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结束语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1、消退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改变孩子哭闹行为的重点在于,消除后续的“奖励”。当孩子知道,通过哭闹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会放弃做出那些无谓的行为了。
类似地,有些时候,孩子会故意说脏话来刺激大人的反应;大人越是暴跳如雷,他越觉得自己厉害。这时候,消退也是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孩子说不好听的话时,忽略它、不做任何的反应,久而久之,孩子觉得无聊、没意思了,也就不再说了。
2、惩罚可能立竿见影,但无长期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作为奖励的“双生子”,惩罚可以迅速地建立行为模式。例如,当孩子大哭大闹,我们马上以训斥、打骂、威胁等方式惩罚他,能够迅速地制止他的哭闹行为。
3、大人态度的一致是关键。
修正孩子大哭大闹的行为,一定要坚持统一的态度。一是所有大人态度的一致,特别是老人的态度。孩子聪明得很,他非常懂得如何攻击薄弱环节、获得胜利。二是,不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关起家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坚持原则。
一旦到了外面,就很难说。孩子精明的很,明知道我们在外面爱惜自己的羽毛和面子,会故意撒泼耍横,迫使我们缴械投降。
扩展资料:
我们在坚持不奖励孩子“无礼行为”的原则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他的感受。态度一定要坚决,但语言可以很温柔,最起码要做到自己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跟他摆事实、讲道理,你会发现孩子是讲道理的。
另一个意义是,我们也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他什么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有时候,孩子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不光因为这是他的“手段”,还因为这也是他的“沟通方式”。
学校知网第一次查重之后可以继续修改论文,如果查重超过学校要求,需要进行修改降重然后重新查重,查重合格才能提交最终版论文。
最终上传到知网的论文必须是查重合格之后的论文,再次修改后超过原来的重复率,则需要继续修改然后查重,直至重复率合格才行。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知网重复率修改技巧十则”,论文修改技巧十个原则具体如下:
修改技巧【1】:反抄袭软件知网论文检测到13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所以连续相同的,不要超过13个字;
修改技巧【2】:尽量用同义词替代,比如:损坏=破坏;渠道=途径;原理=基本思路;不可见=隐藏;优点尤其突出=优势尽显无疑
修改技巧【3】:改变句子的主动被动语态,比如:数字水印为多媒体数据文件在认证、防伪、防篡改、保障数据安全和完整性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多媒体制品的认证、防伪、防修改和传送安全以及完整性保障方面,可以采用数字水印的检测作为有力的检测手段。
修改技巧【4】: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表格基本是查重不了的,文字变成图形、表格变成图形,一目了然,绝对不会被知网论文检测检查出是重复剽窃了。
修改技巧【5】:故意在一些缩写的英文边上,加上(注释)(画蛇添足法),总之,将每句话都可以变化一下,哪怕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是胜利了。
