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东北抗战史的研究问题和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东北抗战史的研究问题和意义论文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看,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看,既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抵抗的内在原因,也有世界各国人民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外在原因。从两个原因的主次关系看,内在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内在原因看,起作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问题作个发言,谈五个问题与大家探讨和交流。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1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什么态度,这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能得到民众拥护、是否能领导和影响民众的一个重要标尺。而能否广泛地组织和发动民众,这是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和条件。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个时间比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早8年,比1941年6月德国进攻莫斯科和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早10年。尽管这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局部的,但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立即发起了抗战号召和组织开展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即9月19日、20日,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就先后分别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和《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和武装当时虽然力量还很弱小,而且没有所谓的合法地位,还不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但是,却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推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由局部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抗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奋起抵抗,组织了各种抵抗武装。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的联系,并组织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在此前后中共中央陆续派出了杨靖宇、赵一曼等多批干部到东北工作,加强各级党组织的 领导力 量。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最后都英勇牺牲,成为受后人景仰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英雄。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等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 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共有11个军3万多人,开辟了三大游击区,同日伪军进行了数千次的战斗,曾粉碎敌人上百次“讨伐”,歼灭日军1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努力下,中国大地形成了一股要求团结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国民党内的抗日派进行局部抵抗。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第19路军发起淞沪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支援。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等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掀起了察哈尔抗战,中国共产党派遣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参与其中,这次抗战曾乘胜收复了察东重镇多伦等大部分失地。吉鸿昌就是这次抗战中涌现出的闻名全国的抗日民族英雄。1936年,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发起了绥远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声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2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是根本保证。那么,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力量是由谁团结凝聚起来的呢?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谁领导和主导的呢?按理说应该由当时处在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和主导。但是,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看,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的特殊原因,中国的抗战则是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和主导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谁倡导的、谁促成的、谁坚持和维护下来的呢?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 如前所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尔后,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并开始在东北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策转变。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结束,两党合作抗日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宽广胸怀,捐弃前嫌,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的深仇大恨,努力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始终尽力维护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抗战就有倒退的危险,就有失败的危险,也就有使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出发,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在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受到较大损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英美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敌视和畏惧,中国抗日几度出现逆转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避免了倒退,克服了危险,防止了分裂,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也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3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军事力量又非常弱小,如何抗战、怎样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就至关重要。从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实行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强调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途径,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与国民党实行的仅仅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照。这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决定着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方向和中国人民的不同命运。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且这个胜利将会是人民的胜利。如果按照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不懈努力,历史和人民作了第一种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提供了战胜敌人的科学思想和正确 方法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即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 1938年5月,他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的军事哲学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科学揭示了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回答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的、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描绘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路线图。持久战总的战略方针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全国抗战形势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游击战的战略理论及一系列与之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略战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日双方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也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下正确战略战术的展开和具体实施。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指出红军作战的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由于敌强我弱以及由此产生的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之深远后方独立作战,担负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它是长期贯穿于抗日战争的战争形式,是敌强我弱形势下人民战争的最佳方式,是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积小胜为大胜,从游击军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独特有效战法。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4 我谈的第四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 如上所述,领导和主导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抗战的特殊领导和组织形式。而中国的抗日战场由于国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同、抗战路线和战略战术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这又造成了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领导的武装力量,采取先山区、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方式,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战场,创建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战场的形成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敌后战场的开辟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停止战略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成为敌我力量消长变化的关键因素。到战略反攻阶段时,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敌后战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逐步成为中国坚持抗战和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这些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与敌人作战的立足点,是牵制、袭扰、消灭敌人的出发地和前沿阵地,是实施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这些区域不是从国民党政府的手中划定而得到的,而是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又从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夺回来的。在抗日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把坚持抗战与实现民主统一起来,加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 文化 建设。通过各项建设,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坚强阵地和全国抗战的重要堡垒,而且成为抗日民主建设的典范和新中国社会的雏形。 这一切与国民党统治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抗战的骨干和主力。在战略防御阶段,随着日军进攻的深入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败退,八路军、新四军果断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创建抗日根据地,成为遏止日军持续进攻的生力军。全民族抗战一开始,八路军115师就取得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到5000万以上。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从陕甘宁一隅迅速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局面。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导致日军赖以运输兵力和物资的华北主要交通线瘫痪,迫使日军将兵力转向后方,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从抗战全局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个问题。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日本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充斥着对中共游击战无可奈何的感叹。 可以说,这一时期,敌后游击战成为消耗日军力量最为恰当的攻势战略,也成为消耗日军胆略与士气最为有效的心理战略,为改变中日战争力量对比,促使中国度过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相持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43年敌后战场部分地区开展了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上承担起对日军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1945年底,在全面反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写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连当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认为: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由此可见,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5 我谈的第五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被侵略、受欺辱的中华民族能否取得胜利、能否获得解放,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野蛮凶狠,惨无人道,其铁蹄践踏之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毁,无辜平民遭到杀戮,妇女遭到奸淫,大好河山遭到蹂躏。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与横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高昂的抗日热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 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正像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深刻内涵。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而日本法西斯实行的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贫乏,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怕困难,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因此,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71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 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最大时才100余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面积不到1/9。人口最多时也才约1亿,也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4。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非常有限的资源,直接取得如此巨大的抗战胜利成果,实属不易。最后,我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点感悟作发言的结束语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和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也成为人类和平正义事业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坐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候,它一诞生就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者、践行者,也是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维护者。历史启迪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今天,我们研究和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此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是不可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可以警示当下,烛照未来,它可以作为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的胜利,为其他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树立了榜样。第二,抗曰战争是中国 ***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党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经受了考验,也得到了发展,成了全国范围的党,人民军队也发展到120万人,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大力量,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

