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儿园教育实施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帮助我们幼儿园教师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发展的内容为线索,以辅助幼儿成长的教师、父母长辈等成人为服务对象,依次强调了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建议。而这些内容都遵循《指南》开篇的“说明”,尤其是“说明”中关于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四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正是基于整体的关于幼儿成长的理论的操作性转化。当前许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虽然方法正确,却往往只是凭直接经验或者直觉,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幼儿成长的相关理论理解较少的原因。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往往不能举一反三。过于依赖“经验”,滞后于专业发展,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在懂得和依据理论的基础上拓展方法、技能或者策略,才能保证举一反三的个人专业发展,也才能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团体的成长。
一、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
在语言领域《北风娃娃》这一教学活动中,季节正是冬天,幼儿自然而然的能够感受到天气的变冷,同时也能够发现自己的穿衣打扮也在变化,对于冰和雪的出现感到非常的好奇以及欣喜。这个活动主要的目标是让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尝试根据画面认出相应的故事内容。了解天冷水会结冰,遇热冰会融化的道理。在活动准备上,我特地准备了真冰,能够让幼儿亲自的体验一下遇热冰会融化的道理。我给幼儿讲完故事以后,提了几个问题,幼儿对于故事大致做了一个了解,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水洼变成冰这个环节,并不是很理解,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拿家里的冰箱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把冰箱里的冷气来比作成北风娃娃吹出来的冷气。这样,拉近了幼儿的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天冷水会结冰的这个道理。但是对于冰化成水这个难点,幼儿又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冰块,带着幼儿来到户外,在太阳下面,一起来观察冰是怎么变成水的,又提供了吸管,让幼儿试一试用吸管吹冰块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幼儿自觉地主动地认识周围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经过这次活动,不仅听了好听的故事,而且提升了幼儿探索的能力,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冰箱的冷气就是北风娃娃吹出来的冷气、实际操作吸管吹冰的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使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理解故事内容。
二、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胜山实验幼儿园新秀教师下乡送教的活动,看到博爱幼儿园邵老师的大班语言活动——《与众不同的迪夫伦》。这是一个很好听的绘本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匹斑马叫迪夫伦,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彩色条纹,因为这与众不同,迪夫伦很难过。它想尽了种种办法来改变这与众不同,绑带子、擦黑糖、刷颜料等,但都未成功,可想而知迪夫伦是多么的沮丧。可故事的结尾却是个喜剧,迪夫伦也因这与众不同,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明星。活动中邵老师让幼儿们找找自己或他人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我记得有一个脸上长了颗黑痣的孩子,“痣”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难看、丑的象征,但通过邵老师的引导,这个孩子的痣使他成为了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他,能让大家很快就能记住他,因此,我也因他的这颗痣记住了他,他叫做张奥。对于这样的“与众不同”我们做老师的,引导孩子并不是简单的安慰,告诉孩子这个不要紧,不需要在意。其实,你无论说多少遍,孩子还是会在意的.,旁人还是会笑话他的,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也不是简单的注意转移,注意转移也许短时间内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这个与众不同还会跳出来困扰孩子。正确的引导就是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与众不同,寻找这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让与众不同成为“优势”,而非“遗憾”。如此孩子才会真正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个有痣的孩子再也不会自卑,从此便是自信的,并且是快乐的。这个故事像一颗种子,悄悄的播种在孩子心田,生根发芽,直到根深叶茂。
《与众不同的迪夫伦》的活动目标是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绘本内容,尝试大胆的讲述;学习接受,悦纳自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紧扣《指南》中关于语言领域目标二中培养幼儿阅读理解能力,1要求让幼儿在阅读中通过细致观察逐渐读懂图画书的内容。邵老师用放大镜式的画面或组合拼图的策略,及课件插播声音用孩子的口吻吸引注意力,使得画面更生动逼真,这样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与现代媒体进行一个交互的作用,在情感激发当中,音律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音乐起到了一个视觉通道的衬托和渲染的作用,孩子在安慰的情景中,跟迪夫伦的互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有一个新的提升。2幼儿在观察图画书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图画书的内容。活动中画面有详略得当,孩子在大胆的遐想中,会想在第一副画面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当后面一副画出现时正好得到了他所猜想,或他需要的那个答案,这样前后交织有一个情景的贯穿,让孩子的整个跳跃的思维中,一点点推理下去,描述下去,使孩子思维的发展更加的活跃。
这个活动不仅达到了语言领域的目标,还渗透到了社会领域的目标: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建立自信心。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不在乎好坏的,让幼儿能够认可接纳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包容别人的不同点,一起和睦相处,共享快乐,一同成长。这是很可贵的,这个教育点是在过程当中渗透到幼儿身上去的。在实施《指南》中提到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通过整合培养各发面协调发展的完整儿童。
《指南》像是为幼儿园教育绘制的一幅美好蓝图。有了这蓝图,需要具体的设计和施工。《指南》即是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绘制出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蓝图。它是基本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但也只是一步,下一步需要具体的设计、实施、控制。了解《指南》在学前教育工程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它,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任务。
《浅议幼儿教育生活化》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教育与生活已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即课程的生活化、经验化。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实践下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1]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
