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唐诗鉴赏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唐诗鉴赏论文3000字

声明:转载 只是喜欢 《 春江花夜月》赏析 《春江花夜月》作者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它接“春江花月”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并以其凝炼的语词,节奏和韵律,集中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把春描写的如此美丽,显示出诗人无限的憧憬。纵观全诗,隐隐地呈示出诗人深处的忧伤。 首先,从文本层次来赏析该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学语言的内指性这一特点,它明显违反了客观真实,但它却只向诗人无限愁思的情境中,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作为一种文学,它又具有心理蕴含性与阻拒性的特点。当然这也是文学言语的特点。诗中明月.春江.扁舟等等,诗人富于它们了不同的含义,使它们更具内涵。该诗从自然界奇妙变幻的事实中,增添了许多主观的情感,“妆镜台”前凸显“离人”二字,“长江”居然“送流水”,都直接体现了诗人哀思之情,达到了文学形象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月水成文”,在那一刻,诗人看着春天无比秀美的景色,想到一个思妇妆镜台,忽然又联想到了“鸿雁”,“鱼龙”,是从一波到另一波,极具跳跃性,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其节拍符合情理,内容又符合艺术真实。虽然,它是一句假定性的言语,但未脱离真实性,故而达到了文学形象中虚拟性郁真实性的统一。同时诗中秀美的春景,让人不觉向往,和无限眷顾。诗人一时间抛弃杂念,来欣赏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和憧憬,充分显示了许多文人雅士,和识途之人的一般追求,如朱自清的《春天》等,都追求一种生机。但诗人在诗中又别于其他,这体现了文学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在诗中,诗人即写了上面提到的“思妇妆镜台”从另一方面,又写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哲思,同时也写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思情”,都是愁思,但让人有一种不确定性因素,到底是诗人写对人生的几点看法,还是一个思妇的相思之情,还是对亲情的怀念之情,这都让人不经意间去思考,它给该诗了一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作为一首千古佳诗,被世人推崇,它当然也具有文本纵深层次的文学含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和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一种哲思溶在里面。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更加激发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愁思。从全诗看,句句溢美流芳,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滋味。 从意境角度讲,诗人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首先“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春江明月楼。"这是情与景的结合,白云去悠悠,清风浦上,却生发愁思。“扁舟子”,“明月楼”更生法诗人无限哀思,轻重有景,景中有情。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这些句子给读者以想象,一幅美图展现眼帘,让人思绪无限。“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衣半不还家”又书写了一个游子在一个夜里梦到落花,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种乡愁迭起-为何不回家呢?全诗然人觉得画意绵绵,虽然抒发的是离愁和哀思,但给人的图画却是一种明朗和艳美的美景图。这种叙事的言语,使读者从原有画面向外无限延伸,从而产生别样的情趣。诗中已开始从写诗入手,春的溢美跃然纸上,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憧憬,后面“昨夜闲谭梦落花”等却是从虚入手,使实景得以升华,体现着诗人写诗创作的意向和目的,是整个意境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使全诗更有神境.灵境。它又从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渲染着诗人的情感,使得诗的意境不仅富于韵味,还能让人咀嚼不尽。当我们细读全诗时,都不觉想到诗人写景之目的,当然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个“孤”字就给人以一种意境,是月亮孤单吗?不是,月有群星相伴,怎会孤单?所以实则写诗人的哀愁,故下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抒发了时光流逝,岁月匆匆。接着,作者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写出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矛盾,既具哲理,又像儿童提问那样天真烂漫,加上和永恒的江月连在一起,更烘托出他的内心世界:因为身处美妙境地而把握不住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产生淡淡而执著的哀愁。下文写的楼头思妇,只不过是象征事物。作者表现的仍然是自己的哀愁与憧憬。它勾起了诗人回家的念头,所以又下句“衣半不回家”。诗中苍茫深阔的景象,优美清丽的文辞,悠扬舒泰的音调,再加上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把"江"字"月"字忽合忽分,分开时又各自和别的词合合分分,瞬息变幻,精彩而神秘,是以绝佳美文。 《春江花夜月》作为一首抒情性作品,又赋予文本新的艺术特点,即它具有极强的抒情性。 二,从抒情角度赏析该诗。 首先介绍一下“抒情”,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偏于用语话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其感情。其中,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所以说,抒情情诗是抒情作品的最典型形态。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就是中国古代抒情式的一个典范。它虽然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主观表现,但它并为美丽的景色,同时从情与景的结合中,有表达了张若虚意识形态的感情,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充分寄予和象征情感的心理空间。作者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见两句,写出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矛盾,既具哲理,又像儿童提问那样天真烂漫,加上和永恒的江月连在一起,更烘托出他的内心世界:因为身处美妙境地而把握不住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产生淡淡而执著的哀愁。--春色撩人之际,思妇在楼头看明月,月的正身在天,倒影在水,光辉无处不在。她希望在天者如鸿雁,在水者似鱼龙,可以乘坐着到"何处春江"去作良宵的欢聚。然而天上的月光不能乘坐,水中的月光一样无可依托。梦里飞花,眼前流水,无不标示着春光渐歇,而牵情的明月“更西斜”而且坠落了。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春江花月夜是美妙的,然而美中不足:两地分离辜负了今夜的春江花月。作者笔下的离愁远远不是悲痛。虽然《春江花夜月》是抒写张若虚的愁思和憧憬的,但它没有脱离这个社会,诗中“可怜衣半不还家”就从中暗示出他还在仕途之路上,在为那个社会服务。该诗从写景到后面写情,从中就把诗人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一一宣泄了出来,使文章更显艺术魅力。为了强调自己那时的感情,它从“青风浦上不胜愁”中的“胜”字,从“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体现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当然,作为一首抒情性作品的范例。它自然具有抒情性作品的三个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感情经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以富于动静的画面组织,“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又是诗人独特的情感经验,其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都有机结合起来,使诗的声与情表现得更加完美。不管谁读该诗,值得注重的就是景与情。无论从诗与画.情景关系还是真实与虚幻的角度,此时都体现的淋漓尽致,都从诗人的言语表达中体现出了主观经验的真实。对于修辞手法而言,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其中,春江潮水,海上明月,一动一静,对比强烈,转折自然。“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反复运用夸张修辞,使意境更显优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等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惝恍迷离的氛围,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总之,全诗句句修辞不断,这使诗更具有魅力与韵律。而从抒情角度看,诗人主要以带有《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将诗提升了另一高度。而从抒情角色看,诗人以第一人称代言的抒情方式,来解释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仅从创作风格讲,《春江花夜月》则属于“柔”一类,这更有利于使表达当时的心理情感,宣泄自己的主观愿望,倾吐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与领悟。 作为一部作品,它被后人所推崇,当然已被人们所接受。 其 三,从文学接受谈《春江花夜月》。 诗被人所接受,这期间就需要诗人去酝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某种意境体现出来。该诗之所以流传至今,首先它给人了许多期待视野,作为诗歌,我们在读阅时,就期待着节奏 .韵律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自然,诗人所创作的意境不但溢美,而且富于哲理与诗画,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海的浩渺与蓝天的寥廓诗人感觉就是那种水天一色的情景。诗中“扁舟子”.“离人”应该是游子思家的描述,我们会期待更多诗人的表述。“梦落花”.“流春”.“落月”给人以一种忧伤的诗人的形象期待,但全诗则未有那种伤痛,留下了一‘未知结构’,即诗人抒发的是那种情感。其间许多美妙的语词让人感触颇深,许多意境又给人以一种意蕴期待,使读者神往其境。《春江花夜月》在读者接受时都以其审美动机展现出来,使人轻松.心情畅快。从整体而言,诗与读者得到了共鸣,借用文本使得诗人与读者通过了一个潜在的沟通,使读者的思想得以升华。而该诗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为之动容。它从观念.情感经验和一致愿望都相通与相似与读者,故而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达到了更深层次共鸣。通过《春江花夜月》,它使人达到某种“杂念去除,去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维持了心灵的秉衡,使其文学作品有净化效应。当然在共鸣的基础上,读者从该诗中也会领悟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快慰,它使人获取了对生活的一些神韵哲理,使人不断回味于诗人作品中的意境。 读过此诗后,我们要借鉴的和学习的都很多,欣赏也就没了尽头,只好就此罢笔。 总的来说,许多诗人写诗多注重于一面,即要么写哀,要么写喜,而在《春江花月夜》里,尽管有哀愁,但掩不住轻快;虽然有叹息,却决没有悲观。这也许是初唐士子的精神风貌!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其文学意蕴和价值影响了几代人对审美情趣的认识和思考,特别对唐代乃至中国诗歌有较大贡献,不愧为传世之作,诗歌之最

