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
错,就错在圈子外面的人太过天真,太过于把娱乐圈当回事儿,却忘了所谓的'娱乐圈”,原本就是胡搞乱扯的'娱乐”,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ο 多少人,都喜欢打着'文学艺术”的旗号,最终目的,却不过是为了挤进娱乐圈里并做条权势下的奴才罢了ο 有圈子的地方,就肯定有所谓的'领导”,而'领导”,当然不会是艺术家,而仅仅不过是一些喜欢玩弄'艺术家”的伪君子罢了ο 作协,呵呵,多么响亮的名称,可惜,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娱乐圈ο 与美协一样,作协领导,一般也都特喜欢做邪,至于美协的领导呢,呵呵,差不多也都特喜欢媚邪ο 至于文联,就更不用提了,现在的文联,说穿了,也不过就是瘟联ο 娱乐圈的概念,应该普及到任何文艺领域里去,因为,事实上早已经先斩后奏地普及完了,就差:一个娱乐圈的名号ο比如:文联娱乐圈,美协娱乐圈,做协娱乐圈,如此一来:岂不众乐乐,更胜于独乐乐,亦不亦悦乎? 大学里的教授先生们,也用不着再扭扭捏捏地像个小媳妇一样,明摆着想嫁人了,却还要在亲爹娘的面前假发毒誓:'我这辈子一生不嫁,就留在爸妈跟前伺候两位老人”ο这类的人话,是任谁都不会去轻易相信的ο所以我劝教授先生们,与其假做斯文地去研究那些从来都不屑于去研究的东西,还不如干脆点,把大学名号换掉,改成:教授娱乐圈ο如此一来,多好ο不但抄袭学生之毕业研究论文的行为能得到公众的原谅,就算偶尔蹦到娱乐圈里的传媒上顺口胡说八道几句,也肯定不会有人跳出来去指责你们的,因为谁都知说这人走了背字,打喷嚏掉下巴、咳嗽一声肋叉子折了、上厕所没带纸、抽大烟烫胳肢窝、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吃糖饼烫后脑勺、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香,总而言之就一个字――衰!每年娱乐圈都要涌现出几个衰人,有的是不得以而为之、有的是弄巧成拙偷鸡不成、有的是不怕狗仔偷拍就怕狗仔惦记,成了各有千秋,有 色无界的娱乐新闻,在这样一个太阳照常升起1、洪金宝――衰到生命呼叫转移 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在山东拍戏,却无辜被某人硬生生讹出一则“死讯”来,洪金宝的衰可谓天外飞仙、飞来横祸,被“语不惊人别人死不休”的职业娱记看上了,被恨人不死的策划编排了,被中国几大门户网站之一供奉了,被不知真相的善良的网友们祭奠了......估计洪金宝先生胖大的肚子更加浑圆了,不过您面对这样的事儿你能咋说呢?不如自我调侃一下:提前了,这是一次提前的预演。 2、朱军――衰,但煽情照常升起 央视名嘴朱军今年也是流年不利,先是在春晚高潮参与抢词事件、旋即身陷“家父门”,把毛岸青称为“家父”被网友和媒体冷 嘲热讽,正当“朱一哥”要以拿手的煽情大法忽悠大伙时,其一哥的名分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对后不是别人,正是春晚上跟他抢词的李咏,怎不让朱哥怒由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当然要像男人一样去口水仗,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哥后院起火,曾经炙手可热的口碑很高的央视节目《艺术人生》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锤,网友们拿参加过的嘉宾的死说事儿,并冠以谐音《遗书人生》来恶搞。不过朱军再怎么说也是央视的名嘴,对于这些是非看得很淡,春晚照上、煽情依旧,衰?爱咋咋的! 3、郑希怡――衰的有色无界 关于郑希怡的衰可以概括为一个场景:当郑希怡从多伦多回来,哭哭啼啼的召开记者招待会:“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公司给我穿 的衣服不会太好,但没想到连个‘点’也包不住,丢死人了啊……”旁边一位好心的记者赶紧过来劝:“你这不算什么,去年年底,香港‘欢乐满东华’电视直播中表演空中飞人,一女的甩脱长裤,那才叫个丢人呐!” 郑姑娘闻听此言嚎啕大哭:“那个也是我……”为什么露点的总是郑希怡,而且还露的这么货真价实保质保量,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无法解释的,不过娱乐时代自有解释,“露点”已经成了娱乐圈吸引公众眼球的传统武器,用“点”来和道德法律打擦边球,赚取最大化的利润,在这样的观念熏陶下,作为艺人尤其是女艺人的“点”已经不是某个生理部位,已经纯粹物化成色情挑逗品,被公司、媒体拿来遮遮掩掩的引逗公众,在露与不露之间创造财富。所以对于郑希怡来说,露点不衰,牺牲色相却没红才是真的衰! 4、萧淑慎――衰成烂苹果 11月,台湾艺人萧淑慎二次吸毒被捕,她在网上绝望的留言“我是废人!”看得让人心痛,当年光良MV中的“宇宙超级美少女”与我们 渐渐远行。当年红艺人纷纷堕落,不禁让人感慨世事难料!5、柯以敏――衰到拿强奸当投名状 8月11号,“毒舌”柯以敏在自己的博客上连发两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其中一个很有她的风格――《我不想再被强奸》,这不禁 让人惊呼:敢对柯老师下手,谁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强?!