我也不例外。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在孩子还小,主要还是学校和家庭所给予的多一些。在学校里有老师科学、细心地教导,可是回到家中就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我的女儿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从她生下来懂事开始,我和她爸爸就比较尊重她,尽量营造宽松的环境,不去强迫她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完全凭她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在此基础上适当地给予一些教育、引导,帮助她改掉一些缺点。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做法:一、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女儿小的时候开发锻炼她的识字能力,为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女儿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她养成阅读的习惯。家里买了好几套古今中外的名著,还订了五六份报刊杂志。一开始她不爱看,可是看到父母一有空就坐在那里看书读报,她也来凑热闹,几次下来她就爱上了阅读。现在的女儿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读报。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提高学习速度,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从女儿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给她一些时间做洗手、吃东西这样的琐事,然后在做作业前叫她用很短的时间先回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如有不懂的再加以针对性的复习。决定开始做家庭作业了,就要求一气呵成,中间不允许随意走动,看电视、玩等。做完作业后再抓紧抽空预习一下明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做能提高学习速度,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三、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女儿自小就缺乏自信心,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能力,什么事都做不好。也不敢迎接挑战。针对她缺乏自信心的老毛病,在平时生活中我就有意识的多赞扬少批评。常鼓励女儿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事你都会,妈妈好佩服你啊!”她嘴上不说,其实心里美滋滋的,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我也会对她说:“我碰到你老师了,老师说你天天在进步,是个好学生呢,如果再努力一下就会成为全班第一名呢”。她也会一本正经地对我说:“那妈妈我先超谁呢?”就这样,女儿的自信心慢慢建立起来了。四、以身作则,提高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放暑假期间我女儿天天上开心网,眼看临近开学她还在上,我急了,马上制止她。她马上就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女儿欣然的接受我的建议,从新一年开学直到现在除了学习需要查阅资料外,从未上过任何游戏网站。而且自控能力特强,不管父母在不在家都一个样。五、注重和孩子的交流我和女儿交流的非常多,各个方面都包含在内。经常是利用两个人一起的时间,不经意聊天的形式就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好多情况,知道了孩子很多想法。每天放学回到家她都会跟我汇报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也便于我们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
如何看待现代教育 当前,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不少极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激烈冲突更成了让专家头痛、让学校难堪、让家长困惑的难解之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使竞争意识强烈渗透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从而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并过早地将负担转成期望落到孩子身上,使学生负担越发沉重、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形成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声不绝于耳、“创新改革”措施层出不穷,但收效并不明显、甚或将减负变成“应付”的困难局面。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母体”,承担着启蒙、补充、减压、调整等重要功能,学生家长作为“母体”中的主体,该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方式方法、从容面对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四个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形势,解决好信心问题 大家知道,美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则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显然,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但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有鉴于此,当前,在美国的教育界也开始强调抓基础,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2001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布什政府提交的一个教育法案,专门拨款265亿美元加强美国的基础教育,诸如规范课程、强化考试、严格评价等,不少是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作为学生家长,应当看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形式,就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样,其本身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国基础教育本身也有很好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小学应试教育弊端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是现存教育体制的束缚,因此不应该怀疑我们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配合、支持教育改革的信心。 二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解决好认识问题 当教育的首要任务变成纯粹的知识训练与积累时,学生在心理、人格、道德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正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所说的观点:虽然一个人的素质与他的知识密切相关,但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绝不等于知识的多寡。除了知识以外,一个人的素质更多地体现于他的心理平衡能力、人格独立性、道德健全性和创造能力等等。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尽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推广进中举步维艰,甚至收效甚微,排除社会和学校的原因,家长在认识上的锢步自封、不思突破,也是重要原因。其问题产生的根本,除了教育观的不同,在对人的认识上也存在严重禁锢,应当引起反思。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没有把孩子作为生命的平等个体,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培养。根据研究,孩子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有一个心理发展问题,孩子小时候并不认为有些问题很重要,不会想考不上大学会怎样,孩子的天性是玩、娱乐、游戏。