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精选8篇范文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相信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的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人,他们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你觉得沮丧的时候,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就像现在的追星一样,不过对于明星我好像有一点不够专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触动自己的心,而有那么一个人,不管经过了多少年,对于他,我有的只能是仰望,我愿意追随着他的脚步,虽然不能追上他的步伐,但我还是希望多多少少的可以重复他的足迹,他就是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一次读的他的诗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知道当初是因为什么就简简单单的喜欢上了这首诗,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它用最为常见的场景刻画出了那份看不见的思乡之情吧,直到现在,每一次因为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离开家之后,我总是会望着月亮思念我那遥远的家乡,想着千年前的那一晚,李白是不是就如现在的我一样,在一个离家的晚上不知道将自己的满腔思念如何寄回家乡,看着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虽然后来描写思乡之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它永远是一朵耀眼的玫瑰。而他后来的很多诗对我而言都是一颗颗在珍贵不过的珍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像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比比皆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这样一个潇洒的人,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不崇拜呢?
当然不是所有人心里都会像我一样装着一个古人的我的好朋友就和我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李白不过是一介书生,虽然他并不否认李白的才华,也羡慕他的潇洒,但众所周知,对于社稷江山,他并没有多少野心,我的朋友他钦佩的是将军项羽,即便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也称得上是一代英雄,我不觉得他说的有什么错的,观点不同不意味着就要抨击对方,有时候就因为有所不同才会激发深交的兴趣,,所以我也同意项羽是一个英雄,但我也同时觉得他缺少智慧,其实偶像并不是完美之人,人都说“人无完人”,偶像也是一样的。
爱李白,爱着这份诗意。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颓废下藏着孤独、寂寞,但最多的,还是那种解脱。
李白早已挣脱了世俗的束缚,挣脱了那一幅幅无形的枷锁。他已经明白,时间的一切烦恼,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他决意,放下。从小便乐天的他,在仕途受挫后便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应去的方向:斗酒诗百篇,眠于酒家,与诗为伴。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坚信,诗人,是他最合适的人生道路。的确,只有诗,才能道出他心中的愁绪,只有诗,才能给他灵魂的解脱
所以他不再追随功名,他的生活,只剩诗、酒。他的创作,无关功名,只遂诗意。
看,诗意给他灵感:无论是幻影还是实景,无论是浪漫还是孤愁,一切的一切,李白用一杆笔、一张纸,尽数倒了出来。他将百味情感冗杂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赞叹,有浪漫,有实际,有惋惜……他,是诗意附体,他,是诗仙无疑,诗中有他,他中有诗。
我心中的李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那便是游遍祖国山河,沉醉其间,高歌一曲,岂不美哉?有美轮美奂的《登金陵凤凰台》;有险峻曲折的《蜀道难》;还有清明孤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心中的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情操。这时间,既然已是不如人意,何不用想象和诗句,将它在笔下描写得更美好?皆因李白是位诗人,且是位乐天派的诗人。于是瀑布便“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月亮便“月下飞天镜”,而晕呢,便也“结海楼”……李白的想象与浪漫,使他赋诗一首,世间万物俱已失色。
我心中的李白,散漫的外表下是不羁的灵魂。他不需要管束,不管是谁,就算“天子呼来”,也照样“不上船”。因为管束,早已偏离了他胸中的那一片热忱;因为管束,早已偏离了他胸中的`一腔豪情;因为管束,早已成为与他对立、与自由开放豪爽的他对立的事物!于是李白不要管束,他只要活给诗、活给自己。他,确是不羁的。
当历史的铅华渐渐褪去,我看到了李白。他一身布衣,提浊酒一壶,正对酒当歌,高呼着“人生几何,今朝一醉方休!”
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李白。
最为史上最有天赋的诗人,你永远无法探知李白内心的全部,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静静的去品味他的作品,静静地去感受这位伟大“诗仙”的灵魂。
无关功名,只遂诗意。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整个盛唐有人说像你这的大诗人几千年才出现一个,可像你豪迈的人格,飘逸的诗,前代没有,后人也无法及。你是一代诗仙。
你生在盛唐,盛唐成就你豪迈的诗,你飘逸的诗意造就了盛唐一个高度,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一壶酒,一轮月,一个你,站在高高的山峰,让微风吹起你那青衫。任凭后人用企及的眼光看你。
我读着你的诗,追寻你一路。那时你也是年轻气盛,有着和杜甫一样的报国之志——“致君尧舜上”。那天你面对着皇帝的征召,你高喊“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的你意气风发,你以为从此你可以一展抱负。可你错了,玄宗看中的只是你的文采,你只他的御用诗人。过久了你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于是你和酒一起醉得一塌糊涂,你在金殿上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可就是这一醉你丢掉了世人看好的前程,被赐金放还的你骑着白鹿畅游在天地之间,豪放的你依旧吟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慰开始山水的生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你路过庐山瀑布的天马行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你在黄鹤楼送友孤单的身影;“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你登金陵凤凰台的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你过巴蜀时的艰辛!
我读着你的诗,和你走在那放还的的路上。可依旧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你为何要借酒消愁,为何要长醉不复醒?可你借酒消愁的你愁绪满怀,就如你要用剑斩断那奔流的水一样,水依旧奔腾不息。是什么让你的烦劳丝悠长悠长?我的诗人是什么让你这般愁苦!
漫步河畔,我看见了一身素衣的你,注视着怅望江天的你。“恰似飞燕倚红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你苦笑,泪水无声滑落,你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的燃烧起来,呵!自己多么无知,四出巴蜀,挥金巨万,万里江河,游履邑遍,
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已注定自己的一生在荣华富贵中,可“太白金星”又怎样?
满腹经纶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对李隆基的一句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有一根弦突然被愁苦的一代诗仙拨动。
一滴墨滴在纸上。
我赶紧用毛笔修好这个“李”字,又在后面添上了一个“气势非凡”的“白”。
我凝视着眼前这张书写着《将进酒》的宣纸,不禁又浏览了一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的目光落在了署名“李白”上,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回荡着,不断放大,放大……
李白,他的思想,他的诗,甚至他本人,就像一匹矫健的野马,时而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奔驰,时而又在怪石嶙峋的高山上攀登。他既爱把自己囚禁于文字之中,用笔抒发他的豪迈、忧郁、苦闷、愤慨;他也爱游山玩水,天门山、庐山、天姥山、三峡……
他重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乐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我更喜欢他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李白,你不能不被他感染。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气魄,那“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狂放,就足以配得上 “诗仙”的称号。更不要说他对权贵的蔑视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何等的气度!
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我常常会因为他的某一首诗而去追溯他的经历,于是便知道了“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故事,这些,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景仰。
生活中的我,也曾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过,也曾为一些烦恼惴惴不安过,也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哭泣……可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想起了李白,想起了他的诗,这些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是啊,比起诗人的经历,我的这些,又算什么呢?
听于丹老师说过:李白有一对翅膀,一边是酒,一边是诗,他可以凭借诗情酒力,从高山上飞越而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果能像李白那样大气,豪迈,自信,不拘泥,我想,我们定会展开隐形的翅膀,朝着理想的目标飞去……
想着想着,李白似乎从那宣纸上活过来了。
于是,我更爱李白。
说起"李白"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许多人都爱读他写的诗。我对他的理解也很深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享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祖籍是陇西郡成纪县,出生于蜀郡绵州冒隆县。李白逝世于762年,因病卒,享年61岁。他为后人留下了诗文千篇有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诗数不胜数,人们世世代代都在吟诵。
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的是《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与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抡送我情。”意思是说,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这首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关于李白,有一个故事,叫“李太白跳月”。故事讲: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亮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那边半个。它为什么会分成两半?这之间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正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做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性,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弄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李白还有许多故事,他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灯下沏一杯茉莉花茶,茶香清幽浓厚。我坐在桌前,翻开你的诗篇,走近千年前的你。绚丽多姿,豪迈瑰丽,你的一悲一笑,一喜一怒,一悲一叹,无不从扉页中一一跃出,闪现在我的眼前。
你像是云中的仙子,不知从何出来,衣裙飘飘,风骨清朗。凡是有酒香之处,必有你驻足的身影。在野地、在别墅、在驿道边,或小酌,或豪饮,尽兴了,挥毫泼墨,不亦乐乎!
