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以她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饮誉中外,同时,也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果说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画,那么厚重的历史就是一部书。这部书从封面到扉页,从前言到内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蕴。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地位越来越突显。洪武五年(公元l372年)改元代静江路为桂林府,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地方政权的治所仍置于桂林。清代沿明旧制,桂林仍是广西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藩国桂林。明洪武五年(公元l372年)修建府第,二十六年(公元l393年)筑城,前后历时二十余年。靖江王府城是在元顺帝万寿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早在唐代,独秀峰下就建有学宫。宋代在山南筑有“铁中寺”(后称大圆寺),元至顺二年(公元l331年),妥欢铁木儿做太子时,曾徙居这里,后他回朝称帝,追怀往事时改“大圆寺”为 “万寿殿”。靖江王府是南京内宫的缩影。它的主体布局是:前为承运门,中为承运殿,后为寝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还有许多亭台楼阁等:公元l393年,即王府建成后的第二年,开始修筑城墙,以保护王府。城墙建在王府的周围,南北长555米,东西宽340米,周长约1790米。城墙内外均用大方青石砌成,全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大门。万历年问(公元l573一一l620年),靖江王府的统治者继续在王府内大兴土木,建造了无数的亭台楼阁和轩堂馆所,独秀峰下建有宫苑,风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山下辟有池,设有彩舟画舫,专供妃子、宫娥游乐。整个建筑达40多座,运阶玉陛,红墙黄瓦,朱户雕楹,富丽堂皇。王府城的建筑,一方面说明了当年封建统治者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奴役,过着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靖江王不仅修建华丽的王府、坚固的王城,还强迫劳动人民为他们营造宫殿式的陵园。如,朱赞仪墓,封土高15米,直径30.5米。墓依以心势向西,周围有内外墙。外墙左右各长557米,宽364米;内墙左右备长l00米,宽62米。墓前有翁仲、华表及石兽,占地153亩。还有朱规裕夫妻合葬墓;朱约麒夫妻合葬墓;朱经扶夫妻合葬基等藩王、王妃、次妃、将军等墓共320余座。历代靖江王中除朱守谦、朱享嘉、朱亨致死后没有葬在这里外,其余都葬在这里。这些森严堂皇的王墓群,是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物资料。王府和王陵l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靖江王府池,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扩建桂林城,城池由今榕、杉、三湖向南扩展到桃花江。在城南开挖城壕,在桃花江上筑拦河坝(即今虹桥),分水灌壕,经象鼻山北入漓江。造就出一段护城河。扩建的城池,面积是宋、元旧城的三分之一。扩建后,桂林城周长l2里,辟有东镇、就日、癸水、行春、东江、武胜、宁远、丽泽、宝贤、西清、安定等l2个城门。这一城池规模和建制,一直保持到民国初年。明清时期,桂林是岭南的一个文化中心,学风更盛,书院学校增多,士子如林,广西各地都有人到此读书。贡院不断扩建,明代考生号达1500多间,清道光年间达5011间,可见科学之盛。临桂县在明代考取进士的有52人,在清代有l88人;清人临桂考取状元的有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等4人,桂林因此有“状元城”之称。陈继昌是清代200多年两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中的一个,其高祖父陈宏谋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是17世纪研究儒学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岭南儒宗”,著述甚丰,主要有《五种遗规》等。地方志修撰亦成果显著,嘉庆年间谢启昆主修、胡虔总纂的《广西通法》有“省志楷模”之誉,还有蔡呈韶主修、朱依真编纂的《临桂县志》。文坛艺苑更是百花盛开,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明代著名诗人有包裕、张腾霄和张文熙父子以及张鸣凤等人。清代桂林诗人、学者数以百计,朱依真为“粤西诗人之冠”;龙启瑞、朱琦、王拯、彭昱尧、吕璜并称“岭西五家”,在清代文坛有一定地位;“杉湖十子”也有一定的影响。王鹏运、况周颐为清末四大词中的两位,共创“临桂词派”。清代桂林画坛名家辈出,有史可查的画家达百名之多;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周位庚为广西山水画家之冠,李熙垣、李秉绶、罗存理在桂林画坛上有重要地位。甲天下的山水灵气,孕育了桂林的本土艺术,如桂剧、彩调剧、文场、零零落、龙船歌等。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纯朴而清新的艺术品种,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饮誉海内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桂林文化的精华,演绎了一副桂林历史图。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清乾隆年问部分艺人开始用桂林官话演唱,清光绪八年(公元l882年)开始,桂林出现了璎珞小社、宝华群英等楼戏科班。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杂腔。传统剧目上白远古尧舜,下至清末民初的故事均有所表现,大多从忠君保国、争战演义、爱情离合、侠义扶危、佛径道义、小说传奇中取材编演而成,如《隋唐演义》、《气周瑜》、《岳飞传》、《哑子背疯》、《打棍箱》、《金精戏仪》等。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l896年),曾任台湾总督的唐景崧退隐桂林后,自办桂剧“桂林春观”,聘压旦(林秀甫)、一枝花、唐云海等名角当该班台柱,并撰写剧本由该班排演,遂使桂剧有了第一批独特剧目。尔后,他常领林秀甫等名角赴上海观摩,回桂后创建了第一座营业性演出场所一锦福园。彩调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开来,于清朝末年成型。