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外汇储备论文的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外汇储备论文的开题报告

题目应为:《论由美国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但写文章切入点要小,要能写出深度;上题过大。

外汇储备论文知网

新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策略思考 摘要】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存量。中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运用外汇储备对外进行证券投资,旨在盘活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但是近一年来国际投资市场尤其是美国证券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增大,给中国运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造成严峻冲击和挑战。本文在阐述当前中国运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面临较大风险和损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防范和化解储备投资风险的对策。这将有利于中国今后对外投资活动的开展,保证国家外汇储备的安全运营。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风险防范 摘要】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这一事实,并具备诸多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一系列风险,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其负面后果是严重的。本文对我国目前高额外汇储备风险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你把两篇组合一下就可以了,有全文,与我索取,热情帮助

上知网,看那些前辈怎么写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 年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2006 年的 GDP 总额是209,407 亿元,外汇储备额已占其比重的 40%;(3) 从短期外债比率测算。短期外债余额反映一个国家快速清偿的能力,按国际惯例以100%,其必须保证外汇储备能全部清偿短期外债。这一指标又以500%为上限,因为当外汇储备超过短期外债过多,会导致大量资源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2007 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为 1,662.94 亿美元,早已远远超出了 5 倍的上限。其次,从现实需要来看。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2004 年突破 1 万亿美元。尽管贸易顺差的数额不大,2004 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 74.7 亿美元,但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达到了 668 亿美元,目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还在继续增长。2004 年前 9 个月,外汇储备以月均120 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进入2004 年 10 月,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当月的贸易顺差达到了 71 亿美元。而且,除了正常的资本流入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国际游资大量向我国涌入,尽管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但部分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内,使得超额外汇储备的问题愈加突出,超出了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这种持续的以较大顺差形式出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二、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弊端一国外汇储备本质上意味着国家在国际上可换取的各种资源和物资的权利,是国家财富的积累。保留适度的储备规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储备过多,既不利于一国国内货币稳定和经济稳定,也是资源浪费和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一)高额外汇储备带动了国内物价上涨。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外汇集中管理体制,企业和个人从境外获得的外汇收入都必须兑换成人民币,这些外汇也就变成了央行的外汇储备。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对外投放的人民币也逐步增长。按照我国近年的外汇储备每年 2,000 多亿美元的增长速度,每年央行除了按经济需要投放人民币外,还要额外投放1.6 万亿人民币左右。这些超额投放的货币带来了物价上涨,持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通货膨胀危机。(二)巨额外汇储备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汇率取决于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外汇上升,实际上是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为了同时稳定国内经济形势,人民币供应量不可能快速增加,这就使人民币汇率上升,增加了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价廉”取胜的国家,众多出口商是靠着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着一席之地。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削减了我国的优势。而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四处碰壁,各种关税、反倾销、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人民币升值无疑给对外出口雪上加霜。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给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又蒙上一层阴影。(三)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要冒着巨大的资产缩水的风险,增加了外汇的管理成本。我国的外汇以美元和欧元为主,这其中又以美国债券为主。这种单一的结构增加了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美国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削减国债,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即放任美元贬值。美元持续走低,已经使我国损失惨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如果美元贬值 25%,则美元的持有者的损失会达到美国GDP 的 10%。也就是说,越多的美元外债,会让我国成为美国经济损失的真正买单人,美元一旦失手,损失惨重的将不是美国而是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我国。(四)持有过量的美元资产要承担巨大的机会成本。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从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时往往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与此同时,我国把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很高,收益率不足的美国国债,放弃了把储备投入国内或者国外那些收益率更高的机会。这样一来,相当于以低价将国内资金带给国外,一方面又高价从国外带入资金,损失是显而易见的。(五)巨额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的长期负债。因为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并非贸易创造,而是来自直接的投资或者是投机性游资的增加,应当看作是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种负债。直接投资的资金取决于被投资国的政策是否有利于投资人,如果有利可图,资金会留下来,如果政策并不对其有利,则有可能随时撤走。而国际游资的稳定性更差。一旦这些资金撤离我国,央行将因结汇过多而面临巨大挑战。三、如何运用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对于目前如何运用外汇储备的问题,各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主要有:购买海外资源及其他稀有资源;认真参股收购重要领域的国外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增加我国的黄金储备;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居民对外投资与理财,从而达到藏富于民或蔵富于企的目的。鼓励国内借债企业和机构,尽可能用人民币购汇或银行贷款购汇,提前偿还外债。鼓励企业在境外发行美国债券和申请外币贷款,等等。