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校园文明建设论文文献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与路径构建论文

摘要: 当代大学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现今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克服这些不足,应致力于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之间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评价指标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研究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方面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生态化潮流趋向,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与教育和环境的浑然一体关系的重视以及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构建。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因素,其生态文化也相应的表现出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环境载体,以校园群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实践为基础的,以大学历史脉络,人文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而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历近现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后、在不断探索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式,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文化理念与行为模式。将生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界定所谓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大学人与大学校园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直接反应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等。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是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取得进展。大学校园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已成为各个大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教育,即通过学校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环节,教育者被要求将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通过教学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教养。实践证明,这种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对于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大学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今很多大学开始筹划并实施校园改建、扩建工作,同时,很多新的大学校园也陆续涌现。在校园生态规划和环境建设方面,原有的以功能实用为主的校园生态规划和建设理念已经慢慢被兼具生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理念所取代。在倡导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众多大学开始关注校园自然生态与和谐环境建设,这些大学在充分尊重生态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大学校园。在这一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大学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大学德育建设的新课题。生态文化是人类在新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下所做的一种道德选择,生态文化与道德是一种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事实上,不论是校园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队伍,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普遍不够透彻,因而导致了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将其与德育建设区别对待的现实态度,这种态度也就造成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态文化建设在大学校园缺乏实现路径。

2.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生态文化教育,还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一方面对于建立生态校园有着良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尽如人意以及对于这些方面如何衡量、评价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评价指标薄弱仍然是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3.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规划缺乏合理性。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功能能否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有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建设目标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生态规划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只是片面追求校园环境外在的美感和视觉效果,盲目追求大规模和大气势。这就导致校园环境杂乱无章、古板单调,缺乏校园的独特个性。另外,在功能系统规划上,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忽视整体而片面强调局部,导致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不足或是互相干扰,也使得校园内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探索。

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

(一)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1.用儒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在自然观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人道与天道合一;二是以一种折衷调和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儒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用道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道家思想体系中也包括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齐同万物”。它要求人们遵循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道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致力生态和谐。这种哲学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3.用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影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有“缘起论”、“宇宙图示论”等。佛教主张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众生与宇宙自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宇宙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和谐永生。佛教生态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创设了美好前景。

(二)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1.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大学德育教师队伍是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求德育教师在其特殊岗位上发挥作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理想效果。要想有效发挥德育教师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首先,对德育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培训。生态文化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观念,它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很多德育教师不能自发的形成这种生态意识,就必须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产生生态思想观念,并将其传导给学生;其次,增加德育教师实践锻炼。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实践的需要并且可以指导实践,只有立足于实践,回归自然,加强德育教师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态思想的领悟,将生态实践内容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识,才能够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最后,德育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用生态文化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2.德育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现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融入德育建设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大学一项新的文化教育内容,生态文化在大学教育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编排。因此,将生态文化理念贯彻于德育教材的编写中,是促进生态德育建设的必然选择。努力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

1.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它与大学校园外在系统进行着物质、资源和信息的广泛交换。因此,利用大学校园这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平台来进行是生态文化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应采取正面宣传的方式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化知识讲座、党团活动、生态知识演讲和竞赛等形式进行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生态系统布局和规划。大学校园生态包括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空间配置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校园生态规划和布局的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大学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在校园生态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园的土地状况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校园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点、人文精神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大学校园的生态系统趋于合理化,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四)建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多维的目标系统,它包括校园环境生态化、教学目标生态化、行为实践生态化等方面。考察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园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性、人文性原则,旨在通过创建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使校园群体受到感化和熏陶,自觉的树立生态意识;其次,教学目标应贯彻生态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大学德育课程中,使生态文化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最后,生态文化实践目标。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应文明做人,文明做事,注重保护校园环境,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是所有评价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环。进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对正确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主要包括对生态文化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评价、对重要决策的评价、对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的评价。

3.建立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对于衡量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结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评价。一个大学的校园环境能直观体现一个校园的整体风貌,环境的和谐与否,也比较能进行直观评价。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评价应切忌主观随意性,对大学校园环境应进行客观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诸如生态知识竞赛、生态知识问答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对生态道德实践行为进行评价。实践行为是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只有将自身的生态意识外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生态文化教育过程才算最终完结。对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分,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结论

作为生态文化建设子系统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人类为适应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求、保证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群体更好生活而做出的文化价值选择。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应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良好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需要我们立足于大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新路径。[注释]①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作者:汪杨燕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2]刘月岭,武立敬.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邹丽芬.传统生态思想视域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是知识的象征,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我整理了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大学被看做是知识的象征,大学生被看做是文明与进步的榜样。 然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校园文明正在遭受悄悄地践踏。在现代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插队、顺手牵羊、占座、破坏公共卫生、损坏公物、校园浪费、破坏校园稳定、诚信缺失、上课自习不关手机、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被列为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从小接受文明教育的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出不文明现象呢?

