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俄罗斯学术论文库

发布时间:

俄罗斯学术论文库

到俄文版google上搜!

中国知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开放性学术信息网络,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地学者和机构投稿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告、专利、科技报道等学术资源,涉及各学科领域。但是,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资源,大部分是中国学者和机构投稿的资源,而俄罗斯的学术资源收录率不高,可能查找不到。如果要查找俄罗斯的学术资源,建议可以搜索俄罗斯的学术搜索引擎,比如CyberLeninka,Aport,Bibliovault等,可以搜索到更多的俄罗斯学术资源。

有PQDT国外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西安交大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等。

2020年11月24日(周二)19:00-20:00,西安交大“致知讲堂”会介绍PQDT国外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西安交大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等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的访问途径和检索方法。

“致知讲堂”主要涉及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各类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常用软件使用等,从而帮助读者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想了解讲座日程请关注图书馆主页“最新消息”,亦可关注图书馆或研究生院的微信公众号。大部分讲座将采用“腾讯会议”在线直播。

扩展资料

国外学位论文情况

1、美国明确规定学生拥有学位论文的著作权所有权,培养机构拥有学位论文的使用权,明确UMI(美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商)负责收藏美国高校出版的数字学位论文;

国会图书馆指定的收藏全美博士硕士论文的分馆,负责代理作者登记电子学位论文版权,统一加工各大学提交的学位论文信息,并收取一定出版费用,通过PQDT提供电子学位论文元数据和全文的商业性服务,结合非营利的各种途径实现学位论文全方位的开发利用。

2、欧盟成员国强制规定学位论文的开放来促进学位论文的利用,同时非常注重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密管理。英国高校图书馆以发起馆或者协同馆会员参与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位在线服务平台ETHOS,提供学位论文存储、检索和开放服务;

针对读者需求提供非营利性服务,学位论文开放程度和利用率都很高,明确学位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通过授权或转让等形式促进学位论文流通和利用。

德国国家图书馆是学位论文的收藏机构,基于开放信息仓储首创协议的电子学位论文加工,实现NDLTD论文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可以长期免费获取全文电子学位论文。

3、巴西已经建立巴西电子学位论文统一平台,提供学位论文的全文获取;印度逐渐开始重视学位论文开发利用,1991年建立全国信息和图书馆网络学位论文库,收藏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博士论文,正在逐步将其建成全国统一学位论文检索和开放平台;

俄罗斯建立国立图书馆的学位论文库,通过和作者、合作单位签订合同,作者将符合要求的电子学位论文提交给国立图书馆,国内各图书馆每年支付一定费用后获取学位论文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西安交大--致知讲堂|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第七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学位论文 这笔资源怎么利用

1、中国知网:

是一个基于海量资源的跨学科、跨语种、跨文献类型的学术资源搜索平台,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知识门户网站,内容覆盖了理工、社会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农业、医学等多个学科,资源丰富,是查阅中文资料的最佳选择之一。

2、万方知识服务平台:

集成期刊、学位、会议、科技报告、专利、视频等十余种资源类型,收录期刊7600余种,年增300万篇;与国内6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学位授予单位合作,收录自1980年以来的学位论文,每年增加约30万篇;会议论文收录涉及近3000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每年增加约20万篇。

3、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该库收录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等学科12000余种期刊的2300余万篇文章的全文,每年增加约250万篇。

4、中经专网:

是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制作,全面反映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政策变动的海量信息平台。它分综合频道、宏观频道、金融频道、行业频道、区域频道、国际频道等六个板块,以专家分析为龙头,配合以快讯、统计、指数、政策等实时信息为背景,试图全方位多视角地诠释经济形势。

5、国研网数据库:

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专家阵容为依托,全面整合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和行业经济领域的专家资源及其研究成果,提供关于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深入分析和权威预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百度百科-中国经济信息网