笔者认为,利用这个机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国应该抓住自身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升值预期这一黄金时期,顺势开放我国的资本账户,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向外输出货币。并且按照 6.5 元人民币兑 1 美元这一比例计算,我国的外汇储备可以应付 13 亿人民币的部分回流。只要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交易平台,我国就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1] 任培媛, 李瑞艳. AR(p)模型在外汇储备分析中的应用[J].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17) [2] 汤学兵, 胡亚权. 我国外汇储备的预测分析与政策选择[J]. 大众科技, 2005,(04) [3] 郎喜白, 曾黄锦. 湛江地区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08) [4] 王元龙. 对我国外汇储备理论误区的评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06,(39) [5] 周璇.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全国GDP预测模型[J]. 消费导刊, 2009,(13) [6] 党姬男. ARMA时间序列模型在销售预测中的应用[J]. 电脑与电信, 2009,(04) [7] 林英德, 王波, 李军. 英镑兑美元汇率分析及预测[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06) [8] 徐杨, 胡真铭. 从外汇储备的功能变迁看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J]. 商场现代化, 2006,(13) [9] 张煜. 基于ARMA模型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分析[J].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21) [10] 韩继云.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选择问题新探[J]. 南方经济, 1996,(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1 条[1]曹玉华. 江苏省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3) . [2]杜鹏,徐中民,唐增. 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转绩效的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黑河中游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冰川冻土, 2008,(04) . [3]白雪.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计量模型研究[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6,(03) . [4]万金金. 基于面板数据的FDI地区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 北方经济, 2006,(16) . [5]乔兆颖. 山东省GDP的时间序列分析[J]. 北方经济, 2007,(02) . [6]赵奥.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 北方经济, 2009,(06) . [7]陈旺胜. FDI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非均衡性研究[J]. 北方经济, 2009,(10) . [8]向琼.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 北方经济, 2009,(12) . [9]韩泽县. 基于协整技术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理性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 [10]时晶晶,李汉东. 深证成指日收益率波动的实证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 >>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1 条[1]任志祥. 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 浙江大学, 2004 . [2]曹媛媛.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孙镟.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D]. 河海大学, 2005 . [4]徐小飞. 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华侨大学, 2005 . [5]陈全功. 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6]李海海.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7]诸培新. 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8]陈燕武. 消费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 华侨大学, 2006 . [9]梁彤缨. 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D]. 华南理工大学, 2004 . [10]温明振. 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06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9 条[1]苏红.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D]. 河海大学, 2004 . [2]陈胜军. 县域金融萎缩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南农业大学, 2004 . [3]惠莉.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4]封潇.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和货币政策运行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5]吕瑜. 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与期货市场功能研究[D]. 浙江大学, 2003 . [6]王珂英. 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统计研究[D]. 湖南大学, 2004 . [7]李克军.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及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福州大学, 2004 . [8]吴玉珊. 中国股市效率的计量研究[D]. 暨南大学, 2004 . [9]李燕. 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04 . [10]陈天厚. 我国民间投资预警的实证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1]胡初枝,黄贤金,陈志刚,钟太洋,谭丹,李珍贵. 基于农民可持续性生计的的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来自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A]. 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2]苏韡. 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因子的Granger因果检验[A]. 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3]谭志豪,方炜.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A]. 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 2008 . [4]任家福,张昉,周宗放. 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A]. 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 2008 . [5]丁焕峰. 城镇有效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1978~2005年的实证[A].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 2008 . [6]佘传奇,夏家福. 中部崛起视野下的安徽亟待着力以消费拉动经济运行[A]. 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 2008 . [7]张真真,李善同.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 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 2009 . [8]朱传冲. 重庆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实证研究[A]. 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周晨. FDI地区差异对中国四直辖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A]. 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 2009 .

外汇储备论文答辩

chinese or english?