首先是个人,道德心理不成熟的我们却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和反叛心理,别人做的爱模仿,禁止做的偏要,做不分对错。久而久之偏离了道德文明的标准。其次是家庭方面,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我们,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张扬个性但父母的放纵使我们往往做事以自己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把人人为我当做理所当然而我为人人却不愿想也不愿做,缺乏了社会交往的必要知识。当然学校的教育也难辞其咎,学校是学生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应试教育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大学校园中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文明的偏离。认得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在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对一个人有着强大的暗示作用,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高的,能够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家反对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虽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从行动上去杜绝这种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应加强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大家没有用行动来反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尽力阻止它们的发生,在客观上默认了它们的现实性,滋长了各种歪风邪气。正如破窗理论那样: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所以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很重要,尽管不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但社会的不良风气,官官相护,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拜金主义等等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显著提高全体公民素质,这就要从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始。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要促使学生文明行为知行统一,首先要从知做起。从学生自身来说,要懂得从小事做起,培养文明的习惯。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文明自律。为了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活动,或通过媒体工具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正能量。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力的合力,使对学生的文明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改善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杜绝不文明现象的蔓延,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共同努力。

大学规划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目标,这时,我们就需要有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短期的计划,一个中期的策划和一个长期的规划。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大学。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来实现我们现在的宏图梦。

现在我们能规划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我们学业的规划。学业的规划,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要盘点我们的优缺点,我们的兴趣爱好。同时我们要从外部环境分析如何学习更适合自己。我们可以把大学四年分成4个时期,大一的适应期,大二的定向期,大三的冲刺期以及大四的分化期。大学期间,我们可以尝试新的领域,努力发掘自己的兴趣。通过兴趣,我们可以增加新知,培养能力。不断吸收知识,大学时一个吸收知识的最佳场所,现在的生活就是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明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学习并不是全部,大四时期,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职业,而是适应社会。只有适应了,才能适应以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规划是长远的,不能在大学毕业就结束了,我们更应该看的更远,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也进行一个大致规划。

在当今这个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时代,我们的职业规划就成了我们就业的一个利器。我们不能带着一脸迷茫,没有任何规划就进去了社会。迷茫的我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适当的规划,我们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先拔头筹,如何占据一席之地呢?

职业的规划,与学业规划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进行分析。我们的能力注意还是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我们要从我们的专业技能方面着手,分析出就业方向,从这之中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就业方向还要对该工作的前景进行分析,这也是对我们的规划的一个小考验,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正确,是否完美。为了能得到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校时,就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学扎实。同时,我们还可以锻炼一下其他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思考能力等。

在大学,我们规划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我们更应该学到的是如何去处理好每一件事。当你经历过,你能比别人多一份财富;当你拥有过,你会知道它的力量。这也是我们需要规划的一部分。布什在大学,看到了朋友;俞敏洪在大学,看到了知识;李开复在大学,看到了能力;而我在大学,受益的则是经历。经历是一个人最独特的财富,是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东西。经历了,你才有真正的朋友;经历了,你才拥有自己特色的见识;经历了,你才会具有能力;经历了,你才能规划的更完美;经历,也是我们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未来所有生活目标的实现,都可以从现在规划开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规划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图,有了导航图,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不会迷失方向。审视现在,规划未来,我相信,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规划未来,实现我们的宏图梦。

一、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园里,我们还是能遗憾地目睹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生活上,他们不注意细节,虚荣、浪费、抽烟酗酒、厌恶劳动,宿舍卫生令人头疼,男女交往不得体、不自重自爱,举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学习上,随意请假、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司空见惯,迷恋网络,无远大志向;社会公德方面,公德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淡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爱惜公共设施;人际交往方面,不讲究信用,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具备一技之长成为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数、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教育重要的人才观,而个人文明素养往往被忽视,尤其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念变化剧烈,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心里错位与扭曲,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的现象。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近年来,当应试教育被社会口诛笔伐的时候,素质教育从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捡起,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修养培训班应运而生,美术、声乐、书法等等,甚至有报道称某地开办“淑女培训班”,期望用各类训练,将女孩打造成拥有优美姿态,言谈得体、打扮高雅、并有艺术素养的淑女。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认识到了个人的行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过分强调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礼仪修养教育,这就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标而不治本。

(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他们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很好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尤其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学礼仪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能考入大学的也都成绩优秀,这使他们从小在家庭、学校中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绩优异掩盖了他们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失礼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导致了他们忽视甚至无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教育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把文明行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让德育工作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回归真实。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行为素养的认识

只有对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把遵守规范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先贤早就以“礼”来安邦治国、教化四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性、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准则、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和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陈出新,将其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确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的误区,如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能力等素质,是充分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校园内张贴令人警醒、发奋学习的字符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奋发上进;强化高校校训督导作用,时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树立强大的理想抱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目标理想,加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用学习实践强化个人社会价值。毫无疑问,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并以此要求自己,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具备高知识、高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行为的直接导向,所以,加强文明行为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关于大学内文明行为调研报告篇

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是时代的号召。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明,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正处于青春美好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是一个国家营造文明风气的榜样。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自己这个群体文明程度的看法和认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校园文明程度,我们设计了这份份调查问卷表,内容主要为调查大学生对在现今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看法。题型为单选题,共15道题目,采用不记名调查形式,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1份,回收率为93.1%。调查人群为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六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后,得出以下结果(除第5题为a、b两个选项外,其余均为a、b、c三个选项,被选最多的选项用加粗标记):

1、你_____在教室吃早餐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你对在教室吃早餐行为的看法______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3、你______在上课时听到手机铃声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4、你???______在课桌上涂画写字 a会 b不会 c不确定