究性论文只写一首诗,有点不够吧?而且这样很容易就变成抄袭了,很难有一家之言,所以后者显然更上档次。这个要求相对高些,需要你先粗读大部分的唐诗宋词,然后求同存异,找出部分供研究的细细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独特见解。用心+创新=出彩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细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相对于诗,这是一首地道的词,它的情韵、它的色泽、它的意境,都是地道的词味儿的。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一品味,却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唐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首句的“倚危亭”,看似是诗人的独创,但实际上,登高抒怀、寄愁正是唐诗人常用的写法,此类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例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杜牧的“楼倚霜树外,镜天玩一毫”(《长安望秋》)、李商隐的“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安定城楼》)、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甚至是“危”字的用法,也找得出唐诗的渊源,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李商隐的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贲》)至于接下来的以“芳草”比喻“恨”,以“萋萋”形容“芳草”,那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写法;甚到 “铲尽还生”一语,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下面的“柳外”、“青骢”也一样,单纯的“柳”的意象就不用说了,就是以“柳外青骢”来暗示恋情、离别的写法,也不是完全无所本的,如李商隐的《无题》中就有“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储光羲的《钓鱼弯》中就有“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虽然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但也不能说它们完全没有联系。至于“青骢”代车马、“红袂”代女性的写法,也是唐诗中庞大的借代体系中所有的。至于下片中“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的意象,以及用大量的类似意象来渲染愁绪的写法,以及它所创造的迷朦的意境,与唐诗都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例如下面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着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也运用了大量的这类意象来渲染愁绪,其意境也有些相似。就是“娉婷、一帘、十里柔情”这些词语及其组合,应该说与唐诗也是有关系的,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中,几乎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其诗如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笔者选择秦观这片词来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并不是它与唐诗有特别多的雷同处、借鉴得特别多,这实在是宋词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并不足怪,下如唐诗是在前代巨大遗产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一样,宋词亦是在唐诗丰富的遗产的基地上进行创造的。 论到这种继承性,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新则新矣,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是,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长短句的词,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但它出现在宋词里,情况却大不一样,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例如晏几道的《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在这首精彩的词中,不要说意象、写景抒情、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了唐诗的艺术技巧,就是在字面上也有几处与唐人的诗句有些关系的,最末两句,几乎就是杜牧的成句。杜牧《赠别》诗:“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若单以个别的句子来对照,晏几道是万万逃脱不掉书袋之名的。但若从词的整体来衡量,杜牧的这两句诗被稍加变化,放在一首结构、韵味全新的词中,却并不给人以多少摹仿、陈旧之感。如果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而言,是一个不同的系统,即使同样的诗句进入词中,它也会获得新的系统质。对于这种现象,前人实际也有所认识,例如明王世贞说:“‘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阳帝诗也。‘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也。语虽蹈袭,然入词尤是当家。”又如清胡薇元也说:“晏元献《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于此参之,则他词亦可由此会悟矣。”为什么“语虽蹈袭”的句子,“然入词家尤是当家”呢?为什么“在诗中即不为工”,“一入词即成妙句”呢?这便是因为词是一不同于诗的新的系统,同样的诗句一进入词,就获得了新的系统质。至于更巧妙无痕迹的化用,那更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创造。如此词中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可以说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但晏词化用后,不仅更凝炼,更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它比原诗获得了更深长的韵味。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对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段虽然简约而不失精当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段评述,可以说包含了笔者以上所言宋词之“新”,包括了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题材特点等。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宋词的艺术,主要就抓住这些新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当然,对于它对唐诗艺术的继承,我们也会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例如: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例如: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的色相各不相同。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参考文献]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3、《李诗咀华》安旗等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4、《杜诗言志》[清]佚名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