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巨额贸易顺差;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国贷款的持续增多;四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

新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策略思考 摘要】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存量。中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运用外汇储备对外进行证券投资,旨在盘活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但是近一年来国际投资市场尤其是美国证券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增大,给中国运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造成严峻冲击和挑战。本文在阐述当前中国运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面临较大风险和损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防范和化解储备投资风险的对策。这将有利于中国今后对外投资活动的开展,保证国家外汇储备的安全运营。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风险防范 摘要】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这一事实,并具备诸多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一系列风险,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其负面后果是严重的。本文对我国目前高额外汇储备风险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你把两篇组合一下就可以了,有全文,与我索取,热情帮助

(一)国内原因1、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中国政府长期确定的方针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外汇短缺在我国几乎都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长期以来比较看重外汇储备的功能,认为我国外储备越多越好,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在外汇政策上表现为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同时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外资导向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资金流人较为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导致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和FDI流人的不断增加。具体政策如下:(1)1979-1987年,国家对外贸企业经营统负盈亏,以财政补贴支持外贸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效率低下,为了配合引进外资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出口,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了出口卒 贴政策。(2)1988-1993年,补贴政策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举,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务院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实施承包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中央财政对外贸的补贴。(3)1994至今,国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人世后,国家对外贸的支持逐渐由直接与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与国际规则接轨,逐渐以关税、税收、利率等手段来调节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此外,放开外贸经营权,扩大对外贸易主体;对外商投资实行许多包括税收减免,免税进口以及其他优惠在内的优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4)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我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不过从2007年7月份开始,该政策逐渐减弱。继7月1日出口退税新政实施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于8月23日联手推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告44号,共计2247个海关商品编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要求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2、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2007年10月19日,吴晓灵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汇率政策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顺差是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近些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同时我们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内部平衡的实现。经过多次利率调整而我国的居民储蓄仍然很高。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从而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据统计,我国投资率由2001年36.5% 增长到2006年42.7% ,同期,消费率则由61.4%下降至50%。据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指标》,2004年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为62% ,投资率为21%。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9% ,投资率为23%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58% ,投资率为26% ;高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3%,投资率为20%。可见,我国投资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则低10多个百分点,而且,消费率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从2001年的50% 、50.1%和一0.1%变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资和净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此外,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和增长速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快于非贸易品部门,成为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基础。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但相对于贸易品部门而言,我国非贸易品部门生产效率提高较慢,开放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也就成为抑制国内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内汇率制度缺乏充分弹性。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遭遇了强烈的贬值压力,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被迫偏离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设计初衷,逐渐变相成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外汇管制较严,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缺乏弹性的(如表1)。而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非弹性汇率制的存在,因为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金融、资本收支逆差(顺差),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但在非弹性汇率制下,为维护某一基本不变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人超过需求的外汇供给,否则外汇汇率要下跌,本币汇率要上升,其结果贸易顺差和资本流人就转化为外汇储备。当前中国面临热钱的涌人,必须加强对热钱的监督,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有序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热钱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和汇率机制的相对不灵活。”于是,在不灵活的汇率机制下,“预期升值一本币升值一进一步预期升值一本币继续升值”会形成一个恶性本币升值周期。因此,要改变或者说有序化热钱的流动,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加快汇率改革步伐,实施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二)国际原因1、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纷纷将纺织制衣、塑料玩具以及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9% ,但是一般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7% ,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而加工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9.5% ,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4.8% 分别上升到56.9%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中国的总出口是7620亿美元,加工贸易占了55%左右。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是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将近1900亿美元。大量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以至目前处于高额状态。李扬先生说: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很大,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只是对两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欧盟)顺差,而对其他国家都是逆差。中美贸易顺差不是汇率问题,而是经济结构问题。因为中国是后发国家,而且正在进行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很快成为全球制造中心。2、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近些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钉住美元或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很多亚洲货币以巨大的升值压力,尤其是人民币,施压其升值会对亚洲货币升值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近些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在不断扩大,从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走势,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为调节机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正不断释放着它的弹性。两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了10%.有鉴于此,巨额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民币投机狂潮。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外汇储备的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又助长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因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强的预期,所以很多的热钱流入了资本市场,造成了现在的股市泡沫。同时由于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都是向内流动,而境内的投资者本该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多元化投资,可以把资本流向日本、美国、欧洲等地,但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国内股市的回报预期的提高,加上投资境外的限制,国内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资目标,这也就加剧了国内资产泡沫的形成。l8 多年来,我国结售汇顺差远大于贸易顺差,转移收入明显增多。3、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到2007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如果说这种格局可能会造成某种资源不合理配置问题的话,那么其根源正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