美国的大教育家约翰·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史上提出了一个被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教育理论,即把教育中心来了一个转变,把原来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这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大转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态度是家长式的,把孩子看作附属物,也经常将孩子教育上的成败归因于家长,所谓的“子不教,父之过”,甚至一些家长把自己一生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生活上倍受压抑。有些家庭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满足他一切要求,而不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或全面发展,或个性鲜明。所以说,解决好认识问题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家长为此作出不懈努力。 三要努力找准成才方向,解决好目标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充满挑战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如何把今天的少年儿童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是目前广大家长十分关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人口多,高等教育还不普及,能给一个人的机会的确不多,作为老师、家长和孩子,升学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这是由中国的经济现状决定的,似乎无可厚非的。但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每一位家长都要经常问一问,你自己变了吗?对孩子的期望合理吗?新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知识的产生和孩子们接受知识的方式途径正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必然要在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家长已不再是子女心目中唯一的权威和偶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不可能再以培养子女学会更多的知识为唯一的目标。另外,今天的社会开放,变化迅速,每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高低,还要取决于他能否很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否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所以智力水平和人格力量便构成了今天少年儿童能否成才的两个主要支柱。可现实是,我们许多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家庭教育,很多与今天的时代大相径庭。一些家庭无视社会的变化,仍一味让子女追求分数和书本知识,过度保护代替孩子的自我实践,这种不健全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的。所以,家庭教育的目标应该多样化,可供孩子的选择也应该多样化。 四要合理分配精力财力,解决好方法问题 目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大多数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有的过于娇宠、放任自流;有的专制命令、不尊重孩子,等等。许多父母对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满意,他们深知自己的“棍棒出孝子”和“宠爱娇惯”等家教之道是不可取的,但是,无奈自己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尤其当子女们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了之后,与家长的关系更加紧张,不少家长们深感家教无从下手,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家庭教育自身而言,需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新视野、新方法;而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首要选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适应孩子的进步与需求,在努力方向上,要不断把家庭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加强爱心教育,有爱心的人,才是祖国、家庭需要的人;二是要加强责任心教育,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自立于社会并以诚待人;三是加强耐心教育,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能经受住困难的考验;四是加强慧心教育,多掌握成才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幼儿 教育 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特殊阶段,幼儿教育非常简单 ,但又非常重要,家长必须十分重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幼儿教育的 文章 ,欢迎阅读!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篇一:必不可少的三大 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 经验 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篇二:怎样做个出色的现代妈妈 作为母亲,最大的成就在哪里?多数人第一个答案是“孩子”。不过现代妈妈在顾家、顾孩子的同时,还渴望自己保有传统角色的美好,并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希望自己是妈妈、妻子、职员,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本期,来自宁波的妈妈们,向我们展现对妈妈角色的省思。 观点一:现代妈妈要做有效率的生活规划 作为年轻的职业女性,既希望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能有所发展,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好妻子。兼顾事业与家庭确实不易,因此,如何妥善分配时间、工作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生活中,我总是先列出所有工作项目,然后判断哪些是必须自己做的,哪些可请人代劳,如一些需要跑腿的杂事、打扫家庭卫生等,可请家政公司代劳,自己可挤出时间和儿子玩。因为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要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我的体会是忙禄的上班妈妈,一定要做个有效率的规划,否则会陷入无头苍蝇般的瞎忙,最后落得事倍功半。 我还有个经验要和妈妈们分享,我随身携带一个印有日、周、月计划的 笔记本 ,及时提醒自己,每天有条不紊地生活。这样做,使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妈妈若在工作上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就感,就会让自己有更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连带着亲子之间互动的质量都会更高。 观点二:要更重视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到在厨房忙碌的妈妈,桌上还有妈妈凉好了的茶水。现代社会,职业妈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肯定比传统妈妈大,相对地,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可即使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我也不愿把女儿扔给祖辈了事。我的做法是,没办法增加陪伴女儿的时间,就关注和女儿相处时的质量。比如,我会预先调整好情绪,安排好内容,以便能专心地在特定时段与女儿谈心、沟通、玩耍,这样做,远胜于时间虽多却漫不经心的亲子互动。 我看到过一个研究结果,说是幼儿阶段的亲子互动质量越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影响也越大。