不过冷静下来一想,这就是柯老师的不对了,强奸(因为原文没加引号,所以我只能认为是直译的那种)属于刑事案件,应该拨打或编辑短信到110,比较严重可以捎带拨打120,公安部门自会给你个说法;如果觉得事情不大又咽不下这口气,可以找当地民政部门反映,组织街道办事处、妇委会等相关领导坐在一起开个协调会;如果觉得无所谓,就应该学习那个著名的“段子”里的农妇,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潇洒的说一句“啥大不了的,我以为是抢鸡蛋呢!”这么大的事情放在网上公布算什么?怕别人不知道还是受了强烈的刺激,以为网友能为你报仇雪恨,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衰到拿强奸说事儿,柯老师满嘴的臭大粪看来是喷完了!6、刘德华――衰,因为粉丝的后现代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桩发生在今年3月的闹剧记忆犹新,因为直到现在,可悲的杨丽娟还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还在对她的 梦中情人进行着骚扰。一个兰州的普通家庭,竟然因为女儿迷恋刘德华而搞得家破人亡,不禁让人叹息,到底杨父,一个人民教师,放纵女儿不理智地追星,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为了嫁给刘德华,一家三口砸锅卖铁来到香港,无钱回去的父亲就此自杀,客死他乡。在他的遗书中,满满地都是写了抱怨刘德华的语句,对于女儿出格的行为却不以为然。这是一起家庭悲剧,更是一起社会悲剧。而由此事衍生出来的,又是一连串的闹剧:状告刘德华、歌手杨臣刚赞助两万元、要请杨拍电视剧等等。很多人都在借此炒作,最无辜的,当属天王刘德华,也衰的莫名其妙。7、郭德纲――衰却不屈,但愿别心中有鬼 去年风光无限的德云班主,今年开春就挨了当头一棒。3.15当天,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郭德纲博客写道“央 视。电光闪处,屏幕中。藏秘排油,千夫所指,万人切齿。人在三更梦,祸到大门前,一个声音低声道:毁他……忽闻门外小童议论:不上春晚,遭报应了吧。”郭德纲没有央视话语权重,可无论在央视,还是在郭德纲面前,唯独消费者的话语权是弱势的,没有指责代言人的话语权,也没有选择谁来指责的话语权,郭德纲的衰与他的抗辩一样,就当是一段子吧!8、李赛凤――衰,因为“男才女貌” 按理说,一家子要摊上乱伦、通奸、偷情这些破事儿,即便别人不知道也觉得没脸见人,走路靠墙根,上街带墨镜,毕竟家 丑不可外扬,谁还没个起码的羞耻心啊!可人家李赛凤夫妇不但扬还扬的有声有色,整天拿着用过的避孕套、奸情照片等脏物到处吆喝,就跟说别人家事儿似的,这心理素质真是超强。但请李赛凤夫妇注意,不管你们两口子孰是孰非,都完全是你们自家的事情,没有必要吆喝的地球人都知道,公众知道了也没有义务给你们当裁判,想离婚找民政部门,想打官司上法院,收起避孕套啊、内裤啊、照片啊这些脏物,到该展示的时候当证据,好钢用在刀刃上,别跟个摆地摊的似的在各种媒体上炫耀。再者这些破烂事儿出现在公众面前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污染,是对公众的不尊重,如同把自家的臭鞋烂袜子挂在广场上,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这么基本的做人准则想必著名演员和著名医生不可能不知道。从李赛凤夫妇丑闻PK的内容看,两人都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买瓶妇炎洁洗洗,洗洗更健康,洗完了到街道办事处找个热心的大妈调解调解,好好学学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不再说了为荣,以没完没了为耻。9、毕福剑――衰,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38辆悍马和8辆霸道车组成超豪华车队、在闹市区招摇过市、任意阻拦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故意造成交通拥堵,毫无疑问,这场 婚礼的主人显摆的是自己的阔绰和气派,而主人显然明白,仅仅只有车,再豪华再气派也会被人当作就趁几个糟钱的暴发户、土财主,于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出面就为这场令全社会瞩目的婚礼打上了“层次”、“档次”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毕福剑所起的作用充其量是比那38辆悍马排气量更大、规格更豪华的第39辆悍马。央视的名嘴们果然在07年忙得一塌糊涂。毕富剑这位一笑起来你就找不到他眼睛的名嘴,就在岁末火了一把,上了无数次头条。如果说朱军是栽在了自己手里,那么毕大爷更倒霉,栽在了沈阳的那位富豪手里了。主持人走穴,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是被别人拿去当作炫富的工具,就比较郁闷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就不好了。最后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只能承认错误接受处罚。10、曹雪芹――衰并成为无数衰人的集结号 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在天有灵的话,面对“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林妹妹”、“你希望哪个林妹妹能胜出”、“你希望这个林 妹妹PK掉哪一个林妹妹”这样的问题时,估计能气的活过来,可这样的事情如今就在轰轰烈烈、堂而皇之的进行着,就算是红楼选秀成了烂尾楼,依然有包工头愿意接着干,没别的着,继续海选呗!估计参与过红楼梦中人的“秀男秀女”们是中国娱乐圈里最郁闷的一群,到消协投诉的念头都有,不过比他们更郁闷的还有一位,就是死后不得安宁的草学且老先生,谁考虑过他的感受?!