百度百科-国研网

百度百科-维普网

大学学报对俄罗斯

闫吉青撰写的《俄罗斯生态文学之特质探蕴》发表于《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4期。作品主要强调俄罗斯生态文学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传统,密切关心国家政治命运、紧密联系人民大众、密切关注社会现象,俄罗斯文学始终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大众的幸福自由而奋斗,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道德感和责任感。俄罗斯文学家们忧国忧民、孜孜不倦地为整个俄罗斯民族乃至全人类寻找摆脱贫穷、摆脱苦难、通向幸福的道路。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提出“俄罗斯,你向何处去”、“啥人能在俄罗斯过好日子”、“谁的过错”、时代关注的“怎么办”等疑问,这正反映出了人民大众的呼声,从而引起人们的深思。如作家布宁著的《新路》一文结尾写道“列车在新修成的铁路上向前奔驰,前方等待人们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作家拉斯普京创作的《告别马焦拉》一文末尾写到“小船在茫茫大雾的海上迷失了方向,人们拼命地大声呼叫”;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创作的《鱼王》一文尾部提出了许多令人矛盾的、困惑的时代问题。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采用了开放式结尾,他们提出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但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些社会问题,而是留给人们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和深思。可以这么说,俄罗斯生态文学也是“为人生”的文学、“问题文学”。鲁迅先生曾说过,俄罗斯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关注人生和社会,自从尼古拉二世以来,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还是在解决,或者沦于颓唐、堕入神秘,它的主流还是为人生。俄罗斯作家非常关注国家、社会、民生、自然环境问题,所以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强烈的忧患感,这些作品写出了作家对宇宙、地球、人类、自然的不安与担心。忧患是指一种忧虑、焦躁、敏感、坎坷不安、忧愁的特征。别尔嘉耶夫曾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在愉快中创作的,而是在关注人民大众的痛苦、关心人类的命运、拯救全人类的深思中诞生的。俄罗斯民族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是一个具有极丰富忧患意识的民族。俄罗斯的生态文学家具有更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更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梁坤在《当代俄语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中的末世论倾向》一文中指出,俄罗斯生态文学中有许多有关大自然的神话,这些神话中带有早期泛神论多神教特征。赫克教授说过,斯拉夫人在原始宗教的信仰中,认为万物都有神灵。作家列昂诺夫著的《俄罗斯森林》文中指出,人们用神话传说形式把原始生活的感知演讲出来。阿斯塔菲耶夫1972—1975年著的《鱼王》中,也用神话艺术描述主人公伊格纳季伊奇一个偷渔者的钓鱼经历,贪婪的偷渔者伊格纳季伊奇施放排钩在叶尼塞河里钓鱼,有一天钓住一条大鱼,他不知这条大鱼是爷爷曾经给他讲过的“鱼王”,“鱼王”是一条硕大无比、带有女性意味的鳇鱼,没及时放掉这个庞大的自由精灵,结果自己也被钓鱼线拽到水里,腿被排钩扎上,动弹不得。两者都陷入绝境,等待死神的来临,差点丧命,最后鱼脱钩逃掉了,他也就避过了一难。伊格纳季伊奇通过这次死亡历险感悟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从伦理道德角度反思了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人类产生于大自然,是自然中的一员,我们与创造人种的规律同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态文学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高不高就看他对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特别迷恋大自然的人,其内心世界是纯洁的、健康的。哲学宗教的世界观在大自然的图景被具体化了。在《告别马焦拉》中,“岛主”和“树王”这两个超现实的形象给了大自然以意象的特征。“岛主”是一个小动物,它很明智,它预知到这个孤岛上将发生很大的灾难,又亲眼见证了马焦拉岛厄运。“树王”是一个有自然魂灵的实体。它这棵老树,可主宰四方水土,马焦拉村被它固定在河底。“他”犹如化身的神灵,人们如果激怒“他”就会受到他的惩罚。相对而说,艾特玛托夫的神话意识比较自觉也比较浓烈。他非常善于用神话来表达人生的悲剧,因此他的小说也就变成了现代神话。他笔下的神话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是因为有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两种文化的沉淀。狼神比尤丽是《断头台》中的形象。“狼神”是母狼阿克巴拉的倾诉对象,它是月亮上的虚灵。阿克巴拉因人类的暴行而连失三窝幼崽,在这世界上孤苦伶仃,所以把比尤丽当做倾诉对象。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下来吧,狼神比尤丽,下到我这里,让咱俩坐在一起,一起号啕痛哭吧。下来吧,狼的神灵,让我把你带到那片现在已经没有我立足之地的草原。下到这儿来,下到这石头山里,这里也没有我们活动的余地,看来,哪儿也没有狼的地盘了。”这些神话传说他们真的是无价之宝。我们伟大的祖先,总是用惊悸恐怖的眼神注视着四面八方那些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有的和蔼可亲,有的阴沉狰狞。象征恐惧和虔诚的多神教也由此产生了,作为美和善的参天古树,在我们祖先崇奉的自然力中显现。人们崇敬这些古树,在树下人们经常进行一些审判活动或者赞颂该部落往昔的征战壮举。索洛维约夫的“万物统一”说在理论上总结了对自然的崇拜。他认为,上帝爱的原则是把人与自然界统为一体,认为哲学里的上帝的实质是万物统一。主要针对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世俗化传统而提出了这一学说,其中确实有泛神论的因素,宇宙中心论引起了泛神论。索洛维约夫把人类中心主义和宇宙中心论的分裂弥合了,同时也弥合了神学与哲学的分裂,“自由的神智学”由科学、哲学与神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号。

