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格式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关注计 划 生育也只是近来的事,这 得归功于网络上无数关心计划生育的 写手们的不倦努力。 在搜集了一些信息和文章之后,我的 好奇变成了惊奇,情况比我原先想象 的要严重许多!并且,最让人担心的 方面,恰恰是我原先最忽视的方面。 所以我搜集了一些网上的文章(片段 ),希望每个关心汉族命运的人都能 看一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拯救我们民族 未来的行动中去。 这些文章并非精心挑选的,它们只是 随意拣取的产物(当然也有一定的提 炼),数量也不多,彼此类似的文章 相信大家看多了也会烦的,所以有兴 趣的朋友不妨去网上搜索更多的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指向原文的链接(可 能也是转载的),大家可以从中获得 完整的内容。也希望文章的作者能体 谅我的(转载)行为,毕竟,我们都 关心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 最后,也希望斑竹能够手下留情。毕 竟,离开了民族大树的庇护,你我都 会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风雨飘零。 以下是转载的内容: 首先是官方统计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 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 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 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 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 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 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 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 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略)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 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 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 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注 :200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 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 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 15.88%。 ……(略) (旁白: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汉族只允许生 一胎,而少数民族则可以生二胎。所 以理论上讲,在短期内,少数民族的 人口增长率应该是汉族的两倍,最多 也不该超过三倍,但实际情况却是八 倍。 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很容易迷惑人的 感觉,这其中也包括汉族自己。但我 们必须注意到,老龄化、失去生育能 力的人群对未来的人口是没有贡献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到五周 岁的婴幼儿人群,就会发现,汉族在 其中的比例仅占58%。这意味着,再 过二十年,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在 20到25的青年人群中,少数民族的比 例将高达42%。相信二十年后我们中 的许多还在人世,届时我们要靠谁来 养活,难道是占总数42%的少数民族 青年吗?还有,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 ?他们会经历南斯拉夫曾经经历过的 血雨腥风的一幕吗?)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汉族的严重危机 我家所在的地区,我读小学时,那所 小学有100多学生,几年前小学已经 撤除,仅有的十几个汉族孩子只有去 附近的少族学校读书。一个少族村子 的年轻人人口数量比五、六个汉人村 子的年轻人都多。一些少族混混,经 常偷汉人的东西,甚至发生了杀害两 户汉人家庭的案件。而这些在我小的 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我还能 说什么?计划shengyu继续吧,我们 离灭亡不远了。20年后会是什么情况 ?我不敢想象。历史上东北,外蒙, 新疆地区汉人消失的命运,又要落在 我们的头上了。祖辈为了祖国的疆域 奔赴边疆,吃的苦受的累这些都不说 了,但是他们的子孙却过着生命和财 产得不到保障的日子。而且我们在上 学、考试、考公务员等各方面,都是 倍受歧视。 我的心在流血!今天跟网上认识的一 个只有16岁的汉族女孩聊天,她也是 我们那个地区的,我惊人的发现,小 小年纪的她都已经意识到了汉族的危 机,她们一个班50多个学生,只有4 个汉族孩子!!!跟我读中学时的情 况几乎完全相反,那时一个班最多也 就4、5个少族学生。但是我们的大老 爷们,他们又在想什么?我们这里的 当官的都是些靠关系上台的草包,他 们对汉人的危机麻木不仁,他们只知 道权,钱,和女人、酒、吃喝玩乐这 些东西。 我不想坐以待毙,我要尽我努力挽救 可怜的边疆汉族百姓,但我力量微小 ,我真的做不了什么。那些生活在内 地的汉人同胞,你们是无法体会到一 个边疆汉人的痛苦的。但我希望你们 也能重视我们的遭遇,救救我们!否 则祖国的边疆无汉人了,结果会是什 么?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 对于这一点很是忧虑,据估计可能目 前的百分比已经降至90%以下。国父 孙中山曾经说过“许多曾创造、曾拥 有过世界先进文明的种族都已灭亡了 ,我们之所以没有被人征服,没有被 亡种,乃是我们人口众多。” 的确,在相当长的时候里我们将数量 作为一种优势使民族得以兴旺,人类 文明的最优秀部分得以保存。但是, 目前的汉族政策----计划生育已经给 局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汉族未来的人口比例取决于现在出生 人口的民族比例.比如.汉族生一个. 少数民族生两个那么少数民族的人口 出生率就是汉族的两倍.少数民族将 以百分之八人口生育百分之十六的新 生婴儿.百分之十六就是未来的少数 民族人口比例.而百分之十六少数民 族人口又会生育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 婴儿.