彩调剧诞生桂林,用桂林官话演唱。为区别于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剧的唱腔结构分为散曲联缀体,分调、板、腔三大类。另有数十支过场音乐和打击乐曲牌。传说剧目由一旦、一丑演唱的对子调发展为小旦、小丑、小生的三小戏,如《王三打鸟》、《三看亲》、《娘送女》等。文场戏是桂林曲艺文场清唱(坐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道光年间在桂林街头有挂牌的“文武院子”坐唱文场与清唱桂剧,专供堂会演出。清光绪末年至宣传年间,桂林名“耍家”曾继藩、章幻圃、胡宏保、陈竹畴被誉为文场“四大金刚”,仿效桂剧在桂林施家园登台演出《翠莲对经》、《二姑娘算命》、《崔氏逼休》三戏,此为文场戏之始。桂林渔鼓,鼓典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明清时期桂林的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山水诗联与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的完全结合,以田园环境为衬景,融城内外文物古迹为一体的开放式大园林的城市格局,她以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于世。
悠闲市民文化~
一、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二、朱熹 (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林学概论论文可以从国内外林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森林的概念与特点、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环境、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森林的分布、森森的功能与效益、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方面写。
林学概论论文可以以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与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从林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入手,系统介绍了林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与方法和了解和掌握林学的知识体系,树立环境意识,更有利于科学指导森林资源的培育、经营和保护,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构思。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近来来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海面上升、森林锐减与物种灭绝、耕地草场退化、干旱沙漠化和淡水资源乏缺、海洋开发与海域环境动荡、人口过速增殖和资源耗损、工业社会与现代农业污染加剧以及频繁的地质、海洋、水文、气象、生物灾害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地球可居住性和地区能否持续发展等严峻的战略性科学问题。联合国国际科学联合会组织各地区的科学家、科研机构正在开展宏伟的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计划(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由于这一课题牵涉地球科学的很多专业学科,需要进行深入的综合解析,甚至有待发展一系列边缘交叉和渗透衍变的基础理论学科,目前的单学科理论水平和地球科学结构都还不适应这种严重的局势,有待有关学科联合攻关,才能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奥秘和各圈层的内在联系作深刻探讨,更好地规划开展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从而找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纵观以往的研究工作,其中地质环境的研究显得薄弱了些,其实自有人类以来的250万年内,地球环境变迁留下了广泛的迹象,内容很丰富,例如塔里木盆地中的罗布泊湖岸的萎缩过程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154个韵律条带;第四纪以来的冰川、河流、湖泊变迁、地貌定量形态分析都可以找到很可贵的依据;海岸带活动、古地震、古洪涝、古干旱等也有待深入研究,总之从地质学范畴对地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遥感技术的应用则更显不足,急待加强。以往地质环境的研究多偏重于表浅、外生条件的分析,对于更重要的地球内部原因则很少讨论,为了扭转这种舍本求末的趋势,寻求以地质学为“砧木”广泛与其他学科的“嫁接”发展,我们需要从地球整体结构着眼,综述地内热动力为本的观点,从而再构建新的地球科学大体系与技术监测系统。
目前由于学科体系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综合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从现有学科出发注意到某几个方面,忽略了整个太阳系、地球内部高能级自然本底的运动(变化),过高地估计并夸大了人类社会的低能级可察觉影响,抚片舟而论沧海,推导出一些耸人听闻的危机和警告,人云亦云,传真导谬,很难说全是扎实可靠的科学结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领导决策部门却出于惜世忧民的良好愿望,闻风而搏,推出这样那样的行动与承诺,盖世之举如因科学依据欠妥,必将劳民伤财,甚至人为地加剧环境恶化,自绝良好发展的路径。追溯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教训,评估科技现状,只能说是全球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而且是较低水平的开始,切不可作出过早、过偏的结论,更不可轻举妄动,而要深思熟虑地将重点调整到认真深入发展地球科学大体系的基点上,探索理论、发展探测技术,以期尽快形成与擎天任务相适应的科学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测量能力,为确实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谋求更大持续发展作出更有效的科学贡献。
为了思考全球变化地球内因、热动力为主的观点,不妨列述一下地球各圈层的一些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球各圈层的基本参数
续表
