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有关杨大农学考研资料可以知道,一、339农业知识综合一①《植物学》(第二版)金银根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②《植物生理学》(第二版)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与答案》(第二版)王忠、顾蕴洁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③《遗传学》(第三版)刘庆昌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④《农业生态学》(第二版)骆世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⑤《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二、340农业知识综合二①《动物遗传学》(第三版)李碧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陈代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③《家畜繁殖学》(第六版)朱士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④《水产动物育种学》(第三版)范兆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麦康森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三、341农业知识综合三①《基础生物学》吴庆余主编,《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②《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何国庆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③《工程力学》(上下册)范钦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④《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⑤《新编农业机械学》耿瑞阳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四、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①《农村社会学》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②《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③《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
风景园林专业考研参考书有以下些书目:
1、《园林规划设计》,主编:胡长龙,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风景园林工程》,主编:张文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3、《园林种植设计学》,主编:李树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4、《中国古典园林史》,主编:周维权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5、《西方园林》,主编: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6、《园林树木学》,主编:陈有民,中国林业出版社。
7、《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主编:杨赉丽,中国林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专业主干课程:
中国画、艺术传媒、书法、艺术传媒、工程力学III、建筑工程、摄影、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学、 建筑工程 、中国园林史、 园林园艺、设计思维学 、管理学基础、经济与管理、外国园林史、地质地貌学、 资源与环境、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B ;
室内设计 、艺术与传媒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环境艺术小品、、园林树木栽植养护 、风景区规划、插花艺术、西方现代景观艺术、 园林模型制作、草坪学、 专业英语(风景园林)、旅游学、园林快题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图面表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掌握观赏植物学、园林树木、花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植物造景。
3、熟悉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运用,具有读、听、写能力,能够较熟练地阅读该专业外文书刊。
扬大农学非全考研考几本书?答:只能说考4门课程。
同性恋亚文化算是代表了吧。她致力于性学,和同性恋的人权。建议你去看,同性恋亚文化。其中对于很多现象都做了详细的解说。
自1987年出版第一本有关个性心理学的著作以来,迄今已发表专著8本,150万字;编辑著作3本,65万字;研究文章16篇,科普文章66篇,并在英国和美国学术文献上发表教学与科研文章3篇。一、主要专著:1.《再塑一个你——个性心理探幽》,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988年第二次印刷。2.《激情》,海天出版社,1993年;3.《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文津出版社, 1995年;4.《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主写,主编,课题组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次印刷;5.《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北京出版社,2001年,2002年第二次印刷;6.《妇女热线咨询手册》,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7.《健康人格心理学——14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教材),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75千字,2004年10月第一版;2010年3月第三次印刷;8.《送你一座玫瑰园-----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术语》,中国城市出版社,211千字,2005 年4 月;2011年再版后更名为《心理学关键词影响你的一生》9.《与未来中国的形象大使共同探讨生活——心理学课堂讨论实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52千字,2008年。二、主编著作:1 .《妇女热线咨询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版,1997第一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第二版;2 .《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版,1999 ;第二次印刷,2001;三、主要科研文章: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4期;2.Cognitive-behavioural emotional expression:group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social avoidance,Clinical Psychology Forum,UK,No.115-May 1998;3.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三期;4.再析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第四期;5.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6期;6.用质的研究方法做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5期;7.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3期;8.普及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说在促进学生心理卫生上的作用,国际中华神经精神科医学杂志,2003年,第6期;9.论救星原型与心理治疗师的衰竭间的关系——兼谈树立健康的助人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10.结构式集体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小组,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2005年第 2期。11.灾区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7-09,2008/31/p82。12.“教养的本质是关怀”,新华文摘,2002年4月;四、主要科普文章:1 .“大学生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中国青年报,1999 年5月24日;2 .“走出误区,享受心理咨询”,光明日报,2000 年11月13日;3 .“让我们回到幼儿园”,中国青年报,2001年4月5日 ;4 .“从此以后学着不说理由”,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13日 ;5 .“教养的本质是关怀”,中国青年报,2002 年3月7日;6 .“让我们播种德行”,中国青年报,2002年6月13日;7 .“诚信:自信信人,自重重人”,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9日;8 .“慎独:从自律走向自由”,中国青年报,2003 年5月29日;9 .“自我接纳一小步,走向自信一大步”,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25日;10.“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中国青年报,2004 年5月20日;11.“假如死亡明天来临”,中国青年报,2004 年10月26日;12.“让我们学习仰望星空”,《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1日;13.“上进:从规范、净化语言开始”,中国青年报,2005 年 5 月 17 日;14.与教师朋友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连载,中国教师报,2006年1月4日, 11日,18日;15.“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29日;16.“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28日;17.“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兼谈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教师报,2007年3月28日;18.天气变暖和我有什么关系?杨眉就环保问题答《心理月刊》记者问,2007年7月;19.为什么而活?自杀预防:事关生死的心理救助,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23日;20.请理解、尊重并保护我们看到的灾区人的“麻木”,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19日;21.如何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中国青年报,2008月11月14日。五、心理学科普博客“杨眉心理学科普的博客”