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注释:1、刘洪 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傲视传媒网 2005年12月30日2、、陈绚 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3月 P146--------------------------------------------------------------------------------时间:2006-6-27 12:37:00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道彩 阅读14次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刘道彩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04新闻地址:武汉体育学院邮编:430079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
阳光从窗棂的缝隙间挤进来,在桌上轻轻舞蹈,金色的身姿点缀了素纹的桌面。抬起头,我看见爸爸和妈妈的微笑沾染了金灿灿的阳光。桌子中央的火锅里升腾出袅袅的烟雾,悄悄地弥漫了整个屋子,鱼肉的鲜香飘荡在空气中,发酵出淡淡的幸福。我和爸爸知道,妈妈爱吃鱼。鱼的香在阳光的熏陶里愈发浓郁,爸爸笑着搓搓手说:“来,老婆、女儿,开动喽!”话音刚落,我就抓起手中的筷子,伸长了手臂开始捞鱼肉。妈妈看着我那猴急的样子说我是小馋猫,自己却也迅速在火锅里开始寻找。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俩,佯装无奈地摇摇头,也拿起了筷子。鱼尾,鱼头,鱼,鱼,鱼……我和妈妈美滋滋地吃着白嫩细腻的鱼肉,故意遗忘锅里许多大块的鱼骨头。那些鱼骨头有的全身赤裸,有的披着一星儿肉末,在沸腾的火锅中互相打闹。我和妈妈知道,爸爸爱吃鱼骨头。不一会儿,阳光就从桌面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锅里很快就只剩下了一些残渣,而我们仨面前的碟子里呢,鱼刺与骨头如同小山。我摸着肚子打了个饱嗝,睁大了眼,视线在三个碟子间转来转去。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爸爸碟子里的骨头最多,妈妈其次,我的只有一丁点儿。我想了良久,恍然大悟。我说:“啊哈,我知道了。”爸爸疑惑地看着我:“你知道什么了?”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道:“三碟之中,父多母次子少,和其身体力气一一对应也,岂不是一大发现?”爸爸和妈妈相视一笑。俩人的“眉目传情”让我莫名其妙。爸爸拍拍我的头:“非也非也。有些事你要慢慢领会。”我不服气地顶嘴:“有什么好领会的!不就是你吃的全是鱼骨头,妈妈吃的肉里有鱼刺,我吃的肉全是肉……”话音渐渐小了下去,我仿佛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想到方才吃鱼时的情景,我吃的鱼肉是最多的,可是鱼刺却是最少的……我转过头,视线穿过落地窗,午后的阳光下盛放着一朵艳丽的美人蕉,盖过了深绿的叶子,更胜过了焦黑的花根。又转回头,我睁大眼睛看着爸爸和妈妈,他们的眼已经浑浊,容颜已然苍老……青春的岁月早已从他们身边悄然滑过,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只为……眼睛有些酸涩,大概是阳光太炽烈了。我一句话也没说,只觉阳光逐渐朦胧起来,像一朵金色的花。原来,我从来都未曾知道。
提供一些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利:在我看来,把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之后,有可能就像我们所看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那么有趣,那么令人感同身受。而且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看。就能更好的拓宽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率和点击率。弊:如果我们把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国情和一些重要领导的讲话啊,报告等事当做娱乐生活来看,那么我们就会非常重视,而且不足与相信。如果一些领导颁布的政策,人民不相信,那么政策就行不通,到时候国家将陷入瘫痪局面。同时这么做也是非常不尊他人的成果。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也许和你的不同,请不要介意。