从表内数据可知,地球的质量、蓄能主要聚集在固体地球之中,而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只是内热外温大球体表层的一层附着薄膜,从质量、能量分布看来作为生态环境(水圈、大气圈)的下垫面的固体地球的主导地位就很明显了,温床上的薄被,我们能体察到的沧海桑田、风霜旱涝、生物兴衰、环境变迁都离不开地球这个母体,依附于地球的热动力场,大自然的综合运动可以概括为低能级、长周期的缓慢演变和高能级、急剧明显的灾变,就其本质而言,强烈的灾变事件是主要形式,而缓慢的演变则是主运动的低能级蕴成和事件后的平衡协调,无论从地球地质历史和现态看来都是被大量遗痕和现实所证明,特别是近代人类观测能力的提高,这种本底与环境、内因与外果、灾变与演化的主从关系愈来愈清楚了。同时发现地球各圈层之间、各类事件之间存在系列的相关性,称为辐向深源热动力地质、环境、生态动力链 ,地球不同时期发生过若干点状热活跃中心,主要由地内放射性高热能形成热反应中心,大体上分布在上地幔到下地壳界面上下,岩浆体剧烈热熔,成为热根,或称岩浆灶、岩浆房,即地球表面的灾变点、敏感区,热能-物质交换通道。一个岩浆中心的演化期可长达几千万年到1亿年之久,在其发生、演化过程中存在比较独立的热动力体系,从弱到强,由强转弱迭替兴衰,形成强旋涡式的热熔物质分异中心,自创通道向地球表浅部上涌、喷射热动力-物质流(固塑态、固液气混熔、气液混合态),在热力-物质外散过程中形成矿床,导致地球表面的环境变化,深部形成岩浆岩的上涌侵入,形成潜火山、火山喷发、热力-气液喷射,岩石圈加温,水圈和大气圈升温,海底局部加温、喷涌热的气液,引起地震、海啸和海水强烈涡流、强风场、强磁场变化,产生强粒子射束流、地内强热爆炸、地面急剧增温、强湍流,百慕大型海空灾难点等现象。不断改变着地壳表浅处的热力、物质加注,导致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变和环境突变。地球上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环形地质结构和强旋涡气液运动中心,它们多属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残留继续,即现实的地内热活动中心,“活地球热动力喷口”。这些埋藏在地壳中的“烟囱”时强时弱地向地球水圈、大气圈喷射热力-物质流,主要形成为气液热上涌。近年来在大洋深海沟、裂谷系中发现很多个高温富含金属的气液泉,例如东太平洋南部海膨在520km2之内发现26个上涌热通道,推动本地段每年隆升15cm以上,喷出物包括了高热流、水汽、H2S、CO2、氯气类、烃类和大量金属元素。这样的现象在红海、太平洋东西火山带都有大量的发现报道。实际上大陆内部也有很多的隐火山、气火山、气液高金属涌泉、地震、陆内飓风、强高地热点、奇异突变点的活动,不过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和组织系统观测而已。1908年举世闻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尽管对其成因揣测纷纭,但确属地球上的一次大型自然热动力试验,估计中央地带温度在105℃以上,总热能为1030J,喷出的可燃天然气数亿立方米,还有大量放射性粒子,铂铱微粒自上地幔喷射出来。人类历史阶段地球内部向地表、水圈、大气圈喷射的热能总量约为5.6×1020J/a,排放的固、液、气热物质总量为9.5×109t/a,远远超过人类社会能耗和形成物质产品的总量,相当全球2000年总能耗量加储备的核能总和。
再从地质历史上追溯,这种事实就更明显了,在8亿年前,地球上并没有大量水体,气体也很稀薄,在8亿~6亿年前的两亿年期间固体地球向地表喷射了大量的水气,才形成海洋,出现了生物,目前地内每年要向地表释放30~50km3的水分和其他气体,以弥补水分和气体向地球外层空间的散失量,如果补给小于向外弥散量,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就在几亿年前消失了。
晚古生代以来伴随剧烈的全球地质运动带来全球性的生物大绝灭灾殃,如2.47亿年前(晚二叠世)、1.63亿年前(中侏罗世)、1.44亿年前(晚侏罗世)、1.25亿年前(早白垩世)、9100万年前(晚白垩世)、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的恐龙绝灭事件)、3800万年前(始新世)、1100万年前(上新世),每隔2600万年就全球性地剧烈变动一次,期间当然也有局部地段和较低能态的变异。人类社会存在的250万年期间尽管未出现过全球性的剧变,但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局部性古人类群落夭亡的惨剧,其生态效益急待重新评估。例如迄今各大地构造学派多只限于表浅地壳的研究,对于更有活动意义的百十千米岩石圈几千千米深的地幔、地核却甚少考虑,就连最流行的板块学说很多结论与地壳、岩石圈的结构运动并不相符。近年来古老结晶地块、大陆火山学、遥感所发现的环形结构和旋涡状运动、海洋与大气层中的旋涡运动、类地行星、月球上发现的环形构造就很有助于岩石圈、壳幔交界、地幔与地核交界不同形式的流变运动,热湍流等机理的探索,也具体发展了热点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热对流学说,使地球演化与太阳系演化研究相应深化,引出天体地质学、比较行星地质学的新概念。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超深钻探、卫星测地、大陆与海洋火山学、地震学、太古宙、元古宙早期岩系的研究,太阳系类地星体、特别是月球、火星的遥感资料,以及海底热旋涡流的发现、强气旋的多年遥感记录,地球强烈的气液迸发动摇了地质构造的传统概念,进一步表明地球大系统的主导物质运动形式是比较急速的、强劲的热旋涡流。固体地壳中表现为环形结构与强爆喷射,地幔的上涌热柱(热力物质筒状喷射流),岩石中的垂直热力-物质流变上涌(包括流体和气体析离),海洋中的热旋涡、大气层中的强气旋运动,由此导引出地球不同圈层的统一深源岩浆热动力学理论,揭示出地球生态环境的热动力链背景、垂直热动力灾害系列链(源、根、树)的高层次概念。根据现代高技术观测手段所提供的深部多层次、宏观资料已初步展示新的理论趋势,如岩石圈结构和动力的不均匀性、突变与蠕变、主动与随动、固体与液态气态共系、表浅与深源耦合等。从而为全球和区域性对比、时序分析、历史迹象与现实地球运动对比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有意识地开发现代化观测技术的潜力,设计新的仪器,建立多源地学信息系统,就可能提供更齐备的新科学信息。逐步探索支配能源-资源形成和分布、环境变迁、自然灾变的地内和天体热动力机理,促进地球固态、液态、气态各圈层的总体解析,建立地球大系统的热动力学基础理论,在新的理论指引下活化各分支学科的交流、渗透、融汇贯通,形成各组学科更深广的理论综合,诸如地球动力学、理论地质学、理论地理学、灾害动力学等,从而综合出地球科学的大理论体系,海洋学、气象学、环境灾害学、生态环境学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发现表明热动力现象是主导的物质-能量运动形式。