京剧鉴赏论文3000字

舞台上演绎的悠久传奇舞台上哼哼哈哈细而圆滑的嗓音,以及换转、优雅的手法将京剧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京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 文化 的精粹,也是我国最大剧种。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将多种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展现了中国悠久的 传统文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京剧 高一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1

爷爷是京剧迷,虽然耳朵不好使,但只要电视里播京剧,他就手脚并用,摇头晃脑地打起鼓点来,在茶几上敲,在沙发扶手上敲,在自己大腿上拍。爷爷眯缝着眼,脸上浮满笑意,头随着节奏摇摆,满头白发在那咿咿呀呀的唱腔中仿佛都更精神了,闪闪发亮,他那神态就像在享受天下最美味的午餐。

有一次,我被奥特曼吸引着,看得津津有味,全然没顾及爷爷直在屋子里打转转。他一会儿到窗户边瞄瞄,似乎在等什么人;一会儿到我身边坐坐,问我出不出去玩啊;一会儿又拿拿遥控器……妈妈一看就明白了,悄悄地动员我把电视频道调过来。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我喜欢的奥特曼,调到京剧频道,这可把爷爷乐坏了。他“呵呵呵”地笑着,脸上还带着一些内疚与不好意思,一边夸孙子好,一边欣赏起京剧来。他那样子就像小孩拿到了自己爱吃的糖果,可爱极了。看着爷爷爬满皱纹的脸和他欣赏京剧的痴迷的样子,想到爷爷操劳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好好看过几回电视,现在也70多岁了,好不容易条件好了,应该让爷爷多享受享受。

于是,我们给爷爷买了个助听器,还订了份电视报,又特意把其中的京剧节目用红笔画起来。爷爷戴上助听器,欣赏着电视里的京剧,感动得差点掉眼泪,逢人就说自己有个好孙子。有时候吃饭也看,家里来客人了,他也热情介绍京剧,而晚上常常是看到打瞌睡,要么垂头低脑地“钓鱼儿”,要么靠在沙发扶手上呼呼大睡……从此爷爷好像年轻了许多,容光焕发,一天到晚京剧不离口。不信,你来听听:

清晨6点,爷爷被自己闹钟吵醒,唱《宇宙锋》“我这里假意儿懒睁虎眼”,翻个身继续睡;早上洗脸时看见自己白发鬓鬓,唱《文昭关》“冤仇未报容颜变,一事无成两鬓斑”;午睡被吵醒,唱《文昭关》“适才朦胧将合眼,忽听门外有人言”;回家发现没带钥匙,我们又没回来,唱《二进宫》“宫门上锁贼李良”;

超市付钱排了半天队还没轮到,唱《武家坡》“这女子动作特以迟慢,收银台前站得我两腿酸”……

瞧,这就是我家的京剧迷,是京剧让他的生命丰富多彩,让他的生活有滋有味,是京剧让他年轻。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2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存在百年却依旧流行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可以把一个 传说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的唯妙唯俏呢?

那么先从乾隆皇帝的那场寿宴说起吧。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在京剧里,不同颜色的面具表现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面具运用夸张的画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写到了脸上,这也是京剧为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京剧所表演的内容也有很多。比如《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很多很多,所以京剧是一个非常贴人心的戏种,不论你是坐在乡间大院里观看,还是坐在专门的剧院里看,都别有一番风味,演的内容更是让你看几遍都不过瘾。

京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经历无数苦难,并且挺了下来,慢慢有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让许多人爱上,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中华人民最爱看的戏剧,最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的国粹的!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3

“挥毫浸墨,那人,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靛蓝……”一曲京调,唱尽悲欢离合;一袭长袍,漫卷俗世红尘。 脸谱 生涯,唱的是情,演的是魂。那一张张红艳的脸,在辉煌的灯光下,已然闪耀了将近千年。每当听到那优雅动听的腔调,便想起宋代诗人葛长庚的:“看千秋戏剧,蹴鞠诙谐。”由此,京剧的魅力跃然纸上。

京剧,这一中华民族孕育而出的国粹,恰似一朵绽放在华夏大地上的玉簪花,以它那独特的美,惊艳世人。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形。当锣鼓声响彻在明亮的戏台周围时,戏剧演员们便伴随着锣声一个个粉墨登场。气质清秀的小生,形如镜花水月的小旦,浓墨重彩的红净,黑眼白脸的方巾丑……形态各异,众美云集。而其中,我更加偏爱的,便是那花旦。不因别的,只因她那传情的眉目楚楚动人。举止如娴花映水、弱柳扶风,恰似那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让你不觉怦然心动。她在高台之上挥舞着清白的衣襟,是如此的优雅,如此的凄美,将古代闺秀的娴静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形将内外之美结合于一体,触动着人的心弦,带给人美好的意境。啊,好一个国色天香!真是妙哉!京剧的美,美在她的神。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睛,道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想当年梅兰芳拜师学艺,就是因为双眼无神而被拒之门外。从此以后,梅兰芳便每天盯着水中的游鱼和天上的飞鸟看,终于练得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后来,他刻苦练习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戏剧大师。由此可见,神韵在戏剧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京剧的神尤为突出。不同的角色的'神色在戏剧家的身上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也许就有那么一秒钟,你的思绪会被一个回眸定格,会被一双精神硕累的眸子打动,但无论是深情还是惊艳,那一瞬间的神韵便会带给你永恒的回味,如同一块馍,看似平常,却愈嚼愈甜。啊,真可谓巧夺天工!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声。国粹生香,余音绕梁,婉转动听的曲调连绵不绝。京剧以她那独有的声调,结合汉调与徽剧的精髓,时而慷锵有力,时而宛转悠扬,时而雄浑端厚,时而清脆高昂。配合着形与神,声音唱出了京剧的魂魄。儿时看着爷爷奶奶听戏,他们的神情是那般的陶醉,心中大有不解,如今看来,醉的就是那声音吧。京剧的声音似乎是越听越有味儿,它唱出了古老的中国风,唱出了先辈们的智慧,更唱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听到《霸王别姬》,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穆桂英挂帅》就不禁精神抖擞。这就是京剧之声的美,啊,这就是中国范儿!

京剧,我们的国粹。她将传达着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与憧憬,永远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的艺术文化舞台上显现出她那独有的耀眼光辉。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4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每当我唱起这个《唱脸谱》选段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京剧,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经历了几代大师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形式;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一个“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在外国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他们常说京剧的服装美、身材美、伴奏美、唱腔美,真是美不胜收啊!