也许以后能行的通。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7.5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7.5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36.3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7.5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7.5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36.3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注释:1、刘洪 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傲视传媒网 2005年12月30日2、、陈绚 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3月 P146--------------------------------------------------------------------------------时间:2006-6-27 12:37:00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道彩 阅读14次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刘道彩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04新闻地址:武汉体育学院邮编:430079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
2015最新韩剧推荐排行榜之MBC水木韩剧《她很漂亮》 主演:朴叙俊、黄正音、高俊熙、崔始源剧情简介:黄正音饰演的女主角过去拥有出众美貌长大后逆变成 “炸弹女” ,而朴叙俊饰演的男主角池晟俊则从小胖子成长为了男神,两人命运反转,再次相遇会有怎样的精彩的故事呢?
刘江:《时尚》杂志现在有12本杂志,这是我们创刊十年来成果的体现,创刊《时尚》编辑在93年八月,在当时市场高档杂志是空缺的,当时时尚的起步应该说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十年来我们员工不断努力,使《时尚》品牌得到了发扬光大,也对现现在的年轻人群产生了比较深的影响,时尚阶层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我们杂志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我们杂志发展的比较快,所以到今年我们是12本,形成了相当于集团的规模,最重要是这些杂志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应该是领军人物。我们时尚杂出是一本男性和女性内容的综合杂志,两面是双封面,就叫《时尚》,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变成一本男性的,另外一本《时尚》先生,我们给购买美国的版权,这两本杂志以后我们不断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又创办了时尚家居、时尚旅游、时尚中国时装,还有我们对的时尚健康杂志做了改版。主持人:《时尚》杂志马上就要迎来它十周岁的生日,这个星期六要举行一个时尚慈善义卖的活动,这是不是《时尚》十周年的序曲呢?刘江:这个活动体现了时尚的深度的人文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对环境对人们品味提升,这个杂志也是我们时尚集团做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个杂志已经在这个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应该不到两岁,但是它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巨大,一个是在读者的认知上,我们有一个排名,是一个第三方的调查,新生代的调查,它已经在高水准读者当中的阅读率,就是时尚类杂志排到第三。它的广告应该也是炙手可热。主持人:都被一些高端品牌垄断了。刘江:因为这些品牌和它找到了共同点,所以它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主持人:你刚才提到关于时尚杂志的排名,时尚类杂志似乎已经达到超饱和状态,你目前的市场状况有什么样的看法?刘江:第一我认为市场没有饱和,时尚杂志虽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饱和的地步。我向你透露时尚还会做新的刊物。再一个从国际和国内的情况对比来看,国外的杂志总量比我们还要大,说明从发展的空间来讲还非常大,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市场的竞争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集团的雏形,实际上我们也有我们的战略部署,我们在杂志的品牌上,我们会市场细分,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引导性的工作。