而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婴儿又 是未来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如果现 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民族政策长期不 改变.不久以后汉族将不再对少数民 族拥有多少人口优势.是确定无疑的. 到那时.随着汉族人口优势的不断消 弱.进而带来汉族在文化.经济.政治 优势的不断消弱。 汉族不灭之迷--繁衍的作用 中国特别是汉族可是个多灾难的民族 ,历史上数不清楚的天灾人祸,几乎 把整个民族葬送。而比内战和天灾更 可怕的有意识民族灭绝政策更危险, 但汉族就是这样挺过来了,发展成世 界第一大民族。 汉族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善于把其他 民族融合到汉族对民族的发展功不可 没,但这些恐怕是不够的,因为融合 总是人数少的民族融合到人多的民族 ,如果汉族人口相对少的话,不但不 能融合其他民族,恐怕自己都有可能 被融合。 那汉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 就是自己繁衍的作用了,汉族从很早 就对人口的繁衍有很大的推动,后代 众多是被认为幸福和骄傲的事情,反 而后代少就不好了。在这样的动力下 ,人口的繁衍总是填补了损失,不断 的发展起来。 民工荒,拉开中国人口危机的序幕 -----大预言,为你描述今后30年的 人口形势 &胡鞍刚 正当 计 生 委 专家声称中国的劳动 力依然总量巨大、人口红利还将持续 20年时,令无数专家始料未及的是, 一场席卷沿海和大中城市的民工荒愈 演愈烈,曾经被人们认为无限丰富的 廉价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虽然眼下大 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劳动力 供求矛盾转变的真相,而且总有人相 信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无 论人口专家如何解释,事实却将证明 :近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将不 再是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而 是趋势性的、总量的。 “民工荒”,终于正式拉开了中国人 口危机的序幕。 大陆内部的汉族人口比例在逐渐的减 少,已经从20年前的汉族人占94%, 到现在的91%。3个百分点,这么一个 大民族的人口比例在一个国家内发生 变化,从人口增长概率上看,实在不 可思意。如果从具体的控制人口政策 上看,就可以轻松的理解了。原来控 制人口的政策汉族与其它民族不相同 。这样应该是违背了种族平等的人类 基本原则,不知为什么在大陆能通行 。它还违背了另一个更普遍的人类原 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知大陆的那 些什么专家,为什么在这些最基本的 问题上一言不发。如果一个国家在危 机时刻,人人都需要付出一些东西, 这些付出是不应该因种族不同而有所 不同的,如若不同就有种 族 歧 视 之嫌疑。种 族 歧 视又可以理解成 种族优待,二者是等价的。在关系种 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上,种族之间的政 策必须平等。 大陆的其它民族从20年前占6%,到现 在的9%,人口比例增加了50%。这个 变化是极大的,将对大陆产生深远影 响。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考虑到人口 增长惯性,假设从现在开始大陆各民 族实行一样的人口政策,各民族都认 真贯彻。50年后,其它民族的人口比 例会继续增加到15%。然后各民族之 间的比例基本稳定。但如果继续因民 族不同而生育政策不同,那么结果是 不可思议的,也许会到某个时候汉族 人口只占人口的一半。如果真有这么 一天,那么大陆的问题就会多如牛毛 。不可开交了。 战争动员能力的下降。虽然大陆人口 比较多,但是,由于大陆的一胎制, 会对大陆的兵员产生毁灭性打击。未 来招兵看来是很困难了。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都有独子不征兵的传统。 独子政策对国防安全是个极大危险。 一旦爆发战争,独子的怯阵,父母的 担忧,将使军队无法完成任务。并且 ,反战的势力会极其巨大,使国家变 成政策,变成懦夫政策。会使国家变 的软弱可欺。 在和平时期,兵员相对好征,在非常 时期就难了,并且阻力极大。这样也 给许多家庭带来的担忧与不安极大。 另外 交通意外和凶杀等,对独子家 庭的打击也是残忍和无法弥补的。总 之,人们的痛苦可能性会相对的大一 些。 因为,汉族搞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 基本不搞,因此,少数民族生育的后 代就多,当兵愿望也许就会大一些, 反对当兵的愿望会弱一些。而汉族人 几乎都不愿意当兵,因此,少数民族 的军人比例会越来越大,你想想结果 会如何呢?罗马就是这样灭亡的。我 们汉族正在重复着罗马的悲剧。 不要以为不可能。当罗马强大的时候 ,又有哪个罗马人相信,罗马人会在 地球上消失 现在只对汉族实行计.划.生.育,从 全国来看,少数民族比例不大,好象 对民族结构影响不大。但中国西北少 数民族居住地本身就地广人稀,汉族 比例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西部人口涌往东部,西部越来越 稀,正如一些专家已经指出,这也确 实是解决贫困的一条出路。但问题是 ,少数民族(如 维吾尔族)由于语言 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对移民东部的动 力没有汉族大。对汉族的不对称计划 生育以及汉族外移将导致汉族在西北 的比例越来越低,民 族 问 题 将变 得非常严重。而西北周边都是 穆 斯 林国家,穆斯林 极 端 分 子将对中 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我们几代人 通过移民控制西北的努力将变的前功 尽弃! 结束语: 汉族就象一个为了苗条而过度节食的 姑娘。在旁人看来,她都已经骨瘦如 柴了,可惟独她自己不这么认为。她 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努最后一把力,把 自己身上最后一块肥肉减掉,却不知 其实她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此贴并且关心 汉族命运的人都伸出手来,做一个热 心的参与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 哪怕每人只是参与一次,我们的力量 也会变得格外强大。民族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汉族的命 运。 我拥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 不是汉族主义者,我爱这个国家。 谢谢