5、当你正在上课时,外面走过的人会______ a压低声音走过 b仍是大声喧哗

6、你______看到占位现象 a经常 b有,但不多 c没有

7、你觉得在自修教室大声讨论、打电话的现象______ a经常发生 b有,不多 c没有

8、你______看到下课后垃圾留在课桌里的现象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9、熄灯后在宿舍内大声说话吵闹的现象______ a严重 b有,但不多 c没有

10、你对运动时赤膊赤脚的现象怎么看?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11、你______从草坪上走过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你觉得在食堂买饭插队现象______发生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3、你______看到校园内自行车乱停放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4、当你在路上要吐痰或要扔拉圾时,你会______ a直接乱吐 b包起来扔掉 c有垃圾筒吐在筒内,没有拉圾筒就随地吐

15、你对校园手机等物品失窃现象的看法______ a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没放好b是小偷太猖狂了 c没被偷过,无所谓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有九道题目(1、3、6、7、8、9、11、12、14题)反应情况比较好,有四道题目(4、5、13、15题)反应情况不容乐观,对两道题目(2、10题)大家觉得不无所谓。总的来说,大学生校园文明情况还较好,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第五题,在走过在上课的教室时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室里老师的上课情绪和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第13题,自行车乱放,既涉及到同学的遵守纪律的问题,又牵涉到学校车棚是否设置合理和车棚数量是否与学生自行车数配套的问题;第15题,大学生偷同学手机的事已经屡见不鲜,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偷手机的同学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被偷同学自身的防范意识的提高。

当然,做的比较好的几点,也是大部分同学做的好,仍然有小部分同学的行为有待改进。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真实情况。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我们身边,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人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如果学校能根据同学的实际困难,设身处地地学生考虑;如果大学生校园文明能够在点点滴滴中得到提升,那么我们的“象牙塔”就会变得更美丽,更和谐,更纯净!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和树人,都是一个国家基础性的、长远性的事业。校园绿化,既是树木,又是育人。我们要通过校园绿化,让学校绿树成阴、校在林中,为师生营造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要通过校园绿化,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实践,培养同学们热爱劳动的品质、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的意识;我们要通过校园绿化,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使学校和广大师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实践者。绿化与美好同在,绿色与文明同步,让我们的校园绿起来、美起来,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美丽风景。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有了绿色,我们的世界就会生机盎然,我们的环境就会更加优美,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然而,随着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过度利用,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携手应对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建人类绿色家园,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国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广大校园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广大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这是继绿色奥运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绿色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生动实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衷心地希望,通过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广大师生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让绿色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这项活动,牢固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校园绿化,让树木与树人在每一所学校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和树木一起健康成长,将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为我国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社会风尚。 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更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老师和学生作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创建绿色校园,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号召,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携手共建绿色校园,为打造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作出积极贡献。我相信,在全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力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建设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的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老子2000多年前就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哲理。近代著名生态思想史家唐纳德�6�1沃斯特亦警示人们:“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广大青少年抓起,引导大家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将积极参加“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坚持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宗旨,努力将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生态文化对青少年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壮大我国生态文明建

高校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与路径构建论文

摘要: 当代大学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现今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克服这些不足,应致力于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之间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评价指标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研究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方面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生态化潮流趋向,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与教育和环境的浑然一体关系的重视以及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构建。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因素,其生态文化也相应的表现出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环境载体,以校园群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实践为基础的,以大学历史脉络,人文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而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历近现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后、在不断探索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式,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文化理念与行为模式。将生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界定所谓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大学人与大学校园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直接反应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等。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是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取得进展。大学校园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已成为各个大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教育,即通过学校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环节,教育者被要求将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通过教学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教养。实践证明,这种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对于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大学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今很多大学开始筹划并实施校园改建、扩建工作,同时,很多新的大学校园也陆续涌现。在校园生态规划和环境建设方面,原有的以功能实用为主的校园生态规划和建设理念已经慢慢被兼具生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理念所取代。在倡导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众多大学开始关注校园自然生态与和谐环境建设,这些大学在充分尊重生态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大学校园。在这一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大学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大学德育建设的新课题。生态文化是人类在新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下所做的一种道德选择,生态文化与道德是一种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事实上,不论是校园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队伍,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普遍不够透彻,因而导致了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将其与德育建设区别对待的现实态度,这种态度也就造成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态文化建设在大学校园缺乏实现路径。

2.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生态文化教育,还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一方面对于建立生态校园有着良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尽如人意以及对于这些方面如何衡量、评价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评价指标薄弱仍然是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3.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规划缺乏合理性。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功能能否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有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建设目标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生态规划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只是片面追求校园环境外在的美感和视觉效果,盲目追求大规模和大气势。这就导致校园环境杂乱无章、古板单调,缺乏校园的独特个性。另外,在功能系统规划上,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忽视整体而片面强调局部,导致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不足或是互相干扰,也使得校园内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探索。

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

(一)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1.用儒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在自然观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人道与天道合一;二是以一种折衷调和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儒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用道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道家思想体系中也包括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齐同万物”。它要求人们遵循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道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致力生态和谐。这种哲学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3.用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影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有“缘起论”、“宇宙图示论”等。佛教主张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众生与宇宙自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宇宙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和谐永生。佛教生态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创设了美好前景。