与外汇储备相关的论文题目

选与金融风暴有关的吧,论点、论据网上都很多的。

2 9 10 11结合金融危机实际好写 理论结合实际嘛

1、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人民币升值的相关性分析;2、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优化研究;3、廉租房建设中的融资支持体系研究;4、我国FDI行业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5、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6、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7、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8、次贷危机的内生性机制研究;9、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10、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府救市行为研究;1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研究;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13、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14、金融衍生产品监管职权的配置问题研究;15、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与监管的博弈分析。

1、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人民币升值的相关性分析;我记得老师之前也叫我们好像去中国银行网站去搜资料写论文的那里有一些学术报告吧,你可以COPY一些,呵呵

研究外汇和黄金储备论文

2000字我这就想说也给你说不完。

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的探究分析字数:3716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9879亿美元,高居全球外汇储备持有量第一的位置。外汇储备多,固然意味着国力的增强,但它也产生了如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持有成本及降低货币政策效力等诸多棘手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因素的分析研究,旨在寻求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对策。[关键词] 外汇储备 币种结构 外汇管理自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6年2月底,达到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高居全球外汇储备持有量第一的位置。每月百亿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使人民币不断承受升值压力。如何合理的管理高额外汇储备,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一、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的原因1.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之所以能保持持续的贸易顺差,除了长期以来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外,还因为我国特有的贸易发展模式:一是我国有完善的基础实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熟练的廉价劳动力,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二是我国对外贸易形式主要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2.FDI的持续增长促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为了吸引国外投资,刺激出口,制定了很多偏离中性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外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形成了与经常项目增长相互呼应的资本项目的持续增长。3.全球收支不平衡下美国因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国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多是物美价廉而附加值低的产品,美国巨大的需求和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另外,美国是一个储蓄低于投资的国家,得从其他国家借债。中国等高储蓄率国家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是以国家的名义,外汇储备的形式投资美国的国债,结果是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4.内需不足、进口不力导致收支失衡和外汇储备增加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而言,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汇率调整的作用。我国国内消费不足,出口迅猛增长,导致进口额不及出口额,进口增长率不及出口增长率,对外依存度很高,势必引起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增加。5.资本项目管制使外汇储备增加资本项目管制制度,主要是以强制结售汇制度以及外汇冲销政策为主。强制结汇制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外汇,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又不得不采取外汇冲销政策来冲销外汇占款。强制结售汇之下的外汇供大于求以及外汇冲销政策的实施,是对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最好解释。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问题1.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效益较低,面临贬值风险持有外汇储备是有机会成本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美元资产,其收益率很低,这使得本可以利用的大量外汇资产闲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提高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成本。而且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相当于一个资本由中国流向美国的过程,实际的效果就是中国人在省吃俭用的同时,给美国人贷款。2.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带来极大压力,大大压缩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由于外汇占款过多,使得货币供给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而央行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不得不通过增发短期票据,“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增发本币。由于央行发行的票据要支付利息,且票据利率高于美元资产投资回报率,经济成本相当高。同时由于在收购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不得不相应减少发放再贷款,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到挤压。3.货币币种与资产结构未达到优化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种类的选择上看,根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币种组合中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储备币种过于集中在一种货币美元上,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动荡,美元储备的风险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无形中对所选择货币的国家提供低息的贷款。4.给人民币升值造成巨大压力美国日本等国近年来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巨大的贸易顺差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当前人民币大幅的升值弊大于利,不仅会影响到我国众多企业的综合实力还会使投机盛行,破坏我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因此,合理的处置外汇储备可以为人民币升值减轻压力。三、对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问题的构想1.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中应该考虑对投资性动机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以获得最大的收益。中国应该购买以欧元或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计价的资产,以此来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目前最现实和最可行的方法,依然是实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在币种结构方面,应该适当扩大欧元资产和日元资产的比重;在资产结构方面,应该扩大投资于美国机构债和企业债的比重,并增加对美国股市上蓝筹股的投资从而最优的利用好外汇储备的价值。2.建立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确认和评估外汇储备管理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且定义在储备管理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和指标。我国货币当局要随着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规模,注重不同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程度,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如建立定期分析研究市场的例会制度,定期对整个资产进行市价重估;对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密切跟踪、及时报告,努力控制信用风险;建立储备管理的投资组合基准,以指导实际的储备投资等措施。3.适时增加黄金储备份额。近年来,在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同时,黄金储备在我国国际储备中所占的份额却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而且在目前金价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黄金是一种有效的储备保值手段,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从这一层面看,适时增加黄储备是优化外汇储备投资的一条可选途径。当然黄金储备的适度增加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4.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扶持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从条件来看,中国企业初步具备了跨国并购的基础,改革开放引起的国内市场国际化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内实际上已经承受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政府政策的鼓励与国内公众的关注、支持也对跨国并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化时代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真正形成世界经济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外汇资金配置到这些方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5.注资国有金融机构,推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我国已动用了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注资,支持这些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从注资、股改上市的实践来看,储备注资是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绩效的可取方式。注资后,三家国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为其上市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介入。目前,我国惟一的国有独资的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也已获批注资,以重组改制上市。我们可以参照这一模式,扩大对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国有保险机构的注资,巩固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控制地位,推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并获得相应回报。6.增加石油战略储备,为长远利益打算在价格合适的时候,逐渐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或者与石油输出国合作,投资石油战略储备的基础设施。在石油资源方面展开比较艺术的“石油外交”,争取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供给,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国际布局。这样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外汇管理方式,也促进了我们全方位能源战略的建设。四、结论对于已产生众多问题的巨额外汇储备,我们目前应积极借鉴国际储备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储备盈利性,采取合理的储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外汇储备的价值,使外汇储备的投资尽可能服务于本国利益。参考文献:[1]左小蕾:万亿外汇储备的四个出口[N].江苏经济报,2006(10)[2]巴曙松等: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何泽荣:中国国际收支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马杰古田军:“加强外汇储备运营,适时调整币种结构”,《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期