“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你醉眼惺忪,画牡丹为美丽的少女,与你一起欢歌起舞;让清风为你吹奏,素月伴你推杯换盏。何其酣畅,好不痛快?
清晨,你登州远行。千里之地,对你不过弹指之间,你高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豪情动江海,潇洒满关山!
你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登庐山,你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上蜀道,你摇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们刚刚发现你的踪迹,听见你的笑谈,不想,你又飘然而去,在别处听松涛、观云海、赏日出……人们不寻着你,只听见你留下的遗传传千年的长叹,一篇篇不朽的诗篇!
喜欢你的人们想尽办法请你,于是就有了汪伦与你的故事。汪伦奉上价值的美酒佳肴,盛情的款待你,山野村夫的真情也感动了你。汪伦踏歌相送,你终于禁不住泪洒千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对朋友也是一片至诚,炽热如火啊!
可是当朝的权贵,你又是一片真性情。当唐玄宗李隆基想要你为他写诗为乐,你故意似颠如狂,朝其所有,让皇帝和众臣为你磨墨,让皇帝的爱妃为你脱靴,弄得朝野皆惊,何其痛快淋漓!你付之一笑,挥手一笔,顷刻间,一篇皆灰飞烟灭,只剩下你,定格为永恒,刻进历史的长卷,随滔滔时光洪流雄浑而来,伴历史的脚步,潇洒奔向未来……
今天在21世纪的高楼大厦里,在钢筋混泥土包裹的城市的一隅,一位12岁的小女孩正细细的看你,读你,如醉如痴……
夜已深,没有风。只有“滴答”的钟声陪伴。茶香清幽,诗韵悠长,我已失眠。失眠的我伴明月而轻轻私语:“李白,我想对你说……”
从古至今,诗依旧是让人所欣赏、所赞扬的。在古代,你无法想象出有多少人想要报国却无门时的悲愤与哀愁。“诗仙”李白便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回望盛唐时,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李白啊!李白的诗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就连杜甫也对他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
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着我们多少人想要上进的心!我想大概也只有性格豪迈的李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让我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拥有一颗自信的心,但也并不代表要过于自信。
李白的一生,可谓是非常艰苦的。他向往为国建功立业;深切关怀着时局的安危。可在他进入官场时,却被里面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他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可笑的是,际遇的颠簸和灵魂的煎熬却成就了李白。
或许用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人的一生想要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全无可能。此时若不感慨,更待何时?
我想,一个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散发其特有的光芒,李白大抵也是被世事磨砺罢了。是啊,每个人都会接受这一场特有的洗礼。
现如今,恐怕有许多人向利益权贵折腰。可,李白却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无不显示出他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
仰望诗仙,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所以,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所当然的!
学生时代有许多李白的诗伴随我们左右,就如曾学过的《行路难》,有这样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每当我们念起李白的诗来,都会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名字、他的诗能流传至今,都是有价值存在的。
如今的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要摆正好自己的态度。切记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了利益而折腰,要知道,人是有尊严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赞李白,叹李白,咏李白,让我们以傲然的姿态去迎接明天,让我们以自信的笑容向远方前进,让我们以一身傲骨奔向终点!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现代派的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画的整体效果,它看上去首先是一幅感人的画,然后细看却看只不过是一些色彩的点染和几何图形的罗列。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不同,它看上去是一些感人的细节,而后一幅画的意义才脱然而出。这就像李白的诗与杜甫的不同。 下面举一例:《观卢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没有固定的视点,不是一个“遥”反映出来的。诗人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向下奔泻,也不是仰视瀑布的水直从天上垂下,更不是一个为看瀑布,而找到一个相同高山头平视瀑布流淌的全过程。而是李白自己化做了瀑布的一滴水,在瀑布流下的过程中,恣意奔泻,他感觉到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失重、生命失重的情况下,不管是那块岩在上面跌得粉身碎骨,他期待着这种辉煌。这滴水,用自己势能向下冲,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挡,这是他整个生命所蕴藏的最后的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止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瀑布是他,还是他是瀑布,天地晕眩了,岩石也模糊了,他也为自己的力量感觉陶醉了,三千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了,他有权利更深体味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与《卢山谣》先后写的,那时他六十岁,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差两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与天地合一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方寸之间诗意盎然,方是诗人。”那银河,那瀑布的水,那崖石,已不再有最初的涵义,而是他浪漫主义诗情的一部分了。下面我谈一谈浪漫主义诗人之死 1老子之死(按一般说法,他不称浪漫主义诗人之列,但他是具有宇宙意识和人类性的人)。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就消失了。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而去,我们不得而知。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抛弃了什么,但他和自己的形体合一,谁也干扰了他的心神,追寻他的大道去了。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记载:“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议要厚葬,但庄子说:“我用天地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很壮的葬礼吗?还有什么可求的呢?”3屈原之死:在端五节投汨罗江而死,他绝不是简单的为楚国而死,他超脱了形体,他是吟唱着《天问》而死的,他是涌颂着《离骚》而死的。任何人拥抱着本真的自己而死的。那死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 4李白之死:投水。他是乘舟大醉后,为捕捉水中的月亮而死的。他是吟着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而死的,他是和自己心中的月亮一起死的。他投水时,月碎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寻到了月和生命的圆满和光亮。 每一个浪漫诗人都对自己生命赋予最大限度的认同。正是因为他最大的认同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一切都被他自己的行动赋于了永恒的生命力,连同他的死。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之死都是人类灵性的一次极大的尙失,又是人类灵性的一次圆满。这是人类诗化人生历史的一次涅磐。 以上谈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而真正的成为浪漫主义诗人,首先是又必须浪漫地做人。 浪漫地做人的基础是学会心理状态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的信息冲击,那么每个人会依照这种稳定性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他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是早晨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会有条不紊。但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易变性。当外来的信息量很大,他再继续按常规做事已成为不可能,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放自己的苦闷。这时他对熟悉他的朋友说,会觉得他突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人的因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了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他会很犹豫彷徨,恨不得自己马上回到原来做事的方式中去,但这种情况正象“熵”一样有不可逆性,于是他留恋过去,他回忆过去,一直追塑到自己的童年,而否定了现在的一切失败和成功。 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不同。他们是善于改变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且会这种变化而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又触及到更为崭新的生命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赤子之心,而不有损自己的灵性。所以他敢于让高力士脱靴,尽管他的同行会认为这是狂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他行事的不便,而他则一如既往。所以他敢去投水而死去捕捉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有世俗所说的那种损失和意义。 确实,“诗言志”在心为心,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做人就像做诗一样,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转化成诗的意境了,行事的效果和其所想之间就达到了合一。不知他是做诗还是在说话,没有了世俗的理念。生命的过程中,每一改变所赋于的浪漫主义诗人感觉抓住了,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了,浪漫主义诗人高兴自己能够适应了所有的状态,而自由自在生活了。人的每一次心理状态改变都可以说是过去的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为这种改变而有一种荣誉感,崇高感,你会对自己有一种认同。而别人在一次活动中,打破了你的心理状态,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如果你有羞耻心恐惧心很焦虑,那你也同样是死亡了一次,如果你战胜了这种感觉,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没有远离这种生活,你会更强地自闭于自我。
李白是继庄子、屈原以后的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 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在诗篇中达到高度的统一, 把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应了解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 现存《李太白全集》30 卷, 除赋、序等文章外, 有诗九百八十余首。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小部分。在他死后不久, 他的诗歌就已经“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 。就从这余下的十分之一的诗歌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并且以他在唐朝由盛转衰, 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 形成了那种坚持进步的理想, 反抗黑暗现实, 相信自己才能, 鄙视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在李白诗歌中, 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达到高度的成熟。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在反庸俗和追求理想的斗争中展示了比屈原更为深刻的矛盾, 更为强烈的快乐和痛苦。因而李白的诗比屈原的辞所概括的生活更深更广, 他着眼的不是一个集团, 而是整个时代。屈原主要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独白, 表达了政治上的失败而产生的痛苦与矛盾, 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渗透到一切主题中去, 接触到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 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浪漫主义诗人中, 李白是伟大的, 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有着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正是从诗人的种种浪漫主义手法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在我们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时候, 应该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元稹说李白的诗歌: “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描写客观事物, 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 黄河奔腾咆哮, 冲决一切, 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 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 一泻千里的江河, 奇险挺拔, 高出天外的峰峦, 都表现出冲决束缚, 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二) 抒发主观感受, 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 渴望摆脱羁绁, 腾风凌云, 得到自由。他高呼: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 “摧残槛中虎, 羁绁 上鹰, 何时腾风云, 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 ; 受诏赴长安时, 他高兴万分: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长安三年无所作为, 最后又受排挤, 他在诗中大呼: “时清不及英豪人, 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 ; 他憎恨权奸, 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 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 要求恢复祖国统一, 就在诗中表示: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的沉痛诗句。在李白的诗歌里, 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 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的束缚。当时律诗正在兴起, 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七律只有十二首, 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 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 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 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 长短错落, 变化多端。