《时尚》最早就把男性和女性分开,就是两本。后来我们把家居单列出来,实际上我们各刊在各个领域里面就是在第一的位置。我们的《家居》就单出来作为一本杂志。我们的《健康》也是,现在没有一本象健康一样的杂志。主持人:《时尚健康》办的非常不错,我是忠实的读者。刘江:《时尚健康》、《时尚旅游》都办的非常好,我今天带来一本,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期杂志我们做了一个《五十个一生必游之地》,这期杂志在市场上的反响是非常好。在时装里我们的Bazzar异军突起,一下抓住一个点,人们对视觉的需求一下得到了满足。主持人:你刚才提到时尚旅游,最近这段时间《时尚》杂志社推出的这些新刊似乎都是针对于中产阶层,或者是针对成功人士,这是否意味着《时尚》把精力都已投入到高端的受众群?刘江:我的办刊理念就是讲它是一个梦想。人们其实都要追求一个梦想,一种是享受到这个梦想,正在享用期间,还有一种是在追逐梦想,这都是我要的读者。网友:《时尚》从当年的一本杂志发展成这么多系列的杂志有没有秘诀?刘江:我们不是把它作为商业的东西来做,我们的出发点是讲究人文精神的,我们的办刊理念是让人们时尚的生活,为了让人们能够时尚的生活,我们把最好的东西展示出来,把最好的东西创造出来,我们非常重视原创精神,我们在创造的过程我们的创作人员得到他们那一份快乐,他们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在他们这种快乐的、不断的复制当中,我们的作品就会越来越精彩,这是我们《时尚》能够保持比较长久的生命力的秘诀。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对杂志充满了热情,像我和我的搭档开始做杂志的时候没有想要挣钱,只是想做一本好的东西给人家看,做着做着,市场就在不经意之间,因为我们觉得至少我们找到了市场的需求,最后就需要起来,经济效益就随之而来,就是你想赚钱钱就来了。我们办了一本,还想办第二本,是因为我们觉得还有市场空间。我们做家居的也是这样,家居马上要改成半月刊了,又会呈现另外一个新的杂志。秘诀就是我们永远能够发现新的市场空白,还有在现有的《时尚》的平台能够创新和发挥。因为我们在操作,特别是我们去年我们一下上了四本杂志,我们的人没有增加多少,我们也没有像有的做杂志的人一下赔一千万,两千万的人,其实我们用很少的钱就把这个杂志做起来了。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优秀编辑对一本杂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时尚》除了在保持它的本土化和原创性的基础,它也是一本国际性的刊物,有国际媒体的协作,我们也可以在杂志上看到很多国外的内容,你对于媒体合作怎么看?它是不是办杂志的优势。刘江:《时尚》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我们从创刊开始就寻求合作,我们觉得有国外经验,应该说是人类共享的经验,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排斥,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上会有逐渐趋同的现象,中国加入WTO也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寻求版权支持也是这样的思路。但是不是只要有了版权就肯定能成功的,在国内已经有失败的例子,我们的版权是利用的比较好。我们的办刊理念是我们有一个本土意识,国际眼光,既有国际化的内容,我们用本土的东西把它改造,来适应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我们现在有六个国际合作伙伴,我们时尚旅游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版权,另外我们刚刚推出的作佳是普尔梅地亚,我们的时尚健康男士版,我们又购买了美国一家出版集团在健康类上很有专项成就的杂志的版权,在版权上我们是大胆使用。领域我们还有一个词汇叫巧用版权。另外我们还有没有版权的杂志,我们的时尚家居和时尚健康就是自己办,就是完全本土的,它也非常成功,在我们集团的份额也是非常大。这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也注意到,比如家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家居风格,它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即便中国有西班牙风格,有南美风格,还是带有相当浓厚的本土色彩,所以我们的家居就是要介绍国外的东西,可能零星的购买版权资料,但是我们没有购买版权。所以我们用自己的版权,已经有人来跟我们寻求要我们时尚健康的版权输出,所以我们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主持人:下一步新的目标和举措是什么呢?是不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了。刘江:我是把中国当做国际市场来看待,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杀出去,而是人家打进来。