记得在我五六岁懂事的那年起,晚饭后爷爷经常带我去村里看京剧。那时候的我被舞台上漂亮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还有花花绿绿的饰品被陶醉着,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听不懂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音乐是非常得优美,而且演员们那噪门是多么的尖锐有力,我也佩服他们有一这样的好噪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中京剧伴我左右,我家远方亲戚的一位大奶奶每个晚上在佛国商城大门口唱京剧,我时而不时地经常去听。大奶奶看到我喜爱上京剧,平常的日子里也教我几句。

京剧在我的生活中成了一种快乐和美的享受,空闲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哼几句京剧。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画一画京剧脸谱。唱京剧,画脸谱,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情趣。

我爱京剧!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好好学习京剧,研究京剧,好好地把我们中国的国粹——京剧传遍世界各地。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5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描写京剧高一作文相关 文章 :

★ 关于京剧的作文

★ 描写中国文化京剧的作文:不要让它离开

★ 以京剧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左右

★ 高一高分作文800字五篇

★ 七年级描写京剧作文600字左右

★ 有关走进京剧优秀作文

★ 戏曲让我陶醉的作文精选4篇

★ 以走近京剧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 以走近京剧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 京剧素材高三作文700字

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由上海京剧院改编创演,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著名谭派文武老生童祥苓在剧中成功地扮演杨子荣而一举成名,享誉国内海外。他在剧中乔装改扮土匪胡彪带着《秘密联络图》只身打入惯匪坐山雕的魔窟,凭过人的胆识,睿智的机敏,取得匪首们的信任,除夕夜,与战友里应外合将土匪全歼在威虎厅里。 他在只身打入匪巢的途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以充沛的激情,高亢的声腔,激越的旋律,刀刻斧凿般地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今传唱不衰。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北滨河公园由市文化局、电视台联合举办“京评帮票友大赛”时,一晚上有五位参赛选手登台演唱此段,各展风采,气势夺人。难怪主持人风趣地说:“好家伙,今晚上一连打了五只虎!” 这其中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可见一斑。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 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在弹拨乐的引导下,伴随着顿挫有力的锣镲声和恢宏交响乐,改换装束的杨子荣扬鞭催马疾驶而出,观众眼前为之一亮,英雄形象羽翼丰满地呈现在台上。矫健的骑马舞蹈生动地表现英雄驰骋在林海雪原之上,此时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剧照,那就是杨子荣在舞台上勒马、上山、等一系列舞蹈动作后,猛然大幅度跃起,右手持鞭,左手后甩并被敞亮的大衣雪白色羊皮里遮盖,在空中劈叉大跳的同时扭头回身亮相,造型潇洒,动作漂亮,再加上杨子荣背后那挺拔的参天青松,强烈的几缕阳光 穿过密匝匝的林海斜射下来,通过镜头的仰拍,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倍增英雄气概。随着伴奏乐嘎然而止,只见英雄手一挥,传来一声清脆的鞭响,马的嘶鸣裹挟着锣响引出一句“回龙”。“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拖腔顿挫简洁,直抒胸臆。“原板”中“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中的“海”字唱得委婉含蓄,真情流露。“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唱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表现出英雄为了人民为了党甘愿赴汤蹈火的决心。“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中的“恨”字稍有力度连带着“得”字唱得清新别致,引发出英雄为民剿匪的迫切希望。此句中间的过门及“散板”“迎来春色”后的伴奏交响乐如烘云托月般地奏出孱孱溪水声,仿佛将人们带进春光明媚、流水淙淙的美妙意境,让人心驰神往。“换人间”则从“人”字开始音调逐级上升,直至归韵到“间”字时拖长凸起,高亢悠扬,彰显英雄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后半段的“西皮快板”可谓是声腔创作者对京剧声乐一大贡献,大段唱腔里由“二黄转西皮”是打破以往的程式化,独巨匠心的声腔革新,以节奏紧凑的“西皮快板”表现主人公坚定的剿匪信念。“党”字拉长但不拖沓,突出党的重要性。“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 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影视鉴赏论文3000字

