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音乐鉴赏论文800字黄河大合唱

发布时间:

音乐鉴赏论文800字黄河大合唱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湖南工学院的吧?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 信念。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洗里海日记)《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每一次听黄河都是一次独特的旅程。 偏爱钢琴那种既能把大气磅礴演绎地淋漓尽致的感觉,又能传递汩汩诗情画意的旋律 我也学习钢琴,称不上是大师。看真正的大师演奏的“黄河”,听那动人心弦旋律,即使不懂古典音乐的人也被吸引住,并且久久沉浸在乐思中。因为黄河的激昂,我们会回到斗志昂扬的年代。 可以说,黄河也是评定大师的标准。一些名声无几的演奏家把黄河作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 青年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黄河,每一次听都有不懂的感觉。对黄河的感觉,如同于丹对《论语》的感觉,敬而不畏。每一次听郎朗的黄河,是刚劲中带着柔质,还夹杂着激昂雄浑的感情。每一次听,都是一次不同的旅程,因为不同而独特。 最让人震撼的是钢琴家殷承宗演奏的黄河。 音乐大师冼星海那一首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被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和刘庄四位钢琴上卓有成就的音乐大师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作为改编为协奏曲之一的作者,殷承宗大师的演奏恐怕是少有的、对黄河最具风采的诠释。 殷承宗大师激情飞扬的演奏,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无法忘怀。便如同亲临现场,看殷承宗大师手指的飞扬。完美的走音阶,富有力度的八度演奏,以及整个乐团的配合,把黄河推向高潮。应该说,这是对“黄河”这首中国绝对家喻户晓的乐曲最完美的诠释。 不少国家都有自己国家具有特色的乐曲,我想,黄河协奏曲一定是我们中国最特色之曲。时代气息的浓厚,震撼人心的感召力,确实就是它的风采。 钢琴是西洋乐器。也许中国没有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大发展。不错,古典音乐奠基人巴赫,音乐神童莫扎特,浪漫大师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技巧大师李斯特……没有人能否定他们的创造性。他们为古典音乐带来了一笔丰富的财产。我们不能想象古典音乐没有肖邦;今天,我们中国在刚刚步入古典音乐到现在历史不太长久。古典音乐同样也不能没有冼星海,没有聂耳,没有贺绿汀。他们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做出了开辟的伟大贡献,中国古典音乐火炬手。古典音乐不能没有贝多芬的《命运》,不能没有肖邦的那21首黄金般的夜曲,更不能没有李斯特12首超高技巧的练习曲;这些曲子甚至妇孺皆知,古典音乐中美的代表。同样,古典音乐不能没有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不能没有彩云追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最不能没有的,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是记录了一个时代历史,荣辱,记录了一个国家勇于反抗的精神。 今天,这个国家站起来了。从开国大典那天起,站起来接近60年了。 当我们悉心回顾那些遗失的美好,我们心中也会宽慰。 那么就听听黄河协奏曲吧!那是中国人民的象征。有一天,当我们回顾中国——一个日益兴旺的国家。我们会发现——这个国家曾今经历过这么多的磨难,她站起来——站的艰难,也站的勇敢,更站的有气魄,站起来——震撼了全世界。

黄河大合唱赏析论文1500字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1、《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2、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3、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4、《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课文原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穿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

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网;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课文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整体把握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开篇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本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的精神与不屈地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

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 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音乐鉴赏800字论文