地球科学大体系将来可能有更高深的发展,仅从现阶段认识到的纵向强热动力理论出发,就可以带来各分支学科的理论跃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经济效能。例如根据深源岩浆热动力理论,矿产资源的聚集形成有很强的中心式时空规律性,矿产系列严格按温压条件呈垂直、水平分带,有较固定的通道和容矿构造空间,金属矿床、内生非金属矿床、沉积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均受控于统一的岩浆热动力场,克服了仅限于表浅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的分析,因而就大大提高了矿产的探索预测能力,扩大了大型、特大型系列矿床的发现几率,将低水平的描述性搜索提高到理论预测的新水平。如果投入系统试验复原,有望取得多种矿产资源的重大突破。根据深源岩浆热动力理论新创建的灾害学则可以与生态等类台站结合,规划一次全球性的三年大搜索行动,奠定基础后台站可以大量归并减少,以后可分年总结一次。集中一批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的科学家,从而建立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队伍和科研数据网络。
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引起各国家、各地区领导人和公众的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未来环境科学的繁荣,遥感学界要充分利用遥感科技的优势和信息储备,不负时代的使命,调整好方向,发挥遥感等高科技的潜能,开拓遥感科技的揭示、综合能力,全面介入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开拓遥感技术应用的新前景。
———录自:CNC-IGBP学术交流论文集,1984(10)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对三产地,特别是辽宁和山东的金刚石/钻石包裹体做过系统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金刚石/钻石形成物理化学条件进行过估算,获得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路凤香等(1991)和董振信等(1991)比较早就应用Mercier(1976)辉石温压计估算了山东和辽宁金刚石/钻石中辉石的平衡温度范围分别为1531℃和1115~1139℃,压力分别为4.5GPa和5.17~5.23GPa。池际尚等(1996)结合各种不同的地幔温压计计算出山东金刚石/钻石的包裹体矿物平衡温度为1100~1203℃,平均值为1184℃,压力变化在5.59~9.20GPa之间,而辽宁金刚石/钻石包裹体矿物的平衡温度为1115.1~1171.0℃,平均值为1123℃,压力为5.17~7.47GP,平均值为6.3GPa;苗青(1996)根据石榴子石与绿辉石的共生组合中钙、镁和铁之间的交换,计算辽宁金刚石/钻石中这一共生包裹体组合的平衡温度为1203℃,压力为5GPa;Wang Wuyi(1998,2001)利用橄榄石-石榴子石矿物对温度计和辉石温度计求取包裹体矿物的平衡温度,山东蒙阴的温度值变化于1050~1253℃之间,平均值为1170℃,辽宁瓦房店的温度值不高于1082~1367℃,压力为5.4~6.1GPa;Zhang等(1999)利用石榴子石微量元素温度计得出山东包裹体矿物的平衡温度主体接近1200℃,辽宁的包裹体矿物平衡温度为900~1250℃,主体温度为1100~1150℃;殷莉等(2008)应用适用于石榴子石橄榄岩相的单斜辉石温压计对金刚石/钻石包裹体中透辉石进行了计算,得出山东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指示的温压为1194℃和6.0GPa,辽宁相应的温压范围是1083~1176℃,5.3~6.1GPa。由于不同的温压计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及误差来源,上述的数据可能无法比较,但不同研究者的数据总体上可以反映出山东和辽宁两地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的温压状况差别,山东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温度范围为1050~1500℃,压力为4.50~9.20GPa;辽宁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温度范围为1082~1367℃,压力为5.00~7.47GPa。华北克拉通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温度集中在1000~1200℃左右,压力集中在5~7GPa左右(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等,1991;池际尚等,1996;苗青,1996;Wang,1998,2001;Zhang et al.,1999;殷莉等,2008)。
综合本文利用橄榄石拉曼压力计、石榴子石-橄榄石共生矿物对的Ni温度计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郭九皋等,1989),获得的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的地幔温度范围为1109~1327℃,压力为4~6GPa,形成深度为133~192km。Wang W Y(1998)认为由金刚石/钻石中共生包裹体矿物估算出来的结晶温度较低,范围是周围地幔温度的近似值。可见与山东和辽宁相比,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的温度较大,或者说钻石形成时扬子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温度可能略高于华北克拉通,但压力稍低,这一特点和钻石包裹体组合中扬子克拉通E型包裹体占较大比例,华北克拉通则以P型为主相一致。
将前人对湖南、山东和辽宁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镁铝榴石和辉石包裹体的成分数据与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三地橄榄石包裹体总体都富镁、贫钙,Mg#为91~94,氧化镁含量为地球上各种产状组合的橄榄石中最高者,皆为镁橄榄石的变种(Fo为91.8%~100%)(董振信,1991,1994);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的镁铝榴石都属于铬镁铝榴石,Cr2O3总体介于8%~20%之间,CaO介于3%~15%之间。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不同产地的橄榄石包裹体的Mg#频数分布柱状图(图6.56)和Mg#—氧化物相关图(图6.58和图6.59)表明,与山东相比,辽宁和湖南金刚石/钻石中的包裹体橄榄石有稍低的Mg#、Cr2O3、Al2O3、TiO2、MnO和CaO;橄榄石中的NiO和和Mg#值通常有地幔难熔程度的良好指示作用,高CaO表明了高的温度状态(郑建平,1999),橄榄石包裹体的成分特征说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存在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其中山东地区可能经历较高温的热事件。同时根据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Mg#—氧化物相关图,发现湖南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的成分分布分散,可能表明该区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金刚石/钻石的来源比较复杂。