当然,我这样重视和女儿相处的质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如果现在我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女儿相处,女儿长大后也许会说:“我的人生刚开始,而你开始享受人生。我很忙,没法管你。”这不是危言耸听,将来你要孩子陪的渴望,就是孩子现在要你陪的渴望。 观点三:努力寻找生活的平衡点 现代妈妈压力大是公认的,我想,妈妈们要懂得在生活中找平衡点,只有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满意度,才有力量去付出。 当好妈妈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是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和找出适合的家庭教育 方法 。我的体验是,除了把儿子照料好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着手行动。现代女性不应该心里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至少要跟得上社会的节奏,随时保持一颗爱学习、能进取的心,这样才不致于日子过得太松散。 事实上,家庭琐事永远忙不完,而且我也希望能过自己想要的有规律、优雅的生活,所以,我总在寻找生活的平衡点。比如某段时间工作特别忙,我就临时请家政人员代劳家务,请祖辈帮忙照料儿子。忙过这阵后,我就“回归”家庭,多花时间和儿子玩,亲自动手为全家做美食。总之,我不愿意使自己永远陷在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之中而蜡烛两头烧,让生活变得没有品质,自己也变成怨妇。 观点四:现代妈妈应扩大生活圈 我是我们公司第三个在有了孩子后辞职当全职妈妈的。在陪伴儿子成长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有很多感想:我不只是“在家带小孩”的,而是“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的妈妈。“在家带小孩”的传统的全职妈妈,已不适用现代社会,现代全职妈妈应懂得走出去,增进人际互动,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脚步。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妈妈在成长,孩子才会有成长。现在,我会留意并参与报纸、网络上的一些可供妈妈参与的教养讲座、亲子读书会、社区学校、自愿者行动等活动。这些实践让我明白,现代妈妈应发展自己兴趣,有兴趣才会投入,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喜悦。我最近参与了妈妈读书会,这是个自愿者活动,这个活动除可帮助自己成长,同时还能结交到一些志向相同、可互相交流教子方式的妈妈朋友。 其实,不管妈妈们有没有上班,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只要融入社会,必定会有收获。 观点五:善用临托服务缓解压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妈妈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会出现孩子没人带的困境。比如,我的职业是护士,而家中老人都在外地,虽然很想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工作家庭两不误,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谁都知道护士工作辛苦,拖着走了一整天的脚跨进家门,看到的是上顿没洗的碗和乱糟糟的家,要是碰到女儿“发飙”,真的有种生活在地狱的感觉。哪还有心情当个好妈妈。面对这一切,自己不调整,没人能救我。最近,我发现社区有个临时托儿中心,最长能管孩子3个小时,收费也合理。我把女儿送去后,抽空办自己的事,洗个头、逛逛街、看场电影、游次泳、跳场有氧舞蹈,或听听演讲、和朋友喝个下午茶,就当是犒赏自己,从整天被工作和孩子“绑住”的状态中解脱一会。然后,再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孩子。 同时,女儿也有机会认识其他朋友。只是选择临时托幼时,要选固定、可靠的机构。比如,我还会给女儿报困难班(幼儿园附设的服务),可比平时晚接一两个小时,这样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被送来送去。我觉得临时托人照料一下孩子,对我们这样的家庭,可说是两全其美。孩子玩得开心,妈妈也能轻松一会儿。这在现今紧张忙碌、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不但是生活上的必需,也是心情上的必需。 观点六:从孩子的世界看人生 我觉得,当妈妈最大的喜悦是,孩子能让自己童心复苏,接触到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面。我常为自己因儿子而感受到新世界、能重回童年而感动。如,有一次带儿子去兜风,他把车窗户打开用力地吸了一口气,说: “我在吃风。”儿子喜欢坐在阳台上,问他做什么,他说:“我在和风爷爷讲话。”孩子的 想象力 真丰富。 我觉得现代妈妈,要用心和孩子相处、细细欣赏与品味,就会发现童心童语,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总让人惊喜不断,学习不完。 无论如何,当妈妈虽有其辛苦的一面,也总有其快乐的一面。相信只要有能坚持不断学习的心,积极而有自信,并懂得欣赏与享受亲子相处的过程,您也会是一个优秀而快乐的现代妈妈。 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篇三: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 我的世界你懂吗 这是一个美国孩子 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河南七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蔡蕾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一颗隐藏着的童心,种种生活让大人们失去了童心,又找不到开启孩子童心的钥匙。父母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 爱好 、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础。 家长的忽视会使孩子“感情阻滞” 3岁男孩楠楠从幼儿园回到家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缠着妈妈给他讲 故事 。当时,恰恰碰上妈妈为工作的事烦心。“去、去、去,一边玩去。烦人!”妈妈大声训斥楠楠,楠楠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吓得躲在一边不吭声。 乐乐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厉,5岁的乐乐变得十分内向,说话很少,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胆怯。在妈妈面前,乐乐不敢哭,笑的时候也显得勉强,其实乐乐心里有许多想法,但他很少对妈妈说。因为,妈妈个性强,乐乐没有机会和妈妈谈心。 金水区新建幼儿园园长阴凤云说,好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孩子的气愤、痛苦、委屈或者愉快、兴奋、得意统统藏在自己心里,不愿坦率表达出来。孩子若是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感情阻滞”状态中,会认为无人同情他,无人理解他,渐渐对亲人失去信任,等父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无法与孩子沟通。 孩子执拗家长不妨冷处理 妈妈:“宝宝,今天的天气太冷,你要穿裤子,不然会感冒的。” 宝宝:“不,我就要穿裙子,我不怕冷。” 妈妈:“不行,等天气好了再穿。” 宝宝:“不,我不穿裤子。” …… 3岁女孩佳佳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了,经常和妈妈顶牛。一向听话的佳佳突然变得固执、认死理、软硬不吃,你让她干吗,她就偏不,跟你对着干,要么就大哭大闹。 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分析,两岁以后的孩子,突然变得任性、固执、不听话、爱发脾气,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因为两岁之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明确,“我”的概念逐渐清晰,如果成人的语言或行为妨碍了孩子独立的发展需要,孩子就会哭闹、焦虑、反抗,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执拗期”。 孙园园提醒家长,对待“执拗期”的孩子,成人不能因为图清静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或是不耐烦、压制甚至用武力使孩子妥协听话。