第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主要战场,始终牵制着曰本陆军主力,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庆大学 牟敏昌教授 *** 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 *** 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

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 *** 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一胜利,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二、抗日战争是中国 ***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 *** 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

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军队对日作战共12.5万余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日本侵略军和伪军170多万,牵制了日本侵华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成为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 *** 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 *** 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约220万人,抗日根据地大小19块,人口1亿多, *** 员120余万,中国 *** 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育了人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人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进步。 *** 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一直抗击和牵制着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的海空军。

它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歼灭日军最多,民族牺牲最大。香港《信报》今年3月23日一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文章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功绩在于,首先举起反法西斯义旗,打响了反法西斯第一枪,为世界树立榜样”。

“抗日战争始终是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牵制并歼灭了日本陆军主力。1937年7月,日本为了全面侵华,把陆军从17个师扩充到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陆军总兵力90%,此后,日军侵华兵力逐年增加,还有半数的空军和海军也用于侵华。

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它在海外兵力共350万人,其中侵华兵力196万人,占海外兵力的56%”。“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基本上将其军队用于侵华战争。

在将近四年半的时间内,中国几乎是单独抗击日本侵略的唯一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也仅以11个师对英、美作战,只占其陆军总兵的21%,而侵华兵力为36个师,占70%。

从抗战时间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打了14年,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也打了8年多。美英对日作战不到4年,苏联对日作战仅24天。

从战果上看,日军在整个战争中死伤195万余人,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伤138万余人,占日军伤亡总数的70%。”“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参考消息》2005年3月29日)抗战8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达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打败了号称“东方第一强国”的日本法西斯。 由于中国抗日战争极大地牵制、打击和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军事力量,打乱了。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战争,中国近代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性质和胜利结局的战争,确实为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以中国 *** 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胜利。50年以后回顾那场伟大的战争,我们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样转换祖国命运的,并增进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 *** ,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

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 *** ,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

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

这个性质不仅仅是用种种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也是用中国人民流成河的血记录下来的。这个性质不仅仅记载在中日双方的文字、图像中,也记载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为全世界所普遍承认的《联合国 *** 》中,记载在遵循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国际法原则的东京国际法庭材料中。

“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 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

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根本不需要那段历史过去以后才能作出判断。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战争进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员是怎么说的。

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宫崇仁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幕僚,在中国战地广泛考察以后,有感于需要对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佐、尉级军官进行教育所写的题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说:“明治维新以来,伴随欧美文化的输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权主义的侵略压榨思想,并与欧美诸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此等行径,如二十一条要求”。“甲午战争以后滋长了侮华思想”。

“满洲独立后,日本又对华北怀有野心”。“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

如掠夺, *** ,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

“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

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

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对于日本从“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断语足:“连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构成非法侵占罪,更何况侵占他国的领土,这能说不是侵略吗?” 抗日战争50年以后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极力否认中国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极力给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翻案。

他们扬言日本侵略中国、侵略亚洲邻国不但无罪,而是有大功。这个大功是把中国和亚洲国家从英美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促进了亚洲国家今天的经济发展。

那些人并非不知道联合国 *** 精神、东京审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国际上一切严肃历史学者的看法,不知道《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那类文件上记述的基本事实。但是他们仍然无止无休地颠倒黑白,这表明日本至今仍潜在着一股军国主义势力,表明日本社会中至今仍有那么一批蔑视、轻侮中国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温“大东亚战争”、“皇军赫赫战果”的旧梦。

6月间,日本国会通过的《战后50年国会决议》,受到东京各家大报猛烈谴责,认为“可耻,可悲,难以容忍”。这些言论鲜明地反映了广大知识界、大多数日本人的良知,和他们要求保持民族荣音的情感,是应该受到尊敬的。

但《战后决议》大耍花招,颠倒原则,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为想要复活军国主义势力的所谓“法律根据”。中国人民有充分理由对此感到愤慨。

日本政界一些人将把2l世纪的日本,把中日关系引向何处去,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 *** 与 *** 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

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 *** 与。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1、这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全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胜利和重新振兴的转折点;2、抗日战争中人民武装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从而奠定了新民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基础;3、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的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本总兵力的范,打乱了其侵略计划,支援了同盟国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作战。

(1)捍卫了中国的国家 *** 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 *** 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 ***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 *** 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在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扩展资料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 *** 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 *** 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抗联史是中国共产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以及东北各地历史研究所、地方史志研究单位中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抗联歌曲研究做为抗联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中对其研究开展的还不够充分,尤其是现有文史资料中,对抗联歌曲收集、整理、记录的居多,对其意义及价值的研究还罕有,所以从东北抗日抗军与抗联歌曲的关系入手,研究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建立合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本学位论文通过对东北史、东北党史、东北抗日联军史和东北革命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入手,在分析抗联歌曲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创作手段、内容分类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抗联歌曲对抗联史的影响与作用,高度评价了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对抗联历史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抗联歌曲产生的必然性;然后从多个角度划分了抗联歌曲的来源与创作方法,并进一步从不同方向对抗联歌曲进行了分类研究;随后重点研究了抗联歌曲在抗联史中的价值与作用:“抗联歌曲是反侵略的史诗。它反映了”九一八”历史真相,揭露日本侵略嘴脸,证明了东北人民不甘受奴役;抗联歌曲是宣传的利器。激发东北人民爱国斗志宣传抗日思想,教育官兵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抗联歌曲是战斗的号角。鼓舞抗联部队战斗士气,瓦解敌军;宣传统战政策反正伪军等”。 最终得出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抗联歌曲具有党史价值。是史料的补充,史实的旁证;抗联歌曲具有传承民族精神价值。是民族精神的沉淀,让精神的传承有所依托;抗联歌曲具有文化价值。是抗日战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色;抗联歌曲具有音乐史料价值。发扬东北民间音乐,传录下很多民谣曲牌;抗联歌曲具有文学价值。东北抗联歌词中不乏文采飞扬的佳作。抗联歌曲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可以大力开展传唱“抗联歌曲”发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东北航空和东北抗战为主题论文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第一,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导读: 抗战前,中国各地有空军十余支,规模大小不一。其中四川刘湘的“飞机扔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河里的鹅卵石”。