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篇一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 传统 文化 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 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篇二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 民间 故事 ,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篇三 记得中国顶级的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讲过:比尔盖茨之所以会成为世界首富,答案是他具有非凡的眼光,选择了最具前景的软件行业,如果他选择卖烧饼,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工作,但收获颇少,平凡依旧,原因是没有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是与 方法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专家倾力协作 科学构思教学内容 纵观我们整本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不难发现:专家为了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 渠道 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从教学评价入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专家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呵护,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例如:《音乐与人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贝多芬》等单元侧重将音乐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联系起来,使音乐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一切从“人”的思想、意识、兴趣、情感出发。 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聆听,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等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区域风格特征,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体裁,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从而得到文化、精神洗礼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旁及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音乐,从而归纳民族音乐的鉴赏方法。 第三,通过欣赏多种中外音乐作品,认识、了解、掌握音乐要素、音乐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征、题材文化、流行音乐等方面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京剧》、《非洲歌舞音乐》、《爵士乐》等单元中,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知识与技能恰好是服务于我们的欣赏过程,有利于我们鉴赏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例如:京剧单元让我们知道了人物行当、唱腔、京剧名家、京剧的发生发展历史等知识;非洲音乐单元则是让我们了解了非洲乐器、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爵士乐单元则让我们学习到了爵士乐的相关知识,了解爵士乐的主要特征和风格特点。 在教材的构思的过程中,专家往往在同一单元中同时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多个评价标准,并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方法;在方法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真正达到音乐鉴赏课教学目的。 从音乐内在体裁结构入手―――分时期 分流派 分地区 分门类设置教学内容 专家们在进行内容选编的时候,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了巴洛克、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音乐,并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了介绍;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选择了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选择了京剧、爵士乐、中国民族歌剧、古琴音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加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还选择了中国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族歌曲等等。都较系统、全面的含盖了各种音乐题材、风格和流派。从音乐鉴赏内容层面上基本上满足了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 根据笔者三年来的新课程教学 经验 发现:尽管教育专家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费了不少心思,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选择的内容顺应了新课程的正确导向,为学生找到他们眼中“最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彻底的课改,同样也在努力的寻找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情”,那份“美”。然而,音乐课堂上他们总是没精打采,毫无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异疑,他们认为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陈旧、曲调老土、配器难听、版本单一等等,基本上都“不好听”,“不爱听”。所以,现在从学生的角度谈谈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生强烈呼喊 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 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 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 反思 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 “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了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的人还看: 1.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2.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3. 大学音乐鉴赏学习心得5篇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的范文 6. 大学音乐论文的范文