滕毓旭,1937年2月生,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有趣的动物》、《绿色的梦》、《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谈天说地唱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册》、《森林童话》、《会跑的山》、《趣味植物儿歌》、《滕毓旭儿童诗》、《滕毓旭儿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气功》、《昆虫小夜曲》、《少年英杰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儿童诗集21本;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合作)、《水族魔术师》、《兽国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长篇科学童话《瘸腿狮子阿古》、长篇报告文学《神奇的永恒》。主编《蓝风筝长篇科学童话》、《糖葫芦书架》、《金房子科普丛书》、《快快乐乐学成语》等丛书,并牵头组织编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选萃点评》等教材,供中等师范学校使用。同时,还编写了《奇岛历险故事》、《迷你格言》、《歇后语金库》、《有趣的大千世界》、《小学作文四部速成》、《儿童格言》等8本儿童读物。 作品有近300篇选入“儿童诗新大系”、“海峡两岸儿童诗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等150余种作品选集中。《火烧云》、《时间雕刻刀》等12首儿童诗被选入各种教材;《醉人的春风》等十几首儿童诗被翻译到日本。作品30余次获奖,其中《有趣的动物》获“全国首届低幼读物优秀作品”三等奖;《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时间雕刻刀》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希望之歌》等作品获辽宁省一二三五六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因创作成绩突出,曾被大连市记二等功一次。 滕毓旭儿童诗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儿童文学权威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曾三次刊发关于他的儿童诗评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新闻出版周报》、《当代儿童文学评论》等十几家报刊也发表评论推介他的儿童诗。他的名字被收进《世界儿童文学大事典》、《儿童文学辞典》等十几种辞典。《东北儿童文学史》一书肯定了他在东北儿童文学史的地位。他的创作事迹十几次被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等介绍。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3)事物的联系包括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只有处于内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联系之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去把握。人是客观世界中的一普通事物,因此,对人的认识也必须从联系、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的本质。下面就用系统的方法、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入手去讨论人的本质。一、什么是人的内部联系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矛盾统一体,它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系统。它包括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形成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形成器官,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体。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整体是由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中医学也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无论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有何种不同,它们始终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系统论告诉我们,“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身具有各个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功能。”(4)“系统获得新质的秘密在于要素的有机性。系统内的要素不是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结合。”(5)因而按照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我们认为便是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精神。(6)人们通常认为由人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是生理性的。杨玉辉同志在《人体科学研究》一书中用系统的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探索,但杨玉辉也认为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体整体是生理性的。这种观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的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阐述形与神之间的关系。(7)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现代医学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并“把人体理解为一个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若干层次和组分、按一定结构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有机系统”(8)。但现代医学同样也只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对人的认识仍然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其没有看到由人体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产生和形成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新的系统具有子系统或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功能。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在子系统或要素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复杂整体。如果我们承认形体可以作为系统而存在,那么我们也应承认在形体基础上产生的新质——精神也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有着不同于组成它的要素或子系统的新质和功能。这便是系统与子系统或要素相区别的核心所在。把由人体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理解为生理性的,恰恰就在于忽视了整体的质与要素的质是不同的这一系统论的核心。人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形成人体整体功能系统,这种人体整体功能系统产生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运动形式的新的运动形式——精神活动。“事物的质是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特征。”(9)因而,人的内部联系形成人的内部本质,人的内部本质便是精神活动。以前我们往往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没有看到在形体生物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存在着新质运动——精神运动。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人的通常观念。所谓内在精神本质也就是人的形体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它要求我们从形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认识和理解人。我们认为人是形体系统与精神系统的辩证统一。精神系统与形体系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精神系统既不能离开形体系统单独存在,形体系统也不能离开精神系统单独存在。在人、精神、形体这三个系统中,人系统最大,精神系统次之,形体系统居三。人与精神或形体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与精神或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人既不能离开精神或形体单独存在,精神与形体也不能离开人单独存在。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产物,所以人既不等于精神——灵魂,也不等于形体——肉体,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矛盾统一体。二、什么是人的外部联系呢?人的外部联系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这种联系是人通过劳动实现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10) “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1)由此可见,人的外部联系与动物的外部联系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由于它的存在而与外界直接发生联系,而人则通过劳动与外界发生联系,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并为人的生存服务。因此,劳动是人外部联系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因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联系之中,存在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中,是内部联系的质和外部联系质的辩证统一。内部本质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外部联系是对内部本质联系的体现。因而,劳动作为人的外部本质是对内部本质——精神活动的体现。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意识、思维为逻辑前提的,没有意识、思维便不会有劳动发生。那种把人的内部本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的观点(12),恰恰是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事物的内部要素或子系统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质,是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质的新质。正是由于他们忽视了这种新质的存在,忽视了人体整体性的质就是精神活动,因而,他们就根本看不到人的内部精神质的存在。把人的内部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由“肉体——工具”这种“内部质”根本无法导出外部联系的质——劳动。人类劳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意识、思维何以能够产生劳动?正是由于人有意识、能思维,所以才产生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因而,章韶华在《需要——创造论》一书中根据联系的观点把人的内部本质规定为“肉体——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章韶华虽然也已注意到联系形成事物的整体质,但他没有注意到整体质与要素质的不同,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对人的本质研究当中。