战前空军以东北为最,拥机300余架,后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中国筹办空军始于辛亥革命,孙中山、黎元洪等都做过尝试。但随之而来的军阀割据,使中国空军发展陷入歧途——各地自建空军,没有统一规划,互不统属。

在这些地方空军中,以东北航空队的规模为最大。1920年,张作霖帮助曹锟在直皖战争中战胜段祺瑞,从皖系手中获得4架大维梅运输机、4架小维梅教练机,以及一批飞行员。以此为基础,在此后十年时间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一面向英、法等国购买先进飞机300余架,一面设立航空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了大批飞行人才。在对西北军、晋军、石友三的几次战役中,东北航空队或抛掷炸弹、传单,或对敌侦查,显示了很大威力。

但“九一八事变”时,东北航空队奉命不予还击,导致沈阳东塔机场被日军轻易占领,奉军150余架飞机与刚从捷克购进的数十套机件,都为日军所得。战后统计,日军在东北各地总共缴获飞机260余架。①当时有人评论说,东北空军“就实力论,在国内足称雄厚,顾九一八事起,乃全数被俘,开俘虏空军未有之前例……使人疑任何新式武器,一到中国即变为装饰门面之物矣。”②

东北空军既已瓦解,张学良遂将关内剩下的12架飞机,全部交予国民 *** 。至于东北飞行员,除高志航等大部分人归属中央外,还有不少人被盛世才、冯玉祥、刘湘挖去,帮助他们筹建空军。

陈济棠时期的广东空军飞机。

在当时的中国,能与东北空军相提并论的唯有广东空军。在陈济棠的大力发展下,全省有机场20多个,拥有飞机150多架,飞行人员300多名。③陈济棠“把这支空军看作是手中的王牌,经常招待贵宾参观空军表演,洋洋得意。”④

1936年,陈济棠发动名为抗日,实为反蒋的两广事变,其空军被蒋介石命人重金策反,改编入中央空军。陈济棠建立的两个飞机厂、机械人员养成所、空中摄影所、空军医院、各地航空站、警卫部队、航校、空军坟场等一系列空军设施,都归附中央。

全国空军达十余支,直至抗战爆发后国民 *** 才获得统一指挥权

其他军阀没有张学良、陈济棠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也竭尽所能,建立自己的空军。从时间上看,阎锡山是最早筹建空军的地方军阀。1919年,他见段祺瑞有了空军,也动手购买飞机。到1929年,阎锡山开办的飞机场,已仿制出各类飞机12架。与阎锡山同时,程潜在湖南也建立了航空队。至何键统治时期,湖南空军已有飞机数十架。1934年,湖南航空处利用飞机贩毒案发,国民 *** 借机收回湖南空军指挥权。⑤

地方空军发展最密集的是西南地区,因为这里长期游离于中央 *** 管辖。面对广东空军的壮大,桂系首先不甘示弱。1934年,桂系建成一个飞机教导队,设驱逐、轰炸、侦查3个队,每队3个分队,共有飞机20余架。两广事变时,广西空军大部也被南京策反。桂系仅剩下很少的老旧飞机。⑥

在云南,唐继尧1922年聘用法国顾问,创建空军。龙云上台后计划扩充航空队,但苦于经费不足。此时红军过境云南,蒋介石对龙云说:“只要云南需要使用空军,中央就照派。”龙云遂改变扩充计划,将向全省摊派的800万航空捐款买了其他武器,装备陆军。⑦

四川刘湘是西南地区的另一大割据势力,他在1928年筹建空军,一度拥有英、美、法各国飞机20余架,参与了“围剿”红军,以及省内同刘文辉的“二刘战争”。据说在战争中,刘湘的“飞机扔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河里的鹅卵石——原来飞机上根本没有挂弹架,飞行员一手操作飞机、一手往下扔追击炮弹又太危险,于是只好用麻袋装上鹅卵石吊在机翼上,袋口系上活扣,需要攻击敌人时,一拉绳子,袋口解开,石头就落了下去……”⑧由此可见四川空军装备之差。

即使是统治贫弱省份的军阀,也拼命去赶这股打造空军的潮流。金树仁统治新疆期间,从星散的东北航空队笼络了几名飞行员,并开始向外国购买飞机。盛世才上台后“亲苏反帝”,又在苏联帮助下扩建空军。贵州修建了一个简陋机场,接收了一架湖南赠送的飞机,使王家烈有了名义上的空军。此外,福建也有一支小规模的空军,在“福建事变”中被摧毁。⑨

各地空军实力雄厚,而国民 *** 建立初期,仅有飞机24架。此后不断与军阀作战,国民 *** 才逐步收编了广东、广西等地方空军。抗战爆发后,国民 *** 又借有利形势,下令将全国飞机、飞行人员划归中央航空委员会。这样加上从美国、意大利等国购买的飞机,中央空军拥有的飞机达到了300余架,编为9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⑩各地自行发展空军的局面至此结束。

抗战时期的国军飞行员。

注释:

①李莹:《近代东北空军的建设和发展》,《大连近代史研究》,2013年;②《国闻周报》第10卷第38期;③曹剑浪:《 *** 军简史》, *** 出版社2004年,第1548页;④李洁之、江荦:《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纪事始末》,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⑤⑥⑦⑨高晓星、时平:《民国空军的航迹》,海潮出版社1992年,第171—241页;⑧谢世廉主编:《川渝大轰炸:抗战时期日机轰炸四川史实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⑩端龙云:《国民 *** 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东北抗日联军》是近年来少见的优秀抗战剧。历史纪实和艺术创造结合,塑造了一大批忠诚爱国的英雄群像。有热血,有感动,不雷人,不虐心,无造作,无拔高。节奏明快,没有注水,艺术真实,细节动人,没有违和感,没有一般抗战剧里那种矫揉的亢奋和狗血的情节。一、军人出身的英雄杨靖宇:重点塑造了他坚韧高尚的品质,富于远见的军事才能,擅长思想政治建设,慈爱崇高的人格对战士们富有吸引力。建造密营,组建少年营,为抗联培养后备力量,是杨靖宇当时的超前之举。小战士熟睡时杨靖宇为其治伤,杨靖宇最后遭遇绝境时所有小战士不离不弃,异口同声叫的一声“爸”,让人动容……在毫无支援和全然饥饿的情况下,拖了鬼子六天六夜,牺牲前连开枪的力气都没有。赵尚志:个性鲜明,熟读兵法,深通谋略。急躁但不盲目,冲动但不盲动。冰趟子之战,营救赵一曼时临时攻打依兰,都是赵尚志卓越军事才华的体现。当其他幸存的抗联领导人在苏联整顿时,赵尚志宁愿舍弃生命回到东北战场,战斗到最后一刻。正是其热烈个性和爱国之心的体现。赵一曼:红衣白马美丽女政委。剧展现了其沉稳、坚贞,以及在思想引导方面的才能。被俘后日军用尽酷刑,赵一曼承受了任何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展现了精神上超凡的高度。周保中:战斗中中枪,肠子塞进去继续战斗;肩膀中枪在没有任何麻药的情况下取出子弹;挥泪斩”马谡“……用很多细节展现了这位英雄的品质。周保中留下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李兆麟:文武双全,沉着机智。……二、农民和土匪出身的英雄祁致中:由反抗压迫的矿工成长起来,觉悟高,善于学习,富有创造。在战地创建被服厂和兵工厂是其创举。左家兄妹:小土匪大多也属于农民阶层,被杨靖宇的人格魅力打动,逐步成为抗联英雄。……三、爱国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冯仲云:原是大学教授,国破家亡后舍弃舒适环境,成为优秀的抗联战士和革命领导。章竟洲兄妹:放弃了安逸富足的家境,在战争中逐步成长,牺牲或伤残。章竟洲本来是一位爱好摄影的文艺青年富二代,却为了抗日逃婚,毅然参军。在军营中不断成长,战斗中被俘虏,成为日本人用于细菌战的试验品,在恋人于芳琪的努力下恢复过来。为了给抗联军制造枪支和解决水电,再次投入战斗。是本剧着墨甚多的形象。交通员曲嘉岭:当同伴牺牲自己双腿烧伤后,靠爬行把造枪图纸送到。肖黛舒:善于学习,坚定勇敢。是除了赵一曼冷云金贞淑等军中出身的女英雄之外,进步女青年中的代表。因为想拉叛变的谢文东跳崖同归于尽不幸自己坠落牺牲。我认为本剧不虐心,证据之一就是编导没有让谢文东开枪打死肖黛舒。抗战是当时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投入的事业,本剧同时又塑造了其他阶层里的抗联英雄。成为医生的于芳琪本来也可以过着安定的生活,同情理解抗联,冒险赴军中传授护理知识,始终帮助抗联队伍,最后又孤身一人冒死将重要情报送到苏联;本是纨绔子弟的富家子弟徐少华,为了抗战捐出了巨大财产。民族资本家,富商章文续思想开明,积极支持抗日事业,忍受丧失亲人的悲痛和鬼子的侮辱生存,最后一把大火烧掉了自己的家业,并让自己对侵略者控诉的声音传达到了各界。很想问问导演李文岐:这部悲壮动人的主旋律电视剧主要是想拍给现在的青年们看的吗?主要是拍给王健林们看的吗?主要是拍给王思聪们看的吗?本剧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前期积极抗战后期走向变节堕落的形象。如由土龙山暴动开始,成为军长的谢文东;以及给抗联队伍造成致命打击的败类历承先。在偶像剧武打片怪谈剧充斥的今天。这部优秀的抗战剧幸运地也有一大批观众。因为人的心都是肉做的,人的血都是热乎的。每一个有一些爱国心的人,看看这部剧都会找到感动。白山苍苍,黑水泱泱,英雄之风,山高水长!