⒉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⒈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⒉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3]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浅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指的是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主张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的教育理念。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浅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有利于幼儿的生命成长,有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当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存在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与生活的关系、片面理解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关系、将课程生活化与知识教学对立起来的误区。要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教师须确立生活化的课程观,拓展课程视野,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实景,同时树立整体课程意识,整合生活教育内容,提升生成智慧,把握寻常时刻。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课程生活化;生活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幼儿时期的教育要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教育更加迫切需要与生活相融合。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只有将幼儿园课程与生活相融合,才能使幼儿获得更加适宜和有效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与价值
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指的是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主张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的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具有如下重要价值:
首先,有利于幼儿的生命成长。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形象的,是符合幼儿成长逻辑的。与幼儿生活相割裂的课程不可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不可能触动幼儿的心灵,更不可能给幼儿带来精神愉悦和享受,是没有美感的课程,也就是不能激发幼儿生命成长的课程。
其次,有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育力求培育本真的、完整的儿童,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明了,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真实的生活世界,幼儿真正的发展是在与生活的交融之中,被丰富的童年生活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情感,增强着智慧,收获着幸福和快乐。幼儿园课程承载着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重任,必须是幼儿真实生活的体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误区
经过20多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念日益深人人心,但是在践行课程生活化的具体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诸多误区。
(一)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与生活的关系
在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儿童生活融合的重要价值。然而,在“课程源于生活”“课程高于生活”“课程结合生活开展”等观念的指引下,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程内容中有关于生活的内容就表示“课程源于生活”,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活动内容为了生活就表示“课程源于生活”,有的教师为了提升幼儿的经验而牵强地总结和拔高,以体现“课程高于生活”,还有的教师虽赞同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却并不赞同生活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仅仅把生活中的东西拉到课程中来,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联结”或是“糅合”,而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和生活的内在联系,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发现课程,幼儿依然挣扎在成人营造的世界中,无法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
(二)片面理解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关系
主题活动可以主题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等要素,其整合性与课程生活化所关注的幼儿生活整体性是非常契合的,因此许多教师将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实施划了等号。但是,主题活动虽然可以渗透在学习活动和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游戏中,却不能涵盖诸如吃饭、睡觉、散步、盥洗等生活环节。因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不能覆盖幼儿园所有课程的主题活动由此就仅能被看作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途径之一,而不能与课程生活化等同起来。
(三)将课程生活化与知识教学对立起来
在实施生活化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因为知识、素材的零散性和科学、数学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之间的差异而苦恼,加之许多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幼小衔接对于系统文化知识的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尔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以远离幼儿现实生活的方式,把逻辑严密的知识授予幼儿,不仅剥夺了其童年的快乐,更是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儿童的眼中,周边环境中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的人、事、物,才是和他们相贴近的生活,也才是能对他们产生作用的世界。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生活化的课程观
教师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课程观,做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的生活化。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应逐渐摆脱片面知识技能教学的束缚,转向对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关注,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经验,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逐渐超越抽象的文本,转向关注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幼儿,在幼儿与知识之间搭建一座平实而和谐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应逐渐跳出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多给予幼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的机会。在课程评价上,应逐渐转变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以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凸显对幼儿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关注。
(二)拓展课程视野,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实景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脱离了幼儿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的课程是不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和实景,并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原为贴近生活的探索过程,如此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为此,教师应逐渐拓宽课程视野,善于从生活中找到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幼儿兴趣、教学需要、家长信息、社会事件、节日文化等都可以是幼儿园课程的来源,只要教师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课程。如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市政府、警察局、邮局、图书馆、自由市场等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并且通过实境学习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如何借还书、如何买东西、如何付钱、如何选择商品等日常生活必备技能。总之,具体的生活是幼儿园教师施展教育才华的广阔天地,也是将教育、生活、课程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