影评:《嫌疑惯犯》(影视鉴赏课论文) 《嫌疑惯犯》并不是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电影,因为1995年的奥斯卡评委们需要在太多好作品之间作出牺牲;《嫌疑惯犯》并没有如今大片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但它在IMDb上13万投票中获得的8.6的高均分和15位的排名却证明了投资方微薄投入所换来的回报。没错,《嫌疑惯犯》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成功之处也十分显而易见:曲折的剧情和相比剧情更令人震惊的技法。 影片开始,导演便一反常态地将事件的结局告诉了观众们——深夜,一条躺满了尸体的船上,神秘的黑衣人、左撇子的“恺撒”枪杀了基顿并烧毁了现场离开。接着,镜头转到了六个星期前,采用倒叙的手法,并通过幸存者罗格之口向观众讲述事件开始时发生的事。导演使用了数次蒙太奇将基顿,霍克尼,迈克尔,弗斯特几人被警察逮捕的场景串联了起来,于是这几个貌似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的命运被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了一起。他们被警方指控的罪名是“骑劫满载武器的货车”,他们虽然都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罪犯,但都基顿和罗格早已洗手不干,对于此事也根本不知情。正当观众对此正一头雾水之时,故事又回到了六个星期之后:警方处理了这次事故,在船上发现1亿美元全部失踪,15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同时还有两名仅存的生还者——一个是位严重烧伤的匈牙利人,另一个正是影片开始时被警方询问叙述事件过程的罗格。六个星期前负责逮捕基顿的刑警戴夫急匆匆地赶到了圣佩德罗,想要在罗格被释放前再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于是警官的询问便在当地警长的办公室与罗格一连串紧张且不知所谓的话语动作中展开。罗格是个软弱、笨拙、罗嗦又有跛脚的人,连烟都得让别人帮点,他又能揭晓什么样的秘密呢?罗格的故事回到了六星期前的雨夜,他们五人被假释出来,但事情并未因此完结。他们认为是警方不肯放过他们,他们需要做件揭露警方黑暗面的事叫他们住嘴。于是,他们抢劫了一辆由一些违法警察专为走私开设的“出租车”,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五个人从此被粘在了一起,不得不继续为犯罪集团做事。他们奉命抢夺了一箱情报中所谓的宝石,拿到的却是一包包的毒品——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被一股未知的力量推上了绝路。于是这力量通过中间人,小林律师找上了他们。原来他们的被逮捕并非偶然,而全部是那个叫“恺撒·索泽”的人安排的。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容,他的手下也对他们的雇主毫不知情。而就是这样的神秘人,却对他们的底细了如指掌——原来,他们五个从前都曾在犯罪过程中妨碍了“恺撒”的“生意”,虽然都是无心之失,但“恺撒”并没打算放过他们,他计划让他们五个通过替自己动手卖命来给他“还债”。不仅如此,原来基顿他们杀死了商人夺取的那一箱“宝石”也是“恺撒”的手腕,他早已收集了这起案件的证物,若基顿等人拒绝,他便会向警方告发他们的罪行。第二天,五人中的弗斯特逃跑了,可是当晚他们便见到了他的尸体。基顿等人费尽心力想到了摆脱“恺撒”控制的方法,却也在他通过小林提出的更多要挟之下屈服。终于到了要替“恺撒”“工作”的那一天,此时故事的时间已到了现实的两天之前。进攻开始,计划进行的很顺利,突然负责爆破的霍克尼被人从背后射死,惊恐万状的敌人首领也在大喊着“恺撒·索泽,恺撒·索泽”之后被真正的“恺撒”射杀,当基顿发现船上并没有任何被交易的毒品同时,也目睹了迈克尔的死亡。终于,身中一枪的基顿也见到了这个“恺撒”的真容……这个时候,故事完全回到了开始时观众见到的场景,“恺撒”将基顿枪杀后烧毁了游船离开……但是,现在的这个看似与之前一模一样的场景却与之前有一个本质的不同,这一点立即被刑警戴夫指出了——罗格并没有看到基顿被枪杀,只是听到了声音。同时,应该被“恺撒”承诺留活口的基顿最重要的女友也被发现遭到谋杀。行动时他们四人除了罗格之外都身手不凡,而基顿偏留下罗格掩护并使其幸存。而船上的尸体都被烧得如同焦炭,根本无从知晓哪个是基顿——所有的现象都表明,其实,“基顿他就是‘恺撒’!”刑警一语中的,“他留下你就是因为你最弱!”一切都揭晓了。原来那个因为贪污受贿而被解除职务还曾入狱的警察基顿并没有悔改,他隐藏自己的身份,消灭一切可能妨碍到自己的人,他就是幕后的主使!可怜的罗格在知晓这一切后哭哭啼啼地离开了警局,而戴夫也因为自己找到了真相得意的笑了。 ……故事的结尾,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在罗格领走了自己的金表和金ZIPPO之后,戴夫满面微笑地聊着天,回身看着他的同事凌乱的办公室,这办公室的后墙有块黑板,贴着无数案子的资料。看着看着,他突然注意到了黑板的左下角:“四重奏牌,伊利略州高崎市,电话……”“我以前曾在伊利略州高崎市的四重奏理发店工作……”戴夫手一松,乘着咖啡的马克杯颓然摔在地上变得粉碎,而杯子的地下写的就是KOBAYASHI Procelain(小林律师的全名)。再往墙上的资料看去——Redfoot,危地马拉采咖啡豆,理发店的肥胖伙计,等等等等,这些罗格口中关于自己与案件的资料居然全部写在这面墙上各个资料中!原来刑警完美的推理在30秒之内被完全的推翻,因为他推理的根据竟是一整套的谎言!罗格的坐位与墙之间只有两米的距离。就在这两米之间,戴夫已经完全被愚弄在了罗格,这个Mr. Verbal的股掌之间!就在戴夫与观众的嘴都大张合不拢的时间,罗格一步一瘸地走到了街上。突然,他的脚慢慢地扭回了正常的位置。他张了张左手,熟练地掏出打火机,姿态潇洒地点燃了口中的烟,又取了下来,在街口等待他的是小林——不,只是被他称为小林的人。他们开着车扬长而去,留下戴夫与观众们不停地拍着自己的大腿——背景音乐阴沉昏暗,回响的只有罗格受审问时说的一句句话。每一句放到现在来,都是对我们得意的猜测的一次次嘲弄——终于,医院里那个幸存者描述的“恺撒”的相貌也传真到了警局,上面画的正是某人的脸……“And like that, poo```,he’s gone````”“恺撒·索泽”又一次变成了蒸汽一般的存在,留下的是恍然大悟或一头雾水的观众们。无数喜爱这部电影的人都是在看了数遍电影才真正了解背后的真相…… 没错,我也是这样。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或是看了我的叙述,你定然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曲折离奇值得回味。但是,如果不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双线并行,而且是过去与现在双线并行的模式来讲述整个故事,那就变成另外一种模样——故事会象平时看到的其他电影一样,象大树从中向外的生长一样发展。而《嫌疑惯犯》的故事结构如同一颗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方见其中奥秘(去年奥斯卡奖影片《撞车》也成功运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模式是很少见的,放在这部影片中也是很成功的。影片的画面主要是较为明亮的风格(相比恐怖片而言),同时又透出凌乱压抑的气息,这无疑很符合影片强调的格调。因为需要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切换,所以影片也非常重视蒙太奇的使用,尤其是五人被分别逮捕时的镜头剪接毫不突兀非常完美。影片的背景音乐与影片本身的配合也同样可圈可点。当然,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光靠上面的这些是不够的,重要的东西,还是剧作——我觉得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商业电影欠缺的,这么好的画面,怎么没有剧情呢…………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在本片中扮演重要人物罗格·昆特的著名演员凯文·斯帕西。他在本片中的毋庸置疑的抢眼表现使他借由本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虽然我为摩根·弗里曼未能于同时获此殊荣非常遗憾,但凯文·斯帕西的演技实在太出色了令人五体投地),同在1995年,他也在《七宗罪》中扮演了戏份不多但非常重要的幕后真凶,并在剧中与摩根·弗里曼合作。于是,于1994、1995年涌现出的三部优秀电影《嫌疑惯犯》,《七宗罪》和《肖申克的救赎》(这三部电影也被人们称为“男人三部曲”)中,他与摩根·弗里曼各参演了两部。在好莱坞主演有很多很多,但如凯文·斯帕西与摩根·弗里曼这样坚守在配角的位置上并能上佳表现不断着实不易。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845480066,不管是写什么样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知识量是写不出来的,或者写不好,我是找他写的,最前面就是扣维来的。