(二)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1.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大学德育教师队伍是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求德育教师在其特殊岗位上发挥作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理想效果。要想有效发挥德育教师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首先,对德育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培训。生态文化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观念,它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很多德育教师不能自发的形成这种生态意识,就必须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产生生态思想观念,并将其传导给学生;其次,增加德育教师实践锻炼。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实践的需要并且可以指导实践,只有立足于实践,回归自然,加强德育教师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态思想的领悟,将生态实践内容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识,才能够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最后,德育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用生态文化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2.德育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现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融入德育建设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大学一项新的文化教育内容,生态文化在大学教育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编排。因此,将生态文化理念贯彻于德育教材的编写中,是促进生态德育建设的必然选择。努力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

1.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它与大学校园外在系统进行着物质、资源和信息的广泛交换。因此,利用大学校园这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平台来进行是生态文化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应采取正面宣传的方式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化知识讲座、党团活动、生态知识演讲和竞赛等形式进行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生态系统布局和规划。大学校园生态包括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空间配置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校园生态规划和布局的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大学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在校园生态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园的土地状况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校园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点、人文精神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大学校园的生态系统趋于合理化,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四)建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多维的目标系统,它包括校园环境生态化、教学目标生态化、行为实践生态化等方面。考察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园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性、人文性原则,旨在通过创建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使校园群体受到感化和熏陶,自觉的树立生态意识;其次,教学目标应贯彻生态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大学德育课程中,使生态文化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最后,生态文化实践目标。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应文明做人,文明做事,注重保护校园环境,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是所有评价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环。进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对正确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主要包括对生态文化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评价、对重要决策的评价、对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的评价。

3.建立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对于衡量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结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评价。一个大学的校园环境能直观体现一个校园的整体风貌,环境的和谐与否,也比较能进行直观评价。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评价应切忌主观随意性,对大学校园环境应进行客观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诸如生态知识竞赛、生态知识问答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对生态道德实践行为进行评价。实践行为是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只有将自身的生态意识外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生态文化教育过程才算最终完结。对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分,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结论