如“噫, 吁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 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 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 “又如长江, 浩浩奔放,千里一泻, 来势犹壮。”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一) 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 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 在李白笔下, 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 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 开展大胆的想象, 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 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 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 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 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明月, 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 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 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 政治失意, 感到孤独时, 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 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 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 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 夜台中没有李白, 你卖酒给谁呢? 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 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 特别是老人死后, 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完全合乎情理。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 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 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那就变成笑话了。” (《鲁迅全集》第六卷185 —186 页) 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 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 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 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 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 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 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 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 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 李白运用比喻,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是抽象的, 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 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 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 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 比喻友人送我深情, 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 比喻愁情不断, 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 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 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 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 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 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 余味无穷。值得注意的是, 在李白的诗中, 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 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 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 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 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 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 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 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 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 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 昏庸腐朽。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 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 不假雕琢, 又活泼生动, 音节和谐, 颇有民歌风味, 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 而是经过加工提炼, 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 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初看如脱口而出, 明白如话, 但若深入下去, 便觉意味隽永, 经过千锤百炼, 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 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后传响, 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 心情之舒畅乐观, 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 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现代派的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画的整体效果,它看上去首先是一幅感人的画,然后细看却看只不过是一些色彩的点染和几何图形的罗列。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不同,它看上去是一些感人的细节,而后一幅画的意义才脱然而出。这就像李白的诗与杜甫的不同。 下面举一例:《观卢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没有固定的视点,不是一个“遥”反映出来的。诗人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向下奔泻,也不是仰视瀑布的水直从天上垂下,更不是一个为看瀑布,而找到一个相同高山头平视瀑布流淌的全过程。而是李白自己化做了瀑布的一滴水,在瀑布流下的过程中,恣意奔泻,他感觉到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失重、生命失重的情况下,不管是那块岩在上面跌得粉身碎骨,他期待着这种辉煌。这滴水,用自己势能向下冲,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挡,这是他整个生命所蕴藏的最后的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止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瀑布是他,还是他是瀑布,天地晕眩了,岩石也模糊了,他也为自己的力量感觉陶醉了,三千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了,他有权利更深体味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与《卢山谣》先后写的,那时他六十岁,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差两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与天地合一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方寸之间诗意盎然,方是诗人。”那银河,那瀑布的水,那崖石,已不再有最初的涵义,而是他浪漫主义诗情的一部分了。下面我谈一谈浪漫主义诗人之死 1老子之死(按一般说法,他不称浪漫主义诗人之列,但他是具有宇宙意识和人类性的人)。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就消失了。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而去,我们不得而知。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抛弃了什么,但他和自己的形体合一,谁也干扰了他的心神,追寻他的大道去了。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记载:“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议要厚葬,但庄子说:“我用天地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很壮的葬礼吗?还有什么可求的呢?”3屈原之死:在端五节投汨罗江而死,他绝不是简单的为楚国而死,他超脱了形体,他是吟唱着《天问》而死的,他是涌颂着《离骚》而死的。任何人拥抱着本真的自己而死的。那死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 4李白之死:投水。他是乘舟大醉后,为捕捉水中的月亮而死的。他是吟着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而死的,他是和自己心中的月亮一起死的。他投水时,月碎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寻到了月和生命的圆满和光亮。 每一个浪漫诗人都对自己生命赋予最大限度的认同。正是因为他最大的认同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一切都被他自己的行动赋于了永恒的生命力,连同他的死。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之死都是人类灵性的一次极大的尙失,又是人类灵性的一次圆满。这是人类诗化人生历史的一次涅磐。 以上谈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而真正的成为浪漫主义诗人,首先是又必须浪漫地做人。 浪漫地做人的基础是学会心理状态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的信息冲击,那么每个人会依照这种稳定性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他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是早晨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会有条不紊。但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易变性。当外来的信息量很大,他再继续按常规做事已成为不可能,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放自己的苦闷。这时他对熟悉他的朋友说,会觉得他突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人的因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了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他会很犹豫彷徨,恨不得自己马上回到原来做事的方式中去,但这种情况正象“熵”一样有不可逆性,于是他留恋过去,他回忆过去,一直追塑到自己的童年,而否定了现在的一切失败和成功。 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不同。他们是善于改变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且会这种变化而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又触及到更为崭新的生命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赤子之心,而不有损自己的灵性。所以他敢于让高力士脱靴,尽管他的同行会认为这是狂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他行事的不便,而他则一如既往。所以他敢去投水而死去捕捉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有世俗所说的那种损失和意义。 确实,“诗言志”在心为心,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做人就像做诗一样,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转化成诗的意境了,行事的效果和其所想之间就达到了合一。不知他是做诗还是在说话,没有了世俗的理念。生命的过程中,每一改变所赋于的浪漫主义诗人感觉抓住了,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了,浪漫主义诗人高兴自己能够适应了所有的状态,而自由自在生活了。人的每一次心理状态改变都可以说是过去的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为这种改变而有一种荣誉感,崇高感,你会对自己有一种认同。而别人在一次活动中,打破了你的心理状态,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如果你有羞耻心恐惧心很焦虑,那你也同样是死亡了一次,如果你战胜了这种感觉,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没有远离这种生活,你会更强地自闭于自我。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眼中的李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是将儒仙侠三者合以为气的第一人,他有那种天上地下独来独往的气概,又有用世济时,汲汲于功名的壮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李白的一生 范文 7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李白的一生范文700字1
“有一种豪放叫做李白”,这是我在纵观大诗仙李白那充满传奇性色彩的一生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大概是受到感染的缘故罢,我开始向往着能像李白一样生活。
我愿像李白一样,用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去游遍大好河山。他曾在庐山瀑布下,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他也曾乘着一艘轻舟,迅疾的江水带着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没有人说他的青春都浪费了,应为他在这万里旅途中,获得了广阔的胸襟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我愿像礼拜一阳,在短暂的一生中,能结交到几个互相视为知己的朋友。那年夏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阳首次见面。这场被誉为“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一次见面”,在李白眼里更是十分珍贵,因为他终于结交到了那几个为数不多的之际。从那时起,无论是人生得意之时,还是官场落魄之际,李白内心深处都少了一份无助,多了一份来自知己的依靠。
我更愿像李白那样,拥有一种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时刻保持自信的精神。在没被赏识前,李白一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而在获知自己将要当官之际,他又仰天大笑,放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即使在官场落魄是,他也有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然而这种宝贵的精神和这坚定的信心,难道不是我们最应该有的吗?
