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悉尼歌剧院的天才设计者及其悲剧”,《人物》1995年第6期2.“端纳──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悲剧”,《人物》1997年第1期3.“澳大利亚新闻自由:阳光与阴影”,《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5期4.“走进7号电视台—澳大利亚的电视记者”,《中国记者》1998年第7期5.“新闻文体的两分法及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4期6.“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方法》1998年第8期7.“阶级性、客观性和宣传:中澳新闻观点比较研究”,《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期8.“1949年以来的澳大利亚—中国关系”,《当代世界》,1999年第1期9.“澳大利亚新闻主持人的命运”,《 当代世界》1999年第2期10“比较的新闻: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1期11“历史选择了1972年:中澳关系重大转折的若干历史因素”,《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2.“记者与新闻自由:对澳大利亚传媒的观察”,《当代世界》,1999年第2期13.“调查性新闻报道:对中国和西方的观察”,《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14.“世纪之交的审视:西方“中国传媒研究”的某些新视点”,《国际新闻界》,1999第6期15.“以激动人心的方式来反映世界——澳大利亚新闻照片中的煽情主义”,《国际新闻界》, 2000年第1期16.“中国的端纳”,《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17.“北京的莫理逊”,《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2期18.“斯诺的另一精神世界”,《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19.“爱泼斯坦同志”,《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20.“澳大利亚报刊溯源”(上),《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澳大利亚报刊溯源”(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5期“澳大利亚报刊溯源”(下),《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21.“不屈的白修德”,《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5期22.“中国,你迷倒了多少澳大利亚人”,《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版,2000年5月8日23.“索尔兹伯里与中国的长征”,《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24.“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25.“比较与交流:中国的两次革命”,《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6.“比较新闻学:历史、现状与难题”,《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6期27.“当代澳大利亚报业研究(1920-1999)”,《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1期28.“比较新闻学:方法与界定”,《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4期29.“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2期30.“澳大利亚:谁在教授新闻学?”,《当代传播》,2001年4期(第一作者)31.“博士论文写作”,《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02年2月23日32.“全球化背景下的澳大利亚广告业”,《国际新闻界》,2002年2期(第一作者)33.“新闻主持人的风骨”,《新闻记者》,2002年2期34.“澳大利亚杂志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年5期(第一作者)35.“大冒险家哈同与他的中国妻子罗迦陵”,《纵横》,2002年10期36.“英语硬导语写作的10 大要义”,《新闻记者》,2003年7期37.“格拉斯戈学派的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2期38.“比较新闻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第一作者),《新闻知识》,2003年9-10期合刊39.“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群体,《世界环境》,2004年第4期。40.“当代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的三个著名实例”,《世界环境》,2004年第6期。41.“美国环境新闻的崛起及其先锋人物”,《国际新闻界》,2004年3期42.“环境新闻学概念初探”,《新闻记者》,2004年第9期43.“拷问慈善机构:中美调查性报道趋同性研究”,《新闻记者》,2005年5期44.1936:斯诺赴西北采访的台前幕后”,《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45. “IRE、调查性报道与中国观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4期46. 《帕克传媒帝国:传奇与重建》,《新闻记者》,2006年3期47. 《独立新闻人的演进: ——兼谈《新语丝》对主流媒体的冲击》, 《新闻记者》,2006年7期48.《媒体的尴尬——花园口决堤虚假报道68周年回顾》,《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期49. 《光荣与梦想的终结:美国中国通记者的命运及麦卡锡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4期50 《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新闻记者》,2007年5期51.《绿色的呼唤:悉尼晨锋报与人民日报环境报道研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52. 《环境报道的宣传色彩与新闻的客观性》,《国际新闻界》,2007年10期53. 《旧中国留美新闻人的抉择与命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4期
提供一些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可以的,以你要求帮
主要内容《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主要思想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 孝道思想 《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
大学生学习礼仪很重要 “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现代社会“礼仪”一词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其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等。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可以使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也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文明和和谐。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至今有着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当然在我们大学生的领域内,礼仪礼貌也是举足轻重的。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对人才的德和才做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夫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意思是说,德是统帅,才是被统帅的。如果摆不正德才关系,把才看成德,选人用人就会失误。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 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有些人学了一生,而且学会了一切,但却没有学会怎样才有礼貌。”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所发展。 普及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及大学生礼仪,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普及大学生礼仪,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 在普及大学生礼仪的同时,规范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精神风貌建设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学生礼仪自身要求规范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化,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则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而混同于社会一般青年了。 其次,大学生的精神建设要求大学生礼仪规范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大学生礼仪的规范,必将直接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建设。 规范大学生礼仪,既要令其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切实可行并大力推广。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艺术特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它的语言多用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得出简明的结论,而没有采取滔滔论辩的方法,但其论辩性仍旧可以觉察得着的。比如“大学之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段,开头用对比说明问题,先正后反,最后一句总结,条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学记》在论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简洁鲜明,不枝不蔓。比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一段,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的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扩展资料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
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⑵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⑶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⑷教学方法:
第一,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第四,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学记》被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较有系统的一篇教育论著。即中国的教育学,所以你看我们有时候读师范,读了一大堆西方的教育学的理论,却对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教诲知之甚少,其实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原来觉得中国传统的教育很落后、很腐朽、很压抑人。都是那些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但是当我真正去深入学习这一篇深刻的时候,我却发现:我们的老祖宗不但不强调这样,还非常反对强压、灌输。这个在后面的论著当中,讲课当中我再跟大家一一的分享。那这一篇《学记》呢?它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的目的;教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育体系的设置和管理;还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运用;它还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慎于开始”的教育经验。以及“长善救失”、“善喻而教”的教学原则。虽然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它的内容却相当的丰富,对指导我们当前的教育,都有相当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by黄能武老师望采纳
影响着民初的新闻采访写作的成型与新闻理论的启蒙。
作为民国第一代,民初名记者群体有着诸多的共性,其中留日背景是他们从事新闻职业生涯共同的底色。
那些留日期间的学习经历和新闻实践,都或多或少影响着诸如黄远生、邵飘萍、任白涛这些人的新闻理念与实践,如黄远生“独立自尊”的职业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形成、任白涛新闻理论的初成、邵飘萍新闻技能的完善等,其中都能看到留日的思想文化、新闻学理和新闻实践的影响;
而作为新闻领域的大家,他们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又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民初的新闻采访写作的成型与新闻理论的启蒙。
此外,民初记者职业风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侠”精神—— 敢于直言、舍生取义的精神内质,这种“侠”精神,他们不但宣之于言,也践之于行,从民初记者的报刊文章、职业体认、甚至具体的革命行动中表现出来。
这种“侠”精神的出现,有民初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因素,也有民初记者“成名的想象”,究其内质,它既是中国传统儒、墨、道家文化内涵汇聚成的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底色的精神表征,也是近代报人由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到记者职业伦理追求之间的悄然过渡。
扩展资料:
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安纳斯脱61美查在上海创办了一份名叫《申报》的报纸。美查是想用办报纸赚点钱,来弥补做生意的损失,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办成了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的报纸。
在这以后,特别是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报纸的发达,催生了一种叫“记者”的职业出现。
虽然现在记者总被笑称“妓者”,可在民国时期,记者不但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还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在面对生杀予夺的权贵军阀时,不少记者更是以其铁骨铮铮、毫不退缩的硬汉姿态出场,在新闻史上写下极具光彩的一笔。
黄远生与袁世凯的攻防战。
第一个应该被提到的民国记者必须是黄远生。算起来,他从事新闻行业总共才3年多时间。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新闻行业干3年,基本上还是处于摸爬滚打阶段的“新兵”。可就在这3年时间内,黄远生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他第一个使用“通讯”这种新闻题材并将之打造成中国新闻界的品牌,同时,他又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学的首倡者之一……最后,他是中国第一位被暗杀的独立记者。
参考资料:安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民国时期名记者群体研究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拉奇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出版过数本小说,代表作《男子汉》于1979年7 月出版,累计印数超过 150万册,有14种译本。80年代初期为自由撰稿人。1980年8月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
课程论文 《中外名记者研究》已发送两篇,希望有帮助。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写作指导·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帮你找到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背景和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报房京报从崇祯末年以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4、我国唐朝出现的古代报纸是有史料为证的,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5、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6、“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7、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是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8、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10、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12、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是1857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3、1872年,路透社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14、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是创刊于1872年2月4日的《循环日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15、《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查。我国最早的白活报是申报馆于1876年创刊的《民报》 16、在北京出版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戊戍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纸是《时务报》,报刊宣传家是梁启超,“时务体”就是以他的政论文章为代表。戊戍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宣传阵地是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由梁启超主持编务。戊戍政变后,得以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是《知新报》(澳门)。 17、太平天国设立的“刷书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队伍所办的第一个出版宣传机关。 18、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阐述他的报刊思想的第一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首次提出了“耳目喉舌”论。 19、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妇女报是《女学报》,是上海女学会的会刊。 20、维新时期重要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译文《天演论》和《群学肄言》(部分)最初发表在《国闻汇编》 21、1911年7月,《大江报》发表了两篇著名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作者是詹大悲。 22、《苏报》易帜后,开设了“学界风潮”专栏,集中报道学生革命团体活动的消息。 23、兴中会办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是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第一任社长是陈少白。 24、黄远生的采访四能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5、1872年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26、于右任的笔名有骚心,大风,神州州主等。所谓“竖三民”是指他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27、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家英文报纸是《德臣报》和 28、同盟会在海外创办的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在东京出版的《民报》,首任主编是胡汉民,后由章太炎主编,与在横滨出版的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大论战。 29、中国在清代末年才开始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和《大清报律》(1908年,第一部新闻法) 30、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1月在上海建立起来的。国人自办电台最早的是1926年的哈尔滨电台。 3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其原名为《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于1868年创刊。 32、五四时期著名刊物《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最初即发表在《新青年》上。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他自己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发表陈独秀写的《谈政治》一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这表明它的改组基本完成,由启蒙报刊转变为无产阶级报刊。为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新青年》同时创办了小型政治报纸《每周评论》,1918年-1919年在北京出版,宣传了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参加该报编辑的三位文化名人是陈独秀、李大钊和周作人。 33、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第一个党的日报是《热血日报》,主编是瞿秋白。《热血日报》办有副刊《呼声》,刊载评论、通讯和文艺作品。 