对西方音乐的鉴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热爱高雅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音乐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一 《关于西方音乐的鉴赏》 摘 要: 巴洛克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 音乐欣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鉴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其音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历史背景; 西方音乐史; 文艺复兴 在这音乐的长河中,一部分的经典之作都来自于西方,西方音乐的起源大致始于巴洛克时期以前,而这一部分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古希腊时期;②中世纪时期;③文艺复兴时期。而后又在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歌剧,歌剧《优丽犹茜》就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完整的歌剧,其作者是李努基尼和佩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歌剧及器乐的发展。如:喜歌剧,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奏鸣曲、协奏曲…… “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快乐。”是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对音乐的认识,他的这一精湛见解揭示了音乐和人生的关系。 的确,当我们陶醉于优美的乐海时,那典雅抒情的小夜曲使你心旷神怡;那流畅轻盈的舞曲使你温文尔雅;那铿锵雄壮的进行曲使你精神振奋;那优美如梦的室内使你充满冥想;那史诗传奇般的交响乐使你情志高远;那刚劲有力的时代曲使你豪情满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一般认为音乐的目的有三种:即道德 教育 ,消遣闲瑕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音乐中所含有的情感与理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影响人们情感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意志。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一曲解围”“四面楚歌”的 成语 ,就是音乐战胜对方的例子。我们熟知的《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列宁格勒交响曲》都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引导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生活。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方音乐在这几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的音程理论——悲剧——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孔杜克图斯——经文歌——游吟诗人——恋歌诗人——名歌手——新艺术——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 古希腊优秀的音乐 文化 持续了约650年,它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起止时间的上、下限在学术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通常较公认的上、下限时间是公元476(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按照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习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专指从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 古希腊音乐最基本的音乐理论是音程的理论,这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古希腊音乐是一种单音音乐,偶尔也出现支声复调,古希腊音乐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上有即兴的传统,音乐的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在一种法则的控制下进行。古希腊人一开始使用希腊字母指示的简单记谱法,最早的记谱法大约是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是用希腊文的24个字母来标记的字母谱,分为声乐记谱法和器乐记谱法两类。在历史的记述中,曾提到希腊人所使用的各种乐器,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弦乐器乐里拉琴和基萨拉琴,阿夫罗斯管。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黄金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底得斯,他们创作的悲剧作品使古希腊悲剧这种音乐戏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古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是帝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希腊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它的具体模式,它的具体表现、特点等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反应了罗马帝国的社会文化情况以及罗马民族的特征。 有的学者把中世纪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总的说来,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经历了封建社会从兴起到繁荣,最后走向衰亡的时代。中世纪的音乐依照类型可以分为宗教类型的音乐与世俗音乐。宗教类型的音乐泛指的是格里高利圣咏,此为单音音乐的作品,后来也发展成为复音音乐,奥尔加农等等。这类音乐都是为了____教会的仪式所作、所有的演出都是在教堂里,依照教会的年历而举行不同的仪式,其音乐就是为了要配合诗歌的朗诵而作的。宗教类型的音乐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后来的弥撒曲、安魂曲,在古典时期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会有这样的创作作品产生,例如海顿的创世纪,莫扎特都有这样的作品留下来。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就更为广泛、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的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乐器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 五线谱 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 曲谱 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尼德兰乐派,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内容多为弥撒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班舒瓦、奥克冈等。乐派: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制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纳尼诺索里亚诺。 通过对《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我对西方音乐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对西方音乐长寿了浓厚的兴趣,在优美、激昂的旋律里感受到了温暖、坚强……,在1838年某个下雨的日子,一间漏雨的屋子成了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灵感的来源,生病的他因被“困在”屋里感到了烦躁与惧怕,因而起身写下了《雨滴》,这道作品自始至终重复着一种单音调,其音色低沉,节奏稳定仿佛滴滴答答的雨声,而主旋律流畅舒适,轻柔变化的音色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在开始部分幽静的旋律恬谈而自然就像细细的雨滴正在渐渐落下,然而到中段部分,主旋律与伴奏的音色都明显降低,变得沉重低落,仿佛可以看见肖邦一个人静坐,看着窗外的 雨水 逐渐变大,屋里的漏水也变的一发不可收拾,情绪也跟着悲伤与惆怅。在音乐的最后部分,音调与节奏变得相对轻而缓踵而来,犹如细微的哀伤缠绕心头,给人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哀愁,与《雨滴》不同,同为浪漫主义代表的舒曼所谱写的《梦幻曲》让人感觉简单而温暖。据记载《梦幻曲》是为 儿童 所创作的,但在成年人听来,同样能勾起他们对儿时的回忆。其节奏缓慢柔和,主题简单纯洁就像单纯美好的童年生活。在心情低落时,静静的聆听这首曲子,在略微变化的重复着主题的旋律里回到简单的童年,抛开世俗感受单纯的温暖。也可以听听格里格的《晨景》,感受双簧明朗清亮的音色里感受第一束阳光让海买你波光粼粼的炫目,并在太阳缓缓升离海面,照亮明眸时的喜悦以及普照大地时万物苏醒的希望。 西方的音乐就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作,不仅仅是因为有贝多芬、亨德尔、肖邦、海顿这类的音乐巨匠,还有它从社会中散发出来的那种浓厚的艺术素养,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这也恰恰是西方音乐发展如此蓬勃的原因了。高雅的意大利歌剧、完美的维也纳、塞维利亚等等,他们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无一不打动人的心灵。 最后,就以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为结束吧:“艺术正如生活那样,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二 《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西方古典音乐教学》 摘要: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最难接受的学习内容,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中,以《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等三个标题,展示出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并选取各时期代表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引领学生走进西方音乐殿堂。