(三)树立整体课程意识,整合生活教育内容
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而生活世界正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人为地割裂生活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害无益。杜威曾指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给予他一切能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觉的统一性和背景”,所以“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幼儿园教育要把幼儿培养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就必须强调幼儿对生活的体验、认知、感悟等的整合统一,这个过程必须通过整体性的课程来实现。正如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倡导的那样,运用“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才能“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坳儿园整体性课程的基点就在于幼儿的生活,一切学科的知识都应通过幼儿的生活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生动的、有机的、现实的经验体系。
(四)提升生成智慧,把握寻常时刻
幼儿园的课程“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因为日常生活往往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变动,所以“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可以变更。”《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作者之一,瑞吉欧学前教育经验资深研究者美国乔治·福门博士曾说:“最佳的时刻是简单细小的寻常时刻,而不是那些庞大复杂的时刻。事实上,一旦你停下来去对一个寻常时刻进行反思,你对儿童真相的发现和获得,要比你去研究许多个突出时刻要多得多。”实际上,正是在这些寻常时刻里,才存在着最真实的儿童,才是儿童最原生态的生活,也正是这些寻常时刻才构成了儿童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教师聆听儿童的心声就是从深刻理解每一个寻常时刻开始的,那些匆匆而过并不突出的寻常时刻蕴涵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潜在教育契机,它们是围绕在教师身旁的宝贵课程资源。如果教师悉心观察、探寻和挖掘,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敢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捕捉住幼儿寻常生活中的闪光点,那些从低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寻常时刻中所衍生出来的课程必将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积极影响。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
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
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拓展:
俗话“三岁定八十”。0~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但是这段关键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很多行为是在三岁前决定的,重点在于您有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学习发展机会、给予足够的爱。
观察孩子是第一步
您有一颗细腻的心观察孩子,这就是正确的第一步。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别,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去试探孩子。在情绪教育方面,了解孩子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情绪管理不是去学很多理论,而是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去了解孩子、爱这个孩子。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在生活片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给他伤害。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要时时注意他的变化,父母要能有足够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了他伤害;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父母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人,让孩子去表达要与不要。
如果只是“教”与“给”是不够的,要与孩子互动学习才知道如何适当地给予。世上有许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充满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没有自信,就是因为父母常跟他们说什么不行、不能要,所以给孩子充分的需要与满足,这样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多很多。
亲子互动影响未来发展
其实父母不难发现,孩子哭闹不见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边,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问题,而是了解他要什么,有的父母干脆就以塞奶嘴解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零岁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亲子之间如何互动,对他未来的情绪将有极大的影响。
在零岁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发展,必须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对心、使对力,如此可以使你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来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会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乐地起床,经过我的观察发现,父母当时的情绪如果是急切的、有压迫性的,孩子也会感到不安,所以我决定在他一睁眼时,就让他看到我的笑脸,我会抱着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让他去拍一拍,跟他说话,使他了解这个仪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问好。
所以营造好的起床气氛很重要。另外,挑选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会不会笑,是不是愁眉苦脸,这样才不会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传播快乐情绪
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您的管教态度也关系到他的顺从与否,例如孩子讨厌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您快乐的情绪。
当父母觉得做这件事是快乐时,您的孩子必然也会快乐;如果您觉得不快乐,孩子也会觉得不快乐,这就是没有用对心、使对力。孩子在快乐的经验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绪及性格的基础,并且得成功的快乐。三岁前的教育取决于父母去观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去听信别人怎么说,只要那个方法是可以带来快乐,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会觉得困扰,那个方法就不要用,因为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应专注与用心
专注与用心是最好的教养方法。还有我的孩子不到一岁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训练他大小便,但我又担心强迫他,所以我就问她如何训练。原来是保姆每次带他去厕所,都会在一旁放水,而且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使他培养便意,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何时会解出来,或者是放水龙头时,他就会有尿意,而且每次上完,保姆就教他拉水,并学开灯、开门,让孩子感觉是在玩。切记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责骂他,而是让他从愉快中学会上厕所。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要专注与用心。