东北抗战主题论文

东北,是抗日最早的一个地区。而东北抗日胜利也就拜一个人所赐,那就是‘杨靖宇’!杨靖宇乃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如果没有他或许东北就不会这么早解放,而我们中国也就不会踏入这新的篇章!这几天看了许多抗日小说之类的,什么小兵张嘎啊,什么鸡毛信啊以及很火爆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售卖。随后我就买了一本《东北抗日联军》,看了许久,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了。想想他们在草原上杀鬼子,我就热血沸腾、心潮腾涌、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我记得《东北抗日联军》这本小说中有个片段我印象最为深刻:杨靖宇带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潜伏在满洲国境内,让那些汉奸、小鬼子们防不胜防!看到哪一个汉奸就砰一枪,看到哪支成群结队的鬼子小队就一个手榴弹扔过去,想想都激动!一天,杨靖宇跟同伴们说他们现在的弹药、火力已经严重不足了,所以他们准备夜袭日本军火库!这是一次十分惊险的行动!这场行动分为三个方位,第一个方位将由杨靖宇所带领的第一联军占领,而后俩个方位都将有二、三联军所占领!凌晨三点钟,准!杨靖宇所带领的第一联军冲入了枪林弹雨中的军火库,炮火连连!约10分钟后,第一联军的战士们浑身浴血的从军火库中出来,手中提着一箱箱沉重的铁箱子。日本军队死伤惨重、十分惨烈!瞬间几千万发弹药就这么的被杨靖宇所打劫走了!而第二联军以及第三联军也瞬间占领了兵营、人民医院!大获全胜!这次杨靖宇终于不用怕日本侵略者了,并连夜进入日本大使馆,开枪使用调虎离山计,让日本军队误以为杨靖宇有许多弹药,所以不敢贸然行进。可惜那时候小日本还不知道满洲国的大臣们早已被杨靖宇等人所杀害!最终,杨靖宇的调虎离山计令满洲国彻底覆灭,小日本也休想染指我中华大地!多亏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杨靖宇,我们才能解放,杨靖宇不仅有领导人的风范,也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智力!他所到之处的日本领土定将血流成河,日本军官定将被机枪所杀害,日本据点定将被连根拔起!而我们中华大地也悄悄地迎来解放之时,东北!乃是我们中国的神圣之城!而东北付出的血汗钱可不比其他日本侵略地方少,东北那时候死伤千万,可谓惨重!虽说我们中国科技退后了数十年,但只要我们努力,定会超越以前的中国,超越自己,就能成功!现在的我们,定然要有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意念、志向!令我中华千千万万的儿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东北抗日联军》是近年来少见的优秀抗战剧。历史纪实和艺术创造结合,塑造了一大批忠诚爱国的英雄群像。有热血,有感动,不雷人,不虐心,无造作,无拔高。节奏明快,没有注水,艺术真实,细节动人,没有违和感,没有一般抗战剧里那种矫揉的亢奋和狗血的情节。一、军人出身的英雄杨靖宇:重点塑造了他坚韧高尚的品质,富于远见的军事才能,擅长思想政治建设,慈爱崇高的人格对战士们富有吸引力。建造密营,组建少年营,为抗联培养后备力量,是杨靖宇当时的超前之举。小战士熟睡时杨靖宇为其治伤,杨靖宇最后遭遇绝境时所有小战士不离不弃,异口同声叫的一声“爸”,让人动容……在毫无支援和全然饥饿的情况下,拖了鬼子六天六夜,牺牲前连开枪的力气都没有。赵尚志:个性鲜明,熟读兵法,深通谋略。急躁但不盲目,冲动但不盲动。冰趟子之战,营救赵一曼时临时攻打依兰,都是赵尚志卓越军事才华的体现。当其他幸存的抗联领导人在苏联整顿时,赵尚志宁愿舍弃生命回到东北战场,战斗到最后一刻。正是其热烈个性和爱国之心的体现。赵一曼:红衣白马美丽女政委。剧展现了其沉稳、坚贞,以及在思想引导方面的才能。被俘后日军用尽酷刑,赵一曼承受了任何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展现了精神上超凡的高度。周保中:战斗中中枪,肠子塞进去继续战斗;肩膀中枪在没有任何麻药的情况下取出子弹;挥泪斩”马谡“……用很多细节展现了这位英雄的品质。周保中留下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李兆麟:文武双全,沉着机智。……二、农民和土匪出身的英雄祁致中:由反抗压迫的矿工成长起来,觉悟高,善于学习,富有创造。在战地创建被服厂和兵工厂是其创举。左家兄妹:小土匪大多也属于农民阶层,被杨靖宇的人格魅力打动,逐步成为抗联英雄。……三、爱国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冯仲云:原是大学教授,国破家亡后舍弃舒适环境,成为优秀的抗联战士和革命领导。章竟洲兄妹:放弃了安逸富足的家境,在战争中逐步成长,牺牲或伤残。章竟洲本来是一位爱好摄影的文艺青年富二代,却为了抗日逃婚,毅然参军。在军营中不断成长,战斗中被俘虏,成为日本人用于细菌战的试验品,在恋人于芳琪的努力下恢复过来。为了给抗联军制造枪支和解决水电,再次投入战斗。是本剧着墨甚多的形象。交通员曲嘉岭:当同伴牺牲自己双腿烧伤后,靠爬行把造枪图纸送到。肖黛舒:善于学习,坚定勇敢。是除了赵一曼冷云金贞淑等军中出身的女英雄之外,进步女青年中的代表。因为想拉叛变的谢文东跳崖同归于尽不幸自己坠落牺牲。我认为本剧不虐心,证据之一就是编导没有让谢文东开枪打死肖黛舒。抗战是当时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投入的事业,本剧同时又塑造了其他阶层里的抗联英雄。成为医生的于芳琪本来也可以过着安定的生活,同情理解抗联,冒险赴军中传授护理知识,始终帮助抗联队伍,最后又孤身一人冒死将重要情报送到苏联;本是纨绔子弟的富家子弟徐少华,为了抗战捐出了巨大财产。民族资本家,富商章文续思想开明,积极支持抗日事业,忍受丧失亲人的悲痛和鬼子的侮辱生存,最后一把大火烧掉了自己的家业,并让自己对侵略者控诉的声音传达到了各界。很想问问导演李文岐:这部悲壮动人的主旋律电视剧主要是想拍给现在的青年们看的吗?主要是拍给王健林们看的吗?主要是拍给王思聪们看的吗?本剧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前期积极抗战后期走向变节堕落的形象。如由土龙山暴动开始,成为军长的谢文东;以及给抗联队伍造成致命打击的败类历承先。在偶像剧武打片怪谈剧充斥的今天。这部优秀的抗战剧幸运地也有一大批观众。因为人的心都是肉做的,人的血都是热乎的。每一个有一些爱国心的人,看看这部剧都会找到感动。