有的人说李白恃才傲物,但在我眼中却是他的狂傲不羁;有的人说李白借酒消愁,想要逃避现实,但李白在喝醉后的每一句是,无不透露出他的豁达乐观;有的人说李白眼高手低,但这只是李白的雄心壮志被腐败的官场扼杀了罢。
因此,想李白那样,过着一种豪放的生活,岂不乐哉?
像李白一样生活
论豪放洒脱的生活,古今中外最沉醉于其中的,莫过于李白了。像李白一样生活,体会人生的别样风采。
像李白一样生活,毫不掩饰,表现最真实的自我。面对权势豪要,他蔑视不屈,坚持自我,在世俗面前,有这固执的叛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生不以功名显贵,凭借自己布衣之身藐视权贵,不顾他人的眼光。我多想像李白一样生活,这样就能挺直脊梁,不惧他人的言语和眼光。
像李白一样生活,身处逆境也总能以姿态迎接未来。即使面对冰塞黄河,雪满高山,也总能拾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即使面对无人相陪,冷落凄凉,也能苦中作乐,与月同饮,与影共舞。面对生活,无论多么令人绝望,也总能怀着积极的心态,怀着最初的想象继续前行。我想像李白一样生活,这样就能无惧世间苦难,不会放弃希望。
像李白一样生活,无拘无束,讲情重义,浪漫洒脱。他游走于祖国的各个角落,陶醉于山河壮丽,在夕阳流水中轻酌着一壶美酒,感叹自然与人生的美妙;他会为挚友的不幸遭遇而轻声叹息,在天涯远处不忘默默送上自己的一份关怀与祝福”随风直到夜郎西“;”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面对时光流逝,没有感叹时光流逝,不断衰老的哀婉,却明白既已无法挽留,不如好好告别的洒脱。我想像李白一样生活,享受人生,自由洒脱,拥有自己的一份真性情。
像李白一样生活,勇敢地说出你所爱,大胆追逐你所欲,跟随心灵的脚步,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的自己,无所谓别人会怎么看,最重要的是能取悦自己。
关于李白的一生范文700字2
你一世传奇,少怀大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你厌患仕途,平交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壮怀逸兴,却踌躇满志,“抽刀断水水长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仗剑去国,辞京远游,适逢终南捷径。平步青云,知章赞之“天上谪仙人”,却只因生性桀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故放浪形骸,“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便注定了太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欣逢忘年知己秉性相投,杜子美虽诗风现实却也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故结伴同游岱岳东蒙,无奈雨打浮萍,各奔西东。齐鲁一别竟成千古遗恨,生死别离。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人识李白醉酒狂饮,谁知他拔剑四顾。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岂肯落人后!”人们尽知李白才子风流,岂知他白发孤舟。
我所熟识的唐代诗人——李白,我确沉醉于他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了。
关于李白的一生范文700字3
斟一杯清茶。
今夜月光淡如水,独坐庭院,轻翻《唐诗》,今夜月色美好,何不邀李白共醉?轻翻书卷,我与太白居士一道,畅游天地,展开心灵之旅……
桃花潭边,伴着阵阵歌声,你我伫立小舟,只听你恋恋不舍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扁舟轻驶,水过无痕,在落日余晖中,你我驶向远方。
一展低扇,迎着徐徐清风,扁舟忽遇急流,只见前川飞瀑浮出了紫烟,你一捋长须,吟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扁舟沿江直下,听着两岸猿声,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你伫立船头,我注意到你的眼光,期盼中带着一片坦然。
离舟上岸,蜀道艰难,你沿路高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我却明白,太白飘逸自知,潇洒人间,何须上青天?你惊叹的目光中又是一片坦然。
山路回环,几经曲折,终登敬亭山。看着天高云淡,山高水长,你盘腿而坐,双手大张。你想高呼,但你没有。你嘴角一侧,昂首浅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桃源才是你的敬亭山,在你赞叹的目光中,仍是一片坦然。
夜幕低垂,明月当空,你我一道摆酒庭院中,清风淡淡,花香淡淡,你的情绪却是那么高涨,把酒对月,你感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好一个"独酌无相亲",月光清冷,你竟起舞弄清影,大笑一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流泪了。我问你为何流泪?你答道:"安能摧眉折腰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而仰天长叹,举杯饮尽。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我读李白,读他的豪迈洒脱,潇洒奔放,在那个权势名利相争的时代,只有李白,只有他,看透人世浮华,他选择离开,用大好山河陶醉自己,用坦然自若看待人生。他在酒中饮醉写诗而放纵自己,在汪洋恣肆的诗海中,用一根巨笔作舟,以一片淡然为桨,朝着他所要的境界而去。孤傲洒脱的太白居士定无遗憾?"既已心为形,奚惆怅而独悲?"在我中华五千年繁浩的诗林之中,你以独具一格的风范立于前头。"李杜 文章 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不愧为诗仙。
品一杯清茶,再翻书卷,我要再邀李白,继读没有尽头的心灵之旅。
关于李白的一生范文700字4
静静的秋夜,我聆听,那是虫鸣的声音?小河的声音?不,是月光倾泻的声音,我聆听到了李白的声音。
李白是一个狂人,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大唐文明,使那个精神殿堂更加璀璨夺目。李白是一个诗人,为诗而生,他的诗带着酒香带着仙气带着古往自文脉的凝脂,当你沉沉欲坠之时他会把你带入飘飘欲仙的境地。李白是一个天之骄子,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出李白的不凡来灌溉出茫茫无际的灵魂之势,也只有大唐盛世空气中弥漫着的富丽华贵和人文精神才能幻化出超凡脱俗的李白、高傲的李白、才华横溢的李白。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历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李白就是峰顶上最坚固的一块山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历的长江与黄河,那么李白则是波涛中的一股激流,凶猛、欢畅而不可阻挠;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历的太阳,李白就是叶片上浮动着阳光的那棵大树挺拔而茂盛。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诗中总是飘荡着酒仙之气,飘飘然如神仙。于是,他的诗就有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体魄。李白如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向我们展示了乐观人生、笑傲人生艰险的浪漫画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渲染了雄心壮志的磅礴之势、广纳百川的大气胸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倾泻出惶惶人生的莫畅快、豪情万里的高昂心态。大海的水,黄河的水,庐山瀑布,光是水,在李白的笔下就生发了这么多的情感,水的灵魂多么宏大高远啊。
李白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氛围,风格豪放,飘逸,洒脱, 想象力 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于是,李白才成了诗仙。而这些诗与他漫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漫游中,他汲取了大自然的乳汁,吮吸了中华人文的营养,他看到的太多了,历经的也太多了,于是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自高期许,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那些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痛恶腐败人等,对高力士之辈嗤之以鼻。当他辞官离京时,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行且吟,且饮且乐。正是有了这种狂妄的自傲,他才站在了云端上,俯瞰着世间的一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投入了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了人生的忧患,在高昂奋进的精神状态中固守人之本真,高唱着理想之歌向我们走来。夜因明月而生辉,日因阳光而明媚,诗因李白而辉煌。
关于李白的一生范文700字5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触摸那盛唐的尘土,在诗的世界里走进李白,走进那月色缠绕的低头思故乡;走进那影像叠重的对影成三人;走进那放浪江面的直挂云帆寄沧海的李白的心灵深处.叩响他的灵魂之门,感受他的心中丘壑!