如何用对方法教养孩子
例如,当孩子会爬时,我会担心他容易受伤,于是我就围了一个区域,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可是他长大后就会把东西顶开,即使后来我加强围堵,没想到他居然做出更危险的动作。我发现这个方法不行,就把插座盖子盖上,或是把东西收起来,使他不再那么容易产生好奇;还有他对做饭很好奇,我怕他受伤便把他放到娃娃车里,没想到他的态度变得很急躁,于是我就抱他去参观爸爸做菜,或是给他玩具锅铲让他获得参与感。
由此可知,孩子不是限制、禁止、命令能控制的,而是要了解他对什么好奇,只要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就能让他不再好奇。但他对危险事物也很好奇怎么办?我绝不鼓励去惊吓孩子,比方说让他去接触热水,因为当他还小时,父母要避免让他接触危险,所以好的教导是去营造一个好的空间,而不是吓他。
俗话“三岁定八十”。0~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但是这段关键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很多家长并不清楚。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吃得好就行,或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识字、做数学题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的林少勇医生指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养育0~3岁幼儿的正确方法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多与孩子交流、做游戏。
其中,积木是适合幼儿的玩具之一。林医生说,9个月的孩子开始能独自坐稳,灵活地转身,这时可以让孩子玩简单的积木,例如搭高。在搭高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年龄稍大一点,可以让孩子玩较复杂的积木,例如让孩子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造型。这样孩子的手指协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在游戏中都能得到训练。
家长不妨自己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土玩具”,与孩子共同游戏。
自制玩具一:钓鱼。适合1岁~1岁半的孩子。所需材料:硬纸数张(剪成鱼形),回形针数个(做鱼钩),线,小木棍(做钓竿),磁铁(与硬纸贴在一起)。这个游戏能训练孩子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手指协调能力、认知能力等。
自制玩具二:自制图片。适合1岁半~2岁的孩子。所需材料:纸、画笔。家长可以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图片,例如画一匹完整的马与一匹缺失了一条腿的马同时放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指出两幅图的不同,这种针对性强的图片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灌输类别、数字的概念等,对孩子有启蒙的作用。
自制玩具三:高尔夫球杆。适用1岁半以上的孩子。所需材料:塑料瓶一个,瓶口可用卷成柱状的报纸塞住,延长整体长度;小球一个。这个游戏能训练孩子的手臂力量,手眼协调能力。游戏不只是玩玩具那么简单,也不是孩子的个人事情,玩具是一种教具,是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实物桥梁。另外,与孩子一起唱儿歌、玩故事接龙等游戏,也同样是家长很好的选择。
《浅议幼儿教育生活化》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教育与生活已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即课程的生活化、经验化。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实践下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1]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
⒉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⒈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⒉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3]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重:一、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像:多棱镜、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几何体、可操作性强的,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还可以给幼儿投放一些蒙氏数学操作学具,100以内的串珠、可以让幼儿分分合合,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百以内数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凡 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谈谈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当幼儿开始活动时,教师的任务应该调整为观察幼儿的游戏需求,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指导。教师应该观察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指导策略等问题是教师在活动前要有所考虑的。观察内容有:一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兴趣,材料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等等。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当前幼儿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指导策略有: 1、以间接指导为主。 依靠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如:小班用勺喂食熟练了,可以把动物的口改小,也可以提供更平的勺子,还可以换用筷子夹软的、扁的材料等,激发新的探索热情。依靠问题为媒介进行指导。如教师要常用启发式、探寻式的问题引导孩子继续活动“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尝试探索。 2、以适时适度指导为宜。 适时是指什么时候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纠纷问题时等困难的情况下,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三、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区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1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1.2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
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1.3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 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1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2.2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
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3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3 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
《浅议幼儿教育生活化》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教育与生活已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即课程的生活化、经验化。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实践下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1]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