白山苍苍,黑水泱泱,英雄之风,山高水长!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岁月,然最大的灾难莫过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疯狂侵略和血腥屠杀。这对我们的先人来说,已经到了国家灭亡和种族灭绝的最危险时刻。一九三八年春天豫北地区先后被日军占领,并遭受日本飞机的多次狂轰烂炸。我外婆讲:现在凡是叫逃生、逃喜、逃林及所有带逃字的人都是在日本大肆侵略期间,在逃跑的路上出生的。可以说,凡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记忆都是深刻的、沉重的。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痛不欲生,更有多少人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而洒血疆场。在日军的全面侵略期间所到之处,无论是交通要道,还是偏乡僻壤都是烧杀掠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罄竹难书,其中包括残害儿童。豫北太行山区也同样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日军所到之处,所有的村庄都是断壁残垣、支离破碎;人民群众血流成河、惨绝人寰,村村都埋人,家家都挂孝。我外公家是现在的林州市五龙镇东岩村,外婆生前许多悲痛的回忆都涉及到那个时候。一九三八年某日,就留她们婆媳、妯娌及孩子几口人在家,日军的突然侵犯,使她们措手不及,再加上当时女人小脚,未能逃离。后来我外婆她们被迫用日军抢来的粮食为他们做饭,日军吃饭时她们被困在一边,我大舅因幼小一下挣脱家人的怀抱到日军面前要锅巴,幸亏日军只顾着狼吞虎咽的吃饭,被恨恨的捣了一枪把而未被杀害,在其后岁月中我外婆多次看到日本刺刀上挑着国人的婴儿。晚上日军就住宿在我外婆家,屋内屋外躺的都是日本人,她们就被困在她们家屋内的一个墙角里,半夜乘日军的劳困她们一个拉一个,硬生生的从日军的缝隙中逃脱出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刚走出家门,往上面的山上跑,这时碰到从山上下来的家人,噩耗传来我曾外公已经被害。其中我外公因患传染病在山上隔离,其兄弟在地里干活而及时逃离,回家救人时已发现家中有大批日军而胆战心惊。我曾外公和他本家堂弟在一起,被日军盯上紧紧追赶,兄弟两人因年龄较大未能跑掉,被日军从悬崖上踹了下来,其堂弟因摔在我曾外公的身上而身受重伤,而我的曾外公不幸摔死。就在同时也传来邻村受害情况,冯家峪被杀十几人并轮奸妇女;新庄群众被杀二人,并把新庄妇女集合到一起准备侵害,后因在新庄的日军紧急集合而使新庄妇女未遭到侵害;汲县(现卫辉)的上坡村日军用石头砸死一人,用刀砍伤一人,抓壮丁一人(后到山西逃脱);日军在汲县的龙卧岩村直追群众到悬崖峭壁而打伤多人,所到之处都有无辜群众被害的消息。日军所到之处也是多处侵犯的,在进村的同时,也占据各处,四处搜索。日军在村子里到处抢劫老百姓的财物,牲畜家禽被杀,粮食被搬光,门板及家具因含有桐油或油漆而被劈成柴当燃料,包括地里的粮食作物也不放过,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糟蹋掉。之后在日军多次侵袭过程中,家乡人民也多次受害,这其间我祖母亲眼目睹过日军狂轰临淇集的惨象,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这只是我家乡方圆五公里的事情,放眼整个豫北,整个中国又有多少人被日军杀害,多少城镇和房屋毁于一旦。家乡人民面对死伤的亲人,面对被日军践踏的家园,眼泪再已流干,剩下的只是满腔的仇恨和杀敌报国的决心。祖辈大道理不懂,但是谁杀鬼子就跟谁干,我外祖父弟兄几个人到姚村投了八路军,村上留下来的也积极防范日军侵袭,站岗放哨、通风报信,我外婆她们常给过路的八路军做饭,做鞋,洗衣服等。我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为了抗日有时甚至就把孩子放在家里,自己跑到二三十里外给部队送粮食,那时又没公路,走的全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后来我外婆说:“那时认为不把日军赶走,我们就没日子过;也痛恨伪军,人家都杀到你家里了,你还去替别人杀自己人,你能有啥前途?我们不做那样的人,死了都嫌你臭。”外婆常说她之前连夜不休息,赶着为部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妯娌几个都勤快,带孩子种地,照顾老人,还为抗日做贡献。为了杀鬼子,很多人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次说到这些,我的外婆及祖辈们都沉默很久。转眼七十多年过去了,很多老人也渐渐离开了人世,我的外公外婆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抗日救国的往事让我永远记在心中;他们那代人为国家、为民族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国家没有在危难当中灭亡,民族没有在铁蹄下屈服;相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无数的灾难当中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民族在灾难中变得愈加坚强和成熟。但就在铁的事实面前,仍有人想篡改历史,否认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还有甚者还充当帮凶和打手,这好比往中华民族未愈的伤口上撒盐。我们虽不能把过去的仇恨迁怒与现人,但我们也绝不允许一些人来美化侵略战争。生于忧患、生于安乐,最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没有打不败的强盗,没有消灭不了的帝匪。从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来看,世界绝大多数民众都站在事实面前谴责当年的法西斯侵略行径;而对于两颗原子弹都炸不醒的日本右翼势力来说,他们的疯狂表演只能让世人更清楚的看到他们真实的狂妄面目,使世界人民高度警惕日本为侵略历史翻案、妄图复活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阴谋。我们唯有牢记历史,法西斯才不会重来,和平才可预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敢于直面历史才能成为一个获得世界信任的正常国家