作为生态文化建设子系统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人类为适应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求、保证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群体更好生活而做出的文化价值选择。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应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良好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需要我们立足于大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新路径。[注释]①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作者:汪杨燕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2]刘月岭,武立敬.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邹丽芬.传统生态思想视域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工作,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祖国接班人积极投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当中去。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培养 一 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学会对生态环境负责,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一定要加强德育建设,只有让他们清楚意识到保护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提高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自觉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除了学校首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之外,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这门课程成为像人文、政治教育一样的必修课程,从而使使大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讲座、图片视频展览等让学生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 3、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节日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这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使同学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自觉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 4、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因为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1)、教师授课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比如给出与生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作答,参与识别分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等活动对我国生态问题现状进行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智慧发明创造,研究生活中可以低能源低消耗的新发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发现科技创新的潜力。 5、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进行空气监测,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 三 总结 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今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中,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到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参考文献] : [1]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葛林豫,李迎芳,郑浩.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J].河南科技,2008(11). [3]万福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程爱民.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人才与教育,2008(9). [5]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5).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园长们在建设幼儿园文化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文化是什么。一般来说,幼儿园文化包括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物质环境)、制度文化(园规园纪)、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其中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即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行为模式,是幼儿园文化的最高层,是幼儿园文化的内涵,它处在意识的、最深层;是幼儿园文化的关键。幼儿园优秀文化构建,是一个系统综合性建设过程,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结合校园特点,从地区文化着手,依据学校培育理念打造特色化的教学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实现他们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在于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不仅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持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并且将这些共同认定的价值观落实到自己与孩子日常接触的言行举止中去。那么,你可以这样打造幼儿园文化:  一、打造幼儿园校园优秀特色文化的积极意义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是具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的,校园特色文化打造,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过程,需要从学生思想意识层面启发学生,以思想引导提升教学效果。1.启发幼儿积极主动思考处于幼儿园阶段孩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在起步阶段,对于社会缺乏明确的认识思维,完全是用眼看的世界,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知阶段。打造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就是从校园文化构建中去启蒙幼儿的思维,启发他们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增强思维能力。2.增强幼儿个性化发展能力打造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就是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从学校全面施教的角度,构建具有特色化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幼儿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身心都会受到熏陶,促进他们思想意识提升,对于自己的个性优势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校园文化熏陶之中推动自己个性意识全面提升,促进他们个性化能力全面发展。二、打造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策略及具体措施打造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建设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去深入研究实施,从思想理念构建、教师队伍培养、文化氛围渲染、多元地区文化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扎实建设,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1.科学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思想意识是教学工作开展的指导纲领,要打造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必须要确立科学明确的教学理念,以思想理念的树立做好战略方向规划。《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是在《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基础上,根据甘肃实际情况改编而成的创新教材。作为一套创新型教材,它的编创来源就是甘肃当地实际情况。甘肃作为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域环境比较复杂,各个地方都有不同实际情况,作为幼儿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地域文化特点,确立学校特色文化打造方向,做好战略性发展规划工作。2.做好幼儿园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教师是文化传播者,幼儿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如何做好特色文化的传播,形成校园普遍化特色,关键点在于教师。因此幼儿园在打造校园特色文化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强化教师开展特色化教学的主动意识,提升他们开展特色文化教学能力,真正将校园特色文化传播出去,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充分发挥出校园特色文化的积极作用。例如学习“分水果”内容,水果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但是水果有着很强的地域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进行教学引导,甘肃地区盛产苹果,教师就以本地特色苹果为例子,教师有这种融入地方特色教学意识,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方文化,传播地方文化,打造出校园特色文化。3.构建浓厚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校园特色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是一种需要融入思想之中的思维意识,这种思维意识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引导,从内心深处播撒种子才能培育出来。幼儿园在打造校园特色文化过程中,需要做好校园特色文化氛围渲染工作,通过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宣扬校园特色文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校歌,讲解校园发展历史,让幼儿了解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通过这种多形式熏陶,烘托出浓厚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4.融入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色甘肃地区作为西部一个重要民族自治区,有着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域特点。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将甘肃地区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幼儿感受到家乡之美,打造出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例如学习“动物保护棋”内容,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认知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甘肃地区有100多种野生保护动物,有小熊猫、短尾猴、大鲵等,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讲解这些野生动物知识,让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充分感知到家乡之美,打造出校园特色文化。5. 创新幼儿园课堂教学形式幼儿园教学课堂是活泼充满生机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的富于变化,都会给课堂带来不同活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创新传统教学形式,构建特色化教学模式,就能打造出校园特色文化。例如学习“自制连环画”内容,这是充分展现幼儿想象力的时刻。甘肃有名的敦煌文化,是中国壁画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让幼儿欣赏敦煌文化,将敦煌文化融入课堂,就能深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之美,打造出校园特色文化。6. 打造优质家园共育服务幼儿园和所在的原生家庭是幼儿综合品质素养培养的一个整体,实现家校统一,家园共育是首位,幼儿园需要在家园共育上方面的多想方法,并且执行到位,抓细节,同时也是树立口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阅读陪伴师幼成长,营造书香环境。在幼儿生活环境中呈现经典图画书,能够给幼儿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在班级阅读区为幼儿配备数量充足的世界各地的优质图画书,各个班级的理念也以经典图画书的主旨进行提炼。 带动家庭阅读。教给家长讲述阅读绘本的方法,让家长学习亲子阅读的方法;鼓励家长用压岁钱为幼儿购书,并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三年下来,家长们不再关注识字量和加减法,更加关注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提升。  7. 让快乐成为园所主旋律 园长在管理中营造快乐。坚持民主管理、科学评价、正面引领,孩子不小心拉在裤里,老师悄悄换了、洗了,被家长夸赞了……日久天长,夸赞者学会了用欣赏、包容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被夸赞者体验到被人认可的幸福,更加自律和优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坚持课程游戏化、教育生活化,开设幼儿喜欢、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在操作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 家长在参与中感受快乐。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和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家长进课堂体验教师保教工作的繁杂细致,请家长参加亲子运动重温童年的快乐,鼓励家长给园所的微信平台投稿……一系列活动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加深了幼儿园对家长的了解,老师和家长共同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快乐。三、结语 幼儿园是教学的启蒙阶段,是幼儿认知世界的起步之门,打造幼儿园校园特色文化,让幼儿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推动他们全面发展进步,培育他们浓厚的探索意识、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幼儿教育很重要,中国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话很有道理。三、四岁时孩子的智力发育达到了百分之五、六十,七、八岁时孩子的智力发育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现在,我们的国家很重视幼儿教育,加强幼儿园的建设,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我们的家庭也很重视幼儿的教育,为幼儿教育创设各种良好的条件。幼儿是很稚嫩的苗苗,是很敏感的成长期。因此,幼儿的健康成长是要靠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要很好的配合、精心的培育,尤其是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及时沟通、加强互动,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这三者之中,幼儿园要发挥积极的、指导的作用,使大家对好幼儿园有正确的共识。这次上海市托幼协会与汇丰晋信基金治理有限公司家长汇网站联合举办的“知心教育,伴你成长”幼教调研活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它的意义不仅是评选,更重要的还在于沟通、互动、研究,确立共同的、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从事基础教育45年,其中接触有关幼儿教育有30多年,考察了国内外许多幼儿园,去年开始参与了市示范园的复查验收,使我又直接了解了一些优秀幼儿园,接触了一些优秀园长、优秀教师和优秀的家长,感慨颇深,非凡是办好幼儿园的基本要素及其经验和困惑。今天在这里,我就想跟大家交流“我心目中的好幼儿园”,当然也包括我心目中的好园长和好教师。大家都是园长,都很有实践经验,同时这次是评审,又不便指名导姓,因此,我这里仅是在大家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做些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整理概括。在我的心目中,办好幼儿园有六大要素,因此,好幼儿园主要有“六大好”:一套好的办园思想,一位好的园长,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一套好的课程,一种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一所个个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这“六大好”。一、一套好的办园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不少园长重视行政领导却忽视教育思想的领导,或者不结合该学实际的、一般化的教育思想的领导。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园思想是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在一所幼儿园的具体体现,具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个性。办园思想是一所幼儿园的办学灵魂,它指导并制约着幼儿园的一切行动和发展,所以办园思想必须鲜明,更应具有先进性和个性。办学思想的内容,说法不一,五花八门,有些说法还不什么合理。我认为办园思想主要的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并逐步形成、彰显的办学特色以及它们被认同和赞誉。1、好的办学理念理念(idea)即理想和信念,教育理念即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办学理念即该学校的教育理念,它是办学校的一组教育命题(判定语)或教育观念,它的内核是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教师观和教育价值观。因此,办学理念是学校自主建构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它要能回答学生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学校教育本质及其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要能表达出对学校的性质、精神、使命和功能的基本熟悉和信念,人们可以从办学理念中解读出办学的先进程度。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例如,大学的办学理念,自1873年由英国由牛津大学毕业的纽曼所著的《大学的理念》出版以来,争论和探讨了几百年。美国耶鲁大学创办于1699年,它的办学理念是“光明与真知”,1949年查尔斯.西莫校长说“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培养青年人在增进社区和国家福祉方面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服务精神”,1999学年耶鲁大学在自我评价报告中阐述自己的使命和目的时陈述了这样几个要点:(1)“把教育作为一种聪明练习;”(2)“通过参与活动进行教育;”(3)“把教育视作性格塑造。”办学理念形成的条件: 好校长的教育理念是要害,校长是领航和掌舵人,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传承与创新;好教师的贡献是基础, 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得以贯彻与发扬; 国家和地区文化环境的影响是背景,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才有不同个性的理念; 国内外高水平学校交往是条件;学校享有自主发展的权利是根本。2、好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就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要努力达到的境地。办学一定要有办学目标。好的办学目标有愿景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好的办学目标要有时代感、前瞻性,也要切合学校实际,体观学校传统与特色,体现继续与创新。好的办学目标要定得适当,要具有挑战性,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定得太高,群众没有信心,没有斗志;目标定得太低,没有挑战性,群众没有爱好,也没有斗志。3、好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很重要。特色是指某一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之处,它既可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可以表现为人多我少,人有我无。特色,体现着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因此,人们从一种产品、一项服务,直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的确定,无不追求特色。有办学特色才会有存在的价值,才会有竞争力。办学特色是全校师生员工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刻意追求、逐步形成、并有实际成效的幼儿园在某些方面非凡优于其它方面,也非凡优于其它幼儿园的独特的、优秀的和稳定的品质。因此,办学特色体现了办学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体现了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办以及办学特色与办学整体水平的统一,反映在园长和教师的素质、课程教学、学校治理和校园环境与文化上。这些方面,是我们衡量一所幼儿园是否办有特色的基本标准,也是构建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符合了,才是特色;符合得好,才是好特色;符合得很优秀,才是特色幼儿园。那种违反教育规律、影响整体办学水平,以牺牲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换来发展“特长”、 超前教育的科目或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办学有特色,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4、好的认同度和赞誉度办园思想是办园的灵魂,它应该是深入人心,指导人们的思想、情感、思维和行动,并为之奋斗。因此,好的办园思想要有好的认同度和赞誉度,主要表现在:师生员工的认同,家长的认同,领导的认同;校友的赞誉,社区的赞誉,姐妹园的赞誉,社会的赞誉。