图6.56 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的Mg#频数分布柱状图
Figure 6.56 Bar chart of Mg#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olivines in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董振信,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 等,1998;亓利剑等,1999;Wuyi Wang 等,2001),其中山东和湖南 1、2 号数据来自本文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的Mg#频数分布柱状图(图6.57)和Cr2O3、CaO含量变化图(图6.60)显示,相对于山东和湖南金刚石/钻石中的镁铝榴石,辽宁的镁铝榴石包裹体成分数据变化范围较大,Mg#为71~94,Cr2O3为0.08%~16.52%,CaO为0.03%~20.73%。
对三个产地的镁铝榴石包裹体成分进行Cr2O3-CaO成分图投点显示(图6.61),除辽宁个别点落入异剥橄榄岩区外,大多数点都落在二辉橄榄岩区(G9)和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区(G10),其中又以落在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区占大多数,而落入二辉橄榄岩型的又以亏损型为主。镁铝榴石包裹体主量元素的特征说明山东和辽宁产地金刚石/钻石主要形成于相对难熔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的环境中,并表现出高度难熔的特点,但辽宁部分样品可能来源于二辉橄榄岩为主的岩石圈地幔,结果和前人一致(郑建平等,1999;殷莉等;2008)。而湖南金刚石数据太少,无法评述。
湖南金刚石/钻石中顽火辉石的Na2O大多小于1%,Al2O3和TiO2都较低(0.79%~0.88%,0~0.02%);单斜辉石的MgO、CaO、Fe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07%~20.83%、16.34%~17.85%、2.00%~3.05%, w(Cr2O3)的变化范围为0.24%~1.11%,Mg#的变化范围为91.49~92.41,Cr#的变化范围为1.56~31.76。单斜辉石的Al2O3与SiO2呈消长关系,Al的原子数越高,通常代表了橄榄岩受熔融抽取的程度越低(Selyer和Bonatti,1994),三产地中山东金刚石/钻石中单斜辉石包裹体具有较高的Al2O3和较低的SiO2(图6.62),说明山东所在的的地幔岩石圈的熔融抽取程度最低,辽宁最高;这认识和前人根据金刚石/钻石中透辉石出现几率、石榴子石G10 与G9 的比例获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山东蒙阴最古老岩石圈地幔以亏损程度较大的方辉橄榄岩为主,难熔程度大;而瓦房店以富集程度较高的二辉橄榄岩比例较大,难熔程度较小的特点一致(殷莉等,2008);湖南金刚石/钻石中辉石包裹体显示该区金刚石/钻石来源具有中等的熔融抽取程度。
图6.57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的 Mg#频数分布柱状图
Figure 6.57 Bar chart of Mg#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yropes in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赵秀英,1988;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1991;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郑建平,1999;亓利剑等,1999;Wang W Y 等,2000),其中山东和湖南 1 号数据来自本文
对湖南、山东和辽宁三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石榴子石和辉石包裹体的成分数据综合对比显示,湖南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的成分分布具有比较分散的特点,表明该区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物质环境具有高度不均一性。刘观亮(1995)对湖南宁乡钾镁煌斑岩中火山微球粒的成分和结构研究表明,该区钾镁煌斑岩岩浆侵位至地壳深部某一部位时,曾有一段停留时间,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液态分异熔离作用,形成岩浆不混溶;李子云(1993)、林玮鹏等(2009)对湖南钾镁煌斑岩及相关岩石重砂锆石的地球化学特征、U–Pb年龄和产出地质特征的研究也显示,宁乡地区与金刚石/钻石有关的火山物质的来源具有复杂性;刘观亮、李子云等(1997)分析了扬子克拉通钾镁火山岩Nd、Sr、P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岩石起源于不同的古老地幔源区,测量出上百颗湖南金刚石/钻石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频带相当宽,不同类型的金刚石/钻石的碳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反映了金刚石/钻石结晶源区碳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前人的这些研究工作都说明了湖南金刚石/钻石源区具有复杂性和不均一性,与本文对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成分研究获得的结论一致。
图6.58 金刚石 / 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 Mg#- 氧化物相关图
Figure 6.58 Correlation diagram of Mg#-oxides in olivin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董振信,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 等,1998;亓利剑等,1999;Wuyi Wang 等,2001),其中山东和湖南 1、2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59 金刚石/钻石中橄榄石包裹体Mg#-氧化物相关图