论文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研究意义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的交代,简单来说就是文章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今后的本学科或者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何影响,这就是研究意义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其实就说明文章的研究内容是有价值的,但是研究意义的写作也是应当有所侧重的,意义的写作应当更加倾向于体现研究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这里需要作者注意区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的不同之处,研究目的主要交代清楚做这项研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对研究成果的预期,研究目标则更为具体一些,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作者写作研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把握,一个是研究的理论意义,另一个就是研究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研究意义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意义就从本学科理论发展角度来阐述,实际意义既要从工作实践的角度阐述,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等等,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其中。研究意义的写作也会在开题报告中用到,因此把握研究意义的写作至关重要,以上对研究意义的写作要点汇总,希望对广大作者的写作有所帮助。

我们在写论文或者是看别人的论文时,总容易被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等名词搞混淆; 最近查了一些资料,对以下名词做了相应解释,总结如下: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目标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对象 06 国内外研究现状 07 研究方法 正文共:2131 字 1 图 预计阅读时间:6 分钟 01 研究背景 ① 研究主题的大环境介绍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要做这个主题的研究?? 是行业发展至此,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前存在,一直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② 研究主题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 研究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因此,现实背景是现实的需求,理论背景是现有理论的缺陷或者漏洞。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有些论文的研究背景仅是堆砌现有的研究进展,而不明确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如此写作虽然与研究主题相关,但是与后文的衔接缺乏因果关联。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做这项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对成果的预期。 研究意义:做这项研究之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 “目的”的对象更加具体一些,实实在在的做了哪些事情,解决了哪些问题。“意义”可以适当抽象一些,包含自己对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果会对该行业(或者领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推动什么的前进。 03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指具体的要达到的“目的”,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 目标是过程,目的是结果。 研究目标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内容”是通过做许多事情达到研究目标。 04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所做的具体操作步骤。 在研究目标的基础上,细化达到这个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要事无巨细的列出来,明确每一步的内容该怎么开展下去。该节内容要注意与“可行性与创新性”相关。 研究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关系 05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们“研究内容”的主体,一般是较为具体事物或理论; 针对该主体使用各类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06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得到: 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别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从而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 别人已做过,你要重新做实验来验证。 该节注意事项: 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 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同类材料。 如果没有与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可以选择一些与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07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整理部分如下: ① 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② 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③ 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④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⑤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⑥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⑦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社会史的研究问题及意义论文

就写黄帝到清朝末年

1、加强社会生活史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发展的需要。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第四,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还可以为清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陈规陋俗、封建主义残余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生活史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生活史含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

较为全面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象、析其源,辩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偷的形式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本书内容宏富,覆盖面广,立论平实,且富有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行文简洁流畅,叙述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

作者:王海燕

[论文关键词]地方;整体;社会史;政治史

[论文摘要]社会史能否研究政治史以及怎样研究政治史?这是目前史学界正在讨论的问题。在持社会史是一种新“范式”观点的学者看来,社会史不但有能力研究政治史,而且还能更好地研究政治史。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是将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地方社会的历史场景中,对传统的政治史进行重新解读,这种新思路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史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标签式”、只着眼于对宏观政治本身的演变的研究,使政治史的研究更加缜密和细致,更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社会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复兴以后,作为一种颠覆“传统史学”的新“范式”的史学,发展到现在,不仅在与它相对立的或者有分歧的派别争论中、同时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修正其理论和方法,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它从“边缘日渐走向中心,其羽毛渐丰”川的今天,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澄清,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史”能否研究或更确切的说有没有能力研究“政治史”,以及怎样研究政治史的问题。

对前者的回答应该说不难,因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社会生活史”或“生活方式史”或“社会行为史”,而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即是一种新“范式”。既然是一种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范式,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政治史呢?虽然作为新范式的社会史是与传统的政治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但它并不是不要政治史,这一点在社会史学者那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都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至于社会史有没有能力研究政治史?这也是无须多费口舌辩驳的问题。因为绝不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研究政治史的学者注重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的活动,而社会史学者则钟情于人们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社会史和政治史在所关注的问题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鸿沟”。很显然这是对社会史的最大误解,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仍然是把社会史理解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更严重一点说是对社会史学的不屑一顾和鄙视态度的表白。其实,政治史与社会史从来都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在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区域以及任何历史侧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现和研究这种联系为政治史和社会史学者扩展了研究空间和找到了结合点”。有的学者更明确的提出来“对‘区域社会史’的理解也应更多地关注‘政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如何与‘地方性知识’达成了某种张力关系的”。既便是早期的年鉴学派,也从来没有“摈弃政治史,只是反对历史以政治史为主体,所以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20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述评》中说年鉴学派的著作,‘国家就连经济都包括在一种内容广泛的社会思考之中。这并不意味着政治因素遭到了忽视”’。然而对后者的回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既然社会史可以而且有能力研究政治史,那么,怎样去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去发现、研究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联系问题以及怎样找到它们的结合点?这些问题在目前看来,还处在探索之中。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社会史介人政治史较为成功的研究范例,如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孔飞力的《叫魂》以及王笛的《街头政治—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下层民众、改良精英与政治文化》,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大家认同的明晰的思路可供研究者参照。这需要政治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共同努力才行。

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是将晚清至民国国家力量不断扩展的过程,放置于华北的区域社会情境中去加以阐述的;“]孔飞力的《叫魂》亦是从江浙地区的巫术骚动讲起,进而讨论帝国官僚体制的运行,从地方事件中去窥见国家政治的;王笛的《街头政治—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下层民众、改良精英与政治文化》同样也是以对20世纪初的成都街头政治的考察而由此揭示出政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的。上述学者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最具启发意义的是,他们都将国家政治,放在一个区域社会里边去考察,都是首先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切人,进而扩展到国家“跨区域”的宏观政治。尽管他们的研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如对地方社会错综复杂的状况关注不够),但他们的尝试已经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了。因为这样的一种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史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填充式”或“标签式”、只着眼于宏观政治本身的演变,而忽视了政治是否和怎样影响了地方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