幼儿园文化是新时期对幼儿园改革提出的新任务,是幼儿园寻求长期良性发展的必须品,更是显现幼儿园特色的最有效途径,一句话,园所要发展,文化建设是根本。校园文化构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主要包括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教育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师生生活设施等;行为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倡导的一所幼儿园的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幼儿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停留在“漂亮的园舍、温馨的布置、优雅的园服”上。文化的深入渗透,应该包含引领目标与价值观的理念文化;,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公平、和谐并理性的制度文化;引导团队工作常规的行为文化;给予大众感知冲击力、陶冶师生、家长情趣的环境文化。在文化立园实践中,幼儿园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努力营造和建设深层次的、富有感召力的幼儿园文化。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炼渗透引领目标1.1 加强理念文化建设,明确办园理念的整体定位。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长期办园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学策略和方向。它的确立能让管理者办园思路更清晰、管理目标更具指向性;也可以让全体教师对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规划有明确认识,对幼儿和自身的发展有明确定位,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共同发展。结合幼儿园的办园经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提炼并整理立园文化,它应该包括:办园理念、办园宗旨、办园目标、管理理念、办园特色、幼儿培养目标、师资培养目标等内容。理念的确立可以使全园教职工明确奋斗目标,达成了对教育的共识,从宏观上了解了幼儿园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办园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引领目标,很好地凝聚教职工的价值取向。1.2 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必须渗透于整个幼儿园活动中。在师生文化活动中实践和宣传办园理念,展示办园特色成效,促进师幼发展是幼儿园活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幼儿园可以通过节日庆祝、家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渗透幼儿园文化。(1)利用各种节日,设计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在节日教育的同时,展示学校和师生的发展成果,宣传办园理念。比如: “我给妈妈送礼物”、“植树光荣”、“祖辈在我心中”、“快乐六一庆祝活动”、“九九重阳老幼同乐联欢会”、“庆中秋、喜团员,月饼品尝会”、“祖国妈妈我爱你”等节日主题庆祝活动。(2)结合办园特色开展一些特色家园活动,促进家园交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育儿观等,引导家长理解和认同幼儿园办园理念。(3)选择重要且适宜的国际国内新闻,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比如,结合美伊战争、世界小姐选美、禽流感病毒等,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审美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利用一些有意义的重要日,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我园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地球日开展“拯救地球妈妈”画展,世界粮食日开展“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主题活动等;结合办园特色设计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例如,某艺体特色幼儿园每年组织“小百灵幼儿歌手大奖赛”。其次,幼儿园还可以积极开展或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展示教师团队风采。2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环境彰显文化氛围环境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环境是幼儿园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能够使公众迅速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和特色。因此,在不断完善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应高度注重“幼儿园环境文化”这一物质文化载体。力求实现环境文化创设的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特色化目标。2.1 实现校园净化、绿化和美化。(1)重视校园卫生工作。明确卫生保洁要求,实行晨扫和临时保洁相结合,确保校园一日的整洁(2)统一规划校园绿化设施。使其布局合理,力求达到整洁美观的效果。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各班,实行责任管理,统一维护和修剪,确保校园四季常青。(3)重视幼儿园教室、功能室的文化营造。教室、功能室的整体色彩搭配要协调美观,让幼儿园每间教室、功能室都能传递温馨的文化氛围。2.2 统一幼儿园形象标识。幼儿园应该在理念形成的基础上,统一CI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包含本园特色和理念的园徽、园服等。2.3 实现环境教育化、特色化。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立体布局,努力营造让墙壁说话,让花草树木赋诗,让文化设施启智的人文环境。(1)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墙,传递校园办园理念。幼儿园文化墙的内容可以从教育理念、德育宣传、办园理念、绘画艺术等方面入手整体设计和布局校园文化墙。充分利用文化墙向家长宣传园所办园理念、展示教学特色和成效。(2)重视班级环境创设,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各班根据教学主题、季节变化的需要,设计班级主题墙饰;开设丰富的活动区, 满足幼儿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让幼儿在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汲取成长所需营养。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一套好的制度就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民主讨论、整理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在管理中认真落实,形成了人本民主、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4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倡导正确行为倾向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目标就是在全园教师、家长、幼儿当中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倡导正确的行为倾向。幼儿园应该明确展示教职工、家长、幼儿行为准则,给大家具体的、正确的行为导向。建立校园光荣榜,张榜受表彰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和小朋友,为师幼树立榜样。本着促进幼儿一生良好发展的宗旨,坚持班级设置幼儿评比台,开展周评价、月评价、期末评价,根据幼儿特点,设置评价项目和标准,展示评价过程,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建设议论文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的空间,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内部则形成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是这一时空存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应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育人内涵,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 育人离不开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小景,宽敞明洁的校园道路,万紫千红的绿化景观,明亮宽敞的教室、图书馆,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增进了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绿化、美化校园,应有重点地搞好校园主要景点的建设,办好宣传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等,让校园的每一个景点都发挥育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形成自律,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行为操守更加规范。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 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校园的人文精神,能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体现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出神入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高超的德育教育艺术。三、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校园文化经常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很多活动都需要学生集体参与,需要有相互协作的精神。每个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了师生的心理环境,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校园文化为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以自身物质因素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生活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功近利,要循环渐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体现发展的理念,建立创新、竞争为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人文、协作、创新、实践”的学校精神为指导进行。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个体。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将会用他们的品质影响社会风尚,用他们的人格影响未来的社会道德,使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2、坚持创新的观点,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要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校园文化传递融为一体。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多种实践活动,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3、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4、建立健全文化政策,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