34、由周恩来领导组建的延安新闻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试验播音,呼号XNCR,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35、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中社”,1937年1月改为现名,1939年初,与《新中华报》分开而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第一任社长是向仲华。 36、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共产党的《译报》停刊后的第二年,改名为《每日译报》出版,以英商的名义发行,此类报纸被称不“洋旗报”。 3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先驱》。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该报23年10月创刊,第一任主编为恽代英。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常用的笔名有但一、天逸、稚宜等。《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7月,在动员苏区青年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贡献。 38、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中国记者。 39、《大公报》最早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复刊出版了《大公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时,曾声称“四不”,指的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后成为《大公报》的社训。 40、《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戈公振,该书出版于1927年。 41、194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42、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两位著名新闻工作者是邵飘萍和林白水。 43、1947年,在解放区新闻战线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打击了新闻报道中虚夸不实的报道作风,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44、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了《新青年》月刊和《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主编是李达。 45、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于1932年3月20日。 46、毛泽东1919年7月曾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连载的大文章,题为《民众的大联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名义主办的《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编辑了前四期,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等文章,以子任的笔名为《政治周报》的“反攻”专栏写了一系列的犀利杂文。 47、邓小平1933年5月曾主编《红星报》 48、《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是潘梓年。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兼任《新华日报》的董事长。1945年11月和1946年4月,《新华日报》曾先后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和《可耻的大公报社论》两篇文章,与《大公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9、复旦大学新闻系于1929年正式组建,首任系主任是谢六逸。 50、长征中,红一军团的《战士报》曾详细报道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迹。 51、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了公开机关报《解放》。 5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曾开展拒检运动。 53、1948年,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文献。 54、陕甘宁边区面向群众的报纸是1940年创办的《边区群众报》。 55、1918年10月,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 56、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两个报纸合并,改成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中共中央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主编是杨松。该报于1942年改版,进一步加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无产阶级党报经验的文章,其中1943年9月1日发表陆定一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新闻学研究。 57、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社长、总编是邓拓。1950年到58年,他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8、拒检运动中,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是《延安归来》,作者黄炎培。 59、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倡导集纳批判,目的是批判反动新闻事业,建立代表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60、1948年6月,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 61、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作新闻通讯著称,他曾反对孙中山,但对袁世凯某些专制和卖国行为表示不满,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遭暗杀。其著作后人编成四册。 62、旧中国报业家史良才,曾任《时报》主笔,1912年10月接办《申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倾向抗日,革新《申报》,1934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63、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在天津学习时,主编革命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组织革命团体,1920年1月创办《觉悟》革命刊物。 64、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著作,于1923年出版。 65、1931年,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红星报》,由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红星报》在长征中继续出版。 66、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主编出版《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67、解放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曾在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发表了大量的旅行游记,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68、五四前后,我国报纸著名的四大副刊是《觉悟》、《京报副刊》、《晨报副镌》和《学灯》。其中上海的两大报纸副刊是指《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其余两刊则在北京出版。 69、成舍我所办的《立报》之所以能创当时报纸发行的最高记录,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化”。 70、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的范长江,在采写这些通讯时是《大公报》的记者。 71、徐宝璜所撰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3、《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4、《东方杂志》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5、《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6、《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7、《中国日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8、《开智录》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9、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10、《苏报》案(03新名)我国近代著名报案。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1、章太1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12、《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13、《中兴日报》(98名)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14、《中国女报》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15、《神州日报》(95名)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16、“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17、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19、《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21、《报纸条例》(02论)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22、《出版法》(02论)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23、癸丑报灾(99新名)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24、黄远生(01新传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25、邵漂萍(01新传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王韬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3呼吁言论自由。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2.郑观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3.康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4.梁启超5.