毕业论文 1200字?不是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关文献论文

毕业论文 1200字?不是吧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 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

关注计 划 生育也只是近来的事,这 得归功于网络上无数关心计划生育的 写手们的不倦努力。 在搜集了一些信息和文章之后,我的 好奇变成了惊奇,情况比我原先想象 的要严重许多!并且,最让人担心的 方面,恰恰是我原先最忽视的方面。 所以我搜集了一些网上的文章(片段 ),希望每个关心汉族命运的人都能 看一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拯救我们民族 未来的行动中去。 这些文章并非精心挑选的,它们只是 随意拣取的产物(当然也有一定的提 炼),数量也不多,彼此类似的文章 相信大家看多了也会烦的,所以有兴 趣的朋友不妨去网上搜索更多的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指向原文的链接(可 能也是转载的),大家可以从中获得 完整的内容。也希望文章的作者能体 谅我的(转载)行为,毕竟,我们都 关心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 最后,也希望斑竹能够手下留情。毕 竟,离开了民族大树的庇护,你我都 会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风雨飘零。 以下是转载的内容: 首先是官方统计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 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 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 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 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 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 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 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 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略)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 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 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 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注 :200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 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 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 15.88%。 ……(略) (旁白: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汉族只允许生 一胎,而少数民族则可以生二胎。所 以理论上讲,在短期内,少数民族的 人口增长率应该是汉族的两倍,最多 也不该超过三倍,但实际情况却是八 倍。 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很容易迷惑人的 感觉,这其中也包括汉族自己。但我 们必须注意到,老龄化、失去生育能 力的人群对未来的人口是没有贡献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到五周 岁的婴幼儿人群,就会发现,汉族在 其中的比例仅占58%。这意味着,再 过二十年,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在 20到25的青年人群中,少数民族的比 例将高达42%。相信二十年后我们中 的许多还在人世,届时我们要靠谁来 养活,难道是占总数42%的少数民族 青年吗?还有,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 ?他们会经历南斯拉夫曾经经历过的 血雨腥风的一幕吗?)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汉族的严重危机 我家所在的地区,我读小学时,那所 小学有100多学生,几年前小学已经 撤除,仅有的十几个汉族孩子只有去 附近的少族学校读书。一个少族村子 的年轻人人口数量比五、六个汉人村 子的年轻人都多。一些少族混混,经 常偷汉人的东西,甚至发生了杀害两 户汉人家庭的案件。而这些在我小的 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我还能 说什么?计划shengyu继续吧,我们 离灭亡不远了。20年后会是什么情况 ?我不敢想象。历史上东北,外蒙, 新疆地区汉人消失的命运,又要落在 我们的头上了。祖辈为了祖国的疆域 奔赴边疆,吃的苦受的累这些都不说 了,但是他们的子孙却过着生命和财 产得不到保障的日子。而且我们在上 学、考试、考公务员等各方面,都是 倍受歧视。 我的心在流血!今天跟网上认识的一 个只有16岁的汉族女孩聊天,她也是 我们那个地区的,我惊人的发现,小 小年纪的她都已经意识到了汉族的危 机,她们一个班50多个学生,只有4 个汉族孩子!!!跟我读中学时的情 况几乎完全相反,那时一个班最多也 就4、5个少族学生。但是我们的大老 爷们,他们又在想什么?我们这里的 当官的都是些靠关系上台的草包,他 们对汉人的危机麻木不仁,他们只知 道权,钱,和女人、酒、吃喝玩乐这 些东西。 我不想坐以待毙,我要尽我努力挽救 可怜的边疆汉族百姓,但我力量微小 ,我真的做不了什么。那些生活在内 地的汉人同胞,你们是无法体会到一 个边疆汉人的痛苦的。但我希望你们 也能重视我们的遭遇,救救我们!否 则祖国的边疆无汉人了,结果会是什 么?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 对于这一点很是忧虑,据估计可能目 前的百分比已经降至90%以下。国父 孙中山曾经说过“许多曾创造、曾拥 有过世界先进文明的种族都已灭亡了 ,我们之所以没有被人征服,没有被 亡种,乃是我们人口众多。” 的确,在相当长的时候里我们将数量 作为一种优势使民族得以兴旺,人类 文明的最优秀部分得以保存。但是, 目前的汉族政策----计划生育已经给 局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汉族未来的人口比例取决于现在出生 人口的民族比例.比如.汉族生一个. 少数民族生两个那么少数民族的人口 出生率就是汉族的两倍.少数民族将 以百分之八人口生育百分之十六的新 生婴儿.百分之十六就是未来的少数 民族人口比例.