这就是木兰乡塔耳小学.塔耳小学是木兰乡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其前身名为“传经小学”,创建于1947年,有着67年办学历史,泛黄的校史记录着她曾经的沧桑.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过境迁,经过长期的变迁、改造和发展与几代塔小人的不懈拼搏,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打造,塔耳小学得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18人,教职工49人,专任教师47人,其中,高一级学历教师41人,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4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优秀青年教师3人.学校义务教育范围覆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服务人口两万余人.学校现有校园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40平方米,绿化面积6040平方米.建有微机室(微机45台),多媒体教室(15间),电子备课室、科技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十多个功能室.还建有标准化的运动场所及配套设施.相关器材、设施、设备达到省级ⅰ类标准.建有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可容纳百名学生寄宿就读,其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堪屈一指.【经典育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许是传统的回归,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曾经的“传经小学“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又重“拾遗”忘了的经典,“亲近”久违了的经典,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并以此为切入点,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办学特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年以来,塔小人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作法】用教育科研引领经典诵读.新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在中华大地上,一个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读千古美文、做文明少年的读书活动消然兴起,它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地生根;又似春潮涌动,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塔耳小学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可乘契机,于2006年秋向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农村小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策略研究》课题,当即获批为区级“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此举的目的是要通过课题研究,更好地、扎实有效地推动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塔小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对经典诵读活动达成共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与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丰富思想、重塑中华文化精神.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历时4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先后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细则》、《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学生经典诵读水平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案》;向师生印发了诵读教材(读本),人手一册;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编写了校本教材;总结提炼了学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印了研究成果集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丰硕的成果.该课题已于2010年12月圆满结题,受到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赞赏,荣获教科研成果证书,同时获得黄陂区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让校园充盈经典诗文的芳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将中华文化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着力彰显书香校园之特色.一是精心打造校园环境.学校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文化橱窗、走廊过道处,设置经典名句内容或学生书画作品,让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上,都洋溢着诗情画意,蕴蓄着古韵书香.校刊校报、校广播站、学生手抄报等,都有与经典诵读相关内容的板块,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宁静淡泊、澄净空明、高尚典雅的精神家园.二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人人都读书,处处有书声.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染在经典诗文的甘露之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塔小,中华文化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生置身校园,在有意与无意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悟,获得引领和教育.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因此,经典诵读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一是各班每天安排20分钟左右的课前通读时间(即诵读小课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经典.另外,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或举办班级“读书会”.读书会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一周的读书收获,展示读书成果;也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或诵读接龙等活动.二是“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文中的经典诗文时,可与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联系拓展,扩充相关内容,并且在诵读中强化记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背诵经典诗文的兴趣.在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古典诗词的歌曲进行教唱与欣赏的教学,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美术教师可以进行诗配画教学,让学生创作诗配画作画,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写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创作古典诗文书法作品等等,不一而足.在课外,大课间做操前,全体学生集中诵读(温习)一段(首)诗文,活跃全校诵读气氛,造就有力声势.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向家长展示当天诵读的内容,家长也可与学生共同诵读.这样既密切了亲子关系,又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其乐融融.在长假期间,时间较为充裕,学校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集中精力完整地读某一经典作品,让学生的假期生活充实又愉快.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于儿童而言,经典诵读重点是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感受读书的乐趣与愉悦.因此,学校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如设置读书日、读书周、读书节,保障读书活动有序开展,形成一种旷日持久的读书氛围;每年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元旦、六一等节日进行经典诗文朗诵、演唱、演奏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这在塔小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表演、书法、绘画、知识竞赛等校内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激励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师生同读、亲子共读,可以给学生正确引导和及时鼓励.总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受到经典的熏陶,让经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把学生诵读古诗文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化用和借鉴,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文采;在课堂内外,一些特定的场境中,让学生大胆运用、敢于表现,经典诗文能脱口而出,提高在交际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学了会用,就会产生成就感,为自己的进步自豪和骄傲,从而进一步诱发诵读的激情,试笔的冲动,表现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工作实效】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借助教科研手段,依托课题研究平台,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不断巩固和发展科研成果,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大大提高,丰富了学生积累.引经据典善于表达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嘉言,几年的时间熟记百句、百首、百篇(则)经典诗文,将终身受益.近两届毕业学生中,能流利背诵100首唐诗的人数占60%以上;半数以上学生说出30多则论语,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总之,经过几年的学习、累积和诵读活动,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同时,孩子的口语、书面语表达逐渐提高.升旗仪式上的发言、小规模的演讲比赛,孩子们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中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能恰当地引用经典诗文,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表达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诵读,创设了魅力课堂.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能让学生迅速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地、有机地结合,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典诵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为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诵读氛围,提高孩子们的读书乐趣,我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学生所写的读经典的体会,及时将班级和“读书明星”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