杨素梅学者撰写的《20世纪俄罗斯文坛上的生态文学》论文主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文中指出,纵观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传统主题一直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花草树木、大小生灵、山川河流等等都是具有独特审美主题的,都紧密相连着人的个性意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19世纪的俄国作家谴责了人类残害生灵、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而18世纪苏联时期的作家,一方面,发展了人与自然这个传统主题的意义,拓宽了人道主义的界域,从哲理的高度思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新内涵、新法则;另一方面继承了前辈如涅克拉索夫的优良传统,呼唤人们爱护大自然、歌颂赞美大自然,同时谴责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

《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俄罗斯生态文学》的作者王淑杰是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她在牡丹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歌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向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及生态悲剧、人性悲剧、道德缺失的思考,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主张要关心、呵护、依存自然,与自然进行融合。通过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意识到地球只有一个,珍惜自然就是珍惜人类自己、珍惜明天。借用一句苏联生态文学家阿斯塔菲耶夫的话:保护地球吧!永远地,随时地保护我们崇高的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的生命。

吴萍撰写的论文《大自然的呼唤——前苏联生态文学管窥》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本文考察了俄罗斯当代作家的一些生态题材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其中包括对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道德探索及对哲理探索中忧患意识的探索。这些问题的探索揭示了生态文学的宗旨,即要培养具有全球性思维的人,以便可以尽快形成一种能与破坏大自然的势力相抗争的新的处世态度。

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万长松、陈凡在2002年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苏联(俄罗斯)自然科学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哲学作为自然科学是苏联(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列宁提出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思想为切入点,实事求是论证了苏联(俄罗斯)自然科学、生态哲学80余年的发展成果与不足。2011年2月18日《中国绿色时报》发表评论说,俄罗斯侨民文学家尼·巴依科夫在中国已生活了48年,在民族上他是俄罗斯人,但在生活上他却是个中国人。《中国绿色时报》对尼·巴依科夫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说他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生态文学家。《大王》发表的时间比美国卡森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早很多年,所以有的专家说生态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的俄侨文学家尼·巴依科夫。《大王》在中国沉寂了50多年,在苏联同样又受到忽视,因为不是苏联“境内文学”。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大王》已经陆续被翻译成汉、法、英、意、德等多种语言,成为世界级作品。这是一部读不完的大自然史诗。在中国东北有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这一带风光秀美、山清水秀,堪称东北山林风景之最。而大秃顶子山——张广才岭的主峰,东邻老爷岭,南邻吉林省,是黑龙江省的最高峰,高1690米。它又是整个东北山林风景的最中之最:这里有长4000米、深1000米的龙江天险第一峡,还有千尺瀑布等等。而《大王》就是从描写大秃顶子山开始的,文章把东北山林的景致完美地展示给读者。主人公“大王”在大秃顶子山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大王》的主角是虎“大王”,这个小说总共写了朝鲜虎、满洲虎、貂、胡獾、鼯鼠、马鹿、驼鹿、鲜卑鼬、水獭、红狼35种动物,鸱、山鹰、山雀、旋木雀、蓝雀、乌鸦、灰鸦、鹫等等17种乌类和橡树、胡桃木、落叶松、椴树、冷杉、白桦、人参等25种植物。可以说《大王》是中国东北大自然的百鸟图、百木图和百兽图。小说里各种美景一应俱全。夏天:清晨,云雾环绕着山峰;黄昏,山峰上一片金黄;夜里,一轮泛红的月亮从山脊后升起,在山林间洒下一片银光。秋天:松树是绿的,稠李树是黑的,杨树是黄的,桦树是白的,枫树是红的——真是五彩斑斓。冬天:山顶上的皑皑白雪与晶莹的蓝天相互辉映……这里风景美不胜收,堪称百景图。可以说,《大王》就是一幅无限延长的大自然画卷,令人手不释卷。在这里能听到各种音乐:从山泉淙淙到山鹰的嘹亮鸣声、从蟋蟀的悄声浅唱到气吞山河的虎啸、从白桦簌簌到松涛滚滚——应当说,《大王》又是一部独特的交响乐。《大王》还是一部伟大的自然史诗。这部史诗极其真切地展现了20世纪初东北大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所以《大王》还是一部中国东北生态和谐的史诗。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美国等所有文学大国里,不会再有哪位作家能把自然的生态和谐描写得如此真实——《大王》是举世无双的!