在浮华与金钱交织的霓虹灯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之风吹得我们迷茫在生命不名一钱的彷徨世界.然而,凝望盛唐之雨,掷地之音让我发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长存.他扬帆出海,他凝望烟云庐山,他荡舟湍流之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之壮美把他的心凝接于瀑布自由迸裂的一刹那,镶嵌在心的最深处.流水不羁,任意东西,心的包袱得以解脱,发黑的葡萄才露出一点光泽,霜白的头发才摇曳黑的光辉.李白把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定格在自由自在的秀丽 山水画 卷里,不让污浊的泥淖玷污高洁的灵魂.也许他在物质上很穷,然而精神之上他却超越了众人,寻得一方净土安放自己的心灵.在山与水的交映下,谛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放歌轻舟已过万重山.水的灵动,带走了心的疲劳;山的厚重,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李白,你那洒脱的心灵让欣羡;你那不羁的仗剑天涯的豪情让人留念;你那大自然的放旷心胸让人追求!
漫漫人生路,昂首是春,低头是秋,时间的车轮悠悠.人生的仕途,为民为国,人的使命应崛起潜在于心的宝藏.他向往仕途,但又蔑视权贵,想追求自己心中的太平天地,然而命运总和他开玩笑.在那浑浊的官场,李白这支高洁之莲欲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办到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脊梁不能弯,处江湖之远也要昂扬阔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贬谪在李白的沉浮之船上显得那么分外招摇.失意之时,你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心灵平静的李白,行动浮躁的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徒以金樽之酒赶走失意之客,可乎哉?你成也金樽,败也金樽,金樽定格了你的心声!
李白,你那莲之高洁的品行留给我们思考;你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留给我们守你那金樽对月的豪情留给我们深思!
一代文豪,蓬莱文章建安骨!
千古豪情,青莲居士谪仙人!
穿越千年古道,诗语的李白,生命的价值在泛渣的空气里得到重生生命的意义在疲惫的床上得以休憩生命的力量在失意的凉风下显得那么活力四射.李白似风,春风归来遍地绿,生命之禾不得不绿.李白似风,秋风君临千叶黄,失意梧桐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四季里,永远不老的是这风,是你,李白.沉浸在你的诗里,走进你的心灵世界!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可以写出以下提纲。第一层: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第二层: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第三层: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以上为笔者对驳论文的写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广大考生积极借鉴,在考场上表现出深邃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的见解,决胜于考场。
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精选8篇范文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白的800字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相信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的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人,他们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你觉得沮丧的时候,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就像现在的追星一样,不过对于明星我好像有一点不够专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触动自己的心,而有那么一个人,不管经过了多少年,对于他,我有的只能是仰望,我愿意追随着他的脚步,虽然不能追上他的步伐,但我还是希望多多少少的可以重复他的足迹,他就是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一次读的他的诗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知道当初是因为什么就简简单单的喜欢上了这首诗,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它用最为常见的场景刻画出了那份看不见的思乡之情吧,直到现在,每一次因为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离开家之后,我总是会望着月亮思念我那遥远的家乡,想着千年前的那一晚,李白是不是就如现在的我一样,在一个离家的晚上不知道将自己的满腔思念如何寄回家乡,看着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虽然后来描写思乡之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它永远是一朵耀眼的玫瑰。而他后来的很多诗对我而言都是一颗颗在珍贵不过的珍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像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比比皆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这样一个潇洒的人,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不崇拜呢?
当然不是所有人心里都会像我一样装着一个古人的我的好朋友就和我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李白不过是一介书生,虽然他并不否认李白的才华,也羡慕他的潇洒,但众所周知,对于社稷江山,他并没有多少野心,我的朋友他钦佩的是将军项羽,即便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也称得上是一代英雄,我不觉得他说的有什么错的,观点不同不意味着就要抨击对方,有时候就因为有所不同才会激发深交的兴趣,,所以我也同意项羽是一个英雄,但我也同时觉得他缺少智慧,其实偶像并不是完美之人,人都说“人无完人”,偶像也是一样的。
爱李白,爱着这份诗意。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颓废下藏着孤独、寂寞,但最多的,还是那种解脱。
李白早已挣脱了世俗的束缚,挣脱了那一幅幅无形的枷锁。他已经明白,时间的一切烦恼,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他决意,放下。从小便乐天的他,在仕途受挫后便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应去的方向:斗酒诗百篇,眠于酒家,与诗为伴。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坚信,诗人,是他最合适的人生道路。的确,只有诗,才能道出他心中的愁绪,只有诗,才能给他灵魂的解脱
所以他不再追随功名,他的生活,只剩诗、酒。他的创作,无关功名,只遂诗意。
看,诗意给他灵感:无论是幻影还是实景,无论是浪漫还是孤愁,一切的一切,李白用一杆笔、一张纸,尽数倒了出来。他将百味情感冗杂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赞叹,有浪漫,有实际,有惋惜……他,是诗意附体,他,是诗仙无疑,诗中有他,他中有诗。
我心中的李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那便是游遍祖国山河,沉醉其间,高歌一曲,岂不美哉?有美轮美奂的《登金陵凤凰台》;有险峻曲折的《蜀道难》;还有清明孤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心中的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情操。这时间,既然已是不如人意,何不用想象和诗句,将它在笔下描写得更美好?皆因李白是位诗人,且是位乐天派的诗人。于是瀑布便“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月亮便“月下飞天镜”,而晕呢,便也“结海楼”……李白的想象与浪漫,使他赋诗一首,世间万物俱已失色。
我心中的李白,散漫的外表下是不羁的灵魂。他不需要管束,不管是谁,就算“天子呼来”,也照样“不上船”。因为管束,早已偏离了他胸中的那一片热忱;因为管束,早已偏离了他胸中的`一腔豪情;因为管束,早已成为与他对立、与自由开放豪爽的他对立的事物!于是李白不要管束,他只要活给诗、活给自己。他,确是不羁的。
当历史的铅华渐渐褪去,我看到了李白。他一身布衣,提浊酒一壶,正对酒当歌,高呼着“人生几何,今朝一醉方休!”
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李白。
最为史上最有天赋的诗人,你永远无法探知李白内心的全部,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静静的去品味他的作品,静静地去感受这位伟大“诗仙”的灵魂。
无关功名,只遂诗意。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整个盛唐有人说像你这的大诗人几千年才出现一个,可像你豪迈的人格,飘逸的诗,前代没有,后人也无法及。你是一代诗仙。
你生在盛唐,盛唐成就你豪迈的诗,你飘逸的诗意造就了盛唐一个高度,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一壶酒,一轮月,一个你,站在高高的山峰,让微风吹起你那青衫。任凭后人用企及的眼光看你。
我读着你的诗,追寻你一路。那时你也是年轻气盛,有着和杜甫一样的报国之志——“致君尧舜上”。那天你面对着皇帝的征召,你高喊“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的你意气风发,你以为从此你可以一展抱负。可你错了,玄宗看中的只是你的文采,你只他的御用诗人。过久了你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于是你和酒一起醉得一塌糊涂,你在金殿上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可就是这一醉你丢掉了世人看好的前程,被赐金放还的你骑着白鹿畅游在天地之间,豪放的你依旧吟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慰开始山水的生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你路过庐山瀑布的天马行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你在黄鹤楼送友孤单的身影;“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你登金陵凤凰台的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你过巴蜀时的艰辛!
我读着你的诗,和你走在那放还的的路上。可依旧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你为何要借酒消愁,为何要长醉不复醒?可你借酒消愁的你愁绪满怀,就如你要用剑斩断那奔流的水一样,水依旧奔腾不息。是什么让你的烦劳丝悠长悠长?我的诗人是什么让你这般愁苦!
漫步河畔,我看见了一身素衣的你,注视着怅望江天的你。“恰似飞燕倚红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你苦笑,泪水无声滑落,你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的燃烧起来,呵!自己多么无知,四出巴蜀,挥金巨万,万里江河,游履邑遍,
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已注定自己的一生在荣华富贵中,可“太白金星”又怎样?