唐才常(1867~1900)字佛尘,湖南浏阳人,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唐才常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新报》和《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向读者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湖南知识界有很大影响。6.谭嗣同(1865~1898)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与唐才常合称“浏阳二杰”。谭嗣同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在《湘报》工作的半年间,发表了25篇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英勇就义。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他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报纸的时效性最强,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认为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这些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7.严复(1854~1921)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维新运动知名人士。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阐述了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张,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1897年,严复与友人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但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渐趋保守。8.章士钊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1925年兼署教育总长。曾参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办《甲寅周刊》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著有《柳文指要》等。9.章太炎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满出狱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但他好用古奥字句和文言语法,传播效果不如梁启超的文章。五四运动后潜心治学,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倒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支持抗日救亡。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传世。10.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他所创办的报纸揭发贪官污吏,披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读者欢迎。他还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著述有《右任文存》等。11.远生(1885~1915)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其为“报界之奇才”。他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通讯特点:1题材务求重大。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4通俗自然,文风不拘一格。·发明了“新闻日记”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评论当日新闻事件。·其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政治上,黄远生的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黄远生的文集《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集。12邵飘萍(1886~1926)(07)·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著名报人,被誉为新闻全才。·早年被《申报》聘为通讯员,参加南社。·1911辛亥革命爆发,任《汉民日报》主编,开始职业报人生涯。后接办该报,抨击军阀、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后被逮捕入狱,汉民日报被封。·1914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1915创办东京通讯社。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曾首先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1918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以消息迅捷闻名,有本社采写+翻译的外电。开展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国会动态等做出翔实的报道。·1918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1919因揭露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1920回国复刊,使该报成为北方一份有影响的大报。·业务上,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新闻全才。尤其善于新闻采访,其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政治上,紧随时代步伐,不断进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1926年3.18惨案全力揭露真相,抨击军阀当局罪恶,被列入通缉黑名单,后被枪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13林白水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曾两度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兼学新闻。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纸的编辑、记者、主任和社长。1926年8月因所写《官僚之运气》一文触犯当局,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林白水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14刘少少(1870~1929)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报刊的编辑、记者、主笔。袁世凯办的《亚细亚日报》创刊时,曾应聘担任主笔。1918年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研究老庄哲学。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但他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有报界“怪杰”之称。5.徐凌霄(1888~1961)笔名彬彬,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16胡政之(1889~1949)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曾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担任王郅隆主办时期的天津《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赴欧采访,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的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17张季鸾(1888~1941)民国时期的著名新闻记者。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鸾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而被逮捕。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袁世凯死后,张季鸾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和《中华新报》总编辑,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狱。1926年,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在新闻界开始享有盛名。18.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点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编辑,为《甲寅》月刊写稿。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撰工作,还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国民新报》等报刊。此外还指导过多家报纸杂志的编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牺牲。20徐宝璜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教育家,1912年赴美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北京《晨报》编辑,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1918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被推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所著的《新闻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中则称徐宝璜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21蔡和森湖南人,1915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同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党中央的宣传工作。曾负责《先驱》半月刊、《向导》周报。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涉及面非常广泛,既有理论深刻的长篇大论,又有一针见血的短文,分析精辟,逻辑性强,富有战斗性和说服力,在当时有很大影响。1931年,在香港被捕遇害。22.恽代英我国著名青年运动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和报刊政论家,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任《中国青年》主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或参与报刊10余种,先后编辑过《新建设》、《红旗》等刊物。他的文章既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年的办报实践使得恽代英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注意理论探索和总结,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建设作出了贡献。1930年5月被捕,次年在南京被杀害。23.萧楚女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宣传家。五四前夕,任汉口《大汉报》副主编。1922年后任重庆《新蜀报》主笔。1923年到上海编辑《中国青年》。