因而,他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不正确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事物只有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而,人要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中,也即只有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仅仅具有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参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即这个人只有内部联系而无外部联系,那么这个人就是孤立的、静止的,这个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就不可能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如狼孩)。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13)“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4)。由于费尔巴哈没有把事物放在联系和发展中来认识,没有放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来认识,因而他在阐述人的本质时只是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问题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15)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6)马克思正是注意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片面性,即那种只注意事物内部联系,忽视事物外部联系的片面性;所以马克思严厉地批判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外部联系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究竟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8)所谓社会关系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由此可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针对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只注意内部联系,忽视外部联系,忽视劳动而提出的。劳动促使人们结成复杂的外部社会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不是其它。这与马克思一贯的哲学思想,也与马克思所创造立的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相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再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9)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0)“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是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22)但同时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23)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已经注意到人的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以上两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也不像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只是劳动。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否认精神性,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物如果没有内部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这个事物何以有外部联系?因而,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是完全错误的。综上所述,那种片面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或劳动,甚至断章取义地仅从字面上理解,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的本质是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三、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辩证统一,归结为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有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精神、意识与劳动、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是目前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个难点问题。对于精神、意识与劳动或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24)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是类存在物”,而“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25)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的改造反而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同时,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所以人的活动才具有意识、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人的意识、目的性、计划性与劳动、实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似乎没有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目前哲学界依然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心理’、‘意志’,是人特有的‘精神本质’……它是实践的内在本质,实践是它的外在显化或对象化”(2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又把‘有意识’抽出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就等于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又退回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上去”(27)。“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才是‘类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劳动实践即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所以,是劳动实践本身从本质上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不是因为人‘有意识’。”(28)非常明显,上述有关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关系的论述都是根据马克思文本得出的。对于马克思文本中的同样一句话双方理解的意思却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双方虽然都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但都很难说服对方。我们认为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观点的分歧。当我们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精神或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精神是人的内部联系的质,劳动是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内部联系“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内在力量,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9)。“内部联系只有借助外部联系才能规定事物的存在、推动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孤立的、封闭的、僵死的东西。”(30)同时“外部联系只有通过内部联系才能起到维持事物的存在,影响事物的发展的作用,它一旦超脱了内部联系的需求、选择、控制和调节,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31)。由此可见,精神、意识作为人的内部联系的质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作为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只有在人的内部联系的精神质的推动下才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的决定作用。离开人的精神的推动作用,劳动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任何作用。非常明显,那种片面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人的本质,才能使人是类存在物,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否认人的精神本质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法原则的,是封闭的僵死的,因而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 现行哲学教科书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有关论述,认为劳动既然能够决定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可以决定精神的产生,即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能动性。我们认为劳动决定古猿转变为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不能决定猿转变为人。人是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形体与精神是构成人的两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形体或精神人都不能成为人。同时正是由于形体与精神的产生,才产生了人,才产生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猿不具备形体与精神这两个要素,所以在猿那里没有劳动行为的发生。劳动既然不能决定古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就不能决定精神的产生。精神作为人内部联系的质,精神的能动性来源于形体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与形体的能动性是不同质的。正是由于精神具有能动性,所以精神才能够支配人。同时也正是由于精神能够支配人,所以人的活动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不是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的能动性,而是实践的能动性来源于精神的能动性。精神、意识是原因、根本,劳动、实践是结果和表现。精神是劳动的实质和核心。在逻辑序列上,精神在先,劳动在后。