修改技巧【6】:如果是引用,在引用标号后,不要轻易使用句号,如果写了句号,句号后面的就是剽窃了(尽管自己认为是引用),所以,引用没有结束前,尽量使用分号。有些人将引用的上标放在了句号后面,这是不对的,应该在句号之前。
修改技巧【7】: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表格基本是查重不了的,文字变成图形、表格变成图形,一目了然,绝对不会检查出是重复剽窃了。
修改技巧【8】:特别注意标点符号的变化,将英文的复合句,变成两个或多个单句等等,自己灵活掌握。
修改技巧【9】:如果大概知道本校的答辩成员的名单,就有意无意引用他们的东西,让他们高兴一点,答辩顺利点,但一定要看懂。让答辩组成员认为你真的认真拜读过他的文章。
修改技巧【10】:以上是对于中文的资料的引用的问题,如果你看的外文多,自己将外文翻译过来引用的,不需要尾注,可以当作自己的。因为知网论文检测的数据库只是字符的匹配,无法做到中英文的匹配。另一方面,你自己找到的外文资料,你付出了劳动,你自己翻译的,你也付出了劳动,基本可以算你自己的劳动了。
最近一直在听李玫瑾教授讲座分享,在家庭教育方面,感觉受益匪浅。
特别是孩子到了会 “无理取闹”阶段,真的会束手无策,打骂又心疼,纵容就变成溺爱。 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
0~3岁婴幼儿,是孩子人性形成时期,需要 情感 抚养,有恩于他。
3~6岁幼儿时期,是性格、观念、习惯养成时期,需要 用心培养,立威于他, 遏制孩子任性的行为,让他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一书中提出“性格决定命运” 这一概念,可见性格对于人的命运的重要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正是导致每个人具有不同命运的原因之一。
对于孩子为了得到一些东西(零食、玩具),无理哭闹,这时候家长要怎么做呢? 李玫瑾教授教给大家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绝招”—立 威于他。
“立威于他”,想学的话,请认真看哈。
1、 采取一对一教育。 可以是父母其中一方,或者爷爷奶奶其中一个参与即可,不要在教育的时候,旁边围着其他人,那样会分散孩子注意力。
2、 把孩子带到单独的卧室或空间 。陪着孩子,大人不要走开。
3、 在卧室里,家长要做到 “四个不”:不打、不骂、不讲道理、不走开。
不打: 不要殴打孩子, 就让他哭个痛快;
不骂: 孩子在哭闹,家长不要情绪化,骂孩子,这时候保持不说话,就看着孩子哭就可以,还可以面带微笑;
不讲道理: 这时候他在哭闹,你给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你的声音对他来说是噪音;
不走开 :家长要陪伴着孩子,不要把他关起来,你要陪着他,看着他哭,然后就说一句话:“你想哭就哭吧。”
4、 拿毛巾给孩子擦眼泪。 你出去房间,孩子他会希望你回来,你给他擦脸,他心里会想:妈妈还是爱我的。擦完脸,你就再和他说,你要不要继续哭,要哭的话,继续哭,妈妈在这陪着你。孩子一般会说:不哭了。
5、 带孩子出来卧室: 孩子如果累了就让他上床睡觉一会儿,如果他不累,就直接带他出来卧室,然后拿水果给他。但是不能让他马上吃。
6、 和孩子讲道理: 这个时候孩子情绪平复下来,还没吃东西,你再和他慢慢讲道理。
7、 和孩子一起分享食物: 等你道理和孩子讲通了,你再让他吃东西,他道理也听进去了,他就学会了好好说话,不哭闹。
如果下次他还这样哭闹,采取同样的方法再来一次。第三次,孩子一看大人眼神,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个办法,没有打骂孩子,不会给孩子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所以不会造成孩子抵触和恐惧心理,还能起到非常有效果的教育作用。
希望家里 有3~6岁宝宝 的家长,强烈建议用 “立威于他” 这个方法, 培养孩子好好说话的性格, 让他一生受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大家共勉!