而百分之十六少数民 族人口又会生育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 婴儿.而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婴儿又 是未来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如果现 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民族政策长期不 改变.不久以后汉族将不再对少数民 族拥有多少人口优势.是确定无疑的. 到那时.随着汉族人口优势的不断消 弱.进而带来汉族在文化.经济.政治 优势的不断消弱。 汉族不灭之迷--繁衍的作用 中国特别是汉族可是个多灾难的民族 ,历史上数不清楚的天灾人祸,几乎 把整个民族葬送。而比内战和天灾更 可怕的有意识民族灭绝政策更危险, 但汉族就是这样挺过来了,发展成世 界第一大民族。 汉族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善于把其他 民族融合到汉族对民族的发展功不可 没,但这些恐怕是不够的,因为融合 总是人数少的民族融合到人多的民族 ,如果汉族人口相对少的话,不但不 能融合其他民族,恐怕自己都有可能 被融合。 那汉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 就是自己繁衍的作用了,汉族从很早 就对人口的繁衍有很大的推动,后代 众多是被认为幸福和骄傲的事情,反 而后代少就不好了。在这样的动力下 ,人口的繁衍总是填补了损失,不断 的发展起来。 民工荒,拉开中国人口危机的序幕 -----大预言,为你描述今后30年的 人口形势 &胡鞍刚 正当 计 生 委 专家声称中国的劳动 力依然总量巨大、人口红利还将持续 20年时,令无数专家始料未及的是, 一场席卷沿海和大中城市的民工荒愈 演愈烈,曾经被人们认为无限丰富的 廉价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虽然眼下大 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劳动力 供求矛盾转变的真相,而且总有人相 信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无 论人口专家如何解释,事实却将证明 :近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将不 再是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而 是趋势性的、总量的。 “民工荒”,终于正式拉开了中国人 口危机的序幕。 大陆内部的汉族人口比例在逐渐的减 少,已经从20年前的汉族人占94%, 到现在的91%。3个百分点,这么一个 大民族的人口比例在一个国家内发生 变化,从人口增长概率上看,实在不 可思意。如果从具体的控制人口政策 上看,就可以轻松的理解了。原来控 制人口的政策汉族与其它民族不相同 。这样应该是违背了种族平等的人类 基本原则,不知为什么在大陆能通行 。它还违背了另一个更普遍的人类原 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知大陆的那 些什么专家,为什么在这些最基本的 问题上一言不发。如果一个国家在危 机时刻,人人都需要付出一些东西, 这些付出是不应该因种族不同而有所 不同的,如若不同就有种 族 歧 视 之嫌疑。种 族 歧 视又可以理解成 种族优待,二者是等价的。在关系种 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上,种族之间的政 策必须平等。 大陆的其它民族从20年前占6%,到现 在的9%,人口比例增加了50%。这个 变化是极大的,将对大陆产生深远影 响。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考虑到人口 增长惯性,假设从现在开始大陆各民 族实行一样的人口政策,各民族都认 真贯彻。50年后,其它民族的人口比 例会继续增加到15%。然后各民族之 间的比例基本稳定。但如果继续因民 族不同而生育政策不同,那么结果是 不可思议的,也许会到某个时候汉族 人口只占人口的一半。如果真有这么 一天,那么大陆的问题就会多如牛毛 。不可开交了。 战争动员能力的下降。虽然大陆人口 比较多,但是,由于大陆的一胎制, 会对大陆的兵员产生毁灭性打击。未 来招兵看来是很困难了。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都有独子不征兵的传统。 独子政策对国防安全是个极大危险。 一旦爆发战争,独子的怯阵,父母的 担忧,将使军队无法完成任务。并且 ,反战的势力会极其巨大,使国家变 成政策,变成懦夫政策。会使国家变 的软弱可欺。 在和平时期,兵员相对好征,在非常 时期就难了,并且阻力极大。这样也 给许多家庭带来的担忧与不安极大。 另外 交通意外和凶杀等,对独子家 庭的打击也是残忍和无法弥补的。总 之,人们的痛苦可能性会相对的大一 些。 因为,汉族搞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 基本不搞,因此,少数民族生育的后 代就多,当兵愿望也许就会大一些, 反对当兵的愿望会弱一些。而汉族人 几乎都不愿意当兵,因此,少数民族 的军人比例会越来越大,你想想结果 会如何呢?罗马就是这样灭亡的。我 们汉族正在重复着罗马的悲剧。 不要以为不可能。当罗马强大的时候 ,又有哪个罗马人相信,罗马人会在 地球上消失 现在只对汉族实行计.划.生.育,从 全国来看,少数民族比例不大,好象 对民族结构影响不大。但中国西北少 数民族居住地本身就地广人稀,汉族 比例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西部人口涌往东部,西部越来越 稀,正如一些专家已经指出,这也确 实是解决贫困的一条出路。但问题是 ,少数民族(如 维吾尔族)由于语言 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对移民东部的动 力没有汉族大。对汉族的不对称计划 生育以及汉族外移将导致汉族在西北 的比例越来越低,民 族 问 题 将变 得非常严重。而西北周边都是 穆 斯 林国家,穆斯林 极 端 分 子将对中 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我们几代人 通过移民控制西北的努力将变的前功 尽弃! 结束语: 汉族就象一个为了苗条而过度节食的 姑娘。在旁人看来,她都已经骨瘦如 柴了,可惟独她自己不这么认为。她 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努最后一把力,把 自己身上最后一块肥肉减掉,却不知 其实她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此贴并且关心 汉族命运的人都伸出手来,做一个热 心的参与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 哪怕每人只是参与一次,我们的力量 也会变得格外强大。民族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汉族的命 运。 我拥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 不是汉族主义者,我爱这个国家。 谢谢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范文