总之,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我们应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去揭示人的本质。参考文献:(1)、(2)、(10)、(1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1、486、516、517、517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09页。(4)、(5)杨春贵编著《简明哲学十二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131页。(6)、(7)参见《系统形神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神观》(8)彭瑞骢主编《医学辩证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第1 版,第45页。(9)、(29)、(30)、(31)章韶华《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79、80、80页。(12)章韶华《需要——创造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29、131页。(13)、(14)、(17)、(18)、(19)、(20)、(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页。(15)、(1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26、27页。(22)、(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页。(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26)丛大川《智能史观刍议》,载《岭南学刊》1994年第5期。(27)、(28)郑治《智能史观与唯物史观一致吗?——与丛大川同志商榷》,载《岭南学刊》1995年第2期。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上出现的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具有善恶一体两面,也是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目前处于地球上所有物种统治者的地位。人也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力量或精神不灭有关。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有判断跟实际情况没有冲突和跟实际情况有冲突的能力,有初步维护地球生态圈的能力,有创造能力和控制修复能力”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信任和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进化论研究表明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30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直立的身体构造使得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这让富有智慧的人类得以掌握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强大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四大人种: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黑色人种(尼格罗人)、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
卖。《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是半自传式的作品。《务虚笔记》是一部长篇小说,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
刘墉,号梦然,1949年生于台北,号梦然,双鱼座,AB型;祖籍北京,画家,作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及专业作家、画家。著有有声书《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扬》《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及华文地区最畅销的励志书《萤窗小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学经典作品《花痴日记》、《母亲的伤痕》、《杀手正传》、《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处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①②》、《把话说到心窝里》(合订本)、《不要累死你的爱》以及《刘墉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等文学、艺术作品七十余种。
春秋后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军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他的儿子在叶县(今河南叶县旧城),称叶公。他的后代则都以叶为姓,称叶氏。另外,历史上南方少数民族也有此姓氏。南宋高宗时叶华泰到虔州(今江西赣州)任刺史,后又迁至宁都居住。叶姓南迁经千年演绎发展,成为早期客家很有影响的一大姓氏.其他的姓氏也是一般是由官名或者国名而来!
厅级。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立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和电视领域的国家管理部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正部级单位,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人民出版社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单位。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是厅级。就目前来说,真正敢说国家级出版社的只有中国出版集团下辖的几家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东方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等等。
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叶姓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
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
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扩展资料:
叶姓的历史名人
一,叶 挺:广东省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领导过“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过广州起义。后任新四军军长,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身亡。
二,叶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
三,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早年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姓
编辑待遇最好的出版社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工作环境好、有五险一金、周末双休、早九晚六,年薪可达30万。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是农业部直属的以出版农业科技图书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为首批受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表彰的十五家全国优秀出版社之一。
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社以来,为社会奉献的图书品种累计近2万种,总印数达4亿多册,共有200余种优秀图书获得省、部级和全国优秀图书奖,1997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25卷31册)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近两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农村书库》(110种)、《九亿农民致富丛书》(160种)等大型套书和各类农业实用科技图书,以其实用、通俗、价廉的特点爱到广大农村读者的欢迎,成为九亿农民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师益友。中国农业出版社赵立山同志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2007年7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将在全行业开展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活动。并成立了由柳斌杰任组长的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奖的组织领导工作。评奖范围包括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人物。设立出版物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和优秀出版人物奖,共6个子项奖,奖励名额共计200个。其中出版物奖为100个,包括图书奖6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奖20个,印刷复制奖10个,装帧设计奖1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50个。评审委员按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章程规定的程序,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获奖出版物、单位、人物。中国农业出版社赵立山同志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科技类图书提名奖评审委员按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章程规定的程序,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获奖出版物、单位、人物。我社出版的《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责任编辑张洪光)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责任编辑王琦王容)两本书荣获科技类图书提名奖。两种图书入围“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为确保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评审工作的权威性,新闻出版总署组成了以署长龙新民为主任、副署长邬书林和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任副主任的“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评审委员会,邀请30多名专家、学者于3月下旬对初审入围图书进行终审。终审从出版和推荐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三个一百”原创图书评审细则,从严把关,优中选优,确保这个品牌的权威性。依据这个原则和达成的共识,专家们对初审入围的369种图书和59种选题进行了审读和评议,最终确定了254种原创图书,其中科技类96种,人文社科类87种,文艺和少儿类71种。中国农业出版社有2种图书入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技术类)、《科技馆里的奥秘1、2、3、4》(文艺少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