我也是这个题。。。同求。。。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汇储备曾有过两次高速增长时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4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中国经济很快就步入了快速的轨道。与此相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始重又快速增长;到了2006年4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已逾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担心和争论也纷至沓来。人们或怀疑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或诟病巨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或指责外汇储备的积累输入了通货膨胀,或认为人民币汇率因此而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无独有偶,就在中国为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而惴惴不安之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除去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拥有“关键货币”的经济体,也都出现了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情况。此类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恰恰是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摒弃了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并转向各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之时;而我们一向奉为圭臬的外汇储备理论却告诉我们,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需要给予合理的解释。本文旨在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问题。我们首先从功能转变的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分析,然后对外汇储备增长引起国内流动性迅速增加的现象以及货币当局的对冲操作进行评论,最后,在借鉴国外管理外汇储备之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外汇储备体制的改革问题。二、外汇储备的规模:着眼于功能转变的分析关于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现象,一个普遍的担忧是,从传统外汇储备功能角度看,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足够应付支付进口、偿还短期债务和稳定汇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停地堆积外汇,等于将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它忽视了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与高额外汇储备积累相伴相随的新现象,我们必须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特征以及世界各国的应对之策说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起因于各国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是以国际投机资本对固定汇率制的恶意冲击为主要特征的。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经济体大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经济体声称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汇率的干预。著名国际金融专家麦金农在对这些经济体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缜密研究之后敏锐地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经济体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只是一种假象;从汇率的走势和各经济体的操作实践来看,各种自称自许的浮动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汇率制等等,其运行特征更像钉住汇率制度。”他将此概括为“没有信誉的固定汇率制”。从制度层面上分析,这种汇率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种制度安排的结合,即公开宣布的弹性汇率制、(出于稳定目的)对汇率的频繁干预、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我们认为,这种“三位一体”的安排,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新特征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之所以要公开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为的是使投机资本难以获得关于汇率变动的明确信息,从而大大弱化国际投机资本对一国(地区)汇率展开攻击的动力;之所以要稳定汇率,是因为对于非关键货币国家(地区)而言,本国(地区)货币汇率对关键货币保持稳定,事实上将使得本国(地区)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获得一种稳定的“名义锚”,从而有助于本国(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之所以要保持大量的外汇储备,为的是使货币当局更灵活地干预(而不是像固定汇率制下那样单方向地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预期,并据以对国际投机资本保持一种“威慑”,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对本国(地区)货币汇率进行攻击。从实践效果上看,一国(地区)外汇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地区)的汇率和金融体系就越不敢造次。此外,为缓和货币错配的不利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增强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的信心。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外汇储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金本位货币制度下黄金的功能,一国(地区)的外汇储备就类似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当局拥有的黄金。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该国(地区)货币当局发行的信用货币有一种实际价值的资产——外汇储备作为支撑。因而,一国外汇储备越多,居民对该国(地区)信用货币的稳定就越有信心,也就越能防止货币替代的发生。发达国家的实践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外汇储备在增强货币信心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欧洲央行逐步减少了外汇储备,但同时黄金储备却相应上升。欧元是当前惟一能与美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为增强欧元同美元的竞争力,欧洲央行就不能过分依赖美元储备发挥增强货币信心的作用——增加黄金储备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总之,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外汇储备却未如人们依据传统理论而推断的那样大幅减少,反而有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外汇储备功能是与固定汇率制度相适应的。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外汇储备的“务实”功能,即,一旦经济受到不利冲击,货币当局就准备实实在在地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干预汇率的需要。在浮动汇率制下,满足上述三项需要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如今,外汇储备管理的核心在于“保持信心”,具体而言,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支持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过吸收货币危机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阻塞,来克服本国(地区)经济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国(地区)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支持公众和外部投资者对本国(地区)货币稳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外汇储备在“保持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同时就意味着其作为一国(地区)财富的功能得到强化。