说到论文,那大概是令很多同学头疼欲裂的事吧?既然如此,那么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怎样写,形势与政策为题目的 范文 如何写?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形势政策论文800字,希望你们喜欢!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为沿线国家热烈欢迎与广泛接受。在本周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它的了解与感悟,在此浅谈自己的认识。

作为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战略,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内涵的。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就已成型。自那以后,来自东西方的商人络绎不绝往返于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丝绸等商品带往欧洲,随之带来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流。丝绸之路成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和谐之路、繁荣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发源于西汉,随着我国早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鼎盛,大大发展了东西方的贸易与 文化 交流。因此,今天旨在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纽带的一带一路,正是传承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而提出的。

作为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有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良好愿景。对于我国来说,一带一路将推动我国继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新一轮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成为未来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托;对世界各国来说,一带一路的实施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探索为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为各国提供了搭上中国发展快车,推动各自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一带一路的成功实现,一定会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从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就开始付诸实施,到目前已经已经有一系列成果从纸面变为现实。截至目前,我国已与七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五国开展海洋领域相关合作,有两国表示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天然气管道为代表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落地;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有关金融机构正在或已经设立。一带一路可谓正当其时,成果丰硕。当然,作为如此重大的战略举措,其实施也会遇到众多问题,如来自美俄等世界大国的掣肘,沿线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有所猜疑,受恐怖主义等威胁的沿途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都正在或有望得到解决。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外交的国家战略,对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达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密切协同配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了解与支持,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更应该认真学习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尽己所能,用己所学,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电脑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师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