Figure 6.59 Correlation diagram of Mg#-oxides in olivin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董振信,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 等,1998;亓利剑等,1999;Wuyi Wang 等,2001),其中山东和湖南 1、2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60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的 Cr2O3、CaO 含量变化图
Figure 6.60 Variation diagram of Cr2O3content and CaO content in pyrop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赵秀英,1988;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1991;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郑建平,1999;亓利剑等,1999;Wang W Y 等,2000),其中山东和湖南 1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61 金刚石/钻石中镁铝榴石包裹体w(CaO)-w(Cr2O3) 相关图
Figure 6.61 Correlation diagram of w(CaO)-w(Cr2O3) in pyrop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赵秀英,1988;路凤香等,1991;董振信,1991;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4;池际尚,1996;郑建平,1999;亓利剑等,1999;Wang W Y 等,2000),其中山东和湖南 1 号数据来自本文
图6.62 金刚石/钻石中单斜辉石包裹体的Na2O-A12O3和 Na2O-SiO2相关图
Figure 6.62 Correlation diagram of Na2O–A12O3to Na2O–A12O3in clinopyroxence inclusions of diamonds
包裹体数据收集自文献(郭九皋等,1989;张安棣等,1991;黄蕴慧等,1992;董振信,1992;池际尚,1996;苗青,1996;Wang Wuyi等,1998;2001)
湖南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与山东、辽宁金刚石/钻石包裹体的类型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同,可能显示出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组成及演化过程存在的差异,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与西澳和非洲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类型组合类似,除了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的原生矿来源更大可能和钾镁煌斑岩有关(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外,还可能暗示了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的地壳物质或者陆壳物质参与了地幔对流和再循环过程,湖南金刚石/钻石来源具有多样性对今后找矿方向的确定具有明显的重要性,但具体的证据尚需要进一步确定。
辽宁和山东金刚石/钻石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也显示出两地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有各自的特点,有关成果和池际尚等(1996)、郑建平等(1999)、Zhang等(1999)对蒙阴和瓦房店金伯利岩中深源橄榄岩捕虏体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如果能对这种差异进行精细的测定,区分两地来源的金刚石/钻石应该也是可行的,但就目前的工作程度来说还存在困难。
桂林航天工业专科学校(现在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人文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学校创建于1979年,原隶属于国家航天工业部。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占地面积825亩,建筑面积30.1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学校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教学大楼、实验(实训)楼、电教馆、学生公寓、塑胶跑道标准运动场等。图书馆拥有藏书150.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76万册。校园网络系统完善,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9100多人。设有工商管理系、计算机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汽车与动力工程系、外语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经济与贸易系、继续教育中心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等10个教学单位。学校开设了49个专业,其中有11个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个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门广西区级精品课程。学校各专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经过选拔和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相应或相近专业学习。2008年,学校被广西区教育厅评定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被授予“2006-2008年度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现有教职工634人,其中专任教师511人,高级职称教师16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5%;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13人(其中博士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7%。