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翻过了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又继续谱写此刻的光明。——题记天灰蒙蒙的,天空中还飘着绵绵的细雨。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寂寥无人的校园跑道上,眺望前方不远处的国旗。在柔柔的细雨中随风飘扬。红彤彤的,本来是代表着中国喜庆的颜色,然而此刻我却更感受到这时一种耻辱。血一样的红,那是多少革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记忆又带我们回到了中国人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痛苦的时候。面对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屠杀,国人并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于敌人的脚下,没有低头。他们拿起手中的旧式武器同手持先进机枪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虽然侵略者的占领地大面积增加,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眼前。他们的眼神中饱含了对中国的贪婪,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目标并不只是中国,而是把中国当作他们占领世界的一个开始。尽管国人并不想战争,战争只有失败者,没有胜利者。但是他们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妥协是没有用的,唯有革命才能让敌人感受到我们的团结一致和力量。千盼万盼,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各地的组织代表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真正地降档的名称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我们把当比作母亲,她用乳汁哺育了我们长大;她把幸福留给我们,把苦难留给自己。党的目标是对内打到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主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伴随着党的成立,原本自由散漫的中国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国民的斗志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热血沸腾,每日都希望明天可以夺回中国对各地的支配权。然而,侵略者并没有退缩,依然在中国肆虐着。南京大屠杀使人们更加痛恨日本侵略者,他们义愤填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中国人才真正的成长起来了。又加上一些国际友人的资助和鼓励,中国人民终于攻退了了侵略者。党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一个党的成立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默默地看着旗帜沉思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党,是新时代的曙光。我不由地对红旗敬了一个礼。

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XXX同志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当今,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2008年奥运会紧锣密鼓的筹备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言行的指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八句话,但它精辟的概括了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16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但旧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不可能拯救中国,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无限憧憬只能是一场空梦;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没能拯救中国,辛亥革命****了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仅仅三个月便夭折,黑暗仍旧笼罩着中国,“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漫漫长夜里,人们盼望着、等待着。 终于,在一个杨柳轻拂的七月,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黑沉沉的神州大地上树起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和腐朽;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用革命的枪杆子打天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小到强大,以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年征程金光灿烂。如今,南极上空早已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神州5号也带着刚强的气势冲向了太空;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商厦、工厂、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那些曾经蔑视我们为东亚病夫的列强,一个个低下了自命高贵的头,就连大洋彼岸那个自恃天下第一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一次次为他们的傲慢和无礼道歉。我们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5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伊始,美联社一位在香港发出电讯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时光荏苒。50年后,当人类跨入新世纪,回首百年历程时,一组关于中国的长篇报道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这组报道的总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半个世纪--壮丽、骄傲与渴望”。 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87年成功的真谛。 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又是一个七月,一个声音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项民心工程,更让党的先进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哪怕我只是一块砖,也要去构筑祖国兴旺强盛的大厦;哪怕我只是一颗螺丝钉,也要去铺设民族走向辉煌的路轨;哪怕我只是一棵小草,也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自己生命的绿色!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来都把为党的教育事业争光添彩当作无上的荣光,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科学发展令人鼓舞,和谐**催人奋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党的阳光指引下,开拓进取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家乡的富裕文明,为**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