满腹经纶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对李隆基的一句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有一根弦突然被愁苦的一代诗仙拨动。
一滴墨滴在纸上。
我赶紧用毛笔修好这个“李”字,又在后面添上了一个“气势非凡”的“白”。
我凝视着眼前这张书写着《将进酒》的宣纸,不禁又浏览了一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的目光落在了署名“李白”上,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回荡着,不断放大,放大……
李白,他的思想,他的诗,甚至他本人,就像一匹矫健的野马,时而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奔驰,时而又在怪石嶙峋的高山上攀登。他既爱把自己囚禁于文字之中,用笔抒发他的豪迈、忧郁、苦闷、愤慨;他也爱游山玩水,天门山、庐山、天姥山、三峡……
他重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乐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我更喜欢他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李白,你不能不被他感染。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气魄,那“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狂放,就足以配得上 “诗仙”的称号。更不要说他对权贵的蔑视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何等的气度!
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我常常会因为他的某一首诗而去追溯他的经历,于是便知道了“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故事,这些,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景仰。
生活中的我,也曾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过,也曾为一些烦恼惴惴不安过,也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哭泣……可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想起了李白,想起了他的诗,这些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是啊,比起诗人的经历,我的这些,又算什么呢?
听于丹老师说过:李白有一对翅膀,一边是酒,一边是诗,他可以凭借诗情酒力,从高山上飞越而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果能像李白那样大气,豪迈,自信,不拘泥,我想,我们定会展开隐形的翅膀,朝着理想的目标飞去……
想着想着,李白似乎从那宣纸上活过来了。
于是,我更爱李白。
说起"李白"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许多人都爱读他写的诗。我对他的理解也很深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享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祖籍是陇西郡成纪县,出生于蜀郡绵州冒隆县。李白逝世于762年,因病卒,享年61岁。他为后人留下了诗文千篇有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诗数不胜数,人们世世代代都在吟诵。
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的是《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与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抡送我情。”意思是说,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这首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关于李白,有一个故事,叫“李太白跳月”。故事讲: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亮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那边半个。它为什么会分成两半?这之间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正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做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性,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弄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李白还有许多故事,他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灯下沏一杯茉莉花茶,茶香清幽浓厚。我坐在桌前,翻开你的诗篇,走近千年前的你。绚丽多姿,豪迈瑰丽,你的一悲一笑,一喜一怒,一悲一叹,无不从扉页中一一跃出,闪现在我的眼前。
你像是云中的仙子,不知从何出来,衣裙飘飘,风骨清朗。凡是有酒香之处,必有你驻足的身影。在野地、在别墅、在驿道边,或小酌,或豪饮,尽兴了,挥毫泼墨,不亦乐乎!
“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你醉眼惺忪,画牡丹为美丽的少女,与你一起欢歌起舞;让清风为你吹奏,素月伴你推杯换盏。何其酣畅,好不痛快?
清晨,你登州远行。千里之地,对你不过弹指之间,你高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豪情动江海,潇洒满关山!
你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登庐山,你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上蜀道,你摇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们刚刚发现你的踪迹,听见你的笑谈,不想,你又飘然而去,在别处听松涛、观云海、赏日出……人们不寻着你,只听见你留下的遗传传千年的长叹,一篇篇不朽的诗篇!
喜欢你的人们想尽办法请你,于是就有了汪伦与你的故事。汪伦奉上价值的美酒佳肴,盛情的款待你,山野村夫的真情也感动了你。汪伦踏歌相送,你终于禁不住泪洒千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对朋友也是一片至诚,炽热如火啊!
可是当朝的权贵,你又是一片真性情。当唐玄宗李隆基想要你为他写诗为乐,你故意似颠如狂,朝其所有,让皇帝和众臣为你磨墨,让皇帝的爱妃为你脱靴,弄得朝野皆惊,何其痛快淋漓!你付之一笑,挥手一笔,顷刻间,一篇皆灰飞烟灭,只剩下你,定格为永恒,刻进历史的长卷,随滔滔时光洪流雄浑而来,伴历史的脚步,潇洒奔向未来……
今天在21世纪的高楼大厦里,在钢筋混泥土包裹的城市的一隅,一位12岁的小女孩正细细的看你,读你,如醉如痴……
夜已深,没有风。只有“滴答”的钟声陪伴。茶香清幽,诗韵悠长,我已失眠。失眠的我伴明月而轻轻私语:“李白,我想对你说……”
从古至今,诗依旧是让人所欣赏、所赞扬的。在古代,你无法想象出有多少人想要报国却无门时的悲愤与哀愁。“诗仙”李白便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回望盛唐时,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李白啊!李白的诗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就连杜甫也对他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
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着我们多少人想要上进的心!我想大概也只有性格豪迈的李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让我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拥有一颗自信的心,但也并不代表要过于自信。
李白的一生,可谓是非常艰苦的。他向往为国建功立业;深切关怀着时局的安危。可在他进入官场时,却被里面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他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可笑的是,际遇的颠簸和灵魂的煎熬却成就了李白。
或许用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人的一生想要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全无可能。此时若不感慨,更待何时?
我想,一个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散发其特有的光芒,李白大抵也是被世事磨砺罢了。是啊,每个人都会接受这一场特有的洗礼。
现如今,恐怕有许多人向利益权贵折腰。可,李白却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无不显示出他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
仰望诗仙,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所以,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所当然的!
学生时代有许多李白的诗伴随我们左右,就如曾学过的《行路难》,有这样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每当我们念起李白的诗来,都会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名字、他的诗能流传至今,都是有价值存在的。
如今的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要摆正好自己的态度。切记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了利益而折腰,要知道,人是有尊严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赞李白,叹李白,咏李白,让我们以傲然的姿态去迎接明天,让我们以自信的笑容向远方前进,让我们以一身傲骨奔向终点!
李白是继庄子、屈原以后的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 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在诗篇中达到高度的统一, 把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应了解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 现存《李太白全集》30 卷, 除赋、序等文章外, 有诗九百八十余首。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小部分。在他死后不久, 他的诗歌就已经“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 。就从这余下的十分之一的诗歌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并且以他在唐朝由盛转衰, 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 形成了那种坚持进步的理想, 反抗黑暗现实, 相信自己才能, 鄙视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在李白诗歌中, 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达到高度的成熟。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在反庸俗和追求理想的斗争中展示了比屈原更为深刻的矛盾, 更为强烈的快乐和痛苦。因而李白的诗比屈原的辞所概括的生活更深更广, 他着眼的不是一个集团, 而是整个时代。屈原主要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独白, 表达了政治上的失败而产生的痛苦与矛盾, 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渗透到一切主题中去, 接触到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 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浪漫主义诗人中, 李白是伟大的, 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有着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正是从诗人的种种浪漫主义手法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在我们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时候, 应该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元稹说李白的诗歌: “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描写客观事物, 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 黄河奔腾咆哮, 冲决一切, 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 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 一泻千里的江河, 奇险挺拔, 高出天外的峰峦, 都表现出冲决束缚, 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二) 抒发主观感受, 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 渴望摆脱羁绁, 腾风凌云, 得到自由。他高呼: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 “摧残槛中虎, 羁绁 上鹰, 何时腾风云, 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 ; 受诏赴长安时, 他高兴万分: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长安三年无所作为, 最后又受排挤, 他在诗中大呼: “时清不及英豪人, 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 ; 他憎恨权奸, 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 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 要求恢复祖国统一, 就在诗中表示: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的沉痛诗句。在李白的诗歌里, 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 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的束缚。当时律诗正在兴起, 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七律只有十二首, 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 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 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 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 长短错落, 变化多端。如“噫, 吁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 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 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 “又如长江, 浩浩奔放,千里一泻, 来势犹壮。”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一) 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 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 在李白笔下, 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 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 开展大胆的想象, 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 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 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 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 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明月, 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 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 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 政治失意, 感到孤独时, 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 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 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 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 夜台中没有李白, 你卖酒给谁呢? 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 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 特别是老人死后, 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完全合乎情理。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 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 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那就变成笑话了。” (《鲁迅全集》第六卷185 —186 页) 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 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 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 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 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 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 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 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 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 李白运用比喻,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是抽象的, 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 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 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 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 比喻友人送我深情, 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 比喻愁情不断, 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 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 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 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 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 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 余味无穷。值得注意的是, 在李白的诗中, 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 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 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 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 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 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 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 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 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 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 昏庸腐朽。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 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 不假雕琢, 又活泼生动, 音节和谐, 颇有民歌风味, 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 而是经过加工提炼, 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 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初看如脱口而出, 明白如话, 但若深入下去, 便觉意味隽永, 经过千锤百炼, 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 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后传响, 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 心情之舒畅乐观, 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 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李白是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留名千史至今还家喻户晓的“诗仙”,那么他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想问下面我精心整理了李白高考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行路难·其一》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李白《望天门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李白!