换言之,追求国家财富的增长,成为外汇储备管理日益重要的目标。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加强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题为《外汇储备的财务成本》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110个国家1990-2004年的全部数据进行严格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统计期内,即便将所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获得了净收益。应当说,较之同期其他任何投资而言,外汇储备的投资业绩都是毫不逊色的。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仔细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表,我们可以间接地推断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情况(图1)。以2005年为例,当年中国净投资收益为顺差91.2亿美元,实现了自1993年以来的首次逆转;其中,投资收益流入356.2亿美元,同比增长92.2%;投资收益流出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中国的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考虑到中国对外投资中官方证券投资(外汇储备使用)占主导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中国投资收益大幅上升与中国对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外汇储备增加)密切相关。这间接说明,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鉴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从满足进口支付、偿还债务和干预汇率全面转向提供信心并增加国家的财富,鉴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讨论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小,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三、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利影响:流动性过剩及对冲困境外汇储备功能的转变,并不意味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不会对一国经济和金融的运行带来不利的结果。相反,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它将给国内经济带来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进而造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后果。我们看到,这正是当下中国发生的情况。(一)央行的对冲努力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的不利影响,对冲外汇储备的压力,央行从2002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起初,公开市场操作集中于以国债为主的现券卖断操作和回购操作上。然而,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存量相当有限,在经历了一段不长时期的单向操作之后,央行发现自己陷入了无券可卖的尴尬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替代手段,央行于2002年9月24日将公开市场操作中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然后再用于回购操作。央行票据从此正式进入中国的债券市场。2003年初,鉴于外汇储备又比上年骤增742亿美元的现实,央行认识到,外汇储备的增加可能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意味着,对冲由此引起的货币供应的过度增加,将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由于可用来实施对冲操作的金融工具依然缺乏,央行遂决定将央行票据作为今后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基础。于是,从2003年4月22日开始,央行票据开始了大规模发行,并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券种被允许在银行间市场上流通。在从那以后的短短4年多时间里,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品种也不断增多。目前,其未清偿额已经超过政策性金融债,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品种。从以上的简短回顾不难看出,央行票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特定环境下,在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尚在进行之中,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做出的现实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央行票据的产生及发展,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迄今为止的金融宏观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一,中央银行由此获得了一种主动、灵活且可大规模操作的金融工具。通过对这种金融工具的买卖,央行实现了在保持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通过对其自身负债结构的调整来调整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从而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的积极效果。其二,由于采用了连续滚动发行方式和竞争性招投标机制,并开拓了比较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银行间市场),央行票据的发行和交易利率逐渐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发挥了某种基准利率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其三,作为一种无风险、规模巨大和交易活跃的基础性金融债券,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各类金融机构实施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而且推动了以开发各类金融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二)央行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但也应当看到,发展央行票据市场,是在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不充分,其市场密度、深度和弹性均存在缺陷,从而很难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有效基础的条件下,央行为了弱化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之不利影响而做出的“次优”选择,因此,其存在缺陷再所难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成本问题由于央行票据构成央行负债,在其操作过程中,央行需要为其发行的票据支付利息,这便产生了调控成本问题。然而,如果径直将央行票据的利息支出全部归诸调控成本,那是不正确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央行票据的成本。第一,由于发行央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对冲央行因过度买进其他资产(外汇)所造成的基础货币之过度投放,而央行买进的这些资产又是有收益的,所以,分析央行票据的成本,必须将发行央票所支付的利息与其相应增加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收益进行比较。第二,在央行的武器库中,还有一种“对冲”工具,这就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央行购买并持有外汇资产的收益同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所须支付的成本(对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进行比较。进行了上述比较之后,对于对冲外汇储备增长的成本问题,显然应有别样看法。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对发行央票的成本(央票利率)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成本(法定准备金利率)进行比较。