1925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他自学成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的文章情理并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击中论敌要害。1927年在广州“四一二”反革命中被害。24.成舍我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早年在《益世报》担任记者、主笔、总编辑。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形成“世界”报系。他还在北京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培养新闻人才。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1934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5年赴上海创办《立报》。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和重庆相继主持《香港立报》和《世界日报》。抗战胜利后恢复出版上海《立报》和北平(今北京)《世界日报》。1952年由香港去台湾,在台湾各大学任教。后在台北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后任世界书局董事长。1988年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1991年在台湾去世。25张竹平·原任职申报,后自立门户。·1926与人合股购进上海《时事新报》。·1928,将早年经营的 申时电讯社扩建为 申时通讯社,后成为国内很有影响的通讯社之一。·1931任英文《大陆报》经理。·1932与人创办《大晚报》。·后张 将以上三报一社合并,成立四社联合办事处。在国民党压力下,财阀孔祥熙强行收买。26史量才进步的爱国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自任经理,在他的经营下,《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分股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深深认识到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蒋介石对日妥协“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他组织上海各家日报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还发表时评,矛头直指蒋介石。“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史量才发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并被选为会长,积极募集救国捐款,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同时,史量才还对《申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量才和《申报》的一系列改变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特务枪击,当场死亡。27.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后创办和主编过6报1刊,创办了著名的“生活书店”。1926年10月邹韬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开始了他的报刊生涯。“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决反帝的爱国者,最终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了《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写的通讯和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报刊思想,即“韬奋精神”:①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气节;②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③热心服务读者的办报作风;④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邹韬奋的报刊活动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后创办和主编过7个报刊。(1)《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上海职教社创办的机关刊物。创刊之初以“传布职业教育的消息”为宗旨。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九一八”事变之前,该刊以力求政治清明与事业振兴为目标;“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迅速走出改良主义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转而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抗日军队捐款的活动。此外该刊还发表文章系统介绍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该刊十分重视读者意见,开辟“读者信箱”专栏,征求读者意见,积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该刊的“小言论”专栏也很受读者欢迎。在新闻业务上,《生活》重视选材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主张文风要明显畅快,深得读者好评。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销数增至1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2)《大众生活》1935年,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在发刊词里,韬奋提出要把实现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众生活》竭其全力报道了这一伟大运动的过程,并发表了许多态度鲜明的评论,给学生的爱国运动以热烈的声援。这个时期,发行量达20万份,又创全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1936年2月29日,国民党政府查封了《大众生活》周刊。(3)《生活日报》1936年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惟一一张日报。该报出至7月31日自动停刊。(4)《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年在香港创刊,后改名为《生活日报周刊》。8月,移到上海出版,改名为《生活星期刊》。(5)《抗战》3日刊和《全民抗战》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第二年7月,与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在汉口出版,韬奋主编。1941年2月被查封。(6)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 5月17日,《大众生活》在香港复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邹韬奋的报刊理论韬奋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刊的经验,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见解:(1)关于新闻言论自由问题接办《生活》周刊之初,他认为办报刊应该“心目中全无党派”,报刊应“成为社会上人人的一个好朋友”。在《生活》周刊一再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他考察欧美许多国家之后,他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和资本帝国主义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却有多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2)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①他接办《生活》以后,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他十分重视这个栏目,称读者来信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热心为读者解答各种疑难问题。②在报刊文风上,强调内容精炼,篇幅短小,提倡“明显畅达”的平民文风。③在经营上,他认为“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入,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尽量减低报刊售价,并坚决拒绝不义之财。(3)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创造的精神”。他办的报刊,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他的报刊为读者欢迎,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4)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邹韬奋热爱新闻出版工作,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他曾经提出,理想的编辑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大公无私;二是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三是文字畅达;四是至少精通一种外文。他还提出过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健全的体格,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邹韬奋新闻奖”(94)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邹韬奋同志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而设立的。1993年设立,每两年评奖一次,宁缺毋滥,奖励新闻编辑(如负责通联工作、写新闻评论的、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员)的最高奖。】28.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记者身份从成都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考察川、陕、青、甘、内蒙等地,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西安事变后,他深入西安采访周恩来,随后进入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他发表的通讯《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辑入通讯集《塞上行》。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前线采写大量通讯。1938年发动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后又于1938年10月20日在长沙与胡愈之等创办国际新闻社。1939年5月,范长江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新闻奖”(92)(1)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该奖1991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人品、文品俱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2)该奖项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检阅和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我整理了记者职称论文省级刊物范文,欢迎阅读!
