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知行合一论文及作者

发布时间:

知行合一论文及作者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行合一论文

知行合一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知行合一论文结合自身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论文素材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这篇文章,我们学校也要写,等我写完了再上传

知行合一的典型代表就是王守仁了,明代著名大臣,心学的创办者,和孔孟朱并称的圣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ps:我记得小学课本里说到过王守仁盯着竹子想看出真理的事,一直嗤之以鼻-_-#)王守仁从小有当圣贤的志向,即使不被重用也一直刻苦追寻所谓的“理”,即使面对一切困苦也坚定前行,可朱熹的一句“存天理、去人欲”困扰了他多年,“欲”在心中,那“理”在何处?最终历经沉浮的他幡然醒悟,天理即是人欲,从此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的心学诞生王守仁用一生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传奇。他的高风亮节被世人所传唱。纯手打,参考了《明朝那些事》

知行合一主题论文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行动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的验证,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无上箴言。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大意是: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此句说的不正是知与行的关系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着。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涨才智和能力。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先知而后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身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记得刚上初中时,一时间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制定了却没能去做,学习自然不会进步。后来,爸爸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向我讲了这条格言。他说:“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知与行结合起来。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行又会进一步促进知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快的进步。”爸爸的一番话,不仅使我醒悟,也因此让我喜欢上了这条格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发现了很多人因为做到“力行”、“审问”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为春秋著名的学派。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无数实例证明:那些仅仅靠书本获得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除间接经验外,还可在实践中获得。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按我喜爱的格言去做。努力学习各个科目,做到广泛的学习;节约每一分每一秒,少与同学打闹,多看一些各种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请教同学,弄懂为止;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加以分析,独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对待知识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无论要实现这些事情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下定决心做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排斥虚伪、拒绝空想、亲身行动,得到最正确的结论,获得丰富的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知与行,知识与行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积极行动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辉灿烂,使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熠熠生辉。

作文如下: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实践行动。因此,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指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与实践行为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知道中有行动,做中有知识。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部分”。“知与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识与实践脱节和“知而不能”的现象,突出地将一切道德归于个体的自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