有的学者虽承认‘他方史”对政治史的重新解读贡献大,却担心地方史是从各自的地方性视野和脉络中来重绘“整体史”这张地图的,“所以如何拾掇起碎片重新拼贴出一幅整体的政治史图像,又使之区别于‘革命史叙事’支配下的传统解释,仍是有待完成的有趣课题”。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人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但同时却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月]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于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这些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的观点,仍是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作为方法论意义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如上述提到的杜赞奇、孔飞力和王笛的三部论著,他们虽然是以区域为切人点,但最终讲的还是国家的宏观政治。他们的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他们有别于传统思路的社会史视角。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确实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们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作出某些适当的调整。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一个个“叫魂案”。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的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既立足于‘他方”,同时又不断的“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其结果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致于造成“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不但能够使我们窥探到的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至于怎样拾掇起碎片去重新拼贴出一幅整体政治史的图像,需要的是综合的研究和理论的提升,是史学工作者们今后要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诚然,从另一个方面看,上述学者的担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在学术研究中,无论它是哪个学科,一种新的方法论的提出和实践,总会伴随着挫折、迷茫、困惑,甚至是缺憾。地方史解读政治史这样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自然毫不例外的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就放弃创新的努力。任何事物,不去探索尝试的话,怎么会知道它的好与不好呢?在历史学研究面临困境的今天,创新意识尤显重要,墨守成规只能永远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不但不会给历史学带来繁荣,很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就地方史能否解读政治史和如何解读政治史这个问题而言,既然它是个有趣和有价值的课题,那就需要史学工作者们树立信心,投人更大的精力去研究,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使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在社会史学者看来,国家的“宏观政治”在各个区域的表现(或可以叫“贯彻”)是不同的,若要确切的理解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政治的话,就不能脱离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孤立的去考察。国家政治,包括从细小的每项法规条例到大的事件发生,在各地所产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国家的政治力量在各个地方社会所遭遇到的权力网络应对状况是不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很多历史时期共有的现象。反过来,国家政治,亦会根据不同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做出某些调整,以维持其正常的统治秩序,这就形成了“国家”与“地方”二者的互动关系。而地方社会及其个人,在经历一个全国性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自完全不同的表现和体会。正如赵世瑜在《社会史研究反思》中所讲到的“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剧烈的社会变动的产物,不仅是王侯将相,而且每一个经历这一切的人,都会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都会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程度上参与这场变动,也会影响着变动的进程,……甚至就各个不同区域来说,全国性的社会变动对它们会具有并非相同的意义;影响全国、或者是跨区域的事件在各个地方的展演是不同的,反过来说,这种地方性的展演对于大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微观”到“宏观”、由“地方”到“整体”,这种从区域社会的视角切人去考察国家宏观政治的研究方法,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传统方法那种大而粗、笼统而宏观的弊端,即通过对地方社会历史的考察,去管窥国家政治的演变,从而使政治史的研究更趋于填密和细致,更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尽管传统的政治史范式,对问题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但并不是说它的一切都是失败的,应该承认在某些问题上仍有其所长,如王朝的更替、帝王将相等重大问题的研究等等。也就是说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政治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政治史研究模式,取其之长,去其缺欠。尤其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对某些问题,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政治力量对地方社会的渗透给民众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地方社会又是如何应对国家政治的?等等,这些不应该仅仅是社会史学者或者是政治史学者独自要去解答的,而是需要二者通力合作,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彻底摈弃社会史和政治史“二元对立”的观念,建立起二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探索出一条双方联系的有益途径,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使政治史的研究真正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回顾近些年社会史的研究,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那些与国家政治相对抗的一些很显眼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成果  “仍强调民众以各种文化和社会象征的形式与政治相对抗的行为”,所以有的学者担心,对“‘地方性知识’的过度强调也容易使人误认为乡村社会的传统一定是和上层社会的价值处于一种截然对立的状态,代表乡村的‘地方性知识’变成了和代表精英上层的‘普遍性知识’相对抗的一种反控制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杜会史学者应该认真地反思,应该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完善。其实,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使用之初,因为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缺欠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只要社会史学者始终具有反思和不断追求完善的意识,就能够避免少走弯路,使新的方法逐渐走向成熟。在这里需要特别加以澄清和强调的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去解读政治史,并不是说把眼光只盯在地方社会中那些对抗国家政治的力量,同时也会关注到地方社会中那些情愿或不情愿地在国家政治的规范下生活的人们,这些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是用什么样的一种行动,去服从国家的政治?社会史学者对此同样感兴趣。总之,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社会史,在对待政治史的研究上,同样不会局限自己的视野,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犯有自束手脚、“画地为牢”的错误。

另外,很有必要提出来的是,有的学者片面的理解了“地方”和“整体”两个概念,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虽然说作为微观的“地方”研究,往往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所选择的“点”很小,但是它的方法仍然是整体性的。赵世瑜在其论文《社会史研究反思》中所讲的一段话很有说服力:。“把整体史追求与更为微观的地方性研究对立起来似乎也是对整体史的误解,因为整体史不一定单纯地意指布罗代尔社会科学化的结构史,因为拉迪里的《蒙塔尤》同样可以被理解为整体史的杰作,同时区域史意义上的整体史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追求普遍性”。川从“地方”中可以见到“整体”,而“整体”中一定是包括“地方”,“整体”是建立在“地方”基础之上的。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地方”的视野,才导致它对事件解释的苍白无力。最终使“‘政治史’这块‘帝国版图’迅速被‘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新兴学科所吞噬和支解,最终沦落成为边缘学科”。“社会史”作为新兴学科之一,能够“吞噬”和“支解”“政治史”,说明“社会史”本身具有“政治史”不具备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同样也体现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无论如何,从“地方”到“整体”这种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新思路,将会给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当然,作为一种新方法的社会史视角的政治史研究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这块园地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们来耕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