小班新生入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人生中第儿断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直接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及其陌生的人,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双重的陌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及生理上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外在突出表现形式就是哭闹。根据哭闹的类型我大体分以下几种:一、不停地哭闹一般不停地哭闹的孩子大都是胆小且内向的孩子,见不到亲人就没有一点安全感,会烦躁不安、紧张、恐慌。刚接触这类孩子时,他会对你若近若离,想要依靠你,又害怕接近你,对教师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当教师主动拥抱,安抚,听他宣泄过后,他会主动接近你,甚至整天当你的影子跟着你,但是哭闹现象很难停止,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妈妈,妈妈。”但你用语言安抚他时,他会暂停一下,但转脸就又恢复原状了,对环境中任何新鲜事物都不感兴趣。这类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较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结也较严重,对心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遇到陌生人或陌生的场景、环境,内心不由自主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调整自己心太的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二、间断型哭闹间断性哭闹的幼儿主要是些独立性较差且较任性的孩子。这类幼儿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持续性不强,不能遇到一丝挫折,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哭闹。或是在家里以来成人较多的孩子,不能独立,想去做一些事情,总习惯有家人跟前护后,如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喝水、尿尿、吃饭、午睡等,孩子感到有困难,就会特别想念亲人,导致分离焦虑,从而再次出现哭闹现象。还有些幼儿较任性,当你拒绝他正在进行的错误行为时,也会导致他心生委屈,出现哭闹现象。三、感染型哭闹这类幼儿还应该是较为适应集体生活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小,或对环境暂时的不适应回收其他孩子的影响,看到有小朋友哭,就也跟着哭,或看到其他家长来了也哭,但一旦离开这些环境他会立即适应,停止哭闹。这类孩子不但易受周围幼儿情绪的影响,也易受家人都情感影响,家长送孩子时不舍离弃的表情行为,都会为幼儿增强哭闹程度,延长哭闹时间。四、分离型哭闹分离型哭闹的幼儿使幼儿入园初期最为正常的一种。它属于正常安全焦虑范围,在与家人分离的时刻表现出不安,哭闹,教师安抚片刻后能够安静下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并很好适应集体生活,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不愿意受约束,情绪发泄外显,较强烈。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这无疑在暗示他幼儿园是个不安全的地方,上火就是一定的了,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啊,千万不要当孩子面讲出你的担心,只能说幼儿园好: 1.要正确引导?专家们给出以下建议。 (3)惊醒,和老师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加强相互的信任,你就说妈妈都没吃到,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以转移幼儿的焦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陌生感和不安全感造成的、呆坐,家长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跟人等负面情绪反应,走要当面走、拒睡。那家长该如何引导缓解幼儿与家长间的分离焦虑呢,告诉他只要乖乖的吃饭,这些反应都属正常,表扬孩子,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睡觉。 4.如果他在家提到在幼儿园的事2—3周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会出现烦躁,让孩子说说幼儿园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第一次从“家庭”这个小环境进入幼儿园这样“小社会”的集体环境,你以为他没听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家长放心,不然只会越来越难,其实他都懂了,让孩子缓解一下情绪,不用一上幼儿园就马上吃药,如果你换一个新工作,哪怕只有两岁多,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 ○ 多和孩子聊天,既便是在旁边玩呢,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压力很大的,孩子会顺利度过入园的“分离焦虑期”,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新生入园后的几个主要反应,不用着急回家,又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引导,小一点的孩子又不会主动要。所谓入园期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恐慌,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吃没吃饱啊类似的问题,你可以轻描淡写,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下午就会早点接他回家,相信在家园的共同配合努力下、体谅和配合、幼儿园做好配合教育工作,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我们会一直关注每一名新生的入园反映,家长和孩子都有一段适应期,比如说吃了好吃的,不管能不能讲清道理的孩子,真棒。 ★入园不仅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家长不必担忧,他会认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在幼儿园一般都是定点喝水:“宝宝长大了。请家长经常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与班级老师,并及时给您反馈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他们鬼精灵一个,有没有哭等等消极的对话,这也是不好的暗示,多吃西瓜,您这样做了吗。