很明显,前者的成本比后者要高。于是,对于近年来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操作,我们可以基于成本的比较找到强有力的解释。2.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利率的影响无论其目的为何,发行央行票据总意味着央行增加了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反之则相反。央行的这一操作,必然会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这样,就在央行大量发行央票来收缩流动性的时候,央行同时也就成为我国货币市场上最大的做市商。作为做市商与作为调控当局这两种矛盾身份的一体化,无疑增加了央行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并加重了其在货币政策操作的两个主要对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进行协调的难度。在极端的情况下,倘若央行为了降低其操作成本而对央行票据的利率有所追求,就会有操纵利率之嫌——这显然与央行的市场中立地位和市场稳定功能相悖。事实上,近年来央行票据发行曾出现过若干次流标情况,正反映了市场对央行这种双重身份存在的质疑。3.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发行央行票据为的是对冲外汇储备的过度增加,其直接出发点在于追求内部均衡。而央行票据市场的供求态势和由此决定的利率走势,又将通过其对人民币资金的供求对比和市场利率之走势的影响,对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动态产生冲击,这便涉及到外部均衡问题。不难看出,单一运用发行央行票据这种手段来同时应付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两个经常不一致的目标,不免有顾此失彼之虞。举例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而发行央行票据,固然达到了收缩银根的效果,满足了对内均衡的要求;但银根的收缩将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的上升,即便没有进一步刺激投机性外汇的进一步流入,至少也没有弱化其流入的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国依然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无须顾及汇率水平的变动,这一缺陷并不明显。但是,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加快改革,无疑加速了我国为开放性大型体的步伐,致使这一缺陷日益凸显。在以上所举的三个缺陷中,第一个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所谓成本问题,实际只是财务安排的一个假象——如果把外汇资产和央行票据负债纳入同一个核算框架中同时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我们在下文中将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真正成为问题的是后两者。出现第二个缺陷的原因,在于央行在央行票据的操作中不免有自己的利益存在,集做市商与调控者两个相互对立的职能于一身,难免冲突。出现第三个缺陷的原因,在于日益成长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从而必须同时兼顾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两个相互联系但经常冲突的目标——将这两项任务挤压在单一的对冲操作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操作之中,已经使得央行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境,并降低了国家总体的宏观调控效力。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将带来不利的后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阻断外汇储备的动态同国内货币供应的僵硬联系。在探讨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方略之前,有必要对别国的经验做些比较分析。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欧盟、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管理体制安排,并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背后的理论线索和逻辑关系,我们概括出如下两点认识。(一)外汇储备持有者问题关于外汇储备当局的安排,大国和小国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经济开放的大国更倾向于由财政部门或货币当局之外的专设部门持有外汇储备,并相应承担外汇市场干预和汇率稳定职能;而小国则更多地选择由中央银行直接持有外汇储备,并相应承担外汇市场干预与汇率稳定职能。对于任何开放型经济体来说,宏观调控的任务均可概括为同时追求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但是,因经济规模的不同,从而对内部均衡重要性强调程度的不同,大国和小国处理内外均衡关系的模式存在着重大差异。对于开放型大国经济来说,由于客观上本国经济的独立性较强,且始终强调经济的独立性,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便是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然而,经济政策理论(例如“丁伯根法则”)和各国实践均告诉我们,由于一种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政策目标,要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经常不相容的宏观调控目标,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政策工具。我们看到,像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均确定了由货币当局负责内部均衡、而由财政当局负责外部均衡的分工。由于外汇储备更多地涉及外部均衡问题,这些国家自然都选择由财政当局来主导外汇管理体制,并负责制定汇率政策。由财政部门或专设机构主导外汇管理体制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供给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阻隔汇率变动可能对货币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隔断了不稳定的外部冲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加强,其调控国内经济运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小型开放经济体的情况则不同。由于他们几乎不存在可以自我支撑的国内经济体系,其经济运行是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的。这就意味着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内外均衡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也就无所谓内外均衡的职能分工问题。同样由于小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环境,保持汇率稳定,实现外部均衡,在多数情况下总会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特区便是合适的例证。这两个经济体事实上都不拥有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也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那么,他们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就是保持汇率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由货币当局负责外汇储备的管理,以确保本国基础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的变动保持同步变动关系,是实现汇率稳定和整体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二)外汇储备资产的多样化在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地区)倾向于对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其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在常规的流动性之外,均有一定的收益率要求。从国际比较来看,外汇储备较少(对汇率干预要求较低)的国家(地区),由于持有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较低,通常采取的是较为简单的管理模式,其储备管理的首要目标大都是维持较高的流动性,对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那些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中,出于提高管理效率的考虑,往往对外汇储备实行了分档管理,在确保外汇储备流动性的前提下,将多余部分进行收益率较高的各种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水平。