一位老者,在俗世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中留万年芬芳。
是谁,立于如梦盛唐,却只求一醉冷月轻王侯?是谁,玉碗频换,酒兴正酣?又是谁,花前月下清影里,举杯开怀对婵娟?梦中扑朔迷离的人影正演绎着一个时代,一个朝廷经历的种种巨变沧桑,留下一串叹息感慨。一匹青驴,一袭青衣,这人到底是谁?
李白?你说这人是李白?印象中好酒贪闲的一介农夫竟会如此诗意洒脱,豪迈奔放?我不信。
然而,当梦境再一次临来,那袭青衣越靠越拢,还来不及看清,就被他一把入他的世界。我看见他在山边亭中与友对饮,同论当下王朝是兴是衰。我听见醉人拉住他的手,大声呼着的名字,竟是——李白!
没错儿,正是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他见证了盛唐繁华的景象,也见证了朝廷黑暗的一面。他放荡不羁,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疾。他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豪迈与潇洒。他将一切见证铭记在心,深深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终于,他放下包袱,放下官场名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五岳巡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秀才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飞扬的船桨打破江面的平静,激起的浪花淹没了我对你无知的踪影,土地鲜花的芬芳,和着柔柔的风,弥漫,飘散,浸入我心,深入你远望的眸子里。。。。。。
正是李白,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无时无刻不用真情拥抱生活。酒醉凝望敬亭山,悠然吟诵”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带一身花香,集一身雨露,九曲回肠。
正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恃才无羁的性格,消融了曾经有过的无奈,痛苦与彷徨。天马行空訾意汪洋地在大自然中穿行驰聘,接受阳光风雨的洗礼,吸纳着山川大泽的灵气和魂魄,任凭气势不凡的诗作在山水怡情中喷涌而出。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
我心中的李白
有这样一个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这样一个人,雄奇豪迈,潇洒一生;有这样一个人,有酒必有诗。这个人就是李白。
李白诗风感情炽烈,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放,有对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深情厚意;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凌云。
就在力=李白春风得意之时,一道圣旨更是让他跌入“京门”。他大摆筵席,方圆三百里,大喝三个星期,这位小有名气的一代传奇便踏上征程作为翰林大学士走马上任,拉开了他在京城生活的序幕。
进入京城,他便广结善缘,吟诗作赋,一时间名声大起,在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李白的大名。唐玄宗也对他宠爱有加,邀请他进宫饮酒作诗,得意的李白不知道那将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跌宕。
进入宫,李白酒过三巡,竟然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让杨贵妃为其磨砚,殊不知官场之道,唐玄宗闻后大怒,又一道圣旨,一代天骄,就这样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后,毅然离京,开始了他云游四海的生活。
离京后的李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周游各地,他边走,边玩,边赏,边唱,边写,他以那文辞自然奔放,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赢得广泛赞扬,2000多篇诗流传颇广。
然而,在安徽,这位经历无数困难,无数升落的诗仙却永远的走了,只留给世人那一篇篇千古绝唱。
两道圣旨,造就一段奇迹,我要感恩唐玄宗,如果没有你,李白不会周游各地,成为豪放派诗人的代表,可以说,是那两道圣旨,成就了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激越高昂,唱出了属于自己的自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李白是80%学生都会用的作文素材,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写的很好,那么怎么样写才能让你的素材不落俗套呢?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驾着小舟一路飘摇,忽闻山上有人吟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错,正是诗仙李白,这无疑是把山夸大了,姑且不论山的高低,这“恐惊天上人”就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可当孤灯夜下再抬头望天时,才猛然顿悟其诗歌的精妙韵味。我想,也就李白,也只有这豪放不羁的诗仙,才可写出如此耐人寻味的诗句。坐在摇摆的小舟中,嘴中还在念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轻舟载着我摇摆漂流,我的思绪也在脑海中翻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成者往往如此。
3 、那时花开(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决无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要事权贵”的豪迈!
“那时”,陶潜看不过官场的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殃,他决无低沉自践之话,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义气!
“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他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
“那时” ……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要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 话题:得到与失去
在那样一个皇命大如天的时代,何人不畏惧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独树一帜,带着西域狂放洒脱的气质,拒绝了 “ 摧眉折腰 ” ,他 “ 举杯邀明月 ” ,洋洋洒洒为后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芸芸众生都为之一惊。大唐盛世的诗坛需要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李白。 —— 话题:个性的张扬和社会的需要
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 —— 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 —— 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2003年河南满分作文: 李白的泪水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点评:本文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一句诗“恰似飞燕倚新妆”为切入点,与李白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对话,巧妙不失自然,虚幻而又可信。一句“恰似飞燕倚新妆”,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与李白的疏远,而听信爱妃,误解李白,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更可贵的是,作者由李白而屈原,由屈原而比干,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作者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并且发人深省,催人猛醒。
本文不仅句句入理,而且字字关情,作者深沉的感叹和惋惜充盈字里行间。题目“李白的泪水”委婉含蓄,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有几分悬念,几多无奈,几丝叹惋,而且本身就蕴含着作者自己的一把辛酸泪。文章末句“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从结构上说,这一句巧妙点题,使文章有开有合,有放有收。从内容上说,虽则十几个字,却沉甸甸的,一个“低”字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深广的忧郁,而“哪一滴”又形象地告诉我们,流下辛酸泪的何止李白一人!
没有李白的盛唐
曾寄情滔滔黄河,浪卷泥石一去无返。
曾寄情茫茫辽野,柔枝纤叶匆匆折断。
曾寄情浩浩夜宇,烛泪滴落昼笑夜短。
曾寄情朗朗明月,阴晴圆缺人生惨淡。
天下何其广,江山无容我。
携一壶酒一铁剑便无所忧无所顾行走天下。他的眼中,看不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文字,却明白何时该醉何时该醒。太平盛世,他知道他该着镜端详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偏偏要在这本应醉生梦死的时代去滥竽充数,做一个背道而驰者。他忘记了他所有的潜台词,他只是那样随自己意愿去做一切事,不管是驰骋官场还是浪迹天涯,不管是笑傲文坛还是寂寞江湖。他本是演错了角色,唱错了台词的“盛唐”过路人,而就因为他的遗落尘埃,掀起了谁也无法阻挡谁也无法平息的文坛狂潮,就因为他的不羁忘世,什么王侯将相什么君帝圣皇都不重要了,只有他才能支撑住“盛唐”这个名字,只有他才敢傲视唐宋千百文豪!