刘敏娟撰写的《论苏联生态文学的历史轨迹和特征》是她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该文论述了1900年初的生态题材作品,却没有得到关注,但为后来的生态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在生态文学中作家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20世纪早期的生态题材为现在的生态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1940—195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的作家召唤人们要和大自然共同去创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许贤绪撰写的《当代苏联生态文学》发表于《中国俄语教学》1987年第1期,文章中阐述了“生态文学”所谈的是一个老问题,但却是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文中总结了当代生态文学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成就。三大特点是:悲剧性、政论性和美。三个鲜明特点和三大成就有着联系:第一,写出了保护自然这个主题,而且与传统的道德题材联系起来。这些文章在发表之初却被划为社会道德的题材范畴。因为这些作品的主要情节写的是善恶斗争,这类作品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性的,也许是作家们感到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但因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还不够,所以自然就一再地遭到破坏,结局往往是好人没有好报,作恶多端的人得到的也仅仅是道德的惩罚而已。这些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悲剧性。第二,当代生态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了异议,如“征服自然”等。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认知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想,所以生态文学这类的作品就带有了很大的政治性质。第三,当代生态文学更注重表现自然美和心灵美相结合的部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能做到与以前的生态文学不同且可以超越先前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在于推陈出新,取其精华。普里什文作品的主要思想和原则之一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很显然当代生态文学继承并延续了这一思想和原则,在一方面可以说比之前的生态文学更近一步。在苏联文学界还有两种对于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较绝对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自然神圣不可侵犯,在一定程度上科技的进步破坏了大自然的发展,所以为了保护大自然甚至要限制科技的进步。另一种观点则与保护自然形成对立面。如普罗哈诺夫说:“今天不仅要谈自然界的悲剧,还应该谈技术的悲剧。”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驳了第一种观点。

梁坤在《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当代俄语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中的末世论倾向》主要考辨了俄罗斯的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所具有的宗教意识和理性色彩,末日情怀与救世精神的生态末世论意识在俄罗斯作家的积淀。梁的论文通过对俄罗斯生态哲学思想和文学文本的分析,探讨其两个主要特征:神话意象的运用、末世论神话蕴含的现代启示。

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韩捷进学者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撰写的《当代苏联文学的‘天人合一’》中,提出“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意识。在苏联当代生态文学中具有更深层、更清新的内蕴,呈现出全球性、现代性、民族性之特征。

刘冬梅撰写的论文《乡土——人类永恒的家园》发表于《辽宁广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描述了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同样贯穿始终的主题——对乡土、对土地的眷念。当代俄罗斯作家认为,大自然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孕育生命的主体,对人们审美意识、道德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整篇文章以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拉斯普京的《告别马焦拉》这三位典型的乡土作家的作品为例进行生态文学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在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心中对大自然的爱还有对祖国河山的那份不了情。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淑杰在《牡丹江学报》2010年第8期发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一文,作者从俄罗斯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着手,解读了俄罗斯生态文学在不同时空的特点,深入考辨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哲理内蕴、道德伦理及生态文学的哲理价值。