比如,从1997年开始,韩国货币当局便将储备资产分为流动部分、投资部分和信托部分三个部分来管理,并对不同的部分设置不同的投资基准。流动部分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库券组成,每季度根据储备现金流来决定合适的规模,追求高度流动性的目标。投资部分投资于中长期、固定收入的资产,追求收益率目标。以上两个部分的外汇储备均由韩国银行的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信托部分同样追求收益率目标,不同的是,这部分外汇资产是委托给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根据韩国银行的解释,设置这一档的目的,在于提高储备收益的同时,提供一条向国际知名管理公司学习先进投资知识的途径。自2003年开始,韩国进一步成立了由政府全额出资的韩国投资公司(KIC)。从功能设置来看,该公司将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接受韩国银行和财政部的委托,管理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新加坡政府亦然。与韩国不同的是,新加坡不仅将国家外汇储备分为两档,而且该两档的储备分别交由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GIC)来持有并管理,从而实现了机构分离。在这种安排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保证,目的是维持新元汇率的稳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一家由政府全额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则接受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委托,通过其6个海外机构,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公司债券、货币市场证券、甚至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来实现外汇储备收益的长期增长。我国香港特区也将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档来实行分档管理。支持组合为货币基础提供支持,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以此确保港元汇率的稳定。投资组合则保证资产的价值及长期购买力,追求较为长期的投资收益。投资基准由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制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基金对各国及各环节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整体货币摆布。外汇基金雇佣全球外聘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外汇基金约1/3的总资产及所有股票组合。值得注意的是,类如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凭借其本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于“关键货币”地位而不保持大量外汇储备,但是,其外汇储备管理也都含有“在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争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说明,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作为一国财富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五、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是由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因素造成的。就国际而论,全球经济失衡当推首因;就国内而言,储蓄过剩并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则属根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量研究显示,无论是全球经济失衡还是国内储蓄过剩,都是由一系列实体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造成的,要在短期内矫正绝非易事。这意味着,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将是我们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必须面对的情势。鉴于外汇储备的增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日益重要的因素,并已显示出若干负面影响,鉴于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体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种新的复杂局面,改革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创造一个灵活且有效的制度框架,已成当务之急。(一)根本的任务是建立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面对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局面,人们直观的反应是要将外汇储备“用掉”。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当真能够大量购买国外的资源、产品和劳务,亦即为外汇储备找到规模巨大且稳定的非金融用途,外汇储备就不会增长过快了。反过来说,外汇储备之所以增长过快,正是因为我们“用”不出去。在此情势下,简单地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不计成本、甚至浪费地“用掉”我们用国内资源和产品交换而来的外汇储备,肯定是不足取的。有鉴于此,面对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局面,应当提出的任务是促进外汇储备多渠道使用。综合别国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这既包括外汇资产持有机构的多元化,也包括外汇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过去近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必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的运行之中。因此,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全球的资源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或者说,着眼于全球经济运行来规划我国的资源配置战略,应当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被有机地纳入这一全球化发展战略之中。具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更加有效和多样化地使用外汇储备,实现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转变,并藉此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改革之一:国家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迄今为止,我国依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在现行的框架下,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都必须集中于货币当局,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经济主体,包括、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门在内,都只能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持有外汇资产。这种外汇管理体制是与传统体制下国家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相适应的;而今的情况是,我们已经开始为外汇储备积累过多及增长过快而苦恼。为了适应上述变化,放松外汇管制已经势在必行。近来有关当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行“藏汇于民”的战略,正是适应了这种转变的趋势。为了便于了解这种战略转变,我们首先需要对外汇资产、官方外汇储备等相关概念进行更全面、更精确的定义。六、结束语从本质上说,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无论涉及多么复杂的内容,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将原先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的格局改变为由货币当局、其他政府机构和广大企业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