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西方古典音乐 湘版教材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修养情操的提升及对美感的认识,离不开古典音乐的熏陶。如何能在高中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高、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的学情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接受古典音乐,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难点。湘版教材中,将西方古典音乐教学按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顺序结合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设计教学内容。现笔者就实际的音乐课堂 教学 总结 出一些策略。 一、合理运用对比,把握时代风格 湘版教材中的标题很清晰地向学生阐述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引导性地将两个时代的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比较。如在学习巴洛克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时,让学生从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时钟交响曲》进行比较,平稳而庄重的宗教色彩和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格调反映出宗教与世俗的时代背景,细听复调织体与主调音乐的不同音效,不易吟唱与歌唱性的旋律区分,固定规整节拍与灵活变化的节奏律动,通过音乐要素的不同呈现方式,学生在比较中对时代风格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同样是《月光》,贝多芬持续的三连音,微弱的音响勾画出忧郁、哀愁的月夜,在德彪西笔下,明亮的音程散落地跳动,月光时而点滴坠落,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流水倾泻,思绪随着音符走走停停,飘渺如梦。贝多芬内心的表达与德彪西月光印象的景致变幻正透过《月光》,向我们诠释着古典的传统和声与印象的朦胧意境。 对比除用在纵向的时代风格比较上,也可用于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片段上,帮助学生对音色、节奏、和声有更灵敏的感知。如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弦乐重奏与人声合唱版的对比聆听,音色变更带来的不同感受,复调织体在人声的演唱中也更清晰。在《蓝色狂想曲》中主题音乐从乐首法国号与萨克斯稍显慵懒的奏出,到乐中庞大乐队以强有力地节奏雷鸣般奏响,再到乐尾钢琴以渐慢的速度陈述。截取这三个片段对比听赏,提高学生在变化中把握音乐原型的能力,音乐音色、速度、配器的转变带来三种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音乐的神奇。对比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致爱丽丝》,气势磅礴的命运抗争与倾诉衷肠的爱意表达,学生便不难理解这位音乐家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 二、以熟知引入经典,由浅入深 总结学生熟悉的古典音乐如《哈利路亚》《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我们会发现学生所熟知的都是极强旋律性,乐句短小,易记忆,易哼唱的开头片段,由于音乐篇幅过长,即使后面也有动人的音符,也因听觉疲劳失去了兴趣和音乐的记忆而中途放弃。 用熟知的片段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再延伸至同类题材作品,同一作品的整曲欣赏或不同乐章。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将新作品较清晰易哼唱的旋律主题提取出来,片段性地让学生品味,可用钢琴或小提琴等器乐范奏及范唱方式,加入互动讨论、节奏律动等活动让每一次聆听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反复中加强音乐的记忆和感受,融入音乐的深层次赏析如动机展开、变化再现等手法,将这些有趣的音乐片段设计成听辨游戏和情境想象。当新作品多个主题旋律已熟悉后,让学生在整曲欣赏中找出新鲜出炉的音乐记忆和感受,学生便不会因陌生、听不懂而无法进行下去。选择多片段聆听,片段与整曲相结合的欣赏方式,将欣赏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流行乐和影视片段激发兴趣 充满时代气息、情感直白的流行乐一直是学生们的钟爱。选择运用古典音乐元素创编的歌曲如《不想长大》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remember》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不同配器处理,加入歌词,增强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流行表达方式给古典音乐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这些曲目通过音乐方式的演变,让学生探求其中不同韵味,究其根源。在流行与古典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探求古典音乐的兴趣。 很多古典音乐也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如《不能说的秘密里》,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这些影视片段都能勾起学生对原作的好奇与欲望。同时,纪传影片如《一曲难忘――肖邦传》《贝多芬传》《莫扎特传》,在反映作曲家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的影像中学生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就不难体会肖邦赤忱的爱国之心,贝多芬不屈的抗争,莫扎特超脱困境的乐观和激情。此外,为古典音乐创编的动画片也能帮助学生听赏篇幅较长的音乐,如《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动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 四、关注音乐的形象性与抽象性 古典音乐的欣赏,不宜让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作品的风格、形式体裁、价值和意蕴,音乐形象和情感才是学生易于体会的信息。湘版教材就此选取了大量形象鲜明的作品,如维瓦尔第的《四季――春》、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瓦格纳的《飞行的女武神》等。在教学中,笔者会结合文学、建筑、绘画等综合艺术感受音乐形象。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一课中,听赏《哈利路亚》时展示两幅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学生很快就将华丽洒脱的巴洛克音乐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结合在一起。此时,引入《四季――春》的主题旋律,让学生体会想象,小提琴明亮的断奏激情而蓬勃,鲜明富有动力性的节奏仿佛阳光灿烂的春之大地万物复苏。学生用“拉”随着音乐哼唱主题,用歌声表达欣喜,体会清新中的华丽。此曲鲜明的春景音乐形象是欣赏的亮点,我将作曲家为乐曲配以的简短文字配以BCD的字母标头,哼唱主题为A,随着春景的展示,回旋曲式被学生轻松的用字母罗列了出来。富有抽象性的作品如教材中的《夜曲――海妖》《远古孩子的声音》等,不需要学生去深究音乐形象是由什么音色、节奏、和声来塑造,你只用闭上双眼让双耳感受音响的意境,在脑海中绘图。 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要抛开急功近利,以一种熏陶方式,通过学生有共鸣的乐曲互动参与,从短小精悍的作品入手,在轻松愉悦的积累和体验中,西方古典音乐将拥有更多的听众。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文献 [1]王慧敏.高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初探[J].学科研究,2017,(07). [2]谭卉.浅谈高中音乐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 教学 方法 [J].文学界,2012,(02). [3]王洁,戚珍珍.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西方古典音乐运用情况窥探[J].北方音乐,2011,(09). [4]石蓓,张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研究[J].大舞台,2012,(10). [5]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三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 措施 ,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 故事 以及 成语 典故 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 传说 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 成语故事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 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南国.初中生音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王俊刚.音乐感受力以及鉴赏力的培养[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洪科.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基本方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音乐鉴赏论文1500字 2.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3.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4.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论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1、音乐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学会享受音乐便是迈出了享受美的第一步。曾经我以为音乐就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是有内涵、有思想、有情感的,由一个个音符排起来的乐谱是有生命的,让人感悟,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同身受,让人欣喜不已。