问题一:某大学的学报是算期刊还是报纸? 大学的学报属于期刊,所以做注释和参考文献时应按期刊格式标注。 问题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算核心期刊吗 当然是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 中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被所有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所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4-2015)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4年版 问题三:大学的学报属于核心期刊吗? 一般211大学学报都是核心期刊,部分985大学学报是EI,差一些的大学学报什么也不是。具体去杂志社官网查询即可 问题四:重大学报属于cssci期刊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重庆大学 快捷分类:教育教育综合 出版地区:重庆 国际刊号:1008-5831 国内刊号:50-1023/C 创刊时间:1995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A4 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社会科学II 综合影响因子:0.503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问题五: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算核心期刊吗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主编:石耀霖 刊号:ISSN1002-1175/CN11-2809/N 创刊时间:1984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开本:大16开 网址:journal.ucas.ac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该期刊被以下收录,属于核心期刊: 中文科技综合性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 问题六:学报是杂志还是报纸? 学报虽然名字里有个报字,但却是杂志,一般大学学报编辑部也会有报纸发行,但对应的报纸不会称为《叮某大学学报》而是直接叫《某某大学报》。如《河南城建学院学报》和《河南城建学院报》。 问题七: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问题八:《三峡大学学报》属于所谓的省级期刊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原名《湖北三峡学院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刊号为ISSN:1672-6219/CN42-1707/C。本刊创办于1979年,现为双月刊,大16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过一大批名家、新秀的力作,有大量重要的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系统”等全国主要文摘、文献载体转载、摘录。本刊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并从1999年起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8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以水利电力工程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常开设水电论坛、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信息技术、化学与生命科学、数理研究等栏目,刊号为ISSN:1672-948X/CN42-1735/TV。 本刊创办于1979年,现为双月刊,大16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8年第1期起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用刊为1998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在是英国《INSPEC》、俄罗斯《文摘杂志》与美国《化学文摘》的源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学报办刊宗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广泛开展学术思想、科技交流,为我校教学与科研服务,为我国水电建设事业服务。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本刊创办于1973年,长期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 *** 医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选定为入藏及重点检索期刊,并被《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中文科技信息》(医学)等权威数据库列为固定收录的刊物。该刊曾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和“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问题九:是不是学院学报都是三类期刊? 几类期刊,这个各高校、不同行业、不同省份都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没有地区很难做区分。 问题十:学报是什么类别参考文献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 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畅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 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 *** 行为。 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衡量自己国家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准。1992年国家科委、 *** 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 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 大类期刊进行质量监管的依据。这两个标准中,虽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标准有要求,但都是一些原则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断期刊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

俄罗斯艺术类论文题目

俄语专业毕业论文最好写中俄对比之类的,好的题目就是成功了一半。最开始我也没计划不知道写啥,还是上届同学给的莫文网,有人帮助轻松好多试论俄语成语中的先例现象刍议中国俄语教学的发展俄语语用学的基本问题俄语语料库的新发展俄语在中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苏联解体后的俄语(Ⅰ)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山东省高校俄语教育情况调研报告全国大学俄语教学情况调查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原因及对策从онлайн的使用看俄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当代俄语中的英俄复合词构词模式及俄化方式浅析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关于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质量、效益、特色——谈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再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俄罗斯学的建设俄语教学与互联网高校俄语专业学生俄语课堂焦虑状况研究俄语成语语义分类及语义中心研究