油画鉴赏论文3000字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油画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关键词】当代;油画;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

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

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

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

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1陈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当代性[J]。

贝特勉特曾说过"时间抹掉一切记忆,碍眼的东西更须拭去,擦掉干干净净,不留痕迹,然而拭去后的痕迹,颜色却更鲜艳。"油画正如那拭去后的痕迹,经过时间的磨练,愈加得珍贵。而这个短暂的假期又如同传世油画一样,在以后的生活里珍贵无比。这个假期或许是开心的,但是高考气息无时无刻的压抑这自己;或许是轻松的,但是辅导班之间来回穿梭的身影证明了一切;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一时的勤奋一生的幸福一直提醒着自己;或许是痛苦的,但是父母精心的呵护温暖了心头。我很肯定这个假期是精彩的,是丰富的,是不悔的。

在我的心中向日葵的花神当之无愧的是文森特·梵高,一个以向日葵为画之精髓的年轻画家。他曾经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艺术情感。他怀着对艺术无比狂烈的热情,追逐着对艺术最高境界,这部流传万世的《向日葵》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地方出世。这部由十四朵色彩对比强烈、寓意丰富的向日葵组成的油画,正如我这个时刻的心情,在外表貌似轻松的情况下,心情是狂烈的、激动的。

秋天的脚步渐渐靠近了身边,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场景渐渐进入了人们的眼帘。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他精巧的画面设计让阳光照在她们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对呀,米勒表达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枯燥的作业练习,让我们学会了忍耐;面对任何试题,或简单或复杂,我们都保持着谦卑的心态;我们必须对我们自己忠诚,每一道试题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生活依旧在进行,时间依旧在流逝。油画依旧在传承着它的精神。