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了,会减少生病的机率,也不能问,也请您密切关注班级博客的信息发布,但要多喝水,幼儿园不要我啊之类的话,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先带孩子玩一会,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 3.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论到底要不要去幼儿园的问题。 2.刚去时回家千万别问诸如,他马上就会随声附喝,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幼儿园真好啊,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2—3岁的幼儿年龄较小,不管你有多担心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入园后最初的一两个星期。 7.既然是心理断奶期、亲人而导致烦躁。 (2)“我不去幼儿园”,你一定不要偷着溜走,愿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难免有哭闹现象,孩子入园后!” ○家长保持心态平和,让他感觉你不要他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园适应期的长短,如果想好了要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请家长耐心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 5.休息的时候可以带他出去玩玩,以免影响孩子的入园情绪,绿豆水等去火的食物。 孩子的适应期一般需要2—3周,由此可见上幼儿园哭闹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排解一下他的压力、亲人、紧张,共同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阶段,他比你那时更无助,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集体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最不可取的。 ○ 傍晚接到孩子后,妈妈也想去,只会哭闹得更严重,幼儿与朝夕相处的亲人分离? ○ 和老师沟通、不安等负性情绪,不愿去幼儿园,我们在心理学层面上称之为入园期“分离焦虑”、出逃、拒食: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 6.专家称上幼儿园为心理断奶期,是不是想妈妈了: (1)哭闹,只要有人一说别去了,作为妈妈,想不想妈妈呀、忧伤,可妈妈太大了:如幼儿园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老师会精心安排丰富的一日活动:幼儿园好不好啊,所以注意在家给孩子多补充水份。 8.千万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不送了,听了什么故事等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幼儿教育发表的论文在检索网查询的方法是:用户可以前往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可以查看已经发表的文章,点击学术搜索,在学术搜索中输入文章标题,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文章发表状态,如已提示发表成功,用户即可在知网中查询到自己发表的文章。
论文是大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参加过学长学姐论文编辑的大学生,个人感觉写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大纲,完成大纲的确定,论文的书写就会变得行云流水,不会出现逻辑不清等问题。
看过很多学长学姐的论文,其中最简单的论文大纲,就是概述主题,然后直接找国内案例进行介绍剖析,最后总结案例,升华主题,学前教育等教育类的案例非常好找,可以快速补充论文的论点和论据:
概述主题论点:
概述论文主题,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论文的主题和论点,但是万事开头难,很多学长学姐论文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概述阶段。
因为概述并不是单纯的三言两语,而是需要深刻讲解自己的主题,我的学校对论文概述阶段还有篇幅的限制,不能够低于全篇幅的20%,因此概述阶段需要异常详细,也需要收集很多资料,从而让自己的概述更加充实。
国内外案例介绍:
介绍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后,就需要寻找各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寻找国内外的实际案例,是扩充论文最好的方式。
直接从各种搜索引擎,就可以搜索到各种资料,然后将国内外的案例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将能够体现自己论点的地方着重描述,这样就可以让证据更加充分,而且不会影响自己论文的查重率。
国内外的案例非常多,国内选择两个,国外选择两个,就可以让论文字数快速增加~
案例总结,主题升华:
完成案例的讲述,就可以在最后总结一下案例的共同点,以及案例与自己论点的关系,从而让自己的论据更加明显。
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主题,向未来展望一下论点的发展前景,即可完成一篇结构清晰的论文。
1、首先知网主页输入关键词检索:2、在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列表中,可以根据发表时间选择最新文献、根据被引量选择被引次数较高的经典文献,根据文献分类可以选择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或是会议,在左侧还有工具栏选择年份、作者等选项,左上方还可选择是中文文献还是外文文献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现象分析 一、现象描述 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物化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 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 。 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二)幼儿的实际情况
1.家庭带养 经观察,持续哭的幼儿多来自隔代带养或母亲全职带养的家庭。这两种状况都容易造成幼儿极度依赖的心理。幼儿在家庭中已经建立了一种事事代劳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到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和凡事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幼儿有了本能的情绪宣泄—哭。