相反,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变化,理解孩子;对孩子的任性要耐心调教、善于等待,因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家长不要和孩子对着干或是用武力,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做法,等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和孩子沟通。 多倾听孩子心声 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孩子的盲目任性,又不委屈孩子,不致让他陷入感情阻滞状态中呢?阴凤云园长介绍这样一些方法: 一是要区分孩子的行动与感觉。孩子在马路上乱跑,动不动打人,乱扔东西,这属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告诉他这样不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孩子兴奋、苦恼,或喜或怒,或恐惧或害羞,这属于孩子的感觉,父母不要压抑或控制这些感情的流露。 二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是咿呀学语的孩子,也想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孩子长大了,有时多嘴多舌,问这问那。对此父母不可厌烦,绝对不要把他们的话当作取乐的笑料。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
虽然仅仅只是一篇六百字的文章,却能够让很多家长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教育孩子的短文章600字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关于教育孩子的短文章600字篇1
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置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汀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18世纪英国的乡村,这里居住着一群体面的人家,生活着骑马的绅士和穿着长裙的小姐。作者描写了浪博恩这个地方四对男女的婚姻状况及他们各自的择偶标准与生活理想。家财万贯、态度傲慢的达西是全书的中心,而美丽聪慧的伊丽莎白则是书中的灵魂。他们克服了自身与外界的重重障碍,最终走到了一起。
伊丽莎白很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她非常不希望在别人眼里看来她是一个无知而虚荣、又没有教养的女人,对于个人品格的要求超过了财富的要求,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是在有一个爱钱的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母亲,她还是感到了自卑,才会在面对韦翰的谎言时,盲目的相信那个“高高在上”的达西是个卑鄙的人,从而使自己站在他面前时的自卑心得到解脱。不过幸运的是伊丽莎白没有被这些假象蒙住双眼。最终能与达西喜结良缘。
书中还描写了伯纳特家生性轻浮的三女儿丽迪娅,她主动追求外貌漂亮,但是生活放荡、好赌博、好赊账、品德差的青年军官威肯,与他私奔后结婚,导致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初期…………达到完美婚姻的这一理想境界。
当我合上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人是不能以贫富而分贵贱,做人在人格上、学识上、教养上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以后来的经济富有,或者地位的高居而傲慢,同时也不能以经济上的贫穷而自卑。此道理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不应该因为取得了一点成就就骄傲自大,认为了不起,产生傲慢情绪,也不能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
关于教育孩子的短文章600字篇2
读完《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这既适合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适合我们自己。
许多父母,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仔细思量自己,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孩子学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并在言语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使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我就不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也看到在生活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了,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呀”、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孩子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关于教育孩子的短文章600字篇3
这一个暑假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去一半的时间了,在这一段日子里,我经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那是什么?那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它改变了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观点,也改变了我很多很多……
暑假里我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静坐思过,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我的素质、教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第二件:提高写作能力,有时间就多写作文,发表到网上,争取每一篇都变成精彩佳作。第三件:加强锻炼,通过游泳、跆拳道、跑步、跳高、仰卧起坐进行锻炼,使得我那筋骨练得棒棒的。这些就是我这个暑假重要的事情,简直就是“雷打不动”!我参加勤工助学写的文章——《深刻的体验》还被发表到了社区的报纸上呢。“只要你努力,什么事情你都能够做好。”妈妈每次都是这样温柔地鼓励我。
“静坐思过”是从学校正式放假以后开始的,因我马上进入六年级了,妈妈针对我的优缺点心平气和的和我谈心,我的性格是动多于静,她说可不可以每天静坐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之内要像上课一样不准动。妈妈给我讲了一个达摩祖师面壁的故事,说每天“静坐思过”会对自己有提高的。我感到无奈又没法子,也想让自己静下心来,心想试试看就答应了。最开始静坐的时候,那感觉就像度秒如年啊!但我还是尽量在克制自己,慢慢地也适应的过来,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平时没有什么时间想自己的问题,静坐下来以后,也开始研究自己的功过、做人、处事。而且每一次都要写下心得体会——想了些什么,该怎么改,要怎么做,好不好,都需要去思考。而且妈妈经常都会“故意”去做些什么事情,使我的坏毛病显露出来,又每一次都对症下药,都很成功的!辅导班的老师都说我有悟性,比以前不一样了。这真要感谢那关爱我的母亲啊!
在我的记忆中,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作文是文采飞扬、妙语连珠(不是自吹自擂)很受老师的喜爱。那个时候的我可不像后来——干干巴巴、毫无色彩。在这个暑假中,我大量的阅读,并开始仿写了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慢慢地感觉就上来了。我仿写课文《山中访友》——《山林中的伙伴》、课文《草虫的村落》——《迷人的蚂蚁世界》,后来这两篇作文在创新作文网发表被选为“精华作文”。
不过我还有一个不好意思的特点——有点胖。为了能够在暑假中减肥,我就得加强锻炼,只好“忍痛割爱”——吃饭只吃一碗;要去练使人最累的游泳;去打会汗流浃背的跆拳道;疯狂的摸顶跳高……为了减肥,我和妈妈是用尽了心思,许多天后我们才见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成效。这小小成效并没使我失去信心,我更加努力了。虽然这样很痛苦,但我觉得也很不错嘛!要坚持再坚持!
在这段时间里社区开展了不少活动,我都参加了,而且起了带头作用。还自发地邀请几个同学组成了勤工助学小分队,去烈士公园收集废品,这次活动让我体会更深刻,《深刻的体验》就写出了我的真切感受。为了参加“我最满意的社区”绘画比赛,我正在画一幅长幅速写画:将我居住的西湖社区开展的假期活动、比赛,还有小区的老人晨舞、太极拳、锻炼和优美的环境都浓缩进了我的画里。
这就是我暑假的生活,我相信这个暑假很有意义。只要我努力,后面的假期肯定会更开心,也会更精彩!