三、使重点,难点突破更优化。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规律。用多媒体电脑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 教育 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 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 学 生 知 识 的 主 要 来 源。在 教 学 方 法 上,只 研 究 教 师 如“教”,不重 视 学生如 何“学”,考 试 主 要 靠 死 记 硬 背,不 利 于 调 动 学 生的 学 习 积 极 性。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 思维方式 ,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老师组织大家看了“国魂”,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灵魂,人民不可能没有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国魂和信仰。看《国魂》,找回信仰,找回价值观,找回生活的意义。《国魂》不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读本,不愧为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指南。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17年,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形势政策课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历史选择也是历代伟人领袖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人们从中国的巨变中深深地意识到,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为何对中国道路如此自信,为何走中国道路如此坚定?除了因为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结晶,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缓慢的,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既然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 经验 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才使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主义。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 方法 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为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 渠道 ,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学习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学习十二五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次,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 财税 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在本次形势与政策实践活动中,我主要负责小组整体的人员安排和任务分配,督促成员及时完成各自任务,整理政策文件并负责汇报、答辩活动。在实践活动立项阶段,我组织成员进行政策搜集与项目选择讨论,并在实践活动题目确定之后,安排各位同学分工合作,将组内成员分为多组,分别进行政策解读、公益组织生存现状调查、探求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的不足之处。在这一阶段,我负责政策解读,通过阅读现有学者对公益组织相关政策的评论、论文并阅读十八大以来有关公益组织的相关文件。本阶段结束前,我负责督促组内成员完成各自任务并收集、 总结 组内实践成果,准备并完成立项答辩。实践活动的中期阶段,我们接受指导老师意见,借助指导老师的协助进行了实践主题的调整。之后我们联系校内公益志愿组织,对几个担任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同学进行了线上问询。同时,组内另一部分同学继续进行政策查询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资料搜集。在此阶段我继续负责组内成员的协调与工作安排、督促,并继续完善关于新生公益组织的政策文件解读。此后协同其他同学负责组内工作阶段性总结和中期答辩会的资料整理并参与答辩。之后的实践活动中,小组共同又进行了对“绿色倡议”等NGO的负责人,从公益组织的经济来源、活动范围、与政策的互动情况等方面进一步了解我国新生公益组织的生存现状,了解其生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对访谈稿的总结提炼进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与问题的概括。我在此阶段主要负责组织并督促成员的访谈活动。

我主要直接负责的工作是组内任务分配、政策资料解读、答辩文件准备等。组织与协调工作对小组实践活动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所用时间长、涉及内容广、参与成员多的活动之中,组织协调工作是实践活动及时、高效完成的保障。毋庸讳言的是,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进行中的积极性和实际表现各有不同,对于所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及时对各组员进行督促并整理活动的阶段性成果等工作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除了对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了解得到了加深,我也加深了对活动组织工作的认识,意识到了组织内部建设对活动整体有序进行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诸如选题的意义陈述、政策动向和最新社会现实的了解、实践活动的方向调整、具体访谈对象的联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组内部分成员的协同努力,但指导老师的帮助和与同其他同学进行的探讨也功不可没。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个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不只是活动的研究内容要积极观照现实,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进行也一定要回到现实,回到与众人的联系、合作之中。

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范文相关 文章 :

★ 2020形势与政策心得优质范文5篇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800字(2)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800字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20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脱贫攻坚论文范文

★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论文范文800字四篇

★ 时事热点议论文素材800字怎么写

★ 2019壮丽70年致敬新时代主题征文800字范文5篇:建国70周年作文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2000字范文3篇