汉语资料************蒙太奇宗师--谢尔盖·爱森斯坦*英文全名: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中文全名: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生卒年:1898年1月22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地: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去世地:莫斯科*国籍:苏联*生平:谢尔盖·爱森斯坦,富于创新精神的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爱森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建筑师家庭,童年在都市里度过,他曾到巴黎旅行(在那里看了生平第一部电影),并学法文、德文和英文。他从小便热爱阅读,喜画漫画,并且对剧场有极深切的兴趣。起先爱森斯坦打算继承父业,1915年,他自中学毕业后,即进入圣彼得堡的土木工程学院就读,接下来两年,他在该校就读时,便与母亲同住。1917年的革命打断了他的学业。二月时,爱森斯坦被征召到前线服役,等到布尔什维克在十月停火,爱森斯坦才回到工程学院。1918年,内战已炽,爱森斯坦加入红军,在工程部队担任技师。他的父亲则加入**。在军队里,爱森斯坦仍继续绘图、画漫画,并为跑遍全国的宣传火车装饰车身,还在各停驻城市参与当地的舞台剧制作,自然而然地,他便奉命在前线组织并制作舞台剧。1920年秋天,爱森斯坦被遣散,回到莫斯科。他开始在大众学院研习日文,进入普罗特克特中央工人剧场工作后,他便离开大众学院。在普罗特克特剧场,他指导布景设计,并在导演研习班授课。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工作。他以美工师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根据杰克.伦敦的小说改编的话剧《墨西哥人》的演出。1921~1922年,他进入由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库里肖夫的蒙太奇概念不同,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的精髓在于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冲突。这些元素是为造成某种效果特意选取的,而这种冲突将会产生新的综合。这种强化的效果用传统的戏剧手法是远远不能企及的。爱森斯坦的观念和方法暗示了导演在电影创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演员的作用则被降至只是再现类型或原型。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5)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情节”、个别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影片塑造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不朽经典。《战舰波将金号》的成功不仅在于爱森斯坦蒙太奇理念的完整呈现,片中丰富的影像元素、隐喻、母题串联、纯粹音乐性的形式建构、以及形式概念的辩证思考,即使百年后的今天,本片仍具有无法超越的艺术价值,或许就像片中那只运用蒙太奇手法而站起的石狮,影史地位永远屹立不摇。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战舰波将金号》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为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周年,他接受了拍摄影片《十月》的委托。在这部影片中,他使用了理性电影的原则。不仅再现了1917年 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1950年,该片配上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重新走上了世界银幕。1928年以后,他又继续完成了被《十月》中断了的影片《总路线》,修改后以《旧与新》(1929)的片名上映。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的影片。1929~1932 年他同摄影师Э.К.基赛、助理导演Г.В.亚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访欧美。他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1930),试验了声画对位法。1932年在美国作家U.辛克莱的资助下,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这部影片的 8万米底片在爱森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许多人根据它的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1932年回国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导演实习课方法,为电影导演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他1935年拍了《白静草原》,在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时,将影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进行对位的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在对伊凡雷帝的解释上他从А.С.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这部多声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这些影片受到批判,《白静草原》底片被毁,《伊凡雷帝》被禁映。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苏联出版了《爱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爱森斯坦是早期世界默片时代四巨头之一,俄国电影之父,也是世界电影的先躯。爱森斯坦以自己气势雄浑的作品在世界史上写下了瑰丽的篇章,而对后世影响更深远的是,他把格里菲斯首先提出的蒙太奇手法发展并形成了理论,格里菲斯只是把蒙太奇当作叙事手段,而爱森斯坦则通过蒙太奇创造出一种意境、传达出一种感情,注意揭示画面的内在含义,把蒙太奇当成了电影艺术特有的美学原则。爱森斯坦是电影学中蒙太奇理论奠基人之一,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电影理论家。作品年表:短片《格鲁莫夫的日记》( 1923 年)《罢工》( Stachka,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1925年)《新与旧》《感伤曲》《十月》(Oktyabr,1927年)《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1932年)《白静草原》(1935)《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伊凡雷帝》(Ivan Groznyy)理论著作有:《蒙太奇》《蒙太奇1938》《垂直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电影中的第四维》《镜头以外》

都是广告,都不要相信

我这有详细的论文资料,但是字数太多发不过来,或者你留个邮箱。

俄罗斯火花杂志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和品德,以及健康体魄的形成至关重要。童年是每个人都有记忆一生的片段,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过一个相对宽松、快快乐乐的童年。而且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唯一的,不能重来。因此,让孩子享受童年比严格管理更重要。

高耀太 《火花》(作词、作曲、编曲/李勇敏) 前奏部分是俄罗斯民俗音乐和韩国的传统旋律绝妙地组合而成的曲子,优美的旋律。紧接着演绎的以Intro开场的旋律,还有前奏中"ZZA"的可爱的反复,听完一次后就能记得的、易学的旋律为主要特征,通过这首曲子足能听到Minor House的完善的旋律。一向都担当前面部分的演唱的金宗敏在这首曲子中第一次完美地消化整首曲子的主唱部分也一起消化。作曲家看完《冷静和热情之间》这部电影后完成的曲子,并写了歌词。

老版本的游戏《俄罗斯方块》的背景音乐是《Коробейники(货郎)》,是一首俄罗斯著名民歌,内容是一位年轻的货郎与一位少女顾客之间的对话,两人在交易中开始相互争执、讨价还价,后来渐生情窦,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歌曲的歌词来源于俄国诗人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Nikolay Alexeyevich Nekrasov,1821-1877年)的同名诗《货郎》的开头6段。这首诗于1861年刊登在杂志Sovremennik上,之后这首歌很快成为俄罗斯著名的民歌。

扩展资料

《Коробейники》的各种版本

1、Василий Штефуца/Ансамбль песни и пляс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армии имени А.В.Александрова/Анатолий Мальцев演唱的《Коробейники》。