关于教育孩子的短文章600字篇4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渔阳曾经隶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做事缺德,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一次家里一个穷困的仆人偷拿了二百吊钱,怕被发现,写了一纸说卖二百吊钱还债,挂在其小女臂上逃走了。窦见此,收养此小女,到此女结婚年龄,窦以二百吊钱嫁出。仆归,感激不已,画了一幅窦的画像,日夜祷告他长寿。
窦燕山一生中大行善事,孤遗有女不能嫁的,他出钱替人嫁女;有丧无钱不能葬者,他出资埋葬;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在他悉心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苏州万达企业服务 - 万达文学 )
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颂扬。
宋范仲淹《窦谏议阴德碑》上说:“窦禹钧,范阳人,为左谏议大夫致仕。诸子进士登第,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
五子登科的事迹,即使对现代家庭教育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教育孩子的短文章600字篇5
星期三的晚上,我到学校参加了我儿子的家长会,当开会时间还没到的时候,我们这些家长已经坐在教室里,等候班主任的到来,大约还有十分钟家长会就要开始了,家长们有说有笑,不久,班主任老师进来了,家长都个个聚精会神的听班主任老师的讲话,他说:“各位家长,我们今天这个家长会来讲一讲一个母亲怎样教育孩子学习的过程”,老师说:“我前几天去一所高中学校听课,听完以后,我作为老师值得让我去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为什么,因为讲述的是一个母亲怎样去教育孩子的学习,你们知道吗,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家里条件也不好,经济也不富裕,而这个母亲在外面打工,工钱也很少很辛苦,可是这个女孩的成绩,在学校里算的上是倒数第一,每门功课都考了二三十分,我想:也许他的成绩差,可能是因为和他的家庭有关吧,为什么呢?因为他爸爸早早的去世了,母女俩相依为命,他妈妈在外面打工把一切家务活都留给了他的女儿,后来有一次,他妈妈打电话过来,问她考了怎么样,她女儿说:“妈妈,六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他妈妈听了这个成绩不但不骂她,并且耐心的跟她说:“要好好的读书,好好地用功,千万不要像妈妈一样是个打工的多不好,虽然这次考的不好,妈妈也有责任但妈妈呢,希望你在学习上能够自强、自立、自学,在学校做作业要认真的做,上课要认真的听讲,下课要多看书,考试的时候要多想想多思考,那么成绩就会提高此时此刻,这个小女孩听了他妈妈这番话,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说:“妈妈,你放心女儿会把你的话记在心里,女儿会努力会更加的去拼搏,女儿知道妈妈你辛辛苦苦赚钱,为了供我上学,妈妈我不会辜负你对我的一片心血,我会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你”,后来,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个女孩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复习半个小时回到学校,早上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后来有一个老师走过来,看见这个女孩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对小女孩说:“你怎么这么早啊,一个人在看书”,这个女孩对老师说:“早上早一点对精神好,对学习也有帮助”,老师说:“你以后一定是个读书的料,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考出好成绩来,后来,期末考试开始了,大约过了一星期以后,这个女孩的成绩出来了,竟然四门功课都考上了90多分以上,你知道吗,对于这个女孩来说,考了那么好的成绩,对她来说是个奇迹,后来,她把这个成绩告诉了她妈妈,她说:“妈妈,我四门都考上了好成绩”,他妈妈听了激动的哭了。
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想起了有些家长不但不去鼓励自己的孩子,只管自己赚钱而且,他考的不好的时候,甚至去打骂自己的孩子,但对我来说,这样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我想:“应该成绩考差的时候,你要去鼓励他,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安慰他,这样才是提高他的成绩的好方法。
不管怎么说,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家长,能给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够给他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鼓励,那么我相信,有一天,他拿着好的成绩站在你的面前的时候,妈妈我考出了全校第一名,这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别提心里有多开心了,那么你的孩子以后一定是你的自豪和光荣。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1.“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 以儿童为师,这是作者毕其一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这看似不可思议,却又发人深省:一方面,儿童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视的独特价值(如萧伯纳和小女孩的故事一样,孩童无意的话语、动作都有可能是对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教师才能以新奇、喜悦、感恩的心情迎接每一届学生,才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眼里教育工作才不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繁琐的重复,才不会把教育生活当作烦恼和煎熬。并且我认为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有一位老师,是我们,而我们却拥有很多老师,是他们,我们教给他们读书、写字、计算、加减乘除、画图唱歌,而他们则将授予我们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我们要从学生哪儿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就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接受教学和教育的人。2.“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的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有些时候孩子往往会因为我们看不惯或是说不理解的某个行为而遭到我们比如说家长、教师等的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想过去探究他为什么那么做,不过也往往不需要去说是探究,只因为他是儿童,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却恰恰忘了我们也是从这个时代过来的。那么关于上述言论,我个人认为,对教师来说,让学生成长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并且我们要做的是去融入他们的时代,而不是让他们去适应我们的教学,且我们要做的也远远不只是去回忆我们的时代,而是去以儿童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学,并在这种眼光中自省反思。3.“但愿教师时时刻刻都急着要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为与他们每一次见面而感到喜悦,这样儿童们就会每天急着要到学校里来,为与自己老师的每一次见面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想我们都能回忆起来并且能理解当学生要上学的前夕,心中是有多么的期待。孩子们总是在想象着他们的新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是兴奋?是害怕?亦或是担忧?...我想这对我们是一个启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鼓励和宽容。