在中国这个战场上我们一定要立足,就像有一句套话叫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就等于把世界的事情做好。主持人:目前《时尚》杂志除了做平面媒体,是否还在其他行业里进行探索?刘江:实际上《时尚》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还会做我们熟悉的和我们不熟悉,但是我们觉得有希望,有把握成功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做新的杂志,另外我们已经做了的,像《时尚》的图书公司已经成立了,不久我们会推出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的经典图片,叫做《透过镜头》,都是经典图片,经典照片,大家知道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的拍片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比如有200人报这个选题,可能最后只有几个人的选题通过,比如拍一个动物的哺乳过程,他可能要等一年。拍一些特殊的图片,比如珠峰的图片,都是国际地理拍的,可能在我们时尚之夜前后就要推出。另外《时尚》的网站,为了给网友更及时的提供咨询,我们的网站也加强了投入,做的比较多一些。另外我们还做了《时尚》读者订阅中心,订阅中心在刊社里面我们做的比较大,也是比较有规模。另外我们可能还会做的,就是因为立体发展,我们可能和其他的伙伴一起做。像发行我们已经做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有一些电视台也在跟我们寻求合作,这些都在探讨,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它是我们的方向。主持人:目前《时尚》盈利的比例中是发行的收益比较高还是广告的收益比较高。刘江:《时尚》的盈利模式还是靠广告为主,《时尚》创刊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模式,我们的刊物特别强调是有效的送达率。我们的发行实际上应该说在《时尚》类杂志里面应该是名列前茅,但是我们的盈利模式里面广告收入是主要的盈利点。我们的杂志做三百页这样的规模,实际上懂印刷的人知道,在发行上我们是补发给读者,所以读者能够体会到看时尚杂志能够得到隐性的收益,和刚才一个问题链接,有的读者说他的钱都购买《时尚》,那么两个问题,一个是要问你得到了什么,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不能用钱衡量。第二在印刷上的投入我们的投入非常大,我们给读者提供是超值的东西。是谁帮助我们提供的超值是我们的广告商,我们不去特别追求,它也会增加。就象我刚才讲我没有刻意的赚钱,也赚钱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的覆盖率、品牌效应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在盈利模式我们是广告为主,发行上我们给读者让利比较多。网友:什么叫时尚,很多人看同一本时尚杂志,是不是在思维上也变的趋同,那样还能称得上时尚吗?时尚的东西是不是有长久的生命力呢?刘江:其实《时尚》已经在进行自我批判了,有的时候如果把《时尚》看成纯粹的物质的堆积那就是潜表的东西,因为真正的时尚是一个发展趋势,是具有人文内涵,是一种文化形态,这种东西我这里简单说可能说不了太多,但是可以告诉你,我觉得时尚是精神内涵更多的东西,我曾经说过,时尚是一份好心情,看起来是普通的话,但是背后是你如何看待生活,看待生活的角度,比如你对理财的认知是什么,你的居住环境的评估和判断是什么样的,你对造型、设计、色彩,你的审美是什么,这些都是时尚的内涵。我们《时尚》杂志不断的讲这些知识的积淀成为你潜移默化的东西,比如你选一个眼镜你说它好看,为什么跟16岁的女孩子的观点不一样。时尚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刘江作客新浪有的时候时尚容易被人误解,比如他穿的东西好就是时尚,但是这里面有历史的东西,有民族的东西,可能他不知道。我们认为时尚是什么?我们有责任,我们也可以,一个是理直气壮,再一个也很应该做这件事情,告诉人们真正的时尚的内涵,我们甚至想引发这个讨论,因为有的杂志觉得我们创办一本新的杂志的时候,印刷漂亮,拍一点时装的片子,这就是时尚了,其实恰恰他不懂。比如我们的“Bazzar”这期的色彩,和我们客户的色彩是契合,这种契合不是偶然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它这个去拍这个封面,但是在文化认同,审美上,潮流的分析我们是一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所以这种东西你会知道什么是这个时期体现美的一种精神,或者是为什么。看了我们杂志你就知道为什么,你不仅会这样做,你还知道这样做的理由,这就是成熟女性和不成熟的女性的差别。但是我相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时尚人群会逐渐扩大,大家会越来越认识到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会有一个过程。主持人:你是在时尚圈里呆了很久,也算是专家了,你觉得自己是时尚的人吗?,你平时对时尚的事物敏感吗?