2、我在这门课里不仅学到了很多知名作曲家的人生经历,还通过这些或喜或悲的故事、或欢快或低沉的乐曲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情绪低落时,具有愉悦向上旋律交响曲、进行曲使我感到心情豁然开朗;在心情烦躁时,温柔平和的轻音乐让我能慢慢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在独自无聊时,听一些浪漫唯美的音乐可以让我感到充实不寂寞。

3、音乐有古典与现代之分,有中国与西方之分。在我国,现代音乐较为流行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是最著名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潘玮柏、胡彦斌、陶喆也是很受欢迎的优质歌曲高产歌手,他们大多从21世纪初出道并活跃至今。周杰伦的音乐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应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他那融合西方说唱及自身演唱特点的经典唱法使很多人打开眼界——原来歌也可以这样唱。

4、我初中的时候很崇拜他,他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正如他所说,就算他以后不再流行了,但只要大家对爱情感到累的时候听到《简单爱》可以感到幸福,他就没白在大家的青春里出现过。

虽然他的特色是吐字不清的说唱,但他也有很多融入古典因素的中国风的歌曲,例如《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发如雪》等,悠扬动听的旋律广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在潜意识里对古典音乐还是有热爱的。古典音乐的魅力可以影响至今是因为它纯净独特的美。

5、所以我最欣赏的还是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优秀与卓越是毋庸置疑的,有太多优美的旋律让人万分欣赏,赞叹不已。有太多优秀的作曲家让人敬佩崇拜,我最喜欢的是巴赫,他的作品中我最偏爱《G弦上的咏叹调》,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播放此曲,心情总是会渐渐好转,屡试不爽。

其它人的更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清的,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说,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但惟独只有贝多芬选择了用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音乐鉴赏论文800字古典音乐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一些乱七八糟