在与孩子相处中要走入他们,我们都不该以成人的视角与孩子相处,我们要知道老师柔和亲切的态度、幽默活泼的语言、敏锐信任的眼神,都会带给孩子愉悦的感受,这会让孩子在宽容、理解的氛围里,消除抵触的心理,获得被尊重、理解的感受,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我们应当重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知道成为一个和蔼博爱的教师能受到更多孩子的欢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此而努力!4.“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 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让孩子乐于学习的典范:课余时间,阿莫老师提出了课间休息的教育学,也许我们觉得在课间学生只要“不乱跑,不损坏东西、不打架、不欺负同学”这就够了。而其实并不够!阿莫老师给他的孩子们准备了简单的运动设备、画画用的大张白纸、以供欣赏的美丽图画、彩笔、各种有趣的单词、成语卡片等等这些孩子们能安全、文明地去玩的东西。这样孩子们就不会闯祸,而且能更好地让他们得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儿童是活泼好动的人,是渴望改造的积极幻想家。这样,那么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实现他们渴望的有组织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里没有用手指指着的威吓,没有对调皮捣蛋的后果的警告,也没有道德说教,有的仅仅是对他们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5.“悄悄话...”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当你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他们总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很多孩子尚来不及想,有些孩子已经喊了出来。对于这种现象,阿莫纳什维利老师采取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们对着他的耳朵悄悄地回答问题。因为,第一,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方法,第二,可以满足很多人要求回答的愿望。和孩子们说悄悄话,会给他们一种神秘的感觉,并能给每个孩子们思考、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也省去了:“请大家安静,我在叫某某回答。”这样组织课堂纪律的话语,这会让孩子们充满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我认为,悄悄话这种方式(很少有教师使用的)会拉近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而知道这种方式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说悄悄话时,我应该使用怎样鼓励性的话语,才会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什么时候跟适合说悄悄话?什么时候不适合?并且要大胆灵活地去使用。6.“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允许教师故意出错,并向学生道歉,允许学生与教师辩论――难道这符合教育学的原则吗?对此,我暂时还没有认识清楚。但是,过去几年的实验帮助我懂得,这是一条生动活泼和妙趣横生的认识之路。” 老师不要是把知识“填入”孩子脑袋,而是让孩子自己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从与老师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这就是阿莫纳什维利老师在不断地引导孩子们积极并快乐进行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精妙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如果不与教师辩论,他怎能感受到自己的智力胜利,怎能获得宣告和肯定真理的快乐呢?”很多教师生怕在孩子面前出错,怕被孩子嘲笑,失去教师的尊严,但殊不知其实这样反而失去了与孩子之间的真实关系。在这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实在太多,我们不是“超人”,不能给孩子们灌输老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这样的错觉,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和他们一样也有疑惑的地方,要让他们知道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7.“对儿童的教育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教育的过程是没有间歇可言的” 这就像对我们个人的要求一样“学到老,活到老”,并且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终身教育的观念既是终身受教育亦是终身教育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在学校里生活中处处皆可有教育,这尤其是对儿童而言,他们所学的知识对他们那个阶段真正所需要的来说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么那个绝大部分我认为是“框架”。而这个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树立一个成长的框架,这个框架的建立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育的点滴中筑起的,这便要求了所施教育的长度与范围是无限的,一切的时间与空间,课堂的内与外,我们都可以传授他们知识、指正或是称赞他们的行为,这等等的一切皆是教育。8.“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性,学校在确定家庭教育的方针中的主导作用,这全靠吸引家长参与拟定实现学校的教育过程来保证”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学校家庭的简单联系,而是教育的整体性,即拥有整体性的儿童观。我们可以认识到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集中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则是辅助作用,这两者缺一不可,并在这其中学校则起了主导性的作用。那么对于此整体性的构建与维持而言,便是吸引家长的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性,首先是基于一个共识,那就是让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其次维持与发展便是要学校可以找到与家长沟通的共同语言,交给家长相关的儿童教育知识,最后便是要建立家长对教师及学校的信任关系。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9.“必须把培养儿童的阅读技能的过程纳入到更加广泛的、内容丰富的、情绪洋溢的、生动有趣的认知活动中去,还必须使他们把阅读技能作为解决认识任务的手段牢固的掌握起来,而不是目的本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儿童而言要让他们更好的培养并且发展阅读这个能力,便要让他们自主地去获取,那么把培养阅读技能的过程纳入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必定会让他们乐于接受。而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自学能力,进而影响到他整个知识的获汲,所以我们要必须使他们把阅读技能作为解决认识任务的手段,牢固的掌握起来。且对于学生一切能力的培养来说,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都要真正地认识并且做到这不是为了培养而培养!10.“一个真正的当代教师不是一个把自己的学生推向他本人已经告别的过去中的人,而是一个从未来“跨越”过来的人,以便激励他们,率领他们奔向未来,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拥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愿望,也一定会为实现这个愿望而不断努力奋斗。我们要让学生得到更远大的发展,而不是让他们去“走我们已有的道路成为我们这样的人”,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这样”不好,但是如果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过去的人”,走过去人的道路,那么对于他们个人怎么去发展?