新闻记者的修养
摘要:记者的修养重在自律自勉,主要包括知识修养、作风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1 知识修养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若是知识贫乏,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专业的以及基本情况全然不知,那么,采访对象从心理上就不重视你,采访活动就会受挫。所以,记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1)政治理论知识。即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是记者的基本条件。记者在采写活动中,将报道写活、写短固然重要,但主要是看准、写深,发现并解决问题,善于抓住和揭示事物的特点与本质。而要做到这几方面,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记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知识修养。因此,记者要系统学习、钻研,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科学理论体系。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自觉地从理论角度总结自己的新闻实践;
2)新闻学专业知识。这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业务知识的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史,掌握新闻传播中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录音、播放、摄影、广告、攻关、媒介管理等业务知识,才能成为理论扎实的实践者;
3)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这主要指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社会科学知识,首先要把重点放在文史哲和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具备文学功底,能熟练驾驭语言文字;掌握史学知识,可以明鉴历史,以古论今;哲学知识深厚,观察事物和研究问题就高人一筹;知晓经济学知识,可以拓宽经济报道路子,采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新闻;
4)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这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现代社会越来越欢迎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新闻事业也是这样。所以,记者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兼容并蓄,多多益善。
2 作风修养
新闻记者应该培养良好的作风。这是由记者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在记者身上的体现。具体内容有:
1)求实、正派、勤奋的工作作风。求实是记者最基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求实,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求实,要求记者如实反映从采访中得来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反映群众的各种愿望和呼声。记者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人民的代言人,作风必须正派。记者只有做到作风正派,坚持原则,主持正义,不搞歪门邪道,采访报道才能秉公行事。勤奋,就是要腿勤、脑勤、手勤、嘴勤。这“四勤”,是记者缺一不可的;
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这是衡量记者工作作风踏实的标志。记者只有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深入到群众中,才能真正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记者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就如鱼离开了水,瓜离开了秧,将寸步难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程度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新闻采写活动的成功与否;
3)待人真诚,谦虚谨慎的作风。待人真诚、谦虚,这一优良传统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当汲取并倡导的作风。记者不单是社会活动家,更是人民的公仆,应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坦诚相待。言必信,行必果。此外,记者虽然深受群众欢迎和尊重,但千万不能自以为是,甚至对人民群众指手划脚;
4)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应当是新闻队伍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记者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就是要和群众同甘共苦,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壤里;
5)做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记者无论是从事采访报道工作,还是平日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和新闻工作纪律。记者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外界的千万双眼睛注视着,所以更应该处处严以律己,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3 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记者应当成为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笔者认为,记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注意下面四点:
1)重事实,讲真话,伸张正义,坚持真理。真实、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尊重事实,敢讲真话,伸张正义,坚持真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受众负责,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记者牢固树立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要做到是非分明,褒贬公正,坚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不懈的斗争;
2)报道的内容要健康向上,有益于社会进步。新闻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一种精神产品,所报道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准确无误。唯有健康的思想内容,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把报道健康内容列入职业道德规范,正是为了强化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意识;
3)摆正位置,不谋私利。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位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牢记自己的职责,讲究文德,反对以权谋私;
4)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记者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各类新闻单位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机构,所有采编人员的目标一致,相互间是同仁关系,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因此,同行之间,要相亲、相助、相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二是处理好新闻单位内部之间的关系。新闻单位的报、台内部大都相应的分成若干部或组,各部组的版面或播出时间都有一定比例的分配。每个部组乃至每个记者都要有强烈的集体感,用整体观念来看待版面或播出时间的分配。要建立为共同事业、共同目标,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的情感,才能很好地完成宣传报道的任务;
三是处理好记者与通讯员的关系。广大通讯员历来是新闻单位一支不可忽视的新闻报道的重要力量。他们大多生活在基层和群众之中,犹如在各地安排的新闻“哨兵”,消息灵通,耳聪目明。而且在了解社会动向和群众意愿方面,条件比记者得天独厚。因此,记者要尊重通讯员的辛勤劳动,甘为他们做嫁衣、阶梯。在通讯员队伍中塑造自身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冯玉.谈谈新闻记者的职业修养[J].新闻与写作,2003.
[2]袁启华.浅谈新闻记者的修养[J].在线新闻,2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记者职称论文省级刊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