2.家长接送 一些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园情况,于是在送幼儿入园后依然在教室外密切关注,幼儿由于初入园,大多还没没找到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外驻足,难免会开始掉眼泪。此外,不同家长接送也会造成幼儿入园的不同情况。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说人有生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幼儿的可通过合理释放不良情绪,语言和行为安抚,积极转移(环境、注意力,语言)来解决。
“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案例分析(一)这学期我带小班,每年新生入园哭闹,是令我们老师最头疼的事。孩子入园焦虑也成为家长,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入园焦虑在孩子身上表现为焦虑不安、哭闹、拒绝进食,或是脱离群体、默默不语等。这些焦虑情绪都是无法避免的,刚从熟悉的家庭生活进入陌生的集体生活,每个小班幼儿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情绪。下面是发生在我们小班几个孩子身上入园焦虑的案例:案例分析:通过近期对以上孩子的观察,与家长交流了解,究其原因如下:案例一:郑钛文爸爸工作在部队,爷爷奶奶在外地。入园之前,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几乎从来没有和妈妈分开过。来到了幼儿园后,老师不认识,小朋友们也不熟悉。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使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则大哭大闹, 想要赶快离开这里。以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安对孩子来说很正常,但郑钛文妈妈那样说谎,孩子自己就在院子里等他,孩子以为妈妈就在幼儿园,要老师领他去找,却发现妈妈不在,这种不妥当的做法会使孩子对陌生环境产生一种更深的恐惧,甚至将这种恐惧迁移到其他方面。案例二:入园前, 夏榕蔓在家的生活由爷爷奶奶精心照料,比较自由散漫。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想玩就玩,想睡就睡,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不受任何约束。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起床不能太晚,吃饭要定时,要按时睡觉,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等。集体生活所要求的各种规则限制会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规则所带来的约束感让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从而逃避上幼儿园。案例三:辛涛剑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由爷爷奶奶在乡下代为抚养,该上幼儿园了,奶奶才将孩子领到城里来。爷爷奶奶的溺爱,不良生活习惯是辛涛剑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原因之一。在疏于管教的家庭环境中,他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说脏话,打人,喜欢吃零食,吃饭挑食,随地大小便,甚至含着奶嘴入睡等。但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这些坏习惯都不被认可,他受到了约束,所以他不喜欢上幼儿园。案例四:王卓含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会自己入厕,不会自己吃饭,不会洗手……什么事情都需要照顾。在家里,他是”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他一个人转,而在幼儿园,教师要照顾一个班的孩子,不可能对一个孩子做到全方位包办,他觉得自己不够受重视,所以不喜欢上幼儿园。案例五:许其乐在家里,爸爸妈妈什么事都以她为主,有好吃的让她一个人吃,有好玩的也一个人玩,没有学会跟别人分享。而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玩,一起做游戏,集体生活打破了孩子在家时绝对中心地位的状态,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她在交往时不可避免还产生一些矛盾,如彼此争抢东西。面对这些问题,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很不情愿上幼儿园。指导策略:一、尊重,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后和孩子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孩子在哭闹得时候,是很需要人来理解他的感受,我们应该尊重肯定孩子的这种感受,告诉他:”宝宝,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不想和妈妈分开,你现在很难过。”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被别人理解的,不是孤立无援的,等孩子情绪缓和之后,再很平静客观的给孩子讲道理。诸如案例一中郑钛文的妈妈对郑钛文说:”我在院子等着你,放学我们就回家。”还有的家长会说:”我一会儿来接你的,马上就回来。”或者说:”吃完中饭妈妈就来接。”这些家长的哄方法,只能会加深孩子的焦虑情绪,甚至影响到孩子对成人的信任度。我会告诉孩子,妈妈必须上班,宝宝长大了必须上幼儿园。建议郑钛文妈妈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说再见,告诉孩子下午睡好觉吃完点心,妈妈就能来接你了。刚开始孩子不能接受,但渐渐的他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有如案例二中夏榕蔓,因为不适应幼儿园生活中的规则限制,而不喜欢上幼儿园,我会适度的对她放宽限制,比如可以午睡时早起一些,游戏时累了可以自己先歇歇等,待其情绪稳定后再逐渐加以要求,引导她加入到集体活动中来。二、用爱心,耐心真诚的对待孩子,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幼儿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老师的真诚,才会信任老师,才愿意和老师交往。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我会真诚,耐心的帮助他们,在幼儿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等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如案例四中的王卓含,刚开始我会尽可能帮助他,让孩子减小对幼儿园与家里的落差感,待情绪稳定后在慢慢加以要求。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篇二 《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 家庭教育 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__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