该歌曲收录在专辑《Калинка》中,由Мелодия公司发行于2018-04-10,该张专辑包含了17首歌曲。

2、Aleksandr Petuhov演奏的《Коробейники(伴奏)》,该歌曲收录在专辑《Balalayka İstanbul'da Yeniden》中,由AHENK MÜZİK YAPIM公司发行于2014-09-10,该张专辑包含了13首歌曲。

1885年,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于是他们相恋了,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当这个美国女人已经养大了一个他们的儿子,并且费劲周折前去西伯利亚找寻托尔斯泰想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最终和他擦肩而过。在这部电影中,米哈尔科夫用镜头再次深情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见的,显示了作为俄罗斯当代大导演的米哈尔科夫的全部的美学理想和追求。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冒牌女儿,来到俄罗斯充当交际花的角色,他们想获得俄罗斯皇家军校高级军官的支持,资助完成伐木机器“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制造。看似幽默的剧情设置,却可以带给观众俄罗斯人思想、俄罗斯皇家末期的深层背景、俄罗斯传统遭受工业社会冲击等等飞来头上的种种大帽子。当军官领着安德列贸然来到珍的住处求婚时,也许一些印象又要发生变化。珍再一次意外的出现在安德列家中,这感情爆发的一刻,双方都有回避,安德列说那是不应该的,而珍也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还企图让安德列放弃。《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是一幕转折,安德列在演出时眼神几乎没有离开珍,幕间休息的时候安德列还是和珍发生了误会,珍对着门缝独自说出了发自肺腑的话,却不知道安德烈听不到。安德列在大雨滂沱中回到剧院上见到舞台下面的珍,画面中一直横着琴弓,安德列的唱着自己的未婚妻被伯爵抢走,眼里见到珍和大胡子窃窃私语,跑下台用琴弓打了他。接下来安德列被流放的一幕是煽情的高潮,流放西伯利亚在沙俄是一大传统,雾霭弥漫的车站,天真单纯的身影让我们感受俄罗斯大地的乡愁。安德列在拥挤的车厢里听到朋友们的歌声,唱起歌来,火车发动了,这一幕随着朋友们的身影隐没在雾霭中……10年后“西伯利亚理发师”终于出现在草原上,但是当地民众看着这东西是都显出惊慌的神情,一个人还用手捂住小孩的眼睛。电影用的是宏大的逃难场面来展现这一伐木机器的恐怖,“西伯利亚理发师”张牙舞爪,还有已经是珍丈夫的发明家的笑声,在西伯利亚丛林中大显神威。珍随着惊惶乱窜的人们,离开那里去寻找安德列,可是电影没有让他们在10年后重逢,珍见到的是安德列10年间的一些照片。然后画面依然切换到美国军营的新兵,他的教官终于被他执著的个性打动了,大家对莫扎特的看法达成了共识,教官在山顶见到已经比较苍老的珍,珍说出了他没有让安德列知道的秘密,那个固执的新兵是安德列的和她的孩子。 接下来回顾的片段里,道出了其实当年珍来到西伯利亚虽然没有见到安德列,但是安德列却望着珍离开。在西伯利亚的荒凉原野上一个多情的眼神让绵长的心痛跨越了又一个十年。刹那动人的爱情火花没有熄灭,而且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历久弥新。

俄罗斯期刊与sci

罗斯相对sci更受承认的是自己的BAK(发音为 瓦克)即最高学术委员会名下收录的期刊 或书籍 比如我 研究生可以一个SCI没有 但是必须有一篇BAK

是。俄罗斯瓦克论文是核心,《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创办于1981,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在俄罗斯,相对SCI更受承认的是他们自己的BAK(发音为“瓦克”),即最高学术委员会名下收录的期刊或书籍。

вак和sci是两条不同的轨道,一般级别科研成果同时被收录的可能性不大。вак在俄罗斯已经是最高级别期刊了,不过大多俄语发表,sci好像并不承认俄语发表的文章,国内对вак的认可度比较低,好多学校只能只能认成北大学报,但并不代表вак文章水平低。从自己的经验来看,我发了五篇,感觉发表难度还是挺大的,不过价格比sci便宜的多。

评价机制就不一样,俄罗斯并不认sci中的影响因子 sci还是美英日为主的 EI就更不认了 欧洲大部分国家除英国以外更多发论文在web of SC(SCI)和SCOPUS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