⒉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⒈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⒉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3]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教育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为保证幼儿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与学习体验获得之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者应重塑有关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排除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消极影响,积极改革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途径与评价方式,并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情趣的幼儿园美术环境与开展丰富的美术作品评鉴和赏析活动,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促进其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重视,甚至被不少幼儿园作为突出自身办园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幼儿园内涵的重要举措。不过从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幼儿园教师乃至幼儿园管理者对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家长对美术教育活动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幼儿园也未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幼儿园美术教育受到不良的社会功利性文化的消极影响。可见,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亟需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与努力。 一、重塑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根据我国2001年颁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幼儿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儿童绘画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儿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的获得及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技能训练和自由创造、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教育者要理清儿童技能技巧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美术来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并以此作为抒发个人情感、充分表达个性的主要方式,注重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 在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注意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必须能拓展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实践动手能力和激发幼儿想像力与创造力,为此需要教师对题材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其次,应对美术题材教育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如哪些题材适合进行欣赏感受,哪些题材适合运用绘画表现,哪些题材适合于动手制作等;再次,要注重事先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注意活动内容要能给幼儿留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同时有助于教师生成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二)设计和组织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灵活设计和采取一系列可行性强、趣味性浓的美术教学方法,如最常用的.方法有意境想像法、启发探索法、修改图像法、主题联想法、色彩欣赏法等,这些方法能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幼儿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保证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在具体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开发和利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让儿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美术表现方式,进行自由创作,从而调动幼儿创作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要重视游戏在组织和实施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选择适当的美术教学素材和内容的基础上,开发美术游戏活动,让儿童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自由探索与互动感受和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在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及儿童日常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 美术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局限于正式和专门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不足以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的。《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实现各领域教育的互相渗透,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还要注意将其渗透在其他各领域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 首先,本着课程生成的理念,在组织和实施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现利于融入美术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并藉此生成相应的美术教学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到各领域教学中。这种渗透性的美术教学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机动和灵活,虽然对教师的课程实施素养有一定要求,但却能帮助教师逐步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与素养。 其次,除去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幼儿在园还包括各种自由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以及日常常规活动,如自由的区角活动、吃饭和就餐活动等。一般而言,这些生活时段易成为教育者忽略的教育“盲区”,而实际上在这些自然、轻松的日常活动中如能融入美术教育元素,将非常有助于儿童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四)做好美术教育评价工作 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让幼儿开拓眼界、获得积极的经验和感受,并激发儿童持续创作的热情。教师在对儿童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首先不能以绘画作品体现的儿童技能技巧的高低为标准来评判优劣,而要关注幼儿作品中能够彰显儿童个性、突出儿童自主思维的内容元素,鼓励儿童自主自由、富有想像力的表达;其次,教师应尽量避免评价带有过强的主观意识,而多利用儿童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儿童相互认识和肯定他人的优点,并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由此,教师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不再是单纯关注作品是否符合客观的评价标准或教师个人的好恶,而是指向能否反映幼儿的真情实感,是否具有童真、童趣,是否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创造积极向上的幼儿美术教育文化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受到世俗功利化教育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步背离幼儿美术教育的本意。为此,幼儿园应努力营造一个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幼儿美术教育文化氛围,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并借此转变家长乃至普通民众功利化的美术教育理念。 (一)创设蕴含丰富审美情趣的幼儿园美术环境 园所物质环境布置是幼儿园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物质环境,突出幼儿园的整体美,利用浓厚的艺术氛围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效果。在创设美术教育环境时,幼儿园首先要注意考虑材料选用及其具体布置的经济实用性,不要给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园所管理造成负担;其次要调动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这种参与既可以是儿童亲自动手参与环境布置,也可以是将儿童的美术作品作为环境布置的素材,如用幼儿的绘画作品或者手工作品装饰幼儿园的走廊与大厅等;第三,要注重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美术环境中的美学元素不仅仅提供给儿童美的感受,更能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通道参与其中,帮助儿童形成丰富的审美体验,激发儿童美术创作的热情。