对于古典音乐。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认知。 一,中国传统古典音乐。 二,阿拉伯古典音乐。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有着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期的记载就有很多的文献了。 但是中国古典音乐最发达的时代应属唐朝。 唐朝的古典音乐融入了很多的西域风情,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二胡,三弦等乐器,其实都是那个时代从西域进入汉人的文化中的,而中国传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笛,箫,古筝,古代鼓。 包括一些古典的舞蹈,都是因为有乐器的影响才出现的。 中国的音律其实在历史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事实必须得说明,中国人在音乐受到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影响。所以音乐上面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也就是说,中国人对以音律方面更主要的需要是修身养性。 所有在唐朝之前的音乐,多数为古筝,柳琴等弹奏乐器和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 所有我认为,中国古典的音乐对于世界的影响来讲,是很具东亚风格的。 而阿拉伯古典音乐和古代印度音乐则是另外一种“世界”才会有的的风格了。 多数的阿拉伯和印度的古典音乐都是以舞配乐的形式而让人了解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条件组成,第一,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由于亚洲地形的问题导致了分割。(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高度阻止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而中国地带的人对于西亚地区的文化借鉴并不是太多。而西亚对以中国文化的借鉴只能是更加的少了。) 第二,自从古代波斯侵占欧非大陆之后,便为波斯文化的传播加快了速度。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时候属于游牧民族,自然对以中国的古筝之类的中型乐器的需要就会降低。反而二胡之类的乐器更加的方便携带,自然而然的更家受到他们的欢迎了,再加上这些民族本身的个性,是游牧民族,比较放荡不羁吧。自然而然对于音律方面需要的便是一种婉转而强硬的感觉了。 所有西亚的古典音乐给现代的人的感觉很难适应,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改变了太多,必定不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了。所有更加希望听到的则是一种稳定而又缓和的音乐。 欧洲古典音乐是很好的一门艺术,我真的忍不住想这样说上一句。 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人物真的是数不胜数呐,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他们的音乐更加的灵魂吧,他们的音乐不像中国古音乐那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像西亚音乐那样放荡不羁,而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对于生活得直接标到,对以自己感情的舒服是比较直接的。 而且在乐器方面,似乎欧洲人也是很有天赋,刚强带柔的钢琴,温柔的萨克斯,优雅的小提琴,沉重的大提琴·········· 真的是很美妙哪。 其实欧洲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引领现代的潮流,并不仅仅是乐器和好的演奏师,也不是欧洲的扩张殖民地的问题,而是欧洲音乐里包含了一种蒸蒸日上的写实感觉。 欧洲的音乐对以人们的感情抒发是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付出的感觉。 还有一些欧洲音乐更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而创作的,像《流浪者之歌》,《卡农》,《致爱丽丝》······ 对于现代的人民来讲,人民对以生活得写实是很关切的,大家都在现实的社会里,自然会碰到一些钉子,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希望能直接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中国古典音乐那样委婉的去化解自己的感情。 所有用现代的眼光看起来欧洲音乐更能帮助现代人的思想,也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其实对比一下就知道。 中国的古典音乐中,有着很浓重的儒家思想,就是以仁为本,张扬的是一种含蓄的美。 而且中国古典音乐因为受到了道教及其他的教派的影响,更加的宣扬的是一种为己之乐。音乐的主要是围着自己的思想而生的。 而西亚音乐则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和感情主义的表达。他们更注重的是短暂的快乐,而不是稳定的永远。 欧洲音乐则是一种写实的手法,欧洲音乐注重的是众乐乐,而非独乐乐,这点可以说和中国古典音乐恰巧相反。 因为中国人注重的个人的修为,所以导致了对以面子的过于追求,而产生了一种虚伪在音乐里。 而欧洲的音乐却很贴近现实,但是欧洲音乐也是有缺点的。因为欧洲音乐有种过于放纵感情的感觉。如过一个从小就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让他去听欧洲古典音乐,我敢说他只会短暂的沉迷到欧洲音乐里去,而长期的时间他更愿意去听中国音乐。所以,我认为欧洲音乐不如中国音乐耐听。 其实我对于音乐的了解也只是初步的,张钰你要加油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