就因为他是李白。
挂冠而去,没有眼泪,没有目的,没有怒火,没有叹息。
只剩下无处宣泄压抑了数不清日子的残篇,还有久违了的月夜舞剑,秋叶纷飞。
他的脑海中,悲切,战争被流水冲散,只记得浪漫。
就让他再无名分的浪漫下去,有没有结果,我们早已看到,诗妻剑子,伴他走过今生。
摘要的我们在评价李白成就的时候,说他在文学上是继屈原之後,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但纵观李白一生,从25岁出蜀到62岁病逝当涂,他所追求的是其「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而不是钻营於「俪采於百句之偶,争价於一字之奇」(《文心雕龙》)的文学成就。然而诗人一生的政治理想却无法实现,终而违心地以「诗人」之名流传於後世。我们提起李白在政治上的相关方面的时候,总会叹息地说他是「怀才不遇」,但是李白是否怀才不遇呢?本文尝试从李白一生的际遇以及他的一些诗文中探讨这个问题。关键词:李白;文学;政治;怀才不遇前言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後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白留给後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是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闻名於世的。然而作为盛唐时期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融入了他的一生。在他的心中也有对於功名的强烈渴望,李白这一生的仗剑出游的路线,结交的人物以及写下的诸多文章和诗歌,实际上都含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可以说李白这一生是汲汲於功名的,以达到封妻荫子的,名垂青史的目的。可惜的是他在盛唐的政治史上,却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他(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做出重要的成绩,也没有留下重要的政论著作,我们也无法证明他在政治上的实际才能。」(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二节)一、盛唐的李白李白一生处於盛唐时代,大概与唐玄宗相始末。开元天宝时期,大唐帝国国势昌盛,「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新唐书,食货志》思想开化,政治清明:「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後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开元四年十二月)李白少承家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思想开明,儒家为主,糅杂道家,参以法家纵横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熔於一炉。所以,在李白身上始终体现出来的是多元的人生价值观,而非单一的。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影响著知识分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好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李白也不例外,从青年时代便已发下以布衣直取卿相的宏愿。二、干谒之路高蹈不群的李白没有由可取考试的道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是通过「干谒」的途径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上韩荆州书》)李白希望通过「定价於君侯」而受到当权者的赏识进而达到出士的目的。为此,他抛却了「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初衷,游走於权贵之门,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干谒权贵。然而事与愿违,李白并没有受到权贵们的青睐。纵观李白的干谒文章,《上安舟裴长史书》《上韩荆州书》《为宋中丞自荐表》这些文章中,煌煌之言,铺展排比,酣畅淋漓,但是,我们从中却看不到他对於「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的详细阐述,比如天下大势的分析,民生疾苦的陈述,或者是治国用世的具体方略,这些方面,他都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相反的,充斥於这些干谒文章之中的是诸如「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这样的违心的逢迎和吹捧。即使在述及自己的大志与胸怀时,李白所多次提到的还是他的高尚品德和文学才华,「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对於他的「王霸之略」和「纵横之才」在这些干谒文章中也是难寻踪迹,而对於国计民生的应对方略,更是只字未提。因此从李白的这些干谒文章来看,他的干谒之路难以成功自有道理。而对於他是否具有超人的政治才能的问题,也必须置案存疑。三、任侠之才盛唐国势造就了一代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频繁的破土开疆也带给了国人尚武任侠的精神,而李白尤其如此。「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七》)盛唐文人都是已天下为己任,不平则鸣。相传李白在路见不平的时候便有「手刃数人」的经历,而在《侠客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经历虽然写的是战国朱亥,侯赢等上古侠客,其实也暗合李白自己的经历。李白也多次歌颂「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语)的荆轲,并且表现了一种心向往之的心理。但这种游侠刺客的行径并不是政治才能的表现,高超的政治才能表现在能够一眼洞破当下社会的国际民生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对症用药;能在多方的矛盾之间游走自如,保身利民。然而这种任侠的才能并不能真正帮助李白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当时虽然处於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但依然普遍存在社会矛盾的现象,藩镇割据隐含外乱,封建压迫与割据隐含内乱,这一切社会现象与社会隐患,李白都不能及时察觉,只是单靠一时的意气风发地杀尽不平人,实在不是一个杰出政治家所应具备的才能。四、风云际会李白一直都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他曾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归因於奸臣当道,贤能受阻,因而愤然写下「只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样的诗句。故而他一直都追怀刘备三顾茅庐,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往事,而对诸葛亮,乐毅,荆轲这些谈笑封侯的人也是倾心相慕。李白心怀王霸之略,但後来被当作文学侍从被徵召入京,虽然有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味道。但毕竟翰林供奉时期的李白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近唐玄宗,如果在当文学倡优,制作诗词之馀,将自己的满腹经纶示与明主,这未尝不是实现政治理想的捷径?可是李白并没有这样做,他让唐玄宗对他青睐有加的是其「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文学才华。「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馀章,帝颇嘉之」(《旧唐书列传140文苑下李白列传》)关於官居翰林供奉时期李白做了些什麼事呢?御手调羹,力士脱靴,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可见李白对於翰林供奉的职位是很踌躇满志的。试想如果李白真有满腹经纶的政治才学,那麼在三年的翰林供奉职位中,如果像东方朔,淳於髡之类的人物用另外一种方式以干人主,也未尝不可。可是李白并没有这样做,从这方面又可以看出李白其实缺乏长远的政治目光与卓越的政治才能。三年的翰林供奉中除了写出「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外,在政治上其实并无建树。最终落了个「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的下场。李白自请出京,唐玄宗也认为他不是「廊庙之材」,这可谓一语中的。五、文学倡优从文学方面来看,李白自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唐才子传》),幼承家学,自小以「司马相如」为榜样,曾许下「做赋凌相如」的豪言。李白在仗剑出游到江陵的时候,其仙风道骨以及诗才就受到当时有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的赏识。「前礼部尚书蘇公出为益州长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隐居寿山的时候,也受到武後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赏识,并招为孙婿。一进长安时,贺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难》更惊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的玉真公主和吴筠道士对於李白的文学才华也是极为赞赏的。「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钦。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门」〔李阳冰《草堂集序》〕,「以诗著名,召入翰林」(《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从这些可以看出李白的文学才华在当时极为著名的,而且也受到广泛的肯定,但这些仅仅只是停留在文章这一面而已,即便是玄宗皇帝也很赞赏他的才情,对於他的「量才授职」方面也只是文学倡优,而并没有将李白当作「廊庙之材」来使用。结束语由此可见,在文学方面,李白的才能毋庸置疑,而且他文学方面的才华也得到了众多仙朋道友,达官贵人乃至皇帝的赏识,所以并不能说是「怀才不遇」;而在政治方面,可以看出来,李白并不具备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应有的眼光和手段,虽然他的这一生汲汲於功名。也就是说在政治方面,他并没有「怀才」所以也谈不上「不遇」。因此对於李白来说,是谈不上「怀才不遇」的,不管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参考文献[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周勋初、《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李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4].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6].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7].康震、《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人文杂志2002第3期、92页 木柳书屋欢迎您 、26页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康永 摘要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山水诗。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李白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充满了一种人文、历史、地理和强烈的自我文化意识,使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李白山水诗选择了“感物”的路线,摆脱了玄言,回归情感,情景交融,把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美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文化高度,对山水诗变体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的痴迷程度。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可以看出。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彩与绮丽。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黄河、长江流域。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李白与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李白写山水诗首先是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上。李白热爱祖国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其次,是因为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再次,是因为受到二谢的影响。李白深为感佩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还有就是受孟浩然的影响。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 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了。到了唐代,人们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第一,宏放高远。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都是其写作题材;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 ,“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 第二,意象飞动浩荡。这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望庐山瀑布》二首)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说的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再谈谈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 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 。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四、李白山水诗的语言特点 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脱胎于南朝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欲倒非人推”,随意挥洒口语,更见性情的放旷。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总之,一句话,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的窠臼的。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 第05期 。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 5、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