幼儿民间美术游戏论文篇2 浅议幼儿园民间游戏 【摘要】民间游戏是我国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流传性、独特性与文化性等特征。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了解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应通过创设多样有趣的游戏环境、加强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并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以此促进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游戏;民间游戏;幼儿园;幼儿 荷兰文化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nhan Huizinga)在其著作《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 一、什么是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广泛开展于民间的一种活动。我国 民俗学 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间游戏就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可见,民间游戏同样具有游戏本身的愉悦性感受,而其特点在于民间游戏是为一个较广阔空间内的人们,即广大人民所共同接受和喜爱的,且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所进行的民间游戏各不相同,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北方冬天较为严寒,“挤油”的游戏不仅能为寒冬增添一份热情与乐趣,并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民间游戏,幼儿踩高跷锻炼了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以及身体平衡能力。许多民间游戏至今仍为幼儿所喜爱,有些民间游戏则在时间的检验中进化更新成为现代民间游戏,这种广泛的地域性、流传性与推广性的特征成为民间游戏得以生存至今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存在意义 (一)幼儿园民间游戏有益于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各个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幼儿园民间游戏与幼儿园其他游戏的区别在于,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幼儿模仿与想象反应各地区现实生活及劳动活动的游戏,相比其他游戏而言,民间游戏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幼儿所需要、所熟悉与感兴趣,这也是幼儿喜爱并易于接受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通过进行民间游戏,幼儿能够了解不同的民族习俗知识,体验多样的民族情感与生活,如包饺子、赛龙舟、元宵数花灯等反映民俗的游戏,挖地雷、织布机形象再现古代人们的生活的游戏等等。幼儿不断了解与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激发着幼儿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熏陶着幼儿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民间游戏源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劳动活动中,因此,民间游戏多以身体活动类游戏、器械运动类游戏以及社会生活扮演类游戏居多。民间游戏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更是一种协调促进幼儿各种智能发展的活动,如幼儿思维能力、情绪情感、社会性交往能力等。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民间游戏多为两人以上或者群体参与的游戏,这样的游戏环境也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三、幼儿园民间游戏指导策略 (一)创设丰富、有趣、独特的民间游戏环境 创设一个丰富、有趣的游戏环境,能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及游戏愿望,有助于幼儿主动、专注地投入游戏。丰富的民间游戏物质环境包括游戏开展的场域、游戏活动时间、游戏材料等。首先,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的场域应根据民间游戏的内容而设置,静态或动态的民间游戏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可以是教室的某一个角落也可以是幼儿园的一个大操场。其次,民间游戏可以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等各类活动中展开,游戏时间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宜调整,具有较大灵活性。再次,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游戏材料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独特性与层次性,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独特的游戏材料体现着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具有层次的游戏材料满足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此外,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开展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规则与自由并存的,能使幼儿感受到充分安全感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交往对象是同伴,因此,建立积极、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就是安全心理环境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作用 尽管幼儿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游戏的开展能够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于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观察者,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与情感变化,以更加了解幼儿的兴趣、已有 经验 以及能力水平,由此作为教师提供支持及引导的依据。其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支持者,支持并不是在幼儿疑问的时候马上给予其答案,也不是在幼儿求助时立即告诉其解决 方法 。真正的支持是适宜性支持,通过增减游戏材料、变换游戏环境、更新游戏规则等手段,将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积极的探索。再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民间游戏合作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幼儿应该成为彼此的游戏伙伴,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守望者与游戏者。 (三)充分运用家长、社区资源 针对游戏资源缺乏这一问题,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家长及社区资源,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大力挖掘与利用各种民间游戏资源。一方面,让家长们充分意识到民间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会等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民间游戏中,唤起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怀念与激情,收集家长们会玩的民间游戏,由于家长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地区,这使得收集起来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与生动。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所需的道具,如高跷、沙包、竹竿、轮胎等,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共同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在社区内寻找废弃、可利用的游戏材料进行加工再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获得了人力,极大丰富了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 参考文献 [1]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7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许洁,缪志红,王红梅.图说民间儿童游戏[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肖青.