★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心得体会800字范文5篇

关注计 划 生育也只是近来的事,这 得归功于网络上无数关心计划生育的 写手们的不倦努力。 在搜集了一些信息和文章之后,我的 好奇变成了惊奇,情况比我原先想象 的要严重许多!并且,最让人担心的 方面,恰恰是我原先最忽视的方面。 所以我搜集了一些网上的文章(片段 ),希望每个关心汉族命运的人都能 看一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拯救我们民族 未来的行动中去。 这些文章并非精心挑选的,它们只是 随意拣取的产物(当然也有一定的提 炼),数量也不多,彼此类似的文章 相信大家看多了也会烦的,所以有兴 趣的朋友不妨去网上搜索更多的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指向原文的链接(可 能也是转载的),大家可以从中获得 完整的内容。也希望文章的作者能体 谅我的(转载)行为,毕竟,我们都 关心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 最后,也希望斑竹能够手下留情。毕 竟,离开了民族大树的庇护,你我都 会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风雨飘零。 以下是转载的内容: 首先是官方统计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 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 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 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 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 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 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 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 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略)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 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 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 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注 :200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 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 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 15.88%。 ……(略) (旁白: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汉族只允许生 一胎,而少数民族则可以生二胎。所 以理论上讲,在短期内,少数民族的 人口增长率应该是汉族的两倍,最多 也不该超过三倍,但实际情况却是八 倍。 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很容易迷惑人的 感觉,这其中也包括汉族自己。但我 们必须注意到,老龄化、失去生育能 力的人群对未来的人口是没有贡献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到五周 岁的婴幼儿人群,就会发现,汉族在 其中的比例仅占58%。这意味着,再 过二十年,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在 20到25的青年人群中,少数民族的比 例将高达42%。相信二十年后我们中 的许多还在人世,届时我们要靠谁来 养活,难道是占总数42%的少数民族 青年吗?还有,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 ?他们会经历南斯拉夫曾经经历过的 血雨腥风的一幕吗?)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汉族的严重危机 我家所在的地区,我读小学时,那所 小学有100多学生,几年前小学已经 撤除,仅有的十几个汉族孩子只有去 附近的少族学校读书。一个少族村子 的年轻人人口数量比五、六个汉人村 子的年轻人都多。一些少族混混,经 常偷汉人的东西,甚至发生了杀害两 户汉人家庭的案件。而这些在我小的 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我还能 说什么?计划shengyu继续吧,我们 离灭亡不远了。20年后会是什么情况 ?我不敢想象。历史上东北,外蒙, 新疆地区汉人消失的命运,又要落在 我们的头上了。祖辈为了祖国的疆域 奔赴边疆,吃的苦受的累这些都不说 了,但是他们的子孙却过着生命和财 产得不到保障的日子。而且我们在上 学、考试、考公务员等各方面,都是 倍受歧视。 我的心在流血!今天跟网上认识的一 个只有16岁的汉族女孩聊天,她也是 我们那个地区的,我惊人的发现,小 小年纪的她都已经意识到了汉族的危 机,她们一个班50多个学生,只有4 个汉族孩子!!!跟我读中学时的情 况几乎完全相反,那时一个班最多也 就4、5个少族学生。但是我们的大老 爷们,他们又在想什么?我们这里的 当官的都是些靠关系上台的草包,他 们对汉人的危机麻木不仁,他们只知 道权,钱,和女人、酒、吃喝玩乐这 些东西。 我不想坐以待毙,我要尽我努力挽救 可怜的边疆汉族百姓,但我力量微小 ,我真的做不了什么。那些生活在内 地的汉人同胞,你们是无法体会到一 个边疆汉人的痛苦的。但我希望你们 也能重视我们的遭遇,救救我们!否 则祖国的边疆无汉人了,结果会是什 么?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 对于这一点很是忧虑,据估计可能目 前的百分比已经降至90%以下。国父 孙中山曾经说过“许多曾创造、曾拥 有过世界先进文明的种族都已灭亡了 ,我们之所以没有被人征服,没有被 亡种,乃是我们人口众多。” 的确,在相当长的时候里我们将数量 作为一种优势使民族得以兴旺,人类 文明的最优秀部分得以保存。但是, 目前的汉族政策----计划生育已经给 局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汉族未来的人口比例取决于现在出生 人口的民族比例.比如.汉族生一个. 少数民族生两个那么少数民族的人口 出生率就是汉族的两倍.少数民族将 以百分之八人口生育百分之十六的新 生婴儿.百分之十六就是未来的少数 民族人口比例.而百分之十六少数民 族人口又会生育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 婴儿.而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婴儿又 是未来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如果现 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民族政策长期不 改变.不久以后汉族将不再对少数民 族拥有多少人口优势.是确定无疑的. 到那时.随着汉族人口优势的不断消 弱.进而带来汉族在文化.经济.政治 优势的不断消弱。 汉族不灭之迷--繁衍的作用 中国特别是汉族可是个多灾难的民族 ,历史上数不清楚的天灾人祸,几乎 把整个民族葬送。而比内战和天灾更 可怕的有意识民族灭绝政策更危险, 但汉族就是这样挺过来了,发展成世 界第一大民族。 汉族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善于把其他 民族融合到汉族对民族的发展功不可 没,但这些恐怕是不够的,因为融合 总是人数少的民族融合到人多的民族 ,如果汉族人口相对少的话,不但不 能融合其他民族,恐怕自己都有可能 被融合。 那汉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 就是自己繁衍的作用了,汉族从很早 就对人口的繁衍有很大的推动,后代 众多是被认为幸福和骄傲的事情,反 而后代少就不好了。在这样的动力下 ,人口的繁衍总是填补了损失,不断 的发展起来。 民工荒,拉开中国人口危机的序幕 -----大预言,为你描述今后30年的 人口形势 &胡鞍刚 正当 计 生 委 专家声称中国的劳动 力依然总量巨大、人口红利还将持续 20年时,令无数专家始料未及的是, 一场席卷沿海和大中城市的民工荒愈 演愈烈,曾经被人们认为无限丰富的 廉价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虽然眼下大 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劳动力 供求矛盾转变的真相,而且总有人相 信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无 论人口专家如何解释,事实却将证明 :近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将不 再是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而 是趋势性的、总量的。 “民工荒”,终于正式拉开了中国人 口危机的序幕。 大陆内部的汉族人口比例在逐渐的减 少,已经从20年前的汉族人占94%, 到现在的91%。3个百分点,这么一个 大民族的人口比例在一个国家内发生 变化,从人口增长概率上看,实在不 可思意。如果从具体的控制人口政策 上看,就可以轻松的理解了。原来控 制人口的政策汉族与其它民族不相同 。这样应该是违背了种族平等的人类 基本原则,不知为什么在大陆能通行 。它还违背了另一个更普遍的人类原 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知大陆的那 些什么专家,为什么在这些最基本的 问题上一言不发。如果一个国家在危 机时刻,人人都需要付出一些东西, 这些付出是不应该因种族不同而有所 不同的,如若不同就有种 族 歧 视 之嫌疑。种 族 歧 视又可以理解成 种族优待,二者是等价的。在关系种 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上,种族之间的政 策必须平等。 大陆的其它民族从20年前占6%,到现 在的9%,人口比例增加了50%。这个 变化是极大的,将对大陆产生深远影 响。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考虑到人口 增长惯性,假设从现在开始大陆各民 族实行一样的人口政策,各民族都认 真贯彻。50年后,其它民族的人口比 例会继续增加到15%。然后各民族之 间的比例基本稳定。但如果继续因民 族不同而生育政策不同,那么结果是 不可思议的,也许会到某个时候汉族 人口只占人口的一半。如果真有这么 一天,那么大陆的问题就会多如牛毛 。不可开交了。 战争动员能力的下降。虽然大陆人口 比较多,但是,由于大陆的一胎制, 会对大陆的兵员产生毁灭性打击。未 来招兵看来是很困难了。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都有独子不征兵的传统。 独子政策对国防安全是个极大危险。 一旦爆发战争,独子的怯阵,父母的 担忧,将使军队无法完成任务。并且 ,反战的势力会极其巨大,使国家变 成政策,变成懦夫政策。会使国家变 的软弱可欺。 在和平时期,兵员相对好征,在非常 时期就难了,并且阻力极大。这样也 给许多家庭带来的担忧与不安极大。 另外 交通意外和凶杀等,对独子家 庭的打击也是残忍和无法弥补的。总 之,人们的痛苦可能性会相对的大一 些。 因为,汉族搞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 基本不搞,因此,少数民族生育的后 代就多,当兵愿望也许就会大一些, 反对当兵的愿望会弱一些。而汉族人 几乎都不愿意当兵,因此,少数民族 的军人比例会越来越大,你想想结果 会如何呢?罗马就是这样灭亡的。我 们汉族正在重复着罗马的悲剧。 不要以为不可能。当罗马强大的时候 ,又有哪个罗马人相信,罗马人会在 地球上消失 现在只对汉族实行计.划.生.育,从 全国来看,少数民族比例不大,好象 对民族结构影响不大。但中国西北少 数民族居住地本身就地广人稀,汉族 比例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西部人口涌往东部,西部越来越 稀,正如一些专家已经指出,这也确 实是解决贫困的一条出路。但问题是 ,少数民族(如 维吾尔族)由于语言 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对移民东部的动 力没有汉族大。对汉族的不对称计划 生育以及汉族外移将导致汉族在西北 的比例越来越低,民 族 问 题 将变 得非常严重。而西北周边都是 穆 斯 林国家,穆斯林 极 端 分 子将对中 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我们几代人 通过移民控制西北的努力将变的前功 尽弃! 结束语: 汉族就象一个为了苗条而过度节食的 姑娘。在旁人看来,她都已经骨瘦如 柴了,可惟独她自己不这么认为。她 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努最后一把力,把 自己身上最后一块肥肉减掉,却不知 其实她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此贴并且关心 汉族命运的人都伸出手来,做一个热 心的参与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 哪怕每人只是参与一次,我们的力量 也会变得格外强大。民族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汉族的命 运。 我拥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 不是汉族主义者,我爱这个国家。 谢谢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民族政策论文主题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只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鲜血,累计鲜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位始终如一、扎根边疆缔结各族人民兄弟情谊的人民医生也名列其中。 在并肩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从1982年至今,新疆共表彰奖励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73名。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 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选择性的摘录吧,这种文章段排列不是很重要,首段尾端除外.

形势与政策论文标题有以下:

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哪些方式等。浅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增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探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党校应重视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加快中原崛起。

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较多,而且每年时事政治和政策不同,主题关键词也不同,可以结合以上标题进行相应的改写。

1.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2.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3.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4.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5.你是如何看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焦点。6.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是继奥运会后,在我国召开的又一个盛会,如何看待世博会对我国的影响。7.试分析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8.房价已经成为当今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政府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后,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对此你有何看法。9.如何正常调整就业观及运用好当前的就业政策。10.如何看待党员先进性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11.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12.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13.如何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14.如何准确把握国际安全形势与地缘政治的新动向。15. 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 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