刘江:专家不敢说,因为做时尚,其实内心的境界可能是更重要的,你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处理关系的方法、情感表达方式,它是综合成为一个人他是不是时尚。可能我在某些方面我有我的特点,其实特点就是时尚,我就是我,我有我个性的东西,也许在着装上,也许在休闲方式上,也许在个人的偏好,在表达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上我有我的特色。我曾经自我评价我,第一在品质上我是一个书生,因为我与人为善的态度、追求内心善良的这种欲求,以及我随和和率性的感觉,这是我的一个特点。我是曾经做过很多工作,我觉得我的快乐是在我的生活当中至少占了70%的份额,一个是我自己这样努力,我也希望我们的同事这样,我会给同事们营造这样的空间,快乐的工作,只要把你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你的成就感是以乘法计算的。主持人:据我所知,你以前是学中文的,我觉得一个学中文的人,似乎应该非常忠于本真、非常重视精神感受的人。你在进入时尚行业之后,在内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刘江:其实我喜欢文学,最早曾经写过歌,当然也出过诗集,我的文学梦有从来没有消失过。我在去年我们《时尚》九周年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最后我和我的搭档合作,我写诗,他写书法,我们把它制作成一个非常精美的贺卡,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网友: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两句当年得意的诗作?刘江:这个没有准备。我想起一句,我描述当时的一个夜晚的情况,描述夜晚的到来,我是这样写的叫做“一大滴浓墨,在宣纸上化开,夜就这样到来”,这是我自我得意的一句。因为我想这是一种审美。另外一个写华清池的诗,最后的结尾是“浅浅的一池清水,泡烂了一个王朝”。网友:你认为办一本杂志的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刘江:有一个目的宽泛或者目标化的给人们的说法就是给别人一种精神的滋养,就是能不能通过这个杂志让人觉得它的营养、滋养,基于这一点,我们对编辑的要求就是说,就是每一本杂志要有它自己独特的声音,绝对不能和另一本一样,要宽泛的理解时尚,当然具有时尚的精神内涵,一种风貌,但是仔细去读,每一本杂志是个性的、自我的。个性就是时尚,同时每一本杂志在这个领域,它会提出自己的声音,会有自己的理念,我们每本杂志,每期杂志都要有成为社交谈资的话题,这就是我说的内涵的体现。网友:都说传媒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杂志也是吗?你认为这种现象能持续多久?刘江:这个我真的有不同的看法,我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做传媒十年了,十年磨一剑,台湾有过流行的说法,叫做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做杂志,因为做杂志投入很大,从成功率来讲就已经相当少了,因为杂志是眼球经济,杂志难在它是连续的购买物,不象有一些东西生产一批卖出去就行了,这不是投资特别容易回收的,也不是像人们说的最后一份暴利的行业,其实传媒产业里面做杂志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面扔掉了不少钱。我觉得是浪费了资源,因为想当然的认为办一本杂志就能赚钱,我知道纷纷倒下的是多数。我有一点算是探讨,实际上做杂志还是要做杂志的去做,而不是商人去做,因为商人可能对市场、对赚钱的意识太强,就是老想着赚钱,他投入的时候,可能放进五百万以后,如果没有收回的时候他就不再投,可是恰恰再投两百万就可以赚钱,他就不继续投了,这点是商人和文化人的区别,往往是文化做杂志才能够持久。我和我的搭档,和现在的同事们很上瘾,做了以后觉得还能做的更好,我们《时尚》的敬业精神,用合作伙伴来比较是比较合适,说我们时尚的人很敬业。我说你们做的好不好,由很多合作方来评价,我经常跟我们的同事来讲,我说你们做的好不好,你们说了不算,是合作伙伴说好。我跟总编讲,你说杂志好,好卖吗,读者说好才是好。网友:你对香港那边出的八卦娱乐类杂志有什么看法?刘江:人们特别疲惫的时候需要一些搞笑的东西,在中国市场不一样,它的市场会是一部分,它不会成为主流。主持人:因为现在大家对时尚的需求,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所以现在时尚类的杂志才会受到这样的关注。网友:《时尚》给大家的面面貌是大众的,而不是边缘,但是似乎现在边缘是非常有市场的,你会考虑出一本先锋的杂志吗?刘江:要做杂志也好,要做什么也好,你要占主流,在时尚媒体你要成为主流的话,《时尚》目前的选择,目前的模式,目前的状态是占据主流的地位。但是不能说《时尚》的东西包罗万象,《新锐》的东西也是有很成功的,比如《新周刊》就很成功。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这种新锐不是标榜新锐就可以新锐,这些咨询,生活提供的原始材料是不是足够你做一本连续出版物,应该说《新周刊》是非常非常敬业的人在做的,同时也是非常非常成功,但是他可能会有水准的起伏,同样的东西,别人已经做了,别的人再去做新锐,用这个角度切入不见得是最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