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媒介游戏之比较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3:33 [6]陈育梅.民间游戏与文化传承[J].民族论坛.2005.10:28-29猜你喜欢: 1. 幼儿园民间艺术研究论文 2. 幼儿园大班泥塑论文3篇 3.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4. 幼儿园民间面塑艺术论文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1],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幼儿园中,对游戏化教学模式重视不足,在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与幼儿的互动不多,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年纪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时教师安排一定的游戏,对幼儿的约束力比较大,规定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个游戏才能自由活动,更像是一种任务,使得游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上,大多是以成品玩具为主,幼儿玩一阵子就会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2]。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为更好的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快乐的学习。
(一)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而不是玩具成品。事实证明,成品玩具只能给幼儿提供一阵的新鲜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海绵、小木棍、绳子、泡沫、玻璃瓶等材料,学生会问:这些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甚至会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这些简单的物品能够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继而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到医院看病的游戏,活动室就是医院,有的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扮演病人。由教师给他们提供医生所需要的看病的工具,多是一些成品玩具,如:听诊器、针管、白色口罩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爱,玩的都很尽兴。等到过几天,教师故意将活动室中的针管给拿走。又组织幼儿玩看病的游戏,教师只管忙自己的,幼儿找不到针管就会自己想办法。看到活动室里放的小木棍、玻璃瓶等材料,这时幼儿就会自己制作一个临时的针管。无论他们的制作多么的别扭或者不好看,教师见到一定要对这个作品进行夸奖一番,这是对他们创造能力的肯定。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听诊器收走,不断的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
1、幼儿音乐游戏教学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唱一句,让幼儿跟唱一句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枯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唱歌,喜欢上唱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先教幼儿丢手绢的游戏该怎么玩,然后在幼儿丢手绢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找朋友》这首儿歌,在游戏中输的孩子应站在所有幼儿所围成的圈里唱《找朋友》这首歌,不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音乐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就学会了《找朋友》这首歌。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以不经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唱歌,比起专门的教授幼儿学唱歌效果更好。
2、幼儿绘画游戏教学
绘画是幼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游戏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给幼儿布置一个绘画任务,让幼儿当做作业进行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绘画。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能够大大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做完游戏之后,让幼儿将刚刚做游戏的场景用画笔画出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画面,就不再愁画画了。
3、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授的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数或者加减运算,让幼儿对算数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幼儿年纪还比较小,对抽象的数学理解能力还达不到,一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导致幼儿总是以排斥的情绪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4]。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教他们唱儿歌《数鸭子》,让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熟悉感,然后再教他们真正的学会数数。数自己的手指是教师教幼儿数数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数糖果,教师将一些糖果装到口袋中,上数学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糖果让幼儿回答是几个,回答正确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糖果。幼儿大多喜欢吃糖,在糖果的诱惑下,都会积极的回答。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充分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又如在教授幼儿识别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数学符号时,先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样子,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进行弯曲,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奇的动作,最多的是身体弯曲的动作。然后告诉幼儿屁股撅向的那一端总是小的数,这样幼儿就比较好区分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可以让两个人举着不同的数,让一个幼儿站在他们中间,根据要填入的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进行表演。这样的游戏不仅充满了乐趣,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创设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
实践表明,幼儿的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设施,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设施的安全。同时合理利用墙面、地面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活教学环境。幼儿园的室内设施应该展现温馨、宽松的一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放心的玩耍与学习。例如在室内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卡通小动物的图片,画上颜色绚丽的彩虹,彩虹下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等等。还可以将一些数字贴到墙上,让幼儿在每天的观看中,对数字更加的熟悉。构造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将更有利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束语:
在幼儿园进行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总之,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9):27-28
[2]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03):37-38
[3]王春燕,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7):193-194
[4]钱雨.教育要回归生活 游戏应还给孩子――访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2,12(02):49-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