国家怎么去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跑的更远、飞得更高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其要做的则并不是让学生去重复过去的定格,而是奔向未来的各种的未知的发展与进步!11.“……我就得牢记我自己也曾做过学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今天的学生” 每一位大人都曾经是儿童,但是他们大多已经忘了作为儿童时的感觉。在教师做老师前也必定是学生,那么未来作为教师的我们便更应该理解学生的感受,便更要把我们做学生时想要的教育与感受赋予今天的学生们,(若是用我们所不愿受到的那些教育和感受再从我们身上对他们重来一遍,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我们当时希望老师做到而没做到的,我们要做到,我们当时不希望接受却受到的,就不要再去施加。以我们今天做学生的心态去教育以后我们的学生,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成果。这样,学生超越我们,这是必然的!12.“维护每一个学生在同学中和家庭成员中的威信” 每一个人无关年龄大小都是有尊严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就忽略了他们的尊严(而恰恰这是很多教师都不曾注意的)。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就要记得:教师不能在同学和家长面前公开损害学生的荣誉,对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应从他已获得的威信的基础上去分析,即要在充分肯定他优点、进步的基础上指出他的某种缺点、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并且在这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批判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活动的能力,深思熟虑、耐心地对待同学的批评意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表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我认为对教师而言,接受教育和实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因此在任何的场合、情景都有可能是你对学生教育的最好时刻,那么我们便应该表现出一个教师应有的特质如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等。而教育任务可能是学生引起的,也可能是教师自发的,后一种教育不必多说,那么对于前一种我想我们更应该以更多热情和精力投入其中并以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回答学生的疑问,为他们提供帮助,对他们进行教育。而在长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明智、有远见、微笑、举手投足等等,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14.“处在与教育时间搏斗的情况下……我对儿童的命运承担着个人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之类似的言语“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我相信这绝不是夸张的言语:教师每天与学生接触6—9小时,甚至更长,而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在一起10多个小时,但其中睡眠时间占多半。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长,这使其更容易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去熏陶和影响学生。那么我们要想到的就是作为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创造,更要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5.“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他需要人尽皆知” 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他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教育培育出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向社会的各个方面输送,为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动力,那么它就理应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如果社会想去向教育索取,那么我想他要做的更多的是要向其给予。而教育也绝不只是仅仅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这也是需要人尽皆知的!
《Dr Montessori’s Own Handbook》玛丽亚·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准麻麻,先把这本书我认为将来能用的到的干货、主要观点摘录,给自己留作备忘录。同时有一点自己的心得。此文适合没空读全书的,来做一概览。 “双引号中基本为原文摘录”,斜体部分为纯心得笔记。 第一章 总述 这本是3-7岁孩子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成长的教育手册。 抚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身体健康,这些简单的动物行为与人类母亲对孩子的基本照顾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孩子的成长不仅在于身体的长大,更在于心智的成熟。 日复一日的身体行为,如果是盲目而混乱地进行,就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如果是有序而合理地进行,就可以给人以能量和生命力。 孩子需要建立的功能:第一,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第二,知觉器官功能;第三,语言能力。这里孩子就像一个刚刚移民到新国家的人,理解这点就理解了孩子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回忆一下自己刚到德国,对一切都新奇充满热情,这样来理解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也许再恰当不过了。 第二章 我们的“儿童之家” 这章主要是儿童之家的布置,值得参考的是如何布置儿童房或者说客厅的儿童区域。原则是适用于孩子。 1,家具轻便,孩子容易挪动。浅色,方便清洗,各种尺寸形状的矮桌子。 2,一个敞开储物柜,方便孩子摆放小物件。小抽屉,有颜色对比鲜明的把手,加上孩子的名字标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抽屉,他们可以在抽屉当中放一些个人物品。 3,低一些的小黑板,方便画画。装饰画可以经常换,换心情。 4,小块地毯方便铺开和收起来,孩子可以坐在上面随意的开始“工作”。 原则就是要有孩子独立的空间,适用的空间,建立隐私空间。 第三章 教学方法 列举了一些教具 目前没发现参考价值 第四章 运动神经训练 孩子运动混乱无序的时候,不要命令孩子“别乱动”,而是应该让孩子们的运动变得有组织,将他们的行为向着他们努力发展的方向引导,这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肌肉训练的目的。一旦人们给了他们一个方向,孩子们就会向着一个正确的目标发展,会自觉地保持安静,实在自我满足。 肌肉训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运动(行走起立坐下手工操作); 2,照顾自己和他人,如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 3,做家务,擦桌子,摆盘子等; 4,园艺劳动,养植物,小动物; 5,手工劳动,泥塑,甚至造鸡窝; 6,体育练习,如沿线走,平衡感,可以有同一首曲子的钢琴节拍等,但前期不要太强烈。栅栏,联系臂膀力量,双脚从体重中解放出来; 7,韵律活动。 “关键不在于如何讲给孩子听,关键在于演示,慢,细致的演示步骤。然后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多的时候也可以安排轮流做家务,孩子喜欢遵守次序。给孩子一个安宁和谐的氛围。孩子们会有认同感和互帮互助的生活态度,最令人赞许的是,稍大一点的孩子对比他们小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所怀有的同感和关心。” 在3岁开始鼓励孩子做家务,参与生活。