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1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国防和航天工程产品研制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承担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36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8年,学校与桂林鑫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微型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项目,被运用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赈灾救灾工作中,为赈灾救灾做出了很大贡献,并被列为2008年广西高校科技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之首。近两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近950篇,其中核心期刊近180篇。学校主办的《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被评为“2008年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学校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日新”的桂航精神和“团结、勤奋、求实、进缺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数控技术、大学英语等全国性、全区性比赛屡获佳绩。2008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2个二等奖;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有1人获二等奖;第二届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赛区获得特等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0个。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广西高校前列,连年被广西教育厅授予“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拥有良好的实践教学、培训条件,建有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27个、实习工厂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毕业生就业基地140个,其中有3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教育部“承担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院校。学校设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数控铣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汽车维修工、营销师、秘书、公关员、广告设计师等14个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鉴定站(点),面向在校生和广西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同时,学校积极为行业、地方培训人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遥感遥测人才培养中心和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在广西的人才测评代理机构。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从欧、美、加拿大等国家聘请多名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工作,并与英、法及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关系。 近年来,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广西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区文明单位、广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广西区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区优秀卫生学校、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节水工作示范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巨变;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桂林航专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科教兴国、科教兴桂和西部大开发做出新的贡献!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个人认为好一些! 以下是百度百科中的两所学校的介绍你自己权衡一下吧! 回答者:yufeitt - 魔法师 四级 6-28 15:18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 回答者:roudw - 试用期 一级 6-28 15:21个人认为还是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更好一些! 但你也要根据自己具体想学什么专业,还有学费、师资各方面条件你都要考虑的哦! 在此祝你找到个称心如意的好学校哦~ 详细的资料你可以到学校的官方网站去找找看…… 这个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 回答者:keke2100 - 童生 一级 6-28 15:22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好,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广西唯一的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目前,我校已经列入广西“十一五”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规划。 学校创建于1979年,原直属国家航天工业部。1999年4月,学校转为中央与地方(广西)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学校作为广西同类院校的唯一代表接受国家教育部首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得优异的成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肯定。 