油画时刻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描绘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它或是温馨,或是凄凉,或是狂烈,或是愉悦。假期的时光漏斗里的流沙愈渐愈少,每颗沙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怎样欣赏油画日期: 2007-7-11 10:27:07 作者: 来源: 湖州美术教育有不少朋友,喜欢看油画,但是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欣赏它,油画由于其逼真细腻的,或者粗放的表面效果,往往给人以强烈的感受,现在已经为我国人民普遍接受和喜爱。鄙人不才,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大家介绍一 些这方面的知识。 我以俄罗斯的风景画为主,给大家说说传统的油画该怎样去欣赏。油画是以易于油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一座山峰似的巨浪迎面扑来、几个攀附在折断的船桅上的水手仍在顽强地为生存而搏斗着,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油画《九级浪》的画面。在19设世纪中叶,俄罗斯出现了一 位海景画家,他的艺术不仅惊动了全俄国,也为西欧同时代画家所钦佩。普希金和作曲家格林卡称他是描写海洋的热情歌手。英国著名的海景画家透纳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就是俄罗斯海景画的奠基人艾瓦佐夫斯基。艾瓦佐夫斯基善于表达海上夜景,特别善于描绘海上夜晚的风暴,那无边宽阔的海面,晚霞落日的水气,狂涛海浪的云烟,月光下波浪在嬉戏,在暴风雨袭击中的船只。这一 切都在于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借以表现俄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油画从诞生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最早是由14世纪尼德兰的凡.艾克兄弟发明的。而我们中国却是19世纪末,才正式由少数的欧洲学习美术的留学生介绍进来.它是一 种用亚麻仁油等油与色粉以及硬脂酸制成的颜料,画在做过底子的布或者板上的画。由于油画可以刮掉重新再画,所以它可以不断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油画与水彩水粉等 画种相比,显得厚重,结实,耐看。所以油画往往可以表现那些大场面和比较深入刻画的题材.油画得最大魅力在于四点:1.形 2.光 3.色 4.笔触造型是绘画[我指的是具象的绘画,不指抽象画]的基础,而素描又是绘画的基础,通俗的说就画的像不像。绘画往往利用光来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油画在表现真实感方面是最擅长的了。色彩是油画最精彩的部分,能不能打动你,主要就是靠的色彩的魅力!如果一 张油画色彩单调,魅力就差的多了。笔触是画家心灵在画布上的痕迹,或奔放或细腻;或冷静或热烈,体现了画家的感情和心境。所以如果你在一 张画上找不着一 点笔触,那这张画未必是一 张好画哦,它和照相机拍的有什么区别呢?那我们现在用照相机不是更好吗?绘画是视觉艺术,看画除了看它画的是什么意思以外,主要是欣赏画上的造型,色彩,光线,气氛,意境以及人物画上的神态,表情,气质等。否则你就不能得到乐趣和享受。油画家还运用各种不同的笔触,刮刀[油画刀]以及油的稀薄度来造成坚硬,松软,粗糙,细腻等等不同 的质感。所以油画作品的表面往往是不平的。由于油画颜料用油画笔画出来以后,出现了一 种厚薄不一 的色浆,这种色浆随着画家的手的挥舞形成一 种色浆美。内行人欣赏就是要欣赏这种“色浆美”,外行人就是不明白油画为什么这么高低不平?所以,油画要远看。油画画好以后,还必须装上外框。看过油画展览的朋友,肯定对油画作品的外框之讲究有印象。前几年法国印象派画家精品展上的那些外框每一 个起码上万圆。为了说明笔触的运用,我在这里特地放了俄罗斯画家阿尔希波夫的一张人物画。在这张画上,画家为了表现热烈和谐的气氛;温暖的阳光,强烈明快的民族服装,运用了宽大的笔刷,以热烈,奔放,随意,有力,流畅的笔触来表现。看到画家以如此热情欢快的笔触[有点像中国画里的大写意来表现农村妇女,观众的心也会被作者所感动。这个感受是摄影作品无法给你的。这张画的用光和色彩也都是非常成功的。此画采取了逆光,几个胖丫头脸上都有从别人衣服上反射过来的光 ,好像拍照加了辅助光。欣赏风景画主要是看它的意境如何,一张好的风景画肯定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欣赏时你能得到多少乐趣,就看你自己的体会和想象力了。古典绘画的笔触和色浆不明显,甚至没有。但是照相机发明以后,画家们就开始在这两方面做文章了。例如这张画,属于表现主义的作品,以此表现画家的心理感受。油画是西洋画里的主要画种,它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古典油画的细腻,也有现代绘画的粗放,现在有很多画家的兴趣放到讲究画家内心表现的“表现主义”风格上了。笔触越来越大,画面越来越讲究简洁,概括。有不少作品去掉了光的表现,不讲立体感了,也不讲空间感了。他们更重视的是,玩色彩,玩笔触,玩“概念” .所以现代画家们的油画作品,几乎都有笔触,有的甚至把颜料堆得很厚,画面凹凸不平。这也是我们在欣赏油画时应该予以注意的。否则就会被人当作外行。

诶,同命相怜啊,我也在求本科金融论文%>_<%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