多动手,对孩子运动神经的训练都很关键。 第五章 感官训练 选择教具,要选教具本身可以控制错误的出现的教具,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否正确。3岁到3岁半的孩子在练习圆柱实木块的时候,常常会兴致盎然的尝试40次以上。 孩子想要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种愿望会让他不断纠正自己。不是老师让他注意到自己错误,引导他改正错误,而是孩子自己头脑中非常复杂的工作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这就是孩子自我教育进程的开始。训练孩子记得观察能力,让他通过观察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去判断,去理解,去决定。 可以示范,但是不需要纠正,孩子自会纠正。 第六章 语言及对世界的认识 训练孩子留意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甚至噪声,让孩子学会对声音进行识别和区分,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更精确地留意语言这种声音。 教孩子辨识物体,并且学会发音的三个阶段: 1,命名,这是粗的,这是细的。 2,识别,把那个粗的给我,把那个细的给我。 3,单词的发音,问孩子:这是什么样的? 第七章 自由 如果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总是尊重、冷静、耐心等候,如果孩子在活动和自由体验中没有那么多约束,那么就很容易保持孩子的求知热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孩子进行引导。时刻准备着提供帮助,但要避免成为绊脚石。 “我们会留意到孩子拥有了积极进取、主动开拓这样的个性特征。他具有了主动性,能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持之以恒,根据自己内在需要而改变所做的事。这样的孩子不会因逃避而拒绝付出努力,相反,他会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观积极地克服困难。他会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乐意与周围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发现以及成就。因此,教育他们的人无须对其进行不必要的干涉。“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至理名言。 让我们耐心等待,保持时刻准备的状态,时刻准备接受孩子们向我们分享他们所体验到的欣喜和困难。孩子期待唤起我们感情上的支持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做出回应。孩子们进步缓慢的时候,让我们保持耐心,不断等候吧!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好,让我们与他们一同欢乐,一同表现出热忱吧!如果我们可以说“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态度庄重,彬彬有礼,对待他们的方式就好像自己期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那样”,那么这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确信,自己已经掌握了一条伟大的教育原则,并且,毋庸置疑,自己正在树立良好教育的榜样。” 第八章 书写 书写时有一个我没想到的步骤,就是先教孩子触摸字母卡片,留下印象,同时给手做准备工作。 “孩子可以自己反复触摸这些字母,触摸单张卡片上的字母,或者大型卡片上成组的字母,这样孩子就掌握了书写字母符号所需的基本动作笔画。与此同时,孩子也记住了这些字母的视觉印象。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准备工作,不仅是为书写活动做准备,也是为阅读活动做准备,因为很明显孩子在触摸字母符号的过程中,手部运动与书写字母的活动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孩子从视觉角度识别这些字母时,其实他是在阅读字母。” 第九章 识记乐谱 孩子在学会阅读之后,就可以把学到的阅读本领应用出来了,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读出音符的名字。在进行感官训练时所用到的一些列乐种,可以做为识谱的入门工具。 音乐作为启蒙非常关键,我们的音乐课就没能学到识谱,只有小学简单的几堂课。有机会可以和孩子重新一起学习一次。 第十章 算术 利用有单位数量的教具来作为算术的启蒙,这样孩子对数字的认识就会更直观。 “孩子们做加法8+2的时候,就会把两个木棒连接好摆放在一起,这两根木棒的其中一根是由8个长度相等的小木棒组合成的,另一个则是由2个长度相等的小木棒组成。但是在一般的学校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反,老师在教孩子计算时,为了使计算更容易,会给孩子不同的物品,比如,豆子或者弹球等物品,一旦涉及我所提到的计算(8+2),孩子会拿出8个弹球,然后添加两个。那么,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不是自己做了8+2的运算,而是做了1+1+1+1+1+1+1+1,然后再1+1的数算。整个结果对于孩子而言并不那么清晰,而孩子还必须努力牢记这样一个概念:8个弹球作为一个整体对应一个单个的数字8。孩子需额外付出努力才能记住以上概念,这点常常使孩子退而不前,阻碍孩子在数字理解方面的进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第十一章 道德因素培养 “我们之前谈过,孩子做事情时,只要不是负面的、烦人的事情,我们尽量给他们任意发挥的自由。换句话说,我们所起的作用是消除混乱的“坏”的因素,允许有序的“好”的因素存在,在这种环境下,让孩子最大限度拥有自由。 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我们称之为“恶”的那种倾向,其实常常指的是孩子为我们成年人带来的吵闹和厌烦感。其实那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反而试图阻止孩子的一切尝试,阻止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亲自获得经历体验的每次努力(比如,孩子喜欢四处摸摸动动)。可事实上,孩子通过这些自然的倾向和举动慢慢学会协调自己的肢体动作,获取对事物的印象,尤其是触觉感官上的印象,所以当孩子受到阻止时,会表现出反叛的样子,孩子调皮淘气的全部表现差不多都源自于这种反叛。 令人惊讶的是,一旦我们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正当的途径去成长和发展,那么孩子便再也没有表现反叛的态度了,孩子“恶”的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进一步来讲,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洋溢愉悦之情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对孩子发怒,那么孩子的整个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孩子会变得平静温和,与以往仿佛判若两人。 其实是我们成年人刺激到了孩子,使得孩子们为了挣扎求存而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心灵的发展所需,不得不从我们这里抢夺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有用的生存必需品。他们不得不与我们所定的法则背道而驰,有时候还需要与其他小朋友进行肉搏,进而获取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 另一方面,假如孩子已经从我们这里得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途径或工具,那么孩子在这方面的斗争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会是孩子生气蓬勃的生命成长。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点:工作的有序性和自由。 完美地对工作进行组织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自我发展成为可能,才能为孩子提供释放能量的途径,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有益的、平静的满足感。” 理解孩子的“皮”,爱触摸,爱看,爱跑,爱问,都是了解这个世界的需要。建立好秩序,立好规矩,在这基础上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才能不打击孩子对新奇世界的热情,同时让孩子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