学校位于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的尧山风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6万册。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6800余名,有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 学校现设有工商管理系、计算机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外语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经济与贸易系和继续教育中心等10个教学单位和现代机械加工训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础实验中心、图书馆等4个教辅部门。开设了45个专业,工科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8%,在校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65%;管理类、经济类、文学、艺术类专业占42%,在校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35%。学校各专业有9个是广西区优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文秘),2个广西区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专业实训基地是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基地。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承担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进行20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学校拥有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66个、毕业生就业基地58个,校内建有教学实验室43个、实训室30个、实训基地6个、多媒体教室38个。 学校拥有一支教育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全校有教师38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6人,还聘任知名专家、兼职教授80人。学校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现有数控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研究中心、电子应用技术研究室、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制冷应用技术研究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室等9个科研机构。近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论文810篇,其中核心期刊180篇,被《SCI》、《EI》、《ISTP》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讲义100多部(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2项,有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主办的《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学校重视学生“专升本”工作。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与多所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各专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经过选拔,可以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相应或相近专业学习。 学校办学特色明显,治学严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的知名度比较高。近三年,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数控技术、电子设计、大学英语、广告设计等全国性、全区性比赛屡获佳绩,共获国家级各类奖项20多项,省部级各类奖项60余项。学校毕业生以基础好、素质高、发展后劲大、动手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广西各高校前列。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从欧、美、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家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与英、法及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广西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区级文明小区”、“广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广西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桂林市青年文明号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广西区、桂林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 学校建校三十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名高素质人才,同时培训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万人。 进入新世纪,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正朝着建设“万人大学”、“本科院校”的目标努力奋斗。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航专里面没几个专业跟航空有关的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参考资料:
。。。这个.不过.不是很多。..多看几个.摘取对你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